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辽宁省为例

地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辽宁省为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科学决策2010年第5期

溪、营口、丹东和辽阳。图2为根据L1SA显著性水平得到的人均GDP的显著性水平图,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灰色的地区为本溪市,表现为低一高的人均GDP水平,说明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其产生较强的带动作用。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地区的大力扶持,以及沈阳一抚顺、沈阳一本溪同城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再加上其自身矿产资源丰富,在这些因素的带动下,本溪已成为辽宁省经济增长较快地区。有着先天优势的海滨城市大连和省会城市沈阳一直对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起着带头的作用,其人均GDP区位分布为高一低,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心。图3和图4分别给出政府财政支出的空间相关性散点图和财政支出显著性水平图:

行分析研究时,不能忽视空间因素的影响,在用经济模型进行分析时,应该考虑空间效应的影响,即在模型中加入空间地理因素变量,如果还只是简单的应用传统的时间序列模型,会导致模型设定的偏误和估计结果的偏差,这样必然降低模型对现实经济的模拟效果。

Mo砌’sl=-0.2280

\主:

—、

、、’、

一3—2—10l23

CZ

图3财政总支出散点图

图2GDP显者住水平图

从财政支出散点图可以看出,辽宁省财政支出水平也很不均匀,低一低聚集地区比较多,而且多数地区集中在辽宁西北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的阜新和朝阳两地,财政支出水平显著偏低,铁岭和本溪表现为被高值包围的低值区,由于城市图4财政总支出显著性水平图

规模、人口规模、城市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大连、沈阳均表现为被低财政支出地区包围的高值

2?模型估计结果

在对变量进行空间相关性

区,这说明辽宁省财政支出偏低的地区较多。由

检验以后,需要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财政支于文章主要考察财政结构对经济的影响,因此其出结构和经济增长进行量化分析,由于财政支出它变量的散点图和显著性水平图没有给出。龄2

1-_

效果的滞后性,文章分别以2004~2006年的数据结论证明,对各地区财政支出结构和经济增长进

作为自变量,分别以2005~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

S4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地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辽宁省为

作者:张峁, 徐蓓蓓, 江栋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刊名:

科学决策

英文刊名: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年,卷(期):2010,""(5)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2条)

1.孙文祥,张志超.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的影响[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6).

2.曾娟红,赵福军.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优财政支出结构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4).

3.朱柏铭,祝燕君.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3).

4.杨友才.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J].山东大学学报,2009,(2).

5.余可.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8,154(9).

6.陈斐.区域空间经济关联模式分析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

7.

7.王青,张峁.地方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辽宁为例[J].山东经济,2010,(2).

8.李树培魏下海.我国财政支出对民间需求影响的动态分析(1978~2007)[J].上海经济研究,2009,(6).

9.张峁,王青,乔东艳.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长期影响效应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0,(2).

10.王青,张峁.地方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辽宁省为例[J].山东经济,2010,(3).

11.张峁,王青.财政支农、农村居民消费与农民增收的动态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统计教育,2010,(2).

12.张峁,乔东艳,带永安.中国省域建筑业发展差异的空间计量经济分析[J].科学决策,2010,(3).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孙长清基于长期经济增长的中国财政支出优化研究2005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一个主要宏观调控目标。80年代中后期,以罗默(Romer,1986)、卢卡斯(Lucas,1988)的研究为开端,长期经济增长问题再一次成为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热点,掀起了内生增长理论研究的热潮。内生增长理论的兴起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在财政支出政策上,内生增长理论认为政府的财政政策会影响稳态的经济增长率,只要政府能够纠正外部性、提供足够的保护私人产权等方面的公共服务,经济就会产生持续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每年接近以9%的速度增长,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财政政策也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财政支出管理中也出现许多突出的问题,如绝对财政支出规模的上升与相对财政支出规模的下降;财政支出结构的越位与缺位并存,挤占了稀缺的财政资源;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困难重重等等。同时,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这说明中国政府仍以经济增长作为主要宏观调控目标,并且注重人均福利水平的变化,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与速度并重。在此情况下,如何优化财政支出,保持合理的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正确解决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目前,从国内外学者对财政支出优化的研究文献来看,从长期经济增长视角来研究财政支出优化问题的国外文献较为丰富,但对财政支出优化问题缺少系统性的研究,而且没有考虑到地方财政支出优化问题。在实证分析中,绝大多数是利用跨国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没有从一个国家的国情出发做具体的分析。国内学者对于财政支出优化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在社会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进行的,没有考虑到宏观调控目标,从长期经济增长视角研究财政支出优化问题的文献较少,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为此,从理论与实证研究的需要出发,笔者选择了从长期经济增长的视角研究中国财政支出优化问题。在研究中,本文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并以定量分析为主。一方面运用数理模型进行证明,另一方面运用计量方法、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定量测算。在计量分析中运用了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协整分析等新近发展起来的计量方法。交叉运用了经济增长理论、财政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等学科知识来分析中国财政支出优化问题。如在分析中,通过数理经济学知识建立经济增长理论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进行计量分析,统计学知识进行聚类分析等,在论文中都体现得非常明显,使得本文得出许多创新性的结论。本文的基本结构如下:

