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关于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0、关于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目录

目录

关于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进展 (1)

1中低产田的概念与类型划分标准 (2)

2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 (3)

3中低产田改造的措施 (3)

3.1生物措施 (4)

3.2工程措施 (5)

3.3专项改良技术 (6)

3.4改良后达到的土壤理化指标 (8)

4中低产田评价与指标体系构建 (9)

4.1指标选择的原则 (9)

4.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0)

5江西省中低产田改造现状 (12)

6对江西省中低产田改造的建议 (13)

6.1继续进行农田水利建设,降低地下水位,减轻盐渍化 (13)

6.2实行配方施肥 (14)

6.3进行机械深松耕,推广机械化作业 (14)

6.4增加改造和科研投入,建设一支高水平队伍 (15)

中低产田改造科学技术 (16)

中低产田改造的途径及措施 (17)

1、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 (17)

2、中低产田改造的思路 (18)

基本农田建设技术标准 (21)

一、土地开发整理工程 (21)

二、供水工程 (21)

总目录第1页

目录

三、水利工程 (22)

四、道路工程 (23)

五、环境保护工程 (23)

六、建设工程 (23)

七、工程量清单及招标控制价 (24)

中国中低产田土改造研究综述 (25)

1、中低产田土改造的概念 (26)

2、中低产田土的类型划分 (26)

3、中低产田土低产原因 (29)

4、中低产田土改造技术 (32)

5、结论与讨论 (38)

总目录第2页

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关于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进展

我国人口众多,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关系到人民生活、国家稳定的大问题。到20 世纪后半期,我国粮食产量从1949 年的1.1 亿吨提高到2007年的5.015亿吨,增长了约3.5倍。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耕地被占用,使得我国原本有限的耕地资源急剧减少,粮食产量也出现了滑坡。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粮食成了再度威胁着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大问题。耕地资源有限已经成为我国不争的事实。

要想解决粮食危机,就要从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上入手。如何挖掘和进一步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已成为保障未来16 亿人口食物安全重中之重的大问题。

在我国现有的耕地资源中,中低产田所占比例大,产量低,改造潜力十分可观,所以应将中低产田改造作为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改造中低产田不但具有保证粮食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意义,同时也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途径。

2008年中央财政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将安排127亿元资金(比上年增加10.27%),重点投向粮食主产区,计划将2655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亿公斤。中低产田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71.3%,中低产田主要障碍因素是‘干旱缺水、耕层浅薄、土壤粘重、土壤酸性太强、风沙、碱化、石灰板结、矿毒、污染’等。

针对不同土壤的障碍因素进行中低产田改造,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改造中低产田比垦荒‘投入省、用工省、见效快’。

正文第1页共39页

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中低产田改造不单纯是提高当年产量,而是着眼于根本性的土壤改良,提高耕地特别是要进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建设。

要针对不同类型中低产田采取综合措施,清除或减轻制约产量的土壤障碍因素,提高耕地基础地力等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中低产田的概念与类型划分标准

关于中低产田土的概念,主要基于土壤的障碍因素和改造措施两方面来认识从土壤障碍因素的角度,国内多数学者认为,中低产田土是指土壤环境因素不良或土体内存在一种或几种障碍因子,影响了土壤生产力发挥,从而导致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一类耕地土壤学(或者说中低产田土是指那些环境条件不良、综合农业技术措施包括农田水利设计、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施肥措施等不高,农作物全部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降水、地形地貌、作物布局、土壤属性’等配合不相协调、产量水平低的耕地)。

从改造的角度出发,也有人认为,中低产田土改造是指‘人为采取各种可操作性措施,改善生态条件,提高生产水平,调整种植结构,有针对地解决或减轻农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使低产田土逐步为中产田土,中产田土逐步为高产田土。

