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技术综述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技术综述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技术综述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技术综述

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技术综述

作者:孔亮, 张毅, 丁艳军, 吴占松, KONG Liang, ZHANG Yi, DING Yan-jun, WU Zhan-song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100084

刊名:

电力设备

英文刊名:ELECTRICAL EQUIPMENT

年,卷(期):2006,7(2)

被引用次数:14次

参考文献(11条)

1.周仪琳锅炉燃烧系统优化控制及实现方法 1998(04)

2.徐军伟;宋兆龙;王磊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技术现状和发展动向[期刊论文]-江苏电机工程 2005(03)

3.牛拥军;闫国庆优化燃烧技术在邹县电厂中的应用 2004(zk)

4.Christopher A J;Roger L Using closed-loop dynamic optimization to improve boiler efficiency at chemopetrol' s litvinov plant[外文会议] 1998

5.R Brad J应用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在燃煤电厂上降低热耗和优化操作控制

6.Booth R C;Roland W B Neural network-based combustion optimization reduces NOx emissions while improving performance 1998

7.Jianhu J Apply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dvanced control,and optimizaion technologies in coal fired generating units 2005

8.吕震中;沈炯采用变频调速的均衡燃烧计算机控制系统 1996(02)

9.李益国;沈炯;吕震中均衡燃烧控制系统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期刊论文]-热能动力工程 2001(07)

10.武宝会;师建斌用DCS实现锅炉燃烧优化的闭环控制[期刊论文]-中国电力 2001(10)

11.张毅;丁艳军;张鸿泉环保与经济相协调的锅炉运行优化控制[期刊论文]-动力工程 2005(05)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徐军伟.宋兆龙.王磊.XU Jun-wei.SONG Zhao-long.WANG Lei电站锅炉燃烧优化技术现状和发展动向[期刊论文]-江苏电机工程2005,24(3)

2.张妮妮.翁浩斌.陈勤根.王兴龙锅炉燃烧优化控制系统在火电厂的应用[期刊论文]-能源工程2007(5)

3.张友卫.周强基于火电机组能耗监测系统的大型燃煤电厂吹灰优化探讨[会议论文]-2010

4.林洪书.李厚毅锅炉厚壁承压部件应力及寿命在线监测系统[会议论文]-2000

5.张春发.赵宁.谢飞.李永玲基于最佳风煤比修正的燃烧优化控制[会议论文]-2004

6.车东光.姜孝国.Che Dongguang.Jiang Xiaoguo环保型火力发电技术概述[期刊论文]-锅炉制造2006(4)

7.付强.王贺岑.张积秋.高书岭.张武江.马淮军燃烧优化与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及其在670t/h锅炉上的应用[期刊论文]-热力发电2005,34(9)

8.侯向阳.Hou Xiangyang燃煤锅炉燃烧优化的调整试验研究[期刊论文]-电力建设2006,27(6)

9.杨宏旻.顾璠.徐益谦.YANG Hong-min.GU Fan.XU Yi-qian电站锅炉燃烧诊断优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期刊论文]-锅炉技术2007,38(2)

10.房(韦华).罗辉.杨华英.邱建章.FANG Wei.LUO Hui.YANG Huaying.QIU Jianzhang先进控制技术能改善催化裂化装置的操作与维护[期刊论文]-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2,18(1)

引证文献(14条)

2.郑伟.王哲.王铁军300MW机组燃烧控制系统的改进[期刊论文]-机电工程技术 2012(11)

3.孙胜勇基于单片机技术的燃气锅炉控制系统设计[期刊论文]-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1)

4.费洪晓.黄勤径.戴弋.肖新华基于SVM与遗传算法的燃煤锅炉燃烧多目标优化系统[期刊论文]-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3)

5.刘圣勇.罗富坤.苏超杰.王淮东.党玉丽.李文雅.郭前辉.袁超电站锅炉发生炉煤气点火器的设计与研究[期刊论文]-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7(4)

6.李忠猛人工智能燃烧优化系统在1028t/h电站锅炉的应用[期刊论文]-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6)

7.郭艳芬.王国忠一种锅炉优化系统及经济性分析[期刊论文]-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2)

8.徐鹏700MW机组制粉系统运行现状分析及运行优化建议[期刊论文]-能源研究与管理 2012(2)

9.姚忠森.魏汉雨.王国忠一种基于神经网络技术锅炉性能优化系统及经济性分析[期刊论文]-发电设备 2011(4)

10.刘芳.张德珍.赵文杰电站锅炉燃烧系统的神经网络建模[期刊论文]-电力科学与工程 2010(6)

11.张磊.魏书印大型火电站低Nox煤粉炉新型燃烧器应用综述[期刊论文]-华电技术 2009(12)

