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概论(前五章)

艺术概论(前五章)

艺术概论(前五章)
艺术概论(前五章)

艺术概论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和特征

一、艺术门类的六种分类方法

以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

以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听觉艺术、视觉艺术、视听艺术。

以艺术作品的内容特征——表现艺术、再现艺术

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动态艺术、静态艺术

以欧美新分类法——视觉艺术、表演艺术

以艺术的美学原则(5类)——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1.客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柏拉图认为,理式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式的模仿。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在朱熹看来,“文”只不过是载“道”的简单工具,“文以载道说”同样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客观精神。

2.主观精神说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在尼采那里,主观意志被说成是主宰一切的独立实体。尼采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前者是用美的面纱来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使人沉湎于梦幻中;后者却是一种痛苦与狂喜交织的癫狂状态,使人在极度的情绪放纵中来揭开人生的悲剧面目。

3.模仿说或再现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从而也就肯定了“模仿”现实的艺术的真实性。艺术所“模仿”的不只是现实世界的外形或形象,而且是

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中外艺术史上还有“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多种颇有影响的说法。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一形象性

艺术则是以具体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中国美学十分重视“传神”。不但反映了对象的本质特征,而且表现了艺术家对生活、人物的理解。造型艺术常常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之中。另一些艺术门类,间接和曲折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为客观因素消溶在主观因素之中。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形式,但艺术形式之所以能感动人、影响人,是由于这种形式生动鲜明地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容。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一切事物都是在带有偶然性的个别形象中,体现出带有必然性的共同本质和规律来。艺术形象的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艺术典型更加独特,也更加普遍,它是艺术形象的凝练与升华。典型必定具有个性鲜明的艺术独创性,而且又能非常深刻地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意义。

二主体性

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艺术产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使得作为生产主体的人能够从中直观自身。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表现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使得艺术成为主观与客观、再现与表现的辩证统一。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创作风格和艺术个性。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艺术作品凝聚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当是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打上了各自不同的主体性烙印。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由于欣赏者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使艺术欣赏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艺术欣赏活动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艺术作品总是引导着欣赏者向作品所规定的艺术境界运动,另一方面,欣赏主体又总是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感受能力来改造和加工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主体性贯穿于艺术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意味着创造性与创新性。

三审美性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为艺术品。艺术也正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终于完成了由实用向审美的过渡,成为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和更加典型。艺术又是人类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表现。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艺术美之所以高于现实美,是由于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到了艺术作品中。艺术中的“真”,并不等于生活真实,而是要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化“真”为“美”。艺术中的“善”,也并不是道德说教,同样要化“善”为“美”。生活中“丑”的东西,同样要通过审美特征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能动创造变成了艺术美,作为艺术形象它已经有了审美意义。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艺术美注重形式,但并不脱离内容,它是二者的有机统一。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形式美的法则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从内容出发去选择最恰当的形式以加强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得艺术的形式美日益丰富和发展。艺术的形式美,不能脱离艺术的内容美,因为艺术的形式美在于它生动鲜明地体现出内容。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第一节中外艺术史上关于艺术起源的五个观点

一、艺术起源于“模仿”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认为模仿是

人的本能。“这一切实际上是模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确实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手段,不是目的。原始人没有19世纪的文艺家那么悠闲。

这一对于艺术起源的看法,与上节课讲过的,关于艺术本质的“模仿论”有关。

这一理论来源于对某些艺术作品和现象的观察,但有局限性,不能解释那些不以模仿为目的而创作的作品。

二艺术起源于“游戏”

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来的,称之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曾经被许多人所信奉。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席勒在他著名的《美育书简》中指出,人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要的强迫,又要受理性法则的种种约束和强迫,是不自由的。人只有在“游戏”时,才能摆脱自然的强迫和理性的强迫,只有通过“游戏”,人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席勒进一步认为,人的这种“游戏”本能或冲动,就是艺术创作的动机。在这种无功利、无目的的自由活动中,人的过剩精力得到了发泄,从而获得快乐,亦即美的愉快的享受。斯宾塞又进一步发挥。他认为,人作为高等动物,比起低等动物来有更多的过剩精力。“游戏”的主要特征是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发泄这种过剩精力时获得快感和美感。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无非也是一种“游戏”,美感就是从“游戏”中获得发泄过剩精力的愉快。谷鲁斯认为,游戏活动在为将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或做练习。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过剩的精力来从事“游戏”,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而人的“游戏”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二者之间有着严格的区别。

三艺术起源于“表现”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因而,艺术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表现。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认为,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认为艺术起源于传达感情的需要。美国的苏珊·朗格从符号学美学出发,进一步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品就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艺术活动的实质就在于创造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但是,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脱离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实际情况是不恰当的。

四、艺术起源于“巫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文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原始人思维的最主要特点是万物有灵。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更是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弗雷泽认为,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这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也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逐渐创立了各门科学,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但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又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是直接和当时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归根结底还是离不

开人类的实践活动。

对我国影响较大的艺术起源理论为“艺术起源于劳动说”,代表人物为俄国的普列汉诺夫

五、艺术起源于“劳动”

俄国的普列汉诺夫进一步指出:“劳动先于艺术,总之,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和现象,只是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点上来看待它们。”原始人经过了数百万年的劳动实践,才逐渐锻炼出灵巧的双手和高度发达的头脑,形成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形成了人所特有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并且逐渐形成了相互之间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创造了人,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前提。劳动中工具的制造标志着人类文化的起源。在生产劳动实践中,完成了一个异常漫长的自然身心的“人化”过程,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其中包括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但是,艺术的产生却不能简单地完全归结为劳动。

第二节艺术起源的第六种看法:多元决定论

“多元决定论”,代表人物为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

法国的阿尔都塞提出的“多元决定论”(Overdetermine),认为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有多种多样的复杂原因。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艺术的起源最终应归结为人类的实践活动。巫术礼仪活动,同原始人的采集、狩猎等生产活动和社会群体交往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渗透到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各个方面的原始文化,艺术才得以产生和发展起来。

第三章主要讲艺术的功能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功能

一、审美认知作用

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生。一方面是文艺具有认识社会、历史的作用;另一方面具有认识自然现象、增长多方面知识的意义。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统一、再现与表现统一、主体和客体统一等特点,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社会生活知识。由于艺术的认知作用是以艺术的审美价值为基础,在反映对象的本质特征时,又表现出艺术家对社会人生的理解和评价,在真实描绘生活细节时,还揭示出生活的本质规律,在反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反映人的思想、情感、情绪、愿望等主观世界,使得艺术具有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的特殊审美认知功能。艺术作品将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通过现象揭示本质,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客观显示主观,使艺术的审美认知功能具有深刻的内涵。

二、审美教育作用

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其思想、感情、理想、追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正确地理解和认识生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和听众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艺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陶冶性情、得到快感。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不同于道德教育,艺术的教育功能是以审美价值为基础,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是“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第一个特点是“以情感人”。以情感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地受到教育。艺术具有以情感人的巨大力量。第二个特点是“潜移默化”。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情操,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常常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第三个特点是“寓教于乐”。把思想教育融合到艺术审美娱乐之中。

三、审美娱乐作用

人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能使其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美感。艺术欣赏同样也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欣赏艺术作品时,读者、观众或听众也同样处于一种忘我的状态,沉醉在艺术天地中流连忘返,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快乐。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方面,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艺术审美娱乐功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寓教于乐。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审美认知作用和审美娱乐作用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要做到以情感人和潜移默化,就必须通过寓教于乐来激动人、感染人,将艺术的思想性寓于审美娱乐性之中。艺术的各种社会功能都建立在艺术审美价值的统一基础之上。

