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表格(完整版)

中药学表格(完整版)

中药学表格(完整版)
中药学表格(完整版)

第一章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药名性味与归经功效临床应用

麻黄辛、微苦,温。肺

膀胱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用于风寒表实证2.用于咳喘实证3.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辛、甘,温

肺心膀胱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

痛经,经闭等证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紫苏辛,温,

肺脾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1、用于外感风寒证

2、用于脾胃气滞证

3、用于食鱼蟹中毒

生姜辛,微温,

肺脾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多种呕吐证

3、用于风寒咳嗽

香薷辛,微温,

肺胃脾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1、用于阴暑证

2、用于水肿

荆芥辛,微温

肺肝祛风解表,透疹止痒

止血

1、用于外感表证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风疹搔痒

3、用于

疮疡初起兼有表证4、用于吐衄下血

防风辛甘微温,膀胱肝

脾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止痉

1、用于外感表证

2、用于风寒湿痹证

3、用于破伤风

羌活辛苦温,膀胱肾发散风寒,胜湿止痛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风寒湿痹证

白芷辛,温,肺胃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消肿排脓,燥湿止带1、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2、用于鼻塞,鼻渊3、用于疮疡肿毒4、用于寒湿带下

细辛辛温;有小毒,肺

肾心祛风解表,散寒止痛

温肺化饮,通窍

1、用于外感风寒及阳虚外感证

2、用于头痛,痹痛,牙痛等

痛证3、用于寒饮咳喘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

(肺)祛风解表,宣通鼻窍,

除湿止痛

1、用于风寒表证及鼻渊

2、用于痹证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辛,凉;

肺肝发散风热,清利咽喉,

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者

2、用

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3、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或风疹搔痒4、用于肝气郁滞,证见胸闷、痛等

牛蒡子辛,苦,寒;肺

胃发散风热,宣肺透疹,

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1、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

2、用于麻疹初起,

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3、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4、

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

桑叶甘苦,寒;

肺肝发散风热,润肺止咳,

平肝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证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

2、

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症见咳嗽痰少,鼻咽干燥等3、用于肝阳

眩晕,目赤昏花

菊花辛,甘,苦,微

寒,肺肝发散风热,清肝明目,

平抑肝阳,清热解毒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初起,发热头痛

2、用于目疾

3、

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4、用于疔疮中毒

柴胡苦辛,微寒,肝

胆疏散退热,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1、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

2、用于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

不调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4、用于疟疾

葛根甘辛凉,

脾胃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

津止渴,升阳举陷

1、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3、用于热

病烦渴,内热消渴4、用于热泄热痢,脾虚久泻

第二章清热药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

肺胃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

生肌

1、用于气分实热证

2、用于肺热咳喘

3、用于胃火牙痛

4、

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知母苦、甘,寒

肺胃肾清热泻火,滋阴润燥1、用于气分实热证2、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3、用于

阴虚消渴4、用于骨蒸潮热

栀子苦,寒,心肝肺胃

三焦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

血解毒

1、用于热病烦闷

2、用于湿热黄疸

3、用于血热出血

4、

用于热毒疮疡

夏枯草辛苦寒,肝胆清肝明目,消肿散结1、用于目赤肿痛、头痛眩晕,目珠疼痛2、用于瘰疬瘿

决明子甘苦咸,微寒。

肝肾大肠清肝明目,润肠通便1、用于目赤肿痛,目暗不明2、用于头痛眩晕3、用于肠

燥便秘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

肺胃胆大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止血,安胎

1、用于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

2、用于肺热咳嗽

3、用

于热病烦渴,寒热往来4、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

出血证6、用于胎动不安

黄连苦寒,

心肝胃大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1、用于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2、用于热病高热3、用

于心烦失眠,胃热呕吐4、用于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

黄柏苦寒,肾膀胱

大肠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泻火解毒

1、用于湿热带下,热淋,足膝肿痛,泻痢,黄疸

2、用于疮疡肿

毒,湿疹湿疮3、用于阴虚发热,遗精盗汗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甘寒,肺心胃清热解毒,疏散风热1、疮痈疔肿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3、热毒血痢连翘苦,微寒,肺心胆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1、疮痈肿毒,瘰疬结核2、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板蓝根苦,寒

心胃清热解毒,凉血利咽1、温病发热,头痛,喉痛或身发斑疹2、大头瘟疫,

丹毒痄腮

蒲公英苦甘寒,肝胃清热解毒,利湿1、疮痈,乳痈,内痈2、热淋,黄疸

鱼腥草辛,微寒,肺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1、肺痈,肺热咳嗽2、热毒疮痈3、热淋

败酱草辛、苦,微寒,肝

胃大肠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1、用于肠痈,肺痈,疮痈2、用于产后瘀阻腹痛土茯苓甘淡,平,肝胃解毒利咽,通利关节1、用于梅毒2、用于热淋,带下,湿疹

白头翁苦,寒,大肠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用于热毒血痢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本类药多为甘苦咸寒,具有清解营分、血分热的作用,大多入心肝二经,主要用于热入营血的实热证。

生地黄甘、苦、寒

心肝肾清热凉血,养阴生津1、用于热入营血证2、用于吐血钮血,便血崩漏,

热毒斑疹3、用于热病口渴,内伤消渴,肠燥便秘

玄参(反藜芦)甘、苦、咸、寒

肺胃肾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1、用于热入营血证2、用于咽喉肿痛,累沥痰核,

脱疽3、用于劳嗽咳血,阴虚发热,消渴便秘

牡丹皮苦、辛、微寒

心肝肾清热凉血,活血散瘀1、用于血热斑疹吐钮2、用于虚热证3、用于经闭

痛经,微葭积聚,跌打损伤3、用于疮痈,肠痈

赤芍(反藜芦)苦、微寒

清热凉血,祛瘀止痛1、用于血热之斑疹、吐钮2、用于经闭痛经,微葭

积聚,跌打损伤,疮痈肿痛3、用于目赤肿痛

第五节清虚热药

本类药多归肝、肾经,其主要功效为清虚热、退骨蒸。

青蒿苦、辛,寒,

肝胆肾清虚热,凉血,解暑,

截虐

1、用于热病伤阴,夜热早凉

2、用于阴虚发热

3、用于暑

热外感4、用于疟疾

地骨皮甘寒,胃肝肾清虚热,清热凉血,清肺降火1、用于阴虚发热2、用于血热出血3、用于肺热咳嗽泄热

而生津止烦渴泄热而泻肾经浮火

第三章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第一节攻下药

大黄苦,寒,脾胃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1、胃肠积滞,大便秘结2、血热妄行之处血证3、热毒疮疡,

