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设计史与艺术史的关联》04设计史学小史

《设计史与艺术史的关联》04设计史学小史

《设计史与艺术史的关联》04设计史学小史
《设计史与艺术史的关联》04设计史学小史

设计史学小史

尽管人类设计行为的发生同智人的历史一样久远,1 可是对于设计史的研究只是20世

纪下半叶以来的事情。。1977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Design History Society ),这一组织的出现标志着设计史正式从装饰艺术史或实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门新学科。各大学的艺术史系也将设计史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供给学生。不过直到目前,设计史仍然被视作与艺术史和建筑史有着最为密切的学科联系。这一方面是因为许多艺术家和建筑师同时又充当设计师的角色,以及艺术与建筑给设计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和图像材料,另一方面是因为直至今天,设计史家通常又是艺术史家和建筑史家。

一、设计史研究的先驱

1.中国设计史研究的早期尝试

从学科史的意义来讲,清代乾隆年间朱琰(生平不详)撰述的《陶说》六卷(初刊于1774年),可以视作世界上第一部设计史类的专著。2 该著对各个时代陶、瓷器的形制及分类,制瓷的名窑,釉色的变迁,装饰的进步,产品的特色和治瓷名家等方面均有历史的记述。

而清代阮元(1764-1849)撰写的《畴人传》(1799),则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设计师的传记。“畴人”在古代中国指的是从事天文、历法、仪器、星占等术业的人,古人讲“家业世世相传为畴”,说的就是“畴人”所从事的术业多为子承父业。阮元撰《畴人传》历时四年,书中记录自上古至乾隆末年的二百四十三位天文、历法、算学家,另有三十七位西洋学者。内容涉及历代天文、历法、推算资料、论天学说、仪器制度以及算学等方面。星占之学则未予收入。《畴人传》的刊行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部纪传体科技史和第一部科学家和设计师传记。3 清朝后期的罗士琳又撰《畴人传续编》六卷(1840),人物收至道光初年。1886年,诸可宝撰《畴人传三编》七卷,人物收至光绪初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黄钟骏更撰《畴人传四编》十二卷,此《四编》收录标准放宽至包括一些主要占星家和其他学者。以上三部续书仿阮元体裁,共收六百余人。4 不过,“艺术”和“工艺”的说法还没有在那时的汉语中流行,更不谈“设计”的概念了。但阮元等人的努力,本质上正是为我们今天称为“设计师”的人物树碑立传;因此,它在史学史的意义上完全可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媲美。另有晚清文人陈作霖(1837-1920)写有一篇“中国机器学家考”,5 亦可见当时西学东渐之风影响到旧式文人对传统文化中设计师地位的看法。

2.西方设计史研究的开拓者桑佩尔与李格尔

德国建筑师、教育家和作家戈特弗里德·桑佩尔(Gottfried

Semper ,1803-1879),既是德国和奥地利新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的

主要实践者之一,又是设计史研究的先驱者。他有关视觉艺术的形

式、技术和风格的理论著述,不仅对19世纪的建筑和艺术理论产生

了持久的影响,更是影响到之后的设计史研究。

桑佩尔曾在慕尼黑和巴黎学习建筑学,1826至1830年前往意大

利和希腊研究古典建筑,1834至1849年在德累斯顿从事建筑业务。

后因参加1848年的大革命而被迫流亡巴黎和伦敦。50年代,他为伦 1 智人(homo sapiens ),现代人的学名;人类学家们一致认为智人出现于20万年前(详见Marilyn Stokstad 主编的Art History , 2nd ed., New Y ork, 2002)。

2 朱琰:《陶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

3 阮元:《畴人传》,上海:商务印书舘,1935年。

4 《中国古代科技行实会纂》(全4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

5 清陈作霖:《可园文存》,《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二十九辑》,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戈特弗里德·桑佩尔

敦1851年的大博览会筹备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由此开始了他对工业艺术(industrial arts )空前的历史研究。他对建筑和工艺美术所作的系统和高度类型化的研究,以及追踪建筑和工艺美术的风格历史与功能、技术和材料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他在1860至1863年期间出版了极富思辨性的两卷本巨著《工艺美术与建筑艺术的风格》(Der Stil in den technischen und tektonischen künsten )。在该著中,桑佩尔讨论了纺织品、陶制品、挂毯、砖石建筑和金属制品的发展,认为工匠们创造的装饰形式早于建筑的装饰。他着重探讨装饰与功能之间的适当联系,强调技术的合理性是风格的根源,而风格的定型和变化又是由地域、气候、时代、习俗,更重要的是由材料和功能等各种因素所决定的。他年轻时便对当时的考古发现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当时人们发现古代建筑都是着色的,而新古典派学者们所珍视的古建筑大理石上的白色,其实是颜色脱落而造成的。这种兴趣使他终生都在捍卫和解释古建筑墙壁的装饰处理,阐述色彩在装饰艺术和建筑中的应用。

