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卷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上学期联考试卷历史 Word版含答案.doc

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试卷(一)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

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n卷请用直径0. 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纸上、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①全册。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这说明

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

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

D.—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2.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3.明人吴讷说元世祖初克江南,畸人逸士浮沉里闾间,多以诗酒玩世。元贞、大德以后稍出。” 另有诗云宇宙喜一统,于今三十年。江南诸将相,北上扬其鞭。书生亦觅官,裹粮趋幽燕。” 上述现象反映出

A.江南文人政见因时局而改观

B.元代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C.国家统一推动了科举制发展

D.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

4.乾隆时人阁协办批本的程晋芳曾感慨说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

A.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B.内阁处理的政务不如军机处重要

C.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D.军机处并未完全取代内阁的职能

5.恩格斯在谈到古代雅典民主时曾说现在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寧所赖以建立的阶级对立,已经不再是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而是奴隶和自由民之间的对立,被保护民和公民之间的对立了。”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制

A.消除了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

B.激化了雅典内部矛盾

C.巩固了雅典奴隶主统治

D.奠定了雅典的霸权

6.由于贸易的发展和加强统治的需要,罗马统治者于公元前242年开始任命了专门审理涉及臣民案件的裁判官。他们颁发的告示逐步形成罗马法的新因素,称为裁判官法或大法官法。由于这种法律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因此,就称为万民法。这表明

A.万民法都是由裁判官制定的

B.万民法是处理经济利益关系的法律

C.万民法的产生源于实际需要

D.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的每一个人

7.有人指出:“从本质上讲,代议制民主的产生是西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分离的直接后果,是资产阶级兴起和市民社会发展的产物。”这表明代议制下

A.政治服务于资本主义发展

B.资产阶级不关心政治发展

C.广大民众掌握了政治权力

D.普通民众脱离了政治活动

8.巴黎市政厅原有一些专供政府要员们使用的豪华轿式马车,公社委员觉得,自己若乘坐这样的马车出去执行公务非常脱离群众。因此,在5月9日的公社会议上,决定“取消供市政厅使用的豪华轿式马车”。公社的这种做法

A.违背了对旧政府的改造利用

B.源于公社委员的人民公仆意识

C.源于法国社会发展的落后状况

D.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政府效率低下

9.端方在担任两江总督期间曾密奏清廷今日欲杜绝乱源,惟有解散乱党,欲解散乱党,则惟有于政治上导以新希望,而于种族上杜其所借口。……夫所谓于政治上导希望者,则奴才等前此所谓宣布国是定十五年实行立宪是已。”这表明

A. “乱党”的目标是建立君主立宪制

B.满族贵族将放弃君主专制统治

C.民主革命客观上迫使清廷预备立宪

D.民主革命是近代中国动乱的根源

10.下表是依据1919年5月5日学生所呈《上大总统书》上的签署所做的参加游行的各学校学生人数和校址。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B.—些学校对运动持观望态度

C.材料数据或缺不能反映事件实情

D.运动初期不具有反封建性质

11.日本历史学家藤原彰在其所著《日本近现代史》中写道在对英美开战后,日本陆军主要战场在客观上仍然是中国大陆。”根据这种说法,必然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对二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B.英美在太平洋战场作战十分消极

C.曰本对英美的开战没有扩大侵略范围

D.中日军队的直接作战并未超出中国大陆

12.重庆谈判期间,国民党重新秘密印发反共的《剿匪手本》,阎锡山出兵攻打山西上党地区的人民军队。这表明

A.重庆谈判没有积极意义

B. “冷战”激化国内矛盾

C.国民党以战争促进谈判

D.和平建国举步维艰

13.有人认为:“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一个整体进程,十月革命不过是这一革命进程的最高潮。” 这种认识

A.主张十月革命开始于1917年3月

B.否定了十月革命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C.严重地贬低了十月革命的历史地位

D.主张十月革命是二月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14.苏联《真理报》曾评论说马歇尔计划旨在用美元帮助施加政治压力,是一个干涉别国内政的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

