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园林的功能及价值

城市园林的功能及价值

城市园林的功能及价值
城市园林的功能及价值

城市园林的功能及价值

从历史悠久的皇家园林到刚刚建成的街心花园,我们的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城市园林。园林的产生源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对于自然的审美和精神需求。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人们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这就是园林。

北海公园——著名的皇家园林

园林是人们利用环境构筑的一种表现自然的人工山水境域,主要由草木、山水及建筑三种要素组合而成。

其中,草木包括花圃、花坛、草坪、草地、行树、绿篱、树群、风景树等,主要体现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山水是由人工布置的仿自然山水景势的叠山理水意境,虽然是人为的,但设计巧妙的园林山水就像是天然形成的一样。园林建筑包括楼、阁、亭、台、榭、舫、桥、廊以及宫殿、寺庙、牌坊、碑碣等。建筑布局通常体现出曲折、协调、层次丰富等原则,以及主景、配景、隔景、借景、框景、对景、分景、漏景、夹景等艺术手法,对实现园林的多种意境美如空间美、含蓄美、奇幻美、动静美、玲珑美、隽秀美、典雅美等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城市园林根据其规模和属性大体上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城市整体环境绿化,用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第二类是局部环境绿化,如城市的街头绿化、居住区绿地及城市公园等,主要功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方便的、经常性的休憩活动空间。第三类是配合城市旅游业的发展,以经济效益为主的旅游性园林。第四类是企事业单位专用绿地,用以企事业单位内部美化。

根据园林建造年代和风格特征,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传统园林,体现中国传统建造风格;第一类是现代新园林,以现代园林的设计手法为标志。无论

是中国传统园林,还是现代园林,都与城市社会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城市园林中的传统园林以其历史价值成为社会宝贵的文化财富。城市中的名宫名殿、名寺名观、名陵名墓、名居名舍、名街名巷、名楼名园、名湖名河等园林式的格局,与城市非物质性遗产一道,成为城市的社会记忆和文脉延续。在现代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传统园林以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强化着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丰富着城市社会的精神生活,并在城市的旅游、体闲等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城市中心商业区,城市交通路口,城市居民区,高新工业园区,城市园林以街头绿地的形式出现,满足居民活动需要。此外,城市中还有根据旅游、休闲、文化传播等各种需要建造的大型现代园林。这些现代园林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多方位的服务,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需求。现代城市园林可以缓解上班族工作的紧张,为其提供放松身心休憩的绿地;可以实现老有所乐,为老年人提供锻炼的场所;可以保证孩子们度过快乐的童年时代,为儿童提供游戏的空间,让家庭尽享天伦之乐。

城市化的过度发展带来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酸雨、热岛效应以及火灾、流行病等灾害隐患,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和人与自然的疏离,而园林绿化正是救治城市化诸弊端的妙药良方。例如,园林中的绿地可以大量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通过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炎热的夏季,园内的温度可比城内低2~3℃。园林中丰富的植物还在滞尘、减菌、减噪和吸收有毒气体、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良好效益,对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发挥巨大的作用。

每个城市不仅有着不同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有所不同,这些都可以融入到城市园林的设计当中。因此,园林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城市风貌的象征,是现代城市的特殊名片。

城市公园的功能与作用分析

城市公园的功能与作用分析 【摘要】:文章评论了城市公园的一个功能与作用及今后发展的前景。 【关键词】:城市公园生态功能作用分析 公园是城市中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是城市中的绿洲,它是城市居民进行文化休息以及其他活动的重要场所,对美化城市面貌和平衡城市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均有积极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但同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自然环境的恶化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不容忽视,于是公园的生态功能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 一、公园的自然生态功能 城市公园的生存作用,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公园是城市绿地资源中最重要的具有自净功能的系统。它搭起了一座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桥梁。 1公园是城市的生命之基础 城市公园是地表硬质化严重,温室效应城市公园是整个城市建设的灵魂和精华,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一条永远割不断的脐带,在城市中城市公园建设以乔、灌、草相互配合的植物次生演替群落为主,以此营造清新的自然空间,作为城市的主要呼吸器官,公园的生态作用不容忽视。人类是自然之子,我们无时无刻不受自然的恩惠,我们的生存无不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 2公园宜人生存的环境 生活环境的好坏由诸多因素组成,自然环境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公园对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作用。公园空间内影响人对环境感知的因子指数优于城区的其他空间的同类指数,也就是说公园是人们营造的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以兆麟公园为例,公园坐落于繁华街区中心。四面环绕着的人工建筑物,通过公园独特环境的影响,显得更有生机。 3是科普教育的基地 城市公园是科学教育的基地,可以教育青少年从小树立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工业文明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音,但科学技术又是一把双刃剑。人类为了满足无限增长的物质欲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利益的最大化,滥用科学技术向大自然疯狂掠夺和索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的浪费。 二、城市公园的社会作用

城市绿化和园林用植物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 CJ/T 24—1999 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木本苗 1996-06-04发布实施 说明 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废止专业标准和清理整顿后应转化的国家标准的通知》[质技监督局标函(1998)216号]要求,建设部对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复建设部归口的国家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项目及1992年以前建设部批准发布的产品标准项目进行了清理、整顿和审核。建设部以建标(1999)154号文《关于公布建设部产品标准清理整顿结果的通知》对CJ/T 34一1991《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木本苗》标准予以确认、发布,新编号为CJ/T 24—1999。 为便于标准的实施,现仅对原标准的封面、首页、书眉线上方表述进行相应修改,并增加本说明后重新印刷,原标准版本同时废止。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于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的露地栽植苗木产品的规格、质量、检验和验收等技术要求,及标志、掘苗、包装、运输、假植或贮存等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苗圃露地培育的出圃苗木。 2引用标准??? GB 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CJ/T 23城市园林苗圃育苗技术规程 3名词术语

