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章劳动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劳动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劳动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劳动法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劳动法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本位思想、基本范畴和体系结构,从而认识劳动法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节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法学以劳动法作为研究对象。我国的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为实现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其他社会关系的

法律规范的总和。

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

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劳动力与劳动者在自然状态上和经济状态上都是完全统一的,商品经济是伴随着劳动力与劳动者在经济状态上的分离而发展起来的,劳动法是适应这种分离而产生的。它是要解决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那种劳动力与劳动者在经济上分离(形成财产关系)而在自然状态上又是统一的(形成人身关系)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劳动关系建立时是平等关系,而建立后却转化为隶属关系,产生了内在不平衡。而劳动法的作用正是在于通过倾斜立法来解决这种矛盾,不仅把劳动力当作个别劳动力,

而且作为企业的劳动力、社会劳动力来加以关注,以克服这种内在的不平衡。

第二节劳动法学的本位思想

本位思想是权利义务观念的重心所在,是由法律所体现的利益所决定的。正是这种本位思想构成一个法律部门区别于另外一个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志。从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的演变来看,存在着国家本位、个人本位、社会本位。与三种本位思想相对应,在法律结构上存在着一元法律结构、二元法律结构和三元法律结构。

一元法律结构,这是一种以国家为本位构建的法律制度,即公法上的权力渗透到社会一切领域的一种法律结构;二元的法律结构是以公法与私法的区分为特征的法律结构;三元的法律结构是指公法、私法与社会法并存的法律结构。劳动法作为社会法的一部分,兼有公法和私法的性质。

第三节劳动法学的基本范畴

法学应当是以权利、义务为基石范畴的理论体系。劳动法学则应当是以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为基本范畴。

权利是具有选择性的行为,义务则是主体具有必然性的行为。权利是正当的,义务是应当的。由于"应当"是由表示价值评价的"正当"和表示义务判归的"必须"两要素构成

的,它与单纯的价值评价"正当"相比,在语义上更为强烈,因此,义务在法律意义上有更高的要求。

立足于社会本位,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并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权利,而是一种社会权利。这种社会权利,既不同于纯粹的公权力(如行政权力);也不同于纯粹的私权利(如民事权利)。社会权利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利益。

第四节劳动法学的体系构建

劳动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须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去认识。以劳动力所有与劳动力使用的分离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为红线,以社会为本位,劳动法学可以形成结构严谨的理论体系。

思考题:

1、劳动法学与劳动法有何区别与联系?

2、为什么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劳动法产生的历史条件?

3、什么是劳动法学的本位思想?什么是三元法律结构?

4、如何形成我国劳动法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公法与私法的区别,掌握劳动法产生的过程及其原因,了解我国劳动法的产生过程及其主要特点。从而认识劳动法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趋势。

第一节公、私法溶合产生劳动法

罗马法学家以法律保护的利益的不同为标准来区分公、私法。公法与私法有着不同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私法与公法的相互溶合,出现了兼具私法和公法因素的社会法,并成为第三法域。社会法是国家借以实现既定社会政策、经济政策的法律手段,是社会、经济政策的法律化。

社会法形成的途径主要有"私法公法化"和"公法私法化",通过公法与私法渗透与交融,形成兼具两者特点的法域。

就西方社会经济发展而言,劳动法的产生过程主要是"私法公法化"的过程;我国则主要是"公法私法化"的过程。第二节"私法公法化"──西方劳动法的产生

一、国家本位法观念下的劳动关系调整

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比较脆弱,还不可能单独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必须借助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资本家榨取足够的剩余价值。在劳动关系的调整上,重商主义时期是以运用行政力量加强资本

家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为特征,劳动者主要是作为一种义务主体来对待。

二、个人本位法观念下的劳动关系调整

资本主义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拿破仑法典》承袭了罗马法的传统,将雇佣关系称为"劳动力租赁",在劳动关系的调整上贯彻"意思自治"的原则。以后各国资产阶级民法典都把"雇佣"作为独立的契约关系加以规定,承认这种雇佣关系是一种"自由的"契约关系。民法调整劳动关系,说明劳动关系只是被看作是平等的契约关系,这种看法忽视了表面平等掩盖下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因而是有局限性的。

三、社会本位法观念下的劳动关系调整

英国1802年的《学徒健康和道德法》,标志着英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立法倾向,被称为"工厂立法"。随着立法的范围扩大,形成了现代的劳动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劳动法"这个名称被固定下来,成为新的法律部门的统一名称,并在各国流行起来。随着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劳动关系的国家干预也得以强化。

四、劳动法产生的原因

劳动关系的国家干预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的要求;劳动关系的国家干预适应了当时自由竞争的需要;劳动关系的国家干预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第三节公法的私法化──我国劳动法的发展

一、"公法私法化"的概述

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的行政集权的经济体制,个人决策相当有限,直到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走向市场经济,这种状况才得以根本改变。它表现在社会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提供发展和机会的源泉,个人对国家的依附性明显降低。由此决定了我国劳动法的发展走过的必然是"公法私法化"的道路。

