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作业答案

微生物作业答案

微生物作业答案
微生物作业答案

微生物作业答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微生物作业答案(名词解释答案书上和PPT都有,自己查找)

一.<绪论ppt>1.什么是微生物它包括哪些类群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生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衣原体、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蕈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2.微生物有哪五大共性其中最基本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微生物的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

最基本的是体积小,面积大。因为体积小,面积大,比面值大,营养物质吸收面值、代谢废物的排面值、环境信息交换面值大,即:营养物质吸收和废物代谢快、环境信息交换快。3.简述巴斯德、科赫对微生物学的主要贡献。

答:①巴斯德: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证实了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将病原微生物减毒制成疫苗;发明了巴氏消毒法。

②科赫:配制固体培养基,并建立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分离到许多病原菌;提出了科赫法则。

二.<1ppt:第一章>1、概念:细菌;原核生物;芽孢;伴孢晶体;荚膜;2、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答:由于G+菌和G-细胞壁化学成分的差异,引起了两者对染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物理阻留能力的不同。 G+菌细胞壁肽聚糖网层厚,乙醇脱色后,网孔缩小,而且不含类脂,乙醇处理后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留在壁内,使其呈紫色; G-菌细胞壁网层少,交联差,而且含类脂多,乙醇处理后,细胞壁出现缝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溶出,呈无色,复染后被染成复染剂的颜色。

3、什么叫菌落?分析细菌的个体细胞形态与菌落形态间的相关性。

答: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个体形态与群体的相关性:

①无鞭毛、不运动的细菌:较小、厚、边缘整齐的半球状菌落。

②有鞭毛、运动强的菌:大、扁平、边缘多缺刻、不规则菌落。

③有糖被的菌:大、透明、蛋清状菌落。

④有芽孢的菌:粗糙、不透明、多褶的菌落。

4、细菌及放线菌的菌落特征

答:细菌菌落特征:湿润、较光滑、较透明、较粘稠、易挑取、质地均匀、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心颜色一致。

放线菌菌落特征:干燥、不透明、表面致密、丝绒状、表面呈粉末、难以挑取、正反面颜色不同。

5、典型放线菌的个体形态

答:具有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等结构,通过载玻片培养等方法可清楚观察到细胞呈丝状分支,菌丝直径很细;在营养生长阶段,菌丝内无隔,故一般呈多核的单细胞状态。

6、简要说明G-菌和G+菌肽聚糖单体构造的差别?

答:差别:①G+四肽尾的第三个氨基酸分子是L-Lys,G-菌四肽尾第三个氨基酸是消旋二氨基庚二酸;

②G+菌有肽桥,G-菌则无特殊肽桥。

三.<2ppt:第二章>1、概念:真核微生物;菌物界;假菌丝;真菌丝;蕈菌2、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区别

答:

3、真菌的特点

答:(1)、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2)、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

(3)、细胞壁多数含几丁质;

(4)、营养方式为异养吸收型;

(5)、以产生大量无性和(或)有性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6)、陆生性较强。

4、酵母菌的菌落特征(比较与细菌菌落异同点)

答:相同点:表面光滑湿润、较透明、质地均匀;与培养基不结合,易挑取;中央与边缘、正面与反面颜色相同。

不同点:酵母菌:菌落颜色单调;菌落大而突起;生长较快;多带酒香味。

细菌:菌落颜色多样;菌落小而突起或大而平坦;生长很快;一般有臭味。

5、霉菌的菌落特征(比较与放线菌菌落异同点)

答:相同点:表面干燥、不透明;与培养基结合紧密,不易挑起;菌落颜色多样,正反面颜色一般不同。

不同点:放线菌:菌落小而致密;常带有泥腥味;生长较慢。霉菌:菌落大而疏松或大而致密;往往带有霉味;生长一般较快。

6、填图题:真核细胞构造;根霉的形态和构造;青霉和曲霉分生孢子头的构造;蕈菌的典型构造.<画图>

答:1、真核细胞构造:书本P45:图2-1典型真核细胞构造的模式图;2、根霉的形态和构造:书本P60:图2-12 根霉的形态和构造;3、青霉和曲霉分生孢子头的构造:书本P61:图2-13 青霉和曲霉的分生孢子头;4、蕈菌的典型构造:书本P65:图2-17 蕈菌的典型构造。

四.<3ppt:第三章>1、概念:病毒;亚病毒、类病毒、噬菌体、、裂解量、温和噬菌体、烈性噬菌体、溶源性2、病毒的特点、病毒的结构及对称体制

答:特点:①个体微小(能通过细菌滤器);②无细胞结构(分子生物);③只含单一核酸;④严格细胞内寄生(活的细胞);⑤复制方式增殖;⑥离体以无生命的大分子状态存在⑦;对抗生素不敏感;⑧有些病毒核酸能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

结构:由蛋白质组成的衣壳,由核酸构成的核心及包膜(有些病毒有)。

对称体制: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复合对称。

3、E. coli 的T偶数噬菌体结构

答:的T偶数噬菌体由头部、颈部和尾部三部分组成。

①头部是二十面体对称,由衣壳和核心组成的;②颈部有颈环和颈须两部分组成;③尾部是螺旋对称,分别由尾鞘、尾管、基板、刺突、尾丝组成。

4、噬菌体的繁殖过程

答:1、吸附:尾丝接触宿主细胞受体,尾丝散开,随即就付着在受体上,从而把刺突、基板固着于细胞表面。

2、侵入:尾丝收缩,基板构象发生变化,促使尾鞘中的蛋白质亚基发生复杂的移位,并紧缩成原长的一半,由此把尾管推出并插入细胞壁和膜中,头部的核酸迅即通过尾管及其末端小孔注入宿主细胞中。

3、增殖:核酸的复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4、成熟:把已合成的各种“部件”进行装配。

5、裂解:当宿主细胞内的大量子代噬菌体成熟后,由水解细胞膜的脂肪酶和水解细胞壁的溶菌酶等的作用,促进了细胞裂解,从而完成了子代噬菌体的释放。

五.<4ppt:第四章>1、概念:碳源、氮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选择培养基、固体培养基2、简述微生物的四大营养类型。

答:微生物的四大营养类型为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

①光能自养型的能源为光,氢供体为无机物,基本碳源为

CO2;

②光能异养型的能源为光,氢供体为有机物,基本碳源为CO2

及简单有机物;

③化能自养型的能源为无机物,氢供体为无机物,基本碳源为

CO2;

④化能异养型的能源为有机物,氢供体为有机物,基本碳源为

有机物。

⑤3、什么是鉴别培养基?试以EMB培养基为例,分析其鉴别

作用的原理。

答:鉴别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以EMB培养基为例:EMB培养基中的伊红和美蓝两种染料可抑制G+细菌,在低酸度下,这两种染料会结合并形成沉淀,起着产酸指示剂的作用。其中G-细菌中不能发酵乳糖的菌不产酸,菌落无色透明;G-细菌中能发酵乳糖的细菌分两类:①产酸力强,菌落在透射光下呈紫色,反射光下呈绿色金属闪光;②产酸力弱,菌落呈棕色。

