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8-死亡-哲学-耶鲁大学开放课程纯中文译稿

08-死亡-哲学-耶鲁大学开放课程纯中文译稿

08-死亡-哲学-耶鲁大学开放课程纯中文译稿
08-死亡-哲学-耶鲁大学开放课程纯中文译稿

翻译:YYeTs人人影视(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

编辑:三山先生

8 柏拉图(三) :灵魂永恒与否的论证,第三部分

之前我们讨论了柏拉图灵魂不朽的观点,但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没有一个能令人信服。

接下来我们继续讨论一个

至少我个人觉得更为有趣的论点

想找出它的具体错误更为不易

不过讨论之前

我想对上节课末尾讨论的那个观点

简单的再讨论一下

上堂课最后我们谈到了"回忆论"

它的大意为

尽管在我们所熟知的现实世界里面

没有绝对的公正

没有正圆或者其他

但这些事物却让我们联想到绝对公正

正圆等等

于是柏拉图问自己

那是为什么

他给出的答案是

这是因为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

就已经熟知那些事物了

这就说明

灵魂必须先于肉体而存在

这就是"回忆论"的观点

还有在下课前我提到

即使柏拉图的观点是对的

他说为了探讨正义正圆或者其他

我们必须对柏拉图型相有所了解

就算我们承认柏拉图是对的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的正圆和公正

但这并不意味着

对此唯一合理的解释

就是这个现实世界里的事物

让我们想起了曾经遇见的型相

还有可能是因为

当我们接触到一些

并非绝对公正绝对美丽绝对正圆

即有缺陷的事物时

这些事物会在某种程度上驱使我们

去首次开始认知这些型相

因此可以说为了探讨公正和正圆

我们必须先掌握型相

但也可能我们只是此生才开始

认知这些型相

在接触并

见识了这些型相后它们会

驱使我们的心灵或灵魂去认知它们

就好比生活中最平常的琐屑小物

与我们彼此相遇之后

会指引我们仰望美好的柏拉图境界

我不是说真的仰望

I don't mean literally upwards.

这不是在说数字3

It's not as though these things--the number three--

在上面

is up there.

而是说一旦你理解了这个隐喻

But if you accept the metaphor,

在现实世界中碰到一些东西

running into things in the empirical world

使我们的心灵开始第一次的思考

gets our minds to start thinking about, for the first time,

美好的柏拉图境界的型相和理念

the heavenly realm of the Platonic forms and ideas.

这个解释和之前的那个理论一样合理

That would be just as likely a possibility as the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就是说普通的现实物体

that what's going on is that ordinary empirical objects

使我们想起之前的印象(不是唯一解释)

are reminding us of our prior acquaintance.

或许这些普通物体就像入门引言一样

Perhaps these ordinary objects act like letters of introduction,

指引我们帮助我们

getting us to, helping us to,

去开始首次思考这些型相上的事物

think about the forms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如果这是对的

Well, if that's right, then of course,

我们当然就不必相信柏拉图之后的

we don't have any good reason to follow Plato when he says,

灵魂一定是先于肉体而存在的观点

"It must be the case that the soul existed prior to the--prior to birth." 我刚刚提出的这个反驳不是柏拉图

Now, the objection I've just raised is not an objection

在《斐多篇》中提到的

that Plato raises in the Phaedo,

不过他提出了另外一个异议

but he does raise a different objection.

请记住我们的讨论

Remember our concern isn't,

严格来讲不仅仅是问

strictly speaking, with the question,

灵魂在我们出生前存在吗

"Did the soul exist before our birth?

灵魂是先于肉体的存在吗

Did the soul exist before our bodies?"

而是要问灵魂是不朽的吗

but rather, "Is the soul immortal?"

现在根据他的"回忆论"

And so, having now given the argument from recollection, 柏拉图假设出的苏格拉底的两个门徒

Plato envisions two of Socrates' disciples,

西米亚斯和塞贝斯

Simmias and Cebes,

做了如下的反驳

responding, objecting, by saying,

就算灵魂在人出生前就存在

"Look, even if the soul existed before birth,

这并不能说明它在肉体死亡后依然存在

it doesn't follow that it exists after death.

毕竟这才是

And that's, after all,

我们真正想要的

what we really want,

并且在思考的

are wondering about.

我们想知道

We want to know,

我们能否在死亡之后继续存活

will we survive our deaths?

灵魂是否不朽

Is the soul immortal?

但是苏格拉底

And you haven't yet

你还没有进行证明呢

shown that Socrates,"

他们继续反驳道

they object.

也许它先前确实存在

Could be that it existed before,

但此后它未必依然存在

but won't exist afterwards.

但有趣的是

But very nicely--

这里的结构非常巧妙

it's quite elegant structure at this point--

苏格拉底把我们前面提到的

Socrates puts together the two arguments that

这两种观点

we've just been rehearsing--

即"回忆论"及其之前的另一种观点

the argument from recollection and the argument that came before that, 我称作"循环论"的观点结合起来了

the one that I dubbed "the argument from recycling."

回忆一下"循环论"的观点认为

Remember, the argument from recycling says,

当你组装一件东西时

when you build something,

你用的是零件

you build it out of parts,

当东西解体后则又变成了各种零件

and when that thing falls apart you go back to the parts.

所以先前的零件被循环利用了

So the prior parts get recycled.

而灵魂我们可以说

The soul, we now say--

根据"回忆论"的观点

based on the argument from recollection--

灵魂好比我们出生前的一零件

the soul is one of our prior parts.

灵魂在我们出生之前就存在

The soul existed before we were put together,

或者说灵魂先于肉体而存在

or before we were put together with our bodies.

如果把"循环论"和之前的观点结合起来看

If you then combine the argument from recycling and say,

之前存在的零件之后依然存在

the parts that existed before are going to exist afterwards,

那就说明了如果灵魂之前就存在

it must follow that if the soul existed before,

那么之后它也一定存在

it will exist afterwards as well.

由此我们就证明了灵魂是不朽的

And so we've got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after all.

但是事实上

Now, bracket the fact that,

如我之前所说

as I just explained,

我本人并不认为"回忆论"很有说服力

I don't myself find the argument from recollection persuasive. 我认为我们没有理由去相信

I don't think we've got any good reason to believe--

根据柏拉图那些

based on the sort of things that

引起我们注意的理论

Plato is drawing our attention to--

我不觉得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相信

I don't think we've got any good reason to believe that

灵魂先于肉体而存在

the soul existed before we were born.

即便我们认为他是对的

But even if we grant him that,

我们也不要过早认为

we shouldn't be so quick to conclude,

根据"回忆论"和

on the basis of combining the argument from recollection

"循环论"的结合

and the argument from recycling,

灵魂在肉体死亡之后会继续存在

that the soul will continue to exist after the death of our bodies. 我们举个熟悉的例子

After all, take a more familiar,

一个平常的例子

humdrum example.

汽车在造出来之前不是汽车对吧

Cars are built out of non-cars, right?

它由引擎轮胎和方向盘组装而成

Cars get built out of engines and tires and steering wheels.

但是引擎不是汽车

{\c

方向盘也不是汽车

the steering wheel is not a car.

你是用零件将汽车组装起来的

So you build the car out of its parts.

引擎是先于汽车存在

Now, the engine is a prior-existing part.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出这样的结论

So can we conclude then that from the fact that--

根据"循环论"

argument from recycling:

零件可以再利用可以再装配

parts get reused, get rebuilt,

当车坏掉了以后

when cars get destroyed,

零件依然还存在

the parts are still around--

那我们能不能根据"循环论"

can we conclude from the argument from recycling

以及引擎是先于汽车存在的

and the fact that the engine is a prior-existing part

这一个事实

from which the car was built,

来断言说引擎会

that the engine will continue

在汽车毁坏之后依然永远存在呢

to exist forever afte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car?

很显然我们不能做出这样的结论

No, obviously you can't conclude that at all.

有时车子毁坏的同时

Sometimes when cars get destroyed the engine

引擎也一起损坏了

gets destroyed right along with it.

