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一、文学与人

文学与人性

?人性即人的自然性

?人性即人的社会性

#人性即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非理性和理性的统一。

人性在其现实展开的过程中是多样复杂的

文学要显现出人性的生动,丰富,宽阔和深邃

文学要显现出人性的不同层次,侧面和方面

文学追求人性的和谐

人的社会性处于核心地位

#文学是人学

文学主体是人

文学对象是人(文学对历史,社会,自然的抒写是人)

文学目的是人(文学是一杯茶,可能是苦,可能是甘美,文学可以使人因某情景让心灵受到净化。)

文学对人的把握是整体性的

文学显现了人的自由

#文学功能

1、认识

2、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3、文学的教化作用

4、改造世界,创造世界

5、娱乐功能,消遣,游戏作用

6、审美作用

7、经济商品价值

归纳:文学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审美价值,认识价值,沟通价值,选择价值,调节价值,娱乐价值,游戏价值,消遣的价值等。以上为文学的社会价值,显现其社会效益。经济价值或商品价值,显现其经济效益。注意:文学价值是复杂多样的系统,审美是文学价值的核心,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协调发展是文学价值的理想图景。

文学走势:贵族化而大众化,雅俗共赏是文学应有的追求

二、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

文艺学:指研究文学和学习。三大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动,相互影响。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离不开文学理论的指导,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成果又为文学理论提供材料,不断丰富和完善文学理论。

学科性质:文艺学的分支学科

文学史对作家作品发展的历史叙述

文学理论:在中国称为诗论,在西方称诗学。

总而言之:指文学的普遍规律

具体而言:指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四、文学理论的研究任务

文学活动要素:作家,作品,读者和世界(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研究任务: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生发展论。艺术模仿自然(西方文艺理论观)

人类的认知具有相对性

文学发展阶级不一定都与经济相关

独断论和二元论思维造成了思维模式的单一

五、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以人为本

系统的方法

中西结合,古今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多学科融合

辨证思维和历史观的渗透

比较的方法

六、文学理论的品格

理论性,实践性,学术性,系统性

?科学性,?审美性,?阶级性

七、文学理论的多样形态

因由:理论主体和理论对象的复杂

文学理论的多样形态:文学哲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符号学;文学语言学;文学文化学;文学生态学。

八、中西文论之区别

西中

认知性感悟性

哲理性诗性

先验性经验性

创新性继承性

体系性零散性

重再现重表现

九、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1、什么事马克思主义文论

它是由马克思主义经典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后人列宁,毛泽东等的文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之关系

吸纳马克思主义文论,克服两种态度和倾向,错误。一种怀有宗教情怀以为马克思主义文论是有史以来最突出,可以解决当下所以问题(要用发展的,历史的观点看问题。)第二种错误,历史的错误。历史的辨证,发展的看待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只是西方文艺理论里的一颗星

3、中国当代文论建设问题

认真清理

人类性,社会性,世界性和民族性,个人性相统一

多元性

继承性和创造性相统一

当代性

多学科融合

第一章小结

一、基本概念:文艺学,文学活动四要素

二、简要陈述或分析

1、文学是人学

2、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文学该如何表现人性

4、文学理论的多样形态

5、文学的价值

三、论述

1、结合实际谈谈文学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2、结合实际谈谈马克思主义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关系

3、谈谈你对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章文学的发生和发展

第一节文学的发生

一、模仿发生说

西方最为古老,影响的时间也最长的艺术起源论,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持此观点。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中国古代也有象天法地之说

不足:视艺术起源于人的模仿本能只是猜测,没有同原始人的活动结合起来,缺乏科学依据,而且,模仿也不只是人的本能,它也具有社会性品格。

模仿模仿模仿的模仿

艺术———自然—————理式(对具体事务的高度抽象)

影子影子影子的影子

诗意的人生(审美化的社会生活)

二、宗教发生说

认为艺术与神秘的宗教情感有关,甚至起源于神秘的宗教情感,德国的文艺美学家赫尔德和格罗塞持此看法。

注意到艺术与宗教的复杂联系是值得肯定的,但不能因此认为艺术起源于宗教,严格意义上讲,宗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的产物,而艺术早在原始人类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先有艺术后有宗教,显然,艺术不可能起源于宗教,宗教起源说的困难还在于,对艺术起源的思考仅仅是猜测,未结合原始人的生活活动来理解。

三、游戏发生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艺术和游戏有着共同的生理基础和深刻的相似性,康德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类似于游戏,又不同于一般游戏,席勒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冲动,这种冲动可以调和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矛盾,进而创造活的形象,创造艺术和美,这和一般游戏一样,都是基于过剩精力,但不同在于,人的游戏不局限于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格鲁斯也持此说,但认为艺术作为游戏,活动不只是基于过剩精力,而非全无功利,而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肯定了艺术的非直接功利性,凸显了艺术的审美特质,若过度张扬艺术的非功利性又会否定艺术的存在根基,康德和席勒都没有简单否定艺术的功利性。游戏起源说的致命困难还在于对艺术起源的思考仅仅是猜测,未结合原始人的生活活动来理解。

四、巫术发生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弗雷泽,列维布留尔,哈德逊等是理论代表

优点:结合原始人的生活活动来理解艺术起源,为艺术起源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正确的道路不足:没有看到艺术与巫术同源,都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活动。

另外,心灵表现说和无意识本能欲望说也有很大影响

五、艺术起源于劳动

认为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的生产劳动,马克思提出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

产生了文学艺术的需要

构成了早期文学的内容

制约着早期文学的形式

这是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好解答,考古学,人类学和艺术史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劳动起源论的合理性。

第二节文学的发展

一、社会风气说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只废系乎时序

二、理念论

黑格尔。认为:艺术是理念外化并回归过程中的特定阶段,是理念回归自身的形式艺术发展的三个阶段: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不断扬弃感性,提升理性。艺术最终要消亡,这是理念回归自身的需要,是理念发展的必然。

认识发展的轨迹: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黑格尔对艺术和美下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艺术走向终结是理念回归自身过程的需要

三、循环论

加拿大原型批判家弗莱为代表,他在《文学的类型》中认为:文学发展,如同四季更替,遵循循环规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文学亦然,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文学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循环往复,进而发展。

四、形态变化论

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持此看法。认为:文学发展只是其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的形态变化,文学的内在结构是稳定的。

五、劳动说(经济决定论)