4、微生物的主要营养物质及其功能

答:(一)、碳源,功能:

1、为微生物合成自身细胞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提供碳

元素。

2、提供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碳元素。

3、为微生物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二)、氮源,功能:

1、为微生物合成自身细胞物质(蛋白质、核酸)提供氮元素。

2、提供微生物代谢产物中的氮元素。

(三)、能源,功能:

1、为微生物代谢提供能量。

(四)、生长因子,功能:

1、为微生物提供重要细胞化学物质(蛋白质、核酸、脂质、辅酶、辅基)中的组分。

2、参与代谢。

(五)、无机盐,功能:

1、细胞内分子的成分(P、S、Co、Mo等);

2、调节渗透压(Na+、等);

3、酶的激活剂(Mg2+、Cu2+、等);

4、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源(S0、Fe2+、NH4+、NO2- );

5、无氧呼吸时的氢受体( NO3- 、SO42-);

6、调节PH的稳定。

(六)、水,功能:

1、优良溶剂,保证生物生化反应的进行;

2、维持大分子结构稳定;

3、参与生化反应;

4、保证了细胞内的温度不会因新陈代谢过程中释放的能量骤然上升(高比热、高汽化热);

5、少数微生物的营养物。

六.<5ppt中的第六章>1、典型生长曲线各期的特点及生产上的意义。

答:(一)、延滞期:

特点:1、生长速率常数为零(每小时分裂的次数为生长速率常数);2、细胞变大或增长;3、细胞内RNA增加;4、合成代谢活跃;5、对外界不良环境敏感(易变异);

应用:为缩短潜伏期,可提高发酵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或让发酵培养基的成分接近种子培养基;接种到发酵液中的菌应为指数期。

(二)、指数期

特点:1、生长速率常数(R)最大;代时最小。2、G(代

时)=1/R(细胞每分裂一次所需的时间为代时)。3、细胞进行平衡生长。4、酶系活跃。

应用:用于生理、生化研究;噬菌体最适宿主;发酵工业中用作种子。

(三)、稳定期:

特点:1、R为零; 2、生长产量常数最大 (生长得率)

Y=X-X0/C0-C=X-X0/C0(产黄青霉,以葡萄糖为限制因子Y=1/;

3、积累内含物:糖原、异染颗粒、脂肪;

4、形成芽孢;

5、合成次生代谢产物。

对生产实践的指导意义:1、某些产物的最佳收获期:生产菌体或与菌体生长相平行的代谢产物。2、促使连续培养原理、工艺、技术的创建。

(四)、衰亡期:

特点: R为负值;细胞形态多形性;有的自溶;产生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释放芽孢(产芽孢的菌)。

应用:产生的抗生素等次生代谢产物可以在此阶段收获

2、影响微生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答:温度、氧气、PH

3、概念:灭菌、消毒、防腐、化疗;巴氏消毒法。

4、下列曲线代表的意义。

答:①制菌:表示在某一个点,用防腐等措施抑制细菌的生长,其总菌数等于其活菌数,且随着时间的增加不发生改变。

②杀菌:表示在某一个时间点进行杀菌,随着时间的增加,其总菌数不发生改变,而活菌数不断减少。

③溶菌:表示在某一个时间点进行溶菌,随着时间的增加,其总菌数与活菌数相等,并一起随时间的增加而减少。

七.<5ppt中的第七章>5、比较普遍转导与局限转导的异同。答:相同点:都是以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DNA转移到受体菌中的转导现象。

不同点:普遍转导:是通过完全缺陷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任何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中而实现转导。

局限转导:是通过部分缺陷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特定DNA片段转移到受体菌中,并实现表达的现象。

6、实验室常用菌种保藏的方法有哪些?

答:斜面或半固体菌种冰箱保藏法;石蜡油封藏法;甘油悬液保藏法;沙土管保藏法;真空冷冻干燥法;液氮保藏法。

八.《5ppt中的第八章》1、概念:正常菌群、共生、互生、微生物生态学、微生态学2、我国饮用水的标准。

答:1ml水细菌总数小于100个,1L水大肠菌群数小于3个。

3、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或为什么说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

答:土壤具备了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水分、空气、酸碱度、渗透压和温度等条件。

4、各举一例说明微生物间及微生物与它种生物间最典型的五种关系。

答:

(答案不唯一,以上只是其中一种)

九<5ppt中的第九章》.1、名词解释:传染与免疫、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抗原与抗体、补体与干扰素。

2、决定传染结局的三个因素及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答:三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环境因素

病原体和宿主免疫力是决定传染结局的关键因素。当病原体致病性弱、宿主的免疫力强时往往导致隐性传染;当病原体致病性强、宿主的免疫力弱时,往往导致显性传染。环境因素在传染中起着间接作用,良好的环境因素有助于增强宿主的免疫

力,也有利于限制或切断病原体的传播,因而可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不利的环境因素则导致与其相反的结果。

3、传染的可能结局有哪几种?

答:①隐性传染;②显性传染;③带菌状态。

4、抗体形成的规律及其应用。

答:抗体形成的规律

(1)初次应答:机体初次接触抗原后,需经过一段潜伏期后才能在血清中产生抗体,抗体量一般不高,维持时间短,且很快下降。机体的这种初次接触抗原的反应称为初次应答。(2)再次应答:在对抗原发生初次应答后,再注射相同的抗原,潜伏期明显缩短,抗体量上升到最高水平(为初次抗体量的10-100倍),并且在体内维持较长的时间,抗体的类别主要为IgG。机体的这种再次接触抗原的反应称为二次应答或再次应答。

(3)回忆反应:当初次注射产生的抗体在体内完全消灭时,如再接触相同抗原,又可使该抗体突然回升,称为回忆反应(4)几类抗体出现的顺序:

IgM出现最早,但很快消失(数周或数月)。

IgG在IgM后出现,持续时间长(数年)。

IgA在 IgG后出现,含量少,持续时间较长。

实践中的应用:

(1)在预防接种时,根据初次应答与二次应答的规律,注射疫苗一般都要注射2-3次,且第一次和第二次接种时间要有一定间隔。

(2)在抗体制备中,采用多次注射抗原的方法。

(3)根据抗体出现的先后规律,在疾病诊断中,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

5、下列人群如何预防破伤风为什么

◆接种过白、百、破三联疫苗的受伤儿童

◆未接种过破伤风类毒素的受伤民工

◆3个月后将执行战斗任务战士

答:1、注射破伤风类毒素。因为儿童曾注射过破伤风类毒素,建立过初次应答,再次注射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再次应答,机体在短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抗体,起到保护作用。

2、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因为他们没有注射过破伤风类毒素,机体对此没有建立过初次应答,采用人工被动免疫,能在短时间内能产生保护作用。

3、注射破伤风类毒素。采用此方法的优点是,它属于人工自动免疫,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抗体,而且抗体持续时间长,在一段时间内对人体都有保护作用。

6、抗体的种类及IgG抗体的结构。

答:抗体的种类:IgM,IgG,IgA,IgE,IgD.

