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精神探究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精神探究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精神探究

2018年第07期

作者简介:李

琳(1984-),女,陕西富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日语言文化对比、日语语言教学。

日本茶道是对日本传统文化内涵的诠释和道德精神的展现,其所表

达的不仅是美学内涵,同时也是一种心理境界的修炼。认知日本茶道艺术的规范和程序,及其所展现的精神理念,为了解日本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1日本茶道艺术的形成背景

中日茶文化已经发展成为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茶在中日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人讲“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日本人将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称做“茶飯事”。茶对于中日两国人民来说,并不只是一种饮料,而是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精神寄托。茶从汉代开始逐渐从中国传向海外,进而随着隋唐时期大规模的遣隋使、遣唐使来华学习,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茶文化也和其他文化一起传入日本,生根发芽。唐代陆羽著《茶经》,从那时起,茶道在中国成了一门艺术,而茶道传入日本后,与日本本土文化及佛教禅宗结合,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茶文化。在当今多元文化交流的大环境下,想要更透彻地了解日本茶文化,就必须理解我国茶道艺术与日本茶道艺术之间的本质差异。

日本茶道是一种仪式化的艺术形式,通过为客人奉茶来诠释礼仪,同时提高自身修养。与其他地区的茶文化一样,日本茶道也是以品茶为主要内容而发展出来的文化形式。日本茶道源自中国,与我国茶文化之间有着重要关联,随着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茶于唐代时期传入日本,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年),首先在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中传播并流行,在安土、桃山时代(公元1573-1603年)日益兴盛,成为武士的必修课,于江户时代(1603-1867年)最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和煎茶道两种艺术形式。如今的日本茶道更多指的是抹茶道。日本茶道是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形成的艺术形式,品茶行为与心理修养和礼仪文化、宗教文化等相结合,形成了层次化和内涵化的艺术体系。茶道不仅是物质享受,通过茶道也可以达到审美、艺术、心境的提升,成为精神享受。

要了解日本茶道艺术的形成,必须基于历史角度对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形成准确认知。任何文化都是从起源地出发,持续扩散,发扬光大,在传播中与当地文化结合,从而形成多样化的文化机制,日本茶道在形成及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宗教、哲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从而成型为观赏性强、内涵丰富的艺术形式。2日本茶道中“和敬清寂”精神的内涵

日本茶道出现的最初阶段,主要是僧侣使用品茶这一方式来集中思想,进行身心的修养,通过将茶道与整个品茶过程相结合,演化为分享茶食的具体仪式。在目前日本茶道艺术中,通过准备茶、品茶和享用茶后点心,参与者可以感受到日本茶道的程式化、内涵化和品质化。

日本茶道对规定程序有着繁琐的流程和要求,比如:茶叶要精细,茶具也要保持干净,器具及动作都要保持极高的规范性,比如其中既有如同舞蹈一样的节奏,也有准确到位的动作表现。日本茶道中,对品茶时的场所要求甚高。通常在和式茶室内进行,茶室内的摆设、布置也有严格的规定。茶室的书画、茶室外的庭院、饮茶用的器具,都是茶道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接待朋友时,等朋友入座之后,由茶师按照相应动作来展现茶道的程序,点炭火、煮开水、冲茶或抹茶,依次献给宾客。客人自身也要跪坐,使用双手接茶以示恭敬,先致谢,再将茶碗转三圈,后慢慢品茶。饮完茶后再对茶及茶具赞美一番,以示感谢。在品尝完茶之前,客人与茶师不可随意攀谈,以示恭敬。日本茶道奉行“一期一会”的理念,茶师与客人都怀着一生中可能只与对方见一面的心情来礼遇对方,因此要以最好的方式对待对方,彼此由内而外涌现出“一期一会,世当珍惜”之感,苍凉而寂寥,通过思考人生的悲欢离合,使参与者接受精神上的洗礼。

日本茶道由千利休于16世纪创立,其提出“和敬清寂”的宗旨,不仅将泡茶、饮茶的步骤程式化,同时也对茶道的礼仪规范和审美情趣、精神理念等诸多元素规范化。日本茶道随之从传统的饮茶活动,转变为内容

丰富的文化展示活动。

了解日本茶道中所蕴含的“和敬清寂”精神是了解日本茶道的基础和前提。“和”,指的是平和的心境,是人与人的和平相处的交往方式,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意。人们到茶室后,无论是客人还是主人,都常常使用“请”之类礼貌的词汇,这都诠释了茶道艺术的平和理念。“敬”,指的是对他人的尊敬,其中既有对长辈的尊敬,也有对同辈人之间的尊敬,以和而敬,和为基础,敬为精髓,“和敬”不仅是一种礼仪规范,更是与人相处的基本心态。“清”则是清净、清洁,也是日本茶道中强调的重要内容。清不仅指器具的干净、饮茶过程的清洁,也注重心态上的洁净。品味日本茶道艺术的诸多内涵,需要有清净的心态,这是一种理念上的修养、精神上的历练。而“寂”是茶道中美的最高理念,“寂”即静寂,为“悠闲、恬淡”之意,由清而静,由静而寂,内心在静寂空间里不受外界干扰,无牵无挂,不问世事,心境得以沉淀。千利休提出“茶禅一味”,日本茶道既全心待客,也修炼自身道德情操,成为将美学、哲学、宗教融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反对奢侈华丽,提倡清贫简朴,室内摆设、插花以简单素净为主,所用茶具基本都是素色陶器,展现朴素、清寂之美。3日本茶道艺术的传承与认知意义

