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

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

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
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

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

一、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

现象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

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剧痛的现象。

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现象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三、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

原因

(医生与患者两方面的原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预防

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四、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原因

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现象

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变更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预防

为了防止折针,应仔细地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地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折断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五、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

原因

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现象

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六、皮肤灼伤(起泡)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等,并以纱布包敷。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规范

针灸科应急预案 针刺治疗虽然比较安全,但如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在临床上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异常情况,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1.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而发此症。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

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2.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原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断入体内。 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3.断针

针灸情况的处理和应急预案

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和应急预案 1. 晕针:初诊病员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或劳累、空腹、大泻、 大出血后、或针刺手法过重,体位不当等均可引起晕针反应。晕针时,病人突然出现头晕眼花、出冷汗、胸闷、恶心、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拥有晕厥、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欲绝等症状。 发生晕针反应,应立即出针,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以温开水或糖水,一般静卧片刻即能恢复。严重者刺人中。涌泉、足三里、内关、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配合其他应急措施。 为了预防晕针反应,医生对初诊病人要接触其顾虑,防止其精神过分紧张。选穴不易过多,手法不宜过重,并尽量采取卧位针朿叽对劳累、体弱、病后患者,应先休息片刻再行针刺。针刺过程中,医生应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及面色,发现晕针先兆,及时处理。2. 滞针:滞针常由病人精神过分紧张而致肌肉强烈收缩,行针时捻动 幅度过大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滞针表现为针体在体内捻转提插滞涩、困难,甚至不能出针。 医生用手指在滞针部位轻轻叩打,使紧张地皮肤和肌肉缓解,如因单向捻动幅度过大,可将针向相反方向捻转,待针体松动后即可出针。 对初诊病人针前做好解释工作,同时针刺手法要轻巧,捻动幅度不要太大,更不要单向捻转过紧。 3. 弯针:弯针是由于病人在留针过程中,突然变动体位,也可由于操

作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所致。因针身弯曲在病人体内,可风针柄改变了原来的刺入方向,捻动和出针均感到困难,病人感觉疼痛。 医生在处理弯针现象时,要顺着弯针方向,边捻转边将针取出,不可用力拔针。若由于病人体位变动造成的弯针,令病人恢复原来的体位即可。 要让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后再针刺;针刺时手法要轻,指力均匀;刺后告诉病人不要变动体位,这样就可有效地预防弯针。 4. 折针:折针最易发生在根部。如果针具质量欠佳,针体被腐蚀生 锈,或针刺手法过重,病人因强刺激而肌肉突然收缩等,均可引起断针。 折针时,如果针身残端露于皮肤之外,应告诉病人不要变动体位,用镊子下压残针周围皮肤,使针体暴露,再用镊子夹出。如残针完全陷入皮肤,针尖到达对侧皮下,可揉按断端针孔,使针从另一端透出皮肤,随之拔出。如以上方法均不能取出者,应采取手术方法,将针取出。 针刺前,医生对针具应仔细检查,针刺时手法宜轻柔,针身不可全部刺入体内,针后告诉病人不要变动体位,均可有效的预防折针。 5. 刺伤重要脏器:在重要脏器体表进针过深可伤及脏器,而发生医疗 事故。刺伤胸壁和肺脏,可造成外伤性气胸;刺伤脑脊髓,尤其是延髓(在哑门、风府穴部位进针过深),可危及生命;刺伤肝、 脾、肾可造成肝出血、脾出血、肾出血,甚至发生出血休克;朿y 伤

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守则

精心整理 针灸科应急预案 针刺治疗虽然比较安全,但如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在临床上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异常情况,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1.晕针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而发此症。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2.弯针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精心整理 原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 疼痛。 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断入体内。 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3.断针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的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现象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处理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 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 精心整理 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预防为了防止折针,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对认为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断折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的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 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 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一、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