认为: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经济因素是文学发展的终极因素,又认为有时其他因素直接的发生作用。

教科书持此说,但暗合了许多困难,文学某个甚至某些阶段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在文学其他发展阶段中往往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六、合力说

文学的发展是多因素的合力共同促动的,其发展不可能是某种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只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至于何种因素在多因素的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不能人为的指定,而应该结合文学发展的实际来把握。文学某种发展中主导作用的因素,在文学的其他发展中往往未必重要。

政治,经济,文化,种族,地域,时代,继承与革新,文化交流,读者需要,天才艺术家的出现等都会影响文学的发展。

文学的任何发展都不可能是某种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只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七、文学生产与物质生产和社会一般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是生产的特殊方式

不平衡的表现:

艺术领域内部不同艺术样式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整个艺术领域与物质生产和社会一般发展不平衡。

如何理解艺术进步:进步指的是总体趋势;进步不是直线上升,是螺旋式上升;艺术发展水平并不与一般物质发展水平同步发展,有快有慢。(微观不平衡和宏观平衡的统一)

第二章复习要点

一、知识点

1、几种文学起源论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理论贡献和不足

2、几种文学发展观的基本观点,代表人物,评价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艺术起源于劳动

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和社会一般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列举

1、列举四种艺术起源论

2、列举四种艺术发展观

四、结合文学发展的实际谈谈你对文学发展动因的认识

第三章文学的本质

文学是人类活动的特有形式,追问其本质,需弄清文学在人类活动中的位置。文学活动有不同的层次和方面,可结合文学的不同层次和方面来讨论文学本质,还需对文学本质作整体观照。文学最初被当做文化,后强调其审美特质,当代中国文论试图把文学的文化属性和审美属性结合起来,强调其审美意识形态性。

第一节文学作为活动

一、文学在人类活动中的位置

二、文学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

作家,作品,读者,世界

这只是文学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而不是文学活动要素的全部,初次之外,文化部门,文化市场,出版机构,投资商等都会影响文学活动。

文本(本文),没有公开发表,自己欣赏

作品,公开发表,供别人欣赏

读者:文学接受者或叫接受主体

文学的意义来自哪里?

西方:来自生活的暗示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来自心灵或心之外的物。

不同的时代看法不同,但有着共同的观点,文学存在终极观念

文学在作家,作品,读者中互动

世界:社会生活,自然

三、文学作为人类活动的性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

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生产。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对象代品格

生命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统一

有意识统一

总之:自由自觉性

#提出种的尺度,尺度指规律和属性,种指动物(文本)事物现象的规律和属性。

人从人的角度看到种的规律和属性(客观存在)

动物无法把握,只有人才能把握(人类的认知性)

内在尺度:人自身的规律和属性

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种的尺度一旦被人认识和把握就转化为内在尺度,使人在充实和完善的本质。

美的规律:指造型(建造)的规律

第二节文学作为精神活动

一、意识性

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是主动和受动的统一

二、社会性

文学主体和对象具有社会性

文学作品具有社会性

其他与文学相关方面具有社会性

结论:文学作为意识,属于社会意识,文学具有社会意识性。

马克思:为人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

第三节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

非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语言学,心理学和逻辑学

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宗教,哲学和艺术等

特征:经济基础的决定性

上层建筑的能动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

两者关系的间接性

结论: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第四节文学作为艺术活动

一、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

不同于理论的,实践的,精神的,宗教的掌握世界,艺术对世界的把握是审美的,体现在:

1、非直接功利性(指不具有实用的,与康德所谓非功利性不同)

2、形象性

3、情感性

文学作为艺术活动,不可能是纯然审美的,它不可能脱离其他文化形式而孤立的存在,它总是与其他文化形式相互纠结,渗透和缠绕。我们用意识形态来显明其文化内涵,用审美来凸显其审美特质,因此:

文学作为艺术活动,是审美意识形态活动,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

活动的目的性(功利性)看: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康德)

方式上看:艺术通过审美感性形态来显现人生

态度上看:艺术对生活的把握是情感化的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征:

1、目的上看,既是非功利的,又是功利性的

文学直接是非功利性的,间接则又是功利性的。文学的功利性追求显现为非功利性的直观形式,文学的非功利指向功利,看似无功利,实则有功利,越是非功利的,就越是功利的,反之亦然。

文学的功利性体现在:社会功利是其深层的功利追求,功利性追求是文学作为审美活动得以生产的历史前提,原始艺术直接就是功利性的。

2、方式上看,文学既是形象的,又是理性的。

文学直接是形象的,间接则又是理性的。文学的理性是追求寓于艺术形象和艺术情景(审美感性形态)中,文学的审美感性形态中蕴有理性的追求。

黑格尔: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二显现出来了。

别林斯基也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

文学也离不开理性,文学创造离不开理性,文学形象包括理性,文学接受离不开理性。没有理性,文学将不知所向。

3、态度上看,文学既是情感的,又是认识的。

文学直接是情感的,间接又是理性的。文学的理是情化的理,文学的情是理化的情,文学是情与理的统一。

文学情感具有真挚健康性;社会性;人类性;世界性等

第五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一、艺术分类

1、表演艺术

2、造型艺术(绘画,建筑,雕塑)通过色彩。。。

3、综合艺术(电影,电视,戏剧)

4、语言艺术(文学(现象,显现人生)意义的艺术

文学是语言艺术,语言文字符号是其特有的存在方式

语言艺术在传递中有间接性,其他艺术在传递中有直接性

困难:约束了读者的欣赏

优势:对读者多样化的理解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语言艺术在显现社会人生方面与其他艺术相比有什么不同

语言艺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自由的观照。观人物内心的时候,语言艺术有其他艺术无法替代的优势,能洞察人物内心的思绪,而其他艺术无法清晰的描写,有一种叙述人,“他”(第三人称)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自由,任意变换视角,时而近景时而远景。

二、语言艺术的优势

形象的间接性

展现社会人生的深广性

三、文学是话语活动

1、话语活动

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2、话语活动的五要素

说话人:话语活动的主体之一,话语活动中的陈述行为主体,或者作家因素。

受话人:话语活动的主体之一,话语活动中的接受行为主体,或者读者因素。

文本:指话语活动的媒介

语境:又称上下文,指的是话语活动的环境包括社会历史大环境,又包括语言活动的环境。沟通:话语活动的目的,指一定的说话人和受话人通过文本达到的融洽状态。

3、话语蕴藉性

蕴藉:蕴,聚集,收藏,意指含义深奥;藉,草垫,有依托之意,引申为含蓄。蕴藉指文学丰富的意义状况

话语蕴藉性:文学作为社会性的话语活动具有意义生成的多种可能性。

创作,接受和作品等都具有蕴藉性质。

#文学定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显现为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显现为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前者强化其意识形态性,后者淡化其意识形态性。