日本茶道艺术形成过程也是茶文化体系自身价值最大化的展现过程。因此,了解日本茶道艺术的内涵,也需要从茶文化传播与发展的视角切入。分析日本茶道艺术的形成与发展背景,可以看出日本茶道诠释与表达的是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所以,日本茶道艺术中展现的精神元素和文化理念,都是日本文化底蕴下精神生活的价值化诉求。

日本茶道艺术不再是简单的文化元素,在其系统化的诠释和传达过程中,结合精神诠释与表达,通过融入审美理念和人文思维,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机制。对于日本茶道展现的文化价值,以及系统化的成熟文化观的认知与理解,也有益于理解日本文化及社会,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理解日本茶道艺术,既有审美意义,也有社会意义。对于日本茶道的理解与应用需要我们站在不同文化角度,来感知茶文化的差异与交流,从而为多元茶文化的传播与展现提供了重要支撑。

日本茶道的形成与发展,反映的是日本茶文化体系的外延与提升,源于中国而异于中国,日本茶道所诠释的是日本的文化环境、文化心态,并非对中国茶文化的简单模仿。茶道艺术的展现及传播过程,实际上也是文化的表达及呈现,因此,我们在了解日本茶道时,需要挖掘其精神理念,宏观地对日本茶道形成认知。如果要对日本茶文化的价值内涵进行分析,就需要与日本文化相结合,了解“和敬清寂”的精神缘由,不仅能有效拓展我们在茶文化方面的视野,也便于社会大众对日本文化形成准确认识。4结语

如今社会文化的发展已不再受地域上的限制和约束,而逐渐发展成为多元性文化,日本茶道与中国茶文化,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茶文化艺术形式,了解日本茶道为大众认知日本文化、日本社会的发展状况提供了独特角度。了解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精神,对熟悉日本文化,消除异文化差异,减少文化碰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葛慧玲.自由的性灵舒放与刻意的精神修炼———试析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根本不同[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06):147-151.

[2]马晓俐.中日茶道文化之比较观冥冥读《日本茶道文化概论》《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有感[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3):113-118.

[3]罗国中.日本茶文化与日本园林文化的内在联系研究———基于日本茶文化思想的角度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212-213.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精神探究

李琳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525000)

摘要:日本茶道艺术与中国茶道艺术存在诸多差异,中国茶道重在品尝茶的味道,而日本茶道重在精神修养,日本茶道奉行“和敬清寂”的精神追求,其诠释的理念以及价值内涵,都是日本文化自身生命力和价值观的综合表现。从日本茶道艺术的形成背景入手,认知“和敬清寂”的精神内涵,探究日本茶道艺术的传承与应用机制,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日本茶道;和敬清寂;精神探究;文化传播;文化影响

历史·文化

403

日本茶道的历史

日本茶道的历史 村田珠光的草庵流茶兴起(室町时代) 日本茶道历史上半部分,讲清了茶是如何被传入日本,又如何开始变得有日本味的。但为什么茶道对于奠定日本文化道德观、审美观、价值观等等具有重大影响呢?来,喝口茶休息一下,茶道发展的 高潮要从日本战国时代一些你一定知道名人说起。 前面说的茶道,主要还是遵循着中国传来的礼法,而开始成为富有日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要从茶道“开山始祖”村田珠光说起。 村田珠光曾经是一名奈良名寺的僧侣,也是一名茶人,他的茶道称之为草庵茶。为了更贴近日本人的风土,珠光创建了像是一般乡 间农家风格的有别于书院茶的茶室模式,质朴简素但是对于民众而 言却是相当有亲切感的茶室,这种茶室风格后来被称为草庵。这时 茶道已经从贵族文化逐渐与平民生活融合,更注重精神的茶道。 珠光扮演了开创者的角色。他喜爱幽静、朴质、古拙的“侘“的气氛,所有他的茶道也称之为“侘茶”、虽然不知道这与他学习佛 法与禅理是否有直接关联,但曾有此一说,身有为僧侣的珠光是为 了改革茶道而学习佛法的。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故事是,珠光曾在 大德寺与名僧一休宗纯(大家可能更熟悉的是那个机智的一休和尚吧)学习禅并受到他的启发,更接受了一休和尚授予的证明其已经开悟 的圆悟禅师的墨迹。那珠光到底悟到了什么呢?他原来发型了原来 “禅理也在茶道中” 茶道中有禅理?好像很玄吧?其实珠光主张茶道也该像日常生活道理一样:客人来了,需要诚心准备一服茶,而客人也要真心的感谢,是自然而然就该如此的事,没有多余的思考与心机,而不是刻意地 去追求其他什么。所以,珠光以崇尚人心来制定茶道程序的作法, 更重视精神层面的意义。珠光对茶道的改变,还包括了“人身平等”的概念。茶道可说是透过茶,将人心连在一起的一种方式。在茶室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关系

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关系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多、相互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 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 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儒家的礼、义、仁、德 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位”,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它 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 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 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 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 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 世界很有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 便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 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 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 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 便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 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 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 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 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