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上提用力为主) (2)捻转补泻法: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为泻。 捻转时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 捻转时泻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3)迎随补泻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4)疾徐补泻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快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开阖补泻法: 出针时迅速按拙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为泻法。 二、灸法操作 1、灸法总论: 灸法的内容看起来虽然比较多,但在实践技能第二站的考试中,考点主要集中在艾柱灸的间接灸和艾条灸的悬起灸。这是复习的重点。在灸法内容的复习中,首先要分清每个灸法的大概类别和内容,这样就容易多了。 艾灸主要分两大类:艾柱灸和艾条灸。这两类的划分,是用于灸法的材料的不同。

针灸异常情况包括晕针课稿

针灸异常情况包括晕针、滞针、弯针等,希望大家好好学习, 能帮助您考试成功. 一、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 原因 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现象 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二、皮肤灼伤(起泡)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无需处理。如因施灸过量,时间过长,局部出现小水泡,只要注意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的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或用注射针抽出水液,再涂以烫伤油等,并以纱布包敷。如用化脓灸者,在灸疮化脓期间,要注意适当休息,加强

营养,保持局部清洁,并可用敷料保护灸疮,以防污染,待其自然愈合。如处理不当,灸疮脓液呈黄绿色或有渗血现象者,可用消炎药膏或玉红膏涂敷。 三、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剧痛的现象。 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现象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针灸异常情况包括晕针

针灸异常情况包括晕针、滞针、弯针等,考试大医师实践技能站搜集整理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 现象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 对于晕针应注重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二、滞针 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剧痛的现象。 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现象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三、弯针

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规范

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 防规范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针灸科应急预案 针刺治疗虽然比较安全,但如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在临床上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异常情况,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1.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而发此症。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2.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原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断入体内。 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3.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的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现象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标本采集发生异常情况应急预案

标本采集发生异常情况应急预案 (一)静脉采集血标本 1.皮下出血:出现皮下出血,早期冷敷,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三天后热敷,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加速皮下出血的吸收。 2.晕针或晕血:发生晕针或晕血时,立即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坐位患者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指压或针灸人中、合谷穴。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老年人或有心脏病患者,防止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部疾病等意外。 3.误抽动脉血:如抽出为鲜红色血液,即提示穿入动脉内,应立即拔出针头,紧压穿刺处皮肤5-10分钟,直至无出血为止,再重新穿刺抽血。 (二)动脉采集血标本 1.感染:穿刺部位发生感染后,及时处理外,还应根据医嘱使用抗生素抗感染。 2.皮下血肿: (1)血肿发生后可采用局部湿、热敷,24小时内采用冷敷使局部血管收缩利于止血;24小时后采用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予以50%的硫酸镁湿敷也可使血肿消退,疼痛减轻。 (2)血肿形成24小时后,可采用烤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利于血肿吸收,使患者疼痛减轻,感到舒服。 (3)内服、外用活血、化淤的中药,以消除血肿。 3.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 (1)尽快给患者止痛,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在医生指导下给患者用利多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好,必要时可以反复给药;也可以肌肉注射止痛药,如曲马多等。 (2)观察肢体血运、感觉、运动情况如肢体双侧温差在3℃以上,皮肤颜色苍白,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及时请骨科医生作适当处理。必要时手术。 类 别:护理风险预案 审 核 者: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 序 号:26 修订日期:2019-10 页 数:1/2 部 门:护理部 核 准 人:XXX 生效日期:2020-01 修订次数:2 适用对象:护理人员