大肠肝心解毒,活血祛瘀,清泻湿热丹毒及烧烫伤4、瘀血诸证5、黄疸,淋证

芒硝咸苦,寒,胃

大肠泻下,软坚,清热1、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2、用于口疮,咽痛,目赤及

疮痈肿痛3、外敷尚可回乳

第二节润下药

火麻仁甘平,脾大肠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郁李仁辛苦甘,平,大肠,

小肠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1、用于肠燥便秘2、用于水肿腹满,脚气浮肿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甘遂苦,寒;有毒,肺

肾大肠泻下逐饮,消肿散结1、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等证2、用于风痰癫痫3、用

于痈肿疮毒

第四章祛风湿药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祛风湿药。

药名性味功效临床应用

独活辛、苦,温,肾膀胱祛风湿,止痹痛,解表1、风寒湿痹痛2、头风头痛,风寒表证及表证夹湿防己苦、辛,寒,膀胱肾脾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1、用于风湿痹证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

川乌辛、苦,热;有大毒,

心脾肝肾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1、用于风寒湿痹,拘急止痛2、用于寒湿诸痛

威灵仙辛、咸,温,膀胱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

治骨鲠

1、用于风湿痹痛,拘挛麻木,瘫痪

2、用于痰饮积

聚3、用于诸骨鲠喉

木瓜酸,温,肝脾舒筋活络,除湿和胃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2、吐泻转筋

五加皮辛、苦,温,肝肾祛风湿,强筋骨,利尿1、用于风湿痹痛2、用于腰膝软弱,小儿行迟3、

用于水肿,脚气浮肿

桑寄生苦、甘,平,肝肾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

安胎

1、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等

2、用于胎漏下血,

胎动不安

第五章化湿药

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药名性味功效临床应用

广藿香辛微温,脾胃

肺化湿,解暑,止呕1、用于湿滞中焦证2、用于暑湿证及湿温证初起3、用于呕

佩兰辛平,脾胃肺化湿,解暑1、用于湿滞中焦证2、用于外感暑湿或湿温初起

苍术辛苦温,脾胃燥湿健脾,祛风湿,发表1、用于湿滞中焦证2、用于风湿痹痛3.外感表证夹湿之证厚朴苦辛温,脾胃

肺大肠

燥湿,行气,消积,平喘1、用于湿阻中焦证2用于肠胃积滞3、用于痰饮喘咳

砂仁辛,温,脾胃化湿开胃,温脾止泻,

理气安胎1、用于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2、用于脾胃虚寒吐泻3、用于妊娠气滞恶阻及胎动不安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以治疗水湿内停病症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茯苓甘淡平,心脾胃利水渗湿,健脾安神1、水肿、小便不利2、脾虚诸证3、心悸,失眠

猪苓甘淡平,肾膀胱利水渗湿水肿、小便不利,泄泻,淋浊,带下

泽泻甘淡寒,肾膀胱利水渗湿,泻热1、水肿、小便不利,痰饮,泄泻2、湿热带下,淋浊

薏苡仁甘淡,微寒,脾

胃肺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清

热排脓,除痹

1、水肿、小便不利

2、脾虚泄泻

3、肺痈,肠痈

4、湿痹筋

脉拘挛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车前子甘,寒,肾肝肺利尿通淋,渗湿止泻,

清肝明目,清肺化痰1、用于热淋,水肿、小便不利2、用于暑湿泄泻3、用于目赤肿痛,目暗昏花4、用于热痰咳嗽

关木通苦,寒,心小肠膀胱清热利水通淋,

痛经下乳1、用于热淋,脚气肿胀2、用于口舌生疮,心烦尿赤3、用于血瘀闭经、乳少4、用于湿热痹痛

海金沙甘寒,膀胱小肠利尿通淋用于各种淋证

萆薢苦平脾胃膀胱利湿浊,祛风湿1、用于膏淋、白浊2、用于风湿痹证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

茵陈苦寒,脾胃肝胆清利湿热,利胆退黄1、用于黄疸2、用于湿温,湿疮,湿疹

金钱草甘、淡,微寒,肝胆

肾膀胱除湿退黄,利尿通淋,

解毒消肿

1、用于湿热黄疸

2、用于石淋、热淋

3、用于痈、恶疮肿

毒、毒蛇咬伤4、用治烧伤,烫伤

第七章温里药

凡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性味功效临床应用

附子辛、甘,大热;有

毒,心肾脾回阳救逆,补火助阳,

散寒止痛

1、用于亡阳证

2、用于阳虚证

3、用于寒痹证

肉桂辛、甘,热,肾脾

心肝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温经通脉

1、用于肾阳虚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脘腹冷痛,寒湿痹痛,

胸痹,寒疝腹痛3、用于寒凝血滞的痛经,经闭4、用于阴

干姜辛,热,脾胃心肺温中散寒,回阳通脉,

温肺化饮

1、用于脾胃寒证

2、用于亡阳证

3、用于寒饮伏肺喘咳

吴茱萸辛、苦,热;有小

毒,肝脾胃肾

散寒止痛,疏肝降逆,

助阳止泻

1、用于寒凝肝脉诸痛

2、用于呕吐吞酸

3、用于虚寒泄泻证

小茴香辛,温,肝肾脾胃散寒止痛,理气和中1、用于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胀痛,少腹冷痛,痛经2、用于

中寒气滞证

第八章理气药

凡以疏里气机、消除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理气药,又谓行气药。

性味功效临床应用

陈皮辛、苦,温,脾肺理气健脾,燥湿化痰1、用于脾胃气滞证2、用于痰湿壅滞证

青皮苦、辛,温,肝胆胃疏肝破气,消积化滞1、肝气郁结诸证2、食积气滞证3、气滞血瘀证

枳实苦辛微寒,脾胃大肠破气消积,化痰除痞1、食积气滞,脘腹痞满证2、痰浊阻滞,胸脘痞满证

木香辛苦温,脾胃大肠胆行气,调中,止痛1、脾胃气滞诸证2、大肠气滞,泻下后重3、肝胆气滞证香附辛微苦微甘平肝三焦疏肝理气,调经止痛1、肝郁气滞诸痛证2、月经不调诸证

沉香辛、苦,温,脾胃肾行气止痛,降逆止呕,

温肾纳气

1、寒凝气滞之胸腹胀痛证

2、胃寒呕吐

3、用于虚喘

川楝子苦,寒;有小毒,肝

胃小肠膀胱

行气止痛,疏肝泻热,

杀虫疗癣

1、肝郁化火,胁肋胀痛之证

2、虫积腹痛

薤白辛苦温,肺心胃大肠通阳散结,行气导滞 1.胸痹证,2.肠胃气滞,泻痢后重。

第九章消食药

凡以消积导滞、促进消化,治疗饮食积滞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消食药,又谓消导药。

