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同步练习C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同步练习C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同步练习C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同步练习C卷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同步练习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10分)

1. (5分) (2019一上·夏津期中) 我会给图片选名字。

xiǎo cǎo mó gu xī guāshùyè

xiāng jiāo yù mǐhuā duǒbái cài

2. (4分)读拼音,写词语。

dǒu sǒu gūdōng zǔzōng fēng sāo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7分)“野”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按部首查字法先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意思________,能组成词语________、________。

4. (6分)填词小能手

________的激流 ________的容貌 ________的唱腔

________的江水 ________的舞姿 ________的形式

5. (6分)写出反义词

前进—________ 成功—________ 高空—________

美好—________ 专心—________ 坚持—________

6. (8分)形近字组词

徽________纲________谋________贩________

微________刚________媒________饭________

7. (10分)我会补全下列词语,并用找出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

三心________ 微不________ 炉火________ 坚持________ 锲而________

崇山________ 孜孜________ 半途________ 持之________

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________

8. (6分)选词填空

果然仍然竟然

①没想到,那位老爷爷________也爬上了天都峰。

②几十年后,鲁迅先生回到故乡,发现那里的一景一物________和记忆中的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变化。

③天气预报说今天要下雨,今天________就下雨了。

宁静安静平静

④窗外十分________,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

⑤太阳落山了,大海渐渐________下来。

⑥我喜欢乡下的那片________,胜过于都市的车水马龙。

9. (8分)在下面的词语中找出四组近义词

启示牢记启迪鼓励持之以恒勉励坚持不懈铭记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0. (3分)查字典

恋,按部首查字法应查________部,再查________画,读________

11. (2分)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________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________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12. (5分)解释下列词语

①炉火纯青:

②坚持不懈:

13. (5分)用下列词语造句

①罪过

②明白

14. (5分)把下列句子改成否定句。

①每个小孩子都喜欢小动物。

②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世界。

15. (5分)把下列句子换成把字句。

①战士们消灭了一批入侵的敌人。

②孙青在操场上找到了丢失的钢笔。

16. (5分)将下列陈述句改成疑问句

①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②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

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

17. (5分)扩句

①洞内有石头。

②力量微不足道。

18. (5分)缩句

①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②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

19. (5分)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就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语段中“滴水穿石”加双引号,作用是:

20. (5分)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就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②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二、阅读题 (共5题;共47分)

21. (9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滴水穿石的启示

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shǔshù)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jiāo jiào)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rēng réng)然坚持每天花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选择括号中正确的读音。

他数________(shǔshù)十年不教________(jiāo jiào)仍________(rēng réng)然

(2)从文中找出三组意思相反的词:

(3)文中“挥毫作画”的“毫”意思是________,“坚持不懈”的“懈”意思是________?

(4)文中“不教一日闲过”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在你的积累中,也表达这一意思的名句有:________

(5)文中“顽石”指的是________,“滴穿”这个词上加上引号,表示________。

22. (11分)阅读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选段,回答问题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1)

语段中“滴水穿石”加双引号,作用是:

(2)

“给予”的读音是________,近义词是________,反义词是________。

(3)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变成反问句)

23. (10分)阅读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选段,回答问题

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1)

在文章中,写雨水的目的在于

(2)

语段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24. (7分)阅读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片断,完成练习。

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shǔ shù )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jiāo jiào )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 rēng réng )然坚持每天花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

“挥毫作画”的“毫”意思________,“坚持不懈”的“懈”意思是________。

(2)

画出文中地一句反问句,把它改成陈述句

(3)

选择正确的读音填写在后面横线上。

(shǔ shù )________ (jiāo jiào )________( rēng réng )________

25. (10分)我会阅读下面这段话,并能回答问题。

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色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1)

找出描写灰雀颜色的词语。

(2)

列宁喜爱这三只灰雀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10分)

1、答案:略

2、答案:略

3、答案:略

4、答案:略

5、答案:略

6、答案:略

7、答案:略

8、答案:略

9、答案:略

10、答案:略

11、答案:略

12、答案:略

13、答案:略

14、答案:略

15、答案:略

16、答案:略

17、答案:略

18、答案:略

19、答案:略

20、答案:略

二、阅读题 (共5题;共47分)