3.1? 苗木类型:按培育苗木树种的自然形态分为常绿针叶乔木、落叶针叶乔木、常绿阔叶乔木、落叶阔叶乔木、常绿针叶灌木、常绿阔叶灌木、落叶阔叶灌木、常绿藤木、落叶藤木、竹类、棕榈类等种类;丛生型、匍匐型、蔓生型、单干型等类型。 3.2丛生型苗木:指自然生长的树形呈丛生状的苗木。 3.3匍匐型苗木:指自然生长的树形呈匍匐状的苗木。 3.4蔓生型苗木:指自然生长枝条呈蔓生状的苗木。 3.5单干型苗木:指经过人工整形后具主干的苗木。 3.6小乔木:指树种自然生长成龄树高在3~8 m的乔木。 3.7中乔木:指树种自然生长成龄树高在8~15 m的乔木。 3.8大乔木:指树种自然生长成龄树高在15 m以上的乔木。 3.9干径:指苗木主干离地表面130 cm处的直径。适用于大乔木和中乔木。 3.10基径:指苗木主干离地表面10 cm处基部直径。适用于小乔木和单干型灌木。 3.11冠径:指乔木树冠垂直投影面的直径。 3.12蓬径:指灌木灌丛垂直投影面的直径。 3.13树高:指乔木从地表面至树木正常生长顶端的垂直高度。 3.14分枝点高:指乔木从树冠的最下分枝点到地表面的垂直高度。 3.15灌高:指灌木从地表面至灌丛正常生长顶端的垂直高度。 3.16移植次数:指苗木在苗圃培育的全过程中经过移栽的次数。 4技术要求 4.1苗木出圃前的基本要求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功能及设计方法完整版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功 能及设计方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园林绿地中微地形的功能及设计方法 摘要:指出了微地形设计是园林绿地造景中一项主要内容,阐述了园林微地形的功能与设计原则,探讨了合理可行的微地形设计方法。 关键词:微地形;园林绿地;设计方法 1.引言 园林地形是整个园林空间环境的基本骨架和园林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园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建筑室外环境的美学特征和空间感。园林地形就是一定空间范围内布置园林植物、水体、道路广场和园林建筑与小品等设计元素的地面。“园林微地形”是专指坡度在15%以内的园林绿地空间范围内园林植物种植地的起伏状况,在园林工程中,适宜的微地形处理有利于丰富造园要素,形成优美的空间景观层次,达到增强园林空间的艺术性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1]。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景观绿地、城市滨水景观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居住区景观绿地等建设,在现代造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园林微地形的功能 园林微地形的生态功能 园林绿地经过微地形的塑造后,能够提供不同坡度的阴、阳的缓坡,在改善该园林内的小气候具有重要的作用。园林微地形营造一定的坡度,为耐阴植物和喜阳植物提供各种生长环境,这样就能够种植的植物种类就更加丰富多样,形成结构合理、稳定的植物群落;同时微地的塑造具有增加园林绿地地表面积和土壤的容量,从而增加了植物根系的生长空间,提高植物种植的成活率[2]。 园林微地形的造景功能 景观设计的灵感应来自对场地状况的激情反映,景观效果首先表现在场地中起伏的地形上,然后才是覆盖地面植物塑造植物的空间效果[3]。园林微地形的塑造多以土方为主要材料,利用堆土、挖土等工程技术,与园林建筑、园林小品、植物、石景、园路等景观紧密结合,可形成亲切和诣的园林空间。如在杭州西湖太子湾公园大量运用的起伏变化的微地形成功的塑造了园林空间,展示了环境的自然特色,丰富了参观者的视觉和空间体验。 园林微地形的划分空间功能 园林绿地中,利用不同形体、大小、高低的微地形结合植物、园路、山石等把园林绿地划分成各种不同功能的园林空间,空间处理以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空间形象和美的景观享受,使园林空间更加有层次、更加丰富。不同风格园林空间有不同特点,中间要有分隔和过渡,这个分隔可以用一排植物、一堵景墙或一片高低起伏的地形,地形的分隔是最为经济实惠的手法。 园林微地形的排水功能 园林中可以利用微地形解决雨水排放的问题,使其中的广场、道路及园林景观区域在雨后短时间内可以恢复正常的交通及使用,园林中利用微地形采取坡度排水不仅可以避免绿地积水,还可以节约其他水资源,充分利用雨水进行园林树木浇灌,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3.园林微地形设计的原则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和作用 农学院08草业科学刘壮飞20080103B028 摘要我国的古代园林和早期的西方庭园,主要是供少数人享用的游憩设施。随着社会的 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园林绿地不论在规模和功能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已从单一的功能设施变成多功能设施。 城市生态系统虽不象自然生态系统那样能承受相当程度的外界干扰压力, 通过负反馈 调节维持自身的平衡, 但仍具有一定的抗外界干扰和自我维持的能力。这一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效应。 