山楂酸甘,微温,脾胃肝消食化积,行气散瘀1、用于肉食积滞证2、用于泻痢腹痛3、用于瘀阻肿痛神曲甘、辛,温,脾胃消食和胃用于饮食积滞证

麦芽甘,平,脾胃肝消食和中,回乳消胀1、用于食积不化2、用于妇女断乳,乳汁郁积、乳房胀痛

第十章驱虫药

凡以驱除或杀灭人体寄生虫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虫证的药物,称为驱虫药。

性味功效临床应用

使君子甘,温,脾胃驱虫消积1、用于蛔虫证,蛲虫证2、用于小儿疳积

苦楝皮苦,寒;有毒,肝脾胃杀虫,疗癣1、用于蛔虫证、蛲虫、钩虫病2、用于疥癣湿疮第十一章止血药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出血证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第一节凉血止血药

药名性味功效临床应用

大蓟苦、甘,凉,心肝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1、用于学热出血证2、用于热毒疮痈

3、降血压,利胆退黄

小蓟苦甘凉,心肝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肿1、用于血热妄行出血证2、用于热毒疮痈

地榆苦、酸,微寒,肝

胃大肠凉血止血,解毒敛疮1、用于各种血热出血证2、用于痈疽肿毒

3、用于水火烫伤,湿疹,皮肤溃烂

槐花苦微寒,肝大肠凉血止血,清肝明目1、用于血热出血证2、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头痛

侧柏叶苦涩,微寒,肺肝

大肠凉血止血,祛痰止咳1、用于各种出血证2、用于咳嗽痰多证

3、外敷可治丹毒、痄腮等

白茅根甘,寒,肺胃大肠凉血止血,清热利尿1、用于血热出血证

2、用于热淋,水肿,小便不利及湿热黄疸

第二节化瘀止血药

药名性味功效临床应用

三七甘微苦温,肝胃化瘀止血,消肿定痛1、用于体内外各种出血证2、用于跌仆瘀肿疼痛

蒲黄甘微辛平,肝心化瘀,止血,利尿1、用于各种内外出血证2、用于瘀滞心腹疼痛3、用于血淋

第三节收敛止血药

白及苦、甘、涩,微寒,

肺胃肝收敛止血,消肿生肌1、用于体内外诸出血证2、用于疮疡肿毒,烫伤及肛

裂、手足皲裂等

第四节温经止血药

艾叶辛、苦,温,

肝脾肾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调经安胎,祛湿止痒

1、用于虚寒性出血证,尤宜于崩漏

2、用于虚寒性腹痛

3、用于

虚寒性的月经不调及胎动不安4、用于泻痢霍乱,妇女带下及湿

疹,疥癣

炮姜苦、涩,温,

脾肝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温中止泻

1、用于虚寒性吐血,便血,崩漏等2/用于虚寒腹痛,腹泻等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凡能通畅血行、消散瘀血,治疗瘀血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又称活血祛瘀药。药名

性味功效临床应用

川芎辛,温,肝胆心包活血行气,

祛风止痛1、用于血瘀气滞证2、用于头痛3、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

延胡索辛苦温,心肝脾活血,行气,止痛用于血瘀气滞诸痛

郁金辛、苦,寒,肝心

胆活血止痛,行气解郁,

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1、用于血瘀气滞之胸胁腹痛

2、用于热病神昏,癫痫等证

3、

用于肝胆湿热证4、用于肝郁化火,气火上逆,破血妄行之吐

血、衄血及妇女倒经等

乳香辛苦温,心肝脾活血止痛,消肿生肌1、用于血瘀诸痛证2、用于疮疡痈仲,瘰疬没药苦辛平,心肝脾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用于瘀血阻滞之证

丹参苦,微寒,心肝活血调经,凉血消痈,

清心安神1、用于血瘀经闭、通经、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等证2、用于血瘀之心腹疼痛,癥瘕积聚等证3、用于疮疡痈肿4、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烦躁不安及心悸失眠等证

红花辛,温,心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1、用于血瘀通经、经闭,产后瘀滞腹痛等证2、用于癥瘕积

聚,跌打损伤,心腹损伤,心腹瘀阻疼痛等证3、用于血热瘀

滞斑疹紫暗

桃仁苦、甘,平;有小

毒,心肝大肠活血祛瘀,润肠通便,

止咳平喘

1、用于多种血瘀证

2、用于肺痈,肠痈

3、用于肠燥便秘4

止咳平喘

益母草苦、辛,微寒,肝

心膀胱活血祛瘀,利水消肿,

清热解毒

1、用于妇人经产诸证

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3、用于疮痈

肿毒,皮肤搔痒

牛膝苦、酸、甘,平,

肝脾活血通经,补肝肾,

强筋骨,引火(血)

下行,利尿通淋

1、用于血瘀之痛经、经闭、产后腹痛、胞衣不下及等证

2、

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无力3、用于上部火热证4、用于淋

证,水肿,小便不利

鸡血藤苦、甘,温,肝活血补血,舒筋活络1、用于血瘀或血虚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证2、用于痹

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莪术辛、苦,温,肝脾破血行气,消积止痛1、用于血瘀气滞所致的癥瘕积聚2、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

三棱苦、辛,平,肝脾破血行气,消积止痛1、用于血瘀气滞经闭腹痛,癥瘕积聚2、用于食积气滞,脘

腹胀痛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凡能化痰或祛痰治疗痰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喘息为主要作用,用治咳喘证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第一节温化寒痰药

药名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

半夏辛,温;有毒,

脾胃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

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1、用于湿痰、寒痰证

2、用于胃气上逆呕吐

3、用于胸

痹,结胸,心下痞,梅核气4、用于瘰疬瘿瘤,痈疽肿毒

及毒蛇咬伤等

天南星苦、辛,温;有

毒,肺肝脾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

用消肿止痛

1、用于湿痰、寒痰证

2、用于风痰所致的眩晕,中风,

癫痫及破伤风3、用于痈疽肿痛,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白附子辛、甘,温;有

毒,胃肝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

毒散结止痛

1、用于风痰所致中风口眼 斜,惊风癫痫,破伤风,偏

头痛等2、用于瘰疬痰核、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

白芥子辛,温,肺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

络止痛1、用于寒痰壅肺,悬饮2、用于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关节肿痛,阴疽流注

旋覆花苦、辛、咸,微

温,肺脾胃大肠

降气化痰,降逆止呕1、用于痰饮壅肺或痰饮蓄结证2、用于噫气,呕吐

第二节清化热痰

桔梗苦、辛,平,肺开宣肺气,祛痰排脓,

利咽1、用于肺气不宣的咳嗽痰多,胸闷不畅2、用于热毒壅肺之肺痈3、用于咽喉肿痛,失音

川贝母苦、甘,微寒,

肺心清化热痰,润肺止咳,

散结消肿

1、用于肺热、肺燥及阴虚咳嗽

2、用于瘰疬及乳痈、肺痈、

疮痈等

浙贝母苦,寒,肺心清热散结,化痰止咳1、用于风热、痰热咳嗽2、用于瘰疬,瘿瘤,疮痈,肺痈等

瓜蒌甘、微苦,寒,

肺胃大肠清热化痰,利气宽胸,

散结消痈,润燥滑肠

1、用于痰热咳喘

2、用于胸痹,结胸等

3、用于肺痈、肠痈、

乳痈等4、用于肠燥便秘

竹茹甘,微寒,肺胃清化热痰,开郁除烦,

清胃止呕1、用于肺热咳嗽2、用于痰火内扰之心烦失眠3、用于胃热呕吐

第三节止咳平喘药

苦杏仁苦,微温;有小毒,肺止咳平喘润肠通便1、用于咳喘诸证2、用于肠燥便秘

大肠

苏子辛,温,肺大肠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1、用于痰壅气逆咳喘2、用于肠燥便秘

桑白皮甘,寒,肺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咳喘、水肿

葶苈子苦、辛,大寒,肺膀胱泻肺平喘利水消肿1、用于痰涎壅盛咳喘2、用于胸腹积水实证第十四章安神药

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用治神志失常病症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第一节重镇安神药