第二节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狭义的含义、是艺术教育主要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艺术教育的广义含义,是要进行艺术教育的普及。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的作用,而且使用人的内心情感得到和谐全面发展。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1750年由鲍姆加通建立,而美育由席勒提出来。中国最早提出美育的是王国维,真正实施美育的是蔡元培。

一、美育与艺术教育

“美育”由18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来。席勒认为,近代文明社会由于大工业的发达,使社会与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而且使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性的分裂,不是把人性印刻到他的自然(本性)中去,而是把自己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科学知识的一种标志。需要通过审美教育,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办法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只有审美才是人实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人身上有两种相反的要求,一个叫“感性冲动”,它产生于人的自然存在或感性本质;另一个叫“理性冲动”,它产生于人的绝对存在或理性本质。“感性冲动”受感性需要的支配,“理性冲动”受必然规律的限制,完美的人性应当是二者的有机统一。这两种冲动都是人的天性,只不过在近代文明社会中,被分裂开来了。

需要有第三种冲动即“游戏冲动”来作为桥梁,它既可以克服“感性冲动”从自然的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又可以克服“理性冲动”从道德的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的限制。席勒在这里所说的“游戏”并不是指现实生活中那类游戏,而是指与强迫对立的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一种审美的游戏或艺术的游戏。于艺术具有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教育成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

二、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消遣需要。另一方面,高效率的工作节奏加重了人的精神压力,人们被分工所束缚,被物欲所淹没,人们渴望超出有限的物质生存需要,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

三、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一是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在艺术欣赏中不断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把欣赏中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只有欣赏者具有较高的欣赏能力,才能从更高的起点上去欣赏艺术作品。

二是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三是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

第四章文化系统中的艺术

第一节作为文化现象的艺术

一、文化与艺术

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要素。精神文化中包含着哲学、宗教、道德、科学、艺术等许多子系统。从人类文化的大系统来看,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着精神文化。

二、艺术在人类文化中的地位

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体现和反映出人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艺术起到了“文化自我意识”的作用,能够准确和有力地体现出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文化可以从艺术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和“认识自己”。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每一个民族或时代的艺术,都是深嵌在那一个民族文化或时代文化的框架之中,直接制约着作家、艺术家和读者、观众、听众等每一个人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人类文化大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中介,精神

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决定和制约着精神文化。艺术也反过来影响着它们。

第二节艺术与哲学

哲学主要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艺术也可以通过自身的特殊方式,传播和体现一定的哲学思想,从而对哲学产生影响。

一、哲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哲学对艺术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表现或流露出来。哲学对艺术的影响,还表现在出现了一批哲理性的艺术作品。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更表现在它能起到促进艺术潮流形成的作用。各种艺术思潮总是与一定的哲学观相联系,具有各自不同的哲学基础。

二、西方现代哲学与西方现代派艺术

西方现代派艺术是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未来主义、迷惘的一代、存在主义文艺、荒诞派、新小说、抽象派、立体派、未来派、达达主义、“黑色幽默”等数量繁多的西方文艺流派的总称。

西方现代派艺术在内容上大多表现西方现代社会的深刻社会危机和精神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怀疑和绝望,反映出危机社会中人的异化。

有一定的西方现代哲学流派,就会有相应的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哲学对艺术的影响渗透,不仅体现在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和思潮,而且包括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反过来,艺术也扩大和深化着特定的哲学流派和思潮的影响。

一,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影响到许多西方现代艺术家的创作,影响到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在西方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产生了一批西方现代主义作品。

三,在西方现代主义哲学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潮流

第三节艺术与宗教

一、宗教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贝尔认为,艺术与宗教同属于幻想的领域、情感的领域,科学则属于现实实证的领域、理智的领域。因此,他强调“艺术和宗教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境界的两个途径。”艺术与宗教在认识、掌握世界的方式上确实有某些共同之处。感知、想象、联想、情感等诸多心理因素,在艺术与宗教领域中都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审美感情与宗教感情一样,往往都是超脱日常生活的感情,追求精神愉悦而不是物质满足。艺术与宗教之间的这种密切联系,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宗教对艺术的利用。

宗教影响艺术,首先表现在利用各门艺术来宣传宗教,为艺术提供了宗教题材和内容。

艺术影响宗教,首先表现为参与宗教活动。原始的歌舞、表演、绘画、雕刻等,在当时也是一种巫术或宗教活动。

艺术与宗教二者毕竟有着本质的区别。宗教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丧失,艺术却是对人的自由创造本质的确证;宗教劝人到天国去寻求精神安慰,艺术却鼓励人们热爱并珍惜现实生活;宗教作为鸦片麻痹人的精神,艺术却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的必要手段。因此,虽然宗教由于利用艺术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的发展,但从本质上讲,宗教也阻碍、束缚和限制着文艺的发展。

第四节艺术与道德

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是与非、正义与非正义等等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关系、道德活动等内容。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三种观点:一种观点否认艺术与道德的根本区别;另一种观点否定艺术与道德的内在联系,认为表现道德内容会损害艺术;第三种观点认为二者互相影响,具有内在的联系,同时又承认二者的根本区别,用寓教于乐取代道德说教。

一、道德与艺术的相互关系

(一)、道德影响艺术。

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

任何艺术,是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反映,而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人们的道德生活,因此,艺术作品常常包含有道德的内容,通过塑造典型形象的手法来反映人们的道德面貌。

(二)、艺术影响道德。

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对人民群众的道德教育作用上。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

由于艺术具有生动、感人的形象和特殊的魅力,它对道德观念的评价和道德行为的选择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它们

(三)、道德与艺术的区别。从评价标准来看,前者常常以“善”为唯一标准,后者往往以“真善美”的统一为标准,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道德内容,具有道德内容的艺术作品来说,也需要寓教于乐,也就是将道德内容有机地融合在艺术形象之中,使其化善为美,才能使艺术作品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道德关系,艺术是从更广泛的范围来反映人们的社会生活。道德是以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艺术却是以形象来具体地描写、刻画或表现这种关系。

二、艺术中的道德内容

道德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的特点,也必然会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

第五节艺术与科学

一艺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艺术与科学的联系:

1,第一个辉煌时期,是在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

2,第二个辉煌时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的日心说沉重打击了宗教传说,哥伦布和麦哲伦等人在地理方面的发现,伽利略在数学、物理学方面的创造发明,使人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艺术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第三个辉煌时期,是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当代社会。科学技术与艺术已经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人类历史上这三次科学与艺术结合特别紧密的辉煌时期同时还是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更是人类艺术繁荣昌盛的时期。

这三个辉煌时期的出现,就不是偶然科学与艺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时期。

艺术与科学的区别:

1,从本质上讲,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

2,从目的上讲,科学求真,它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它的任务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要。

3,从思维方式上讲,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

4,从具体操作来讲,科学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艺术则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它除了反映生活外还应当评价生活与表现情感。

5,从成果上讲,科学理论应当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二、现代科学技术对艺术的渗透和影响

(一)、表现在为艺术提供了新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二)、表现在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现代科学技术极大地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人们比起从前来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闲暇、更多的资金运用于艺术,为艺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

(三)、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美学与科学的相互结合与相互渗透,对人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也促进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

(四)、表现在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对艺术观念和美学观念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かわいい白白:

大家结合彭吉象老师的书和视频复习这几个知识点,其中艺术与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是各类考试的常见题目,请大家认真理解掌握。

第五章实用艺术

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

实用艺术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实用艺术基本上都是通过具有实体性的物质材料,创造出具有实用性与审美性的静态的艺术品

第一节实用艺术的种类

一、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的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美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一)、建筑的艺术语言与表现手段

