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摘要:针对目前多数高中历史传统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其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历史的研究从中获得知识、信心与快乐,研究性学习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方面:学习兴趣、求知欲等都有引导与促进作用。针对高中学校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进行分析,总结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历史教学中。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学应用

高中历史教学多是死板的历史知识传输,这种填鸭式教育不仅使学生渐渐对历史失去了研究兴趣,历史老师也会对这种教学方式感到厌烦。教育方式亟待改革,教育部也对此采取了相应的政策,在2001年,教育部将其列入程重要内容,并贯彻在各个学科,从而历史学科也在不断进行试验,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历史教学中。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将从我的实际教学经验分享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应用到教

学中,并发挥其作用。

一、引导学生确立切实可行、从实际出发的历史研究性专题

在确立专题时,历史老师应依据学生对历史事、人物的了解适当地给予学生指导,首先不能脱离历史的真实性,历史也是有科学依据的,所以在确定题目时不能违背历史科学性。然后老师在引导学生确立专题时要考虑专题的可行性,从专题研究的使用工具、研究角度、范围、难度等多方面考虑,使专题研究既不超出学生的能力,又能拓展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使学生从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另外,历史性专题的研究基于已有的科学研究之上要有所创新,才能够凸显专題的研究意义,也才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与研究学习能力。老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研究性专题,敢于挑战难题,敢于创新。

二、历史研究性专题的研究中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1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表扬其提出质疑的勇气

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何,都应首先对其勇气予以肯定,然后对问题进行引导、分析,评判问题的价值,这是一种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式。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在初步研究中,学生势必会有很多疑问、不确定等待老师的引导和肯定,,此时老师就要发挥其重要的引导作用,适当的引导会解除学生的一些疑惑,拓展学生的思考范围,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

教师的教学方式是有一定技巧的,教师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又可以提出新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反省自己的

研究方式是否过于局限,研究内容是否过于简单,所以教师提出的矛盾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继续更深入、更广泛地思考问题,另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些权威性材料,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会更好地把握专题的研究方向,避免跑题。

三、专题的确定要充分地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基本是从历史老师口中获得历史知识、历史外知识,从教材中得到历史知识。基于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专题研究性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

1教师可以尽管放手,让学生自主完成,只做必要的引导工作

学生翻阅外书籍,学习记录历史知识,和其他同学进行探讨,这些都是他们学习与提高的过程,老师不应插手太多,而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关键,是学生真正提高的部分。

2教师在指导方面要有一定的技巧

教师要适当地给予指导,给学生提供另一种思维方式或者研究角度,而不要过多地提醒。另外,教师应该监督学生的研究过程,监督他们自主思考,而不要去寻求他人的帮助。最后,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尊重与鼓励,让他们有信心去研究好专题,享受研究学习的过程,努力提高自己。

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时,学生的兴趣确实比平常高涨了许多,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地在班内探讨问题,并且学生基本都认真地去准备,研究学习,最后倾听学生的

感受,收获颇多。虽然这一次学生专题的选择可能不富有创新性,但是鉴于这还是初步的研究性学习应用,相信在以后的研究性学习应用到教学中时,学生能够从堂历史知识学习或者外阅读中得到启发,提出富有创新性的研究专题,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传统教学方式下在教育改革中迈出的新的一步,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同时顺应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与趋势。要使研究性学习发挥其真正作用,就要正确地将其应用到历史教学中。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着力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要发挥好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研究性学习的应用应尽快地正式应用到教学中,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进步,同时也是社会教育的一种进步。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以《鸦片战争》为课例 摘要:传统教学重视老师语言的讲述和知识的传授,简单的说就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而情景教学正是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这种人文主义精神。 关键词:历史教学情景教学鸦片战争 简单的说,历史就是过去人类各种活动的全体。在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习主要是谈人类历史,包括人类文明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高中历史中,历史人物、文化思想、历史事件、人类遗产和众多的历史奥秘等交织在一起,绘制出了一幅极其生动的人类历史画卷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可以说,高中历史是一门非常生动有趣的学科。但是,我们知道,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具有不可再现性,这就使得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仅靠老师的讲述很难让学生感知、理解发生在过去的生动场景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设置一定的历史情景以引起同学们的历史感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传统教学重视老师语言的讲述和知识的传授,简单的说就是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这种教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不能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而情景教学正是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这中人文主义精神。 情景教学有时也被称为情境教学,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1-70]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语言讲述和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容入了具体生动的情景,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新课标理念。新课标实施以来,我校历史教研组在历史教学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把情景教学容入到课堂中来,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学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大大提高。我现以岳麓版必修(Ⅰ)中的《鸦片战争》为例,简要介绍一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对情景教学法的一些运用。 在《鸦片战争》这一节课里,我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融合多种情景教学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图片情景、视频音像情景、角色情景、数字情景等方法把学生带进历史的时空隧道中,激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问题情景。 问题情景是启发式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来一步步把学生带入历史背景中,加强师生互动。所谓历史教学中的问题情景,我认为就是教师通过课文中所叙述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来提出相应的历史情景问题,让学生置身于这种情景中去体味、思考这种现象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辨证能力的一种历史教学方法。在《鸦片战争》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

