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6种心理防御机制.doc

16种心理防御机制.doc

16种心理防御机制.doc
16种心理防御机制.doc

[名词解释]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

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都是挫折后的反应,是无意识的。

1.合理化:

当个体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行为不能符合社会规范时,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不承认自己行为的真正动机,找一个表面上冠冕堂皇的理由来辩护,有了理由,心里就不再紧张焦虑了。)

一般,“合理化”可分为三种方式:

(1),酸葡萄:当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因自己能力不够而无法取得时,就加以贬抑和打击,称为酸葡萄。此机制是引申自伊索寓言(Aesop,s fab1e)里的一段故事,从前有一只狐狸走进葡萄园中,看到架上长满了成熟葡萄,它想吃,但因架子太高,跳了数次都摘不到,而无法吃到葡萄,它就说那些葡萄是酸的,它不想吃了。其实葡萄是甜的,它因吃不到,而说葡萄是酸的。在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一个体育能力差的学生,说只有四肢发达的人,才会喜欢体育;容貌平凡的女子特别爱说“自古红颜多薄命,“红颜是祸水”;追不到女朋友的男孩说“这种女人品德不端、水性杨花,嫁给我,我都不要”。

(2),甜柠檬:与酸葡萄相反的,另一种自卫机制是甜柠檬,此方法是指企图说服自己和别人,自己所做成或拥有的已是最佳的

抉择。上述伊索寓言里所说的那只狐狸,后来走到柠檬树旁,因肚子饿了,就摘拧檬充饥,而且边吃边说柠檬是甜的,其实拧檬味道是酸涩的。引申到我们面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不如意的事,有时我们也会像这只狐狸一样,努力去强调事情美好的一面,以减少内心的失望和病苦。如,娶了姿色平平的妻子,说她有内在美;嫁给木呐寡言的丈夫,说他忠厚老实;孩子资质平庸,说他“傻人有傻福”。这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知足常乐”的心态,有时适当地运用,能协助我们接受现实,但这种方法,如过分使用,会妨碍我们去追求生活的进步。

(3),推诿:将个人的缺点或失败,推诿于其他理由,找人担带其过错,个人心灵之平静。例如,学生考试失败,不愿承认是自己准备不足,而说老师教得不好、老师评卷不公或说考题超出范围;战败的将军不愿承认战败是因自己策略运用错误,而说是“天亡我也,非战之过”。打人说是自卫;喜欢应酬、饮酒作乐,说是为了生意或工作在联络感情;球赛输了,说场地不好,裁判不公;老师体罚学生,说“爱之深,责之切。这些都是一种推诿用。有一句台湾俚语:“不会划船说溪窄。”

很传神地表现推诿作用。

2. 潜抑:

把理智上不能接受或与社会道德无法相符的欲望,情感或动机在还没有被我们所察觉到时就压一下去了。例如:丁校长是个汽车爱好者,惜车如命,太太常常取笑他简直将自己的汽车当作了儿子。一天早上,当他在赶往教育局参加会议时,不幸发生了交通意外,他的车子被尾随的客货车碰撞了一下。当时丁校长只是下车随便望望被撞毁的车尾部分,然后便冷静地匆忙与对方交换通讯电话,在抄下对方的车牌后,就马上开车驶往教育局,同时,再集中精神构思在会上个人要作的重要陈词。在这事件中,由于撞车时是八点三十二分,二十八分钟后会议就要开始,而重要的事情亦急待决定,丁校长一反常态的表现,只是因为他采用了潜抑防卫机制。

3. 投射:

所谓“投射”是指把自己的性格、态度、动机或欲望,“投射”到别人身上。有一首诗“我见青山多妩媚,谅青山见我亦如是”,及庄子与惠施《临渊羡鱼》的故事,都是投射的例子。

“投射”含有一种特殊的涵义,即个体将自己的某种罪恶念头,或有某种恶习,反向指斥另认有这种念头或恶习;或者把自己所不能接受的性格、特征、态度、意念和欲望转移到别人身上,指责别人这种性格的恶劣及批评别人这种态度和意念的不当。投射能让我们利用别人作为自己的“代罪羔羊”,使我们逃避本该面对的责任。例如:一个在潜意识里对自己女秘书有:非分之想的上司,却推说她在勾引他(如,一个工作余暇以看色情影片和寻花问柳以排遣时间的人,每逢与人交谈则·,他

总是在批评同事闲谈时离不了色情与女人,令他十分厌恶,其他如“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都是一种投射的表现。此种机制可以保护个人内心得以安宁,但会影响个体对事情的正确观察和判断能力,并易造成人际关系上的问题,对个人缺乏建设性的功能。

4. 否认:

否定是一种最原始最简单的防卫机制,其方法是借着扭曲个体在创伤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觉来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将不愉快的事件“否定”,当作它根本没有发生,来获取理上暂时的安慰。“否定”与“压抑”极为相似。唯“否定”不是有目地的忘却,而是把不愉快的事情加以“否定”。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譬如,小孩子闯了祸,用双手把眼睛蒙起来,就像沙漠中的驼鸟,敌人迫赶逼迫在眼前,无法面对,把头埋于沙堆中,当做没这回事一样。许多人面对绝症,或亲人的死亡,就常会本能他说“这不是真的,用“否定”来逃避刀距大的伤痛。其他如“眼不见为净”、掩耳盗铃”,都是否定作用的表现。

5. 退行:

指个体在遭遇到挫折时,表现出其年龄所不应有之幼稚行为反应。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例如,已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儿童,因母亲生了弟妹或家中突遭变故,而表现出尿床、吸吮拇指、好哭、极端依赖等婴幼儿时期的行为。

根据勒温等人的研究,认为二至五岁的儿童遭遇挫折而表现退回行为(regressive behavior),平均要比实际年龄倒退一年或一年半。退回行为不仅见于小孩,有时也发生于成人。例如,平常如有重大事情发生时,有时我们会大叫一声“妈呀!,或夫妻吵架,妻子跑回娘家向母亲哭诉,都是退回的行为。自从知道丈夫有了外遇之后,每当其夫要外出时,她就在地上大哭大叫,一直到丈夫答应不外出为止。有一女学生,自从被班上同学嘲笑后。每当要上学时,就会肚子痛而无法上学。有一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被母亲管教得十分严格,加上母亲的蛮横无理,令她对权威人物产生极大的恐惧,甚至到她成年后,虽然学有所长,但在权威人物面前,她就会变得毫无主张,就如在任教的学校,她是一位极受欢迎的教师,但校长每次约见她,却总感到毫无自信;因为每次见她,她不但张皇失措,而且校长每要求她做任何事,她都说不会做,要求校长教她,并请求校长详细告诉她如何做;所有表现,就像一个无知愚昧的小女孩。上述三例中的“在地上大哭大叫”、“肚子痛”、“极端依赖”,都是一种退回行为。

