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断层形态的确定与分析

断层形态的确定与分析

断层形态的确定与分析
断层形态的确定与分析

在露头区,野外观测是断层研究的基础和主要方式。断层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断层的识别、产状的确定、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确定以及断层形成时代和活动演化进程的确定,进而探讨断层的组合、形成机制及其产出的地质背景和物理环境。

断层的确定与分析

断层活动总会在产出地段的有关地层、构造、岩石或地貌等方面反映出来,即形成了所谓的断层标志,这些标志是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一)断层是识别

1.地貌标志

(1)断层崖由于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常常促使断层的上升盘形成陡崖,这种陡崖通常称为断层崖。如王乔洞断层西盘栖霞组灰岩形成约10米高的断层崖。

(2)断层三角面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的水流侵蚀切割,乃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

(3)错断的山脊错断的山脊也往往是断层两盘相对平移等运动的结果。

(4)横切山岭走向的平原与山岭的接触带往往是一条较大断裂。

(5)串珠状湖泊洼地这种洼地往往是大断层存在的标志。

(6)泉水的带状分布断水呈带状分布往往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如沿猫耳洞断层分布的一系列下降泉(落水洞)

(7)水系特点断层的存在常常影响水系的发育,引起河流的急剧转向,甚至错短河谷。

2.构造标志

(1)构造线不连续任何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如地层、矿层、岩脉、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片理或相带等均顺其产状延伸。如果这些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断、错开,不再连续,说明有断层存在。图7是断层造成的构造线不连续现象的图示。走向断层F1、倾向数层F2和斜向断层F3分别切断地层或早期断层,或在平面上或在剖面上,或者既在平面上又在剖面上,两者均显示出构造线的中断。为了确定断层的存在的测定错开的距离在野外应尽可能查明错断的对应部分。

图7 断层引起的构造不连续现象

F1走向断层;F2倾向断层;F3斜向断层

(2)构造强化现象断层活动引起的构造强化,包括有岩层产状的急变、多变和变陡;节理化、劈理化甚至片理化窄带的突然出现;小褶皱剧增以及挤压破碎和各种擦痕等现象。如果我们在野外发现这些现象,就要进行认真的观察,探究引起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

构造透镜体是断层作用引起构造强化的一种表现。断层带内或断层面两侧岩石碎裂成大小不一的透镜状角砾块体,长径大小一般为数十厘米至二、三米。构造透镜体有时单个出现,有时数个或更多个透镜体成组产出。构造透镜体一般是挤压作用产生的两组共轭剪节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块体,菱块楞角又被磨去形成的。包含透镜体长轴(A)和中轴(B)的AB平面,或与断层面平行,或与断层面成小角度相交或成雁列。如果形成雁列,则构造透镜体的AB面与断层的锐夹角指示对盘运动方向(图8、9)。

图8 南京小九华山断层带中的构造透镜体(据黄钟瑾)

图9 秦皇岛湖水峪断层中的构造透镜体(3)断层构造岩是断层带上的岩石在断层作用中被搓碎、研碎,甚至重结晶、再定向又固结的岩石。根据断层构造岩研磨破碎程度以及重结晶和定向性,可分为以下几类。

A、断层角砾岩是由仍保持原岩特点的岩石碎块组成,角砾胶结

物为磨碎的岩屑、岩粉以岩石压溶物质和外源物质分为张裂角砾岩和压碎角砾岩两种,前者发育在张性断层重,后者发育在压性断层中。

B、碎裂岩是断层两盘研磨得更细的构造岩,组成碎裂岩的是原岩的岩粉或细粒,或是组成原岩的矿物碎粒。

C、糜棱岩是断层带岩石由于断层强烈研磨成粉状微粒和重结晶微粒组成的构造岩。糜棱岩坚实致密,肉眼观察似硅质岩,有时显示条纹构造。如果岩石研磨极细,组成矿物多成隐晶质,即所谓超糜棱岩。如果岩石在强烈研磨和错动过程中局部熔融,而后又迅速冷却,会形成外貌似黑色玻璃质岩石,称玻化岩。

D、片理化岩在断层两盘相对错动和构造应力作用下,磨研的岩石和岩粉呈定向排列、拉长和压扁,有时还发生定向重结晶作用,从而形成片理化岩石。如果重结晶显著,构造岩外貌似片岩则称构造片岩。如果岩石颗粒粗大成似眼球状结构,则称构造片麻岩。如果岩石极细重结晶和流动构造明显并具丝绢光泽,则称千糜岩。

从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以至玻化岩和片理化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动力变质强化系列,这个系列的完整程度,既决定于断层错动强度的持续时间,还决定于断层错动时的温压状态和岩石性质,此外还有构造作用力和应力状态的影响。

3.地层标志——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一套顺序排列的地层,由于走向断层的影响,常常造成两盘地层的缺失和重复(表1)

表1 走向断层造成的地层重复与缺失

4.岩浆活动和矿化作用

大断层尤其是切割很深的大断裂常常是岩浆和热液运移的通道和储聚场所,因此如果岩体、矿化带或硅化等热液蚀变带沿一条线断续分布,常常指示有大断层或断裂的存在。一些放射状或环状岩墙也指示放射状断裂或环状断裂的存在。

5.岩相和厚度的急变

如果一地区的沉积相和厚度沿一条线发生急剧变化,可能是断层活动的结果。断层引起岩相和厚度的急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控制沉积盆地和沉积作用的同沉积断层的活动,引起沉积环境顺断层的明显变化,岩相和厚度因而发生显著差异。另一种情况是,断层的远距离推移,使相隔甚远的岩相带直接接触。

查明和确定断层是研究断层的基础和前提。在地质调查种,应注意观察、发现和收集指示断层存在的各种标志和迹象,结合其他地质条件和背景,加以综合分析,以做出确切而又适当的结论。

(二)断层面产状的测定

在观测和研究断层时,应尽可能测定断层面产状。

断层面有时显露于地表,可以直接测定,有时没有出露,只能间

接测定。如果断层面比较平直、地形切割强烈而且断层线出露良好,可以根据断层线的“V”字形来判定断层面的产状。

隐伏断层的产状,主要根据钻孔资料,用三点法予以测定。

断层伴生和派生的小构造也有助于判定断层产状,断层伴生的剪节理带和劈理带一般与断层面近一致。断层派生的同斜紧闭揉褶带,片理化构造岩的面理,以及定向排列的构造透镜体带等,常与断层面成小角度相交,这些小构造变形愈强烈、愈压紧,与断层面也愈接近。需要指出,这些小构造的产状常常是易变而急变的,应大量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以确定代表性的产状,然后加以利用。