21、答案:略

22、答案:略

23、答案:略

24、答案:略

25、答案:略

五年级语文上册22课练习

22.《狼牙山五壮士》 一、读拼音写词语。 shītǐran wùqíqūtiào wànɡ ()()()() ch?u han báo zi hǒu jiào zhuìlu? ()()()() 二、组词。 寇()抡()扔()狼() 冠()抢()仍()狠() 冀()晋()棋()挑() 翼()普()旗()眺()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英勇奋()全神贯()横七竖()悬崖峭() 斩钉截()居高临()粉身碎()昂首挺() 惊天动()坚强()屈热血()腾气壮()河 四、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花:A花朵;B形状像花的东西;C作战时受的外伤;D用,耗费 1、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2、又是秋天,菊花开得同往年一样灿烂。() 3、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4、整理笔记和完成作业花了我不少时间。() 五、根据课文填空。 1、接受任务--()--()-- ()---跳下悬崖。 2、五位壮士()在狼牙山顶峰,()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 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英雄的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声音 (),()! 六、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比喻句。 1、班长马宝玉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终身跳下深谷。() 2、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3、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七、结合课文理解句子。 1.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的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斩钉截铁”形容,这个成语表现了班长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 2.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石头像雹子一样”形容石头,表现了五壮士在打击敌人时。 八、阅读下列段落并回答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破绽、咕咕、侄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这三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的任务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主题,谈话导入 在灿烂的文学宝库里,作家们用他们神奇的妙笔,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顾全大局的 蔺相如,知错能改的廉颇,勇武过人的武松……在作家的笔下,这些 人物特点鲜明,让我们印象深刻,久久难忘。 今天开始,我们要走进一组新的课文,继续认识和亲近作家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感受这些人物的特点。(板书课题:人物描写一组)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人物描一组》中的“第一个片段”──《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去认识两位很有特点的新的朋友。(板书: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读题,注意“嘎”读ɡā)。 二、初读课文,感知形象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学生自读) 2、指名读,结合正文。 三、读懂课文,再现形象 1、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再次认真地读课文,这一次,要把每 个词、每句话都读懂、读明白。然后同桌或者前后桌两位同学,可 以试着把小嘎子和胖墩儿的摔跤表演出来。(学生读书、表演) 2、现在我们请一对同学当演员,上台来扮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把他们摔跤的动作过程演出来。其他的同学就当导演,在底下仔细 观看,对照课文的词句,看看他们是不是准确地把两个人物的每一 个动作和摔跤的经过都表演出来。 3、演员演戏,导演说戏(“演员”表演结束,及时组织“导演”评价指导。指出表演准确和不准确的地方。如果有指导和评价不到 位的地方,教师要提醒“导演”。)教师要特别注意下面这些地方,“演员”是否表演出来,是否遗漏,“导演”指导评价是否到位: 四、品读课文,感悟形象 1、通过刚才两位同学的表演,小嘎子和小胖墩儿的形象活生生 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 想象,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这两个人物,在大脑中浮现出他们 的形象来。 2、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五、课后延伸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课外阅读《小兵张嘎》或者观看电影《小兵张嘎》。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第21课《古诗三首》课文解读 山居秋暝(míng) [唐] 王维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本诗是五言律诗,诗人在山中隐居是所做。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傍晚于山间所见景物的感想。读时注意第三联中的“归”和“下”字的停顿。及最后一联中“自”的停顿。 作者简介: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 中有诗”。 注释:【空山】空旷、寂静的山野。【暝】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新】刚刚。【竹喧】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 【浣女】洗衣物的女子。【春芳】春天的芳草。 【歇】尽。【王孙】本诗指诗人自己。 翻译:空旷的山野刚下完一场秋雨,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林里人声喧闹,是洗衣的女子归来,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花春草凋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分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动景:清泉、浣女、渔舟。静景:明月,松树林、石、竹林、莲叶。 本诗前两联联写景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第三联以动衬静(浣女——竹喧,渔舟——莲动)。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优美的山居图。第四联抒情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高洁的情趣。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写了一位游子夜间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勾画了一幅凄清、幽静的秋江夜泊图。朗读的基调是深沉婉约的,语调低缓 注释:【泊】停靠。【枫桥】地名指苏州。 【乌】乌鸦。【江枫】江边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对】相对,面对。 【姑苏】苏州城的别称。【寒山寺】苏州枫桥附近的寺院。 翻译:月亮落下去的时候,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不停地鸣叫着,寒霜弥漫在夜空中,面对江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22《四季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教学重难点: 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下面的诗句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预设: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美丽的四季多姿多彩,吸引了文人墨客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 对于清少纳言你们的了解又有多少呢?谁来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关于清少纳言的资料? 预设:日本平安时期著名的女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清是姓,少纳言是她的官职。她与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平安时期的三大才女。随笔作品《枕草子》。 2.板书课题,读题。(四季之美) 二、初读感知 (一)认读生字。 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优美的地方。