日本茶道毕业论文欣赏

日本茶道毕业论文欣赏 日本茶道中的文化简析 摘要: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却具有鲜明的日本特色。它有自身的形成、发展及独特内涵。日本茶道必须按照一整套规定程序来进行,它不仅是社交手段,主要是通过茶会和茶礼来达到陶冶品性、 修身养性、净化心灵的目的。本文从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入手, 通过对日本茶道中茶具及茶室布置等方面的分析,来简单探讨日本 茶道中所体现的日本人传统审美意识以及其蕴含的禅宗精神。 关键词:日本茶道审美意识茶具茶室和敬清寂 1日本茶道的创立及形成 日本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内容之一。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的茶叶及茶文化传入日本后,经过汲取、融合,形 成了独具大和民族特色的茶道。 平安时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将中国的茶树带回日本,并开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带种植。茶在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完全属于 奢侈品,只有皇族、贵族和少数高级僧侣才可以享受。茶道被当作 一种高雅的先进文化仅局限在皇室周围。自镰仓时代开始,受《吃 茶养生记》的影响,饮茶活动以寺院为中心开始逐渐普及到民间。 到了室町时代,畿内的茶农为对茶叶进行评级而举行品茶会,由这 种茶集会发展成为许多人品尝茶叶的娱乐活动,并发展了最初的茶 道礼仪。 “茶道”这个概念,最早则是由15世纪的和尚村田珠光所创立。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从佛偈中领悟出 “佛法存于茶汤”的道理,由此开创了独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朴素 的草庵茶风。 日本历史上真正把茶道提高到艺术水平上的则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千利休。千利休将室内的装饰简化到最小限度,使茶道摆脱了物质

因素的束缚,使得茶道更易于为一般大众所接受。同时,千利休强 调体味“本心”,并主张简化茶道的规定动作,抛开外界的形式操纵,以专心体会茶道的趣味。 2日本茶道中的审美意识 日本现代禅学研究者伊藤古鉴所著的《茶与禅》中,将茶道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茶道技巧、茶事礼法、茶“道”。日本人传统的 审美意识即体现在这三者之中。茶道技巧即茶人如何挑选组合茶具、如何摆放插花与饰物、如何调制、如何点茶、如何敬茶饮茶等;茶事 礼法即主客之间互敬之礼。主要体现在茶人如何打扫布置、根据季 节及茶会目的所做准备中;茶“道”即是茶人与饮茶人一步步领悟人 生经验,最终达到超然物外的境界。 2.1茶具与饰物 日本茶道技艺中的茶具、字画、插花等饰物,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美”意识。从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开始,茶人就致力于在寂 静与质朴之中,探求淡泊生活中的趣味。村田珠光选择茶具时,反 对奢侈华丽之风,提倡清贫简朴。他认为和式黑色陶器色彩幽暗, 自有朴素、清寂之美。用这种质朴的茶具,真心实意地待客,既有 审美情趣,也利于道德情操的修养。在选用和物的基础上,多选用 朽叶色、青色茶具等适应闲寂气氛的茶具。村田珠光认为正是这种 以冷峻、恬淡、闲寂为美的审美意识,才能使人体会古朴的生活乐趣,以达到心神上的安逸。 千利休为茶道仪式建立独立的茶室、露地、石灯笼等。茶室虽简陋朴素,茶人却致力于茶具、茶室、庭院的干净清洁。只有环境清 洁和谐才能“进入自明之道”,和谐、恬静有禅意的气氛才是茶道 的最佳体验。千利休大师对于茶道的审美,也正是日本人传统审美 意识的集中体现。 2.2茶室的布置 在茶室布置方面,茶人追求如出世般的虔诚心境,重视事物的自然美。插花是日本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选用时令花木,在整 体上注重自然之美,顺其花枝自然之势,不求华丽,只求自然简洁,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的联系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一、中日茶文化的共同点 1、茶文化虽然各有其独特的美,但是它们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追求“和”的思想、“天人合一”境界,透过茶来感受真正的美、本质的美、自然的美。中国茶人追求品茶的纯正滋味,享受与大自然结合的美妙境界,明代的文士茶正是文人逸士寄情山水,畅怀于大自然的绝佳体现。日本茶人则赋予身边所有器具以生命,享受人和自然、人和物、物和物相融合的意境。 2、中日茶文化都以茶为载体将自己的精神理念体现在茶道的实体活动中。中国茶人将传统的儒家文化、修身养性的理念体现于品茶与作茶诗绘茶画等实践活动中。日本茶道秉承禅宗理念,将其体现在茶道礼仪、茶道规范、茶道技艺上。 3、在参与茶事的活动、品尝茶的馨香以及由苦而甜的滋味,体会茶以外的感情世界的同时,对茶的艺术化的追求,将美化、深化对日常生活万事万物体验。这在中国、日本的茶道中又是一个共同点。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文化表象的差异 1、茶文化流派的差异。 中国茶文化虽然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凝练,却未出现很多的流派,而是集中体现在文化的积淀上。 日本的茶文化却出现了很多流派,比如有名的“三千家”,即不审庵“表千家”、今日庵“里千家”和官休庵“武者小路千家”。还有很多小的流派,比如薮内俭仲创始的善于书院茶和小茶室茶的薮内流派。其他如大口派、织部流、萱野流、古石州流、小堀流、坍流等。 2、烹茶的程序不同。 中国的茶的烹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一是烧开水;二是用热水将茶壶洗干净;三是把茶叶填进茶壶,茶叶高度大约到茶壶内壁的三分之一处;四是灌半壶热水冲洗茶叶,然后立刻倒掉水使茶壶里只剩茶叶;五是再往茶壶里倒热水直到水溢出到大容器里(茶壶里的水中不应该有气泡);六是把泡好的茶水在一分钟内倒入杯饮用(在倒的过程中要不断转动茶壶);七是在泡了一次的茶水饮用完后加入水再次冲泡,继续饮用。根据茶叶种类的不同,一份茶叶可以泡4至5壶茶水.但是后面的几次应该略微多泡一会以尽可能泡出香味:第二次大约多泡10至40秒,第三次大约45秒,以此类推。 日本茶道简单说来包括了更衣、观赏茶庭、初茶、茶食、中立、浓茶、后炭、薄茶、退出、衔接等步骤,其各个步骤耗时也不尽相同,分别为二十分钟、二十分钟、六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十分钟、三分钟、四小时、一小时四十分钟等。 3、茶具不尽相同。 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记载中国的茶具至少包括十种,即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等,这还不包括后来文化变迁中的其他茶具。 日本的茶具主要包括厂风炉、柄杓、盖置、水指、建水、枣(薄茶用的茶罐)、茶入(浓茶

