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主编:阳盛益

编委:(排名不分先后)

冯国境刘其君张建伟刘国翰

刘婷婷钟冬生韩娅宁汪维佳

金蕾李力东王莹

校对:阳盛益张建伟

前言

教学大纲是学校组织教学、选用或编写教材、指导学生学习以及进行课程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和信息技术发展,深化教学改革,更好地落实201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多类型多规格人才的教学工作目标,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教务处组织学院(部)对各专业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全面的修(制)订。

本次修订以专业为单位, 结集成册形成了这套课程教学大纲。每册大纲均包括该专业的通识课程(其中全校性通识课程独立汇编成册)、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大纲。

在教学大纲的编写过程中,各学院(部)教学负责人、系主任承担了本单位课程大纲的编写组织工作,许多教师参与编写或审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完成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学校各级领导也对此项工作给予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只是该课程的基本内容。我们期待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及时充实本学科的最新成果,逐步形成教学特色,争创“精品课程”。

本套教学大纲汇编的完成还只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必将推动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对本套课程教学大纲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改进、不断完善,为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铸造坚实的基础。

二○一三年六月

目录

《公共管理学科导论》教学大纲 (1)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4)

《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 (11)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16)

《西方经济学》教学大纲 (22)

《公共关系学》教学大纲 (27)

《数据库及其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33)

《公共经济学》教学大纲 (38)

《机关文秘写作》教学大纲 (44)

《公共政策分析》教学大纲(双语) (50)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大纲 (56)

《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大纲 (62)

《行政管理学A》教学大纲 (68)

《逻辑学》教学大纲 (73)

《政治思想史》教学大纲 (79)

《政治制度史》教学大纲 (83)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87)

《管理思想史》教学大纲 (93)

《博弈论》教学大纲 (98)

《非营利组织管理》教学大纲(双语) (102)

《新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110)

《社会管理学》教学大纲 (114)

《当代中国政府与行政》教学大纲 (119)

《各国公务员制度》教学大纲 (124)

《区域发展理论与政策》教学大纲 (129)

《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大纲 (138)

《行政伦理学》教学大纲 (142)

《经济法学B》教学大纲 (146)

《管理统计学》教学大纲 (15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大纲 (157)

《城市管理学导论》教学大纲 (161)

《领导科学》教学大纲 (168)

《公共管理原著选读》教学大纲(双语) (174)

《公共行政与行政法B》教学大纲 (180)

《会计学原理》教学大纲 (183)

《环境管理》教学大纲 (187)

《决策技术与方法》教学大纲 (191)

《教育行政管理》教学大纲 (196)

《公共部门财务管理》教学大纲 (200)

《社会保障与管理》教学大纲 (204)

《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208)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教学大纲 (212)

《办公室管理》教学大纲 (218)

《国家公务员考试》教学大纲 (223)

《电子政务》教学大纲 (227)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B》教学大纲 (232)

《社区管理》教学大纲 (241)

《城市经济与城市开发》教学大纲 (246)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教学大纲 (253)

《学年论文》教学大纲 (259)

《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 (262)

《管理软件应用》教学大纲 (264)

《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267)

《毕业论文》教学大纲 (269)

《公共管理学科导论》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公共管理学科导论课程代码:82550

课程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Public Management as a Discipline

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16学时

学分:1

先修课程:无

面向对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学生

开课系(室):公共管理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

公共管理学科导论是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入门性的基础性课程,将初步介绍公共管理主体、公共管理职能、公共管理决策、人力资源管理、公共财政管理、公关危机管理等方向的相关理论及案例,加强学生对公共管理学科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学好有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公共管理专业所包含的一些主要学科和研究方向,理解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发展动态,提高公共管理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公共管理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第一章绪论(2学时)

第一节公共管理概述

第二节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

第三节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途径与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公共管理的含义;掌握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演进历程;了解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途径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演进历程。

第二章公共管理主体(2学时)

第一节作为核心主体的政府

第二节非政府公共组织

第三节公共管理者

教学要求:了解公共管理的主体,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含义和类型,公共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掌握作为公共管理核心主体的政府。

教学重点难点:公共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作为公共管理核心主体的政府。

第三章公共管理职能(2学时)

第一节公共管理职能解析

第二节公共管理职能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当前中国公共管理的职能定位

教学要求:了解公共管理职能的含义和历史演变;掌握当前中国公共管理的职能定位。

教学重点难点:当前中国公共管理的职能定位。

第四章公共管理决策(2学时)

第一节决策与公共管理决策

第二节公共管理决策程序

第三节公共管理决策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公共管理决策的含义和特征;掌握公共管理决策程序;了解公共管理决策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公共管理决策程序。

第五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2学时)

第一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第二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内容

第三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教学要求: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和特性;了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内容;掌握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第六章公共财政管理(2学时)

第一节公共财政管理概述

第二节公共预算管理

第三节公共收入管理

第四节公共支出管理

教学要求:了解公共财政管理概念;掌握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收入管理、公共支出管理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收入管理、公共支出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七章公共危机管理(2学时)

第一节公共危机与公共危机管理

第二节公共危机管理过程

第三节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教学要求:了解公共危机、公共危机管理的含义与特征;掌握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教学重点难点: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过程和机制。

第八章公共管理新发展(2学时)

第一节新公共管理

第二节新公共服务

第三节整体性治理

教学要求:了解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整体性治理的主要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新公共管理、整体性治理的主要特点。

三、课程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说明

理论性教学内容课时分配表

教学方法说明:

本课程是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讲授过程中会结合案例以加深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四、课程自主学习

课堂前,学生需要对相关本课堂内容进行预习。课堂后,学生需对老师的讲授内容进行消化,并通过了解相关时政新闻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五、课程考核方式

期末总评成绩采用平时与期末测验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30%,包括平时考勤和课堂表现;期末测验占70%,以开卷测验的方式进行,重点考察学生对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

六、推荐教材及参考资料

教材:楚明锟主编:《公共管理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书:

1. 梁仲明等编著:《公共管理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执笔:李力东审稿:审定:法政学院教学委员会

制(修)订时间:2013年4月30日

《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管理学原理课程代码:82551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

总学时:48学时

先修课程:无

面向对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开课系(室):公共管理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公共管理学的入门课程,重点研究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实务。本课程从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出发,以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五项管理职能为主线,对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现代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活动进行分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实务,为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本课程教学以集中讲课为主,同时大量采用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并完成相应的各种作业。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4学时)

第一节管理及其功能

第二节衡量管理好坏的标准

第三节管理职能与管理过程

第四节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

学习目标:教学基本要求:掌握管理、组织、管理职能、管理技能等重点概念,明了管理的五种职能: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了解本课程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管理技术、管理人员的职能。

思考题:

1、管理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2、列举出各种管理分析方法并讨论其特征、贡献和局限性。

3、为什么说企业(包括事业单位)的外部环境对所有管理人员都如此重要?管理人员能否免受

外部环境的影响?

