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知识点总结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

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特点:全球性、规律性和长时期平均状态等特点;

成因: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意义:促使大气不断运动,输送交换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和促使水汽循环;

2、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

1)单圈环流

假设条件:①均匀的地球表面性质;②不考虑地转偏向力;

原因:受热不均;

注意:单圈环流在实际生活中是不能够维持的,因为,大气环流一旦形成就会马上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从而产生偏转。

2)三圈环流

假设条件:均匀的地球表面性质;

原因:①受热不均;②考虑地转偏向力;

意义:产生了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及分布范围:

①为什么赤道地区的空气会上升?赤道低气压带是如何形成的?

因为赤道地区受热多,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从而导致近地面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近)

②为什么极地的空气会下沉?极地高气压带是如何形成的?

因为极地受热少,温度低,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从而导致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极地高气压带;(南北纬90°附近)

③南北纬30°附近的气流为什么会下沉?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如何形成的?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致使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副热带不断堆积下沉,从而导致南北纬30°附近近地面空气密度不断增大,气压不断升高,由此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30°附近)

④南北纬60°附近的气流为什么会上升?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如何形成的?

南北纬60°附近近地面,由于南下冷气流与北上暖气流相遇,暖气流爬升到冷气流之上,造成南北纬60°附近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从而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纬60°附近)

风带的风向:

①信风带(2个):北半球:东北风;

南半球:东南风;

②盛行西风带(2个):北半球:西南风;

南半球:西北风;

③极地东风带(2个):北半球:东北风;

南半球:东南风;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原因: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有规律的周期性移动。规律: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具有整体性,相对位置不变;一年中的移动幅度大约为5 °;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偏,冬季南偏。

聪明的你,尝试一下!学习乐在实践,重在尝试!

请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尝试写出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和冬季时的纬度相对位置。

春秋分时:南北纬25°—— 35 °之间;

夏季:南北纬30 °——40 °之间;

冬季:南北纬20 °——30 °之间;

自学:请再尝试写出其他气压带和风带夏季和冬季时的纬度相对位置。

总结:

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均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2)气压带表现为高压、低压相间分布;

3)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相同;

4)7个气压带的风带的性质(见下表格)

名称分布成因特征气流性质

极地高气压带南北纬

90°附

热力原因:终年寒冷,

气流冷却收缩下沉

冷高压下沉干冷

副极地低气压

带南北纬

60°附

动力原因:南北两股

冷暖气流相遇形成极

锋,暖空气爬升

冷低压上升湿冷

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

30°附

动力原因:地转偏向

力使来自赤道上空的

气流在副热带不断堆

积下沉

热高压下沉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赤道附

热力原因:终年受热,

气流受热膨胀上升

热低压上升湿热

名称分布成因气流性质

极地东风带副极地低

气压带和

极地高气

压带之间

地转偏向力使极地

高气压带流向副极

地低气压带的气流

产生的偏转

吹向较低纬度

北:东北风

南:东南风

干冷

中纬盛行西风

带副热带高

气压带和

副极地低

气压带之

地转偏向力使副热

带高气压带流向副

极地低气压带的气

流产生的偏转

吹向较高纬度

北:西南方

南:西北风

温湿

低纬信风带赤道低气

压带和副

热带高气

压带之间

地转偏向力使副热

带高气压带流向赤

道低气压带的气流

产生的偏转

吹向较低纬度

北:东北风

南:东南风

干热

思考:气压带风带的性质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极地高气压带的性质是干冷?为什么赤道低气压带的性质是湿热?干、湿、冷、热体现了什么?

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与降水和温度有关。其中,干、湿反映了降水的多少;冷、暖、热反映了温度的高低。

一般来说,高压控制的地区,由于气流下沉,温度升高,水汽难以凝结,所以降水也较少。低压控制的地区,由于气流上升,温度降低,水汽易凝结,所以降水也相对较多。

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由于风由高纬吹向低纬,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所以,降水也较少。

总结:综上所述可知降水的多少与气流的运动方向有关,与风向有关。若一个地方盛行上升气流,则降水较多;反之,降水较少。若风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降水较少;反之,降水较多。

思考:

1、是海洋风带来的降水较多,还是大陆风降水较多?

2、一般,夏季的雨下的会比冬季大,为什么?