12.艾国红锅炉主要污染物形成机理分析[期刊论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6)

13.王雅彬.李晓敏.边泽楠.赵文杰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电站锅炉NOx排放软测量模型[期刊论文]-电力科学与工程2012(4)

14.龚翔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学位论文]硕士 2006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fe5376854.html,/Periodical_dlsb200602005.aspx

访问控制技术及发展趋势

马红红 信息安全2011级2班 一.访问控制技术 计算机系统的活动主要是在主体(进程、用户)和客体(资源、数据)之间进行的。计算机安全的核心问题是确保主体对客体的访问的合法性,即通过对数据、程序读出、写入、修改、删除和执行等的管理,确保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是授权的,并拒绝非授权的访问,以保证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访问控制是对进入系统的控制,通常作为对资源访问处理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对需要访问系统及其数据的人进行识别,并检查其合法身份。 1.访问控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类型:自由访问控制和强制访问控制 1)自主访问控制(又称任选访问控制) 自主访问控制是应用得很广泛的访问控制方法,用这种方法,资源的所有者(也往往是创建者)可任意规定谁可以访问他们的资源。这样,用户或用户进程就可有选择的与其他用户共享资源,它是一种对单个用户执行访问控制的过程和措施。 ①方法(是基于矩阵的行或列来表达访问控制信息) a.基于行的自主访问控制:是在每个主体上都附加一个该主体可访问的客体的明细表。按照表内信息的不同,可分为3种形式。权利表(权能表),根据该表可决定用户是否可以对客体进行访问,以及可以进行何种访问;前缀表,包括受保护的客体名和主体对它的访问权;口令,主体对客体进行访问前,必须向操作系统提供该客体的口令。 b.基于列的自主访问控制:是对每个客体附加一份可访问它的主体的明细表,有两种形式。保护位,它不能完备的表达访问控制矩阵,但可对所有主体、主体组以及该客体的拥有者指明一个访问模式集合,拥有者是唯一能够改变客体保护位的主体;访问控制表,每个客体都有一张访问控制表(ACL)记录该客体可被哪些主体访问以及访问的形式。主体访问控制表可以决定任何一个特定的主体是否可对某一客体进行访问,它是利用在客体上附加一个主体明细表的方法来表示访问控制矩阵的,表中的每一项包括主体的身份和对该客体的访问权。 ②类型 a.等级型:可将对修改客体访问控制表的能力的控制组织成等级型的。优点是可通过选择值得信任的人担任各级领导,使得可用最可信的方式对客体实施控制,缺点是会同时有多个主体有能力修改它的访问控制表。 b.有主型:是对客体设置一个拥有者,它是唯一有权访问客体访问控制表的主体。拥有者对其拥有的客体具有全部控制权,但无权将客体的控制权分配给其它主体。 c.自由型:一个客体的生成者可对任何一个主体分配对它拥有的客体的访问控制表的修改权,还可使其对其它主体具有分配这种权利的能力。 2) 强制访问控制(MAC) 在强制访问控制中,系统给主体和客体分配了不同的安全属性,用户不能改变自身或任何客体的安全属性,即不允许单个用户确定访问权限,只有系统管理员可确定用户和用户组的访问权限。系统通过比较客体和主体的安全属性来决定主体是否可访问客体。此外,强制访问控制不允许一个进程生成共享文件,从而防止进程通过共享文件将信息从一个进程传送到另一个进程。MAC可通过使用敏感标号对所有用户和资源强制执行安全策略,即实现强制访问控制。MAC可抵御特洛依木马和用户滥用职权等攻击,当敏感数据需在多种环境下受到保护时,就需要使用MAC。强制访问控制是比自主访问控制功能更强的访问控制机制,但是这种机制也给合法用户带来许多不便。例如,在用户共享数据方面不灵活且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在保护敏感信息时使用MAC,需对用户提供灵活的保护且更多的考虑共享信息时,使用MAC。 2.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