朱砂甘,寒;有毒,

心镇心安神,清热解毒1、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2、用于惊风、癫痫3、用于疮痈肿

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磁石咸,寒,心肝

肾镇惊安神,平肝潜阳,

聪耳明目,纳气定喘

1、用于心神不宁,惊悸,癫痫

2、用于肝阳眩晕

3、用于肝肾亏虚,

目暗耳聋4、用于肾虚喘促

龙骨甘、涩,平,

心肝肾镇惊安神,平肝潜阳,

收敛固涩

1、用于心神不宁,心悸失眠,惊痫癫狂

2、用于肝阳眩晕

3、用于

滑脱诸证4、用于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愈

第二节养心安神药

酸枣仁甘、酸,平,心肝

养心益肝,安神,敛汗1、用于心悸失眠2、用于体虚多汗

远志苦、辛,微温,心

肾肺宁心安神,祛痰开窍,

消散痈肿

1、用于惊悸,失眠健忘

2、用于痰阻心窍,癫痫发狂

3、用

于咳嗽痰多4、用于痈疽疮毒,乳房肿痛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

凡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称为平肝息风药。

第一节平抑肝阳药

石决

咸,寒,肝平肝潜阳,清肝明目1、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2、用于目赤,翳障,视物昏花

牡蛎咸、涩,微寒,

肝肾平肝潜阳,软坚散结,

收敛固涩

1、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2、用于痰核,瘰疬,癥瘕积聚等证

3、用于滑脱诸证

4、用于胃痛泛酸

赭石苦,寒,肝心平肝潜阳,重镇降逆,

凉血止血1、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2、用于呕吐,呃逆,噫气等证3、用于气逆喘息4、用于血热吐衄,崩漏

第二节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咸,寒,肝心平肝息风,清肝明

目,清热解毒

1、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

2、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

3、用于肝

火上炎,目赤头痛4、用于瘟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

牛黄苦,凉,肝心息风止痉,化痰开

窍,清热解毒1、用于瘟热病及小儿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2、用于温热病热入心包及中风、惊风、癫痫等痰热蒙蔽心窍所致之神昏、口噤、痰鸣等证3、用于咽喉肿痛、溃烂及痈疽疔毒等热毒壅滞郁结之证

钩藤甘,微寒,肝

心包息风止痉,

清热平肝

1、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

2、用于头痛,眩晕

天麻甘,平,肝息风止痉,平抑肝

阳,祛风通络1、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2、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3、用于肢麻痉挛抽搐,风湿顽痹

地龙咸,寒,肝脾

膀胱清热息风,通络,

平喘,利尿

1、用于高热惊痫、癫狂

2、用于气虚血滞,半身不遂

3、用于痹证

4、

用于肺热哮喘5、用于热结膀胱,小便不利或尿闭不通

全蝎辛,平;有毒,

肝息风止痉,攻毒散

结,通络止痛

1、用于痉挛抽搐

2、用于疮疡肿毒,瘰疬结核

3、用于风湿顽痹、顽

固性偏正头痛

蜈蚣辛,温;有毒,

肝息风止痉,攻毒散

结,通络止痛

1、用于痉挛抽搐

2、用于疮疡肿毒、瘰疬、结核

3、用于风湿顽痹

4、

用于顽固性头痛

第十六章开窍药

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用于治疗闭证神昏病证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麝香辛,温,心脾开窍醒神,活血痛经,

止痛,催产1、用于闭证神昏2、拥有图疮疡肿毒,咽喉肿痛3、用于血瘀经闭,癥瘕,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4、用于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冰片辛苦微寒,心

脾肺

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1.闭证神昏,2.目赤肿痛,3.疮疡肿痛,溃后不敛。

石菖蒲辛、苦,温,

心胃

开窍宁神,化湿和胃1、用于痰湿蒙蔽清窍之神昏、癫痫、头晕、耳鸣2、用于湿阻中焦,

脘腹胀闷,痞塞疼痛

第十七章补虚药

凡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以提高抗病能力,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亦称补养药或补益药。

第一节补气药

人参甘、微苦,微

温,心肺脾大补元气,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1、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症候

2、用于肺气虚弱得短气喘

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证3、用于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

溏等证4、用于热病气津两伤之身热口渴及消渴等证5、用于气血亏

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证

党参甘,平,脾肺补中益气,生津,

养血1、用于中气不足的食少便溏、四肢倦怠等证2、用于肺气亏虚的气短咳喘、言语无力、声音低弱等证3、用于热伤气津,气短口渴之证4、用于气血两亏的面色萎黄,头晕心悸等证

黄芪甘,微温,脾

肺补气升阳,益卫固表,

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1、用于脾胃气虚及中气下陷诸证

2、用于肺气虚及表虚自汗,气虚

外感诸证3、用于气虚水湿失运的浮肿,小便不利4、用于气血不足,

疮疡内陷的脓成不溃或溃久不敛5、用于气虚血亏的面色萎黄、神倦

脉虚等6、用于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等7、用于气虚血滞不行

的关节痹痛、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等8、用于气虚津亏的消渴证

白术苦、甘,温,

脾胃补气健脾,燥湿利水,

固表止汗,安胎

1、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的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肢软神疲等证

2、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内停之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

