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学综合学习大纲

地质学综合学习大纲

地质学综合学习大纲
地质学综合学习大纲

2007年研究生考试课程《地质学综合》学习大纲

第一部分:《地球科学概论》

一、主要参考书

1、《地球科学概论》,汪新文主编,地质出版社,1999年

2、《普通地质学》夏邦栋主编,地质出版社,1985年

3、《普通地质学》徐成彦、赵不亿主编,地质出版社,1988年

二、教学重点:

1、基本概念:

地层层序律古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层间水

断层褶皱角度不整合

岩石的结构岩石的构造

变质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沉积作用构造运动

平行不整合深切河曲河流阶地潜水包气带水

河漫滩向源侵蚀作用侵蚀基准面层理正断层

逆断层地质灾害大陆边缘夷平面准平原地质作用

地堑地垒

2、原理方法与特征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岩层的主要特征

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环节河流的侧蚀作用过程河流的下蚀作用过程

河水的单向环流作用原理河流边滩及河曲的形成

深切河曲的成因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

河流地质作用的一般趋势煤的形成过程油气藏的形成条件

河流沉积物的类型及特征半深海沉积物的类型及特征

侵入作用的类型和特征岩浆作用的类型及特征

变质作用的类型与特征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类型

断层、节理的基本类型与特征断层的类型和识别标志

断层的组合类型和特征褶皱的基本类型和特征褶皱的组合类型和特征

大陆漂移的证据板块边界的类型大洋盆地演化(威尔逊构造旋回)的阶段与特征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的关系平移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区别

三、教学内容

绪论

地球科学的研究内容、地球科学的研究方法;本课程的任务和内容,地质学发展简史与趋势。

第一篇地球的物质组成与内部构造

第一章地球

地球的形态、大小、表面形态;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物理性质。

第二章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和特征;地壳均衡概念;地壳的物质组成。

第二篇地球的历史

第三章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

地质年代确定方法;相对地质年代;同位素地质年代;地层系统。

第三篇地质作用

第四章地质作用概述

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外力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

第五章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

风化作用概念及类型和特征;包括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剥蚀作用的类型和特征,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海洋及湖泊、风的剥蚀作用。

第六章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包括地面流水、地下水、冰川、海洋及湖泊、风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以及成岩作用、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第七章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

岩浆作用及岩浆岩的概念;岩浆的喷出作用—火山活动;岩浆的侵入作用;岩浆的演化及岩浆活动基本规律;岩浆岩。变质作用概念;变质作用的因素;变质作用的方式;变质作用的类型与强度;变质岩。

第八章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现代及新构造运动表现;地史时期构造运动的表现;岩层产状及岩石变形;褶皱构造;断裂构造;构造运动的规律、地震作用(概念、成因类型、地震地质作用、地震带的分布)。

第九章地球动力系统

大陆漂移简介、海底扩张学说内容、板块构造理论内容

第二部分《构造地质学》

一、主要参考书

1、徐开礼、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9

2、朱志澄、宋鸿林,《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二、教学重点

1、基本概念

构造应力场

地层产状地层层序律古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断层褶皱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转换断层

地质灾害准平原同沉积断层同沉积褶皱

地堑地垒

2、原理方法

断层、节理的基本类型与特征

断层的类型和识别标志

断层的组合类型和特征

褶皱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褶皱的组合类型和特征

大陆漂移的证据

板块边界的类型

大洋盆地演化(威尔逊构造旋回)的阶段与特征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的关系

平移断层与转换断层的区别

同沉积断层的类型与特征

同沉积褶皱的类型与特征

断层形成机制

综合读图(地层、褶皱、断层、构造发展史等)

对于给出一张平面地质图或者地质剖面图,应该会分析如下内容:图区出露的地层;

不整合的类型及形成时代;

褶皱形态、断层性质,并确定其形成时代;

岩浆岩体的产出部位及形态;

构造发展史。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一、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

二、构造地质学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方法

三、本课程的目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其他课程和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沉积岩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

第一节沉积岩的原生构造

一、层理及其识别

二、利用沉积岩层原生构造确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第二节岩层的产状、厚度及出露特征

一、岩层的原始产状特征

二、水平岩层

三、倾斜岩层

第三节地层的接触关系

一、整合与不整合

二、不整合的类型

三、不整合的观察和研究

第三章地质构造几何要素及其测定

第一节地质构造的基本几何要素

第二节赤平投影基本原理

一、投影要素

二、平面和直线的投影解析

三、投影网

第三节赤平投影在地质构造分析中的应用

第四章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第一节应力分析

一、外力、内力和应力

二、应力状态与应力椭球体

三、二维应力分析

四、应力场、构造应力场、应力轨迹和应力集中

第二节变形分析

一、变形和应变

二、岩石变形的阶段

三、剪裂角分析

四、变形岩石的应变测量

第三节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

一、围压

二、温度

三、溶液

四、孔隙压力

五、时间

第五章褶皱

第一节褶皱和褶皱要素

一、褶皱要素

二、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

三、褶皱的波长和波幅

第二节褶皱的几何形态及其描述

一、褶皱几何形态

二、褶皱形态的描述

第三节褶皱类型及褶皱的组合形式

一、褶皱的产状类型

二、褶皱横截面的几何类型

三、同沉积褶皱和底辟构造

四、褶皱的组合和分布

第四节褶皱的形成机制

一、褶皱形成机制的基本类型

二、影响褶皱形成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褶皱构造的观察和研究

一、褶皱形态的研究

二、褶皱形态的深部变化

三、褶皱内部小构造的研究

四、确定褶皱形成的时代

第六章节理

第一节节理的分类

一、节理的几何分类

二、节理的力学性质分类

第二节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第三节节理发育的地质背景

一、与褶皱有关的节理

二、与断层有关的节理

第四节节理的野外观察和资料整理

第七章断层

第一节断层要素和位移

一、断层要素

二、位移

第二节断层分类

一、断层几何分类

二、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分类

第三节断层各论

一、正断层

二、逆断层

三、平移断层

四、顺层断层

第四节断层形成机制

第五节断层的观察和研究

一、断层的识别

二、断面产状的测定

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确定

四、断层效应

五、断层作用时间的确定

第六节同沉积断层

一、同沉积断层的基本特征

二、同沉积断层的分析方法

第八章劈理和线理

第一节劈理

第二节线理

第九章构造地质综合分析

第一节综合读图(地层、褶皱、断层、构造发展史等)

第二节编制地质图并分析地质图、构造标本描述、观察实际构造现象第三节编写读书报告

第三部分《普通岩石学》

一、主要参考书

1、《岩石学简明教程》卫管一等编,地质出版社,1995年

2、《晶体光学》李德惠主编,地质出版社,1993年

二、教学重点(侧重沉积岩):

1、基本概念:

岩石的结构岩石的构造

胶结作用重结晶作用交代作用

变质作用侵入作用喷出作用火山作用

矿物岩石杂砂岩 ZTR指数

变质结晶作用解理层理

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

二元结构层流、紊流

内颗粒(异化颗粒)内碎屑鲕粒

鸟眼构造示底构造

沉积相沉积环境相序递变规律相模式

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扇三角洲

陆表海陆缘海清水沉积作用生态礁

2、原理方法与特征

变质作用的类型与特征

成岩作用的方式

岩浆作用的类型及特征

侵入作用的类型和特征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类型

变质岩的类型和特征

岩浆岩的类型和特征

变质岩的结构和构造类型

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在成分上、形成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羽状交错层理、冲洗交错层理形态特征、岩性特征、水动力条件

白云岩的主要形成机理与图示:毛细管浓缩作用、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

砂质高能滨岸相的亚相、微相划分及特征

曲流河相的亚相、微相划分及特征

三角洲的沉积模式、亚相及微相划分、垂向层序、鉴别标志、与油气的关系

欧文(Irwin,1965)的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模式

拉波特的潮汐作用相带模式

威尔逊的综合模式。

沉积盆地岩相古地理分析中,沉积物来源分析方法

沉积盆地岩相古地理分析中,古水动力条件分析方法

三、课程内容

第一篇晶体光学

第一章晶体光学基础

折射与光学基础、自然光与偏振光、光在均质体与非均质体中传播特点、光率体、光性方位

第二章偏光显微镜构造与操作(由实验课完成)