(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的确定

1.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

对于走向断层或纵断层,上升盘一般出露老岩层,或老岩层出露盘为上升盘。但是如果地层倒转,或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则老岩层出露盘是下降盘。如果两盘种地层变形复杂,为一套强烈压紧的褶皱,那么就不能简单地根据两盘直接接触的地层新老而判定相对运动。如果横断层切过褶皱,对背斜来说,上升盘核部变宽,下降盘核部变窄,对于向斜,情况刚好相反。

2.根据断层两侧派生构造

由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引起的派生分支构造有张性、扭性和压性之分。

压性分支构造(图10D)与主干断层所夹锐角指向对盘相对运动方向。张性分支构造(图10T)与主干断层所夹锐角指示本盘相对运

动方向。扭性分支构造有两组(图10S1、S2)一组与主干断层呈小锐角相交,小锐角指示本盘相对运动方向;另一组则与主干断层呈大锐角相交,大锐角指示对盘相对运动方向。

图10 断层及其派生构造示意图

F-主断层;诱导应力场主压应力轴;诱导应力场主张应力轴;

D-压性分支构造线;T-张性分支构造线;S1S2-扭性分支构造线

3.根据牵引构造

根据断层两侧地层牵引弯曲情况,可以判断两盘的相对运动方向,即弧形突出方向指示本盘的相对运动方向(图11)。

4.根据擦痕和阶步

用手顺擦痕方向摸之,光滑方向指向对盘的运动方向。阶步以陡坡的倾向指示对盘运动方向;反阶步则以陡坎倾向指示本盘运动方向(图12)。

图11 牵引构造及其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图12 断层面上的阶步

左图-由摩擦形成的正阶步;右图-由羽裂剪裂形成的反阶步

5.根据断层角砾岩成分

如果断层切断并挫碎某一标志性岩层或矿层,根据该层角砾岩在断层带中的分布可以推断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图13指示上盘上升。

图13 断层带中标志层角砾的分布

6.根据构造透镜体的排列

构造透镜体在断层带中常斜列式排列,右列式排列的构造透镜体标志着断层的左旋错动,反之左列式排列的构造透镜体则标志着断层的右旋错动。图9指示断层上盘上升。

(四)断层活动时间的确定

断层一般是在一定构造运动中形成的。对于这些基本上于一次构造运动中形成的断层,可以利用断层与同期变形的地层和褶皱等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其形成时期。如果一条断层切断一套较老的地层,而被另一套较新的地层以角度不整合所覆盖,可以确定这条断定形成于角

度不整合下伏地层中最新地层形成以后和上覆地层中最老地层形成时代之前,即在下伏地层强烈变形时期。

如果断层被岩墙岩脉充填,而且岩墙岩脉有错断迹象,则岩体侵入于断层形成或活动时期。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法可以测定岩体时代,从而确定出断层的形成时代或活动时代。如果断层被岩体切断,断层活动显然先于岩体,如果断层切断岩体,则断层活动晚于岩体。

如果断层与被其切断的褶皱成有规律的几何关系,十分可能是在同一次构造运动中形成的。查明这次构造作用的时期,也就确定刻断层形成时期。

此外,由重力作用引起的重力滑动断层,可以沉积时期、成岩时期、构造运动时期或其以后的任一时期发生。这类断层的形成时期可以根据卷入断层的最新地层和未被切断的上覆最老地层来确定。

总之,断层一般形成于某一构造运动时期,也可以与某一沉积盆地的沉积作用同时活动。而重力滑动断层可以在地质发展的任一阶段形成和发育。所以对断层形成和发育时期,应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断层、理解分析用图解

断层、理解分析用图解 [导读]断层的分析及图解主要是查明断层的性质及断层变位的各种基本要素。本文对断层的各项基本要素的分类、断层的分析法及图解法及应注意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 断层的分析及图解主要是查明断层的性质及断层变位的各种基本要素。在野外实地观察、测量断层的性质及其某些基本要素是断层研究中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方法。但单是野外观察是不够的,因直觉往往易形成错觉,而且大多数基本要素须经过一定的分析或图解才能获得,当编绘各类投影图及剖面图时,就需要进行这种分析或图解。 一、断层的各项基本要素包括两大类,即断距及位移。 (一)断距又称视断距,为断层两盘标准层的错开距离,一般不一定代表断层的真实位移。又分四种(图1):水平断距(l),垂直断距(Z),倾斜断距(D)及法线断距或层位断距(N)。四者的关系如下: N=Dsin(β±α)(1) l=Dcosβ(2) Z=Dsinβ(3) 式中:α-标准层倾角; β-断层面倾角。 当断层与标准倾斜同向时,(1)式中的α前用负号;异向时,用正号。 图1 断层的断距

l:水平断距;Z:垂直断距;D:倾斜断距;N:法线断距 (二)位移又称真断距或位移矢量(R),为沿断层运动方向的位移,即同一点自断层运动前的位置移至断层运动后的位置的距离。矢量R又有如下的分量(图2):沿走向位移(λ),面向断层面,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倾斜位移(n),向上为正,向下为负,垂直位移(H),向上为正,向下为负;水平位移(R′),倾斜水平位移(b),向下盘方向为正,反之为负。 图2 把位移矢量R分解 为断层裂缝平面上及空间的组成部分 矢量R的空间位置依下列三要素而定:r′角(为R′与断层走向线正方向之夹角)及θ角(R与R′之间的夹角,即R的倾角)。 上述诸要素间的关系如下: (4) (5) (6) (7)

地质图上分析断层的方法

在地质图上分析断层的方法: (1)断层面产状的判读 1)断层线是断层面在地面的出露线,因此它和倾斜岩层露头线一样,可用“V”形法则来判断其断层面的产状; 2)一般在地质图上断层线都会用箭头符号标示其倾向,断层线(红长线表示断层走向,箭头表示断层倾向,数字表示断层倾角)。 (2)断层两盘相对位移及断层性质的确定 1)走向断层或纵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或褶皱轴向大体一致),它可造成岩层的重复或缺失现象。在断层线上任意指定一点,则出现较老岩层一侧为上升盘,出现较新岩层一侧为下降盘。但有一个例外,即断层面倾向与岩层倾向一致而断层倾角小于岩层斜角时,在出现较老岩层一侧为下降盘,较新岩层一侧为上升盘。断层两盘相对位移情况确定后,再根据断层面的倾向即可确定是正断层或逆断层。 2)横向断层或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或褶皱轴向垂直或斜交),它可造成岩层或褶皱的中断或错开现象。 ①当横向或斜向断层切割倾斜岩层时,地质图上都表现为岩层界线的错移,而且岩层界线向该岩层倾斜方向移动的一盘为相对上升盘(即出现较老岩层)。 ②当横向或斜向断层切过褶皱时,则会使褶皱核部(或轴部)在断层两侧发生宽窄的变化,背斜核部变宽或向斜核部变窄的一盘为上升盘,反之为下降盘。同理,断层相对位移情况确定后,再根据断层面的倾向,即可确定该横向或斜向断层是正断层还是逆断层。 ③若横向或斜向的断层切割褶皱时,断层两盘核部只有位置的错移而无宽窄的变化,则为平移断层。 (3)断层时代的确定