当人长大成人后,本来应该运用成人的方法和态度来处理事情,但在某些情况中,由于某些原因,采用较幼稚的行为反应,并非不可。例如,做父亲的在地上扮马扮牛给孩子骑,做妻子的偶然向丈夫撒娇等,偶然倒退’,反而会给生活增添不少情趣与色彩。但如常常“退化”,使用较原始而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困难,而已利用自己的退化行为来争取别人的同情与照顾,用以避免面对现实的问题与痛苦,其退化就不仅是一种现象,而是一种心理症状了。

6. 隔离:

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如人死了,不说死掉而用“仙逝”、“长眠”、“归天”,或“去苏州卖鸭蛋”,个体在感觉上就不会因“死”的感觉而悲伤或有不祥的感觉。又如:谈恋爱的男女,为减少肉麻的感觉,不说“我爱你”,而改用“I 1ove you”代替。另外有人把“厕所”说成“上一号”或“去唱歌”,也是一种隔离。“隔离”是把“观念”与“感觉”分开,很多精神病患者常有此现象;因此,在心理治疗过程当中,心理治疗者常注意观察病人使用“隔离”的情形,以发现、发掘问题症结之所在,而进行治疗工作。

7. 升华:

升华一词是弗洛伊德最早使用的,他认为将一些本能的行动如饥饿、性欲或攻击的内驱力转移到一些自己或社会所接纳的范围时,就是“升华”。例如:有打人冲动的人,借锻炼拳击或摔胶等方式来满足;喜欢骂人,以成为评论家来满足自己;想杀人,以“外科医师”或“屠夫”(杀猪、杀牛)工作为职业来满足自我本能的冲动。

8. 替换:

因某事物而引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去,就转而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了。“捡软柿子捏”

9.外射,内射与仿同:

外射即投射。内射是将外界的因素吸收到自己的内心,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一种心理防卫术。如人们受早期的人格发展过程中事物影响,婴幼儿时期父母行为与言行,而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

内射作用通常是毫无选择性地、广泛地吸收外界的东西。但有时却是通过特别的心理动机,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某些特殊的人或物。这在心理上称为“仿同作用”(identification)。“仿同”是指一种吸收或顺从另外一个人或团体的态度或行为的倾向。当个体欲吸收他人的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时,就可采取仿同的心理防卫术。

10. 抵消:

从事某种象征性的活动来抵消真是的情感。“无事献殷情,非奸即盗”

11. 反向作用:

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不为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唯恐自己会做出,乃将其压抑至潜意识,并再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在外显行为上称为反向。换言之,使用反向者,其所表现的外在行为,与其内在的动机是成反比的。在性质上,反向行为也是一种压抑过程。例如:一位继母根本不喜欢丈夫前妻所生之子,但恐遭人非议,乃以过分溺爱、放纵方式来表示自己很爱他。又如一位好吃糖,但被告诫吃糖会至牙,且不为妈妈所喜欢的女孩,每每与母亲逛超市,总指着糖果对母亲说:“不可以吃糖,吃糖会至牙,且妈妈不喜欢。”有一首歌,曲名叫做《我的心里没有他》,这首歌从头到尾,都一直在强调“我的心里只有你,没有他,如果“你”也懂得一点“反向”防卫机制的话,你就该了解他的心里到底有没有“他”了。其他如我国“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与俗语“赶狗人穷巷”、“以退为进”都是反向的表现。

12. 压抑:即自制力。

13. 幽默:

明显地表达了观念和感情,但并不使自己感到不舒服,对别人也不会产生不愉快的影响。某些游戏和滑稽的退行行为都属于幽默。

与诙谐不同,诙谐是某种形式的置换,而幽默则直言不讳、有啥说啥,而且如果没有“在观察中的自我”的某些成分,就不可能应用幽默。就像希望,幽默使应用者能够忍受而又集中注意到那些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与之相反,诙谐往往表现出注意涣散。与分裂样幻想不同,幽默不会排斥别人。

14.利他:

替代性而建设性为他人服务,并且本能地使自己感到满足。它包括良性的建设的反向形成、慈善行为,以及对别人的报答性服务。

利他与投射及发泄的区别在于,它为别人提供的是真的而不是想象的好处。它与反向形成的区别是,它让应用者至少部分地得满足。

15. 歪曲作用:

这是一种把外界事实加以曲解、变化以符合内心的需要,属于精神病性的心理防卫机制。用夸大的想法来保护其受挫的自尊心,这是歪曲作用的特例。

16. 幻想作用

这是指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无法处理而用幻想(理想)的方法,使自己从现实中脱离开或存在于幻想的境界中,以其情感与希望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其心理上的困难,以得到内心的满足。它可以说是一种部分的、且为思维上的退行现象。