二、我国的一元法律结构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劳动立法,比较正确地反映了我国的社会劳动关系既存在着国营企业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同时也存在着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的现状。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劳动法促进了全国统一的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制度的建立,但也反映了当时经济体制的弊端,存在着过分强调行政管理,统得过死,包得过多的问题。

从1958年到1976年10月"四人帮"粉碎的这段漫长的时间里,鉴于"左"倾错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一方面,我国劳动管理体制上的行政行为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劳动工作逐步偏离法制化的轨道。

三、我国多元化法律结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劳动法制建设进入了全面发

展的时期,劳动立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随着劳动制度、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向纵深发展,劳动立法的相对滞后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公布,标志着我国的劳动立法进入成熟时期。我国劳动立法从总体思路上实现了四个转变:变对各类企业的全面规定为最低保障要求的规定;变劳动关系调整的静态模式为动态模式;变"企业立法"为"社会立法";变政府的事前审批为事后仲裁、监察,变单纯的行政管理为管理和服务相结合。

思考题:

1、什么是劳动法?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是如何产生的?

2、十九世纪的工厂立法,与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劳工立法"有哪些区别?

3、劳动法的产生有哪些原因?为什么只可能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

4、建国以后,我国劳动法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各个阶段劳动立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公法私法化"与"私法公法化"有何区别?

第三章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劳动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明确劳动行政关系的含义和特征,了解劳动法调整对象的范围,从而认识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第一节劳动法调整对象的概述

一、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

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社会

关系,这是一种具体的、狭义的劳动关系。

具体的劳动关系:劳动法规只能调整那些能够受人意志支配的具体劳动关系。这种社会关系与那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狭义的劳动关系:作为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从当事人看,是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从内容上看,是与劳动过程相联系的社会关系。

二、为实现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其他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但劳动关系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关系,必须将其置于广泛的社会联系中来考察。为实现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其他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劳动

行政管理关系。

第二节个别劳动关系

个别劳动关系相对集体劳动关系而言,是指劳动者个人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时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关系。劳动力只是作为一种个体的劳动力而存在。

作为我国劳动法调整对象的个别劳动关系是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性质,兼有平等关系和隶属关系特征的社会关系。

第三节集体劳动关系

在我国,集体劳动关系相对个别劳动关系而言,是指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组织为工会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涉及劳动者整体内容的社会关系。劳动力已经作为一种集体的劳动力而存在。

劳动者个人意志通过劳动者团体表现出来,由劳动者团体代表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交涉劳动过程中的事宜。集体劳动关系的出现有助于克服个别劳动关系的内在不平衡。

第四节劳动行政关系

劳动行政关系是国家行政机关或行政机关授权的社会组织在劳动行政管理活动中和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劳动过程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当前一个共同趋势是各国的政府将劳动行政管理作为协调和实施社会总政策的重

要手段,从而使劳动行政管理活动的范围日益扩大。在这里,劳动力已经作为一种社会劳动力而纳入国家的视野。

劳动行政关系以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基本目标,以维护社会利益为价值取向,以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为重要方式。

劳动行政关系有的是发生劳动关系的必要前提,有的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有的是伴随着劳动关系而发生的关系。

思考题:

1、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

2、什么是劳动关系?它具有哪些特征?劳动关系分为个别劳动关系和集体劳动关系有何意义?

3、什么是劳动行政关系?它具有哪些特征?

第四章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劳动关系与民事关系、行政关系的区别,了解劳动关系在我国变形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从而明确劳动法的边缘关系,正确界定劳动关系。

第一节劳动关系与行政关系的界定

劳动行政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区别于"私人管理"也区别于企事业的"经营管理"。劳动行政关系着眼于社会的宏观利益,劳动关系着眼于微观利益;劳动行政关系是按指令和服从、组织和监督原则建立起来的管理关系,而劳动关系是按协商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劳动行政关系是无偿的关系,劳动关系是有偿的经济关系。

我国劳动力已从计划配置转向市场配置;用工形式已从国家用工转向企业用工;劳动管理已从公共管理转向经营管理;调整节方式已从行政调节转向合同调节。劳动关系已经具有了独立内容,区别于劳动行政关系。

人事关系经过分解,一类应以劳动关系的方式列入劳动法调整;另一类则应当以公务员关系列入行政法调整。

第二节劳动关系与民事关系的界定

作为民法调整对象的民事关系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劳动关系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财产关系、是隶属型的财产关系、人身型的财产关系。

劳务关系是指当事人之间因提供劳务而发生的民事关系。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社会关系性质不同、劳动力的支配权不同、风险责任不同、劳动报酬的性质不同。

承包关系作为一种责任制形式,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

关系,可以从属于劳动关系;也可以从属于民事关系。

合理的企业行为需要企业中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相互制

约而形成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机制。当着民事关系与劳动关系相互重合时,各经济主体的利益特征,和利益边界处于模糊状态,很难形成调节企业行为的合理的经济利益结构。对于各类经济关系,应当按照其性质,分别归入民法和劳动法去调整。

第三节变形的劳动关系

劳动制度改革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它要确立新的劳动关系,而且是要在旧的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型关系,实际上是要对原已存在的劳动关系进行再构造。这种再构造所形成的新的利益机制,难免和原来的利益机制相矛盾。新、旧利益机制的冲撞会使劳动关系呈现出不规范的特征。从而使劳动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变形。这种"变形"集中体现在"隐性失业"和"隐性就业"上。

在充分肯定劳动关系的保留制度在劳动制度改革中的

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这种以离岗待工为特征的劳动关系保留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随着改革的推进,劳动关系的调整应采取逐步规范化的方式,既让隐性失业显性化,也让隐性就业显性化,探索多元劳动关系,从而进一步靠近目标模式。

思考题:

1、劳动关系与劳动行政关系有哪些区别?劳动关系与人事关系应如何界定?