以上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文学的本质,文学本质不是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也不是五个方面的简单相加之和,而是他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系统,系统中审美处于核心地位。文学作为精神活动具有社会意识形态性

文学作为艺术具有审美性。

第三章复习要点

一、重要概念

文学;话语活动;话语蕴藉性;蕴藉性;说话人;受话人;语境;沟通;种的尺度;内在尺度,美的规律

二、知识点

文学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社会意识形态和非社会意识形态各自包含的意识形式;

语言系统和言语的不同。(言说:言说都是言语。语言:言语背后的规律性,语言系统。)

三、列举

1、文学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

2、四种艺术类型

3、文学本质的五个层次

4、话语活动的五大要素

四、简要回答

1、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特征

2,文学作为语言艺术较之其他艺术的优势在哪里

3如何理解种的尺度和人的内在尺度的关系

五、谈谈你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第四章文学创作主体和对象

第一节文学创作主体

一、创作主体诸说

1、创作主体即模仿者

西方有消极的模仿者(柏拉图),也有积极的,主动的模仿者(亚里士多德)

中国也有象天法地,观物取象之说。

重要性:注意到主体与自然的关系,强调自然的优先地位

不足:对主体主动性重视不够,甚至漠视主动性。

2、主体即游戏者

理论代表:康德,席勒

重要性:注意到主体的非直接功利性。

不足:过分强调文学的非功利性容易吧文学引向艺术的迷宫。

3、主体即心灵表现者

西方视创作主体为:移情者,利普斯,谷鲁斯,费舍尔为代表。本能欲望的宣泄者,如弗洛伊德,认为艺术是人的本能欲望的转移,宣泄和升华。

中国古代文论视创作主体为:心志表现者,即言志者,主张“诗言志”,先秦西汉多如此;情感表现者,主张“诗缘情”,魏晋以降大多如此,西方十八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也有类似的看法。

康德:艺术是自然的游戏

先秦两汉:诗言志,诗人就是言志者

魏晋以后:诗缘情,诗人就是言情者

二、创作主体即审美创造者

1、具体的社会人

2、处于创作活动中,而且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

3、审美感受者,体验者,评价者和传达者

总之,创作主体即审美创造者

三、创作主体条件

1、创作活动中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

2、扎实的生活基础

3、较好的艺术素养(天性)

4、适宜的审美心境

三种典型的心境:抑郁,宁静和兴奋。

第二节文学创作客体

一、创作客体诸说

1、客体是自然

自然事物

理式的影子,柏拉图

上帝的创造物,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

抽象的人情事理,布瓦洛

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狄德罗

理念的外化物,黑格尔

中国也有象天法地,观物取象之说。天地和物象类似于西方所谓自然

2、创作客体即心灵和精神

心志,情感,力比多本能

二、创作客体为审美化的社会生活

作家体验过的生活(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审美化的生活

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

作家是最全面的演员

第三节创作主体与对象之关系

一、两者关系的一般描述

对象是主体的对象,主体是对象的主体,主体与对象不可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动。

二、两者关系的特点

主体对对象审美价值的把握是情感性的,感性直观的,非直接功利性的。

1、心理特征:情感把握

2、思维特征:感情直观

3、功利追求:非直接功利性

三、创作主体与对象的双向交流

审美对象化问题

第四章复习提要

一、列举四种创作主体观和三种创作客体观,并做简要评析

二、简述创作主体的条件

三、你如何理解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

四、试分析创作主客体之关系

第五章文学创作过程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

又叫发生阶段,生活积累

一、材料准备

获取材料的途径

1、有意获取和无意获取

2、实践获取和书本获取

文学创作的发生阶段(准备阶段,生活积累)

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

文学创作的完成阶段(艺术传达)

二、艺术发现

1、定义

作家在生活积累的基础上,依据某种审美原则和观念对对象进行观照时所获得的,独特的审美感悟和理解。或:作家对生活独特的审美感悟和理解

2、特征

是心灵的顿悟

离不开一定的机缘

作家非凡观察力和独特眼光的凝合

自然和现实因为作家主体因素的介入而成了情感化的新事物

三、创作动机

1、定义

创作动机是因为内部需要或外部刺激所引发的,在心理失衡的情况下形成易感点,因为某种机缘的触发而产生极强的行动力量,对整个创作产生重大影响。

或:驱动作家创作的强大的内在驱动力

动机和行为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同一行动可以由不同的动机引起,不同的活动也可以由相同或相似的动机引起。一个人的活动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动机起着主导的作用,有些动机则处于从属的地位。动机与效果之间一般来说是一致的,即良好的动机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坏的动机会产生消极的效果。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某种因素的作用,动机和

效果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人的行为动机往往不是单一的。

2、动机的分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叫生理性动机,这种动机又叫驱力或内驱力,如吃饭、穿衣、休息、性欲等的动机。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如交往的需要引起交往动机,成就的需要产生成就动机,权利的需要产生权利动机,以及人的兴趣、爱好等都是社会性动机。

2. 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

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动机,即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的目的的动机叫有意识的动机;没

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动机叫无意识动机。无意识动机在自我意识没有发展起来的婴幼儿身上存在着,在成人身上也存在着,例如定势的作用人们是往往意识不到的。所谓定势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它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态度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你认为某个学生差,评分时你会不自觉地给他的分比较低,这就是一种思维习惯定势的作用。

3. 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生而具有,以人的本能为基础的动机称为原始动机,一般生理性的动机都是原始动机。

通过学习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动机,即后天获得的动机属于习得的动机。

4.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由于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而努力学习的动机是内在动机。人在外部环境影响下所产生的动机叫外在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为获得奖励而学习的动机是外在动机;

5.缺乏性动机和丰富性动机

因为物质或精神上的某种缺乏而产生的动机为缺乏性动机;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产生的动机为丰富性东西。