IgG抗体的结构:由四条肽链组成,其中两条相同的重(H)链,两条相同的轻(L)链;H链与L链间,H链与H链间靠二硫键相连。

7、简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过程。

答:体液免疫: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并将抗原呈递给TH细胞,TH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活化,活化的TH细胞刺激B淋巴细胞进行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或抗原直接刺激B 淋巴细胞进行增殖并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合成并释放抗体到体液中以发挥其免疫作用。

细胞免疫:抗原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并将抗原呈递给TH细胞,TH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活化,活化的TH细胞刺激T淋巴细胞进行增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或抗原直接刺激T 淋巴细胞进行增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进而直接攻击靶细胞或间接地释放一些淋巴因子以发挥其免疫作用。

十<5ppt中的第十章》.1、概念:双名法、三名法、生物界的三域学说;2、DNA碱基比例测定法鉴定微生物的原理。

答:DNA是除少数病毒以外的一切微生物的遗传信息载体。每一种微生物均有其自己特有的、稳定的DNA即基因组的成分和结构,不同微生物间基因组序列的差异程度代表着它们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疏密。亲缘关系相近的种,其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相近,故两者的GC比接近;但GC比相近的两个种,它们

的亲缘则不一定都很接近,原因是核苷酸序列可差别很大。种内各菌株间 GC差别在-%间;相差5%以上时,就可认为属不同的种;相差超过10%,可认为属不同的属。

3、微生物分类鉴定的主要步骤。

答:1、获得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2、测定一系列必要的鉴定指标;

3、查找权威的菌种鉴定手册。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 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它是真正意义上的功能水平和分子水平的成像。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PACS,实现了医学影像的大融合,将各种数字化的图像串联起来,可进行数字化图像的远程传输和远程会诊,并与医院的HIS、CIS、RIS等进行联网,实现了数字化医院。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的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的CT、MR、介入、普放,超声和核医学等亚学科逐渐建立,医学影像技术学科也逐渐形成。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X线的临床应用,放射学的形成,医学影像学的形成。总体走向是建立现代医学影像学:从大体形态学向分子、生理、功能代谢/基因成像过渡;从胶片采集、显示向数字采集/电子传输发展;对比剂从一般性组织增强向组织/疾病特异性增强发展。;介入治疗,以及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具体走向是:影像信息更加具有敏感性、直观性、特异性、早期性;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由显示诊断信息向提供手术路径方案发展;图像采集与显示:由二维模拟向三维全数字化发展;图像存储由胶片硬拷贝向软拷贝无胶片化,乃至图像传输网络化发展;从单一图像技术向综合图像技术发展

农业微生物学复习试题答案及解析

一、填空题 1. 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型。 2. 鞭毛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单生鞭毛)、(丛生鞭毛)和(周生鞭毛)。 3. 从应用角度,把真菌分为(霉菌)、(酵母菌)、(蕈菌)三类。 4. 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共生关系)、(拮抗关系)、(互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猎食关系)。 5. 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主要有(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等4种方式。 6. 真菌菌丝体形成各种特化结构,主要有(假根)、(吸器)、(菌核)、(菌环)等。 7. 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进行增殖的过程分为(吸附)、(侵入)、(复制)、(聚集)、(装配)等步骤。 8. 纤维素酶分为(C1酶)、(Cx酶)、(β—葡萄糖苷酶)等3类。 9. 无隔膜菌丝产生(孢囊孢子),有隔膜菌丝产生(分生孢子)。 10. 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多少一般规律是:(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11. 真菌的有性孢子分为4种,即:(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12. 培养基的类型按成分不同划分成(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三大类。 13. 霉菌菌丝从功能上划分有:(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

菌丝)。 14. 病毒的结构主要有(衣壳粒)、(衣壳)、(核髓)、(核衣壳)。16.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及分布受(土壤类型)、(深度)和(季节)的影响。 17. 细菌的生长曲线可以划分为(延迟期)、(对树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等4个时期。 18.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根据生理作用划分为:(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等六大类。 19. 原核生物的三菌是指(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20. 放线菌的繁殖方式有:(无性孢子)和(菌丝断裂)。 21. 通常根据宿主范围将病毒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与(微生物病毒)。 22. 微生物的特点有:(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种类多)、(生长繁殖快)、(代谢能力强)、(易发生变异)。 21. 放线菌为分枝状细菌,宽度和(细菌)类似,但(长度)和(分支)则是无限制的。 22. 杀虫真菌侵入寄主的过程有:(附着)、(萌发)、(侵入)、(增殖)等4个过程。 23. 根据产物的不同,乳酸发酵有三种类型:(同型乳酸发酵)、(异性乳酸发酵)和(双歧杆菌乳酸发酵)。 24. 微生物细胞化学组成中(C)、(H)、(O)、(N)、(P)、(S)等6种元素占菌体细胞干重的97%。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讲义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讲义 本课程是环境学院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与另一门课《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相结合,构成一个完 整的体系;本课程强调每个学生要动手,通过实验,加深对讲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本课程内容分两大部分:一是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二是微生物学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绪论 主要内容: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微生物学概述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的特点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微生物的命名与分类第一节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定义: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与环境领域(包括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有关的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 规律。?其内容包括:微生物个体形态、群体形态;细胞结构功能、生理特性、生长繁殖、遗传变异 等;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微生物与污染环境之间的关系);微生物对物质的转化分解作用(特 别是应用微生物来处理各种污染物质,如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二、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 总的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的任务: (1)防止或消除有害微生物 (2)充分利用有益的微生物资源 三、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水处理)中的应用