本文序言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等。

正文主要包括六章。第一章主要对经济增长理论与财政支出理论进行考察,以为以后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进而提出财政支出优化的具体标准。

第二章主要对中国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运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分别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总量、结构、地方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运行的特点,以为以后的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从经济增长的视角论述了财政支出规模与财政支出结构优化问题。在这两章中,首先分别提出财政支出规模与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理论模型,然后以中国历史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在实证分析中,我们所得出的结论是,1978-2003年期间中国最优相对预算支出规模约为22%左右,最优相对综合财政支出规模约为24%。在对2004-2015年期间财政支出规模变动趋势进行预测时,得出2015年中国财政支出规模接近于中等政府支出水平。在财政支出结构的实证分析中,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财政转移性支出、科教文资本支出(含科技三项费用及挖潜支出)、国防支出、工交商流等部门事业费支出均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管理费支出均与经济增长负相关。1978-2003年期间,科研支出占GDP的最优比重约为0.95%,1978-2002年期间教育支出占GDP的最优比重约为2.37%。

第五章主要是对地方财政支出优化问题进行研究。在提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的方法对地方财政支出总量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方向进行分析。本章所得出的实证性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划分不尽合理,1978-2003年期间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最优比重为55.62%,1982-2003年期间地方综合财政支出占总综合财政支出的最优比重为68.04%。就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方向来讲,地方购买性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转移性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在购买性财政支出内部,资本性支出与经济增长正相关,消费性支出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在消费性

财政支出内部,行政管理费、农业事业费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工交商等部门事业费与经济增长正相关。

第六章对制约中国财政支出优化的因素做具体分析,考察中国财政支出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并针对中国财政支出的现状,运用我们得出的结论,提出解决中国财政支出优化的具体途径。

2.会议论文钱争鸣.于艳萍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动态影响的数量分析——比较转移性支出和购买性支出对经济增

长冲击2005

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政策工具,是政府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目标对经济运行调控最直接的方式.由于财政政策属于总需求的范畴,而经济增长属于总供给的范畴,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需要通过一定的机制传导才能有效释放其效应.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财政政策一般包括政府支出和税收两方面的内容.基于中国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而选择的是以前者为主的政策,因而本文的分析也主要集中在政府支出方面.至此,也可得出一个较为简单的结论:在经济表现不景气或萧条时,旨在刺激市场总需求,主要以扩张购买性支出为手段,大量增发国债用于投资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短期内是能够起到不错的效果的。我国自1998年以来有针对性地实施出在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其所起到的积极效应更是很好的说明。1998 2004年我国共计发行6600亿元的国债用于投资,主要投放在基础性建设,带动了银行、地方和企业等各种投资总计达到3万亿元,国债的资金带动效应是1:4.4.有学者测算,增发国债分别拉动1998-2001年经济增长1.38,1.44,1.81和1.66个百分点(马拴有,2002)。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石,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才是政府实施各种政策、调控的根本目的,则在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特别是在财政支出结构上,便应摒弃币购买性支出、轻转移性支出的错误观点。虽然转移性支出在影响经济上不如购买性支出那么直观,易于见效;但实证的结果告诉我们,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在购买性支出之下,不同的是它更主要表现在长期影响。