1997年国家标准把中低产田分为八类,分别为‘干旱灌溉型、渍涝潜育型、盐碱耕地型、坡地梯改型、渍涝排水型、沙化耕地型、障碍层次型、瘠薄培肥型’。

对于中低产田的划分标准也不尽相同,李学华提出的标准为中低产田改良后要求连续3年平均单产比改良前连续3年平均单产增加量大于1500kg/hm2(100 kg/亩),地力相对产量增加5%以上。

也有学者提出中低产田的标准是指以当地大面积近三年平均亩产为基准,低于平均亩产20%以下为低产田,处于平均亩产±20%以内的为中产田,二者一

正文第2页共39页

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起就称为中低产田。

改造标准:

(1)土壤理化指标:有机质含量3%、土壤容重l-1.25g/cm3、PH 6.5-7.5、全氮0.1%、全磷0.07%、全钾2-2.5%、速效氮l00mg/kg、速效磷30mg/kg、速效钾120mg/kg;

(2)生产指标:玉米7500公斤/公顷以上、大豆2700公斤/公顷以上、水稻7500公斤/公顷以上。

2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论正常或非正常肥力消耗,都是从土壤中拿走了有机物和矿质营养元素。根据生态学原理,土壤消耗必须给予适当补充,才能使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取之不尽,整个生态系统处于良性循环之中。如果人们从农田生态系统拿走全部的生物产量,不以有机肥等及时地归还给土壤,则农田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微生物将由于缺乏适生环境而降低活力,土壤理化性质随之变坏。久而久之则演变成中低产田,

另外,一些地区为了提高作物产量,只重视化肥的投入而忽视有机肥投入,人为加重土壤关系失衡。使土壤肥力下降,生产成本增加,结果中低产田不仅得不到改良,而且面积不断扩大。

3中低产田改造的措施

关于中低产田改造措施,基本可以归纳为2大类,一类为生物措施,另一类为工程措施。其中:

(1)生物措施

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化学改良、良种繁育与推广和农业机械化。

正文第3页共39页

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2)工程措施

主要有灌溉工程和排水工程。

3.1生物措施

利用施肥技术来改良土壤是一项比较重要的措施。由于绿肥作物(绿豆、芝麻、苜蓿、草木樨等)是重要的有机肥料和牲畜饲草。它在农作物倒茬中和种地养地的作用,是任何作物无法代替的。因此,种植绿肥还具有加速土壤脱盐和防止土壤返盐的作用。

无机化肥直接养育的是植物而不是土壤,而有机肥料却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用各种速效养分养育植物,一方面又用有机质养育土壤)。增施有机肥不但能稳定持久供氮,弥补土壤中氮素营养的消耗,且能提供锌、硼等多种微量元素。

指导农户重视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施用,达到降低成本和改良土壤的目的。同时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依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合理调整氮、磷、钾比例,实施精准施肥和营养诊断施肥等先进的科学施肥技术。

1、实行‘稻—油’、‘稻—肥’等水旱轮作制,增加种植冬季作物,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二熟制;

2、秸秆是一种数量多、来源广、省工省本、可就地取材利用的优质肥源,秸秆还田开创了返还土壤养分、广开有机肥源、培肥土壤和保持生态平衡的新途径,它有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补充土壤新鲜有机质,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资料表明,在华北地区如果土壤有机质为1%,一般耕作条件下每年每公顷耕作层纯有机质消耗量为900kg,为使土壤中补充积累900kg纯有机质,需要加进3000kg左右粮食作物秸秆。

3、项目区农作物的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在有条件而又需要的项目区建立优质良种繁育基地,修建种子晾晒、仓储设施,配备必要的种子加工检测设

正文第4页共39页

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备。

4、平原地区主要作业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

3.2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是:灌溉工程、排水工程。

1、灌溉工程

灌溉系统规划科学,灌溉用水不超出流域、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水质符合农田灌溉用水标准。湿润半湿润地区灌溉保证率:旱作区不低于75%,水稻区不低于85%;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保证率:旱作区不低于50%;水稻区不低于75%;其他地区一般不低于70%。