1)根据角度不整合关系来判定,断层总是发生在被其错断的最新岩层时代之后,在覆盖它的最老岩层时代之前。 2)根据断层的相互切割关系或断层与岩体的相互关系来判定。被切割者时代较老,切割者时代较新。 断层的种类: 根据断层线上原来相邻接的两点在断层运动中的相对运动状况可以将断层分类。 如果它们的运动只在水平方向上,并且平行于断层面,那么这断层叫走向滑动断层。走向滑动断层又进一步分为右滑和左滑断层。 如果一个观察者站在断层的一侧,面向断层,另一边的岩块向他左方滑动,那它就叫左滑断层。之所以如此称呼,因为要追索被移动了的地表特征时,该人需沿断层线转向左边,才能在那一边找到与这边相对应的特征。这种走向滑动断层也叫右旋或左旋、右行或左行断层,或统称走向断层。加利福尼亚圣安德列斯断层是一条右旋断层或滑动断层。 沿断层面作上升下降的相对运动,则是倾向滑动断层。上盘相对下盘向下运动的倾向滑动断层是正断层。 当断层面倾角小于或等于45°,上盘相对下盘作向上运动时,叫冲断层,而若断层面倾角大于45°,则称逆断层。

褶皱与断层

(十八)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13分) 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各种地质现象,就像一本地质历史教科书,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是我们了解地壳发展演化的窗口。 51.判断地层剖面示意图中出现的岩石按成因划分各自所 属的岩石种类,并简述其所属岩石种类的特征差异 52.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 积的产物。根据该地层剖面岩层顺序,说明C层所处的 海陆环境,并分析从A层到C层地层形成的过程中海平 面升降的变化 53.判断下列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⑤→ → → → ①断层的发生②砂岩沉积③页岩沉积④岩浆的侵入 ⑤页岩层与石灰岩层间侵蚀面的侵蚀作用 54.根据该地层剖面,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各种表现。 内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九)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回答问题。(10分) 55.C处为地形,其相对高度不低于米。 56.图示地区地质构造是。 57.甲地的地形是。从岩性判断,甲地可能为 地貌,地表可以见到、等地貌类型。 建设铁路时可能需要解决由于地下多而造 成的隐患问题。 58.该地区地质历史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新生代第三纪早期的地壳运动统称为运 动,新生代第四纪发生了和人类出现 两个重大事件。 (四)读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13分) 51、花岗岩属于侵入岩(岩浆岩),(1分)砂岩、页岩和石灰岩属于沉积岩;(1分)侵入岩结晶充分,晶体颗粒较粗;(1分)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构造,(1分)含有化石。(1分) 52、C层表示该区为陆地环境;(1分)A层到C层地层形成的过程中海平面下降。(1分) 53、⑤③②④①;(2分) 54、内力作用表现:断层、地壳的升降运动、岩浆活动(2分) 外力作用表现:沉积地层、侵蚀面的形成(2分) 化;有利于减轻环境压力(3分) (五)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回答问题。(10分)

地质构造常识(节理、劈理、断层、褶皱)

【转】地质构造常识(节理、劈理、断层、褶皱) 转载自:李传转载于:2010-11-26 12:18 | 分类:百科知识阅读:(1) 评论:(0) 一、节理 (一)基本概念 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 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 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 (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等)产生的,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地下水的活动及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 (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张节理大多发育在脆性岩石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 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或弯曲; 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大主应力呈45°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 型剪节理。它具有以下特征: 剪节理的裂口是闭合的,节理面平直而光滑,常见有滑动擦痕和磨光镜面; 剪节理的产状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可延伸很远; 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剪节理常切砾石、砂粒、结核和岩脉,而不改变其方向;剪节理的发育密度较大,节理间距小而且具有等间距性,在软弱薄层岩石中常常密集成带出现。

断层分析六步法

断层分析六步法 断层的形成,从力学角度上讲是应力在煤(岩)体中从开始产生→应力积聚→最后释放的过程。因此,在应力释放部位(断层面)及其附近的煤岩层中,会保存一些受力、释放的记录——断层的牵引、伴生和派生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证实断裂构造变动及其强度,或预示前方是否存在断层及所在的位置,因此分析判断、记录这些现象对分析判断断层意义重大,现以煤矿为例进行说明。当采掘工作面出现断层构造时我们应充分利用断层自身特点,进行准确判断,为采掘赢得时间。 第一步:层位对比 这是分析断层的基本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直观性较强,往往能够直接判断断层性质。 当断层落差小于煤层厚度(巷道高度)时,通过直接观察就能轻易的进行判断。 当断层落差大于煤层厚度时,我们可以根据煤层顶底板岩性变化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固定层位的岩层具有固定的性质和特点,通过对岩层层位的认知就可以对断层的性质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我矿10 图一曳曲 煤层顶板岩石颜色一般较浅,为灰色,以细砂岩 或粉砂岩为主,中厚层状,离煤层较近的泥岩中往往发育有碎片状叶片化石。而煤层底板岩层颜色一般较深,为深灰色或灰黑色,以粉砂岩或泥岩为主,薄层状,离煤层较近的泥岩中往往发育有柱状或长条状根茎化石。通过上述岩层特点就能很轻松得判断断层性质,指导生产。 但是当巷道施工层位在岩层中,且岩层厚度较大,断层断距小于岩层厚度时就不能利用该方法进行判断,这时我们用断层力学现象进行判断。 第二步:牵引分析 断层的产生也是一个受力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说岩层在外力作用下,经过塑性形变,最后刚性断裂的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对周围岩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剪切破断时,其牵引现象明显,这种牵引在地质学上又称为曳曲,即断块相当运动使断层两盘煤(岩)层发生弯曲现象。正常情况下曳曲的指向就为相对盘运动方向。见图一。