3.学位论文韩占府西部地方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研究2008

经济增长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永恒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成为了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东、西部人均收入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加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我国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需要不断调整。公共财政支出对国家经济增长,尤其是地域经济增长有着重大影响。

在“十一五”规划和第六次政府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论文以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结合以及比较的方法,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一般到特殊的原则,沿着公共财政演进的路径,并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将西方经济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融合,以现有的公共财政支出理论和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深入探讨了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建构了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数理模型,利用我国东、西部的相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公共财政支出对我国西部经济增长的研究,从理论上进一步丰富了财政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从实践上为合理的调整我国西部公共财政支出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了公共财政演进的过程,论述和评价了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理论,奠定了研究的基础。

二是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理论研究。在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理论和新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以及“资源约束”和“需求约束”双重约束前提下,进一步研究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三是构建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理模型。在研究政府在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基础上,以巴罗的公共产品理论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理模型。

四是构建了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模型并加以实证。在本文构建的数理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模型,并运用我国东、西部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得到相应结论。

经过上述研究,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一是理论分析了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公共财政支出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短期和长期增长,但作用于短期经济增长的效用更为明显。

二是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效应已经凸现,东西部间的经济差距已开始缩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路线,重点支持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东、西部间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出于减小东西部经济差距的目的,我国政府于1999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人均名义GDP都在不断增加,但是,从2004年开始,东西部名义人均GDP之间的差距开始变小,表明西部大开发政策效应开始凸显。三是论文利用东西部数据,计量分析了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认为公共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性,但西部地区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效应明显低于东部。西部公共财政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仅仅带动经济增长0.0467个百分点,而东部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能够带动经济增长0.2933个百分点。

四是论文利用东西部数据,计量分析了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认为基本建设支出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性,科教文卫和行政管理支出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性。相比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科教文卫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足。因此,应加强西部地区教育、卫生、科研等方面的公共财政支出。

论文难以详细研究全部相关因素,但通过西部地区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论文在以下方面取得创新:

一是角度创新:对于我国西部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论证,我国不同学者均是从定性的角度去分析,尚未有从实证的角度,利用我国东、西部比较来分析我国西部公共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因此,这是本文在选题上的一大创新;

二是理论创新: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的创新,本文从“供给约束”和“需求约束”两个角度下,以新凯恩斯理论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利用图示直接说明了公共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三是理论模型创新:在建构公共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理模型时,本文在巴罗生产函数的基础上,直接把财政支出结构项加入生产函数,从而达到对此生产函数的创新。

4.期刊论文哈尼帕·瓦利斯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现代商业2008,""(26)

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财政支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在财政支出中,财政投资具有生产性,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这说明如果今后增加教育、科研、卫生等支出,优化投资结构,增加基础设施等制约经济增长瓶径等方面的投资就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财政消费与经济负增长相关,这说明我国的财政消费规模已超过了合理的界限,如行政机构人员过多等问题,政府应该结合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合理界定公共支出范围,削减财政消费规模.本文通过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出一些建议.

5.学位论文钟原地方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研究2008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新古典增长理论兴起以来,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就成为经济增长理论关注的问题之一。新古典增长模型用技术进步阐释了区域间经济增长水平的差异,其认为由于资本的边际产出呈现递减趋势,如果区域间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区域间的人均产出或收入水平将趋于均衡,即拥有较低人均产出水平的经济具有较高的增长率,而拥有较高人均产出水平的经济则有较低的增长率,他们最终都向相同的稳定人均产出水平收敛。经济增长理论把这种现象称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收敛性假说对于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提出了富有吸引力的预期,对于区域间存在的经济差距,给予了强有力的解释。所以,围绕着收敛存在与否、收敛速度的快慢以及引致收敛的原因等问题,各国学者纷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国外早期的收敛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检验国家间是否存在收敛和测定收敛速度上。20世纪90年代之后,学者们发现一国内部各区域间的各种差异比国家间的差异小,经济增长比国家间更容易达到收敛。因此,研究的注意力由国家间收敛转向研究一国内部区域间的收敛。与此同时,新经济增长理论对收敛性假说的实证分析方法产生质疑,认为新古典思想的收敛现象在世界经济中并不是普遍存在的,甚至有学者用实证分析证明在一些地区存在经济增长发散。这些对收敛假说无效性的证明都促进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即支持了新经济增长理论中技术和资本存在溢出效应,会形成经济生产规模收益递增,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人均产出的差异可能无界发散的结论。

