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宋山水游记的异同

唐宋山水游记的异同

唐宋山水游记的异同
唐宋山水游记的异同

四、唐宋山水游记间, 更多的是差异性, 差异的最大之点, 是情趣和理趣的不同

唐宋散文大家名家的山水游记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们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首先与大家名家们所处的时代有关。其次与作家的个性经历相关。就时代性而言,韩愈、柳宗元处于中唐时期,“大唐雄风”已经是“昔日黄花”,风光不再,但是大唐帝国毕竟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因此反映在文化文学上,也显示出全面繁荣的景观,表现出高昂雄浑、阔大恢宏的气象,有一种蓬勃向上的昂然生机。这一社会的大气象反映在作者个人,也自然产生“生逢其时”的感慨,于是他们的作品也有一分蓬勃气,有一分奋发气,有一分潇洒气,即使是作家本人处于被贬官外放的境地,但他们想的更多的是重新回到帝王之所,辅弼君王,成就尧舜,因此有牢骚不很盛,有怨言却不多,如韩愈的《进学解》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同样,在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及《愚溪诗序》这些表现山水的诗文中,我们仍能看到唐人文章的气象森严,恢宏大气,如《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一个仿佛沉醉于山水之间,体味山水之美的“闲人”。“闲人”也闲不住,“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但他没有什么具体牢骚,只通过具体写景,寓情于景,让人们去感受其中的情意,人们更多注意到是其感情的变化。由此可见,他们的文章也以情趣取胜。

宋代山水游记在整体上要比唐代散文纤细,已经缺少唐代及以前山水游记的浑厚,山水之美好像被作者所忽略,作者似乎要强迫读者随着他们的思路,去感悟什么,而且这种感悟集中在理趣上,即作者于此时此刻对事理、情理的一种思考和感悟。《醉翁亭记》、《前赤壁赋》、《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岳阳楼记》等都有这种迹痕,这也与赵宋的积贫积弱,社会时弊的积重难返,封建帝王缺乏雄才大略等大有关系。作为亦官亦士的文章家们,或许他们更愿意在一代英主的影子里做他们能够做的一切,事实上,自己所幻想的作为和追求,却被并不很是英明的君主随手一挥,或因为士大夫政见不同,派系相左的倾轧,甩在山穷水尽处,身如飘蓬,于是他们的不满情绪就不断的流露出来,他们似乎要在山水之间与谁争一个理儿,或者向读者们倾诉自己的无奈和不幸,还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不过,又因为年龄、经历、学识、性格等的原因,说理和倾诉的愿望有浓淡之别,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因为性格相对的豁达而这种欲望也明显的淡雅一些,他们还能如一般游人一样,注意到山水之美;而在《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岳阳楼记》等文章中,山水就更淡化了。《岳阳楼记》写了“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岳阳楼之大观,但更多的是要为“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鸣说不平,至于《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就更重理趣了。譬如《游褒禅山记》名为游记,但作者更重感想,强调志、力、物及其关系在成事过程中的重要性,有立论文的特色。取典型的游记体结构,作者谋篇布局按“记游——述感(说理)——交代(补充)”的顺序自然展开,记游只不过为理提供了依据,或为展开议论蓄势。又如《石钟山记》,因为作者重视的是考辩,其结构形式便颇具驳论文的某些特点。作者以考察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为中心,按“质疑——释疑——评疑”的顺序展开全文。先议论,再记叙,最后以议论抒发感受(即:议——叙——议)。作

者夜游石钟山,不是欣赏什么清风明月,只是为了证明石钟山命名的缘由。另外,如曾巩的《墨池记》加从墨池落笔,却为了得出这样的结论;王羲之之所以在书法上取得卓越成就,完全在于“以精力自致”而非“天成”,进而推及学者深造道德,更应加强学习。

