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一、文化产业基本概况

(一)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1.文化沿革及独具特色生态优势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6,总人口约985万。区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独特的黄河文化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共同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气势磅礴的九曲黄河、黄河口湿地公园、海岛金山寺、杨家埠、孙子文化园、陈庄西周古城遗址等,是黄河自然风光与山东古齐文化特色结合区。本区形成了以黄河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历史遗存文化、军垦文化、红色经典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以改革开放为主线的现代文化的“八大文化”。这些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以浑然天成的漫卷书画形式擦亮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精神底色,集中表现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历史演进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文化形态和文明成果,使本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禀赋。2.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成绩

“十一五”期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民营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文化市场逐步规范繁荣。杨家

埠、孙子文化园、黄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等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打造了包括现代吕剧《梨花雨》、动漫片《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品牌。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寿光市大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潍坊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滨州北方文化有限公司、山东惠民孙子兵法城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东营中齐文化用品有限责任公司、邹平范公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本区现已初步形成以生态观光、影视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教育业等为代表,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体系。3.文化体制改革效果明显

“十一五”期间,区内各级政府为推进文化产业均衡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围绕黄河三角洲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规划和政策,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转企改制。争取到国家、地方、企业的投资和扶持资金,重点加强了对魏氏庄园等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的建设,同时建成若干座行业主题博物馆。鼓励成立专门投资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公司,促进形成以政府投入引导,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文化产业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发展格局。

4.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本区文化产业尚未形成可持续内生增长的产业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优良的生态优势尚不相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协调,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需求还不适应,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本区文化企业规模小、集约化低、产业链短。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过高,现代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较慢,科技含量低,竞争能力弱。文化产业融资缺乏有效的手段,资本经营尚未起步。文化产业在本区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很小,本区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较低。客观上,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是当前本区文化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文化产业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s)

(1)文化资源丰裕。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突出,生态系统独具特色,地理区位条件优越。本区拥有未利用土地792万亩,人均未利用土地约0.81亩,比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高45%,适宜大规模开发建设。自然资源较为丰富,既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又拥有河口湿地自然景观。古老的黄河文明、浓郁的天然生态,武圣故里、世界风筝之都构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多姿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惠民魏氏庄园、邹平丁公陶文、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陈庄西周古城遗址等文化资源和历史古迹,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独具魅力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展现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厚重而富有灵性的文化底蕴。

(2)生态环境优良。本区黄河沿岸农业发达、入海口生态环境优美,滨海物产丰富。黄河自济南市进入本区,向东北斜贯于平原之上,河

势顺地势经东营市河口区入海。平原土层深厚,地势平坦。区域内河、湖水系众多,大小湖面如点点繁星点缀黄河两岸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集中彰显了黄河文化特色的城乡宜居生态。莱州湾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海湾生物资源明显增多,生态环境的改善促使留鸟和候鸟成倍增加,把莱州湾变成了鸟类的家园。

(3)品牌特色突出。品牌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具有身份识别的功能,是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作为本区最有价值的宣传名片,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拥有“八大文化”,目标定位为“突出高效生态经济主题,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探索大河三角洲开发新模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黄河水文化独具特色,“吕剧之乡”、“世界风筝之都”“中国草艺品之都”等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广大群众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节庆活动品牌异彩纷呈,拥有东营文化艺术旅游博览会、中国广饶孙子国际文化节、沾化冬枣节、莱州月季花节等常设节庆活动。珍贝陶瓷、黄河水城等经过规范创新、丰富和运作,已经成为本区文化产业的靓丽品牌。

(4)后发优势卓著。以高效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的黄河三角洲,将成为我国今后高效生态经济的样板,并区别于珠三角、长三角为代表的我国工业化进程发展模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长期经济发展缓慢,开发滞后,客观上保留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储备了比较丰富的人文资源,这正是黄三角的后发优势所在。国际先进国家和国内沿海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历程、现代信息技术、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为本区提供了大量可供学习、借鉴的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黄

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通过直接引进、学习国内外文化产业应用技术,在较高的技术层面进行文化与技术的融合,通过直接学习和吸收文化产业先进的商业模式、经营管理方法,吸纳文化产业投资,就有后来居上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2.劣势分析(Weaknesses)

(1)文化消费能力低。随着我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及其服务的需求和消费日益凸显。随着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居民更加注重精神生活享受和自身的身体健康。由于本区经济结构不平衡、收入的绝对水平较低、文化产品价格较高、民生消费高居不下等因素,文化产品消费尚处于较低支出比例和基本文化消费范畴,经济区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潜在需求尚需进一步释放。

(2)文化产业规模小。本区已经形成文化旅游、演出业、影视业、印刷出版业、艺术品研发销售、文化用品销售以及艺术培训等行业部门,但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过小,而且基本是传统的资源依赖型文化产业。文化企业集团化、规模化、聚集化处在起步阶段,缺少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产业品牌,缺少产业领军人物和著名文化企业家,仍需进一步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扩大文化企业的市场影响力。总体上看本区文化企业竞争实力还不够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尚未形成。

(3)产业联动效应差。近年来,黄河三角洲各地市陆续颁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由于受传统体制及观念的束缚,本区仍然存在事业、产业不分,重意识形态、轻产业功能,以及政府直

接经营文化产业大项目的现象。文化资源效用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未能有效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本区有着天然的生态资源、众多历史遗迹、优美的黄河自然风光,但由于缺乏系统性规划和开发,资源整合不到位,导致文化旅游景点分散、精品线路开发不足。

3.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文化体制改革纵深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规律性认识为继续深化改革和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思想保证。党中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态度坚定、方向明确,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已经在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实现重点突破。黄河三角洲各地市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制定和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各县市文化管理部门进一步理顺管理职责和权限,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局面和新气象,这必将对本区文化产业发展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2)文化扶持政策持续推出。2009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重点推进文化创意、文化演艺、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等行业,是中央政府出台的第一个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09年11月国务院出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强调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地区文化资源优势,培育和壮大文化企业。明确提出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东营市、滨州市等地市相继出台推进措施和具体对接政策,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