褶皱与断层

褶皱与断层 一、嵩山基本构造特征 中朝淮地台的南缘,嵩起台陆,相继的运动为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燕山运动——因爱运动。以皱为主,总体呈近东西向,一系列背斜、向斜、穹窿构造,契山大向斜,嵩山大背斜,断裂以北西、南动向为主,有两条大断裂:唐岳庙断裂、无指令断裂,将嵩山分为:少室山、太室山、五指岭。矿产资源丰富(煤、铁、铝土、耐火粘土等)。 二、构造类型 1、褶皱 岩层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或者是在地应力作用下,改变了岩石原有状态,不仅使岩层发生倾斜,而且大多数形成各种各样的弯曲。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褶皱的规模可以长达几十到几百千米,也可以小到在手标本上。褶皱构造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而把其中一个弯曲称褶曲。褶曲可分为背斜和向斜。 中岳庙后斜歪背斜 褶曲的要素:1、核:褶曲的中心部位。2、翼:指褶曲核部两侧的岩层。3、轴面:平分褶曲两翼的假象平面。4、枢纽:褶曲岩层的同一层面与轴面的交线。 5、轴: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6、褶曲两翼会合的部分,即从褶曲的一翼转到另一翼的过渡部分。区分背斜和向斜的方法:根据组成褶曲核部和两翼的岩层

的新老关系来区分,即褶曲的核部是老岩层,而两翼是新岩层,就是背斜;相反,核部是新岩层,两翼是老岩层,就是向斜。在中岳庙后的少顶山后沟由一个高约62米的斜歪背斜,属张性解理,向北倾斜。 1、断裂 地壳中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断裂构造。 A、节理 几乎在所有岩石中都可看到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的裂隙,称节理。节理即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断裂构造。节理的长度、密度相差很悬疏。沿着节理劈开的面称节理面。节理面的产状和岩层的产状一样,用走向、倾角和倾向表示。 分类:按成因分为构造节理和非构造节理。 根据节理与所在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分为走向节理、倾向节理、斜向节理、顺层节理。 根据节理的走向与所在褶曲枢纽关系分为纵节理、横节理、斜节理。 根据产生节理的力学性质分为张节理、剪节理。 B、断层 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断层的规模有大有小,所波及的深度有深有浅(深可切穿岩石圈或地壳,浅可切穿盖层或只在地表);形成的时代有老有新;有的是一次构造运动的结果,有的是多次构造运动的结果;有的已不活动,有的还在继续活动;形成断层的力学性质或张或压或剪,各不相同。 按两盘相对运动的方向,断层可分为基本的三类;正断层、逆断层和平推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正断层,断层面倾角一般较陡。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是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变化较大,从陡倾到近水平。一系列低角度逆断层组合起来,被冲断的岩片就象屋顶上的瓦片那样一个叠一个,可形象地称为叠瓦状构造。如果断层两侧的岩石不是沿断层面上下移动而是沿水平方向移动,则称平推断层。如果把这三类断层与形成的构造应力联系起来,通俗地说,正断层由拉张应力引起,逆断层是挤压应力的结果(故常造成地壳的缩短),平推断层则与剪切应力有关,其断层面常近直立。 识别断层的标志(1)断层滑面(2)断层擦痕(3)断层破碎带(4)断层角砾岩(5)断层中断(6)岩层重复和缺失(7)断层涯等。

断层分析六步法

断层分析六步法 断层分析六步法 断层的形成,从力学角度上讲是应力在煤(岩)体中从开始产生→应力积聚→最后释放的过程。因此,在应力释放部位(断层面)及其附近的煤岩层中,会保存一些受力、释放的记录——断层的牵引、伴生和派生现象,这些现象可以证实断裂构造变动及其强度,或预示前方是否存在断层及所在的位置,因此分析判断、记录这些现象对分析判断断层意义重大,现以煤矿为例进行说明。当采掘工作面出现断层构造时我们应充分利用断层自身特点,进行准确判断,为采掘赢得时间。 第一步:层位对比 这是分析断层的基本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直观性较强,往往能够直接判断断层性质。 当断层落差小于煤层厚度(巷道高度)时,通过直接观察就能轻易的进行判断。 当断层落差大于煤层厚度时,我们可以根据煤层顶底板岩性变化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固定层位的岩层具有固定的性质和特点,通过对岩层层位的认知就可以对断层的性质进行分析和判断。如我矿10煤层顶板岩石颜色一般较浅,为灰色,以细砂岩或粉砂岩为主,中厚层状,离煤层较近的泥岩中往往发育有碎片状叶片化石。而煤层底板岩层颜色一般较深,为深灰色或灰

黑色,以粉砂岩或泥岩为主,薄层状,离煤层较近的泥岩中往往发育有柱状或长条状根茎化石。通过上述岩层特点就能很轻松得判断断层性质,指导生产。 但是当巷道施工层位在岩层中,且岩层厚度较大,断层断距小于岩层厚度时就不能利用该方法进行判断,这时我们用断层力学现象进行判断。 第二步:牵引分析 断层的产生也是一个受力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说岩层在外力作用下,经过塑性形变,最后刚性断裂的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对周围岩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剪切破断时,其牵引现象明显,这种牵引在地质学上又称为曳曲,即断块相当运动使断层两盘煤(岩)层发生弯曲现象。正常情况下曳曲的指向就为相对盘运动方向。见图一。 图一曳曲 第三步:擦痕(阶步)判断 擦痕又称“丁”字痕,是擦沟和擦纹的总称。它是由于断层在形成过程中岩粒摩擦断层面形成的痕迹,一般与断层两盘运动方向平行,“丁”字痕丁头指向为对盘运动的方向,也就是说擦痕的延展方向表示断层的滑动方向。阶步又称擦阶,是断层面上与断层擦痕伴生并与之垂直的 图二阶步

医学断层分析断层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半卵圆中心:为大脑半球中心呈半卵圆形得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得辐射纤维以及经内囊得投射纤维等组成。 2 主肺动脉窗: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之间得间隙 3 肺段:肺段支气管就是肺叶支气管得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与它所属得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4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管得各级分支均伴行,三者在肝内得分布基本一致,并由结缔组织鞘包裹,此三者组成Glisson系统。 5.髓突: 6 眶耳线:又名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得连线,颅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上轴位扫描得基线。 7 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与左右头臂静脉之间得间隙,为非筋膜间隙。由于在血管前方,又称血管前间隙、 8 门腔间隙:下腔静脉与肝门静脉之间得间隙,含尾状突、 9 第一肝门 : 第一肝门就就是肝脏代谢所需物质进入与出来得第一个通道、在肝脏得脏面,H形得沟,就是门静脉、肝总管、肝动脉出入肝脏得位置,称为第一肝门。 10 辐射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与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辐射冠。 11 禽距:就是指禽距沟分布区。在大脑皮层处为距状沟。而从脑室内观察侧脑室后角内侧壁得隆起为禽距, 由距状沟突向室腔内形成, 为视区得一部分 12 肺韧带:肺内侧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包绕肺根并向下形成肺韧带,其内有小血管,肺切除时应结扎、 13肺门:肺得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得凹陷称为肺门,就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与神经进出得地方。 14 肝段:依glisson系统得分支与分布与肝静脉得走行划分得,gliss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于肝段间、 15 腰神经通道:就是指腰神经根从离开硬膜囊至椎间管外口所经过得一条骨纤维性管道,可分为神经根管与椎间管两段。此通道任何部分得病变,均可刺激与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

