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学研究方法.

民俗学研究方法.

(完整版)【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

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理论: 1民俗的基本特征 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 3民俗的社会功能 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 5民俗的集体性 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 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 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 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 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 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 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 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 物质生产: 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 5坐商的主要特点 物质生活: 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 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 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 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 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 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 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 3家族祭祀的功能 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 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 岁时节日: 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 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 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 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人生礼仪: 1何谓人生礼仪,通过仪礼如何对其进行分析解释 2成年礼中考验所具有的意义 3 简述“土葬”与“墓葬”的异同。 4简述我国古代丧服等级制度。 5简述中国古代“六礼”。 6人类婚姻经历的主要阶段 7什么是成年仪礼?它有哪些类型? 8中国古代成人礼的主要内容及其衰微的原因 9简述“通过仪礼”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学术价值。 民俗信仰: 1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 2信仰民俗的主要表现形式 3巫术的本质特征和类型 4说说巫的种类及其职能。 5简述民间常见的几种巫术形式 6简析民俗信仰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口头文学: 1民间口头文学的性质及分类 2民歌的类别 3 幻想故事所表现出来的古老观念主要有哪些? 4什么是神话?神话有哪几类内容?试举例说明。 5传说的种类 6民间故事讲述家在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上的作用。 7神话对起源的解释与民间传说相比有什么不同? 8简述民间诗歌的功能。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民俗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700141032 课程英文名称:Chinese Folklore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拓宽专业知识面,掌握主要的民俗学知识和系统的理论方法,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面貌,从而在精神上充实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具体应用。 (三)实施说明 1.中国民俗学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第二学期使用,共32学时。 2.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讲授、分析和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模式进行。每一章都结合案例分析,给学生展示生动具体的民俗事项,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3.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各部分的学时,课时分配表仅供参考。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修完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一年级、本科二年级第一学期课程的学生。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习题以每堂课老师留的作业为主,实践环节可通过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含有中国民俗情景的影视作品,或进行田野调查采访,还可以设置情境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演。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民俗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中国主要的民俗类别和民俗事项。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参考书目 《中国民俗学》,乌丙安著,长春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民俗学概论》,钟敬文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二、中文摘要 中国民俗学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留学生)本科二年级的一门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的形成、历史与中国民俗的历史和现状。把握民俗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俗的基本类型,提高学生民俗文化的基本素养,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基本国情的认识。

民俗学

民俗学 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概要 民俗学一词最早见于英国,它源自英语的Folklore。它的原本含意是“民众的知识”或“民间的智慧”〔The Lore of F olk〕,作为科学名称可直译成“关于民众知识的科学”。民俗是常民生活形态的真实反映,举凡生活中食、衣、住、行、育、乐的内涵与形式,以及其间思想、行为、仪节、活动的记录与形成,都是民俗学探讨的主题,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与风俗,不仅是人们生活的提升与满足,更是民族生存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因此,对于民俗学的认知与阐述,是当今国际学术研究极为重视的课题,也是日后研究者刻不容缓的责任与方向。 民俗学纵览

民俗学研究民间风俗、习惯等现象的一门社会科学。18 46年创于英国。英国在产业革命之后,成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国家。它的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与过去以农牧业为主的封建社会的形态,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现象引起不少学者产生一种从科学上给予解释的要求。最初提出“民俗学”一词并倡议研究这门学问的是英国稽古学者W.J.汤姆斯。这个概念的早期含义是指民众的知识或学问。它的内容包括传统的风俗习惯、信仰、民间故事、歌谣、谚语等。由于民俗现象的普遍存在,以及由于近代许多民族、国家要求民族自我认识、争取民族独立和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殖民地的需要,促使这门学科得到广泛深入的发展,遂成为社会科学中一门引人注目的学问。 民俗学研究范围 民俗学研究涉及的领域,随着时间的发展也越来越广泛,今天在有些国家已经扩展到全部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从社会基础(经济活动)和相应的社会关系,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风俗行为和有关的心理活动,尽管它们之间有程度上和份量上的不同。如过去各种劳动的组织、操作的表现形式、技术特点和所附着的信仰,以及过去社会中的宗教庙会,村落和宗族的各种习惯、规例等,都是民俗现象。至于各地的年节风俗,如中国传统的新年、