1、从海洋上吹来的风,由于携带水汽较多,因此,海洋风往往比大陆风更容易带来充沛的降水。

2、夏季风源地一般从海洋上吹来,而冬季风源地一般由陆地上吹来,由于海洋风所携带水汽较多,而大陆风所携带水汽较少,因此,夏季的雨一般会比冬季的雨下的大。

技巧掌握:

技巧掌握:

1、据图巧判气压带风带名称

方法:①结合0 °、30 °、60 °、90 °等判断;

②结合风向、气流运动状况判断;

图示:①侧视图(P34.图2.10)

②俯视图

③剖面图(局部、全图)

其中,俯视图和剖面图是侧视图的变式图,是高考常考重点图示之一。

例题:根据技巧一分别判断以下几幅图的气压带的风带的名称。

甲乙丙

丁戊

方法:①风向右偏为北半球,左偏为南半球。(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②高压气流向外,低压气流向内。

2、从热力、动力两方面入手分析气压带成因

热力原因: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膨胀上升或收缩下沉,导致近地面形成高气压或低气压的原因。(例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成因。)

动力原因:由于气流运动造成的空气在一定区域内聚集辐合或辐散,导致气压发生变化的原因。(在近地面气流辐合上升,气压降低;气流辐合下沉,气压升高)

3、根据季节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或根据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判断季节)

方法:一般是用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移动来判断。

规律: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具有整体性,相对位置不变。一年中的移动幅度约5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偏,冬季南偏。

例题:2010年夏季,冰岛的火山多次喷发,使一些地区的航空运输业遭受了巨大损失,读图完成下题。

(1)冰岛位于()

A 极地高压带

B 西风带

C 副热带高气压带

D 副极地低气压带

点拨:根据图中冰岛的纬度位置,及气压带的移动范围即可作出正确判断。

4、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分析

掌握背景: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与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密切相关。因此,明确气压带和风带的性质,对于分析和掌握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分布等十分重要。

1)高低压、风向与降水的关系:

①高气压控制的地区,由于气流下沉,温度升高,水汽难以凝结,所以降水较少;

②低气压控制的地区,由于气流上升,温度降低,水汽易凝结,所以降水较多;

③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由于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所以降水较少;

④中纬西风带,由于风从低纬吹向高纬,温度降低,水汽易凝结,所以降水较多。

2)纬度与气温的关系:

高纬(60°——90°)气温低寒冷

中纬(30°——60°)气温适中温和

低纬(0°——30°)气温高炎热

总结:将降水和气温结合在一起,便归纳出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性质:

极地高气压带:寒冷干燥(冷干);

极地东风带:寒冷干燥(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寒冷湿润(冷湿);

中纬盛行西风带:温暖湿润(温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炎热干燥(干热);

信风带:炎热干燥(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炎热湿润(湿热);

此外,吹海洋风和大陆风,其降水多少差异很大。吹海洋风,水汽较多,所以,降水较多;吹大陆风,水汽较少,所以降水较少,由此可推出信风带控制的地区,大陆东岸降水比西岸多;而西风带控制的地区(南北纬40 °——60 °),大陆西岸全年降水都较多。

知识迁移:

1、下列四幅图中,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点拨:首先应明确西风带的分布范围,其次着眼于北半球,说明风向向右偏。:

2、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问题。

(1)图中气压带代表()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极地低气压带

C 极地高气压带

D 副热带高气压带

(2)关于图中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风带1和2都位于北半球

B 风带1从低纬吹向高纬

C 风带2从高空下沉

D 风带2给大陆西岸带来丰沛降水

点拨:根据高压气流向外流、风向偏转、风带性质判断。

3、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当暖湿空气流经寒冷的下垫面时,就易形成雾。图中,S市近海域夏季多雾,并影响S市,据此完成下题。

(1)S市夏季常被雾笼罩,是因为()

A 降水较少

B温度较高

C 风力较弱

D 光照较强

(2)夏季,S市主要受()

A 季风影响

B 西风带

C 低压控制

D 高压控制

点拨:雾的形成与降温幅度、水汽多少、风力大小有关;根据图中S市的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结合气压带风带的纬度位置及移动规律,即可判断出气压带;结合气压带风带的性质特点判断S市夏季多雾的原因。答案:CD。

高考地理试题气压带和风带

高考地理试题气压带和风带 高考地理试题气压带和风带 高考地理试题9月中旬,湘中地区一般进入秋季(如果连续10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 ℃,则被认为进入秋季)。读长沙9月中下旬的天气状况图,回答7~8题。 7.9月15日~23日,长沙日温差的大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A.日温差降低,天气状况 B.日温差增大,地面状况 C.日温差增大,风力状况 D.日温差增大,天气状况 8.与往年相比,长沙在该期间天气异常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夏季风强劲,晴热少雨 B.副高异常强大并控制该地 C.直射点北移,太阳辐射加强 D.亚洲高压异常强盛 (2019湛江模拟)右图为某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阴影部分为陆地),据图回答下题。 9.影响图中M、N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海陆分布,纬度位置 B.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C.大气环流,下垫面 D.洋流,地形