同沉积褶皱与断层的特点

同沉积褶皱(syndepositional fold)又称同生褶皱,是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的褶皱。由于沉积时背斜顶部同沉积褶皱相对上升,因此岩层厚度和岩相有变化:背斜顶部厚度变小,颗粒较粗,甚至有沉积间断。组成褶皱的各个层的弯曲程度自上而下逐渐加大,形成顶薄褶皱。 同沉积背斜(syndepositional anticline)指与沉积作用同时进行的褶皱作用,使局部地层隆起而形成的背斜构造。它具有上缓下陡的构造形态,上部与下部构造形态常不吻合,岩层厚度由构造轴部向两翼增厚,岩性由轴部向两翼变细等特点。指与沉积作用同时伴随缓慢地壳运动而隆起的背斜构造。 生长断层(同沉积断层) 又称同沉积断层(synsedimentary fault)或同生断层(contemporaneous fault)。断层作用与沉积作用同时并持续进行的断层;往往是控制断陷盆地发育的边界断层,一般为正断层。生长断层的标志有:断层两盘的沉积厚度极不一致,下降盘沉积厚度大、层序全;边界断层的上升盘遭侵蚀破坏,成为沉积物补给区,因而在盆地边缘堆积物粗大,甚至有沿断层堆积的角砾岩和磨拉石建造分布。 同沉积断层又称生长断层是指与沉积作用同时活动的断层,一般发育于沉积盆地的边缘,具有正断层性质。盆地所在为断层的下降盘,其地层厚度明显大于断层的上升盘,且断距随深度而增大,即地层时代愈老,断距愈大。 在同沉积正断层控制下,沿断裂走向上在其下降盘常发育一系列逆牵引背斜(又叫滚动背斜),逆牵引背斜的成因主要与尚未完全固结的下降盘地层在断裂发育过程中在自重作用下的“回顾”,或和铲形断层在深部顺层滑动有关。该类油气聚集带一般均能形成丰富的油气聚集,如我国东部的渤海湾等盆地、墨西哥湾、尼日尔三角洲 其油气聚集的有利因素主要有:①其下倾方向即为油源区,能提供丰富的油气源; ②下降盘砂层数增多、厚度增大;③圈闭形成时间早,滚动背斜在沉积期间即开始发育;④断层可作为油气通道使深部的油向上运移,也可起封闭作用。

医学断层分析断层答案

医学断层分析断层答案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一.名词解释 1. 半卵圆中心:为中心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的辐射纤维以及经内囊的等组成。 2 主肺动脉窗:升主动脉与主之间的间隙 3 肺段:是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4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管的各级分支均伴行,三者在肝内的分布基本一致,并由结缔组织鞘包裹,此三者组成Glisson系统。 5.髓突: 6 眶耳线:又名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上轴位扫描的基线。 7 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与左右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为非筋膜间隙。由于在血管前方,又称血管前间隙。 8 门腔间隙:下腔静脉与肝门静脉之间的间隙,含尾状突。 9 第一肝门:第一肝门就是肝脏代谢所需物质进入和出来的第一个通道。在肝脏的脏面,H形的沟,是门静脉、肝总管、肝动脉出入肝脏的位置,称为第一肝门。 10 辐射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辐射冠。 11 禽距:是指禽距沟分布区。在大脑皮层处为距状沟。而从脑室内观察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隆起为禽距,由距状沟突向室腔内形成,为视区的一部分 12 肺韧带:肺内侧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包绕肺根并向下形成肺韧带,其内有小血管,肺切除时应结扎。 13 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14 肝段: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gliss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于肝段间。

医学断层分析断层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半卵圆中心:为大脑半球中心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的辐射纤维以及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2 主肺动脉窗: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之间的间隙 3 肺段:肺段支气管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4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管的各级分支均伴行,三者在肝内的分布基本一致,并由结缔组织鞘包裹,此三者组成Glisson系统。 5.髓突: 6 眶耳线:又名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上轴位扫描的基线。 7 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与左右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为非筋膜间隙。由于在血管前方,又称血管前间隙。 8门腔间隙:下腔静脉与肝门静脉之间的间隙,含尾状突。 9 第一肝门:第一肝门就是肝脏代谢所需物质进入和出来的第一个通道。在肝脏的脏面,H形的沟,是门静脉、肝总管、肝动脉出入肝脏的位置,称为第一肝门。 10辐射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辐射冠。 11 禽距:是指禽距沟分布区。在大脑皮层处为距状沟。而从脑室内观察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隆起为禽距, 由距状沟突向室腔内形成,为视区的一部分 12肺韧带:肺内侧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包绕肺根并向下形成肺韧带,其内有小血管,肺切除时应结扎。 13 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14肝段: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gliss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于肝段间。 15 腰神经通道:是指腰神经根从离开硬膜囊至椎间管外口所经过的一条骨纤维性管道,可 分为神经根管和椎间管两段。此通道任何部分的病变,均可刺激和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

医学断层分析断层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半卵圆中心:为大脑半球中心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有胼胝体的辐射纤维以及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 2 主肺动脉窗:升主动脉与主肺动脉之间的间隙 3 肺段:肺段支气管是肺叶支气管的分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和它所属的肺组织共同构成支气管肺段,简称肺段 4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及肝管的各级分支均伴行,三者在肝内的分布基本一致,并由结缔组织鞘包裹,此三者组成Glisson系统。 5.髓突: 6 眶耳线:又名眦耳线,眼外眦与外耳门中点的连线,颅部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亦即临床影像上轴位扫描的基线。 7 血管前间隙:位于胸骨与左右头臂静脉之间的间隙,为非筋膜间隙。由于在血管前方,又称血管前间隙。 8 门腔间隙:下腔静脉与肝门静脉之间的间隙,含尾状突。 9 第一肝门:第一肝门就是肝脏代谢所需物质进入和出来的第一个通道。在肝脏的脏面,H形的沟,是门静脉、肝总管、肝动脉出入肝脏的位置,称为第一肝门。 10 辐射冠:投射纤维,连接大脑皮质和皮质下诸结构,呈扇形放射,称辐射冠。 11 禽距:是指禽距沟分布区。在大脑皮层处为距状沟。而从脑室内观察侧脑室后角内侧壁的隆起为禽距, 由距状沟突向室腔内形成, 为视区的一部分 12 肺韧带:肺内侧面,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包绕肺根并向下形成肺韧带,其内有小血管,肺切除时应结扎。 13 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有一椭圆形的凹陷称为肺门,是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以及支气管动脉、静脉、淋巴管和神经进出的地方。 14 肝段:依glisson系统的分支与分布和肝静脉的走行划分的,glisson系统分布于肝段内,肝静脉走行于肝段间。 15 腰神经通道:是指腰神经根从离开硬膜囊至椎间管外口所经过的一条骨纤维性管道,可分为神经根管和椎间管两段。此通道任何部分的病变,均可刺激和压迫神经根,引起腰腿痛。