民俗学考研名词解释

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 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2.物质民俗: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 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3.社会民俗:亦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它所关涉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4.语言民俗: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5.行业语:各行工匠为了本行业的技术保密、内部交换想法或其他特殊需要而创造、传承 的一种同行用语,外行人难以明白其中含义。 6.行业神:各行各业信奉的行业祖神和保护神。 7.祖师崇拜:我国各类工匠传统民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逢祖师生日、重要节日或 重要工程开工之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祀典。 8.中人:在买卖交易中凭借经验和口才,协助买卖双方成交,起一种“说合”的作用,并 从中获取酬金。 9.行商:一种流动性的交易方式,没有固定店铺。

10.市声:分为“叫卖声”和“敲击声”两种,旨在传递商品信息,招徕顾客。 11.坐商:有固定的摊位和店铺,并有规定的营业时间和专营商品。 12.招幌:从事手工、服务等业者为招揽顾客、推销货物所采取的多种多样的形 式,有音响、实物、文字及标志性等形式式。 13.四合院:华北地区民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 14.十姊妹:一种社会组织,由十位成员结盟组成,任何情况,如婚嫁、死亡、迁移造成的 减员都不会影响该组织在名义上的存在,只有十位成员都死亡的情况下,该组织才消亡。 15.宗族: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 的共同文化,具有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 16.五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本来是丧服制度,用五种丧服来作为差等标 志一家人分别与死者的关系,民间用五服的范围表示血缘组织的范围。 17.族谱:宗族共同体存在的文字形式,包括本族源流世系、族籍登记、先贤礼赞、界址墓 图以及族规家训之类。 18.祠堂:按照昭穆供奉历代先人牌位的房屋,按规定的时间举行祭祀,有专人看守。 19.族田:宗族重要的经济基础,是专门用于资助祭祀祖先或某位祖先的。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5 道试题,共20 分。) 1. 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 洗三 B. 满月 C. 周岁 D. 抓周 正确答案: 2. ()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A. 秦代 B. 汉代 C. 宋代 D. 清代 正确答案: 3. 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 A. 祀蚕神 B. 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 C. 祭祀紫姑神 D. 汉武帝祀太乙神 正确答案: 4. 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的是()。 A. 情歌 B. 时政歌 C. 仪礼歌 D. 生活歌 正确答案: 5. 影响最大的民间宗教秘密组织是()。 A. 天师道 B. 太平道 C. 白莲教 D. 十姊妹 正确答案: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从组织行为来看,社会组织民俗可以分为()。 A. 组织的角色民俗 B. 组织的观念民俗 C. 接纳组织成员的民俗 D. 组织的活动民俗 正确答案: 2.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A. 类型性 B. 地域性 C. 季节性 D. 功能性 E. 科学性 正确答案: 3. 属于中国古代居民住房风格的是()。 A. 半穴居 B. 井干式 C. 石室 D. 干栏式 E. 竹木结构的草房 正确答案: 4. 下列属于宗教组织结构民俗的是()。 A. 分家 B. 立族 C. 入族 D. 合谱 正确答案: 5. 术士主要包括()。 A. 山 B. 医 C. 命 D. 卜 正确答案: 6.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 A. 衣着 B. 各种附加的装饰物 C.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复习笔记及详解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本书是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第2版)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目录 上编 第1章概述 1.1 复习笔记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物质生产民俗 2.1 复习笔记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物质生活民俗 3.1 复习笔记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社会组织民俗 4.1 复习笔记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岁时节日民俗 5.1 复习笔记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人生礼仪 6.1 复习笔记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民俗信仰 7.1 复习笔记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民间科学技术 8.1 复习笔记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9章民间口头文学(上) 9.1 复习笔记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民间口头文学(下) 10.1 复习笔记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民间语言 11.1 复习笔记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民间艺术 12.1 复习笔记 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民间游戏娱乐 13.1 复习笔记 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下编 第14章中国民俗学史略 14.1 复习笔记 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5章外国民俗学概况 15.1 复习笔记 1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民俗学课题