在艺术史观上桑佩尔认为:艺术是一个生物性的功能组织,从远古直至当代的艺术历史则是一个连续、线性的发展过程。由此,他被学者们视为将达尔文进化论运用于艺术史研究的第一人。通常被人们视为纯粹的艺术材料主义(artistic materialism )理论家的桑佩尔,一直打算在后期的写作里重点讨论人类创造行为在形式发展中的作用,虽然并未完成,但这一想法与现代的设计史研究极为接近。不过,人们认为他主张“技术、材料和功能决定风格”的所谓艺术材料主义,甚至影响到后来出现的现代建筑。在设计实践方面,桑佩尔于1855至1871年先后担任苏黎世技术学院建筑系和约斯坦建筑学校的主任,1871至1876年参与维也纳改建工作。他的设计作品主要有德累斯顿歌剧院(1837-1841)、苏黎世技术学院(1858-1864)、维也纳的两座皇家博物院(1872-1881)。6

在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奥地利著名艺术史家、维也纳

艺术史学派(The Vienna School of Art History )的主要代表阿洛

伊斯·李格尔(Alois Riegl, 1858-1905),继续对设计史的课题

作出了对20世纪有着深远影响的研究。李格尔曾在维也纳的奥

地利历史研究院(Institut fu roesterrechische Geschichtsforschung )

这所有光荣传统的学院里受过严格训练。28岁那年,他进入奥

地利艺术和工业博物馆(Oesterreichische Museum fur Kunst und

Industrie )担任纺织品部管理员。该博物馆是按照伦敦南肯辛顿

博物馆(London ’s South Kensington Museum ),现称维多利亚

与阿尔伯特博物馆(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的式样建

造的展览中心。在博物馆里,李格尔大部分工作是为东方地毯编写目录,这使他有机会练就了描述分析那些精巧复杂图案的

过人本领。这段时间里,他所做的研究无论从职业上还是思想

上,都与当时盛行于维也纳的艺术和工艺运动并行一致。1889年,31岁的李格尔成功地取得了在大学任教的职位。他在1890至1891年间讲授装饰艺术史,《风格问题:装饰艺术史的基础》(Stifragen, Grundlegungen zu einer Geschichte der Ornamentik ,1893)就是新工作带来的第一本著作。

在这部著作里,李格尔通过对埃及莲花(lotus )纹样、棕榈叶(palmette )纹样、希腊莨苕(Acanthus )纹样和阿拉伯(Arabesque )纹样的研究,演绎出一个对现代文学、艺术和历史研究影响深远的概念——“艺术意志”(Kunstwollen )。这一概念可英译作“artistic intention ”(艺术意图)、“intentionality ”(目的性)、“will ”(意志)等。这个词意指艺术家或某个时代所面对的艺术问题以及企图解决这些问题的、目的性明确的冲动。由此他认为, 6 有关桑佩尔的理论,可见 Gottfried Semper: The Four Elements of Architecture and Other Writings , trans. by W. Hermann and H. F. Mallgrave, with intro. by H. F. Mallgrav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阿洛伊斯·李格尔

“艺术意志”是艺术风格发展中的主要推动因素,因而艺术风格的发展动力来自艺术内部。西方从18世纪确立艺术史学科一直到李格尔的时代,许多艺术史家都把艺术的发展看作是三段式:产生期、鼎盛期、衰微期;针对这种艺术史研究中传统生物学的隐喻,李格尔却认为,从一个时期向另一个时期的转变不是衰退而是单线的进化。李格尔以对非古典时期艺术的研究来支持自己的风格理论:所有阶段的艺术都具有同等的意义。在这部著作中,李格尔更大的学术抱负形成了一个大胆的历史论题:他声称,从古埃及王国到伊斯兰世界(继而直到现在),装饰艺术历史都有着从未间断的连续性。更为明确地说,李格尔从一些外表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的基本母题之永恒性里看到了这种连续性。虽然外表的变化范围能够从最抽象的概括到最写实的描述,但无论是棕榈叶饰、玫瑰花饰、波浪线,还是植物卷须,或者锯齿纹,我们都可以透过各种衍变辨认出它们的基本图式。于是,李格尔把装饰艺术的历史设想为少数几个基本母题无休止、持续和不由自主地重复。在漫长的岁月中,只是由于人类不同族群的介入,才出现了新的母题。比如卷须饰(Tendril ),便是从迈锡尼文化传入、并融入埃及和古代近东传统的波浪线基本母题而成为波浪形卷须饰(Undulating Tendril )。李格尔认为,基本母题的内核具有不间断的历史连续性,它为艺术意志的独立性、艺术的不可简约性和艺术自由提供了保证。《风格问题》陈述了李格尔极具形式主义的观点:少数几个相同母题的不断重复,其中所具有的不间断历史连续性与无止境创新之间的交织,暗示出艺术是完全独立于外在环境与其他人类行为的。

