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华应龙《我就是数学》读后感

《我就是数学》读后心得

在刚刚开始放寒假时感觉真的很是自在,无聊之时拿出孙校长推荐的华应龙老师的《我就是数学》当读完序时我已经初步了解华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在读序三时肖川教授说华老师连上厕所都要小跑时我真的被震撼了也被这样一个爱数学、爱教育的人吸引了,感觉到华老师已经把全身心都投在了数学上投在了教育上,华老师真的就是为数学而生,他真的就是数学。

在通读全书之后感觉好像得到了很多经验,感觉自己面对可爱顽皮的小学生定能应付自如,可是当开学后真正走进课堂面对眼前50多双渴望与好奇的眼睛时,心理真的有些慌了,第一节课讲下来完全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效果。我在反思自己到底差在哪里,此时我想到了华老师的书,想到了他是如何准备每一节课。

华老师的课之所以那样精彩,很多都是来自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角的度量”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量角的用处,经过多天的搜寻、比较、思考,他设计了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配玻璃的情境,但与同组老师讨论后又否定了这一情境,最终经过反复思考后创设了三个滑梯的设计,这个设计既让学生感受到量转自角的必要性,又缩短了数学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而我在准备数据的收集整理的新课时先是听了孙老师的课,回去后又仔细的思考课上都应该怎样说好每一句话,每一个问题,可是整堂课下来感觉真的没有层次。这时我知道课前慎思不应只是去背诵你要怎样去说而要把自己的想法

加进去,每个班级的学情也不尽相同,只有联系学生联系生活才能把每一节课准备好。

同时,华老师也十分注重课中的求索,即便“擦黑板”这样的小事,他也能从中受益,我认为,华老师的这一举动,既显示了对学生的尊重,又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既显示了教师的一种精神,也显示了教师的一种气势。所以,年轻的我更应该学习这种无声的教育为自己修炼一堂人生之课,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知识,才能更好的教学生如何做人。

当读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时我真的不知到此话为何意,读后恍然大悟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熟悉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在教学中葆有一颗童心,才能在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尤其是没有经验的我更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毕竟他们只是孩子。

从华老师那里学到了课堂上的差错可能成为正确的先导。“善待差错”“感谢差错”。他告诉我不能忽视学生出现的问题,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要冷静地分析、恰当地评价、灵活地纠正。华老师对于差错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把“阳光心态”传染给了我们,相信“课堂因融错而精彩!”。现在的我也许并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但这也是我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我要学习华老师那种教师的智慧就是要善于从学生95%错误的解答中发现那5%的正确的东西,给予热情的肯定,并积极加以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推倒那95%的错误。

最让我值得学习的就是华老师的课后反思,学生的一个错、一句话,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不经意的行为都会让他思考良久。课后他都会回想每一个教学环节,总结好的地方与不当的地方,最应当学习的当是他反思后的再实践,他认为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当我学到这里时真的感觉甚是惭愧,因为自己在讲过新课后并没有去认真的反思,反而每当讲完一节课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对自己有这种心理感到害怕,我在想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教书育人应该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所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摒弃各种杂念认真去反思,让自己做到更好。

年轻的我前方还有很多路要走,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但我坚信靠着不放弃、不抛弃的毅力,构筑理想课堂的愿望将不再遥远。最后我要引用华老师的话激励自己也送给全体在位的老师“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完善,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

刘忠诚

2014-3-20

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

“数学是我们的玩具” ——听华应龙老师上课有感5月21日在海门实验学校聆听了华老师的《规律中的规律》一课,让我大开眼界,同时也为之振奋,真不愧是大师,上出来的数学课含金量十足,不仅学生学到了很多,我们听课的教师更是收获匪浅。 这节课是华老师自己编写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开始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所得的积,学生说出得数,白板显示142857×1=142857,142857×2=285714,142857×3=428571,142857×4=571428。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交流。生:乘数越来越大,积的第一个数也越来越大了。教师此时并没有启发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而是让学生利用刚才发现的规律抢答142857×5、142857×6和142857×7的积。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很快猜出了142857×5=714285,142857×6=857142,但142857×7的积学生没法猜了,因为在前面的乘积中最大的数是8,没有比8再大的了。这是时,华老师引导学生用计算器算算,学生发现142857×7=999999,华老师惊讶道:“嗯,怎么会这样?”一个女生答道:“因为1/7化成小数约是0.142857。”(我很惊讶学生的知识积累,连1/7化成小数约是多少都记得很清楚。)这时华老师介绍142857这个数是走马灯数,华老师还形象的用一张写有142857数字的长方形纸,把它圈成一个圆介绍什么是走马灯数。老师一般到这个地方就会结束,不敢再越雷池一步,因为下面的规律学生更难发现,教师也更难掌控课堂。而华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继续追问:“用计算器计算142857×8、142857×9、142857×10的积,你发现了什么?”生1:“最前面一个数是1,后面一个数越来越大。”生2:“142857×8=1142856积的最后一个数与142857×1=142857积的最后一个数相差1,142857×9=1285713积的最后一个数与142857×2=285714积的最后一个数相差1,……”教师继续让学生口答142857×11,142857×12,142857×13,142857