振动测试和分析技术综述分析解析

振动测试和分析技术综述 黄盼 (西华大学,成都四川 610039) 摘要:振动测试和分析对结构和系统动态特性分析及其故障诊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综述了当前振动测试和分析技术,包括振动测试与信号分析的国内外发展概况、振动信号数据采集技术、振动测试技术、以及振动测试与信号分析的工程应用,最后对振动测试与分析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振动测试; 信号分析; 动态特性; 综述 Summary of Vibration Testing and Analysis HuangPan ( Xihua University,Chengdu 610039,China) Abstract: Vibration testing and analysis is an effective tool in analyzing structure and system dynamic characteristic and detecting the failures of structures,systems and facilities. The present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vibration testing and analysis techniques,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vibration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vibration signal data acquisition,vibration testing technology ,vibration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i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Finally,the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vibration testing and analysis is predicted. Key words: vibration testing; signal analysis; dynamic characteristic;overview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复习资料及答案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复习资料 、单选题 1. 某调速系统调速范围为150 —1500转/分,要求静差率为 0.02,此时该系统的静态转 速降是(A )。 = 1500 n max、 150 10n(仁) n 二n max、二1500 0.02 _ 3 n ~ D(1 —、)一10(1-0.02)一3 A. 3 B . 5 C . 10 D . 30 2. 某直流调速系统最高理想转速为 1450转/分,最低理想空载转速 250转/分,额定负载 静态速降为50转/分,该系统调速范围为( C )。 A . 3 B . 6 C . 7 D . 8 6-n N - n02 50 150 二 0.2 D n max6 n N (1450-50) 0.2 二7 n n N(1-、) 50(1-0.2) 3.某直流调速系统额定最高转速为1450转/分, 该系统调速范围为10,静差率为0.1 , 额疋负载时转速降洛为(C )。 A . 5.11 B .10.11 C .16.11 D .20.11 n 二n max、_ D(1-、) 1450 0.1 - 10(1-0.1) 16.1 1 4 ?双闭环调速系统在启动过程中调节作用主要靠( D )的作用。 A. P调节器 B . I调节器 C .速度调节器 D .电流调节器 5 .采用晶闸管通断控制法的交流电路( B )。 A .存在高次谐波 B .不存在高次谐波 C .存在少量的高次谐 D .有时存在高次谐波有时不存在高次谐波 6 .晶闸管调速系统中,PI调节器中的电容元件发生短路就会出现( A )。 A .调速性能下降 B .超速运行 C .无法调速 D .低速运行 7 .异步电机串级调速采用的电路是( B )电路。 A .无源逆变 B .有源逆变 C .普通逆变 D .整流 8 .为了保持小容量调速系统晶闸管不受冲击电流的损坏,在系统中应采用( D )。 A .电压反馈 B .电流正反馈 C .转速负反馈 D .电流截止负反馈 9.转速负反馈调速系统在稳定运行过程中,转速反馈线突然断开,电动机的转速会(A )。D

锅炉燃烧过程控制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锅炉燃烧过程控制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锅炉燃烧过程控制系统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

湖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访问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姓名:尹绍锋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软件工程 指导教师:杨贯中;杨志新 20081001

T f?硕I:学位论文 摘要 访问控制技术是构成信息安全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化,尤其是网络应用的迅速増加,信息系统的用户规模在不断膨胀。传统的访问控制技术采用人工方式实现对访问控制体系运行期的维护。当访问控制体系变得庞大时,这种维护方式错误率会增高、维护变得困难、运行成本也随着增长起来。本文希望构建ー种能够适用于大用户数信息系统的访问控制体系,使之运行期的维护工作变得简化。 本文一方面对现有访问控制技术,尤其对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技术,进行了学习、研究。熟悉掌握了该领域中的各种概念,对比了各种技术在用户管理上的实现模式,分析这些模式对大用户量管理的支持。同时,对访问控制体系的维护管理,尤其是运行期的用户管理与用户授权管理这两项工作进行了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运行期期的维护逻辑与业务逻辑之间的关系,发现在多数.管理信息系统中,用户的权限与业务体系中的信息有着一定的依存关系,提出可以依靠业务系统的信息来驱动访问控制体系的权限分配的思想。基于此,作者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访问控制技术,在ー些应用范围内,该技术能够自动适应业务部分的变化,完成用户授权的控制,从而简化访问控制机制运行期的维护管理。通过对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模型的开放性及可扩展性的分析,以基于角色访问控制模型为基础,构建出自适应访问控制模型。并从技术实现与开发成本等角度分析讨论了该访问控制技术的可行性。 最后,将自适应的访问控制技术在ー个高校人事管理系统中进行了应用。该应用以人事业务为基础,对自适应模块进行了实现,使该系统具备了对用户及其权限进行自维护的能力,解决了人工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实际应用,一方面,通过实例验证了自适应访问控制技术实现的可行性,同时也明确了访问控制体系下ー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信息安全;访问控制;维护;自适应 Abstract Access control technology takes a vital part in the safety of information system.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and especially the rapid increase or internet application, the size of users m access control system needed to be supervised is increasing fast. So to administrate the large number of users by the traditional pure man-managed way i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And this research is intended to find an