当然了

And of course, even if--

即使有时候

in many cases--

引擎在车子毁坏了之后

the engine continues to exist for a while

还是会存在一段时间

afte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car,

但这不是说引擎是不朽的

it certainly doesn't follow that the engine is immortal,

引擎会永远存在

that it continues to exist forever.

引擎终将分解变成原子

Engines will eventually decompose and turn back into atoms. 所以仅仅根据引擎是一个

So from the mere fact that the engine was a part

先于汽车存在的零件

that existed before the car existed,

以及后来当汽车被拆解时

and the further fact that when the car breaks down,

它又变成了零件的这一事实

it decomposes back into parts,

自然不能说明

it certainly doesn't follow that

所有先于汽车存在的零件

all of the parts that existed prior

都会永远存在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car will be around forever.

这是错的

That would just be false.

纵使我们接受了苏格拉底的假设

So even if we were to give Socrates the assumption that--

或者说他的理论

the thesis that--

即使(承认)灵魂先于我们存在

the soul existed before we were put together,

在我们出生前存在

before we were born,

但这仍不能表明

it still wouldn't follow that

当我们的肉体分解后灵魂依旧存在

the soul will continue to exist after we're taken back apart.

灵魂可能迟早会像引擎那样

The soul might eventually decay just like the engine

慢慢地消散

will eventually decay.

我们需要

What we need,

一个真正能说服我们灵魂是不朽的理由

to really become convinced of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不能仅仅依靠假设

is not the mere suggestion,

即使是

even it was--

即使我们确信

even if we were convinced--

灵魂的确是先于肉体存在的

is not the mere suggestion that the soul was around before our birth. 我们需要证明

We need to believe that the soul,

灵魂不同于引擎

unlike an engine,

它不会被毁灭

can't itself be destroyed,

不会分解

can't itself decompose,

不会消亡

can't fall apart.

这才是让使我们信服

That's what we need if we're really going

灵魂是不朽的有力证据

to become convinced of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

Now, as I remarked previously,

最不可思议的是

one of the amazing things--

不该说不可思议应说柏拉图的著作里

not amazing but one of the really attractive things

最引人入胜的是

about Plato's dialogues is,

当你刚要反驳他的观点时柏拉图本人

you raise an objection and it often seems as though Plato himself, 不管是否已经直白地阐述了这些异议

whether or not he explicitly states the objection,

好似已经知道这些异议了

seems aware of the objection,

因为接下来他一定会对此进行回应

because he'll go on to say something that is responsive to it.

如果你认为

And again, that makes sense

这些对话录是完善你哲学思维的

if you think of these dialogues as a kind of pedagogical tool

学习工具这就显的很合理

to help you get better at philosophizing.

所以我认为柏拉图接下来的对话

So the very next argument that Plato turns to can be viewed,

可以看作对这个没表达出来的异议的回应

I think, as responding to this unstated objection--

我在这里说了

well, I stated it,

柏拉图可没有在他的书中这么说

but Plato doesn't state it in the dialogue--

(他没有问)即使灵魂是我们的一零件

the worry that even if the soul was one of the parts,

尽管灵魂先于肉体而存在

even if the soul was already around before we were born,

我们怎么能证明它不会分解

how do we know it can't come apart?

我们怎么证明它不会被摧毁

How do we know the soul can't be destroyed?

由于我们想知道灵魂到底是不是不朽的

Since what we want to know is whether the soul is immortal, 我们怎么证明它不会消散

how do we know it can't break?

柏拉图的下个观点直接回答了这个疑问

Plato's next argument then tries to deal directly with this worry, 而且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and it's a quite interesting argument.

我给它一个

I'll give it another--

新的名称

a new label--

称为"精简论"

I'll call it the "argument from simplicity."

苏格拉底做了如下的探讨

Socrates turns to a discussion of

什么样的东西会消散

what kinds of things can break

什么样的东西不会消散

{\c

什么样的东西会损毁

what kinds of things can be destroyed,

什么样的东西不会损毁

and what kinds of things can't be destroyed.

他举了些例子

{\c

他想通过研究这些例子

he surveys examples and tries

来总结出一条形而上学的原理

to extract a kind of metaphysical principle from this.

然后我们就会看到

And then, as we'll see,

他希望运用这条原理使我们信服

he's going to use this principle to convince us--

或者尽量说服我们相信灵魂是不朽的

or to try to convince us--that the soul is immortal,

是坚不可摧的

it's indestructible.

很多东西都能被摧毁

Well, lots of things can be destroyed.

这有一张纸

Here's a piece of paper.

我能撕坏它对吧

It can be destroyed [sound of ripping paper] Right?

那么为什么这东西可以被摧毁呢

Why was it that this was the sort of thing that could be destroyed? 最直接的回答就是这张纸是有组成部分的

Well, the straightforward answer is the piece of paper had parts. 损坏它

And in breaking it,

撕掉它

in ripping it,

我其实是把其中的一部分与另一部分撕开

what I literally did was I ripped one part from another.

为了损毁这张纸

To destroy the piece of paper,

我把它的部分分开了

I take its parts apart.

这有一根粉笔

Here's piece of chalk.

它可以被我折断

The piece of chalk can be broken.

我现在在干什么

What am I doing?

我把它的各个部分分开

Taking its parts apart.

可以被摧毁的东西都有"部分"

The kinds of things that can be destroyed have parts.

它们是合成的

They are composite.

它们由各个"部分"组成

They are composed of their parts.

肉体可以被摧毁因为你可以拿一把刀

Bodies can be destroyed because you can take a sword to it

然后切切切把它切割成片

and go sweep, sweep, sweep and chop it into pieces.

合成的东西是可以被摧毁的

Composite things can be destroyed.

有"部分"的事物是可以被摧毁的

Things that have parts can be destroyed.

什么样的东西不会被摧毁呢

Now, what kind of things can't be destroyed?

不例外的

Well, it won't surprise you

柏拉图在寻找永恒的

that when Plato looks for an example of something

并且不可摧毁的例子时

that's eternal and indestructible,

他直接开始思考柏拉图型相

his mind immediately starts thinking about the Platonic forms.

比如说数字3

Take the number three.

数字3是不能被摧毁的

The number three can't be destroyed, right?

即使发生了核爆炸

Even if nuclear explosion took place

地球上的一切

and everything on Earth

都在某种诡异的科幻式连锁反应中毁灭了

got atomized and destroyed through some bizarre science fiction chain reaction, 就像是电影里经常出现的那样

like they're always doing in movies,

数字3仍旧毫发无损

the number three wouldn't be touched.

数字3不会受到任何影响

The number three wouldn't be fazed.

3加1等于4依然是成立的

It would still be true that three plus one equals four.

你不可能损害到数字3

You can't hurt the number three.

你无法改变或摧毁正圆

You can't alter or destroy perfect circularity.

为什么不能因为它没有任何”部分”

Why not? Well, it doesn't have any parts.

这就是他的观点

That's the thought.

像柏拉图型相的东西是永恒的

Things like the Platonic forms are eternal,

它们永远存在固定不变

and they're eternal, changeless,

坚不可摧

and indestructible,

因为它们简单

because they are simple--

简单在此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

simple here being the metaphysical notion that

指它们不由任何事物组成

they're not composed of anything.

对于所有由”部分”组成的物体你会

Anything that's built up out of parts you could,

最起码从理论上

at least in principle,

会担心它们的”部分”会分崩离析

worry about the parts coming apart and,

因而导致整个物体的毁灭

hence, the thing being destroyed.

不过所有简单的事物

But anything that's simple

是不会以那样的方式毁灭的

can't be destroyed in that way.

因为它没有"部分”可分

It has no parts to take apart.

因此所有能够被摧毁的事物都是有"部分"的

So the kinds of things that can be destroyed are the things with parts, 这些就是能够变化的东西

and those are the sorts of things that change, right?

即使它们现在没有被摧毁

Even if they're not destroyed,

又如何判断某物是否是合成的呢

what's a tip off to something being composite?

要看它会不会变化

The fact that it changes.

假设我拿来一根金属条然后把它掰弯

Suppose I take a bar of metal and I bend it.