这样,宋代散文大家名家可以有这样那样的个性差异,特别像苏轼和王安石,在政见上分歧很大,但在山水游记的写作上,却似乎殊途同归,他们都是借山水之游的外壳,来发泄心中的牢骚和不平之气,这一表现方法与韩愈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提出的“不平则鸣”是一致的,也就更有了策论的色彩。

五、唐宋山水游记的情趣和理趣之别, 可谓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各有千秋, 却趣味盎然。

有人认为,唐宋散文也包括山水游记,他们的审美价值是不大的,对于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已经进入“自觉时代”来看,实际上是一种到退。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颇为偏颇的,唐宋散文大家名家的作品,特别是山水游记已经经历了历史的锤炼和洗淘,之所以能千古传诵,而且至今能熠熠生辉,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中许多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应该是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唐宋山水游记一部分与魏晋南北朝的山水游记类似,重在感受风物之美,另一部分则重在体会事物之理,探究事理之真,应该都是当时作家们真情实感的流露,都真实地表现了他们的性情,因此也就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从较多地感受风物之美,到较多地关注事物所蕴含的事理,从人类认识的角度看,也是一种进步,而文章的感性之美也只有以理性的基础才能更持久,也更经得起时间的推敲,也显现为包蕴了真善美的大美。唐宋山水游记还实践着“文以载道”,提倡“明道”,主张文学为人学,关注民生,以天下苍生为念,但形象为先的文学本质并没有忽视,这种关心民生的理念,也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再发展,从而使后世文学中,质朴实用的散文,成为中国散文发展的主流。另外,或为情趣,或为理趣,自成一格,丰富了山水游记的表现内容,扩大了山水游记的表现空间。

由此,我们说,唐宋山水游记虽然情趣、理趣各异,却是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史上的双子星座,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最璀璨的部分之一。

最新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价值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价值 在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中,其山水游记具备了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文学价值,并体现出了他本身的高洁志趣。 柳宗元的作品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他也成为了学生所熟知的一位文学家。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所学过的柳宗元作品包括了《黔之驴》、《捕蛇者说》、《小石潭记》等,类型多样,影响深远。但是柳宗元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其山水游记上,这些作品文笔流畅、语言优美,同时结合了骈文的形式,将骈文与散文相结合,为山水游记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柳宗元的个人经历 柳宗元,字子厚,是中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苏轼等人被后世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在我国文坛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柳宗元所处之时,经历了盛世的唐朝已经逐渐没落,面临着内忧外患,唐王朝统治危机逐渐深化。而柳宗元为了一展政治抱负,投身到王叔文所发起的政治改革中,?M管他自身拥有着较高的政治才能,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阻力,使得他的政治主张难以施展,最终随着王叔文的倒台而宣告失败。在这种背景下,柳宗元的政治热情受到了打击,其自身也受到了牵连,被贬永州,满心寂寥。被贬之后,柳宗元难免抑郁,于是寄情山水,借以抒发内心的失意。 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中可以看到,尽管描写的是山水之景,但是却难以掩饰字里行间的失落与惆怅,他挂念社稷,却无法施

展抱负,却又因为时代所限,无法畅快地抒发自己的不满,因此只能将这些愁绪融入到文学作品中。正是因为在他的山水游记中包含了真情,因此这些作品被赋予了真正的艺术之魂,在浮夸文风盛行的当时显得难能可贵。 二、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点 (一)景物刻画 1.真实性。在被贬谪的生涯里,柳宗元悲愤惆怅,满心抑郁无处可诉,只得纵情山水,遍览各处胜地,以抒情感。每当他寻找到一处景地,都会仔细观察,用心体验,因而在他的作品中,能够将山水之态传神地描绘出来,惟妙惟肖。他自己在《愚溪诗序》中也探讨,“漱涤万物,牢笼百态”,都会让读者产生一种置身实景的感觉。例如,他在《小石城山记》写道:“自西山道口径北,愈黄茅岭而下……有积石横档其垠”,在这段描述中,柳宗元详细地记录下了小石城山所处的地方,其中所使用的数量词、方位词等都能够强化作品的真实性,使读者产生更加真实的体会。 2.适宜性。在柳宗元的山水作品中,常常会对所见的众多景物加以描绘,例如山石、水流、花草、奇木等,尽管描绘对象较多,但是却不会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而是有详有略,在他精心地描绘中一一呈现在读者的脑海中。例如,在《袁家渴记》中,作者依次描绘了“渴中之景”,包括滩地、陆地、溪流等景物,并在描绘的过程中穿插了山石、花草等次要要素,“其旁多岩洞,