关键词城市绿地生态因素功能作用 作为一个生态系统, 城市在正常生产和消费的同时, 产生大量的余热、噪音和三废。这些污染物质在城市生态阈值限度之内时, 城市生态系统有自我净化、自我消弭的能力, 即: 通过存在于系统大气、水体、土壤中的物理过程如稀释、扩散、挥发和沉淀, 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如中和、分解与降解等达到净化的目的 通过城市园林绿地的一系列生态效应, 对污染物质起吸收、减弱和消除作用, 综合调节城市环境; 从而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洁净、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维持大气组成成分的平衡、吸收有害气体。 城市园林绿地效用很多,例如:美化环境及科学教育、增添了生动的画面、减少了生硬化和直线化、游憩娱乐和健康疗养、生物物质生产导引街道走向和边界、维系交通安全、抗震防火、蓄水保土。但其主要功能大致可分为:绿地的生态功能、绿地的心理功能、绿地的物理功能、绿地的景观功能。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绿地的生态功能 a. 净化空气 空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质,是重要的外环境因素之一。1个成年人每天平均吸入10—12立方米的空气,同时释放出相应量的二氧化碳。为了保持平衡,需要不断地消耗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生态系统的这个循环主要靠植物来补偿。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其呼吸作用虽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植物在白天的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氧比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氧多20倍。1个城市居民只要有10平方米的森林绿地面积,就可以吸收其呼出的全部二氧化碳。事实上,加上城市生产建设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则城市每人必须有30—40平方米的绿地面积。 绿色植物被称之为“生物过滤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植物对有害气体是有一定的吸收和净化作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许多污染环境的有害气体,最大量的是二氧化硫,其他主要有氟化氢、氮氧化物、氯、氯化氢、一氧化碳、臭氧以及汞、铅的气体等。这些气体对人类危害很大,对植物也有害。测试证明,绿地上的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低于未绿化地区的有害气体浓度。 城市空气中含有大量尘埃、油烟、碳粒等。这些烟灰和粉尘降低了太阳的照明度和辐射强度,削弱了紫外线,不利于人体的健康;而且污染了的空气使人们的呼吸系统受到污染,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理念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理念 1、景观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 公园作为划分城市功能结构与空间布局的结构单元,随着城市不断地扩张开发、结构的调整,城市公园的功能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公园建设中,要善于利用城市原有的地理地貌、人文景观、水系和植被等客观条件,使公园景观与城市各个空间相互融合渗透、优势互补、和谐统一。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的空间结构特点,尽量创造一种让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的意境。此外,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还要提倡景观与周围建筑的协调一致,通过垂直层次的植物群落和衬托出地势的变化,使其成为整体景观的一部分,同时还可以借助于建筑的颜色基调丰富景观空间上的色彩,使得整个景观充分体现了自然和谐的设计主题,创造公园新空间。在公园景观设计中,还要注重景观设计与城市的良好的互动关系,公园是个开放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熔炉,而不是一个固步自封建筑小品,景观设计必须关注公园与周边街区在空间方面的开放、功能设施方面的共享和文化取向方面的一致,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公园的使用价值、观赏价值,与城市建设、历史文化基调相呼应。在城市不断发展可谓是寸土寸金的今天,城市公园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空间,在景观设计中要合理利用城市可以利用的道路、站台、排水沟、集市等空间,使其成为公园景观可以利用的一部分。综上所述,城市公园作为城市开放空间,与传统公共空间构成要素相比,其外向型的空间风格和生活化公共空间之间的综合化、