[课改,策略,高中]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旧有的基础教育面对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冲击,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为此,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无论从其深度还是从其广度。都可以说是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新课程改革的原则是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许多学生特别是男生对与社会有关的知识其实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不喜欢教条式的、枯燥乏味的历史课。那么对于老师来讲,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自己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而言,上面提到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态度的问题,不重视和畏难情绪深深地打消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学习效率不高也就见怪不怪了。 一、高中历史教学重要性 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家长学生都不重视,导致学习时间保证不了,特别是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死记硬背,没有什么智力含量,只要努力记就一定能学好,所以课余时间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把时间用在学习主科上。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对历史学科的不重视直接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在高考中,历史分数占1 0 0分,历史学科的成绩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高考总分。从高考中历史出题的角度来看,学生需要有分析问题、分析材料的能力。做题方法的积累、答题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学生只是在快考试时进行突击性背诵,那是很难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的。很多同学在历史考试后抱怨背书没有什么用,直接靠背诵就能拿分的题少之又少。这类问题的出现,原因无非就是学生们做题太少,不注意历史学习是总结思考,从而不会学以致用,不会分析问题,找不到答题的入口。另一方面,历史学习中确实需要记忆一些知识,涉及到很多的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琐碎的知识点,记忆起来容易混淆,导致很多学生有畏难情绪。为了取得一个理想的成绩,不少学生便对考试知识点死记硬背,成为背诵教材和应对考试的机器,历史课在他们眼里也成了枯燥乏味的记忆课。而在背过之后,考试依旧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消了学生们的积极性,以致学生对历史课提不起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率不高。 二、处理好新课程新教材下教学的策略 2.1营造富有生活情趣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如果情感冷漠、缺乏沟通,不仅使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会使教学活动失去宝贵的动力源泉。在教学中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微笑洒向每位学生,使每位学生健康发展。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发表独特的见解,进行激烈的争论,必须让学生有无拘无束的自然情感的流露。教师要从权威的宝座下来,走近学生,平等地与他们对话、沟通。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再现历史情景,打破时空界限,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全面释放自己,激起兴趣,引发探究欲望。 2.2适当改进教学形式 好的历史教学内容还必须通过好的教学形式来展示,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一堂历史课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

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 复习技巧:历史学习技巧 不少人都认为历史这东东就是死记硬背,可是这死记硬背也是有一定的技巧的,俗话说:“留心处处皆学问。”其实这背书也是一门学问。如何“背好历史”呢?我觉得应该有知识框架的头脑观念。这一点相信在校的老师们都会讲到的,当时感觉没有什么用处,因为考试就考“血与肉”的内容。对“骨头”并没有什么考的。可出了高中校门,进入高校学习,你会发现真的很重要。我与一些学 __同学聊天时,发现他们在这方面做得就不尽如人意,只能模糊的记忆住人物、地点。时间也是记得零零碎碎。这样学习历史,不能把历史学活。只能对历史产生很大恐惧与排斥心理。 这个知识框架,就是辅导书上常有那些条条框框,很多人对这并不太重视,可是这就是记忆的窍门,同学们在学习之余,做题目累了或者看累了以后,可以把这拿出来翻翻看看,也可以回忆、自己动手做做这些条条框框,并且不断的提问自己,诸如两次鸭片战争的前因后果、列强行使路线、签订哪些卖国条约、具体内容等等。等你熟练的掌握了这些,相信你自己会突然发现变得好强,而且是一下子能说出一大串,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点带动了许多,而能做这点的话,相信历史中最让人头疼的时间年代关也会很快的通过的。这一关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如果能把这关过了,相信会在今后文科学习中,可以说是

