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华师大版七年级长历史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教案

〖内容标准〗

知道了解夏、商、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了解夏、商、周三代更替的大致过程,包括盘庚迁殷、牧野之战、分封制、宗法制及东周建立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甲骨文的辨认,激发学生探寻古文字的兴趣,引导学生懂得可通过考古材料来了解历史。

②指导学生制作夏、商、周三代比较表和家庭亲属世系表,培养综合、归纳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比较商朝和西周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夏、商、周的灭亡说明昏庸、暴虐的统治注定要失败。

②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其对西周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起了一定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教学要点〗

1.重点分封制和宗法制

2.难点分封制在西周有助于稳定统治秩序,而在后世中央集权制下又成为离心因素;宗法制的具体内容及其对后世的正负两方面影响,这些都是初一学生较难理解、掌握的。

〖教材分析〗

1.夏、商、周的更替

①简要说明夏、商、周三代对后世的影响,同时向学生交代“公元”、“公元前”、“公元后”、“世纪”等基本概念。

②夏朝作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其主要标志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帮助学生理解,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公天下”转化为“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③“殷商”及“殷墟”的概念补充“殷墟”发掘的过程。并告诉学生“殷墟”以外还有许多商朝遗址,蕴藏着更多的文物,鼓励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适当补充甲骨文字,让学生来辨认,并讲述甲骨文的刻制经过,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目前半坡和大汶口的刻画符号还难以识读,而甲骨文已经旨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基本能读懂,并可通过甲骨文来了解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因此,甲骨文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的开始。

④牧野之战商纣王的暴政,主要表现在:一是奢侈淫乐,荒淫无度,如修建宫室园林等。二是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如创设“炮烙之刑”就是导致商朝灭亡的重要原因。牧野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武王伐纣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学生回答后指出:商纣王的失败证明“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道理。2.周的分封制和守法制

①分封制其一,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周原来是商朝辖下的一个西方部落,灭商后又四处出兵,征服了许多地方。为了统治所征服的辽阔,加强对各地的统治,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其二,分封办法。周天子把王畿以处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同姓或异姓贵族,封他们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其三,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是诸侯的共主;诸侯是周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还要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纳贡,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其四,分封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加强了统治。利用地图“西周初年分封诸侯图”,让学生了解西周统治区域扩大情况。

②宗法制思考西周实行宗法制的原因,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使学生辩证地看待宗法制的历史作用,进一步突出教材的重点。

③“宗法制示意图”和《汉书?食货志》的有关记载,加深对西周宗法制的理解。

④“家庭亲属世系示意图”制作家庭亲属世系表,以增进家庭亲情关系,并培养实践能力。

3.西周的灭亡

①本目不是教学重点,只需帮助学生弄清从西周到东周的历史发展线索。西周末年政局动荡不安,而幽王还在演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王昏庸、诸侯离心离德、周边少数民族尤其是犬戎日崛起,皆成为西周灭亡的原因。

②启发学生回忆史书、小说、电影中的商纣王、妲已、周武王、姜太公、周幽王褒姒等较熟悉的历史人物,比较商朝与西周灭亡的原因的共同点,明白统治者的品行和统治政策,与国家兴亡的密切关系。

(以上内容主要来自于教师用书)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

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第4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了解了禅让制,这种我国古代部落联盟时期以原始民族方式推荐首领的传说。同样,在传说中有古代圣贤的代表尧、舜、禹。禹之所以被人们尊称为“大禹”,是因为他治水有功,在治水的过程在他因势利导,变“堵”为“疏”,降服洪水。禹去逝后,启击败伯益,取得权位,建立夏朝。从此,“家天下”代替“公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下面的内容。请同学们翻到

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板书,以下黑体字为板书内容)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

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殷墟yin1xu1 纣 zhou4 桀jie2 贡赋fu4 嫡di2长子王畿ji1 诸候-诸侯卿qing1大夫采邑cai4yi4 庶shu4子犬戎rong2

〔合书布点〕

△学生阅读完教材后,找学生讲述教材内容,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

(板书)。

夏建立者亡国者时间都城

商上古三代

(西)周

分封制目的方法相互关系作用

宗法制基础核心作用

公元纪年法

△教师做布点小结:

“上古三代”,夏、商、周的内容大家基本上能把握要点,但对于分封制和宗法制,由于涉及到历史概念的学习,难度比较大,大家做应该说已经很难得了,我希望同学们能以这两个历史概念的学习为例,以后学习历史概念、历史名词时,能做到举一反三,知道从哪几个方面把握历史概念、历史名词。

〔分层推进〕

△要求学生再读教材(大约2分钟)

△快速提问:(5分钟)

①“上古三代”是哪三代?(夏、商、周)