浅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同源异派”——浅析中日茶文化的不同 一、茶文化的起源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二、茶文化的发展 1、1茶的传播途径不同 在中国是先有庶民茶文化, 后来才被统治阶级所接受, 形成宫廷贵族茶文化。而日本在这一点则截然相反。茶引入日本之后是作为一种高级文化形态首先在皇室贵族之间流传, 长期为统治阶级所专享, 后来才逐渐传播到民间, 上行下效, 原已成熟定型的饮茶方式和清规戒律也为民间所全盘接受, 形成社会共识。 1、2茶文化的精髓不同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国茶文化以最初的药用到饮用最后发展成为人的精神活动,强调崇尚自然美,但是没有严格的仪式可循,并且只有广泛性和大众性。它的精神理念是“和、静、怡、真”。“和”是中国茶文化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文化修行的过程,是“释道”精神的统一;“怡”是愉悦的精神与情感的表现,在饮茶的过程中,养成谦恭的行为习惯;“真”是茶文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日本的“和、敬、清、寂”之四谛始创于村田珠光,400 多年来一直是日本茶人的行为准则。日本的久松真一先生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日本茶道的精髓在于“和、敬、清、寂”。“和”,表示和谐的和,又表示和悦的和,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敬的思想本源自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真如”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清即清洁,整齐,是受到日本人民极大推崇的修养要素。“清”更多的是指对灵魂的洗涤。寂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静稳”。如前所述,茶道四谛中的“和”主要是指主人与客人的和合,没有隔膜;“敬”是相互之间尊敬的感情;“清”是必须保持心灵的清净无垢;“寂”要求茶人忘却一切,去创造新的艺术天地。四谛的根本在于“寂”,它可以被表现为佛教中心的涅槃、寂静、空寂、寂灭,在积极意义上是“无”,即“主体的无”。由此可见,和敬清寂四谛是以“寂”为根源,以“寂”为最高层次而体现的法则,也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文化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摘要:日本茶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却具有自己独特的形成、发展历程及文化内涵。日本茶道随着时代的发展渐趋平民化,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态度。正如桑田中亲所说:“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日本茶道有丰富的专用器具及庄重繁复的流程,如:如茶叶要碾得精细;茶具要擦得干净;插花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份、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主持人的动作要规范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节奏感和飘逸感,又要准确到位等。日本茶道中提倡的“和敬清寂”简洁而内涵丰富,更是体现了日本茶道文化的精神与内涵,说明日本茶道是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 关键词:茶道起源流派精神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中国,具有东方文化之韵味。 被后世尊为意境“茶圣”的唐代陆羽所着的《茶经》,是公认的最早的具有最高水平的茶文化经典着作。而荣西禅师的《吃茶养生记》是日本最早的一部茶书。该书中记载,日本的茶叶种子,种茶、制茶、煮茶、饮茶的方法,以及茶器、道具等皆源于中国。日本茶道起源于中国的禅僧,由日本的禅僧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进行播种,还将中国的茶种、饮茶之道进行传播,并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镰仓时代(公元1185-1333年),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天目山的径山寺求学取经。他在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后,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的《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

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学习中日文化比较课程之后,以及联系自身对此方面的了解,我主要对其中的三大部分很有感触,分别是:中日茶道的差异、中日饮食的差异以及中日婚礼的差异。 一、中日茶道的差异 中国茶,是文人异士会面必不可缺的一种东西。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谊、喝出交情。中国人,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品茶之四大特色是: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中国茶是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点之一。 茶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唐代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朝鲜、日本,以后又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茶文化作为大唐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并成为日本的国粹,饮誉世界。茶也是我国国饮,以茶敬客,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习俗。茶对于人类来说,—可让人啜英咀华,尽享茶之美味;二可醒神明目,有益健康;三可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四可聚集亲情,有融洽

感情之功能。茶文化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现在,冷冷的天气,然后就应该捧杯茶,虽然普通人不是很懂品茗,但是喝着茶很舒适,喝茶还能醒神,工作学习之余,喝杯茶,舒坦。 日本承袭我国文化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响最深。唐时佛学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风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茶道,又称禅茶,其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为必需藉假炼真,所以对于环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准极高,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主客态度必须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饮茶问之交谈,腔调馨欬,均须合体。日人认为这种心境为和、静、清寂的总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万物经过过滤净化后,唯一可赘凭借的象征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慢慢品尝苦涩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种无意识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恒的价值。 我觉得,中国是喝茶懂道,日本人是喝茶说道,懂和说是最大的区别,说我偏心自己的国家也好,说我实话实说也罢,我仅仅是通过茶道来诉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别。中国为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优秀大国,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日本是中国边上的小国,茶文化本来自中国,又有什么资格可以比较呢?换句话说就是,日本是支流,中国是源头

日本茶道论文

日本茶道鉴赏 11级 建筑工程学院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 姓名:韩文秀 学号:3011205291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人们通过饮茶可以休养身体,平静心情。饮茶及有益于身心健康也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享受。正因为此原因,茶自古就是人们所以爱的一种饮品,不仅仅是中华儿女,许多外国友人也深深被茶的魅力所吸引着。 茶最早以源于中国,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当时由于南方气候温暖,适宜茶叶的种植,所以中国各大名茶均产于南方,其中尤以西湖龙井最为著名。人们以茶来作为饮品,其苦中带甜,涩中有滑,清新淡雅,这也正是中国古人所见具有的优秀的