我并没有摧毁它但我改变了它

I haven't destroyed it, but I've changed it.

我可以通过改变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I'm able to change it by rearranging the relationships

来改变它

between the various parts.

我的身体一直在变化

My body is constantly changing

因为我的胳膊头及其他器官

becaus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之间的关系改变了

my arms and my head and so forth,

我的肌肉在活动

my muscles are moving.

调整了"部分"之后

You rearrange the parts,

这个东西就变了

the thing changes.

这就意味着这东西是由”部分”组成

Oh, but that means it's got parts

而且它可以被摧毁

and could be destroyed.

现在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So we've got some nice generalizations.

会改变的事物是由"部分"组成的

{\c

而由"部分"组成的事物是可以被摧毁的

things with parts can be destroyed.

哪些事物是可以改变和摧毁的呢

What are the kinds of things that you can change and destroy? 那些现实世界里为我们所熟悉的事物

Those are the familiar empirical objects that we can see:

比如纸身体粉笔和金属条

pieces of paper, bodies, pieces of chalk, bars of metal.

与此相对另一方面

In contrast, on the whole other side,

有些事物则是无形的

you've got things that are invisible,

比如数字3

like the number three--

数字3是看不见的是无形的事物

nobody sees the number three--things that are invisible,

它从不改变

that never change.

数字3从不改变对吧

The number three never changes, right?

3是一个奇数

The number three is an odd number.

不会说

It's not as though,

今天3是奇数明天它就变成偶数了

oh, today it's odd but maybe tomorrow it'll be even.

它永远是个奇数

It's eternally an odd number.

3加1今天昨天且永远都等于4

Three plus one equals four today, yesterday and forever.

这些关于3的事实是永远不会变的

These facts about the number three will never change.

数字3不会改变

The number three is changeless.

因此型相是永恒的

{\c

它们无形

{\c

它们不变

they are changeless.

它们简单而简单的事物无法被摧毁

{\c

型相是无法被摧毁的

forms can't be destroyed.

把这些合并在一起

{\c

这些是苏格拉底集中归纳的观点

these are the sorts of thoughts that Socrates assembles,

我已经把刚才谈到的观点写在黑板上了

and I've got the initial thoughts up there on the board.

[见图8.1] 好的

[See Figure 8.1] All right.

前提一只有合成的事物才能被摧毁

So premise number one, only composite things can be destroyed. 前提二只有会改变的事物才是合成的

Premise number two, only changing things are composite.

因此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到

So if you put one and two together, you'd get:

只有会改变的事物才可以被摧毁

only changing things could be destroyed.

现在加上前提三无形的事物不会改变

And now add three, invisible things don't change.

那么如果事物必须可以改变

Well, if you've got to be the kind of thing

才能是合成的

that can change in order to be composite

而且必须是合成的事物才可以被摧毁

and you've got to be composite in order to be destroyed,

无形的事物不会改变

invisible things don't change,

可以得出四无形的事物无法被摧毁

follows four, invisible things can't be destroyed.

这就是苏格拉底根据思考

That's the metaphysical thesis that Socrates comes to

得出的形而上学的论题

by thinking about cases.

而那正是关于灵魂不朽的

And that's the crucial premise or sub-conclusion

关键前提或说是次级结论

for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因为接下来苏格拉底将促使

because then Socrates invites

我们思考灵魂的问题

us to think about the soul.

灵魂是有形还是无形

Is the soul visible or invisible?

他说很明显

He says, pretty obviously,

灵魂是无形的

"it's invisible."

如果无形的事物不能被摧毁

But if invisible things can't be destroyed,

那么灵魂也就不能被摧毁

the soul can't be destroyed.

因此前提一二三可以导出次级结论四

So one, two and three got us four,

无形的事物是不能被摧毁的

invisible things can't be destroyed,

前提五灵魂是无形的得结论六

but five, the soul is invisible so six,

灵魂不能被摧毁

the soul can't be destroyed.

这是我在基于"精简论"

That's my best attempt

重构论点的前提下能给出的最好解释

at reconstructing the argument from simplicity. 这些并不是柏拉图

It's not as though Plato himself spells it out

明确说明的前提和结论

with premises and conclusions like that,

不过我认为这是忠于

but I think this is fairly faithful

他提出的论证方式的

to the kind of argument he means to put forward. 一会儿我将评估

And in a moment I'll turn to evaluating

这个论点是否是个好论点

whether that's a good argument or not.

不过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论点

{\c

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论点

it's an argument worth taking fairly seriously.

不过我必须承认

Except, I've got to confess to you

苏格拉底并不一定会完全按照

that Socrates doesn't quite conclude the way

我所预料他将采取论证的方式进行论证

I would've thought he would've concluded.

这样我们通过论证得出结论六

So I've had the argument conclude six,

灵魂不能被摧毁

the soul can't be destroyed.

但苏格拉底实际说的是

But what Socrates actually says is--

他实际的结论是

his actual conclusion is--

因此灵魂是坚不可摧的

"And so the soul is indestructible

或几乎不可摧毁的"

or nearly so."

一个相当古怪的限定

That's rather an odd qualification,

"或几乎不可摧毁"

"or nearly so."

苏格拉底通过关于改变

The conclusion that Socrates reaches from his examination of change 无形等等概念的讨论

and invisibility and so forth and so on,

以及合成性与简单性的对比

and compositeness versus simplicity,

所得出的结论是

is that

"灵魂不可摧毁或几乎不可摧毁"

"the soul is indestructible or nearly so."

现在这个限定带来了新的问题

Now, adding that qualification opens the door to a worry.

这个问题是塞贝斯提出来的他说

The worry gets raised by Cebes who says,

即使我们承认灵魂几乎不可被摧毁

even if we grant that the soul is nearly indestructible,

也不足以说明灵魂的不朽

that's not good enough to get us immortality.

而且他还提出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类比

And he gives a very nice analogy of somebody who's--

一件衣服可能比它的主人存在更久

a coat, which could outlast the owner

不过它绝非不朽

but isn't immortal.

或者说主人也可能穿过好几件衣服

{\c

然而在某个时刻主人仍旧会死亡

but still at some point the owner's going to die as well.

主人远比衣服不朽

The owner is far more immortal,

或者可以说是更接近不朽

in that sense, closer to immortality.

我本人这一辈子也穿过很多的衣服

And I've gone through many coats in my life,

虽然如此我并非坚不可摧

but for all that, I'm not indestructible.

如果我们最终所得仅仅是

If all we've got is the mere fact that the soul

灵魂是"几乎"不可摧毁的

is "nearly" indestructible,

需要花费很大的功夫才能摧毁它

it takes a whole lot more work to destroy it,

人人影视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

也许它存在的时间更久一些

{\c

也许一个灵魂会经历很多的肉体

maybe it goes through a whole lot of bodies

在消耗殆尽被摧毁前转世六次

being reincarnated a half-dozen,

或是十二次或是好几百次才最终消亡

or a dozen, or hundred times before it wears out and gets destroyed. 这些都不足以使我们得出灵魂不朽的结论

That's not enough to give us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这就是塞贝斯提出的质疑

That's the objection that Cebes raises.

奇怪的一点是

And one of the oddities is that,

在我看来

as far as I can see,

苏格拉底从未回应过这个质疑

Socrates never responds to that objection.

提出这个质疑

Raises the objection--

即是说

that is,

柏拉图凭借塞贝斯之口道出了自己的质疑

Plato raises the objection in the voice of Cebes--

然而苏格拉底

but Socrates,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

on Plato's behalf,

从未应答过这个质疑

never answers the objection.

很难道明这其中的缘由

It's hard to say what exactly is going on.

有可能是因为柏拉图担心

It might be that Plato's worried that

他并未真正证明灵魂是不朽的

he hasn't really shown that the soul is immortal afterwards. 也许这个从"精简论"推理出的论点

Maybe this argument from simplicity isn't really

并不如预想中那么严密

as good as it needs to be.

而那也许解释了为什么柏拉图接下来

And maybe that explains why Plato then goes on

提出了另外一个论点

to offer yet another argument.