此外,还有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正面动机和方面动机。

第二节文学构思

一、文学构思的含义

作家在生活积累和艺术发展的基础上,在创作动机的驱动下,各种心理机制,孕育出中心意念和生动完整的文学形象的过程

二、构思的心理机制

1、灵感和直觉

灵感:作为文学创作中的心理现象,指的是作家基于丰富的社会人生经验和精湛的艺术素养,因为某个契机的触及而对沉思冥想,久思不得其解的某些问题或现象的顿悟。

灵感的特征:突发性,短暂性,不可遏制性,创造性。

直觉:越过逻辑推理而直达事物底蕴和本质的心理能力。

灵感与直觉:灵感发生在久思不得其解之后,直觉发生在首次碰头之时。灵感获得的是成熟的答案,直觉获得的是推测性的洞察。灵感是艰苦思索的结果,直觉则是从整体上对对象做出敏锐的判断。

2、想象

想象:即想出象,指头脑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力:即想出象的能力。指头脑里改造记忆中的表象,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黑格尔: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

想象的特点:自由性,形象整合性,情绪经验性

想象分类:再现想象和创造想象

联想:想象的一种,是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

3、理智与感情

理智:理性的认识和思维,是创作的约束机制

感情:情绪与情感的合称

情绪是指有机体生物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情感是指主体对外在事物的态度和评价。

文学情感追求个人性与社会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时代性与人类性的统一。

理智与感情的关系:没有情感,创作缺乏动力,没有理智,创作就将不知所向。

4、回忆和沉思

回忆: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心理活动

沉思:对心中的形象和意念的深沉思索。

5、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指作家以清晰的理智有意的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有机整体的能力。

无意识:指潜伏于意识之下的,有活力的对创作有重大影响的能力。

6、文艺家的心理体验

文艺家的心理体验主要是心理体验和生命体验,凸显其审美化生存远景。科学证明不了生命,理性推导不出生命。

文艺家的心理体验的内涵:

所谓文艺家的心理体验,指的是文艺家对人生诗意的把握,是主体对对象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的诗意的体味和体悟。

文艺家心理体验的类型:

丰富性体验:指的是艺术家获得爱、友谊、信任、尊重和成就是的内心感受。丰富性体验是一种欢悦、幸福的体验,它使艺术家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的心灵的美好

文艺家童年的丰富性体验表现在

1、欢愉的家庭环境

2、丰裕的物质生活

3、良好的文化教育等

爱使人享受爱,懂得爱并爱人,人格健康发展,为文艺家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艺家的丰富性体验对其审美心理建构和创作的影响:

1、丰富性体验使文艺家受到良好的教育

2、丰富性体验使文艺家树立起创作的自信心理

3、丰富性体验使文艺家创造了最佳的心境,而良好的心境可以调动文艺家所有的心理机制,使得他的情感,想象等功能处于最佳活跃状态。

4、丰富性体验为文艺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储备。

缺失性体验

文艺家对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生理和心理等的缺失的体验

缺失性体验使天才文艺家的必修课,是其厄运或是文艺的幸运,多为家庭变故,心理创伤文艺家的缺失性体验和丰富性体验总是交织在一起的,多为丰富性体验在前,缺失性体验在后。成人后,两者相互交错,欢乐和深挚痛苦共在。

文艺家的孤独性体验

孤独性体验是指个体因在人际关系中未能满足自己的期望,在主观产生自己被忽视,被遗忘,被认为无足轻重的感受,从而引发出的一种心理状态。

文艺家为什么孤独?

天才的文艺家具有创新意识,自我意识和超前意识,他们因此最容易受到社会群体的排斥,注定了孤独,者强化了其孤独体验,而孤独体验的强化又使得文艺家更热衷于创新和超前,更具有个性。

文艺家的孤独性体验对创作的影响:

1、孤独的氛围是自我反思的最佳氛围,是文艺家自我内心观照和发展个性气质的最佳环境,只有在孤独中,文艺家才有精神的自由。

2、文艺家的孤独体验会形成其独特的抑郁气质和孤独意识,而这又会融入作品,形成浸润着文艺家个性气质和孤独意识的人物形象,从而使文艺作品有独特的风格。

两种孤独性体验:

现实性孤独性体验和宙性孤独体验。见弃于现实会深感孤独,若能走进自然,获得爱和温暖,会遗忘孤独,但天地深远,浩渺,悠长,而个体渺小,脆弱,顿觉见弃于自然,有了孤独性体验。

文艺家的归依体验

归依是寻找精神家园,文艺家的归依体验,就是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中达到的神圣感受和永恒境界,它是重新获得生命意义的充实感、安适感与幸福感。

这是高层次的人生体验源于对生存价值的追寻和对永恒境界的追求。这种精神家园的追求,往往在遭遇缺失性体验和孤独性体验之苦后方能体会并追寻到。

向宗教归依:不只是指皈依宗教,更重要的是指归依某种具有宗教意味的精神境界,在物象世界之外,追求超越本体和终极意义,文艺家都被宗教的灵光普照过。

向自然归依:大自然是净土,抚慰受伤的心,而且复归自然是远古先民传承下来的“集体无意识”。复归自然,心境宁静,淡泊,不受束缚,心灵获得彻底的自由,以本真之眼观照事物的“真相”,就能获得其存在的道理,忘掉羁绊,体验到自由,永恒和完满之乐,悟出自身价值,找到精神家园。

向童年归依:其一,向人类童年归依,西方归依古希腊,中国归依老庄美学或是归依圣明君主治下。其二,向个体童年归依。

文艺家的愧疚体验

文艺家的愧疚体验是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感受。当个体的某些想法和行为违反内心的道德准则而引起了愧悔、内疚、自责的心理反应时,这种种心理反应即为愧疚体验。

文艺家的愧疚体验往往基于某些小事,鲁迅《风筝》;巴金《小狗包弟》

文艺家的愧疚体验基于道德上的自我苛责,当然,这未必是大同的道德,文艺家有自己的道德标准。

文艺家的愧疚体验基于其丰富的同情心

文艺家的愧疚体验基于其丰富的想象力

文艺家的愧疚体验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

文艺家的愧疚体验激发其创作冲动,构成其作品内容,丰富其作品内蕴。

第三节文学传达

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一、文学传达释义

将构思的内容凝定成篇,即为文学传达

二、言和意的矛盾

言不尽意,词不达意

1、心中之意难以言传

2、创作动作中途改变

3、创作意图因人物性格的发展而改变

三、修改的重要性

材料积累,文学构思和文学传达三者相互关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者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构思时常常再度体验生活,动笔时又常常重新构思。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第五章复习要点