4、你认为管理的实质是什么?对政府机关或高等院校的管理与对企业的管理有何相同和不同之

处?请加以解释。

第二章管理者(4学时)

第一节管理者的职责

第二节管理者的分类

第三节管理者的权力与责任

第四节管理者的素质及其培养

学习目标:管理者是干什么的?在组织中充当什么角色?在一个组织中有哪几类管理者?他们的职责有什么不同?管理者拥有什么职权?要承担什么职责?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教学重点: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思考题:

1、管理者是干什么的?在组织中充当什么角色?

2、管理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第三章管理思想的演变(2学时)

第一节西方管理思想的整体图像

第二节主要管理流派思想简介

第三节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

第四节管理理论的新发展

学习目标:剖析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介绍各种不同管理思想的特点及其主要学派的基本观点;对中国的管理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描述;简介管理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各种不同管理思想的特点及其主要学派的基本观点

思考题:

1、你认为“科学管理”思想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实践的价值吗?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2、系统和权变管理思想的要点有哪些?在今后的实践中你将如何应用?

第四章管理与环境(2学时)

第一节管理环境的构成

第二节常见的外部环境因素

第三节组织文化

第四节管理环境的管理

学习目标:从管理者的工作环境出发,说明管理环境的定义、管理环境的构成因素,以及确定一个因素是否属于管理环境因素的方法。

教学重点:管理环境概念;管理环境的分类;组织文化对管理的影响

思考题:

任务环境因素和组织文化是如何影响管理者行为的?

第五章目标及其确定(2学时)

第一节目标及其特点

第二节目标的制定

第三节目标管理

第四节目标制定和运用技巧

学习目标:组织目标是组织进行计划和决策的基本依据;组织目标是组织内部分工和协调的准则;组织目标是高效率的前提,也是业绩考核的基本依据;组织目标是重要的激励手段。

教学重点:目标的制定

思考题:如何制定个人发展目标

第六章计划及其制定(4学时)

第一节计划及其作用

第二节计划的制定和审定

第三节计划制定方法

第四节时间管理:个人计划实践

学习目标:从计划构成内容出发,描述计划的各种表现形式和类型,说明计划的重要性。关于计划的解释:动词意义/名词意义;计划制定过程;计划制定方法

教学重点:计划制定方法

思考题:

1、计划的作用探讨

2、网络计划技术

3、案例分析:自编

第七章决策及其过程(4学时)

第一节决策及其类型

第二节理性决策过程

第三节决策方法

第四节决策技巧:如何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学习目标:管理者在从事各项管理工作中,如确定目标、制定计划,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管理者作出决策。是管理者从事管理工作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决策及其类型;理性决策过程;几种常用的决策方法;提高决策正确性的技巧。

教学重点:决策及其类型;常用的决策方法

思考题:

1、期望值法及其应用

2、决策树法及其应用

3、日常决策中常见的错误

第八章组织结构的设计(4学时)

第一节组织设计理论综述

第二节组织结构的设计

第三节岗位职责设计

第四节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

学习目标:组织工作——设计和维护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以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工作要点——组织结构的设计和变革,组织内部相互关系的确定和维护;组织工作模式——一定的组织结构和一定的组织关系结合;组织设计——进行专业分工和建立使各部分相互有机地协调配合的系统过程;组织设计理论——是指有关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的系统设想。

教学重点:组织设计——进行专业分工和建立使各部分相互有机地协调配合的系统过程

思考题:直线一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项目组、委员会等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用场合

第九章人员的配备(2学时)

第一节人员配备及其原则

第二节人力资源规划

第三节人员的招聘与甄选

第四节人员的考核与培训

学习目标:人员配备是组织设计的逻辑延续;组织能力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所聘用与保有的人员的素质。得到和保有合适的员工,是组织能够成功的关键之一。人员配备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任务——通过对工作要求和人员素质的分析,谋求人员素质与工作要求的最佳组合,从而实现员工的不断成长和组织的持续发展。

教学重点:人力资源规划

思考题:如何满足组织不断发展所提出的人员需要?

第十章权力的分配(2学时)

第一节权力及其类型

第二节授权及授权方法

第三节集权与分权

第四节权力分配艺术

学习目标:通过权力的分配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在组织中的相互协作关系。主要内容包括:存在于组织中的各种权力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上级对下级授权的必要性及其授权的方法;上下级部门之间集权与分权关系的处理;权力配置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和授权艺术

教学重点:上级对下级授权的必要性及其授权的方法

思考题:如何进行有效的授权?

第十一章领导理论(6学时)

第一节领导者的影响力

第二节领导品质理论

第三节领导行为理论

第四节领导权变理论

学习目标:从领导者影响力定义出发,介绍了威信的构成因素,探讨了管理者施加影响力的各种方法;说明了不同领导理论的区别叙述了传统领导品质理论与现代领导品质理论的各自特点;简要介绍了几种典型的领导行为理论:勒温理论、四分图理论、管理方格图理论;介绍了几种典型的领导权变理论:费特勒模型、不成熟一成熟理论、应变领导模式理论、途径一目标理论。教学重点:领导权变理论

思考题:

1、领导影响力探讨

2、案例分析:如何实施有效领导?

第十二章沟通方法(2学时)

第一节沟通的条件与方式

第二节自我沟通

第三节人际沟通

第四节组织沟通

学习目标:从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出发分别叙述了沟通的条件、基本模式与方式;沟通的基础是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沟通则是认识自我的手段。探讨了自我沟通的目的和方法。探讨了影响人际沟通的主要障碍,分析了个体行为对沟通的影响,并着重从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两方面;探讨了改善人际沟通的方法;从组织沟通的类型与形式出发,探讨了组织信息沟通网络类型,并对

组织沟通中特有的障碍进行了分析。

教学重点:组织信息沟通网络类型,并对组织沟通中特有的障碍进行了分析。

思考题:

1、不良习惯对沟通的影响

2、案例分析:如何作出辞退决策?

第十三章激励原理(6学时)

第一节行为、动机与激励

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

第四节激励的基本方法

学习目标:从现有的人性模式和动机理论出发,探讨了激励机制,揭示了行为、动机和激励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ERG理论、成就激励论和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和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简要介绍;根据各种激励理论,探讨了工作激励、成果奖励和培养教育这三种基本激励方法

教学重点:工作激励、成果奖励和培养教育这三种基本激励方法

思考题:

1、学生和教师的激励探讨

2、案例分析: 提拔错了吗?