毕竟如果这个论点确实

After all, if this argument really

证明了灵魂的不朽

did show the immortality of the soul,

他为什么还要给出另外一个论点呢

why would he need to offer a further argument?

"必要属性论"

The argument from essential properties,

我们以后会讨论它

which we'll be turning to later.

因此也许柏拉图觉得

So maybe Plato just thought

对于塞贝斯的质疑

there wasn't a good answer

并没有什么完善的答案

to Cebes' objection.

不过我想说

But I want to say,

站在柏拉图的立场来说

on Plato's behalf,

或者至少是从这个论点的角度来说

or at least on behalf of the argument,

苏格拉底不应该以如此奇怪的

Socrates should never have concluded the argument

一个限定式的结论

with this odd qualifying phrase that

灵魂"是或几乎是不可摧毁的"来结束

the soul is "indestructible or nearly so."

他应该说灵魂就是不可摧毁的结束

He should've just said the soul is indestructible, full stop. 毕竟

After all,

在前提一二和三成立的情况下

if we have premises one, two, and three--

只有合成的事物才能被摧毁

only composite things can be destroyed,

只有会改变的事物才是合成的

only changing things are composite,

无形的事物不会改变

invisible things don't change--

如果把这些结合起来

if you put those together,

就可以得到四无形的事物不能被摧毁

you get four, invisible things can't be destroyed.

你是不会得出更加宽泛的结论

You don't get the more modest conclusion,

无形的东西不能被摧毁

"invisible things can't be destroyed

或是很难被摧毁

or it's a whole lot harder to destroy them."

如果我们有前提一二和三

If we've got one, two and three,

我们应该得到更加肯定的结论

we're entitled to the bold conclusion:

无形的东西不能被摧毁句号

"invisible things can't be destroyed, period."

没了

Full stop.

然后如果前提五成立

And then if five is true,

如果灵魂真的是无形的

if the soul really is invisible,

我们就可以得到结论六

we're entitled to conclude six,

灵魂是不能被摧毁的

the soul can't be destroyed--

而不是灵魂不能被摧毁

not, the soul can't be destroyed,

或是很难很难被摧毁

or if it can be destroyed it's very,

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摧毁

very hard and takes a very, very long time.

我们理应得出更肯定的结论

We are, rather, entitled to the bolder conclusion,

灵魂不能被摧毁

the soul can't be destroyed,

句号完了讨论结束

full stop, period, end of the discussion.

所以说尽管苏格拉底

So despite the fact that Socrates

得出了这个相对无力的结论

draws this weaker conclusion,

对我来说他提供的论证似乎

it seems to me that the argument he's offered us,

如果论证正确

if it works at all,

促使我们得出了更加肯定的结论

entitles us to draw the bolder conclusion.

不是"灵魂是或几乎不可摧毁"

Not that the soul is indestructible or nearly so,

而是"灵魂确实不可摧毁"

but that the soul is indestructible.

也许柏拉图意识到了这一点

{\c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

maybe that's the reason why

他根本没顾上回答塞贝斯问题的原因

he doesn't bother giving an answer to Cebes.

也许他想让读者意识到

Maybe it's an invitation to the reader to recognize that 还有一个比剧中的人物所提出的

there's a better argument here than even the characters 更好的论证存在我们不知道

in the drama have noticed--don't know,

我们无从知道柏拉图的想法

don't know what Plato had in mind.

不过无论如何

But at any rate,

我们的问题都不应该是

our question shouldn't be,

"柏拉图在想什么"

"What was Plato thinking?"

耶鲁大学公开课:博弈论全集下载

导论-五个入门结论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movie/2011/12/Q/2/S7KDBTEQ2.flv 2: 学会换位思考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movie/2011/12/Q/L/S7KDC64QL.flv 3: 迭代剔除和中位选民定理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movie/2011/12/J/Q/S7KDBUDJQ.flv 4: 足球比赛与商业合作之最佳对策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movie/2011/12/6/0/S7KDC7960.flv 5: 纳什均衡之坏风气与银行挤兑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movie/2011/12/6/R/S7KDCAC6R.flv 6: 纳什均衡之约会游戏与古诺模型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movie/2011/12/5/E/S7KDB145E.flv 7: 纳什均衡伯川德模型与选民投票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movie/2011/12/4/1/S7KDCB541.flv 8: 立场选择种族隔离与策略随机化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movie/2011/12/D/D/S7KDBQ6DD.flv 9: 混合策略及其在网球比赛中的应用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movie/2011/12/E/7/S7KDBUFE7.flv 10: 混合战略棒球,约会和支付您的税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movie/2011/12/F/0/S7KDC3GF0.flv 11: 合作,突变,与平衡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movie/2011/12/B/E/S7KDEBLBE.flv 12: 社会公约,侵略,和周期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movie/2011/12/2/J/S7KDE8L2J.flv 13: 道德风险,奖励和饥饿的狮子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movie/2011/12/1/P/S7KDED31P.flv 14: 承诺,间谍,和先行者优势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movie/2011/12/L/T/S7KDEAKLT.flv 15: 国际象棋,战略和可信的威胁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movie/2011/12/T/4/S7KDEENT4.flv 16: 声誉和决斗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movie/2011/12/6/F/S7KDEFS6F.flv 17: 最后通牒和讨价还价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movie/2011/12/A/T/S7KDEK0A T.flv 18: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金融市场》(Open Yale course:Financial Markets)课程目录及下载地址(不断更新中)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金融市场》(Open Yale course:Financial Markets) 简介

★小羊羊村长★大学开发课程粉丝Q群:122798308 课程类型:金融 课程简介: 金融机构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支柱。它们为投资活动提供支持及风险管理。如果我们想要预测金融机构动态及他们在这个信息时代中的发展态势,我们必须对其业务有所了解。本课程将涉及的内容有:金融学理论、金融业的发展历程、金融机构(例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

司、期货公司及其他衍生市场)的优势与缺陷以及这些机构的未来发展前景。 课程结构: 本课程每讲75分钟,一周两次,在2008年春季录制并收入耶鲁大学公开课程系列。 关于教授罗伯特希勒 Robert J. Shiller是Yale大学Arthur M. Okun经济学讲座教授和Yale大学管理学院国际金融中心研究员. Shiller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行为金融学和房地产,并在“金融经济学杂志”,“美国经济评论”,“金融学杂志”,“华尔街杂志”和“金融时报”等著名刊物发表文章. 主要著作包括“市场波动”,“宏观市场”(凭借此书他获得了TIAA-CREF的保罗 A. 萨缪尔森奖),“非理性繁荣和金融新秩序:二十一世纪的风险”

Robert J. Shiller is Arthur M. Okun Professor of Economics at Yale University and a Fellow at the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Finance at the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Specializing in behavioral finance and real estate, Professor Shiller has published in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Finance, Wall Street Journal, and Financial Times. His books include Market V olatility, Macro Markets (for which he won the TIAA-CREF's Paul A. Samuelson Award), Irrational Exuberance and The New Financial Order: Risk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目录: 1.Finance and Insurance as Powerful Forces in Our Economy and Society 金融和保险在我们经济和社会中的强大作用 2. The Universal Principle of Risk Management: Pooling and the Hedging of Risks 风险管理中的普遍原理:风险聚集和对冲 3. Technology and Invention in Finance 金融中的科技与发明 4. 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 and Support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PM Model) 投资组合多元化和辅助性的金融机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5. Insurance: The Archetypal Risk Management Institution 保险:典型的风险管理制度 6. Efficient Markets vs. Excess V olatility 有效市场与过度波动之争 7. Behavioral Finance: The Role of Psychology