措。

(3)区域合作互动态势推行。伴随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生产活动开始由高到低阶梯式转移,发达地区文化企业寻求文化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的地域衔接。黄河三角洲地区处于产业北移的中间地带,拥有大量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和荒草地,面临着主动接受辐射、集聚生产要素的战略机遇。黄河三角洲地区,通过承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机遇,对内依托半岛蓝色经济区和济南城市圈,进而实现城市群合作共进。实现区域可持续快速发展,就要各经济区带形成一定的合作和互动,而产业梯度转移正是发生在不同梯度区域之间的一种由经济规律决定的自发现象。抓住行业与企业梯度转移的机会,谋求以市场、资源换技术、换投资,为文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4.挑战分析(Threats)

(1)基础条件的挑战。黄河三角洲地区特别是黄河沿岸各县市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贫乏,导致本区文化资源无法适度开发、影响金融资本的全面进入。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还多停留在理论上的研讨和低水平建设层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理念限制,普遍存在文化阵地缺设施、缺设备等问题,以民俗民间工艺品为代表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滞后,示范性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聚集区相对较少。文化资源开发处于各自为阵的状态,彼此之间尚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缺乏系统性宏观规划。

(2)文化人才的挑战。作为新兴的产业业态,相当多数的从业人员对文化产业的经济规律没有完全把握,经营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技能

陈旧,严重阻碍了文化经济的发展。以信息技术和商业模式引领的数字文化产业,可以很好契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熟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资源禀赋又通晓现代管理运营理念的人才缺乏,成为阻碍本区文化行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从业人员的文化创意、商业运营的综合能力低,导致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较低,不能释放黄河文化的本质特性和独特魅力。

(3)产业链条的挑战。从横向产业链条看,文化产业传统业态发展存在同质化、低层次竞争问题明显,特别是黄河沿岸的农家乐、文化旅游业,尚未形成项目互补、价格互补的良性产业系统。从纵向产业链条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链条过短,业务单一,并且严重依赖地方文化资源存量。区内文化资源从创意研发、衍生品生产、文化市场营销都暴露了明显的非持续、间隙性特征,存在文化产品线少、可选择性差等突出问题,无法形成产业集群从而缺乏规模效益。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SWOT分析,见表1.2.1。

表1.2.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SWOT分析

(三)同类型经济区文化产业比较分析

参见表1.3.1 《天津滨海新区、长三角、珠三角文化产业定位、发展及政策支持》。

二、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和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文化建设全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产业园区。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高度融合”的开发建设理念,充分挖掘和整合优化文化资源,以高新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推广为主线,促进经济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具有鲜明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和城市文明交融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均衡发展原则

统筹城乡,协同发展。着眼均衡的可持续发展,打破行政区划和区域经济空间割据的限制,合理进行文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整体协

调发展。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面向全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营造公平竞争和共同繁荣的发展环境。大力支持城乡民营文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在许可办理、评比表彰、技术成果评定、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与国办文化机构一视同仁。优化各级财政在文化领域的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2.区域合作原则

开放合作,集聚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与环渤海地区和东北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提高本区文化产业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坚持网络化、优势互补、协作联合发展模式,主动谋求与京津冀、天津滨海新区、半岛城市群的合作联合,与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对接产业的梯度转移。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以文化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区等的辐射示范作用,促进全区文化产业的科学均衡发展。

3.协调发展原则

事业和产业并举。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是构成文化生产力的两个重要支点,坚持二者协调发展,紧密连接相互促进。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和要求统领文化产业发展,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文化事业是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是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和替代。调

动广大文化从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活跃和繁荣文化市场,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费需求,增强文化的活力和竞争力。4.产业导向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推动。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市场供需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强化政府在统筹文化产业规划、营造产业政策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宏观指导力度。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切实转变职能,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和思路、方法和举措,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和中介机构、服务组织参与,精简、高效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5.品牌示范原则

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超前谋划和塑造文化品牌,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文化产业发展突破口和关键环节,突出抓好文化产业中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子产业和产品,努力在重点特色文化资源领域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大发展。积极拓展文化市场空间,培育一批综合实力强的重点文化企业,对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和运行机制好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项目给予重点扶持,促进其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6.技术应用原则

科技主导,创意先行。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品生产技术与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开发

和综合利用。注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品质发掘,注重创意消费人群的培养,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差异化、精致化需求,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通过技术创新和创意融入,不断提升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

(三)发展目标

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立足于地方独特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凸显后发优势快速实现传统文化产业升级优化,鼓励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动新兴文化产业业态形成,统筹经济社会和生态文化一体化发展。依托山东,对接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东北亚,吸引和加强长三角、京津冀地区文化产业梯度转移和文化项目合作。

探索建立“低碳环保、黄河特色、质量效益”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形成资源共享、地域互补、产业共生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建设一大批著名文化品牌、一大批文化企业集团和示范基地、一大批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完善具有文化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人才教育体系、文化产品研发孵化体系和文化市场营销推广体系。

“十二五”期间,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30%左右。到2015年,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本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本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数的15%左右,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比重20%左右。

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引领沿海经济带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独具特色生态文化产业示范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文化产业增长极。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发达、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消费旺盛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四)发展思路

——将经济区建设与生态观光产业、生态旅游业、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地域文化深度挖掘相融合,走出一条“以生态养生态,以生态促建设”的全新发展道路。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重点发展生产性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文化服务业,加快构筑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本区文化产业发展主动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和京津冀地区,主动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城市群建设,以环境友好、合作共赢姿态参与区域间竞争。

——将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土地和海洋利用、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三角洲农业和制造业产业升级、城乡一体化等发展要点,凸显并融入文化及文化产业要素。

——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基于当前条件下文化产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类型的现实情况,弱化黄河三角洲19县市的行政区划和区域空间分割的限制,确定点----线----面的文化产业集群式布局模式,逐步形成文化产业行业交错发展、区域特色鲜明、空间虚实结合的立体空间战略格局。

——重点发展黄河三角洲有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的产业类型,如文化生态旅游、民间工艺品、文化教育培训等。追踪引进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引进先进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发展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交易市场和网上平台,提升当地文化相关产业。