新建、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的小型水库、塘坝及引水渠首等工程,符合水利部门规定的技术要求和设计标准;井灌工程做到地下水资源合理利用、采补平衡;机井和泵站的水工建筑物、机电设备、10kv以下输变电设施配套齐全,综合装置效率达到有关规范标准。输水、配水渠系(管道),田间灌溉设施,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齐全,性能与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有关规范标准要求。采用先进适用的灌水方法与技术,用科学灌溉制度指导灌水,鼓励采用喷灌、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

2、排水工程

排涝设计标准不低于5~10年一遇,主要建筑物防洪设计标准不低于10~20年一遇。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通畅,排水渠系断面及坡度设计合理,桥、涵、闸等建筑物配套,末级固定排水沟的深度和间距,应根据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等综合因素确定。

排水工程设计:旱作区一般采用1~3天设计暴雨,从作物受淹起1~3天排

正文第5页共39页

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一般采用1~3天设计暴雨,3~5天排至耐淹水深。有渍害的旱作区,在设计暴雨形成的地面明水排除后,应在农作物耐渍时间内将地下水位降到耐渍深度;水稻区在晒田期3~5天内将地下水位降到耐渍深度。改造盐碱地要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在返盐(碱)季节前将地下水位降到农作物生长的临界深度以下;在农作物播种出苗等生长关键期,控制0~20cm表土层的含盐量,以不危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为限。

3.3专项改良技术

1、渍涝型

渍涝型中低产改良途径要以‘治水、改土’为重点,建设成能排能灌的稳产高产农田。在治理河道保证行洪的前提下,修筑河床大堤和泄洪支渠,防止洪汛期淹没改良后的土壤。

合理施肥和耕作,增施有机肥肥料,结合深松深翻,打破犁底层,以改变土壤的‘水、肥、气、热’条件,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修渠排水,将低洼易涝地改造成高产的水稻田,特别是低地白浆土。

种植水稻能大幅度提高产量。主要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为重点,结合深翻增加土壤耕作层来提高土壤肥力。

2、瘠薄型、坡耕型改良途径

主要改良途径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为重点,结合深耕、深翻增加土壤耕作层来提高土壤肥力。

施入有机肥改土对改良土壤提高产量的效果是显著的,它不仅可以解决土壤养分供需矛盾,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土壤团粒结构。

用泥炭改土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产效果明显,增产幅度在20左右,后效可持续3年以上。利用‘稻、麦、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可有效地

正文第6页共39页

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种草养畜改土培肥。种植草木樨等豆科绿肥养畜过腹还田。有机垃圾高温堆腐改土培肥。此外,针对水土流失的原因,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对小于10度的坡耕地采取横坡打垄,10度以上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25度以下种植果树、牧草等。

同时在坡地上挖‘截流沟’,坡地下修‘顺水沟’,将空中水和串皮水拦住和排出,达到保持水土和改良的目的。

3、缺水干旱型

根据土壤干旱的特点,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良途径如‘修水池、打机井、修水集’等,保证供给水源,做到旱能灌,克服干旱无水局面。

同时采取增施有机肥料,结合耕翻深松,以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

4、盐渍化土壤

盐渍化土壤是由于耕层可溶性盐分含量或碱化度超过限量而致,此类土壤的改良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改良措施:

(1)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增加农田灌溉的工程措施。地下水位高是形成盐渍化土壤的主要原因,降低和控制地下水位是盐渍化土壤改造的前提。同时要进行平田整地,提高灌溉质量,减少大水漫灌和局部积水。

(2)减轻盐分和钠离子危害的化学改良措施。对于盐渍化程度较重的土壤,钠离子含量多,危害严重,作物难以正常生长,可使用化学改良,如过磷酸钙、石膏、硫酸亚铁、磷矿石、腐质酸类肥料等,以钙离子代换土壤胶体上的钠离子,降低土壤碱性,消除钠离子的毒害,促进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和土壤肥力的提高。同时要进行适当的灌溉冲洗,以淋溶土壤中的可溶性盐分,活化钙离子,加速代换速度,提高改碱效果。