3、用于脾

虚气弱,肌表不固而自汗4、用于脾虚气弱,胎动不安之证

山药甘,平,脾肺

肾益气养阴,补脾肺肾,

固精止遗

1、用于脾胃虚弱证

2、用于肺肾虚弱证

3、用于阴虚内热,口渴多

饮,小便频数的消渴证

甘草甘,平,心肺

脾胃益气补中,清热解毒,

祛痰止咳,缓急止痛,

调和药性

1、用于心气不足的心动悸,脉结代,与脾气虚弱的倦怠乏力,食少

便溏等2、用于痰多咳嗽3、用于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4、用于药性

峻猛的方剂中5、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第二节补阳药

鹿茸甘、咸,温,

肾肝壮肾阳,益精血,强

筋骨,调冲任,固带

脉,托疮毒

1、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早泄,宫寒不孕,尿频不禁,头

晕耳鸣,腰膝酸痛,肢冷神疲等证2、用于肝肾不足的筋骨痿软,小

儿发育不良,囟门过期不合,齿迟,行迟等3、用于冲任虚寒,带脉

不固的崩漏不止,带下过多4、用于疮疡久溃不敛,脓出清稀,或阴

疽内陷不起

巴戟天甘、辛,微温,

肾肝

壮肾阳,益精血,强

筋骨,祛风湿

1、用于肾阳虚弱的阳痿,不孕,月经不调,少腹冷痛等证

2、用于

肝肾不足的筋骨痿软,腰膝疼痛,或风湿久痹,步履艰难

淫羊藿辛、甘,温,

肝肾

温肾壮阳,强筋骨,

祛风湿

1、用于肾阳虚的阳痿,不孕及尿频等证

2、用于肝肾不足的筋骨痹

痛,风湿拘挛麻木等证

补骨脂辛、苦,温,

肾脾

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暖脾止泻,纳气平喘

1、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之腰膝冷痛,阳痿,遗精,尿频等证

2、

用于脾肾阳虚泄泻3、用于肾不纳气的虚喘

益智辛,温,肾脾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温脾止泻,开胃摄唾1、用于肾气虚寒之遗精滑精,遗尿尿频等2、用于脾寒泄泻,腹中冷痛,口多涎唾等

肉苁蓉甘、咸,温,

肾大肠

补肾阳,益精血,润

肠通便

1、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的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

2、

用于肠燥便秘

菟丝子甘,温,肝肾

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止泻,安胎

1、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尿频,带下等证

2、用于肝肾不足,

目失所养而致目昏目暗,视力减退之证3、用于脾肾虚泄4、用于肝

肾不足的胎动不安

沙苑子甘,温,肝肾补肾固精,养肝明目1、用于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小便遗沥,白带过多及腰痛等2、用

于肝肾不足的眩晕目昏

杜仲甘,温,肝肾补肝肾,强筋骨,安

胎1、用于肝肾不足的腰膝酸痛,下肢痿软及阳痿,尿频等证2、用于肝肾亏虚,下元虚冷的妊娠下血,胎动不安,或习惯性流产等

续断苦、甘、辛,

微温,肝肾补肝肾,强筋骨,止

血安胎,疗伤续折

1、用于肝肾不足,腰痛脚弱,风湿痹痛,及跌打损伤,骨折,肿痛

等证2、用于肝肾虚弱,冲任失调的胎动欲坠或崩漏经多等

第二节补血药

药名性味功效临床应用

当归甘、辛,温,

肝心脾补血,活血,调经,

止痛,润肠

1、用于血虚诸证

2、用于血虚或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

经闭等证3、用于血虚,血滞或寒滞,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的

疼痛证4、用于痈疽疮痈5、用于血虚肠燥便秘

熟地黄甘,微温,肝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1、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证2、用于

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3、用于肝肾精血亏虚

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

白芍苦、酸、甘,

微寒,肝脾养血调经,平肝止痛,

敛阴止汗

1、用于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崩漏等证

2、用于肝阴不足,

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

等证3、用于阴虚盗汗,及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证

制何首乌

生何首乌甘、涩,微温

肝肾

甘、苦,平,

心肝大肠

补益精血,固肾乌须

截虐,解毒,润肠通

便

1、用于血虚而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萎黄乏力,及肝肾精血亏

虚的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崩带,须发早白等证2、用于体虚

久疟,肠燥便秘及痈疽瘰疬等证

阿胶甘,平,肺肝

肾补血,止血,滋阴润

1、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等

2、用于多种出血证

3、用于阴虚

证及燥证

第四节补阴药

性味功效临床应用

麦冬甘、微苦,微

寒,心肺胃养阴润肺,益胃生津,

清心除烦

1、用于肺阴不足,而有燥热的干咳痰粘、劳嗽咳血等

2、用于胃阴

虚或热伤胃阴,口渴咽干,大便燥结等3、用于心阴虚及温病热邪

扰及心营,心烦不眠,舌绛而干等

石斛甘,微寒,胃

肾养阴清热,益胃生津1、用于热病伤津之低热烦渴、阴虚虚热不退等证2、用于胃阴不足

等证

枸杞子甘,平,肝肾补肝肾,明目,润肺1、用于肝肾不足的腰酸遗精,及头晕目眩,视力减退,内障目昏,

消渴等2、用于阴虚劳嗽

龟甲甘、咸,寒,

肝肾心滋阴潜阳,益肾健骨,

固经止血,养血补心

1、用于阴虚内热,阴虚阳亢及热病阴虚风动等证

2、用于肾虚骨痿,

小儿囟门不合等证3、用治阴虚血热,冲任不固的崩漏、月经过多

等4、用于心虚惊悸,失眠,健忘

鳖甲咸,寒,肝肾滋阴潜阳,软坚散结1、用于阴虚发热,阴虚阳亢,阴虚风动等证2、用于癥瘕积聚,疟

母等

第十八章收涩药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又称固涩药。

第二节敛肺涩肠药

性味功效临床应用

五味子酸、甘,温,肺

肾心

敛肺滋肾,生津敛汗,涩精止泻,

宁心安神

1、用于久咳虚喘

2、用于津伤口渴,消渴

3、用于自汗,

盗汗4、用于遗精,滑精5、用于久泻不止6、用于心悸,

失眠,多梦

乌梅酸、涩,平,肝

脾肺大肠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

安蛔止痛

1、用于肺虚久咳

2、用于久泻久痢

3、用于虚热消渴

4、

用于蛔厥腹痛,呕吐

肉豆

辛温,脾胃大肠涩肠止泻,温中行气1、用于久泻,久痢2、用于胃寒胀痛,食少呕吐

第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

药名性味功效临床应用

山茱萸酸,(涩),微温,

肝肾

补益肝肾,收敛固涩1、用于肝肾亏虚之头晕目眩,腰膝酸软,阳痿等证2、用于遗

精滑精,遗尿尿频3、用于崩漏下血,月经过多4、用于大汗不

止,体虚欲脱证

莲子甘、涩,平,脾

肾心补脾止泻,固涩止带,

益肾固精,养心安神

1、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

2、用于肾虚遗精,滑精

3、用于

带下证4、用于虚烦,失眠,惊悸

芡实甘、涩,平,

脾肾补脾止泻,益肾固精,

除湿止带

1、用于脾虚止泻

2、用于肾虚遗精滑精,遗尿,白浊

3、用于

带下证

海螵蛸咸、涩,微温,

肝肾

固精止带,收敛止血,

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1、用于遗精,带下

2、用于崩漏下血,肺胃出血,创伤出血

3、

用于胃痛吐酸4、湿疮,湿疹,溃疡不敛

第二十章杀虫止痒药

凡以攻毒杀虫、燥湿止痒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杀虫止痒药。

药名性味功效临床应用

雄黄辛温有毒,心肝胃解毒,杀虫1、用于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虫蛇咬伤2、用于虫积腹痛