偏光显微镜的构造、偏光显微镜的操作与保养

第三章单偏光镜下晶体光学性质

矿物形态、矿物解理,颜色、多色性、吸收性,边缘、糙面、贝克线及突起

第四章正交镜下晶体光学特点

正交偏光镜的装置及光学特点、消光及消光位、干涉现象及光程差公式、干涉色及干涉色谱表、补色法则及主要补色器、正交镜下主要光学性质测定

第五章造岩矿物系统鉴定(由实验课完成)

系统鉴定内容、方法和步骤、定向切片选择,常见造岩矿物主要光性特征

第二篇岩浆岩

第一章总论

岩浆岩的概念;岩浆岩的成分: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化学成分与矿物共生组合规律;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结构与构造的概念,结构类型,结晶顺序判断,鲍文反应原理,构造类型划分;岩浆岩的分类

第二章各论

橄榄岩—苦橄岩类:一般特征,侵入岩,喷出岩;辉长岩—玄武岩类:一般特征,侵入

岩,喷出岩;闪长岩—安山岩类:一般特征,侵入岩,喷出岩;花岗岩—流纹岩类:一般特征,侵入岩,喷出岩;正长岩—粗面岩类;霞石正长岩—响岩类;脉岩类:煌斑岩、细晶岩、伟晶岩

第三章岩浆岩成因

原生岩浆的类型,岩浆的形成和来源,岩浆的演化:分异作用、同化作用和混合作用,主要岩浆岩的成因

第三篇变质岩

第一章概论

变质作用与变质岩;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化学活动性流体;变质岩的物质成分: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变质岩的结构与构造:(1)结构:碎裂结构、变晶结构、变余结构、交代结构;(2)构造:变余构造、变成构造和混合构造;变质岩的分类与命名

第二章各论

动力变质岩类:概述、动力变质岩结构、常见动力变质岩特征;热接触变质岩类:热接触变质作用、接触变质晕、常见热接触变质岩;区域变质岩类:区域变质作用概念及特点,常见区域变质岩特征;混合岩类:混合岩化作用概念,常见混合岩的类型与特征;交代变质岩类:交代变质作用概念与类型,常见交代变质岩特征

第三章变质岩组合规律简介

变质带;变质相;变质相系

第四篇沉积岩

第一章沉积岩的形成与演化

1、基本概念:层流、紊流、雷诺数、佛罗德数、牵引流、重力流、沉积分异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正常沉积作用、事件沉积作用、沉积后作用、成岩作用。

2、基本原理:母岩风化的产物、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及其所经历的变化、溶解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两种沉积分异作用的关系、正常沉积作用与事件沉积作用的关系。

第二章碎屑岩的成分颜色与结构构造

1、基本概念:杂基、胶结物、胶结类型。沉积构造、层理、纹层(细层)、层系。

2、碎屑颗粒、杂基和胶结物的异同。碎屑岩的基本结构组分及其含义、粒级的划分方案、粒度的分类及命名、φ值的定义及换算、碎屑岩的支撑性质及胶结类型。不同沉积构造的成因及其指相意义(如流向等)、层理的分类、各种近似层理之间的异同点(如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压扁层理与透镜状层理等)、三种不同成因波痕之区别。

3、常见沉积构造(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递变层理、波痕、叠瓦状构造、槽模、结核)的特征。

第三章砾岩、角砾岩、砂岩和粉砂岩

1、基本概念:砾岩、角砾岩、底砾岩、砂岩、杂砂岩、粉砂岩、ZTR指数、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

2、基本原理:砂岩的分类,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及岩屑砂岩在成分上、形成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第四章粘土岩(了解)

1、基本概念:粘土岩、粘土矿物、泥岩、页岩、孔隙水、吸附水、层间水、结构水。

2、基本原理:粘土岩的分类,粘土岩的成岩后生变化。

第五章碎屑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了解)

1、基本概念: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

2、基本原理:碎屑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的主要类型,压实作用与压溶作用之异同,交代作用的标志。

第六章碳酸盐岩

一、概论

1、基本概念:碳酸盐岩、内颗粒(异化颗粒)、内碎屑、鲕粒、藻灰结核、球粒、晶粒、生物格架、泥、胶结物(亮晶方解石)、叠层石、鸟眼构造、示底构造。

2、基本原理: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的类型及其含义、内碎屑的成因、鲕粒的成因、胶结物的特征、灰泥与亮晶方解石的区别、叠层石形态与水动力及环境的关系。

二、石灰岩与白云岩

1、基本概念:白云岩、原生白云岩、次生白云岩。

2、石灰岩的成分分类、石灰岩的结构分类(如Folk、Dunham等的分类等)。白云岩的主要形成机理:原生沉淀作用、毛细管浓缩作用、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混合白云化作用、调整白云化作用。

第七章碳酸盐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

1、基本概念:沉积后作用、溶解作用、矿物的转化与重结晶作用、胶结作用、世代胶结、交代作用、压实作用、渗流粉砂。

2、基本原理: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与新生变形方解石的区别、各种碳酸盐岩成岩环境的特征和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

3、根据岩石名称或岩石类型判断该岩石形成于何种沉积环境或成岩环境。

第八章其他沉积岩(一般了解)

基本概念:蒸发岩(盐岩)、硅岩、油页岩、煤、铁沉积岩、锰沉积岩、铝沉积岩、磷沉积岩。

第九章沉积相的概念及分类

1、基本概念:沉积相、岩相、沉积环境、相标志、相序递变规律、相模式。

2、基本原理: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的关系、沉积相与岩相的关系、相模式的作用、沉积相的分类。

第四部分《古生物地史学》

一、主要参考书

1、《古生物地史学》杜远生、董金南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年

2、《古生物学教程》何心一、徐桂荣等编,地质出版社,1993年

3、《地史学教程》(第三版)刘本培、金秋琦,地质出版社,1996年

4、《地史学》李亚美、夏德馨,地质出版社,1985年

二、教学重点

1.基本概念

地层层序律古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

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

群系组化石层序律

外模化石物种变异物化类群绝灭胎管

头盖适应辐射体管头鞍

缝合线化石重演律

内膜遗迹化石遗传广西运动

伊迪卡拉动物群陆核地台岩石地层单位南丹型

阜平运动小壳动物群生物地层单位

海侵旋回原台地似盖层吕梁运动标准化石晋宁运动

2、原理方法与特征

岩石地层单位的种类和特征

生物地层单位的种类和特征

生物演化的规律和特点

化石具有保存的不完备性

化石保存类型

植物界的演化阶段

岩石地层单位,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单位之间的关系

阜平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吕梁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晋宁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海西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印之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燕山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西马拉雅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古板块的恢复方法

威尔逊构造旋回大洋盆地演化(威尔逊构造旋回)的阶段与特征

板块构造与地质作用的关系

中国地史时期所发生的主要构造运动及其在中国(古)大陆盆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辽西断陷盆地侏罗纪-白垩纪标准剖面和特征

华南地区三叠纪标准剖面和特征

松辽盆地发展史

华北盆地发展史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侏罗纪标准剖面和特征

华北地层二叠纪标准剖面和特征

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的区别

三、教学内容

第一篇古生物学

第一章古生物学概论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二、古生物学的任务。

第一节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古生物学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章化石及其研究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化石的保存类型;二、生物的命名法则。

第一节化石的保存

一、化石的保存条件;二、化石的保存类型;三、古生物资料的应用。

第二节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一、生物分类单位;二、生物的命名法则。

第三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生物进化规律;二、物种形成机制。

第一节生物进化规律

第二节生命的起源

第三节物种形成

第四章原生动物门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蜓的基本构造;二、蜓的旋壁结构。

第一节概述

一、一般特征;二、有孔虫目的特点。

第二节蜓亚目

一、蜓亚目的一般特点;二、硬体构造特征;三、地史分布。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四射珊瑚的隔壁构造;二、横板珊瑚的联接构造

第一节概述

一、一般特征;二、珊瑚纲的特点及分类。

第二节四射珊瑚亚纲

一、一般特点;二、硬体构造特征:单体、复体、外壁、横板、隔壁、鳞板、泡沫板、中柱、中轴。构造类型: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泡沫型;三、地史分布。