1.认识生字新词:旷怡凛冽逸 2.情境识字法:“凛冽”---“冫”大多与寒冷有关;“旷、怡”--可结合“心旷神怡”理解。 3.字词学习。 (二)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黎晕漆幕愈旷怡逸免 2.指名读,学生轮流读。 3.打开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4.教师范写:“晕、幕、愈”等笔画较多的上下结构的字,各部分要写得稍扁、紧凑。“黎、漆”注意最后一部分不是“水”。“逸”右边是“兔”,不能少一“丶”。“兔”不能多一“丶”。 5.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6.教师听写,小组内互改。 (三)了解大意。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找出表明这种顺序的词语。 预设:时间顺序。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2.边读边圈画出作者眼里四季最美的是什么? 预设:春天最美--黎明;夏天最美--夜晚;秋天最美--黄昏;冬天最美--早晨。 3.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写了什么? 预设: 第一部分(1):春天最美是黎明。 第二部分(2):夏天最美是夜晚。 第三部分(3):秋天最美是黄昏。 第四部分(4):冬天最美是早晨。 三、课文鉴赏 (一)春天之美。 1.小组之间汇总交流: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预设:鱼肚色、红紫红紫。 体现出春天黎明的什么特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2 手指(教案)

22 手指 文 本 分 析 本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姿态和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是要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 教 学 目 标 1.会认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薄”,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 解“试探、养尊处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及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 到启示的习惯。 4.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以及团结合作的重 要性。 教 学 重 点 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 路,了解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 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特点 的。 2.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 感悟人生哲理。 教 学 难 点 1.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 点,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及写 作方法。 2.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 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明白 团结一致的重要性。 课 时 安 排 2 课 时 1.会认“拇、弦、揿”等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薄”,会写“搔、痒、秽”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拇指、搔痒、强硬”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公开课教学设计 22 手指 教学目标: 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8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3.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4.会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2.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秽”的字音,学生容易错读为“岁”;“窈窕”二字可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薄”。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搔”“貌”和“庸”字,其他的字学生可以自学。 2.阅读理解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表格的呈现,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事物,感悟文本所蕴含的道理。 3.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摘抄课文中风趣的语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8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课件出示: 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猜器官)指名学生猜谜底。(手指) 2.“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句话足以说明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五根手指呢?对这样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作家丰子恺写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手指) 3.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 伸出你们的一只手,让我们来叫出这五根手指的名称吧! 4.教师小结: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想它们,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课文中的插图非常有趣,丰老先生对这五根手指的描述更有趣,并且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的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中吧。 【设计意图】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找中心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指名学生读)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测试题及答案

第22课《狼牙山五壮士》测试题及答案 一、读拼音写词语。 shī tǐ rèn wùqí qūtiào wàn ()()()()chóu hèn báo zi hǒu jiào zhuìluò ()()()()二、组词。 寇()抡() 扔()狼() 冠()抢() 仍()狠() 冀()晋() 棋()挑() 翼()普() 旗()眺() 三、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英勇奋()全神贯() 横七竖()悬崖峭() 斩钉截()居高临() 粉身碎()昂首挺() 惊天动()坚强()屈

热血()腾气壮()河 四、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花:A花朵; B形状像花的东西; C作战时受的外伤; D用,耗费 1.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2.又是秋天,菊花开得同往年一样灿烂。() 3.冬天的山村到了夜里格外寂静,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 () 4.整理笔记和完成作业花了我不少时间。() 五、根据课文填空。 接受任务()()()跳下悬崖。 六、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比喻句。 1.班长马宝玉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终身跳下深谷。 () 2.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3.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 七、把下列句子排列成一段通顺的话。 ()外公没有等姐姐和我发问,就说开了:“据说蝙蝠洞有八十九曲,因洞内有许多蝙蝠窝,'蝙蝠洞'因此得名”。 ()星期天,我、姐姐、外公一起游览风景秀丽的青芝山。