比品性之一。人们以茶招待客人,宋朝诗人杜耒的诗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初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自古亦有“以茶代酒”之说,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里,“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足以见得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茶的重视。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唐朝时,大多以僧人饮茶,他们以求静气凝神的作用。的确如此,茶和酒同时饮品,酒是刚烈刺激的,而茶是柔顺平和的。酒是感性的,茶是理性的。酒是好的,但少有人饮酒能浅尝辄止,故而饮酒过量,不能自制,喝到忘形而且癫狂,所以,僧人饮茶已表明他清净的心态;诗人饮茶以表明他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世人饮茶以表明他生活的自在与安逸。再后来,查到进一步发展,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宫廷中,王公贵族以茶会见众大臣,气氛和悦;寺院中僧人饮茶诵经,无不有一种脱俗之感;文人不仅以诗交友,更以茶交友,边饮茶边吟诗,至情至性,乐哉乐哉! 再来说说中国茶道的传播。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被日本吸入起源于日本本土且遍种的茶种和茶叶中。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 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可见,茶道最早是由僧人传播,也由此可推断僧人对茶道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 自此,茶道传入日本,人本人深深被这种艺术多吸引并将其进

日本茶道感想的心得体会范文

日本茶道感想的心得体会范文 日本茶道心得 茶在日本人的生活里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可以有茶味的香皂、毛巾,可以有茶味的点心,甚至可以将茶和米饭一起煮,做成泡饭来吃。日本人的爱茶之深,恐怕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了。 若要真正体会日本的茶道精髓,就不可以错过煎茶。 与我们目前采用的“炒青”处理不同的是,煎茶采用的是以蒸汽蒸煮的"蒸青"技术。经过这样处理的绿茶,气味上更青绿一些,并 且保持了茶叶的本色特征。 日本煎茶有拇尾的,有宇治的,也有静冈的,都有其独特的韵味。我们这次饮的是静岗煎茶,水近三沸时离火,涤器后备茶。煎茶最 合适的水温是70℃,一般将沸水静置一旁,等备茶完毕,水温也就 差不多了。日本煎茶加工很精细,注入三分之一水略作温润即可, 然后注水至七分满,约一分钟后,就可以开汤饮茶了。 一盏时茶香很清幽,有一丝淡淡的海藻气息。茶汤入口甘淡,几乎没有苦涩。细细品味,于淡然中却别有滋味。饮至第二盏,舌尖 已有茶津涌出。至三盏,喉间甘润,茶津濡濡。此时再细细品读, 只觉甘香满口,茶息满腹,不似先前的清幽淡薄了。 品饮日本煎茶时,开始想到的不会是日本樱花,感觉却仿佛来到了海边。独坐于一方苍幽青润的礁石上,清澈的海水冲刷着双脚, 脚边是翠绿海草和细鳞游鱼,春天亮丽的阳光从天边洒下,发间有 些暖意,而心里却很静,能听见海草呢喃的细语。 轻轻闭上双眼,将琐事暂时排遣,我又一次看到了海,看到了樱花,看到了和服艺伎。原来,感受纯正的日式茶道,也可以化繁为简。

在日本不必担心喝不到好茶,即使是旅店里的免费茶包,泡出来的日本煎茶也一样甘冽清新。当然,如果能光顾专门的茶室感受地 道的日本茶道,自然是莫大的享受了。 日本茶道感受身心禅静时光 俗话说“日常茶饭事”。喝茶和吃饭,本是日常生活中平常的事,但是,茶道并非是以风度翩翩的仪态去享受一杯茶,茶道注重思想 修养和礼仪。其茶道的精神可以用朴素简洁与优雅无华的唯美主义 来形容。 日本茶道简介 日本茶道源自中国。原称为“茶汤”,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从谂禅师曾经以“吃茶去”来接引学人;后来才成为分享 茶食的仪式。日本茶道和其他东亚茶仪式一样,都是一种以品茶为 主而发展出来的特殊文化,但内容和形式则有别。 茶道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最初是僧侣用茶来集中自己的思想,后来才成为分享茶食的仪式。日本茶道分为抹茶道与煎茶道两种。 现代的茶道,由主人准备茶与点心,还有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与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规矩与步骤行事。除了饮食之外,茶道的精神 还延伸到茶室内外的布置;品鉴茶室的书画布置、庭园的园艺及饮茶 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点。 图片8.jpg 日本茶道文化 茶道四规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 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 彼此的芥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中日茶道文化——尔雅

中日茶道文化——1、1茶的现象 <1>【单选题】唐代诗人卢仝在其诗作《七碗茶诗》中说第()可以“通仙灵”。 A、四碗 B、五碗 C、六碗 D、七碗 参考答案:C <2>【单选题】宋代主要以()为主。 A、煮茶 B、煎茶 C、点茶 D、泡茶 参考答案:C <3>【单选题】茶树发源于中国的()。 A、海南岛 B、中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南地区 参考答案:C <4>【判断题】中日两国传统中对于茶的推崇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七碗茶诗》的广泛传播,日本几乎人尽皆知。() 参考答案:false <5>【判断题】茶叶最早被人发现并利用主要就是作为一种香料使用的。() 参考答案:false

<6>【判断题】研究认为最早的茶树出现在中国的西南地区。 参考答案:false 中日茶道文化——1、2茶的著作 <1>【单选题】《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神农用茶叶来()。 A、解毒 B、充饥 C、预防疾病 D、烘焙草药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中国茶文化于公元()初传播到了日本。 A、6世纪 B、7世纪 C、8世纪 D、9世纪 参考答案:D <3>【单选题】我国现代茶叶的奠基人就是()。 A、秦柳方 B、吴觉农 C、王泽农 D、刘祖生 参考答案:B <4>【判断题】唐代人陆羽著有《茶经》三卷,被尊为茶圣。() 参考答案:true <5>【判断题】正式茶碗的大量出现始于宋朝。()