山西运城方言名词研究 一、研究背景 1、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2、人们现在已经开始有意识的保护历史文化,如保护国粹京剧,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等。 3、普及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废弃方言,抛弃民族的艺术。 4、中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地广物博,幅员辽阔。而尊重各民族及地方人民则是保证祖国统一的必要条件,尊重人民,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文化。 5、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 6、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方言所体现的地方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比拟的,例如东北方言,其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特色,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方言跟语言是个别跟一般的关系。方言是个别,语言是一般。方言的特征可以或此或彼、或多或少地存在于语言要素的各个方面;属于同种语言的各种方言,也都有其共同的、一般的特征,使这种语言跟他种语言区别开。 2.方言与民俗及各地人的心理都有密切联系民俗的一些内容都是用当地方言来表示的,例如山西的“刀头会”、山东沿海祭海神奶奶、泰山一带的人祭泰山奶奶等。 3.文化的研究,将现代山东方言的分区跟新石器时代的山东地区龙山文化的分布进行比较,结果两者的区域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不仅使我们了解到,现代山东方言的分区格局,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大体已定。方言分区的事实,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当时龙山文化在山东的分布类型。 4.方言跟地名学一些地名,“×家庄”,现代地图上“家”写为“格”或“戈”,是当地人地名用字保留古音的结果。许多地名是某一区域特有的,如鲁迅《祝福》中的“贺家岙”的“岙”、历史上驻军的所在地称“卫”、内蒙古围起的草场称“圙圐”,等等。 三、研究对象: 方言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两大类。我所研究的山西运城方言名词是属于地域方言的。包括县市里和农村里的方言。 四、研究内容: 1.了解方言的分布区域、人口情况、内部差异等。 2.不仅调查、记录、描写和分析运城方言,也研究方言地理、方言历史、方言演变以及与普通话的比较等。 3.语音系统,声韵系统及其说明。 4.运城方言与普通话的发言比较。