1)在环境监测方面(水污染的监测) 利用在环境中生存的生物的种类、数量、活性等特征,来判断环境状况的好坏。这些生物称为指示生 物。 生物监测的优缺点: 生物监测的主要优越性: (a)长期性——汇集了生物在整个生活时期中环境因素改变的情况,可以反映 当地的环境变化; (b)综合性——能反映环境诸因子、多成分对生物有机体综合作用的结果; (c)直观性——直接把污染物与其毒性联系起来; (d)灵敏性——有时甚至具有比精密仪器更高的灵敏性,有助于提早发现环境 污染。生物监测的主要缺点: (a)定量化程度不够; (b)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2)在环境治理方面 包括水、大气、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其中特别在水处理方面,有着大量成功应用的例子。 第二节微生物概述一、微生物的定义 微生物是指所有形体微小,用肉眼无法看到,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 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Too small to be seen with naked eyes 二、微生物的特点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医学影像诊断学》学习指南 一、课程介绍: 《医学影像诊断学》是运用X线、CT、MRI等成像技术来研究人体组织器官在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成像,以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判断病变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诊断依据的一门学科。随着医学影像医学检查手段和方法的不断进步,医学影像诊断学内容亦在不断丰富和更新,成为包括超声、X线、CT、MR、ECT、PET 和介入放射学等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临床学科。在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除反映国内、外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和成熟的观点外,还兼顾我国医学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系统为主线,在每系统中均以总论、正常X线、CT、MR表现和基本病变的表现为主,适当地编入了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学诊断,以保持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忌片面求新求深。 本课程讲授中,为适应学生在今后工作中查阅外文文献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学习中还需讲授重要名词和术语的英文单词。 二、课程学习目标: 1、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医学影像诊断学范畴内的各项技术,掌握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原理 和疾病诊断合理方法的选择、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基础(包括常规放射学、CT、MR、超声学、核医学、介入放射学。 3、能够运用影像学的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了解影像诊断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三、课程学习内容与安排 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生要求掌握各种影像检查方法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掌握各系统正常和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影像诊断,了解本专业成像技术的最新进展。按照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二大模块。 在理论课中按系统分为11个部分共78学时,实践课教学分为实验课、见习和实习3个部分。

农业微生物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农业微生物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作业题一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 生长曲线:在分批培养中,以细胞数目的对数值作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作横坐标,就可以画出一条有规律的曲线,这就是微生物的典型生长曲线。 氨化作用:就是微生物将有机氮化物转化成氨的过程。 培养基:培养基是一种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拮抗作用:由某种微生物的生长而引起的其他条件改变抑制或杀死他种生物的现象。 菌落: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局限一处大量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群体,即称为菌落。 朊病毒:朊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呈杆状颗粒、直径26nm,长100~200nm(一般为125~150nm)。 生物固氮:生物固氮是指分子氮通过固氮微生物固氮酶系的催化而形成氨的过程。 衣原体: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革兰氏阴性原核生物。 根瘤:是根瘤细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在植物根部共生发育形成的特殊结构。 互生作用:一种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可以创造或改善另一种微生物生活条件,彼此促进生长。 二、填空(20分) 1. 细菌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螺旋状 2. 放线菌的菌丝有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 3. 霉菌的无性孢子有节孢子、胞囊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 4. 微生物的呼吸类型有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兼性呼吸 5. 地衣是蓝细菌和真菌的共生体。 6. 常用的微生物杀虫剂包括细菌、真菌、病毒 7. 根据固氮微生物与高等植物间关系,可以把固氮作用分为自生、共生、联合 三、简答题(30分) 1、举例说明微生物多样性和环境适应性及其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实例 五个共性对人类来说是既有利又有弊的。我们学习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能兴利除弊、趋利避害。人类利用微生物(还可包括单细胞化的动、植物)的潜力是无穷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自己努力达到能在细胞、分子和群体水平上认识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并设法联系生产实际,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或改善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打好坚实的基础。 2.简述温度对微生物的影响 ⑴低温对微生物的影响 大多数微生物对低温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当微生物所处环境的温度降低到生长最低温度以下时,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逐渐降低,最后处以停滞状态,但微生物仍能维持较长的生命,当温度恢复到该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时,又开始正常的生长繁殖。所以可以采用低温保藏菌种,用冷藏方法保藏食品,以期限制其中的微生物活力,防止腐败。 ⑵高温对微生物的影响 高温可以死微生物,主要是由于它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和核酸等重要生物高分子发生变性、破坏。所以可以采用高温进行灭菌和消毒。 3.简述革兰氏染色方法及其机理 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度较紧密,在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再加上它基本上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复合物仍能牢牢阻留在其细胞壁内,使其呈现紫色。反之,革兰氏阴性细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松散,故遇乙醇后,肽聚糖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醇把类脂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缝隙,这样,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就极易被溶出细胞壁,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番红等红色染料进行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细菌出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菌则仍呈紫色。 四、论述题(30分) 1.论述氮素循环途径及微生物在氮素循环中的作用

最新发酵工程复习资料重点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重 点

发酵工程(Fermentation Engineering)的定义 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服务的一门科学。 淀粉质原料进行蒸煮的目的是使植物组织和细胞膜彻底破裂,淀粉成为溶解状态进行液化;同时对进料进行灭菌;排除原料中的一些不良成分及气味。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蒸煮设备必须达到下列要求: (1)能使淀粉细胞完全破裂,淀粉溶解成均匀的糊状物; (2)尽量减少淀粉和糖分的损耗,避免产生其它不必要的有害的化学变 化; (3)节省蒸汽,减少热损失; (4)设备能承受较高的压力,具有耐磨性,能使物料在锅内充分翻动,受 热均匀; (5)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投资少。 连续蒸煮有低温长时间的罐式连续蒸煮,中温的柱式连续蒸煮和高温短时间的管式连续蒸煮 后熟器 在连续蒸煮中,后熟器是利用经加热器或蒸煮锅(罐)加热后的料液余热,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维持一定时间的继续蒸煮,因此,后熟器又称维持器。对后熟器的要求是,料液在后熟器中的整个截面上均匀地由下向上推动,力求做到先进先出。