②“上古三代”各自的起止时间、建立者、亡国者、都城分别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31页,附录:“朝代简表”。同时指导学生看第30页,“夏商周形势图”,指明传说中“禹都阳城”,阳城在哪里,我们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朝代简表”说夏都在“山西安邑”就是其中一种说法,大家只要记住“阳城”就行了。)

③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____。(商朝。指导学生看第26页的图。图上的文字是甲骨文,有关甲骨文的知识,我们将在后面的课

文中学习。)

④什么叫“殷墟”?(商代都城的废墟,因商朝多次搬迁都城,商王盘庚把

商朝的都城迁到殷之后,人们把商朝也称为“殷朝”。)

⑤什么是牧野之战?(向学生讲明,我们以后还要学到许多战争,战争与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我们课本中学习到的战争在人类历史中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关于战争我们要知道时间、地点、交战双方、背景、经过、意义及其作为特殊战例的代表性。牧野之战就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

⑥分封制的目的、方法、相互关系、作用分别是什么?(略)

⑦宗法制的基础、核心、作用分别是什么?(略)

⑧“东周”的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

△处理问题(约15分钟)

①指导学生看“宗法制示意图”。(学生问:“如果没有儿子怎么办?”)西周宗法制由层层等级严密编织而成的宗法血缘关系网络,将同姓宗族成员联结在一起,起着维护政治等级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分封制与宗法制是同一的,互相表里。分封制即“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它与夏商时代的“方国”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自然形成的,后者则是经过分封自上而下形的。它强化了天子对诸侯的统属关系,但诸侯在地方上仍拥有地方实权,封国仍是一地方实体,与后代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组织全然不同。

②公元纪年法指导学生看课本中的“课外学史”。并补充:公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年。公元元年之前为公元前1年,没有公元0年。计算年代的方法:如果两个年代都是公元前或都是公元后的,两数相减;如果两个数跨公元前后,两个数

相加减1。

〔贯通评价〕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做到以下几点:

①学习一个王朝要了解它的起止时间、建立者、都城、重要的领导人,重要

的制度。

②学习战争要掌握它的背景、时间、交战双方、经过、结果及其典型性。

③分封制和宗法制作为重要的制度,我们要掌握其实施的目的、方法、作用。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史前及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建筑 早期文明的建筑形态 从远古到汉代是一个漫长的时期,好几千年的跨度,对于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来说,还有很多很多未知的东西。甚至对这个时期的历史,我们也还有很多未知的,也还有很多的不能清楚地表述的地方。对于建筑而言更是如。要想很准确地描述上古时期的建筑形态,还有很多的困难。特别是讲到中国历史,可能就会提到夏商周这些早期的著名的王,它们的建筑到底是什么样子?我们有很多的研究,但是仍然很难对它们做出确切的描述。也就是说在我们建筑史的特别是早期的部分,还有许许多多的空白点,对于每一个对中国建筑史感兴趣的人,都存在着很多可能,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去重新描绘这些时代建筑的发展。 从世界史的角度来看早期文明,人类早期文明在西亚开始发展。他们开始有了最早的城市,然后逐渐发展,形成一个影响周边地区的一个大的文明。在此之后,埃及的文明在发展,欧洲的文明在崛起。 中国的文明发展得也很早,大概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时候就有了最早的城市,这个是考古发掘已经证实了的。我们的文明从那个时候,再到公元前21世纪的时候,那个时代是夏的时代。中国的文明在夏代可以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转入阶级社会时期。 世界建筑发展,在西亚最早出现 城市,大约已经到了公元前将近1万 年的时候最早出现了城市。 西亚早期城市

到了公元前3000年的时候,在欧洲北非等地开始出现了许多,类似巨石阵这样巨大的一些古代遗迹。 巨石阵 这个时期是世界的版图上人类文明逐渐发 展演化走向辉煌的一个时期,中国的文明是在 这个坐标中,在走着自己的道路。 中国的文明从旧石器时代时期开始,就是从公元前1万年往后推,到了新石器时期,大约公元前5000年这样的一个时代,开始有了仰韶文化,有了后来的红山文化,有了大汶口文化,有了河姆渡文化等。总体可以把文化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南方发展的,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一个地区文明。一个是以陕西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再有就是东北沈阳,包括内蒙的红山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产生了不同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是根据它的环境,根据它能够有的材料,根据它的生活方式来产生的。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教学设计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单元时段】 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夏、商、周时期的历史。 【单元特点】 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内容标准】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3、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4、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5、以司母戊鼎等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6、以都江堰为例,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7、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8、知道孔子,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对青铜器司母戊鼎、都江堰等的学习,让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学习,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收集资料和独立思考,让学生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通过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通过创设一些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逐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对历史人物的了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了解科技文化成就,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 1、夏、商、西周兴亡过程,分封制。 2、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水利工程都江堰、甲骨文。 3、齐、晋争霸、商鞅变法。 4、孔子,百家争鸣。 【难点】