(2019潍坊检测)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分析回答10~11题。 10.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A.①地的较大 B.②地的较大 C.两地相当 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 11.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此时的盛行风向为()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2019南昌检测)读几种气候的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化范围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气候类型正确的是() A.①是热带沙漠气候 B.②是热带雨林气候 C.③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D.④是热带草原气候 13.图中②代表的气候类型最大的分布区在() A.亚马孙平原地区 B.撒哈拉沙漠地区 C.西西伯利亚地区 D.西欧地区 甲、乙两地纬度相同,相距500千米。两地气温、降水资料如下表所示。完成14~15题。 14.两地的纬度约在() A.15S~20S之间 B.15N~20N之间 C.25S~30S之间 D.25N~30N之间 15.两地之间的地形可能是() A.平原 B.盆地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下图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回答下面两题。 1.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则() 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B.甲处气温比乙处高 C.丙处气压比丁处低 D.甲处气温比丙处低 2.若此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A.③气流是东北风 B.甲处是30°N,乙处是赤道 C.甲处是副热带高压带 D.乙处高压的形成与②气流有关 读下列四地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题。 3.四地由南向北排序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完成下题。

4.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近地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6.该月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关于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N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盛行东南风 C.20°N—30°N盛行西北风 D.30°N—40°N盛行西南风 8.关于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北半球季节,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读极锋(图中虚线)形成示意图,箭头为大气运动路线,完成下面两题。 9.下列说法与图中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①是西南风 B.②是暖性气流 C.①是西北风 D.②是冷性气流 10.在地球上,图示气压带、风带的数量共有()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题组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 A.1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 B.7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 C.纬向分布的气压带南半球比北半球明显 D.冬、夏季的高低气压中心很稳定,不随季节变化

气压带风带的知识点详解

气压带、风带及其移动对气候特征的影响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特点:全球性、长期性、规律性 2、大气环流的成因及其意义 成因:不同纬度太阳辐射能量差异,造成高低纬间的热量差异 意义:促进高低纬之间和海陆之间的水汽和热量运输、交换,调整全球 的水热分布和平衡,影响全球的大气和气候。 3、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①假设地面均一,地球不自传,不公转---形成单圈环流 形成过程:因为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一般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所 以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热量盈余,温度升高,低层空气膨胀上升, 并向高纬地区扩散,因而赤道的上空有空气流出,地面气压降低,形 成赤道低压带。极地地区终年热量亏损,气温下降,空气下沉,高空 的空气不断地流入补充,只是极地地区空气密度增加,形成极地高压 带。在近地面,极地为高压,赤道为低压,由于气压梯度力,空气由 极地高压带流向热带低压带;在高空,极地为低压,赤道为高压,空 气从赤道流向极地。这样空气互相补偿,循环流动,形成单圈环流。 如图 ②假设地面均一,地球不公转,自转---形成三圈环流(以北半球为例: 低纬环流的形成过程: 赤道及其两侧接受太阳光热最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 压带,即赤道低压。赤道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在赤 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南风逐渐向右偏转 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附近上空时偏转为西风。这样来自赤道上 空的气流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了副热带高 压带。从副热带高压带流出的气流,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气压带, 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

2019高考地理大一轮总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2021021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选择题 (创新题)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称为离岸风,反之称为迎岸风。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离岸风和迎岸风分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回答1?2题。 1. ①②④⑤中,形成原因与其他三个明显不同的是() A. ①B .②C .④D .⑤ 2. 下列关于风对自然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与②关系密切 B. 乙附近地区受③影响,降水较同纬度其他地区丰富 C. 丙地在④盛行的季节,草木茂盛 D. 丁地全年受⑤的控制,光热充足 解析第1题,图中的②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④是北半球的东北信风,⑤是北半球的中纬 西风,它们都是三圈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①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季风。第2题,甲岛东侧的热带雨林气候是地形、信风和洋流共同作用的结果;受③影响,乙附近地区降水较同纬度其他地区少;④盛行的季节是丙地的干季,草木枯黄;丁地全年受⑤的控制, 形成了全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且纬度较高,光热并不充足。 答案 1.A 2.A (2017 ?山东荷泽检测)下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甲、乙表示风带,丙表示气压带。 读图完成3?4题。