真空冷却指的是醪液在一定的真空度下(即醪液进入负压状态)醪液本身产生大量蒸气(二次蒸气),并被抽出,这样便消耗了醪液大量的热量,因而醪液很快冷到与真空度相应的温度,这种醪液冷却法就称为真空冷却 糖化设备主要是糖化罐,其容积按1m3的糖化醪需要的1.3m3容积来计算。其旋转方向与冷却水在蛇管中水流的方向相反 ?连续糖化罐的作用是连续地把糊化醪与水稀释,并与液体曲或麸曲乳混 合,在一定温度下维持一定时间,保持流动状态,以利于酶的活动。二级真空冷却的连续糖化法。对蒸煮醪的前冷却和后冷却均采用真空冷却的糖化工艺,叫二级真空冷却糖化法 发酵罐的定义:是为一个特定生物化学过程的操作提供良好而满意的环境的容器。 ?1.按微生物生长代谢需要分类: ?好气:抗生素、酶制剂、酵母、氨基酸,维生素等产品是在好气发酵罐 中进行的;需要强烈的通风搅拌,目的是提高氧在发酵液中的传质系 数; ?厌气:丙酮丁醇、酒精、啤酒、乳酸等采用厌气发酵罐。不需要通气。 ? 2. 按照发酵罐设备特点分类: ?机械搅拌通风发酵罐:包括循环式,如伍式发酵罐,文氏管发酵罐,以 及非循环式的通风式发酵罐和自吸式发酵罐等。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 微生物工程可分为发酵和提纯两部分,其中以发酵为主。 化学工程与发酵工程的本质区别在于化学工程利用非生物催化剂,发酵工程利用生物催化剂---酶。 二、判断: 发酵产品是经微生物厌氧生物氧化过程获得的。错 三、课后思考题: 1、发酵的定义: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把底物(有机物)转化成中间产物,从而获得某种工业产品。(工业上定义、广义、有氧无氧均可) 2、发酵流程: 3、比拟放大的基本过程:斜面菌种-摇瓶试验(培养基、温度、起始pH值、需氧量、发酵时间)-小型发酵罐-中试-大规模工业生产 4、发酵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自然发酵时期 2)纯培养技术建立(第一个转折期) 3)通气搅拌的好气性发酵工程技术建立(第二个转折期) 4)人工诱变育种与代谢控制发酵工程技术建立(第三个转折期) 5)发酵动力学、连续化、自动化工程技术的建立(第四个转折期) 6)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相结合工程技术建立(第五个转折期) 5、微生物工业发展趋势 1)、几个转变 分解代谢→合成代谢 自然发酵→人工控制的突变型发酵→代谢控制发酵→通过遗传因子的人工支配建立的发酵(如工程菌) 2)、化学合成与生物合成相结合 3)、大型、连续化、自动化发酵 发酵罐的容量可达500t,常用的也达20-30t。 4)、人工诱变育种和代谢控制发酵

微生物潜力进一步挖掘,新菌株、新产品层出不穷。 5)、原料范围不断扩大 石油、植物淀粉、天然气、空气、纤维素、木质素等 6、举例说明微生物工业的范围 酿酒工业(啤酒、葡萄酒、白酒) 食品工业(酱、酱油、食醋、腐乳、面包、酸乳) 有机溶剂发酵工业(酒精、丙酮、丁醇) 抗生素发酵工业(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等) 有机酸发酵工业(柠檬酸、葡萄糖酸等) 酶制剂发酵工业(淀粉酶、蛋白酶等) 氨基酸发酵工业(谷氨酸、赖氨酸等) 核苷酸类物质发酵工业(肌苷酸、肌苷等) 维生素发酵工业(维生素B12、维生素B2等) 生理活性物质发酵工业(激素、赤霉素等) 名贵医药产品发酵工业(干扰素、白介素等) 微生物菌体蛋白发酵工业(酵母、单细胞蛋白) 微生物环境净化工业(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等) 生物能工业(沼气、纤维素等天然原料发酵生产酒精、乙烯等能源物质) 微生物治金工业(微生物探矿、治金、石油脱硫等) 第二章发酵基础知识 1、写出生产以下产品的主要菌种: 啤酒(啤酒酵母)、黄酒(霉菌(根霉、曲霉)、酵母菌、细菌)、味精(谷氨酸棒杆菌、黄色短杆菌)、柠檬酸(黑曲霉)、食醋(霉菌、酵母菌、醋酸菌)、酸奶(乳酸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乳酸链球菌)) 2、发酵工艺控制中,主要应监控温度、pH值、溶解氧、 泡沫、氧化还原电位等。 3、概念:单菌发酵: 现代发酵工业中最常见,传统发酵工业中很难实现。 混合菌发酵: 自然发酵和人工接种发酵 液态发酵: 发酵基质呈流动状态,如啤酒发酵、柠檬酸发酵等。 固态发酵: 发酵基质呈不流动状态。如固态酱油发酵、米醋发酵、大曲酒(白酒)发酵等。半固态发酵: 发酵基质呈半流动状态,如黄酒发酵、传统稀醪酱油发酵等。 4、发酵产品主要类型 微生物菌体、代谢产物、酶 5、如何理解:传统工艺,原料决定菌种;现代工艺,菌种决定原料? 传统工艺,原料决定菌种:传统工艺中,发酵原料是一种选择培养基。 传统工艺就是利用这种选择作用,把自然界带入的各种野生菌,在发酵基质上进行选择富集培养,这些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结果可生产出有特殊风味的食品。 现代工艺,菌种决定原料:在使用纯种发酵剂前,我们必须对原料进行灭菌,以防止其他杂菌对发酵的干扰。 6、发酵产品主要有哪些附加值 1)发酵有利于食品保藏食品发酵后,改变了食品的渗透压、酸度、水的活性等,从而抑制了腐败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食品保藏。 2)发酵产品有保健作用有些食品经过微生物发酵后,不仅能产生酸类和醇类等,还能产生某些抗菌素可抑制致病菌和肠内腐败菌。

医学影像学的进展对临床医学的影响

随着放射学发展为医学影像学,该专业从临床医学中的一个辅助性学科跃升为支撑性学科。现代的医学影像学对先进科学技术依赖之深决定了它必将随着现代科技的前沿迅猛发展,进而对临床医学整体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医学影像学对临床医学的宏观影响 (一)形态学信息显示方式的改变 医学影像学目前显示的信息类型已经从简单的二维的模拟影像转 科有重要的意义;脑功能性成像已 开发了若干年,且已在广泛的临床 应用中;CT与MRI的肿瘤灌注成像 已逐步开展,以提供参数性诊断信 息;心脏与其他实质性器官,如肝 脏,灌注成像将提供相应器官微循 环改变的更直观的信息;心脏的 MR向量成像是研究心腔内循环状 况的新方法;分子影像学与基因影 像学的出现反映了医学影像学几乎 同步地冲入了这些崭新的医学领域。 这些还只是新的信息模式的一部份。 这些新的信息模式给临床医生提供 了大量新的有用的诊断信息,直接 影响对疾病的病情与预后的判断。 (四)对医学基本理论的冲击 医学影像学的迅速进展和新的 信息类型涌现,对临床医学乃至基 础医学的冲击已经到了必需改写教 科书的程度。如MR皮层功能定位研 究已发现了传统的解剖学与生理学 不了解、甚至描述不正确的神经反 射投射路径;脑与心肌的灌注成像 可直接提供缺血的脑或心肌存活状 况,从而需要彻底修改传统的治疗 方案;介入放射学的多种技术开发 使教科书中很多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方法的描述要作重大修改。事实上, 介入放射学的开展是当前外科手术 中蓬勃发展的微创技术的先驱。 二.医学影像学对主要应用领 域的影响 (一)中枢神经系统 1.卒中 传统的CT检查对缺血性 卒中诊断的时间盲区达24小时或更 久;传统的MRI诊断缺血性卒中的 时间盲区也为12小时左右;MRI扩 散成像、MR灌注成像以及发展较晚 但应用更普及的CT灌注成像可提早 到发病后2小时作出诊断。缺血性卒 中的溶栓治疗是公认的介入性治疗变为: 1.数字化影像 可用为各种重 建、重组和数字化存贮与传输的基 础; 2.复杂的重组影像 可作2D、3D、 4D显示、内窥镜显示、曲面重组、多 平面重组、最大强(密)度投影、最小 强(密)度投影、遮蔽表面显示、容积 再现等; 3.除形态学信息以外还可作功 能性信息和代谢性信息的显示; 4.可作不同类型信息(CT、MRI、 PET……)的融合显示与形态学、功 能性与代谢性信息的融合显示。 当代的影像学信息可以把相当 于大体解剖学的形态学信息乃至远 较大体解剖学信息丰富的各类信息 直观地提供给临床医生,使临床医 生免去解读常规的二维模式信息以 及横断层面信息的困难,得到丰富 的、很多是其他检查方法无法提供 的信息类型。 (二)形态学信息显示时相的改变 信息显示中时间分辨力的提高 已从早期的“实时重建”,发展为动态 器官的实时动态显示和多期相采集, 从时间的概念上扩大了采集到的信 息的“质”与“量”。如肝脏的多层CT 动态扫描已经可以准确地分辨动脉 早期、动脉期、动脉晚期、门脉流入 期、门脉晚期等期相,从而可捕捉到 以往不能显示的病变和/或表现。 此外,MR扩散成像、MR灌注成 像、CT灌注成像等除特定应用外,也 具有显示时相方面的优势,如可以 显著地提早脑缺血病变的显示时间, 从传统CT的发病后24小时提早到发 病后2小时。 (三)新的信息模式不断涌现 近年开发并日趋完善的脑白质 束成像(tractography)是基于MR扩 散成像发展的扩散张量成像(tensor imaging)的直接结果,对神经内、外