(3)增加地面覆盖,促进土壤培肥的生物措施。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尽量避免使用碱性和生理碱性肥料,平田整地,深耕、深松,推行深播浅

正文第7页共39页

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盖种植技术、地膜覆盖和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种植绿肥。

5、风沙防护型土壤改良途径

风沙防护型土壤土体松散、风蚀严重、保水保肥能力差。此类土壤的改良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退耕还林,增施有机肥。

(2)推广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

(3)客土改良。

(4)营造防风固沙林带。

3.4改良后达到的土壤理化指标

1、土壤障碍因素消除或有逐年减轻趋势。

2、土壤耕层厚度:旱地达20cm以上。水田30cm

3、土壤质地:壤土至粘壤,结构适宜,适耕期长。

4、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好。

5、土壤有机质含量:旱地15g/kg以上(重铬酸钾容量法)。

6、土壤有效磷含量:旱地大于8mg/kg。

7、土壤速效钾含量:旱地大于60mg/kg。

8、土壤污染元素含量降低至允许值,或者有逐年降低的趋势(砷含量小于10mg/kg,镉小于100mg/kg,铜小于100mg/kg,铅小于300mg/kg,铬小于150mg/kg,汞小于1.5mg/kg)。

总之,中低产田的培肥与改良。必须建立生态农业的指导思想,实行用地和养地相结合、改良和利用相结合、生物措施与耕作措施相结合、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地力建设和良种良法相结合、当前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坚持‘山、水、田、林、草、路、村’综合治理的方针。

正文第8页共39页

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4中低产田评价与指标体系构建

4.1指标选择的原则

1、主导原则

影响耕地土壤肥力的因素、因子很多,

(1)气候因素

0℃积温、大于10℃积温、降水量、日照指数、光能辐射点、精度、土壤质地、排涝能力、灌溉保证率等、无霜期;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因素有海拔、地貌类型、地形部位、坡度、坡向、土壤侵蚀、岩石露头;

(2)土壤性状

有剖面构型、质地构型、土层厚度、耕层厚度、土壤质地、体积质量、保水性能、有机质、pH值、养分元素、CEC、障碍层类型、障碍层出现位置、含盐量;

(3)土壤管理

有灌溉保证率、排涝能力、耕作制度、梯田化水平。土壤肥力评价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选择所有这些因子作为分等指标,因此必须选对耕地土壤肥力有较大影响的因子。

2、稳定性原则

选择的评价因子在时间序列上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不同的土壤性质其变化的时间尺度是不同的。

选择易变指标,可能会使评价结果处在变动中,而土壤肥力应在一定时期内是稳定的。

3、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分为空间差异性和指标因子的差异性。耕地土壤肥力就是要将

正文第9页共39页

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不同土壤肥力的土地区分开来,将肥力相似的归并到一起。因此指标的变化必须在空间上反映耕地质量的变化。指标因子的差异性选择的因子应是影响土壤肥力,反映土壤不同属性的指标。

4、分层次控制原则

选择评价因素与评价空间尺度有密切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上。农用土地分等是在国家、省、县等三个层次上展开,县级分等成果在县域范围内可比;省级协调汇总成果在省域范围内可比;国家级协调汇总成果要在全国范围内可比。如在一个县域范围内,地貌类型单一,均为平原,则地貌因素可不作参评因子,土层厚度可以作参评因子。

5、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土壤肥力评价以定量计算为主,对难以定量因素(概念型)必须进行定性分析,定量化处理以提高农用地分等成果精度如土壤质地、排涝能力、灌溉保证率等。

4.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关于中低产田的评价方法有多种:

1、赵小敏等人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软件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以GIS为技术手段,在选择影响中低产田质量因素的基础上,先通过影响农田质量的多因素叠加分析,得到等级评价的单元。然后对中低产田划分等级,将较低等级的农田归为低产田,从空间特性和属性上对中低产田进行分析。其中包含有,土壤因素:有机质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土壤质地,耕层厚度;气候因素:年降雨量,年有效积温,年日照时数,灾害性气候;社会因素:有效排灌率。

正文第10页共39页

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2、邵华等人把江西省的耕地地力等级评价指标按照不同的土壤类型选择不同的指标体系。

南方稻田耕地类型区选取水稻产量、地形部位、成土母质、剖面构型、冬季地下水位、耕层厚度、耕层质地、物理性障碍层次、排灌条件、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pH、阳离子交换量、碱解氮、熟制等18个参评要素;

红黄壤旱耕地选取产量、地形部位、成土母质、剖面构型、地面坡度、土体厚度、耕层厚度、耕层质地、物理性障碍层次、水土流失、水利状况与抗旱能力、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pH、阳离子交换量等17个参评要素;

紫色土旱耕地选取产量、地形部位、成土母质、剖面构型、地面坡度、土体厚度、耕层厚度、耕层质地、抗旱能力、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pH、阳离子交换量、碱解氮等17个参评要素;

石灰土旱耕地选择产量、地形部位、成土母质、剖面构型、地面坡度、土体厚度、耕层厚度、耕层质地、抗旱能力、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pH、阳离子交换量、碱解氮等16个参评要素。

3、牛彦斌等人在进行地力评价时

在GIS技术系统的支持下,以立地条件、土壤理化性状、农田基本设施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AHP )和模糊评价法建立数学模型。

选择的评价指标为:障碍因素(地下水矿化度、全盐量、障碍层状况、潜水埋深);立地条件(耕层厚度、微地貌类型、剖面构型、耕层质地);土壤管理(排涝能力、灌溉保证率);土壤养分(有效锌、速效钾、有机质、有效磷)。充分吸收了参数法的特点,将等级法与参数法结合,建立统一的评价系统,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评价者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更能准确地反映耕地的地力等级差异,提高土地评价结果的精度。

正文第11页共39页

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4、黄河等人在进行地力评价时

不同的稻田类型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

(1)水田类:地下水位、灌排条件、耕层厚度、质地、有机质、全N、速效P、速效K、pH、CEC和含盐量。

(2)旱地类:坡度、灌溉条件、耕层厚度、质地、有机质、全N、速效P、速效K、pH、CEC和含盐量。

5、危向峰等人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选择的评价指标为立地条件(地貌类型,成土母质,地形部位);理化性状(耕地质地,PH值);养分状况(有机质,有效磷,缓效钾);土地管理(排涝能力,灌溉保证率);障碍因素(障碍层次状况);坡面构成(坡面结构,耕层厚度)。

5江西省中低产田改造现状

日前从江西省财政厅和农业开发部门获悉,2008年该省将安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投资6.5亿元,计划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95个;安排5.9亿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经营项目68个。通过加大投入带动农业产业的大发展,该省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优势产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江西省不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十五’期间通过各种途径,共筹措的农业开发资金达40亿元,其中争取中央资金15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一倍。2008年安排6.5亿元用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安排5.9亿元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经营项目。

在财政资金连续强有力的支持下,江西省农业综合开发成果喜人。1989年以来,该省共改造中低产田近1000万亩,其中建设标准化农田达3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近三分之一。

正文第12页共39页

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2000年后,每年综合开发完成中低产田改造近100万亩,新增耕地近3万亩,年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86.8万亩,新增和改善除涝面积26.7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亿多公斤,有效地解决了项目区制约粮食等农作物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6对江西省中低产田改造的建议

针对江西省中、低产田的限制因素,在治理上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使灌排畅通。应以继续降低地下水位治理盐碱为基础;以培肥土壤为中心,调整种植业布局,实行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用地养地相结合,修建管护相结合,用水与节水相结合,灌水排水相结合及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等措施,才能使中、低产田改造取得成效。