空间——建筑的基本形式要素,创造内外空间满足人们的需求,可以大大增强建筑的艺术表

现力。

形体——建筑物的总体轮廓,通过线条和形体,空间和实体的不同组合方式,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突出建筑独特的个性色彩和艺术魅力。

比例——巧妙处理建筑物各部分间的比例关系,长宽高,凹凸,虚实等。

均衡——建筑在构图上的对称,前后、上下、左右各部分间的关系,给人以严肃庄重的美感,最常见的方法是中轴线对称。

节奏——通过建筑物的墙、窗、门、等构成部分有规律的变化或排列,产生一种韵律美。

色彩——构成建筑物特有的艺术形象,给人们带来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难忘的影响。

装饰——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为建筑物增光添彩。

(二、)建筑艺术的特点:

1、建筑艺术作为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时代精神的镜子,总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

2、建筑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综合体,它的审美功能总是随着建筑技术与建筑材料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二、园林艺术

(一)、概念

园林艺术——在一定的地域内,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花草,营造建筑,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而成的自然环境和休憩境域。

园林艺术也是建筑艺术中的一类,比一般建筑艺术更注重观赏性,通过撷取自然美的精华,将自然美与建筑美合二为一。

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阿拉伯式园林。

中国的古典园林——北方大型皇家园林和江南小型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气魄宏大,富丽堂皇

私家园林——苏州的拙政园、网师园、西园、留园、扬州的何园、个园、上海的豫园,精巧别致,富有情趣

(二)、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最突出的特点——是追求诗情画意的审美境界

中国园林的真正精华与核心是园林的文化美,中国园林艺术深深根植与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因而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色彩。

三、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直接受到物质材料与生产技术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民族特色。

工艺美术的分类:

1、经过艺术处理的日常生活用品,多以实用为主,装饰为辅,如漂亮时尚的服装,美观的玻璃器皿,可爱小巧的塑料制品等。

2、民间工艺美术品,它们采用的原材料比较普通,工艺比较简单,价格便宜,可实用可观赏。如缝制的布老虎,面塑小人,木雕,剪纸等。

3、特种工艺美术品,采用比较珍贵的原材料,工艺非常精细,价格昂贵,主要用于观赏和珍藏,主要以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如玉器,瓷器,漆器,牙雕等。

实用工艺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它成为人类上古史断代的重要依据: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工艺美术品的审美特性与建筑艺术相仿,集中体现为造型美,工艺美术品十分注重造型设计,并且尽量发掘材料和装饰的潜力,注重运用色彩、线条、形状、等多种形式因素,以及夸张、变形、均衡等多种艺术手法来创造工艺美术品的外观形式美。

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中,工艺美术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

四、现代设计活工业设计的范围

(一)、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工业设计”或“工业美术”是从传统的工艺美术中发展起来的,它是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工业产品创新的社会实践形态

(二)、设计的分类:

1、产品设计,将造型艺术与工业产品结合起来,使工业产品艺术化。包括家具、餐具、服装、等日常生活用品到汽车、飞机、电脑等高科技产品。

2、环境设计,是指人类对于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和人工环境因素加以改造和组织,对物质环境进行空间设计,使之符合人的行为需要和审美需要。包括室内设计,庭院设计,建筑设计,

城市设计,国土设计。

3、视觉设计,是指人们为了传递性息或使用标记进行的形象的设计。如平面设计,电视电影设计,网络设计等。

注:

一、实用性与审美性

实用性:

1、实用艺术是符合人类不同时期不同活动的需要。

2、实用艺术以审美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为基本特点,但大多数实用艺术品,以实用为主,审美应当从属于实用,服务于实用。

审美性:实用艺术具有审美性,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

实用艺术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实用性是审美性的前提和基础,审美性反过来可以增强实用性,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实用艺术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

二、表现性与形式美

表现性:实用艺术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注重表现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表现性是实用艺术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也构成了它与戏剧、小说、电影等再现艺术的根本区别。

形式美:主要指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从而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包括色彩、线条、形体、等因素,也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

在实用艺术中,表现性与形式美密不可分。形式美是表现性的外部体现,表现性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

三、民族性与时代性

民族性: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等各类实用艺术,无一不体现出民族的风格和特色,设计师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艺术追求都会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时代性:

1、首先在于实用艺术总是表现出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情感和理想。

2、实用艺术的时代性总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在材料和技术等方面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风格和特色。

实用艺术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实用艺术品既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民族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风格。

艺术概论重点复习内容.

《艺术概论》课程复习参考资料 1.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四种方式。 2.为什么说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a.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 b.艺术形态是对象化的存在 c.艺术形态是美的形式构成 3.我国大型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冼星海曲 4.战国时期就有《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行,琴谱流行于明朝。 5.高尔基曾说:“我所理解的‘美’是各种材料—也是声调、色彩和语言—的一种结合体,它赋予艺术家的创作—制造品—以一种能影响情感和理智的形式”。 6.卢卡契更加集中地强调:艺术创造、艺术作为精神产品本身,是实现美感的唯一合适形式。 7.昆腔是一种集南北曲之大成的戏曲声腔。 8.希腊神话传说奥林匹斯山九位女神是宙斯王和记忆女神的女儿。 9.我们根据物化结构的不同,把艺术形态划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 10.艺术形态的划分有哪些? a.物化结构与艺术形态 b.符号体系与艺术形态 11.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卢昂大教堂》,凡·高《播种》 12.巡回画派画家列维坦是19世纪末俄国最为出色的风景画家。他说:“绘画应该朴实和忠于自然”。又说“不仅需要眼看,而且要用内心去感觉自然,聆听自然的音乐,体验自然的幽静”。《寂静的农舍》、《荒径》、《荒地》、《弗拉基米尔路》是其代表作。 13.列宾的代表作是《伏尔加河纤夫》 14.美国当代“乡土写实主义”画家安德鲁·怀斯的代表作《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15.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晨》《暮》《昼》《夜》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 16.舞蹈的三个要素是:姿势,结构,动作。 17.舞蹈艺术的基本要素之一,“动作”本身由三种元素构成,就是空间、时间、力度三元素。 18.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舞剧有《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19.戏剧最基本的情感符号是动作。 20.戏剧表演艺术可分为三大体系:1)俄国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2)德国布莱希特独创“史诗剧”理论和“间离效果”说;3)中国梅兰芳的表演体系 21.舞台幻觉的产生,和布洛的“心里距离说”有关。 22.“形式服从功能”是由美国建筑学家路易斯·沙利文提出的。 23.实用、坚固、令人愉快既美观,是最佳建筑的三要素。 24.当代富有世界影响力的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提出“分析性设计手法” 25.古希腊的三种柱式:a.多利斯柱式b.爱奥尼亚柱式c.科林斯柱式 26.艺术形态深层的主观因素组成的方式,以艺术家自我主体性为出发点,获得不同的实现,大体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直接面向外在世界——通过外在世界展示内在世界 第二种方式:直接面向内在世界——通过内在世界折射外在世界 第三种方式: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综合性显现。 27.18世纪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德国音乐家霍普德曼又说“音乐是流