——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突出神奇黄河口、生态大观园、梦幻石油城、黄河水城、武圣故里、宋代古城、世界风筝之都、云峰摩崖石刻、海岛金山寺、滨海渔盐、枣林、山东古齐文化等特色,建设以生态观光、文化会展、休闲度假、体育健身和古贝壳自然遗迹等产品为主的文化产业项目。

——注重沿海经济区带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学习和借鉴,在实践中摸索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路径。

三、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一)空间范围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潍坊市的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的乐陵市、庆云县,淄博市的高青县,烟台市的莱州市,共19个县(市、区)。

(二)功能定位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按照“突出高效生态经济主题,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探索大河三角洲开发新模式”的总体发展思路和功能定位,以黄河生态文化、民间传统文化、历史经典文化等区域特色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形成面向市场同时

具有鲜明绿色生态特征的现代文化产业区块和产业集群,向规模化、聚集化方向发展。

(三)战略布局

根据黄河三角洲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求,基于当前条件下文化产业是政府主导型产业类型的现实情况,同时弱化黄河三角洲19县市区的行政区划和区域空间分割的限制,我们确定了点----线----面的文化产业集群式布局模式。按照巩固点、发展线、扩大面的基本思路,逐步形成文化产业行业交错发展、区域特色鲜明、空间虚实结合的立体空间战略格局,着力打造具有黄河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的沿黄文化产业长廊,努力把滨州、东营建成本区文化产业中心和全国重要文化产业基地,形成对本区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

在此基础上,加快培育形成“一轴、双核、三带、四组团”的文化产业空间战略格局。“一轴”指九曲黄河,为本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中轴线;“双核”包括东营黄河水城文化产业核心区、魅力滨州文化产业核心区;“三带”指环渤海海洋文化产业带、迎京津冀生产型文化产业带、对接半岛城市群消费型文化产业带;“四组团”指观光农业休闲文化产业组团、休闲度假文化产业组团、孙子文化产业组团、杨家埠非遗文化产业组团。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以滨州、东营为双核心,联结带动德州、淄博、潍坊、烟台相关县市,推动本区文化产业区域联动、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

1.“一轴”:九曲黄河

规划范围:包括本区内黄河沿线各县市、覆盖邹平、惠民、高青、滨城区、博兴、利津、垦利、河口、东营区。

规划定位:依托黄河母亲河水文化特色,保护开发沿岸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黄河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线,集文化餐饮、休闲娱乐、商务旅游、科技创意为一体,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轴线,进而辐射本区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功能引领区,打造“黄河入海”文化形象,使之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依河发展、南北联动、区域连通的纽带。

发展重点:

——建设完善黄河及沿岸文化景观。充分利用“亲水、自然、淳朴”的黄河生态水岸,按照不同地段的特色,突出桥、水、楼、台相交融的城市立面特色,营造浓郁文化特色的水岸景观。完善旅游码头、大型游乐场、市民广场等配套设施,带动农业观光、文博展演、餐饮休闲等产业门类,凸显亲水、休闲、商贸线路,塑造具有现代都市气息、景观优美、配套齐全的滨水风貌产业带。

——打造黄河文化特色建筑。依据沿黄各县市区的功能定位,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和景点,建设三河湖景区、黄河大剧院、黄河文化长廊、黄河楼等,同时加快建设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体育中心等一批地标性项目,对沿黄各县市黄河大桥两岸景点,进行高水平、特色化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在沿岸城市建设“黄河儿女”等大型雕塑园、主题公园等,建设以体现黄河文化及现代农业为主体的沿街雕塑群,打造黄河沿岸各县市区文明美观的形象标志。

——加快城市合作步伐,注重城乡联动并进。加强区域文化产业合作,重点依托“黄河文明”文化旅游线路和黄河国际论坛,成立本区沿黄城市文化产业促进会,加强沿线城市合作。建设黄河影视文化区,形成以中心服务区为载体,以黄河文化为依托,以黄河县市区资源为支撑,将影视产业与旅游产业等有机融合。把旧街改造与文化街区的打造相结合,培育各大街区的道路、建筑、人造景观、公共设施、雕塑小品等各类载体的文化内涵、美化度及相互间的和谐,营造一个繁荣宜人的文化商贸环境。

——建设沿黄生态农业走廊。依托沿岸黄河滩区开发黄河旅游和休闲观光农业,规划生态农业观光区、休闲娱乐区、农艺博览区等功能区。推行耕作体验模式,让游客自己耕种,自采自乐。推行观光采摘模式,实行时令水果、特色蔬菜观光采摘,让游客领略田园美景,体验丰收喜悦。推行休闲垂钓模式,充分发挥淡水资源丰富、天然水库池塘众多优势,挖掘渔业资源,开发休闲观光垂钓园。建设黄河口生态旅游度假区,带动农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2.“双核”

(1)东营黄河水城文化产业核心区

规划范围:以东营市区为水城风情典范,辐射潍坊寿光,对接魅力滨州乡情文化。

规划定位:按照“高效、生态、湿地、水城”的规划理念,深入挖掘东营现有水城和吕剧等地方文化精粹,不断引入全国、全世界水文化经典,增强东营“黄河水城”吸引力,把东营建设成为独具水城文化

特色、生态环境卓越的文化名城、石油名城、旅游胜地。

发展重点:

——深入传承黄河历史文化。以黄河水城建设为依托,以广利河为轴线加快建设标志性文化设施,打造黄河水城河海风情文化旅游区。对黄河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申请商标专利贴标销售,通过产品孵化提升“非遗”产品的含金量,带动黄河民俗技艺开发与传承。加快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创办中国黄河文化研究院。建设黄河水城文化博览园、水城之旅家园,展示黄河流域器乐、民间音乐、民间婚俗等。继续保护性修膳黄河经典建筑,促进黄河历史文化特色图书的出版发行形成规模,全面打造黄河文化特色品牌。