针灸情况的处理和应急预案

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与应急预案 1.晕针:初诊病员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或劳累、空腹、大泻、大出 血后、或针刺手法过重,体位不当等均可引起晕针反应。晕针时,病人突然出现头晕眼花、出冷汗、胸闷、恶心、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拥有晕厥、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欲绝等症状。 发生晕针反应,应立即出针,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以温开水或糖水,一般静卧片刻即能恢复。严重者刺人中。涌泉、足三里、内关、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配合其她应急措施。 为了预防晕针反应,医生对初诊病人要接触其顾虑,防止其精神过分紧张。选穴不易过多,手法不宜过重,并尽量采取卧位针刺。对劳累、体弱、病后患者,应先休息片刻再行针刺。针刺过程中,医生应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及面色,发现晕针先兆,及时处理。 2.滞针:滞针常由病人精神过分紧张而致肌肉强烈收缩,行针时捻动 幅度过大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滞针表现为针体在体内捻转提插滞涩、困难,甚至不能出针。 医生用手指在滞针部位轻轻叩打,使紧张地皮肤与肌肉缓解,如因单向捻动幅度过大,可将针向相反方向捻转,待针体松动后即可出针。 对初诊病人针前做好解释工作,同时针刺手法要轻巧,捻动幅度不要太大,更不要单向捻转过紧。 3.弯针:弯针就是由于病人在留针过程中,突然变动体位,也可由于操 作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所致。因针身弯曲在病人体内,可风针柄改

变了原来的刺入方向,捻动与出针均感到困难,病人感觉疼痛。 医生在处理弯针现象时,要顺着弯针方向,边捻转边将针取出,不可用力拔针。若由于病人体位变动造成的弯针,令病人恢复原来的体位即可。 要让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后再针刺;针刺时手法要轻,指力均匀; 刺后告诉病人不要变动体位,这样就可有效地预防弯针。 4.折针:折针最易发生在根部。如果针具质量欠佳,针体被腐蚀生锈, 或针刺手法过重,病人因强刺激而肌肉突然收缩等,均可引起断针。 折针时,如果针身残端露于皮肤之外,应告诉病人不要变动体位,用镊子下压残针周围皮肤,使针体暴露,再用镊子夹出。如残针完全陷入皮肤,针尖到达对侧皮下,可揉按断端针孔,使针从另一端透出皮肤,随之拔出。如以上方法均不能取出者,应采取手术方法,将针取出。 针刺前,医生对针具应仔细检查,针刺时手法宜轻柔,针身不可全部刺入体内,针后告诉病人不要变动体位,均可有效的预防折针。 5.刺伤重要脏器:在重要脏器体表进针过深可伤及脏器,而发生医疗 事故。刺伤胸壁与肺脏,可造成外伤性气胸;刺伤脑脊髓,尤其就是延髓(在哑门、风府穴部位进针过深),可危及生命;刺伤肝、脾、肾可造成肝出血、脾出血、肾出血,甚至发生出血休克;刺伤胆囊、膀胱、胃。肠,可导致腹膜刺激症与急性腹膜炎;刺伤周围神经根、干,可造成神经炎;刺伤皮下血管,可造成皮下出血等等。 对于上述种种针刺意外,应及时处理、抢救危重病人,应请专科医生

针灸专业考试参考资料大纲(副高级)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资料 (中医针灸学专业—-副高级)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针灸治疗学、针法灸法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学、腧穴学、解剖学等)。 掌握中医脏腑经络腧穴理论、掌握医学解剖理论。精通人体骨骼、关节、肌肉解剖知识。 掌握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技术,熟悉常规影像学诊断学(X线、CT、MRI,B超,心电图等),熟悉人体临床常用物理、生化检查指标。 (二)相关专业知识 掌握本专业得技术规范与规章制度.了解生物化学、生理学。了解与本专业相关得现代科技知识. 二、专业实践能力 1 熟练掌握针灸专业得常见病、多发病得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本专业得一些疑难病与涉及其她学科得一些疾病有一定了解,能对其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 掌握救治本专业危重病人得正确方法,如各种病因导致得急性脑血管病变(脑出血、脑血栓形成)、高热、昏迷、惊厥、脱症、急性痛症等.