第三节横板珊瑚亚纲

一、一般特点;二、硬体构造特征:隔壁、横板、连接构造;三、地史分布。

第六章软体动物门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双壳纲的基本构造;二、双壳纲的定向;三、头足纲的体管与缝合线。

第一节概述

一、一般特征;二、软体动物门分类。

第二节双壳纲

一、一般特点;二、基本构造:喙、壳顶、基面、耳、壳饰、外套线、外套湾、肌痕;

三、壳的定向和度量;四、地史分布。

第三节头足纲

一、一般特点;二、基本特征:壳形、定向和壳饰。壳的基本构造:原壳、隔壁、气室、住室、隔壁颈、连接环、体管、缝合线等;三、地史分布。

第七章节肢动物门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三叶虫的头甲构造;二、三叶虫的面线类型。

第一节概述

一、一般特征;二、节肢动物门分类。

第二节三叶虫纲

一、一般特点;二、基本构造:头甲(头鞍、鞍沟、鞍叶、颈环、内外边缘、面线、眼叶、眼脊、固定颊、活动颊等),胸甲和尾甲构造;三、三叶虫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第八章腕足动物门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腕足动物的定向;二、壳体基本构造。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基本构造

一、壳体定向及度量;二、壳体的外形:正视、侧视;三、壳体基本构造:壳喙、茎孔、

铰合线、主端、基面、三角孔、三角板、三角双板、铰齿、铰窝、中褶、中槽。

第三节腕足动物生态及地史分布

第九章半索动物门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笔石的胎管;二、笔石的胞管形状;三、笔石枝的生长方向。

第一节概述

一、一般特征;二、半索动物门分类。

第二节笔石纲

一、一般特点;二、基本构造:胎管、胞管、笔石枝、笔石体和笔石族;三、笔石的生态及地史分布

第十章脊索动物门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脊椎动物的进化;二、脊椎动物亚门的特征及分类。

第一节概述

一、脊索动物门的特征及分类;二、脊椎动物亚门的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鱼形动物

一、鱼形动物一般特征;二、鱼类的演化与陆生四足动物的起源。

第三节两栖纲

一、主要特征;二、进化及地史分布。

第四节爬行纲

一、主要特征;二、地史分布。

第五节鸟纲

一、主要特征;二、鸟类的起源。

第六节哺乳纲

一、主要特征;二、地史分布。

第十一章古植物学

本章重点和难点:一、高等植物的形态和结构;二、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特征及分类。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低等植物

一、特点;二、分类

第三节高等植物的形态和结构

一、根;二、茎:形态和分枝;三、叶:组成、叶序、形状和叶脉。

第四节高等植物的分类特征

一、蕨类植物;二、裸子植物;三、被子植物。

第二篇地史学

第一章绪论

地史学基本概念与方法;地史学研究的范围;地史学的主要任务

第二章地层系统、地质年代、历史大地构造学

地层学概念及地层单位类型;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方法;地质年代单位及地质年代表

历史大地构造学的分析方法、原理、古板快的恢复

第三章太古代和元古代

太古代和元古代的时间范围划分;中国北方的太古界和元古界;中国南方的太古界和元古界

第四章早古生代

早古生代生物界特征;中国早古生代的构造、古地理轮廓;中国南方下古生界及特征;中国北方下古生界及特征

第五章早古生代地史小结

第六章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生物界特征;中国晚古生代的古构造、古地理轮廓;中国南方上古生界及特征;中国北方上古生界及特征

第七章晚古生代地史小结

第八章中生代

中生代生物界及特征;中国中生代各纪的古构造、古地理轮廓;中国南、北方三叠系;中国东部的侏罗系、白垩系;中国西部的侏罗系、白垩系

第九章新生代

新生代生物界及特征;中国新生代古构造、古地理轮廓;中国东部、西部的第三系;中国第四纪冰期划分

第十章新生代地史小结

《沉积岩石学》学习提纲

主要教材:《沉积岩石学》第二版(上、下册),冯增昭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沉积岩石学》第三版,赵澄林、朱筱敏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第一章绪论

1、基本概念:沉积岩、沉积岩石学

2、沉积岩的分类、碎屑岩与粘土岩的关系

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与演化

1、基本概念:层流、紊流、雷诺数、佛罗德数、牵引流、重力流、沉积分异作用(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正常沉积作用、事件沉积作用、沉积后作用、成岩作用

2、基本原理:母岩风化的产物、碎屑物质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两种沉积分异作用的关系、正常沉积作用与事件沉积作用的关系、沉积后作用与成岩作用的关系条件关系如何?

波雷诺夫结晶岩风化过程的四个阶段

第三章碎屑岩的成分

1、基本概念:杂基、胶结物、成熟度

2、基本原理:碎屑颗粒、杂基和胶结物的异同。

第四章碎屑岩的构造与颜色

2、基本原理:层理的分类、各种层理之间的异同点(如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压扁层理

与透镜状层理等)、三种不同成因波痕之区别、沉积构造的指相意义(如流向等)

板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冲洗交错层理、丘状交错层理、透镜状层理、波状层理、压扁层理、递变层理:形态特征、岩性特征、水动力条件

第五章碎屑岩的结构

1、基本概念:粒度、杂基、胶结物、结构成熟度、胶结类型

2、基本原理:碎屑岩的基本结构组分及其含义、粒级的划分方案、粒度的分类及命名、

φ值的定义及换算、碎屑岩的支撑性质及胶结类型。

第六章砾岩和角砾岩

1、基本概念:砾岩、角砾岩、底砾岩、层间砾岩

2、基本原理:底砾岩和层间砾岩所代表的意义

第七章砂岩和粉砂岩

1、基本概念:砂岩、杂砂岩、粉砂岩、ZTR指数、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岩屑砂岩

2、基本原理:砂岩的分类,石英砂岩、长石砂岩及岩屑砂岩在成分上、形成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第八章粘土岩

1、基本概念:粘土岩、泥岩、页岩

2、基本原理:粘土岩的成岩后生变化及其与油气生成之间的关系。

第九章碎屑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

1、基本概念: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

2、基本原理:压实作用与压溶作用之异同,交代作用的标志。

第十章火山碎屑岩

1、基本概念:火山碎屑岩、集块结构、火山角砾结构、凝灰结构、集块岩、凝灰岩

第十一章碳酸盐岩概论

1、基本概念:碳酸盐岩、内颗粒(异化颗粒)、内碎屑、鲕粒、藻灰结核、球粒、晶粒、生物格架、泥、胶结物(亮晶方解石)、叠层石、鸟眼构造、示底构造,内颗粒类型。

2、基本原理: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组分的类型及其含义、鲕粒的类型、内碎屑的成因、鲕粒的成因、胶结物的特征、灰泥与亮晶方解石的区别、叠层石形态与水动力及环境的关系。

第十三章石灰岩

石灰岩的成分分类、石灰岩的结构分类(Folk的分类)

第十四章白云岩(第三版第十三章)

1、基本概念:白云岩、原生白云岩、次生白云岩、准同生白云岩、成岩白云岩、后生白云岩、萨勃哈(Sabkha)。

2、基本原理:白云岩的主要形成机理:毛细管浓缩作用、回流渗透白云化作用、混合白云化作用、调整白云化作用。

第十五章碳酸盐沉积物的沉积后作用

1、基本概念:渗流粉砂。

2、基本原理: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与新生变形方解石的区别。

3、第11~15、23、24章综合:根据岩石名称判断该岩石形成于何种沉积环境或成岩环境?第十六~十九章其他沉积岩

基本概念:蒸发岩(盐岩)、油页岩

第二十章碎屑岩沉积相

第一节沉积相的概念及分类

1、基本概念:沉积相、岩相、沉积环境、相标志、相序递变规律、相模式

2、基本原理: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的关系、沉积相与岩相的关系、相模式的四方面作

用、沉积相的分类

第二节山麓-洪积相(了解)