自主访问控制综述

自主访问控制综述 摘要:访问控制是安全操作系统必备的功能之一,它的作用主要是决定谁能够访问系统,能访问系统的何种资源以及如何使用这些资源。而自主访问控制(Discretionary Access Control, DAC)则是最早的访问控制策略之一,至今已发展出多种改进的访问控制策略。本文首先从一般访问控制技术入手,介绍访问控制的基本要素和模型,以及自主访问控制的主要过程;然后介绍了包括传统DAC 策略在内的多种自主访问控制策略;接下来列举了四种自主访问控制的实现技术和他们的优劣之处;最后对自主访问控制的现状进行总结并简略介绍其发展趋势。 1自主访问控制基本概念 访问控制是指控制系统中主体(例如进程)对客体(例如文件目录等)的访问(例如读、写和执行等)。自主访问控制中主体对客体的访问权限是由客体的属主决定的,也就是说系统允许主体(客体的拥有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制定谁以何种访问模式去访问该客体。 1.1访问控制基本要素 访问控制由最基本的三要素组成: ●主体(Subject):可以对其他实体施加动作的主动实体,如用户、进程、 I/O设备等。 ●客体(Object):接受其他实体访问的被动实体,如文件、共享内存、管 道等。 ●控制策略(Control Strategy):主体对客体的操作行为集和约束条件集, 如访问矩阵、访问控制表等。 1.2访问控制基本模型 自从1969年,B. W. Lampson通过形式化表示方法运用主体、客体和访问矩阵(Access Matrix)的思想第一次对访问控制问题进行了抽象,经过多年的扩充和改造,现在已有多种访问控制模型及其变种。本文介绍的是访问控制研究中的两个基本理论模型:一是引用监控器,这是安全操作系统的基本模型,进而介绍了访问控制在安全操作系统中的地位及其与其他安全技术的关系;二是访问矩阵,这是访问控制技术最基本的抽象模型。

水工模型试验测量技术综述

水工模型试验测量技术综述 摘要:水工模型试验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依据的重要手段。基础数据的准确度与精确度直接关系到试验成果的质量,因此试验中的测量技术非常关键。流速、流量、水位、压力、地形、泥沙含量等是模型试验中测量的主要数据,本文主要介绍了模型试验中这些数据的测量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字:水工模型试验测量方法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引言 水工模型试验是根据相似原理,按照一定的相似比将需要研究的对象,如河流、水工建筑物等按一定比例缩小后,在缩小的模型中复演与原型相似的水流,进行水工建筑物各种水力学问题研究的实验技术,旨在定性或定量的揭示其运动规律或水力学特性,为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等提供依据。 自1870年弗劳德(Froude)首先按水流相似准则进行了船舶模型试验以来,随着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工模型试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提高,在理论设计、模型制作、试验测量、数据处理等方面都有了创新突破和发展。 模型试验中的数据测量对试验结果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据的精确度和准确度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质量。在水工模型试验中主要需要控制和测量的参数有流速、流量、水位、压力、地形、泥沙等,测量仪器的精度、范围、性能等决定着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因而优良的测量技术是模型试验的前提和保障。近年来随着激光技术、超声波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发展,模型试验测量技术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论述模型试验测量技术的发展及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1.发展现状 1.1流速测量技术 流体的流速是流场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对流体流动特性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流场的获得,而大多数描述流场的物理量都直接或间接与流速有关,如环量、涡量、流函数、流速势函数等等。在模型试验中流速的测量非常重要,随着技术的创新突破,流速的测量技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从单点流速测量发展到多点测量,从单向到多向、从稳态向瞬态发展,从毕托管、旋浆流速仪、热线/热膜流速仪、电磁流速仪、超声波多普勒流速仪(ADV)、激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测试题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测试题 1电磁机构的吸力特性与反力特性的配合关系是()。 A、反力特性曲线应在吸力特性曲线的下方且被此靠近; B、反力特性曲线应在吸力特性曲线的上方且彼此靠近; C、反力特性曲线应在远离吸力特性曲线的下方; D、反力特性曲线应在远离吸力特性曲线的上方。正确答案:A 2关于接触电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由于接触电阻的存在,会导致电压损失 B、由于接触电阻的存在,触点的温度降低 C、由于接触电阻的存在,触点容易产生熔焊现象 D、由接触电阻的存在,触点工作不可靠 正确答案:B 3为了减小接触电阻,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在静铁芯的表面上嵌有短路环; B、加一个触点弹簧; C、接触面xx; D、在触点上镶一块纯银块 正确答案:A 4由于电弧的存在,将导致()。 A、电路的分断时间加长; B、电路的分断时间缩短; C、电路的分断时间不变;