第十四章控制基础(2学时)

第一节控制系统的建立

第二节控制过程与原则

第三节控制类型

第四节控制的阻力及其防范

学习目标:对控制系统的各个构成要素、控制的前提条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描述了控制的基本过程,论述了有效控制的基本原则;对控制的各种类型及其适用场合进行了探讨;就人们反对控制的形式和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思路。

教学重点:控制的各种类型及其适用场合进行了探讨

思考题:就人们反对控制的形式和原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思路。

第十五章控制方式与方法(2学时)

第一节常见的经营控制方式

第二节预算

第三节管理信息系统

第四节其他常用的控制方法

学习目标:介绍了资金控制、时间控制、数量和质量控制、安全控制、行为控制、信息控制等常见的经营控制方式;就预算的种类、特点和作用进行了讨论,并简要介绍了零基预算方法;从信息控制中常见的问题出发,叙述了管理信息系统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一个合格的管理信息系统应该具备的条件;进一步介绍了除预算和管理信息系统以外的其他控制方法:统计分析法、专题分析法、审计法和现,场观察法

讨论:

教学重点:预算和管理信息系统以外的其他控制方法

思考题:

1、信息技术的发展对经营控制的影响

2、案例分析:综合控制计划的制定

教学方法说明:

1、本课程的教学除了采用集中讲课外,大量采用案例分析、能力训练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掌握管理学原理的知识和技能。

2、授课过程将进行各种练习,增强学生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必要时和有条件时采用计算机辅助手段开展教学。

四、课程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内容:结合教学内容,以训练学生的管理技能为主,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为目标,具体内容包括计划的制定、决策方法、领导方法控制方法等等。

自主学习方式:主要采取课外作业、社会调研和实践的形式。

五、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要积极探索体现素质教育特征的考核方式。

考试内容:笔试时按教学大纲要求出题,主要针对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

理解和掌握,以及人管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应用能力,考试内容不超出大纲。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测评相结合,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必要时上下浮动10%;期末测评采用笔试形式。

六、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本课程的教学除了采用集中讲课外,大量采用案例分析和专题讨论的教学方式,充分发

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2、授课过程将进行各种练习,增强学生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或专题讨论(10学时)可随堂进行。

教材:

邢以群主编:《管理学》,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版

参考书:

1、周三多主编:《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版

2、徐国华、张德、赵平:《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美)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著:《管理学》(第十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网络资源:(本课程网址或主要网络资源链接)

https://www.doczj.com/doc/fd7542284.html,/ 教务处4A网络教学平台

执笔:冯国境审稿:刘其君审定:法政学院教学委员会

制(修)订时间:2013年4月30日

《政治学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政治学概论课程代码:82543

课程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课程类别与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32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中学政治基础课程

面向对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本科生

开课系(室):公共管理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

政治学概论是政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入门性和基础性课程。这门课的讲授范围既包括对基本原理的学理分析,也包括对当代世界各国政治体制和制度的一般介绍。其中既有规范分析的内容,也有实证性的研究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与政治学的涵义、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来源和基础、政治统治、政治管理、政治参与、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国家机构体制的组织原则及构成、政党制度、政治文化、政治民主等相关知识。

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简要了解政治学的基本含义、历史发展、主要研究内容,以及政治学的基本框架体系。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进而对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有较为理性的认识。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第一章政治与政治学(6学时)

第一节政治的含义及政治的发展与作用

第二节政治学含义与中西方政治学历史发展

第三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当代西方政治学理论前沿介绍

学习目标:明确掌握政治的内涵,了解西方政治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脉络,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把握政治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明确学习政治学的意义,掌握并学会运用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定义;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教学难点:政治的概念

思考题:中西方传统政治学发展不同路径根源

第二章利益与政治(3学时)

第一节利益的含义

第二节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习目标:了解利益的内涵与作用,理解利益矛盾的成因,掌握利益矛盾的解决方式。

教学重点:利益关系及利益矛盾

思考题:如何正确掌握利益关系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功能及对当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政治权力(3学时)

第一节政治权力的涵义

第二节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作用

学习目标:掌握权力的属性和类型,理解政治权力的含义性质及其合法性,把握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

教学重点:政治权力的含义、性质、合法性的基础。

教学难点:政治权力的归属和合法性问题。

思考题:政治权力、暴力与权威异同比较

讨论:人类为什么需要权力?如何制约权力?

第四章政治权利(2学时)

第一节政治权利涵义

第二节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学习目标:了解政治权利的含义;理解政治权利的特性;把握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政治权利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政治权利的历史发展以及当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政治权利异同比较

案例分析:1、米兰达法案

2、“打酱油、做俯卧撑、躲猫猫、最牛钉子户”这些网络热词与公民权利保护

思考题:如何防止政治权力侵害政治权利

第五章政治统治(2学时)

第一节政治统治的含义与特点

第二节政治统治的类型和基础

学习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统治的本质,理解掌握政治统治的一般理论;把握政治统治的行为方式

教学重点:政治统治的本质、基础以及合法性;

思考题: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讨论:为什么政治牵涉到统治?为什么少数人可以统治(管理)多数人?

第六章政治管理(2学时)

第一节政治管理的含义及其特征

第二节政治管理的类型、方式和作用

学习目标:了解政治管理的定义,理解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掌握政治管理的类型与特征,政治管理的作用。

教学重点:政治管理的职能

思考题: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的异同。

第七章政治参与(2学时)

第一节政治参与的含义

第二节政治参与的方式、条件和作用

学习目标:掌握政治参与的含义,了解政治参与的方式,把握政治参与的功能,辨析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参与方式的本质不同。

教学重点:政治参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政治参与的方式和功能

教学难点: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本质区别

思考题:如何提高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水平

第八章国家(2学时)

第一节国家的含义与本质

第二节国家的形式

第三节国家机构

学习目标:正确了解国家的本质和特征,理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不同职能。掌握主要的国家政体和国家结构形式,国家机构及其特征,国家机构设置的原则,现代国家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教学重点:国家的本质、特征及其职能;2、主要的国家政体类型;

教学难点:分权制衡原则的实质;通过国家起源揭示国家的本质,明确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思考题:当代西方国家理论及其评价

讨论:大陆与台湾统一联邦制、邦联制还是单一制好?可以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吗?

第九章政党和政党制度(3学时)

第一节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含义与类别

第二节政党的特征和类型

第三节政治社团和含义、类型及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全面了解政党与政治制度的含义、类别、特征,理解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与发展,把握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不同。

教学重点:中西方政党制度的比较。

教学难点:不同政党制度的区别及成因分析

思考题:

1、政党作用与政党发展的关系?

2、为什么西方的政党制度不适合中国?