断层的确定与分析

在露头区,野外观测是断层研究的基础和主要方式。断层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断层的识别、产状的确定、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确定以及断层形成时代和活动演化进程的确定,进而探讨断层的组合、形成机制及其产出的地质背景和物理环境。 断层的确定与分析 断层活动总会在产出地段的有关地层、构造、岩石或地貌等方面反映出来,即形成了所谓的断层标志,这些标志是识别断层的主要依据。 (一)断层是识别 1.地貌标志 (1)断层崖由于断层两盘的相对滑动,常常促使断层的上升盘形成陡崖,这种陡崖通常称为断层崖。如王乔洞断层西盘栖霞组灰岩形成约10米高的断层崖。 (2)断层三角面断层崖受到与崖面垂直方向的水流侵蚀切割,乃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 (3)错断的山脊错断的山脊也往往是断层两盘相对平移等运动的结果。 (4)横切山岭走向的平原与山岭的接触带往往是一条较大断裂。 (5)串珠状湖泊洼地这种洼地往往是大断层存在的标志。 (6)泉水的带状分布断水呈带状分布往往也是断层存在的标志。如沿猫耳洞断层分布的一系列下降泉(落水洞) (7)水系特点断层的存在常常影响水系的发育,引起河流的急剧转向,甚至错短河谷。 2.构造标志 (1)构造线不连续任何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如地层、矿层、岩脉、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片理或相带等均顺其产状延伸。如果这些线状或面状地质体在平面上或剖面上突然中断、错开,不再连续,说明有断层存在。图7是断层造成的构造线不连续现象的图示。走向断层F1、倾向数层F2和斜向断层F3分别切断地层或早期断层,或在平面上或在剖面上,或者既在平面上又在剖面上,两者均显示出构造线的中断。为了确定断层的存在的测定错开的距离在野外应尽可能查明错断的对应部分。 图7 断层引起的构造不连续现象 F1走向断层;F2倾向断层;F3斜向断层 (2)构造强化现象断层活动引起的构造强化,包括有岩层产状的急变、多变和变陡;节理化、劈理化甚至片理化窄带的突然出现;小褶皱剧增以及挤压破碎和各种擦痕等现象。如果我们在野外发现这些现象,就要进行认真的观察,探究引起这些现象的可能原因。 构造透镜体是断层作用引起构造强化的一种表现。断层带内或断层面两侧岩石碎裂成大小不一的透镜状角砾块体,长径大小一般为数十厘米至二、三米。构造透镜体有时单个出现,有时数个或更多个透镜体成组产出。构造透镜体一般是挤压作用产生的两组共轭剪节理把岩石切割成菱形块体,菱块楞角又被磨去形成的。包含透镜体长轴(A)和中轴(B)的AB平面,或与断层面平行,或与断层面成小角度相交或成雁列。如果形成雁列,则构造透镜体的AB面与断层的锐夹角指示对盘运动方向(图8、9)。

褶皱节理断层

褶皱、节理、断层 或者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获得更多精彩文章老朋友请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动图更多矿物、宝石、地学、矿 产信息请点击公众号菜单中的往期精彩-精彩原创、精彩好文矿业在线QQ群号:273655701 商务合作微信号: banyo615中小型构造行迹——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褶皱的面向上弯曲,两侧相背倾斜,称为背形;褶皱而向下弯曲,两侧相向倾斜,称为向形。如组成褶皱的各岩层间的时代顺序清楚,则较老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背斜;较新岩层位于核心的褶皱称为向斜。正常情沉下,背斜呈背形,向斜呈向形,是褶皱的两种基本形式。单个褶皱大者可延伸数十千米,小者可见于手标本或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平卧褶皱景观褶皱要素 (1)核,褶皱的中心岩层; (2)翼,泛指核部两侧比较平直的岩层; (3)枢纽,同一褶皱面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 (4)轴面和轴迹,轴面为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联成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不规则的曲面,轴面与任何面的交线称为该面上的轴迹。

褶皱的要素分类 一般依据褶皱的位态或其在空间的产状和褶皱的形态进行几何分类。 1、位态分类或产状分类根据单个褶皱的枢纽及轴面的产状分为: ①直立水平褶皱,轴面近于直立(倾角80°~90°),枢纽近于水平(0°~10°); ②直立倾伏褶皱,轴面近于直立,枢纽倾伏角10°~70°; ③倾竖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直立; ④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倾角20°~80°),枢纽近水平; ⑤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枢纽倾伏; ⑥平卧褶皱,轴面和枢纽均近于水平; ⑦斜卧褶皱,轴面和枢纽的倾向和倾角基本一致,轴面倾角20°~80°。根据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分类2、根据形态分类 根据组成褶皱的岩层厚度变化或各层的曲率变化,利用层的等斜线型式来表示。 ①等斜线在背形中成正扇形向内弧收敛,即内弧的曲率比外弧的大。 ②等斜线互相平行,层的厚度在转折端明显大于翼

断层、理解分析用图解

断层、理解分析用图解 断层的分析及图解主要是查明断层的性质及断层变位的各种基本要素。在野外实地观 察、测量断层的性质及其某些基本要素是断层研究中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方法。但单是野外观察是不够的,因直觉往往易形成错觉,而且大多数基本要素须经过一定的分析或图解才能获得,当编绘各类投影图及剖面图时,就需要进行这种分析或图解。 、断层的各项基本要素包括两大类,即断距及位移。 (一)断距又称视断距,为断层两盘标准层的错开距离,一般不一定代表断层的真实 位移。又分四种(图1):水平断距(I ),垂直断距(Z),倾斜断距(D)及法线断距或层位断距(N)。四者的关系如下: N k Dsin (B 土a) (1) I = Deos 3 (2) Z= Dsin 3 (3) 式中:a—标准层倾角; 3—断层面倾角。 当断层与标准倾斜同向时,(1)式中的a前用负号;异向时,用正号。 图1 断层的断距 1 / 10