——打造水文化系列精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产业开发,推进吕剧、民间乐器及服饰的市场普及与渗透,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继续创作排练《大河长歌》等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作品。对民间传统文化、建筑文化、商贸文化、餐饮文化等进行整合创新,打造文学、吕剧、歌舞剧等艺术精品,叫响“黄河水城”品牌。

——黄河风情文化与旅游融合。黄河水城与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一体化推进,重点加快广利河沿岸深度开发,沿广利河布局黄河水城河海风情文化旅游区、文化公园、体育公园等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游船码头、水上娱乐等文化娱乐设施,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文艺演出、会议展览等文化产业,全力打造水城精华区,提高黄河水城文化品味,形成旅游文化景观长廊。

——锤炼打造黄河文化品牌。对现有的黄河滩涂、湿地观鸟、生态旅

游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把具有黄河淳朴风格的建筑及处于显现街区的传统建筑进行维修、保护,有计划地在商业街区建造具有水文化内涵的标志性建筑等,以展现它们特有的风貌和文化视觉效应。举办黄河口文化艺术节、黄河口国际马拉松赛、中国(广饶)孙子国际文化节、中国(高青)温泉养生文化节等大型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努力形成3-5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节会品牌,提高黄河口文化影响力,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凝聚人气。

——重点推进示范性项目。建设黄河水城河海风情文化旅游区、儿童乐园(组合体)、“水城之窗”项目群、东营七星文化创意产业园、“水城雪莲”大剧院、揽翠湖旅游度假区。开工建设中国东营现代影视基地,建设影视产业场景区和复合联动功能区,承接国内外影视剧拍摄和旅游观光。

——凸显石油文化特色。围绕石油工业文化景观,城市建设融入石油文化,体现油城特色。建设现代石油工业文化旅游区,加大对观赏性强的石油生产设施整合力度,链接胜利科技展览中心、华八井及石油工业各生产环节现场参与点,形成“室内展览、室外参观、身临体验”的石油文化旅游线路。策划建设世界石油文化公园,在其中规划石油博物馆、世界主要油区民俗村、世界石油微缩景区、参与休闲区等。做大作强中国(东营)国际石油装备与技术展览会。

(2)魅力滨州文化产业核心区

规划范围:以滨州市主城区为主、辐射周边高青、惠民、阳信、沾化、利津、博兴。

规划定位:彰显古老黄河文化,提升生态绿色建设水平,建设现代化、文明和谐、民富市强的鲁北大地新滨州。

发展重点:

——确立城市历史文化建设理念。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重点做好历史文化街区文物资源、古民居等文化载体保护与利用。启动杜受田故居二期修复工程,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期工程建设“古城新韵”商贸开发和廉政文化博物馆,规划设计滨州古城遗址公园和明清建筑一条街,逐步恢复凤凰古城原貌。实行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与全国重大节庆活动联袂嫁接的举办模式,精心策划冬枣节、黄金梨采摘节、旅游文化节等活动,扩大滨州历史文化的知名度,并将节会活动作为对外合作交流、开展招商引资、抓项目促发展的良好平台。

——拓展文化休闲功能。依托三河湖景区,按照“科学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建设文化体验区、休闲娱乐区、餐饮服务区、观光农业区四大功能区,使之与三河湖水域形成浑然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整合周边古迹遗址,依托杜受田故居、三河湖景区等,充分挖掘民间文化、历史文化、黄河文化的潜在市场,构建滨州观光休闲集散地。构筑城市环湖生态圈,对滨州市内及周边的大型湿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开发水上旅游路线,配合以古城、黄河组成的水体游览线,规划一批体现自然特色的生态公园,映射黄河文化底蕴。

——整合提升老城商业核心区,增强文化消费功能。重点改造渤海六路美食、渤海七路商贸、渤海十路特色餐饮,扩充现有步行街文化标

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09-12-7 一、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十五”时期哈尔滨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推动下,哈尔滨的文化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的状况有所改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群众文化基础扎实,文物博物取得重大突破,文化市场丰富多彩,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设施建设投资增大,市民的文化消费明显增加,文化中心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增强。 1、专业艺术 实施精品战略成就显着。创作排演了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优秀剧目。话剧《秋天的二人转》、《脊梁》,歌剧《八女投江》,儿童剧《小萝卜头的故事》等剧目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和好评。话剧院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市直剧院(团)连续数年每年演出1,500场以上,名列文化部统计的前列。儿童艺术剧院木偶剧团、儿童剧团曾赴法国和新加坡商演,哈市民族艺术团成功出访拉脱维亚、芬兰和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市,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 2、群众文化