3.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 B. 甲、乙中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 C. 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 D. 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度移动 4. 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风带为低纬信风带 B. 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 C. 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D. 甲、丙交替控制区为热带草原气候 解析第3题,甲、乙可能同为极地东风带。第4题,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丙为副热带高 气压带,受其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岂乐带\ \凤带廉風向 5. 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A. ①②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6. 如果图中风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最不可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是() A.①B .②C .③D .④ 7. 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 ①②③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 .热带草原气候 解析第5题,①为西南风,为北半球西风带,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处于偏北(北极圈以北)位置,因而可推知,①为夏至日;同理,根据风向和气压带可推知,②为夏至日, ③为冬至日,④为二分日。第6题,根据风向可知,①②④图中都有西风带影响,都有可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侯。第7题,地中海气候是由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而①②④图中都有西风带影响,③图中有副热带高压影响。 答案 5.A 6.C 7.B

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三圈环流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全球的七个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六个风带的风向。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说出各个气压带垂直方向气流的性质(干湿冷暖状况),地面各个风带气流的性质。 ?学生能够结合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描述不同季节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一.大气环流有何作用? 1.促进高低纬之间、海路之间水热交换,维持水热平衡 2.影响天气和气候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1.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只考虑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 规律总结: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若只看气压带,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 思考:观察风带,南北半球都存在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名称相同但风向相同吗? 盛行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极地东风在北半球是东北风,南半球是东南风。 三、气流性质: 四、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小结:北半球气压带被分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和位置);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所以仍然近似带状。 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 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造成了最显著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第三课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补充: 1.一个地方的气候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但面积并不大) 3.非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区 4.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 注意: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分布特点不同(在欧洲呈片状,北美呈狭长带状),原因都是由于地形的不同,北美大陆西岸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西风气流的前进。

2021届高考(浙江)湘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课后同步练习题卷: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 一、选择题 (2020·武汉高三起点考试)下图为某位同学自绘的某半球高、中、低纬“三圈环流”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表述与该图相符的是() A.此图表示的是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 B.Ⅰ纬度降水总体上多于Ⅲ纬度 C.Ⅱ纬度附近锋面和气旋活动频繁 D.Ⅳ纬度台风活动频繁 2.下列关于气压带与风带的表述,错误的是() A.Ⅰ气压带与a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 B.Ⅳ气压带与c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 C.Ⅲ气压带与b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在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 D.终年受Ⅲ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为热带沙漠气候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近地面风向向左偏转,可知此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图,故A项错误;Ⅰ纬度和Ⅲ纬度均盛行下沉气流,故降水量均偏少,B项错误;Ⅰ纬度为下沉气流,应处于极地高气压带,则Ⅱ纬度处于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且冷暖气流相遇形成锋面天气,故C项正确;Ⅳ纬度位于赤道附近,无地转偏向力,无台风形成,故D项错误。第2题,Ⅰ气压带为极地高气压带,a风带为极地东风带,二者交替影响的地区降水稀少,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赤道低气压带与信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气候一年中分为干湿两季,B项表述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影响的地区,在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C项表述正确;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一般为热带沙漠气候,D项表述正确。 答案:1.C 2.A (2020·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下图为世界部分地区三圈环流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读图,回答3~5题。 3.通常能够为其所影响地区带来降水的有() A.①③④B.①③⑤ C.①⑤⑥D.④⑤⑥ 4.图示环流状况出现时() A.内蒙古高原北风吹雪B.地中海沿岸碧海晴空 C.南非高原上草木葱茏D.南极大陆紫外线强烈 5.能够正确表示气流②运动模式的是()

2020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2.2气压带和风带练习(含解析)

第2讲气压带和风带 一、选择题。 【2019年1月《浙江省新高考创新卷》地理卷(三)】考艾岛(位于太平洋中)上的怀厄莱阿莱山海拔1548米,山上某地年平均降水量11430 mm。完成下列1-2题。 1.甲乙丙丁四个方向,降水最多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2.年降水最多的地方,其带来降水的盛行风风向为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答案】1.D 2.D 【解析】 1.结合图示纬度,向北增大,位于东北信风带,甲乙丙丁四个方向,丁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最多的是丁,D对。甲、乙、丙降水较少,A、B、C错。 2.该地位于东北信风带,年降水最多的地方,常年受东北信风影响,其带来降水的盛行风风向为东北风,D对。A、B、C错。 “圣安娜风”是加州南部山谷中的季节性强风,来源于内陆大盆地,吹向西部沿海地区,它以助长所处地区的林区野火而闻名。下图示意洛杉矶地形和圣安娜风风向。 据此完成下列3-5题。