游记类文言文练习

游白水书付过 宋苏轼 绍圣元年[1]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3]佛迹院,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5]可熟[26]物。 循[6]山而东,少北[7],有悬水[8]百仞[27]。山八九折[9],折处辄[10]为潭,深者缒石[24]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1],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3],观山烧火,甚[14]俛仰,度[15]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16]中流,掬[17]弄珠璧[18]。 到家二鼓[19],复与过饮酒,食余甘[20]煮菜。顾[21]影颓然[25],不复甚寐[22]。书[23]以付过。东坡翁。 [1]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3] 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4]汤池:即汤泉。[5]殆:(dài)大概,差不多。 [6]循:沿着。[7]少北:稍向北。[8]悬水:悬于山的泉水,大则谓瀑布。[9]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10]辄(zhé)为:就是。辄,就。[11]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2]水崖:水边的山崖。[13] 倒(dào)行:顺来路回去。[14]甚:厉害。[15]度:越过,过 [16]击汰(tài):击水。汰,水波。[17]掬(jū):用双手捧取。18]珠壁:珍珠,壁玉。此指倒映在水中的月亮。[19]二鼓:二更(大约晚上十点多);古代击鼓报时。[20]余甘:橄榄的别称。[21]顾:回头看。[22]寐:睡觉。[23]书:写下。[24]缒(zhuì)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25]颓然:衰老的样子。 [26]熟:使动用法。使......成熟。[27]百仞(rèn):这是夸张的说法;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浴于汤.池汤:(2)其.源殆可熟物其: (3)食.余甘煮菜食:(4)顾.影颓然顾: 2.找出加点字与其他个不同的一项:() A. 浴于.汤池B今诸生学于.太学C言于.睿曰:“晋室内之乱,由宗室争权……” D 相与步于.中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2)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 第一篇: 活水源记 【明】刘基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①。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②,多松;其鸟多竹鸡③。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④,华阳外史弘景⑤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⑥,欧冶子⑦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⑧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注释】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②槠:一种常绿乔木。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永明中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⑥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⑦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鉤五剑。后又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赏析】 作者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6)六月,自越城(今浙江绍兴)经平水游览会稽山水,写了一组游记,本文是其中一篇。本文写活水源的幽雅、秀丽的风景,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趣。首段交代活水源的周围环境,概写山峰、竹木、禽鸟、寺院之状貌,言简意赅,特征鲜明,突出其历史悠久。次段写泉流之奇,从水温、水色、水之流向,水边植物,水里虫鱼,周遭鸣禽等多角度展现活水源的盎然生机。尾段直抒胸臆,表达对“兹水”之爱,盛赞其“出之不穷”而有溉田润泽之功德,隐然透露出对君子之德的向往。 【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薄崖石有阁薄:单薄。 B. 浸为小渠浸:渐渐。 C. 而澄澈可鉴鉴:照见。 D. 属岁旱时属:接连。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涓涓然冬温而夏寒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山水游记篇【含答案】

2012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 【山水游记篇】 (2012 ?山东威海)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丰乐亭记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 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 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③,道其风俗之美,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释】①掇:拾取。②刻露:明显地表露出来。③本其山川:依据其山川地。 (2012 ?山东威海)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2. 本段文字多角度写出了作者之乐,请再概括出四种。 1. (那时)又恰好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2. 乐岁物丰成,乐山川之美(可爱之景),乐风俗之美,乐和平安定,乐与民同乐。 附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在山谷之 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山,低头听泉声。采摘幽香的山花,躲在 乔木下乘凉,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 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 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 时代啊。