硫黄酸,温;有毒,

肾大肠外用解毒杀虫止痒;内

服补火壮阳通便

1、用于疥癣,湿疹,皮肤瘙痒

2、用于肾虚寒喘,阳痿,虚

冷便秘。

第二十一章拔毒生肌药

凡以拔毒化腐,生肌敛疮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拔毒生肌药。

药名性味功效临床应用

升药辛,热;有大毒

肺脾

拔毒化腐用于痈疽溃后,脓出不畅;或腐肉不去,新肉难生。

归纳最全面最完整中药学表格

中药知识点 一、相同功效药物得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得药物就是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得药物就是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得药物就是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得药物就是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得药物就是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得药物就是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得药物就是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得药物就是牛蒡子、升麻、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得药物就是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得药物就是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得药物就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 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得药物就是桑叶、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得药物就是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得药物就是菊花、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得药物就是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得药物就是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得药物就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得药物就是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得药物就是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得药物就是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得药物就是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胡 黄连、白薇、黄柏、生地、玄参、泽泻、玉竹、女贞子、龟板、牡蛎 专清虚热得药物就是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得药物就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得药物就是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得药物就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得药物就是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得药物就是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得药物就是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得药物就是鳖甲、牡蛎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通草、王不留行、漏芦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得药物就是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得药物就是穿山甲 回乳——芒硝、麦芽 6.截疟——青蒿、生何首乌、槟榔、常山、砒石、鸦胆子、草果、铅丹、雄黄 既能截疟又能清热解暑得药物就是青蒿 既能截疟又能润肠通便、解毒得药物就是生何首乌 既能截疟又能吐痰涎得药物就是常山 既能截疟又能驱虫消积、行气利水得药物就是槟榔

中药学笔记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风寒头痛鼻塞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中药学第九版最全表格(含临床应用)教材

《中药学》- 1 - 药名性味功效用法用量及别名第八章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麻黄辛、微苦,温肺膀胱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散寒通滞2—10龙沙,卑相 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 桂枝辛、甘,温肺心膀胱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平冲降逆3—10 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通;痰饮,水肿;心悸,奔豚。 紫苏叶辛,温.肺脾解表散寒,行气和胃5—10 风寒感冒,咳嗽呕恶;肺脾气滞,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生姜辛,微温肺脾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3—10 风寒感冒;脾胃寒证;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 香薷辛,微温肺胃脾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3—10牛至 外感风寒,内伤暑湿,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腹痛吐泻;水肿,小便不利,脚气浮肿。 荆芥辛,微温肺肝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炒炭) 5—10假苏 感冒,头痛;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疮疡初起。 防风辛,甘,微温膀胱肝脾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止痒5—10屏风 感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破伤风。 羌活辛、苦、温膀胱肾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3—10 风寒感冒,头痛项强;风寒湿痹,肩背酸痛。 白芷辛,温肺胃大肠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3—10芳香 风寒感冒;头痛,眉棱骨痛,牙痛,风湿痹通;鼻鼽,鼻渊,鼻塞流涕;带下;疮疡肿痛。 细辛辛、温心肺肾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1—3散剂0.5—1 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鼽,鼻渊,鼻塞流涕;痰饮咳喘。 藁本辛、温膀胱祛风,散寒,除湿,止痛3—10 风寒感冒,巅顶疼痛;风寒湿痹。 苍耳子辛、苦、温;有毒,肺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3—10 风寒头痛;鼻渊,鼻鼽,鼻塞流涕;风疹瘙痒;湿痹拘挛。 辛夷辛、温;肺胃散风寒,通鼻窍3—10包煎;玉兰,木笔 风寒头痛;鼻渊,鼻鼽,鼻塞流涕。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风寒头痛鼻塞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中药学表格_【强烈推荐,看了不后悔】

第一章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药名性味功效临床应用 麻黄辛、微苦,温。肺 膀胱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用于风寒表实证2.用于咳喘实证3.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辛、甘,温 肺心膀胱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 经,经闭等证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紫苏辛,温, 肺脾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1、用于外感风寒证 2、用于脾胃气滞证 3、用于食鱼蟹中毒 生姜辛,微温, 肺脾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多种呕吐证 3、用于风寒咳嗽 香薷辛,微温, 肺胃脾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1、用于阴暑证 2、用于水肿 荆芥辛,微温 肺肝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止 血 1、用于外感表证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风疹搔痒 3、用于疮疡 初起兼有表证4、用于吐衄下血 防风辛甘微温,膀胱肝 脾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 痉 1、用于外感表证 2、用于风寒湿痹证 3、用于破伤风 羌活辛苦温,膀胱肾发散风寒,胜湿止痛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风寒湿痹证 藁本辛温,膀胱肝祛风散寒,胜湿止痛1、用于外感风寒,颠顶头痛2、用于风寒湿痹 白芷辛,温,肺胃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消肿排脓,燥湿止带1、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2、用于鼻塞,鼻渊3、用于疮疡肿毒4、用于寒湿带下 细辛辛温;有小毒,肺 肾心祛风解表,散寒止痛 温肺化饮,通窍 1、用于外感风寒及阳虚外感证 2、用于头痛,痹痛,牙痛等痛 证3、用于寒饮咳喘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 (肺)祛风解表,宣通鼻窍, 除湿止痛 1、用于风寒表证及鼻渊 2、用于痹证 *葱白辛温,肺胃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阴盛格阳证。*胡荽辛温,肺胃解表透疹,健胃消食 1.用于麻疹透发不畅,2.用于胃寒食滞 *柽柳辛平,肺胃心解表透疹,祛风除湿 1. 用于麻疹透发不畅,2.用于风寒湿痹 辛夷辛温;肺胃发散风寒,宣通鼻窍1、用于风寒头痛鼻塞2、用于鼻渊头痛 鹅不食草辛,温;肺肝祛风散寒,宣通鼻窍, 化痰止咳 1、用于风寒头痛及鼻渊鼻塞 2、用于湿疮肿毒 3、用于寒痰咳喘 证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辛,凉; 肺肝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 疹解毒,疏肝解郁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者 2、用于 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3、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或 风疹搔痒4、用于肝气郁滞,证见胸闷、痛等 牛蒡子辛,苦,寒;肺 胃发散风热,宣肺透疹,利 咽散结,解毒消肿 1、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 2、用于麻疹初起,透 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3、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4、用 于热毒疮疡及痄腮 蝉蜕甘,寒; 肺肝发散风热,透疹止痒,祛 风止痉,退翳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咽痛喑哑 2、用于麻疹初起,疹发不透及风疹 瘙痒3、用于惊痫夜啼,破伤风证4、用于风热目赤,目翳,多泪 桑叶甘苦,寒; 肺肝发散风热,润肺止咳,平 肝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证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 2、用 于肺热或燥热伤肺,症见咳嗽痰少,鼻咽干燥等3、用于肝阳眩晕, 目赤昏花 菊花辛,甘,苦,微 寒,肺肝发散风热,清肝明目,平 抑肝阳,清热解毒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初起,发热头痛 2、用于目疾 3、用于 肝阳上亢,头痛眩晕4、用于疔疮中毒 蔓荆子辛苦微寒;膀胱发散风热,清利头目1、用于外感风热所致头晕、头痛及偏头痛等证2、用于目赤肿痛,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中药功效比较表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 生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 +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 白芷 +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 细辛 +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 苍耳子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 辛夷 +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2)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 +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 蝉蜕 +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 +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 升麻 +透疹,清热解毒 根 +透疹,生津止渴,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 +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 芦根 +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 天花粉+生津,消痈排脓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 +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 决明子 +润畅通便 (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中焦) + 黄柏(下焦) +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 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 +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 +凉血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中药功效比较表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 生姜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 +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 白芷 +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 细辛 +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 苍耳子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 辛夷 +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与中,利水消肿 (2)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 +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 蝉蜕 +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 +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 升麻 +透疹,清热解毒 葛根 +透疹,生津止渴,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 +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 芦根 +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 天花粉+生津,消痈排脓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 +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 决明子 +润畅通便 (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 (中焦) + 黄柏 (下焦) +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 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 (3)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 +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 +凉血 穿心莲 +凉血,燥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 板蓝根 +利咽 青黛 +清肝泻火,熄风定惊 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通淋 熊胆清热解毒,熄风止痉,清肝明目 射干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山豆根 +消肿 马勃 +止血 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止血, 鸦胆子 +截疟,腐蚀赘疣 白头翁 + 贯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杀虫 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归纳最全面最完整中药学表格