参考答案:true <6>【判断题】点茶就是宋代出现的。 参考答案:true 中日茶道文化——1、3茶的分类 <1>【单选题】茶的六色不包括()。 A、红 B、黄 C、青 D、蓝 参考答案:D——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2>【单选题】下列茶叶中不属于知名茶叶种类的就是()。 A、都匀白毫 B、庐山云雾 C、恩施玉露 D、蒙顶甘露 参考答案:A——参考答案来源:网络资源库 <3>【单选题】乌龙茶中的大红袍主要产于()。 A、安徽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区别在哪里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区别在哪里? 中国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区别在哪里? 作为一个茶人,处于责任心和职业习惯,在本文一开始,我要首先要告诉所有读者,平常的许多惯常说法和习惯思维是错误的。比如有人说“日本才有茶道,中国只有茶文化”,有人说“中国茶道简单,日本茶道复杂”,有人说“中国茶道水平低,日本茶道水平高”,还有人说“中国茶道不太讲修养,日本茶道更讲修养”等等。 我们说日本亦有茶道,说起美学来,我们可以将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比一比。曾见与茶道相关的日本仕女图,纤细秀美,精致之极,仕女表情安详甜美,器具也是非常讲究的,其插花的时间恐怕比得上烹茶的时间了。茶道在日本不但盛行,且是一种严肃的活动,这正与其文化和美学观念相合,精致、纤细、洁净,就好象日本就是一部名著《源氏物语》,这部类似中国《红楼梦》的巨著里也渗透着日本的文化和美学理念。日本的茶道,我私下里认为,可欣赏而不可学,在气度上未免不足。其代表者就是表千家茶道、里千家茶道和武者小路茶道三大流派。其中尤以表千家茶道更具标杆性质。中国茶道文化底蕴厚重,一把旧壶,一

杯茶汤,掂在手里,随意率性,崇尚自然,气沉丹田,没有那样多条条框框裁切,细节处可透出行茶者诸多个性和衍变,有引人入胜的韵味,有心人品出禅、道、儒,静夜中品茗,一片禅心如月光洗浴的海棠,肝胆皆冰雪。我愿意融进这民族气息浓浓的茶里,十几年饮茶品茗,从未仔细考虑过什么茶道美学,从浑浑沌沌牛饮解渴,到啜饮品味,到将经历中的百般滋味融进杯盏里一丝丝品饮,这“道” 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同心情有不同的茶相伴,不同的茶由不同的长流壶、短流壶、无流壶来对应沏泡,不同的民俗地区对同一种茶可以有不同的沏泡法和品饮法。实际上是,无论你在任何地方、无论你喜欢和种茶,你都可能会遇到一种独特的泡茶和品茶方式,这就中国茶道的精彩纷呈和多姿多彩,茶道艺术和品茶过程一起,犹如知已好友一般,伴随着松弛和愉悦与国人们在一起。中国茶道流派以太极茶道为代表,它的追求茶道精神性与功能性阴阳融合的太极思想,也代表了大多数茶人的内心精神取向。日本茶道美则美矣,个中滋味远不及中国茶道耐品。佛教从天竺传入中国,中国将其融入儒家与道家,这才产生了中国式佛教“禅 ”,禅自南宗六祖慧能以“顿悟”战胜了北宗神秀为主的“渐悟”后大盛。禅又自中国传入日本,日本国人将禅再次变化,融入大和民族的坚忍、纤细、精致,再加上略略感伤,因此日本的茶道也带有这样的

中国茶道--答案

本次得分为:38、00/40、00, 本次测试得提交时间为:20180312, 1单选(2分) “茶道”一词最早出现在何处? A、大观茶论 B、封氏见闻记 C、茶经 D、饮茶歌诮崔石使君2、00/2、00 2单选(2分)陆羽写得第一部关于茶得著作就是 A、《茶录》 B、《茶经》2、00/2、00 C、《吃茶养生记》 D、《大观茶论》 3单选(2分) 陆羽亲自设计得技术之道就是 A、茶艺之道 B、茶园生产、茶叶加工、贮藏保管、饮用方法等2、00/2、00 C、泡茶之道 D、喝茶之道 4单选(2分) 日本茶道以为核心思想 A、与 B、禅2、00/2、00 C、道 D、敬 5单选(2分) “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出自于当代茶圣 A、林语堂 B、庄晚芳 C、陈宗懋 D、吴觉农2、00/2、00 6单选(2分) 关于“茶道”一词描述不正确得就是 A、茶道就是含丰富文化内涵得茶饮质量技术标准 B、唐代皎然首次提出了以“精”为技术标准,以“俭”为道德规范得茶道理念2、00/2、00 C、茶道就是一种以茶为媒得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得生活方式,就是一种有益身心得与美仪式 D、茶道包括技术之道、仪礼之道、修身之道 7单选(2分) 日本茶道得四规就是 A、与、敬、俭、真 B、与、敬、清、寂2、00/2、00 C、怡、清、与、真 D、清、敬、怡、真 8单选(2分)下面四个选项中那一个不属于茶得物质属性? A、解渴之饮。