浅析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成长主题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Emerson’s Ideas on Nature and Social Harmony 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建构浅析 3 An Analysis of Vampire Image in Fevre Dream by George Martin 4 从合作原则分析《老友记》中的人物性格刻画 5 英语法律文本翻译原则 6 从《祝福》的英译本谈文化空缺词的翻译 7 简奥斯丁的女权主义在《理智与情感》中的体现 8 英汉天气词汇的隐喻用法 9 《洛丽塔》的精神生态解读 10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查特莱夫人的情人》 11 说谎的语用顺应性分析 12 Bertha Is Jane: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 13 达尔文主义视角下的《卡斯特桥市长》 14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15 试探吸血鬼文化的起源 16 《西风颂》两个汉译版本的文体分析 17 The Application of Corpus in Teaching Oral English 18 《喜福会》中的象征主义 19 中英广告中的双关语探析 20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分析 21 口译中的语用失误分析 22 中英文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及翻译 23 跨文化交际在宝洁公司营销战略中的应用 2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5 论内莉丁恩在《呼啸山庄》中的作用 26 A Stud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27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28 中国菜单的英译 29 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30 从爱情观的转变谈《飘》中斯嘉丽的成长历程 31 中西方礼貌用语对比分析 32 从数字的联想意义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 33 从《嘉莉妹妹》分析西奥多?莱塞对人性欲望的理解 34 高中英语听力课中的文化教学 35 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故事影片名字的英汉翻译 36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37 《夜色温柔》男主人公迪克的精神变化研究 38 数字的文化内涵及数字的翻译 39 Scarlett的人物形象分析 40 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看《梦》及其英译本中主语的确定 41 商务谈判策略研究 42 从文化角度看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

艺术设计概论考题和答案解析

《艺术设计概论》期终考试A卷试题 时量:120分钟共100分 一、选择(28分,每空一分) 1.二战期间发展起来的( ) ,科学的考虑了人的舒适性和工作的效率。 a) 设计文化学 b) 人机工程学 c) 设计美学 d) 设计史学 2.( )是近现代旨在保存自然资源、防止工业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的一场设计运动。 a) 波谱运动 b) 新艺术运动 c) 绿色设计运动 d) 装饰艺术运动 3.按照( )的说法:“普通符号科学——它有各种名称:符号学(semiotics,semiolog y) 或语义学(semasiology) ,这些术语来自希腊语的sema( 符号) 。” a) 毕加索 b) 贡布里希 c) 索特萨斯 d) 莫里斯 4.( )理论自60年代后期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其《论语法学》一书中确立。 a) 解构主义 b) 抽象主义 c) 立体主义 d) 符号学 5.( )试图通过所领导的工艺美术运动提高工艺的地位,用手工制作来反对机器和工业化。 a) 格罗佩斯 b) 贡布里希 c) 米斯 d) 莫里斯 6.设计学的研究对象是( )的研究对象。 a) 艺术设计 b) 设计方法 c) 设计批评 d) 设计史

7.设计disegno概念产生于( )文艺复兴时期。 a) 中国 b) 法国 c) 德国 d) 意大利 8.设计的艺术手法主要有: a) 借用 b) 理论 c) 社会性 d) 参照和创造 9.国际经济界的分析认为:“( )经济=设计力”。 a) 日本 b) 法国 c) 德国 d) 意大利 10.设计的特征有? a) 文化性 b) 社会性 c) 国家性 d) 民俗性 11.人面鱼身纹是( )彩陶上最具代表性的纹饰。 a) 仰韵文化彩陶 b) 庙低沟彩陶 c) 马家窑彩陶 d) 半山彩陶 12.中国明清在园林设计方面的专著是( )。 a) 《考工记》 b) 《园治》 c) 《天工开物》 d) 《营造法式》 13.1851年,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举办了首届世界博览会。( )设计著名的“水晶宫”。 a) 麦金托仕 b) 博克斯登 c) 戈地 d) 毕亚莱至 14.1919年,( )担任了“包豪斯”设计学校的校长,推行一套新的教学制度和设计理论,使该校成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摇篮。 a) 彼特贝伦斯

艺术概论的所有知识点汇总

上编艺术总论 广义而言,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 狭义的艺术专指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 艺术学作为一门正式学科出现是19世纪末。德国的康拉德·费德勒(1841-1895)主将美学与艺术学区分开来,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独立学科的正式形成。费德勒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格罗塞(1862-1927)的《艺术的起源》是艺术社会学的重要著作之一。 艺术学的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艺术:泛指各种技术技能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艺术与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并都最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而且他们之间也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它们的共性。 《辞海》的定义: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第一节艺术的本质 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观点 1、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柏拉图、黑格尔 2、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代表人物:康德、尼采 3、模仿说或再现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和自然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代表人物: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所以艺术生产必须适应欣赏者的消费需要;同时艺术欣赏反过来成为刺激艺术生产的动力,推动艺术生产的发展。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一、形象性二、主体性三、审美性 一、形象性 形象性指的是艺术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显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识并反映社会生活的属性。 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一,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任何艺术作品的形象都是具体的、感性的,也都体现着一定的思想感情,都是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第二,艺术形象是容与形式的统一。 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容,也离不开形式,必然是二者的有机统一 第三,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成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就是作家、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二、主体性艺术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但这种反映绝不是单纯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

艺术概论章节知识点

第一章艺术属性论 第一节艺术主体论 含义:“艺术主体”是指有思维、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并改造世界的人,是艺术的创作者与占有者。凡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事物(包括思维,幻想,幻影等),都可以看作艺术客体。 一、情感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对主体情感的传达 代表人物:法国美学家“维隆”。维隆认为情感是艺术的决定因素和主要表现内容。在艺术作品中,情感借助线条,形状,色彩的结合或具有一定节奏的动作、音响或言语表现出来。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荷兰画家森特凡高 法国画家高更 二、表现论 艺术的表现论认为,艺术就是心灵的表现。 代表人物: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认为“美学只有一种,就是直觉(或表现的知识)的科学。这种知识就是审美的或艺术的事实。” 柯林伍德继承发展了克罗齐的艺术直觉理论。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他把主观的表现看做是“真正艺术”的特征,是艺术的本质属性,否认技巧与目的,否认客观的再现。 他把再现的艺术分为三等级:1、无取舍。2、有所取舍3。有情感之表现。 三、无意识论 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是主题本能欲望的表现。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家弗洛伊德和瑞士精神理学家荣格。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原欲的“升华”。认为人格由“本我(原始本能)、自我(协调本能和现实之间不平衡的机能)、超我(内部道德机制)”三部分组成。 荣格认为艺术源于“集体无意识”。伟大艺术家,听从集体无意识的驱使,借自己的作品传达出时代的心声。 四、游戏自娱论 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是自我的娱乐。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席勒加以系统。英国唯心哲学家斯宾塞发展。 席勒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是“过剩精力”的消耗。 斯宾塞认为艺术和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游戏和艺术都是“过剩精力”的发泄。 第二节艺术主客体论 一、理念论 认为,艺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上帝的创造物。 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和希腊哲学家帕拉图。 理念:是西方先验哲学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理念”:先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存在,而客观物质世界即使这种先验的“理念”的影子。现实生活中的美丽的事物,就是对没的理念的摹仿,而艺术是对这种摹仿得摹仿。 二、摹仿论 认为: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现实的真实摹仿,艺术的本质是摹仿。 三、巫术论 认为:艺术源于原始的巫术摹仿。 代表人物: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和弗雷泽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五章教案