龙井题名记 秦观①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秦观:宋代著名词人。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②会 稽:今浙江绍兴。③龙井:地名。在今杭州市西风篁岭上,附近产茶。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⑤篮舆:竹轿。⑥霁:雨后放晴。⑦雷峰:与下文“南屏” “灵石坞”都是山名。⑧惠因涧:山涧名。 【2012年浙江省湖州市】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⑴以书邀余入山()(2)比出郭,日已夕() (3)濯足于惠因涧()(4)谒辨才于朝音堂()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 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龙井题名记》 1. (1)书:信。(2)比:等到。(3)濯:洗、洗涤。⑷ 谒:拜访。 2. 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意思对即可。) 3. 隐显的灯火、蓊郁的草木和悲鸣的急流所组成的夜景出奇优美、幽寂,让作者悦耳,内心 沉静、澄明,故而情不自禁地发出“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意思对即可。) 《龙井题名记》译文:

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

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 《永州八记》是唐代文学 家柳宗元 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的散文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风格,一起来看一下吧。 柳宗元青年时代就立下雄心壮志, 仰慕“古之夫大有为者”, 向往于“励材 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他 25 岁时已是“文章称首”的长安 才子,刚考中了博学弘辞科,又与礼部郎中杨凭之女新婚,逐步成为文坛领袖, 政坛新锐。 在其后的几年里, 柳宗元又成为了当时皇帝的老师王叔文革新派的中 坚分子,以热情昂扬、凌励风发的气概,准备施展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开 元”的抱负。然而,由于顺宗皇帝李诵即位时就已经中风,说话也不清楚,虽然 有心改革朝政,但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加上宦官与藩镇势力强大,所以革新 只实行了几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元和四年八月,反对革新的太子李纯即位, 九月,柳宗元立刻被贬邵州刺吏,行未半路,朝议认为处之太轻,又改贬永州司 马。当时同时被贬的包括刘禹锡等人共有八位,史称“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的失败对政治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是沉重的打击, 但对于他的 文学创作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当时的永州“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顿惊且 伤”,相当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所谓的“永州司马外置同正员”,其实是个编 制外的闲职,没有官舍也没有具体的职务。柳宗元一家人寄居在冷清的小寺庙, 未及半载,母亲也逝世了。除了精神上抑郁悲愤,正当壮年的柳宗元身体也越来 越差,诸病缠身,虚弱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永州清新的山水 给了柳宗元很大的慰藉和寄托, 他很快从悲观与失意中振作起来, 踏遍了永州的 山山水水并和田翁农夫相交, 远离了政坛上的明争暗斗, 回归到田园诗意般的生 活, 他认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样的为世人所遗弃和漠视, 写出了许多千古传诵 推崇永州山水的散文。余秋雨 先生在《柳侯祠》中如此评价柳宗元的永州 10 年,他说:“炎难也给了他 一份宁静,使他有了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确实,永州的 10 年, 是柳宗元人生最晦暗最感伤的十年, 却是他文学创作最丰富和哲学思想全面 成熟的 10 年。 柳宗元的文章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