《风格问题》是一本辩论性著作。它主要抨击桑佩尔的追随者们所捍卫的艺术材料主义论点,即装饰品的形式取决于生产技术和材料性质,对编织工艺而言尤其如此。另一方面,李格尔也反对模仿说,该学说主张植物装饰来自对自然形式的自发模仿或转换,而风格化处理则属于伴随现象。虽然李格尔对这一观点的批评不像对“材料主义”理论的抨击那样贯穿全书,但对他来说却是极为重要的,并在后来的岁月中以持久的精力探究这一问题。在李格尔眼里,这两个相对立的理论同样有害,它们都把装饰艺术的产品与装饰艺术史——这一自身独立的历史分离开来。李格尔的理论标志着人们从关注影响艺术作品的外在力量转入注意艺术家个人的创造行为本身。从学科发展史的视角来看,李格尔通过《风格问题》,首次清除了横隔在大艺术(major arts )和小艺术(minor arts 或the lesser arts )之间的界线,同时也清除了传统的经典风格与所谓衰退风格之间的界线。李格尔的“艺术意志”最急于向我们说明的是人类精神中自主和自由的审美欲望。7

二、现代主义与设计史学科的确立

1.吉迪恩的贡献

对20世纪以来的设计史研究影响极大、并最终导致设

计史成为一门学科的重要人物是瑞士建筑史学家西格弗

里德·吉迪恩(Sigfried Giedion, 1888-1968)。吉迪恩曾

受业于瑞士著名的艺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lfflin, 1864-1945),后来也曾任苏黎世大学的艺术史

教授。沃尔夫林对艺术品所作的形式分析以及对“无名的

艺术史”的提倡,8

无疑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这位学生,使

得吉迪恩后来致力于研究“无名的技术史”。

作为现代建筑的主要倡导者,吉迪恩从“国际现代建

7 有关李格尔的理论,详见阿洛瓦·里格尔:《风格问题——装饰艺术史的基础》,刘景联、李薇蔓译,邵宏校,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A. 李格尔:《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陈平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以及陈平:《李格尔与艺术科学》,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 8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美术史的基本概念》,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西格弗里德·吉迪恩

筑协会”(CIAM )创立之始(1928年)直至1956年解散,一直担任着该组织的秘书长,且与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交往甚深。其间,他还在大洋彼岸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任教。他于哈佛大学的系列演讲向我们表明,他已脱离了19世纪德语国家艺术材料主义的艺术史传统,转而坚持“无名的技术史”与“个体的创造史”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技术的因素应当受到历史学家的关注。他所著的《空间、时间与建筑:新传统的成长》(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 The Growth of a New Tradition ,1941),成为现代建筑史的标准读本,其中有关建筑“内空间”和“外空间”的概念,对50年代以来的当代艺术影响甚大。而他1948年出版的《机械化指挥:对无名史的贡献》(Mechanization Takes Command :A Contribution to Anonymous History ,1948), 则为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设计史写作提供了全新的设计史学基础。

吉迪恩在这部对形成设计史学科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著作里强调:现代世界及其人造物一直受到科技与工业进步的持续影响,对设计史的研究应当引入更为广阔的文化研究方法。他在书中做了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个案分析:他仔细考察了芝加哥屠宰场的发展历史,并提出建议将屠宰场的传送带方式引入到现代工业中去。现代工业中传送带的运用,正是与他的这一考察有直接的联系。吉迪恩在书中还对弹簧锁和柯尔特左轮手枪做过认真的个案考察。他独特的研究方式至今仍影响着西方学术界对设计史的研究。9

2.现代主义思潮中的营造学社

在这一时期的中国,与吉迪恩的活动几乎同时、且

显然受到西方美术思潮影响的,是《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在20世纪30年代为确立中国建筑史而作出的重要贡献。