2、劳动关系与民事关系有哪些区别?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有哪些区别?如何理解承包关系?

3、在我国,为什么劳动关系会出现变形?

第五章劳动法的原则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劳动法原则的含义,掌握劳动法基本原则、调整原则的内容以及相互关系,了解劳动法各项具体原则的内容。从而认识劳动法原则在劳动关系调整以及劳动法律规范的形成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劳动法原则概述

劳动法的原则是与劳动关系质的稳定性相联系的,从外延说,一般应限定仅适用于劳动法这个部门法的范围,不能把共同适用于劳动法和其他一个甚或几个部门法的原则

拿来作为自己的原则;从内涵说,必须是在劳动法这个部门法的范围内有指导意义的原则。同时,劳动关系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一种社会关系,也决定了劳动法原则的系统性。劳动法的原则可分为劳动法的基本原则、调整原则和劳动法

的具体原则。

作为确立劳动法规范的准则,劳动法原则在劳动法规的系统内发挥指导和凝聚的作用。作为处理劳动问题的依据,劳动法原则在不同时期的劳动法规之间,发挥稳定和连续的作用。作为部门法的标志,劳动法原则在不同的部门法之间,发挥比较和区别作用。

第二节劳动法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劳动法所包括的,并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密切相关的社会关系时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是整个劳动法部门的原则。

劳动法基本原则包括:1、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也可以说是劳动领域中的等价有偿原则;2、保护劳动者原则,也可以说是劳动领域中的保护弱者的原则。两者的结合点是"倾斜立法",通过法定内容限制约定内容,既使劳动者得到必要的保护,也为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平等协商留下余地。

第三节劳动法的调整原则

劳动法的两条基本原则从调整方式上看,也可以具体化为劳动关系协调的合同化、劳动条件基准化、劳动保障的社

会化、劳动执法的规范化等调整原则。前两条是调整劳动关系的原则,后两条是调整劳动行政关系的原则。

第四节劳动法具体原则

社会关系的多层次决定了法的划分的多层次,与此相适应,劳动法的原则也应是多层的塔形结构,按照原则的效力和适用范围,可将法的原则划分为不同层次。除了劳动法律部门有基本原则外,劳动法律制度也有具体原则。纷繁复杂的劳动法律规范可以依据基本原则形成劳动法律部门,可以依据具体原则形成劳动法律制度。不同层次的归属、组合,构成一个蕴涵丰富的有机体。

思考题:

1、什么是劳动法的原则?它在劳动关系的调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2、什么是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什么是劳动法的调整原则?什么是劳动法的具体原则?三者关系如何?

3、劳动法原则与宪法原则是怎样的关系?劳动法的各项基本原则、调整原则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六章劳动法的内容和形式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劳动法的内容和形式,明确社会利

益与劳动权利义务的关系,了解劳动法的体系,从而认识劳动法的原则如何体现在劳动法的内容和形式中,认识劳动法作为客观法的特征。

第一节劳动法的内容

劳动法的内容是法规权利义务。劳动法的内容是以法律规范形式明确的权利义务,是指通过实在法律明确规定或通过立法纲领、原则加以宣布的,以法律规范形态存在的权利义务。它是统治阶级意志客观化的结果,所以也称作"客观权利义务"。

劳动法的内容体现社会利益。作为社会法,尤其是劳动法规定的权利义务,不管种类和形式多么不同,其实质都是国家按照人们的社会角色,通过法律形式分配社会利益的享受和负担方法,是国家把建立和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的任务向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各个集团、各个人头上的落实。在社会法的领域中,有相当一部分社会利益是体现在义务规范中的。

劳动法的内容是劳动法原则的具体化。在我国,"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主要落实在任意性规范中,使劳动法具有私法因素;"保护劳动者原则"主要落实在强制性规范中,使劳动法具有公法因。我们还可以依据劳动法的调整原

则、具体原则将劳动法所规定的权利义务进一步展开,形成合同制度、基准制度、保障制度、执法制度。

第二节劳动法的形式

劳动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宪法制定的调整劳动关系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而高于其他法规。包括基本法律和单行法律。

劳动法规: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

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规。包括劳动行政法规和地方性劳动法规。

劳动规章:在我国一般是指国家劳动人事行政机关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员会以及省级人民政府依照劳动法律、劳动法规的规定在法定权限内制定的规范性劳动法律文件。包括劳动行政规章和地方性劳动规章。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形式外,还有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经我国政府批准生效的国际劳工公约。目前我国已承认的国际劳工公约共有17个。

第三节劳动法的体系

将劳动法的具体内容和劳动法的存在形式加以综合,就形成了劳动法的体系。劳动法的体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按

照一定的调整对象、规格和逻辑所组成的和谐统一、有机结合的现行法的系统。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劳动法可由四个层次构成。

思考题:

1、什么是劳动法律规范?什么是劳动法的内容?两者关系如何?