6.1继续进行农田水利建设,降低地下水位,减轻盐渍化

1、在排水方面采用‘沟、井、站、林’等相结合的全方位排水措施,但要以沟道的自流排水为主,要彻底解决‘干、支、沟’的淤塞和农沟阻截问题。要继续新建和修补各级桥、涵、管、尾水等配套工程,使各级沟道排水畅通。

2、进行‘支、斗、农渠’的配套建筑物和干、支渠的砌护工程。

(1)对一些灌面大,渠道长,渠位高的支、干渠砌护,可减少渗漏对地下水的补给,提高渠水的利用率。

(2)搞好缩小灌面,平田整地工作。

(3)建立和完善农民村、队级用水管水协会,进行计划用水、科学用水,对‘支、斗、农’渠实行轮灌、集中灌水,可缩短渠道引水期。严格用水收费,禁止引水入沟,形成一个节约用水、合理灌水的良好习惯。

(4)在沟、渠、路旁种植防护林带,以固堤、排盐,改善生态环境。

正文第13页共39页

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6.2实行配方施肥

对土壤的养分进行诊断,按照作物的需要‘开出药方,按方配肥’,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科学施肥。中、低产田施肥要遵循以下3个原则:

1、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沃的重要指标,增施有机肥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土壤有机质具有储存和供应养分,增加土壤代换性能,为微生物的活动提供能源,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增加通透性,稳定土壤结构,改善土壤耕性,提高化肥利用率的作用。

2、N、P、K肥配合施用

土壤中的主要养分限制因素是N素,粮食作物要获得高产必须施用N肥,但是单施N或NP配合,在一些地区和作物上短期内可获得高产,随后产量明显下降,在中、低产田上,必须N、P、K配合施用并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才能获得较高的粮食产量。

3、用地养地相结合

要使作物、土壤、肥料形成良性循环,必须坚持用养结合,投入产出相平衡,要特别注意遵循能量守恒,没有高能量的投入,就不会有较多粮食的产出。

6.3进行机械深松耕,推广机械化作业

耕层浅是中、低产田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针对这一问题,

1、必须进行深松耕。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深松耕的经验表明,深松耕是一种非常适合江西的耕作方法,其优点是耕犁深度在35cm以下,不破坏土层,打破犁底层,能消除深根系杂草,有利于土壤积盐的淋溶与冲洗,增产7%~21.9%。

2、要大力推广机械耕地、播种等机械化作业,加深耕层,规范农事操作。

正文第14页共39页

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6.4增加改造和科研投入,建设一支高水平队伍

改造中、低产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多年来党和政府对此项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在水利建设方面投资较大,也很见成效,政府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除了继续对农田水利建设进行投资外,还要重视农业技术方面的投资,利用农业技术与水利工程措施相配套,改造中、低产田的力度和改造效益将会更好。此外,要重视土壤肥料方面专业人才和土壤肥料队伍的建设。

目前,江西省土壤肥料方面的人才少,土肥队伍小,尤其是科研投入少,这严重制约着以‘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的中、低产田改造进程。

建议今后每年定期举行中低产田改造技术培训班,争取在几年内培养一大批这方面的人才,同时与相关科研单位联合组织科研攻关,在中低产田改造综合配套技术上走在全国的前列。

江西省中、低产田多,这些中、低产田蕴藏着巨大的增产潜力,一经改造,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单产,增加总产,因而,改造中、低产田是江西省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是改变江西省农业生产面貌,粮食稳定增产的根本途径。

正文第15页共39页

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中低产田改造科学技术

我镇目前中低产田的特点是:土壤富氮少磷钾、有机质含量中等、土壤偏酸、耕作层变浅、部分水田地下水位较高等。针对以上情况制定以下改造技术措施。

2、配方施肥

根据当前农户对农田的投入只重视化肥不重视有机肥的现象,要指导农户重视有机肥和无机肥的配合施用,达到降低成本和改良土壤的目的。

根据我镇土壤富氮少磷钾的实际,依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合理调整氮、磷、钾比例,实施精准施肥和营养诊断施肥等先进的科学施肥技术。