D、电路的分断能力提高 正确答案:A 5在接触器的铭牌上常见到AC3 AC4等字样,它们代表()。 A、生产厂家代号 B、使用类别代号; C、国标代号; D、名称代号。 正确答案:B 6电压继电器的线圈与电流继电器的线圈相比,具有的特点是( A、电压继电器的线圈匝数多、导线细、电阻小; B、电压继电器的线圈匝数多、导线细、电阻大; C、电压继电器的线圈匝数少、导线粗、电阻小; D、电压继电器的线圈匝数少,导线粗,电阻大。 正确答案:B 7增大电压继电器的返回系数,应采的办法是()。 A、减小非磁性垫片的厚度; B、增大非磁性垫片的厚度; C、减小衔铁吸合后的气隙; D、增大衔铁释放后的气隙。)。正确答案:B 8在延时精度要求不高,电源电压波动较大的场合,应选用()

锅炉燃烧控制系统仿真

锅炉燃烧过程控制系统仿真 目的:通过该项目的训练,掌握串级控制、比值控制、前馈控制在锅炉燃烧过程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 原理简述: 燃烧过程控制系统:燃油锅炉的燃烧过程控制主要由三个子系统构成:蒸汽压力控制系统、燃料空气比值控制系统以及炉膛负压控制系统。 1 、蒸汽压力控制和燃料空气比值控制系统 锅炉燃烧的目的是生产蒸汽供其他生产环节使用。一般生产过程中蒸汽的控制是通过压力实现的,后续环节对蒸汽的生产用量不同,反映在蒸汽锅炉环节就是蒸汽压力的波动。维持蒸汽压力恒定是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的首要条件。 保证蒸汽压力恒定的主要手段是随着蒸汽压力波动及时调节燃烧产生的热量,而燃烧产生热量的调节是通过控制所供应的燃料量以及适当比例的助燃空气的控制实现的。 因此,蒸汽压力是最终被控制量,可以根据生成情况确定; 燃料量是根据蒸汽压力确定的;空气供应量根据空气量与燃料量的合理比值确定。 2 、炉膛负压控制系统 锅炉炉膛负压过小时,炉膛内的热烟、热气会外溢,造成热量损失,影响设备安全运行甚至会危及工作人员安全;当炉膛负压太大时,会增加燃料损失、热量损失和降低热效率。 使外部大量冷空气进入炉膛,改变燃料和空气比值,

控制方案: 某锅炉燃烧系统要求对系统进行蒸汽压力控制。本项目采用燃烧炉蒸汽压力控制和燃料空气比值控制系统,并辅以炉膛负压控制的方案,控制系统框图如图所示。 已知控制系统传递函数: 燃料流量系统的数学模型:G(s)=s e s 31 122-+

空气流量模型:G(s)=s e s 21102-+ 引风量与负压关系模型:G(s)=s e s -+156 送风量对负压的干扰模型:G(s)=122 +s 并取: 燃料流量至蒸汽压力关系约为:G(s)=4 蒸汽压力至燃料流量关系约为:G(s)=1/4 燃料流量与控制流量比值:G(s)=2 空气流量与燃料流量比值:G(s)=1 实现步骤: 1、系统稳定性分析 作出伯德图,如果相角裕度Pm>0°或幅值裕度Gm>1,表示系统稳定。 (1) 燃料流量系统数学模型:G(s)=s e s 31122-+的伯德图: 空气流量数学模型G(s)=s e s 21102 -+的伯德图:

电气系统概述

第一章电气系统概述 脱硫电气系统通常包括:供配电系统、电气控制与保护、照明及检修系统、接地防雷系统、通讯系统、电缆和电缆构筑物、电气设备布置等系统。 一、供配电系统 脱硫10kV设备电源分别取自主厂房10kV公用A段、B段。 脱硫系统低压采用380/220V供电方式,按炉分段,设有脱硫PC A、B段,两段之间设联络开关,每段分别由一台干式低压脱硫变压器供电,2台脱硫变互为备用,负担脱硫岛内全部低压负荷。脱硫PCA、B段之间设联络开关,手动切换。 低压380/220V系统采用PC<动力中心),MCC<电动机控制中心)两级供电方式。除设置脱硫PC A、B段外,在本项目中负荷比较集中的地方设置了脱硫工艺楼公用MCC段。MCC段采用双电源供电,电源分别引自脱硫PC A、B段,两电源手动切换。 380/220V厂用电系统为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75kW及以上的电动机回路、所有MCC电源回路、100kW及以上的馈线回路、热工电源及I类电动机由PC供电,其余负荷由就近的MCC供电。75kW及以上的电动机回路、接于PC上的馈线回路采用空气断路器,75kW以下的电动机回路、MCC 上的馈线回路采用塑壳断路器。 为了使机组安全停机,本项目380V保安段采用双电源供电方式,正常情况下脱硫保安电源由本岛380V PC A,B段供电,PC段失电后由,由主机保安段继续供电。 为满足热工自动化装置对交流电的特殊要求,独立设置一套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标准.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工厂电气控制>> 课程标准 专业带头人:杜俊贤 系主任:林治熙 教学中心:信息自动化教研室 批准日期:二〇一一年八月 二〇一一年八月

