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节日本帝国主义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的战略方针;汪精卫亲日派集团叛国投敌建立伪政权;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奴化教育;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严重地威胁着敌人的后方。加上日军战线太长,兵力不足,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敌,是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产物,汪精卫集团是可耻的汉奸卖国贼。汪伪政权是日本统治中国的工具。

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暴的法西斯统治,给沦陷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一定程度上打击和动摇了日伪的统治。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指导学生分析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列举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殖民统治的种种罪行,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方面:

引导学生分析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现象的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有关的史料,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略方针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处理、运用史料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的表现,帮助学生掌握运用表格归纳繁琐的历史知识的方法。

教学要点

一、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1.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

3.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建立伪政权

二、野蛮的经济掠夺

1.强占耕地,掠夺农产品

2.将沦陷区变为日本工业原料的基地

3.控制金融,攫取中国资财

三、推行奴化教育

1.建立殖民化教育体制,推行同化政策

2.宣扬封建道德,进行反共宣传

四、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1.日伪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2.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本课重点:

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及汪伪政权的建立。日本对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

重点分析:(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重点。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迫于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进攻。就中国方面看,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这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所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双方面的。学生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容易出现片面性。教师在讲解时,应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2)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是重点。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帝国主义改变战略方针,它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日本帝国主义彻底灭亡中国的根本目的是始终未变的,改变的只是不同时期的战略方针。

本课难点:

日本对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其内容多而复杂,学生不易掌握,其方式和手段学生较难理解。

难点分析:(1)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是难点。日本帝国主义在战争相持阶段的战略方针以近卫三原则为标志,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有关的史料,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2)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是难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既野蛮又残酷;方式和手段因经济领域不同、地区不同而花招百出。因此这一部分内容头绪多、知识点多。利用表格归纳解决这一难点,可帮助学生掌握、整理知识点的方法。

导入

讲述本课内容前,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内容,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各自实行什么样的抗战路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形势怎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秋广州、武汉失陷,中国人民经过一年多的英勇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时间、标志:1938年秋,日军占领武汉和广州。

(2)原因

A.日军战线拉得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抗日根据地威胁后方。

经过一年多的战争,日军占领了中国的主要工业城市和富饶地区。从具体战役上

看,日本是胜利了,但从宏观或整体战略上看,日本并没有胜利。日军的全面进攻,没有摧毁中国的抵抗力量,没有动摇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没有实现“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随着日军在中国占领区的扩大和战争的消耗,日本作为一个小国,其财力、物力和兵力不足等的弱点已暴露出来,它的困难正日益加剧,它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可结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对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兵少等弱点的分析)。

B.正面战场连续失败,人民抗日力量还需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

中国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根据地,严重地威胁着敌人的后方。但人民抗战力量尚未达到能够进行战略反攻的程度,中国人民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这样,正如毛泽东所预见的那样,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日本改变侵华方针

(1)内容: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基本方针是不会改变的,但实施这个方针的具体战略方针在不同时期是有区别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日本被迫改变侵华的战略方针的动因。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迫使其改变侵华的战略方针。抗战初期,日本重视国民党而轻视共产党,对国民政府采取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日本侵略者感到,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战力量对它构成最大的威胁。因此,由轻视共产党改为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在这里,还要进一步指出,改变对国民政府的策略,是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一个方面,此外日本侵略者在经济上实行了野蛮掠夺中国资源的“以战养战”的政策,在政治上实行扶植伪政权的“以华制华”的政策。

(2)主要表现:近卫三原则的提出。

两次近卫声明,是日本调整侵华策略的重要标志。

“近卫三原则”用“经济提携、共同反共”为钓饵,诱使国民党投降,分裂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企图达到灭亡中国的侵略目的。

一、政治—扶植汪伪政权

1、汪精卫投敌叛变

日本帝国主义政治诱降的后果,加速了国民党营垒的动摇和分裂,1938年12月,以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汪精卫为首的亲日派是潜伏在抗战阵营中的一群内奸,他们的投敌是有准备、有计划的行动。

2、汪伪政权的建立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3、实质

伪政权的性质:是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侵华政策的产物和工具。

汪伪政权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略方针改变的产物,它完全受命于日本帝国主义,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二、经济—野蛮的经济掠夺

1、经济掠夺的总方针: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日本的经济附庸。

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是由其侵略战争的目的所决定的。日本是个小国,国内资源不足,发动侵华战争,是为了摆脱国内危机,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此外,这也是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组成部分。为了弥补其在人力、财力等各方面的困难,日本在经济上实行了“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妄图把中国变成其进行侵略战争的物资供应地。

2、内容——日本对中国沦陷区经济掠夺的不同方式和手段

(1)农业

强占耕地;

低价收购农产品。

(2)工矿交通运输业

将矿业、钢铁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公司专营。

(3)金融业

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

开设银行,发行伪币,强制沦陷区人民兑换使用;