2、劳动权利、劳动义务与社会利益是怎样的关系?

3、劳动法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它们的效力如何?劳动法广义的理解和狭义的理解有什么区别?

4、什么是劳动法体系?你对我国劳动法体系是如何认识的?

5、劳动法的原则是如何体现在劳动法的内容和形式中?

第七章劳动法的调整模式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劳动法的调整模式的含义,掌握劳动基准法、集体合同、劳动合同的相互关系,从而认识劳动法的调整方式在客观法成为主观法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劳动法调整模式概述

劳动关系的特点,决定劳动法是公法与私法相溶合而产生的法律部门,也决定了劳动关系的调整将纳入一种多层次的调整模式。这一调整模式将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宏观的层次,涉及全部劳动关系。劳动力是作为社会的劳动力来进行规定。国家根据劳动关系具有隶属关系和人身关系的特点,制定适用于全部用人单位和全体劳动者的劳动基准法。

第二层次是中观的层次,涉及集体劳动关系。劳动力是作为集体的劳动力来进行规定。劳动者组织成为工会与用人单位签订集体合同。

第三层次是微观的层次,涉及个别劳动关系。劳动力是作为个体的劳动力来进行规定。劳动者个人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第二节劳动基准法调整全部劳动关系

基准是指为了保障劳动者最起码的劳动报酬、劳动条件而规定的最低限度的措施和要求。劳动基准法是有关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最低标准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用人单位可以优于但不能劣于基准法所规定的标准。凡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劳动规则(厂纪厂规)所确定的标准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劳动基准的,均无法律效力。在我国劳动基准法的内

容主要包括工时、休假制度,工资保障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

第三节集体合同调整集体劳动关系

集体合同是劳动者结成团体后,由团体出面与雇主交涉劳动条件中形成的书面协议。由于劳动基准法在调整劳动关系时尚留有空间。如果这一空间单纯以劳动合同来调整的话,由于当事人双方经济地位不平等,劳动者个人力量单薄,不足以与劳动力使用者抗衡。集体合同是一种依靠集体力量来保护自身利益的劳动关系调整方式。

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主要区别:合同主体不同、合同内容不同、合同效力不同、合同作用不同。

集体合同与职代会的区别:权利(力)性质不同、涉及的内容不同、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力度不同。

第四节劳动合同调整个别劳动关系

劳动合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相结合的一种法律形式。通过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终止以及变更、解除,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既能使劳动者有一定的择业和流动自由,又能制约劳动者在合同期履行劳动义务和完成应尽职责,从而使劳动力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合理的流动性。

劳动合同的特征:(1)劳动合同的当事人双方是特定的;

劳动合同法十大考点精讲提纲

“劳动合同法十大考点精讲”提纲 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背景 1.劳动法的执行现状 2.劳动法规定的不足 《劳动法》共十三章,107个条文,内容分成四大块:劳动合同法、劳动基准法、劳动争议解决和国家保障。其中,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专门规定劳动合同,共20个条文,内容涉及劳动合同的订立、效力、变更、解除和终止以及经济补偿,其中有10个条文涉及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 二、劳动合同法概述 1.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思路 2.劳动合同的框架结构

《劳动合同法》共8章,98个条文,篇幅接近整个劳动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第五章特别规定涉及集体合同、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第六章监督检查、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其中第二章和第四章属于重中之重,第一章和第七章也比较重要。第2章从第7条到第28条,共22个条文。第4章从第36条到50条,共15个条文。 不要问劳动合同法修改了什么?而要问劳动法保留了什么?如同物权法通过后不用再看担保法中的担保物权部分一样,劳动合同法通过后不需要再看劳动法中的劳动合同部分。 三、劳动合同法十大考点预测 1.劳动合同书面化(第10条、第11条、第14条、第82条) (1)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订立合同的期限:用工之日起1个月 (3)不订立书面合同的责任: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1年内订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2倍的工资。 (4)不订立劳动合同转化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1年期满仍不订立的。 (5)无书面合同时的补充:劳动报酬的明确。 2.劳动合同期限 (1)三种期限 (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铁血第14条 劳动法的规定是:20条 ①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

劳动法学习题及答案集

《劳动法学》习题及答案集 目录 第一章劳动法学概述 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第四章劳动法律关系 第五章附随劳动法律关系 第六章促进就业制度 第七章劳动合同 第八章集体合同 第九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制度 第十章工资制度 第十一章劳动安全卫生制度 第十二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第十三章职业培训制度 第十四章社会保险制度 第十五章劳动争议处理制度 第十六章劳动监察制度 第十七章违反劳动法的责任 第一章劳动法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是( C )。 A.劳动者甲与劳动者乙发生借款关系 B.某公司向职工集资而发生的关系 C.某民工被个体餐馆录用为服务员 D.两企业之间签订劳务输出合同2.我国劳动法生效的时间是( C )。 A.1995年7月5日 B.1994年7月5日 C.1995年1月1日 D.1995年7月l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用于( D )等劳动者。 A.国家机关公务员 B.现役军人 C.家庭保姆 D.企业职工 4.劳动关系的双方为( A )。