3掌握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得得正确处理,如面肌痉挛、面痛、耳鸣、耳聋、痿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皮肤病及某些精神神经疾病等。 4 熟练掌握针刺补泻手法,灸法、拔罐法得操作及适应症与注意事项,了解头针、耳针等微针疗法得穴位定位、主治及操作,了解并掌握针灸异常情况得预防与处理。 三、学科新进展 1 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如经络现代研究进展,针法得改进与发展,针刺灸法与现代技术得结合,针刺与药物结合治疗疾病,以及针灸器械得改进与创新等。 2 对相关学科近年来得进展有一定得了解。 附本专业常见病种 1感冒 2咳嗽 3哮证 4喘证 5胸痹 6心悸 7不寐 8郁证 9胃痛

中医实践技能考试中医操作要点及步骤

中医实践技能考试中医操作 内容少,最容易!决不可丢分! 例题:请描述并操作中医寸口脉脉诊选指、布指要点 答案:1、最好在患者处于平静状态下诊脉,以每手不少于50动为宜 2、医生和患者相对而坐,以左手切患者右手脉,以右手切患者左手脉 3、先用中指定关,食指于关前定寸,无名指于关后定尺 4、三指成弓形,指头平齐,以指头与指腹交界处的指目按脉 5、布指疏密适度,要和病人身长相宜 6、小儿一般用拇指一指定关法 中医操作2——单手进针法 1、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运指力于针尖而刺进皮肤,拇食指向下用力时,中指也随之弯曲 2、刺入到预定深度后,中指离开皮肤,三指配合进行提插捻转弹刮 中医操作3——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进针 中医操作4——夹持进针法 左右拇食指消毒,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刺入腧穴。 中医操作5——舒张进针法 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穴。 中医操作6——提捏进针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如印堂穴。 中医操作7——捻转补泻 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顺时针)。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者为泻法(逆时针)。中医操作8——提插补泻 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者为泻法。 中医操作9——瘢痕灸 又名化脓灸。施灸时先将所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的大蒜汁,以增强黏附和刺激作用,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置于腧穴上,用火点燃艾炷施灸。每壮艾炷必须燃尽,除去灰烬后,方可继续易炷再灸,待规定壮数灸完为止。施灸时由于艾火烧灼皮肤,因此可产生剧痛,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借以缓解疼痛。在正常情况下,灸后l周左右,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5~6周左右,灸疮自行痊愈,结痂脱落后而留下瘢痕。因此,施灸前必须征求患者同意合作后方可使用本法。 中医操作10——隔姜灸 将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规定的壮数,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

中医针灸专业技术总结(共4篇汇总)

第1篇中医针灸学专业考试资料 中医针灸学专业—副高级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针灸治疗学、针法灸法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学、腧穴学、解剖学等)。 掌握中医脏腑经络腧穴理论、掌握医学解剖理论。精通人体骨骼、关节、肌肉解剖知识。 掌握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技术,熟悉常规影像学诊断学(X线、CT、MRI,B超,心电图等),熟悉人体临床常用物理、生化检查指标。 (二)相关专业知识 掌握本专业的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了解生物化学、生理学。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现代科技知识。 二、专业实践能力 1 熟练掌握针灸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本专业的一些疑难病和涉及其他学科的一些疾病有一定了解,能对其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 掌握救治本专业危重病人的正确方法,如各种病因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病变(脑出血、脑血栓形成)、高热、昏迷、惊厥、脱症、急性痛症等。 3 掌握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的的正确处理,如面肌痉挛、面痛、耳鸣、耳聋、痿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皮肤病及某些精神神经疾病等。 4 熟练掌握针刺补泻手法,灸法、拔罐法的操作及适应症和注意事项,了解头针、耳针等微针疗法的穴位定位、主治及操作,了解并掌握针灸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三、学科新进展 1 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如经络现代研究进展,针法的改进与发展,针刺灸法与现代技术的结合,针刺与药物结合治疗疾病,以及针灸器械的改进与创新等。 2 对相关学科近年来的进展有一定的了解。 附本专业常见病种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