夏商西周的更替教案

夏商西周的更替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安排课时:1课时授课教师:林芝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知道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过程;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掌握夏、商、西周朝代的建立情况以及“国家”的产生和形成的基本知识;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理解西周分封制度的实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课前阅读、课堂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全面、客观的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伟大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夏商周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西周的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扩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难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学习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国家机 器等抽象概念,理解上有难度。 三( 教学过程 vertical side of the horizontal line. (3) establishing the datum plane (vertical): after the base perpendicular to a baseline level determined, in the formation of vertical lateral plane (vertical plane). That's why we established baseline, all the mullions on 导入新课 :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教授新课: 一、“家天下”的形成 教师:在氏族公社后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出现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也被“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所替代。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 夏朝的建立,意义深远,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文 明时代。

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作业设计

第7课 1.下列能准确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的是() A.奴隶制开始形成 B.封建制开始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2.某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 的重要方式。“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3.与春秋时期战争相比,下列不属于战国时期战争特点的是( ) A.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较多 B.交战区域广 C.继续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来扩展疆域 D.持续时间较长 4.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制农具与牛耕的推广 5.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秦国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秦孝公痛感脸面尽 丢。为此,秦孝公( ) A.实行分封制 B.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C.推进大一统 D.推行汉化政策 6.牛牛一家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农民,下列是关于他们家农业生产情况的描述,这些描述( ) ①他父亲牵着牛耕地去了②他家里又买了一些铁农具③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使他家粮 食打得更多了④都江堰修好后他家灌溉田地更方便了 A.可能全部是事实 B.只有①②符合当时情况 C.②③在当时不可能出现

D.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7.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包括( ) ①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②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③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④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②“奖励军功,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③改革措施体现了法家思想④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 A.战国时期赵国 B.战国时期齐国 C.战国时期秦国 D.战国时期楚国 10.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角色扮演】

夏商周三代史官文化

夏商周三代史官文化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博士生李福敏 中国文化的起源向来是从夏商周三代说起。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史上从传说走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代。在中国历史上,三代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信史是从这一段时间开始的;国家在此阶段形成,整个中国历史时代的许多文物制度的基础也是在这个时代奠定的。而这一切都与中国古代史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上古三代时期,史官是政府中的重要官员,职掌天文、历法、记注,负责文书的撰写与档案及国家典籍的保管。同时,他们也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知识分子,他们自始至终参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创造,形成了中国文明的特色及中国史官文化,并直接影响着其后的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一、夏商周三代史官的建置与史官的地位 我国古代“史”即是史官。《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江永<周礼疑义举要)认为:“凡官府簿书谓之中,故诸官言治中,受中,小司寇断庶民狱设中,皆谓簿书,犹今之案卷也。此中字之本意。故掌文书者谓之史。其字从右从中,又者右手,手持簿书也。”江永以中为簿书,与今人所说的案卷同义。吴大澈《说文古籀补》从古字形上“史”像手持简形,王国维《观堂集林·释史》一文认为“中”为盛算之器,算与简册本为一物,因为史之所执,因此盛算之“中”为记事简册。他的结论是“中”是盛算之器,“史”持书之人。这些都说明“史”是掌簿书、记事的人,所以,古代史官,就是最早的文书档案工作者,也是最早的知识分子。

我国史官建置是很早的,传说在黄帝时就有史官。据《汉书·艺文志》载:“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唐代刘知几《史通·外篇·史官建置》说:“盖史官之建置其来尚矣,昔轩辕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这些论述说明史官的建置是很早的。至三代时,史官已有确证。夏代在考古学上虽然还是一个没有完全揭晓的迷,但二里头文化已经证实了夏代的存在。考古研究表明夏代已经是奴隶社会,国家已经形成,社会规模空前扩大,社会的经济、政治、军事及文化活动空前复杂,于是文字、文书成为国家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史官成为必置的官职。据文献记载夏代已有了记事、掌管档案之官——太史令。而且在夏代的官吏中太史令是以谏桀无效而闻名于世的。《吕氏春秋·先识览》云:“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奔如商。”又《淮南子·汜论训》云:“夫夏之将亡,太史令终古先奔于商,三年而桀乃亡”。可知夏代已有太史令的设置,其职能不仅负责形成文书和保存档案文献而且还可以据典劝谏君主。可见其地位是由其职能决定的。 商代的史官,据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列举的史官类官职有:尹、多尹、乍册、卜、多卜、工、多工、史、北史、卿史等。其中乍(作)册是主持册命的官员,卜为占卜的官员。“史、卿史、御史似皆主祭祀之事。”①他们不仅负责文书的撰写与档案的保管,而且掌管占卜、祭祀等职责,是神职人员。在商代的神权政治中自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礼记·表记》载孔子讲到商周三代的思想意识时说:“夏道尊命,事鬼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商代的统治者标榜自己是神的化身,而且还与天上的最高神联系起来。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可见商人认为天或上帝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因此一切大政均要向神请示。史官,即是神职人员,也就是沟通神人之间的媒介,他们负责占卜,又以占卜决策,形成文书,以指导政事。 至周代,史官的建置进一步完备,不仅周天子设有史官,而且各诸侯国也有史官。据《周官,礼记》记载周代的史官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其中大史掌建