第五章数字媒体艺术与创意产业 ●教学目的: (1)理解文化与商业的关系; (2)理解数字内容产业; (3)理解数字媒体技术对传统视觉设计、插画的影响; (4)理解现代交互娱乐产业。 ●教学重点: (1)理解文化与商业的关系; (2)理解数字内容产业; (3)理解数字媒体技术对传统视觉设计、插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理解文化与商业的关系; (2)理解数字内容产业; (3)理解现代交互娱乐产业。 ●教学计划: 使用4课时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其中理论教学2课时,实践教学2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教案。理论联系实际,以专题的方式安排学生分组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内容: 引言: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举世公认。从敦煌到长城,无数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令人赞叹;从大禹治水到女娲补天,无数神话、故事与传说使人神往;古老的文化、丰富的传统、独特的风俗、深藏的古籍……。凡此种种,都为中国文化产品的创意提供了不竭的灵感源泉。 沃尔特·迪斯尼曾说过:迪斯尼的全部历史就是从一只老鼠开始的……。今天,迪斯尼公司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产业的经典。当前,中国的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本章将就数字媒体与创意产业的关系进行多角度的考察。同时介绍数字媒体艺术在平面设计、插画、服装、动画、建筑、虚拟展示、信息设计、网络媒体与网络游戏等方面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一、创意产业与数字媒体艺术 1、数字内容产业核心概念: ?基于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内容产业 ?利用信息资源进行创意、制作、开发、分销、交易的内容产品与服务的产

业…… ?涉及电脑动画、网络游戏、数字影视、数字出版、数字创作、数字馆藏、数字广告、互联网信息、咨询、移动内容、远程教育、内容软件、数字图书馆…… ?互联网成为数字内容产品制作、传播的最大载体…… 2、数字媒体艺术的全方位应用领域 3、数字媒体艺术服务涉及的行业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依赖于数字科技的进步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依赖于新媒体技术的广泛普及 ?手机就是人与世界、现实与虚拟连接的桥梁…。 4、基于数字媒体与内容的新兴产业 数字内容产业的核心:技术、资金、人才、创意、产业链…… 全球数字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5、 2004年,全球数字内容产业的总产值达2228亿美元, 其衍生产品如动画、网络游戏等的总产值高达5000亿美元。 根据APECTEL发布的数据指出,全球的数字内容产值,将在2006年超过4,000亿美元,其中,动画、游戏、在线学习等虽然仍旧名列前茅,但无线平台数字内容却有异军突起的表现,并以317亿美元占居第四位。从年平均复合增长率的角度来瞧,全球数字内容产业将以28%的幅度增长,其中,又以网络影片播放的增长幅度最为惊人,平均年复合增长率并达到235%,其次依序就是无线内容(90、6%)、数字出版(84、2%)、在线学习(54%)、数字音乐(29、1%)等。 根据美国eMarketer公司发布的最新报告,截至2005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超过10亿,其中8、45亿用户经常上网。美国网民最多,达1、75亿、报告指出,四分之一的全球互联网用户使用宽带或高速网络上网。亚太地区的宽带接入家庭占全球宽带家庭的近40%。美国的宽带接入家庭达4300多万户。宽带网成为信息内容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网络服务、网络游戏、数字影音动画等信息内容市场保持高速增长。与此同时,无线内容服务与在线教育市场也日趋成为全球信息内容产业有力的增长方向。2003年全球信息内容产业总体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500亿美元,预计到2006年全球信息内容产业市场规模将超过4000亿美元。 5、数字内容信息产业的国际化趋势 6、动画、影视与相关文化产业的全球化趋势

艺术概论重点整理

●艺术观念:艺术观念是人们对艺术的基本问题的思考的统称,主要回答艺术是什么?来 自何处?以及为什么人等问题,构成关于艺术的性质、属性或特征的基本看法系统。艺术观念问题历来是艺术理论的核心内容。其中何为艺术是一个核心问题,艺术观念不是恒定不变的,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国家或文化传统中的人们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艺术观念,艺术观念是随着时代条件和文化思想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中国艺术观念的演变,一、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 …… ●西方艺术观念的演变 …… ●马克思提出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 第一种是理论的方式,这种方式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为方法,对感性世界进行概念化,从具体上升为抽象,提炼出各种科学、哲学等理论范畴和体系,以此在认识上来掌握世界, 第二种是宗教的方式,这种方式以超越的彼岸世界为对象,采用幻想的方式,将世界把握为各种宗教形象、教义和故事 第三种是实践精神的方式,这种方式以现实物质世界为对象,通过种种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并使主体的精神和存在也得到改造, 第四种就是艺术的方式,不同于其他三种方式,艺术通过人的审美能力与对象世界直接沟通,而获得一种对世界的整体与细节、内容与形式、表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的相统一的把握。艺术可以为人们提供认识和把握世界的途径,是一种高级的智性活动,而非单纯娱乐。艺术的掌握,是凭借情感形象、形式和直观,而非依靠概念和逻辑。艺术作为一种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这一个论断是马克思对艺术特性和价值的准确概括,马克思将艺术看作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这一论断再次强调了艺术和世界的关系,所谓的掌握世界,也不仅仅是认识世界,而是人与对象世界之间更全面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艺术来认识世界,体验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实现对人的本性的真正占有。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想象性,典型性和形式性。 ●艺术的主要功能 1审美认识功能指的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可以独特而又影响至深地认识人、社会、自然与历史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生动地展现了12世纪中国都市生活的风貌。通过美术,我们可以回溯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这就是强调的艺术的认知意义。 2审美教育功能主要是指接受者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领略其中展示的真善美,从而潜移默化的接近、认同,甚至激赏这种真善美所汇成的价值与力量,进而得到人生观,世界观和人文精神的提升和跃迁。哈姆雷特莎士比亚的戏剧,会令人回肠荡气,久久不能忘怀。 3审美娱乐功能,艺术与娱乐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联系,艺术可以给予人们娱乐感和幸福感。4审美体验功能,艺术接受者可以进入艺术家的语言的形式状态中,仿佛自己也经历了艺术家体会的从不确定,压抑到充分表达后的轻松自如的解救状态。无论是创作或者是欣赏,都是与情维系在一起的,在艺术欣赏中的情感过程,就是一种体验。 任何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审美价值,艺术的主要功能需要用审美这一核心将所有的功能整体的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更好的欣赏艺术。 ●艺术构思 指艺术家在创作动因的驱使下,依据自我秉承的创作观念,运用不同艺术类别各自拥有的创作方法、技法,营造审美意象,酝酿、谋划新作品的思维过程。 ●艺术媒介 是指在艺术活动的总体过程中,艺术家将内在艺术构思外化为艺术作品并对其进行展示、传

《艺术设计概论》复习题

《艺术设计概论》各章知识点 1)简述设计的定义及其渊源? 回答:设计就是从设想、运筹、计划到实施的过程,就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其渊源就是伴随着“制造工具的人”的产生而产生的。 2)简述设计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回答:设计学就是关于设计这一人类创造性行为的理论研究。按照西方对美术学的划分方法来对设计学研究方向进行分类,可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三个分支。 3)简述当代西方设计思潮的一般理论? 回答:当代西方设计思潮的理论有符号学理论、结构主义、解构方法、混沌理论、绿色设计、信 息技术。 4)简述就是什么力量推动设计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回答:就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的共同力量,就是艺术与设计自身的力量,归根到底就是人的需求。人在生存温饱之后,追求发展与进一步的满足,包括物质享受与精神世界的满足,这些造就了设计活动与艺术活动之间融为一体的密切关系。 5)简述设计的艺术手法? 回答:设计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借用、解构、装饰、参照与创造。 5)简述工业设计的艺术特征? 回答:为工业服务的设计由技术设计、经济设计、艺术设计共同构成,艺术设计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艺术设计的内容涉及到工业产品的功能系统,其中包括实用功能、信息功能、审美功能等,其形式就是产品的造型、用材、色彩、表面处理与装饰。 6)简述广告设计的基本构成,以及需要完成的四项任务? 回答:广告的艺术设计可以划分为文学创作、美术设计、声学创作、表演设计与电脑制作。广告