第十章政治文化(2学时)

第一节政治心理的含义、类型和作用

第二节政治思想的定义、结构和类型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

学习目标:政治文化和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含义,了解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和功能,理解政治文化的发展动因,掌握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教学重点:政治文化的含义、构成要素及其功能;政治社会化的含义和途径。

教学难点:政治文化的构成要素

思考题:

第一节西方政治文化的比较。

第二节中国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讨论:中美政治文化的异同

第十一章政治发展(3学时)

第一节政治革命的含义、类型、方式和作用

第二节政治改革的含义、目标和方式

第三节政治发展的目标、类型和策略

学习目标:了解政治发展的含义、特征、基本模式和途径,把握政治发展的目标以及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关系,政治发展在政治学研究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政治发展涵义的科学界定问题;政治发展的目标问题;政治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问题。

思考题:资产阶级政治革命与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异同

第十二章政治民主(2学时)

第一节政治民主的含义

第二节政治民主的类型、发展途径和社会政治作用

学习目标:正确认识民主的本质含义、特征及两种民主制的本质区别,了解政治民主化的含义、作用和政治民主化与宪政的关系,正确认识两种政治民主化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民主的含义及本质特征;政治民主化的含义、作用;政治民主化与宪政的关系;两种政治民主化模式的特征及背景分析

讨论:1、政治是建构美好社会的手段,什么是美好的社会?

2、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应该走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道路吗?

复习课(2学时)

总结本课程的特点、主要理论知识。

三、课程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说明

教学方法说明:

1、本课程的教学除了采用集中讲课外,大量采用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掌握政治学的知识理论。

2、授课过程将进行各种练习,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准确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等等。

3、适当运用现代化媒体手段开展教学。

四、课程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内容:结合教学内容,以训练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准确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等等,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素质为目标,具体内容包括政治权利、政治参与、政治民主和政治管理等等。

自主学习方式:主要采取课外作业、社会调研和实践的形式。

五、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要积极探索体现素质教育特征的考核方式。

考试内容:笔试时按教学大纲要求出题,主要针对政治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以及政治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应用能力,考试内容不超出大纲。

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测评相结合,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必要时上下浮动10%;期末测评采用笔试形式。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书:

1、张雷、娄成武编著:《政治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王邦佐主编:《新政治学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王埔劬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美)迈克尔罗金斯著《政治学》,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5、(英)罗素著《权力论》,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6、(英)洛克著《政府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网络资源:

1、学校4A网络平台https://www.doczj.com/doc/fd7542284.html,/hep/index.do

2、中国政治学网https://www.doczj.com/doc/fd7542284.html,/index.asp

3、政治学研究网https://www.doczj.com/doc/fd7542284.html,

执笔:张建伟审稿:刘国翰审定:法政学院教学委员会

制(修)订时间:2013年4月30日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组织行为学课程代码:82547

课程英文名称: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类别与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

总学时:48学时(其中讲课36学时,实验课时12学时)

学分:3

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

面向对象: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开课系(室):公共管理系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管理学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重点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是关于所有人类团体的组织中普遍存在的人的问题,也是关于组织中的人员怎样才能在组织中取得成功,并且利用组织的优势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的问题。

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个体知觉、个性心理与行为、群体规模与行为、团队组织与管理、群体沟通与冲突、领导与决策、权利与政治、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等等。

本课程教学以集中讲课为主,同时采用实验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并完成相应的各种作业。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3学时)

一、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B)的概念

二、组织行为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组织行为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四、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五、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学习目标:掌握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及学科论。

教学重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机会与挑战。

思考题: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是什么?

2、当前组织行为学面临哪些机会与挑战?

第二章知觉与个体行为(3学时)

一、知觉概述

二、社会知觉

三、归因理论

学习目标:掌握知觉的基本概念、影响知觉的因素、社会知觉的概念和误差、归因理论的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社会知觉,社会知觉误差。

会计学教学大纲

《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undamental Accounting 课程编号:05210960 课程类别:专业课,选修 总学时数:32 学分:2 开课单位:经贸管理学院 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本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对本专业学生继续学习公共关系课程和经济管理知识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从事经济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日常会计核算的组织和程序,并初步掌握实际操作的技能,为以后学习各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基本任务:了解会计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即会计循环,学会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掌握会计的基本技能即应用会计核算方法的能力,重点掌握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编制的能力与技巧。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总论 1、教学内容 (1)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2)会计的含义 (3)会计的职能与目标 (4)会计的任务与作用 (5)会计要素 (6)会计核算基础 2、重点、难点 重点:会计的涵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方法 难点:重点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含义、构成、特征等内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3、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制度的改革,、会计的特点和任务。 (2)理解会计的涵义、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3)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和新职能、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含义、构成、特征。 (4)重点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第二章账户和复式记账 1、教学内容 (1)会计等式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大纲

《会计基本技能》 教学大纲 (课程标准) - 1 -

目录 一、课程概述 (3) 1.课程性质 (3) 2.设计思路 (3) 3.课程主要内容 (4) 三、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7) 1.前后课程 (7) 3.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7)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7) 五、学习资源的选用 (10) 1.教材选取的原则 (10) 2.推荐教材 (10) 3.参考教学资料 (11) 六、教师要求 (11) 七、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11) 八、考核标准与方式 (12) - 2 -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会计基本技能》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制学历及教育类别:四年全日制 适用专业:会计 建议学时数:36学时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财会专业所必需的点钞、小键盘数字录入等电子计算工具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具备该项技能的初、中级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为学生从事财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使学生树立信心。 2.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依据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设计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紧紧围绕会计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组织实训内容,落实实 3

训要求,在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的同时,合理把握与其它相关课程间的联系和侧重点,让学生在《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相关工作夯实基础。 各项实训内容的教学活动安排在课堂上组织进行,其训练提高则可安排在专门的技能训练时间或课余时间内进行 目标达成。 (2)课程设计思路 根据会计基层工作岗位涉及的出纳、记账等相关工作任务所常用的基本操作技能确定实训内容,按照先易后难,先单一后综合,理实一体化的原则组织具体的教学,落实相应的训练要求。 3.课程主要内容 “会计基本技能”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技术性课程。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调研和相关教材比较,并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析,解构和重构教材结构,我们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四个单元(工作任务):会计数字书写技能、点钞技能、传票录入技能、商品条码录入技能。本课程主要围绕这四个单元开展教学和训练。 课程内容的选取,以中职生培养目标(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为前提,以达到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本课程应打整合工作任务中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直接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和全面锻炼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 4