A欧洲拒绝接受马歇尔计划的原因

B马歇尔计划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C马歇尔计划是美国侵略欧洲的计划

D战后世界主要矛盾变为美国与欧洲的矛盾

15. 1961年6月召开的不结盟首脑会议预备会议,就参加不结盟首脑会议制定了严格标准,如“与会国缔结两国间的军事同盟或加人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据此可以得出,不结盟运动

A.以反对冷战为目的

B.反对与大国交往

C.反对参与美苏对峙

D.始终专注于政治斗争

16.《冷战史:1945 —1991》指出:“苏联的崩溃是冷战结束的直接原因。”据此推断,下列说法成立的是

A.冷战断送了社会主义的前途

B.苏联的演变决定了冷战的产生与结束

C.冷战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D.分析冷战的结束应考察戈尔巴乔夫改革

17.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统治政权”的运动,“本质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由此判断,新中国的成立

A.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C.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

D.只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18.革命委员会是造反派在“全面夺权”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临时权力机构。人民法院院长本来是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而我国曾制定的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改由革命委员会任免。这部宪法

A.为司法独立提供了宪法保障

B.肯定了革命委员会的作用

C.肯定了民主实践取得的成果

D.体现了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19.经1979年下半年和1980年上半年试点实践后,从1980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县级直接选举工作分期分批陆续展开,中共中央发了七号和六十号两个文件,要求各级党委必须切实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领导,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了工作办公室。这一工作的深远意义是

A.发扬了文革中充分体现民主的群众运动

B.加强了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绝对领导

C.使我国选举制度由直接选举代替间接选举

D.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香港的确没有变:驾驶汽车依然右舵左行;每到周三晚上和周六下午,人们依然会涌入马场。但香港的确又发生了变化:一些关注政治的市民有了被街坊们选为立法会议员的可能,而这样的事情在港英时期根本无从发生。这里的变与不变

A 体现了香港居民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B 说明香港回归没有对民众产生深刻地影响

C 说明“一国两制”得到很好的实施

D 反映了回归前后香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化

21.周恩来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在战略上要联合一致,但任何国家都不能凌驾于其他同家之上,干涉他国的内政。这表明

A 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不利于维护国家利益

B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 社会主义国家间也要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中国反对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

22.1971年11月8日晚上,毛主席嘱咐道:“这次联大以2/3多数票支持我们,是第三世界国家把我们抬进去的。……对那些慑于美国的压力投弃权票的国家也要表示感谢并谅解他们的处境。”毛泽东所谈的事件

A.导致中美关系更加恶化

B.因美国的阻扰而没能成功

C.使联合国摆脱美国影响

D.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23.日本外相大平在访问中国时曾说,“日本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航空运输协定是国家间的协定,日台之间是地区性的民间航空往来”。这说明当时

A.中日恢复了邦交正常化

B.中日关系仅限于民间交流

C.日本变相制造“一中一台”

D.中日之间的民间交流开启

24.在四十一届(1986年)至第四十三届联大上,中国代表团多次提出关于核裁军和常规裁军的提案并获顺利通过。在第四十四届联大期间,中国首次作为共同提案国,与其他国家共同提出“亚非拉和平与裁军中心”的提案等,并获得通过。材料体现出我国新时期的外交

A.以反对霸权主义为内容之一

B.以实现裁军为首要目标

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D.借助联合国开展多边外交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2分,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共 52分)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观点:有学者提出,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说,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两千多年全都一样,并无变化。

史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汉武帝时杜周为廷尉,“善候司。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有人责怪他“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周曰:“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据《汉书》卷六十《杜周传》

史料三唐太宗对宰相房玄龄等说:“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据《贞观政要》卷二

从三则史料中选取两则可以论证题中观点的史料,并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论证题中观点。