不断增加苛捐杂税。

各种掠夺方式、手段的两个共同点:一是强占、抢占,如对耕地、工矿、交通运输业、银行;二是肆意掠夺,如对农产品、金银、现款等。

3、影响

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其后果是使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量的工矿资源、资金被掠夺榨取,给沦陷区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

三、文化教育—推行奴化教育

1、目的: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征服中国,在进行军事进攻的同时,还通过伪政权对沦陷区人民推行奴化教育和进行各种欺骗宣传。日本侵略者企图“掌握民心”,以此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让沦陷区人民甘心作亡国奴。

实行同化政策,是推行奴化教育的重要特点。

2、主要措施内容

(1)学校教育——从体制、教科书内容及学习科目几方面做了强制性规定。

·课程设置:加大初等教育阶段在整个学习年限中的比重;

·教学内容:日伪出版的教科书以“中日亲善”等谬论为基本内容;

·语言文字:日语被定为必修课;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

(2)社会教育

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宣扬封建道德,进行反共宣传。

四、军事—残暴统治

1、日伪的残暴统治

华北——“治安强化运动”

华中——“清乡运动”

日本侵略者在政治上实行扶植伪政权的“以华制华”的政策,为了巩固和扩大占领区,为了禁绝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对沦陷区人民实行法西斯专政和恐怖屠杀政策。沦陷区人民被剥夺了一切民主自由权利,过着亡国奴的生活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沦陷区人民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

工人罢工

江南农民暴动

小结: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集中体现为以下特点:

政治上——以华制华;

经济上——以战养战;

思想上——推行奴化教育。

教材史料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

日本首相平沼表示:“蒋介石将军与其领导之政府,假使能重新考虑其反日态度,与日本共同合作,谋东亚新秩序之建立,则日本准备与之作中止敌对行为之谈判。”

请回答:

(1)日本首相平沼的上述表示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

(2)平沼上述表示的内涵是什么?

[参考答案](1)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侵略者企图“速决速战”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2)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方针,对国民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

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BCD

二、强占大量耕地,肆意掠夺农产品;利用殖民机构直接控制或以“中日合办”的方式,强占工矿企业,将沦陷区变为日本工业原料的基地;野蛮掠夺劳动力;控制金融,抢夺金银和现钞,建立银行,滥发纸币,随意增加苛捐杂税,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

资料和注释

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由于战线太长、兵力不足、国内资源紧缺,特别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泛建立,严重威胁着日军后方,这就迫使日本帝国主义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而把其主要兵力转向敌后战场,以巩固其占领区。我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对付长期战争的局势,在占领武汉之后,不得不改变其前一阶段的侵华的战略方针而开始其新的战略方针。它的新的战略方针表现为:(1)把军事进攻的主要矛头改为指向中国的抗日根据地战场;对国民政府则改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2)一方面以“反共”的诱惑之词积极挑拨国共的关系,破坏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方面积极利用汉奸,扶持伪政权,“以华制华”,保持占领区。(3)积极掠取沦陷区的资源,利用中国的人力物力,“以战养战”。(4)在世界范围内配合德意法西斯轴心国家对英法各国施加压力,同时在争夺中国利益上,向英美表示让步,并作出反苏姿态,企图通过英、美、法等国

转而压迫国民政府投降。

近卫文

近卫文(mó)(1891—1945),日本甲级战犯。东京人。1917年在京都帝国大学法科毕业后,即以贵族院世袭议员身份参加政治活动,曾参加过巴黎和会。1933年任贵族院议长。1937年6月第一次出任首相后,即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曾三次发表对华声明。1939年辞职后转任枢密院议长。1940年7月再次出任首相,创办了法西斯政治团体“大政翼赞会”。1941年重组内阁,第三次担任首相。同年10月,因不敢承担发动太平洋战争之责任而让位于东条英机。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定为甲级战犯,但未及审判,便于同年12月16日畏罪自杀。

汪精卫

汪精卫(1883—1944),名兆铭,号精卫,原籍浙江山阴人,生于广东番禺。1905年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1910年因谋刺摄政王载沣在北京被清政府逮捕入狱。1911年辛亥革命后出狱,主张对袁世凯妥协。1924年参加国民党一大,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25年7月任广州国民政府主席,又任军事委员会主席。1927年4月5日与陈独秀发表《汪陈联合宣言》,掩盖蒋介石的反革命活动。继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残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使大革命遭到失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一贯主张对日本妥协,与蒋介石共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2年1月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1937年,任国民党中央副总裁,在抗战初期鼓吹亡国论,暗中通敌。1938年12月,响应日本首相近卫的诱降声明,公开投降日本帝国主义。1939年5月赴日,策划建立汉奸政权,1940年3月在日本帝国主义卵翼下,于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自任代理主席兼行政院院长。这期间,曾以“和平反共建国”为口号,残酷镇压沦陷区人民,并组织伪军配合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封锁,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忠实走狗。1944年11月10日,病死于日本名古屋。

