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色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色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色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教学中有其自身的特点,本人从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教学结果评价四个方面浅析其教学特色。

一、教学内容上的“开放性”

信息技术知识更新换代快,信息技术课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最有用的知识和技能,尽早形成在最新知识基础上的信息社会所必需的信息意识和能力,同时还要满足当前学生个体对计算机技术知识的不同兴趣和要求。要做到这些,首先必须在教学内容的上选择采取开放的态度,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定多层次、多取向的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工作,例如可以考虑让一部分基础很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免修”当堂内容,而自学编程或网页制作等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还可有意识的介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知识为其他学科学习服务的方法,适当增加一些信息技术的课外知识,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开阔学生的眼界。另外还要通过活动课、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和要求开展多层次的辅助性教学活动。

二、教学进程中的“异步性”。

由于以计算机知识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本身发展迅速,各种知识很难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里稳定下来,致使无法形成稳定统一的知识体系。这就导致了信息技术课也不大可能出现传统文化课的那种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和统一教学要求的“三统一”特点,从而直接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在教学内容和进度方面的可变性和可选择性。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可自学性”,学生的学习进度往往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如一个学生不可能在还没有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就去解微分方程。而一个人却有可能在不知计算机语言为何物的情况下熟练利用电脑进行图像处理,甚至达到很高的水准。随着学生的个人兴趣、家庭条件、生活环境影响的不同,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水平也可能十分不同,不少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老师。在这样的一种教学对象的群体中,只有因材施教,实行比较彻底的“异步教学”。让一个高中生和一个小学生同在一起学习数学,在传统课堂上是不可想象的;而让一个经常

用电脑进行写作的学生与基本不会打字的学生同时学习文字编辑,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却屡屡出现。这些都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在教学进度上要求“异步”进行。

三、学习过程中的“交互性”和学习方法上的“合作性”。

学生基本的学习活动方式是学生与计算机的“交互式”。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是教师“主动讲解,学生基本不问”的单方面“灌输”。而以计算机网络环境为基础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活动,因在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手段和目标等多方面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具有众多的不同,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上看,具有十分鲜明的学生与计算机和网络的“交互式”特点。在整个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大部分学生是处于与计算机和网络的“人机对话”的状态,学生把从老师和教材上的得到的指导性语言,变成自己对计算机的一种操作,计算机立即给予验证和响应,反馈迅速及时。学生的某种设计和构想,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立即成为成果作品显现出来。学生的每一点“有计划的信息提交”,都会及时得到回报。这个特点决定了信息技术课必须以网络计算机教室为学习环境,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学习动机,以学生的任务实现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主线。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堂课能否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立足于“交互”的学习活动的合理性和效率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上,由于计算机操作有严格的顺序性,每个学习者随时都有可能出现操作上的“瓶颈”,此时常常需要其他人员对学习者进行“一点通”式的及时帮助。学生之间必须经常和及时地开展互助性学习。这里的互助性学习,由于网络环境的支持,可以在临近座位的同学之间展开,也可以在网络上的便于联系的同学和教师之间进行。同学之间,没有固定的孰强孰弱,帮助是互相的。学生中甚至常常有学科成绩和计算机能力倒挂的现象。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上的“协作”学习是必需的,也是自发的,是稳固和高效的。协作式的学习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法。指导学生搞好协作式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帮助和学会被帮助”,同时也是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

四、教学评价的“多样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