农业微生物学本科19年12月作业考核-答案

《农业微生物学(本科)》19年12月作业考核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酵母菌和运动发酵单胞菌乙醇发酵的区别是(??? )。 A.糖酵解途径不同 B.发酵底物不同 C.丙酮酸生成乙醛的机制不同 D.乙醛生成乙醇的机制不同 正确答案:A 2.将土壤接种在含放射性14C的葡萄糖培养基中,5天后检查,下列哪种情况证明土壤中有生命存在(???? )。 A.放射性土壤 B.放射性葡萄糖 C.放射性CO2 D.无放射性 正确答案:A 3.引起食物、工农业产品霉变或植物真菌病害的微生物是(????? )。 A.酵母菌 B.芽孢杆菌 C.霉菌 D.蓝细菌 正确答案:C 4.放线菌是抗生素的主要产生菌,许多著名常用的抗生素都是(??? )属的次生代谢产物。 A.链霉菌 B.小单孢菌 C.诺卡菌 D.放线菌 正确答案:A 5.(?? )能通过抑制叶酸合成而抑制细菌生长。 A.青霉素 B.磺胺类药物 C.四环素 D.以上所有 正确答案:B

6.属于病毒界的微生物是( ) A.放线菌 B.立克次氏体 C.噬菌体 D.藻类 正确答案:C 7.下列微生物中比较适合于干燥环境存在的是(???? )。 A.细菌 B.食用菌 C.放线菌 D.酵母菌 正确答案:C 8.在有机质过多的水稻田中,水稻会发生黑根烂根现象,这是由于( )引起的 A.反硝化作用 B.甲烷发酵 C.反硫化作用 D.硫化作用 正确答案:C 9.筛选高产蛋白酶的枯草芽孢杆菌突变株是利用下列什么方法(???? )。 A.随机筛选 B.根据菌落特征筛选 C.冷敏感菌筛选 D.梯度平板法 正确答案:B 10.生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但不包括(????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固定者 正确答案:D 11.高温杀菌法适用于淘汰下列哪一种营养缺陷型菌株(???? )。 A.放线菌 B.产芽孢细菌

发酵工程知识点

第一章发酵工程概述 一、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特定的形状和功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应用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是将传统发酵与现代的DNA重组、细胞融合、分子修饰和改造等新技术结合并发展起来的发酵技术。 二、发酵工程简史: 1590 荷兰人詹生制作了显微镜 1665 英国人胡克制作的显微镜观察到了霉菌近代发酵工程建立初期 1864 巴斯德灭菌法 1856 psateur 酵母导致酒精发酵 19世纪末 Koch 纯种分离和培养技术 三、发酵工程技术的特点 (1)主体微生物的特点 ①微生物种类繁多,繁殖速度快、代谢能力强,容易通过人工诱变获得有益的突变株; ②微生物酶的种类很多,能催化各种生化反应 ③微生物能够利用有机物、无机物等各种营养源 ④可以用简易的设备来生产多种多样的产品 ⑤不受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的限制等优点 (2)发酵工程技术的特点 ①发酵工程以生命体的自动调节方式进行,数十个反应能够在发酵设备中一次完成 ②反应通常在常温下进行,条件温和,耗能少,设备简单

③原料通常以糖蜜,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为主 ④容易生产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⑤发酵过程中需要防止杂菌污染 (3)发酵工程反应过程的特点 ①在温和条件下进行的 ②原料来源广泛,通常以糖、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为主 ③反映以生命体的自动调节形式进行(同(2)①) ④发酵分子通常为小分子产品,但也很容易生产出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四、发酵工程的一般特征 ①与化学工程相比,发酵工程中微生物反应具有以下特点: 作为生物化学反应,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没有爆炸之类的危险,不必考虑防爆问题,还有可能使一种设备具有多种用途 ②原料通常以糖蜜、淀粉等碳水化合物为主,加入少量的各种有机或无机氮源,只要不含毒,一般无精制的必要,微生物本身就有选择的摄取所需物质 ③反应以生命体的自动调节方式进行因此数十个反应过程能够像单一反应一样,在称为发酵罐的设备内很容易进行 ④能够容易的生产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是发酵工业最有特色的领域 ⑤由于生命体特有的反应机制,能高度选择性的进行复杂化合物在特定部位的氧化还原官能团导入等反应 ⑥生产发酵产物的生物物质菌体本身也是发酵产物,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酶等有用物质,因此除特殊情况外,发酵液等一般对生物体无害。 ⑦发酵生产在操作上最需要注意的是防止杂菌污染。进行设备的冲洗、灭菌,空气过滤