汪精卫叛国投敌及伪国民政府的成立

汪精卫自己供认:“自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我对于中日战争,固然无法阻止,然而没有一刻不想着转圜”。抗战发生后,他到处散布抗日必败的谬论,并同日本侵略者秘密勾结,互通函电,信使往返,进行投敌叛国活动。汪精卫在离开重庆之前,早已派其亲信高宗武秘密赴上海,与日本参谋本部中国课课长影佐勾结,嗣后高又至东京向近卫接洽投敌的步骤和条件。1938年12月18日,汪精卫率其党羽曾仲鸣、周佛海、陶希圣等潜离重庆,经昆明于23日飞抵河内。22日,日本近卫首相按预定计划发表了诱降声明。汪精卫也照预定步骤在河内发表了响应近卫声明的所谓艳(29日)电。汪的艳电无耻地为日本侵略者辩护,并向重庆当局劝降。1939年3月,汪精卫公开发表《举一个例》一文,披露国民党国防最高会议关于德国大使调停中日妥协的记录,说明蒋介石也一贯“主和”,敦促重庆当局共同从事“和平运动”。4月初,汪精卫与日本首相平沼签订了《汪平协定》。在协定中,汪精卫集团竟丧心病狂地要求日军在短期内攻占西安,取南宁,占南昌,据襄樊,分两路入川。为配合日军上述行动,汪甘愿从中国内部策动“倒蒋反共”战争,公然为日本侵略者吞并中国出谋划策。5月,汪精卫在日本保护下秘密到达上海。此后,汪精卫便在日本策动下,与华北伪“临时政府”、华中伪“维新政府”及伪“蒙古自治政府”等傀儡政权商谈成立伪“中央政府”的问题。12月底,日汪在上海秘密签订了《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其内容为:东北割让给日本,蒙疆、华北、长江下游、华南岛屿由日军长期占领;伪政权从中央至地方都由日本顾问监督;伪军、伪警由日籍教官训练,武器由日本供给;伪政府财经由日本控制,中国一切资源由日本任意开发;禁止一切抗日活动。1940年3月30日在南京成立了伪国民政府。汪精卫任伪国民政府代主席兼行政院长,陈公博任立法院长,温宗尧任司法院长,梁鸿志任监察院长,王揖唐任考试院长。

伪军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为解决其兵力不足和推行“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组织的军队。包括和平军、皇协军、治安军、保安队、警备队、警察队、税警队等,其中62%左右是国民党军投降的部队。伪军在日本帝国主义指挥下,专门用来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屠杀抗日军民。在抗日战争中,伪军被敌后战场毙、伤、俘和向人民军队投降的共118.6万人。抗日战争胜利后,绝大部分伪军摇身一变,又成了国民党军队。

日本对沦陷区工矿企业的掠夺

七七事变后的第一年内,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工矿企业掠夺的方式,在华北是采用“军管理”,在华中是采用“委托经营”(即由被委托的日本公司经营)。

随着“以战养战”政策的提出,日本改用了所谓“中日合作”的方式。1938年11月,成立了两个所谓“国策公司”:“华北开发会社”与“华中振兴会社”。两个公司各辖若干分公司,以掌握经营华北与华中的煤、铁、盐产、水电、航运及水产等业。名义上是中日合作投资,实际上,不但所有企业的经营权全部归日本掌握,而且绝大部分利润也归日本所有。从1941年起,日军规定华北每年必须向日本输送原煤(主要是炼焦用煤)800万吨。出口原煤以及日军的用煤占去所产原煤的极大部分。1939年到1942年,每年对日本及伪满输出的铁矿石,分别占当年产量的75.5%、91%、75.3%、82.8%。

1940年3月,汪伪政权建立后,日本采取了更具有欺骗性的政策:“将以若干财政交还给合法的原主”。实际上,所谓“交还”的工矿企业,只限于“日军管理”下的单位,而“日军管理”下的企业,大部分早已并入其“国策公司”。即便这些余下的有限工矿企业,也是先交给伪政权,由伪政权与原主谈判,在原主“偿还”日本大笔“修缮费用”后才能收回。正如当时国际舆论所指出,日本的这种做法“是解脱一种束缚,而不是放弃什么权利”。

1941年4月,日本又提出所谓“自给主义”的政策,即要求日人在沦陷区的企业,必须在中国掠取资本而不得依赖于日本。如果说日本的剥削掠夺,以前还需要投下一点本钱的话,那么现在它企图连一点本钱也不用了。

