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结题报告

(完整版)《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结题报告

(完整版)《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结题报告
(完整版)《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结题报告

明确目标扎实研究初见成效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南安市《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结题报告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落实课程计划,凸显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而自主开发的课程。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意识到校本课程是一门新兴课程,既没有教材,教师又缺乏经验,开发与实施的难度大。2010年以来,我们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扎实推进我市农村小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取得初步的成效。

一、明确目标,规范我市校本课程课题管理。

1、明确目标,申请课题。根据我市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全市三百多所农村小学分布在沿海、中部和山区,各有特色,师资水平和社区资源水平不均衡的情况。适逢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关于组织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立项课题申报工作的通知”,我市及时于2010年5月向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提出南安市《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申请,7月20日受批准,使我市校本课程开始走上全面、规范开发与实施的轨道。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就是要以我市26所农村中心小学和8所农村市直小为主要研究基地,推进农村小学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利用所在社区和学校资源,以教师为主体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探索进行资源开发、课程方案、纲要设计,活动组织、指导、评价等实施途径,有效促进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实践,拟达成以下研究目标:

①、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我市广大农村小学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逐步提高我市农村小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习惯和能力,塑造研究型的教育者。

②、通过本课题研究,总结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方法和途径,深化我市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构建特色化的农村小学。

③、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广大农村小学生更多地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提高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育有智慧的实践者。

2、拟订《方案》,健全组织。课题受到审批之后,我们立即制定南安市“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实施方案,使大家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价值,明确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本课题由福建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余跃明总负责,承担课题研究的领导工作,课题研究指导组成员涵盖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德育心教研究室、艺体研究室,涉及语文、数学、英语、思品、艺术、心理健康等学科14名教研员,负责课题实施的组织、协调与指导工作,还有部分农村小学课题研究负责人11名,负责组织本单位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活动。通过这11个先行的乡镇中心小学的研究,带动其余的15个乡镇中心小学和8所农村市直小学的研究,构建以我市丰富资源为背景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常态实施体系。

课题组于2010年9月21日在南安市教师进修学校召开开题会议,课题组全体成员、各乡镇中心小学、农村市直小学分管领导、课题评议专家、教育局、进修学校领导等参加会议,特邀请福建省林斯坦专家进行课题实验专题讲座,领导讲话,课题负责人宣读开题报告,布置实验活动工作任务,与会对象认真学习了南安市“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实验方案。

3、加强督导,规范管理。为保证课题研究正常运行,我们做了明确要求和规定:①各乡镇中心小学、农村市直小学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分析,然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课程项目,成

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制定课题实验方案,制定每学期的实验计划。②各单位要根据课题实验计划和课时计划,开齐上足校本课程,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纲要,努力提高活动实效,探索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有效经验。③要积极开展校本课程专题研讨活动,并注意活动资料的整理与存档。市课题组每学年组织开展一次市级片区专题研讨活动,各乡镇中心小学、农村市直小学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一次专题研讨活动。④各单位每学期任课教师选一份典型的纲要设计(或案例)、经验总结,各小学写一份课题研究小结,送交所在乡镇中心小学;各乡镇中心小学、农村市直小学每学期送一份实验计划、一份教师的纲要设计(或案例)和一份经验总结,一份本单位的课题研究小结交市课题组。

课题指导组成员与市教育局初教科干部在每学期初常规工作检查和每学年素质教育督导检查时,都把学校是否落实校本课程计划,开展校本课程研究活动情况作为一项检查内容。检查课程纲要、教师按课程表上课等项目,确保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

2011年2月份,我们认真做好实验研究中期评估工作,开展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情况调查,发放调查表,了解各校已审批正在实施的校本课程主题,未审批正在实施的校本课程主题等情况,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二、扎实研究,促进我市校本课程常态实施。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试验方案分步骤进行,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解决重点问题为抓手,获得了一些初步的经验。

1、校本课程没教材,怎么办?在实验过程中,大家遇到的问题是教师习惯于用教材教学,而校本课程没有教材,教师又缺乏开发的经验,感到无所适从,措手不及。为此,我们要求各校知难而进,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用智慧的双眼发现课程资源。

①、学校特色资源。有一些学校文化积淀比较深,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些特色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如蓬华中心小学蓬岛校区是“全国劳动教育先进单位”,他们根据学生需要、教师专长以及社区资源,开设了以劳动教育为主的校本课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按低中高年级分别提出了不同要求:一、二年级主要安排一些自我服务与力所能及的劳动;三年级主要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环境保护劳动;四年级主要管理“红领巾园艺基地”;五年级主要管理“红领巾学农基地”;六年级主要管理“红领巾果林基地”。学生通过参加简单的劳动,学会了一些劳动技能,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