从《永州八记》研究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风格特点

山水通情,物我同心 从《永州八记》研究柳宗元山水游记文章的风格特点在柳宗元的所有风格的文章中,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对后世影响最大,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既有他个人的深沉感慨,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感喟。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写照,由于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柳宗元寄情于山水,借山水之景抒发和排遣心中的苦闷抑郁,将悲情倾注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并富有哲理韵味的文章特色。《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文中的代表作。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游历永州时写下的一组山水游记散文,作者用清新优美的文笔描绘凄幽奇绝的永州景色,并借以抒发了个人情感和进行艺术化创作。 柳宗元山水游记最重要的风格之一是进行精彩细致的景物描绘。柳宗元描绘山水景物,既善于用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景物的全貌,又善于用精巧细腻的手法对局部景物进行工笔描绘。比如《钴鉧潭记》中“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用十几个字勾画出钴鉧潭概貌。写冉溪流入钴鉧潭则十分详尽。“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作者把溪水的流向,形状和水势都描绘得具体而生动,令人看后清新明了,直白细致。《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和《游黄息记》等的景物描写也十分出色,各有不同,各具特色,它还常用以动写静的手法,使自然景物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和静谧沉寂的特点。 柳宗元山水游记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自然山水的性格化。他不仅将景物进行细致客观的描摹,并且还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自然之景带上了主观感情色彩。他在《永州八记》里写的最多的是清泉奇石之类的景物。这同作者高洁独立的品格气质显然有内在的联系。作者在写景描物时着意渲染的凄清悲凉冷寂的气氛如钴鉧潭西边小丘那悠然而凄静。作者着意刻画突出这无人赏识的永州山水,是暗喻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感,这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技法

文言文中“记”阅读专题导学案 文体,即文章体式,每种不同的文章都会有不同的写作范式与要求,正如不同的衣服样式,每种样式的服装都得有自己的设计特点。阅读文章,掌握一定的文体知识,无疑是掌握了一把阅读文章的钥匙。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都是如此,本文主要说说文言文中游记类文章阅读的一般技法。 一、试题回顾。 (一)九疑山图记(2010年秋考题)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②表:标记。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2分) 23.简析第②段中“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的表达效果。(2分) 24.对“听逸者占为山居”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凭隐居者将衡山、华山据为己有。 B.听说逃亡者到衡山、华山安家藏身。 C.听任出世者在衡山、华山结庐隐居。

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考点解读】 新课标《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对山水游记文言文的考查,和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一样,有两个能力层面的要求:理解和分析综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此考点涉及到18个文言虚词。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三是断句。 (5)筛选文中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这需要我们静心阅读,细心比对。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是除了利用自己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疏通文字外,还要依据游记文体的特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遵路识斯真”,在此基础上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比较容易了。如《石钟山记》,依据文本,我

2019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语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膺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直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摹,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

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美的文学。他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划,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用他的话说,就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通过文学家的发掘、加工和再创造,将那些罕见的胜境传给世人,以免“贻林涧之愧”(《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他要用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才情,去“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愚溪诗序》),借以安顿他那颗悲哀苦闷的灵魂,并从中获得些许凄美的怡悦。在他笔下,自然山水是那么纯净,那么奇特,那么多彩多姿,那么富有

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篇一: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文笔清新秀丽,描绘细致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如临其境,乐不自禁。由一处走向一处,衔接自然,感情丰富。例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再如“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都是作者心动而发,真实美丽。 虽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但作者寄情于山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跳动着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与喜爱。他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篇二: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家、哲学家、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锡并称刘柳,与、、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一、对古文运动的贡献与散文创作实绩 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贡献是与韩愈连在一起的,他们在散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这里述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一是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散文美学规范。韩、柳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学的发展路途。从辞采来说,韩、柳既一致反对绣绘雕琢、类乎俳优者之词的文末流,又在自己的文章中尽量吸收文的优长,用不少整齐有力的四字句夹杂