日伪政权在沦陷区开设银行

日本除在东北早已设有伪“中央银行”外,又先后在华北、华中开设银行二十余家,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伪“蒙疆银行”(1937年于张家口设立)、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1938年于北平设立)、伪“华兴商业银行”(1939年于上海设立)、伪“中央储备银行”(1941年于南京设立)。除经营一般业务外,有的银行大量发行没有储备基金的伪钞,以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

沦陷区工人的罢工斗争

1943年初,北平门头沟煤矿的工人为了增加工资而举行罢工。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取得了胜利。

在上海,1944年5月,八千多名邮政工人举行罢工。自来水厂工人的罢工曾使全市停水四个小时。6月22日,又爆发了数千名电车司机的罢工,这次罢工时间长达一周,使全市电车停驶,交通瘫痪。

沦陷区农民的反抗斗争

1942年6月,河北唐县一千余名乡民在伪县政府门前示威,高呼:“不给敌人当奴隶!”同年11月,山西洪洞、赵城、和顺、辽县四县农民联合起来,将四个伪县长和日伪军六十余人杀死。1945年春,爆发了江南农民的暴动。无锡、常熟、江阴、沙洲等地的农民组织起来,在无锡一举消灭日伪军组成的征粮队。无锡南郊群众组织的“大刀会”,对伪海关征税所人员发动进攻,杀死七人。还有一部分农民冲进无锡火车站,杀死路警多人。这次暴动迅速波及到江南许多地区,参加的人数在十万以上,形成了声震江南的农民大暴动,使日伪感到异常恐慌:“烽火四起,触目惊人,抗税抗捐,难于收拾”(194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近卫声明

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帝国主义在加紧军事侵略的同时,不断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并于1937年12月2日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向蒋介石提出以下“和平”条件:一、承认伪满、内蒙独立;二、扩大《何梅协定》规定的华北不驻兵的区域;三、扩大《淞沪停战协定》非武装区,以国际警察代替中国保安队;四、中日经济合作;五、中日共同防共;六、根绝反日运动。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日本近卫政府于1938年1月16日发表声明,逼蒋立即接受上述投降条件,否则日本将另建立“与日本提携之新政府”。同年11月3日和12月22日,近卫政府又两次发表声明,狂妄提出要建立所谓“东亚新秩序”,同时又宣布只要国民党放弃抗日,日本将放弃过去不以国民党为谈判对手的政策,并以“共同防共”、“经济提携”等条件为诱饵,继续要国民党妥协。在这段时间里,蒋介石政府也不断与日本政府密商。但在全国人民的抗日高潮下,蒋介石不敢公开停止抗战;同时,日方提出的条件也损害英美的利益,蒋介石也不敢接受。但暗藏在抗日阵营中的国民党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则公开呼应近卫声明。1938年12月,汪精卫、陶希圣、周佛海、曾仲鸣等潜离重庆,经昆明到达当时还是法国殖民地的越南河内。12月29日,汪精卫在河内发表响应近卫声明的“艳电”,公开为日本帝国主义辩护,并向重庆当局建议,以近卫声明为根据与日军进行“和平谈判”。从此,汪精卫集团公开成为可耻的汉奸卖国贼。

伪军

伪军是抗日战争时期对汉奸军队的总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利用汉奸及国民党投敌分子组织的军队,有治安军、皇协军、和平军、保安队、警备队等番号,总数达八十余万人,其中国民党投敌部队占百分之六十二左右。这些投敌部队变为伪军后,就马上跟着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残酷的“扫荡”。抗日战争结束后,打着各种旗号的伪军,摇身一变,又成了国军。

治安强化运动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为巩固其在华北沦陷区的殖民统治,1938年年底首先在华北推行所谓“治安肃正运动”。到1941年春,又扩大成为更残暴的“治安强化运动”,将华北划分为“治安区”(即敌战区)、“准治安区”(即敌我争夺的游击区)、“非治安区”(即解放区)三种地区。在“治安区”内,敌人以“清乡”为主,强化保甲制度,用圈村的办法实行大编乡,推行连坐法,并建立“治安军”、“保安队”、“警备队”等伪军组织,来禁绝抗日活动;在“准治安区”内,敌人以“蚕食”为主,怀柔政策与恐怖政策并用;在“非治安区”内,敌人以“扫荡”为主,妄图消灭抗日力量。1941年春到1942年秋,日本侵略者以“治安强化”为名,在华北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镇压抗日力量的活动,但每一次都失败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与难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主要矛盾:(1)帝国主义的中华名族的矛盾 (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两大历史任务: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军事侵略:(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 (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3)勒索赔款,抢掠财富 2.政治控制:(1)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 (2)镇压中国人民反抗 (3)扶植、收买代理人 3经济掠夺:(1)控制通商口岸 (2)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3)实行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 (4)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4文化渗透:(1)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 (2)为侵略者制造舆论 三.反侵略失败的原因与教训 1.失败原因:(1)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腐败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2)经济科学技术的落后,国家综合实力弱 2教训:(1)在中国近代要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富强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2)落后就要挨打,要取得反侵略的胜利要在科技方面奋起直追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太平天国战争的意义、失败原因、及其教训 1意义:(1)太平天国的起义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者阶级,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2)太平天国的起义沉重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势力,给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3)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4)太平天国战争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封建统治者的精神支柱 (5)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解放中,太平天国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得一次他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