()我们向洞里走去,一路上陪伴我们的只有泉水的“叮咚”声,由于洞内有回声,泉声虽小,却很清晰。 ()我们拐过一弯又一弯,转过一曲又一曲,眼看没路了,却又见一条小路,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绕了几道弯,我们来到著名的“蝙蝠洞”。 八、修改病句。 1.校长改进并提出了建议。 2.勇气又渐渐地回到心里。 【拓展运用】 我喜欢的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四、1.B;2.A;3.B;4.D。 五、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 六、1.×;2.√;3.×。 七、31452。 八、1.提出并改正;2.前面加“我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22 手指》精品教学设计

五年级下册语文《22 手指》精品教学设计 1.会认“拇、弦、揿”等13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薄”,会写“搔、痒、秽”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拇指、搔痒、强硬”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划分段落。

1.学习生字新词,交流识记字词的方法。 2.把握课文内容,划分层次,明确重点。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谜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课题。 导语: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简单又有趣的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学生猜后,课件出示手的图片)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每只手上又都有五根手指,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观察它们。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趣味盎然的文章。 2.板书课题,提出疑问。(板书:手指) 思考:丰子恺笔下的手指具有什么特点?他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司空见惯的手指?这篇文章蕴含了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的相关知识。 丰子恺(1898—1975)我国漫画家、作家、翻译家、音乐和美术教育家。浙江桐乡人。早年师从李叔同学习音乐和绘画。1921年去日本学习绘画和音乐,回国后从事美术和音乐教学。丰子恺的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善于选取熟悉的生活题材,用质朴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受。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代散文集》等,另外还著有画集《子恺漫画》《绘画鲁迅小说》等。 2.教师课件出示学习要求,指名分别扮演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及叙述者来朗读课文。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2《手指》精品教案

22 手指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学生都能读懂文意。根据本课的特点,在教学第二课时中,设计“理解——品读——练笔”三大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作者的语言和进行仿写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所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丰子恺的人物漫画。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搜集作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2.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大家都喜欢漫画,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幅人物漫画(课件展示)。这几幅漫画幽默风趣,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们看见了忍不住就想笑。这些都是丰子恺老先生的作品。 2.丰子恺是著名画家、文学家,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白鹅》,谁能谈谈对他的认识? 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丰子恺,我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散文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4.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对它们的存在是否感到司空见惯?我们是否仔细观察过它们?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过,认真思考过,这些普通的手指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丰子恺写的《手指》一课。(板书课题)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手指》教案

22 手指 ?教学目标 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8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3.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4.会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2.感悟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与生活中的哪些人有相似之处。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重点指导学生读准“秽”的字音,学生容易错读为“岁”;“窈窕”二字可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识记;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薄”。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搔”“貌”和“庸”字,其他的字学生可以自学。 2.阅读理解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表格的呈现,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事物,感悟文本所蕴含的道理。 3.语言运用 引导学生摘抄课文中风趣的语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弦、揿、搔”等13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薄”,会写“拇、搔、痒”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拇指、接触”等8个词语。 2.了解五根手指的作用,体会课文风趣的语言。 ?教学过程 板块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课件出示: 五个兄弟,生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猜器官) 指名学生猜谜底。(手指) 2.“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这句话足以说明手对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可是我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自己的五根手指呢?对这样五根平平常常的手指,作家丰子恺写了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长的文章《手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手指) 3.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 伸出你们的一只手,让我们来叫出这五根手指的名称吧! 4.教师小结:这五根手指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却很少有人去仔细想它们,丰子恺先生就仔细研究过它们,并且把它们想象成具有不同姿态、不同性格的人。课文中的插图非常有趣,丰老先生对这五根手指的描述更有趣,并且还向我们阐明了一个人生的哲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中吧。 【设计意图】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依次说出五根手指的名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找中心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指名学生读)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手指》原文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手指》原文 1. 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 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比人家少一个关节。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叫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要翻倒去,叫他用劲顶住;要读书了,叫他翻书页;要进门了,叫他揿电铃。讨巧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sāo)痒,人舒服后,感 谢的是其他四指。 3.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yǎo)窕(tiǎo),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线条。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hùi;)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y