徐志摩选集 读书笔记

徐志摩当初之所以走上文学之路,全是由于爱神的拨弄,是爱情的力量使他成了一位诗人,我们也才有机会读到他留给我们的那么多美丽的诗文。 徐志摩在24岁以前,对于诗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更感兴趣。他父亲希望他出洋留学以后,进入金融界;而他自己,则想要做一个中国的汉密尔顿,当一个哲学家。可是,当他1921年在伦敦认识了才貌双全的林徽因之后,他立刻觉得“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一份深刻的忧郁占定了我;这忧郁,我信,竟至于渐渐的潜化了我的气质。”于是,他的诗情,就“像是山洪暴发,不分方向的乱冲”(《猛虎集·序》),而终于以10年的时间,成就了这位有影响的诗人。 人艳如花的林徽因,打动了徐志摩的心,使他写下了《志摩的诗》中许多表现真挚热烈的爱情和追求理想、自由、个性解放的诗篇。然而,当他解除了与原配张幼仪的婚姻之后,林徽因却未有与之成婚的可能。在这时候,他认识了陆小曼。在追求陆小曼的日子里,作为诗人“生活上的又一个较大的波折的留痕”,他创作了第二本诗集《翡冷翠的一夜》。后来,他又陆续出版了《猛虎集》、《云游》两部诗集。 林徽因使徐志摩发现了诗;陆小曼则使他在诗的殿堂里得到新的收获与发展。然而,在同徐关系最近的3个女人当中,最爱徐的乃张幼仪。“因为她对徐志摩的爱是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甚至不管徐志摩爱不爱她。”(韩石山《徐志摩与张幼仪情感揭秘》)但是,假如徐志摩终生守着张幼仪过日子,而不对其他女人发生情愫,那么,可以肯定,

他是写不出这几部优美的爱情诗来的。因为,他从没爱过张幼仪,而若没有那爱力的推动,他便不会遇见诗神了 爱情是许多诗人创作的动力与源泉,对于画家、音乐家来说,也同样如此。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柴科夫斯基在经济拮据之际,结识了既可以在经济上给予他资助,又能够欣赏他新异的、充满激情的音乐的梅克夫人。自结识梅克夫人之后,柴科夫斯基就向她表示:“从今以后我写下的每一个音符都将奉献给您。”果然,怀着对梅克夫人的爱,他于1877年创作了著名的第四交响曲和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他为这两部作品的完成“感到无比的喜悦”。他说:“我觉得,在这两部作品中我向前迈进了一步,而且是一大步。我感到幸福,因为春天即将来临……” 徐志摩与柴科夫斯基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由此而在诗或音乐的领域里所取得的非凡成就,至少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真挚的爱情是一切文学艺术之花赖以生长、开放的阳光和雨露。对于一个作家、艺术家来说,那个女人是否爱她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的问题是,他必须很深的、很真的爱着那个女人。那么,当一个有着文学或艺术潜质的女人,很真、很深地爱上了一个男人的时候,这爱是否也会促使她成就一番事业呢?回答是肯定的。英国女诗人布朗宁夫人和她著名的《葡萄牙十四行诗》,就是一个世人皆知的好例子。 一个人对于异性的爱既有如此的伟力,其对于祖国和人民的爱则有更为巨大的力量。自古至今,无数献身于祖国和人民事业的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正是在这种博大之爱的驱使下,以他们各自的成就与建树,

哲学读书笔记

读后感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 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 致看了一下,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 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 一个了解这些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 活,而不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 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 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 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 亡这样的进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法 死则是偶然的。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 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 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 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 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 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 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 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 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 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 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 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 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 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 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 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 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 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 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 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 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然后,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 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 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 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国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汲取当代科学

耶鲁公开课笔记4

美国耶鲁大学网络公开课《金融市场》视频笔记4 耶鲁大学网络公开课《金融市场》由罗伯特.J.希勒(Robert J. Shiller)教授主讲。共26课(集),每课时长均为一个多小时,配有字幕。 [第4课] 多元化投资组合和辅助性的金融机构(时长1小时07分) 本课内容是多元化投资组合(Portfolio Diversification),辅助性的金融机构(Support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尤其是共同基金(Mutual Funds)。 希勒介绍,这也是他长期研究的一类课题。 希勒相信,世界需要更多的多元化投资组合。这也许会让人们觉得有点怪,但希勒认为这是绝对正确的。 埃米特.汤普森也研究过这类起因的相同课题,即,为了帮助世界上的穷人,可以通过多元化投资组合来改进。 希勒说他完全就是这样认为的。 (世界上)有大量的人类困难,都可以通过多元化(分散)投资来解决。 本课要讲的,不仅只适用于安逸的富人,而对每一个人都适用。 实际上这还是关于风险的问题。 当任何人遇到惨境时,那都是某些随机遇到的结果。 当人们在生活中陷入实际麻烦时,那是由于一系列糟糕事件将人们推到不幸的境地。 金融风险管理常常就是防止发生这种不幸情况的部分(措施)。 本节课将从一些数学问题讲起,是对第二节课的继续。 希勒在第二节课讲过关于风险分摊的原理,今天接着拓展到某些方面,即,将略微集中到投资组合问题。 先讲怎样构建一个投资组合,其中有哪些数学问题,由此引入到资产定价模型,这个模型是金融中许多思考的基石。 关于这一部分内容,在耶鲁的其他课程会讲得详细些,尤其像约翰.吉纳科普洛斯(John Geanakoplos)讲的经济类251号课程(Econ 251)。 从这节课可以获得基本要点。下面从基本概念开始讲。 希勒说他只用最简单的术语来讲述。 1

国外一些大学的公开课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verycd上发现了耶鲁大学的公开课,下载了哲学死亡,古希腊文明和聆听音乐等课程来听,感觉很不错。对于我们这些无钱出国的人来说,能够免费的享受到如此丰厚的知识和思想的盛宴,真的得感谢这个信息通达的互联网时代。在网上搜集资源的时候,发现这篇报道总结的还不错,转来给大家共享吧。 目前网上的公开课包括哈佛、耶鲁、麻省理工、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等名校。在配有字幕的课程中,最受欢迎的是哈佛的《公正》,耶鲁的《1648—1945的欧洲文明》《哲学:死亡》《1945年后的美国小说》《金融市场》《聆听音乐》《博弈论》《基础物理》《心理学导论》等。后者的课程翻译过来较多,是因为耶鲁的资源更丰富,比如字幕、课件等。 如果你英文足够好,可以将听课范围进一步扩大,直接登录这些名校的网站。 哈佛大学 部分课程对全球开放,目前首选就是Justice(公正)这门课,共12节。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网站,免费观看或下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courses.php。作为美国第一的公立大学,伯克利分校提供了人类学、生物、化学、历史等十几类学科的几百门公开课。伯克利的视频都是.rm格式,请注意转换格式。 麻省理工学院 设立了OpenCourse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OcwWeb/web/home/home/index.htm,把1900门课免费提供给全世界。提供大量课程课件,只有少数视频讲座。 耶鲁大学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到今年秋天,预计放在网上的课程将达到36门。 卡耐基梅隆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oli/,卡耐基梅隆针对初入大学的大学生,提供10门学科的课程视频。 英国公开大学 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course/index.php,英国十几所大学联合起来,组建了英国公开大学。有一部分课程是对注册学生开放的,还有一批课程是免费的,并提供视频。 约翰霍普金斯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古希腊历史简介》(全24集)

耶鲁大学开放课程《古希腊历史简介》(全24集) 讲师介绍: 名称:Donald Kagan 职业:耶鲁大学经典与历史学院教授 学位: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 唐纳德卡根是耶鲁大学经典与历史学院Sterling教授。耶鲁大学的前院长,他在1958年从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他的著作包括Archidamian战争,尼西阿斯和平和西西里远征,伯里克利和关于战争的起源与维护和平,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帝国的诞生。2002年,他是全国人文奖章获得人,2005年被任命为国家人文基金会杰斐逊讲师。About Professor Donald Kagan Donald Kagan is Sterling Professor of Classics and History at Yale University. A former dean of Yale College, he received his Ph.D. in 1958 from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The Archidamian War, The Peace of Nicias and the Sicilian Expedition, Pericles and the Birth of the Athenian Empire, On the Origins of War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Peace, and The Peloponnesian War. In 2002 he was the recipient of the 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 and in 2005 was named th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Jefferson Lecturer.