中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中国各个省级行政区之间的经济增长收敛性。其分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多种指标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地区经济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另一类是为中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绩效和收敛特征提供理论解释。

我国从确立区域发展战略直到如今,已经整整15年。而这15年所坚持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的经济效率得到极大提升,资源配置日趋优化,经济总体上保持了高速、持续的增长,经济总量水平迈入一个新的台阶,全国省际间的经济差距呈现缓慢减小的趋势。但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差异依然巨大,进一步减小区域差异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经济差异过大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必将影响到国家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经济增长收敛理论告诉我们,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各种要素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起到促进区域经济收敛的作用,由此政府就

必须通过创设有利于收敛发生的条件,强化引致收敛的政策机制,有效地缩小区域经济差距,达到调控区域经济差距的目的。而政府实现其职能,创造促进经济收敛的政策机制,其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财政支出,那么财政支出是否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收敛?是财政支出总量还是某一部分财政支出促进地区经济的收敛?上述问题就是本文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由此就有必要对经济增长收敛性与财政支出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围绕本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在结构与内容上做了如下安排:首先,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背景及其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经济收敛的文献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进行综述,同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内容框架。第1章主要是对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以及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进行回顾,主要阐述经济增长收敛的基本涵义以及基本理论。介绍了收敛性的基本概念,包括绝对收敛假说、条件收敛假说、俱乐部收敛假说;概述了经济增长收敛理论的基础,包括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同时介绍财政支出规模以及财政支出结构的相关概念,并对本文采用的财政支出结构变量进行了相关说明。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中的财政政策含义以及经济增长收敛理论中的财政政策对我国财政改革的一些基本启示。第2章主要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及地区财政支出的现状。本章主要分析了三大区域的经济差异以及财政支出的现状和差异,并提出相应需解决的问题,为下一章实证分析做铺垫。第3章为地方财政支出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的实证研究。本章首先对财政支出总量对省际经济收敛的影响建立实证模型,并对三大区域不同时间段的地方财政支出总量对各区域内部的经济收敛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然后对全国及三大区域的财政支出项目对经济收敛的影响建立实证模型,对全国及各个区域的经济收敛情况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以上分析探寻财政支出对区域间经济差异的是否存在影响。第4章是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对第2章和第3章的实证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同时根据模型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一、财政支出规模是影响省际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其表明了为了促进区域经济收敛,缩小区域经济差距,需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提高地方财政支出的效率。

第二、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收敛条件为各省地方财政支出中的经济建设支出、支农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和行政管理费用支出。为此,各地区就必须强化地方财政调控功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地方财政更要注意加快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调整地方财政供给范围论文的主要贡献:

第一、本文在选题方面以财政支出与经济收敛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有一定新意。这是因为目前涉及到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的文献更强调市场的作用,而针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影响进行系统分析的较少。

第二,本文分析出了一些较有新意的结论:

(1)本文在具体分析时以2003年实施东北振兴战略开始前后作为一个时间分界点,对这个时间点前后的经济收敛性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中国省际区域经济增长在1995-2006年期间存在绝对收敛趋势,但中国省际间的收敛速度很慢,仅为0.38%。同时可以看出,在这12年之内,中部的经济差异在减小,即呈现出经济的“俱乐部”收敛特征;而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内经济差异在不断扩大,呈现出经济发散的特征。这也就是说,中国从总体来看经济呈现收敛状态,而地区之间除中部地区外并不存在显著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中国从2003年开始到2006年期间经济存在明显的收敛趋势,地区的差异在这4年中以2.04%的速度快速收敛。

(2)财政支出规模是影响经济增长收敛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财政支出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省际间的经济增长的收敛。

(3)本文在分析财政支出的具体支出项目的条件β收敛时,得出财政支出的具体支出项目(经济建设支出、支农支出、科教文卫、行政管理支出)对经济增长与收敛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影响全国乃至三大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收敛条件。实证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经济建设支出、支农支出和科教文卫支出能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协调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6.期刊论文庞瑞芝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南开经济研究2002,""(3)

