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 菜 栽 培

油 菜 栽 培

文档来自网络,是本人收藏整理的,如有遗漏,差错,还请大家指正!
油 菜 栽 培
内容结构: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油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节 油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第四节 当前主推的油菜栽培技术
学时数:6
本章重点: 培育油菜壮苗技术;油菜生育期特点及栽培目标;油菜器官建成主要特点;油菜营养特性与施肥技术;双低油菜、高脚苗...;优质油菜氮素特点与栽培要点;油菜产量、品质;当前主推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油菜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油菜被人类利用已经有超过3500年的历史

 1.、营养丰富 含油率:35%~45% ,含VA、 VB 、VE等,菜油消化率高
 2、是工业用油的主要原料
冶金、机械、橡胶、化工、油漆、纺织、制皂、医药上都有广泛用途

 3、为畜牧业提供优质的精饲料
油后出饼率60-65%,菜籽饼营养也很丰富,粗蛋白含量高达40%
营养价值与大豆饼相近,是一种良好的精饲料
但是,菜籽饼主要由于其中硫代葡萄糖甙在130--150μmol/g,高出国际标准3-5倍,致使普通油菜不能饲用,只能作肥料

4、是用养相结合的作物,养分还田率高
在作物的轮作换茬中意义重大

 5、良好的先锋作物
较强的适应性,耐瘠、耐旱,特别是耐盐碱能力比较强

6、良好的蜜源和旅游观光植物
花期长,花量大

二、油菜的生产现状
(一)世界油菜生产
大国:中国、印度; 老牌:加拿大,法、德等欧洲国家;新兴:英国、澳大利亚、美国
国外机械化收获油菜
世界上主要分布十几个国家,欧洲:冬油菜;北美洲、澳大利亚:春油菜(一年一熟)

(二)我国油菜生产:
1、生产概况
冬油菜 占95%,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春油菜 5%,长城以北及高寒地区

中国油菜生产面积和产量世界首位,但单产水平不是很高,效益较低

发展到2006年,面积77850×103 hm2,总产量13430×103 t,单产1725kg/hm2
油菜是单产提高最快的油料作物,(1961年~2006年,单产提高了6.55倍)
中国-得益于:杂交品种(组合)育种与推广及品种优质化; 世界- 得益于优质双低品种的育种与推广,国外油菜收获机械化程度高,中国几乎空白

2、我国油菜生产区划
分为: 春油菜区和冬油菜区
春油菜区分为:青藏高原高寒、内蒙古新疆河西内陆、东北平原春油菜区
冬油菜区分为:华北关中、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游、长江下游、华南沿海亚区
春油菜、春性油菜
冬油菜、冬性油菜


三、油菜栽培利用特点
(一)油菜的优质指标非常明确
且标准越来越高
芥酸--2000 欧洲:小于3%;中国2001年:小于5%


甙--2000 欧洲:< 30 μmol/g;中国2001年:< 30 μ mol/g
发达国家:数值向" 0 " 靠近
(二)外来花粉污染是油菜优质生产最大的不利(环境)影响因素

(三)油菜的营养特性很特殊(N需求量大、对P、S、B敏感,根系分泌物提高土壤P有效性) ,氮素利用效率低养分还田率高
(四)油菜的收获指数(HI)很低
20%~30% (杂交品种更低些),限制了产量潜力
(仅高于豆科作物)
落叶多落花(无花瓣育种:光合、省能、减病),秸杆茎枝比例大

(五)开花、结角时间集中在后期,根系在后期易早衰,制约了油菜的产量进一步提高
(冬油菜苗期时间长)
早衰发生在终花期后--过早!开花、结角集中;叶片衰老早,根系木质化程度低

(六)油菜植株高大,分枝数多,株型松散(较其他作物),个体差异较大

(七)角果皮是油菜后期主要光合器官,其光合产物占子粒灌浆物质来源的2/3
角果是油菜"库、源、流"于一体的器官,栽培目标集中,各种矛盾也集中

第二节 油菜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栽培种种类与特点

一般,凡是十字花科芸薹属具有油用价值且由人工栽培的种,统称为油菜
油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中种子含油的多个物种组成的一个农艺学上的统称
这些物种,主要有三个基本类型

目前油菜主要栽培类型为:白菜型 、芥菜型、甘蓝型
其中我国现在生产上油菜品种 90%以上为甘蓝型

1、白菜型(n=10)
植株较矮,一般株高50一100 cm
茎杆细,分枝少
叶片薄,叶片较大,呈卵圆形,长披针形
绿色全缘或呈波状或锯齿.淡绿色,叶脉淡绿色,中肋显著.上部薹茎叶狭长
无叶柄
叶片基部耳状明显
全抱茎
花较大,淡黄色或深黄色,开花时花瓣两侧互相重叠
花药外向开裂,自交率低,属典型的异花授粉作物,自然异交率75~95%以上
含油率35-40%

千粒重3 g左右
优点:生育期短,油蔬兼用;缺点:抗病性差,不耐肥,产量潜力小
适于油-稻-稻一年三熟种植

2、芥菜型油菜(n=18)
植株高大,株型松散
主根强壮,侧根发达
叶薄,密被刺毛,具有长柄,并有明显的羽状缺刻,部分全缘或微现波状叶缘,一般叶缘有明显锯齿,裂片明显
薹茎叶披针状,不抱茎,有明显叶柄
花较小,开花时花瓣分离,花药内向开裂,自然异交率24~30%
属常异交作物
角果瘦小而短,种子小,千粒重 l-2 g
有红、黄、褐、黑等色
叶和种子有辣味

优点:抗逆性强,油蔬饲兼用;缺点:含油率低30-35%,粒重小,产量潜力小

3.甘蓝型油菜(n=19)
植株高,一般 l-1.7 m
主根发达,有粗大根颈
叶厚,色蓝绿、灰绿或浓绿,叶脉

具有不同程度紫色或深绿色
大多数基叶呈长椭圆披针形,叶缘有深缺刻
薹茎叶稍小,呈狭长披针形,基部有耳状,半抱茎着生
花蕾高于周围新开的花朵
花较大,开花时花瓣重叠,浅黄色,花药内向开裂或半转向开裂,自然异交率30%,属常异交作物
茎、叶、角果均被蜡粉.
种子较大,千粒重3-4g
种子圆形
含油率高35-45%