《会计基础》教学大纲

《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大纲说明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会计专业基础课,是后续中高级会计课程的入门课。本课程以基本原理和基础练习为主,不拘泥于一时的制度,从学生的学习规律出发,并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课堂上讲述最基本的会计基本循环原理,同时进行模拟实训练习,讲练结合,从练习中让学生自己体会会计的原理、方法和技能。 2、教学目的和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使学生具备进行会计核算的初步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3、教学方法 《会计基础》课程是一门业务技术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除了就教材的内容进行学习外,还应充分重视作业练习这一环节,以便巩固教学内容,同时, 还要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模拟实验操作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认识,培养学生掌握从事会计工作的基本技能。 4、教学时数 本课程计划教学时数:40耳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会计的概念、对象、职能 2、了解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 3、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和会计核算基础 第二章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和掌握会计的六大要素和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 2、掌握会计科目的设置和分类、账户及其结构 第三章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教学目的和要求】 1、深刻理解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 2、熟练掌握复式记账的原理和借贷记账法 第四章主要经济业务事项账务处理【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主要经济业务事项的核算 2、熟练运用借贷记账法处理上述业务 第五章会计凭证【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会计凭证的分类与作用; 2、理解会计凭证、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含义; 3、了解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分类、内容和编制要求; 4、掌握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技术方法; 5、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第六章会计账簿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大纲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 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课程名称》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简介 简要描述 课程内容、适用专业、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及发展状况等。 2、教学目的要求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概括性的提出学生学习该课程后,在思想、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及学习要求。 3、教学重点难点 阐述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 4、预修课程与后续课程(文科专业也可以用“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替换该项) 指出本课程的先修课及后续课,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5、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建议 提出适合本课程进行课堂讲授运用的主要教学手段、方法和原则性教学建议。 6、考核方式 明确本课程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践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 7、指定教材 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4号宋体,[体例]如下: 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8、教学参考书 格式同教材,[体例]如下: [1] 霍元极主编,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9、教学环节及学时安排(根据本课程实际情况填写) 先说明本课程的教学包括如下哪些环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辅导或习题课、课程设计、课外作业(次数)、实验课及其他教学环节(实习、考察等)等。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程编码: 同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 说明见后注 教学对象: ****专业本(或专)科学生 学时学分: XX 学时 XX 学分 编写单位: XXXXXX 系 编 写 人: ****** 审 定 人: ****** 编写时间: 200X 年X 月 3号黑体加粗,居中,下空一行 小4号黑体 小4号宋体 小4号 黑体,缩进2个字符,以 下同层 次的标 题同 小4号宋体,首行缩进2个字符,以下同层次的正文同

《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doc

《专业考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专业考察 学时/学分:64/2 授课学期:5 先修课程:商业广告设计 后读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适用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科)、广告设计与制作(专科) 开课系或教研室:艺术与设计系(广告视传教研室)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视觉传达专科、广告设计与策划专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任务:专业考察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拓宽专业知识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综合搜集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知识,开阔眼界。通过专业考察,为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是有效提高学习效果的有力手段。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考察,使学生深入了解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实际情况,使学生将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在实践考察中,进一步深化。培养学生本专业的鉴赏力,提高专业综合修养。 课程的基本要求: 1.按照学院相关文件制订专业考察计划,要求具备详实的行动计划,并交系务会讨论再由系部主任签字后报学院有关部门备案方可实施。 2.外出考察前,学生应与领队教师签订安全责任书,加强纪律观念教育,确保安全。 3.学生在带队老师的统一安排下,分成各专业小组,作专题考察,既要有丰富的图片资料,也要有详实的记录和体验,最后形成一篇考察报告。 三、课程教学主要内容

五、教材及参考书 根据毕业考察与调研的具体情况由教师指定。 六、考核办法: 根据毕业考察与调研的具体情况由教师指定。 1、理论考察成绩占40%;实地考察成绩占60%,两次成绩合计为一个成绩。 2、成绩评定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分标准见附表一)。凡获得及格以上成绩者可获得规定学分。 3、评定成绩的步骤为:学生填写个人鉴定,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及成绩。 4、考察结束后将下列材料及时上报:(1)实习日记(2)指导教师鉴定。 附一:专业考察成绩评定标准 优:学习态度认真,考察日记充实、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良:学习态度认真,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中:学习态度比较认真,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领悟深刻。 及格:考察日记规范,对专业实践知识基本掌握 不及格:学习态度不认真,考察日记不完整,对专业实践知识不能完全掌握 执笔:闵晓杰 审定:艺术与设计系

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会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9020010 课程中文名称:会计学 课程英文名称:Accounting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理论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开课专业:管理各专业 开课学期:3 总学时:64 (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16学时) 总学分:4 二、课程目的和任务 会计学原理是管理专业基础课,是管理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通过会计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记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课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处理实际业务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基本要求(含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 1、掌握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及一般方法。 2、掌握会计科目、账户的概念及借贷记账方法。 3、会用借贷记账方法对企业主要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核算。 4、掌握账户按经济内容和用途结构两种标准进行的分类。 5、会对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进行填制和审核。 6、会登记账簿并了解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7、掌握财产清查的方法及账务处理。 8、了解主要财务报表的概念、结构和用途。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6学时) 会计的基本概念及会计目标,会计的对象及任务,会计基本前提条件、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及一般方法。 第二章会计科目和账户(4学时) 会计六大要素的含义、分类,会计恒等式的经济含义及经济业务对会计恒等式的影响。会计科目的概念、设置原则及分类,账户及其一般结构。 第三章复式记账(4学时) 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方法及记账规则,会计六大要素增加、减少的方向及余额含义,试算平衡及会计分录。 第四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18学时) 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内容,资金筹集业务账户设置及会计核算,供应过程业务账户设置及会计核算。生产过程业务账户设置及会计核算和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销售过程业务账户

会计基本技能

会计基本技能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成为 高素质劳动者和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的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珠算脑算技能、 点钞、电子计算工具的应用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职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基础。逐步培养 学生智能的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观念。二、课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教学内容 1. 会计数字书写技能 理解数码字做记录的优越性、书写规范化的重要性,掌握阿拉伯数码字和中文字书写 及订正规则,逐步达到读法正确,书写规范、清晰、端正。 2.珠算技能:基本掌握加减 乘除运算 3.点钞技能 掌握人民币真伪鉴别的基本方法:一看、二摸、三听、四比。会使用验钞器验钞。 掌握点钞的四道工序:拆把、点数、扎把、盖章;掌握点钞的八大基本要求:清理整齐、放置适当、扇面均匀、接触面小、过程连贯、扎把牢固、盖章清晰。熟练掌握单指单张、多指多张(三指三张、四指四张)的操作程序、要领。 4.电子计算工具的应用 1.掌握电子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掌握收银机的使用方法。(二)要求 1. 点钞技能 了解残缺人民币兑换的办法,办理手续,了解人民币大小票币的调换手续,了解损 伤票币的挑剔。能够熟练运用点钞机点钞。能运用单指单张,多指多张法点钞。要求在毕 业前每3分钟单指单张点完400张,多指多张点完500张,并达到99%准确。 2. 珠算技能:珠算达到普通5级水平 2.电子计算器 了解函数型计算器各键的功能与显示屏上的符号内容。了解程序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四、考核方案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平时小测每节一次,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各一次成绩评定:期末考试 成绩占总成绩的70%;期中成绩作业等平时表现占30%。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为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有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委员会审定,高等教育 出版社出版。第三版《会计基本技能》主编

会计基础教学大纲

《会计基础》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基础会计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 总学时:100 理论学时:60 实验学时:40 适用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 一、说明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研究会计核算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一门会计、证券等专业的实践性强的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 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使学生具备进行会计核算的初步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具体要求如下: (1)知识上: 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史,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 ②掌握会计核算的七种专门方法,即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 ③明确不同账务处理程序的应用和相关会计法规。 (2)能力上: ①能够填制和原始凭证;②能够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③能够熟练登记各种账簿和运用错账更正方法;④能够根据账簿资料编制会计报表。