该刊从1932年3月出版的第三卷第一期开始,到1936年9

月出版的第六卷第三期,陆续发表了由曾任译学馆监督、

后创立中国营造学社的光绪举人朱启钤(1872-1964)

辑录、古典文学家梁启雄和建筑学家刘敦桢校补的《哲

匠录》,其中包括营造类、叠山类、攻守具、造像类等四

大类,“肇自唐虞,迄于近代”有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

四百余人。该书意欲“一洗道器分途、重士轻工之固习,”

为“凡于工艺上曾著一事、传一艺、显一计、立一言若,以其于人类文化有所贡献”诸匠立传。10

3.佩夫斯纳与设计史研究

比吉迪恩年少14岁的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

1902-1983),是20世纪另一位设计史领域的领军人物。佩夫斯纳出

生于德国的莱比锡,1924年获莱比锡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1933年

为躲避德国纳粹的迫害逃到英国,不久便成为英国最著名的艺术史

家、建筑与设计史家。1936年,他在英国出版了他的成名作《现代

运动的先驱:从威廉·莫里斯到沃尔特·格罗皮乌斯》[(Pioneers of

Modern Moment: From William Morris to Walter Gropius );但在该书

于1949年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再版时,他对书名作出了具有学科 9 基提恩[Sigfried Giedion ]:《时空与建筑》[Space ,Time and Architecture ],刘英译,台北:银来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Sigfried Giedion: Mechanization Takes Command :A Contribution to Anonymous History ,New York: W. W. Norton, 1948.

10 杨永生编:《哲匠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朱启钤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

意义的改动:《现代设计的先驱:从威廉·莫里斯到沃尔特·格罗皮乌斯》(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From William Morris to Walter Gropius),第一次用“设计”这一概念来概括整个现代艺术运动的特征。

佩夫斯纳的《现代设计的先驱》不仅开了设计史研究的先河,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部著作在公众的心目中创造了有关设计史的概念,进而影响了公众对于设计的趣味和观念,并开创性地推动建筑史和设计史成为严肃的学术研究。他从社会艺术史的研究角度出发,其所持的研究角度不仅影响了艺术史家,更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职业设计史家。该著作为现代设计的宣言书,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方大学里设计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籍。

在他的另一部著作《欧洲建筑纲要》(An Outline of European Architecture,1942)一书里,佩夫斯纳进一步强调材料与技术的重要意义,把功能主义的道德看作是超越历史风格并表现了现代社会无阶级差别和反特权的性质。对他来说,“没有个人崇拜”,是赞美一座现代建筑的典型术语。1968年,他又出版《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The Sources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Design),书中涉及的领域包括视觉艺术中的科学、技术、大众运输、成批生产和大量消费、大众传播,并且突出地强调了用于公众的建筑与设计,及其所使用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他的《建筑类型史》(A History of Building Types, 1976),是将类型学的研究方式引进设计史研究的代表之作。佩夫斯纳在该著中重点讨论了19世纪欧洲和美洲的建筑物。他将建筑划分为20个类型,如民族纪念建筑、医院、监狱、工厂等等;并试图通过风格和功能来说明建筑的发展。他认为“建筑的风格是建筑史的问题,建筑的功能是社会史的问题”。作为设计史研究的先行者,佩夫斯纳向我们说明了既要将设计史作专项研究,更要使这种专项研究建立于艺术史、科技史、社会史、文化史研究的基础之上。因为设计本身就是社会行为、经济行为和审美行为的综合。11

三、后现代主义以来的设计史研究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这一术语指的是“现代主义之后”(after Modernism),它最初用来指20世纪40年代的建筑和设计,之后又用来指60年代波普设计(Pop design)所提倡的新多元主义(new pluralism)。然而,这个术语更多地与70年代的建筑和设计有关,尤其是与美国的建筑史学者、景观建筑师与设计师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 1939年生]的名著《后现代建筑的语言》(The Language of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1977)有关系。对于詹克斯以及与他看法相似的批评家而言,“后现代主义”这一术语主要指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原则和价值观所持的批评立场。在当代,这个术语的所指几乎被消解了,因为它可以用来指称所有新奇或怪异的东西。不过,在设计史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将其用作分期的概念,用之表述60年代以来的设计史研究状况。

1.作为课程与专论的“设计史”

在60年代之前的欧美国家,设计史并没有作为完整的课程进入大学的课程设置,通常只是作为艺术史和建筑史课程中的一小部分得以提及;消费产品的历史被称作装饰艺术或实用美术历史,而对其的研究属于博物馆或古物收藏家的专业兴趣。以英国为例,在传统的英国大学里没有“设计”的专业学位可以攻读。自60年代以来,由于英国艺术和设计教育的变化,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设计史才应运而生。1960年,时任伦敦斯莱德艺术学院(the Slade School of Art in London)教授、被称作英国画坛首相的威廉·科特斯特里姆(William Coldstream, 1908