1、基本概念:冲积扇

2、基本原理:冲积扇的沉积类型、冲积扇相的亚相划分、冲积扇的鉴别标志

第三节河流相

1、基本概念: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二元结构、沉积体系

2、基本原理:曲流河的沉积模式及亚相、微相划分,辫状河沉积与曲流河沉积的异同点,

古代河流沉积的鉴别标志

第四节湖泊相

1、基本概念:湖泊、扇三角洲

2、基本原理:陆源碎屑湖泊沉积的相模式、陆源碎屑湖泊沉积的主要鉴别标志、与油气的

关系

第五节海相组概述

熟悉:海相组的划分、海相组沉积的一般特征、海相自生矿物、广盐性生物、窄盐性生物

第六节滨岸相

砂质高能滨岸相的亚相划分及特征

第七节浅海陆棚相

掌握:浅海风暴岩的沉积特征、风暴岩与浊积岩、陆源碎屑潮坪沉积、曲流河沉积的异同点。

第八节半深海及深海相(一般了解)

第九节三角洲相

1、基本概念:三角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同期异相、同相异期

2、基本原理:三角洲的沉积模式、亚相及微相划分、垂向层序、鉴别标志、与油气的关系第十节泻湖、障壁岛、潮坪相

1、基本概念:泻湖、障壁岛、潮坪

2、基本原理:陆源碎屑潮坪沉积的主要特征(岩性、沉积构造、生物化石、垂向层序)

第二十一章重力流沉积及沉积相

1、基本概念:沉积物重力流、浊流、碎屑流

2、基本原理:沉积物重力流的分类、浊流沉积的基本特征、鲍马序列的构成、海底扇沉积模式、浊积岩与风暴岩、曲流河沉积、陆源碎屑潮坪沉积的异同点

第二十二章礁与礁相

1、基本概念:生态礁、地层礁、生物丘。

2、基本原理:礁发育的一般规律。

第二十三章碳酸盐岩岩相古地理

1、基本概念:陆表海、陆缘海、清水沉积作用

2、基本原理:欧文(Irwin,1965)的陆表海清水沉积作用模式、拉波特和杨等的潮汐作用相带模式、威尔逊的综合模式。

第二十四章岩相古地理研究

1、基本概念:相标志、相模式、相序递变规律、同相异期、同期异相、沉积中心、沉降中心

2、基本原理:各种相标志所反映的沉积环境,沉积盆地岩相古地理条件的分析:

在沉积盆地岩相古地理分析中,从哪些方面进行沉积物来源分析

在沉积盆地岩相古地理分析中,从哪些方面进行古水动力条件分析

832《工程地质学》考试大纲

832《工程地质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充分认识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及其与土木工程的关系,熟悉地质作用与地质历史的概念、主要的矿物和岩石及其性质、主要地质构造的研究方法及其工程意义,地下水的概念、类型、运动及其工程意义,掌握主要地表地质作用研究评价方法及其不良地质作用的防治措施,岩石和土的工程地质分级和分类以及我国主要特殊土的基本特性,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具有初步的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二、考试方式和考试时间 闭卷考试,总分150,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工程地质》(第四版),孙家齐,陈新民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工程地质》(第二版),石振明,孔宪立主编,中国建筑工程出版社,20XX 《工程地质》,张忠苗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XX 四、试题类型: 主要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是非题、名词解析、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类型,并根据每年的考试要求做相应调整。 五、考试内容 一、岩石和地质构造与工程 矿物、岩石的基本概念。岩石按成因的分类,各成因类型岩石的形成特点。岩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影响岩石工程性状的主要因素。岩层的绝对地质年代与相对地质年代的概念,岩层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方法。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及其主要特点。褶皱的构造要点,褶皱构造对路基、边坡及隧道工程的影响。断层的基本要素,断层对工程建设场地的不利影响。节理的概念和分类,各类节理的特点及其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二、地下水与工程 地下水、含水层、隔水层的概念。土中渗流的达西定律及其适用条件,土的渗透系数。地下水按埋藏条件的分类。地下水对地基、基坑、钢筋、混凝土的影响以及地下水的管涌、流土等现象。 三、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 风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河流地质作用,河谷类型及河流阶地的概念。滑坡的定义及基本构造,滑坡类型,滑坡的发育过程及滑坡的一般治理原则。崩塌的发生和发育条件,崩塌的治理方法。岩溶与土洞的基本概念,岩溶与土洞的治理。地震的概念、成因,震级及地震烈度的概念,地震效应。岩溶和土洞对地基稳定的影响。地震液化的概念,液化层的判别计算方法。天然斜坡和稳定因素,常见的边坡稳定分析方法。洞址、洞口、洞轴线的选择应满足的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岩体质量分级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围岩的基本概念,熟悉围岩稳定分析的主要内容。 四、岩土工程地质分级分类与特殊土 影响岩土工程性质的因素,岩土分类与分级的概念,岩土工程分类与分级的常见方法、分类结果及其主要特点。软土的分布及判别,软土的主要物理力学特性,软土地基的强度和变形特点。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和主要特征,黄土湿陷性的形成原因,黄土湿陷性的判别,黄土及建筑场地湿陷类型与判别,湿陷起始压力的概念及其工程用途。红粘土的分布及红粘土的成分和一般物理特征。膨胀土的分布及其主要特征,影响膨胀土胀缩变形的主要因素,膨胀土的胀缩性指标的定义,膨胀土建筑地的地基评价要点。填土的工程分类及物质组成特点,压实填土地基的质量控制标准。

工程地质学基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整合版

一、名词解释(20分) 1、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 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2、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3、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 4、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经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界面时,由于多次反射、折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而土体对于不同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的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对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突出、明显,这种被选择放大的波的周期即称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5、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六个方面。 6.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7.地震烈度:地面震动强烈程度,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的影响。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8.工程地质类比法:将已有建筑物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的结果和经验运用到工程地质条件与之相似的同类建筑物中。 9.临界水力梯度:岩土体在渗流作用下,呈悬浮状态,发生渗透变形时的渗流水力梯度。10.斜坡变形破坏:斜坡变形破坏又称斜坡运动,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是指地表斜坡岩土体在自重应力和其它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向坡外的缓慢或快速运动。 二、填空题(20分) 1、1.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有地震断层(粘滑型)和蠕变断层(蠕滑型)。2.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和模型模拟实验法等。 3.斜坡变形的形式较多,主要有拉裂(回弹)、蠕滑、弯曲倾倒三种。4.按滑坡动力学性质分类,可分为推落式、平推式、牵引式性所多余的约束。 三、判断题(共20分,每题4分)红色的为错误 1.水库蓄水前,河间地块存在地下分水岭,蓄水后将不会产生库水向邻谷的渗漏。 2.斜坡变形的结果将导致斜坡的破坏。 3.在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中,由于边界条件、荷载条件、岩土体强度等难以精确确定,通常在设计上考虑上述因素及建筑物重要性而综合确定一经验值,此即稳定性系数。 4.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确定。 5.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定砂土液化时,若某一土层的实际贯入击数大于临界贯入击数,则该土层液化。 5、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定砂土液化时,若某一土层的实际贯入击数小于临界贯入击数,则该土层液化。 1.野外鉴别走滑型活断层最好的地貌标志是河流沟谷的同步错移。 2.同一烈度震害区,对于同一建筑来说,以土层为地基的建筑一定比以基岩为地基的建筑损害程度大。 3.砂土相对密度愈低,愈易产生地震液化。 4.斜坡形成后,在坡顶处形成剪应力集中带。 5.砂土的渗透系数越大,产生管涌的临界水力梯度越小。

工程地质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工程地质考试大纲 本《工程地质》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岩土工程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也是许多学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求考生对其基本概念有较深入的了解,能够系统地掌握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工程地质评价和分析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矿物岩石部分 1. 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 2. 岩浆岩的成因与产状、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的构造、岩浆岩的分类、主要岩浆岩的特征 3.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沉积岩的矿物成分、沉积岩的结构、沉积岩的构造、沉积岩的分类、主要沉积岩的特征 4. 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变质岩的结构、变质岩的构造、变质岩的分类、主要变质岩的特征 5. 岩石的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影响岩石风化作用的因素、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及工程地质性质 (二)地质构造 1.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的基本类型、地层、地层年代、地层年代的确定方法。 2. 岩层的产状、褶皱的基本形态、褶曲要素、褶皱的形态分类、褶皱构造的识别 3. 构造节理的分类、剪切节理的特征、张节理的特征、节理密度、裂隙率、节理统计图 4. 断层构造、断层的几何要素、断层的基本类型和特征、断层的野外识别 5. 地质图的阅读分析 (三)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 1. 结构面、结构面的成因类型、结构面的特征、软弱夹层、岩体的结构类型 2. 岩体的变形特征、岩体的流变特征、岩体的强度性质