3.圣安娜风 A.风力较小B.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地形的影响 C.温暖湿润D.夏秋季节势力最为强盛 4.南加州地区秋冬季节多山火,其主要原因是 A.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B.气温较高,蒸发旺盛,空气干燥 C.沿岸寒流强盛,空气湿度小D.林区积累的枯枝落叶等易燃物多 5.在遭受同等程度的森林火灾后,图示地区过火林地的水土流失程度 A.夏季比冬季严重B.内陆比沿海严重 C.西坡比东坡严重D.南部比北都严重 【答案】3.B 4.D 5.C 【解析】 3.圣安娜风的形成原因是大盆地秋冬季节高气压强盛,西部沿海地区气压较低,气压差异显著,气流从内陆地区吹向沿海地区,寒冷干燥;经过一些山口,狭管效应使风力增强,越过山脉气流下沉,风速增大,因此圣安娜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地形的影响大。由题干可知,圣安娜风是季节性强风,由内陆吹向海洋,故排除A、C选项。 4.南加州地区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秋冬季节南加州地区气温较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树木落叶较多,故秋冬季节林区积累了大量的枯枝落叶等易燃物。 5.该地区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在遭受同等程度的森林火灾后,降水多的时段水土流失更为严重;西坡是迎风坡,东坡是背风坡,西坡的降水更丰富,更易造成水土流失;内陆地区降水比沿海地区少,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南北部地区的降水都与西风有关,越往北受西部影响的时间越长,降水量越丰富。

气压带和风带试题及答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单项选择题 1.读下面“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北风 2.下列有关风带的画法,正确的是() (2012·济南高一质检)读下面的“三圈环流简图”,完成3~4题。 3.图中数码表示的内容正确的是() A.①是极地高气压带 B.②是副极地低气压带 C.③是盛行西风带 D.④为信风带 4.赤道地区一般降雨量非常大,其原因是() A.多锋面气旋活动 B.近地面盛行西风,降水量大 C.沿岸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

D.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 5.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下面是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6.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A.下沉干燥 B.上升湿润 C.由高纬流向低纬干燥 D.由低纬流向高纬湿润 7.图示月份,下列河流中最有可能处于枯水期的是() A.巴拉那河B.刚果河 C.湄公河D.莱茵河 8.受①②之间气压带或风带影响的地区不可能在() A.东非高原B.巴西高原 C.撒哈拉沙漠D.马达加斯加岛 读下图,回答9~10题。

9.若该图中心为北半球的气压中心,P点气压为1 005百帕,M 点气压为1 000百帕,则M点的风向为() A.西北风B.东北风 C.西南风D.东南风 10.若该气压中心位于印度西北部地区,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地上的低压中心切断 B.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高压中心切断 C.此时气压带和风带相对南移 D.北太平洋海域主要受低压控制 读“世界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单位hPa)”图,回答11~12题。 11.根据等压线的分布,可判断此时北半球所处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气压带和风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 课时知能训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图中的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回答1~2题。 1.若该图为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甲地在北且纬度较乙地低,则( ) A.该环流圈为高纬环流 B.该环流圈为低纬环流 C.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D.近地面,甲、乙之间盛行风向为西南风 2.若该图表示全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处于大陆西岸,则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右图所示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回答3~4题。 3.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 (2010·南通模拟)右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N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盛行东南风 C.20°N~30°N盛行西北风 D.30°N~40°N盛行西南风 6.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9月中旬,湘中地区一般进入秋季(如果连续10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2 ℃,则被认为进入秋季)。读长沙9月中下旬的天气状况图,回答7~8题。 7.9月15日~23日,长沙日温差的大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别是( ) A.日温差降低,天气状况 B.日温差增大,地面状况 C.日温差增大,风力状况 D.日温差增大,天气状况 8.与往年相比,长沙在该期间天气异常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夏季风强劲,晴热少雨 B.“副高”异常强大并控制该地 C.直射点北移,太阳辐射加强 D.亚洲高压异常强盛 (2010·湛江模拟)右图为某地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阴影部分为陆地),据图回答下题。 9.影响图中M、N两处等温线发生明显弯曲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2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李红梅]【市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视频和文字材料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2.运用气压带、风带模式图说明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3.通过观看动画演示,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4.运用大气环流的原理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起着承接启后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理解能力要求强,但是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将抽象化为具体,因此在课堂中用视频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解,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 【新课导入】: 【视频展示】播放“马纬度”形成的视频 设问:在30°N附近的海域为什么会“风平浪静”? 【阅读活动】阅读课文33页第一自然段。完成课本33页活动题图 2.9中标出大气运动方向,并说明理由。 【回归课文】学生活动完引导学生回归大气环流的概念。 【视频思考】阅读思考题后观看视频: 赤道附近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能直接到达北极地区吗?为什么? 30°N附近近地面为什么会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赤道和30°N之间的水平气流如何运动。 【绘图巩固】在学案“图1”中画出低纬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思考探究】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形成的原因一样吗?