18种心理防御机制趣解

18种心理防御机制趣解 心理防御机制的概念:它是一种适应性倾向,目的是寻找心理平衡,是人们在在遭受挫折、冲突和紧张情绪是,自觉和不自觉实用的。当你的肚子咕咕叫的时候,这就是身体提醒你需要补充能量了;当你罹患感冒的时候,这就是身体在提醒你需要休息了;如果你被上司误会了还不能解释的时候,你不妨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喊几嗓子;如果你搀扶了一位跌倒的老太太而被误解了,你不妨想没文化没教养的人真的可悲,我不能和他们一般见识。等等吧,这些都是我们的身体(包括肌体和心理)在做防御了。仔细观察和想象你就会发现,多数时间里,我们可能都在自觉和不自觉的使用某种心理防御,以缓解自身所体验到得痛苦和不快,进而让自己处于一种相对安全和平和的状态中。 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开头:在一位农夫的果园里,紫红色的葡萄挂满了枝头,令人垂涎欲滴,当然,这种美味也逃不过安营扎寨在附近的狐狸们,它们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一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发现葡萄架要远远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愿就此放弃,机会难得啊!想了一会儿,它发现了葡萄架旁边的梯子,回想农夫曾经用过它。因此,它也学着农夫的样子爬上去,顺利地摘到了葡萄。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采用的就是问题解决方式,它直接面对问题,没有逃避,最后解决了问题。 第二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也发现以它的个头这一辈子是无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里想,这个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难受,还不如不吃。于是,它心情愉快地离开了。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运用的是心理学当中经常提到的"酸葡萄效应",也可以称为文饰作用或合理化解释,即以能够满足个人需要的理由来解释不能实现自我目标的现象。 第三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刚刚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动。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并没有气馁,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够得到。"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撑着它,可是事与愿违,它跳得越来越低,最后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献身做了肥料。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行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为"固执",即反复重复某种无效的行为,有时我们也称它为强迫症。它说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决问题,要看自己的能力、当时的环境等多种因素。 第四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愿望落空了,便破口大骂,撕咬自己能够得到的藤,正巧被农夫发现,一铁锹把它拍死了。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行为我们称它为"攻击",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应对方式,于人于己都是有害无利的。 第五只狐狸来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显得如此的渺小,便伤心地哭起来了。它伤心为什么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样,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吗?它伤心为什么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为能吃到,没想到是这种结果。 心理分析:这只狐狸的表现我们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倒退",即个体在遇到挫折时,从人格发展的较高阶段退到人格发展的较低阶段。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对大学生(我们)的影响及其运用 政法学院社会工作姓名:曹双兴学号:0903030003 [摘要]:随着人类心理学的发展,我们对自己的内心也在不断增进认识,过去,不仅是我们,还有许多心理学家一致认为导致人类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是环境带给的压力和个人的主观努力不足及个人的能力有限,如今,伴随着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更多的心理学家发现心理疾病产生的最终原因还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不恰当利用,因此,我们要正确运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减轻自己的压力。 关键词:心理防御机制、运用、影响。 正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也正处于变化之中,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以及现在社会的机制不完善性,使人们承受了越来越多外在的压力,也因为此种原因,人类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在不断激增。面对如此多的问题,许多人由于缺乏基本的应对方法,也由于方法的应用不当,特别是过度的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导致了人们面临的心理疾病问题越演越烈。心理防御机制运用不当也成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通过这篇论述让自己和他人更加了解心理疾病并不是外在环境唯一的造成,关键还是在于正确的运用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压抑、否认、投射、升华、幽默、掩饰、补偿退行等。了解这些理论有助于我们在特定的环境运用适当的理论处理自己的心理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 一、心理防御机制的解释(用我们身边的例子解释) 1、压抑压抑是我们很多人喜欢用来逃避现实的一种心理防御方法,在我们身边中我们把自己不相信发生的东西而它确实有可能发生压抑到自己的潜意识中,如我们坐公交车其实是有很大的风险的,但我们为了获得自我的平衡而不认为有风险。 2、否认否认是我们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或遇到的不愉快的事采取否认的态度,以获得心理平衡,比如当我们听到自己的亲人死亡时,我们会采取否认态度来抵抗精神打击。 3、投射将自己的欲望和冲动转移到其它事物上以避免心理产生压力,比如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一直在追某个女孩,但却被对方一直拒绝,这时内心的欲望就会以梦的形式呈现。 4、升华用一种比较符合社会规范的形式来表现以抵消内心的压力。比如我们追那个女孩失败时动的心理防御的人会借助歌声来舒缓内心中的情感。 5、幽默用一种比较幽默的语言或行为来应付紧张的情景,比如我们在恋人面前有时会处于尴尬的气氛当中,我们通常会采取幽默的方式来应对这种情况。 6、掩饰这是我自己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处理具体情境中的事情时,由于我们怕暴露自己

2014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复习题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仁者爱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体现了传统心理健康观的哪个( A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2.异常心理的划分标准中,比较客观准确,但运用范围比较狭窄的是( D.统计标准 3.一个人总是反复检查是否锁了门或不停的洗手这属于下面哪一种心理障碍(D强迫症 4.心境具有( A )的特点。A.弥散性 5.由于缺乏准备,不能驾驭或摆脱某种可怕或危险情景时所表现的情绪体验是( D.恐惧 6.人类最基础或最原始的情绪没有( A )。A.激愤 7.( A认知疗法)被国内外心理学界列为调适个人情绪、治疗心理疾病的首选方法。 8.在下列影响人际关系相似性的因素中,对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是( D 价值观念 9.下述关于人格的描述哪一个最为准确( D.成人期人格兼有稳定和变化两重特征 10.下列不是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的是( D.喜乐无常 11.良好的心理创伤调节能力不包括( C.回忆起既往的精神创伤时情绪波动大 12.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咨询关系类似于( D.朋友与朋友 13.按照咨询心理学的观点,大部分心理问题来源于( B.自身的内部冲突 14.心理学的规律说明,人的工作效率在( C适中)压力水平下最高。 15.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与相互影响而建立起来的( A心理)上的关系。 16.高级神经活动反射学说的创始人是( A巴甫洛夫)。 17.( A人格因素)是人的主要应激源。 18.体语沟通是身体语言沟通的简称,它不包括( C人际距离)。 19.ABC 理论属于何种学派( C认知主义) 20.幻听最常见于( D.精神分裂症)。 21.( A精神分裂症) 不是心理咨询的适应症。 22.动机和兴趣产生的基础是( C需要)。 23.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之一是 ( C为来访者保密 )。 24.“悲喜交加”、“百感交集”是人的情绪和情感的( C可变性)的表现。 25.婚姻的最高阶段是( A成熟期) 26.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家罗杰斯倡导的“会心小组”的意义在于( D人际交往,相互促进 ) 27.关于情绪的叙述,正确的是( D以上都正确)。 28.当你身边多数人选择某种东西时,你常不自觉的做出相同行为,这一现象称作( C从众)。 29.某服刑人员刚来监狱时表现很不好,但个别狱警哪类偏见在起作用( B刻板印象 ) 30.“言必信,行必果”,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观B适当约束自己的言行 ) 31.某人在一段时间里常常感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情绪是( A抑郁) 32.精神病产生的基础是是( C情感上的障碍)

101种心理防御机制(细化)