目录 一、课程概述 (1) (一)课程性质..............................................................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课程基本理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课程设计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课程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一)总体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具体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内容标准 (4) (一)学习目标 (4) (二)活动安排 (4) (三)知识要点 (9) (四)技能要点 (9) 四、实施建议 (10) (一)教学建议 (10) (二)考核评价建议 (10) (三)教材编写建议 (11) (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 (12)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8) 五、其它说明 (19)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概述

概述 电器与电气的区别 计划授课时间:2013.9.10 电器 泛指所有用电的器具,比如:电视机、电冰箱、风扇、电脑,从专业角度上来讲,主要指用于对电路进行接通、分断,对电路参数进行变换,以实现对电路或用电设备的控制、调节、切换、检测和保护等作用的电工装置、设备和元件。 按工作原理分类。 1)电磁式电器依据电磁感应原理来工作,如接触器、各种类型的电磁式继电器等。 2)非电量控制电器依靠外力或某种非电物理量的变化而动作的电器,如刀开关、行程开关、按钮、速度继电器、温度继电器等。 按动作原理分类 (1)手动电器用手或依靠机械力进行操作的电器,如手动开关、控制按钮、行程开关等主令电器。 (2)自动电器借助于电磁力或某个物理量的变化自动进行操作的电器,如接触器、各种类型的继电器、电磁阀等。 电气 电气就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涵盖电能的转换、利用和研究三方面,包括基础理论,应用技术,设施设备等。 电气含义 电气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的/维持于改善限制空间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叫“电气”只要是以电能传输以及使用的途径只要有两种:一是直接的电的联系,每个电压等级内的所有用电设备,通过导线、断路器或者隔离开关等,均有电的直接联系。二是没有电的直接联系,而是通过气隙内的磁场进行能量交换(传输),比如说变压器的各绕组之间,就是通过气隙联系的。比如电机定子之间也都是通过气隙来联系的。 电气是指电气工程的弱电部分,只要研究信息的处理、变换;电子又可分为两块:电子电路和电子系统。电子电器(电子原件:制作电路板和电子设计的电子零部件,如二极管、三极管、硅类、LED灯。电子器件:有单个和多个电路板组成的一个电子功能器件),电子系统:由电子设备组成的一个系统即——弱电工程系统 电气之于电器,该怎么理解呢?电气/电气工程(EE),其外延涵盖了微电子,光子学,以及微机应用技术。但似乎又与我们谈论的电气有所偏差。但,可以肯定一点,大家所认同的是,电器是具体的物体形象,电气是不可触摸的分类概念!电气包含电器。“电气”者,外文翻译之词也,盖西方工业之初,动力机械均由蒸汽轮机驱动,后来则有了电,故“电气”者,开始泛指工业动力者也,然现在也无蒸汽轮机了,故干脆以电气泛指电了。 电气:根据字面的含义,感觉就是不可触摸的东西而有些却是能看到摸不着的,上面提到的以前的蒸汽机驱动,还有以前的蒸汽机火车。 从字面上的意思我认为电气在汽车上所包括的:汽车空调系统、汽车气囊、以及汽车上的一些辅助设备,空气净化器等一些设备原件。还包括一些用空气来来连接的一些开关。 电气:电气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电气设备指的是使用强电的设备,电子设备指的是使用弱电的设备。 电器:凡是根据外界特定的信号和要求,自动或手动接通或断开电路,继续或连续地改变电路参数,实现对电路的切换、控制、保护、检测及调节的电气设备均称为电器。 电器的范围要狭隘一些,而电气更为宽泛,与电有关的一切相关事物都可用电气表述,而电器一般是指保证用电设备与电网接通或关断的开关器件。电器侧重于个体,是元件和设备,而电气则涉及到整个系统或者系统集成。电气是广义词,指一种行业,一种专业,不具体指某种产品。电气也指一种技术,比如电气自动化专业,包括工厂电气(如变压器,供电线路)、建筑电气等;电器是实物词,指有具体的物质,比如电视机,空调等。 低压电器的作用与分类 控制电器按其工作电压的高低,以交流1200V、直流1500V为界,可划分为高压控制电器和低压控制电器两大类。