民俗学在线作业答案

民俗学作业一 1、物质生活民俗,包括( )、服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饮食 2、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在中国当代民俗学研究重整旗鼓之际,敏锐地指出,当前我们的民俗学研究“不能固守英国民俗学早期的旧框框”,要“以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为对象”,并首先提出了“民众的…生活相?”的新概念。 八大菜系中粤菜是以广州、( )、东江三种地方菜为主体的菜系。潮州 3、中国现存最伟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中国古建筑艺术最典型的代表是( ) 故宫 4、中国十二生肖的出现,是( )的一种表现。动物崇祀 5、Folklore为民俗学国际通用术语,由民俗学开创者()率先提出,它本是Folk与lore合成的。Lore为知识,研究之义,Folk意为没有文化,土里土气的乡下民众。汤姆斯(Thomas 6、《菊花与刀》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写的一部研究日本国民性和日本民族文化的书本尼迪克特 7、英国的詹姆斯,乔治·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在著名的( )书中谈到禁忌的原则。《金枝》 8、有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恋爱节”,或可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狂欢节”。春游 9、我国早期婚俗中,()普遍实行族外婚姻。黄帝时代 10、我国著名民俗学专家()在中国当代民俗学研究重整旗鼓之际,敏锐地指出,当前我们的民俗学研究“不能固守英国民俗学早期的旧框框”,要“以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为对象”,并首先提出了“民众的‘生活相’”的新概念。邬丙安 12、民俗的载体包括口承的、心意的和()的载体历史典籍 13、先民囿于物质条件和社会生产的限制和初民唯有的野性思维能力,最初持万物与人一样有灵的观念,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并借助想象,企图支配、征服自然万物,由此而萌发了中国先民童年阶段的最早的民俗——(崇拜14、史诗,叙事诗如《诗经》中的《生民》《公刘》,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史诗《江格尔》,苗族史诗《古歌》等凭借()传播。多种载体结合 15、( )是华北地区的传统民居样式: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其建筑样式,与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和民众心态是十分协调和一致的。干拦式建筑 ( )是华北地区的传统民居样式:砖木结构,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其建筑样式,与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条件和民众心态是十分协调和一致的。干拦式建筑 解释民俗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民风民俗是贴身的“老棉袄”,外国人来中国最喜欢搜罗那些民风民俗的残迹和余物,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久远的民族个性。随着时光流逝,我们保留下来的民风民俗逐渐减少了。但是每年在特定的日子,它们会大规模卷土重来,这些日子主要是指传统的节日,尤以春节最为重要。如今民风民俗仍在,但也许已经具有了新的含义,它在于我们重新找回自己的身份证明,重新体验一种“回老家”的感觉,或者在这个年关的时候怀念那些已经过完了的岁岁年年。 在许多地方,比如在浙江青田,进矿挖煤,不可说“洞”字,而老鼠却成了矿工们的吉祥物。他们认为“老鼠”代表着安全。而民间向来有老鼠娶亲的吉祥画。这里面也许有科学依据,因为在矿井下,如果有很多老鼠,也许能证明这里有通向外面的孔穴,因此有利于安全。 由此看来,许多民俗其实具有着某种科学的成分,但是这种科学的成分是以非科学的包装而出现的,因此它就远离了科学的本性了。而有些民族禁忌,则有着某种心理学的解释。有些禁忌是古老的信仰,人们信仰万物有灵论。人们认为我们身边的每个东西都有生命,有自己的想法,不仅仅是动植物,就是茶杯、茶壶等也有自己的生命,所以它们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所以好多人制造了一些禁忌,比如茶壶的嘴不能对着自己的客人,因为茶壶的谐音是“茶虎”,如果对着客人自然就是冒犯他了。再如客人第一次来你家,你可不能让他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滚烫的滑溜的,吃饺子难道是让客人快点滚不成?今天看来,这些鸡零狗碎的细节,其实也是一种交流感情的方式,比如一个拙于言语的人不能向自己的客人用话语表示亲近和好感,他就可以利用这些小细节来让客人体会到主人对他的尊重。这不也给平凡的生活添加了很多神秘的乐趣吗? 为什么说民俗不仅仅是“文化遗留物”? 它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当地人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当地文明的一部分。 托姆斯(Thoms)在他的民俗概念和民俗研究中吸收了海德?D格林(Herder-Grimm)的把民俗定义为民族遗留物的观点,但它也受到了“泰勒的科学”的进化观的影响。1871年爱德华?莫莱特?泰勒(Edward Murnett Tylor)在他的作品《原始文化》中声称文化是泛人类野蛮过去的结果,文化的发展可以由一些“遗留物”?D?D风俗和思想

《中国民俗学》课程

一、课程简介 《中国民俗学》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方向课,主要是通过对民俗的基本原理以及物质生产民俗、服饰民俗、饮食习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信仰民俗、民间游艺等各类民俗事象的分门别类的简扼介绍,为广大旅游专业的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民俗文化基础知识。本课程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丰富的知识性,通过民俗和旅游的有机结合,将国内各民族的民俗呈现给学生。 二、课程设置目的与教学要求 旅游管理专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学习和了解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熟悉中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开展旅游活动都极其重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和中外各民俗的认识,系统地掌握民俗的概念、基本特征和社会功能,以及民俗与旅游之间的密切关系,力争从民俗的深层文化内涵出发,揭示民俗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为深入探索旅游文化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奠定基础;使学生既能对中国各民族的风俗有所了解,又能根据民俗学的基本原理对各种民俗现象进行分析理解。为从事旅游相关专业工作及学好后续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它与旅