26.(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9年1月,议会颁布文告,宣布国王詹姆士二世“背弃了国王与人民的原始契约,在耶稣会士和其他邪恶之徒的指导下破坏了基本法律。他已自行退位,离开英国,致使王位虚悬”,因此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

——据闰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本来在此之前,除了革命时期的所谓“王位中断”之外,政府里的行政权完全集中在国王和由国王所任命的大臣手中。这些大臣的地位不过是国王的助手,.....议会的权力

只限于对国王所颁布的命令或法案进行讨论;通过或者否决。除此之外,议会无权直接从事国家行政事务的管理工作。除了“权利法案”之外,议会又在16 8 9年制定了“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持军队,而且这支军队只能保持一年。这一法案通过后,每年都要重申一次,以避免国王破坏。1701年的“嗣位法”除了王位继承的规定外,还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枢密院成员,即政府大臣签署。

——据蒋孟引《英国史》整理

(1)材料一对事件的描述是否符合史实,请说明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英国权力中心的变化及这一变化过程的特点。这对英国政治体制有何影响?(8分)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伴随着明治初期“富国强兵”政策的实施和扩军备战,日本在与欧美列强修好的同时,以武力从南、北两个方向向亚太地区扩张的对外政策已经比较明朗。而这样的政策,矛头最终指向中国。1887年,参谋本部第一局局长小川又次提出《征讨清国方略》,其中提到:“自明治维新之初,常研究进取方略,先讨台湾,干涉朝鲜,处分琉球,以此断然决心同清国交战。此国是实应继续执行。”这就把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国策,进行了最好的表述。

材料二甲午战争前约20年间,中日间的外交交涉一直围绕日本所挑起的琉球问题、朝鲜问题及要求修改条约这三大要点。基本上处于日本主导、中国应对的模式。日本选择与中国立约,绝非出于两国古代的友好历史,而是将中国这一东亚传统秩序的盟主,拉入以国际法为解释框架的近代外交体系中,以便实现瓦解原有秩序、进行对外扩张的目的。而清政府幻想一味忍让,单靠派遣驻外使团这一近代外交模式进行外交交涉,即可换来万年太平,维持原有的“华夷秩序”。“华夷秩序”属于东亚传统秩序,其存在的合法性本非近代外交理论所能轻易解释。这也难怪中方在向日本说明中国与琉球、朝鲜的宗藩关系时,只能以自古如此、“众所共晓”(黎庶昌语)来解释。

——据谭皓《重审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矛盾的体现及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日关系上为什么中国处于被动地位及对中日关系发展的影响。(6分)

2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罗斯福也把实现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希望寄托在未来的国际组织上,但在实践上,由于二战末期的美国较之一战末期更为强大,因此罗斯福有更大的自信心和活动余地而赋予联合国以较大权力,使它成为确立战后世界新秩序和美国影响的机构。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大国一致原则及美国在联合国的优势地位、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而确立的美元的霸权地位,使美国成为战后世界的仲裁者、调解者和指导者,在全世界推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这就是罗斯福的世界新秩序。

——《威尔逊、罗斯福、布什:世界新秩序之比较》材料二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它们的领导国家或是核心国家——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曰本和印度,将来可能还有巴西和南非,或许再加上某个伊斯兰国家,将是世界舞台的主要活动者。在人类历史上,全球政治首次成了多极的和多文化的。

——萨繆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的“世界新秩序”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建立战后“世界新秩序”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际格局发生的变化,简要说明变化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B材料中的“国”“邦”实际上是指诸侯国。虽然诸侯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是毕竟属于地方,听命于天子,是天子统治下的国家的一部分,排除A、C、D三项。根据材料可知,“国”“邦”是以宗族为基础的,B项正确。

2.A从材料看,郡县制的推行是服务于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是历史发展决定了的。A项正确。虽然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朝议制度,但是不能说明B项所述,材料只能说明这场分封与郡县的争论并不能真正决定二者的存废#根据材料得不出匚项* D项所述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郡县的设置已经存在,且根据材料得不出D项。故选A项。