3. 地应力的组成、地应力的分布规律、地应力研究的工程意义 4. 岩石的质量指标、节理岩体的地质分类(RMR)、岩体质量(Q)系统分类(四)坝基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1.导致坝基岩体不均匀变形的地质因素、坝基岩体承载力、坝基岩体滑动破坏的类型、坝基岩体滑动的边界条件分析、坝肩岩体滑动的边界条件分析 2.抗滑稳定计算中f、c值的选定、地质因素对f、c值的影响 3.渗透压力、潜蚀 4.清基、坝基岩体加固 (五)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1. 边坡形成后应力状态的变化、影响边坡岩体应力分布的因素 2. 边坡变形与破坏的类型 3. 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 4. 边坡稳定性的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5. 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 (六)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工程地质分析 1. 洞室围岩的稳定分析 2. 地下洞室位置的选择 3. 山岩压力、弹性抗力 4. 提高洞室围岩稳定性的措施 二、考试要求 (一)矿物岩石部分 1.掌握矿物基本的物理性质,熟练掌握光泽、颜色、硬度、解理、断口的含义。 2.掌握岩浆岩的成因与产状、岩浆岩的结构、岩浆岩的构造、岩浆岩的分类,了解主要岩浆岩的特征,熟练掌握结构与构造的区别。 3.掌握沉积岩的形成、沉积岩的矿物成分、沉积岩的结构、沉积岩的构造、沉积岩的分类,了解主要沉积岩的特征,熟练掌握沉积岩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命名间的关系。 4.掌握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变质岩的结构、变质岩的构造、变质岩的分类,了解主要变质岩的特征,熟练掌握变质岩的构造特征及其与命名间的关系。 5.掌握岩石的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影响岩石风化作用的因素,熟练掌握岩石风化程度的划分及工程地质性质。 (二)地质构造

《构造地质学》考试大纲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构造地质学》考试大纲 本《构造地质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三大重要支柱学科之一,也是地质学各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课程。构造地质学研究固体地球岩石圈围结构构造、形成演化过程及规律,并为找矿勘探、能源开发、地震减灾、优化地质环境等提供科学依据。构造地质学以地壳和岩石圈物质的结构构造演化为中心,以研究岩石的变形和形成机制为主,结合其它方法,在中小尺度上研究岩石圈的组成、构造现象的演变规律。研究容主要包括地层层序构造、力学分析基础、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与线理、岩浆岩体构造、板块构造基础、地质图、极射赤平投影等容。要求考生准确掌握构造地质学各种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基本掌握野外与室研究方法、理解应变椭球体、掌握应变分析方法,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一、考试容 (一)地层的基本产状与层序的判别 1. 地层产状的要素与测量方法 2. 地层层序的正常与倒转 3. 地层层序的判别准则 4. 地层的连续与缺失 5. 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 6. 地层在地质图上的投影与V字形法则 (二)地质构造分析的力学基础 1. 外力、力、应力概念 2. 应力状态、应力莫尔圆、应力轨迹图 3. 岩石破裂准则 4. 应变椭球体、弗林(Flinn)图解、变形分析 5. 影响岩石力学性质与变形的因素 (三)褶皱 1.褶皱的概念及褶皱的各项要素 2.褶皱轴面和枢纽产状的测定 3.褶皱几何形态的各种描述方法、褶皱的分类 4. 褶皱的形成机制及成因类型特征 5. 褶皱各种组合形式的特点及形成机制 6. 影响褶皱的主要因素 7. 褶皱形成时限 (四)节理 1.节理的分类、节理性质类型及特点 2.节理力学性质分析、节理的分期与配套

工程地质学基础 答案

机密★启用前 吉林大学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工程地质学》正考 课程考试试卷答案 考试形式:闭卷试卷类型:A 一、概念题(每题3分,共30分) 1.工程地质条件是指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条件总和,它包括土和岩石的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貌、水文地质、地质作用、自然地质现象和天然建筑材料等几个方面。 2. 具有粒间连结的细粒土。颗粒细,孔隙小而多,透水性弱,具膨胀、收缩特性,力学性质随含水量大小而变化。粘性土随含水率大小可处于液体、塑体、固体等稠 3. 粒度分析又称“机械分析。是研究碎屑沉积物(或岩石)中各种粒度的百分含量及粒度分布的一种方法。 4. 岩石的抗压强度是指在无侧束状态下(Unconfined)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通常以每平方公分多少公斤,或每平方英寸多少磅。换言之,它指把岩石的加压至破裂所需要的应力。 5. 活断层,是指现今在持续活动的断层,或在人类历史时期或近期地质时期曾经活动过,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重新活动的断层。后一种也可称为潜在断层。 6.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7. 基础指建筑底部与地基接触的承重构件,它的作用是把建筑上部的荷载传给地基。因此地基必须坚固、稳定而可靠。工程结构物地面以下的部分结构构件,用来将上部结构荷载传给地基,是房屋、桥梁、码头及其他构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8.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指由载荷试验确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影响地基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地基土的成因与堆积年代,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基础的形式与尺寸、

地质学实习心得

地质学实习心得 地质学实习心得 地质实习报告(心得体会)接下来我们前往飞鹰古道。在前往飞鹰古道的狭窄道路上,梁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斜坡面上一些岩石的性质和组成。其中一些岩石是具有砾状结构的砾岩。其成分相对复杂,常由多种岩石的碎屑和矿物颗粒组成。其胶结物有硅质、泥质、钙质及铁质等。硅质砾岩抗压强度高,泥质砾岩胶结不牢固,而铁质砾岩易风化。在这条道路上,一些岩体产生了节理裂隙(图2),岩质变坡的失稳和隧道洞顶的坍塌往往与节理有关;还有一些岩体沿破裂面两侧发生了明显的位移,形成了断层。此断裂构造对岩体的稳定和渗漏影响很大,也常对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评价和规划选址、设计施工方案的选择起控制作用。在飞鹰古道里,岩层是由红色砂岩组成的,是典型的沉积岩,它形成于白垩纪上统时代。这些红砂岩为砂质结构,层状构造,层理明显。砂岩易于加工开采,多数强度较高,耐风化,是工程上广泛采用的建筑石料。参观完飞鹰古道后,我们来到了观音岩。此观音岩为人工开凿出来的岩洞,呈水平层理。观音岩的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其层理构造明显。图3接下来我们跟着老师来到了八仙岩(图3)。八仙岩为一岩石群,板状形态不一,但错落有致,层理构造明显,岩性为沉积岩中的粉砂岩。我们可以看到岩石下部的岩石碎片风化成粉粒,堆积成土状,其工程地质性质极差,这种风化成土的岩石不宜用作建筑工程的基础持力层。穿过了碧莲池,我们就来到燕子岩了。燕子岩是古采石场的精华所在,它由两片高高的岩石组成,两片岩石本为一体,经古人采石将下部凿开,形成了两片岩石高耸在

湖面上壮观景色。与燕子岩相连的就是古采石场了,这个采石场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采石场的悬崖峭壁,奇岩异洞,似乎以鬼斧神工开凿而成。古采石场岩体水平层理构造明显,倾斜节理尤为突出,其宽度大长度长,采石场底下由于地势低而形成洼地,长年积累地表水而形成水湖。进过老师几小时的介绍和讲解,让我们对莲花山的地质形成有了更深的了解。在午饭过后,我们开始了自由活动。莲花塔、莲花城等我们都一一游玩了个遍,欣赏到了莲花山的风景名胜,一睹了莲花山的风采。下午两点,我们结束莲花山的地质实习任务还回学校。通过今天对莲花山的野外地质实习,我深刻的了解了场地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石和土的工程性质,认识了岩石的类型、结构和构造。同时,也使我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室内参观及实习心得体会造岩矿物、岩石的认识10月22日星期四晴今天我们的任务是去学校的地质实验室看造岩矿物和岩石。通过这次的参观,让我们对矿物还有岩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实习收获、体会这周的工程地质学实习,让我们将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了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在基本技能方面的到初步训练,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实习使我掌握了对岩石类型、结构和构造的判别,还有对岩石岩性、层理有了更深的理解,让我能够分析一些实际工程中出现的简单的地质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让我对一些地形图、地质图有了一定的了解,掌握各种地质作用在地质图上的特征,也学会了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并且能对其进行简单的阅读和分析。