让班主任在生命成长教育中感受幸福

让班主任在生命成长教育中感受幸福 ——汉阳区江汉二桥小学在全区班主任论坛上的交流材料 现代班主任理论认为: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更是学生成长的“人生导师”。因此,班主任的幸福感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关注班主任的幸福感,是关注学生的成长发展,也是关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我校把班主任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以成就班主任幸福人生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班主任生命成长的实践活动,全面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优秀班主任到哪里去了 现代学校教育生命关怀的迷失与班主任幸福感的缺失。 教育是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学校教育是基于人、为了人、发展人的事业,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的生命质量和学校管理者的生命质量,都应该进入学校教育“关怀”的视野之中。浓郁的生命期待,真挚的生命关怀,是现代学校教育目标的本质回归。 近年来,“关注生命”在教育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呼声,从叶澜教授呼唤“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到呼唤“教育关注生命的完整、凸显生命的灵动、张扬生命的个性”,从倡导教育“关注个体生命存在”到倡导“教育关涉人生幸福”,无不表达着教育者对生命真谛的深切领悟和诗情守望,它表明了理解生命、关爱生命、滋养生命已成为一种理性的呼唤。然而,这些都是对学生的关怀多,对教师的关怀少,而对班主任关怀更是少之。 在长期的学校管理实践中我们注意到,接近七成的班主任教师不愿再当班主任。很多人认为当班主任太苦太累、工作压力大,每天起早贪黑,忙忙碌碌,既要上课,又要教育和管理学生,还要在家长和学生之间沟通。此外学生安全更是时刻挂在心头,真是操不完的心。在学校中与学生有关的事情都要找班主任,都得由班主任来解决。班主任当中普遍感到工作重、压力大、待遇低,成就感小,缺少幸福感。班主任身心疲惫,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班级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在每学年聘任班主任时,都要做大量的工作。包括我们老师本人,都希

教师读书笔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教师读书笔记《听窦桂梅老师讲课》 读后感 这本书,刚读了序言我就爱不释手,深深地被窦老师的成长过程所打动。尤其是她的那句“有痛更有累——并且快乐着”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位闻名全国的特级教师对待工作的情愫。一气呵成,连续几天我都沉浸在窦老师所营造的主题教学的情景中,心情随她的课堂进程起伏跌宕,时而热血沸腾,时而深陷沉思,时而为老师连珠妙语拍案叫绝,时而对学生精彩表现赞不绝口。 她的教学激情四射而充满深情。《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等篇目的教学中,学生无不一次又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心灵的洗礼。在《再见了,亲人》教学中,窦老师没有沿用那种已被多少人用过的“分层次、找规律、再迁移”的方法,二是设计了“忆亲人”、“讲亲人”、“诵亲人”、“别亲人”的大写意、叠加式结构,置身课堂的情境,学生情动辞发,“忆”、“讲”、“诵”、“别”都成了内心书抒发的需要。巧妙的是,这“忆”、“讲”、“诵”、“别”中又无声的包孕着多种言语能力的训练。譬如,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找到事例好

好揣摩,看看怎样通过你的‘讲’,大家就觉得是亲人”,这不就是体味基础上的整体性的语言积累与表达训练吗?在学生讲述完之后,教师出示句式,让学生做概括性练习:为了志愿军,大娘();小金花();为了志愿军,大嫂()接着,进一步提高要求: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抽象概括程度逐步提高,语言和思维获得同步发展。明明是训练,可是,学生丝毫不觉得在做练习。他们是在“讲亲人”啊!情绪怎能不高涨,思维怎能不活跃?这就是“文化”统领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巧妙落实。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窦老师结合教学向学生呈现了丰富的历史素材,提供了火烧圆明园的背景资料,最后还向学生介绍了与圆明园有关的4本书,这些都与课文融为一体,体现了窦老师对教材深刻内涵的独特解读能力,真可谓底蕴厚实、博古通今,难怪有专家用“大将风范”来评价都老实的课堂教学。《秋天的怀念》教学中,窦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母亲的行为,通过关注三处“悄悄地”这些细节背后传递的信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的揣摩中,把握母亲对肢残的儿子的“细心”、“耐心”、“小心”,进而感受母亲的“良苦用心”、“苦口婆心”,如此这般,“谁言寸草心”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高中.doc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赵国左师触龙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服赵太后,为挽救国家危难而让少子长安君“质于齐”的经过,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应该为子女“计深远”,并“令有功于国”,以期能“自托”的道理。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赵太后新用事──老妇必唾其面”),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赵国面临“秦急攻”的严重局势,向齐国求援,而齐国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赵太后出于宠爱幼子,坚决不肯答应,并拒绝朝中大臣的进谏,一时形成了僵局。太后当众宣布“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充分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而又缺乏政治远见。大臣的“强谏”与太后的坚拒形成了尖锐矛盾,这个矛盾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触龙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谏,显然是极端重要而又极其困难的。 第二部分(“左师触龙愿见太后──齐兵乃出”),记叙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义,终于说服太后。 首先用“缓冲法”。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先从叙谈生活琐事入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表示关心,从而使太后“色少