多样化将吸引尽可能多的使用者,并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 2、体现地方特色及历史文化特色 每座城市都有其特定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因此,在进行公园景观设计的时候注重城市地域特点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再现,将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情、宗教信仰、历史古迹等融入景观设计之中,突出公园景观的地域文化主题,使其彰显独特的个性与魅力。把握城市历史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重视对景观的建设与城市旅游开发的结合,以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为基调,将城市"和谐可持续的发展"主题融入公园景观设计中,从而将城市打造成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艺术氛围的旅游景点。 3、体现人性化 在景观设计中,突出人性化是公园景观设计的一个趋势,社会的进步推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城市公园景观环境对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对公园景观建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在公园景观设计时,必须突出"人"的价值,全方位、多层次的从人性化角度入手,整体上考虑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包含的各种问题充分分析和研究,使得景观设计和人们生活节奏和需求向协调,让人们在欣赏景观的时候感觉更加舒适,还能陶冶情操、缓解压力。还需要考虑人们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生理特点,设置明确的功能分区,构建多层次动静结合的空间结构,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服务。此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还要顾及人的感官理性评价。充分利用景观设计出来能引起人们思维变迁

城市绿地作用

1.保护城市环境 (1)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又通过呼吸作用吸收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但是,光合作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要比呼吸作用排出的二氧化碳多20倍,因此,最终结果是消耗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增加了空气中的氧。有关资料表明,每公顷公园绿地每天能吸收900kg二氧化碳并生产600kg氧气;每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可吸收lOOOkg二氧化碳和生产750kg氧气,供1000人呼吸所需;生长良好的草坪,每公顷每小时可吸收二氧化碳15kg,而每人每小时呼出的二氧化碳约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 ffl2的草坪就可以把一个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全部吸收。因此,一般城市如果每人平均有lOm二树林或25㎡草坪,就能自动调节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比例平衡使空气保持新鲜。 污染空气中有多种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氯气、氟化氢、氨以及汞、铅蒸气等。在一定浓度条件,有许多植物对它们具有不同的吸收能力和净化作用。松林每天可以从1m3空气中吸收20mg二氧化硫;女贞、泡桐、刺槐等有较强的吸氟能力;合欢、木槿等具有较强的抗氯和吸氯能力;而大叶黄杨、悬铃木、榆树、石榴等在铅蒸气条件下都未有受害症状。因此,在散发有害气体的污染源附近,选择与其相应的具有吸收和抗性强的树种绿化,对于防止污染、净化空气是有益的。 植物,特别是树木,对烟灰和粉尘有明显的阻挡、过滤和吸附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细菌数量。有许多植物本身因能分泌一种杀菌素而具有杀菌能力。树木还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质,减少水中的细菌数量,许多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对净化城市污水有明显的作用,每平方米芦苇一年内可积聚6kg的污染物质,还可以消除水中的大肠杆菌。另外,植物的地下根系能吸收大量有害物质而具有净化土壤的能力,有植物根系分布的土壤,好气性细菌比没有根系分布的土壤多几百倍至几千倍。 (2)改善城市小气候。树木花草叶面的蒸腾作用,能降低气温,调节湿度,吸收太阳辐射热,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有着积极作用。研究材料表明,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时,草坪表面温度为22~24.5℃,比裸露地面低6~7℃,林荫下的气温较无绿地低3~5℃,而较建筑物地区甚至可低10℃左右,绿化植物因其叶片蒸发表面大,故能大量蒸发水分,据测算,1hm2的阔叶林,能蒸腾2500t水,相当于同等面积的水库蒸发量,通过不断向空气中输送水蒸气,故可提高空气湿度,一般公园的湿度比城市其他地区高27%。另外,城市的带状绿化,在夏季可将城市郊区的气流趁风势引入城市中心区,而在冬季,大片树林可减低风速,减少风沙,发挥防风作用,改善气候。 (3)降低城市噪声。城市绿化,特别是林带对防治噪声有一定的作用。据测定,4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声10 N15dB,30m宽的林带可吸收6~8dB。快车道的汽车噪声,穿过12m 的悬铃木树冠,到达树冠后面的三层楼窗户时,与同距离空地相比向削减量是3~5dB。树木能减低噪声,是因为声能投射到树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造成树叶微振而使声能消耗而减弱。因此,噪声的减弱是与林带的宽度、高度、位置、配置方式以及树木种类等有密切关系。 (4)安全防护。城市景观绿化在安全防护方面的作用体现在防震防火、防御放射性污染和战备防空,以及蓄水保土。 绿地的防震防火作用,过去并未被人们认识,直到1923年7月,日本关东大地震,同时引起大火灾,城市公园意外地成为避难所,自此以后,公园绿地被认为是保护居民生命财产的有效公共设施。1976年北京受唐山地震的波及,15处公园总面积4000多公顷,疏散居民20余万人,许多植物枝叶含有大量水分,一旦发生火灾,可以阻止火势蔓延,隔离火花飞散,有的植物具有很强的重生能力,如银杏,即使叶片全部燃尽,来年仍然萌芽再生。 绿化植物能过滤、吸收和阻隔放射性物质,减低光辐射的传播和冲击波的杀伤力,阻挡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要点

浅谈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要点 摘要:城市生态公园是保护及改善城市系统的生态基础和生态结构,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生存环境,保护自然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城市生态公园的本质还是公园,可以供游人休息,散步,锻炼身体,享受清新空气。人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和权利,城市当中的生态公园,不应该以隔离人的活动为代价,而因适当引导和规范人的活动,使之遵循生态原理,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远景设计研究院提出以下几点的要素: 1、城市生态公园设计的指导思想 生态公园是以森林植物与生态环境等自然景观为主体的郊野型公园, 其规划设计应突出自然景观, 而以人文景观为辅。生态公园在整体上应该是点、线、片、面相结合形成的生态植物群体, 并且通过植物、水体、地形、道路、建筑等要素创造森林公园环境和园林景观。在植物配置上, 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形式,使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够各得其所, 充分利用环境因子, 构成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 在景观上应该体现丰富多彩城市风貌, 体现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2、城市生态公园的特征 城市生态公园具有“真”、“健”、“美”的基本特点。 所谓“真”,就是生态公园的建设要体现自然,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给人们建设真正的自然生态环境。“健”,首先是生态健康,就是生态公园的建设要注重生态效益,要科学的配置,做到防风固沙、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方面有显著作用;其次是能为人们提供一个旅游、休闲、散步、锻炼、娱乐等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美”,就是景观美学功能, 生态公园是通过绿色植物与建筑、雕塑与绘画的相结合, 营造出自然与意境美。使人们置身其中愉悦心情, 陶冶情操, 提高艺术修养。 3、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格局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城市生态公园是建立在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导的城市区域内,它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为目标。因此,其景观规划应服从于生态优先的原则,即城市生态公园的景观格局规划应首先满足“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设计目标”,其余的使用功能和美学功能应该尽可能地服从和协调于生态设计的要求。 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原则:异质性是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景观空间的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是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原则。景观多样性是描述景观中嵌块体复杂性的指标,包括斑块多样性、类型多样性和格局多样性。多样性对于景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准则。 空间异质性依赖于空间尺度,景观中不同斑块的类型与尺度都有不同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空间异质性可以根据其斑块类型的数目和比例、空间排列、斑块形状、相邻板块之间对比度、相同类型板块之间的连接度来形成。 多样性原则不仅讲求的是空间的多样性,也应充分体现在植物品种的丰富性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特征上,营造丰富多样的植物景观首先依赖于丰富多样的环境空间的塑造,同时也是为各种植物群落营造更加适宜的生境。 生态可协调性原则:生态可协调性原则是指景观格局构成并不是被动的,完全依据现有自然状况、过程以及现有资源条件来营造景观生态的过程,而是可以主动结合生态、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来反复协调以最终达到一个满意方案的过程。