发酵工程复习资料

发酵工程 名词解释: 临界氧浓度:各种微生物的呼吸强度是不同的,并且呼吸强度是随着培养液中溶解氧浓度的增加而加强,直至达到一个临界值为止。这个临界值就称为“临界氧浓度”。 前体:某些化合物被加入培养基后,能够直接在生物合成过程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而自身的结构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却能提高产物的产量,这类小分子物质被称为前体。 生物热: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程中,本身产生的大量热称为生物热。 喷雾干燥:利用各种不同的喷雾器,将悬浮液和粘滞的液体喷成雾状,形成具有较大面积的分散微粒,与热空气发生强烈的热交换,迅速派出自身的水分,在几秒到几十秒内获得干燥。气泛:气泛现象是气液混合设备的一个特征属性,往往发生在通气速率较大,搅拌速率不高的情况下。 补料:在微生物分批发酵过程中,以某种方式向发酵系统中补加一定物料,但不连续地向外放出发酵液。 发酵热: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 定向培养:是根据菌种的分类地位选择培养基,选择培养条件,获得所需菌种的培养。 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 1、诱变育种的原理 答: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突变,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诱变育种是利用各种被称为诱变剂的物理因素和化学试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突变频率,再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种的育种方法。 2、简述诱变育种的基本方法及筛选 答:诱变育种一般包括两个部分:诱变和筛选。诱变部分成功的关键包括出发菌株的选择、诱变剂种类和剂量的选择,以及合理的使用方法。筛选部分包括初筛和复筛来测定菌种的生产能力。突变菌株的筛选:1、营养缺陷性突变株的筛选;2、抗反馈阻遏和抗反馈抑制突变菌株的筛选;3、组成型突变株的筛选;4、抗性突变株的筛选 3、影响发酵pH的因素有那些调节控制pH的根本措施 影响发酵PH的因素主要取决与培养基的成分和微生物的代谢特性,此外,通气条件的变化,菌体自溶或杂菌污染都可能引起发酵液PH的变化。调节控制PH的根本措施主要是考虑培养基中生理酸性物质与生理碱性物质的配比,然后是通过中间补料进一步加以控制,还可在发酵过程中加弱酸或弱碱进行PH的调节 4、发酵热包括哪几类 答:生物热、搅拌热、蒸发热、辐射热 5、发酵罐的基本条件包括那些 答:1发酵罐应有适宜的径高比。罐身较长,氧的利用率极高。2发酵罐应能承受一定的压力。因为发酵罐在灭菌和正常工作时,要承受一定的压力和温度。3发酵罐的搅拌通风装置能使气液充分混匀,实现传质传热作用,保证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所需的溶解氧。4发酵罐应具有足够的冷却面积。5发酵罐内应尽量减少死角,避免藏污积垢,保证灭菌彻底,防止染菌。6搅拌器的轴封要严密,以减少泄露。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与现状

医学影像发展与医学影像技术学的形成 ◆医学影像是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每1~2年就出现 一项新技术。显著的特点是从疾病的形态学诊断发展到疾病的功能诊断,从大体形态诊断发展到分子水平诊断,以及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从诊断的临床辅助科室发展到临床治疗的介入科室。以致在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上形成了医学影像诊断学、医学影像治疗学和医学影像技术学等亚学科。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线,并把X线用于人体检查,开创了放射医学的先河。在 此后的100多年内X线检查占着主导地位,幷广泛地用于临床,使得放射医学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对临床疾病的诊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的放射科医生来源有二,在大的教学医院的主要是医疗系毕业的学生,中小医院主要是放射中专班毕业的学生。此时放射科技术人员,在大的教学医院有解放前教会医院培养的技术人员和自己培养的学徒,中小医院的放射科诊断和技术没分家。在20世纪60~80年代,放射科医生基本上是正规学校毕业的学生,而技术人员则是招工顶职、复员军人、护士改行,或者是初高毕业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影像发展很快,新的医学影像设备不断涌现,新的影像技术不断 产生,医学影像检查和治疗在临床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不断扩展。对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60年代出现影像增强技术,使得放射科以上在黑暗房间的检查彻底解放出来; 20世纪70年代出现CT成像技术,该设备以高的密度分辨率使得放射科结束只能观察人体的骨骼和骷髅的历史,还能够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病变,解决了传统X线难以解决的诊断难题,尤其是三维成像技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开辟广阔的前景;20世纪80年代出现MR成像技术,它以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多参数的检查技术,能够观察人体更加细微的病变,解决普通X现、CT和心血管造影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具有无辐射损伤和无创伤的特点,在人体的功能成像和分子水平有其独特的优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介入放射学,它通过微小的创伤解决了临床上某些疾病难以处理或创伤大的问题,使得放射科成为继内科和外科后的第三大治疗学科;20世纪80~90年代出现CR和DR成像技术,使得放射科进入全面的数字化X线检查,在成像质量、工作效率、图像保存和劳动强度等方面显示极大的优越性;20世纪90年代出现激光打印技术,使放射科技术人员彻底告别暗室手工冲洗胶片的历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图像质量,幷实现了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和打印;超声技术近来发展越来越快,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它以无创伤、效率高、诊断准确而受到广大的临床科室亲眯;核素扫描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临床应用范围也不断扩

农业微生物学试卷B及答案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农业微生物学(B)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菌毛 2.芽胞 3.消毒: 4.灭菌: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我国规定饮用水每毫升的菌数不超过个,每升饮用水中大肠菌群数不超过个。 2. 采用50~60℃温度处理产品一定时间,则可以达到防腐的目的,这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发明的______________灭菌法。 3. 细菌的运动器官是,其具有抗逆性的休眠体是。 4. 真菌菌丝的变态主要包括四种类型:、、、和附着枝。 5. 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包括、、芽孢、鞭毛、纤毛和糖被。 6. 病毒的对称包括、、复合对称和复杂对称。 7.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包、、和化能异养型。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30分) 1. 氨基酸的分解主要是通过脱羧作用和脱氨作用。() 2. 细菌DNA分子有2个复制点,而真核生物染色体有多个复制点,彼此会完成DNA复制。() 3. 一定时间内(一般10min)杀死微生物所需要的最高温度称为致死温度。() 4. 准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发生在重组体细胞,而后者性细胞的结合。() 5. 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能产生外毒素,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产生内毒素。() 6.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先天具有的正常生理防御机能,没有选择性。()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7. 专性厌样养微生物也可以进行呼吸作用。() 8. 朊病毒是一种只含RNA,不含蛋白质的病毒。( ) 9. 在微生物中,冷冻温度多指-18℃以下的温度。( ) 10. 有极少数消毒剂可以用作防腐剂。() 11. 原核微生物一般有1个以上的复制起点。() 12. 植物病原微生物对人类而言都是有害的。 ( ) 13.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能独立营养、已知最小的原核微生物。() 14. 细菌的荚膜具有保护菌体、贮藏养料、堆积某些代谢废物、作为主要表面抗原及是某些病原菌必须的粘附因子。 ( ) 15. 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都有质配和核配阶段。( )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成分有何差异? 2.病毒核酸可分哪几种类型?其复制以什么链为摸板。