à)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 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niǔ)扣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要他主干的。 4.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5.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无名指本身的用处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miǎo)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别人。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意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领会诗歌主旨。 过程与方法:1.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优美意境。 2.培养鉴赏古诗时展开想象,再造诗歌意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热爱美、发现美、欣赏美。 教学重点: 1.分析意象,品味意境,领会诗歌主旨。 2.进一步学习阅读和欣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更深层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设想: 本诗短小精悍,自然清新,诗人通过精炼、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了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充分调动学生审美感受为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联想、想象,去揣摩语言,品味意境,体会情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介绍写作背景:王维,字摩诘,父亲早逝,母亲箸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积。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居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二、初读诗歌,把握大意。(写什么) 1.解题辅助理解 “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山居:隐居在山间。 秋:季节,指秋天。 暝:傍晚。 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2《手指》教案设计

22 手指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文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学生都能读懂文意。根据本课的特点,在教学第二课时中,设计“理解——品读——练笔”三大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作者的语言和进行仿写练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所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及丰子恺的人物漫画。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搜集作者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大家都喜欢漫画,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幅人物漫画(课件展示)。这几幅漫画幽默风趣,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们看见了忍不住就想笑。这些都是丰子恺老先生的作品。 2.丰子恺是著名画家、文学家,以前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白鹅》,谁能谈谈对他的认识? 3.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丰子恺,我国著名的画家、文学家、散文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 4.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对它们的存在是否感到司空见惯?我们是

否仔细观察过它们?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过,认真思考过,这些普通的手指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丰子恺写的《手指》一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谈话,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在介绍作者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文章围绕“手指”主要写了什么呢?丰子恺先生笔下的五根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 (2)选择自己读得不够正确、不够流利的自然段,再仔细读一读。 3.交流自学情况。 相机进行多音字“薄”的教学。 (1)课件出示由会认字组成的词语: 按弦.揿.电铃窈窕 ..薄.弱 (2)指名认读生字,师生共同纠正字音,着重读准多音字“薄”在本课中的读音,然后讲解它的另外两个读音。 (3)课件出示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指名读、开小火车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 孔子教案 语文S版(1)

孔子 教材分析 《孔子》一文有八个自然段,按“总起——分述”的思路行文,分为“孔子生平”和以有反映孔子的思想主张、风貌的几个“小故事”两部分,为我们概述了孔子的生平和表现了他的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原则。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这个名人,更可以从孔子身上学到一些道理,如做人要推己及人、勇于反省、严以律己、勤奋读书等。 学情分析 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的孔子,其“仁”“爱”思想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千百年来孔子也因此而备受中外人民崇敬。教学这篇课文,对于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主张有一定的帮助,从而引导他们到中华文化的历史长廊中去认识那些对我们中华民族有卓越贡献的人物。但五年级的学生历史文化和为人处世方面的认识比较浅薄,要全面地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并不容易。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和运用字词典等工具书,自学本课“仲”等10个会认或会写字,理解“教育、儒家、核心、厉害、抱怨、祭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翻来覆去”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思想主张。 3、能给课文中的小故事试着加小标题,收集并了解一些孔子的其它精辟言论。 4、能复述课文其中的一或两个小故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重点词句的理解。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基本思想主张。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学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名人名言,你知道这些言论是出自哪位名人的话吗? (二)初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划出不懂的字词并结合上下文、工具书来理解;对确实不理解的字词,可与同学小声讨论。 2、汇报阅读情况。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部编版】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四季之美》精品教案

《四季之美》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旷、怡”等5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等13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教学重难点: 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下面的诗句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出示诗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预设: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美丽的四季多姿多彩,吸引了文人墨客留下了不朽的诗篇,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 对于清少纳言你们的了解又有多少呢?谁来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关于清少纳言的资料? 预设:日本平安时期著名的女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清是姓,少纳言是她的官职。她与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平安时期的三大才女。随笔作品《枕草子》。 2.板书课题,读题。(四季之美) 二、初读感知 (一)认读生字。 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你觉得优美的地方。 1.认识生字新词:旷怡凛冽逸