A.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B.工会与企业行政 C.劳动者与劳动行政部门 D.工会与劳动行政部门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劳动关系中,适用《劳动法》的规定的是( ACDE )。 A.乡镇企业与其职工之间的关系 B.某家庭与聘用的保姆之间的关系 C.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与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工勤人员之间的关系 D.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 E.个体工商户与其雇工之间的关系 2.以下社会关系中,属于劳动法的调整对象的是( CD )。 A.某作家将其书稿交出版社出版而形成的出版关系 B.个体户与其家庭成员共同劳动所形成的共同劳动关系 C.因处理劳动争议发生的关系 D.工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E.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与人民法院之间的诉讼关系 3.我国劳动法调整的其他社会关系有( ABCDE )。 A.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 B.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 C.处理劳动争议方面的关系 D.工会组织与用人单位的关系 E.监督劳动法执行方面的关系 三、判断说明题 1.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之间在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 X ) 说明: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

劳动法-第一章

识记: 1.劳动法概念: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广义上,包括宪法规定的基本劳动制度及劳动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劳动基本法以及与其实施相配套的一系列子法、行政法规、规章及司法解释等。狭义上,是指由国家最高立法机关颁布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综合性法律,即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号通过,自1995年1月1号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也成为劳动法基本法。 2.我国《劳动法》通过和实施的时间1994.7.5通过,1995.1.1实施 《劳动合同法》通过和实施的时间2007.6.29通过,2008.1.1实施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通过和实施的时间2007.12.29 通过,2008.5.1实施 3.劳动发调整的对象:劳动法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同时也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的其他社会关系。 4.劳动关系的概念:劳动法中所称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5.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劳动法:19世纪初期的“工厂立法”。 6.国际劳动立法的形式: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是国际劳动立法的主要形式。 7.国际劳工组织的性质、特点、组织机构:国际劳工组织是一个有个会员国组成的国际性的政府组织。国际劳工组织与其他国际组织不用的一个突出是“三方性原则”。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机构有国际劳工大会、理事会、国际劳工局。 8.我国批准的核心劳动公约:1951年《同工同酬公约》(第100号公约)、1973年《最低就业年龄公约》(第138号公约)和1999年《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公约》(第182号公约)、《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第111号公约) 9.国际核心劳动公约:第一类,1948年《结社自由与保护组织权公约》(第87号公约) 1949年《组织权与集体谈判权公约》(第98号公约) 第二类,1930年《强迫劳动公约》(第29号公约) 1957年《废除强迫劳动公约》(第105号公约) 第三类,1958年《(就业与职业)歧视公约》(第111号公约) 1951年《同工同酬公约》(第100号公约) 第四类,1973年最低就业年龄公约(第138号公约) 1999年《禁止和立即行动消除最恶劣形式的童工公约》(第182号公约) 10.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法律的基本原则是立法的指导思想和执法的行为准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国家在劳动立法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和在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时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劳动法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劳动法的本质和基本精神,主导这个劳动法体系。 领会: 1.劳动法上的劳动特征:(1)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劳动力所有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力使用者)。(2)劳动关系必须产生于劳动过程中。(3)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双重性质。(4)劳动关系具有纵向关系(隶属关系)和横向关系(平等关系)相互交错的特征。(5)劳动关系以劳动力的给付为主要内容。 2.劳动法的功能:(1)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2)合理组织社会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3)规范劳动力市场,完善市场运行的法律保障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最新版)

(2007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五章特别规定 第一节集体合同 第二节劳务派遣 第三节非全日制用工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第八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本法所称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本法所称劳动合同,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第四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诚实信用、协商一致的原则;履行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安全卫生、劳动纪律、职工培训、休息休假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应当经工会、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或者通过平等协商作出规定。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应当在单位内公告。 第六条国务院劳动保障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在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监督管理工作中,应当听取工会、用人单位以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七条工会组织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工会组织或者职工代表有权与用人单位通过平等协商,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签订集体合同。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八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劳动合同,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希望了解的其他与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年龄、身体状况、工作经历、知识技能以及就业现状等情况。 第九条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劳动合同期限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3种。有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以书面形式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以书面形式约定合同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以书面形式约定以某项工作的完成为合同终止条件的劳动合同。 已存在劳动关系,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以书面形式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有其他意思表示外,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并应当及时补办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手续。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有不同理解的,除有相反证明的以外,以有利于劳动者的理解为准。

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

第一章劳动合同法概述 第一节劳动合同的概念和法律特征 三、劳动合同的期限 (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ps.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 1.双方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用人单位应当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具体情形: (1)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2)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的。 (3)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者没有本法第39条和第40条第1款、第2款规定的情形,续订劳动合同的。(违纪违法、不合格、患病、不能胜任工作)