优点:抗病性强,耐肥、湿、寒,产量潜力高
缺点:生育期较长


二、生产上品种的类别
1、常规油菜 按常规育种方法育成的高产油菜品种
如"中油821","湘油10号"等

2、杂交油菜 通过三系育种、两系育种、化学杀雄、自交不亲和等得到的第一代杂交种
如"秦油2号""华杂3、4号"等

3、优质油菜 目前是指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含量的油菜品种,如单低油菜(低芥酸),"中油低芥2号","淮油12","绵油12"等,双低油菜,如"华双3、4号","湘油13","中双4号"等

4、优质杂交复合型油菜 "华杂3、4号", 秦优10号、华协102、华油杂10号、秦优7号、蓉油11号、皖油25、、核优56、中油杂11、、德油8号、杂油719、绵油12号等等

现在生产上品种繁多
优质油菜抽薹、花期硝态氮含量低,表现为生长势弱

2)优质油菜硝酸还原酶活力高,耐肥性差针对优质油菜生长势弱,苗期生长缓慢,冬性较强,抗寒性强,不耐高肥,对硼敏感,后期病害较重,后期光合作用弱等特点,提出其高产途径为:
油菜在秋季发棵,称为秋发,是优质油菜的高产基础;在春天稳长不过旺,称为春壮,优质油菜的高产保证
早播早发,"秋发春壮"
重点放在前期,肥料以前期为主
秋发长相与指标:越冬期,单株有绿叶10-12张,单株叶面积约1000cm2,时面积指数1.0一1.5
时色深绿,无病虫害,越冬后期主茎花芽开始分化
这种大壮苗耐寒力较强,根颈粗1.0- l.5 cm,根系发达

春后再加强肥水等措施,促使油菜春发,就能花多、角多、粒多、粒重,从而取得高产

三、油菜的生育特性
(一)温光反应特性
1、感温性 根据不同品种对低温反应的不同,划分为冬性、半冬性、春性三种类型

2、感光性 强感光性(春油菜品种);弱感光性 (冬油菜品种)
(二)生育过程与特点
全生育期:甘蓝型品种生长期较长,约170~230d;白菜型品种较短,约150~200d;芥菜型品种介于中间,约160~210d

油菜一生经历播种、出苗、越冬、现蕾、抽薹、开花、盛花、终花、结角、种子发育成熟等

整个生育期可分为四个时期:苗期、蕾薹期、开花期、角果发育成熟期
1、苗期
从出苗(子叶平展)到现蕾的时期,一般甘蓝型中、迟熟品种,苗期约120~160

d,即占油菜一生约 70% 的时间

(1)生育特性:
幼苗期 (8~9叶期以前) 主要是生长根系、缩茎和叶片等营养器官,为纯营养生长期

越冬期和返青期(8~9叶期以后) 多数品种在进入越冬期前后开始花芽分化
这一时期,除进行营养器官生长外,并进行花芽分化,(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进行),仍然以营养生长占绝对优势
越冬期和返青期:根系生长占明显优势,主根膨大扩展,此时期是根系生长的关键期,同时分化有效花芽,为以后蕾薹期稳长,搭好丰产架子打下基础

油菜秋发、冬发大苗,幼苗期营养生长好,主茎总叶(节)数多,制造和积累养分的较多,促进主根膨大,幼苗健壮,有效花芽分化较多,不仅能保证安全越冬,且为翌年枝多花多果多打好基础

因此,苗期是器官分化,奠定丰产基础的关键时期

(2)栽培目标:
幼苗期:主攻早发壮苗(秋发或冬发),要适期早播种,培肥苗床,精细管理,培育大壮苗,适时移栽,提高移栽质量;合理密植,重施基肥,早施苗肥;
越冬期和返青期:主要保苗越冬,要中耕培土,抗旱抗寒,施用腊肥,壮苗稳长,又要防止早薹早花

2、蕾薹期
从现蕾到初花为蕾薹期(也称现蕾抽薹期),一般甘蓝型中迟熟品种为 30d左右

现蕾: 拨开顶端心叶可见幼蕾

全田75%的植株开始现蕾为现蕾期
全田75%的植株开始抽薹为抽薹期
油菜一般在现蕾时(或前,或后),主茎节间开始伸长,当主茎薹高达到10厘米时,称为抽薹


(1)生育特性:
蕾薹期油菜,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同时进行,但以营养生长为主,营养生长表现为根系迅速扩大且活力增强,主茎增高增粗,分枝陆续抽生,叶片数增加,叶面积增大;生殖生长表现为蕾发育长大,花芽数迅速增加,至初花期达最大值(但现蕾以后分化的花芽,多为无效花芽)

因此,蕾薹期是搭好油菜丰产架子的关键时期

(2)栽培目标:
促使油菜达到春壮要求,在秋发、冬发的基础上稳长,防止旺长,以免造成群体过大而不利开花、或根系早衰而导致营养积累不足,以足够的营养积累为开花结角打好基础

这一阶段的主要措施是搞好田间沟系建设,适当施用薹肥,促进根系生长和薹茎、分枝生长
防治病毒病(以治理蚜虫为主)

3、开花期
油菜自初花(始花)到终花为开花期
一般甘蓝型中迟熟品种为25~30d左右

当全田75%的植株主花序基部第一朵花开始开放,为初花期;
全田75%的植株花序完全谢花,为终花期;
全田植株开花最集中的时期称为盛花期,一般在初花后10d左右

(1)生育特性:
开花期是油菜营养生

长和生殖生长都很旺盛的时期,表现为根、茎、叶的生长也在盛花期或终花期达到最大,以后基本停止,进入衰老期;花序不断伸长,大量开花、授粉、受精、形成角果,边开花边结角
因此,开花期是决定油菜角果数和每角粒数的重要时期