C、有益健康。 D、风味天成。 9单选(2分) 庄晚芳先生倡导得茶德就是? 得分/总分 A、廉、洁、与、美 B、廉、美、与、敬2、00/2、00 C、敬、俭、美、与 D、俭、洁、美、与 10单选(2分) 下面那个不就是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中提出得关于“茶道”概念? 得分/总分 A、饮茶有道 B、描述了茶道下得物质形态 C、表述了茶道下得精神享受 D、饮茶礼仪2、00/2、00 11多选(2分) 茶渗透在百姓生活得方方面面,具体表现有 A、以茶待客0、50/2、00 B、以茶馈赠0、50/2、00 C、婚嫁喝茶0、50/2、00 D、祭祀茶礼0、50/2、00 12多选(2分) 《茶经》中主要在哪些部分描述涉茶所用器具得分/总分 A、七之事 B、二之具1、00/2、00 C、四之器1、00/2、00 D、三之造 13多选(2分)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在形式上得不同包括以下哪些方面得分/总分 A、所用烹茶器具该题无法得分/2、00 B、中日茶道参与者不同该题无法得分/2、00 C、所选环境得不同该题无法得分/2、00 D、在表现形式上该题无法得分/2、00 14多选(2分)对于人们在茶事活动中“静、净、敬”得描述正确得就是 A、“净”,净则清,清则明,指器具得干净,内心得洁净0、67/2、00 B、“静、净”得品茶会让人不思进取 C、“静”既指环境,又指内心。“茶中静品”就是怡养心灵得理想方式0、67/2、00 D、“敬”对自然、生命心怀恭敬,才能不虚度年华,珍惜分秒0、67/2、00 15多选(2分)中国茶道包括以下那些方面? A、冲泡之道。 B、仪礼之道。0、67/2、00 C、修身之道。0、67/2、00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简析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一、概论 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日本茶道和茶道文化起源于中国的茶文化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实质来说都同中国文化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然而,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已经一千多年了,经过日本本土的影响,从最初的模仿到不断地改造和不断地注入日本的民族特性而最终成为了代表和体现日本民族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中国茶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历史变迁过程中,所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既有联系又有了较大的差异。 中国的茶文化是“美的哲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并吸收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茶道虽源于中国,却发展于日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的“美的宗教”。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在于鉴别茶质的优劣、品尝味道的浓淡,而在于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谐、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茶道的内涵不同 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追求禅宗的静寂之美。 (二)两国茶道的规则不同 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三)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 茶道推广的层次不同。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茶道的表现形式不同 日本茶道有严谨的礼仪规范,主客之间、客人之间都有不同的礼仪要求,茶道演示的各过程中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更有甚者,日本茶道还有人对物行之礼。而中国茶道更注重的是品茗和欣赏,没有太多规定性的礼仪规范。在崇尚自然上,日本的茶室插花和茶点上的图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浅谈日本茶道文化 日语一年级一班崔蕊学号13100722 日本的茶道缘起于中国,却不同于中国茶文化的以“饮”为主。中国人将饮茶融入生活,没有任何仪式,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当疲惫于劳乏的都市生活后,静下心来,沏一壶茶,或携二三友,在个安静淡雅的地方小聚闲谈。中国茶讲意境,却也是人们生活中简简单单的一部分。而日本的茶道虽承袭中国茶文化的种种,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中国茶艺影响颇深。但日本茶道追求的是更加极端的境界。赋予给茶道更繁杂的过程,及更庄重的意义。 一.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茶道的历史与发展是从唐代开始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主要是由日本遣唐使,留学僧及去日华僧带去的。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天台宗开山大师,最澄和尚赴天台山国清寺留学返回时,不仅带回了天台宗经典,也带回了中国的茶籽,载于近江的台麓山地区。最澄成为了日本植茶技术的开拓者。 与最澄同一时期来华的弘法大师在长安青龙寺学习密宗教义,回国后在高野山金刚寺创真宗言,成为开创“东密”的大师,并从中国带回了制茶的石臼和制茶技术。中本平安朝的时候,弘法大师上了一份《空海给奉献表》于嵯峨天皇,其中道:“……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这是日本最早的饮茶记录。 嵯峨天皇巡幸韩崎之地经过崇福寺来到梵释寺时,留唐归来并兼任两寺大僧都的永忠和尚亲自烹茶献给天皇,天皇很喜欢,当场赐衣,这是日本正史中有关天皇饮茶的最早记载。 首先创立茶道概念的是15世纪奈良称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村田珠光在参禅中将禅法的领悟融入饮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领悟出“佛法存于汤茶”的道理。村田珠光以此开创了独特的崇尚自然朴素的茶风——草庵茶。将军义政的推崇使草庵茶在京都附近普及开来。继村田珠光后武野绍鸥对茶道进行了很大的补充和完善,将和歌理论注入茶道中。千利修则将茶道推向平民。之后又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茶道的形式样态。 二.日本茶道的规程 日本的茶道仪式繁杂而且庄重。入茶室前要净手,进茶室要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为体现茶室中人人平等,在过去要把象征阶级地位的如宝剑,佩刀,珠宝等物品留在室外。茶室不仅讲究室内布局与装饰,也要室外有幽雅环境。室内布有古董玩物等,典雅大气。茶客进入茶室后要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受教。茶人要身着和服跪在榻榻米上,先打开绸巾擦茶具,茶勺;用开水温热茶杯,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献茶前先献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之位,然后接着献茶。 献茶的礼仪很讲究:茶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客人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然后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慢品。饮茶时嘴要发出吱吱响声,以表对茶的赞扬。饮毕,客人要说吉利话,特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及感谢主人款待。这就是普通茶道的全过程。 当然在茶道的最高礼待中,献茶前请客人吃丰盛美味的“怀石料理”,即用鱼,蔬菜,海草,竹荀等精致菜肴。 三.日本茶道的精神 日本茶道精神主要与禅的思想相联系。总结起来即“和敬清寂”,“一期一会”,“独坐