哈市有艺术馆2个,区、县(市)文化馆20个, 83个街道文化站,232个乡镇文化站。初步形成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群众文化网络。拥有业余文艺骨干数千人,业余文艺创作群体20多个。阿城版画、宾县农民画、方正县、巴彦县剪纸、双城市书法、五常市国画等创作群体屡获国家奖励。 群众文化活动向着经常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如合唱艺术歌会、农民文艺汇演、“哈夏”群众文艺专场、冰雪节文艺演出等。群众文艺节目获得国家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金牌2块、银牌6块、铜牌11块。宾县、阿城市、方正县、巴彦县、五常市、通河县、双城市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3、文博图 哈市有文博单位23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0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5处;各类遗址、碑刻、纪念性建筑950多处。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被评为全国十大精品展。 市图书馆馆藏文献234余万册(件),基本实现了采访、编目、检索、查询、流通、管理自动化,成为全市文献信息、目录、业务辅导和图书馆学研究交流中心。 4、文化市场 哈市有音像制品零售、出租单位736家,录像放映单位29家;非博彩电子游戏经营场所177家,歌舞厅、卡拉OK厅等歌舞娱乐场所702家;美术品经营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资料 1.自然资源: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 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2.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3. 蕴藏量:资源蕴藏量等于已探明储量与未探明储量之和,是指地球上所有资源储量的总和。 4. 环境承载力: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 5. 水体自净: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 染前的水平;狭义的定义指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6. 农业生态系统::由一定农业地域内相互作用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构成的功能整体,人类生产活动干预下形成的人工生态系统。 7.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水域中)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进行立 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复合种养,并巧妙地借助模式内人工的投入,提高能量的循环效率、物质转化率及第二性物质的生产量,建立多物种共栖、多层次配置、多时序交错、多级质、能转化的立体农业模式。 8. 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是指H,O,N,P,S等元素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从生 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物质循环又叫生物化学循环再生规律是囊括自然界中动植物普遍存在地一种固有的,遵循自然动态循环法则而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交替更新,能量转换的运动规律。 9. 可持续农业环境保护: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 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 填空题 1.物质的输入输出规律又称为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三个方面。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指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3.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从而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 张建荣(甘肃省酒泉市肃州中学 735000) 作者简介:张建荣男1999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生物系,中学一级教师,酒泉市教育学会生物教学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担任本校生物学科组长。市级学科带头人,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2004年在酒泉市生物优质课评选中荣获市级一等奖,近五年来有三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有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 摘要本文介绍了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以及生态农业系统的基本 技术、如何利用生物技术去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生物技术 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进步,农业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但其整体效益却并不理想,农业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对农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再加上各种污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农业的发展,最终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利益,使人们终于认识到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系。在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上,生态农业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生态农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全世界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是与人类的生存信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也理所当然成为高考命题的热点。 一、生态农业: 1、生态农业的概念和特点: 生态农业是生态工程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它是总结传统农业生产经验,并以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在某一区域内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该体系内的生态平衡为总体规划的主导思想,合理地安排生产结构和产品布局,努力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促进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尽可能减少燃料、肥料、饲料和其它原材料输入,以求得尽可能多的农、林、牧、副、生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输出,从而获得生产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统一的综合性结果。概括的说,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结构协调,合理种养,全面发展,应用现代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内部良性循环,稳定持续发展。走生态农业的道路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世界农业正迈入生态农业阶段。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一、文化产业基本概况 (一)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1.文化沿革及独具特色生态优势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6,总人口约985万。区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独特的黄河文化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共同孕育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气势磅礴的九曲黄河、黄河口湿地公园、海岛金山寺、杨家埠、孙子文化园、陈庄西周古城遗址等,是黄河自然风光与山东古齐文化特色结合区。本区形成了以黄河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历史遗存文化、军垦文化、红色经典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以改革开放为主线的现代文化的“八大文化”。这些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以浑然天成的漫卷书画形式擦亮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精神底色,集中表现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历史演进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文化形态和文明成果,使本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禀赋。2.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成绩 “十一五”期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产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民营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文化市场逐步规范繁荣。杨家

埠、孙子文化园、黄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等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打造了包括现代吕剧《梨花雨》、动漫片《贾思勰与齐民要术》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项目品牌。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寿光市大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潍坊金丝达实业有限公司、滨州北方文化有限公司、山东惠民孙子兵法城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东营中齐文化用品有限责任公司、邹平范公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成为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本区现已初步形成以生态观光、影视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教育业等为代表,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体系。3.文化体制改革效果明显 “十一五”期间,区内各级政府为推进文化产业均衡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围绕黄河三角洲建设、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性规划和政策,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转企改制。争取到国家、地方、企业的投资和扶持资金,重点加强了对魏氏庄园等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的建设,同时建成若干座行业主题博物馆。鼓励成立专门投资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公司,促进形成以政府投入引导,社会各方广泛参与文化产业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发展格局。 4.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本区文化产业尚未形成可持续内生增长的产业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优良的生态优势尚不相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还不协调,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产品需求还不适应,与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具体形式: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经济效益: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

省化肥开支约200元;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现有规模:“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形式:“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经济效益: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现有规模: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

国家文化产业政策解读

2017年国家文化产业新政解读 国务院:力争“十三五”时期数字创意产业产值达8亿元 2016年12月19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十三五”时期,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期为2016—2020年。 据了解,《发展规划》为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五个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5个产值规模10万亿元级的新支柱,并在更广领域形成大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平均每年带动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的发展目标。 《发展规划》提出,以数字技术和先进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与创新设计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相关产业相互渗透。到2020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格局,相关行业产值规模达到8万亿元。此外,《发展规划》还从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提升创新设计水平、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等四个方面说明了“十三五”时期我国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两部委发文:发展工业文化产业 近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将凝聚发展工业文化的社会共识,整合工业文化各类资源,加强与相关部门协同,培育和发展工业文化产业,建设各类主体共同参与工业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聚焦突出问题,重点抓好工业设计、工业遗产、工业旅游、企业征信以及质量品牌、企业文化建设等领域工作,形成竞争新优势。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工业文化产业,让工业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具体来说,将推动工业设计创新发展,促进工艺美术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支持工业文化新生态发展。 “一带一路”彰显文化自信 文化部: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于日前正式公布。该行动计划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绘制了路线图。 据悉,《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以“政府主导,开放包容;交融互鉴,创新发展;市场引导,互利共赢”为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是健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机制、完善“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品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一带一路”文化贸易合作。具体包括“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国内合作机制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计划、“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之旅”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使者”计划、“一带一路”艺术创作扶持计划、“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计划、“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计划、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一带一路”文博产业繁荣计划和“一带一路”文化贸易拓展计划共12项子计划。 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国际合作机制,加快国内“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数字文化为重点领域,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实施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中的合作,积极利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平台推介文化创意产品,推动动漫游戏产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发展。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推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建设。 文化部:2017年将积极推进扩大文化消费试点 来自文化部的报告显示,2016年,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逐步推进,第一批第一次26个试点城市因地施策,有效拓展了居民文化消费空间。国办转发文化部等部门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试点单位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186个产业项目获得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扶持。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答案