一、重要概念

创作动机;艺术发现;艺术直觉;灵感;想象;艺术情感;理智;无意识;意识

文艺家的心理体验;文学表达;文艺家的缺失性体验;文艺家的孤独性体验

文艺家的归依体验;文艺家的愧疚体验。

二、列举题

1、列举文艺体验的五种类型

2、列举影响作家构思的五种心理要素(能力或机制)

三、简要回答

1、灵感和直觉有何区别

2、灵感有什么特点

3、想象有什么特点

4、文艺家的归依体验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问答题

1、文艺家往往因为什么而愧疚,其愧疚体验对创作有什么影响

2、为什么文艺家大多孤独,其孤独体验对创作有什么影响。

第六章文学创作方法

第一节什么是创作方法

一、创作方法的提出

亚里士多德已有创作方法意识,指出索福克勒斯按事物应有的样子写作,而欧里庇得斯则按事物本来的样子写作。就现有史料看,歌德和席勒最早使用“创作方法”概念,歌德在1830年谈到诗歌创作时曾把“古典的”和“浪漫的”创作原则称为“创作方法”,他说创作方法这个概念起源于席勒和我两人。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席勒提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对应的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

二、创作方法释义

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处理文学与生活关系,创造文学形象和文学意境是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现实主义,古典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现代主义虽不是创作方法名称,而是内容庞杂的文学思潮,但在创作方法上也有一致性。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毛泽东)

第二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一、现实主义

1、“现实主义”提出

亚里士多德,歌德,席勒,科尔佩和夏夫勒利举办过现实主义画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写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革命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无边的现实主义

2、释义: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通过对生活典型化的描写以呈现作家审美情思的创作方法。

3、现实主义特征

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来真实的反映生活。

强调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重视细节描写,强调如实的叙述,语言朴素。

4、自然主义:主张实录,反对典型化。用生物学的观点看人,重人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左拉主张“回到自然和人”,用科学控制文学,一部作品,只是一种记录,再没有别的,艺术家不该是道德家,政治家,而应该是科学当家。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区别:

现实主义强调的是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艺术真实,自然主义强调生活现象的真。

前者重人物的社会性,强调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后者则强调先天遗传因素和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

前者重典型化,后者重细节化,并把这同典型化相对立。

前者强调倾向性和艺术真实性统一,后者则不带倾向。

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推崇理性,自然,道德,合式,古人,强调类型化,反对个性化。

现实主义创作与古典主义创作:

现实主义创作继承和创新兼重,古典主义偏向继承;

现实主义创作在人物塑造方面重典型化,古典主义重类型化。

现实主义创作遵从自然是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古典主义遵从的自然是抽象的人性。

所推崇的理性的具体内涵不同

二、浪漫主义

1、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与浪漫主义运动

2、浪漫主义释义

按照人们想象的样子,通过对生活理想化的描写,来表现作家审美情思的创作方法。

特点:奇特的想象,大胆夸张

3、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特征

表现理想,情感强烈

表现手法:想象奇特,夸张大胆。用理想化的方法塑造形象

4、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抒情方式不同,前者往往间接抒情,而后者则往往直接抒情

构筑形象的方式不同。前者按典型化的方法来塑造,后者则按理想化的方法来塑造

对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的处理不同。前者把理想融于现实的描写中,后者则创造假象的世界抒发理想。前者真实再现现在的现实,对未来的向往通过对现实的描写来展现,后者把理想当作现实来写。

都有夸张,想象,变形等,但具体情形不同

第三节西方现代主义

一、释义

十九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以后,在现在非理性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同传统的文艺观,审美观相对立的内容庞杂的文艺思想。

象征主义;意象派主义;表现主义;存在主义写作;荒诞派戏剧;意识流小说;黑色幽默;超现实主义;新小说派;魔幻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

二、形成原因

1、现代主义社会的产物(异化现实,经济危机,世界大战)

2、西方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和非理性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弗洛伊德,詹姆逊等

3、文学自身的原因

文学现实:传统写作发展到极致,文学继续发展当置之死地而后生。

现代主义写作是浪漫主义写作的直接后裔,现实主义写作中也暗含了现代主义的萌芽。

传统写作已经发展到极致,沿着传统写作之路前行很难超越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和雨果等文学巨匠,文学要继续发展当置之死地而后生,另辟他途。

传统写作高扬理性主义大旗,为理性主义写作,现代主义写作高扬非理性主义大旗,为非理性主义写作。

三、美学特征

以丑为美,以恶为美的美学追求

基调:孤独感,异化感,荒诞感,毁灭感,卑微感,悲剧感

表象手法:象征,荒诞和意识流

第六章复习要点

一、重要概念

1、创作方法

2、现实主义

3、浪漫主义

二、简要回答

1、西方现代主义写作的美学特征

2、西方现代主义的成因

3、现实主义创作的美学特征

4、浪漫主义创作的美学特征

5、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之区别

6、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之区别

文学意境(诗人之情感)文学形象(性格)文学意象

第七章文学作品的构成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层次

活的生命体,充满生气和活力的整体构成物

一、文学作品层次问题

1、西方学者的观点

内容形式统一说:

黑格尔:遇到一件艺术品,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的意蕴或内容。前一个因素——即外在的因素——对于我之所以有价值,并非它所直接呈现的。

我们假定它里面还有一种内在的东西,即一种意蕴。那外在形状的用处就在于指引到意蕴。而是要显现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作品的意蕴。

茵加登的四层次说

第一层:声音层

第二层:意义单元层

第三层:图示化的方面层

(这是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概貌,有许多不定点,有待于读者具体化)

第四层:再现客体层,即小说家的世界

有的还有第五层,即形而上特质。(文学意韵)

2、中国诗学的贡献

言象意统一说(言明象,象古意,言象意相统一)

王弼《周易略例》: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二、教材的划分

文学语言层文学形象层文学意蕴层

三、我们的划分

1、文学语言层

2、文学图像层(文学家的世界)