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的作用

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中重要环节,在城市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日常工作的经验为出发点,进而分析园林绿化 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做出相关的探讨与研究。园林绿化;城市建设;作用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道环节,它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化包括方方面面,不但体现在对环境品质的提升上,也有着休闲娱乐、促进人们审美、 生态学的研究以及社会示范效益上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更是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因此,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有其重要性与必要性。1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分析11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环境是城市综合型建设中的一个环节,城市园林绿化以种植植物为核心内容。通过园林绿化,可以改善优美的生产与居住环境,对城市的防晒避暑以及阻挡封杀、净化空气有着促进作用,同时可以通过水蒸发以及吸收循环,培养出区域性的小气候,进而提升城市的健康度[1]。同时植物的栽培有利于舒缓过往行人的神经,调节人们烦躁抑郁的心理,对眼睛疲劳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总而言之,园林绿化工作不仅可以创造改善出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更可以对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提供更好的状态[1]。同时,园林植物对于改造空气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植被通过叶片来吸附周围的烟尘与灰尘, 通过过滤作用对含有硫与氨等有害气体进行降解吸收。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进而提高空气中的含氧量,进而促进净化空气的作用。通过种植植被,将植被进行城市化全面覆盖后,

将极大程度地减少空气中含有的有害颗粒[2]。12城市园林的社会效益。植被的绿化功能是潜在的生产力,是城市可持续发 展战略的重要保障之一。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植被因其特殊 性而成为一项重要的可持续循环使用的资源。目前很多城市都提出了以绿引资,因绿生市的口号,通过城市园林的有效工作下,为 城市的环境改善工作以及城市美化工作添砖加瓦,进而引来越来越多的投资集团与旅游者,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将促进城市园林的进一步革新,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3]。现代城市发展迅速,高楼大厦林立,若将建筑与园林植被融合为一体,不仅可以使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形成有观赏价值的街景,勾勒出整个城市建设的轮廓,使城市充满绿色,充满生机,成为城市向外展出的 一道明信片。对于临海城市来说,城市园林工作的有效进展, 将对城市的旅游业与经济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13有效提高城市形象131提供文化教育园地。城市的园林绿化工作不仅可以建立城市对外展出的宣传窗口,促进旅游业与经济繁荣,更是对外展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与文化思想的重要方式。城市园林绿地的文化教育应用于各行各业,内容十分充实,表现形式也较为多样化[2]。随着科学技术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城市产业的新秀,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城市的更新换代起重要作用。城市园林话作为反应城市现代文明与精神历史的一部分,将为传统发展与传承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132防灾避难。必须要说明的是,城市园林绿地在特殊时期有其特殊的应用方式。

城市公园-功能

一、城市公园的社会文化功能 1.休息游憩功能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起居空间,作为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场所。其活动空间、活动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户外活动的可能性,承担着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活动需求的主要职能。这也是城市公园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功能。 2.精神文明建设和科研教育的基地 城市公园容纳着城市居民的大量户外活动。随着全民建设运动的开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城市公园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日益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科学知识和进行科研与宣传教育建设的重要场所。陶冶了市民的情操,提高了市民的整体素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众文化,同时也使得城市公园在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城市公园的经济功能 1.防灾、减灾功能 城市公园由于具有大面积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平日的聚集活动场所,同时在城市的防火、防灾、避难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保安功能。城市公园可作为地震发生时的避难地、火灾时的隔火带、大公园还可作救援直升飞机的降落场地、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及临时医院所在地、灾民的临时住所和倒塌建筑物的临时堆放场。 三、城市公园的环境功能 1.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功能 城市公园由于具有大面积的绿化,无论是在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降低辐射、杀菌、滞尘、防尘、防噪音、调节小气候、降温、防风引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在改善环境污染状况、有效地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2.美化城市景观 城市公园是城市中最具自然特性的场所,往往具有和大量的绿化,是城市的绿色软质景观,它和城市的其他建筑等灰色硬质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城市景观得以软化。同时,公园也是城市的主要景观所在。因此,其在美化城市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城市公园设计

城市公园设计 城市公园是城市开放性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一个功能齐全、并独具特色的公园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进步水平和对人需求的满足程度。 一、城市公园的起源 在中世纪之前的城市并不存在任何城市公园,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阿尔伯蒂首次提出建造城市公共空间应该建造花园用于娱乐和休闲,此后花园对提高城市居住质量的重要性开始被人们所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人们称其为“花园”,而不是“公园”。 城市公园作为大工业时代的产物,从发生来讲有两个源头: 1、是贵族私家花园的公众化。17世纪中叶,英国、法国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武装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宣告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诞生。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没收了皇室及封建领主的财产,把大大小小的私家和宫廷花园向公众开放,并统称为公园。 2、是社区或村镇的公共场地,特别是教堂前的开放草地形成的小型公园。 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建造了公众可免费使用的伯肯海德公园,这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公园起源于美国,由美国景观设计学奠基人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提出在城市兴建公园的伟大构想,早在1858年,他就与沃克共同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我们可以看到园内大面积的绿化和水体设计)这一事件不仅开创了现代景观设计学的先河,它也标志着城市公众生活景观的到来。公园,已不再是少数人所赏玩的奢侈品,而是普通公众愉悦身心的空间。 二、公园的类型 根据现代公园的发展,城市公园可以归纳为五种类型: 1、游憩公园 游憩公园流行于1850-1900年间,通常设置在郊外,是刻意为周末郊游设计的,以开阔的草地、蜿蜒的小路及自然风光、水景为特征,人们希望在这里通过户外活动保持健康。 2、改良公园 改良公园出现于20世纪初期,是改良主义和社会发展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条件,美化居住环境,其最主要的受益者是紧邻公园的儿童和家庭。大多是由一些废弃场地改造而成。 3、休闲公园 休闲公园兴起于20世纪30~40年代,它强调具有体育场地、体育器械和有组织的活动。能够为公众提供各种各样的球场、游泳池和活动场地,使人们拥有进行体育锻炼的空间,大多数是以小规模的形式出现在居民社区中。 4、开放式公园 20世纪60年代,来发展起的开放式公园,是将分散的地块如小型公园、游戏场和城市广场等联系为一体,构成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它强调打破以往的封闭形式,使公众可以自由进入园区。开放式公园是近代兴起的公园形式,它较好的使园区与城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如大连市西南的星海公园,就是把沿海的公园、广场联系在一起形成的) 5、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在公园的基础上结合某种特色主题,而形成的一种新形式公园,使公众在游赏的同时,丰富知识,开扩眼界,了解园区中的一些专业内容。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意义