解”。在叙寒温、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用“引诱法”。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仍不直接提长安君的问题,却提出要为自己的少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其子求情而来,从而拆除心中的戒备。触龙还说出“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的哀婉之词,在“爱子”上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共鸣。触龙正是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 再次用“旁击法”。话题虽然已转到少子(长安君)身上,但还不宜贸然接触到长安君当“人质”的问题,因此触龙又转弯抹角地把太后的爱女燕后与爱子长安君作一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这里采用了旁敲侧击、避实就虚的方法,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形主,是借燕后之事提醒太后考虑是否真正做到了比爱燕后更爱长安君。触龙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标准,并列举事实证明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从而否定太后“(爱燕后)不若长安君之甚”。可见触龙强调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不过是作为陪衬,其真实意图还在于暗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并没有考虑到要使长安君“有子孙相继为王”。这样,就在不肯让长安君去齐作人质的问题上摧垮了太后的抗拒情绪。

观摩华应龙老师8

观摩华应龙老师《游戏公平》有感 一切皆有可能 我有幸听了特级教师华应龙的一节示范课《游戏公平》,感受颇多,总是一次又一次的回味。领略华老师的风采,再次被华老师所感动,感动华老师对数学本质的探究,感动华老师对数学教学的执著,也感动华老师艺术家的风范与博学。在名师的数学课中,孩子的思维始终处在跳跃与思考的状态。在一次次的尝试思考以后,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表现充满信心。对思维能力有目的地训练,让我看到数学名家的有效教学不是停留在理论上,而是课堂中每一分钟都在实践。华应龙老师的《游戏公平》一课从创设情境开始,问题便一个个接一个而来。“公平不公平?”“怎样才公平?”“如何来证明?”……即使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也没有停止,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孩子们全神贯注,兴奋地摇动着水杯,认真的记录。整堂课中始终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没有停歇,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积累信心。数学的魅力估计正是这样沁入孩子心灵的。数学的课堂如果想让孩子喜欢,必须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创新。本节课中情景数学活动,也格外引人瞩目。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中,父子争看奥运会篮球半决赛的故事情景贯穿整堂课。孩子们在为华老师寻找解决办法的过程中,开始对概率统计等知识有了新的认识。当华老师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结束教学的时候,孩子根本没有下课的想法,情景教学让孩子对数学更喜欢。在情境中在活动中,数学的学习变成学生主动的探究,也只有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的结论才会让学生收获一种成功和自信,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有魅力的。在华老师的课上幽默也成为一大特色。华应龙老师介绍自己的方式很幽默,他先在黑板上写下:华佗—华罗庚然后再写华应龙;在介绍完中南海后他再说自己就在中南海往西若干米上班;正是有了激情和幽默,名师们的课堂才更精彩,生命在场的意蕴才更浓厚。 现在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与需学习之处。

班主任心得:换个角度,班主任生活更美好

班主任心得:换个角度,班主任生活更美好 2018年3月19日-----20日到安顺双阳文化宫参加了全国教育名师“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后感悟很深,使我受益匪浅。改变了我对数学教育和班主任管理的认识,以前我真是井底之蛙,只满足于现状成绩。教育模式,教育观点,太陈旧、太落后了。会后我立志要做一个用情感、用爱心、用智慧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动脑具有实践能力的数学教师和优秀的班主任。 一、湖北省小学特级教师、全国劳模桂贤娣老师的《用情用智当一个快乐的班主任》的讲座让人如沐春风,耳目一新。我从来没听到过这样的讲座:长达6小时的激情演说竟然不用稿纸,整个讲座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鲜活精彩的小故事,或感人,或有趣,或引人深思。每一个故事就是一幅动人的画面。加上桂老师幽默的语言,率真的表演,整个会场欢声一片,掌声一片。一天听下来,身心愉悦,丝毫不觉得的疲倦。听了省级优秀老师桂贤娣的讲座后,让我感受良多:认识到做一个能真正地培养好孩子,让小朋友都爱戴,家长尊敬的老师是多么的不容易。 在教师这行里桂老师无疑是非常出色的,我们要学习她,不仅要学习她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更要学习她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创新的工作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育这个行业里真正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面对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我更多的是希望用老师的威严来让孩子安静下来听我讲课,通过这次的讲课我才明白,原来可以通过环境的诱导作用,将孩子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引导到老师的讲课内容中去。孩子天生好动,对太多的东西都有好奇心,所以注意力都不会太集中,如果老师一味只是通过单纯的说教去让孩子们集中注意力学习,可能是吃力不讨好,效果很差。桂老师说的太对了,我们应该多想一些方法来配合自己的教学,通过各种适当的环境,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很好地结合环境,才能让孩子们乐于学习,并逐步培养起小朋友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第1页共4页