②、教师专长资源。教师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又是很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东田中心小学发现有的老师具有书法特长的,有对棋类颇有研究的,有对乐器有一定造诣的,就引导他们构思申请开发一门校本课程。水头中心小学要求教师做到“一专多能”。“专”指专长,“能”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在调查之后,发现教师有许多精彩的一面:有技术特长型(音、体、美);有生活技艺型(编织、家政);有基础培训型(计算机);有学科知识延伸型(阅读指导),学校根据教师教实际情况,设选修课,让教师自由申报,学校审核确定课程项目。

③、社区传统资源。校本课程既要服务于社区,又要把社区当成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如东田中心小学老师发现一所小学南音传统乐器齐全,兴趣南音的村民经常到学校娱乐,于是,就引导几位老师参加学习,然后一起开发南音校本课程。又如高山小学周围很多村民养蜜蜂,就开发了“养蜂”校本课程,请村民来讲课,既保证了校本课程“有米下锅”,又让学校能够“独立自

主”。官桥中心小学开展了“蔡氏古民居”校本课程,在探索与发现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蔡氏古民居的文化。诗山中心小学做到“土加特”,诗山十八景曾经享誉闽南地区,千年古刹凤山寺名扬海内外。因此,一些学校分别开发了《风山文化》、《诗溪文化》、《红土地》、《硬币书法》、《感恩教育》、《乒乓球》、《排球》、《活动天地》、《生活与健康》等校本课程。翔云中心小学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开始时开设了《时事与环境》《安全与健康》这两门课程,采用统一布署,各校同时实施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发现这样做不切合各校实际,学生不感兴趣,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于是,中心小学召开“校本课程”领导组、教研组会议,进行反思与重新评估,决定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校本课程。中心校充分发挥“结对”的作用,邀请城乡结对学校柳城小学戴仲达老师临校指导,并协同社会人士、家长、教师们一起对资源进行了分析,感到学生生活在山区,山上的树木、门前的竹林、园中的瓜果、田间的稻草、路边的泥土、溪边的鹅卵石,到处是随处可见、唾手可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校本课程资源。于是,他们迅速地组成了“农村学校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在翔云中心小学、云山小学两所小学开展试点,启动了《农村美术资源开发与利用》校本课程。随后,黄田小学也开发并实施了《中国书法》、梅庄小学开发并实施的《针线活》校本课程。

2、校本课程课时多,怎么办?按照省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规定,地方与校本课程约占课时总数的10%-12%,一、二年级各2课时,三、四、五、六年级各3课时。老师普遍认为课时多,手中的内容贫乏,“僧多稀少”。如果要求学校“一步到位”,严格按课程计划全面开设多门类的校本课程,既要求过高,又不现实。因此,我们提倡采用步步为营,分层实施的办法,有条件的学校严格按课程计划要求上,可采用“必修课程加选修课程”模式进行,暂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采用“从单一门类逐步推向多门类”的模式进行,有效地促进了校本课程实施。

①、从单一门类逐步推向多门类。例如:东田桃园小学地处农村,有丰富的果树资源和校外果树种植“土专家”,就从科学素养类开始,主题定为《果树栽培》,在活动中有教师的参与,还有校外“土专家”的讲述。金淘占石小学所在乡村是叶飞的故居,首先开发了《叶飞将军的故事》校本课程。溪美贵峰村是全国诗词协会第一诗村,爱国华侨王国明先生每年自费回家乡开展诗词吟诵活动,贵峰小学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开发了《诗词吟诵》校本课程。丰州镇素有南安古都,古时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而闻名,丰州中心小学开发了《海丝之路的起点——九日山》校本课程。之后,逐步拓展,开展多门类、综合性的校本课程。

②、用必修课程加选修课程。有的学校认为某一门校本课程比较重要,又适合不同年级的学生,就采用必修加选修模式,按原来班级和打破班级相结合形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活

3、校本课程形式新,怎么上?校本课程不同于语数课程,一般没有固定的班级,学生的年龄不一样,没有固定的活动模式,怎么上?这是为难教师的一大难题。为进一步探索开发与实

施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提升教师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我市积极开展市、片区、学校三级教研活动,全市共开展了市级片区研讨活动10场,中心小学片区研讨活动104场,学校研讨活动700多场。