11佩夫斯纳著作的中译本主要有: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殷凌云等译,范景中校,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N. 佩夫斯纳:《美术学院的历史》,陈平译,长沙:湖

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以及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王申枯、王晓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1987),受英国政府委托作一项有关艺术教育的报告,给政府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这就是后来对西方设计教育影响深远的“科特斯特里姆报告”(Coldstream Report)。报告中建议,将原来的设计师资格证书,即“国家设计专业文凭”(National Diploma in Design, 缩写NDD)升格为大学学位系列的“艺术与设计专业文凭”(Diploma in Art and Design, 缩写DipAD)。按照大学的传统要求,这一升格的结果是:专业史论科目作为必修课须占总学时15%,史论类的学分须占总学分20%。12科氏的改革方案得到了政府的采纳。

于是,设计史书籍由于设计教育的需要而陆续面世。在英语世界里设计史正式成为独立科目的初期,较有影响的设计史主要是吉利恩·内勒(Gillian Naylor)博士1971年出版的《艺术与工艺运动:对其来源、理想及其对设计理论的影响研究》(The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A Study of Its Sources, Ideals and Influence on Design Theory),和菲奥纳·麦卡锡(Fiona MacCarthy)1972年出版的《所有光艳美丽之物:1830年至今的英国设计》(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 Design in Britain 1830 to Today)。内勒在写作这部著作之前便已出版了对“包豪斯”的研究专著, 之后作为莫里斯研究专家也一致致力于19和20世纪设计史的研究。1977年设计史协会成立后,她也是该组织一位积极的参与者。而麦卡锡的著作,在1979年再版时则将书名改为《1830年至1970年英国设计史》(A History of British Design 1830-1970),从概念上与设计史协会的成立相呼应。与此同时,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的教师蒂姆?本顿(Tim Benton)开设了新的设计史课程,编号为:A305。本顿将一些艺术院校的青年讲师组织起来,鼓励他们建立设计史学科。这项工作的成果包括16本教材和24个课程单元,涵盖了新艺术运动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现代主义史的绝大部分内容。该教材首编于1972年,是开放大学艺术史系的主要研究成果,遵循的是佩夫斯纳的写作模式。其中设计个案的研究内容,包括电气(电子)家庭单元、城市景观单元、非人工机械服务单元。

1981年,爱德华·卢西-史密斯(Edward Lucie-Smith,1933年生)出版的《工艺的故事:手工艺人在社会中的作用》(The Story of Craft: The Craftsman’s Role in Society),叙述了东西方从古代至1970年代的设计史事件,真正可称作是具有全球视野和历史感的设计通史。13他1983年写作的《工业设计史》(A History of Industrial Design)和1985年出版的《家具:一部简史》(Furniture: A Concise History),都是设计史研究中叙述设计门类史的代表之作,也是对设计史研究中有关“设计”概念的细化。

1987年,由哈泽尔·康韦(Hazel Conway)主编的《设计史:学生手册》(Design History: A Students’ Handbook)出版,标志着英语世界大学中设计专业学生通用教材的确立。该教材分为八章:设计史基础、服饰与纺织品研究、陶瓷史、家具史、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和环境设计,由七位具有历史学背景的专家分头撰稿,写作体例各不相同,各章节都更像是研究性的论文或对相关领域学术著述的导读。这是由“Handbook”的体例所决定的,“handbook”的意思是“便览”或“手册”,在这里它指的是对“设计史”学科的介绍,而不是叙述设计史;它要求学生针对相关专业阅读“手册”里所提出的相关书目。该教材至今仍是西方设计学生的主要参考书。14

2.罗兰·巴特与设计社会史研究

真正对后现代主义设计有影响、并导致新的设计史写作模式出现的是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巴特是继萨特之后法国学术界的另一位现代大师。他1957年出版的《神话》(Mythologies,Paris,1957),为所谓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提

12Catherine McDermott, Essential Design, London: Bloomsbury, 1993, pp. 82-83.

13爱德华·卢西-史密斯:《世界工艺史:手工艺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朱淳译,陈平校,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3年。

14Hazel Conway(ed.), Design History: A Students’ Handbook, London: Routledge, 1987.