历史说课稿万能模板

历史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版版高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第课的内容《》根据本课内容。 一。说教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教材,我主要分析一下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设置。 1、教材地位:本节课是本主专题第几节,只要内容是什么,上承XXXX 下启XXXX 2.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高中历史要面向高考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简述,认识。了解,认识。 考纲要求:XXXXXXXX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了解--。培养历史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推理法等多种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主动接受历史知识。 (1、引导学生课前学生预习,搜集信息,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 2、引导学生分析图片、文史资料,借助形象思维感知历史,体验历史。 3、通过生生合作、师生互动,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近现代史: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感悟先进中国人以振兴民族为己任的献身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认识到只有改革开放、不断创新,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学生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树立振兴中华的决心。 认识到因各国国情不同,其政体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从而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人民的选择,逐步培养开放和平等的世界意识。) 3.教学重难点(依据教材内容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重难点为) 重点难点: 4.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探究式教学: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 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 发展。这里要着重说明,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 则和教学观。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启发式或和启发式相联系。(我 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教材为基础,辅之以现代教育技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 教与学的过程,注重情境创设、史料解读、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 主,结合史料分析法、比较法、表格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等等来实现对本课知识的 学习与掌握。 (本课教学主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采用史料分析法,问 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 题能力等得到同步提高。 确定依据:本课内容较抽象且学生知识储备少,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具备了一些历史自学的能力,对本课内容()也有一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规划 () 一、课程的沿革及建设的基础 年,根据课程调整的需要,由《中国革命史》改成《毛泽东思想概论》,年又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将《毛泽东思想概论》改成《中国近现史纲要》。无论如何变化,三门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内容体系以及在爱国主义培养功能等方面大体一致。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仍然以主讲《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师为骨干,教师稳定,有着丰富的业务知识和雄厚的学科底蕴。这些年的课程建设以及全体教师的努力都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的基础。 二、课程建设目标 、仔细执行中青年教师的中长期培训计划,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和陕西省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的研究,通过科研促进教案水平的提高,通过教案检验科研的成效。总之,通过教师教案和科研良性互动机制的建立,用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出在本学科和本课程领域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案名师和学科研究专家。建设一支更加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懂得教案规律和教案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教案水平和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 、以贴近现实、增强实效为主题的教案内容创新。较长时间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成为大多数学生欢迎的课程,不少学生对公共理论课兴趣不大,实际投入的时间精力不足。关键的问题在于理论缺乏创新,内容脱离实际。学生不欢迎教师照本宣科,思想僵化,理论无法解释现实,又不能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改革的思路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用通俗话讲课,讲贴近现代化、贴近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内容。同时强化实践教案环节,一方面根据教案内容和教案目标的实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师生对话、革命遗址参观,另一方面配合团委、学生处和各教案单位开展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进一步改进教案方法。课程讲授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体系,而且是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技能等全面发展的手段,而讲授方法将直接影响以上各项目标的实现,为此要求教师必须改进教案方法。要求教师积极参加教案研究活动,不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教案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标志和原因;日本帝国主义战略方针的改变;汪精卫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奴化教育和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人民反对日伪殖民统治的斗争。 二、要求学生认识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的开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成长,严重地威胁着敌人的后方,这是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的决定性原因。 2.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改变侵华作战方针,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政策,国民政府内汪精卫亲日派公开叛国投敌。汪精卫集团的叛国和汪伪政权的建立,是日本侵华政策改变的产物。 3.日本为了解决战争所需、维护其殖民统治,加紧对中国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和残暴统治,给沦陷区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4.沦陷区人民不甘做亡国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形式的斗争,反对日伪殖民统治。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在教师指导下,思考日本改变侵华方针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种种罪行的讲述,思考“为什么说沦陷区人民过的是亡国奴的生活?”培养学生运用史实、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重点: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及其产生的后果: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难点: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教具 事先在小黑板上画出《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一表的空格:罪行表现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中国出现了哪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结果怎样?导入新课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指出)从1937 年卢沟桥事变到1938 年秋,中国军民经过一年多的英勇抗战,粉碎了日本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自1938 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一、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1.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1938 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侵占了大片中国领土,在军事上取得了暂时胜利。但在我国军民英勇抗击下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伤亡44 万多人,损失飞机700 多架,舰船百余艘,耗资100 多亿日元。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深了国内阶级矛盾。随着侵略战争的扩大和战线的延长,其兵力和资源更显不足。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迅速发展,严重地威胁着它的后方。日军既要分兵驻守占领地区,又要分兵对付游击队,因而迫使日军不得不停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而转入保守占领地区。就中国方面来说,由于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中国人民面临的又是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虽然经过一年多的英勇抗战,但还远没有进行战略反攻的力量。为了准备战略反攻的条件,中国人民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才能打败侵略者。这样,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2.日本战略方针的改变 (提问)抗战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方针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是“速战速决”,其策略口号是“剿共灭党”(国民党),进攻和打击的重点是国民党,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提问)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了日本“速战速决”、“武力征服”中国政策的彻底破产。为了对付长期战争的局势,为了拔出其陷在侵华战争深潭中的泥足,日本不得不改变前一阶段的侵略方针。 (提问)迫使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方针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充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八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特定的历史阶段,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指导方针,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破烂摊子上,顺利地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充分理解历史和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二、重点与难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历史必然性。 2.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什么? 3.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三、计划课时:2课时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前,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局部地区建立起来的,这就是当时的各个解放区。在这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被废除,但民主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还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时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就已经是一个“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了。 (二)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 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所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过分析。毛泽东指出,把我们社会的经济称作“新资本主义”“是不妥当的,因为它没有说明在我们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东西是国营经济、公营经济,这个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这些经济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我们的经济的名字还是叫“新民主主义经济”好。而新民主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刘少奇提出,民主革命胜利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时间概念的划分,如下: 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1949——至今) 注:新民主主义社会只是一个过渡社会,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式。 第一篇: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第一章:鸦片战争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 (1)、经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绝对优势的地位。(2)、政治:封建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制度。其社会结构特点: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其核心是宗法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 (3)、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专制。 世界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冲破中世纪神学蒙昧主义的精神束缚,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鸦片战争——近代史的起点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特点: (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操纵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的基础解体,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障碍。 (4)、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产生,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5)、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不平衡,中国社会不统一。 (6)、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1)、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2)、新兴的被压迫阶级工人阶级出现。中国的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五四运动前达到200万人。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是:受压迫重——革命性最强;集中——容易形成战斗力;来源于农民——容易形成工农联盟。 (3)、中国资产阶级也是中国新产生的阶级。中国的资产阶级主要是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转化而成。 三、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1、两对基本矛盾及其关系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的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太平天国说课稿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民版《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从内容上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它上承第二专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分别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如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东征、天京事变、天京失陷等。 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等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太平天国时期斗争的规模巨大的场景,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确定依据: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由盛而衰---走向失败是本节的基本线索,理清线索,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框架。 (2)、教学难点: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要点(精心整理)