所向无敌的。你会发现自己看书的时候,那些知识不是独立的,仿佛成了一张网。自己只是在编网,或者说填空而已。年代会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座标。指导你如何放东东。个人认为学文科基础就是文学与历史了,一个注重幻想、一个注重现实。学好这两门,其他文科就会很轻松的。当然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看法了。也有不少人提出记年代用什么巧记的方法,诸如商鞅变法是公元前359年,可以理解成商鞅在变法前喝了三壶酒,金的灭亡是公元1234年,可以理解成1234金灭亡??个人认为这种方法可以偶尔一用,但不能作为记年代的最好办法,必须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因为年代那么多,不可能所有的都能编成顺口溜,不可能都能联想一些事物来吧。如果为了一个年代,而生搬硬套许多口诀出来,那就有点舍本逐末的味道了。 记不得在哪看到这样一句话:“历史是万精油,到哪都能到一点。”这句话讲得很有道理,我们学历史,不能只局限与历史课,历史书上。其实很多地方都能学到的。比如语文课上的人物,地理课上的地图、思想政治课、英语阅读理解,都能有一些痕迹。这些痕迹只要大家用心去记,用心留意,相信会给你的知识框架带来许多许多。你会在不经意间悄悄地学会许多别人也看到,却没有掌握的知识。这也许就是武侠片中常说的“悟”字吧。说了这些,只不过是方法而已,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平时的积累。相信大家能做到这点,高考能考115分以上吧,我就是这么做,就做到了。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于友西(教

第一章绪论 1、简述中学历史教学法研究的对象。 答: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全过程: 1.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 2.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 3.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原则; 4.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5.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6.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学习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目的 ①为了培养合格中学历史教师的需要 ②为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 ③为了中学历史教师自我提高适合时代要求的需要 3、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有哪些P12 (一)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的真谛,尽快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二)能帮助学习者自觉地意识到该向别人学什么,从而缩短自己成熟的过程。 4、学习历史教学法的基本要求P13 ①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②在学习中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联系

③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④要多观摩、多揣摩 ⑤要本着“诗外学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影响历史课程编制的因素P24 影响学校课程编制的因素: ①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具体反应在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培养目标上②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科学技术的现有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这种发展水平 ③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要和认知可能性不同,设置课程也不同④民族传统文化对学校课程的影响。 ⑥教育学理论对学校课程的影响。教育观念或对教育作用认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学校课程类型⑦学校实际管理与操作对课程编制的影响 影响历史课程编制因素 ①国家政治和政策导向。体现出国家的政治思想。 ②社会对未来公民素养要求。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公民教育的总体需要 ③历史学科发展现有状况。历史学科的研究传统,研究水平,影响到历史课程的编制。 ④学生认识历史的规律和特点。编纂历史遵循原则: ①遵循科学指导思想的原则 ②符合基础教育要求 ③建立在时序框架下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2002年1月——2002年9月,我们历史组在高二年级文科班中深入进行了一次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是历史科研究性学习的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2001年9月——2002年1月,我们召开了多次课题组会议,对在高二年级文科班中再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过论证,我们认为是可行的,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素质较好。近几年来,我校文科高考成绩年年再创新高,在全市多次摘取文科桂冠,使我校文科类学生英才济济,汇聚一堂,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学生素质较好为全校所公认。 2、高考改革的趋势。2000年广东省高考(3+X+ 1)文理综合试题第十九题(上海市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题)是典型的研究性学习的考题;2001年高考上海卷第37题(老山汉墓走出西域美女题)亦属研究性学习的考题,这两题的出台代表了高考改革的方向,它表明研究性学习的考题在高考中开始出现,紧跟高考改革的方向,是高二年级文科班历史教学的任务。 3、高二年级文科班的历史课是我们课题组成员杨柳、周雪红老师任教,这对于研究工作的进行较为便利。 4、班主任支持。这几个班的班主任都较为支持,使得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实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对学生进行组织动员工作