【合作探究】阅读课文34-35页文字,尝试在学案图1中画出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及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设问:判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属于哪一种成因? 【回归导入】:几百年前海上马匹贸易在大西洋30°N附近,常遇到无风、闷热天气,帆船只好等待顺风的到来,马匹因缺淡水、饲料大量病倒、死亡。因此,把这一地带称为“马的死亡线”,也称“马纬度” 思考:1、30°N附近为什么会“风平浪静”? 2、除这一区域还有哪些区域可能形成“无风带” 【学生活动】:在南半球相应的纬度位置标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及画出风向。 【规律探寻】:观察学案绘制完整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有何规律? 【过渡回归】:除了这些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35页图2.11,观察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探究活动】观察动画演示思考:1、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什么而移动?如何移动的? 【实践练兵】1.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__________。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与D之间形成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该气压带是_____原因形成的。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编写人:王盘永 审核组长:郑海燕 审核主任:陈振强 温馨寄语: 心灵纯洁的人, 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使用说明】 1、结合课本将课前预习内容填好并记住,准备上课检查 2、找出不明之处做好标记,写下问题,交给课代表 3、合作探究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由组长汇总讨论,发言人准备发言。 4、学案在合作交流,纠错并标记(用不同颜色)后,上交检查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小组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前完成) 概念: 大气环流 成因: 意义: 假设条件: 形成过程:先是赤道与极地间的 ,再是 ,最后近地面形成了 压带和 个风带。 移动:随 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 移,冬季 移。 成因: 对气压带的影响 北半球气压中心 表现: 季风: 气压带和 风带

对气候的影响 气 候 的 影 响 因 素: 、 、 、 、 等。 三、典题解析 1、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月。图中 A 处的气压名称 ,气候类型是 。 (2)图中B 盛行 季风,附近洋流 名称为 。 (3)图中C 处盛行 季风,此时洋 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 ( 5 )亚 洲东部 季 风环 流最 为 典型 的原 因 是 。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是看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和风向箭头,以此来确定月份和相应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并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 从图上可以看出,亚欧大陆为低压中心,风从印度洋、太平洋向大陆吹,可以判 气压带和风带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气压带和风带》测试题(含答案)

2.2《气压带和风带》测试题 读图1,完成1~2题。 图1 1.①气压带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A.炎热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 D.温和湿润 2.②风带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解析】图1所示为北半球三圈环流,①气压带位于30°N,是副热带高气压的,在其控制下,气候特征为炎热干燥;②风带位于40°-60°N之间,为西风带,北半球西风带的风向为西南风。 【答案】1. A 2. B 读世界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图2),回答3~5题。 图2 3.图2中的M气压带是指 A.赤道低气压带 B.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副极地低气压带 4.图2中M、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可能是 A.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B.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C.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12月份 D.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1月份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受M气压带影响,地中海沿岸多雨

B.受P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 C.受Q风带影响,欧洲西部全年温和湿润 D.热带季风气候区受N气压带和P风带交替控制 【解析】第3题,根据纬度与盛行风的方向可判断M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根据盛行风的偏转方向可判断该气压带位于北半球。第4题,图中M气压带反映了北半球春秋季节的气压带分布状况,N气压带位于0°~10°N之间,所以反映了北半球夏季的气压带分布状况。第5题,图中Q为西风带,P为信风带。受M气压带影响,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受西南季风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受Q风带影响,欧洲西部全年温和湿润;热带草原气候区受N气压带和P风带交替控制。 【答案】3.B 4.B 5.C 读图3“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6~7题。 6.此时北半球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D.冬季 7.此季节甲地 A.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B.盛行西南风 C.气候炎热干燥 D.有太阳直射 【解析】图3中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以北,因此可以判断为北半球夏季。甲所在地区位于30°-40°N,受高气压带控制,可以判断其盛行下沉气流,气候特征为炎热干燥。 【答案】6. B 7. C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读图4,完成8~10题。 图4 8.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9.图中②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为 A.赤道低气压带 B.东南信风带