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财政支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在内生增长模型中,更是如此。本文在构建一个一般性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财政政策影响经济增长的两种作用机制:影响有效劳动的生产率和供给的作用机制以及影响资本生产率和有效供给的作用机制。通过对财政支出影响经济增长的这两种作用机制分析,本文最后得出政府影响经济增长的最优财政支出的原则和内容。

7.学位论文雷俊财政制度变革对财政支出变化的影响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研究2009

本文主要研究财政制度性质对于财政支出的影响及其对于经济增长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通过比较分析阐述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对于我国深化制度变革、财政支出稳定性改善的意义、公共财政制度下财政支出作为内生因素促进经济增长效果的评价。

首先,为了凸现本文研究的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主要观点与创新,我们在第一章导论中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财政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相互关系引出公共财政制度对于产权保护、财政支出平稳性的重要意义,并且是否在公共财政制度下公共产品因素是作为内生增长主导因素使得经济增长在最优路径。在导论中,我们介绍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基本上为由整体到个体的探究思路,而研究方法呈现出方法的多样性、互补性的特征。在探究思路上,首先需要确定财政制度与制度环境的关系以及公共财政制度的“定义”,并且从个体上比较了中英两国公财政制度形成的路径差异,然后在整体上研究中西方制度变迁、制度环境、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制度均衡的特点,验证了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后使得财政支出整体实现平稳性的特点。在验证了财政支出整体性平稳基础上,接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个体国家做了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前后财政支出平稳性变化检验。然后运用Barro内生增长模型、面板数据,对于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前后、不同公共财政制度具体形式财政支出的最优规模进行了整体计量经济学研究。最后,再以Barro内生增长模型分别对于个体国家研究其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前后的最优财政支出规模以及财政支出对于社会总产出的影响变化情况。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有效地把历史与逻辑、定量与定性、整体与重点、规范与实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沿着上述的思路与方法在第二章到第七章逐渐展开,具体如下:

在第二章,我们从制度安排、制度环境之间的关系来论述财政制度的性质。财政制度是一个制度性契约,它是公共产品买卖无契约的产物。财政制度作为制度性契约并没有改变其作为不完全契约的条件而只是减低了公共产品买卖的契约不完全性。财政制度是一个公共产品,决定其剩余控制权的只能是由上一级基础契约来决定。上一层基础契约最核心、最稳定的两个方面为政治性制度环境和经济性制度环境,它们直接决定着财政制度的“产权

”即决定着其根本性质。公共财政制度是由产权所有人民主的规则——政治性制度环境和现代产权规则——经济性制度环境共同决定。在比较了中、英两国制度环境形成和变迁的原因差异,我们知道了我国没有走上公共财政制度有着深层次的经济原因。

在第三章,我们从财政制度、制度环境之间的关系去论述了西方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变迁、实现制度均衡的机理,并且分析了我国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变迁的特殊性。西方公共财政制度实现制度均衡得益于替代性的政治市场发挥作用,而我国的公共财政制度需要建立在互补性的政治市场。我们通过对于公共财政制度国家的财政支出整体平稳性检验,确实公共财政制度能够压低统治租金,并且能够使得财政支出趋于稳定。

我们在第三章已经得到建立公共财政制度能够从整体上使得财政支出趋于平稳,因此我们在第四章继续应用Busetti、Taylor(2004)的LBI检验方法对于个体国家在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前后财政支出的平稳性变化做了检验。由于受到数据的条件限制,我们只能选取了韩国等15国进行检验,从我们检验的结果得到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使得财政支出的稳定性的变化并没有呼应我们在第三章面板数据平稳性检验的结果——在整体上公共财政制度具有使得“财政支出平稳”的效果,而从我们检验个体国家情况来看,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并没有那么具有使得财政支出稳定性增加的效果。