(2)栽培目标:
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既要促进营养器官充分生长,根系、茎枝、叶片干重的最大值数值要高,叶面积指数数值要大,又要建立合理群体,保证通风透光,为建立良好的结角层结构打基础

这一阶段的栽培措施是搞好清沟排水,适当根外追肥,防止根系早衰,防治菌核病

4、角果发育成熟期
油菜从终花到角果、种子成熟为角果发育成熟期,一般30d左右

角果--油菜的果实,种子的载体
绿色的角果皮是油菜后期主要光合器官
(1)生育特性:
这一时期,油菜叶片开始死亡,光合器官逐渐为角果取代,角果的光合产物为种子灌浆物质的主要来源

这一时期生殖生长占绝对优势,表现为角果的发育,种子的形成,种子中油分和其他物质的积累等

因此,角果发育成熟期是充实油菜丰产架子,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

(2)栽培目标:
建立油菜合理的结角层群体结构,增加油菜结角层厚度,提高角果皮光合生产力,积累较多的光合产物,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

主要栽培措施是清沟排水,防止倒伏,防治病害,促使油菜活熟不早衰,及时收获,达到丰产丰收

四、油菜器官建成与产量品质形成特点
(一)器官建成
1、种子萌发
种子萌发出苗的影响因素:
油菜种子体积小,易吸水,但出苗条件要适宜,因此整地质量要高

育苗时,苗床应选择水源好、土壤肥沃的田块

直播油菜,要考虑整地质量,也要考虑水分和温度,播种时间不能太迟

2、根系
(1)、甘蓝型油菜和南方甜油菜(白菜型) 根系木质化程度高,后期易早衰

(2)、影响油菜根系生长的因素 土壤温度和肥水条件,影响根系生长,还有地上部光合条件
(3)、根颈 栽培上常将根之上和子叶节下的一小段幼茎称为根颈(脚茎)

其粗细、长短、直立与否是油菜苗期生长强弱的关键重要指标之一;五叶期时,根颈上发生不定根
栽培上要求根颈粗短

3、主茎

油菜主茎,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三个茎段,其特征:
1、主茎茎段
(1)缩茎段
主茎基部,节间短而密集,节上着生长柄叶;冬前生长

缩茎段一般不伸长,但若苗床留苗密度过大,或苗龄过长,或气温过高等不良条件下,缩茎段也可能伸长,形成生长瘦弱的高脚苗

如何预防?(展开讨论)
(2)伸长茎段
于缩茎段之

上,节间下短上长,节上着生短柄叶,返青至始薹阶段生长

栽培上要求尽量控制伸长茎段的长度,因为:油菜下部茎节上的分枝对产量贡献较小,一般不利用;下部节间是抗倒伏的关键;有利于薹茎段和花序轴的伸长

(3)薹茎段
抽薹后生长,着生无柄叶,也是中上部分枝(主要结角分枝)的着生部位

栽培上要求薹茎段节间长度适当,分枝空间分布合理,从而建立高效的结角层结构

主茎茎段长度与施肥和其他栽培技术有关

施肥和其他栽培技术得当,伸长茎段下部节间短,上部节间较长,薹茎节间也长,则表示始薹期早发稳长;若薹前肥料过多,导致伸长茎段过长;薹后少肥,导致薹茎段和花序轴伸长不足,则结角层变薄,产量不高

2、主茎生长
油菜主茎在苗期无明显生长,抽薹后主茎随着生育进程而生长,可分为三个阶段:
1)伸长期 (蕾薹期)
2)充实期(开花期)
3)物质分解转运期(角果发育成熟期)
3、 主茎长势长相
油菜不同时期主茎的长势长相是栽培调控的重要指标
1)平头高度 油菜抽薹时,薹高与自然生长状态的上部几张短柄叶叶尖基本齐平,称"平头",此时的薹高即"平头高度"

不同苗势,平头高度及其经历过程和出现时间有差异,一般旺长苗的短柄叶过长,"平头"出现过迟,而弱苗、小苗或脱力大苗的短柄叶小,"平头"过早出现

适当的平头高度及其出现时间,是"春壮稳长"的标志

2)株高各段长度
适宜为: 主花序段 > 薹茎段 > 伸长茎段
影响株高的因素主要有密度和肥水
密度大,株高相对较短;肥水好,株高增加

3)茎色
茎色反映了菜苗的营养状况和长势

一般紫色和绿色有适当比例,紫色过多、甚至到顶,是为僵苗,全绿色无紫色,是为过嫩过旺;
盛薹期后紫茎消失,为正常,施"临花肥",油菜也不会旺长

(四)叶片
1、叶的类型与功能分组 有子叶和真叶

子叶是幼苗重要的光合器官之一,真叶有三种类型:
(1)长柄叶:一般占主茎总叶数的1/2
着生于缩茎段上,主要功能期在苗期,养分主要供应根系,是直接影响根和缩茎段生长,对茎、叶、分枝、花蕾有影响的一组叶片


(2)短柄叶:着生于伸长茎段上,出现时,油菜已通过感温阶段,抗寒能力开始下降,是一生中面积最大的一组叶片,功能始于越冬期,终于盛花期,养分供应兼顾上下,对各个器官都有作用,是春壮稳长所调控的一组叶片
(3)无柄叶 着生于薹茎段上, 前期几张叶片叶面积较大,缩减迅速,越来越小,功能期在初花后,对角果发育、种子粒重有较大作用

2、叶片形态与总叶


(1)叶片形态
叶片形态除与栽培类型和品种、及叶片类型有关以外,也受密度和肥水条件等影响

一般氮肥多、水分足,密度大,叶片长/宽加大,叶柄也长

化学调节剂(如烯效唑)处理、低温也影响叶片、叶柄长度、宽度和厚度

(2)主茎总叶数
油菜总叶数变化很大,自10~40余片,随品种、播种期、温度、肥水、发育特性(春化与短柄叶出现)而变化

出叶速度与品种、生育阶段(如长柄叶<短柄叶<无柄叶)温度、营养状况、肥水条件有关
总叶数与油菜分枝、花芽分化等密切相关
3、叶色与看苗诊断
叶色变化与栽培种类型、品种、环境条件有关