题目:浅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学号 XXXXXXXXX 姓名 XXX 专业 XXXXXXXX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X 摘要:加快园林绿化美化的建设,建设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具有多姿多彩,五颜六色的城市园林美景。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

目录 中文摘要 (Ⅰ) 目录 (Ⅱ) 引言 (1) 1、×××××× (4) ×××××××× (4) ××××××× (10) 2、×××××××××××× (18) ............结语 (113) 参考文献 (115) 致谢 (118) 附录 (121)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和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建设优美的环境已逐渐成为各城市的园林建设的也成为工作的重点。绿化是园林景观的主体,选择与应用好绿化的要素决定了园林景观的最终效果。 1 园林绿化树木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树种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点,关系到园林绿化的质量和效果。树种选择合理,不仅可大大提高绿化、美化效果,还可以节约建设投入与以后的管理养费用。园林建设树种的选择应满足栽培目的,应能够适应栽植地的立地条件,要选择的树种要来源广、成本低、繁殖和移栽较容易。总之,园林树种的选择应满足目的性、适应性、经济性三个基本的原则。 2 主要绿化树种选择 街道树 是为了满足美化、遮荫和防护等目的,在道路栽植的树木,是城镇绿化的主要部分。一般对街道树种的选择与配置有两种,一是单一树种配置,即一条街道应用一种树种,整齐化并便于管理;另一种则采用多树种配置,主要是因为单一树种可能在结构上具有不稳定的因素。道路绿化应统一的规划,根据道路级别,位置等条件来确定树种。选择树种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城市风貌,避免树种的单一化,一般街道树以种植有一定冠幅的高大乔木为主,常绿与落叶树种比例要适当,既能遮蔽夏季的阳光又不影响冬秀的采光,同时不妨碍交通。 庭荫树 是指树冠浓密,形成较大绿荫的树木,常栽植于庭园、庭院、公园等绿地中,主要为了人们提供一个阴凉、避免日光曝晒和清新的室外休憩声所或作为景点装饰用。 孤植树

浅析城市公园绿地的意义与功能

浅析城市公园绿地的意义与功能 城市是一个人口、资源高度集聚的载体,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了人类越来越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生态系统失衡将会导致城市生态危机,对人类是一个不良信号,近年来城市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变,对于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当今世界,人类为了追求更享受的生活,往往不顾自然生态、环境,恣意的污染破坏地球。但是,对地球造成的伤害越多,反噬的力量就越大。一次次巨大的灾害摆在我们面前,近年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地震造成珠穆朗玛峰发生雪崩,阿富汗发生7.6级新西兰强烈地震、美国东北部大雪、日本地震海啸、美国中部龙卷风、智利火山爆发、中美大旱、泰国洪水、土耳其强震等灾害让人感到恐惧。而我国则相继发生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云南盈江5.8级地震、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连旱、南方暴雨洪涝灾害、沿海地区台风灾害、华西秋雨灾害、西藏亚东地震灾害等,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影响。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与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何积极主动地改善环境、提高生存环境质量对我们而言成为一个长期而巨大的挑战。 城市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城市公园绿地作为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人类居住、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场所,城市往往因公园的存在而变得更有文化魅力。随着全国生态园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创建的兴起,公园绿地的建设成为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1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城市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11.1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2平方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强建设资源节能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公园绿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改善环境的社会需求,人们发现营建公园、绿地乃是最好的措施之一,并从此使公园绿地的建设开始得到迅速发展。上世纪50年代,为重建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遭受破坏的城市时,欧洲许多国家都开始将绿地系统引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由此改变了工业革命初期的那种拥挤、杂乱、污染的所谓“近代城市”形象。从西方公园绿地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尤其是二战之后它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公园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室外休息、观赏、游戏、运动、娱乐,由政府或公共团体经营的市政设施。换句话说,公园是公共团体,或政府为保持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提高国民教育,并自由享受园内的设施,兼有防火、避难及防灾的绿化用地。虽然因职业、年龄及社会方式的不同,对公园的概念和要求多少有些不同,然而,对公园要求有新鲜空气、有山有水、有花草树木、环境优美这一点是相同的。公园补充了城市生活中所缺少的自然山林,风景奇丽的树木,宽阔的草坪,五彩的花卉,新鲜湿润的空气,随心所欲的散步和运动。这对在城市生活中的人有着恢复身心疲劳的作用,被称之为城市的肺。