考虑到高二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我们只能利用历史课及一些班会课时间进行动员。首先,请教科所苏敏老师作专题报告(2002年1月),向同学们介绍了国际国内研究性学习的最新动态,以及柳州市几所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情况,使同学们对研究性学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请周梅莉老师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同学们明确研究性学习不仅是高考改革的方向,而且能够锻炼大家的学习、工作能力,是高中阶段不可多得的一次锻炼机会。最后,杨柳、周雪红老师利用本班历史课时间向同学们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方法及研究程序,布置了研究性学习的具体任务。考虑到高二年级没有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时,这一任务只能利用寒假时间进行,所以,我们把研究性学习的任务以寒假作业(作业全文另存)的方式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在放假前将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做好,放假时进行研究,开学后再整理研究成果。 三、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 在将寒假作业布置下去后,我们着手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准备工作——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首先,我们组织学生组成课题组,规定1——5人一组,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产生组长,由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分工以及与指导老师的联络等,并负责将研究课题和本组成员名单交给老师。小组成员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在研究过程中,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体现全体成员分工与合作的统一。其次,为了把握研究方向,保证进度和质量,我们要求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其内容包括课题的名称,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方法和时间进程,小组成员的分工,预期的研究成果及表现形式等,并规定了研究方案交给老师的时间。最后,进行开题论证工作,研究方案交上来后,我们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人的知识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得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交叉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耳闻目睹、口诵心维,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做,可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还可以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上历史课时,结合师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谨此罗列,以求抛砖引玉。 历史课的知识串联法 所谓知识串联法,就是抓住历史线索。这线索犹如网之纲,纲举目张,基本知识就会一网而尽。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或国别范围来讲授历史;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往往贯穿了整个时代,中国民主革命史与孙中山、毛泽东的名字几乎密不可分;以历史事件的发展为线索,讲清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知道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此外,还可以把握一定的社会矛盾为线索,分清两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解决矛盾的基本方式(改革和革命),以及矛盾产生、发展、激化和消失的过程。用马克思主义的矛盾论原理来分析历史问题,我们就会发现一切历史事件都是由一定的社会矛盾引发的,而历史事件又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必须同一定的社会矛盾联系起来,如评价历史事件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要一分为二。 可见,历史教学抓线索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线索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思路又是由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来决定的。一个成熟的教师,其教学思路必然是十分清楚的,有条不紊的,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采用不同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1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f716501363.html,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作者:王全忠 来源:《速读·中旬》2019年第10期 摘; 要:新课改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明确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不断地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的教育特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使高中历史教学更加高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以供广大教育者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一、导学式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历史的学习本来就是相对枯燥乏味的,由于高中历史知识庞杂,许多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处于被动的状态,完全不符合新课改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作为主体的要求,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越来越低,甚至会对学习历史产生厌烦心理。所以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模式,采用导学式教学方法。导学式教学方法很好的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学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很好地唤醒出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地运用导学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只要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会愿意去思考问题。在运用导学式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并且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在课上进行积极的发言,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并且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习。 二、开展辩论活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把历史与现实、历史与学生本身结合起来,才可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挖掘教材蕴含的探究点,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历史教学内容以辩论会、社会调查、小品表演、参观访问等方式展开历史教学,引导学生深入历史学习,体会创造性活动的乐趣。例如,在高中历史有关“维新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展开了辩论赛活动。活动的主题为“你认为‘维新运动’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此基础上,教师将班上的学生分为了两个小组,一个小组代表的观点是“弊大于利”,而另一个小组代表的观点是“利大于弊”。随后,教师让两个小组进行了资料的收集和内部的讨论。在小组收集资料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对“维新运动”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且组内成员的相互交流也有利于每一个成员的自我思考。在小组做好准备之后,教师