3、文学意蕴层。

第二节文学语言层

一、文学语言层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具体的言语系统

二、结构分析

语音和语义,语音由音韵和节奏结合而成。语义是语表和语里的结合。语音为表层,语义为深层。

语表:表层义语里:深层义

要求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具有听觉的美感。音韵和谐要求字音本身和谐。

音与义要协调

朱光潜说:形容马跑时多用铿锵急促的字音,形容水流,宜多用圆滑轻的字音。表示乐感时宜用响亮清脆的字音,表示哀感时宜用阴暗低沉的字音。

节奏问题

文学节奏是内节奏与外节奏的整合。语音的长短,高低,轻重,快慢相结合,在时间的延展中见出节奏,情绪会影响到节奏。

文学语言的特征

指涉性指称性陌生化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音乐性含蓄性心理蕴含性内指性

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具有外指性。

陌生化(反常化)

俄国形式主义者把文学性看作文学所以为文学的根基,它来源于文学语言及其构造原则中,只有陌生化的语言才能产生文学性。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认为,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文学即技巧,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艺术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他的意思是说,文学活动中重要的不是目的而是过程,过程中主体才能感受和体验,要延长感受的过程就必须增加感觉的难度,增加感觉难度的最佳途径是使事物变得反常,陌生,即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有陌生化的处理。

四、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

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指事明理,服从于说理或说明的需要,具有指称性和外指性。而文学语言则服从于情意表达的需要,具有内指性和指涉性。

五、语言层的美学功能

1、传递审美信息

2、造型(造象),塑造形象,创造一个艺术世界,生活世界

3、呈现独特的语言风格,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三节文学图像层(文学家的世界)

一、文学图像层(文学家的世界)

作品的语言所描绘的人,事,情,境等,呈现出具体生动可感的生活图景,构成所谓的第二自然,成为独立的审美世界,这就是文学图像层。

#二、文学形象

含义:文学作品中的,融有作家审美情思的具体生动可感的社会生活图景,物象,人物形象,也可以分为显象和隐象。这是就其外在形貌特征而言,前者相对明晰,后者朦胧模糊,根本而言,一切形象皆情象,皆人象,因为写物也是言情和写人。

文学形象的特征:

就其内在构成而言

主与客的统一情与理的统一

虚与实的统一形与神的统一

显与隐的统一确定与为确定的统一

就品质而言

形象性情感性蕴含性审美性

文学典型

1、历史发展

2、含义:文学作品中具有特征性的性格,命运和心态,蕴含着深广的社会人生内容,体现了作家审美情思的文学形象。

特征:黑格尔指出,特征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标志,是艺术形象中个别细节吧所要表现的内容突出的表现出来的那种妥帖性,作为特征,其外在形象极其生动,其内在本质深刻丰富。

文学典型是特征化(典型化)的结果

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极具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发生的过程。

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人物性格是共性个性统一中更强调一般性,《修辞学》视人物为某种类型

歌德,提出特征说

黑格尔贡献,提出这一个,共性个性统一,重个性,个性出典型。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贡献:马克思继承歌德的性格理性,恩格斯继承黑格尔的性格理格

(不同,建立在实践理论基础上)

别林斯基提出了“熟悉的陌生人”

3、文学典型的几种类型

典型性格典型命运典型心态

4、文学典型的特征(文学形象与文学典型比较而言)

典型性特征性

三、文学环境

含义: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活动场所

包括:小环境,即人物活动的基本场所;大环境,即社会历史大背景。

典型环境: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活动场所。

环境与性格:

恩格斯所谓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环境,人是环境中活动着的人,人物与环境不可分。

四、情节

释义:叙事性文学作品中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要素: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序幕和尾声为非情节要素

情节的淡化和消失

五、文学意境

1、意境理论的历史发展

酝酿期:先秦

《周易系辞上》: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形成期:魏晋到唐代

刘勰《文心雕龙》: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来,心以理应。

王昌龄《诗格》的贡献

首次提出意境概念,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神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弛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意境理论的发展成熟期:宋到清

言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王国维贡献最为突出

1、指出意境的两大元素,即情和境

2、重视意境的审美想象空间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五个分支之 一。它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以 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基本概念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是文学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有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和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两个特征。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色等具体形象极其构成的整体形象,可分为一般文学形象和理想艺术形象两个层面。具有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 统一四个方面的特征。 单个形象:指文学的艺术世界中相对独立的文学形象。比如林黛玉。 整体形象:指文学作品中由若干单个形象共同组成的文学形象整体。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虚象:通过实象联想出来的形象。 实象:文学作品里具体可感的形象。 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极其总和。 氛围:一般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和情调。 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四个特征。寓言式象征: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 符号式象征: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形象或单个形象。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和其发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征。 典型:是文学形象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意蕴: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文学作品意蕴可分为:审美情韵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 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具有强烈的情感、跳跃性的言语结构、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三个特征。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以审美的方式自由地抒发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具有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 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经典著作100部,供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具体如下: 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 韦勒克:《文学理论》 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萨特:《存在与虚无》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雅克·德里达:《声音与现象》 雅克·德里达:《论文字学》 雅克·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 雅克·德里达:《德里达访谈录:一种疯狂守护者的思想》 利奥塔:《利奥塔访谈录:后现代与公正游戏》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 米歇尔·福柯:《福柯访谈录:权力的眼睛》 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 布尔迪厄:《布尔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 恩斯特·卡西尔:《国家的神话》 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栖居》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克尔凯郭尔:《或此或彼》(上下)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福兰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 柯林伍德:《艺术原理》 鲍曼:《流动的现代性》 艾柯:《诠释与过度诠释》 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 艾略特:《小说的艺术》

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尼采:《悲剧的诞生》 萨特:《词语》 什克洛夫斯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姚斯等:《接受美学译文集》 艾柯等:《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爱德华·赛义德:《东方学》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爱德华·赛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马丁:《当代叙事学》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乔纳森·卡勒:《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特雷·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雷纳·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乌蒙勃托·艾柯:《符号学理论》 保罗·利科:《活的隐喻》 皮亚杰:《结构主义》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伽达默尔:《美的现实性》 雷纳·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卡西尔:《人论》 姚斯:《审美经验论》 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 弗洛伊德:《释梦》 托托西:《文学研究的合法化》 伊夫·瓦岱:《文学与现代性》 Jean Georges:《文字与书写:思想的符号》