学习窦桂梅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学习窦桂梅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阳春三月,乍暖还寒,在这个充满新意的季节,我于3月29日至31日和我校语文组的老师一起前往郑州参加了全国名师窦桂梅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研讨活动。短短两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收获很大。 我惊叹于窦桂梅老师对教材的全新的、深度的解读,惊叹于窦桂梅老师课堂教学的“温度”“广度”和“深度”,但追根问底,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窦老师读书、思考的基础上。窦桂梅老师认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求我们有底气、大气、灵气,即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锲而不舍,孜孜以求,涵养浩然之气。” 这次研讨活动之一是窦桂梅和她的团队教师进行的课堂教学展示,每一位老师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教学语言的丰富生动,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语文教师,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基本功。特别是窦桂梅老师在课堂中的精彩朗读展示,使我深深的明白朗读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之一,教师的精彩朗读会使自己的课堂蓬荜生辉,更是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千万别忽略你在课堂中的每次精彩的范读。既然是范读就要有个样子,给孩子读课文要理解课文的意思基础上去读,表达是要将中重音好,重音就能表达你对课文的理解,其次作为以教师朗读时,准确是第一位的,段与段之间要用什么样的语气,心中要有数,最后朗读与说话之间不要有太明显的区别,对自己的声音、语气、情绪要进行合理的控制,真正做到“情”、“声”、“气”三者相结合名师的教学让我觉得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还必须要层次清晰,各部分要能很好衔接,使整堂课形成为一个整体。其次,教师在教学生时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尤其是学生遇到难题时,怎样去引导学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里就能看一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到底怎样。第三,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把握住文本中最值得带领学生推敲的字词、句子,然后巧妙地将这些语句整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本次研讨活动之二就是窦桂梅团队的精彩报告,窦桂梅老师的《改造我们的课堂》准确的提出了我们的课堂“改什么”、“造什么”、“保什么”的问题,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也是我们现有问题的百病之源,怎样消除现有弊端,减负增效是根本。那么,该从哪里改?还是课堂!要实现课堂的有效和高效,就要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在课堂上要以学生的学习增值为中心组织教学。她介绍了清华附小“1+X”的教学模式,1为学生预学,X为学习增值,通过“预学单——公学单——延学单”使学生真正做到有兴趣、可选择、重实效、轻负担,获得最多的知识,取得更多的进步。 通过参加本次活动,我悟出了一点点:人活着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从事一份事业,更是应该有种精神的。只要心中有“梦”,生活就会是的“快乐”的,前途就会是“光明”的。我们大多数教师缺的就是这种勇往直前的激情。 现实是客观的,心态却是可以调整的。永葆的是对事业精益求精的激情,宁静的是对名与利的淡泊。我们应该像窦桂梅一样,笑对生活,享受生活。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译文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译文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入而徐趋,至而自谢谢:谢罪 B.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曾:竟 C.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微:无 D.恣君之所使之恣:肆意 5.D(恣:听凭) 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B.少益耆食,和于身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

观华应龙老师《平均数练习课》有感听了华老师的课,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 心设计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尊重学生。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他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是《三国演义》。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 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一个活动是口算比赛。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两步计算的口算。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三道题目。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他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有个孩子一眼就看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是380分,不是30的倍数,所以是算错了。”这让全场

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看!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 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是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一个集市上有一个猜牛重的比赛,参赛的有屠夫、农民还有很多其他外行的人。尽管外行人猜的牛的体重有多有少,但最后的平均数竟和实际牛的体重只相差1磅。这一个故事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思想,也揭示了这样一句话: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地接近实际。(马希文) 第三个活动是猜8个人的年龄。有8个人在篮球场上打球,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你能想象一下,这8个人的年龄可能分别是多少吗? 学生猜的情况有:12、12、19、15、10、18、11、13; 11、14、13、10、19、18、15、16;12、13、11、13、12、11、13、11等,很快就有学生快速指出第一组和第二组写错了。这让孩子们再一次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最后揭示答案的时候孩子们挺吃惊的,答案是:47、8、7、6、6、7、7、8。其中47岁这个人就是华老师本人。这张图片又一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个活动让孩子们知道了有时候平均数是不能体现整体情况的。 3.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小结的时候,华老师与众不同地让学生畅谈“平均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孩子们的回答各式各样,有说易变的、公平的、神奇难测的、会忽悠人的、接近实际的等等。华老师还说他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并告诉孩子们诸葛亮不姓诸,姓诸葛;平均数也不姓平,姓平均,是计算出来的,不是数出来的!这句话其实是说平均数不是一个原始数据,是个统计数据。总结得多么精彩! 对于教材的处理与升华,华老师这节课给予我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想方法。数学是什么数学就是一种思想方法。数学的教学就是思想方法的教学。但现在的数学课堂似乎少了许多数学的味道。在华老师的课堂里我找到了数学的真谛。他以数学知识为载体,在传授思想方法。他带领学生