高中历史教学浅谈

高中历史教学浅谈 摘要:在我们的教学中仍然采用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严重地制约着新课 改目标的实现。不克服低效教学,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本文深入分析了课堂 低效的原因,提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低效课堂原因 四年多以来,我省的高中历史新课改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很多老师由于缺乏必要的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意识和实施能力,在我们的 教学中仍然采用大量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严重地制约着新课改目标的实现。不 克服低效教学,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本文深入分析了课堂低效的原因,提出 了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些做法。 一、透析低效课堂的表现及原因 1.三维目标的落实不到位。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 的倾向,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倡 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考试制度的影响,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更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学生只能死读书、读死书。由于新课程 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以及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不恰当,很多老师在教学中顾此 失彼,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 2.对教材的处理和利用有偏差。新课程有一个突出的变化,就是要求老师要 改变传统的“以本(课本)为本”的教材观。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仍然坚持 传统的教材观不改变,还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有的教师是从一个极端走 向了另一个极端,冷落了教材,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课件进行教学活动,这就使教 学活动失去了认知的停靠点;还有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和理解,过 多地补充内容,不加工分析,貌似在创设教学情境,而实质上与教学内容没有内 在的联系,显得很生硬。这些做法只能是劳而无功,或者收效甚微。 3.教学方法传统,注重讲授,忽视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新课程倡导探究的学 习方式,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预先设计好 探究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怕麻烦或担 心浪费时间,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有的老师虽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但只是机械地设计探究活动,不启发和引 导学生探究,在经过学生简单的讨论之后,就直接把学生引向预先设计的学习结 果了事。这样的探究活动只能是有名无实,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很少让人心动,更不要说高效了。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1.正确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如课程标准对《历史·必修(Ⅱ)》的学习目标作了如下 规定:“通过学习,了解历史上中外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培 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这是学生在学完必修Ⅱ后要达到的目标,是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能达到的总要求,教师必须认真 学习新课标,领会课程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思路,明确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2.打破传统,先学后教。传统教学是老师对学习内容的讲解在先,学生学习、作业在后。有许多老师,尤其是文科老师,喜欢一讲到底,讲完后再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很被动,老 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学生的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流于形式;而且这样做起来花费的

浅谈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 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成了人才的竞争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在我国旧有的基础教育面对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冲击已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为此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无论从其深度还是从其广度都可以说是改革以来最大的一次。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 一、推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我国社会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巨大的成就背后也有不少的缺陷。想想看建国50多年来在我国旧有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下我们还没有培养出一位世界最高荣誉(科技文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尽管有人会说“诺贝尔奖”在评定时布满了很浓的政治意识其实这也只是在诺贝尔奖中的“和平奖”、“文学奖”中就是这两项奖中虽然有不少争议但总体而言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绝大多数是名副其实的。因此尽管我国科技文化在新中国后的发展突飞猛进但也

不可否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文化尤其是社会学科仍有很大的差距而这种差距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我国教育的落后。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如在旧课程的目标上存在着教条化、成人化倾向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体验和感悟“忽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个性发展的培养”;“在课程的内容上仍存在着‘难、繁、偏、旧’现象留给教学活动的余地过小”而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高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高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因此旧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历史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的实施上旧课程仍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从世界各国的课程目标来看他们大多数都不再把单纯地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而是把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培养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培养合作精神等等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而中国旧的教育模式、旧的教育课程及其内容确实与