游管理专业的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相互衔接配合。 四、使用教材:苑利、顾军编著的《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一书。 五、课时安排:本课程计划安排40个学时,实际讲授39学时,作业交流1学时。 六、学习方法指导 1、正确处理教材和参考书籍的关系。 《中国民俗学》的配套读物较多。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课程知识体系的广度、深度和难易程度,按照认识规律所作的全面规范。参考书籍是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的辅助资料,有助于扩大知识面、深化理解、加深印象。在阅读教材时,应先翻阅教材中有关这一章的思考题,这是各章的基本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材料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要注意从内在逻辑关系上理顺与掌握知识体系。 本课程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总体上由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三个有机部分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全书甚至每一章节的编制一般都是先总说,再分说;都采取先阐述基本理论,然后教授基本分析方法,再介绍基础知识的顺序,以便读者能够循序渐进的掌握各种民俗事象。学习时,必须首先抓住知识体系,纵横联系,全面系统地消化和吸收,切忌孤立地死记硬背某些概念和结论。

民俗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教学提纲

民俗学的概念和研究 范围

第二节民俗学的概念和研究范围 一、民俗学的概念 (一)广义的民俗学概念 民俗学是一门综合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其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这门学科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甚至原始民族的民族生活。 (二)狭义的民俗学概念 狭义的民俗学概念有四种不同意见: 1、民俗学只对远古遗留下来的信仰、风俗和传统加以研究。 2、民俗学仅以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为限。 3、民俗学只研究民间生活中的仪式、祭祀和禁忌。 4、民俗学只以民间口头文学为研究对象。 二、民俗学的研究范围 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大致包括以下四个大的方面: (一)经济的民俗:它以生态民俗、民间传统的经济生产习俗、交易习俗及消费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 (二)社会的民俗:它是以家族、亲族、乡里村镇的传承关系、习俗惯制为主要内容。 (三)信仰的民俗:它是以传统的迷信与俗信的诸事象为主要内容。(四)游艺的民俗:是以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的习俗为主要内容。

总之,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凡是人类社会中从生产到生活,从物质到精神,从心理到口头再到行为,所有形成习俗惯制世代传承的事象,都在研究之列。 1.鲁菜 是中国北方菜的代表,鲁菜主要由济南风味和胶东风味组成。济南菜种类齐全,以爆、烧、炒、炸见长,菜品以清、鲜、脆、嫩著称,其中尤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名菜有奶汤蒲菜、奶汤鲫鱼、德州扒鸡、酱爆鸡丁等。胶东临海,菜以蒸制海鲜见长。工艺以蒸、煮、扒、炒、熘见长,口味以咸鲜为主。其名菜有绣球海参、芙蓉干贝、蟹黄鱼翅等。此外、山东人喜食葱,烹饪时常用葱花炝锅,或以葱花为辅料配菜,如葱烧海参、葱烧蹄筋、葱烧肉等。 1.举例说明影响服饰文化的因素 1)服饰文化的形态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 的联系。爱斯基摩人与非洲土著的服饰文化极不发达,而年平均气温 20摄氏度的地区的服饰文化很发达。 2)不同的生产方式,对服饰文化的发展形态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以捕鱼为 生、狩猎为生的民族,则以鱼皮、兽皮为衣。 3)服饰文化和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信仰有着紧密地联系,它往往蕴含了一个 民族古老的文化信息。侗族的背牌,表明了他们对蛇的崇拜;畲族妇女 的狗头帽,说明了狗图腾。 4)服饰的标志作用: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民族等在服饰上也都存在 很大差别。