2.情境识字法:“凛冽”---“冫”大多与寒冷有关;“旷、怡”--可结合“心旷神怡”理解。 3.字词学习。 (二)学写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黎晕漆幕愈旷怡逸免 2.指名读,学生轮流读。 3.打开学生字,逐个学习,引导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4.教师范写:“晕、幕、愈”等笔画较多的上下结构的字,各部分要写得稍扁、紧凑。“黎、漆”注意最后一部分不是“水”。“逸”右边是“兔”,不能少一“丶”。“兔”不能多一“丶”。 5.学生描红,教师巡视。 6.教师听写,小组内互改。 (三)了解大意。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找出表明这种顺序的词语。 预设:时间顺序。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2.边读边圈画出作者眼里四季最美的是什么? 预设:春天最美--黎明;夏天最美--夜晚;秋天最美--黄昏;冬天最美--早晨。 3.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写了什么? 预设: 第一部分(1):春天最美是黎明。 第二部分(2):夏天最美是夜晚。 第三部分(3):秋天最美是黄昏。 第四部分(4):冬天最美是早晨。 三、课文鉴赏 (一)春天之美。 1.小组之间汇总交流: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预设:鱼肚色、红紫红紫。 体现出春天黎明的什么特点? 预设:色彩美。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设计

21古诗词三首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第三学段阅读诗歌,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作品情感。要体现“淡化诗意,重在诵读”的教学理念。本课由两首古诗和一首词组成,皆为写景诗词,但是每首诗词所描述的景色与诗人抒发的情感截然不同。由此,教学中,以体裁分类,先学习前两首古诗:整体采用“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思路,教学第一首古诗后,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到第二首古诗中,全课以诵读为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再学习第三首词,紧紧围绕“诵读”,遵循读准音、读节奏、读画面、读情感的教学流程,步步直入主题,品析词句,陶冶情操,悟情悟景,提升语文综合素养。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 学生准备:搜集诗人、词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诗人,引入古诗 1.(板书:王维)激趣:你了解这位诗人吗? 2.结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简介王维:字摩诘,擅长写山水诗,其诗特点是“诗中有画”。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3.(板书“山居秋暝”)揭题:研读古诗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整体把握古诗内容,通过这首诗的题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可以看出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天,地点是山里。) (1)巧借注释认识并理解“暝”。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 (3)想象画面读题目。