【2.2】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三圈环流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 影响。 ?学习目标: ? 学生能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全球的 七个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六个风带的风向。 ?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说出各个气压带垂直方向气流的性质(干湿冷暖状况),地面各个风带气流 的性质。 ? 学生能够结合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描述不同季节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一.大气环流有何作用? 1. 促进高低纬之间、海路之间水热交换,维持水热平衡 2. 影响天气和气候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1.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只考虑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 规律总结: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若只看气压带,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 思考:观察风带,南北半球都存在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名称相同但风向相同吗? 盛行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极地东风在北半球是东北风,南半球是东南风。三、气流性质: 四、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小结:北半球气压带被分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和位置);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所以仍然近似带状。 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 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造成了最显著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第三课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补充: 1. 一个地方的气候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练习题及答案详解(完整资料).doc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单选题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代表气 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1-3题。 1.②气压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 A. 下沉,热干 B. 上升,湿热 C. 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 由高纬流向低纬,暖湿 2.根据图示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宜宾昼短夜长 B. 亚欧大陆被亚洲高压控制 C.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D. 华北地区盛行西北风 3.以下气压带中不是由于热力原因而形成的是( ) ①极地高气压带②副极地低气压带③副热带高气压带④赤道低气压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下图是以极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回答4-6题。 4.图示半球为() A. 北半球 B. 南半球 C. 东半球 D. 无法判断 5.图中⑦风带的风向为() A. 西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东南风 6.当①气压带在此半球分布面积最小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A. 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 昼长上海小于广州 C. 太阳直射北半球 D. 华北平原炎热多雨 读近地面部分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7~8题。 7. 对图中风带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风带1为北半球的西风带 ②风带1为南半球的信风带 ③风带2为北半球的信风带 ④风带2为南半球的西风带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8. 图中气压带代表()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极地低气压带 C. 极地高气压带 D. 副热带高气压带 读图“某日全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9-12题。 9. A风带的风向是() A. 西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东南风 10. 气压带①控制下的气候特征是() A. 高温多雨 B. 炎热干燥 C. 温和湿润 D. 温和干燥 11. 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2. 常年受气压带②控制的气候类型是()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 D. 热带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练习题

《气压带和风带》练习题 一、选择题(单选) 1. 关于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唯一原因 B.季风环流属于大气环流 C.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重要原因 D.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2. 读“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是盛行西风 3. 有关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半球的信风与极地东风的风向基本相同 B.盛行西风与信风在南北纬30度附近辐合 C.盛行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北风,在南半球是西南风 D.信风由高纬吹向低纬,容易成云致雨 4. 读图,关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1月份向南移动 ②7月份向北移动 ③导致气乐带、风带移动的根本原冈是太刚直射点的移动 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也会引起季风环流 ⑤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形成地中海气候的重要原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5. 形成季风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C.反气旋的影响 D.气旋的影响 6.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回答图中气压带代表()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7. 下列哪个气压带控制下的天气通常是多雨的() A.赤道低压带 B.极地高气压带 C.极地东风带 D.信风带 8. 当我国各地白昼时间最短时,下列四幅图所示气压带、风带分布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9. 形成大气三圈环流的主要因素是() ①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②地转偏向力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④地势高低不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读两区域示意图。甲、乙两地附近的气候状况是() A.甲地受信风、山脉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B.甲地深受洋流、山脉的影响,气候带呈南北狭长分布 C.乙地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降水丰沛 D.乙地受东北信风、山脉的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11. 我国长江流域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而同纬度的西亚地中海沿岸地区则为地中海气候,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环流不同 B.太阳辐射不同 C.下垫面状况不同 D.人类活动不同 下图为“某风带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2.甲地位于() A.北半球中纬度B.南半球高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D.北半球低纬度 13.甲地终年受该风带影响,下图为四种气候类型气温降水资料图,甲地气候类型为以下的() A.①B.②C.③D.④

高一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练习题

高一地理周末作业 1.有关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均是由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 C.赤道低气压带北邻东南信风 D.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 2.地球上的风带、气压带与降水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信风一定是干燥的风 B.西风一定是湿润的风 C.副热带高压带地区降水不一定很少 D.西风和信风之间的地区降水一定很多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示意图”(图2-2-1),完成3—4题。 图2-2-1 3.有关甲、乙的位置,正确的是() A.甲位于30°N B.乙位于30°N C.甲位于90°N D.无法确定 4.有关①②气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是冷性气流 B.②是暖性气流 C.①是西风带 D.②是西南风 5.如果图2-2-2表示的是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系统,则正确的叙述为…() 图2-2-2 A.丙为极地高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压相同 6.如果此图表示的是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丙、丁两地中,丁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7.如果气球在英国伦敦施放,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刚刚施放时其水平运动的方向为() A.向西北方向 B.向东北方向 C.向西南方向 D.向东南方向