自考《纲要》复习要点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社会结构上,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制度。 2.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3.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所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并赔款白银2亿两(单个国家赔款数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赔款4.5亿两(赔款总额最多),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 把持中国海关大权长达40多年的是英国人赫德。 5.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6.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政治方面: (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实行联合专政) 经济方面: (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存在,在社会经济中占显著优势,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在中国政治、文化生活中有一定作用,但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社会方面: (5)在列强争夺和间接统治下,加之地方性农业经济所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使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极不平衡性。 (6)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人民群众毫无政治权利和生活的极端贫困化。(贫困和不自由世界少见) 7.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旧的封建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旧的被统治阶级是农民阶级;新产生的阶级是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革命性的两面性特征);新诞生的被剥削阶级工人阶级。 8.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1)深受三重压迫和剥削,革命性最强;(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3)同农民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9.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系: (1)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当外国列强同封建政权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国内战争威胁帝国主义利益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完全勾结。10.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关系:相互区别、相互联系。 区别:二者的主体、内容不一样。第一个历史任务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问题;第二个历史任务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解决生产力问题。 联系:第一个历史任务是第二历史任务的前提条件;第二个历史任务时第一个历史任务的最终目标。 11.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的反英斗争。 12.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重要原因;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饶的反侵略斗争是最根本原因。 13.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社会制度的腐败(最根本原因);经济技术的落后。 14.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编撰《四洲志》。 15.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完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过程,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命运的伟大意义。 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明确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制定正确的革命纲领,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二、教学内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1)北洋军阀的统治 (2)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 (3)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2)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 三、基本概念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国共合作大革命 四、基本线索 1、从北洋军阀的统治了解新文化运动作为思想解放潮流发生的必然。 2、五四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3、国共合作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新局面。 五、教学重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难点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特点 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七、教学热点 1、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作用。 2、第一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北伐战争的意义。 八、教学方式 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师生互动为辅。 2、适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九、教学方法 1、充分尊重教材,增补相关资料。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教案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的战略方针;汪精卫亲日派集团投敌叛国建立伪政权;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奴化政策;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 2.通过指导学生分析日本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举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殖民统治的种种罪行,培养学生整理历史知识、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日本首相平沼所说的一段话的三个问题的分析,学生能够将第一个子目内容加以整理,从而使知识系统化。 2.通过小结时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的归纳,可以将本课内容加以整理,形成整体认识。 3.注重音乐及影像资料的运用,尽量让枯燥的历史通过现代化的媒体生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汪精卫集团投敌卖国,成为可耻的汉奸卖国贼,汪伪政权也就成了日本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汪精卫等人是历史的罪人,他们的行为将受到中国人民永远的谴责和唾骂。 2.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暴的法西斯统治,给沦陷区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激发学生坚决地反对侵略、维护和平的情感;同时对今天和平安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应该倍感珍惜。 3.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精神,一定程度上打击和动摇了日伪的统治。正是因为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不断反抗,我们才迎来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及其后果;日本对沦陷区野蛮的经济掠夺。 难点:日本对沦陷区掠夺的内容、方式和手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方面:查阅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包括 .影像资料:《铁道游击队》片断。 2.音乐资料:歌曲《在松花江上》、《游击队之歌》。 3.图片资料:《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等相关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全套)