概说:按照发展中出现的大约的先后顺序 口欲期:0—3岁 1、投射:你把自己的东西加到别人身上。 2、内射:你形成了一个他人的意象。 3、幻觉:你看到或者听到你想听到或者看到的—愿望、评论、想象或者批评—没有现实检验。 肛欲期:1.5—5岁 4、投射性认同:三种使用方式。 a)投射了如此之多的自己给他人,以至于造成了他或者她的巨大改变; b)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痛苦的恋人伙伴”) c)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加上使这个人像那个曾经让你不快的人一样对待你。 5、投射性指责:你因为自己的问题不公正地指责他人。 6、否认:假设你自己感知到了现实: a)本质否定:尽管现实明确存在仍加以否认。 b)行为中的否认:用行为象征性地说,“那个肮脏的现实并不是真的!” c)幻想中的否认:坚守不正确的信念,所以不愿意看到现实。 d)言语上的否认:使用特殊的词汇让自己相信现实是虚假的。 7、失区别(自体-客体混乱):你变成了别人要你变成的那个人。 8、分裂:你认为一些人是完全可恨的,另一些人是完全可爱的。或者,你现在恨着你爱过的魔鬼。 9、泛灵论:你将人类的属性给与非人类。 10、去生命化:你看到的那个人不是人,所以你不必担忧。 11、反向形成:你有相反的感觉。 12、抵消与仪式:你做着违背良心(超我)的事情。或者你做让自己感到内疚的事,作为弥补你又在另外的象征形式上惩罚自己。 13、隔离(情感):你不注意自己的情感。 14、外化:你认为“社会”批评你,而事实上是你感到内疚。 15、转向自身:你对某个人生气,转而攻击或者杀掉自己。 16、消极主义:你拒绝合作,并且以谦卑的态度对待他人。 17、小团体化(compartmentalization):你通过建立关系来限定自己。 18、敌意的攻击:你进入争斗以隐藏不愉快的情感。 第一生殖器期:2—6岁 19、替换:你感到跟一个人亲近,但却转变为亲近另一个人或者状态。 20、象征化:你赋予一些心理功能以不合理的意义。 21、凝缩:你把完全不同的想法聚在一起,使它们成了整体。 22、幻想形成或者白日梦:你持续地幻想一些沮丧的或者高兴的场景,并且知道那是幻想。 23、搪塞:你为了一个目的和因为某个原因撒谎。 24、闲聊:你对不知道的事情撒谎,以减少低自尊感。 25、压抑:你忘掉不应该忘掉的想法。 26、否定性幻想:你对发生在你面前的灾难视而不见。 27、力比多压制(精神上的性压制):你对性或者武断感到害怕,所以你变得依赖(口腔)或者固执。 28、自我压抑:三种使用途径 a)一种功能受到干扰:你的自我功能或自我强度停止工作,所以你不能感受某事导致的不愉

心理防御机制最通俗的名词解释

心理防御机制最通俗的名词解释 心理防御机制最通俗的名词解释常听人说,心理学的名词有些枯燥,不太好理解,像“移情”、“投射”、“退行”等,有无最通俗易懂的举例来解释心理学的一些常见名词?今天咱们就用个最通俗的幽默故事给您解释这些名词: 某天,你逛街,突然感到内急,于是,你走了很远的路好容易寻到一个公厕,排长队准备如厕。终于轮到你,你刚要动作,一个年轻姑娘矫健地一闪,捷足先登了。你站在原地,无动于衷---这是“压抑”。 姑娘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小女孩像离弦的箭一样抢先钻进蹲位,你在外面心平气和地继续等待,心里还是什么感觉也没有---这是“隔离”。小女孩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位老太太夺门而入,你想:“年轻人让老人,应该、应该。”---这是“合理化”。老人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孕妇高喊着“对不起让让我”一头扎了进去,你咬咬牙对自己暗暗地说:“要是换了别人,早上去把她们臭骂一顿了,可是,我可不是这样没有涵养的人” ,---这是“否认”。孕妇出来了,你刚要动作,一个外国女人打着手势正要往里挤,你突然冲上去,怒不可遏地劈手两耳光,并纵身骑到她身上一边暴打一边咆哮着“你还得寸进尺了?!老娘对你们这种卑劣行径早已经忍无可忍了!”---这是“移情”。警察接到群众

举报说你殴打外宾,于是前来干预:他们救走了外国女人,并把你带上了警车,你想:“他们只是碍于中外邦交的‘面子’而走走过场、骗骗老外而已,他们心里是站在我这边的。”---这是“投射”。你被带进了派出所,出乎你预料的是,警 察居然要对你来真格的!于是,你对问题拒不回答,一屁股躺在地上开始又哭又闹撒泼打滚,---这是“退行”。你 被家人从派出所交罚金领了回来,从此闭门思过,于一年后出版一本五万言畅销书《排队引发的人生思考》---这是“升华”。呵呵呵,,这些个名词,懂了没?

101种防御机制

101种防御机制—— 16.消极主义 你拒绝合作,这样可以让你不必与其他人靠近。 以前我做过一个案例:一位80多岁的男人生病住院康复之后,突然不吃不喝,也不与任何人说话,表示自己活够了,不愿再活了。他的孩子和家人都很孝顺,为此事万分着急,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他的孙女找到了我。我在了解了一些情况之后,我建议孙女把能反映爷爷过去辉煌经历的照片或者物品找出来,我指导她如何让爷爷给她讲讲这些照片或者物品的故事。后来孙女反映爷爷又恢复了活力。 会有很多原因导致人们不愿与人接触,对于一位80多岁的老人来说,生命的意义以及自身在周围人群中的价值感会是一个重要的值得探索的方向。 17、 18.敌意的攻击 “目标导向”的挫败感会引起敌意的攻击。这种敌对状态随后可以被用来避开不愉快的感受和想法。 J·布莱克曼书中的例子: 当妻子穿了一件性感睡衣上床时,被29岁的丈夫奚落为“穿着妓女服”。这让他 的妻子非常苦恼,以至于她独自睡在客房里。

他对妻子的性邀请所表现出来的敌对态度是无意识地企图把她推开,也就是说他把妻子赶走的这种敌对状态,扮演了一种防御机制从而让他避开了他对亲密和对性功能的多重焦虑。 青春期的男生对漂亮女生的欺负,也往往是为了避开他对亲密和性的焦虑。所谓“目标导向”的挫败感是指,这名男生在追求这名女生的过程中,他要面临被拒绝的风险,这个风险会导致他的挫败感,他担心被拒绝。 17 间隔化(compartmentalization) 你禁止自己就两件事物产生连接(联想)。因为把某些事情放到一起并看到它们的象征意义对你来说很可怕。 18 敌意性攻击(hostile aggression) 你引发战争,从而隐藏某些会让你焦虑的情绪或欲望。 性蕾期的防御 防御机制-外化、间隔、凝缩——精分笔记 1、一个人越是能够接受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换句话说,他越是能够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他的人格的健康程度就更高一些。 2、爽透不能行防御机制——善始善终地做一件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你觉得不配得到这个愉快,所以,你在这个事情还没有完成的时候,就终止它。 3、外化——把自己的体验,变成别人的体验。自己针对自己的攻击和内疚,投射到治疗师身上——“你一定会认为我是一个糟糕的人”而实际上他这个人,以及他做的事情,并没有他所说的那样严重。这样的人,在某些时候,也可能会变成fan se hui人格的人——他们做了自己超我不允许的事情之后,有可能会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心理防御机制