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象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解释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 : 再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 表现论 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一种表现。*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素。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本质的认识。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 ` 1、文学文本: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本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 * 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高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3、评价: 从读者视点来思考文学的本质,强调了文学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关系,读者及其阅读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维度。这种看法改变了以往单纯从作者、世界或作品视点去看文学本质的局限性,打开了文学本质探讨的新维度。但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容易陷入对文学界定的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泥潭中,以至于丧失文学的特殊性。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文学理论1

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文艺学: (1)隶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2)也被称为文学学,名称来源于前苏联。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名称来源源于西方。 2.文艺学的分支 文艺学:a.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b.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 c.文学史 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属于研究一般的、共时性的研究范围。 一般:是指它研究的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性问题,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而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具体文学现象的批评和具体作家的批评; 共时:是指从横向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成要素、创作过程、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文学风格、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等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历史的梳理和评述。 3.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的关系 文学理论: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规律,并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的学科。 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以及文学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进行历史的和美学的评判,它与文学现状联系得更紧密些。 文学史:研究以往文学的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自身继承、革新的内在联系。 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三者关系:文学理论以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为基础,从中吸收养分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以文学理论为根基,作为自己的理论指导。 4.文学理论在语言文学系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 ↑语言艺术古代汉语 语言文学系→文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古、现、当)外国文学(欧美、俄苏、东方) ↓文学创作 写作:写作学——文学写作 应用写作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和语言学有密切关系 5.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文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对象:文学作品 6.文学理论的任务 包括: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理论教程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第十章 基本概念 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3.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4.意象: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创造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思考问题 1.举例说明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 答:文学言语是特殊的言语系统,与一般言语有明显的不同,除了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外。文学言语还具有内指性。而普通言语是外指性的。而文学言语是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普通言语侧重运用语言的指称功能。而文学语言更注重表现功能,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2.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学形象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性,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典型环境不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而且还是逼迫着人物的行动,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有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复存在。 4.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包括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和情景并茂式;虚实相生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的审美特征。 5.审美意象与一般的意象的不同之处:一般意象以再现生活为目的的典型和以抒情为目的的,而审美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的。 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审美意象的本质特征是哲理性;表现特征是象征性;形象特征是荒诞性;思维特征是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鉴赏特征是求解性和多义性。 第十一章 基本概念 1.叙事学:研究叙事艺术的理论和批评方法。 2.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是最小的叙事单位。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大纲

文学理论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 文学创造的客体:文学创造的课题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客体即“自然说”,认为文学的课题是地利与人之外的自然。这里的“自然”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来泛指社会生活。另一种是客体即“情感”说。认为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是情感。我们认为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是具体的社会人。 文学创造的客体“主体化”:主体能动的审美地反映客体,即主体的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并通过情感体验,把自我的意识,情感对象化,即将客体“主体化”,在观念中创造出源于客体有超越客体的审美形象。 文学创造的主体“客体化”:主体从选择客体开始的重塑整个过程,都要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依据,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作家对客体的选择要受到当时社会情势的规定和制约,甚至在创造过程中客体还会改变主体原先的构思,从这个角度说,客体也是使主体“客体化”了。 材料:是文学创造的第一要素,也是研究文学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醋糟的刺激和信息。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是创造过程中最实际、最紧张、最重要的阶段。 灵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它的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她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本意指视线、外形。就是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的底蕴或本质作出的直接了解和揭示。 综合:围绕某种中心意念,以心智的功能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糅合成一个能够体现自己意图的完整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突出:作家在构思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调动各种材料加工手段为其服务,使之明确、清晰、与众

文学理论(1)

名词解释 1、创作冲动:主要是指一种迫使作家进入具体创作过程的愿望和心理躁动。 2、艺术变形:作家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的形式表现出来。 3、艺术直觉: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在瞬间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4、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具体到文学创作,艺术情感是指作家通过塑造艺术形象而呈现出来的情感体验。 5、艺术想象:指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6、艺术理解: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7、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精心选择和加工,用来创造艺术世界,具有艺术魅力的语言系统。 8、单个形象:指艺术世界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学形象。 9、整体形象:指由单个形象构成的艺术整体,即艺术世界。 10、实象:有的形象是通过具体的描写较为直接地呈现的,可以称为实象。 11、虚象:有的形象是通过间接描写或由实象引起的联想形成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等较虚的部分,统称虚象。 12、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发生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总和。有时,作品中某一局部的场面或插曲产生的情景,亦可称为情境,其实它只是局部情境。氛围一般是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或情调。 13、寓言式象征:是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具有情节性。 14、文学典型:指叙事文学作品中达到艺术理想境界的人物形象,它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魅力人物性格。 15、意蕴:是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16、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文学概论考试范围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文艺学(何为“文艺学”;文艺学各分支的区别与联系)(6%)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区别: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和判断标准的研究。侧重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文学领域的纵向研究与整理。 文学批评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静态研究;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在对特殊具体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研究基础上,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 文学史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动态研究。以文学文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欣赏、提炼出某种对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有帮助的文学思想。 联系:(1)文学理论从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中汲取养分以促使自己理论体系的形成,给文学史和文学批评提供一定的理论观点、方法、准则和范畴; (2)文学批评不但接受文学理论的指导,而且以对文学史规律的认识作为自己的根基; (3)文学史家若没有过硬的文学理论观点就无法恰当地评判文学作品,也不可能进行科学的批评史研究。 2、文学活动论与文学活动本质论(4%) 文学活动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发生原因、发展规律与动力机制;文学活动的性质;文学活动的构成等等。 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就是解决“文学是什么”的问题。 二、填空题 1、文学理论任务: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作品 构成论、文学接受论和文学创作论。 2、“以广大人民的审美去趣味和审美理想为依归”;“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示文学活动的规律,总结文学创作和欣赏的经验,不迎合政治需要”;上述两句话说出了文学理论民主和科学的价值取向。 3、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三、选择题 1、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这是哪种文学理论形态?。 A、文学哲学 B、文学文化学 C、文学符号学 D、文学心理学 2、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这是那种文学理论形态?。 A、文学信息学 B、文学心理学 C、文学社会学 D、文学哲学 4、法国学者莫尔斯说“所有的艺术作品———广而言之,艺术表现的任何形式,都可以被视为