浅析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分层目标5

交往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充实丰富社会交往史(包括中外交往史和中国国内交往史)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中教材《中国古代史》的一个突出特点。笔者认为对教材作这样的调整安排,既有其理论依据,又有其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交往”和“社会交往”使用的频率相当高。马克思高度重视“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物质生产和由此产生的社会交往应该被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在论及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时,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信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在论及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时,马克思强调指出:“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关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①在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一些持整体史观的历史学家提出了如下观点:“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等)和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归根结底,都是国统这两根主轴展开的。”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既清楚的认识到生产力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也认识到社会交往对历史发展的作用。重视社会交往史已成为我国史学界的共识,更多地了解历史上的社会交往已成为人们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版高中《中国古代史》充实了交往史的内容。 什么是社会交往?“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的概念,就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以一定的手段为媒介的、互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实践活动。”③交往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中国古代的交往,既有国内的交往,也有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新版《中国古代史》讲述了这两方面的交往,就其内容而言,比旧教材是大大的丰富和充实了。 一、关于中外交往史 新版《中国古代史》强化中外交往史内容的主要表现,可概括为四个“新”字: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摘要:与旧课程标准不同,新课改的一个突出特点在于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注重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地位的实现,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 关键词:改革与创新提高认识注意问题 这种新的课程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要探索适合学生学的教学方法。本文主要围绕此问题展开,论述了以自护、合作探究和自助式学案教学三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旨在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提供借鉴。 一、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我国社会学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推动我国的社会建设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巨大的成就背后,也有不少的缺陷。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着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高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高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因此,旧的高中历史课程是直接导致学生厌学历史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使历史的教学功能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课程的实施上,旧课程仍是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得到充分体现。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二、提高认识,正确实施高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认识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的联系与区别。高中历史新课程与旧课程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它们有一致的地方,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无论是新旧高中历史课程,对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会涉及到的,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脉络。当然,新旧课程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从高中历史新旧课程教育的目标来看,旧课程主要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而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的共同发展,还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高中历史新课程在教学活动的内容上,与旧课程差异是较大的。新课程在这些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其教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活动的形式也更多。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还要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目标上”,旧课程更强调课本的固定结论,并要求学生按照课本的结论来解决问题,而新课程更多地强调宏观性、思辨性和开放性,只要表达合理、逻辑性强,就是成功的。在“过程与方法”层面上,新课程增加了“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而旧课程所要求的答案往往带有惟一性、排他性,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高中历史教学改革与创新应注意问题 反对忽视历史基本知识的教学,去空谈改革与创新。有不少历史教师,在高举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的旗帜下,认为可以放弃历史的基本知识,而片面强调学生的思辨性和开放性,这只能导致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导致学生人文素养、民族意识的空泛。反对借口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又使历史教学从新回到旧课程教学的老路上。高中历史新课程已实行近2年了,但还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仍用旧的教学方法,他们主要的理由是,旧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提高。其实,他们错了,因为新课程的考试内容要求与旧课程有很大的差别,仍旧采用旧的教学方式,包括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模式化等等,肯定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考试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推行的浪潮面前,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才能使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得以顺利进行。历史教学本来是一门有趣的教学,就是在旧课程的教学要求下,真正的优秀历史教师也会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第1篇: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学习,以下就是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

(完整版)中学历史教学法期末笔记整

第一章绪论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学科属性; 历史科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综合运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来研究中学教学的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成文一门独立的科学。 2.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全过程,即;A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B:研究中学历史的教材内容 C: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原则 D:研究中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E: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模式 F:研究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研究任务: 研究中学历史教学法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认识这些问题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历史教学法的学习方法 (1)学习历史教学法的意义 A 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必须具有从事中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B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C 培养示范类人才,培养忠于中学的教育工作者,从事专业教学的客观需要 D 也是国家规定的教育计划的需要 (2)学习历史教学法的要求

A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B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地练习 C 要下大力气学习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的方法 D 要多观摩、多揣摩 E 要本着诗外雪诗的精神随时学习、永远学习 第二章历史课程论 1备课 (1)定义: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进行的一切准备活动(2)备课的意义 A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的重要条件 B 备课是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3)备课的要求 A 充分全面地备课 B要有计划任务 C 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 D 要有针对性、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4)备课的方式A 个人备课(提高备课质量的基础) B 集体备课 (5)备课的种类 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 2历史教案的编写和类型 (1)编写A教学目标(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2500字)