视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三节《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劳动者的两个条件: 1.年龄条件:年满16周岁的公民(某些特定行业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需要招收未满16周岁人员,要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批准) 2.劳动能力条件:劳动者必须具有劳动能力 外国人、无国籍人员、港澳台需要1.就业证 2.《外国专家证》+《外国专家来华许可证》 第四节劳动合同订立原则 平等自愿原则(法律地位平等)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劳动合同法》生效条件: 1.普遍:劳动合同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并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文本上签字或者盖章生效。

2.特例:附期限、附条件或需审批的劳动合同。第三节劳动合同的内容和形式 一、建立劳动关系应当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间主要有3种情形: 1.先签订合同后用工。自用工之日起劳动合同生效 2.用工的同时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随即生效,劳动关系成立 3.先用工后签订合同。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签订劳动合同,超过一个月,支付双倍工资,补签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起点时间即为用工之日,不是补签的时间。 四、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和约定条款 (一)必备条款 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2020最新劳动合同法全文(修正案)第一章

2020最新劳动合同法全文(修正案)第一章劳动合同法 | 最新劳动合同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用人单位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经过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后,由用人单位决定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的实施。 外国企业驻华办事机构、外国使领馆、国际组织驻华机构招用劳动者,按照现行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办理。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第四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2020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劳动合同法的决定。修改后的劳动合同法将于2020年7月1日起施行。 〈一〉乙方在试用期间,月薪为____元。试用期满后,按乙方的技术水平、劳动态度和工作效率评定,根据所评定的级别或职务确定月薪。 第十八条甲方应当要求用工单位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第十四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时,应当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确定除劳动合同期限以外的劳动合同内容。 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劳动合同法》全文逐条解析

《劳动合同法》全文逐条解析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专家点评」:立法宗旨开宗明义说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不是说保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理论依据就是用人单位本身就强势,劳动者本身就是弱势,一开始双方地位就不平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取得劳资双方关系的相对平衡。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专家点评」:本条增加了一个用工主体,即民办非企业单位,且规定事业单位与实行聘用制的工作人员可依照本法执行(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专家点评」:本条无甚新意,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原则是合同的基本原则,任何合同概莫能外。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专家点评」:此条对用人单位影响深远,规章制度需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民主管理发挥到了极限。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 「专家点评」:此条规定在实践中基本上会流于形式,毫无作用。 第六条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法知识点整理

精心整理 劳动法 一、题型 (一)辨析题(单选)2*10 (二)名词解释5*4 (三)论述题10*1+20*1 (四)案例分析15*2 二、重点(按章节整理) 第一章: 一、我国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中的是狭义的概念) (1)狭义劳动法的概念 狭义的劳动法,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利机关颁布的,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综合性法律。 (2)广义劳动法的概念 广义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劳动关系 (一)定义(《劳动法》中的是狭义的概念) 1、广义: 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从事劳动的过程中发生的一切社会关系。 2、狭义(劳动法): 劳动关系,是指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二)特征(答论述和案例分析记得补充) 1、与劳动(过程)有直接联系。 2、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提供生产资料的用人单位 3、用人单位录用了劳动者,产生了隶属关系。 4、职业性、有偿性劳动而发生的关系。 (三)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答论述和案例分析记得补充) 1、主体不同 2、用工双方的关系不同 3、报酬支付形式不同 4、法律的适用不同 5、两者产生的依据不同 6、关系的稳定性不同 第三章: 一、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 (一)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二)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三)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四)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五)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六)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七)享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简单来说: 1、劳动权:(首要地位) 2、劳动报酬权包括:(1)报酬协商权(2)报酬请求权(3)报酬支配权。 3、劳动保护权——休息权 4、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 5、生活保障权 6、结社权:——与集体协商权 7、合法权益保护权 第四章: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答论述和案例分析记得补充) (一)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二)以劳动关系和劳动法律法规为前提的社会关系 (三)是一种双务关系,即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 (四)以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 三、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一)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联系: 1、劳动关系是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基础,劳动法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 2、现实中的劳动关系只有取得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其运行过程才有法律的保障。 (二)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答论述和案例分析记得补充)书本P55 1、范畴不同 2、形成前提条件不同 3、内容和效力不同 4、体现的意志不同 5、范围不同: 四、劳动者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及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 (1)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同时产生、同时消灭(16周岁开始、退休终止);而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则是可分割的。(民事权利能力:出生开始,死亡结束;民事行为能力:18周岁开始,死亡结束) (2)劳动者的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必须由劳动者本人实现;而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协助。 (3)一个劳动者只能存在一个劳动法律关系,一般不允许两个以上劳动法律关系的存在;而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不受限制。 第六章:(重中之重!!!这章最好把书大致看一下>.<) 一、劳动合同的相关概念和特征 (一)劳动合同概念 劳动合同,又称劳动契约、劳动协议,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关于确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协议。(二)劳动合同的特征 1、主体的特定性; 2、诺成、有偿、双务性; 3、劳动合同的内容规定具有特殊性;