的艺术设计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完成四项任务: (1)对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组织、加工,使之适用于广告的艺术形式; (2)使加工创造的广告艺术形象更容易避开媒体的制约,发挥媒体的特长; (3)使媒体发布的广告艺术形象更能引起受众注意、记忆、理解、信任与偏好,并产生期望的行动; (4)使整个广告效果超过市场竞争对手,推动广告的艺术设计的不断进步。 7)简述设计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回答:设计就是科技商品化的载体。科学技术就是一种资源,当人类准备享受这一资源时,还需要某种载体,这种载体就就是设计,因此设计不仅就是科学技术得以物化的载体,更就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 8)简述设计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回答:1)消费就是设计的消费,设计就是物的创造,消费者直接消费的就是物质化的设计; 2)设计为消费服务,消费就是一切设计的动力与归属,设计以消费为导向; 3)设计创造消费,设计可以扩大人类的欲望,从而创造出远远超过实际物质需要的消费欲。9)简述中国图腾的定义与表现形式? 回答:图腾其实就是个外来语,就是英语totem的译音,原为南美洲印第安语。中国古人曾认为某种特定的植物或者就是动物就是某个部落的祖先或者保护神,所以将该植物或者动物的形象进行抽象的刻画,成为图形符号作为部落的图形标识,即为图腾。例如原始彩陶纹样中出现较多的鱼蛙纹、人面鱼纹、鸟纹、植物纹等,图腾的描绘也由最初临摹自然的写实图形逐渐向抽象、注重线条的几何图案发展。 10)简述中国古代陶瓷器、青铜器图形与图案的特点? 回答:(1)图形与图案的题材丰富。

艺术概论重点整理资料

课堂专用复习资料艺术概论 孙美兰版

第一章艺术的形态 第一节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艺术的定义?(需记忆的标识)★★★★ 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既是意识形态,也是精神生产形态。艺术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创造性等基本特征。 什么是艺术? 答:何为艺术?国内外从古到今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与理论,如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席勒的游戏论等,本教材认为,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思形态,也是审美的、创造性的生产形态。 艺术是人类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与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与技巧,在精神与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 为什么艺术是意识形态也是生产形态?★ 人类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科学的)四种方式掌握世界。所谓的掌握世界就是认识世界的方法手段与途径或反映人类认识生活的方式。艺术也是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所以艺术是意识形态。 另外,艺术也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马克思提出精神生产,强调艺术的精神在生产形态方面存在巨大的实践性威力。1、艺术是社会审美观念、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心理的产物,具有精神生产的特征,2、艺术创造也在改变和构建着自然界的物质存在,具有物质生产的某些特征。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有什么不同呢?(只需了解的标识) 精神生产: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具有审美价值 物质生产: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具有使用价值 艺术创造的目的,主要是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它要满足的是人们心灵的渴求和精神上的需要,它要唤醒的是人们超越美学贫困的自创力。(需记忆的标识) 艺术形态的特点有哪些?★★ (一)艺术形态要求强烈的主体性 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特点之一,是它要求生产主体把强烈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观因素——思想、情感、意向、心境、愿望等——渗透到生产过程里,物化到产品对象中去。在艺术创作中情感意向始终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最活跃的元素。

2019年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第五章练习及答案

2019年成人高考《艺术概论》第五章练习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在艺术创造中,对形式选择的原则应该是__________。( ) A.是否生动活泼 B.是否新颖巧妙 C.是否适合内容的需要 D.是否满足欣赏者的要求 2.按照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的理论,艺术作品是__________。( ) A.艺术生产的产品 B.艺术家的心血结晶 C.艺术欣赏的对象 D.社会生活的反映 3.主题是指通过艺术形象而表现和揭示出来的艺术作品的 __________。( ) A.基本内容 B.题材中心 C.思想内涵 D.政治倾向 4.狭义的题材是指__________。( ) A.艺术家收集的材料

B.艺术家取材的范围 c.艺术家的感受 D.艺术家对客观社会的提炼和概括 5.提出“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长远的一种东西,艺术作品应该有意蕴”这个见解的人是__________。( ) A.别林斯基 B.黑格尔 C.鲁迅 D.杜夫海纳 6.“有意味的形式”是__________提出的。( ) A.杜夫海纳 B.克莱夫贝尔 C.黑格尔 D.别林斯基 7.作为艺术反映生活的基本形式,艺术作品的核心应该是 __________。( ) A.艺术形象 B.艺术观点 C.艺术追求 D.艺术意蕴 8.__________艺术流派属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 ) A.古典主义

B.自然主义 C.浪漫主义 D.存有主义 9.艺术典型的两个“有机统一”指的是__________。( ) A.普遍性与偶然性,特殊性与必然性的统一 B.普遍性与必然性,偶然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C.普遍性与特殊性,偶然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10.从“才”、“气”、“学”、“习”等先天禀赋和后天修养方面论述了形成艺术风格主观条件的理论家是__________。( ) A.我国南朝的刘勰 B.我国现代的闻一多 C.西方的黑格尔 D.西方的别林斯基 11.中国文学的“建安文学”被看作—个文学流派,其原因在于 __________。( ) A.有一定的组织和名称 B.有着共同的艺术宣言 C.艺术家彼此间经常唱和交流联系 D.因为艺术风格相似、相近而被后人归纳而成 12.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的萌芽始于19世纪中叶,标志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__________。( )

影视艺术概论讲义 重点

影视艺术概论讲义(第一章到第五章) 影视艺术概论 电影艺术的产生揭开了人类文化历史新的一页。 电影引发了人类思维的一次革命——影像思维。电影的发明意味着人类的艺术思维进入了一个新境界——影像阶段。 电影:作为艺术的理解 电影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以蒙太奇为主要表现手法,在银幕时空中塑造运动的视觉形象,以表现生活、传达思想情感。 电影是看见的世界 电影是梦幻工厂 电影是长以公里计的滚滚而流的视觉鸦片河 电影是诗与画的特别组合 第一章电影艺术特性 视像性与运动性 *真性与假定性 综合性 第一节视象性与运动性 一、视像性 “看见的世界”。“肖似代码”,有意味的视觉符号,在视觉直感中获得满足。 视觉元素:色彩、光线、构图、人物 等银幕造型。 色彩造型 人物造型 二、运动性( Moving picture) 1客体运动:拍摄对象的运动 2主体运动:摄影机的运动。机位距离、角度、焦距的变化。 3主客体复合运动 4蒙太奇运动:画面组接切换产生的运动 三、运动性与视像性的关系 空间状态与时间变化,运动中的造型和造型中的运动。 第二节*真性与假定性 一、*真性 ——真实感、接近生活的自然形态。 直观的真实:形式与表象的真实 内在本质的真实:故事的真实、情感的真实、符合生活的逻辑、艺术的逻辑。 二、假定性 假定性 ——创造性、人为性、主观性。非自然、非现实性形态。 “假定性是艺术家的伟大的同盟者。” 电影艺术的假定性:a 时空的假定性 b 冲突的假定性 c 造型构图的假定性 d角色的假定性e 声音(音响)的假定性。