供了观念支持。15

该书是巴特从1954至

1956年间每月写作的一篇短文汇集;初期

影响并不大,但在1972年由安妮特·拉弗

斯(Annette Lavers )英译于伦敦出版之后,

便成为了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圣经。《神话》

一书用符号学的方法讨论了神话利用设

计方式来传播的途径,认为设计最有能力

将神话付诸于持久、坚实和可触的形式,

并最终使设计成为现实本身。在巴特那

里,所谓神话就是指图像与形式的社会意

义,由此他给设计史写作提供了一个新的

框架,即给设计史赋予知性的影响和意义。 主要受罗兰·巴特的影响,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Birmingham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的研究者和教师们出版了一系列著作,讨论风格和设计问题,而迪克·赫布狄奇(Dick Hebdige )的著作《亚文化:风格的意义》(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London ,1979),则是这一研究群体的代表之作。该著虽然也研究了传统的设计史,但它重点讨论了物质文化、影像和表现形式与社会关系和过程的关系这个中心问题。

另一位受到巴特影响的设计史学家是阿德里安·福蒂(Adrian Forty, 1948年生)。福蒂现为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巴特利特建筑学院(the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的建筑史教授。他的成名作《欲望的物品:1750年以来的设计与社会》(Objects of Desire: Design and Society since 1750,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1986),开宗明义地批评了那些将“社会背景”作为设计史点缀物的做法,主张将设计史当作社会史来研究,要研究设计如何影响现代经济的进程,反之,现代经济又是如何影响设计。现代经济发展中令人难以解释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观念在此发展中的作用,意即人们对所处的世界作何思考。通过对从韦奇伍德(Wedgewood )瓷器公司到 IBM 公司产品的研究,福蒂认为,设计在这一特殊的观念领域里占有显著的位置,而只有根据结构主义理论,设计的作用才能在现代经济社会和观念领域中得到明晰的分类。结构主义者认为,所有社会中,因人们的信仰与人们的日常经济相冲突而导致的矛盾,只有通过发明神话才能得以解决。设计不像那些短暂的媒介宣传,设计能够使神话物质化为现实生活。传统的传播神话的工具是故事,而今天却由电影、报刊、电视和广告所代替。但这些新的传播媒介,都不如设计更有效,例如办公室的工作,在那些招聘广告中被描述得神话般有趣、轻松,但只有明快的色彩设计、现代办公用品设计、理想的室内设计才使办公室的工作成为可感知的神话。由佩夫斯纳所确立的设计史模式所给予我们的印象是:知名设计家所具有的创造力,对设计品的纯美学体验,现代主义运动的“形式追随功能”的信条,这些正是设计史家们所制造的神话。然而在福蒂看来,这些神话最致命的一点是回避了设计在社会中的作用,从而使大量的设计品被忽略。福蒂认为,借助结构主义理论正是要回答设计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事实上社会正是利用设计来表现社会的价值。16

2000年,英国的两位学者保罗·克里克(Paul Clark )和朱利安·弗里曼(Julian Freeman )合写的一部《设计:速成读本》(Design: A Crash Course ),实际上是一部极为有趣的设计简史。该书认为,“设计”包含着发明、工艺、或者一种最初的想法。设计往往在不同的时期和所有这些因素互搭,我们如果对“设计”划定任何界线都会有一点不自然。设计与产品的外观有关,但是也关心它怎么操作。如果强调的是前者,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装饰设计”, 15

罗兰·巴特:《神话——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许绮玲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6 Adrian Forty, Objects of Desire: Design and Society since 1750, London: Thames and Hudson, 2005.

罗兰·巴特

后者我们就叫它“实用设计”。由此该书在叙述西方设计史的时候,决不回避那些在现代主义以来的一段时间里被视作艺术史研究对象的作品。这种叙述方式实在表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设计史研究向“装饰艺术”的理性回归。17

17保罗·克里克、朱利安·弗里曼:《设计》,周绚隆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

初中历史《1百家争鸣》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8 课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 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课教学贯穿了“走进圣贤,汲取智慧”的设计思想。 1、“一条线索”: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本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培养学生人生思想认识的教学案例,通过把老师搜集、整理、归纳起来的大量历史资料制作成PowerPoint 课件,用文字、图片、视频、表格等形式展现了古代思想家的风采,凸显了中学历史教学“思想教育”这个永恒不变的主题。 2、“两种能力”: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基本的分析历史观点的技能。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基本

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的前提下,实现教学形式为教学中心内容服务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了解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知道“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派别及代表人物。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灵活运用随堂小品、知识竞赛、故事会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分组活动这一形式,培养学生的协作性;通过假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激发其历史学习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辨证看待事物的能力;学习诸子百家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敢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创造性探索的勇气和精神,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