教案 2009 ~2010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授课对象 09麻醉1班,法医1班,康复1班,信管1-2班, 07临床Ⅰ5-8班,08生工1-2班, 09护理1-5班,09公管1-5班, 09环境1班,生科1-4班, 07临床Ⅰ1-4班, 09药学1-5班 授课教师叶建 温州医学院

教案 授课日期:教案编号: 1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年级:09麻醉1班,法医1班,康复 1班,信管1-2班,07临床Ⅰ5-8班,08 生工1-2班,09护理1-5班,09公管 1-5班,09环境1班,生科1-4班,07临 床Ⅰ1-4班,09药学1-5班 专业、层次:2007、 2008、2009本科 学时:32学时 教师叶建地点:7AJ101,7AJ201,东教学楼406,7BJ20 6A107,7AJ102 教学安排课型:理论实验见习其它 教学方式:讲授讨论指导示教其它 教学资源多媒体模型标本实物音像其它 授课题目(章、节)开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节选)(1939.12)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节选)(1997.9.12)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介绍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形势。 2.了解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4.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1、介绍本课程的总体情况和基本要求(20分钟) 2、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形势(30分钟) 3、鸦片战争前的世界形势以及对中国的影响(30分钟) 重点和难点: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师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汇总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点知识汇总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勒索白银2100万银元,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5个港口城市为通商口岸,规定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的税率,要有中英两国“秉公议定则例,是使中国丧失了海关自主权;《天津条约》又开放了10个口岸,规定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各通商口岸转口,而不需要重新课税,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南端的九龙司,开放天津;《中葡会议草约》规定葡萄牙”永驻管理澳门“。《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和澎湖列岛,勒索白银2亿两,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中俄《爱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俄改定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等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辛丑条约》规定,外国军队有权在北京使馆区和北京至大沽、山海关一线包括天津、唐山等12处”留兵驻守“,勒索到4.5亿两白银,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并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中美《望厦条约》取得并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 辉煌的历史进程