1夏商周时期(教学设计)高品质版

七上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一、单元教学内容结构框图 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二单元,学生经过上一个单元的学习,已初步知道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对学习历史学科有了一定的认识。本单元的内容可概括为:早期国家兴亡→经济发展→春秋争霸→社会变革→科技文化,学生应建立单元整体观念。 从整体来看,夏、商、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时期,

战国中国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本单元是从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从历史贡献来看,我国夏、商、西周青铜文明,源远流长,表明我国的古代文明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引发一系列改革,从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封建制度确立远远早于欧洲。同时,天文、历法、医学的成就在世界上也处于领先。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对当时社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当中的优秀思想对当今的中国乃至世界仍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价值观引导来看,通过夏、商、周的兴亡,是学生初步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通过对两春秋战国争霸中的改革以及商鞅变法更改革的学习,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力”。 三、单元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夏商周时期的更迭过程和基本历史史实;掌握分封制、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等历史概念的意思和内容;掌握夏商周时期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夏商周时期的兴亡,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能力;通过识读“周初分封略图”、“春秋战国形势图”等,培养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通过

夏商周考古期末考试模拟试题

西北大学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1、简述二里头文化特征及其与夏文化的关系 特征:二里头文化的特征主要变现在一组富有特征的陶器上。二里头文化四期陶器变化明显,第一期陶器以褐陶为主,磨光黑陶占有一定比例,纹饰以篮纹为主,另有少量的方格纹、细绳纹;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数量减少,以细绳纹为主,篮纹和方格纹明显减少;这两期的器形多折沿、鼓腹、小平底。第三、四期的陶器颜色普遍变为浅灰、以绳纹为主,出现粗绳纹,篮纹和方格纹几乎绝迹。在第三期遗存中,第一、二期常见的鼎、深腹盆、甑等继续沿用,但有局部的变化,同时,新出现了鬲、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领瓮等与商代二里冈期遗物十分接近的器物。这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来越多,并表现出融合前者的趋势。东下冯类型也分为四期。 与夏的关系:⑴从年代上看,二里头文化的相对年代介于河南龙山文化与早商文化之间,这在考古地层上有证据;⑵从地城上看,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其中以豫西、晋南为中心;⑶从文化内涵上来看,二里头文化已经出现青铜冶铸业,进入到青铜时代。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对于二里头文化中最重要的二里头遗址,有人认为当属夏都斟鄩故址。 2、列举商代主要城址及其布局 ⑴偃师商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小城面积约80万㎡,大城面积约200万㎡。城四周均有坚固的夯土城墙,墙外有壕沟或护城河环绕。城内有4初夯土建筑基址(南三北一),穿城门的大道、沿城墙内外侧的顺城路、通往各主体建筑的道路网,宫城内池苑与城外相通的给排水系统、大型建筑相配套的排水道、简易排水浅沟。城址北部有制陶遗址和中、小型房址等,可能为手工业作坊区和一般居民区。城址东北部还发现了铜渣和陶范等青铜冶铸遗物,证明那一带应有铸铜作坊遗址。城墙内侧附近则较为集中地分布着若干小型墓葬。 ⑵郑州商城:平面近长方形,L:6960m。内外城墙均夯筑,墙体有“主城墙”与“护城坡”之分;郑州商城东北部发现有大面积的夯土基址,是商的宫殿区;有金水河、熊耳河、水井、蓄水设施、壕沟、护城河等给排水设施;城垣之外分布着同时期的许多居住遗址、各种手工业遗址及中、小型墓地;城北的紫荆山以北有铸铜和制骨作坊遗址各一处,城西的铭功路一带有制陶作坊遗址,;城南的难关附近也有一处铸铜作坊遗址。 ⑶小双桥遗址:总144万㎡中心区15万㎡。 ⑷洹北商城:平面近方形,边长2100~2200米,面积470万平方米;方向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一致;城内发现多处夯土台基,在城中南部发现大范围夯土建筑群,排列密集有序,可能是宗庙、宫殿类建筑;还发现房基、水井、灰坑、墓葬等。 ⑸黄陂盘龙城:平面略呈方形,面积7万多㎡,城墙夯筑技术与郑州商城相同,城墙外围有护城壕,两者均为该城的防御设施;宫殿区在城北部高地上;在盘龙城北的杨家湾、城西的楼子湾、城东的李家嘴等地发现商代二里岗期墓葬。 ⑸殷墟:东西6公里、南北5公里,面积近30平方公里;规模:小—大;人口:少—众;布局:洹河之南以小屯、花园庄为中心的宗庙宫殿区和洹河北侯家庄、武官村北的王陵区。洹河两岸分布其他居住区和手工业作坊,族墓地则分布在居住区附近及外围地区;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完美版