中药知识点 一、相同功效药物的区别 1.透疹——荆芥、薄荷、牛蒡子、蝉蜕、升麻、葛根、紫草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药物是荆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药物是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肿的药物是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药物是蝉蜕 既能透疹又能升举阳气的药物是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药物是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凉血解毒的药物是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药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 2.通窍——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既能通鼻窍又能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白芷 既能通鼻窍又能温肺化饮的药物是细辛 既能通鼻窍又能解表的药物是白芷、细辛、辛夷、苍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胆、桑叶、菊花、秦皮、决明子、车前子、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风热的药物是桑叶、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润燥的药物是桑叶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的药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胆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燥湿止痢止带的药物是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热解毒、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熊胆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阳、息风止痉的药物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润肠通便的药物是决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药物是车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的药物是石决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潜阳、镇惊安神的药物是珍珠母 4.清虚热——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黄连、鳖甲、银柴胡、胡黄连、白薇、黄柏、生地、玄参、泽泻、玉竹、女贞子、龟板、牡蛎 专清虚热的药物是银柴胡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润燥的药物是知母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药物是牡丹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解暑截疟的药物是青蒿 既能清虚热又能清肺降火、凉血止血的药物是地骨皮 既能清虚热又能除疳热、清湿热的药物是胡黄连 既能清虚热又能祛风湿、清湿热的药物是秦艽 既能清虚热又能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药物是鳖甲、牡蛎 5.下乳——关木通、穿山甲、通草、王不留行、漏芦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药物是关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癥、消肿排脓的药物是穿山甲

中药学打印版

总论 中药、本草、中药学的概念 中药: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及自然资源的特点;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本草:记载这类药物(植物),指整个传统的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佚名,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830多年)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年,载药1558多种,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 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年刊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 6.《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 7.《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8.《本草求真》,作者黄宫绣,成书于清代,公元1769年,载药521种,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 9.《中国药学大辞典》,作者陈存仁,成书于公元1935年,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收录词目约4300条。 解放后,中药学发展的概况: 《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成书于197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53年出版第一部药典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已出版过八部(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目前每5年修订一次,最新版本为2005年。 《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 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 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 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 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 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 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完整版)中药学教案

中药学 总论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以及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学科。 ●相关概念∶ 1、中药∶中华民族传统药物的总称。即按照中医药理论用以防治疾病的药物。 2、生药∶即生品药材。 3、生药学∶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等知识研究生药的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4、天然药物∶指来源于自然界,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的药物。 5、本草∶古代记载药物的书籍。 授课内容 1.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及特征。(10分钟) 2.中药的起源和发展。(10分) 3.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量及贡献等。(20分钟) 4.中药的产地(20分钟) 5.中药的采集(20分钟)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法 重点难点 1.中药的来源、特征、概念。 2.历代有代表性本草著作的药学成就。 3.地药材的含义,如何发展道地药材。 4.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1.掌握中药的概念,中药学的概念。 2.掌握各个时期本草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著作。 3.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4.了解中药的产地与药效的关系,了解国家中药GAP发展计划及如何发展道地药材生产以适应临床用药的需要。 5.了解植物药采集季节与药效的关系,以及不同药用部分的一般采收原则。 笫一章中药学发展概况 1、东汉《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载药365种。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专著。 2、南朝齐梁时期《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载药730种。整理、订正《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并增补《名医别录》365种药物,标志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3、唐代《新修本草》。由苏敬等主持编纂,载药844种。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官修本草。

(完整版)中药学题库与答案

中药学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 1.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C )答案:C A.《海药本草》 B.《新修本草》 C.《神农本草经》 D.《五十二病方》 E.《本草经集注》 2.世界最早的药典专著是(D)答案:D A.《本草纲目》 B.《证类本草》 C.《海药本草》 D.《新修本草》 E.《本草经集注》 3.“方药兼收”起自下列哪种书籍()答案:B A.《本经》 B.《证类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 E.《本草纲目拾遗》 5.最早增列“诸病通用药”书籍的是()答案:D A.《海药本草》 B.《证类本草》 C.《本草纲目》 D.《本草经集注》

7.属于云南道地药材的是()答案:B A.阿胶 B.三七 C.附子 D.人参 E.当归 8.可以随时采收的药材是()答案:A A.矿物药 B.动物药 C.根类植物药 D.叶类植物药 E.树皮类植物药 9.以下哪项是炮制“炙”的辅料()答案:C A.土 B.米 C.蜜 D.蛤粉 E.滑石粉 10.以下哪项是炮制“炒”的辅料()答案:B A.酒 B.土 C.醋 D.姜汁 E.盐水

11.淡味药的功效是()答案:D A.发散 B.行气 C.活血 D.利水 E.泻下 12.具有“补虚”功效的药味是()答案:B A.苦 B.甘 C.咸 D.酸 E.辛 13.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功效的药味是()答案:E A.苦 B.甘 C.咸 D.酸 E.辛 14.酸、涩之味药的功效是()答案:D A.利水渗湿 B.清热解毒 C.软坚散结 D.收敛固涩 E.缓急止痛 )答案: A 15.具有“燥湿”功效的药味