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续译 一、序言 滕大春先生(1909.10.13-2002.12.16),1928年在北京接受高中教育。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教育系,受到北大伟大爱国精神和严谨治学传统的影响,在做人和求学的志趣上深受启发。1933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赴济南任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教员兼附属小学主任。除在师范部任课外,主要精力投入附小改革工作,把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改造”和“从做中学”的理论落之于实际。1986年,获得全国外国教育史专业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任河北大学教育系外国教育史专业博士生导师。 滕大春先生在教育史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曾任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全国教育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社科联副主席,河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河北省高教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北省老年教授协会名誉会长等职。滕大春先生在教育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近70载,声名远播,建树非凡。在外国古代(东方)教育史、美国教育史、卢梭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均有卓越成果,著述丰硕。出版了《美国教育史》《今日美国教育》《卢梭教育思想述评》等专著,《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德国教育史》等译著;主编多部著作,主要有《外国古代教育史》《外国近代教育史》《外国教育通史》(共六卷)。此外,还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外国教育”分支主编和《教育大辞典·外国教育史》分卷主编。[1] 该书要把民主社会的意义、生物进化论的观点、产业革命带来的变化以及科学实验的方法,贯串一起,从而论证新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内容和评断一些彼此矛盾的教育理论问题和实施问题。研究这本巨著必须掌握这一点。[2] 本书共分26章。依杜威在第24 章的划分, 约含3个部分。实际上,最初数章从非形式的教育谈到学校的兴起,概述了教育的社会职能和效用,指出了当前学校的严重缺陷以及改革的方向。其后各章便阐述民主社会的教育性质,明确教育即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意义,并借着对过去各种教育理论的批判来反证民主教育的正确性和优越性。此外,这几章还说明民主教育的目的是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别无其他目的,这就是教育无目的论。再后各章系以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来理顺长期存在的兴趣和努力、经验和思想、劳动和休闲、个人和自然界、教育和职业等等矛盾,并给课程、教材和教法作出新的解释。最末两章则分别论述实用主义的真理论和道德论。书中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但对每项问题都从社会、历史和哲学的角度层层剖析和深入论证。[3] 看书不应仅仅从细节进行揣摩,因而在看书之前,对这本书的整体框架进行把握也非常重要。我们首先要学会顺着作者的角度去阅读这本著作。 杜威理解中的民主社会: 他说衡量社会不能单凭主观臆想来制定标准,应以社会成员共享利益的多寡为尺度,还应以本社会和其他社会能否交流互惠为尺度。优良社会应当便于和善于与其社会交通,是开放型而非封闭型的社会,是人类共存、共利和共赖的社会。杜威认为民主社会既要冲破阶级的和种族的界限,还要冲出国界,使人类出现与日俱多的接触点和互惠点。[4] [1]https://www.doczj.com/doc/f615008958.html,/view/454001.htm?fr=ala0_1_1 [2]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2. [3] [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2.

耶鲁大学公开课《死亡》详细笔记

PHIL 176 Death Professor Shelly Kagan (第一课没什么实质内容,可以略过)教授在第一课列举了这门课将要讨论的一些问题:1.人能否幸免于死2.人是什么?“我”是什么?3.有没有来生?4.自杀一定是恶的吗?……然后他摆出了自己的观点:1.不存在灵魂2.永生并不是好事情3.对死亡的恐惧是很正常的4.自杀在特定情境下有可能是理性的,并且在道德上是正当的…… 他希望通过这门课:学生能够自己独立思考。他不是要灌输给学生这些观点,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理性,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些观点,都要有合理的根据,给出论证。 第二课 要回答“我能否幸免于死”“我死后我是否还存在”,就需要先回答:“我”是什么?或人是什么?什么叫“幸免于死”?什么叫“活着”?一个人过了一段时间仍然是这个人,这是怎么一回事?…… 反驳:有人认为这个问题是混淆概念造成的,根本毫无意义,因为1.如果“死亡”的意思是生命的结束的话,那么2.“是否来生”就相当于“生命结束之后是否还有生命”,这就好比“碗里的饭吃完后碗里还有饭吗”,那么3.“是否有来生”或“我能否幸免与死”的答案当然就是否定的(因为很明显这些提问自相矛盾),这能从问题里直接得到答案。△回应:1.如果,“死亡”指的是身体的死亡(即一系列的生理过程);那么,2.之前的问题将变成“我的身体死后我是否还存在”,这和“生命结束之后是否还有生命”不同,不能从提问中直接得到答案。YYets 3.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提问和回答“我能否幸免与死”是有意义的。 要回答“我能否幸免于死”(在上面的那个理解下),就需要先弄清楚:“我”是什么?“我”是什么东西组成的?或者人是什么?人由什么组成? 一般来说,有两种主流观点:一、二元论(Dualism)◎1.人是由身体和心灵(灵魂)两部分组合而成严格说来,人的本质是灵魂,它与某具肉身密切联系着;“我”就是指我的灵魂,尽管与我的身体紧密联系着。2.身体和心灵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身体是物质的,灵魂是非物质的(不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3.心灵指挥身体,“身体反作用于心灵”4.死亡就是指身体的死亡,灵魂离开肉体(?)二、物理主义(Physicalism)○1.人只有身体,尽管2.这个身体能够实现多种功能3.人就是一个物理对象,一个纯物质的存在4.谈论心灵,实际上就是谈论大脑(或大脑的功能),正如微笑就是特殊的肌肉运动5.死亡就是指身体丧失了正常功能 第三课 二元论与物理主义的分歧:是否存在灵魂? 证明事物存在的方法:1.通过五感获得的经验证据来证明但是,灵魂是非物质的(如果二元论正确的话),我们无法通过感官来感觉到灵魂。所以2.对于无法通过五感感觉到的事物,需要通过“最佳解释推理”来证明其存在:我们必须假设a 存在,才能解释现象P,而且能给出最佳解释。(例如:原子、X 射线)注意:这里要求的是可能的“最佳”解释,而非任一看似可行的解释。 所以,二元论者要论证灵魂存在,就必须:找到我们身上的某个现象或特性F,只有通过假设灵魂存在才能给出最佳解释(物理主义无法解释或者只能给出较差的解释)。 灵魂存在论证◎YYets 根据F 的不同,有不同种类的论证。第一类诉诸普通的事物(情感、理性之类);第二类诉

《蔡元培传》读书笔记

《蔡元培传》读书笔记 生平梳理: 1868年1月11日,生于浙江绍兴,从小乖巧,父亲是钱庄经理。 11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 1886年初春,母亲病故。 1889年,中第23名举人。(“怪八股”“文妖”) 1890年,第81名贡士。 1892年,补殿试,考取二甲第34名进士,后经朝考,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1894年,散馆考试,授为翰林院编修。 甲午之后,研究新学,后学习日文。

1898年10月,请假离京,举家南归。 回乡后,出任绍郡中西学堂总理(校长)。 1900年,夫人王昭病逝。 1901年,黄世振结为伉俪。 1902年4月,与蒋智由等人发起成立中国教育会,选为事务长(会长)。暑假,赴日游历。回国后,南洋公学退学风潮。创办爱国学社,推为学社总理(校长)。9月,正式成立爱国女学,蒋智由选为校长,后由蔡元培接替。 1904年11月,发起组织光复会,推为会长。 1905年夏,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上海分会主持人。 1907年,随同前往赴任驻德公使的孙宝琦,留学德国。 1908年,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哲学、教育学、音乐、美术、美学等诸多课程,后逐渐集中于美学方面。 1910年4月,出版《中国伦理学史》,成为中国近代

伦理学领域的开山之作。 1912年,出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学堂改成学校…… 教育部特设社会教育司,与普通、专门三足鼎立。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隶属于政治与超轶于政治;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1912年9月,辞职携眷赴德。翌年“宋案”,应召回国。后又第三次旅欧法国巴黎。 1916年6月,任华法教育会中方会长。10月,启程回国。12月26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面对腐败,力求革新,学术至上,聘任贤能。 1918年5月底,进德会成立,选为会长。 教授治校:校评议会统领校政,建立教授会,设立教务长、总务长,教授出任。