《黔之驴》等。柳宗元的传记文与抒情文也颇有佳者,如《捕蛇者说》、《段太慰逸事状》、《童区寄传》、《祭吕衡州温文》等。 二、山水游记创作实绩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作者被贬永州期间,为排遣忧闷,常寻幽探胜,寄情山水,并形诸笔墨,其中以永州八记为著。这八篇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潭记》、《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以及《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另有《游黄溪记》等。 阅柳宗元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的悲剧命运,但多数情况下,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 柳宗元还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通过文学家的发掘、加工和再创造,将那些罕见的胜境传给世人,以免贻林涧之愧。他要用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才情,去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借以安顿他那悲哀苦闷的灵魂,并从中获得些许凄美的怡悦。 三、山水游记的两大特点 1、不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把自己的悲愤积郁的情感寄托于其中。 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牢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以处休、观妙。从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欣赏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 散文 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 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膺时,憎 山恶水,以山水为狴牢(《囚人赋》);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 水之幽幽窅窅以处休、观妙(《永州龙兴寺东丘记》)。由意在渲泻悲情到艺术 地表现自然, 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 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 翻阅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 会突出地感觉到, 其中呈现的大都 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 接象征手法, 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荦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荒的悲剧命运, 如《小石城山记》对小石城山的被冷落深表惋惜和不平,《钴鉧潭西小丘记》直 接抒写对唐氏之弃地的同情,都具有借题感慨(林云铭《古文析义》初编卷五) 的特点;但多数情况下,作者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 物的真实描摹, 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 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 感指向。如永州八记中最为人称道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 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 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 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这是一篇不可多得的记游文字,其中不独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而 且可以见出作者观察之细,用笔之妙。开篇未见小潭,先闻水声,因闻水声,转 觅小潭,即表现出行文的曲折变化;篇中写水之清却于水着墨不多,而是借石之 底、鱼之游、日光之影来表现,可谓匠心独具;至于篇末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 和气氛的渲染,更隐然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令人读后为之怦然心动。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真正的艺术性的文学 ,美的文学。他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划,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指导 【文体阐释】 2011年《考试大纲》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诗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游记类文言文考查的知识内容和传记类文言文别无二致:常见文言实(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用法,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其中,实词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文言倒装句式及理解概括能力需重点训练。 【阅读技巧】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把握。初读需要集中注意力,浏览一遍。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不予深究,大概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为什么,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在人物身上,表现出怎样的品格、性格。做到“了其大意,不求甚解”,能懂六七成即可,但同时必须对文段中有疑问的地方,用符号标示出来。此时,也可配合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 第二步:细看题目,研读字词。此步骤当中,需要一一落实文章后边所涉及的的字、词、句在材料中的对应位置。要充分利用所给的几道题目,如实词解释,句子翻译,分析概括题等,因为在它们身上,阅读者可以获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选择题,此题信息量非常大,虽然其中肯定有一项或几项不符题意,但错误的也往往只是些小问题。再加上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一般较易题可以在这一步完成。文段后的注释也不可疏忽,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通过第二步,阅读者对文意的把握必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将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从更高的层次上认知全文,此举既能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误作纠正,这是一个深入兼复核的过程。若能熟知文言文概括推断题的常见设误类型(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因果倒置、是非混乱、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妄加推断),反过来再去阅读全文,许多疑惑会迎刃而解的。 【阅读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 1- 7题。 醒心亭记 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之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所以然而为名,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2篇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2篇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柳宗元所创作的山水诗非常的有名,柳宗元山水诗中满含着悲情,在给人深深感动的同时,也让人深思不已,久久低徊。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的山水诗,欢迎阅读!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篇一:《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价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

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土,或未能至焉。 译文: 寻到西山以后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钴铒潭。潭西二十五步,正当流急水深处筑有垒土阻水,开缺张网的鱼梁。梁上有个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破土而起,竞相形成奇奇怪怪形状的,几乎数都数不清;有的倾侧堆垒而趋下,就像牛马在溪边饮水;有的又猛然前突,似乎较量着争向上行,就像熊罴在山上攀登。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似乎可以装进袖子里去一般。我向小丘的主人打听情况,他回答说:“这是唐姓某家废弃的土地,标价出售却卖不出去。”我又问地价多少,答道:“仅仅四百两银子。”我同情小丘的不遇而买下了它。当时,李深源、元克己与我同游,都十分高兴,以为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于是就又取来了一应用具,铲除败草,砍掉杂树,燃起了熊熊大火焚烧去一切荒秽。(顿时),佳好的树木似乎挺立起来,秀美的竹林也因而浮露,奇峭的山石更分外显突。由竹木山石间望出去,只见远山高峙,云气飘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都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铺席展枕躺在丘上,山水清凉明爽的景状来与双目相亲,瀯瀯的流水之声又传入耳际,悠远空阔的天空与精神相通。深沉至静的大道与心灵相合。我不满十天中却得到了二处胜景,即使是古时喜嗜风景的人,也未必能有此幸运啊!