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心理防御机制 [英文]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名词解释]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心理防卫机制的意义: 积极的意义在于能够使主体在遭受困难与挫折后减轻或免除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励主体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消极的意义在于使主体可能因压力的缓解而自足,或出现退缩甚至恐惧而导致心理疾病。 具体内容介绍: 自我受到超我、本我和外部世界3方面的胁迫,如果它难以承受其压力,则会产生焦虑反应。然而焦虑的产生,促使自我发展了一种机能,即用一定方式调解冲突,缓和3种危险对自身的威胁。即要使现实能够允许,又要使超我能够接受,也要使本我有满足感,这样一种机能就是心理防御机制。

我们可以把防卫机制的类型分为十六种,属五大类。 (一)逃避性防卫机制 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这就像鸵鸟把头埋在沙堆里,当作看不见一样。这类防卫机制有以下四种形式:压抑、否定、退回、潜抑; (二)自骗性防卫机制 此类防卫机制含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也是一种消极性的行为反应。它含有反向作用,走向另一极端,邪派的会扮成极正派的,去瞒过自己和别人。合理化作用的,总会为自己找出些理由来自辩。抵消作用的,同合理化作用相似,但不单独用理论来自卫,而是加上具体的运用。隔离、理想化及分裂等作用也是运用技巧的方法来欺骗自己或别人。以上六种,也是人们常运用的防卫方法。 (三)攻击性防卫机制 人心里产生不愉快时,但又不能向对象直接发泄,便会利用转移作用,向其他对象以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方式发泄,或把自己的不是转嫁到别人身上,并判断他人的对错。这类防卫机制有两种方式——转移和投射。

心灵面具 101种心理防御机制 推荐者序一 曾奇峰

心灵面具:101种心理防御机制 从防御的角度鉴赏人格--《心灵的面具:101种防御机制》推荐者序一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现在大约有195个主权国家。每个主权国家,都有或大或小的国防力量,这是一个国家的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了解一个国家,从它的国防力量入手,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角度。 在全部的国家里,现在生活着大约50亿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在身体上也都有着或强或弱的个人防卫体系,组成这个体系的成分包括皮肤、白细胞、巨噬细胞和各种抗体,在医学上,这个体系被称为免疫系统。有很少一部分人,他们的免疫系统被摧毁,因为他们感染了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这个疾病的中文名字叫做艾滋病。 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也需要被保护。面对大自然经常显现的敌意,以及人际间时时处处呈现的冲突,不设防的心灵无法完整而清晰地存活下去。人类个体成长的每一步,都有一些“护心术”在等着我们学习。如果没有意外,我们几乎会自然地学会一个成人应该具备的捍卫自己精神领地的能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这几乎就等于心理的健康。 不幸的是,有一些人,由于成长的道路过于坎坷,使他们在成年后还持续使用早年学会的低级而落后的“护心术”,无法学会更加高级而先进的手段,所以他们也许终身会处在心理上的疾病状态。 精神分析,或者说心理动力学,研究的核心之一,就是自我的防御机制。一个人使用哪些自我防御机制,直接呈现了这个人的人格的强度、稳定度和成熟度,笼

统地说就是健康的程度。如果说精神分析是一种人格鉴赏学,那么对一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的分析,犹如通过军队了解一个国家,或者通过一个人的免疫系统功能来了解这个人的体魄。 如果说分析别人的防御是一种职业,那么分析自己的防御就是一种修行了。把自己的潜意识防御上升到意识层面之后,就知道了你的力量可以攀登多高的山峰,你的耐力可以走多远的夜路,你的胆量能够面对什么样的敌人,以及你的气魄能够担当多大的失败和成功。当然你还会知道,永远不去做你的人格顶不住的任何事情。 去年夏天,德中心理治疗院(中德心理治疗连续培训项目的主办者)前任主席马佳丽女士问我,往精神的深处看,东西方人是一样的吗?我的回答是:在整体的精神的本质上,我们是一样的。我们有同样的内驱力,我们的内心世界都在早年的关系中形成,并在后来影响我们的全部的关系;我们都趋乐避苦,或者能够忍受。这几句话几乎表达了精神分析全部的人性观,而所谓“趋乐避苦”,说的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我同时也跟马佳丽说,就像个体之间的防御机制有差异一样,群体之间的防御机制也会有差异或者说各有特点。我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我们中国人的防御的特点。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谓特点,只是表示在程度上有点“过分”而已,并不表示“只有”我们才这样自我保护。 第一个例子是,“一种情感对抗另一种:你专注于一种情感,而回避另一种。”这是本书描述的第57种防御。这个防御机制在我们群体中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过度呈现和提倡孩子对父母的爱,而忽略甚至否认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比如成长和独立的需要)而产生的对父母的恨。这使得假装孝顺的伪君子可以大行其道,

防御机制与心理治疗

防御机制与心理治疗 李孟潮,上海林紫心理咨询中心 讲座内容 1防御的定义及动力学心理治疗 2口欲期的防御:3种 3肛欲期的防御:15种 4性蕾期的防御:21种 5潜伏期的防御:11种 6青春期及成人期的防御:6种 7其他防御:45种 8防御机制在心理病理学诊断中的使用; 9心理发育的精神分析诊断性用表; 10动力性支持性治疗的技术及防御机制的使用;(备择) 11动力学探索性治疗及解释动力学简介(备择) 教材: Blackman, J.S. 101 defenses: how the mind shields itself. 2004, New Y ork , Taylor and Francis books Glen. O Gabbard , 2001,Psychoanalysis and psychoanalytic psychothrapy , Kaplan &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WHY??? 1)防御机制的分析是精神分析治疗的核心和基础; 2)防御机制是通往精神分析理论的捷径; 3)防御机制理论是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是古典精神分析和现代精神分析的结合点;4)防御机制也是自我分析的起点。 1防御的定义及动力学心理治疗 防御是阻止各种想法、冲动、情绪进入意识层面的心理操作,某些防御机制也同时是心理结构形成的重要机制。 1.1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共有成分 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一般是指每周4-5次,多使用躺椅的精神分析。 Psychoanalytic psychotherapy 或psychodynamic therapy从1-4次不等,是心理治疗的一种。 动力学心理治疗的共有成分 1)来分析者可分析性的判定 2)治疗进程。 治疗早期、中期和后期的划分 治疗师-患者的配对。(自由联想-均匀悬浮注意) 治疗同盟的联系 移情-反移情配对,阻抗的出现 3)分析性解释 阻抗解释,移情解释,沉默反移情解释,梦的解释 此时此地解释,起源学解释 1.2精神分析和动力学心理治疗技术发展的历史 1900-1920 弗洛伊德:释梦,自由联想,移情 阿德勒:心理教育