不良环境条件如低温、干旱、缺肥、病虫害等引起叶色发紫发红,一般先老叶再心叶,先边缘后全叶
看苗诊断时,正常安全越冬苗"紫边绿心"

(五)分枝
1、一次分枝的形成及有效性
油菜是分枝性很强的作物,除了主茎腋芽可以形成一次分枝外,一次分枝上的腋芽还可以再形成二此分枝
二次分枝上的腋芽还可形成三次分枝,依次类推

生产上主要利用一次分枝(占产量的70%)和少部分二次分枝(占产量的5%)

主茎下部腋芽(第10节以下,在越冬前形成)不萌发或只能形成无效分枝

中部腋芽(在越冬期形成)能萌发生长但只有后期萌发的一部分能成为有效分枝;
上部腋芽(在春后形成)一般能生长成为有效分枝;
2分枝抽生次序
油菜主茎上的一次分枝的抽出次序为自下而上

就有效分枝而言,下位分枝生长最快,停止生长时间比中、上位分枝迟,因而下位分枝较长;上位分枝正好相反

3、一次分枝的利用
1)一次分枝与植株营养生长有较大关系,也与生殖生长有同伸关系
因此,在油菜花芽分化前,争取有较旺盛的长势和较好的营养状况,
在抽薹期保持较多的绿叶数,对争取一次分枝数和角果数、粒数有重要意义

2) 一次分枝在油菜产量构成中具有重要地位,但群体中总茎枝数(主茎和一次分枝的数量)应该有适宜的比例

4、影响分枝的主要因素
品种和栽培类型
种植密度
肥料水平
(六)花芽分化

1、分化(开始)时间
油菜花芽分化开始时间,以春性品种早,冬性品种迟;早熟品种早,晚熟品种迟;
2、花芽的有效性
一般现蕾前分化的花芽成为有效花蕾,现蕾后分化的花芽成为无效花蕾
前期有效花芽多,后期少

因此,培育壮苗,促进早发,有利于前期(冬前较少,主要是越冬阶段和返青至现蕾的时期)多分化花芽,形成有效花蕾

3、分化数目
一般单株分化花芽可达1500个以上
但由于花器退化、脱落、部分成为阴角,故结

角数不及分化数的一半

4、影响花芽分化速度和数目的因素
①植株营养状况和养分分配
②温度 ③肥料 ④密度
(七) 开花受精
1、无限总状花序的开花次序
有主花序和分枝花序,一般单株开花数在1000~1600 朵
开花顺序与花芽分化顺序相同:
就一个花序而言,单花从下而上依次开放; 就植株而言,主花序先分化,主花轴先开花,主果轴先结角,然后是一次分枝,再次是二次分枝等

一次分枝则自上而下,依次开始开花(与分枝抽生顺序相反)

2、影响开花受精因素
开花时间,集中于上午8:00~12:00

(1)温度:前日气温高,当日气温高,当日的开花时间早
下雨天,开花时间也早
适宜开花温度范围为10~20℃,最适宜的温度为14~18℃
低温:5~10℃,尚能正常开花,但数量少;5℃以下不能正常开花;遇到0℃左右的低温则会发生冷害,正在开放的花大量脱落,幼蕾发黄,出现花序上分段结实现象;高温: 21~25℃时尚能正常开放,26~30℃时开花数少,脱落多;30℃以上气温则开花受精不正常,结实不良


(2)空气湿度:油菜开花适宜的相对湿度为70~80%
若在60%以下或95%以上,不利于开花;连续阴雨,气温低,花粉管吸水过多而膨胀开裂,影响昆虫传粉等,造成受精结实不正常

3、授粉特性:天然杂交
油菜为天然异交率很高的(常)异花授粉作物,一般白菜型油菜天然异交率为80~90%,芥菜型、甘蓝型为5~15%,最高达40%

因此,不同品种或与其他十字花科作物相临种植时,容易"串粉",导致生物学混杂,引起优良品种退化;
而且即使是商品生产,也因是而导致双低品种的籽实不"双低"

展开讨论:怎样可防止这样的生物混杂?
(八)角果发育与种子形成

1、角果生长发育
全株的角果生长发育顺序同开花顺序

先发育的角果,虽成熟提早天数不多,但发育时间长,角果长,子粒多而饱满

2、花器脱落与不结实
油菜花芽容易发生退化,尤其是后期分化的花芽

蕾(花芽)、花、幼果,都可能发生脱落,不受精、不结实,或结实不良,形成只有角果皮而无种子或只极少的不饱满种子的阴角

油菜单株有效角果数差异大,一般600~1000个,占总花数的50~70%(即结角率)

1)脱落和不结实的形式
①落蕾: ②落花: ③落角:
④不结实: 一般在终花后,更易发生阴角
下部分枝的阴角数大于中部、上部分枝,中部和上部差异不显著
硼的亏缺也是引起萎缩不实的主要原因

阴角发生: 除冷害造成不结实以外,还有下部荫蔽严重,后期角果养分分配不足等原因;
(2)引起脱落和阴角的原因
①生理过程不协

调;②花器发育不正常;
③授粉不充分,受精过程受阻;
④气候不适宜;⑤病虫危害;⑥施肥不当
⑦微量元素亏缺;⑧密度过高

二、油菜品质及其形成
菜籽油品质 、菜籽饼品质、种子含油量
(一)菜籽油品质
脂肪酸组成 是指油脂中各种含脂肪酸的种类和所占的比例

油菜油脂中一般含有:
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
不饱和脂肪酸: 油酸 、亚油酸 、亚麻酸 、 芥酸等

各种脂肪酸积累有明显相关性:油酸和亚油酸有显著正相关;二者与芥酸呈极显著负相关
积累:常规品种: 开花25天后开始出现花生烯酸和芥酸,直至种子成熟,以芥酸为主

低芥酸品种:开花25天后仍以油酸和亚油酸、亚麻酸为主;芥酸合成链受阻(无花生烯酸和芥酸积累)