2015年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答案(最新) 2015年7月15日更新的题库,序号不一定是这样排,但题目都是这些。下面答案可考96分。 一单选题 1题目: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A.流通顺畅 B.经济发达 C.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D.环境保护 2题目:2013年,南宁市全年的雾霾天数为(72)天,甚至出现连续5天的重度污染。 A.52天 B.62天 C.72天 D.82天 3题目:2013年,广西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从2009年的66845吨激增至(607846吨)。 A.707920吨 B.505830吨 C.607846吨 D.807846吨 4题目: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A.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B.第四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C.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D.第三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5题目:《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纳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大幅增加考核权重,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和(终身追究制)。 A.终身追究制 B.行政责任制 C.负责制 D.追究制 6题目:贵糖公司建设了以甘蔗制糖为核心的甘蔗产业生态工业园区,将(工业和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原料甘蔗的单产和含糖量。 A.工业生产和服务业 B.工业生产和信息业 C.工业和农业生产 D.农业生产和服务业 7题目:注重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旅游观,引导企业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快推动旅游业从规模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 A.规模增长型 B.协同联盟型 C.质量效益型 D.市场推进型 8题目:广西旅游可持续发展要做好提前部署,加快构建以(桂林)为龙头,“桂林—柳州—来宾—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和“梧州、贺州—贵港、玉林—柳州、来宾—南宁—崇左、百色、河池”旅游发展带为骨架。 A.北海 B.柳州 C.南宁 D.桂林 9题目:广西生态农业建设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功地创立了闻名国内外的“(恭城模式)”,即“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生态模式。 A.恭城模式 B.兴安模式 C.横县模式 D.浦北模式 10题目:生态安全有两类(要素安全和功能安全)。 A.辐射安全与植被安全 B.水安全与空气安全 C.土壤安全和阳光安全 D.要素安全和功能安全 11题目:2014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布了《“美丽广西”乡村建设重大活动规划纲要(2013-2020)。 A.2013-2020 B.2013-2016 C.2013-2014 D.2013-2018 12题目:2013年,北海市海城区通过(控制地下水抽水量及布井密度),基本了控制海水入侵。 A.限制滨海挖沙 B.控制地下水抽水量及布井密度 C.修建拦河闸和防潮闸 D.帷幕灌浆以及地下修坝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编辑本段规划主战场 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将高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这个大旗,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滨州相关部门将深入研究和宣传《规划》,制定一个好的实施方案,特别是搞好园区和项目的策划,确保有一个良好的开局。同时,把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和突破口,科学谋划,加强督导,强力推进。[1] 编辑本段规划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根据《国务院关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09]138号)精神,现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加快这一地区发展对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培育新的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领会国务院对《规划》的批复精神,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二、请山东省人民政府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认真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具体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要按照《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制定和调整相关专项规划,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支持力度,推动产业集聚,提升发展实力。要根据《规划》提出的原则和方向,创新合作方式,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的紧密合作。 三、请国务院有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从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保护环渤海、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加强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支持和指导。要按照《规划》要求,制定和完善本部门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与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在资金安排、项目布局、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我委将按照国务院批复精神,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督促检查,加强与国家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衔接,会同山东省人民政府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实施情况。 编辑本段具体事项 前言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的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在环渤海地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高度重视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这一地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进一步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完善全国沿海经济布局,特制定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二章 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 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 一、生物与环境 一、 1.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生活于特定的环境中。环境中的光、温度、氧气、水、土壤、营养物质等环境要素,影响着生物的生殖、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我们称这些环境要素为生态因子。 2.生物对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在根本上决定着地球上的各种生命活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对其环境也不断地起着调节作用。生物圈的生命活动对大气成分、地球温度、气候、土壤形成和成分变化等都有重大影响。 二、种群生态 1.种群的增长 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种群的个体数量的增长一般可分两种情况来考虑,即密度制约型增长和非密度制约型增长。(1)非密度制约型增长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数目。非密度制约型增长假设环境中的空间、食物等资源是无限的,种群增长率将不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其增长形态为指数型增长。 设N 为种群数量,r 为一恒定的(从而与密度无关的)瞬时增长率,且r>0,则其增长过程可用方程描述为: 积分,有 上式中,N 0为初始种群数量,可以看出种群增长表现出类似复利累积的特征(右图)。 (2)密度制约型增长 若考虑到环境资源容量的限制,则种群的指数型增长是不能够维持下去的。考虑到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等资源以及其他生物的制约, 种群增长通常表现为一逻辑斯谛过程: 其中,K 表示环境容量,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或该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通常被称作逻辑斯谛系数。 2.种群的周期性波 动、爆发与衰亡 逻辑斯谛曲线的渐近线只代表一个稳定种群的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往往是围绕这个平均值上下波动的。其波动幅度有大有小,波动形态可以是规则的也可以是不规则的。种群的规则性波动也称周期性波动。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当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及未来规划展望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它的发展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依然很低。虽然早在党的十七大上就已经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回顾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绩是可喜的。其中2011年电影业产量达到世界第三,赢得“故事大国”美誉。最典型的就是《喜羊羊与灰太狼》。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如何审时度势,把现实的挑战变成潜在的机遇,使我国文化产业跃上一个新台阶,这既是适应世界潮流的迫切需要,也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应 对“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挑战,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保证。 就国际机遇而言:首先,最大的机遇是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历史潮流下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趋势强劲,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经济形态。再次,经济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也已经对我国的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随着加入WTO,这种影响将更加强烈。在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层面,全球化进程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日益国际化,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以国内机遇而论:首先,党中央关于文化及文化产业的理念及政策十分明确,对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有清醒的认识。其次,我国文化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在“九五”期间已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我国发展文化产业已经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二是我国发展文化产业也已具备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我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较少,而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是符合我国国情、扬长避短的一种战略选择。 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文化产业面临的挑战。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产业十分强大,相比较我国文化产业仍十分弱小,“弱势文化”面临着“强势文化”的扩散渗透。 其次,中外文化产业存在强弱势差距,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利益,而且涉及到文化安全,即我国面临着“文化霸权主义”、“信息殖民主义”、“网络文化殖民”、“文化交流逆差”、“数码鸿沟”的挑战。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就个人看法而言应从以下方面步步解决: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论文题目: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 :夫鹏 学号:3136604067 年级专业:13级环境设计2班