游记类文言文

游记类文言文 【篇一:游记类文言文】 c.过立恭宿别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加:超过。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 级为b。 【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 【技巧点拨】判断所给文言实词的词义正确与否,首先熟练掌握考 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还可以根据学 过的成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遂扫石而坐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弃甲曳兵而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d.遂与李及道士别 其孰能讥之乎今君与廉颇同列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 【解析】c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a项中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 饰关系。b项中“焉”,第一个是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那里; 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d项中的“与”,第一个是介词,和;第二个是连词,和。 【方法总结】解答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试题的方法如下: ①“近视镜”辨词性,前后搭配看语法。若两句中的虚词词义相同, 按题干要求,仍需进行辨析时,就要看他们之间词性的区别了。分 析词性和用法,主要是从前后搭配的词语的属性来进行分析。这实 际上与上面的辨析词义是相关联的思维过程,即词义相同辨词性, 语法功能看搭配。 ②“放大镜”辨关系,删换替代看变化。这主要是针对一些虚词词义 相近又同作连词而讲的。有时候,两个句子中的虚词词义相同,且 都是连词,但根据题目的要求,仍需要进行辨析时,就要对这个连 词连接前后所表示的关系进行辨析,以区别不同。需要按照“删、换、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篇一: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 第一篇: 活水源记 【明】刘基 ①②③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 ④⑤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⑥⑦⑧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 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

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 【注释】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②槠:一种常绿乔木。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永明中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⑥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⑦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鉤五剑。后又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⑧上人:

唐宋散文选读译文全集之唐宋山水游记散文

唐宋散文选读译文全集之唐宋山水游记散文 小石城山记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黄州快哉亭记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得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就变得一泻千里,滚滚滔滔。等到它和南边来的沅水、湘水,北边来的汉水、沔水合流的时候,它的水势更加强大了。到了赤壁下面,江水浩荡,和大海相象。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到黄州,就着他的住宅的西南面做了一个亭子,来欣赏长江上的风景,我哥哥子瞻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快哉”。站在亭子里望到的很宽,从南到北可以望到上百里,从东到西可以望到三十里左右。波涛汹涌,风云变化。白天有来往的船舶在它的前面时隐时现,晚上有鱼类和龙在它的下面悲壮地呼啸。从前没有亭子时,江面变化迅速,惊心骇目,游客不能在这里看个畅快。现在却可以在亭子里的茶几旁坐位上欣赏这些景色,张开眼睛就看个饱。向西眺望武昌一带山脉,丘陵高低不等,草木成行成列,

柳宗元小石潭记写作特点

柳宗元小石潭记写作特点 【原文】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一作: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下澈一作:下彻)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