(6) 图2 把位移矢量R 分解 为断层裂缝平面上及空间的组成部分 矢量R 的空间位置依下列三要素而定:r ' B 角(R 与R'之间的夹角,即 R 的倾角)。 上述诸要素间的关系如下: sin 目 b = cos B = R cos sin y = Hcig^ A = J? cosy H = hstti sin y 角(为 R'与断层走向线正方向之夹角)及 (4) (5) l :水平断距;乙垂直断距;D:倾斜断距;N:法线断距 (二)位移又称真断距或位移矢量( R ),为沿断层运动方向的位移,即同一点自断层 运动前的位置移至断层运动后的位置的距离。矢量 R 又有如下的分量(图 2):沿走向位移 (入),面向断层面,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倾斜位移( n ),向上为正,向下为负,垂直 位移(H ),向上为正,向下为负;水平位移(R'),倾斜水平位移( b ),向下盘方向为 正,反之为负。

伸展构造

伸展构造 伸展构造的类型--伸展构造的模式--剥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 伸展构造是区域引张作用下形成的一套具有特色的构造系统。 马杏垣曾指出:“引张作用也造就了全球范围的构造现象,其规模甚至比挤压变动还要大。” 伸展构造是在区域性引张作用下形成的一套独具特色的构造系统。从全球构造及其演化的观点,挤压作用(如造山带)与引张作用(如洋中脊、拉张带)是构造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由于构造研究源于造山带,造山带又以挤压变形为特色,以致曾长期忽视引张伸展作用及其形成的伸展构造。关于伸展构造的重要性,马杏垣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其实,引张作用也造就了全球范围的构造现象,其规模甚至比挤压变动还更大”。 从构造应力状态和变形体制看,伸展作用和挤压作用可概括为“开”与“合”。“开”与“合”乃地壳的水平运动,在一定条件下水平运动与升降运动又相互转化。升降运动中的上升隆起往往导致重力势的变化和重力不稳,引起地壳表层的顺坡下滑而形成重力滑动构造。所以,伸展、降起与重力滑动具有相对统一性。 一、伸展构造类型 地堑和地垒--阶梯状断层、箕状构造和盆岭构造 (一)(二)

--大型断陷盆地--裂谷--剥离断层 伸展区构造,以正断层为主构成各种组合类型。 1、地堑和地垒 地堑主要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相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两条正断层之间是一个共同的下降盘(图A)。巨型地堑系称作裂谷。这里主要讨论一般规模的地堑。 构成大中型地堑边界的正断层常常是由数条产状相近的正断层构成同向倾斜的阶梯式断层系列。两侧正断层可以均等发育,也可以是一侧更为发育。 地垒主要由两条走向基本一致的反向倾斜的正断层构成(图B)。两条正断层之间是一个共同的上升盘。组成地垒的正断层可以呈单条产出,也可以是数条产状相近的正断层组成的依次断落的阶梯状断层带。从区域地质构造看,地堑比地垒具有更重要的地质意义。 2、阶梯状断层、箕状构造和盆岭构造(1)

医学影像2000级《断层解剖学》期终试题b卷

医学影像2000级《断层解剖学》期终试题b卷《断层解剖学》考试样卷学号姓名班组成绩一人体断层切片幻灯片断面识别及断面分析问答题每空1分共35分 12号片1、 4、 8、 9、 10、 28 号片6、 8、 9、 23、 24、分析问答 1断面名称 2内囊位置 3最外囊位置 4第三脑室位置 5断面所见脑池 395号片 1、 2、 5、 6、 10、 4101号片1、 2、 3、4、 16、 5 178号片6、 10、 12、 15、 16、分析问答 1断面名称 2出现肝段3左叶间裂的标志识别 4背裂的标志识别 5正中裂的标志识别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 1通过脑桥小脑角池的神经是 A展神经和面神经 B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C三叉神经和前庭蜗神经 D前庭蜗神经和舌咽神经 2Reid基线为 A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B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C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 D颧弓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3颈内动脉造影时在侧位片上“虹吸部”的组成是由AC1和C2段 BC2和C3段 CC2、C3和C4段 DC3、C4和C5段 4脑的血液供应 A椎动脉造影V1段穿上六个颈椎横突孔 B分布于小脑的动脉均来自基动脉发出的分支C以小脑幕为界幕上结构接受颈内动脉系血供幕下结构接受基底动脉系血供 D脑的血供与颅骨和硬脑膜的 脑胼胝体以下横断层面大脑镰呈 A前后连续呈一直线B“M”型 C血供彼此无关 5 前后两段D“V”型或“Y”型 6在脑的横断层面辨认内囊后肢的位置在 A尾状核头与背侧丘脑之间 B豆状核与尾状核头之间 C豆状核与背侧丘脑之间 D豆状核与尾状核尾之间 7胸部肺门横断层面 A右肺动脉高于左肺动脉 B在肺内肺动脉、肺静脉与支气管伴行 C右肺上叶支气管高于左肺上叶支气管 D可见主动脉及其三大分

医学断层分析

一.名词解释 1. 半卵圆中心: 2 主肺动脉窗: 3 肺段: 4 Glisson系统(Glisson system): 5 髓突: 6 眶耳线: 7 血管前间隙: 8 门腔间隙: 9 第一肝门 10 辐射冠: 11 禽距: 12 肺韧带: 13 肺门: 14 肝段: 15 腰神经通道: 16 膀胱精囊角: 17 大脑动脉环: 二.填空题 1.识别横断层面上缘上回和角回的标志是。 2.顶下沟起自扣带沟、止于的后方,其上方为,下方是扣带回。 3. 、和、合称后说话区(werniCke区)。 4.杏仁体、和三者恒定的位置关系是横断层面上识别杏仁体的标志。 5.中脑的横断层面自前向后分为、、和四部分。 6. 和的出现是冠状层面上中央前回下部出现的标志。 7.在颅脑冠状层面上,侧脑室三角区的外侧壁与视辐射之间的白质板称,由 纤维形成。 8.成对的脑池包括、、和等。 9.幕上不成对的脑池包括背侧的、、和腹 的、、。 10.肝门静脉左支一般分为、、和四部分。 11.大脑外侧窝池在横断层面上的典型表现呈横置的“”形,主干在岛叶表面分为前、后支,前支较短伸向,后支较长伸向。 12.鞍上池的形态因成像层面和个体差异,可呈、和等不同形态,