学习桂贤娣老师先进事迹有感

学习桂贤娣老师先进事迹有感 今天读了关于桂老师的先进事迹报告,我感触很深。 桂老师是个用心的老师.唯有用心才是桂老师成名的秘诀.你看桂老师关于孩子的几句话总结便是她送给所有老师的金玉良言,桂老师说:什么是孩子?----孩子就是初生牛犊不畏虎;童言无忌是孩子;想像力丰富是孩子;扯谎都不晓得变一下---孩子. 桂老师是个聪明睿智的人.她处理的几个案例足以说明这一点.在《藏书的故事里》,桂老师悄悄藏在门背后让恶作剧的同学获得极大的满足,然后轻描淡写的将书还给被盗学生, 私底下解决恶作剧同学的思想问题;在《情书风波》里,当小男生哭哭啼啼的告诉桂老师,自己给两个喜欢的小女生写了情书却没有得到回音时,桂老师这样说:别伤心,她们太小,看不懂你的情书;等你和她们大学毕业了,能看懂情书了,你再喜欢她们其中的谁,桂老师帮你撮合;小男孩破啼为笑;在《打架闹剧》里,两个男孩打了架,桂老师没有让他们检讨,也没有批评他们,而是别开生面的让他们写打架作文,围观者点评…….只有大智慧的老师才能与学生融为一体,才能赢的学生的尊重;然而桂老师所提到和没有提到的案例,我们所有的老师几乎都碰到过,我们是否象桂老师那样处理得体? 桂老师的讲台是用情编织的舞台。她在班里设立了“卫生巾急救站”(当我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瞠目结舌);自助“小银行”;与学生一起跳橡皮筋,甩绳子;当班里发生盗窃事件的时候,桂老师买了68个红包,分给68给孩子,让他们带回家,装进该装进的东西,清晨自主放到指定的地方;当学生化疗掉了头发时,桂老师给每个学生一顶帽子……在密密的情网编织中,桂老师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俘获了学生的童心。 桂老师是个热情的人。而她的热情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的热爱。还有对家长的热爱。为了了解家长的需求,她常常扮学生在家长中穿梭;清晨趴在食堂的餐桌上,聆听家长的议论,解家长之所急;代邻班家长交费,帮邻班家长给孩子送衣服……要怎样的智慧才能成就这样一个热情的,热爱生活的人!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

“对牛弹琴”怎能只是牛之过 ——读《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从教时间虽不长,可总感觉力不从心,有时进教室满腔热忱,慷慨激昂可出教室却总是垂头丧气,甚至与仰天长啸“对牛弹琴,对牛弹琴呀!” “对牛弹琴”四个字是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无力的挣扎,似乎也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安慰。可“对牛弹琴”真的只是牛之错吗?牛真的不懂音乐吗?其实不然,现在科学研究表明,给牛播放舒缓的音乐,可以让奶牛多产奶。荀子也云“伯牙鼓琴,六马仰秣”。连动物都能听懂音乐,何况是人呢? “对牛弹琴”怎能只是牛之过。这只不过是弹琴的人弹不好罢了。课堂不也是这样吗?我们总是责怪学生不懂老师的温情,不能“心有灵犀一点通”,却很少承认是老师引导的不好,是老师教的不好。。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这本书读完之后,让我无限感慨,我也不得不承认“对牛弹琴”更多是老师的过错。听过窦桂梅老师的课和看过她这本书的人都知道无论是上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课,她总能煽动学生的热情。 她的教学语言极富有感染力,极具有个人魅力,不论是叙述,还是评价,都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开始上课,她惯用的一句话就是:你棒,他棒,我棒,人人都棒!这句话看似简单,但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亲近感。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信。这里我摘录了她在评价学生的读书和叙述时的一些激情语言,这些相信会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琴师。 ——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真是一笑解千“丑”,一笑解千“愁”。

——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即读得有韵味。 ——正像你们讲的那样,不光是理解课文,还要把你看到读到的故事,变成自己的话有理有据地讲出来,下面就请你们默读课文,看看哪些字眼儿触动了你感情的那根弦儿,哪些话语增添了你心中的力量,一会儿讲给大家听听。相信你们会侃侃而谈,说出的话落地有声。 ——这位同学很会读书,读了文中的老师联想到了自己的老师。其实我们阅读作品,就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也触动自己心灵的那根弦,于是你的心灵世界也得到了升华。 ——向你祝贺,同学们给他鼓掌。他把书上的语言进行了充分地“消化”,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这真了不起! ——太好了,我发现你刚才讲的那个故事书上没有,你把他补充进去,这是多好的一种语文学习方法啊。 窦桂梅老师的评价如那润物细无声的小雨,不知不觉间就滋润了学生的心田。以上列举的窦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只是这本书中的小部分。但“窥一斑而知全貌”,窦老师的学识是多么的渊博,功底是多么的深厚,她对学生的鼓励方式又是及其丰富。她的课堂总是充满着各种可爱的细节,笑声不断,活而不浮,重而不涩。随意中镶嵌着精致,精致中蕴含着纯朴,纯朴的语言中还蕴含着巧妙的点拨。她的课堂,能够给予学生语文课上的赏心悦目,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被吸引,心灵在激情中而放飞,而感动。她的课堂,值得我们去欣赏;她的书,值得我们去读一读;她的教学艺术,值得我们仔细揣摩、体会。