3..A材料反映了元朝统一之初,江南文人消沉,不问世事的情况;三十年后,积极参加科举考试,争取出仕。这说明文人的政見发生了变化,故选A项。B项表述与枋料相悖;C、D 两项在枋料中体现不出来a

4.D“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可知,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军机处设置后,内阁仍处理“兵农礼乐刑赏”等众多重要事务,内阁并非徒有虚名,D项正确,B、C两项错误.故选D项。

5.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制的实行使平民获得一些权益,在利益与立场上同奴隶主贵族有着—致性,而与奴隶之间的区别拉大,甚至形成与奴隶之间的对立;在雅典与其他城邦的关系的角度看,也有着类似的变化。这种变化减少了奴隶主阶级的对立面,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同盟者”,对雅典奴隶主统治十分有利。故选C项。

6.C从材料看,裁判官是万民法的制定者,但不是唯一的制定者,A项错误? B项缩小了万民法的内容。随着罗马的扩张和对外交往的增多,产生了众多矛盾纠纷,原有的公民法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万民法随之逐渐产生,C项正确。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人,但不包括非自由人,D项错误。故选C项。

7.A根据材料可知,代议制民主是资产阶级兴起的产物,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那么它必然为资产阶级所利用,为其服务,A项正确。近代代议制民主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形式,资产阶级不可能不关心政治,B、C两项错误。在代议制民主下,统治者也使普通民众享有一些选举等政治权力,D项错误。故选A项。

8.B解答此题主要关注材料中的“公社委员觉得,若乘坐这样的马车出去执行公务非常脱离

群众”这一信息。它体现出公社委员非常注意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因为自己是人民选出的代表,必须为人民服务,而不能在实际上或者形式上脱离群众,不能因公乘坐“豪华”的马车。这正是委员们浓厚的公仆意识。故选B项。

9.C被污为“乱党”的实为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其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项错误。材料虽然提出“立宪”,但是并未谈及君主权力,后来的亊实表明君主专制并未被放弃,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革命政党的活动迫使淸廷考虑“政治上导以新希望”“实行立宪”,C 项正确。D项错误,是统治者对革命者的诬蔑。事实上动乱的根源是清朝反动统治和列强的侵略。故选C项。

10.A题干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开始时参加游行学校及各校参加签名的人数。整体看,各校学生因国家权益受损而挺身而出,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爱国之情,A项正确。各校人数不一,可能是有多种情况造成的,从材料中不能确定是B项所述。C项所指是铁路管理学校,这不影响整体判断,排除C。材料出自“学生所呈《上大总统书》”,不能据此得出D项,可以结合学生游行提出的口号加以判断。故选A项。

11.A材料表明,即便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侵略东南亚各国后,中国仍是抗击日军的一个主要力量,那么打败日本法西斯、取得二战的胜利,中国功不可没,A项正确,C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得出C项。D项不符合史实,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与日军进行了作战。故选A项。

12.D材料表明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国民党表面上采取和平的谈判的方式与共产党商讨民主建国,但是同时在秘密地准备发动战争并已打响小规模的战争,这表明和平建国遭到破坏,故D项正确。A项所述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13.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的俄国革命”包括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及其他革命事件。材料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归人“一个整体进程”,可见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后者是对前者的继续、发展。故选 D项.