(3)素质上: 爱岗敬业、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守秘密 (4)、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本课程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会计要素的概念和分类,以及什么是会计科目、帐户、会计分录、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等概念;要求学生通过对会计等式演变的抽象理解,运用复式借贷记帐方法,分析并掌握工业生产企业的经济业务活动;通过会计手工模拟实验,使学生了解会计记帐、对帐、结帐,财产清查的意义和处理方法,对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进行简易地操作,掌握资产负债表的合并项核算。 (5)、考核方法基本要求。 作业要求:认真按时完成作业,字迹工整,不得抄袭他人作业。每迟交作业24小时按作业占总成绩百分比的20%扣分。 测验、考核或成绩评定: A、考勤占考核总成绩的20%,每旷课一节扣2分; B、作业占考核总成绩的10%,每少交作业一次扣1分; C、期中考试占考核总成绩的20%; D、期末考试占考核总成绩的50%。 本课程的合计学时为100学时。

英语专业各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法与测试 课程编码: 209009 课程英文名称: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Evaluation 课程类别:英语专业学科基础选修课开课对象: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学分:2 总学时:32 教材: 王蔷,2000.《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 1. Jeremy Harmer. 1983.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don: Longman. 2. Tang Lixing. 198 3. TEFL in China: Methods and Teach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 Richards, J. C. & David Nuan. 2000.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 Fang Yi & Rui Yuping. 1998. Way Out. Chongqing: Chongqing Publish House.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英语教学法与测试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课程之一,主要内容为英语教学与测试理论、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课堂教学技巧等。本课程还介绍与英语教学法与测试相关的假设、热点论题和现有的教学模式。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英语教学与测试的主要理论,掌握课堂设计和课堂教学的设计和操作技巧,使学生能够针对特定的学生、根据特定的学生备课和教学。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了解英语教学和测试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关的重要理论和其主要内容,熟悉一些主要术语;了解英语教学和测试的主要研究方向和前沿动态。掌握英语教学的主要方法,应用到将来的教学实践中去。 三、课程基本内容和学时分配 1.The Development, system and present status of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t and other disciplines (2h); 2.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theories (2h); 3.Contrast analysis and error analysis (2h); 4.Major school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world (2h); 5.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h); 6.ELT and mental development (2h); 7.English teaching syllabus and textbook in middle schools (2h); 8.Principles of ELT in middle schools (2h); 9.Classroom teaching of English (2h); 10.Teaching of English knowledge (2h); 11.Practice methods of English linguistic competence (2h); 12.Electrical teaching of English (2h); 13.Second classroom activities of English (2h); 14.Artistic teaching of English (2h); 15.English test and evaluation (2h); 16. Research of ELT (2h).

《机器学习》课程教学大纲

《机器学习》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机器学习 课程英文名称:Machine Learning 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总学时:36 (讲课:28 ,实验:8 )学分:2 大纲撰写人:大纲审核人: 编写日期: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面向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常见机器学习算法,包括算法的主要思想和基本步骤,并通过编程练习和典型应用实例加深了解;同时对机器学习的一般理论,如假设空间、采样理论、计算学习理论,以及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有所了解。 二、对选课学生的要求: 要求选课学生事先受过基本编程训练,熟悉C/C++或Matlab编程语言,具有多元微积分、高等代数和概率统计方面基本知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200字左右的概述,然后给出各“章”“节”目录及内容简介) 1.决策论与信息论基础: a)损失函数、错分率的最小化、期望损失的最小化等 b)相对熵、互信息 2.概率分布: a)高斯分布、混合高斯分布、Dirichlet分布、beta分布等 b)指数分布族:最大似然估计、充分统计量、共轭先验、无信息先验等 c)非参数方法:核密度估计、近邻法 3.回归的线性模型: a)线性基函数模型 b)贝叶斯线性回归 c)贝叶斯模型比较 4.分类的线性模型: a)判别函数:二分类和多分类的Fisher线性判别 b)概率生成模型:连续输入、离散特征 5.核方法: a)对偶表示

b)构造核函数 c)径向基函数网络:Nadaraya-Watson模型 d)高斯过程:高斯过程模型用于回归和分类、Laplace逼近、与神经网络的联系 6.支持向量机: a)最大边缘分类器:历史回顾 b)用于多分类和回归的支持向量机:几何背景、各种变种 c)统计学习理论简介:Vapnik等人的工作 7.图模型: a)贝叶斯网络 b)Markov随机场:条件独立、因子分解 c)图模型中的推断 8.混合模型和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算法(3学时): a)高斯混合模型的参数估计:最大似然估计、EM算法 b)EM一般算法及其应用:贝叶斯线性回归 9.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3学时): a)隐Markov模型:向前-向后算法、Viterbi算法、Baum-Welch算法等 b)条件随机场及其应用 四、课程教学环节的学时安排和基本要求 1.决策论与信息论基础(2学时):了解并掌握统计决策理论和信息论的基础知识。 2.概率分布(3学时):熟悉常见的分布,熟练掌握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学会利用无信息先 验和共轭先验简化计算,了解一些常用的非参数方法。 3.回归的线性模型(3学时):掌握线性回归的一般方法,学会使用R中有关回归的程序 包,并能将之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4.分类的线性模型(3学时):对分类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一些常用的分类方法。 5.核方法(3学时):了解核方法的最新进展,熟练掌握核函数参数估计的常用方法。 6.支持向量机(4学时):掌握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面对各自研究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学 会使用支持向量机,粗略了解统计学习理论。 7.图模型(4学时):从建模到算法实现。 8.混合模型和期望最大化(Expectation Maximization,EM)算法(3学时):掌握EM算 法的基本理论,学会使用EM算法。 9.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3学时):掌握隐Markov模型的几个经典算法,学 会利用隐Markov模型和条件随机场模型解决具体问题,如自然语言处理中的词性标注等。 五、教材及参考文献: 1.Bishop, C. M. (2006) Pattern Recognition and Machine Learning, Spring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LLC 2.Mitchell, T. M. (1997) Machine Learning,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六、必要的说明