《夏商西周的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 一、教材分析 世界历史上,只有中华文明五千年延续不断,这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豪的。约公元前2070年,即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之时,我国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在世界古代史上,中国仅销迟于古老埃及进入文明时代,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勤劳勇敢的华夏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 二、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跨三个朝代,知识点多且比较琐碎,但内容浅显,学生容易了解和接受,能力目标较低。重点应放在学生自主学习上,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或课堂讨论的方式归纳得出结论,从而使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和学习目标 1.让学生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以及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2.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地分析评价,鼓励学生课堂参与讨论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3.学习奴隶制国家的更替过程,感悟“得道我助,失道寡助”的深刻含义,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理念和方式 本课内容比较浅显,整个课堂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为主,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知道夏朝建立的史实、夏商西周的更替过程。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的区别,教师应给予点拨指导。对于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可适当补充资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商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条不紊。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这一课,教师必须制定一个详细可行的、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计划,放在多媒体课件中,供学生参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的放矢,少走弯路。并且,关于商朝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教师要补充一些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使学生对商文明的了解更全面。另外,在课件中,应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朝代更迭的深层原因。学生应在课前提前做一些预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疑难问题到课堂上交流。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①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古代卓越的部落联盟首领禹,谁能说一说,禹有哪些值得我们后人吸取和借鉴的优点? ②禹不但有同学们所说的优点,禹还做了一件对中国历史有影响的大事,那就是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那么禹是如何建立夏朝的?中国的奴隶社会还有哪几个朝代,它们的发展状总如何呢? 让我们共同学习本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精品教案——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了解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和作用,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过程与方法阅读《材料研读》和《相关史事》内容,了解史实;识读西周等级示意图,认识分封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理解朝代兴衰和更替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到人心所向是朝代更替的规律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文初祖是黄帝,禅让制度尧舜禹; 大禹建夏属第一,华夏从此奴隶制。 朗读歌谣,提问学生歌谣里提到的内容,以解释歌谣为问题载体,进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课件展示二里头遗址相关地图和出土文物图片,以直观图片加强学生记忆和理解,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人物和地点信息。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提示: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 2.教师提问: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 提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3.问题思考: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提示:没有,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这句话的意思是禹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这个天下变成了他们家的天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开始。 4.教师提问:“家天下”的“家”指的是什么? 提示: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5.教师补充:从夏朝统治中心、统治机构、实质了解夏朝的統治;夏朝还建立了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制定历法对国家进行管理。 6.图片展示:二里头一号宫殿复原图 7.教师讲述:考古学者在洛阳平原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从宫殿建筑群、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看反映了夏王朝的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第5课 夏商周时代的社会 一课一练

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一课一练 基础识记 一、选择题 1.“上古三代”指的是() A.尧、舜、禹B.夏、商、周C.启、汤、文公D.禹、启、汤2.中华大地上建立的第一个王朝是() A.夏B.商C.周D.秦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A.夏B.商C.西周D.秦朝 4.将都城迁到殷,使商朝的国力日益强盛的商王是()A.商汤B.商纣C.盘庚D.武丁 5.周武王的军队与商军主力展开决战的地点是()A.阳城B.镐京C.洛邑D.牧野 6.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这一年属于()A.11世纪40年代B.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 C.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D.10世纪40年代 7.西周时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实行了“授民授疆土”的()A.禅让制B.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 8.对西周时分封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受封者有义务镇守疆土、交纳贡赋 B.诸侯可以在封地内搞分封 C.拓展了西周的统治,加强了周的权力 D.形成了众邦林立、脱离中央统治的局面,阻碍了社会发展 9.攻破镐京,灭亡西周的少数民族是() A.犬戎B.匈奴C.满族D.蒙古 二、材料解析 10.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 ――——摘自《礼记·王制篇》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卿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摘自《孟子·告子》