推广应用生物有机肥、水稻专用肥等,提高肥料使用效益和肥料利用率。

2、增施有机肥

针对我镇粮田有机肥投入少,且土壤有机质呈下降趋势的现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广辟有机肥源,增施有机肥和有机无机生物肥料,疏松和活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

(1)发展绿肥,逐步推行粮—肥型种植模式,稳步提高绿肥种植面积。

(2)发展畜牧业,通过养畜来积肥。

(3)抓好各类作物的秸秆还田技术,禁止焚烧秸秆,积极推广秸秆切碎和堆腐还田技术。

(4)因地制宜,利用房前屋后的杂草等,积好焦泥灰等农家土杂肥。

3、改土培肥

针对部分标准农田如旱改水和部分土地平整田等农田的表土层脊薄、肥力差等情况,实施增加肥沃的客土和增施有机肥的办法,加深农田耕作层厚度,提高肥力水平。

正文第16页共39页

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4、完善排灌设施

针对我镇有的田块因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治渍是改良的重点。要建设好‘三沟配套’又‘明暗沟’结合的排灌渠系,排除地表积水,降低地下水位,提高农田排涝能力。

针对有的田块以砂性土为主的农田,因砂性重、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除旱是改良的重点,要切实提高沙性农田的蓄水保肥能力。

5、适施石灰等措施

根据我市部分土壤偏酸的现状,要适施石灰,这是一条简单易行的增产措施。

重视水旱轮作技术,以减少病虫为害,有利于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

提倡采用冬耕晒伐等措施,提高土壤温度和加速有机质矿化,防止土壤板结。

6、建立地力监测点

建立全镇正常性的农田土壤监测网络体系,根据不同农田类型、土壤类别及耕作制度等,设立地力定位监测点和动态监测点,全镇规划设立地力定位监测点1个,动态监测点5个,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土壤地力监测和环境污染监测,监控土壤的理化性状及养分变化动态,加强农田保护和地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开展农田生态环境监测、农产品质量评估、预测预警报告等工作,实施对标准农田的动态监督管理。

中低产田改造的途径及措施

1、中低产田形成的原因

中低产田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生产关系上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影响(通过农村调整经济产业结构体制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使生产出现了回

正文第17页共39页

中低产田改造的研究

升局面,在此不作论述,本文着重从另外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二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些不良耕作习惯的延续;三是自然环境障碍因素。从客观原因看:

1、地形地貌复杂,山大沟深,地理条件恶劣,80%的耕地是山旱地,无雨怕旱,有雨必流,保水保肥能力差;

2、土壤养分含量低,供肥能力差,基本状况是,‘少氮、缺磷钾’,不能满足作物需肥要求;

3、自然灾害频繁;

4、农村文化落后,科技利用水平低,新技术覆盖面积较小,全县人口中半文盲率占30%,直接生产者的素质低下,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民技术人才不多,这就给中低产田改造带来困难。

从主观原因讲,落后的耕作习惯,广种薄收,只用不养,掠夺式经营,造成土壤耕作不良。

以及农民思想上、行动上的短期行为,重用地轻养地,重产出轻收入,重眼前轻长远,形成土壤肥力下降的恶性循环和中低产田面积大,严重影响粮食增产。

2、中低产田改造的思路

1、兴修山地水平梯田和川地条田,是改造中低产田的基础工程措施。

通过农田基本建设改造,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中低产田‘外部形态,防止水、肥、土流失’,创造良好的基本条件。

这是改造中低产田最基本有效的措施,也是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各级领导部门应做出长期规划,短期安排,坚持不懈地整修下去,并从‘政策、资金、机械’上给以扶持和配套,以保证任务的落实和效率的提高。

正文第18页共39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