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636教育学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辨析题精编

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636教育学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辨析题精编

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636教育学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辨

析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一、202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636教育学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辨析题精编

1.德育过程是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

【答案】错误。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与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德育过程引导并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品德的发展过程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不能把二者混同。

2.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答案】正确。

【解析】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的途径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道德教学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间接的德育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如思想政治课之外的其他各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工作、少先队工作等。

赫尔巴特特别强调:实际上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正是此题干的体现。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渗透于一切教育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必须遵循教育性原则,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都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由此可见,德育的途径和范围非常广泛,甚至包括非学校教育的教育活动。因此,“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的说法是正确的。

3.动物界存在着大猫教小猫抓老鼠,大鸭教小鸭游水的现象,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

【答案】错误。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动物在养护幼仔方面虽然与人类抚育后代有些相似,但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活动,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反射活动。而人类的活动是自知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题干中的说法无视入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古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总之,题干的说法忽视了人类教育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以此观点错误。

4.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质。

【答案】错。教师的专业素质除了教育理论素质之外,还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能力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各项基本素质彼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在一名合格教师身上构成统一的整体。

5.教育受制于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取决于社会的现实要求。

【答案】错误。

(1)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天然地是社会的一个环节,受制于社会,比如,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一个社会的教育目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科学技术促进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变化和拓展;人口影响着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教育不可能独立于社会而单独存在。

(2)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直接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因此,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也要考虑人的因素,即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

(3)教育还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为: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及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综上所述,社会的现实要求是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的确定与选择的重要依据,此外,还需关注人的身心发展、教育的内在规律等多个因素。

6.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

【答案】正确。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人口状况等。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文化传统将大大影响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现实的教育必然是建立在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的,文化传统将极大地影响人们对教育目的、内容、作用及方法方式的看法。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教育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2)人口质量的高低对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此外,教育还有自身的独立性和规律,所以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单独决定教育的发展。

7.人的各层次的需要是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的,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就不存在了。

【答案】错误。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人的各层次的需要是相互依赖和重叠的,髙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而已。同时,人们的需要层次不仅仅表现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且还具有:各层次的需要是同级存在、相互交叉的。每个人都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某种条件下无法同时追求或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满足低级的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最为迫切的需要的表现是不同的,即重要性排序不同。马斯洛需要层次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复性。

8.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

【答案】以上观点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1)教育目的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和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的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质量和规格。而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2)二者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总的要求或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则是不同层次、类型学校或专业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

(3)但同时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即培养目标不能脱离教育目的,教育目的要体现、落实在培养目标之中。

总之,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因而,教育目的是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所以此命题是正确的。

9.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主张儿童是教育的中心。

【答案】正确。

【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杜威、克伯屈。杜威的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代表作是《设计教学法》。

杜威认为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他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和自动,将教师置于辅助地位。

他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中心,全部的教育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这与赫尔巴特等人的“教师中心论”相反。

10.课程评价主要是学生学业的评价。

【答案】错误。

关于课程评价,有不同的定义。课程评价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的程度;课程评价就是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课程实施的过程。一般认为,课程评价既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二者是同等重要的。

11.双轨学制是资产阶级学制,不适合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僵化认识导致一些人认为一国的学制必然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因此,资本主义采纳的学制会带来社会的不平等,造成阶级的分化,不适合社会主义社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能够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接受教育,人们的教育需求越来越成为学制变化的依据,无论单轨学制、双轨学制还是混合学制,都是基于人们的需求而产生的。现代社会,各国学制更为复杂的原因即在于此。因此,题目中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12.德育的目的是通过他律实现自律。

【答案】这种观点正确。这与道德的本质有关,道德既具有社会公共属性,也具有个体享用功能。道德只有最终成为个体内心的力量,才能真正约束人的行为。但在人成为道德人的过程中,希望人们内心主动滋长出道德是不现实的。因此,道德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比如法律等强制力来实现,也就是通过他律实现自律。

13.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

【答案】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任何教学组织形式必然要涉及到对教学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安排,因此,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方式。但教学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的时空限定之中,表现为对时空的创造性应用,比如开放课堂、分层教学等教学组织方式,就是对教学空间的设置。因此,教学组织形式也体现为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方式。

14.德育、智育、美育、体育以及劳动教育是相互关联的。

【答案】德育对其他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则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体育则是实施各育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和实施。因此,这种观点正确。

15.学生的基本属性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答案】错。学生从本质属性上看是多元的,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是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人。也正是这些本质属性使学生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

16.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等同于儿童中心论。

【答案】正确。

(1)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强调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会自主选择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

(2)儿童中心论认为,儿童生来便具有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冲动和倾向,这为教育提供了素材和基础,教育必须考虑儿童的本能要求。儿童经验的形成、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儿童的活动,由于儿童的活动才有可能使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该理论强调发挥儿童主动作用是正确的,但把儿童的主动性建立在本能论的基础上则是错误的。而且它过分夸大了儿童的主体地位,在管理上出现了一种放任主义的倾向。因此,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等同于儿童中心论。

17.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答案】错误。(1)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教育机构系统又包括两部分一是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二是教育的管理机构系统。管理规则指的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如各种各样的教育法律、规章、条例等。(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分工等关系。(3)教育制度与学校制度的关系学制是教育制度的核心和主体,教育制度比学制的范围更广,学校教育制度更具体。

总之,二者紧密联系但是不能等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