我们清醒地看到,虽然实施新课程已经有8年,但一些学校还缺乏规范管理,教师还没能掌握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技能。于是,在2010年11月组织开展了“立足规范管理,促进常态实施”五个片区专题研讨活动,以课程规范管理为突破口,促进开齐上足、常态实施。眉山中心小学(山区)开展了经典诵读《弟子规》、洪梅仁宅中心小学开展了《洪梅乡贤》、九都第一小学(山区)开展了《旅游鞋制造工艺》、溪美莲塘中心小学(市郊区)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石井中心小学(沿海)开展了《郑成功文化》校本课程研讨活动。市教育局李仁杰副局长、初等与学前教育科干部、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各片区学校领导老师参加了活动。与会者观摩了校本课程研讨课,各主办单位和参与活动单位交流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进修学校教研员对“如何规范做好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作了专题发言。市教育局李仁杰副局长在活动中强调:各单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教师课程开发意识;要立足当地实际,走出自己的特色;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又要注意渗透思想教育。

各中心小学(小片区)还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如金淘中心小学每学期组织一次校本课程培训,积极开展专题观摩研讨活动。2010年春开展“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2011年春开展“如何进行校本科程纲要设计?”; 2011年秋开展“如何使校本课程实施走向常态化?”专题研讨活动。东田中心小学每学期开展研讨评优活动,举行优秀纲要设计、案例反思评选,并进行汇编。2010年秋季,要求每位兼任校本课程的老师开一节校本课程研讨课,各校推选一节参加中心小学比赛,逐步提高了实施校本课程的水平。眉山中心小学开展“七个一”及亲子诵读活动,每天上午上课前和下午放学后播放感恩歌曲;一学期开展一次《弟子规》专题讲座,用经典小故事说情理、讲内涵;布置学生每周一次用实际行动为长辈献上孝心;召开一次推进《弟子规》为主题的家长会和一次亲子诵读会,让家长支持配合、监督学生落实《弟子规》精神。水头中心小学三年来坚持开展“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管理经验交活动”,各小学校长或教导主任参加活动。先由各学片推荐的学校代表作典型发言,然后由中心小学教导处作指导性建议,最后由校长作强调。为增强基层小学校本课程研讨活动的有效性,石井中心小学以学片为单位,把22所小学分成四个教学片开展校本课程研讨活动,研讨活动由各学片片长负责组织。活动时,由片内的一所学校提供一堂研讨课,其他校提供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教材,以及班级校本课程活动照片等资料参加展示。

我们在下校检查中发现,有的老师把校本课程方案设计写成教学计划,把纲要设计写成教学设计,活动中采用教师一讲到底的方式。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引导教师明确校本课程的特点,弄清校本课程与语数课程的区别,进一步推进规范实施。并于2011年11月组织开展了“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片区专题研讨活动,官桥塘上小学《杖头木偶》、英都中心小学《英都风物——“拔拔灯”》、美林玉叶小学《小学生安全教育——“快乐课间安全活动”》、乐峰中心小学《校本课程——“国学”》、码头中心小学《闽南童谣-——中秋博饼》、学科拓展类的《瓶子变身记》。他们以校本课程方案(纲要)设计整体性、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为目标,为各校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市教育局初幼教科干部、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各片区内单位分管校本课

程的领导、老师参加了活动。观摩了校本课程研讨课,各单位交流了规范实施校本课程的经验,进修学校教研员作“认真设计活动方案,常态实施校本课程”的专题发言,强调各单位在设计校本课程活动方案(纲要)时要做到:总体规划体现整体性,内容安排要有系统性,内容选择突出针对性,编写形式力求规范性。

4、校本课程没考试,怎么评?按照省颁课程计划,校本课程没有纳入考试范围,如果不加以监督,容易造成随意性,应付了事。因此,校本课程如何评价,是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瓶颈。

①、重视过程性评价。东田中心小学加强了过程性监督,经常随意深入课堂抽查听课,看教师是否按课程表开足校本课程,是否按计划设计课程纲要。他们在加强结果性评价的同时兼顾过程性评价。如开展书法展览和书法比赛,既要看现场书写的作品水平,又要看平时练习作业情况。仑仓中心小学加强课程实施过程性监督管理,防止把校本课程挪用作语数课程。他们要求每所小学每个班级应设有“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性材料收集袋”,一个班级一个项目一个档案袋,至少存放一学年,档案袋里内容要求有:方案设计、纲要设计、三分之二以上学生专题手抄报或学生作品,学校每个学期检查一次。