文学理论课后资料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这三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文学理论作为研究文学普遍规律的学科,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价值取向。 文学作为一种极为复杂的、广延性极强的事物,决定了其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多样性,也使得文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信息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文化学等是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常常从美学、认识论、社会学、心理学等各种角度研究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在构成和外在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文学理论的任务在于揭示文学作为审美文化现象的本质:既要对文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现象的特质做出说明文学理论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因此,其自身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研究文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基本原理、范畴、文学研究的方法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3艺术生产论:马克思随着时代发展把文学活动理解为“艺术生产”活动,“艺术生产”是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较,艺术生产是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马克思的艺术生产具有多重含义 第一种意义是把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比较,主要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待文学艺术活动的结果,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 第二种意义是指艺术生产是实际的的艺术创作过程。 第三种意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的生产是资本的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这种意义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中经常提到的。 我们应该从第一种和第三种意义来理解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论,因为这种理论强调了文学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发展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形态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我们必须归根到底从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实践中,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才可能获得对文学艺术的真正理解和最终解释,这样就给我们揭示文学发展寻找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 4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文学艺术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它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审美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 中国的文学艺术学者也在20世纪80年代的初、中期,从反思“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口号的失误寻求从审美的视角来探讨文学的性质,同样也得出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式”或“审美反应”的结论,在这方面,蒋孔阳、李泽厚、钱中文、王元骧、王向峰、胡经之等学者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补充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特殊意识形态形式的思想,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

文学理论教程 一、名词解释 文学四要素说:当代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活动的发生:1、巫术发生说2、宗教发生说3、游戏发生说4、劳动说 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抒情叙述里的手法:陌生化、典型、意境、意象 陌生化:指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它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人们习见的常情、常理、常事,同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打破形式逻辑却又合乎情感逻辑,使读者不但不觉得别扭,反而感到新颖别致,于不经意中把人引入一个奇美的艺术之境。 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具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的美学特征。 意境: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意象:,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二、简答 1、什么是文学叙事? 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其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2、什么是文学创造(过程,文学构思,创作动机,艺术发现)? 文学创造,是一种旨在创造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的艺术生产活动,其过程十分复杂和细微。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可分为材料储存、艺术发现和创作动机等三个环节。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作家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连,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价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艺术构思就是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善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3、文学活动的构成? 文学活动由四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世界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在这里主要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在文学活动中,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来表达他的感情和情感,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感情。读者之于作品:再创造、只有经过读者阅读鉴赏,作者创作的文本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读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大全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理论资料之五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 含混(ambiguity) 又译“晦涩”、“歧义”、“复义”。与“明晰”相反,通常指作品中的一种弊病,“也就是,当需要精确、明白无误的意思时,却用了含糊的或模棱两可的表达方式。然而,自威廉.燕卜荪发表了《含混七型》以来,这一术语在文学批评中广泛地用于表示一种诗歌技巧:使用一个单词或表现方法,表示两种或更多的不同意思、两种或更多大不相同的态度或者感情”。(.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汇编》)燕卜荪自己在该书中下的定义为:“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致,只要它使用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就同含混有关;“基本的情况是:一个词或一个语法结构同时有多方面的作用。”他按照“逻辑和语法混乱的程度”罗列了含混的七种类型,“使含混程度一层层提高”。第一型:“说一物与另一物相似,但它们却有几种不同的性质都相似。”例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有一诗句:“荒废的唱诗坛不再有百鸟歌唱。”鸟歌唱的树林被比作教堂中的唱诗坛是因为有诸多相似的性质,“由于不知道究竟应该突出哪一种因素,因此就有一种含混之感”。第二型:上下文引起数义并存,包括词义本身的多义和语法结构不严密引起的多义。如艾略特的诗句:“魏伯特老是想着死,看到皮肤下面的骷髅;地下没有呼吸的生物,带着无唇的笑,仰身向后。”第二句使用的分号作用不明,若相当于句号,第三句中的“生物”就是主语;若相当于逗号,“生物”就与前一句中的“骷髅”并列为宾语。“这微小的怀疑使这首诗的主旨——超越知觉的知觉——变得更加怪异。”第三型:“两个意思,于上下文都说得通,存在于一词之中。”双关是最明显的例子。第四型:“一个陈述语的两个或更多的意义相互不一致,但能结合起来反映作者一个思想综合状态。”第五型:“作者一边写一边才发现他自己的真意所在。”第六型:“陈述语字面意义累赘而且矛盾,迫使读者找出多种解释,而这多种解释也相互冲突。”第七型:“一个词的两种意义、一个含混语的两种价值,正是上下文所规定的恰好相反的意义。”关于含混的诸多类型,罗吉.福勒把它们扼要地概括为:同音异义、一词多义、纯粹由于句法上的原因引起的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___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创造精神价值的活动。 文学文化学是从文化的角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文学文化学是一个综合各种理论、方法,从各个具体不同视角宏观研究文学,从广度与深度对文学研究的理论。 文学符号学是在符号学理论的基础上出现的,是运用符号理论对文化的研究。 文学接受学则突破传统的文艺批评模式,将视角探入文学阐释学、接受美学、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1.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1)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即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2)以马恩创立的,列毛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文学理论为指导。 二:中国特色。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为土壤去移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三: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密切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现实经验,充分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精华,敢于面对当代文学发展的复杂事实,敢于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敢于采用一些新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就一定能健康建立并发展起来。 2.关于文学活动及其构成 1、四要素构成: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该四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列举几种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包括巫术发生说(P37)、宗教发生说(P38)、模仿说(P39补充)、游戏发生说(P39)以及劳动说。 2、劳动说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的生产劳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提前条件。这是因为人通过劳动既锻炼了大脑,又在劳动中解放了前肢,同时在劳动中创造出具有丰富表意功能的语言系统。其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人在集体劳作过程中,为了传递信息、协调行动,产生了最初的文学。如鲁迅把这样的产生过程称为“杭育杭育派”。再次,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如远古诗歌《弹歌》就为:“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生动地描写了制作武器去狩猎的过程。最后,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早期文艺是诗、乐和舞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它和劳动过程直接相关。狩猎动作衍化为舞蹈,劳动号子与呼喊发展为诗歌,劳动动作的声音和节奏,形成了最初的音乐。因此,劳动制约了早期的文学形式。无论是“巫术说”、“宗教说”还是“游戏说”,本质上都是原始人的劳动,都可以归结到“劳动说”上。 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是文学发展的决定因素。政治,道德,哲学,宗教关念等是影响因素。 3,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指出,动物与人创造能力的差别在于动物只能依据生物本能来创造,而人的创造则是依靠自己的头脑思考。更具这一论述,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人感觉事物的角度是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