三、*真性与假定性的关系 第三节电影艺术的综合性 一、各种艺术门类手段与媒介的融合 电影与文学 电影与戏剧 电影与绘画雕塑 电影与音乐 二、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的融合 “视觉列车”。造型与叙事艺术。 “摄影机捕捉瞬间,把瞬间从延续不断的时间过程中抽区和分离出来,强调意义,使之成为审美对象。电影的本质特征是空间的动态化和时间的空间化。” 靠镜头画面叙事,具有画面的空间感和时间的连续性。空间结构中的时间和时间链条中的空间。 三、艺术与技术与商业的融合 电影的商业性。供大众消费的文化产品。“电影是一门昂贵的艺术。” 投入、产出与回报。市场流通,经济效益与票房价值。 企业化生产,机械复制。 艺术性与商业性的矛盾:创造与消费、超越与媚俗。 电影的技术性 “影视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一部世界电影史,既是视听艺术的发展史,也是影视技术的发展史。它是批着现代科学技术戎装屹立于艺术之林的。” 起源照相术。照明师、摄影师、录音师、剪辑师、布景设计师。 材料:胶片、影带、声带、摄影、照明。电脑成像。 传播媒介:放映机、银幕。影碟、多媒体。 第二章电影语言(上) ——电影语言的独特元素: 镜头、画面、蒙太奇 第一节镜头与画面 一、电影语言的基本要素:镜头与画面 “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法]阿尔诺·马尔丹 影视语言是依托镜头、以声音和图象的综合形态进行思想情感交流的视听语言。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是镜头。是摄影机开始转动到停机这一过程中的一组画面。[美]梭罗门、[法]麦茨镜头与画面的关系。 关于画面 影象画面是艺术符号、美学的现实。 画面的视野和焦点。影象画面与人的视界的对应性。 画面的形成取决于镜头的运用。电影语言的问题是如何运用镜头组织拍摄画面的问题(“摄

20XX年成人高考艺术概论考点复习:第五章-成人高考.doc

2016年成人高考艺术概论考点复习汇总 第五章艺术作品 第一节艺术作品的构成 艺术作品指艺术创作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艺术家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从艺术作品横向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可以看作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从艺术作品纵向的角度来看,艺术作品应当包括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这样三个层次。

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一)艺术作品的内容 艺术作品的内容,是指经过艺术家体验、加工和创造的人类生活,其中包括客体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内容主要指题材、主题、人物、环境、情节等诸多要素的总和。 首先,艺术作品的内容来自主客观的统一。一方面,艺术作品的内容包含着对于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它又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融会着艺术家的知、情、意,即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感情。其次,艺术作品的内容是艺术家在意识中创造出来的,具有一种精神性的内涵。另外,艺术作品的内容不是抽象的概括说明,而是题材、主题、人物、情节等因素融会而

成的具体、生动、完整的形象展现。例如,石鲁的中国画《转战陕北》,取材于客观社会生活,描绘了解放战争时期,党中央毛主席采取战略转移,放弃延安,转战陕北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与此同时,这幅画又浸透着画家本人的美学理想和思想情感,从整个画面构图来看,没有千军万马的征战场面,在陡峭的绝壁上,毛泽东正背着手眺望远方,形体和动势上表现出一种沉着的气度和豪迈的气派。这幅画当然不是转战陕北场景的如实再现,而是经过画家高度概括创作出来的场画,它具有某种象征性的意义,使人产生许多联想。这幅作品还充分发挥了中国绘画美学传统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雄伟壮丽的黄土高原山岭,在画中起到了寓情于景的作用,展现出了磅礴的气势。又如,鲁迅的小说《药》中所写革命志士为理想献身的义无反顾、统治阶级及其爪牙的血腥镇压与野蛮残忍、愚味民众的麻木不仁与落后迷信等等,无不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的写照。鲁迅曾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体验并加工和提炼了这些生活,反映到艺术作品中就是小说《药》的内容。特别是小说中革命志士夏瑜的形象,使人自然而然产生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烈秋瑾这一鲁迅本乡女英雄的联想,就是一个有力证明。 在艺术作品内容中,题材和主题是构成艺术作品内容的基本要

艺术设计概论复习题精选版

艺术设计概论复习题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艺术设计概论》各章知识点 1)简述设计的定义及其渊源? 回答:设计是从设想、运筹、计划到实施的过程,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其渊源是伴随着“制造工具的人”的产生而产生的。 2)简述设计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回答:设计学是关于设计这一人类创造性行为的理论研究。按照西方对美术学的划分方法来对设计学研究方向进行分类,可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设计批评三个分支。 3)简述当代西方设计思潮的一般理论? 回答:当代西方设计思潮的理论有符号学理论、结构主义、解构方法、混沌理论、绿色设计、信息技术。 4)简述是什么力量推动设计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回答: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的共同力量,是艺术和设计自身的力量,归根到底是人的需求。人在生存温饱之后,追求发展和进一步的满足,包括物质享受和精神世界的满足,这些造就了设计活动和艺术活动之间融为一体的密切关系。 5)简述设计的艺术手法? 回答:设计的艺术手法主要有:借用、解构、装饰、参照和创造。 5)简述工业设计的艺术特征?

回答:为工业服务的设计由技术设计、经济设计、艺术设计共同构成,艺术设计是其中的一部分,艺术设计的内容涉及到工业产品的功能系统,其中包括实用功能、信息功能、审美功能等,其形式是产品的造型、用材、色彩、表面处理和装饰。 6)简述广告设计的基本构成,以及需要完成的四项任务? 回答:广告的艺术设计可以划分为文学创作、美术设计、声学创作、表演设计和电脑制作。广告的艺术设计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完成四项任务: (1)对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组织、加工,使之适用于广告的艺术形式; (2)使加工创造的广告艺术形象更容易避开媒体的制约,发挥媒体的特长; (3)使媒体发布的广告艺术形象更能引起受众注意、记忆、理解、信任和偏好,并产生期望的行动; (4)使整个广告效果超过市场竞争对手,推动广告的艺术设计的不断进步。 7)简述设计与科技之间的关系 8) 回答:设计是科技商品化的载体。科学技术是一种资源,当人类准备享受这一资源时,还需要某种载体,这种载体就是设计,因此设计不仅是科学技术得以物化的载体,更是科学技术商品化的载体。 9)简述设计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数字媒体艺术概论重点

第1章 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和基本构成 数字媒体艺术是指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基础,将人的理性思维和艺术的感性思维融为一体的新艺术形式。 它的应用表现形式包括借助数字技术或数字媒体来创作的其他视觉艺术或设计作品,例如:数字视频和数字电影,平面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展示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建筑环境设计等,其表现手法外延涉及面更为广阔,包括互动装置,多媒体,电子游戏,卡通动漫,数字摄影,网络游戏等。数字媒体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它的表现形式或者创作过程必须部分或全部使用数字科技手段。 CG艺术:计算机生成的艺术或计算机图形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特征:1主要以计算机作为创作工具或展示手段 2数字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和结果不确定性 3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具有更丰富的媒体表现形式 4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具有更广泛的表现题材 @ 数字媒体艺术与计算机:新视觉艺术 数字影视艺术:更自由、更丰富的视觉表现 数字合成艺术:移花接木的后现代美学 网络为媒,共同创作:数字媒体作品的“未完成状态” 第2章 照片合成与拼贴艺术:数字艺术的美学溯源

相通之外1二者都是需要借助机械设备或电子设备来创作艺术作品,即二者都先天带有“技术的美学”的特点,离开了照相机和影响的洗印过程(无论是传统的化学过程或者是数字照片的物理成像过程),就谈不上摄影艺术 2“机械时代复制时代的艺术”的典型特征:他们均可以被复制、修改、扭曲、变形,也都可以存储、删除和重现(重新洗印或数据恢复) 3属于大众文化并具有更普遍的娱乐文化的特征 ; 摄影术的诞生于照片“集锦”艺术的出现 1839年法国科学家L.达盖尔发明了银版摄影术,称“达盖尔法” 1871年发明了“明胶干板”感光材料 1851年发明“光棉胶湿板”后的一次革命性突破 1889年明胶胶卷问世 达达派摄影和超现实主义摄影艺术 “达达派”1916年创建于瑞士,是第一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 主旨:以批判的眼光重现研究传统、前提、准则、逻辑基础,甚至秩序、一致性和审美的概念。 达达主义在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是法国艺术家杜尚 … 达达派摄影的主要特点是:用一些县城的物品,如报纸、入场券、照片等零碎的东西,直接贴在帆布上,组成一定的图形,作为作品展出。 它反对古典艺术,提倡形象抽象化。 它主张“废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