劳动法笔记(自己整理)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 劳动法:狭义的理解是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的、全国 性的、综合性的法律,即第八次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的理解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劳动法的解释的共同点: (1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是法律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部门。 (2 )劳动法与工厂立法有密切关系,是工厂立法逐步发展而形成。 (3)劳动法还要调整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 第二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 。 ⑴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发生的关系,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 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所在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要素: A 主体: a 劳动者:是指依照劳动法律好劳动合同的规定, 人。 劳动者的资格条件: ① 年龄:16-18不能从事有毒有害的工种 16 最低劳动年龄 (童工V 16 ② 劳动能力:与特定工种相符合的能力条件。 ③ 要有基本的行为能力 (实习生不是劳动者) b 用人单位:是指具有用人资格,运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的单位。 用人单位的类型: 企业 事业单位 国家机关 社会团体 个体经济组织 B 客体:劳动行为 ⑵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也是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主要包括: ① 管理劳动力方面的关系; ② 社会保险方面的关系; ③ 处理劳动争议所发生的某些关系 ④ 工会组织与单位行政之间的关系; ⑤ 有关国家机关对执行劳动法进行监督检查而发生的关系。 (3 )劳动关系的特征为: ① 客体:劳动关系是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关系,与劳动有着直接的联系; ② 劳动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必须是自然人) ,另一方是的用人单位(必须有用人资格) ③ 从属性特征:劳动关系的一方劳动者要成为另一方用人单位的成员,并遵守单位的内部劳动规则。 现代劳动法的起源:1802《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是一部工厂立法。 在用人单位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并获取相应报酬的自然 未成年工:16-18 未成年人:V 18) 劳动者的范围 排除:公务员(不适用劳动法)适用公务员法 农村劳 动者(纯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人) 家庭保姆 现役军人 享有外交特权好外交豁免权的外国人 ① ② ③ ④ ⑤

新劳动合同法(2020新版)

编号:JY-HT-00399 新劳动合同法(2020新版) Any parties with a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can sign a contract to protect legal rights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_____年____月____日

新劳动合同法(2020新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五章特别规定 第一节集体合同 第二节劳务派遣 第三节非全日制用工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依法订立的劳动合同具有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

劳动法笔记

劳动法(人民大学出版社关怀主编版)笔记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 第1节劳动法的概念 1.概念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关系的法律。二.调整对象政府 (1)劳动关系 广义:劳方、资方、政府用人单位劳动者 狭义:用人单位-劳动者(企业、雇主、老板)(职工、工会) 1. 特征 ①与劳动有关 ②主体是特定的当事人(一方是劳动者,一方是用人单位) ③双方具有隶属关系(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④具有严格的法定关系 (2)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某些关系 ①有的是发生劳动关系的必要前提 ②有的是劳动关系的直接后果 ③有的是随着劳动关系而附带产生的关系 P.S.判断是否属于劳动关系或者属劳动法管:用劳动关系的定义和它的4条特征判断。 补充知识: 2008年颁布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2节 劳动法的渊源 1. 法的渊源 1.定义:法的渊源是指法的外在形式,只指“效力渊源”。 2.包含:①宪法(由全国人大制定) ②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 ③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和发布) ④地方性法规(由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 ⑤规章(由国务院所属各部委、地方政府发布)

⑥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⑦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 ⑧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二.劳动法的渊源 1. 广义:劳动法 狭义:《劳动法》(1994年7月5日颁布,1995年1月1日实施) 2. 包含:①宪法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②法律中有关劳动的规定 ③行政法规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④规章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⑤地方性法规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⑥司法解释中有关劳动问题的规定 补充知识: 1.宪法的四次修改时间:1954年、1975年、1978年、1982年 2.四条重要的宪法修正案 ①1988年:私营经济取得合法地位,土地使用权可以合法转让。 ②1993年: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③1999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国营企业”改成“国有企业”。 ④2004年:私有财产保护入宪。(2007年颁布《物权法》) 3. 涉及最低工资的法律:《劳动法》、《劳动合同法》 4. 涉及带薪休假的:行政法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2007年 颁布,2008年实施) 规章——《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 第3节 劳动法的地位、内容和作用 1. 劳动法的地位 1.地位:劳动法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基本法律,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独立:指有不同的调整对象、不同的调整方法) 2. 法律体系:由不同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同一整体。如:行政 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法、诉讼法、国际法等。法律部门:是法律体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同类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劳动合同法完整版

编号:_______________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我国劳动合同法完整版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五章特别规定 第一节集体合同 第二节劳务派遣 第三节非全日制用工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保护劳 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 的原则。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 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作出修改完善。 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应当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 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 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精品文档

劳动法读书笔记

第一章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 1、1994年7月5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 2、劳动法中所指的劳动,有以下特征:①一般是人们在争取与实现劳动权过程中的劳动②是有偿性的劳动③劳动关系双方具有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第二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1、劳动关系: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指在运用劳动能力、实现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使用者)之间的社会劳动关系。 2、其特征:①劳动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②劳动关系双方,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劳动使用者(或用人单位)③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第二章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劳动的产生 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劳动法规,是1802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第二节各国劳动法的发展 1、1918年12月,苏维埃政权颁布第一部社会主义国家劳动法,即《苏俄劳动法》又称《劳动法典》。 2、1923年,北洋政府公布的《暂行工厂规则》是我国劳动法颁布的开始。 第三节中国劳动立法概述 第三章国际劳动立法 第一节国际劳动立法范围及初期国际劳动立法 1、国际劳动立法范围广义上包括:国际劳工组织的章程、公约及建议书,联合国和区域性的公约或协定,国与国之间的双边协定。狭义上的国际劳动立法包括:国际劳工组织章程、国际劳工标准(国际劳工公约、国际劳动建议书)。