日本茶文化

日本茶文化 学院:商学院 学号:2012221112310056 姓名:龙靖雯 年级专业:2012会计

日本茶道文化根源于中国,但如今却能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象征性文化符号而存在,其主要原因是日本在吸收中国的饮茶文化之时并不是简单地完全照搬与模仿,而是经历了一个与日本民族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即本土化的过程。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历经几代茶人的不懈努力、潜心研究和改革创新,将饮茶这种简单的日常活动升华到极具形式美和内在美的艺术高度,它是禅宗日本化以后孕育出的一种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文化式样。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人们通过饮茶可以休养身体,平静心情。饮茶及有益于身心健康也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享受。正因为此原因,茶自古就是人们所以爱的一种饮品,不仅仅是中华儿女,许多外国友人也深深被茶的魅力所吸引着。 茶最早以源于中国,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人们以茶来作为饮品,其苦中带甜,涩中有滑,清新淡雅,这也正是中国古人所见具有的优秀的比品性之一。人们以茶招待客人,宋朝诗人杜耒的诗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初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自古亦有“以茶代酒”之说,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里,“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足以见得中国古代人们对于茶的重视。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唐朝时,大多以僧人饮茶,他们以求静气凝神的作用。的确如此,茶和酒同时饮品,酒是刚烈刺激的,而茶是柔顺平和的。酒是感性的,茶是理性的。酒是好的,但少有人饮酒能浅尝辄止,故而饮酒过量,不能自制,喝到忘形而且癫狂,所以,僧人饮茶已表明他清净的心态;诗人饮茶以表明他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世人饮茶以表明他生活的自在与安逸。再后来,查到进一步发展,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宫廷中,王公贵族以茶会见众大臣,气氛和悦;寺院中僧人饮茶诵经,无不有一种脱俗之感;文人不仅以诗交友,更以茶交友,边饮茶边吟诗,至情至性,乐哉乐哉! 茶道传入日本后,日本人深深被这种艺术多吸引并将其进一步发展。茶道虽然最早在中国提出,但并没有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可在日本则不然。日本人很重视茶道,不仅将茶道视为一种艺术,而且是泡茶为一种仪式。 对大部分人来说,日本茶道不过是多人共处一斗室,共饮一碗茶的枯燥过程,而且日本茶道的饮茶程式有一套固定的规则和一个复杂的程序和仪式。日本茶道的仪式都是严格经过精心提炼后形成的最周到、最简练的动作。所以给人的感觉是“中国不愿刻意追求而流于形上,一切顺其自然;日本拼命摹仿,追求各种境界而流于形下而不自知。” 但事实则不然,日本茶道其实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她通过烧水、点茶、饮茶的一整套过程,增进社交、修心养德。她除了茶这一主题外,还涉及花道、书道、建筑、陶器、礼仪等多方面的复杂内容。主人与客人之间对每一个动作的含义的领会,以及对每一件器物和环境的肯定和欣赏都是建立在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基础之上,而非仅仅是客套语委婉。只有具有极高鉴赏水平的客人才能注意到茶事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真正体会到茶事的不凡,同样只有具有极高修为的主人、茶师才能得到客人的认同。而主客双方只有达到如此共同的境界,茶事的不凡才得以体现,这些都得源于他们对茶道真谛的不断追求。然而,另一方面日本知名学者熊仓功夫先生把茶道定义为是一种具有时效性的室内艺能。她不同于日本其他传统艺术,她的艺术价值只能在室内进行的过程中得以具体表现。而一旦离开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比较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比较 一、日本茶道简介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但茶叶的传入则是由遣唐使来完成的。日本古代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自从奈良时代的遣唐使们把茶叶带回日本之后,茶这种饮料就在日本生根发芽了。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但是却走了一条与师父不同的道路,从茶道到陶瓷,似乎无一例外的都能另辟蹊径。日本茶道发展到今天已有一套固定的规则和一个复杂的程序和仪式。与中国茶道相比,日本仪式的规则更严格,这是经过精心提炼后形成的最周到、最简练的动作。如入茶室前要净手,进茶室要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日本有一句格言:“茶室中人人平等。”从前,把象征阶级和地位的东西留在茶室外,武士的宝剑、佩刀、珠宝等都不能带进茶室。现在虽不强调这些,但进茶室不能交头接耳,因为茶会必须保持“和谐、尊重、纯净、安宁”的环境。 茶室除了讲究室外的幽雅环境,还很讲究室内的布局与装饰。通常壁上挂一幅古朴的书画,再配上一枝或几枝鲜花装饰,虽简单却显得高雅幽静。茶客进入茶室后,应安静、恭谨地跪在“榻榻米”上,身穿和服的茶人也跪在榻榻米上,先打开绸巾擦茶具、茶勺;用开水温热茶碗,倒掉水,再擦干茶碗;又用竹刷子拌沫茶,并斟入茶碗冲茶。茶碗小而精致,一般使用黑色陶器,日本人认为幽暗的色彩自有朴素、清寂之美。 献茶前先上点心,以解茶的苦涩味,然后接着献茶。献茶的礼仪很讲究:茶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客人双手接过茶碗,轻轻转上两圈,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并将茶碗举至额头,表示还礼。然后分三次喝完,即三转茶碗轻啜慢品。饮茶时嘴中要发出吱吱响声,表示对茶的赞扬。饮毕,客人要讲一些吉利的话,特别要赞美茶具的精美,环境布局的优雅以及感谢主人的款待。这一切完成后,茶道就结束。当然在茶道的最高礼遇中,献茶前请客人吃丰盛美味的“怀石料理”,即用鱼、蔬菜、海草、竹荀等精制的菜肴。 二、中日茶道比较 (一)茶道的源流之别 中国的茶道是日本茶道的母体与源流,自从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以来,茶道不断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