国际会计准则课程教学大纲

《国际会计准则》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国际会计准则是会计专业硕士学位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开课学期在第二学期。先修课程有高级财务会计专题、税务会计专题等课程。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国际范围内会计准则的基本模式和内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国际会计准则变迁的背景和过程,了解国际范围内会计准则的主要模式和主要差异,对比国际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概念框架、具体准则的差异相同点。 三、教学要求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及学时安排,采取课堂授课、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相结合方式组织教学,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完成相关的学习、讨论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研读能力。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五、授课方式、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 授课方式采用学生参与方式教学方式。要求对具体准则部分分小组讨论、小组课堂讲解,其他学生和老师提问方式构成。 考核方式为课程论文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为30%,期末考试占70%。 平时成绩的构成:课堂小组讨论占平时成绩50%,平时作业占50%。 六、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七、教学具体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引言 一、基本要求 了解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基本内容和发展情况。 二、授课方法 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相结合。 三、教学内容 (一)国际会计准则的界定 1.广义国际会计准则 2.狭义的国际会计准则 (二)课程安排和教学过程设计 (三)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和变迁过程 1.国际会计准则的产生 2.国际会计准则的变迁 (四)正在进行的全面修订 四、重点难点 1.国际会计准则改组的原因; 2.国际会计准则的变迁过程。 五、思考与讨论 1.国际会计准则与美国会计准则是如何握手言和的? 2.你如何理解我国的国际协调化? 3.你如何看待协调化和差异化问题? 第二章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与变迁 一、基本要求 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中国际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基本内容和发展情况。 二、授课方法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大纲

《会计基本技能》课程教学大纲 0 概述 0.1 课程类别 专业能力基础课程 0.2 适用专业 本大纲适用于会计专业《会计基本技能》课程的开发、建设和实施。 0.3 学时 建议课程实施时量为36标准学时。 1 课程定位 1.1 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财会专业所必需的点钞、小键盘数字录入等电子计算工具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具备该项技能的初、中级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为学生从事财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使学生树立信心。 1.2 相关课程 本课程后续课程有:《会计基础》、《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成本会计》等。 2 课程目标 2.1 专业能力目标 (1)会计数字书写技能 ①掌握会计数字书写与订正规则。 (2)点钞 ①掌握人民币真伪鉴别的基本方法。 ②了解点钞方法分类,掌握点钞技能的基本流程和要求。 ③熟练掌握手持式单指单张点钞法和多指多张的操作方法。 (3)翻打传票 ①小键盘录入数字能使用盲打。 ②了解传票的基本知识,掌握传票的检查和整理、找页和翻页方法。 ③熟练运用"一目一行"法进行翻打传票。 (4)商品条码录入 ①熟练掌握商品条码录入的方法。 2.2 方法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积极探索创新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细致、锲而不舍的良好作风。 ③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 2.2 社会能力目标 (1)具备辩证思维能力,能正确处理快与准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形成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 (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主人翁意识。 (4)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会计职业沟通和协调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礼仪修养、诚信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5)具备继续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6)具有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和主动、热情、耐心的服务意识。 3 课程内容 3.1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是,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的设计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紧紧围绕会计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组织实训内容,落实实训要求,在注重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的同时,合理把握与其它相关课程间的联系和侧重点,让学生在《会计基本技能实训》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相关工作夯实基础。 各项实训内容的教学活动安排在课堂上组织进行,其训练提高则可安排在专门的技能训练时间或课余时间内进行目标达成。 根据会计基层工作岗位涉及的出纳、记账等相关工作任务所常用的基本操作技能确定实训内容,按照先易后难,先单一后综合,理实一体化的原则组织具体的教学,落实相应的训练要求。 3.2 课程内容结构 “会计基本技能”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技术性课程。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调研和相关教材比较,并经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析,解构和重构教材结构,我们将教学内容设计为四个单元(工作任务):会计数字书写技能、点钞技能、传票录入技能、商品条码录入技能。本课程主要围绕这四个单元开展教学和训练。

《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对于会计学专业学生,它是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对于统计学、旅游管理、财政学、国际经济贸易、经济学等经济管理类非会计学专业,它是一门学科必修课。为了满足不同专业对本门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培养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并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针对具体专业适当增减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总论(4学时) 1.1会计概述(2学时) 1.1.1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1.1.2掌握会计的含义; 1.1.3掌握会计的基本职能; 1.1.4理解会计的目标; 1.1.5理解会计的特点。 重点和难点:会计的含义、基本职能和具体目标 1.2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1.5学时) 1.2.1掌握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的概念; 1.2.2了解会计对象的内容; 1.2.3了解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 1.2.理解会计等式的恒等性。 重点和难点: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内容、会计等式恒等性的理解。 1.3会计的方法(0.5学时) 1.4.1了解会计方法的内容; 1.4.2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具体内容; 1.4.3理解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完整性。 重点和难点:理解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的完整性。 2.会计核算基础(2学时) 2.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0.5学时) 2.1.1理解会计基本前提的含义; 2.1.2掌握会计基本前提的内容。 2.2会计信息质量要求(0.5学时) 2.2.1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内容; 2.2.2理解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含义。 2.3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及其要求(0.5学时) 2.3.1了解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含义; 2.3.2掌握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 2.4会计计账基础(0.5学时) 2.4.1理解两种计量基础的含义; 2.4.2掌握权责发生制的内容。 重点和难点:会计计量属性和权责发生制会计记账基础。 3.账户和复式记账(4学时) 3.1会计科目(0.5学时) 3.1.1掌握会计科目的概念; 3.1.2理解设置会计科目的意义; 3.1.3了解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税务会计课程教学大纲

《税务会计》课程教案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要求学生: 1、了解我国税收管理体系;了解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及管理;了 解各税种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及纳税义务人;了解各税种的纳税申报及缴纳;了解 关税的征收管理; 2、熟悉我国现行税收体系;熟悉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土地增 值税、契税、关税等财产税、行为税税种的计算、征收管理及税收优惠等税制要素 的规定; 3、熟练掌握:税法的概念、特征及构成要素;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出口货物退(免) 税、进口货物征税以及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及管理;消费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应纳税额的计算、几种经营行为的税务处理;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税收优惠以及 税额扣除;个人所得税的所得来源、确定应纳所得税项目、税收优惠、境外所得的 税额扣除、税收优惠以及税额扣除;税收征收管理。 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税法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我国税收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并能根据税法的原理、方法进行实务处理。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总论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熟练掌握税法构成要素的全部内容;理解税收和税法的关系;了解我国现行税法体系。学习本章后能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各个税种中。 教学重点:税法的构成要素 教学难点:对税率的理解 教学内容 第一节税法的概念 一、税法的定义 二、税收法律关系 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权利义务的具体内容. 三、税法的构成要素 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征税环节,税目,税率等要素的具体含义。 四、税法的分类 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资源税类,行为目的税类等。 五、税法的作用 第二节税法的地位及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一、税法的地位 二、税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 第三节我国税收的立法原则 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二、公平原则 三、民主决策的原则 四、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废、改、立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节我国税法的制定与实施