回答: ①材料一说明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制度?分赐土地多少的依据是什么? ②材料二中的“巡狩”和“述职”各指什么?诸侯和天子的关系如何? ③材料二对诸侯作了哪些法律规定?为什么先“贬其爵”。此规定的目的是什么? 活动探究 11.传说牧野之战结束后,周武王登上一座山峰,鸟瞰天下山川形势,面对苍天,喟然长叹:“唉,殷纣不善乘天意,失去天命,我一刻也不能忘记这可怕的事情!”在返回镐京的途中,周武王一路忧心忡忡,从此夜不成寐。 回答: ①“夜不能寐”的周武王后来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加强国家的统治? ②这些措施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③假如你是周天子,你会怎样治理国家呢? 开阔视野 夏商周断代工程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夏商周的更替》优质课教学设计

第4课夏商周的更替教学设计 1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夏朝、商朝和西周三个奴隶制王朝的兴衰,和一个重要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分封制,让学生了解中国奴隶社会产生、发展和等级制度的形成。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喜欢听故事,形象思维占优势,能够学习一些较为系统的科学知识,喜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但知识积累不够丰富,没有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因此对初一学生学习历史要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掌握基本历史史实的方法和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重点: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西周的分封制 教学难点:西周的分封制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三字经(节选)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 朗读三字经,提问学生三字经里提到的朝代,以解释三字经为问题载体,进行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革的一个方面,学生能以顺应的心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1.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夏朝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 提示:约公元前2070年;阳城;禹。 2.教师提问:禹建立夏朝的意义有哪些? 提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教科书,指导学生独立看书、看图,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问题思考:禹通过禅让制成为部落首领,那么在夏朝建立后,有没有继续通过禅让制选出下一任君王呢?三字经中的“夏传子,家天下”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基础知识: ①重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②难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⑵能力培养: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前后桌一组,选出组长一人,记录讨论的中心论点并作好发言准备。 ②分阶段进行问题解决,在学生自学阶段,老师走下讲坛,深入各组讨论中,以便随时发现学生在解决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或难点,增加课堂解决的针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几千年前,就有了相当完备的国家运行机制,有相当高的政治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认识到中国是一个渊源流长的文明古国,理解宗法制对历史和现实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单元序言分析: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1996年开始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更进一步证实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那么四千多年前我国国家机器是怎样运作的呢?本单元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古代国家机器运作的制度,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讲授新课] 1、中国古代的朝代:(理清朝代,使学生形成时间概念。) 2、本专题的关键词是“政治制度”。考查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制度,就要注意它的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沿革和影响等各方面的内容。本单元分四个阶段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进行了概述,向我们描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二、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起,可以由学生讲述导入夏朝的建立。(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设问:夏朝是如何建立的? “大禹治水”:传说很久以前,黄河发大水,把庄稼和房屋都淹了。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舜就派鳏去治理洪水,但鳏没有使洪水驯服。鳏的儿子禹就自告奋勇地要求继续治水。他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里,从而制服了洪水。在治理洪水的十三年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正是因为他治水有功,才被舜通过禅让制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来,禹的势力越来越大,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根据断代工程,科学地测定夏存在时间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 设问:请观察一下教材中的插图《戴冠冕的夏禹》,这时的夏禹有何变化?这时的夏禹因为权势的强大,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夏国王了。(举例:在禹统治的时期,禹已有特权。相传因为有个部落酋长参加会议迟到,被禹处死,可见禹已在行使着君王的权力。)冕是古代帝王专戴的礼帽,圭为古代帝王举行礼仪所用的玉器。

夏商西周的更替教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安排课时:1课时授课教师:林芝 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了解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基本史实;知道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过程;简述西周的分封制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掌握夏、商、西周朝代的建立情况以及“国家”的产生和形成的基本知识;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理解西周分封制度的实质。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课前阅读、课堂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其全面、客观的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历史发展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伟大进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生产力的进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夏商周朝的建立时间和建立者;西周的分封制是西周的重要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扩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过重大影响。 难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学习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国家机器等抽象概念,理解上有难度。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你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吗?我国神话传说里,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她偷吃了后羿从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死药,奔向了月宫。据说嫦娥和后羿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夏朝经历了多少年?夏朝以后紧接着哪个朝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教授新课: 一、“家天下”的形成 教师:在氏族公社后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出现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也被“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所替代。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1、夏朝的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 夏朝的建立,意义深远,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中国历史由此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2、启继禹位 区别世袭制与禅让制(禅让制,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通常,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而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则被称为“内禅”,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会导致朝代更替。 禹死后,启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世袭制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才被废止。世袭制的特点是一个家庭代代世袭王位和帝位,或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它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标志着“公天下”的原始社会为“家天下”的奴隶社会所代替。) 3、国家机构的建立:设置军队、制定刑法、修建监狱 国家机构建立的实质:保护统治者的利益。 4、夏桀的暴政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夏桀残暴统治的文字,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人民要反抗夏桀。给学生讲述关于夏桀的残暴(把人当坐骑,被人们比作太阳等) 二、商灭夏与周灭商 1.汤灭夏,建商公元前1600年