(二)菜籽饼品质
1、蛋白质
菜籽饼蛋白质含量一般为35~40%,略低于豆饼;但其氨基酸组成比豆饼平衡(Lys 相当,Met 和 Cys 高于豆饼),蛋白质结构和形态优于豆饼,绝大多数为贮藏态的单纯蛋白质,以蛋白体的形式存在,种类以球蛋白最为丰富,其次为精蛋白

2、硫甙
芸薹属植物中的硫甙主要有5种

硫甙本身无毒,但吸水或受潮后,在芥子酶(硫代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分解为毒性很强的产物

经济有效办法:①品种改良;②调优栽培

(三)影响油菜品质的因素
1、油菜油分积累的适宜条件是:温度20~25℃,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大气、土壤湿度适宜
2、增加N肥用量可显著提高种子蛋白质含量,降低种子含油量;
3、增施P、K、S、B肥可提高种子含油量;
4、增施S肥可明显提高种子硫甙含量;
5、在众多影响油菜种子芥酸含量的环境因子中,外源花粉污染是重要因子之一

第三节 油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一、适时早播,培育壮苗,实现秋发
(一)壮苗形态特征
株型矮壮:株型紧凑,叶密集丛生,叶柄和根颈粗短,无高脚苗;
根系发达:主根粗壮,支根、细根多;根系吸收能力强;
叶片多大:叶数多,叶片大而厚;具有本品种固有特征;
无病虫害;叶龄5-6片

(二)培育壮苗技术
培育壮苗的技术要求:

1、留足苗床,精细整地
培育秋发大壮苗,首先要求扩大苗床面积,苗床与大田的比例为1:5~6,不能超过1:8,否则因播种早,温度高,菜苗生长旺盛,而苗床密度大,则易成高脚苗


2、培肥苗床,适时播种
苗床要施足底肥,一般采用粪肥作为面肥施入
亩苗床施猪粪或人粪1000kg左右,使其与表土层拌和(不要深施);磷肥有促进根系发育良好的作用,每亩苗床施过磷酸钙15~25 kg

按照秋发栽培要求,适时早播,如长江下游选择在9月中

旬;播种前进行种子筛选、晒种等种子处理工作,选择饱满大粒种子;精细均匀播种,播种后盖薄层草木灰,以提高土温

3、加强苗床期菜苗管理
(1)油菜幼苗特点及管理原则
5叶期是油菜以器官生长为中心向以营养积累为中心的转折期

苗床管理应当根据油菜幼苗期的生长特点,采取"促进一控制一促进"的管理原则:
即从播种到出苗后3、4片真叶之前,要精细管理,促使出苗整齐,生长健壮,做到"前促";
5叶期后要采取控制措施,进行炼苗,防止地上部分徒长,促进根系发育;即"前促后控",直到移栽,保证菜苗老健移栽
这样移栽后,植伤少,活棵快,减少死叶数量

若菜苗叶片发红(紫),僵苗不发,呈现明显缺氮特征,可在移栽前5~7天施速效N肥或腐熟人粪尿等,使菜苗吸收后在苗床期并不立刻转嫩,在移栽大田后迅速利用、健壮生长

(2)苗床管理主要措施:
A)早追肥;
B)早间苗、定苗;要求留苗密度90~100 棵/m2

C)勤灌水、排水;
D)防治病虫害;如发现有病虫,在栽前3天统一防治一遍,保健苗入田

E)化学调控:在菜苗3叶1心期,喷施多效唑,每亩苗床 40~50 g

F)施"送嫁肥"
可在移栽前5~7天施速效N肥或腐熟人粪尿等
促发新根,促进活棵


二、合理密植,提高移栽质量,保证收获密度
(一)合理密植
原则:
1)提高产量
2)利于农作和适应机械化
3)利于抗倒伏和抗病性
(二)提高移栽质量
移栽质量,包括移栽时间,移栽规格,移栽管理,成活率,活棵和幼苗生长的措施等


1、移栽规格要求
移栽时间:影响因素主要为茬口和苗龄
一般油菜在5~6叶移栽(秧龄25~30天)
如播种早,秧龄短;播种迟,秧龄可长些
一般在10月下旬全部移栽完毕

菜苗移栽,可带土或不带土,移栽前一天浇水湿润苗床,以便取苗时不伤根或少伤根

按计划规格,保证行株距、深浅一致,栽插时要求大小苗分级移栽,随拔随栽,及时施肥浇水,促进活棵和幼苗生长
菜苗移栽时,必须栽紧栽直,根不卷曲,栽插深度以不埋没菜心为度

2、移栽时的肥水管理
油菜基肥:N占70%,P、K100%,应多施用有机肥

因移栽时油菜根系不带土或带土很少,很容易与肥料直接接触,应特别注意移栽时,速效氮肥如尿素、碳铵等,不可直接与作物根系接触,以免烧苗;
如果发生轻微烧苗,可及时采取浇水洗肥等措施,并及时补缺
若烧苗严重,应重新移栽


三、科学施肥,提高菜苗氮素含量,促进早发
(一)油菜需肥规律
1、氮肥:
优质油菜应早施、多施N肥
用量:在中等肥力田块上,
250kg产量水平

~ 纯N 30kg
200kg产量水平 ~ 纯N 20kg
时期:基:苗:薹=5:3:2
2、磷、钾肥:
要适当多施,以促使其健壮生长

用量:在中等肥力田块上,
250kg产量水平 ~ P2O515kg K2O 25kg
200kg产量水平 ~ P2O510kg K2O 15kg

氮、磷肥供需平衡,而钾肥供少于需求量

3、硼肥:
亩施1.0~2.0 kg硼肥,基本上满足了亩产200~250 kg左右菜籽所需要的营养成分,
明显特点是:磷、钾、硼的用量,优质油菜比过去的普通油菜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4、硫肥:
硫是油菜需求较大的元素,但由于硫对油菜硫甙的含量有显著正相关,一般优质油菜高产栽培中,硫应控制用量:
可在苗期和蕾薹期根外喷施0.5% ZnSO4 两次,促进生长