历史研究性学习报告 研究课题:改革开放30年 科目:历史 班级: 研究方式:文字描述及问卷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了解改革开放30年里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思想。 前言: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科技上都领略到了巨大的变换,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和改善,我们来了解一下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这些方面的一些变换正文: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决策,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为了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跨时代进程的政策,使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离我们最近的身边事就能过看出这三十年来祖国的腾飞与富强。或许出生在这个幸福时代的我们对这一切的变化感受的并不深刻,可我们的父母却是在这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对这三十年的变化感受颇深,为此我们特意进行了相关的社会调查并作出总结。 关键字:改革开放生活科技通信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已有整整三十年的光景,在这三十年中祖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举行提出了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开始了系统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作出的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随后又设立了经济特区,在缺少对外经济交往经验、国内法律体系不健全的形势下,设立经济特区为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和开放、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1982年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突破了“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又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下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并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十三大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1988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从宏观上制定了科学技术必须为振兴经济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开拓技术市场等方针和政策,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揭开了文革后国家全面科技体制改革的序幕。又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是十多年来党进行理论探索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之一,也是社会主义认识史上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提出医院要“以工助医”、“以副补主”。明确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其中包括把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改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等。在1997年召开的“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对于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具有重大意义。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推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王学霞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王学霞 历史是教学中的基础性课程,进入高中之后,历史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历史对我们当 今社会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社会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吸取历史中的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以史为鉴。但是,在现实的历史教学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一直不高,学生们对 历史学习没有兴趣。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启发之下,选择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让 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收获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成功。 笔者在新课改实施之处,对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感到过迷茫,不知从何入手做好历 史教学工作,致使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工作也流于形式,不仅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反 而对课堂教学造成了不利影响。通过自己的不断研究,笔者对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进行了深 入的学习,对新课改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找到了适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方法。 实践证明,这些教学方法是有效地,能够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多年的探究,就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谈谈自 己的看法。 一、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要想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首先需要 为课堂教学做足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为此,在课前教师要精心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 在课堂教学中应对自如,胸有成竹。备课并不是简单的翻翻教材,写写教案,而是需要教师 多下一番功夫。教师在备课时要从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等多个方面入手。教材是课堂教 学的依据,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和教学大纲,了解需要讲解的重点内容,在课堂上能够做到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 动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认 知水平、知识接受能力等等,才能够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学生的角度出 发组织课堂教学。在备课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样重要,只有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选择好 教学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到课堂教学更加有趣,抽象的历史 内容更加形象,便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起源,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才能够深入进行知识的探究,才能够调动学生的 主动性。因此,在授课时,教师要一改以往单调讲授的教学方法,要善于为学生创设问题教 学情境,让学生在问题中进行思考、探究和学习。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导层层深入的 了解教学内容,挖掘新知识。同时,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既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又要有一定的 高度,只有这样的教学问题才不会因过于简单而不能引发探究的主动性;也不会因教学问题 过于复杂而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种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更能够引发学生的探 究欲望。 例如,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对对外开放 政策进行讲解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后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在看到这些内容后想到了什么?”很快有学生回答:“这些开放地区和历史上的通商口岸有一些相似。”教师接着设问:“为什么和历史上的通商口岸相似呢?”学生门在经过思考和讨论之后归纳出了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因素:因为这些地方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好,交通便利,有利于吸收外资和技术;(2)历史因素:正是因为历史上曾经被迫开放过,所以这些地方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好;(3)其它因素:此地方的人才资源、素质、观念等比较先进,等等。在教师反复地提出问题,学 生不断进行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养成了提出问题的习 惯和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活跃了思维,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案例设计

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案例设计 一)研究背景:近年来一股“国学热”悄然兴起。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源头是什么?那个激情澎湃的思想盛世留给了我们那些智慧与震撼?诸子学说对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思考与探究。 (二)目标设计:(1)知识目标: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2)能力与方法培养目标:通过分组收集资料、交流与展示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学习,体会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内容: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四大学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方法:1)利用互联网、学校图书馆搜集有关资料。2)通过汇报、演讲、多媒体课件、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四)预期成果:1).儒、墨、道、法四大学派的名言集锦。2).自选角度的研究成果汇报演讲。3).书法、诗词、手抄报、小品、绘画、课件等其他形式的研究成果。 (五)研究实施步骤:1)、课前准备:1.动员与培训,初步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方法。2.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按儒墨道法四个子课题研究,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子课题,教师适当调配成员。3.各组选举组长并制定活动方案。2)、课题实施:1.多渠道搜集有关资料。 2.对资料分析加工,形成成果。3)、汇报交流:1.各组制作各学派的名言录,并阐释该学派的思想主张。2.自选角度,就本组研究成果发表一个两分钟演讲。 3.组间相互质疑提问。 4.其它形式的汇报交流。 (六)推荐研究子课题。 1.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浅谈老子的辩证法。 4.老子“无为”思想与今天的环境保护。 5.《墨子》中的科学之光。 (七)成果交流。成果交流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环节。围绕提出的问题或课题,通过同学们自主地探究与学习,把所得出的结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结题报告、调查报告、多媒体展示、报告会、辩论会、演讲赛、宣传栏等形式展示和交流。最后教师还要对学习过程、探究成果及时、认真地进行总结、评价。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高效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它成为开启学生智力之门的一把钥匙,需要同行们继续探索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