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教版必修二地理复习提纲

鲁教版必修二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一、人口增长模式转变

1.概念(P4)

反映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

3.转变

(1)历史发展表明,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高、高、低)向

传统型(高、低、高),继而向现代型(低、低、低)逐渐过

渡的。

(2)世界人口增长模式首先转变开始于死亡率的下降。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已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

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现代型)。

二、两种人口增长模式的人口增长特点(P4—5)

(1)传统型(高低高)——发展中国家(P4)

①表现: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儿童比重过大;

②影响:对经济、就业、资源、环境、教育、卫生等方面有重大影响。 ③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2)现代型(低低低)——发达国家(P5)

①表现: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等; ②影响: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 ③措施: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延迟退休年龄。

第二节 人口迁移

一、人口的迁移(P8—9)

1.概念:指人口在地区之间迁出或迁入,而发生居住地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的人口移动现象。(P8)

2.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欧洲:战前迁出变为战后迁入; 拉丁美洲(南美洲):战前迁入变为战后迁出

北美洲、大洋洲:战前、战后都是迁入; 亚洲、非洲:战前、战后都是迁出

(2)国内人口迁移(P14)

新中国成立以来,分二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变大,流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经济因素(即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是造成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而且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 人口数量与环境

一、环境承载力即环境人口容量(P23)

1.概念:表示可供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所能承受人口的最大负荷量。

2.影响因素(P23)

3.特性(P23):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P23)

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 二战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开辟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开发地区 欧洲、非洲、亚洲迁往美洲和澳大利亚 二战

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2.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亚、非、拉迁往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

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即在不产生环境问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 生产的人口容量。

第二单元 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的概念: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P33)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多和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比较

发达国家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移动。

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P36)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过快的城市化会大量占用耕地,造成水资源短缺和地面沉降等生态环境问题,同时随城市人口增长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也会越来越严重。(也可加上产生城市的热岛效应、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第二节 城市区位与城市体系

一、城市等级:一般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将城市划分为:

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集镇。城市等

级不同,其服务范围和功能不同。

二、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范围

第三节 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功能区(P45)

1.形成的内在原因:城市各项活动之间通过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聚而形成的。

2.主要功能区。(P45—46) 功能区 主要特征

①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

区是各类城市共有的主要

功能区;②各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界限;③某种功能

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

其他功能。 商业区 ①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组成;②形态上呈团块状或条状,位置上多分布在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③人员流量大,地价高,土地利用集约。

住宅区 ①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②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③分为低级和高级住宅区;④一般位于城市中心商业区和外围的工业区之间。

工业区 ①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②集聚性强,产生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

二、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P47)

1.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以后功能分区的形成有深远影响。

2.经济因素:是形成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1)由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交通通达程度等条件不同,造成土地价格或地租水平不同。

(2)商业、工业、住宅的付租能力差异。一般在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和地租次高地区中的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地租较低的地方形成工业区。

3.社会因素:收入、知名度、种族或宗教。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在区位上,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存在背向发展的趋势。

4.主要功能区的成因:

(1)住宅区:方便工人上下班,便于购物;环境适宜居住。

(2)工业区:能够减少对城内的污染;交通便利;地价便宜,可降低生产成本。

(3)商业区:交通便利,接近最大的消费群体。

5.发展变化: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三、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影响建筑景观。由于城市发展的历史长短差异,美国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楼,建筑高度向郊区递减;而欧洲城市中心多为广场、教堂等建筑,高层建筑在市中心以外。

2.影响建筑格局

(1)杭州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形成山水城市;

(2)北京受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思想影响,将皇宫建在市中心,其他建筑物沿城市中轴线排列;

(3)华盛顿为体现资产阶级的民主法制精神,以国会大厦和白宫的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轴线及其交会处为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居于高处。

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等显著特点,因此农业生产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等)和技术条件(如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

但不同地区发展某种农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不同,例如,古巴种植甘蔗—气候(热量)。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区的灌溉农业—水源。江南丘陵栽种茶树—土壤。城郊地区发展蔬菜、肉、蛋、奶、园艺业等生产—市场。山区的立体农业——地形。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其中市场因素,最终决定了商品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及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3.区位因素的变化:在古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影响最重要;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P58)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平原、三角洲及丘陵地区。

(2)作物:水稻。

(3)形成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气候优越,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势较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资

源丰富;人口密集,粮食需

求量大,市场广阔;种植历

史悠久,经验丰富。

(4)特点(三低一高一大小)

2.混合农业(P62--63)

(1)概念:是种植业和畜牧业

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基塘生产)。

(3)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①分布: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小麦—牧羊带)

②优点:a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可保持土壤肥力,形成了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b两种生产方式,忙、闲错开,便于合理有效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c可根据市场需求和政府

政策,决定种植与放牧的规模,有利于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商品谷物农业

(1)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2)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中国为国营农场经营。

(3)基本特征:面向市场,粮食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4)分布地区:如美国等;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

(5)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十分明显,其中“小麦区”和“玉米带”集中分布中部平原地区,该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有:①自然条件十分成越②地广人稀③水陆交通便利④有高度发达的工业(机械化水平高)和先进的科技保证。(注意掌握商品谷物农业、乳蓄业等在美国的分布地区)。

4.乳畜业: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美国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等地乳畜业比较发达。影响乳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市场条件(主要是城市市场)。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

1.对森林乱砍滥伐,使生物多样性受破坏;2.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

3.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灌溉农业,使土壤盐渍化;4.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

5.广泛使用杀虫农药,导致农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工业区位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土地、原料、动力、水源、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和政府政策等。不同工业部分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主导因素各不相同:

工业类型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水

果罐头等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指向型工业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

啤酒、汽水、家具、印刷、

石油加工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冶金(炼铝等)接近能源供应地(火

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指向型工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

带、制伞、鞋业等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

动力的地方

技术指向型工业技术要求高的工业集成电路、卫星、飞机、

精密仪表、电子等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

发达地区

二、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有严重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季风气候区则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垂直郊外,如:发电厂、钢铁厂、酿造厂、水泥厂、化工厂、炼油厂等;

2.有严重水污染的企业,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可布局在城市河流的下游。如化工厂、炼油厂、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等。

3.对环境十分敏感的一些高技术产品及食品等企业,则应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注:学会分析工业区位因素。(既要注意考虑经济要素-原料、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技术等,污染企业、高技术工业、食品企业等布局还要考虑环境要素等)

三、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主要有产品联系(也称为工序上的工业联系),空间联系和信息联系。

2.工业集聚

(1)概念: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2)好处:工业集聚可以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可以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