如果土壤比较缺硫,可适量施用,在苗期追施 K2SO4 5kg/667m2

四、加强田间土壤水分管理,防止干旱和涝渍危害
长江流域油菜生产,应该把清沟降渍、预防湿害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预防春后湿害主要措施是:
1)开好沟,深沟高畦,三沟配套,沟沟相通,田无积水;
2)增施有机肥,补充磷钾肥,勤松土,深中耕;
3)早定苗,细松土,施磷肥促发根

五、防止油菜冻害、早薹早花、分段结实和花器脱落
1、冻害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除不正常的极端低温外,主要原因有:
1)品种与播期不适
2)耕作方式不适
3)施肥不当
1、冻害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1)选择合适的品种与适宜的播期;
(2)采取适当的耕作方式;
(3)合理施肥;
(4)适当增加密度
(5)喷施多效唑;
(6)根部培土、行间覆土、株体盖草;
(7)灌水抗旱防冻;
(8)留高前茬收割高度

2、防止冷害和早薹早花的措施
(1)选择适宜品种和适宜播期
(2)中耕松土、培土壅根
(3)及时追施速效氮肥
(4)及时摘薹
3、预防油菜落蕾落花、分段结实的措施
1)选用抗寒性较强的品种--根据品种生育特性,合理安排播种期,使初花期尽可能处于当地适宜的开花期内,以减轻或预防因不良气候引起的花蕾大量脱落


2)搞好油菜各生育期的栽培管理,培育壮苗,在春后使油菜达到春发稳长的目标
做到合理配方施肥,并重视磷、钾、硼肥的施用,增强植株抗寒能力,协调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减少花蕾脱落

3、预防油菜落蕾落花、分段结实的措施
3)在0℃以下低温来临前,及时灌水,防止干冻,以免植株细胞脱水过快使冻害加剧
此外,在寒潮来临前,可抢施稀粪水,以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浓度,使土地不易结冻


4)对薹部严重受冻的油菜,选择晴天温度高时摘薹或割薹,追施速效氮

肥,以促进下部分枝生长,增加角果数,减少产量损失

六、加强病虫草害防治
病害:分布面广而危害严重的主要是菌核病,其次是病毒病;分布面广而危害较低或分布范围较窄而危害严重的有霜霉病、白锈病、萎缩不实病(缺硼引起的生理病害)以及软腐病等

虫害:蚜虫和菜青虫
菌核病
第四节 当前主推的油菜栽培技术

一、双低油菜高产保优栽培技术
双低油菜是指菜籽油中芥酸含量和菜粕中硫代葡萄糖甙含量达到国家标准的优质油菜
发展双低油菜对促进人体健康和发展畜牧业生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油菜是常异花授粉作物,极易串花授粉,导致菜籽品质下降
生产上只有推广普及双低油菜保优配套栽培技术才能保证商品菜籽和菜粕符合双低标准,达到保优高产、增产增收的目的
技术要点:双低油菜保优高产栽培技术是集优化区域布局、连片种植、良种筛选、培育壮苗、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田间管理以及单收单储等于一体的综合保优高产技术,其主要内容有:
(一)选用优良品种

选择高产、多抗的双低油菜品种,长江上游地区可从油研、蓉油、川油、蜀杂以及渝黄等双低优质品种中选用生育期适宜的品种
中游地区可选用华杂、中油杂、中双、华双、湘杂油等系列品种
下游地区可选用扬油6号、宁油14、苏油1号、浙双72、沪油16等品种

(二)集中连片种植

禁止与非优质品种插花种植,保证双低品种集中连片,有条件的地方争取一乡一品
实行统一供种,区域化布局,以推进油菜双低化进程

选择地势平坦、肥力中上等、符合无公害耕地质量标准、灌排方便、前茬非十字花科作物的田块种植

(三)适时早播,培育壮苗
适时早播能充分利用温、光、水、气等自然资源,培育壮苗,安全越冬
我省育苗移栽播期:两熟制地区9月中旬播种,三熟制地区9月中、下旬播种,苗龄30-40天
苗床与大田比以1:5-6为好,每亩苗床播0.4-0.5公斤种子
苗床应施足底肥,足墒播种,苗床应防旱、防涝、防板结,力争苗齐、苗匀、苗壮
出苗后间除丛生苗,三叶期定苗,每平方米留苗120-130株
为培育矮壮苗和防止高脚苗发生,可于三叶期叶面喷施烯效唑溶液
同时要加强苗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
于移栽前1周,施送嫁肥,起苗前一天浇透水,以便菜苗带土移栽,苗床上的底脚苗一定要废弃

(四)开好三沟,精细整地
前茬收获后及时耕翻开沟做畦,施好基肥
旱地一般畦宽2-3米,稻田一般畦宽1.5-2米,沟宽20-25厘米,沟深20-30厘米,田块较大时要开好中沟,做到"三沟"配套

(五)适时

移栽,合理密植
苗龄35-40天开始移栽
根据土壤肥力水平、移栽方式、茬口早晚确定最佳移栽密度,一般每亩8000-10000株
栽后浇足活棵水,缩短缓苗期

(六)配方施肥,必施硼肥
前茬收获后要结合整地施足底肥,一般大田总施肥量每亩折纯氮为15-20公斤,五氧化二磷8-10公斤,氧化钾10-12公斤
高产示范田要适当增施肥料,特别是有机肥
其中,按总施氮的50%、磷、钾肥总量的80%作基肥,其余肥料用作追肥
另外,每亩需底施硼砂0.5-0.75公斤,苗期和蕾薹期要用优质高效硼肥进行叶面追肥

(七)防治田间病虫草害
苗床期应重点防治菜青虫和蚜虫
苗期根据田间草情草相采用人工或化学药剂防治杂草
初花期和盛花期要及时防治菌核病,5-7天后再防治一次
一般每亩可用50%福·菌核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40%菌核净100-120克兑水均匀喷施