中国文字书法的发展史

中国文字书法的发展史 (一)早期的文字 汉字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发现于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骨,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严格地讲,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称得上是书法。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结字,章法。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金文指古代铜器上铸的或刻的文字(又称铭文),主要代表是西周《毛公鼎铭文》,其结构匀称准确,线条遒劲稳健,布局妥贴,充满了理性色彩,显示出金文已发展到极其成熟的境地。 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 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三)隶书大盛的汉代书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这一时期主要代表作品有《马王堆帛书》,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它是研究西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使前人争论不休的西汉有无隶书的问题迎刃而解。《马王堆帛书》用笔沉着、遒健,给人以含蕴、圆厚之感。它的章法也独具特色,既不同于简书,也不同于石刻,纵有行、横无格,长度非常自由。有强烈的跳跃节奏感。总体反映了由篆至隶的隶变阶段的文字特征。 (四)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 (五)民间书家大显身手的南北朝书法 南北朝时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智永(南朝-隋唐)是这一时期主要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七代孙子,其主要作品有:《千字文》。 (六)书学鼎盛的唐代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及事件表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及事件 旧、新石器时代: 前100万年前后:正值古史传说中的燧人氏时代。 前10万年前后:正值传说中的伏羲时代。 前7千年前后:正值传说中的神农时代。 前2700年前后:传说轩辕战炎帝,败蚩尤,而后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前2700年前后:传说史官仓颉造文字。 前2100年前后:传说大禹治水,禹之子启得帝位,开始 “家天下“。 夏、商、西周: 前1900年前后:太康失国,后羿代夏。 前1600年前后:自契到汤八迁,居于毫。 前1300年前后:盘庾迁殷。 前1100年前后:周文王被拘于羑,演周易,成六十四卦。 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克商。 前841年;国人暴动,逐厉王,周召共和。 春秋战国: 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称东周。 前679年:齐桓公称霸。 前498年:孔子在鲁国遭冷遇后,周游列国。 前494年:吴越之战,越败,越王勾践向吴称臣。 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 前382年:吴起为楚令伊,变法,楚强。 前350年:商鞅颁布第二次变法令,开阡陌封疆。 前339-前278年:屈原作《离骚》、《天问》、《九歌》。 前307年:赵武灵王进行军事变革,胡服骑射。 前270年:魏人范雎入秦为客卿,献“远交近攻”之策。 秦: 前221年:秦灭齐,天下统一,秦王嬴政定称号为“皇帝”,称“始皇帝”。前210年:秦始皇死,其子胡亥即位,是为二世。 前209年:成胜、吴广起义反秦。 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刘邦入关中,秦亡。 西汉: 前202年:楚汉之争以项羽兵败自杀告终,刘邦即位,是为汉高祖。 前186年:张良卒。 前150年前后:董仲书强调天人感应学说。 前138-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 前119年前后:汉武帝颁布新的耕作方法——代田法。 前90年:司马迁卒,其所著《史记》名垂青史。 西汉末年:“再受命”之说风靡一时,公元8年王莽代汉。 东汉: 25年:刘秀称帝,是为光武帝。