耶鲁公开课笔记3

美国耶鲁大学网络公开课《金融市场》视频笔记3 耶鲁大学网络公开课《金融市场》由罗伯特.J.希勒(Robert J. Shiller)教授主讲。共26课(集),每课时长均为一个多小时,配有字幕。 [第3课] 金融中的技术与发明(时长1小时14分) 开课伊始,希勒先对前两次课做了重点回顾。 第一次课的主题是金融界的道德目标和使命,谈了年轻人对金融行业的一些偏见,认为进入金融界的人都是金钱至上,而不尊重他人。希勒再次重申,他的看法截然不同。 希勒说,他昨天刚在蒙特利的魁北克投资集团作了一个演讲,该投资集团是魁北克省的一家大型财产管理基金机构,在那里见到了很多人,并没有感觉到任何罪恶或者贪婪的气息,(笑)。 希勒认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道德目标,要保护魁北克省居民的生活。只有亲身面对这些人,就会得到对事情的非常不同的看法。 希勒觉得,娱乐行业喜欢制作的一些金融界人士的影片,总将他们描绘成邪恶之人。(笑)也不知是为什么。好像没有哪部主题影片表演一位金融界人士最终成为慈善家的,这是为什么呢(笑)?人们不喜欢而宁愿去厌恶,真不明白是因为什么,(“金融界人士成为慈善家”)不是好的电影主题吗? 希勒呼吁学生们要克服这种偏见,建议学生们换一种想法,即,如果你进入金融界,你成功了,你最终就会成为慈善家。 但是,不会有电影记录你的人生(笑),而且在人生道路上,你可能会遭受敌视。 特别是在目前的次贷危机中,更是如此,人们都把所遇到的麻烦归罪到金融界,人们确实在看到,有些人被赶出自己的房屋,在某些案例中,由于一些相当可疑的金融操作,让人们做了本不该做的抵押贷款。 但是,希勒认为,总体而言,从事金融业的人士是好人(good people)。 在第二次课,讲了风险汇聚和分摊,主题是数学理论即概率论。 学了概率论,可以意识到,概率论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技术,即通过分散风险,能够提高人类的福利。 经济、技术、气候等等所有各种因素都会引起风险,但是,真正的技术是用于减轻风险,通过汇聚风险,将其分散出去,由许多不同的人们来分担。 由理论家提出的这一观念,可能无法实现,然而,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将所有的风险全 1

耶鲁公开课笔记2

美国耶鲁大学网络公开课《金融市场》视频笔记2 耶鲁大学网络公开课《金融市场》由罗伯特.J.希勒(Robert J. Shiller)教授主讲。共26课(集),每课时长均为一个多小时,配有字幕。 [第2课] 风险管理中的普遍原理:风险汇聚和对冲(时长1小时09分) 本课主题是风险管理中的普遍原理----风险汇聚和对冲(Pooling and Hedging of Risk)。 希勒认为这是金融理论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 本课先讲概率论(Probability Theory),再讲通过风险汇聚来分摊风险的概念。 概率论是极具智慧的构想,诞生于历史上的特定时期,并令人意想不到地获得广泛应用,金融是其应用领域之一。 对部分学生来说,本课相对所讲的其他课会显出更多的技术性,并且遗憾的是又安排在学期初。 对于学过概率和统计的学生而言,就不是新知识了。这是从数学角度的看法。 概率论是新知识,但不要太畏惧。课前有个学生告诉希勒,他的数学有些生疏了,是否还能选这门课?希勒说,如果你能听懂这堂课,那就不会有问题。 什么是概率?通过举例说明。 比如,今年股票市场会走高的概率是多少?例如认为概率是0.45,是因为对股市悲观,预测股市会走高的可能性是45%,而股市会走平或走低的可能性是55%。这就是概率。 听了这个例子,人们就会觉得这个概念是熟悉的,如果有人提到概率是0.55或0.45,也就知道他说的意思了。 话锋一转,希勒强调,概率并非总是以这种方式来表述的。 概率论成形于十七世纪,此前没有人提出过。撰写概率论历史的作者伊恩.哈金(Ian Hacking),查遍世界所有关于概率论的文献,没有发现在十七世纪之前有概率论的文献,也就是说,在十七世纪产生了一次智慧的飞跃,当时用概率词汇来表述非常时髦,引用概率进行表述的方式很快传遍世界。 但是,有意思的是,如此简单的概念此前从未使用过。下面希勒详细介绍哈金的成果。 哈金研究表明,概率词汇早已存在于英语中,莎士比亚就用过,但其所代表的意思是什么呢?哈金举了一个年轻小姐的例子,这位小姐描述她喜欢的男子,说道,“我太喜欢他了,我觉得他有很大‘可能’”(probable)。 1

耶鲁大学公开课

甭看名人励志演讲了,去看看耶鲁大学的公开课吧(中文字幕),能学到太多了,国内的大学真是误国误民啊。。。转来当日志收着来源:陈俐彤小C~的日志 最近一朋友和我讲,YALE大学把他们上课的内容录了下来,并发布在因特网上,供网络传播浏览。 一个全世界排名第二的大学,竟然把自己课程的内容完全录了下来,并在全世界传播,在大学产业化的中国,有些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你没交学费,怎么可以把我的课程免费的给公众提供呢?可是人家并不是这样认为的,本着人不分贵贱,教育不分你我的原则,耶鲁大学做出了这个匪夷所思的举动,实在是非常钦佩。。。 好了,不说大话,这个公开课真的非常的好,我有义务分享给我的朋友们 首先你得会用电驴,具体怎么用百度去 ps:我分享的这个是有字幕的,而且这个字幕是非常考究的,所以出的非常慢,理解一下。。。 =========================================== 音乐学 聆听音乐Listening to Music(教授本人著述) 课程简介: 本课程培养在对西方音乐理解基础上对音乐的感悟。它会介绍各种类型的音乐是如何搭配,并教导如何聆听各种类型的音乐,从巴赫,莫扎特,格里高利咏叹调到蓝调 关于课程主讲人: Craig Wright在1966年于the Eastman School获得钢琴乐和音乐史双学位,在1972年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Craig Wright从1973年开始在耶鲁大学任教,目前是the Henry L. and Lucy G的音乐教授。 在耶鲁大学,Craig Wright的成就包括常年流行的入门课程“聆听音乐”和选择性研讨会“探索大自然的天才”。 每年夏天,他都会带领一些耶鲁大学的社团区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采风。

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1

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1 第一课:课程介绍 穿着随意、行为不羁的教授在这节课里主要介绍了这门课程的讨论范围,教学的基本方法,以及课程的成绩考核。 教授明确了这门课程不会考虑宗教问题,也不会讨论有关死亡的社会问题,以及如何避免死亡的生物学问题。这门课主要考虑讨论死亡的本质以及通过讨论此类问题时所产生的哲学疑问。 整个课程第一部分为死亡本质问题,即形而上学部分,主要方向为自我本质和人的同一性问题。第二部分为死亡的价值论,也就是对死亡的态度和评价。最后讨论自杀问题。 教授在这门课程的介绍中提出了一些观点,比如灵魂是不存在的,对永生的渴望可能是没有价值的,甚至自杀也不是完全不符合道德的。由此看来,教授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门课可以教授一些思维方法,以及颠覆一些关于死亡的世俗观点。 在关于灵魂的介绍中,教授指出,人希望有灵魂是因为希望永生。这从某种程度上暗示了灵魂学说不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结论,而是一种感性渴望的产物。