(八)及时清理三沟,防渍排涝

移栽结束后和冬、春季进行内、外三沟整修和清理工作,确保沟沟相通,旱能灌涝能排

(九)化控防旺,覆草增温防冻
一般在11月底到12月初(越冬初期)对旺长田块每亩用多效唑30g左右对水40kg喷雾,大壮苗多喷,小弱苗少喷,控旺促壮,保苗安全越冬

同时结合施用腊肥进行培土壅根防冻
有条件地区可采用稻草覆盖,每亩覆草200~300kg,增温防冻抑草

(十)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在播种前用41%农达水剂300毫升对水30千克或乙草胺80-100毫升对水15~20千克进行地表喷雾扑杀,或者在11月中下旬前、日均温在5~8℃以上、3叶期前后用12.5%的盖草能乳油50毫升或10%高特克乳油150毫升对水30千克分别防治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
草情未得到控制的,春节后要进行二次补治
油菜初花期每亩用50%福菌核80g或其他复配剂对水40~50kg进行均匀喷雾,防治菌核病,药后5~7天再喷一次
田间有蚜虫株率达20%、百株蚜量300头以上时,及时用药喷雾防治

(十一)适时收获,防止混杂,安全贮藏

在植株主轴角果有80%转为枇杷黄色时利用早晨或傍晚时进行,开镰收割
将割倒油菜运至场地堆积2~3天后摊晒1~2天再脱粒,扬净晒干(含水量小于9%)进仓
在收获、运输、脱粒、仓储过程中做到单收、单放,防止机械混杂
严禁与其他有异味、有毒、有害、腐蚀性的物品混运混贮,仓储消毒、熏蒸药剂应符合国家有关食品卫生安全的规定

二、双低油菜稻田板茬免耕移栽技术
(一)培育壮苗
选择土壤疏松肥沃、灌排方便的旱地,精细整地、精细播种,全苗后及时进行苗床管理,培育壮苗

(二)开沟覆厢
水稻收割前及时排水,以田间不见明水为宜


收获后立即挖好"三沟",做到三沟配套,灌排畅通,能灌能排
开沟土打碎均匀覆盖厢面

(三)化学除草
根据杂草发生规律选择适宜的防治时间与药剂进行化学除草

(四)抢墒移栽
一是施足基肥
根据土壤供肥能力以及移栽期的早迟,合理施用基肥,基肥一般占总施肥量的50%-60%
中等肥力土壤,基肥每亩施农家肥30-45立方米,饼肥50-60公斤;化肥折纯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5-7公斤、氧化钾4-6公斤,硼砂0.5-0.75公斤
二是适期早栽
根据品种特性、土壤条件,适期抢早移栽
移栽密度一般为8000-12000株
三是保证移栽质量
坚持大小苗分级移栽,移栽后浇足定根水,切忌大水漫灌

(五)大田管理
板茬移栽油菜根系浅、后期易早衰,因此要早管促早发稳长
一是苗期
根据苗情施好苗肥和腊肥,适时中耕松土,培土壅根,减轻冻害
及时观察苗期虫害,进行早期低毒高效药剂防治
对秋发早、长势旺的油菜,在11月中下旬可用多效唑进行化控,有利于壮苗抗冻
二是蕾薹期
要根据油菜长势重施薹肥,特别是苗体偏小的田块要提前施用,苗体较大且落黄不明显的田块,要适当推迟施用,并减少用量
三是花角期
结合菌核病防治,搞好叶面施肥

三、双低油菜"一菜两用"高效栽培模式
模式简介:
该模式是油菜在一个生长周期内先在苔期收获菜苔作蔬菜食用后,再在成熟期收获油菜籽,从而实现"一菜两收"
双低油菜苔一般为元月下旬至2月上旬采摘,迟于红菜苔而早于春季白菜苔,此时又正是春节期的蔬菜短缺季,市场潜力大
该模式充分利用了优质油菜的可食特性和油菜的再生特点,提高了油菜的生物学产量和利用价值
该模式适合长江流域城郊型两熟制油菜产区
技术要点:
 (一)选用良种
选择生育期较早、苗期生长势旺、冬发春发能力强的双低油菜品种及高纯度、低代别的优质油菜种源
中双10号、中双9号、中油杂10号、11号,秦油7号等双低油菜品种均适宜一菜两用,一种双收

 1.2适时早播早栽、合理密植

双低油菜一菜两用高效栽培技术的关键是要立足于"早"字,以早管促早发,以早发促早苔,以早苔促双高产,以高产促高效
以9月上中旬播种、10月上中旬移栽为宜
移栽密度以7000~8000/667 m2为宜,过密或过稀菜苔外观及食用品质难保证

 1.3科学掌握摘苔标准和时期

为了兼顾菜苔和油菜两种产量,必须把握摘苔的标准:在菜苔抽出25-30高时,摘苔15-20最为适宜,菜苔产量一般在200-300kg/667 m2,油菜籽产量比未摘苔的不减产甚至略有增产
早春摘苔一般在2月上中旬,早播早发的田块可

提前到元月下旬摘苔
在摘苔前3~5天亩施尿素5~7.5kg

1.4科学施肥

做到底肥、追肥、腊肥、苔肥并重
大田底肥亩施碳铵50-6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氯化钾10-15公斤、持力硼200-300克或油菜专用肥40-50公斤加持力硼200克
移栽活棵后亩追尿素5公斤提苗
冬至前后亩压土杂肥60担加尿素10公斤作腊肥施用
在摘苔前7-10天亩施尿素5-7.5公斤
蕾苔期抓好"三喷":每亩每次用磷酸二氢钾150克、速乐硼30克、尿素500克兑水50公斤进行叶面喷肥2-3次

1.5花期注意防治菌核病

实施油菜"一菜两用"栽培技术田,油菜分枝多,田间通风透光稍差,菌核病可能偏重发生,应注意防治

四、油菜机械开沟盖土免耕直播技术
油菜免耕直播机开沟栽培技术是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直接在稻板茬上施肥、撒播种子,然后在土壤宜耕期用开沟机开沟覆土,并将土均匀抛撒在畦面上的一种轻型种植方式
2004年6月通过安徽省科技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该技术实现了油菜板茬施肥播种后的免耕、开沟、土层覆盖等作业一次性完成,技术先进、省工节本,有利于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有利于油菜种植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一)适时早播
一季稻收获后即能播种,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为适宜播种期
播种方式为撒播
每亩播种量120克,掺细土或细沙拌匀,均匀撒在本田中,再将肥料撒入田内,如果用三元复合肥做基肥的,也可将种子与肥料混合均匀,一起撒下,可提高工效