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木本苗CJ

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木本苗C J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木本苗CJ/T34-91 1正题内部实质意义与适用规模 2援用尺度 3表名称的词术语 4技能要求 5检测方法 6 查验规则 7标记、掘苗、包装、运输、假植或存贮 附录A常用树木幼株产物主要规格质量尺度(补充件) 中华人民民主国行业尺度 都会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 木茎苗 CJ/T34-1991 1正题内部实质意义与适用规模 本尺度划定了用于都会绿化和园林绿地的露地栽植树木幼株产物的规 格、质量、查验和验收等技能要求,及标记、掘苗、包装、运输、假植或存贮等基本要求。 本尺度适用于培育幼苗的园地露地培育的出圃树木幼株。 2援用尺度 CJ14都会园林培育幼苗的园地育苗技能规程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树木幼株 3表名称的词术语 树木幼株类型:按培育树木幼株树种的天然形态分为常绿针叶乔木、落叶针叶乔木、常绿阔叶乔木、落叶阔叶乔木、常绿针叶灌木、常绿阔叶灌木、落叶阔叶灌木、常绿藤木、落叶藤木、竹类、棕树类等品类;一起催生型、匍匐型、蔓生型、单干型、等类型。 一起催生型树木幼株:指天然生长的树形呈一起催生状的树木幼株。 匍匐型树木幼株:指天然生长的树形呈匍匐状的树木幼株。 蔓生型树木幼株:指天然生长枝子呈蔓生状的树木幼株。 单干型树木幼株:指颠末人工致形后具骨干的树木幼株。 小乔木:指树种天然生长成龄树高在3-8m的乔木。 中乔木:指树种天然生长成龄树高在8-15m的乔木。 大乔木:指树种天然生长成龄树高在15m以上的乔木。 干径:指树木幼株骨干离地外貌130cm处的直径适用于大乔木和中乔木。 基径:指树木幼株骨干离地外貌处10cm基部直径适用于小乔木和单干型灌木。 冠径:指乔木树冠铅直投影面的直径。 蓬径指灌木灌丛铅直投影面的直径 树高:指乔木从地外貌至树木正常生长顶真个铅直高度。

如何发挥公园功能为社会服务

如何发挥城市公园功能为社会服务 城市公园是一个城市提供给市民和游人休闲交流的公共空间,城市公园环境设施作为承载人户外活动的物化形式之一,是连接人与环境的重要纽带,同时它又是城市形象的载体和城市文化的传播媒介。反映社会的文明、文化状况,是一个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公园所营造的优美的物质空间,为市民提供了多种活动场地,对于调节情绪、陶冶情操、增进友爱、激发活力,创造祥和气氛等具有积极促进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全国许多城市已跨入老年型社会,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需要宁静安逸的生活空间,优美安静的公园环境是满足他们需要的最好场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物质和精神支撑。 一、城市公园功能的发挥 进入21世纪后,城市公园已不再是单纯的一片园林和绿地,而是集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环境因素为一体的优雅而高尚的公共场所,是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基础,必须积极发挥城市公园的社会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环境功能,努力构建文明和谐城市。 城市公园的社会文化功能:1、休息游憩功能。城市公园是城市的起居空间,作为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场所。其活动空间、活动设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大量户外活动的可能性,承担着满足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活动需求的主要职能。这也是城市公园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功能;2、精神文明建设和科研教育的基地城市公园容纳着城市居民的

大量户外活动。随着全民建设运动的开展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城市公园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日益成为传播精神文明、科学知识和进行科研与宣传教育建设的重要场所。陶冶了市民的情操,提高了市民的整体素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众文化,同时也使得城市公园在社会注意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城市公园的经济功能:防灾、减灾功能。城市公园由于具有大面积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平日的聚集活动场所,同时在城市的防火、防灾、避难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保安功能。城市公园可作为地震发生时的避难地、火灾时的隔火带、大公园还可作救援直升飞机的降落场地、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及临时医院所在地、灾民的临时住所和倒塌建筑物的临时堆放场。 城市公园的环境功能:1、维持城市生态平衡的功能城市公园由于具有大面积的绿化,无论是在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降低辐射、杀菌、滞尘、防尘、防噪音、调节小气候、降温、防风引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绿肺,在改善环境污染状况、有效地维持城市的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2.美化城市景观城市公园是城市中最具自然特性的场所,往往具有和大量的绿化,是城市的绿色软质景观,它和城市的其他建筑等灰色硬质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城市景观得以软化。同时,公园也是城市的主要景观所在。因此,其在美化城市景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公园游憩的社会功能日益明显

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木本苗CJ

城市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木本苗CJ/T34-91 1正题内部实质意义与适用规模 2援用尺度 3表名称的词术语 4技能要求 5检测方法 6 查验规则 7标记、掘苗、包装、运输、假植或存贮 附录A常用树木幼株产物主要规格质量尺度(补充件) 中华人民民主国行业尺度 都会绿化和园林绿地用植物材料 木茎苗 CJ/T34-1991 1正题内部实质意义与适用规模 本尺度划定了用于都会绿化和园林绿地的露地栽植树木幼株产物的规 放 回 原 处 格、质量、查验和验收等技能要求,及标记、掘苗、包装、运输、假植或存贮等基本要求。 本尺度适用于培育幼苗的园地露地培育的出圃树木幼株。 2援用尺度 CJ14都会园林培育幼苗的园地育苗技能规程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树木幼株 3表名称的词术语 3.1树木幼株类型:按培育树木幼株树种的天然形态分为常绿针叶乔木、落叶针叶乔木、常绿阔叶乔木、落叶阔叶乔木、常绿针叶灌木、常绿阔叶灌木、落叶阔叶灌木、常绿藤木、落叶藤木、竹类、棕树类等品类;一起催生型、匍匐型、蔓生型、单干型、等类型。 3.2一起催生型树木幼株:指天然生长的树形呈一起催生状的树木幼株。 3.3匍匐型树木幼株:指天然生长的树形呈匍匐状的树木幼株。 3.4蔓生型树木幼株:指天然生长枝子呈蔓生状的树木幼株。 3.5单干型树木幼株:指颠末人工致形后具骨干的树木幼株。 3.6小乔木:指树种天然生长成龄树高在3-8m的乔木。 3.7中乔木:指树种天然生长成龄树高在8-15m的乔木。 3.8大乔木:指树种天然生长成龄树高在15m以上的乔木。 3.9干径:指树木幼株骨干离地外貌130cm处的直径适用于大乔木和中乔木。 3.10基径:指树木幼株骨干离地外貌处10cm基部直径适用于小乔木和单干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资料及答案教学提纲