【民俗学概论C1.2钟敬文】

民俗学概论 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 一、什么是民俗 1、【民俗的基本概念】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 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 ①.文化遗留物说。(英国文化进化学派) ②.精神文化说。(英国民俗学会) ③.民间文学说。(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 ④.传统文化说。(西方普遍流行) 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5、【民俗事项分类】 (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 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2、【民俗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民俗学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①民间文艺学与民俗学:民间文艺学是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②历史学与民俗学:民俗是历史的一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历史的人必须了解民俗,研究民俗的人,也需要参考历史文献。 ③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民俗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但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一切文化现象,侧重于从整体上对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以及文化的类型、结构、机能进行研究,而民俗学只注重研究民间文化传承。 ④社会学与民俗学:社会学以社会生活为对象,民俗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学的视角侧重于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问题进行解剖,民俗学的视角则是着重对传承性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和阐释。 ⑤民族学与民俗学:二者都以民族文化为研究主体,民俗学研究离不开各民族的民俗现象,民俗学研究也需要民族学理论和方法的辅助。但民族学家比较重视整个民族文化的起源、发展以及民族的迁徙、融合、分化等问题,民俗学家所关注的则是各种社会群体中民俗事象的本质、功能、结构特点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等。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中国民俗学真题及答案 2010-07-20 11: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3.0 分,共3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 ( A ) A.尊亲敬祖 B.原始信仰 C.祛邪止恶 D.伦理观念 2.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 ( C ) A.避瘟 B.吃粽子 C.纪念屈原 D.划龙舟 3.在商业民俗中,最古老最原始的交换方式是:() ( B ) A.行商 B.集市 C.坐商 D.马帮 4.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 ( A ) A.幌子牌匾 B.固定摊位 C.营业时间 D.专营商品 5.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 ( A ) A.聚族而居 B.设有堂屋 C.设有神龛 D.设有照壁 6.进入人群仪式称为() ( A ) A.满月 B.洗三 C.抓周 D.百碎 7.以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是:() ( C ) A.民俗学 B.人类学

C.民间文学 D.社会学 8.创用民俗学英文“Folklore”的学者汤姆斯是哪个国家的:() ( C )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9.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 ( D ) A.神话传说 B.民间戏剧 C.民间歌谣 D.民间文学 10.具有相对稳定的长期传承特点的渔业习俗是:() ( A ) A.占验习俗 B.岁时习俗 C.生产时序 D.渔业禁忌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7.0 分,共7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我国工匠民俗的重要特点,即:() ( ABC ) A.师承关系的系谱性 B.技术传授的封闭性 C.生产活动的神秘性 D.师徒关系的亲缘化 E.工匠来源的地域性 2.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 BCDE ) A.类型性 B.地域性 C.季节性 D.功能性 E.科学性 3.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过的阶段有:( ) ( CE ) A.半穴居 B.干栏式 C.利用天然空间 D.四合院 E.人造居住空间 4.诞生仪礼是人一生的开端礼,大体包括()

民俗学概论—论述民俗事项

民俗事项 说到闽南地区,大多数人首先想起的就是“厦漳泉”三个城市,这些地区的人主要语言也就是闽南语。而我的家乡就是闽南地区的泉州,我从小说着一口纯正的闽南语。闽南地区习俗之多难以说清,单单泉州地区的习俗年复一年就不知道有多少。在此我就谈谈我的家乡--泉州的一些民俗风情及泉州的婚礼习俗。 首先先来介绍一下泉州地区的一些民俗风情: 1.、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拍胸舞的基本动作以蹲步为主,手依次击掌、胸、胁、腿,主要动作组合有"七击"、"八拍雄姿"、"击掌回音"、"玉驴颠步"、"金鸡独立"、"善才抱牌"、·"蟾蜍出洞"、"半月斜影"、"大、小阉鸡行"等。凡节日庆典、踩街游行都少不了这一舞蹈参加。 2.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是保存我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号称“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十篇”。 3.高甲戏:高甲戏又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省主要剧种之一,孕育于明末清初,形成于清代中叶。它主要流传于晋江、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地区、台湾省,以及港、澳和东南亚华侨居地。 4.惠安女:这是流行于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宽腿裤,腰束锻链,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这种服饰在全国独具一格,尤引人注目。以往伴随这装扮的,是束缚惠东女子的框框架架。随着现代生活的步步深入,这些无形的束缚正悄悄地遁去,但这身打扮却益发显示出风情万种,显示出现代与古老和谐共存的独特风韵。 介绍了几个民俗风情,我们就开始介绍泉州的婚礼习俗吧!谈到闽南地区之泉州的婚礼习俗也是很有意思的,泉州婚庆步骤: 一、初识阶段——相亲:闽南婚庆步骤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民俗学必读书目