文言文《单子知陈必亡》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单子知陈必亡》原文翻译及作品欣赏 【作品介绍】 《单子知陈必亡》叙述与一轮紧密结合,一轮从叙事中自然推断而出,文章虽然比较长,但显得井井有条。开头一段叙述单襄公在陈国之所见,单襄公据此推断陈国必定灭亡。中间部分展开,从陈侯违背农事季节,不注重生产建设,不执行与他国之间的交往原则与礼节,荒淫逸乐四个方面对其理由进行阐述,文章引经据典,条分缕析,错综变化,细致淋漓,最后得出“岂能久乎”的结论,并以史实证明其言之不诬。 【原文】 《单子知陈必亡》 出处:《国语·周语中》 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①。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火朝觌矣②,道茀不可行也③,候不在疆④,司空不视涂⑤,泽不陂⑥,川不梁⑦,野有庾积⑧,场功未毕⑨,道无列树⑩,垦田若蓺⑾,膳宰不致饩⑿,司里不授馆⒀,国无寄寓⒁,县无施舍,民将筑台于夏氏⒂。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⒃,留宾不见。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故《先王之教》曰:‘雨毕

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其时儆曰:“收而场功,待而畚梮,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 “《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国有郊牧,疆有寓望,薮有圃草,囿有林池,所以御灾也,其余无非谷土,民无悬耜,野无奥草。不夺民时,不蔑民功。有优无匮,有逸无罢。国有班事,县有序民。’今陈国道路不可知,田在草间,功成而不收,民罢于逸乐,是弃先王之法制也。 “周之《秩官》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行理以节逆之,候人为导,卿出郊劳,门尹除门,宗祝执祀,司里授馆,司徒具徒,司空视途,司寇诘奸,虞人入材,甸人积薪,火师监燎,水师监濯,膳宰致饔,廪人献饩,司马陈刍,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宾入如归。是故小大莫不怀爱。其贵国之宾至,则以班加一等,益虔。至于王吏,则皆官正莅事,上卿监之。若王巡守,则君亲监之。’今虽朝也不才,有分族于周,承王命以为过宾于陈,而司事莫至,是蔑先王之官也。 “《先王之令》有之曰:‘天道赏善而罚淫,故凡我造国,无从非彝,无即慆淫,各守尔典,以承天休。’今陈侯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俪妃嫔,而帅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嫔姓矣乎?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窦桂梅老师讲课》读后感1 作为老师,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备课,批改作业,白天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潜心阅读书籍。忙完一天的事,在爱人和孩子都休息了。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和繁忙,夜静静的,只有台灯散发出洁白无暇的光陪伴我度过这一天中最为惬意的读书时光。沉湎于窦桂梅的精辟见解和智慧火花中,一天的疲劳和烦心都消失了。原来專家的见解和自己的教学有这么多的不谋而合,教学中的许多困惑在这里得到了解决。自己确实有一种充电的感觉。头脑变得充实了,生活变得丰盈了。虽然自己是美术教师,但是有机会看一看其它学科的文章,有利于课堂的整和,看了《听窦桂梅老师讲课》感觉窦老师的语文课“小心地”呵护、培养着孩子们精神的成长。她的课堂,吸引我的不光是课堂教学的种种娴熟技艺,也是她以一个普通人的姿态,同时有时一个易于感动的,善于发现的,富有激情的学习者的姿态,陪伴、引领年幼的学习者。 一、运用独特的视角理解感悟文本 细细品味窦桂梅老师的每一篇实录,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对不同年段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课文,窦老师都能找到一个全新的视角引领学生理解感悟文本。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以往的执教者都落脚在对帝国主义的恨和“雪

我国耻,振我中华”的空洞誓言中。窦老师为了让学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情感,而是沉甸甸的思考,上这节课时,窦老师更多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想办法引领学生走进思考的空间。中华的复兴不是靠非理性的仇恨所能完成的,必须让孩子们明白,除了耻辱和仇恨,我们很需要保持理性的反思。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应该是教材的传声筒,而应该是一名有勇气的思想者。运用自己独特的理解去引导启迪学生。这是教学的智慧,更是教师的责任。 二、运用激情感染学生 窦老师的语言是激情四溢,很具有感染力。在《秋天的怀念》一文结束后老师深情的说“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在隽永深情的语境中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体会。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极其富有活力,比如评价学生的发言情况“你真用心,谢谢你给同学提的醒儿,要多看书,注意积累”、“你可真会运用语言,读到课外阅读上的话,就在这里用来评价,这就不仅仅是积累这句话了,而是运用语言,表达你的观点。”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就是因为你读的好,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才得到这样好的评价;你的幽默极富有创造,听你的声音,我可以感受到胸藏大智慧的矮个晏子的笑声,一笑解千“丑”;真是一笑解千“愁”,谢谢你的发现,真棒啊!”等等。 三、运用渊博的知识启迪学生智慧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导读:《触龙说赵太后》赏析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记叙了赵国左师触龙运用巧妙的方法说服赵太后,为挽救国家危难而让少子长安君“质于齐”的经过,说明了封建统治者应该为子女“计深远”,并“令有功于国”,以期能“自托”的道理。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赵太后新用事──老妇必唾其面”),交代触龙说赵太后的背景。赵国面临“秦急攻”的严重局势,向齐国求援,而齐国提出“必以长安君为质”。赵太后出于宠爱幼子,坚决不肯答应,并拒绝朝中大臣的进谏,一时形成了僵局。太后当众宣布“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这充分表现了她的固执任性、蛮横专断,而又缺乏政治远见。大臣的“强谏”与太后的坚拒形成了尖锐矛盾,这个矛盾能否得到解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触龙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谏,显然是极端重要而又极其困难的。 第二部分(“左师触龙愿见太后──齐兵乃出”),记叙触龙说服赵太后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义,终于说服太后。 首先用“缓冲法”。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先从叙谈生活琐事入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表示关心,从而使太后“色少解”。