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6—2006) 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 一、教学目的: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历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及其如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如何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从而从总体上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成就。 三、教学难点: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严峻考验及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内容: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意义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第一,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的时代从此终结,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本国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中国和建立起来了。 第三,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安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了。 第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和调集全国力量,巩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成果,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各族人民,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总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这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胜利。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第一项历史任务,即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完成了;这就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即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面临的严峻考验 建国初期形势是错综复杂的。一方面,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人民盼望已久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整个中国大地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这是形势的主流。另一方面,也面临着许多严重的困难和一些紧迫的问题。这对于刚刚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是新的严峻的考验。 新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云南省芒市中学世界近现代史上册《第一章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优秀教案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的战略方针;汪精卫亲日派集团投敌叛国建立伪政权;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奴化政策;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2.解析 (1)通过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讲述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的过程及其卖国行径,使学生认识汪伪政权是日本统治中国的工具,汪伪集团是中华民族的败类,从而激发学生对卖国贼的仇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责任感和正义感。(3)通过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的教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讲述日本在沦陷区的野蛮经济掠夺、推行奴化教育和残暴统治,使学生体会到沦陷区人民过着水深火热般的亡国奴生活,培养学生坚决反对法西斯、反对侵略战争的情感。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及其原因;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日本侵略对论陷区的经济掠夺、奴化教育和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人民对日伪殖民统治的斗争。 2、解析 (1)正确分析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日本改变侵华方针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 (2)归纳概括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殖民统治的种种罪行,分析日本对沦陷区经济掠夺的手段及方式。 (3)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沦陷区人民反对日伪殖民统治的特征。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重点。1938年秋,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以后,迫于战线太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和抗日根据地的严重威胁,基本上停止对正面战场大规模的进攻。就中国方面看,正面战场连续败退,人民抗日力量还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才能打败侵略者。这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所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双方面的。学生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容易出现片面性。教师在讲解时,应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分析历史现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 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 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 (一)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出山 武昌起义后,清政府惊恐万状,立即派陆军大臣荫昌赶赴武昌前线,调兵镇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案第三章(燕山大学》之三。然而,因为北洋军大部分将领为袁世凯的心腹爪牙,所以荫昌指挥失灵。10月14日,在列强的压力下,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但袁世凯为了逼迫清政府交出更多的权力,一面借口“足疾”尚未痊愈留在河南彰德,继而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授予他军事全权等条件;一面指使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军将领暂取观望态度,致使清军进攻武汉受挫。27日,清政府被迫召荫昌回京,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当时,北洋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正秘密组织燕晋联军直捣北京,而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则联合第三镇协统卢永祥等发动“兵谏”,于10月29日在滦州联名电奏清政府速开国会,改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特赦“国事犯”。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11月1日,在北洋军攻克汉口的当天,皇族内阁被迫辞职,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来京组织责任内阁。袁世凯取得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后,立即派人刺杀了吴禄贞,同时进京组阁。可是袁世凯并不打算立即攻占武昌,而企图利用南北对峙的局面夺取全国政权。11月26日,经过袁世凯和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密谋,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议南北停战议和。为了创造议和的有利条件,27日,北洋军攻陷汉阳,威胁武昌。 2、南北议和 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协议,开始停战。18日,各省军政府议和代表伍廷芳和袁世凯派出的议和全权大臣总代表唐绍仪在上海开始和谈。南北代表除讨论军队停战的具体措施外,主要就实行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展开争论。袁世凯在议和期间一面以倡言君主立宪要挟革命党,一面以革命党要求共和立宪来逼迫清政府。20日,当南北议和代表举行第二次会议时,英、美、俄、法、日、德六国驻上海总领事同时向双方代表提出照会,表面上要他们“尽速达成协议,使目前的冲突归于停止”,实际上是压迫南方革命势力尽快向袁世凯妥协。 南方革命阵营中的立宪派也趁机向革命党施加压力,迫使革命党人向袁世凯交出政权。早在武昌起义前夕,张謇就到河南彰德拜访袁世凯,经过密谈,双方对未来的政局和对策达成默契。袁世凯的议和总代表唐绍仪抵沪后,张謇等立宪派便在幕后紧张活动,上海南阳路上赵凤昌的住宅惜阴堂成了南北议和代表和立宪派进行密谋的场所。1910年入京谋炸摄政王载洋未遂被捕入狱的同盟会干部汪精卫,于1911年11月出狱后担任了南方各省议和参赞,积极参与惜阴堂密谋,为袁世凯疏通。同盟会“内外负重要责任之同志,则悉倾于和议” 《胡汉民自传》,《近代史资料》总45号第59页,黄兴在收到汪精卫为袁说项的电报后明确表示,为了“早日恢复完全土地,免生外人意外之干涉”,待袁世凯举事后,“请项城充中华民国大统领,组织完全政府。此非兴一人之言,全国人心皆有此意” 黄兴:《复汪精卫电》,《黄兴集》第94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由于袁世凯当时拥有重兵,且有拥护共和的表示,因此总统“非袁莫属”几乎成了共识。南北议和几经周折,至12月底初步达成了“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从多数取决”的协议《南北议和史料》,《辛亥革命》资料丛刊第8册第84页,其实想让袁世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民国大总统的地位,只是举行国民会议的具体地点尚未决定。

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1840(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2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革命任务:反帝反封 4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先后经过了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探索救国活动。还有农民阶级的救国活动。 (1)地主阶级的活动:抵抗派林则徐,魏源等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9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 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等的师夷长技以自强。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资产阶级的活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新文化运动 (3)无产阶级的活动: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共产党的救国活动。 (4)农民阶级的活动: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6历次侵华战争: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4--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日本全面侵华(1937---1945)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第14、15页)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 主要矛盾是: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历史任务是: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落伍(第6、7页)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是自给经济,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内部,缺乏促使工业迅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有效机制,造成封建经济发展的迟滞。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和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统治。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是社会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政治经济危机。 18世纪的中国走到了封建社会的末世,危机四伏,而且闭关锁国,固步自封,而工业革命使许多西方国家迅速强大,因此中国与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近代中国社会因此而落伍了。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通过条约内容来展现) 列强通过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领土,勒索巨额战争赔款,并享有一系列的特权,使中国丧失了主权,进而在中国形成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局面,使中国社会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

中国近现代史专项训练电子教案

2017中国近现代史专 项训练

中国近现代史专项训练(一) 1A .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 .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2.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 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3.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 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 .国民党“一大”召开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 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 .“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 .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 .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 .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5.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 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A .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 .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6.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 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 .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7.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 映新中国 A .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B .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 .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 .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8.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9.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 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10.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 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11.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 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