会计基本技能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的中初级专门人才 所必需的珠算脑算技能、点钞、电子计算工具的应用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培养职业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基础。逐步培养学生智能的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观念。 二、课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教学内容 1. 会计数字书写技能 理解数码字做记录的优越性、书写规范化的重要性,掌握阿拉伯数码字和中文字书写及订正规则,逐步达到读法正确,书写规范、清晰、端正。 2.珠算技能:基本掌握加减乘除运算 3.点钞技能 掌握人民币真伪鉴别的基本方法:一看、二摸、三听、四比。会使用验钞器验钞。掌握点钞的四道工序:拆把、点数、扎把、盖章;掌握点钞的八大基本要求:清理整齐、放置适当、扇面均匀、接触面小、过程连贯、扎把牢固、盖章清晰。熟练掌握单指单张、多指多张(三指三张、四指四张)的操作程序、要领。 4.电子计算工具的应用 1.掌握电子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掌握收银机的使用方法。 (二)要求 1.点钞技能 了解残缺人民币兑换的办法,办理手续,了解人民币大小票币的调换 手续,了解损伤票币的挑剔。能够熟练运用点钞机点钞。能运用单指单张,多指多张法点钞。要求在毕业前每3分钟单指单张点完400张,多指多张点完500张,并达到99%准确。 2.珠算技能:珠算达到普通5级水平

2.电子计算器 了解函数型计算器各键的功能与显示屏上的符号内容。了解程序型计 算器的使用方法。 四、考核方案与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平时小测每节一次,每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各一次 成绩评定: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期中成绩作业等平时表现占30%。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为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有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委员会审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三版《会计基本技能》主编 六、大纲说明 1、本大纲是根据财会电算化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 2、教学建议: 2.教学建议 (1)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可以单独开设“珠算式心算”选修课。如果不选用时,其学时可用来强化训练。 (2)在教学中要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原理正确处理好教与学、课堂教学与训练、准与快。经常性练习与突击性练习、自我提高与学习他人等关系,重视基础知识、基本要领的学与练,分析各项技能的侧重点,将教学、训练、鉴定和比赛有机结合起来。

课程名称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教学大纲 (“课程思政”版) 课程编号: 英文课程名称: 学时数:学分: 课程类别:适用专业: (注:含实验、上机学时的课程“学时数”填写格式为“总学时数/实验(或上机)学时”,学分仍填写课程的总学分。) 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与任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课程教学应达到的要求,以及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说明。即:结合课程内容,阐明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的运用,与不同种类课外学习活动(习题、作业等)的配合,以明确教师组织教学的主体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明确通过教师教学使学生应达到的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较具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 (该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在知识点上有交叉的课程之间的分工等) 教学大纲 一、理论教学部分 要求:按章写出各章主要内容、知识点,明确该章讲授的重点、难点及教学目标(可以用“了解”、“理解”、“掌握”等层次表述该章节的教学目标)。 二、实验教学部分 各实验名称及主要内容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方式 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XXXX》,XXX编著,XXXX出版社,XXXX年XX月。 2.《资料名称》, XXXX出版社,XXXX年XX月。 《课程名称》参考教案设计 (“课程思政”版) 授课要点: 教学周次/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专业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思政育人目标 要求:根据课程专业教育要求,有机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十九大精神等内容。 二、教学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2.本节主要内容 3.思政内容融入点 要求:简述课程教学中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内容有机融合的领域。 4.教学重点 5.教学难点 三、教学策略与条件要求 要求:简述课程教学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例如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等策略手段,以及授课过程所需要的教学条件需求,如多媒体、现场参观等。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大纲

《会计基本技能》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本课程专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财会专业所必需的珠算、点钞、小键盘数字录入等电子计算工具应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具备该项技能的初、中级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为学生从事财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和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观念。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算盘的拨珠方法和数字书写要求。 2、掌握珠算加减法的基础知识和算法,了解珠算乘除法的基础知识和运算基本步骤,掌握加减乘法的心算方法。 3、掌握点钞的基本知识,清点方法及要求。掌握真假币的识别。 4、掌握传票的基本知识,小键盘的布局、输入指法及应用。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账表票据数字的书写及正确的改错方法。 2、能快速准确的进行加减运算,能运用算盘翻打传票。能准确的进行简单的加减乘法心算。 3、能运用手持式点钞法快速准确的钞票的清点,并能流畅完点钞的全过程。 4、能运用人民币真假票币鉴别的多种方法鉴别假币。

5、能运用小键盘快速准确的录入数字和翻打传票。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具备辩证思维的能力,正确处理快与准的辩证关系。 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精打细算、当家理财的主人翁意识。 3、养成讲求时间、效率的观念,运用心理学、哲学原理和机械化算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珠算基础知识 1、了解珠算的功能,算盘的结构. 2、掌握清盘和置数,操盘姿势。 3、掌握握笔和拨珠方法。 4、掌握数字书写的方法和要求,改错方法,中文与数字互换。 (二)珠算加减法 1、了解珠算加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加法口决。 2、掌握无决加法,熟练进行加法运算。 3、了解珠算减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减法口决。 4、掌握无决减法,熟练进行减法运算。 5、了解心算基础,掌握简单加减心算法 (三)传票算 1、了解传票的基本知识,掌握传票的检查和整理,找页和翻页

会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

《会计基础》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630004 适用专业:会计 总学时数:54学时学分:3学分 理论学时:36学时实践学时:18学时 编制单位(或执笔者):旅游与经济管理系会计教研室李家华 编制时间:2014年10月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地位:本课程是会计专业及经济管理类的理论基础课。 课程任务:该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和基础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核心地位,对该课程的理解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运用。该课程中复式记账、账户分类、经济业务核算、凭证填制、账簿设置、会计报表等重要内容将在以后专业课程中频繁涉及,是其他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基础和理论基础,要求重点掌握。 二、总体教学目标 《会计基础》是一门重要会计学理论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和实验训练, 使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会计核算、会计要素、账簿、凭证、财务会计报告等基本概念、会计恒等式、复式记账、账户分类等基本原理和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登记、会计核算等基本方法,能进行主要经济业务核算、凭证填制、账簿设置和基本账务处理程序,具备学习财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更专业课程的的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关系 学习本课程前,学生应具备基本运算知识基础和能力。作为会计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将为会计学今后的专业性课程《审计学》、《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等提供和奠定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从课程的难度、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适合于大一上学期开课、授课。 四、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参考 各课程教学时间分配表

五、教学内容及其目的、要求、任务 第一章总论(4学时) (一)教学内容 1、会计的意义: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概念与特点;职能与作用;信息服务对象。 2、会计的对象、目的与任务。 3、会计的方法:方法的组成;核算方法。 4、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与一般原则。 5、会计学和会计学科体系。 6、会计职业与管理。 7、会计法规体系:《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目标。 (二)教学目的 本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对会计学有一个总体全面的认识。 (三)教学任务 本章的主要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理解会计的职能、特点、对象、任务、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学科体系,对会计学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总体认识和了解。 (四)教学要求 1、基本要求 (1)正确理解会计的概念与特点、职能与作用、任务与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与会计准则的基本知识。 (2)了解会计学科体系、会计职业与管理、会计法规体系。 2、重点、难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