(二)注重施用基肥,合理施用薹肥
根据田间肥力状况及苗情,合理施肥
一般每亩施用氮磷钾复合肥40公斤、硼砂0.5-1公斤、农家土杂肥1000公斤作基肥,有条件的地方可施用配方肥
油菜薹高达5-10厘米时,根据苗情合理施用薹肥,一般每亩施用尿素5-10公斤

(三)开沟抛土,确保覆盖质量
土壤湿度在70%左右为最佳开沟期,以保证抛土细碎均匀,有利于出苗
如果湿度过大,土层粘重,不能均匀覆土盖种,不利于出苗,湿度过小,泥土过干,不利于操作
畦面宽150厘米,如果畦面过宽,覆土厚度不够,而且中间低容易积水,不利于后期管理;畦面过窄,则覆土过厚,也不利于出苗
沟宽20厘米,沟深15厘米,将土均匀地覆盖在种子和肥料上,覆土厚度2.5厘米左右
同时要开好腰沟、围沟,做到沟沟相通,方便排灌,有利于油菜生长
每亩播量约为0.2-0.3公斤,播后浅耙盖籽

开沟机械与方法:以12-15马力的手扶拖拉机为动力,与1KL18型开沟起垄机相配套,同步完成开沟、抛土等工序, 该机能保证沟宽25厘米,沟深20厘米,抛土幅宽2.5米以上
1台机械每天开

沟40亩,每亩开沟费用15元

(四)灌水促全苗、化杀除杂草
播种后及时灌平沟水,促进种子发芽出苗,提高出苗整齐度,切忌漫灌
同时根据当地杂草发生规律选择适宜时期及除草剂消灭行间杂草
每亩用乙草胺120克,喷施厢面,封闭杂草
间苗结束后进行化学除草,禾本科杂草用"高效盖草能"或"精克草能"进行防除;阔叶类杂草用"高特克"或"好施多"等进行防除

(五)加强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
一是间苗定苗
在2-3叶期时要及早间苗,4-5叶期前后,根据田间苗情长势和施肥水平定苗,一般每亩留苗1.8-2.5万株
二是化学调控
对长势旺的油菜在11月底到12月初,每亩用15%多效唑40-50克,兑水50公斤喷雾
三是防病治虫
对油菜菌核病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除采取合理轮作、种子处理、清沟排渍、降低湿度等措施外,一般在初花期及盛花期每亩可用50%福·菌核可湿性粉剂80-100克或40%菌核净100-120克兑水均匀喷施1-2次

五、油菜低温冻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选用抗冻油菜品种
在沿淮和江淮丘陵地区,选用省农委主推的耐寒抗冻的偏冬性或半冬性油菜品种

(二)适时播种,培育壮苗
播种期一般在9月15日-10月17日
苗期要合理施肥,培育越冬壮苗
对长势较差的田块要适当增加追肥的施用量,促进早发壮苗;对长势偏旺的要适当控制氮肥、增加磷肥和钾肥的施用量,并喷施多效唑抑制过旺生长

(三)推广朝阳沟移栽
油菜采取朝阳沟向阳坡移栽,蓄水保墒,背风向阳,有利于减轻冷空气对油菜植株的直接伤害

(四)科学施肥
生产上,一般氮肥应早施,既能促进油菜早活棵,早发苗,又能确保越冬时生长老健;增施磷钾肥,可使油菜细胞机械组织加厚,增强抗冻能力
增施有机肥还具有防冻保暖作用
对由于晚栽、晚播等而形成的弱苗,应早施提苗肥,如将人畜粪便加水浇施菜苗等,还要早施腊肥,壅培幼苗,有利于增强防冻能力

(五)中耕培土,清沟沥水
中耕松土,培土壅根,可以改善油菜田土壤环境,调节土壤湿度,提高地温,还可以防止倒伏,减轻草害及菌核病的危害
中耕的深度应因油菜长势不同而异,一般应先浅后深,对长势旺的地块宜深锄,长势弱的地块宜浅锄,在越冬前结合中耕培土壅根
另外,我省春季低温阴雨发生比较频繁,因此,开好"三沟",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根系的健壮生长,能提高油菜的素质,有利于减轻倒春寒对油菜的影响

(六)增加覆盖物
冬前用土杂肥、草木灰、作物秸秆等覆盖油菜苗,可以保持地温相对稳定,减少叶面蒸腾,避免

冷空气对叶片的直接伤害,还可以弥合土缝,防止漏风吊苗
如覆盖稻草,每亩200-300公斤,既保墒防冻,又增加土壤有机质
覆盖在畦面上的稻草,遇到降雨能自然落实,一般不影响油菜的光合作用

(七)喷施多效唑
对因播栽早、长势旺、有徒长趋势的油菜地块,在12月20日前后喷施多效唑溶液,可以使植株敦实,叶色变绿,预防或减轻冻害
喷施方法:每亩用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60g,对水60kg均匀喷施叶片,注意不漏喷、不重喷

(八)摘苔促冻后生长,减轻冻害损失
低温冰冻天气过后,应及时清理厢沟、腰沟、围沟,排除雪水、降低田间湿度,促进油菜生长
对已经受冻的早薹油菜,融冻后应在晴天及时摘除冻薹,以促进基部分枝生长,切忌雨天进行,以免造成伤口腐烂
要及时清除呈明显水渍状的冻伤叶片,防止冻伤累及整个植株,对明显变白或干枯的叶片要及时摘除
根据苗情长势,可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左右,结合硼肥1两、磷酸二氢钾2两、多菌灵3两混合后兑水50公斤,在晴天均匀喷雾,促进生长,预防次生病害的暴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