②、加强终结性评价。梅山中心新小学举行了“三字经”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三字经知识竞赛”“三字经诵读竞赛”等,有效地检阅了学校经典诵读课程的实施情况,使全校师生深刻体验了该课程的意义。眉山中心小学举行《弟子规》诵读活动阶段形成果检查比赛活动,在竞赛中检查学校一个阶段各个班级的学习效果。康美中心小学开展了校本科程活动课展示与评优活动,开展校本课成纲要设计评优活动。码头中心小学建立起一套校本课程管理、检查、考核、评估制度,对学生的评价包括:课前准备、参与态度、知识与技能掌握、阶段成果展示。对教师评价包括:每个活动的纲要设计,学生的喜欢程度,活动的效果如何等。每个学期印制教师、学生、家长问卷调查表,对每个项目校本课程进行全面评估鉴定这些比赛与展示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校本课程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校本课程全面实施和保证了活动的质量。

三、反思总结,不断提升我市“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水平。

1、总结经验,交流推广。几年来,我们坚持每学期开展一次学校研讨活动。每年一次乡镇中心小学、市直小学研讨活动,在此基础上选择典型单位开展每年一次市级片区专题研讨活动,在活动之前要求各单位认真总结经验,查找存在问题,确定研究方向。活动后形成文字材料,把每一次活动的学校活动方案、纲要设计、经验文章形成一组稿件,发表在《南安教育》刊物上。2010年11月开展“立足规范管理,促进常态实施”片区专题研讨活动材料选编在《南安教育》2012年1.2期,2011年11月开展的“校本课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片区专题研讨活动材料选编在《南安教育》2012年1、2期,为基层学校提供学习参考的资料,进一步推进了校本课程的深入开展。

2、领略成功,增强信心。几年来,我市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始终坚持明确方向,知难而进,持之以恒,不断提升的思路,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成效初显。

①、教师专业在校本课程中得到发展

教师的课程意识提升了。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教师的思想观念转变和课程意识不断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

向课程的“开发者”过渡。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

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提高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积累经验,这样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许多教师已经由不适应的教师——经验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转变。

②、学生个性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了张扬

学生的需求满足了。国家统一课程在编制过程中,可能考虑的是作为哪一个学段的学生应该掌握什么知识、本领,所以它更多的是以成人的看法来设置学习目标和内容,有些课程设置纯粹是课程专家的一厢情愿,是单方面输入式的课程。而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这样满足了各种不同学生的需要,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水头中心小学校本课程最大限度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让多数学生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向,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人人都是课堂上的主人,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原本在课堂上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在校本课程上却兴趣盎然。如有个在课堂上总是爱走神和喜欢和同学学说悄悄话的学生,自从参加学校的“故事大王”校本课程班之后,他的这一爱说话的特点得以发挥,讲故事绘声绘色,总能得到同学们的热烈掌声,身为故事大王班的“尖子生“,他找到了自信,深深感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眉山中心小学实施了《弟子规》校本课程后,家长们反应,孩子们“变得懂事了”,乱扔废纸杂物的现象少了,文明礼仪的行为多了,学生的记忆力增强了。

学生的个性张扬了。校本课程实施是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了各方面的技能,沟通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获得了调查分析、信息处理的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金淘中心小学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11月,学生参加南安市校园歌手、钢琴比赛,四人获一、二、三等奖,参加象棋比赛获小学低年级组获得冠军、乒乓球比赛获小学女子组团体冠军,男团第二名。参加泉州市第九届运动会,获女甲、女丙组冠军;第九届沙滩排球比赛,毓南小学代表队获得第二名。参加省书法比赛两个学生分别获得一、三等奖。水头中心小学学生参加南安市级以上各项各类竞赛100多人获奖,团体参加“中阳杯“市级乒乓球比赛荣获冠军,篮球队参加“东方杯”篮球赛获冠军,四个同学参加泉州市电脑制作比赛、美术书法比赛获得奖励。乐峰中心小学开设的高甲戏这门课程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南安电视台、泉州晚报相继进行采访,同时在网上及各类杂志都相应转载报道,使高甲戏这门艺术在学校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芒。翔云中心小学在参加各级硬笔比赛中,先后有三人次获南安市一等奖、泉州市二、三等奖,两人次获南安市二、三等奖;在毛笔比赛中,有两人次获南安市二、三等奖。在实施《农村美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学生创作的作品参加南安市竞赛有两人次获一等奖,推选至泉州参赛获一等和三等奖,另选送参加泉州市绘画竞赛共有3人获一等奖,2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3人获“佳作奖”。石井中心小学学生书法、美术、手工作品、南音演唱演奏有近百人次在市、省、全国比赛中获奖。作品刊登在《泉州晚报》、《美术报》、《小学生周报》、《少儿美术》等有100多人次,学校两次被中国教育报评为“艺术教育特色单位”,南音队赴北京演出获优秀奖,李成计老先生获得大赛组委会颁发的“突出贡献奖”,七位小学员得到“优秀奖”,并受文化部有关领导的接见和