第二课:人的本质:二元论与物理主义 这节课主要是引题,通过层层剖析介绍两种对灵魂的主要观点,并且表现了教授的思维方式,就是层层深入,不停的提问,产生新问题,再分析,再提问。 教授就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延伸,既然是死亡课,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能否幸免一死?由于我们都知道人是不可能永生的,起码身体不能,那么死后是否会有一部分,比如灵魂,可以继续存在?这就进一步引出了“我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有了人活着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最后提及了同一性的问题。 这门课的前半部分主要讨论死亡的本质问题,或者说是形而上学问题,基本就是对以上这些问题的分析。 1、首先讨论第一个问题----人能否幸免一死?教授不从生物学角度考虑,只从哲学角度考虑。他认为,这个问题首先就是定义的问题,死亡的定义就是生命的结束,死亡之后就无所谓生命,那么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矛盾的。教授的意思是,如果定义明确了,自然就可以避免愚蠢的问题,讨论这样哲学问题都是故作高深,而他讲了那么多比喻和笑话都是对故作高深的嘲笑。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我曾在上学期读过,当时觉得书中蕴含着无穷的道理却又总结不出个一二三来,本学期经过了马哲课上老师对于哲学的系统讲述,再读起这本书来似乎又有了不少新的收获。 首先,我想谈谈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此时民怨沸腾,统治者不得不采用法家的重刑法的那套办法来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探究。而这些,都被冯友兰老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这本书中阐述的十分透彻。对于这本书的具体内容,相信读过的大家都会了解。下面我来谈谈自己对于《中国哲学简史》的一些认识和理解。

(一) 历来中国人都是被认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这的确是让人很难否定的事实。可能不少人认为大部分人中国人都很虔诚地去求神拜佛,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仅是迷信而已,譬如说国人很讲风水,很忌讳某些事物(如数字4)等,他们的虔诚里往往是满含功利,每一次的跪拜都带着某一目的达成的祈盼,这与大部分宗教清心寡欲的精神实质无疑产生严重背离,更别枉谈宗教了。对这个问题,冯先生分析认为:“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切哲学了。他们的宗教意识不浓,是因为他们的哲学意识太浓了。他们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那个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在哲学生活中,他们体验了这些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冯先生把国人实现超越现实世界到达彼岸的途径归结为哲学的体悟,有些牵强,原因有两大点:1、冯先生高估了国人的哲学水平。在西方,90%以上的人都有宗教信仰;如果说把这比例用到国人身上,也即是说“90%以上的中国人通过哲学体悟超越了现实世界到达了彼岸”,这与国人一贯的哲学水平、或者说是对哲学的关注程度情况并不相符,因为除了春秋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外,我国哲学从未成为过任何一个时期的主流文化,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倾向于边缘化及消亡化,所以90%的基数无从得来。2、冯先生也高估了国人的素质。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便痛心地体悟出了“性本恶”这一悲哀的事实,两千年后的鲁迅与柏杨对中国人的劣根性更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时至今天又有多少的丑恶令我们心寒?冯先生流连于自己所构筑的象牙塔里,从自己独

(完整版)耶鲁公开课--博弈论笔记

耶鲁公开课一博弈论笔记 第一节、 名词解释 优势策略(Dominant strategy ):不论其他局中人采取什么策略,优势策略对一个局中人而言都是最好的策略。 即某些时候它胜于其他策略,且任何时候都不会比其他策略差。 注:1、"优势策略”的优势是指你的这个策略对你的其他策略占有优势,而不是无论对手采用什么策略,都占有优势的策略。 2、采用优势策略得到的最坏的结果不一定比采用另外一个策略得到的最佳的结果略胜一筹。 严格劣势策略(strictly dominated strategy):被全面的严格优势策略压住的那个策略, 也就是说不是严格优势策略以外的策略。 弱劣势策略:原来不是严格劣势策略,但是经过剔除严格劣势策略后,这个策略就成了严格 劣势策略。 例:囚徒困境 甲沉默{合作)甲认罪(背叛 乙沉默(合作)二人同服刑半年甲即时获释!乙眼刑F评 乙认罪(背扳)甲腮刑10年;乙即时获释二炯服刑2年 囚徒到底应该选择哪一项策略,才能将自己个人的刑期缩至最短?两名囚徒由于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而即使他们能交谈,还是未必能够尽信对方不会反口。就个人的理性选 择而言,检举背叛对方所得刑期,总比沉默要来得低。试设想困境中两名理性囚徒会如何作出选择:若对方沉默、背叛会让我获释,所以会选择背叛。 若对方背叛指控我,我也要指控对方才能得到较低的刑期,所以也是会选择背叛。 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所以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一一选择背叛。背叛是两种 策略之中的支配性策略。因此,这场博弈中唯一可能达到的纳什均衡,就是双方参与者都背叛对方,结果二人同样服刑2年。 例:协和谬误20 世纪60 年代,英法两国政府联合投资开发大型超音速客机,即协和飞机。该种飞机机身大、装饰豪华并且速度快,其开发可以说是一场豪赌,单是设计一个新引擎的成本就可能高达数亿元。难怪政府也会被牵涉进去,竭力要为本国企业提供更大的支持。 项目开展不久,英法两国政府发现:继续投资开发这样的机型,花费会急剧增加,但这样的设计定位能否适应市场还不知道;但是停止研制也是可怕的,因为以前的投资将付诸东流。随着研制工作的深入,他们更是无法做出停止研制工作的决定。协和飞机最终研制成功,但因飞机的缺陷(如耗油大、噪音大、污染严重等)以及运营成本太高,不适合市场竞争,英法政府为此蒙受很大的损失。

耶鲁大学公开课

耶鲁大学公开课-心理学导论第1课中文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心理学导论的课堂,我是保罗.布罗姆博士,是本门课程的教授; 如果还有同学没领取教室前面的教学大纲,请举手示意我,研究生助教会发给你,如果你还没领到教学大纲的话; 大家也可以在这个网站上下载教学大纲,这个网站将会成为你学习本门课程的得力助手;网站上资源里有教学大纲,我会不定期更新,会非常及时,所有的课程资料也会放在网上,包括我所展示的幻灯片,包括我现在放的这个课件,还有关于练习考试和每一次阅读作业的细节要求,所以大家要经常登录这个网站,以获取最新的课程信息; 今天的课会很简短,只是帮助大家理清本课程的研究方向;介绍一下课程,我知道课程都在预选阶段,所以我希望让大家,对课程有一个整体感知;首先我会向大家展示,本门课程的安排与考核,以及会涉及书目等等;接下来我会给出一些我们会涉及话题的具体实例,但我在开始之前,我要告诉大家这个课程的一点特别之处,我们会被录像,本课程是“耶鲁大学公开视频课程计划”的七个实验课程之一;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在本年度结束时,所有的视频录像都会在网上,免费对所有人开放,希望它能够通过网络传播到各个国家,为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接受大学教育的人们提供便利;我视此为耶鲁之容,更是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当然,这也是耶鲁建立“世界学术霸权”的大计;因此,来自媒体创新中心的耶鲁大学节目制作组,将会在教室后面全程录制本课程;这一计划的目标在于,让全世界看到真实的耶鲁课堂,让观看录像的人们获得与在座各位同样的知识,因此他们需要录制的是课程,也就是我和后面的幻灯片,而不会拍摄同学们,所以没有让各位签署授权协议;两点需要说明:第一就我而言,我会尽量注意自己的言辞,因为可能会有孩子观看,所以我会很注;另一件事情就是,如果你们坐在第一排,或者前几排,那么你们的头部,背部甚至脸部,都可能被镜头扑捉到,如果你在证人保护计划之内,或者是个逃犯级人物,就尽量不要坐在前排了;各位要是现在想换到后排,就放心换,没关系的我不介意;好,我们可以开始了; 欢迎大家选择心理学导论这门课程,我是保罗.布罗姆博士,负责教授本门课程,本课程旨在让大家在宏观上对人类心智研究形成基本的认识因此我们讨论的主题会非常广泛,其中囊括了大脑;儿童;语言;性;记忆;狂躁;厌恶;歧视以及爱恋等等..我们将会探讨的问题诸如,如何合理解释两性差异,动物究竟能否学习语言;我们作呕究竟因何而起,为何我们有些人会进食过量,而我们又该如何阻止,为何当人们融入团体时会变得疯狂;我们同样关注,你能否相信自己的儿时记忆,以及为何抑郁只存在于一部分人中;这门课一周两节,也会有指定的阅读材料,要想在这门课中取得好成绩,必须要认真听讲,用心阅读指定书目;两者内容会有些重叠,有时讲课的内容与阅读内容紧密相连;但部分阅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