影视艺术概论重点

影视艺术概论 第一章 1 电影诞生于 1895 2 电影是一种光影的艺术。光影理论是电影的基本原理之一。电影得益于光影原理视觉残像原理的发现, 3 格里菲斯两大奠基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两大重要贡献 1蒙太奇成为电影艺术手段 2电影特有的时空艺术 4 苏联蒙太奇学派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 5 世界电影史上的两大传统 1卢米埃尔写实主义 2梅里爱技术主义(特技摄影,戏剧) 6 英国勃列顿学派是蒙太奇的真正创始人 7 电影的成熟期有声电影《爵士歌王》 彩色故事《浮华世界》 8 类型电影最大特点:1重复性 2 可预见性 特征 1公式化情节 2 定性化人物 3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9 西部片美国电影最古老的样式最为典型的美国电影,反应美国人的民族特征和精神倾向 10 法国新浪潮表现超现实的梦幻和潜意识以及无逻辑和无理性的意识活动 代表人物特吕弗 11 现代派电影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野草莓》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红色沙漠》被西方电影界称为电影史上的第一部彩色电影 费里尼《八部半》 第二章 1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2第一部伦理电影《孤儿就祖记》 3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三四十年代的电影 4抗战电影《马路天使》袁牧之 5战后电影《小城之春》费穆 617年电影与国家政治相连 7文革时期样本戏 8新时期电影 1976~1984 9第五代导演 1985年之后自觉的试验影片,发展到意向美学上的新层次 10主旋律电影指能充分体现主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 11港台电影主要分为 1文艺片 2 动作片3 喜剧片 代表徐克王家卫许鞍华吴宇森 12台湾本土电影台湾新电影代表人物杨德昌侯孝贤 第三章电视电视艺术电视剧 第四章影视艺术的特性 1 电影电视的基本构成元素画面和声音 2 影视艺术的综合性 不仅表现在各种不同艺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同时还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的综合,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的综合 3 影视艺术是典型的交叉艺术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空间艺术时间艺术静态艺术动态艺术再现艺术体现性艺术 a 影视艺术从绘画和雕塑尊重借鉴了造型艺术的特点和规律

设计概论复习资料

设计概论——填空题 第一章:导论 1.设计(design),在汉语中最基本的词义是设想与规划. 2.在文学艺术方面,与设计同义的还有(意匠)一词,意匠即意图与匠心,指创作中的构思与设想. 3.汉语中的”设计”,最早是(计谋)的意思. 4.设计师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设计师构想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人类一切(有目的)的价值创造活动。 5.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新兴的设计学科,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生活设施)和(空间环境)的艺术设计. 6.平面设计来自英文”Graphic Design”一词,1922年美国设计师(德维金斯)在讲述自己的书籍装贞设计时第一次使用了这个词。这是设计一词最先使用。 7.平面设计,其设计的对象和范围限定在“二维”的空间维度之中。二维的设计,主要是(图形)、(文字)等形象和(信息要素)的综合设计。 8.“装潢”原指古代书画卷轴的(“装裱”)。 9.染织设计包括了(印染)和(织造)两部分 10.20世纪上半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籍装祯、商品包装、广告等设计取得好的业绩、(美术家同时也是设计家)的现象是当时一大特色。

11.中国建筑师以自强的民族性格设计出一批富有民族传统优秀建筑和室内设计作品,如(吕彦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和(广州中山堂)、(中山藏经楼)等建筑。 10.(贝律铭)设计北京香山饭店。 11.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花布设计)是主体。 第二章:艺术设计的历史 1.可以说人类的设计是从(石器)。 2.(陶器的制作)是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利用火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伟大创举,以(陶器的产生)为标志,人类亦结束了上百万年的狩猎生活而开始农耕和定居。 3.(彩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中国现今发现较早的彩陶距今约(6000年)。 4.中国现今发现最早的陶器距今约(一万年) 5.(东汉时代)在中国浙江余姚、上虞、慈溪等地成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真正的瓷器——(青瓷)。最早(创烧)成功的是(青瓷)。 6. 7.宋代在唐代南青北白两大瓷系的基础上形成六大瓷系: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和南方地区的龙泉窑系、景德镇的青白瓷系,(六大窑系)孕育了著名的宋代(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窑)。

艺术概论复习重点

新编艺术概论 第一讲艺术、艺术学与《艺术概论》 ?提及艺术,通常我们会想到美术、音乐、以及舞蹈、戏剧等等。然而,以艺术为后缀或将艺术作为定语的词汇要丰富广泛得多。 ?比如时装艺术、摄影艺术、美容艺术、烹饪艺术、社交艺术、谈话艺术、园林艺术、茶艺,艺术设计、艺术体操、艺术人生等。 ?艺术的概念也由此变得不确定起来,外延变得如此之大的艺术,其内涵是更加丰富、深化了呢,还是被含混、瓦解了呢? ?传统实用艺术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发展,尤以设计艺术为突出表现,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空前地需要“设计”并不断被“设计”的时代。 ?近百年来,一方面传统艺术不断革新、平稳发展,另一方面新兴艺术不断涌现、迅疾扩张,不停地拓展自己的疆域,构建着新的艺术版图。 ? 一、艺术的字义寻解 ?“艺” 古文字为“兿”,本字为“埶”,是一个跪着的人双手扶着一棵草木状的植物或一只手撒种的形象。 ?《说文》:埶,种也。明确指出艺术的“种植”意味。 ?这个含意耐人寻味 ?首先,将艺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艺术是人的一种生产劳动 ?其次,艺术是人类的一门技艺,须具有专门的技术、技能 ?三是指出了艺术培植(种植)生命的特点,暗含了创造生命的意思。 ?在西方,早期艺术的概念也被界定为人类特有的技艺技能。英文“艺术”ART,其语源为希腊语techne、拉丁语ars,本义为“使自然界的事物适应人类生活用途的技能”。

德语为die Kunst,本义为技术、技艺,人工制品。 ? ?可见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ART”还是“艺”,在其词源学上,皆指与农业耕种活动相关的技术与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这一认识后来逐渐产生了分化。 二、艺术的含义确认 ?艺术含义的确认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又是一个融入了特定文化背景的内涵。?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艺术”含义的历史形成: ?《周礼》“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此时具有了更为显著的精神性 ?“六艺”的显著特征在于突出了艺的非实用性,进而产生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儒家观点。 ?君子志于道,居于礼,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艺成为了完善君子人格的重要方式,也具有了更加道德化的内涵。 ?艺术划分为“完美的艺术”和“不完美的艺术”两类。 ?苏珊·朗格:亚里士多德“不由自主地采用了现代人还在沿袭的FINE ART这个笨拙的字眼,试图将艺术与非艺术做以区别”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对西方艺术观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在上古的泛艺术种类中挑选了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等七种类型,将其纳入了经院哲学的知识体系。 ?这七种被选定的艺术,不仅符合中世纪神学所须的必要条件,更显示了西方历史传统崇尚理性、崇尚明晰的知识、确定的秩序的文化价值观,这与中国将艺术与礼仪、道德、人品、自然天性密切联系的文化传统形成鲜明对比。 ?艺术含义的关键 ?其一,艺术含义的形成是与自觉的生命活动相一致的 ?其二,艺术含义的形成是与自由的创造活动相关联的,艺术本基于艺(精神化的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