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资 料及答案

一:识记题 1、在城市用地实用性的评定过程中,通常办法是将用地按优劣条件分成的种类为3种。 2、油松不具有防火性。 3、乔木与有窗建筑物外墙的最小间距为3.0 m。 4、树带式种植带的宽度一般不小于1.5 m。 5、在城市用地中按照土地的使用性质进行分类,农业生产用地不属于城市用地。 6、适合于在儿童公园栽植的植物是南天竺、樟树、桂花等等。 7、“田园城市”的提出者是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 8、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9、在城市单项建设用地中,道路广场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8-15m2。 10、在当前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保护环境的途径不包括充分进行宣传保护。 11、分车带在高速干道上的分车带不应该种植乔木,分车带以种植草皮为优。 12、城市劳动人口不是风景区中的人口构成。 13、农、林、牧、渔、水利业属于城市产业类型中的第一产业。 14、在城市单项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10-25m2。 15、将人口规模进行分类,特大城市的城市人口数为100万以上。 16、选择耐旱植物不是工厂企业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的基本原则。 17、城市园林绿地布局,要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经济发达不是其基本要求。

18、城市园林绿化的树种选择原则不包括名贵树种。 19、有利于创造人文环境-社会价值不是工厂绿化意义主要表现。 20、我国城市规划有关标准规定,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21、城市绿地类型中,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的是居住区绿地。 22、在行道树树种的选择中,当苗木刚出圃时,一般合适胸径为12-15cm。 23、在城市单项建设用地中,绿地一般控制在每人不得小于9m2。 24、风景游览绿地不参与建成区的用地平衡的绿地。 25、我国城市绿地系统,在形式上不包括点状绿地布局。 的树种。 26、桃树不是抗SO 2 27、将人口规模进行分类,大城市的城市人口数为:50万~100万。 28、在公路绿化中,交叉处应留出足够的视距,在遇到桥梁、涵洞等构筑物时,不得种树的距离是5m。 29、在居住区组成中,居住区建筑用地一般占居住区总用地的50%。 30、在城市单项建设用地中,居住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18-28m2。 31、我国城市规划有关标准规定,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32、在人的心理感受方面,对城市印象影响最大的因素,大致包括以下5个部分。即:道路、边界、中心、区域和标志物。 33、苗圃中辅助生产面积用地一般占到总用地面积的20%。 34、工厂企业的组成包括:厂前区、生产区、露天堆料场及仓库区、绿化美化地段。

浅析城市公园的功能分区

浅析城市公园的功能分区 ——以寸金公园为例 08生本4班杨观兰2008574436 (湛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湛江524048) 摘要:我国的现代城市公园却起步很晚,它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其中最早的城市公园类型就是后来发展为综合性公园的文化休息公园。综合性公园在我国现代历史上不仅出现的早,而且一般规模大,内容多,功能复杂,建设周期长。综合性文化休息公园内容名目繁多。一般划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公共设施区、安静休息区、文化教育设施区、体育运动设施区、儿童休息区和经营管理设施区等。企图在一定的范围里,把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素养、不同爱好、不同情趣的人们的需要,包罗万象的统统纳入以公园内。下面以寸金公园为例来介绍城市公园功能分区。 关键词:城市公园;功能分区;休闲游憩;使用功能 公园是向公众开放的,具备多种功能的城市绿地,属于公共开放绿地空间范畴,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1]。公园绿化好,空气新鲜,是各种体育活动如晨练、健身的好场所。Gobster 对芝加哥林肯公园的调查发现,使用者中 45%的人游园目的是用于个人锻炼,如散步、跑步等,23%的人都加入群体锻炼队伍[5],公园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群体运动的氛围,提高了市民的整体素质[6]。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现代城市公园却起步很晚,它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出于对人民文化休息活动的关心,在全国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了大量城市公园,其中最早的城市公园类型就是后来发展为综合性公园的文化休息公园。综合性公园在我国现代历史上不仅出现的早,而且一般规模大,内容多,功能复杂,建设周期长,可以说最集中体现了建国以来城市公园演进的历程。 城市公园包含于广义的公园范围之中,是城市中的“绿洲”和环境优美的游憩空间。在《城市公园设计》一书中,孟刚、李岚认为: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公园是一种为城市居民提供的、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生活境域,是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它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 [2]。 美国的克莱尔和卡罗琳在《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针对广场、邻里公园、老人住宅区以及托幼保育中心等几个方面,从空间使用人群和行为角度出发,并结合当地空间实例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比较详尽且可实施的设计导则[3]。 我国现有公园类型较多,按照各种公园绿地的主要功能和内容,可分为综合性公园、纪念性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古典园林、经市政府及以上单位批准的风景名胜区等多种公园。城市综合性公园也称作普通公园,相对于现代公园中的专类公园,属于中国现代公园的范畴[4]。其中综合性公园是指供城市居民作良好的休息游览和文化娱乐的、综合性功能为主的有一定用地规模的绿地。综合性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游览、社交、娱乐、健身和文化学习等活动场所。综合性公园的内容、设施较为完备,规模较大,质量较好。园内一般有较明确的功能分区,如文化娱乐区、观赏游览区、安静休息区、儿童活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