工程地质复习提纲(全)

工程地质 1.工程地质学是介于地学和工程学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学科,他研究土木工程中的地质问题,可见工程地质学是为了解决地质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之间矛盾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2.工程地质学中的地质因素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自然地质作用与现象等 3.圈层构造:地壳,地幔,地核 4.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5.地壳中的化学元素,除极少数呈单质存在外,绝大多数的元素都是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于地壳中。这些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称为矿物。其中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常见:石英,正长石,方解石。 6.造岩矿物绝大部分是结晶质 7.矿物的物理性质,决定于矿物的化学成分和内部构造。 8.矿物的物理性质: 1 颜色:自色,他色,加色 2 条痕色:与实际颜色不一定相同 3 光泽 4 硬度划分: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磷灰石正长石石英黄玉刚玉金刚石 5 解理,断口:矿物受打击后,能延一定方向裂开形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不具方向性的不规则断裂面称为断口。 解理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 解理的完全程度和断口是相互消涨的,解理完全是则不显断口。反之,解理不完全或无解理时,则断口显著。 9.(岩浆岩)岩浆岩依冷凝成岩浆岩的地质环境的不同,分为三大类:深成岩(3000米),浅成岩,喷出岩(火山岩) 10.岩浆岩的产状是反映岩体空间位置与相互关系及其形态特征,产状有:岩基,岩株,岩盘,岩床,岩脉。 11.根据SIO2的含量分为:(1)酸性岩类(大于65%)(2)中性岩类(52-65%) (3)基性岩类(45-52%)(4)超基性岩类(小于45%) 12.(结构)岩浆岩的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其相互结合的情况。分为: 1.全晶质结构(粗粒结构,中粒结构,细粒结构,微粒结构) 2.半晶质结构

普通地质学实验指导书2

普通地质学》实验指导书 实习一矿物的物理性质 目的:通过认识矿物加强对地壳组成物质的感性认识。 要求: 1 在老师的带领下观察矿物的形态及几种物理性质,为认识矿物打基础; 2 由学生独自鉴定和描述几种常见矿物的特征 内容:观察矿物的单体形态,集合体形态,颜色,条痕色,光泽,硬度,解理,断口,比重,磁性等物理性质。 实验用品:矿物标本,小刀,放大镜,盐酸,瓷板,马蹄形磁铁实验步骤: 1 观察矿物的形态 1.矿物单体的形态:一向延长——柱状或针状二向延长——板状或片状三向延长— —立方体或八面体等。 2.矿物集合体的形态:矿物单体如为一向伸长——集合体常为纤维状或毛发状;矿物单体如为二向伸长 ——集合体常为鳞片状;矿物单体如为三向伸长——集合体常为粒状或块状 特殊形态的集合体: (1)放射状:长柱状或针状矿物以一点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形似菊花。 (2)晶簇:在岩石裂隙或空洞中生长的昌形完整的晶体群。 (3)鲡状和豆状:由矿物的圆球所组成的集合体,圆球内部有同心圆构造,大小似鱼卵者称为鲡状;大 小如豆者称为豆状。 (4)钟乳状:形似冬季屋檐下凝结之冰锥,横切面呈圆形,内部具有同心层状构造,有时还兼有放射状构 造。 (5)葡萄状、肾状和结核状:形似葡萄者称为葡萄状,形如肾者称为肾状。其内部均具有同心层状及放射 状构造。不规则的球形或椭球形者称为结核状,其内部有时有同心层状或放射状构造。 2 观察矿物的光学性质 1.透明度:矿物透过可见光的能力矿物薄片能透过光线者,称为透明矿物;基本上不能透过光线者,称 为不透明矿物。广义地说,所有非金属矿物都是透明矿物,所有金属矿物都是不透明矿物2.光泽:矿物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根据反射能力的强弱可分为: (1)金属光泽:反射很强,类似镀有铬的金属平滑表面的反射光。 (2)半金属光泽:反射较强,似一般金属的反射光。金属光泽与半金属光泽系不透明矿物的特征。 (3)非金属光泽:透明矿物所具有的光泽,可以进一步区分为玻璃光泽,珍珠光泽,树脂光泽,金刚光 泽,油脂光泽,丝绢光泽等。 3.颜色与条痕:颜色是鉴定矿物的重要依据。某些矿物常常由于外来原因呈现出不很固定的颜色,如纯 净的石英为无色,由于混有杂质等原因也可呈现各种颜色,许多透明矿物均具有这一特点。 条痕是矿物粉末的颜色。它对于某些金属矿物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如赤铁矿可呈赤红、 铁黑或钢灰等色,而它的条痕恒为樱红色 透明矿物的条痕都是白色或近于白色,无鉴定意义。 3观察矿物的力学性质 1?硬度:在肉眼鉴定中,主要指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通常用摩氏硬度计作为标准进行测量。测定某矿物的硬度,只须将该矿物同硬度计中的标准矿物相互刻划,进行比较即可。如某矿物能刻划方解石,又能被萤石划破,则该矿物的硬度介于3+ — 4。 通常还可用其它简便工具代替硬度计中的矿物。如指甲的硬度约为2-2.5,铜钥匙为3, 小钢刀为5-5.5,玻璃为6。

工程地质教学大纲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3191010 【英文译名】:Engineering Geology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学分数】:2 【总学时】:32 【实践学时】:0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使学生了解工程地质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及其运用于土木工程实践中,并能依据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进行一般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和采取相应的防治处理措施。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使学生了解工程地质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及其运用于土木工程实践中,并能依据工程地质勘察成果进行一般工程地质问题分析评价和采取相应的防治处理措施。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土木工程概论》; 后继课程《土力学》、《基础工程》。 四、课程内容 (一)绪论(1学时) 1.了解工程地质学与地质学相互间的关系; 2.了解工程地质学的主要任务与研究方法; 3. *掌握地基稳定的基本要求。 (二)地壳及其物质组成(3学时) 1.了解地球具有的圈层构造; 2.*掌握地质作用基本概念和分类; 3.理解元素、矿物、岩石是组成地壳的基本单位, 4.*掌握常见矿物的物理性质; 5.*重点掌握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特征及其工程地质性质。 (三)地质年代与第四纪地质概述(2学时) 1.了解地质年代概念包括相对年代与绝对年代划分的方法。 2.*掌握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与切割律的基本方法。 3.*掌握第四纪沉积物分类和基本物理力学特性。 (四)地质构造(5学时) 1.了解地质构造的野外识别方法和工程地质评价; 2.*掌握地层界触关系和岩层产状; 3.*掌握褶皱、节理、断层等几种常见地质构造的概念、要素、类型及特性。 (五)地下水(3学时) 1.了解地下水基本概念、分布和分类; 2.*掌握岩石(层)的水理性质,重力水的类型及其特征、循环与运动; 3.*掌握地下水引发的工程和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六)地表地质作用(5学时) 1.了解几种常见的地表地质作用; 2.*掌握其作用特点、形成规律和对工程的不良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七)岩土工程地质分级和分类(2学时) 1

2019年中国地质大学861地质学基础A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质学基础》考试大纲(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学信息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861地质学基础A) 一、考试总体要求 熟悉并基本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实际工作方法,学会运用地质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地质现象、地质过程、岩矿特征、构造体系和地史演化过程等基本要点,并能结合自己所学或所从事专业中的实际地质问题,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和方法,强调地质学理论的掌握和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 题型比例如下: 名词解释:约13% 判断题与选择题:约20% 简答题:约33% 论述题:约34% 三、主要考试内容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3)地质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一般现状、发展趋势 2、地球概述 2.1地球的基本特征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2.2地球的结构 (1)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 (2)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 2.3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1)地球的密度和压力 (2)重力 (3)地磁 (4)地热 3、地质作用 3.1地质作用的概念 (1)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 (2)地质作用的类型 3.2内动力地质作用 (1)地壳运动 (2)地震 (3)岩浆作用 (4)变质作用 3.3外动力地质作用