目录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六、实现可持续农业战略目标的方法 七、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目的 八、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九、我国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 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在未来应选择的模式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背景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延伸到农村及农村经济发展领域时而生成。在此之前,若干国家的一些有远见的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常规农业现代化投入获得高产的反思,提出了侧重面有所不同的替代模式。人类出现之后,自然协调功能慢慢萎缩,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思维的发达,成了主宰自然优势物种,对自然环境的伤害越来越严重。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所以,我们有必要发展生态农业,改善我国农业发展结构,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促进我们国家的不断完善、进步。 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可持续农业是在总结有机农业、生物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等替代农业模式,在农业生产中贯彻可持续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强调农业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水平和农民的收入水平,降低农村贫困比例,以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全面的发展。 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强调农业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农业需要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程度的结合,对环境负责的生产体系需要统一考虑一系列物理的、生物的和环境的因素,包括: 1)缩短施肥周期,减少农田养分流失,确保农田中的和外部投入的养分的有效结合。 2)保护和增强土壤储蓄养分、水分和抗侵蚀的能力。 3)有效使用轮作、作物覆盖、绿肥、作物残渣和动物粪便。 4)加大豆科作物和其他来源生物氮的使用。 5)在有机养分供应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平衡、有效地使用化肥。 6)通过作物耕作、栽培手段,包括害虫统一治理和其他形式的生物控制,对害虫、疾病、杂草采用天然控制办法。 7)当害虫监测清楚表明对作物构成威胁、经济损失达到临界值,且使用其他方法明显无效时,考虑使用杀虫剂。 8)保持作物和畜禽的多样性,提高其生物和经济稳定性。 9)选用能够适应当地条件的具抗害虫能力的作物品种。 10)对生态过程开展更广泛地多学科研究,重点强调具抗病原、抗虫、抗微量元素缺乏和抗毒性的作物育种。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的优点及实现途径 万 方数据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第,,卷 这些现象给农业环境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其严重的危害。 全社会要提高集约化农业对农业 生态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的认识,加速农业环境治理法制化进程,加 强对农业开发建设项目 的环境评价,制定环境友好的技术经济政策,加速集约化农业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整 治工作, 特别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弱优势 珊优势 ,生态农业模式及其特点 ,, , ,, 云南 一,( ,,, 一, ,, , “ 江苏
b5E2RGbCAP
,, 一, , ,, 新疆 弱优势 生态农业是,,世纪,,年代提出攀一辫雾奏奏茎塑,,;殛鐾,璧蠹 酒嚣鬻薹爨矍霸蚕镬望蘸震蠢雾釜錾 p1EanqFDPw 浙江, 弱优势 ,, 安徽 一, , ,, 劣势 嚣囊藩爨囊囊莲嚣蘩奠巍零蠹錾。荦养揲徭,,募 劐矗。戥勘州,彭列驯莹乳:萎,蓼霉铲笔籀弓丑躞珀蠼壤 DXDiTa9E3d 强嵯增每哩~潲增算递增,,域嚆蟮离笺:,,王戚岔暴计贡献率已达潜疆,(,强,葫一旧搿 傅障掉,薪抽蚤 ,, 湖北,(, ,, 弱优势 ,, 宁夏 一, , ,, 劣势 净柏降碉谨碑,由肆聃糙揄 禹篓霹羹塞萧篡嚣。』鲤辔,霎冶搓型限椭粥鲥, ,, RTCrpUDGiT ,, ,, ,, ,, ,, 广西, ,, , 弱优势 ,, 捌南,—, ,,, 劣势 劣势 劣势 劣势 甘肃, ,, , 弱优势 ,, ,, ,,

陕西 海南 西藏 一,( ,,, 一, , , ,, ,, , 河北, ,, , 山西,(, ,, 弱优势 弱优势 羁优势 弱优势 内蒙古 青海 一, ,,, 一, ,,, ,(,生态环境 整体竞争力分析 由评价要素层, ,,,、毛、,,、毛的主成分构造各省区生 态环境整体竞争力的指数,,前,个主成分累 计贡献率已达, ,,,可选,个主成分进行分析。 生态环境整体竞争力评价模型为: 5PCzVD7HxA ,,,(,,, ,,,,(,,,,,,,(,,,,, (,) 由表,可知,就 整体而言,东部生态环境竞争力明显优于中西部。东部在经济快速发展 的同时很好地兼 顾了环境保护与 生态建设,值得中西部借鉴。处于弱优势的省区应进一步 加强环境保护,加大生态建设步 伐,尽快向强优 势转变。而西藏、新疆等省区生态环境竞 争力之所以处于劣势,除区域自然因素外,更主要 的是环保意识较 弱、污染加重、掠夺式 开发、资源利用率低及政府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因素,这些地区应及时 转变观念,树立 环保 意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水平和利用率,严格执法,从根本上
jLBHrnAILg
扭转现阶段的劣 势。 表,我国部分省 医生态环境竞争力得分与排名 ,,, , 名瑰 ,,,,, , , , ,;, ,, ,,, ,,,,, ,, ,;,,,,,,,,,,,,,,, 态 ;,,,,,,,,, ,,,,, ,, ,,,, ,,,,,,;,, ,, ,,,,, 得分 ,;,,, 地区 ,,,,,, 得分 ,;,,, ,,,, ,,, 势 名次 ,,,,,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的通知各市、 浙政发〔2011〕3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一月七日 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进一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30号)、《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制定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浙委〔2010〕94号)和《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的通知》(浙委〔2008〕71号)精神,特编制《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本规划中文化产业的范畴主要参考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结合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体系》和我省实际情况有所调整,主要包含文化创意业、影视服务业、新闻出版业、数字内容与动漫业、文化会展业、文体休闲娱乐业、文化产品流通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等领域。本规划期限为2010至2015年,其中近期至2012年。 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现实基础。 1.文化产业规模处于全国前列。“十一五”以来,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达16%左右(现价,下同)。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807 96亿元,比上年增长9 9%,高出同期GDP增长速度2 8个百分点。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的7 5%,居全国第5位。 2.文化产业优势领域逐渐显现。经过多年发展,全省新闻出版、影视服务、文化旅游、文化会展和文化产品制造等产业逐步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2009年全省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居全国第3位,其中总产出达到1019 03亿元,居全国第2位;增加值达到266 02亿元,居全国第4位;营业收入达990 52亿元,居全国第2位。2009年,全省拥有影视制作机构525家,资产规模超过200亿元,电视剧产量居全国第2位,票房总收入居全国第5位。 3.新兴文化业态快速成长。近年来,全省数字动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兴文化业态快速发展,2009年全省共生产影视动画片43部32758分钟,居全国第2位。截至2009年,全省11个设区市的市区和大部分县市已经开通有线数字电视,拥有网络出版资质的单位9家,涉足网络出版的经营性网站近100家,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网络文化企业58家,注册资金5亿元,居全国第4位。 4.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升。经过多年培育,全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示范和带动效应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全省已形成各种类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块70多个,其中,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出版印刷、文具生产、艺术品业等成为产业集聚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从产业规模和集聚区块分布情况看,杭州、宁波两地的创意产业集聚较为明显,温州、台州等地印刷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知识题教学文稿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知识题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知识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2003年1月,山东省政府批复在黄河三角洲(东营)建设山东(C )基地。 A.重工业 B.第三产业 C.加工制造业 D.生态农业 2、2006年3月“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被列入国家(C )。 A.“十五”计划 B.“十一五”计划 C.“十一五”规划 D.“十二五”规划 3、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时间是(A) A. 2009年11月23日 B.2009年12月30日 C. 2010年1月1日 D. 2010年4月30 日 4、黄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是(B ) A. 住宅建设 B. 水利设施建设 C. 能源建设 D. 交通建设 5、黄三角地区的区位优势体现在(A )。 A. 自然区位 B. 行政区位 C. 军事区位 D. 文化区位 6、黄三角地区要以能源建设为(C )。 A. 契机 B. 龙头 C. 保障 D. 参照 7、黄三角地区基础建设的龙头是( C )。 A. 水利建设 B. 房屋建设 C. 交通建设 D. 商业建设 8、黄三角地区的特色之一是(C )。 A. 老工业 B. 传统 C. 绿色 D. 文化 9、(A)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题,也是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独具特色之处。 A、高效生态经济 B、低碳经济 C、循环经济 D、外向出口经济 10、“三路两港一场”中的“三路”指的是(C )。 A.荣乌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张东铁路 B.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张东铁路 C.荣乌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 D、东港高速公路、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 11、“三路两港一场”中的“两港”指的是(B )。 A.东营港、红光渔港 B.东营港、广利港