第二篇 原始社会至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篇原始社会至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二章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与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一、氏族社会时期社会思想的产生 二、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中的社会思想 (一)原始宗教中的社会思想 (二)巫觋文化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三)社会习俗所体现的社会思想 原始社会 社会思想的产生 关于宗教的认识 原始宗教 ?从原始宗教的本质看,它是一种被歪曲了的社会思想。 ?原始社会的宗教,除了崇拜鬼魂以外,还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占卜 巫术等,崇拜对象非常广泛。 图腾 图腾崇拜是氏族制在宗教观念的表现,它以无形之手控制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按照一定的规范从事社会生活,对氏族起着巩固的作用 巫术 ?巫术就是原始人通过模仿自然万物而获得支配力量的重要方式。 “绝地天通” 巫是专职从事人和神之间交流活动的人。当初他们绝地天通的初衷,就是要造成这种不平等。 第二节古神话传说中的社会思想 ?一、古神话传说的本质 ?二、古神话传说中的社会观 ?三、古代神话所反映的社会思想之特点 古神话传说的本质 ?在本质上说,神话也和别的艺术一样,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的。远古时代劳动人民 根据自已在劳动过程中的具体的感受和欲望需求,创造出各种神话。 ?因此,神话的产生并非出于人类的毫无根据的空想,而是基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 古代神话中的思想 ?这些神话说明,原始人在同大自然和其他生物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而有作为“人”的 自豪感。 ?说明自己是“神”创造的并与神相似,在天地间有着特殊的地位。 ?表明当时人有了“人能胜天”的思想萌芽。 ?神话还歌颂了战天斗地的英雄们的崇高品质。 古代神话中社会思想的特点 ?第一,它是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的; ?第二,它是各不相关,没有系统的; ?第三,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两类,而属于人和社会的一类为 数甚少,绝大多数是反映人和自然斗争的情况的; ?第四,只是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隐约约地反映出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

第二章文明之初的艺术成就夏商周

第二章文明之初的艺术成就夏商周(约前21世纪—前771) 第一节先秦艺术 从公元前21世纪建立的夏代开始,以及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统称先秦时代。 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产生较多的剩余,私有财产开始出现,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成员的关系开始迅速瓦解,人人平等的社会逐渐消亡。人类社会从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革命上的变革。21世纪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标志着中国数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社会从诞生到鼎盛的时期。在奴隶制度下,大量的奴隶被用来从事大规模的集体化生产,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场革命技术酝酿成功,冶铁术正式诞生,青铜器迅速流行,在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类社会由时期时代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是农业革命以来的有一次飞跃。 青铜器是夏商周三代生产力水平的代表,也是这三代艺术的典范。 除了青铜器,夏商周时期在陶瓷、玉器、书法、金器、漆器、牙骨雕刻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 陶瓷方面,白陶、印纹硬陶代表了这一时期的烧纸成就,商代中晚期出现的原始瓷器更是划时代的创造,它是中国陶瓷史上重要的一页,瓷器由此开始登上了中国工艺美术的舞台。 玉器与贵族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部分是被严格规范化,制度化的礼玉,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部分是生动活泼的装饰性玉器,供日常

佩戴用,极大丰富美化人类的生活,使艺术与生活结合起来。 甲骨文与金文作为最早成熟的文字,,书写时的点画结构、布局篇章极具表现力,具有艺术的特质,大量出土或传世的甲骨、金文展示了书法的最初魅力, 金器以天生丽质的色泽,在装饰其它工艺品的同时,显现着自身华丽的美感,并逐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表现力中国工艺品在产生之初,就不仅仅为了满足使用性,在使用功能以外给予了制作者以广大的艺术创造的空间。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最全版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悉商、周政治制度发展的过程,记忆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等重要历史概念。理解由夏、商方国联盟到西周天下共主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与特征。 2、从宗法制、分封制的形成,认识制度变化的因果联系。 3、初步理解政治制度涉及的范围,培养探讨人类政治活动历史的兴趣。 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辅助手段:注意充分作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物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教材分析 1、重点难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仍然是宗法制、分封制。能力要求重点在于认识和培养兴趣。 2、重要概念:分封制、宗法制 3、探究问题: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要点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建立 2、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周朝的建立 2、分封制的形成 3、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分封制的特点和作用 5、分封制的破坏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宗法制的形成 2、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人类社会出现“国家政权”的基本标志是什么?中国社会什么时候出现了“国家政权”?基标志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中国社会于公元前21世纪(前2070年)正式出现国家政权,标志是夏朝的建立,随着夏朝国家政权的建立,中国社会出现了早期的政治制度,进入了早期政治文明阶段。 (展示板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引导学生打开书本,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这一单元的基本线索;二是学习的要点;三是学习