访问控制技术讲解

第5章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技术 教学目标 ●理解身份认证的概念及常用认证方式方法 ●了解数字签名的概念、功能、原理和过程 ●掌握访问控制的概念、原理、类型、机制和策略 ●理解安全审计的概念、类型、跟踪与实施 ●了解访问列表与Telnet访问控制实验 5.1 身份认证技术概述 5.1.1 身份认证的概念 身份认证基本方法有三种:用户物件认证;有关信息确认或体貌特征识别。 1. 身份认证的概念 认证(Authentication)是指对主客体身份进行确认的过程。 身份认证(Identity Authentication)是指网络用户在进入系统或访问受限系统资源时,系统对用户身份的鉴别过程。 2. 认证技术的类型 认证技术是用户身份认证与鉴别的重要手段,也是计算机系统安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从鉴别对象上,分为消息认证和用户身份认证两种。 (1)消息认证:用于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2)身份认证:鉴别用户身份。包括识别和验证两部分。识别是鉴别访问者的身份,验证是对访问者身份的合法性进行确认。 从认证关系上,身份认证也可分为用户与主机间的认证和主机之间的认证, 5.1.2 常用的身份认证方式 1. 静态密码方式 静态密码方式是指以用户名及密码认证的方式,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身份认证方法。 2. 动态口令认证 动态口令是应用最广的一种身份识别方式,基于动态口令认证的方式主要有动态

短信密码和动态口令牌(卡)两种方式,口令一次一密。图5-1动态口令牌 3. USB Key认证 采用软硬件相结合、一次一密的强双因素(两种认证方法) 认证模式。其身份认证系统主要有两种认证模式:基于冲击/响应 模式和基于PKI体系的认证模式。常用的网银USB Key如图5-2 所示。图5-2 网银USB Key 4. 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技术是指通过可测量的生物信息和行为等特征进行身份认证的一种技术。认证系统测量的生物特征一般是用户唯一生理特征或行为方式。生物特征分为身体特征和行为特征两类。 5. CA认证 国际认证机构通称为CA,是对数字证书的申请者发放、管理、取消的机构。用于检查证书持有者身份的合法性,并签发证书,以防证书被伪造或篡改。发放、管理和认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即CA认证过程,如表5-1所示。 表5-1 证书的类型与作用 证书名称证书类型主要功能描述 个人证书个人证书个人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电子邮件等相关网络作业 单位证书单位身份证书用于企事业单位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等Email证书用于企事业单位内安全电子邮件通信部门证书用于企事业单位内某个部门的身份认证 服务器证书企业证书用于服务器、安全站点认证等 代码签名证书个人证书用于个人软件开发者对其软件的签名企业证书用于软件开发企业对其软件的签名 注:数字证书标准有:X.509证书、简单PKI证书、PGP证书和属性证书。 CA主要职能是管理和维护所签发的证书,并提供各种证书服务,包括证书的签发、更新、回收、归档等。CA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管理其辖域内的用户证书。 CA的主要职能体现在3个方面: (1)管理和维护客户的证书和证书作废表 (CRL)。 (2)维护整个认证过程的安全。 (3)提供安全审计的依据。 5.1.3 身份认证系统概述 1. 身份认证系统的构成