人类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一.防御机制有以下几个特征: (1).防御机制是潜意识中形成并发挥作用的,尽管有时也会有意地使用,但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潜意识的。 (2).防御机制的目的是通过自我美化而保护自尊心。 (3).防御机制带有自我欺骗、逃避现实的性质。 (4).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在一定范围内是维持心理健康所必需的。但超出了一定的范围便会引起心理病态。 (5).防御机制可以单独表现,也可以重迭地表现。 二.心理防御机制种类: (1)转移。又称为置换,是因为某事物引起的强烈情绪和冲动不能直接发泄到这个对象上去,就转向发泄到另外的对象上去,即找“替罪羊”。例如,有的学生看到中国足球队输给其他队时,满肚子的委曲、恼火情绪不能向足球队发泄,就拿酒瓶出气,狠狠地砸一通。(2).升华。把不为社会、超我接受的受压抑的欲望、冲动转化为有建设性的活动能量。例如,体育竞赛、辩论赛、演讲赛能把学生的进攻性转化为奋力拼搏的精神。 (3)压抑。指一些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不被意识接受,超我所不允许的冲动和欲望,在不知不觉中被抑制到无意识之中,使人自己不能意识到其存在。这是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例如,有的学生在考试前常会生病(如感冒发烧),这种病的原因并不来自外部,而是来自潜意识中逃避考试的欲望,因为生病可以请假缺考,又可免受批评,还可博取他人的同情。而这种动机学生并不意识到。 (4)退行。又称退化。当遇到挫折和应激时,心理活动退回到早期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式应付当前的情景。例如,有的学生考试或竞赛失败后,便卧床不起,不思茶饭。这时,其潜意识便退回到了婴幼儿时期,因为那时对自己的行为结果不用负任何责任。学生败北卧床是一种婴幼儿行为,目的是逃避现实,解除痛苦。 (5)反向形成把潜意识中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之中的相反行为。例如,有的学生对某位异性同学有好感,但却在他或她面前表现得若无其事非常冷漠。 (6)合理化,又称文饰作用。指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辨护,以使其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八种

多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八种 :①否认是指一种拒绝承认现实的某些方面,借以减轻焦灼和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②潜抑指一个人能被社会或自己意识所接受的欲望、情感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使自己意识不到,而使内心保持“结净”、“安宁”。③投射指一个人把自己的过失归咎于他人,或者将自己内心那些不能为社会规范或自我良知所接受的感觉、欲望、意念等放到别人身上,以掩饰自己,逃避或减轻内心的焦灼与痛苦。④反向作用指一个人表现与自己的欲望、动机、观念等截然相反的矫枉过正式的态度和行为,以减少焦灼,维护安宁。⑤转移指一个人把对某一对象的欲望、情感或行为意向不自觉地转向其他对象上去,以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⑥抵消指 一个人以象征性的动作、语言和行为,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欢愉的事情,以弥补内心的羞愧。 ⑦合理化指一个人给自己的行为或处境寻找能为自我和社会认可的理由的做法。⑧升华指一个人将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导向人们所接受、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上面来。建立康健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人在其心理活动中,需要与欲望是不可能都得到满足,或多或少地会遇到挫折或动机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情绪上的焦灼吃紧和担心。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采用积极的态度和方法面对现实的矛盾,设法求得解决;或采取消极的态度和方法,企图回避矛盾以摆脱困境。郑毅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康健的、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利他替代性而建设性的为他人服务而自己也从中得到满足。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双赢’——把别人的欲望和自己的欲望调和地统一起来,在满足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满足。滑稽就是运用智慧因势利导,通过滑稽的方式弱化和消解矛盾、冲突等不调和因素,既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念、情感和意图,又不至于引起别人和自己的无语和困顿。调节它不同于压抑,它不是否定人的欲望和自主状态。它是当意识中出现想解决矛盾和冲突的冲动时,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意识或潜意识中暂且压制这种冲动,延迟行动。预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未雨绸缪。

精神分析学派101种心理防御机制

101种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学派用语。指个人在精神受干扰时用以避开干扰,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机制。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常在无意识状态下使用。如压抑、压制、否认、投射、转移、文饰、解除、自居、补偿作用等。 自我防御的特征: 自我防御机制有以下几个特征: (1)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们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固然,我们时常会做一些意识的努力,但真正的防御机制是无意识进行的。 (2)防御机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过自我美化(价值提高)而保护自己及防护自己免于受伤害。从它的作用和性质来看,可分为积极的防御机制和消极的防御机制两种。 (3)防御机制似有自我欺骗的性质,即以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御机制是藉歪曲知觉、记忆、动作、动机及思维,或完全阻断某一心理过程而防御自我免于焦虑。实际上,它也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法。 (4)防御机制本身不是病理的,相反,它们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状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御功能作用改变的结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状态。 (5)防御机制可以单一地表达,也可以重叠地表达。例如,某工人在车间受到组长批评,于是说:“我才不在乎呢!”随后在工作中有意无意地摔摔打打,制造废品以消心中之愤,就是合理化与迁怒的双重作用。 概说:按照发展中出现的大约的先后顺序 一、口欲期:0—3岁 1、投射:你把自己的东西加到别人身上。 2、内射:你形成了一个他人的意象。 3、幻觉:你看到或者听到你想听到或者看到的—愿望、评论、想象或者批评—没有现实检验。 二、肛欲期:1.5—5岁

4、投射性认同:三种使用方式。 a)投射了如此之多的自己给他人,以至于造成了他或者她的巨大改变; b)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痛苦的恋人伙伴”) c)刺激他人产生你的不愉快情感,加上使这个人像那个曾经让你不快的人一样对待你。 5、投射性指责:你因为自己的问题不公正地指责他人。 6、否认:假设你自己感知到了现实: a)本质否定:尽管现实明确存在仍加以否认。 b)行为中的否认:用行为象征性地说,“那个肮脏的现实并不是真的!” c)幻想中的否认:坚守不正确的信念,所以不愿意看到现实。 d)言语上的否认:使用特殊的词汇让自己相信现实是虚假的。 7、失区别(自体-客体混乱):你变成了别人要你变成的那个人。 8、分裂:你认为一些人是完全可恨的,另一些人是完全可爱的。或者,你现在恨着你爱过的魔鬼。 9、泛灵论:你将人类的属性给与非人类。 10、去生命化:你看到的那个人不是人,所以你不必担忧。 11、反向形成:你有相反的感觉。 12、抵消与仪式:你做着违背良心(超我)的事情。或者你做让自己感到内疚的事,作为弥补你又在另外的象征形式上惩罚自己。 13、隔离(情感):你不注意自己的情感。 14、外化:你认为“社会”批评你,而事实上是你感到内疚。 15、转向自身:你对某个人生气,转而攻击或者杀掉自己。 16、消极主义:你拒绝合作,并且以谦卑的态度对待他人。 17、小团体化(compartmentalization):你通过建立关系来限定自己。 18、敌意的攻击:你进入争斗以隐藏不愉快的情感。