晕针的现象及处理 (一)现象 轻度晕针,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度晕针、表现为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细弱,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压下降,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状。 (二)原因 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紧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等。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热或寒冷等。 (三)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四)预防 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时,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此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滞针的现象及处理 滞针指进针后或行针过程中,于提插捻转或出针时,针下感觉非常沉重、紧涩,甚至捻转不动,进退困难者。同时患者感到疼痛异常的现象,称滞针。 (一)原因 滞针多因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或因疼痛而致局部肌肉痉挛,当针刺入腧穴后,患者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不当,向单一方向捻转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或留针时间过长而中间未行针,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二)主要表现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病人常痛不可忍。 (三)处理措施 发生滞针时,对精神紧张者,可延长留针时间,循按针穴周围皮肤,若仍不能缓解者,可在针穴旁再进一针。单向捻转所致者,则需向相反方向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解除滞针。 (四)预防 对于精神紧张者或惧针者,应提前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针刺过程中会发生的各种感觉,以便消除顾虑,缓解紧张状态;行针时捻转角度不宜太大,更不宜向单一方向连续捻转,而且指力要均匀,避免用力过猛等。若用搓法则应注意与提插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守则

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和 预防守则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针灸科应急预案 针刺治疗虽然比较安全,但如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在临床上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异常情况,常见者有以下几种: 1.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而发此症。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2.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原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断入体内。 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3.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的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现象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处理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

针灸专业考试参考资料大纲(副高级)

卫生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参考资料 (中医针灸学专业——副高级) 一、专业知识 (一)本专业知识 熟练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针灸治疗学、针法灸法学、中药学、方剂学、经络学、腧穴学、解剖学等)。 掌握中医脏腑经络腧穴理论、掌握医学解剖理论。精通人体骨骼、关节、肌肉解剖知识。 掌握中医望诊、问诊、闻诊、切诊技术,熟悉常规影像学诊断学(X线、CT、MRI,B超,心电图等),熟悉人体临床常用物理、生化检查指标。 (二)相关专业知识 掌握本专业的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了解生物化学、生理学。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现代科技知识。 二、专业实践能力 1 熟练掌握针灸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本专业的一些疑难病和涉及其他学科的一些疾病有一定了解,能对其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2 掌握救治本专业危重病人的正确方法,如各种病因导致的急性脑血管病变(脑出血、脑血栓形成)、高热、昏迷、惊厥、脱症、急性痛症等。

3 掌握本专业复杂疑难问题的的正确处理,如面肌痉挛、面痛、耳鸣、耳聋、痿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皮肤病及某些精神神经疾病等。 4 熟练掌握针刺补泻手法,灸法、拔罐法的操作及适应症和注意事项,了解头针、耳针等微针疗法的穴位定位、主治及操作,了解并掌握针灸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三、学科新进展 1 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不断吸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如经络现代研究进展,针法的改进与发展,针刺灸法与现代技术的结合,针刺与药物结合治疗疾病,以及针灸器械的改进与创新等。 2 对相关学科近年来的进展有一定的了解。 附本专业常见病种 1感冒 2咳嗽 3 哮证 4喘证 5胸痹 6心悸 7不寐

针灸的适应症

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注意事项及出现异 常情况的处理 针灸的适应症: 针灸疗法适用于:中风病、脑动脉硬化症、头晕、小儿麻痹、失眠、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颈、腰椎肥大、腰痛、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便秘、腹泻、胃痛、呃逆、尿潴留、月经不调、痛经、落枕、湿疹、皮肤搔痒、牙痛、慢性鼻炎等各种急慢性疾病 针灸的禁忌症: 1.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管所过之处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 2.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缺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女子禁针石门 3.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 4.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醉酒等禁针 现代研究补充禁忌: 1.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穴宜少,手法宜轻 2 .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3 .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4.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5.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 .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针灸的注意事项: 1.饥饿患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应取穴少,轻刺为宜;过饱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体弱者,针刺手法宜轻;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扎针 2.孕妇腹部、腰骶部不宜针刺,有引产作用的穴位(合谷、三阴交、至阴)慎用,怀孕三月以内,下腹不针,三月以后,上、下腹均不针 3.婴儿头部及局部皮肤有疤痕、溃烂者均不宜针刺 4.胸、背穴位应斜刺和浅刺,有重要血管均不宜深刺和作大幅度的提抽、捻转、针刺时病人不要转动体位 5.原因不明或突然发生的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前胸、后背、头部的穴位应慎用,四肢部位的穴位亦不宜采用重泻法 6. 不要吹凉风,忌食辛辣刺激食物还有牛羊肉,不要用凉水洗治疗处,用温水洗后干毛巾擦干,注意休息,增加营养