高效生态农业(完)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综述 “生态农业”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土壤学家提出。1981年英国农业学家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农业”。年我国农业学家许立新教授在青海召开的全国农业农村会议上就提出了“实现农业发展目标,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走一条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的设想。生态农业是指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共生,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利用的生态学原理,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相结合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则,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险循环和“三个效益”的统一`。生态农业具有综合性、多样性、高效性、持续性等特点,将是我们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习。我国从世纪年代末至世纪初建设生态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生态农业在理论和建设实践上均取得较大进展,成效显著月。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典型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在我国西北地区渭河流域,实施生态农业以来,生态环境大大的得到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控制,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与选择适合当地的生态农业模式是分不开的。 1.1生态农业的涵义和特征 生态农业是由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生态农业经济体系等综合集成起来,涵盖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在内的一个复合的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生态农业就是利用人、生物和环境之间能量转化和生物间相关规律,合理利用地方资源,建立和完善以农业为主、综发展、多级转化、良性循环的高效无废料系统,达到能量转化率最高、物质产出率最大、资源保持最好、经济效益最佳的目的。充分利用“三高”农业技术,源节约型科学技术发掘和品种改良技术,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等,提高农业投入物质、农业机械等利用效率几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生态农业建设着力在治本上下功夫,通过多部门协作、综合治理、集中联片、立体开发,使大量适合当地条件的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产生很好的效益。 我国生态农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的有机农业中吸取丰富的宝贵经验。二是全面规划,注重农、林、牧、渔等各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多种经营。三是强调合理使用农业系统外的辅助资源,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四是重视农业能源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多能互补地解决农村能源不足的问题。因此,把发展与护,当前与长远有效结合起来,以成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木途径。 1.2我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内容特点和目标 生态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农业是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对自然环境条件依赖最多的部门,而且是国民经济的依托产业和战略产业,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子系统,生态农业发展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它应用技术性变革和机制性改革,采取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特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动植物、微生物、水等自然资源,以确保人们对农产品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发展战略。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应该是以合理利用、改善、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为核心以粮食生产为主体,从根本上解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1997年-2000年产业规划) (送审稿)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产业规划组 一九九七年三月 前言 发展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办好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把深圳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需要,是实现深圳市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9月,深圳市政府根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需要,决定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高新区)扩大到平方公里,实行“一区多园”的管 理体制,并得到国家科委的批准。高新区的建立和发展迫切要求进行新的统一规划。根据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领导小组的要求,在高新区规划领导小组的具体指导下,产业规划组从1996年10月开始编制《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1997年~2000年产业规划)》。本规划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多次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力争做到高新区产业规划与深圳市的高新技术产业规划相吻合,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吻合;做到规划是高起点、高标准、有特色,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对高新区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高新区产业规划是高新区总体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按照本规划,从现在起到2000年,高新区将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有一个飞跃的发展。为2000年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个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将出现在深圳湾畔。

第一部分目的和依据 一、规划的目的 本规划是在《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和《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制订的,其目的在于: (一)确立高新区的发展目标 高新区的发展目标是建成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基地。 (二)确立高新区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高新区应成为我市大规模、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区;企业运行机制的试验区;科技成果的转化区;国内、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区;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教育区。 (三)确立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 高新区产业发展的重点是: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产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区的重点支柱产业。 二、高新区的现状 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深圳经济特区西部,北起广深高速公路,南到滨海大道,西临麒麟路、南油大道,东至沙河西路,面积平方公里。北 环大道和深南大道横贯其中,将高新区自然分割为南、中、北三个区域。 (一)北区 北区位于广深高速公路和北环大道之间,包括第五工业区和松坪山生活区。总面积平方公里。 1.第五工业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