(2)剥蚀作用 (3)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 4、地质年代 4.1化石 (1)化石的形成 (2)化石的类型 (3)标准化石与常见的化石 4.2地层 (1)地层及其层序的建立 (2)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4.3地质年代 (1)相对地质年代 (2)绝对年代 5、矿物 5.1矿物及晶体的概念 (1)矿物的概念 (2)晶体与非晶体 5.2矿物的化学成分 (1)矿物的化学成分 (2)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地壳中元素的关系(3)矿物化学成分的变化 (4)矿物中的水 5.3矿物的形态 (1)矿物的单体形态 (2)矿物的集合体形态 5.4矿物的物理性质 (1)矿物的光学性质 (2)矿物的力学性质 (3)矿物的其他性质 5.5主要矿物介绍 (1)矿物分类 (2)矿物命名 (3)主要矿物类型 6、岩石 6.1岩浆岩 (1)岩浆与岩浆活动 (2)岩浆岩的成分 (3)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4)岩浆岩的产状 (5)岩浆岩的类型 (6)岩浆的起源和岩浆的演化 6.2沉积岩 (1)沉积岩的成分 (2)沉积岩的结构构造 (3)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实习报告(最终版)

普通地质学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专业:地质工程 班级:12级2班 姓名:纪俊吉 学号:1209020210 指导教师:杨凤根、朱旭芬 河海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零一四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绪言 (1) 第二章地质认识实习内容 第一节南京汤山湖山地区 (7) 第二节苏州天平山、虎丘、西山地区 (13) 第三节南京六合瓜埠山 (23) 第四节江苏连云港连岛地区 (25) 第五节安徽广德太极洞 (28) 第六节南京燕子矶公园 (30) 第七节南京地质博物馆 (31) 第三章结束语 (33) 参考文献 (35)

第一章绪言 一、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的任务、目的和要求 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专业学生在学完《普通地质学》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大型的重要实习。实习的目的是令我们获得对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掌握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培养我们的专业兴趣。 地质野外实习是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 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借此使我们巩固并深化课程理论,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野外地质实习的特殊课堂使我们开阔思维。 野外实习使我们能够更好的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建立并完善地质体的空间概念,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的地质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阅读前人的研究资料,以及对当地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判断、整理、图件编制、报告编写等一系列工作的系统训练,获得对研究区的沉积发展史、生物演化史、构造活动史的较全面认识,并为地质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其他地质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实习,我们对地质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开阔了眼界,加深了我们对地质科学的热爱;巩固专业基础,为后续地质专业的进一步发展确定了方向。 地质野外实习是我们在老师的协助下开展地质研究的起点,在实习过程中使我们学会从各种地质现象出发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良好的研究习惯。为达到上述要求,地质野外实习的任务大致如下:

2019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长江大学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620-地质学综合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地质学综合科目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地质学综合考试涵盖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古生物地史学基本原理、沉积学基本原理和构造地质学基本原理等范围。要求考生在较系统掌握上述专业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有关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普通地质 90分 综合地质 60分 4、试卷题型结构 (1)名词解释 30分(10小题,每小题3分) (2)判断题 20分(10小题,每小题2分) (3)简答与论述题 70分 (4)综合分析题 30分 三、考查范围 (一)普通地质 1、地球概说

①宇宙及太阳系基本概况; ②地球的形貌特征; ③地球的物理性质; ④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及划分依据 2、地壳 ①地壳的物质组成; ②地壳的结构和类型; ③地壳重力均衡; 3、地质作用与地质年代 ①地质作用概述; ②地质年代; ②-1相对地质年代的确定 ②-2同位素年龄测定 ②-3地质年代表 ③地层单位; ③-1 岩石地层单位 ③-2 年代地层单位 ③-3 地层单位间关系 4、内动力地质作用类型及其基本概念; 5、内动力地质作用类型与原理 ①构造作用与地质构造 ①-1构造作用的主要方式 ①-2构造作用的证据 ①-3地质构造(产状、褶皱、断裂) ②岩浆作用与岩浆岩

②-1喷出作用与喷出岩 ②-2侵入作用与侵入岩 ②-3岩浆岩的成因 ③变质作用与变质岩 ③-1变质作用方式与影响因素 ③-2变质作用的类型 ③-3变质岩类型与特征 ④地震作用 ④-1地震的成因类型 ④-2地震的强度 ④-3地震的分布 ⑤岩石圈板块作用 ⑤-1大陆漂移说 ⑤-2海底扩张说 ⑤-3板块构造基本理论 ⑥地质图的认读 ⑥-1地质图中地层时代; ⑥-2地质图中不整合的类型及发育特征; ⑥-3地质图中褶皱的类型及发育特征;⑥-4地质图中断层的类型及发育特征; ⑥-5论述地质演化过程; 6、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方式及特征 7、外力地质作用与沉积岩的形成; ①河流的地质作用及特征 ②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特征 ③冰川的地质作用及特征

构造地质学考试大纲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名称:构造地质学 一、考试要求: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重点研究岩石圈的岩石、岩层、岩体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质构造。主要内容包括地质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三个方面。 对于考生而言,应当熟练掌握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含构造地质学分析的方法与技术),实验技能四大方面。 二、考试内容: 1.基础知识(概念、理论) (1): 产状及不整合 面状构造的产状及其在地形地质图上的分布特征、线状构造的产状;不整合的概念、类型、成因、识别和表现 (2): 岩石变形分析的力学基础 应力的相关概念、平面主应力状态及主应力莫尔圆;应变的相关概念、岩石变形基本方式、岩石变形阶段及其特点、递进变形,应变椭球体;剪裂角分析;影响岩石力学性质和岩石变形的因素;构造应力场及其表示方法 (3): 劈理和线理 劈理的结构、分类、地质意义和野外研究方法;变形岩石中的小型线理、大型线理和线理的研究。 (4): 褶皱构造 褶皱的基本要素、褶皱闭合要素;褶皱分类与组合;褶皱的形成机制;影响褶皱作用的主要因素;褶皱构造研究的基本内容 (5): 节理构造 节理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节理的分类,剪节理与张节理的特征,节理的组合,构造节理分布的基本规律,节理的观测和研究,覆盖区节理研究方法

(6): 断层构造 断层的概念和几何要素、断层分类与组合类型、断层形成的安德生模式、断层的标志、断层研究的主要内容、生长断层及其主要特征; 伸展构造、重力滑动构造和底辟构造、冲断构造、扭动构造 (7): 极射赤平投影在构造地质学中的应用 极射赤平投影的基本原理,吴氏网的使用方法,面状和线状构造产状及地层厚度的测算,褶皱构造的赤平投影,断裂的赤平投影。 2.基本技能 (1):分析水平岩层地质图及原始尖灭;分析倾斜岩层地质图、用间接法求岩层产状要素;在地质图上求岩层厚度和埋藏深度并判断地层接触关系(2):分析褶皱地区地质图 (3):分析断层地质图求断层产状及断距;利用钻井资料编制断层构造图(4):分析褶皱、断层发育地区地质图编制构造纲要图、综合分析地质图 三、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180分钟,满分:150分 2.题型结构 a:基本概念(45分) b:简述题(45分) c:论述题、读图题(60分) 四、参考书目 1. 朱志澄,宋鸿林主编,《构造地质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2. 陆克政主编,《构造地质学教程》,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3. 戴俊生主编,《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3.1 地质认识实习教学大纲-毕乃双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地质认识实习”是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地质现象,掌握野外地质工作方法的现场教学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素质培养与业务教育的结合、树立良好的思想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吃苦耐劳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是地质认识实习的最重要内容。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1、地质罗盘的使用:层理、节理的区别及其产状要素测量方法;地形图上地形地物的判读及定点方法;野外地质记录的要求与格式;地质素描图及地质路线剖面绘制的初步训练;练习采集岩石标本。 2、矿物的肉眼鉴定:黄铜矿、黄铁矿、石英、褐铁矿、玛瑙、方解石、孔雀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绿泥石、高岭石、正长石、斜长石、沸石等。 3、三大岩类的区分,认识玄武岩、安山岩、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细晶岩、煌斑岩、砾岩、砂岩、粉砂岩、页岩、泥灰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火山凝灰岩、片岩、片麻岩、条带状混合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等,识别上述岩石的主要结构、构造、矿物成分、产状等。 - 1 -