针灸情况的处理和应急预案

针灸异常情况的处理和应急预案 1.晕针:初诊病员体质虚弱,精神过于紧张,或劳累、空腹、大泻、 大出血后、或针刺手法过重,体位不当等均可引起晕针反应。晕针时,病人突然出现头晕眼花、出冷汗、胸闷、恶心、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可拥有晕厥、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细欲绝等症状。 发生晕针反应,应立即出针,让患者平卧,头部稍低,以温开水或糖水,一般静卧片刻即能恢复。严重者刺人中。涌泉、足三里、内关、灸百会、关元等穴,必要时配合其他应急措施。 为了预防晕针反应,医生对初诊病人要接触其顾虑,防止其精神过分紧张。选穴不易过多,手法不宜过重,并尽量采取卧位针刺。对劳累、体弱、病后患者,应先休息片刻再行针刺。针刺过程中,医生应随时观察病人的表情及面色,发现晕针先兆,及时处理。 2.滞针:滞针常由病人精神过分紧张而致肌肉强烈收缩,行针时捻 动幅度过大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滞针表现为针体在体内捻转提插滞涩、困难,甚至不能出针。 医生用手指在滞针部位轻轻叩打,使紧张地皮肤和肌肉缓解,如因单向捻动幅度过大,可将针向相反方向捻转,待针体松动后即可出针。 对初诊病人针前做好解释工作,同时针刺手法要轻巧,捻动幅度不要太大,更不要单向捻转过紧。

3.弯针:弯针是由于病人在留针过程中,突然变动体位,也可由于 操作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所致。因针身弯曲在病人体内,可风针柄改变了原来的刺入方向,捻动和出针均感到困难,病人感觉疼痛。 医生在处理弯针现象时,要顺着弯针方向,边捻转边将针取出,不可用力拔针。若由于病人体位变动造成的弯针,令病人恢复原来的体位即可。 要让病人采取舒适的体位后再针刺;针刺时手法要轻,指力均匀;刺后告诉病人不要变动体位,这样就可有效地预防弯针。4.折针:折针最易发生在根部。如果针具质量欠佳,针体被腐蚀生 锈,或针刺手法过重,病人因强刺激而肌肉突然收缩等,均可引起断针。 折针时,如果针身残端露于皮肤之外,应告诉病人不要变动体位,用镊子下压残针周围皮肤,使针体暴露,再用镊子夹出。如残针完全陷入皮肤,针尖到达对侧皮下,可揉按断端针孔,使针从另一端透出皮肤,随之拔出。如以上方法均不能取出者,应采取手术方法,将针取出。 针刺前,医生对针具应仔细检查,针刺时手法宜轻柔,针身不可全部刺入体内,针后告诉病人不要变动体位,均可有效的预防折针。 5.刺伤重要脏器:在重要脏器体表进针过深可伤及脏器,而发生医 疗事故。刺伤胸壁和肺脏,可造成外伤性气胸;刺伤脑脊髓,尤

3.2.3针灸推拿异常情况的处理和预防规范

针灸推拿科应急预案 针灸推拿治疗虽然比较安全,但如操作不慎,疏忽大意,或犯刺禁,或针刺、推拿手法不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在临床上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异常情况,常见者有以下几种:1.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而发此症。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预防对于晕针应注重于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

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2.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原因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断入体内。 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3.断针 断针又称折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