农业微生物学复习题 答案

一、填空题 1. 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大类型。2.鞭毛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即(单生鞭毛)、(丛生鞭毛)和(周生鞭毛)。 3. 从应用角度,把真菌分为(霉菌)、(酵母菌)、(蕈菌)三类。 4. 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共生关系)、(拮抗关系)、(互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猎食关系)。 5.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过程主要有(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等4种方式。 6. 真菌菌丝体形成各种特化结构,主要有(假根)、(吸器)、(菌核)、(菌环)等。 7.病毒感染宿主细胞进行增殖的过程分为(吸附)、(侵入)、(复制)、(聚集)、(装配)等步骤。 8.纤维素酶分为(C1酶)、(Cx酶)、(β—葡萄糖苷酶)等3类。9. 无隔膜菌丝产生(孢囊孢子),有隔膜菌丝产生(分生孢子)。10. 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多少一般规律是:(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11. 真菌的有性孢子分为4种,即:(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 12. 培养基的类型按成分不同划分成(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三大类。 13.霉菌菌丝从功能上划分有:(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繁殖

菌丝)。 14. 病毒的结构主要有(衣壳粒)、(衣壳)、(核髓)、(核衣壳)。16.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及分布受(土壤类型)、(深度)和(季节)的影响。 17. 细菌的生长曲线可以划分为(延迟期)、(对树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等4个时期。 18.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根据生理作用划分为:(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等六大类。 19. 原核生物的三菌是指(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 20. 放线菌的繁殖方式有:(无性孢子)和(菌丝断裂)。 21. 通常根据宿主范围将病毒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与(微生物病毒)。 22.微生物的特点有:(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种类多)、(生长繁殖快)、(代谢能力强)、(易发生变异)。 21. 放线菌为分枝状细菌,宽度和(细菌)类似,但(长度)和(分支)则是无限制的。 22. 杀虫真菌侵入寄主的过程有:(附着)、(萌发)、(侵入)、(增殖)等4个过程。 23. 根据产物的不同,乳酸发酵有三种类型:(同型乳酸发酵)、(异性乳酸发酵)和(双歧杆菌乳酸发酵)。 24. 微生物细胞化学组成中(C)、(H)、(O)、(N)、(P)、(S)等6种元素占菌体细胞干重的97%。

发酵工程讲义

发酵工程讲义 长江大学生科院生物技术系《发酵工程》讲义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了解发酵工程的意义及组成,我国发酵工程的发展现状;掌握微生物发酵的纯培养技术和深层培养技术的相关内容及发酵工程发展历史上的五个转折点;掌握发酵工程的产业化及其发展前景。教学重点、难点:微生物发酵的纯培养技术和深层培养技术;发酵工程的产业化及其发展前景。发酵工程的意义及组成传统生物技术:抗生素、生物制药、氨基酸、核苷酸、有机酸、饲料添加剂、微生态制剂、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菌发酵,基因工程药物、疫苗及抗体生产。发酵工业范围:了解发酵工程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关系发酵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

节。它是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的自然科学以及工程学原理,利用微生物等生物细胞进行酶促转化,将原料转化成产品或提供社会性服务的一门科学。于它以培养微生物为主,故又称为微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的组成:从广义上讲,三部分组成,上游工程、发酵工程、下游工程上游工程:- genetics, cell ? - inoculum development -media formulation -sterilization - inoculation 下游工程:- product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 assay - waste treatment - by product recovery 发酵的定义: 1.传统发酵发酵最初是来自于拉丁语“发泡”这个词,是指酵母作用于果汁或发芽的谷物时产生二氧化碳的现象。 2.生化和生理学意义的发酵指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分解各种有机物质产生能量的一种方式,如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微生物利用产生酒精并放出CO2。 3.工业上的发酵泛指利用生物细胞制造某些产品或净化环境的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很好的复习资料

绪论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 1. 微生物:微生物是是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2. 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的核很原始,只是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称为拟核或似核,也没有细胞器,不进行有丝分裂。 3. 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 4.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细胞结构及其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呼吸、物质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等的基础知识;讲述栖息在水体、土壤、空气、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有机固体废物生物处理,以及废气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及其生态;饮用水卫生细菌学;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与转化;水体和土壤的自净作用,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等环境工程净化的原理。 二、简答题: 1. 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类群十分庞杂,包括: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等,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属于真核生物的酵母菌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2. 微生物的特点; ①个体极小;C2分布广,种类繁多;O 3繁殖快;G4易变异。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 一、名词解释: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2. 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3. 溶原性:病毒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在宿主内进行复制并且引起细菌细胞的裂解。这个过程称为溶原性。 4. 亚病毒:是一类结构和组成比真病毒小,简单,仅有核酸或蛋白质组成,可以侵染动物和植物的病原体。 5. 类病毒:是比病毒更加小的致病感染因子。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6. 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是一类被包裹在植物病毒粒体内部的类病毒,被称为拟病毒。只含有不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7. 阮病毒:是一类能侵染动物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小分子无免疫性疏水蛋白质。又称蛋白质侵染因子,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二、简答题: 1. 病毒的特点; ①形体极其微小,一般能通过细菌滤器,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用nm表示;G2无细胞构造,主要是核酸与蛋白质;又称分子生物;O 3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迢缺乏独立代谢能力;只能在活细胞内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机器,合成核酸和蛋白质。 2. 病毒的复制过程; 病毒感染敏感宿主细胞后,病毒核酸进入细胞,通过其复制与表达产生子代病毒基因组和新的蛋白质,然后由这些新合成的病毒组分装配成子代毒粒,并以一定方式释放到细胞外。病毒的这种特殊繁殖方式称做复制。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一、名词解释: 1. 细菌: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 质粒:是核以外的遗传物质,能自我复制, 把所携带的生物形状传给子代。 3.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称为鞭毛,其数目为一至数十条,具有运动功能。 4.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5. 荚膜:许多细菌的最外表还覆盖着一层多糖类物质,边界明显的称为荚膜。 6. 菌落: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 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培养, 细菌就迅速地开始生长,形成一个由无数细菌组成的子细胞群体。 7. 菌苔:细菌在固体培养基接种线上由母细胞繁殖长成的一片密集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特征的细菌群落,一般为大批菌落聚集而成。 8. 放线菌:主要呈丝状生长、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9. 气生菌丝:基内菌丝长到一定时期,长出培养基外,伸向空间的菌丝,直径1-1.4um, 长短不一,形状不一,颜色较深。 10. 赤潮: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变质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11. 水华: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绝大多数的水华是仅由藻类引起的,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或绿色。 12. 支原体:支原体是自由生活的最小的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壁,只具有细胞质膜,细胞无固定形态,为多行性体态。 13. 衣原体:介于立克次氏体与病毒之间,能通过细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一类原核微生物。 14. 立克次氏体:是大小介于通常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许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二、简答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