第1讲 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1讲夏商周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夏商周时期夏商时期政治制度和治国理念1西周的治国理念2史料实证——西周实行分封制3分封制推动族群融合4分封制扩大周的统治区域5 西周王畿的史料考证6 综合7 一、选择题 1.(2019·安徽合肥二模)殷墟甲骨卜辞为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通过考察卜辞可以发现,商代的宗教崇拜经历了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的过程,这反映了() A.宗教信仰逐步确立 B.王权统治的神秘性 C.人本意识日益显现 D.宗教观念的制度化 解析:C材料中“从图腾神崇拜到自然神崇拜再到血缘祖先崇拜”说明商朝的宗教意识逐渐从自然转移到人,体现出人本意识逐渐强化,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宗教信仰主题的变化,不是说明宗教信仰逐步确立,故A项错误;商代统治方式是实行王权和神权结合,材料并没有说明王权统治的神秘性,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宗教观念在商代逐渐

变化,并不是说明宗教观念的制度化,故D项错误。 2.(2019·福建厦门质检)殷商时期,人们占候云气、祭祀神灵以求福佑。西周时期,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材料体现了西周() A.因朝代更替而否定天命神意 B.君主集权强化祖先崇拜 C.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 D.祭祀活动巩固宗法制度 解析:C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天命观念变化,并未否定天命神意,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的是贵族政治,没有建立君主集权,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的统治者以史为鉴,认识到天命并非恒常不变,不是获得了就可一劳永逸,而是因人而变。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因而“专门修筑灵台,设置职官观天望气,以指导政务修行”,这体现了西周重制度人事以顺应社会变迁,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周天命观念的变化,与宗法制度无关。 3.(2019·百师联盟摸底)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周朝“分封制”的记载。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的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⒉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二、西周的分封制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2.作用及发展演变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含义 2. 特点及基本原则 3.实质及作用 重点:分封制、宗法制 难点: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导入新课】 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同学们却是耳熟能详的。而中国国家的形成,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密切的联系。大禹治水需要统一指挥和动员各地人民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组织管理。所以,大禹治水和发展农业的过程就成为打破氏族部落组织,由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王

权专制代替氏族民主,国家行政管理逐步成长的过程。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发展,由于战争的频繁,禹的权力越来越大,以致发展成个人专断。据说有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一个首领因迟到而被禹杀了。可见,禹似乎已不是群众的首领,而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了。这反映了中国早期的政治管理制度开始具备雏形,由此导入新课-----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讲述内容】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约公元前2070年,禹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王朝----夏。 设问:此时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为什么?(让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的;国家按地区来管理的,禹治水成功后,就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是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还有一点值得同学们注意的就是: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以世袭制而不是“禅让制”的形式继承了王位。 1.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 设问: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呢,还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呢?为什么原因何在? 传说中,禹一方面奉行“禅让”同时也积极培植儿子启的势力,禹死后,虽推举伯益为首领,但启凭借实力夺取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从而结束了这种军事民主制的历史,此后王位世袭制确立,它通过“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形式,保持着王位在家族内部的承继,“家天下”的局面从此确立。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开始,它用“天下为家”的局面打破了原始社会的平等和无剥削压迫的“天下为公”的局面,但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奴隶社会形态的出现是建立在生产力高于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上。 从夏朝开始就已经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 对于夏商的政治制度,可以引导学生课下去搜集有关夏商的官位及其职能的文献和考古资料来进一步了解夏商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教师给学生概括指出:夏商时从中央到地方就已经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最高的时国王,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奴隶制的等级关系已初步确立。对后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公元前1046年,武王发动了灭商的总攻击,纣王逃回王宫,自焚而亡,商朝灭亡。武王建立周王朝,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为西周。 设问:西周建立后,为什么要建立分封制度呢? 西周政权刚刚建立不久,武王姬发即因病而亡,成王姬诵年幼即位,由其叔父周公姬旦摄政。当时,管叔、蔡叔、霍叔作为宗亲诸侯,被封于殷都周围监视殷商遗民,谓之“三监”。他们不满周公摄政,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及东夷部族发动叛乱。周公毅然平定内乱、率部出师东征,西周政权才得以稳定。面对周初出现的内外叛乱,周公敏锐地意识到,没有一套完善的典章礼仪制度和宗法等级秩序,单靠武力征服或刑罚镇压是不能实现社会安定和国家大治的。为此,他主持进行大规模的立法活动,建立起一套典章礼仪制度与宗法等级秩序。 设问:分封制度到底是一项什么样的政治制度? ⒈主要内容及特点 讲解分封制时,可以先给出学生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据史料记载,周武王病死后,子成王诵继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辅政,而带兵驻守在殷都周围的管叔、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对周公极为不满,致使纣子武庚有机可乘,拉拢二叔,又联合东方的徐奄等部起兵反周,经过三年苦战,才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