4、认识胶东群、莱阳组、青山组、王氏组地层,了解地质年代与地层系统的意义;认识地层接触关系:不整合、假整合、整合;认识地层中的古剥蚀面;了解地层划分原则与方法;了解胶东地区地质发展史。 5、观察岩石及硫化物矿床的风化剖面,了解风化作用。 6.、观察坡积、残积、冲积、冲沟、洪积扇、河谷剖面、阶地,了解流水的侵蚀、搬运与沉积作用。 7、观察井、泉、方解石脉,了解地下水的作用。 8、观察火山岩,了解火山作用的过程。 9、观察侵入体与热液矿床(铜矿),了解岩浆侵入的作用。 10、观察变质岩及断层破碎带,了解区域变质作用与动力变质作用。 2.设计思路: “地质认识实习”是我校地质学、勘查技术与工程、地球探测及信息技术和环境工程等专业的野外地质认识实习,是在“普通地质学”或“地球科学概论”室内教学完成之后,而其它地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室内教学尚未开始之前进行的。因此,本次实习对室内教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次打基础的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习内容包括9条实习路线,每条路线是在比较充分阅读和掌握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工作的目地、区内的地质构造特征、露头和交通情况等等加以综合考虑,花费最少的时间和工作量而取得最多的地质资料,最有效地达到实习的目地。每条实习路线设计既针对各单项实习内容,又穿插其他实习内容,保证最终实习成果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或“地球科学概论” 本次实习对“普通地质学”或“地球科学概论”室内教学中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 - 1 -

工程地质学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译名】:Engineering?Geology 【适用专业】:地质工程 【学分数】: 【总学时】:40 【实践学时】:8 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课程系统地讲授岩土工程地质性质及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系统概括了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适量安排一定时间的参观及试验。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与方法,了解国内外工程地质学领域的研究动态,能从系统的、动态的角度认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为今后研究与解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环境地质等方面有关的工程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岩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等工程地质学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并能初步应用工程地质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工程地质问题,能运用力学原理进行工程地质问题的定量评价等。为学习后继课程以及从事工程地质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中的地质思维逻辑,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动力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层学》、《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学》、《工程力学》等课程。 四、课程内容 绪论 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二、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三、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四、本课程的内容与学习方法 重点了解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了解工程地质学分科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 重点: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的概念;工程地质学的意义 第一章土的物质组成与结构、构造 第一节土的粒度成分 粒径、粒组概念;粒组划分;粒度成分测定与表示;土按粒度成分分类; 第二节土的矿物成分 土中矿物成分类型;矿物成分与粒度成分的关系;粘土矿物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 第一节土中的水与气体

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考试 大纲

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考试大纲 根据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考试大纲的基本精神,全国中学生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考试委员会制定了本考试大纲。需要说明的是本大纲只是应掌握的地球科学的基本知识,实际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考题中会经常性的超出大纲范围,因此本考试大纲也只是一个参考,在国内的实际竞赛中也会有超出大纲的现象,提请参加竞赛的同学注意。在学习地球科学知识的时候尤其需要对基本原理的理解,这一点也是今后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显示成绩区分度的要点。下面我们对地球科学不同的研究领域的考试大纲分别阐述如下: 地质学 根据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考试大纲的指导思想,地球系统是21世纪地球科学所关注的重点,即以系统的思想来研究各个子系统的地学过程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地球科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岩石圈是地质学在地球系统中主要的研究对象,包括岩石圈的各种作用过程以及岩石圈与水圈、气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也是本项赛事的主要考试内容。与岩石圈的地质作用相关的子系统主要聚焦在以下的四个方面: 一、关于固体地球的基础知识 1. 指导思想 作为地球系统的主体,固体地球是地球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因而其基本的物理化学特征、物质组成及演化历史是需要掌握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地球的现状、地震波的转播方式、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基本特征等; 2)地球与地壳的元素组成、矿物的分类及鉴别方法、岩石的分类及鉴别方法; 3)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历史中生物的演进及标准化石、地质年代学与地层年代表; 2. 基本技能与考试范围 1)旋转椭球体、扁率、地球体、密度、重力、大地热流、地温梯度、地球磁场、地震波的传播方式、波速与密度的关系、地球的波速结构与分层(地震波速的不连续面)、地壳的主要特征(上下地壳、厚度、密度、物质组成、洋陆的区别、地壳均衡等)、地幔的主要特征(位置、上下地幔、密度、物质组成)、地核(内外核、密度、物质组成); 2)构成地球的主要元素、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矿物(概念、分类、鉴别矿物的物理方法、常见的造岩矿物及其鉴别)、岩石(定义、岩石的分类及肉眼鉴定方法、各类岩石的常见岩石种类及主要特征); 3)陨石冲击事件、内外圈的成因、地层层序率、生物地层学、标准化石、相对地质年代、绝对地质年代、地层年代表。 二、岩石圈内部的地质作用 1. 指导思想 岩石圈内部的地质作用是地质学的基础,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些表现方式,包括了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循环和演化等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构造运动及其形迹、各种构造的现象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2)岩浆作用的形式、岩浆的物质成分、岩浆作用的产物、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岩浆岩的物质组成以及鉴别岩浆岩的基本方法; 3)变质作用的影响因素、变质作用的基本特点、变质作用的类型、相与相变的概念、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以及鉴别变质岩的基本方法; 4)地震的相关概念及地震的地质作用。 2. 基本技能与考试范围 1)构造运动的概念、板块构造学说的由来、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板块边界类型、板块的划分方案、板块的运动方式、板块学说对全球构造的解释)、威尔逊旋回、板块运动的驱动力等;褶皱要素、褶皱的类型、褶皱的判别;断层要素、断层的类型、断层的判别、推覆构造;解理的分类、解理的特点; 2)火山作用的方式、不同火山作用阶段的特征、火山作用的产物、火山岩的结构构造、常见火山岩的识别(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黑曜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侵入岩的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含义(包文反应系列)、常见侵入岩的识别(花岗岩、闪长岩、辉长岩、橄榄岩);岩浆的成因类型及其特征; 3)变质作用中温度与压力的影响、岩石成分的再平衡、变质岩的结构构造、变质岩的矿物成分、变质相及其特征矿物组成、岩石的循环、常见变质岩的识别(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麻粒岩、榴辉岩); 4)地震的相关概念、地震地质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震的地理分布。 三、地球外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1. 指导思想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地质学考试大纲

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地质学》考试大纲 本《海洋地质学》考试大纲适用于热能工程专业海洋地质与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海洋地质学介绍了海洋地质的研究对象、发展历程、调查研究方法及本学科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着重介绍了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海洋地质作用、全球海面变化、海岸带的现代过程、河口与三角洲、大陆边缘地质构造、深海沉积、海洋矿产资源。同时,还需结合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和古海洋学等新理论,较深入地探讨了地球与海洋的发展演化史。 一、考试方式与时间 博士研究生入学《海洋地质学》考试为笔试,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考试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绪论、现代海洋地质研究方法和重大科学进展 了解海洋地质学学科性质、研究内容和研究现状;掌握现代海洋地质研究方法(DSDP、ODP、IODP、InterRidge等)、重大科学进展和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二)海底地形、环境分区和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研究 掌握现代海洋的海底地形和海洋环境分区的具体特征;了解海岩带海陆相互作用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现状。 (三)地球圈层结构、地球物理、海底构造、海底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 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划分、具体圈层特征和海洋主要地球物理特征;掌握海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大陆边缘构造(沟-弧-盆体系)、洋中脊、地幔对流和地幔柱等特征;了解海底热液和海底变质作用概念和特征。 (四)海洋沉积学和古海洋学 掌握现代海洋不同沉积背景(陆架、陆坡、盆地)的沉积学特征;掌握海洋沉积物早期成岩阶段的地球生物学过程;掌握古海洋学概念、研究内容和主要科学进展。 (五)海洋矿产资源 掌握海洋矿产概念、分类和分布特征;掌握海洋油气、天然气水合物、海洋砂矿、海洋铁锰结核、结壳、多金属硫化物等主要矿产资源的概念、成因和主要特征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