在叙寒温、谈家常之中缓和了紧张气氛,开始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用“引诱法”。气氛虽有所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仍不直接提长安君的问题,却提出要为自己的少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其子求情而来,从而拆除心中的戒备。触龙还说出“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的哀婉之词,在“爱子”上引起了太后感情上的共鸣。触龙正是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爱子之情,从而过渡到长安君的问题上来。 再次用“旁击法”。话题虽然已转到少子(长安君)身上,但还不宜贸然接触到长安君当“人质”的问题,因此触龙又转弯抹角地把太后的爱女燕后与爱子长安君作一比较,故意强调太后爱燕后胜过爱长安君。这里采用了旁敲侧击、避实就虚的方法,表面上大谈燕后之事,实际上是借客形主,是借燕后之事提醒太后考虑是否真正做到了比爱燕后更爱长安君。触龙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标准,并列举事实证明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从而否定太后“(爱燕后)不若长安君之甚”。可见触龙强调太后为燕后“计久长”不过是作为陪衬,其真实意图还在于暗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并没有考虑到要使长安君“有子孙相继为王”。这样,就在不肯让长安君去齐作人质的问题上摧垮了太后的抗拒情绪。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数》有感教程文件

听华应龙老师《平均 数》有感

观华应龙老师《平均数练习课》有感听了华老师的课,我受到了很多的启示:没有平时的积累,没有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不会有课堂上的精彩频现的。华老师的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均数的基础上再精心设计的一堂课,让我受益匪浅。 一、尊重别人,彰显风采。 1.尊重听课老师。华老师是我听过课的老师中唯一一位有与听课老师分享思考的老师。虽然他是一位名师,但他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他在这节课中就提出3个小问题:①参与求体验,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怎样让学生体验?②“平均数不是真实的数”,那平均数是什么数?③怎样的活动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 2.尊重学生。与学生课前交流的时候,华老师说允许学生不用举手,可以自由发言。他的话语很亲切,说到猪八戒和孙悟空,一下子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还故意说错,把《西游记》说成是《三国演义》。这样一位亲切幽默的老师,您说孩子会不喜欢吗? 二、深厚底蕴,征服众人。 1.巧妙导入,突出意义。

第一个活动是口算比赛。华老师给孩子们20秒钟的时间做9道两步计算的口算。孩子们刚开始兴致很高,但后来发现这时间太短了,只做了一两道题,最多的孩子也就做了三道题目。这时,华老师跟孩子们说每道题目算30分,让他们计算自己的得分,并算出小组的总分。 华老师让孩子们汇报每组的总分,并记录下来。然后通过“你有什么想法吗?”“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不断地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发现问题。有个孩子一眼就看出第二组的分数算错了,华老师又接着问:“你为什么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算错了?”这个孩子说:“每道题30分,而第二组得分是380分,不是30的倍数,所以是算错了。”这让全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通过比总分,有的孩子说不公平,再到比平均分。看!华老师设计的环节多奇妙!多完美! 2.扎实的活动,让数学意义“具体感知”。 第二个活动是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大致内容是在一个集市上有一个猜牛重的比赛,参赛的有屠夫、农民还有很多其他外行的人。尽管外行人猜的牛的体重有多有少,但最后的平均数竟和实际牛的体重只相差1磅。这一个故事体现了移多补少的思想,也揭示了这样一句话:数学的研究证明,平均数总是更加地接近实际。(马希文)