表扬。《厦门日报》刊登《八旬老翁和他的“丫丫”南音班》;《海峡都市报》C3版刊登《淗江有支儿童南音队名扬京城》。台湾教授卓圣翔应邀给少年南音队的孩子们上课,淗江少年南音队代表南安参加泉州市庆祝“三姐妹”社十周年南音晚会《迎宾曲》。

③、学校特色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了凸现

实施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落实学校办学理念,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通过几年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了一些学校特色的逐渐形成。

洪濑四都小学根据学校地处山区农村,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社区流行南音,老校长热心学校南音教学,几年来坚持开设南音校本课程,弘扬了民族优秀文化,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得到张扬,南音演唱演奏水平得到提高。2005年至今,全校共有15名学生被泉州培元中学南音班录取,其中有三名学生被厦门南音乐团录取,一名学生被泉州师院录取,学校于2009年被泉州培元中学授予“南音优质生源基地校”光荣称号,之前,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著名琵琶大师刘德海一行到学校考察时给予高度评价,学校的南音教学在《泉州晚报》《福建日报》等相聚刊登报道,福建电视台也作了专题报道。如今,这所山区农村小学的“南音”之花在南安大地盛开,“南音”之声在泉州大地飘扬。

梅山中心小学闽南童谣说唱《外公外婆疼外孙》作为泉州市唯一演出节目,于2010年6月12日参加省文化厅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成果展示活动演出;2011年学校舞蹈队参加芙蓉基金会成立20周年文艺汇演活动中三个节目荣获二、三等奖。学校“小星星艺术团”的同学们自编自演的小品、说唱、舞蹈等节目,参加73146部队欢迎退伍士兵、蓉中村文化节文娱汇演,向家长和社会宣传《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及环境保护知识,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诗山中心小学获得泉州市首届泉州市闽南童谣电视大赛组织奖,前山小学的《记绿色日记,做环保标兵》活动主题刊登在《德育报》并入选“全国中小学校园100个德育细节”;诗门小学的《乒乓球》有力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成为南安市乒乓球训练基地。

④、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

经力了几年的艰辛与磨砺,一些学校、教师积累了一些经验,得到了社会贤达的热心支持,根据自己的特色与条件,根据校本课程的理念与实施要求,全市共编写了100多套校本课程教材。

霞美中心小学编写了《走进花卉城》,2011年5月出版,内容包括花卉栽培技术,园林景观设计与制作技巧等,采用分章节编写,按主题分为六章加十个附录。官桥中心小学编写了“蔡氏古民居”校本课程教材。丰州中心小学编写开设了《九日山文化》校本课程,闽南特色《闽南童谣》;地域特色的《明礼成信》;历史底蕴的《九日山见证海丝》、《古丰州文化》等系列教材。英都中心小学编写了《英都文化》教材。仑苍中心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编写了《心理健康常识》、还编写了《仑苍风物》、《南安地名小故事》、《小学生安全知识》等教材。

3、反思问题,不断完善。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将冷静应对,寻找策略,不断完善。

一是师资问题。部分学校、教师的课程意识比较淡薄,认为有考试的语、数、英是主科,其他科目是次科,可以应付了之,挪作它用。教师的知识、能力不能适应课程开发的需要,在短期内难以真正实现自下而上、权利分享、责任分明、自主开发的要求。因此,要不断加强师资培训,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容纳入教师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中,将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的研究相

结合,不断提高师资整体素质。还要制定一些有效的课程开发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积极性。由于山区生员少,按现行师生比例编制偏紧,教师感到压力大,负担重,留给教师独立钻研的时间少。

二是课程评价问题。现行的教师评价中更多的是看重语、数科的成绩,非语数的评价地位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而且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没有规范,评价手段单一,社会、家长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也比较低,教师投入的热情也比较少,开发实施的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为此,逐步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学校应尝试建立《学校校本课程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于实施的情况纳入教师年度评价考核内容之中,作为评先、评优、评定职称的一个条件,使校本课程成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组成部分。

三是满足学生需求问题。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学生,往往各方面都优秀,真可谓“吹拉弹唱”样样都会。因此,学生在选择校本课程中就会遇到“萝卜青菜”我都爱,但是学生又只能选择一种,只好“忍痛割爱”。这样就出现了优秀学生“吃不饱”的现象。所以,如何更好地避免这样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虽然两年的实验历程到今天已告一个段落,但我们的脚步仍继续前行。我们将以结题为契机,积极推广一些单位的先进经验,加大实施力度,促进我市全面、规范、常态实施校本课程。

南安市“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组

2012年3月29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