第二节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动立法机构 中国是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国家,也是国际劳工组织的创始国之一。 第四章劳动法的地位、体系、作用及适用范围 第一节劳动法的地位 第二节劳动法体系、作用及适用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依照本法执行。 第五章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 第一节劳动法基本原则 劳动法基本原则:劳动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原则。 第二节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劳动权利: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获得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结社权;⑨集体协商权;⑩民主管理权。 第三节劳动者的基本劳动义务 我国劳动者应履行以下基本劳动义务:①完成劳动任务;②提高职业技能;③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④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第六章劳动法律关系 第一节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1、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形成的法律上的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 2、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劳动法律关系具有以国家意思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征;劳动法律关系是在社会劳动中形成和实现的,劳动法律关系形成的现实基础是劳动关系。 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

自考劳动法第一章第第四章单元测试

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助学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法学》单元测试卷 说明:本试卷共六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 要求:卷面整洁,回答完整,禁止乱涂乱画。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不属于劳动标准法的是() A.职业安全卫生法B.工资法 C.女工未成年工特殊保障法D.集体合同法 2.下列关于《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家庭聘用的保姆适用《劳动法》 B.个体经济组织聘用的劳动者不适用《劳动法》 C.事业单位聘用的劳动者不适用《劳动法》 D.国家机关和与之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劳动法》 3.狭义的劳动法指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B.劳动法及相关法律 C.社会保障法 D.《宪法》及相关法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颁布实施的时间是() A.1994年1月1日 B.1994年7月5日 C.1995年1月1日 D.1995年7月5日 5.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劳动法是() A.《中共苏维埃劳动法》 B.《中共苏维埃劳动法典》 C.《学徒健康与道德法》 D.《美国社会保险法》 6.国际劳动立法思想的产生于() A.19世纪上半叶 B.19世纪下半叶 C.20世纪初 D.20世纪下半叶 7.国际劳工组织正式成立于()A.1919年5月 B.“十月革命” C.1919年6月 D.1921年7月 8.1922年苏维埃政权重新制定了() A.《苏俄劳动法》 B.《苏维埃劳动法典》 C.《苏俄劳动法典》 D.《苏共劳动法》 9.领导工人运动的总机关是() A.中国劳动组合秘书部 B.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C.中国劳动组合委员会 D.中共中央政府 10.下列不属于1922年颁布的法律条文的是() A.《费城宣言》 B.《劳动立法原则》 C.《劳动立法大纲》 D.《劳动法大纲》 11.下列属于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劳动立法是() A.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动和领导的劳动立法运动 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劳动法 C.1948年全国劳动大会决议中提出“关于解放区职工运动的任务” D.北洋政府时期的劳动立法 12.下列属于2002年通过的法律条文有() A.《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C.《工伤保险条例》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13.下列不属于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机构的是() A.国际劳工大会 B.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 C.国际劳工局 D.国际政府 14.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派代表讨论劳工问题的会议是在() A.瑞士 B.伯林 C.北京 D.巴黎 15.1944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国际劳工大会上通过了() A.《国际劳动宪章》 B.《巴黎宣言》 C.《费城宣言》 D.《开罗宣言》 16.下列不属于劳动关系协调法的是() A.劳动合同 B.劳动争议 C.集体协商 D.集体合同 17.本书第一章至第六章为劳动法的() A.基础理论 B.劳动标准 C.保障 D.监督法 18.下列不属于劳动法的适用范围的是() A.空间适用范围 B.时间适用范围 C.大气适用范围 D.人的适用范围 19.1995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共有() A.10章100条 B.11章103条 C.13章107条 D.16章106条 20.标准工作时间是指每日工作___小时,每周工作___小时,一般每周工作为___小时。( ) A.5,36,40 B.8,40,42 C.8,40,44 D.6,36,40

我国劳动合同法完整版

2008最新劳动合同法(全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第五章特别规定 第一节集体合同 第二节劳务派遣 第三节非全日制用工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作出修改完善。 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应当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 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

劳动合同法txt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劳动合同法txt 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20XX年中国新劳动法(全文)自1月1日起施行 义务宣传并履行最新劳动法:劳动法律法规,中国劳动法,新劳动法概论,新劳动法违约金,新劳动法培训,20XX年 新劳动法下载,劳动仲裁,劳动诉讼,工伤,辞退,解雇,试用期,劳动争议,经济补偿等法律知识文章培训资料。20XX年中国新劳动法(全文)自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 第六十五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XX 年6月29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XX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20XX年6月2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目录

第一章总则------------------------------------2 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 ------------------------------3 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8 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9 第五章特别规定 -----------------------------------14 第一节集体合同--------------------------14 第二节劳务派遣--------------------------16 第三节非全日制用工----------------------18 第六章监督检查 ----------------------------------18 第七章法律责任 -----------------------------------20 第八章附则-----------------------------------2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