8.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图2-2-3),完成下列问题。 图2-2-3 (1)在图中注出各风带的风向箭头,并把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填在下面: B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 (2)从大气运动与降水的关系来看,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下沉则不易形成降水,由此判断上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有规律移动,在气压带和风带的过渡地带,可以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如C和D 交替控制的地区形成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 9.关于气压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副热带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暖高压 B.副极地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C.极地高压是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D.赤道低压是动力原因形成的暖低压 10.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图2-2-4),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2-4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11.在气压带、风带图上,由于冷暖气流相遇后形成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12.在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形成图中,如果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低纬度的风向与现在正好相反 B.高纬度与中纬度的风带和风向不会改变 C.各气压带的气压高低与现在相反 D.三圈环流依然存在 13.节日里,人们常常用放气球的形式庆祝。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不同的纬度进行施放,上升最快的地区是 A.极地地区 B.副极地地区 C.副热带地区 D.赤道地区 14.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都是() A.向东飘扬 B.向西飘扬 C.向西北飘扬 D.向东北飘扬 15.当亚洲大陆气压为992百帕、北太平洋中心气压为1 036百帕时,正确的叙述为()

高考地理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专题1

高考地理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专题1 2020.03 1,下面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压带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B.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C.全球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2,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①热带草原气候②热带雨林气候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A.①③B.②③ C.③④D.②④ 3,图表示某地气温(曲线所示)和降水(柱状所示),回答1~2题。 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 B.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C.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2.气温曲线a部位气温最高的原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大,天气晴朗少雨 B.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C.气压带和风带北移 D.受高原地形影响 4,如果气球在英国伦敦施放,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刚刚施放时其水平运动的方向为() A.向西北方向B.向东北方向 C.向西南方向D.向东南方向 5,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影响很大的气压中心是()A.赤道低压B.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C.西伯利亚高压D.副极地低气压带 6,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A.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 B.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 C.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 D.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低温使气球爆炸 7,青藏高原基本上不受冬季风的影响,而夏季风却可进入青藏高原的东南部,这是因为 ( ) A.夏季风的势力强 B.冬季风的势力强 C.夏季风的厚度比冬季风大 D.夏季风影响各地的时间比冬季风长 8,七月份,被亚洲低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压带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D.极地高压带 9,关于上海和开普敦两城市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气压带风带试题练习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选择题 1.大气环流是指()。 A.高低纬度间的大气运动 B.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C.海陆间的大气运动 D.大规模的热力环流 2.地球上气压带分布的规律是()。 A.冷的地方为高压,热的地方为低压 B.高纬为高压,低纬为低压 C.冷的地方为低压,热的地方为高压 D.高压和低压相间分布 3.中国东南部位于北回归线及其附近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其成因是( ) A.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C.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下形成季风气候 D.西南季风带来充沛的降水 读“全球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局部示意图,完成4~5 题。 4.图中的“丙气压带”是指()。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D.副极地低气压带 5.根据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A.受丙气压带影响,撒哈拉沙漠炎热少雨 B.受甲风带移动影响,南亚地区夏季多雨 C.受乙风带影响,西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 D.受丙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新西兰形成地中海气候

6. 气流处于上升状态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热带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7.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有四个低气压带和三个高气压带 B.从高气压带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 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打破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8、一月份,被亚洲高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A.副热带高压带B.赤道低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D.极地高压带 9、有关季风的正确叙述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 B.季风环流不属于大气环流 C.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是形成东亚季风的重要原因 D.我国不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10、全球气压带、风带开始向北移动时: A.北半球正值夏至前后B.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正在向北移动 C.亚洲低压强盛D.东亚盛行东南季风 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图中阴影为地面季风的地理分布区。据此完成11~12题。 11.1月,图中A地盛行()。A.东南季风B.西南季风 C.东北季风D.西北季风 12.关于B地季风的说法正确的是()。A.夏季风性质暖热、干燥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练习题

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 (1)形成因素:_______ 和_______(动力因素或者热力因素) (2)请用图示意三圈环流,并注出七压六风的名称,并画出风向。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原因: ②规律: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特点: (1)南半球基本上呈_____状分布,因为南半球______面积占优势。 (2)北半球气压带断裂成_____状分布,因为北半球______面积大,海陆分布____。 2.表现

三、季风环流 (1)季风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了季风的形成。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对比: 一、单项选择 1.形成我国东部季风气候的最主要原因是()A.台风的影响 B.反气旋的影响 C.海陆热力差异 D.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A.季节移动是由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造成的 B.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就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 D.风带位置季节移动必然导致风向季节变化 3.关于地球上各气压带、风带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 B.高气压带均由空气遇冷收缩下沉形成 C.信风带气流沿途不断增温有利于成云致雨 D.中纬西风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容易成云致雨

二、综合题 1.读北半球1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A、B气压中心的名称:A ,B 。 (2)A气压形成的原因是,被切断的气压带是。(3)受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风,D点盛行风,我国的天气以为主要特征。 (4) D地7月盛行风,其形成原因是,由此可见,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外,还有 2.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月。图中A处是 (高、低)气压,名称 是。 (2)图中B处盛行季风,C处盛行季风。 (3)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 是。 (4)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是原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