8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八种:①否认是指一种拒绝承认现实的某些方面,借以减轻焦虑和痛苦的心理防御机制。②潜抑指一个人能被社会或自己意识所接受的欲望、情感和行为,在不知不觉中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使自己意识不到,而使内心保持“纯洁”、“安宁”。 ③投射指一个人把自己的过失归咎于他人,或者将自己内心那些不能为社会规范或自我良心所接受的感觉、欲望、意念等放到别人身上,以掩饰自己,逃避或减轻内心的焦虑与痛苦。④反向作用指一个人表现与自己的欲望、动机、观念等截然相反的矫枉过正式的态度和行为,以减少焦虑,维护安宁。⑤转移指一个人把对某一对象的欲望、情感或行为意向不自觉地转向其他对象上去,以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⑥抵消指一个人以象征性的动作、语言和行为,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的事情,以弥补内心的愧疚。⑦合理化指一个人给自己的行为或处境寻找能为自我和社会认可的理由的做法。 ⑧升华指一个人将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导向人们所接受、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上面来。建立健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在现实生活中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人在其心理活动中,需要与欲望是不可能都得到满足,或多或少地会遇到挫折或动机的矛盾冲突,从而产生情绪上的焦虑紧张和不安。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采用积极的态度和方法面对现实的矛盾,设法求得解决;或采取消极的态度和方法,企图回避矛盾以摆脱困境。郑毅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几种健康的、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利他替代性而建设性的为他人服务而自己也从中得到满足。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双

赢’——把别人的欲望和自己的欲望和谐地统一起来,在满足别人的过程中自己也得到满足。幽默就是运用智慧因势利导,通过幽默的方式弱化和消解矛盾、冲突等不和谐因素,既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念、情感和意图,又不至于引起别人和自己的尴尬和困窘。调节它不同于压抑,它不是否定人的欲望和自主状态。它是当意识中出现想解决矛盾和冲突的冲动时,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在意识或潜意识中暂且压制这种冲动,延迟行动。预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未雨绸缪。为预感中将要出现的不舒服感预先做出切合实际的计划,为到时化解问题打下伏笔或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升华通过一种合理的手段间接地减弱表现本能,既没有不良后果又不会明显丧失乐趣。同时,将坏事变好事,使挫折成为动力,不断提高完善自我。如果细心观察就会注意到,我们周围的一些成功人士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好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解决他们面对的心理矛盾。古人讲:见贤思齐。我们为什么不引为借鉴、援为己用,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和成功。(2 005年7月28日《财富健康》播出。文:周军)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精品文档交流 2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防御就是精神分析理论中得一个重要概念,在人格结构中它属于自我(ego)得功能。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得冲动时,就会以预期得方式体验到一定得焦虑,并尝试用一定得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得防御(defense of ego)。防御就是自我用来驱赶意识到得冲动、内驱力、欲望与想法,它们主要就是针对能引起个体焦虑得性得欲望与攻击性。一般来说,防御就是在潜意识里进行得, 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根据个体防御机制运做得水平不同,导致得结果也不同。 精神分析理论将心理防御机制分为四类: ①自恋性防御机制(narcissistic defense mechanism):这种防御机制在5岁以前得儿童、成年人得梦境与幻想以及精神分裂症得患者中常见,主要有:精神病性否认、妄想性投射、分裂作用、歪曲作用等; ②不成熟得防御机制(immature defense mechanism):这种防御机制在3~16岁得儿童与青少年中,在人格障碍与情感障碍以及神经症患者中常见,主要有:非精神病性投射、防御认同、被动攻击、见诸行动等; ③神经症性防御机制(neurotic defense mechanism):常见于神经症患者或成年人应激反应时,主要有:压抑、置换、退行、隔离、反向形成、抵消、合理化等; ④成熟防御机制(mature defense mechanism):就是成年人常用得防御机制,主要有利她、升华、幽默等。 其实通俗得说,所有得人都用“防御机制”将痛苦得感情与记忆排斥于意识之外,那些正在进行心理治疗得病人也不例外。可以说,防御机制就是用来使自己适应来自心理内部(内驱力或超我)或心理外部(外在世界)得应激(stress)状态得。在我们得实际咨询过程中,咨客得防御机制就是造成阻抗得一种重要原因。 一、否定作用 这就是一种否定存在或已发生得事实得潜意识心理防卫术。它就是最原始最简单得心理防卫机制。 儿童闯祸后用双手蒙住眼睛、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象鸵鸟一样“眼不见为净”得行为,即为“否定作用”得具体表现。这种防卫术能使个体从难以忍受得思想中逃避,也同样可借此逃避个体难以忍受得愿望、行动、事故,以及由此引发得内心焦虑。 应当注意得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有意否定许多事实。例如即将结婚得姑娘由于羞涩而回避婚恋话题。这种连自己也能意识到得自我否定现象,并非潜意识中得否定。所以不算就是心理防卫机制所指得“否定作用”。 真正得否定作用就是在潜意识情况下进行得,例如父母很可能对自己孩子得生理或心理方面得缺陷不予承认,即使孩子得缺陷早已人人尽知。这时个体不但否定了事实,而且真得相信没有发生,有时会达到妄想状态,便成为“精神病”症状了。 事实上,否定作用并不能使我们完全否定问题存在得事实,只就是使我们否定对这些问题存在得注意力而已。不过,有时否定得心理防卫机制可以说就是一种在心理压力中保卫自己得感受,或给人多一点时间做考虑与做决定。然而,不可忽略得就是否定作用在一般行为表现上,足以妨碍人们对问题得适应,因为其机理就是躲避问题以代替面对问题。 【案例】 某女,38岁,自幼聪明活泼,学习成绩良好,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22岁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其夫由于意外坠楼身亡,她得知此讯矢口否认,拒不相信这个事实,两眼呆滞,行动迟缓,不去辨认尸体,坚持认为弄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杨凤池 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研室 防御概念的背景 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有三大基石: 1、意识分域理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 2、心理性欲理论: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成年期 3、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 防御概念的起源 1894年弗洛伊德首次在其著作《The Psychoses of defense》中使用防御(defense)这个 概念来描述自我(ego)对不愉快的情感或痛苦的念头进行抗争的心理过程。后来,弗洛伊德曾一度放弃防御这个词,并用压抑(Repression)这个词来替代防御所表达的内容。 防御的描述性定义 S.Freud(1926年):防御是自我为处理、控制导致神经症的冲突所采取的措施。防御因 焦虑而起,其功能是保护自我。这种焦虑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本能的张力;二是超我的压力;三是现实的危险。 《心理治疗指南》:防御是自我用以对付来自本我、超我压力的手段。当自我受到本我、 超我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与痛苦感。 心理防御机制的特点 A.Freud 认为:“每个人,无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患者,在其言行中都不同程度地使用 一个或几个特征性的防御机制。”只要能应用这些防御机制来维持内心的平衡,而不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时,就不能称之为病态。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他们是无意识或是部分无意识的。 2、防御机制是依靠自尊或自我美化来保护自我免受伤害,从性质上可以分为积极与消极二大类。 3、防御机制似乎有自我欺骗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以掩饰/伪装自我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行为、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的。是一种阻断某种心理过程而使自我免受焦虑之苦的自我保护方法。 4、防御机制本身并不是病态的,相反,在维持正常心理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它的作用可能导致病理性的后果。 5、防御机制可以单一使用,也可重迭使用。