【课外阅读】柳宗元山水记艺术拾零

【课外阅读】柳宗元山水记艺术拾零 明代茅坤曾这样评述柳文:“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复王旸谷乞文书》)这并非溢美之辞。那清新隽永的文章风格,诗情画意的文笔词采,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理所当然地使他的山水记成为了我国自郦道元《水经注》以来山水文学的一座丰碑。这些山水记经过千百年的时间考验,愈益焕发出璀灿夺目的艺术光辉,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可以说,每一篇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们在散文创作领域提供的艺术经验,是值得我们再三玩味的。 每当我们执卷在手,涵泳其间,总觉得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沁人心脾。在柳宗元笔下,几乎每一字每一句都辉耀着艺术的灵光。这些字句通过他别具匠心的组装,形成了山水文学的奇观。美,便在这种惨淡经营中孕育诞生。 柳宗元十分注重字句的锤练。他常运用灵活多变、整散交替的句式,形成一种情绪的波澜,使文章呈现出参差错落的散文美。比如他写初到永州时,心有余悸,苦闷焦燥之情难以排遣,每日徜徉山林,聊以自娱:“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其间连用若干短句整句,首尾相接,一气贯下,有意造成一种急促难耐的节奏,突出地表现了自我解脱之情。至“以为凡是州山水之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语气才开始舒缓下来。后来发现了西山之“怪特”,“遂命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复用短句整句表现其迫不及待的欣喜之情。这种随情绪而变化的句式,使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脉搏。而他在描绘小石潭的岸边风光时,句式则是整散互见,各种景物迭现:“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这一切有如一个个特写镜头从我们眼前掠过,给人以强烈的空间感。写潭水之清和游鱼之趣时,则多用四字句,造成一种和谐之美。在这段文字前后又杂以七字句六字句的散文句式,于匀称中见出变化。其实,无论写山或是写水,凡着意描写之处,他常用若干四字句,以表达他的愉悦之情。但又并非都是骈偶,读来自然流动,音韵铿锵。如“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又无际。”“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勃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飑葳蕤,

游记类文言文学生版

桃花涧修禊诗序宋濂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 ......,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先后累累如鱼贯。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又六七步,奇石怒.出,下临小窪,泉冽甚,宜饮鹤,曰饮鹤川。自川导水为蛇行势,前出石坛下,锵锵作环佩鸣。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 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夹水而坐。呼童拾断樵,取壶中酒温之,实髹觞①中。觞有舟②,随波沉浮,雁行下。稍前有中断者,有属联者,方次第取饮。时轻飙东来,觞盘旋不进,甚至逆流而上,若相献酬状。酒三行,年最高者命列觚翰③,人皆赋诗二首,即有不成,罚酒三巨觥。众欣然如约,或闭目潜思;或拄颊上视霄汉;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或运笔如风雨,且书且歌;或按纸伏崖石下,欲写复止;或口吻作秋虫吟;或群聚兰坡,夺觚争先;或句有未当,搔首蹙额向人;或持卷授邻坐者观,曲肱看云而卧。皆一一可画。 又明日,郑君以兹游良欢,集所赋诗而属濂以序。濂按《韩诗内传》④,三月上巳,桃花水下之时,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祓除不祥。今去之二千载,虽时异地殊,而桃花流水,则今犹昔也。其远裔能合贤士大夫以修禊事,岂或遗风尚有未泯者哉虽然,无以是为也。为吾党者,当追浴沂之风徽,法舞雩之咏叹,庶几情与境适,乐与道俱,而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孔氏之徒,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勖.哉! (选自上海辞书社《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①髹(xiū)觞:漆制酒杯。②舟:托盘。③觚(ɡū)翰:指纸笔。觚,古人用以书写的木简;翰,毛笔。④《韩诗内传》:西汉韩婴所著,解释《诗经》的书。 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蚀道几尽,肩不得比.比:并排 B.又六七步,奇石怒.出怒:突起 C.还至石坛上,各敷.茵席敷:遍布 D.然后无愧于七尺之躯矣,可不勖.哉勖:勉励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①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①不乐泉声之.独清 A. B. ②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①或与.连席者耳语不休①执兰草以.祓除不祥 C.D. ②谷与.鱼鳖不可胜食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11.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序》文字中可窥宋濂取法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痕迹,但他并没有一味地模仿,刻画“修禊事”中诸贤就为自然风光增添了人文色彩。 B.第二段文字记叙入山沿涧探幽寻胜的经历,并借览胜点明桃花涧得名由来,而所写“水蚀道几尽”等,表现出作者移步换形以探幽的情景。 C.作者调动笔墨描绘桃花涧“可玩”“可钓”“可听”的诱人风光,不光是再现山水的秀丽,更是感悟了人投入大自然“情与境适”的美好。 D.宋濂引用《韩诗内传》,旨在认同春秋时郑国人修禊的旧俗,“执兰草以祓除不祥”,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