在第五章,我们首先对Barro模型的均衡条件进行了求解,并且找到模型最优条件的参数限制。运用面板数据对于不同的制度环境类型变化以及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前后的变化进行研究得到,仅仅政治性制度环境变化比政治性、经济性制度环境同时变化能够使得最优财政支出规模显著增大,但是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并没有立竿见影使得最优财政支出规模产生明显变化;我们也运用面板数据对于不同选举规则、政体形式研究得到Majioritarian选举规则比Proportional选举规则下更大的最优财政支出规模,而总统制比议会制下更大的最优财政支出规模——这与相关学者的研究存在着一定不同,反映出不同公共财政制度具体形式可能存在与最优财政支出规模偏离的问题,也就是说存在一定的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没有最大化,所以公共财政制度并不是一定能够实现公共产品供给最优化的制度,而且具体制度形式都会对于财政支出的规模产生影响。

在第六章,我们运用Barro模型对于我国改革前后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即最优财政支出规模进行回归求解,并且做了我国改革前后的脉冲效应分析。我国改革前最优财政支出规模较小而且实际财政支出规模远远大于最优规模,这样导致我国的财政支出的边际产量不高,也从侧面反映出“政府活动”的低效;改革开放后我国最优财政支出规模明显增大而且实际财政支出规模偏小,这表明我国改革后政府活动相关广义公共产品作为内生因素促进经济增长是明显的。

在第七章,我们继续运用Barro模型对于11个样本国家计算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前后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即最优财政支出规模,并且做了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前后的脉冲效应分析。这些样本国家在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前后都呈现财政支出规模小于最优财政支出规模,并且在这11个国家中只有50%左右的国家偏离最优财政支出规模的比例在缩小,但是仍然距离最优财政支规模有相当大的空间,也就是说Barro内生增长模型框架下公共产品作为内生增长因素在公共财政制度中有可能缺乏说服力。从脉冲响应分析看,除了少数国家在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后出现了脉冲响应变得更加糟糕的结果,其他国家都出现了在公共财政制度建立后脉冲响应更加优化的结果。

经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公共财政制度并不是使得公共产品作为内生增长因素的制度,也即意味着在公共财政制度下主要还是发挥公共财政制度压低统治租金、保护产权作用以使得企业自身的创造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将会对于在公共产品内生因素耗尽下我国从Barro式内生增长方式转变为非公共产品内生增长方式起到重要作用。

8.期刊论文杨杰.叶小榕.宋马林.YANG Jie.YE Xiao-rong.SONG Ma-lin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基于2003-200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市场2009,""(28)

财政政策是政府在宏观上调整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工具.对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国家职能的履行起着重要作用,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本文通过构建中国省级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对2003-2007年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地区社会保障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

9.学位论文梁文凤陕西省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2009

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不但是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财政支出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国经济增长尤其是地方经济增长有着重大的影响。“十一五”是国家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西部经济发展中的代表性省份,陕西省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省的关键时期。为了部署好这一时期的发展,高效合理地运用财政支出政策来完善政府公共服务以促进经济增长,探究我省在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型中存在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不合理因素,寻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最佳财政支出策略是陕西省当前的紧迫任务。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总结并分析了政府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然后,运用统计描述的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陕西省财政支出从总量和结构状况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探究了其演变规律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根据陕西省实际情况,通过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OLS)法和对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法分别对陕西省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支出总量、财政支出构成项目和经济增长的29个观测值进行了系统分析,从量化的角度分析了陕西省财政支出总量与结构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得出财政支出总量和构成项目对陕西省经济增长影响的方向和贡献度。

1978年以来,陕西省财政支出总量不断增长,促进了经济增长,但产出弹性小于消费、投资。财政支出的各个组成项目中,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对GDP增长率短期具有正面影响且长期贡献也远大于其它两类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对GDP增长率短期具有负面影响且长期贡献最小:社会保障支出对GDP增长率短期具有负面影响但长期贡献大于行政管理支出。针对上述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本文从总量政策、结构调整、制度保障提出了优化陕西省财政支出以促进其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对陕西省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解决日益凸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最终促进和谐陕西的构建。

10.期刊论文叶小榕.刘燕.杨杰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1978~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

分析-西部财会2009,""(2)

财政政策是政府在宏观上调整经济运行的主要政策工具,对确保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国家职能的履行起着重要作用,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通过构建中国省际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对1978~2007年中国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中国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fc17010454.html,/Periodical_kxjc201005008.aspx

授权使用:咸宁学院(xnxy),授权号:e979784f-9d2c-4e42-83b0-9dc20150e73e

下载时间:2010年7月29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