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 [英文] 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 [名词解释] 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其父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压抑——当一个人的某种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超我接受时,就被潜抑到无意识中去,以使个体不再因之而产生焦虑、痛苦,这是一种不自觉的主动遗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宁愿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愿想像自己出街时遇车祸的危险,其实后一种的概率远比前者大,这是一种压抑机制的不自觉运用,因为当人意识到每次出街都要面临车祸的威胁时就会感到焦虑,人为了避免焦虑故意将其遗忘。 否认——指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以保护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如有的人听到亲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内否认有此事以减免突如其来的精神打击。 投射——指个体将自己不能容忍的冲动、欲望转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责的痛苦,如一个人性张力过大,做梦时都梦见另一个人与异性在发生性行为,这是自我为了逃避超我的责难,又要满足自我的需要,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别人的身上从而得到一种解脱的心理机制。 退行——当人受到挫折无法应付时,即放弃已经学会的成熟态度和行为模式,使用以往较幼稚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叫退行。如某些性变态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无法满足时就用幼年性欲的方式来表达非常态的满足,例如在异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离——将一些不快的事实或情感分隔于意识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这种机制叫隔离,如人们来月经很多人都说成“来例假”人死了叫“仙逝”“归天”,这样说起来可以避免尴尬或悲哀。 抵消——以象征性的行为来抵消已往发生的痛苦事件,如强迫症病人固定的仪式动作常是用来抵消无意识中乱伦感情和其他痛苦体验。 转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虑转化为躯体症状表现出来,从而避开了心理焦虑和痛苦,如歇斯底里病人的内心焦虑或心理冲突往往以躯体化的症状表现出来,如瘫痪、失音、抽搐,晕厥、痉挛性斜颈等等,病者自己对此完全不知觉,转化的动机完全是潜意识的,是病者意识不能承认的。 补偿——是指个体利用某种方法来弥补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就是这种作用。 合理化——是个体遭受挫折时用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辨解,将面临的窘境加以文饰,以隐满自己的真实动机,从而为自己进行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升华——指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用符合社会要求的建设性方

心理防御机制的十七种作用

心理防御机制(psychological defense mechanism):防御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人格结构中它属于自我(ego)的功能。当自我觉察到来自本我的冲动时,就会以预期的方式体验到一定的焦虑,并尝试用一定的策略去阻止它,这个过程就是防御,或称为自我的防御(defense of ego)。防御是自我用来驱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它们主要是针对能引起个体焦虑的性的欲望和攻击性。一般来说,防御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 因此个体并不会意识到它在发挥作用。根据个体防御机制运做的水平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 精神分析理论将心理防御机制分为四类: 自恋性防御机制(narcissistic defense mechanism):这种防御机制在5岁以前的儿童、成年人的梦境和幻想以及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常见,主要有:精神病性否认、妄想性投射、分裂作用、歪曲作用等; 不成熟的防御机制(immature defense mechanism):这种防御机制在3~16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在人格障碍和情感障碍以及神经症患者中常见,主要有:非精神病性投射、防御认同、被动攻击、见诸行动等; 神经症性防御机制(neurotic defense mechanism):常见于神经症患者或成年人应激反应时,主要有:压抑、置换、退行、隔离、反向形成、抵消、合理化等; 成熟防御机制(mature defense mechanism):是成年人常用的防御机制,主要有利他、升华、幽默等。 其实通俗的说,所有的人都用“防御机制”将痛苦的感情和记忆排斥于意识之外,那些正在进行心理治疗的病人也不例外。可以说,防御机制是用来使自己适应来自心理内部(内驱力或超我)或心理外部(外在世界)的应激(stress)状态的。在我们的实际咨询过程中,咨客的防御机制是造成阻抗的一种重要原因。 一、否定作用 这是一种否定存在或已发生的事实的潜意识心理防卫术。它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心理防卫机制。 儿童闯祸后用双手蒙住眼睛、人在遭遇突发事件时象鸵鸟一样“眼不见为净”的行为,即为“否定作用”的具体表现。这种防卫术能使个体从难以忍受的思想中逃避,也同样可借此逃避个体难以忍受的愿望、行动、事故,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焦虑。 应当注意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会有意否定许多事实。例如即将结婚的姑娘由于羞涩而回避婚恋话题。这种连自己也能意识到的自我否定现象,并非潜意识中的否定。所以不算是心理防卫机制所指的“否定作用”。 真正的否定作用是在潜意识情况下进行的,例如父母很可能对自己孩子的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缺陷不予承认,即使孩子的缺陷早已人人尽知。这时个体不但否定了事实,而且真的相信没有发生,有时会达到妄想状态,便成为“精神病”症状了。 事实上,否定作用并不能使我们完全否定问题存在的事实,只是使我们否定对这些问题存在的注意力而已。不过,有时否定的心理防卫机制可以说是一种在心理压力中保卫自己的感受,或给人多一点时间做考虑与做决定。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否定作用在一般行为表现上,足以妨碍人们对问题的适应,因为其机理是躲避问题以代替面对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