其由池、池或池形成。 13.“Y”形小脑幕之间的脑组织为,小脑幕两侧的脑组织是。 14.颈内动脉的、和段共同组成“U”形或“V”形,也 称,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之一。 15.气管前间隙是、和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向上达胸廓上口,向下至气管隆嵴,以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 16.ATS图的5区淋巴结为,6区,7区,8区,9区。 17.四角形鞍上池的四个角分别为、、和,其周围的脑组织分别为前方的、后方的和两侧的。 18.气管前间隙是、和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向上达胸廓上口,向下至气管隆嵴,以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 19.肝门右切迹内的管道为鞘系,此切迹也可作为肝和的区分标志。 20.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即动脉,分布于基底核区的、 和,,足供应纹状体和内囊的主要动脉,易破裂出血,故名 动脉。 21.椎动脉起自,依据行程分为、、、和段,至合成基底动脉。 三.单项选择题 1. 在横断层面上,识别距状沟前部的标志 A、禽距 B、侧副隆起 C、侧副沟 D、海马 E、海马旁回 2. 识别中央旁小叶的标志 A、扣带沟 B、扣带沟边缘支 C、中央沟 D、中央前沟 E、中央后沟 3. 内囊前肢与内囊后肢分界的标志 A、豆状核 B、壳 C、苍白球 D、尾状核 E、背侧丘脑 4. 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出入内耳门时所经过的脑池 A. 小脑延髓池 B、环池 C、小脑上池 D、桥池 E、脑桥小脑角池

(完整word版)人体断层解剖学

断层解剖学解剖学教研部

实用断层影像解剖学 人体断层解剖学是解剖学的重要分支。目前,人体断层解剖学已成为识别多种现代医学影像的重要基础科学。断层影像解剖学是研究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相关机能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解剖学与医学影像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边缘科学,属于应用解剖学范畴。本世纪70年代以来B超、CT、MRI和ECT等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在临床应用及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给断层解剖学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要想提高医学影像的分析能力和诊断准确率,应具有扎实的断层解剖学基础,否则将无法胜任用现代化医学影像仪器装备的临床工作。因此,学习和研究断层解剖学是每个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基于医学教育和临床工作需要,我们利用自制的实物标本和CT图像、MRI图像,制作了断层解剖学和影像解剖学视听教材。由于本学科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再加上编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同行和读者不吝赐教,以求改进和进一步完善。 (一)颅脑部断层影像解剖 (1)颅脑正中矢状断面(图1):脑位于颅腔内由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及小脑六个部分组成,通常,中脑、脑桥、延髓合称脑干。胼胝体分为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和胼胝体压部,透明隔,第三脑室,前下方有视交叉,乳头体,交叉池是视交叉周围的蛛网膜下池。脚间池是大脑脚之间的蛛网膜下池,交叉池和脚间池合称鞍上池,鞍上池向下与脑桥池相续,内有基底动脉。第三脑室后方分别有中间帆腔、松果体、大脑大静脉池、中脑四叠体,背侧有四叠体池,向上与大脑大静脉池相续。小脑幕位于小脑与端脑枕叶之间,第四脑室位于脑桥、延髓和小脑之间,向上经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 枕大池也称为小脑延髓池。 颅脑正中矢状层面MRI图像: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及小脑,胼胝体,胼胝体膝,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第三脑室,视交叉,乳头体,交叉池,脚间池,脑桥池,中间帆腔,大脑大静脉池,四叠体,四叠体池,第四脑室,经中脑水管与第三脑室相通,小脑幕,枕大池,位于延髓、小脑与枕鳞之间。 (2)眶耳基线断面(图2):是以眶下缘与外耳道连线为基线的断面,可分为前部、中部、后部三个部分。前部的正中有矢状位的鼻中隔,两侧是筛窦,再外侧是眶部,中部中央的腔洞为蝶窦。枕骨基底部,两侧有颈内动脉、乙状窦,后部是颅后窝内结构,主要有延髓和小脑,延髓,椎动脉位于延髓与基底部之间,小脑下部正中线两侧有小脑扁桃体,小脑膝是两侧小脑扁桃体之间的蛛网膜下池,向后与枕大池相通。 眶耳基线层面MRI图像:鼻中隔,筛窦,眶部,蝶骨小翼,蝶窦,枕骨基底部,延髓,第四脑室,小脑扁桃体,小脑膝,枕大池 (3)第四脑室下部断面(图3):筛窦在前部的中心部,眶内有眼球,视神经,眶脂体,眼外肌。蝶窦位于断面中心,蝶窦的后外侧有颈内动脉。颞叶下部断面,颞骨岩部,脑桥,斜坡。脑桥池内有基底动脉、展神经,脑桥小脑脚处有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第四脑室,小脑蚓,小脑半球,乙状窦。 第四脑室下部层面MRI图像:鼻中隔,筛窦,眼球,眶脂体,视神经,蝶窦,颞叶下部,脑桥,第四脑室,小脑蚓,小脑半球,枕大池 (4)第四脑室中部断面(图4):额窦在断面的最前方,直回在大脑纵裂的两侧,外侧

断层相关褶皱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的发展概要 自从Rich(1934)研究阿巴拉契亚前陆冲断褶皱带以来,在7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对冲断推理构造及断层相关褶皱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现地壳浅部的褶皱变形与下伏断层的滑移有关。Suppe(1983)发表的《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与运动学》一文,详细地阐述了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特征,提出了上盘褶皱与下伏相关断层滑移之间的定量关系,为前陆冲断褶皱带的几何学与运动学分析奠定了基础。随后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研究中。经过多年的努力,人们相继总结了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和滑脱褶皱的构造模型和成因机制,为定量化分析和研究前陆褶皱冲断带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提供了理论依据(Suppe和Medwedeff,1990;Jamison,1987;Shaw等,2005)。 本次报告在课堂学习以及查阅前人文献的基础之上,概要的阐述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和断层滑脱褶皱的几何学特征以及运动学特征,并简要的说明如何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的角度参数关系图和滑移图来解译地震反射图中的断层相关褶皱。 二、断层相关褶皱的基础理论 1.断层相关褶皱的分类 我们将形成机制与断层活动有成生关系的褶皱称之为断层相关褶皱。根据断层性质可将断层相关褶皱分为与逆断层相关的断层相关褶皱和与正断层相关的断层相关褶皱。在自然界中,断层相关褶皱按照形成机制可分为三种类型:断层转折褶皱、断层传播褶皱、断层滑脱褶皱。而且这三种类型都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几何学与运动学模型。 ①断层转折褶皱:由于断层转折弯曲,断层上盘岩石在下伏断层转折部位发生运动时形成的褶皱。②断层传播褶皱:由于断层产状改变,逆冲断层由深部层位向浅部层位扩展时,由于应力的减弱,断裂变形被褶皱变形所取代,在其前锋断层端点处形成传播褶皱。③断层滑脱褶皱:也称为滑脱褶皱,与断层传播褶皱相似,形成于断层端点,但与断坡无关,是发育在平行层面的滑脱面或冲断层之上的褶皱。 2.断层转折褶皱 ⑴断层转折褶皱的几何学模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