1,顾颉刚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顾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大学问家,他的几乎每一篇民俗学方面的文章都是经典,即使有些文章的立论今天看来是错误的,但他的思想方式仍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2,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钟先生著作等身,他的学术思想,几乎总是能够站在民俗学的前沿位置上,不断引领学术走向。但我认为,钟先生最有价值的学术贡献是《文集》中的民间文艺学卷,无论从学术史的角度还是从论文的当下价值上来说。 3,刘魁立民俗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刘先生著述不多,惜墨如金,自然,惟一的著作的份量也就重了。刘先生以思辨见长,是他这一辈人中极少数的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人。我认为他的《民间故事的生命树》是解放后难得一见的严格的学术论文,可惜没有来得及收入此书。 4,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美)孔飞力著,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这本书还有许多别的版本。看看孔氏的写作方式,如果我们拿到这个选题,我们会怎么做?肯定是这样的:1,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背景、涉案地理范围。2,事件的性质、作为“巫术”的历史流变,以及事件的文化意义。3,事件的起因。4,事态的发展。5,产生的结果。6,事件的社会意义和给予我们今天的启示。中间一定会夹杂许多面目可憎的,可能大家都看不懂的所谓“理论分析(套用)”。(哈哈,我说的是大多数人可能是这样结构,并不表示正在读贴的你就是这样。) 5,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季羡林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 季先生这本小书,许多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但大家手笔,了了数语,论证虽不必尽详,却能给人许多启示。4,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创世纪”。 6,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中华书局,1996年 ……体现了中国民俗学强烈的文化关怀意识,本人就是看了此书才立志投身民俗学的。 7,特纳编:《庆典》,方永德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 ……此书教人如何理解民俗文化事象的意义。 8,基思·托马斯:《巫术的兴衰》,芮传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此书教人如何分析民俗现象的社会历史根源。 9,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 ……此书教人从社会制度入手理解民俗和宗教现象。 10,史宗编:《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了解当代宗教人类学很好的入门书。 11,巴赫金:《拉伯雷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 ……巴赫金使民俗学具有了思想的力量和历史的穿透力 12,江村农民生活及其变迁(建议自己买一本) 不用解释了吧? 13,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建议借别人的来看) 弗洛伊德著,常宏、徐伟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 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经典之一,对口头传播的研究有相当大的参考意义。对民俗学来说,其作用更胜于《图腾与禁忌》之类。 14,《话说民间文化》,钟敬文,人民日报出版社,很薄的一小本,内容精要,值得研究者、爱好者一读。 15,《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钟敬文,中华书局。钟老的民俗学思想体系在这里有充分的展示与表述。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俗学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16章民俗学研究方法 16.1 复习笔记 一、主要民俗学流派及其方法 (一)神话学派 1.产生 神话学派是欧洲民俗学第一个影响巨大的学派,是在19世纪初德国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产生的。 2.基本观点 (1)一切民间文化源出于神话,由于神话的演化,民间故事、叙事诗、传说等才相继产生。 (2)神话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源头,具有无所不包的性质。 (3)以神话为主体的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或部族)的集体创造,反映了他们的集体心理,因此倘要对某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世界观进行阐释,就非从神话入手不可。 3.格林兄弟的著作 (1)民间文学作品:《儿童和家庭故事集》(即《格林童话集》)、《德意志传说集》等。 (2)专门论著:《德语语法》《德语史》《德意志神话学》。 (3)兄弟俩还合作编写了《德语词典》(生前未完成)。 4.格林兄弟的研究方法:语言学的历史比较研究法。他们认为,作为每个民族世界观