B.涩 C.咸 D.淡 E.辛 16.咸味药的功效是()答案:C A.活血行气 B.降逆止呕 C.软坚散结 D.收敛固涩 E.缓急止痛 17.苦味药可以治疗()答案:E A.自汗证 B.盗汗证 C.气虚证 D.血虚证 E.便秘证 19.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称为() 答案: D A.相须 B.相使 C.相畏 D.相杀 E.相恶 20.属于十八反的配伍是()答案:A A.甘草与芫花

(完整版)中药学表格[全.doc

《中药学》第一章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 药名性味功效临床应用 麻黄辛、微苦,温。发汗解表,宣肺平 肺、膀胱喘,利水消肿 桂枝辛、甘,温发汗解肌,温经通 肺、心、膀胱脉,通阳化气 紫苏辛,温,发汗解表,行气宽 肺、脾中,解鱼蟹毒 生姜辛,微温,发汗解表、温中止 肺、脾呕,温肺止咳 香薷辛,微温,发汗解表,化湿和 肺、胃、脾中,利水消肿 荆芥辛,微温,祛风解表,透疹止 肺、肝痒,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祛风解表,胜湿止 膀胱、肝、脾痛,止痉 羌活辛、苦、温,发散风寒,胜湿止 膀胱、肾痛 藁本辛、温;膀胱、祛风散寒,胜湿止 肝痛 白芷辛,温,肺胃祛风散寒,通窍止 痛,消肿排脓,燥 湿止带 细辛辛、温;有小毒,祛风解表,散寒止 肺、肾、心痛,温肺化饮,通 窍 苍耳子辛、苦、温;祛风解表,宣通鼻 有小毒,肺窍, 除湿止痛 - 1 - 补充知识点 1、“喘家圣药” 2、“发汗解表第一药” 3、治风寒湿痹、阴疽、痰核。 “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桂枝的六大功 效 1、治疗气滞痰凝的梅核气; 2、治疗鱼蟹中毒,可单用至30~ 60g,不宜久煎; 3、苏叶长于发汗解表,苏梗长于理气安胎 1、“呕家圣药” ; 2、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之轻证; 3、误食生半夏、生南星的喉舌发麻者,食鱼蟹中毒 1、不宜久煎; 2、“夏月麻黄” 1、不宜久煎 2、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炭 1 治风疹、皮疹瘙痒2、风湿上犯而致偏正头痛3、疏肝理气,治肝气乘脾,肝胃不和的腹痛泄泻 4 炒炭止血,治肠 风下血,妇女血崩 1、太阳经头痛(偏正头痛、眉棱骨头痛属寒者) 2、善治 腰以上风寒湿痹; 3、治疗风寒夹湿表证 1 太阳风寒,循经上犯,症见鼻塞、巅顶痛剧 2 皮肤风湿 瘙痒 1 善治阳明经头痛、眉棱骨头痛、牙痛 2祛风燥湿止痒、祛斑除臭(瘾疹、湿疹、狐臭) 1、通关开窍醒神之功效,治疗疾厥、中风; 2、细辛有小毒, 煎服 3~5g,入丸散 0.5~1g ; 3、反藜芦 1、用祛风杀虫止痒的功效,治疗风疹瘙痒、疥癣 2、治疗麻风病,须配大风子等同用

中药学表格(完整版)

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解表药,又谓发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药名性味与归经功效临床应用 麻黄辛、微苦,温。肺 膀胱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肿 1、用于风寒表实证2.用于咳喘实证3.用于风水水肿 桂枝辛、甘,温 肺心膀胱发汗解肌,温经通脉 通阳化气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 痛经,经闭等证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紫苏辛,温, 肺脾发汗解表,行气宽中 解鱼蟹毒 1、用于外感风寒证 2、用于脾胃气滞证 3、用于食鱼蟹中毒 生姜辛,微温, 肺脾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温肺止咳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多种呕吐证 3、用于风寒咳嗽 香薷辛,微温, 肺胃脾发汗解表,化湿和中 利水消肿 1、用于阴暑证 2、用于水肿 荆芥辛,微温 肺肝祛风解表,透疹止痒 止血 1、用于外感表证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风疹搔痒 3、用于 疮疡初起兼有表证4、用于吐衄下血 防风辛甘微温,膀胱肝 脾祛风解表,胜湿止痛 止痉 1、用于外感表证 2、用于风寒湿痹证 3、用于破伤风 羌活辛苦温,膀胱肾发散风寒,胜湿止痛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风寒湿痹证 白芷辛,温,肺胃祛风散寒,通窍止痛 消肿排脓,燥湿止带1、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2、用于鼻塞,鼻渊3、用于疮疡肿毒4、用于寒湿带下 细辛辛温;有小毒,肺 肾心祛风解表,散寒止痛 温肺化饮,通窍 1、用于外感风寒及阳虚外感证 2、用于头痛,痹痛,牙痛等 痛证3、用于寒饮咳喘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 (肺)祛风解表,宣通鼻窍, 除湿止痛 1、用于风寒表证及鼻渊 2、用于痹证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辛,凉; 肺肝发散风热,清利咽喉, 透疹解毒,疏肝解郁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的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者 2、用 于风热上攻所致头痛目赤,咽喉肿痛3、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 或风疹搔痒4、用于肝气郁滞,证见胸闷、痛等 牛蒡子辛,苦,寒;肺 胃发散风热,宣肺透疹, 利咽散结,解毒消肿 1、用于外感风热,证见咳嗽、吐痰不利等 2、用于麻疹初起, 透发不畅及风热发疹等证3、用于风热或热毒上攻的咽喉肿痛4、 用于热毒疮疡及痄腮 桑叶甘苦,寒; 肺肝发散风热,润肺止咳, 平肝明目 1、用于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证见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等 2、 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症见咳嗽痰少,鼻咽干燥等3、用于肝阳 眩晕,目赤昏花 菊花辛,甘,苦,微 寒,肺肝发散风热,清肝明目, 平抑肝阳,清热解毒 1、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初起,发热头痛 2、用于目疾 3、 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4、用于疔疮中毒 柴胡苦辛,微寒,肝 胆疏散退热,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1、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 2、用于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 不调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4、用于疟疾 葛根甘辛凉, 脾胃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 津止渴,升阳举陷 1、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项强 2、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3、用于热 病烦渴,内热消渴4、用于热泄热痢,脾虚久泻 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用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辛、甘,大寒 肺胃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 生肌 1、用于气分实热证 2、用于肺热咳喘 3、用于胃火牙痛 4、 用于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知母苦、甘,寒 肺胃肾清热泻火,滋阴润燥1、用于气分实热证2、用于肺热咳嗽,阴虚燥咳3、用于 阴虚消渴4、用于骨蒸潮热 栀子苦,寒,心肝肺胃 三焦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 血解毒 1、用于热病烦闷 2、用于湿热黄疸 3、用于血热出血 4、 用于热毒疮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