访问控制模型综述

访问控制模型研究综述 沈海波1,2,洪帆1 (1.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湖北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访问控制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安全技术。为了提高效益和增强竞争力,许多现代企业采用了此技术来保障其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对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任务和工作流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任务和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等几种主流模型进行了比较详尽地论述和比较,并简介了有望成为下一代访问控制模型的UCON模型。 关键词:角色;任务;访问控制;工作流 中图法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3695(2005)06-0009-03 Su rvey of Resea rch on Access Con tr ol M odel S HE N Hai-bo1,2,HONG Fa n1 (1.C ollege of Computer,H uazhong Univer 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W uhan H ubei430074,China;2.Dept.of C omputer Science,H ubei College of Education,Wuhan H ubei430205,China) Abst ract:Access control is an im port ant inform a tion s ecurity t echnolog y.T o enha nce benefit s and increa se com petitive pow er,m a ny m odern enterprises hav e used this t echnology t o secure their inform ation m ana ge s yst em s.In t his paper,s ev eral m a in acces s cont rol m odels,such as tra dit iona l access control m odels,role-bas ed acces s cont rol m odels,ta sk-ba sed acces s control m odels,t as k-role-based access cont rol m odels,a nd s o on,are discus sed a nd com pa red in deta il.In addit ion,we introduce a new m odel called U CON,w hich m ay be a prom ising m odel for the nex t generation of a ccess control. Key words:Role;Ta sk;Access Cont rol;Workflow 访问控制是通过某种途径显式地准许或限制主体对客体访问能力及范围的一种方法。它是针对越权使用系统资源的防御措施,通过限制对关键资源的访问,防止非法用户的侵入或因为合法用户的不慎操作而造成的破坏,从而保证系统资源受控地、合法地使用。访问控制的目的在于限制系统内用户的行为和操作,包括用户能做什么和系统程序根据用户的行为应该做什么两个方面。 访问控制的核心是授权策略。授权策略是用于确定一个主体是否能对客体拥有访问能力的一套规则。在统一的授权策略下,得到授权的用户就是合法用户,否则就是非法用户。访问控制模型定义了主体、客体、访问是如何表示和操作的,它决定了授权策略的表达能力和灵活性。 若以授权策略来划分,访问控制模型可分为: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基于任务和工作流的访问控制(TBAC)模型、基于任务和角色的访问控制(T-RBAC)模型等。 1 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 传统的访问控制一般被分为两类[1]:自主访问控制DAC (Discret iona ry Acces s Control)和强制访问控制MAC(Mandat ory Acces s C ontrol)。 自主访问控制DAC是在确认主体身份以及它们所属组的基础上对访问进行限制的一种方法。自主访问的含义是指访问许可的主体能够向其他主体转让访问权。在基于DAC的系统中,主体的拥有者负责设置访问权限。而作为许多操作系统的副作用,一个或多个特权用户也可以改变主体的控制权限。自主访问控制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主体的权限太大,无意间就可能泄露信息,而且不能防备特洛伊木马的攻击。访问控制表(ACL)是DAC中常用的一种安全机制,系统安全管理员通过维护AC L来控制用户访问有关数据。ACL的优点在于它的表述直观、易于理解,而且比较容易查出对某一特定资源拥有访问权限的所有用户,有效地实施授权管理。但当用户数量多、管理数据量大时,AC L就会很庞大。当组织内的人员发生变化、工作职能发生变化时,AC L的维护就变得非常困难。另外,对分布式网络系统,DAC不利于实现统一的全局访问控制。 强制访问控制MAC是一种强加给访问主体(即系统强制主体服从访问控制策略)的一种访问方式,它利用上读/下写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利用下读/上写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MAC主要用于多层次安全级别的军事系统中,它通过梯度安全标签实现信息的单向流通,可以有效地阻止特洛伊木马的泄露;其缺陷主要在于实现工作量较大,管理不便,不够灵活,而且它过重强调保密性,对系统连续工作能力、授权的可管理性方面考虑不足。 2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 为了克服标准矩阵模型中将访问权直接分配给主体,引起管理困难的缺陷,在访问控制中引进了聚合体(Agg rega tion)概念,如组、角色等。在RBAC(Role-Ba sed Access C ontrol)模型[2]中,就引进了“角色”概念。所谓角色,就是一个或一群用户在组织内可执行的操作的集合。角色意味着用户在组织内的责 ? 9 ? 第6期沈海波等:访问控制模型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4-04-17;修返日期:2004-06-28

web测试技术综述

Web测试技术综述 姓名:李建华 2011-5-29

Web测试技术综述 摘要:随着全社会对信息技术(IT)与网络通信技术(ICT)的依赖程度不断深化,测试对于保障信息技术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现。Web服务技术的迅速普及与市场化应用为测试技术带来了新挑战。为引导基于Web服务的电子服务产业规范化发展,必须在传统软件测试的基础上,建设完善的Web服务标准化测试体系。基于Web的系统测试与传统的软件测试不同,它不但需要检查和验证是否按照设计的要求运行,而且还要测试系统在不同用户的浏览器端的显示是否合适。重要的是,还要从用户的角度进行安全性和可用性测试。然而,Internet和Web媒体的不可预见性使测试基于Web的系统变得困难。因此,我们必须为测试和评估复杂的基于Web的系统研究新的方法和技术。本文介绍了Web测试技术,探讨Web服务测试发展的重点方向。 关键字:Web测试 ,兼容性,安全性,可用性

Review of Web Testing Technology Abstract: As IT and ICT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modern society, IT products and services are rapidly growing. Sound testing process, as well as specifications and techniques, is vital to assure proper IT product quality, and getting more complex. While Web Service is coming of age, business based-on Web Service also brings news challenge and urge needs on Web Service Testing.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 standardized Web Service Testing system, referencing traditional testing, for e-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Web-based system testing is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software testing. It not only needs to check and verify oper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design requirements, but also to test the appropriation of systems on different users’browser displays. The security and usability testing of the end-user is more important.However, the unpredictability of Internet and Web media makes the testing of Web-based system more difficult. Therefore, we must research new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to test and evaluation of complex Web-based system.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Web testing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b service testing key direction. Keywords: Web testing, compatibility, security, availability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