14.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接受了马歇尔计划,A项错误。根据材料“旨在用美元帮助施加政治压力”可知,B项正确。但是,“政治压力”主要是使欧洲与美国一起遏制苏联,美苏矛盾是当时世界主要矛盾,C、D两项错误。故选B项。

15.C 结合材料中的“1961年”和所学知识可知,“大国间对抗”指美苏两极对峙。“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表明,不结盟运动反对成员国参与美苏对峙,但不能说明B项所述,C项正确。A项错误,其目的是维护独立和主权。D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时斗

争目标主要是政治领域,但是后来逐渐提出了经济领域的斗争目标。故选C项。

16.D 冷战是促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在苏联遭到失败,但是这不等于社会主义制度没了前途,苏联的解体也不是冷战这一个因素导致的,A、C两项错误。尽管苏联解体直接导致冷战结束,但是冷战由多种因素导致的,首先是美国发动的,B项错误。直接引起苏联解体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因此D项所述正确。

17.A描述“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即推翻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独立,从这个角度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A项正确。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走向振兴的转折点,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的确没有全部完成,但是从材料中得不出C项。D项所述错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全可以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的新民主主义政权。故选A项。

18D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权力机关,行政、司法机关均有其选举产生?材料反映的宪法规定破坏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是民主政治建设受到破坏的表现。根据“造反派”“全面夺权”“革命委员会”等可知,材料所述现象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体现了文革左倾错误对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故选D项。

19D县级直接选举是新时期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实践,对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对增强人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当家作主的责任感,对广大干部组织领导民主法制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

20.C据“一国两制”方针,回归后香港人的生活方式保持不变,材料中的“没有变”证实了这一点;在“一国两制”方针下,实行“港人治港”,材料中的“发生了变化”有证实了这一点,二者共同说明了 C项所述,A项在材料中得不到印证。B项与材料中的“发生了变化”不符,民众的民主权利更加充分。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且违背事实。故选C项。

21.C,周恩来对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和强权政治、干涉内政等做法进行了否定和批评,而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正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倡导的国际关系准则,这表明该原则也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故选C项。

22D据材料中的“1971年”“联大以2/3多数票支持我们”等信息判断,毛泽东所谈事件是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只有D项与此相符9

23A据材料中的日本外相访问中国并签订国家间协定及相应的视fl台交往属于民间往来可

知,当时日本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关系巳经正常化。B、C两项错误,A项正确。D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故选A项。

24 D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材料谈的是裁军问题,但是不能因此说实现栽军是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实现裁军是为了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国内建设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排除B项。C项不能完全反应题干材料的内容。联合国是全球最大的国际组织,材料中的行为体现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多边外交。故选D项》

25.:史料一、史料二。(4分)

论证:史料一表明国家的一切事务都由皇帝作出决定,大臣只能根据皇帝的旨意具体执行。可见,自秦朝建立封建君主专制时起,君主的权力就是至高无上的。(4分)

史料二充分反映了一个根本事实人主意指”是凌驾一切的,君主爱怎么办就得怎么办,过去一切制度、律令,都必须依据在位君主承认与否,而决定是否继续生效。(4分)

26 (1)对光荣革命的描述不完全符合史实。(2分)理由:光荣革命的发生是由于詹姆士

二世的反动统治威胁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致使议会发动政变,赶跑了詹姆士二世,邀请了威廉担任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并非“自行退位”,而是被迫退位。(4分)

(2)变化:由国王转向议会。(2分)特点:注重法律手段的运用,具有渐进性^ (2分〉影响:君主专制统治被废除,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保持了社会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27.(1)体现:维护和突破东亚传统秩序的矛盾。(2分)

原因:H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积极对外扩张,但受到中国主导的东亚传统秩序的阻碍9 (4分)

(2)原因:日本在东亚的扩张是既定国策,蓄谋已久;清政府腐败愚昧,仍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传统秩序与近代外交模式不相容;淸政府消极隐忍,一味求和等。(4分)影响:纵容了日本的进攻态势,促使其挑起了对华战争。(2分)

28.:建立联合国;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2分)说明: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植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控制联合国,发动“冷战”遏制苏联;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世界金融簕权地位。(4分)

(2)变化:从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向“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演变。(2分)原因:美苏争霸消耗了美国的实力》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能在军事上与美国相抗衡的力量;日本和欧洲实力的增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6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