设计意图:从了解诗人入手,把握古诗特点;从题目开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巧借注释与研读课题培养学生研读古诗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从诗人和诗题两方面入手整体把握古诗内容的方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积累学习方法。 二、诵读古诗,感悟画面 1.播放古诗朗读动漫,引导学生听、读、看,感受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按照节奏提示读好停顿,突出韵律。 3.自由描绘诗中画面,想象画面,再读古诗。 预设: (1)仿佛看到雨后山林里皎洁的月光斜射入林间,无比祥和。(读出陶醉) (2)仿佛看到清澈的小溪从石头上流过,好清澈、好有诗意。(读出美妙) (3)仿佛听见溪流声与浣女们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真是快乐。(读出开心) 4.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内容,将画面叙述充实丰满。注意运用“诗句扩充”法来说说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圈出诗中的景物,想一想: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山、雨、月、泉、女、莲”为诗中景物,“山”是“空山”,“雨”是“新雨”,“月”是“明月”,“泉”是“清泉”,“女”是“浣女”,“莲”是“动”的,一幅幽静又不乏动感的画面呈现于眼前。(教师相机板书:空山、新雨、明月、清泉、浣女、莲动) (3)突出景物特点,再读古诗,尝试扩充诗句说说诗意。 (4)师生梳理语言,边说诗意边诵读。 5.解读层次,把握写法。 (1)引学:首联和颔联,描绘空山中新雨之后,秋天的天气缓缓将至。傍晚,一轮明月洒下皎洁的月光,那月光穿过树林,直射林间,增添清幽之美;一汪清泉于石上流过,泉水清可见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美?(静态的美) (2)引学: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美?(动态的美)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2课童年的发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22课童年的发现 22.《童年的发现》教案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句话的含意,领悟作者童年是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导入 师:人在长大或变老的时候,常常回忆起童年的事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望不了父母有趣而又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童年最有意思的是什么事呢?(以激发学生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发现的学习兴趣进入新课学习。) 二、明确要求学有目标 指名读“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结果怎样? 2.“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3.举例说说对“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找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3.课文课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重点写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4.作者围绕着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些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生:课文先概述了作者童年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讲了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了证实。 四、再读课文、释疑解难 1.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阅读提示”的三个问题。 (1)“我”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读1、2自然段。 生:作者发现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2.朗读体会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发现胚胎发育规律时的欣喜和自豪,及当众受到惩罚的愤懑。 读中评价,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入情入景体会作者的感受。 3.细读体会童年秘密的发现过程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并谈自己的体会。讨论交流不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四季之美)解析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四季之美)解析 四季之美 (1)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写春天早晨天空的独特景致,突出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第一部分(1)写春天最美是黎明,着重写黎明时的天空。 (2)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第二部分(2)写夏天最美是夜晚,着重写夜晚的萤火虫。 (3)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运用听觉描写和视觉描写,突出秋天黄昏的美。)// 第三部分(3)写秋天最美是黄昏,着重写黄昏时的大雁和归鸦。 (4)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走廊时,那闲逸的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这未免令人有点扫兴。(运用动静结合,突出冬 天的美景,表达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四部分(4)写冬天最美是早晨,着重写落雪的早晨和无雪无霜的清晨里那闲逸的心情。 本文作者是日本的清少纳言,译者卞立强,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1、作者简介 清少纳言,清是姓,少纳言是她在宫中的官职。她是平安时代著名的歌人、作家,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与紫式部、和泉式部并称为平安时代的三大才女,曾任一条天皇皇后藤原定子身边的女官。代表作品有《枕草子》。 2、课后生字 凛lǐn(1)偏旁:冫(2)结构:左右(3)组词:凛冽、威风凛凛 冽liè(1)偏旁:冫(2)结构:左右(3)组词:凛冽、冷冽 黎lí(1)偏旁:氺(2)结构:上下(3)组词:黎明、黎民 晕yùn(1)偏旁:日(2)结构:上下(3)组词:晕染、红晕 漆qī(1)偏旁:氵(2)结构:左右(3)组词:漆黑、油漆 幕mù(1)偏旁:巾(2)结构:上下(3)组词:幕后、夜幕 愈yù(1)偏旁:心(2)结构:上下(3)组词:愈加、痊愈 旷kuàng(1)偏旁:日(2)结构:左右(3)组词:空旷、旷课 怡yí(1)偏旁:忄(2)结构:左右(3)组词:怡人、怡情 逸yì(1)偏旁:辶(2)结构:半包围(3)组词:安逸、逃逸 免miǎn(1)偏旁:刀(2)结构:上下(3)组词:免费、免责 3、课后词语 黎明lí míng:时间词,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短文两篇教案湘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短文两篇教案湘教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积累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动物伟大的母爱。 4.体会两篇短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动物伟大的母爱。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老师讲故事,学生听故事,谈体会 一次空难,一对父母将自己的双臂张开,把孩子护在身体之下,结果父母双亡,而孩子安然无恙。 2.揭示课题 人有此情,动物也有此情,今天我们将去感受动物母性的伟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故事大意。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教师配乐读两篇短文中的精彩感人语段。 《母牛》:“牛的主人寻来了……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 《雕像》:“原来,慈爱的鸟妈妈本能地知道……用自己的翅膀为它们撑起了保护伞。” 4.男女生读这些句子。 5.齐读课文,说说两篇短文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母爱) 6.两篇短文相同的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三、合作探究学习《母牛》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用一个词或句子概括母牛在你心中的形象。 3.说说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母牛的形象的。 4.画出文中描写母牛拦路索水的情形的句子。 (1)“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也不肯挪动半步。” (2)“双方依然僵持着。” (3)“可老牛不为所动。” (4)“老牛的凄厉哞叫……显得分外悲壮。” 5.老牛得到水后又是怎样的情形? (1)“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 (2)“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眼中的泪水。” (3)“没等主人吆喝……慢慢地往回走。” 6.文章除了对老牛进行了直接描写外,还有一些侧面描写表现母牛的倔强,找出相关句子。 (人们前后的表现。) 7.母牛为什么要这样做?它的倔强实际上是一种什么的表现? 四、小节 课文是通过叙述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啦展现母牛的母爱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