核心的宗教信仰,反映了他们同周围世界的关系。神话是宗教信仰的体现,而语言是神话的载体。透过语言不但可以掌握神话,了解宗教信仰,而且还可以看到经济结构、法律、风俗习惯、物质文化形态乃至国际和民族关系的某些方面。 (二)语言学派 1.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缪勒。 2.缪勒的主张 (1)缪勒擅长的是印欧比较语言学,曾注释印度史诗《梨俱吠陀》,理论代表作是《比较神话学》。在该书中,他提出“神话是语言的疾病”的著名论点。 (2)他致力于复原印欧语系的“原始共同神话”,认为“民间故事就是古神话的现代方言”,主张民俗研究必须追溯原始神话这个源头,即主张由今溯古的研究思路。 (3)他提出区分民俗中固有成分与新生成分、外来成分的某些原则。 (三)人类学派 1.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哲学和方法论基础: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当时正在茁壮兴起的社会人类学。 3.先驱者:泰勒。 4.主要代表人物:安德鲁·朗。 5.基本观点 (1)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管如何原始,如何独特,都是可以理解的,其中包含着先民们的健康理智以及征服自然的心愿。 (2)人类各民族从生物性和心理学规律来看,有着一致性,因而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也就有着某种共同性。 (3)未开化民族的神话与文明人祖先的神话存在着深刻的同一性。通过研究未开化民

民俗学概论复习提纲

广义的概念认为,民俗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城乡民间生活为研究对象的;就民族而言,既研究文明民族的民间生活,也研究后进民族的民间生活。狭义民俗学对民俗概念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一是认为民俗是文化遗留物,是一个已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二是认为民俗是精神文化;三是民俗为民间文学;四是认为民俗为传统文化。 《民俗、神话与传说的标准辞典》可讲民俗的定义分为7类:第一类,民俗是旧时的残存遗风。此观点将民俗一词的含义界定为:“古时候大众信仰、风俗及传统的整个本体,它在文明社会内受教育较少的分子中一直残留到现在”;“民俗是不愿死的一种活化石。” 第二类,民俗是“俗民文化”的传统部分,包括原始民族的传统创造,或指说不出确实可信的发明人或制作人而一代代传承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 第三类,民俗是指含义广泛的传统现象。民俗比其他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更能表现传统文化特色,其外延“包括舞蹈、歌谣、故事、传说和传统、信仰和迷信,以及任何地方的民族谚语”,还包括这个民族的文学。 第四类,民俗是已经退化了的宗教,民间宗教是民俗的主要内容。 第五类,民俗是指民间故事,是一种范围不能够予以明确界定、与神话和传说没有明显分别的故事。 第六类,民俗是一种主要靠口头流传的大众文学,包括口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谚语及其他文学形式的东西。 第七类,民俗是“民俗文化”,是文明社会中受教育较少的平民所具有的文化表现,是民间传承的生活文化现象。 分歧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不同学者受到各国不同政治制度、生活环境、不同时代、学术观点和研究目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二是由于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所拥有的民俗事象千差万别,民俗学者对民俗概念的界定自然有着截然不同之处;三是这门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人们对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清晰和共同的认识,对民俗一词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还处于有待深化的过程之中。 共识性的东西。第一,民俗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的承受者和创造者,又是民俗的载体。第二,民俗是被民众传承的一种文化现象。第三民俗的核心在于传承。 综上所述,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俗是在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民俗的分类 四分法和三分法,前者将民俗划分为经济民俗(物质民俗)、社会民俗、信仰民俗(精神民俗)、游艺民俗(或语言民俗),后者将民俗分为心理的民俗、行为的民俗和语言的民俗三大类。 二、民俗的基本特征 1、民俗的集体性与模式性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