读《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有感》

读《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有感 泗阳县李口小学姜兴安翻开《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的第一部分《开学了,我能做些什么》,不禁回想起自己平时,不就是和同学们问个好,了解一下假期里大家都做了些什么,然后收收假期作业,发发新书,提一提下学期的要求,最后打扫一下班级的卫生吗?还能做什么呢?带着疑问,读完了第一部分,不得不佩服这些教师的用心,俞玉萍教师在开学前一天制作有百合花图案的胸卡并在胸卡的背面为每一位学生写一段个性化的寄语,在开学的第一天给孩子读《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粒百合的种子;桂贤娣教师在开学的第一天会微笑地站在校门口,从家长手中郑重地接过每一位孩子,日常生活中给予不同孩子的爱,表现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苏联教师阿莫纳什维利在前一天晚上将孩子名字与照片对照起来以便能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喊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 书是越读越精彩,书中还介绍了在课堂上名师们的特色教学,他们都能够以学生为最终的落脚点,拥有自己独特的备课艺术,对于教材的恰当处理,抓住孩子的兴趣以及培养孩子的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一视同仁,能以客观、公平、公正的态度和立场看待学生的行为,做到“眼里没有差生”。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一位叫“雷夫”的美国教师,第一次听说他,是在去年的班主任培训中,欣赏了根据他原型拍摄的一部电影片段,这次在书中又提到了他,从他对工作的坚持与投入、对学生用信任替代恐惧、用智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同时特别注重学生的品格培养四个部分来介绍他,每个部分都提到了《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看来想要真正了解雷夫,还是将两本书合起来一并欣赏。于是就有了我对雷夫教师更深刻的了解: 一、背景 一直以为远在大洋彼岸美国的教育方法,与中国的教育模式应该有着很大的差异,以为我们在教育中的种种现实问题人家不存在,甚至以为人家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通过阅读,我第一次知道雷夫在校园中遇到的种种,和我们遇到的差不多,但他对于教育的理解,对教育价值观的剖析,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学习的。雷夫·艾斯奎斯从教二十五年来,一直在一所叫霍伯特的小学担任五年级老师。这所学校位于美国的洛杉矶,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

观窦桂梅老师的课有感

观窦桂梅老师《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有感 双城市公正小学小学于红 今天,我有幸听了窦老师上的一节《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的课,听完后我深受震撼, 从她的课堂示范中我感受到了许多:首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竟然可以是这样的快乐。 在她的课堂示范中我感受到她是在和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进行交流,她是那样的投入,那样的用心,那样的愉快。“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这一系列高频率出现的话语如果 来自别的地方,或许大家都会一笑了之,可是听她讲课却觉得亲切,自然,居然还能让人不由自主,这里用别的语句还真不能表达这样的情感,她是那样的快乐,引得听课的我也觉得快乐。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单纯而高尚的快乐,一种在平凡中演绎精彩的快乐。 她的这种用心做教育、不断创新、大胆提出对语文教学的改革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更让我敬佩的是她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为出发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来传授知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是一件有趣、有益的事。她的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将一直影响着她周围的学生,使她与她的学生关系建立在一个平等、和谐的气氛当中,我认为这是我们做为老师最希望做到的,也是我为之努力的目标。 窦老师在台上引领着孩子们由课文引发一场哲学思辨,此情此景,之前已在全国范围内 上演多遍,变换的是地点与学生,不变的是窦老师的睿智,因此,所到之处,人山人海—— 是怎样的一种魅力,如一块超强吸力的磁铁让我们紧紧围绕,即使课堂时长为常规课的三倍,四倍,仍让人不知疲倦,甚至害怕结束呢?正在我百思不得其解之际,作家张丽钧的一篇美文《精神灿烂》映入眼帘,如醍醐灌顶,我想引之说明窦老师何以成大师。 “凡清代画家石涛看得上眼的书画,定然符合他给出的一个标准,那就是——‘精神灿烂’。 自打这个词语植入我的心壤,我发现自己几乎依赖上了这种表达。看到一株树生得蓬 勃,便夸它‘精神灿烂’;看到一枝花开得忘情,也赞它‘精神灿烂’。在厨房的角落,惊喜发现一棵被遗忘的葱居然自顾自地挺出了一个娇嫩花苞,也慨然颂之‘精神灿烂’。 在清末绣娘沈寿的艺术馆,驻足精美绝伦的绣品前,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何这个女子能让一代魁星巨贾张謇为她写出‘因君强饭我加餐’的浓情诗句,她将灿烂之精神交付针线,那 细密的针脚里,摇曳着她饱满多姿的生命。她锦绣的心思,炫动烂漫,无人能及。 在石涛看来,‘精神灿烂’的对面,颓然站立着的是‘浅薄无神’。我多么怕,怕太多的人被它巨大的阴影罩住。我们的灵魂情态,我们的生命状态,一旦陷入‘浅薄无神’的泥 淖,它所娩出的产品(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定然是劣质的、速朽的、甚至是富含毒素 的…… 相信吧!一个精神灿烂的人,可以活成一座花园;一个精神灿烂的群体,可以活成一种传奇。”相信吧。努力不放弃,我们就可以如窦桂梅老师一样,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小升初常用十五种文言文格式解析.doc

小升初常用十五种文言文格式解析 1.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 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 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 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 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2.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 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 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 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 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 这是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应该强调一下的是在这种格式中的“之”属于结构助词,起到的是提宾的作用。句首有“其”的也属于这种格式,而“其”属于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应译为“大概”。这种固定格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请看下面例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 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