书籍设计的发展历程

书籍设计的发展历程 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从事专业书籍装帧设计的团体及个人的不断涌现,书籍装帧设计已为世人所认知,并且对出版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将书籍装帧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来学习和研究,也于今天提了出来,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不少高校已经开设了书籍装帧设计这一课程。这一举措的实施,的确为社会文明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从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观来讲,若想系统地了解书籍装帧设计,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发展史。 说到书籍就得说到文字,文字是书籍的第一要素,书籍是文字的载体,有了文字才会有书籍,才会有书籍装帧。 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是通过“结绳记事”的方式来记载历史的,即在一条绳子上打节,用来记事。结绳的方法,事大,就打大节,事小,就打小节,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系出不同的绳结。对于古代人来说,这些大大小小的结则是他们用来回忆过去的唯一线索。“结绳记事”只能说是一种记事方式,不能说是一种书籍,那么真正意义上的书籍出现于什么时代呢? 中国自商代就已出现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从甲骨文的规模和分类上看,那时已出现了书籍的萌芽。 一、书籍装帧的萌芽 (一)、甲骨 在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作为文字载体的材质。所刻文字纵向成列,每列字数不一,皆随甲骨形状而定。由于甲骨文字型尚未规范化,字的笔画繁简悬殊很大,刻字大小不一,所以横向难以成行,甲骨文虽然与书籍形式相去甚远,确实书籍出现的萌芽,所以可以算作中国书籍装帧的第一种形式。 (二)、玉版 据考古发现,周代已经使用玉版这种高档的材质书写或刻文字了,由于其材质名贵,用量并不是很多,多是上层社会的用品。 甲骨和玉版都不能算是正规的书籍,当时没能找到更好的书籍材质和形式,受当时文字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二、正规书籍的出现 (一)、竹简木牍 中国最早的正规书籍是竹简、木牍,产生于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广泛使用。把竹子加工成统一规格的竹片,再放置火上烘烤,蒸发竹片中的水分,防止日久虫蛀和变形,然后在竹片上书写文字,这就是竹简。竹简再以革绳相连成“册”。这种装订方法,成为早期书籍装帧比较完整的形态,已经具备了现代书籍装帧的基本形式。另外还有木简的使用,方式方法同竹简。牍,则是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与竹简不同的是木牍以片为单位,一般着字不多,多用于书信,就像我们今日所使用的材料纸。从其所用材质和使用形式上看,在纸出现和大量使用之前,它们是主要的书写工具。书的称谓大概就是从西周的简牍开始的,今天有关书籍的名词术语,以及书写格式和制作方式,也都是承袭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比方说,“一册书”这一词现在还在使用。竹简木牍的缺陷也非常明显。其一是竹木材质难以长期保存,所以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看到那些古籍,就是在博物馆也难得一见完整的简策;其二是重量和体积大,史书记载,有大臣向秦始皇上表,也就是5000字左右的文章,结果用去竹简500多斤,几名壮汉吃力的抬到殿上,如果是现在,5000字也就是几张纸而已。古人也为此苦恼,所以一直在寻找更好的书籍装帧材料。 (二)、帛书 即采用丝织品为材质的书籍,帛书产生并流行于西汉。帛书质轻,易折叠,书写方便,尺寸长短可根据文字的多少,裁成一段,卷成一束,称为“一卷”。帛书常作为书写材料,与简牍同期使用,帛贵,而且使用便利,多是上层社会用品,简牍笨重但是便宜,所以多为中下层百姓使用。 三、造纸术和印刷术出现后的书籍装帧形式 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对书籍装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东汉纸

中国传统艺术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本科毕业论文 中国传统艺术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姓名周高友 指导老师姚若琳 专业名称艺术设计 学号 0916080137 时间 2013 年 5月

西安外国语大学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中国传统艺术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 随着平面设计的不断发展,许多新的思维与创意方式流入到设计当中,如何设计出一个好的标志,如何使标志具有非凡的艺术及视觉效果,成为了平面设计专业所要研究的问题。因此对于标志设计的新思路、新创意和新手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标志设计的分析和探讨,重点针对标志设计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关系作以论述,使人们对中国标志设计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关键词:平面设计;标志;传统艺术

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logo design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graphic design, many new ways of thinking and creative ways to flow into the designs, how to design a good logo, how to make the flag has extraordinary artistic and visual effects, to study graphic design. New ideas for the logo design, new ideas and new practic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logo desig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focusing on the logo design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discussed, so that people have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Chinese flag design. Keywords: graphic design; signs; Traditional Arts

中国古代历史10大人物列表

中国古代历史10大人物列表 一、十大明君 千古一帝---秦始皇布衣皇上---刘邦盛世明君---李世民风流女皇---武则天士兵皇帝---赵匡胤大明太祖---朱元璋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开创盛世---康熙一代明君---雍正风流倜傥---乾隆 二、十大后妃 野鸟皇后---吕雉挽歌圣手---王政君魂断金城---贾南风太和改制---冯氏独孤奇妒---伽罗乱世惊鸿---张氏铁马红颜---萧燕燕垂帘风流---刘娥草原之花---布木布泰铁血太后---慈禧 三、十大奸臣 谮忠祸吴---伯喜朝廷叛逆---刘濞弑君跋扈---尔朱荣盛唐大奸---杨国忠三起三落---蔡京一代国贼---张邦昌生财有道---阿合马马屁天王---严嵩跋扈第一---鳌拜第一贪官---和绅

四、十大阴谋家 伪忠伪孝---王莽豪强独夫---董卓 虚伪狡诈---司马昭口蜜腹剑---李林甫外憨内奸---安禄山反复无常---朱温 汉奸鼻祖---秦桧湖上平章---贾似道红颜一怒---吴三桂窃国大盗---袁世凯 五、十大才女 史笔千秋---班昭名垂千古---蔡文姬凤仪高迈---谢道韫雁过留声---薛涛 道观哀艳---鱼玄机出水芙蓉---花蕊夫人词国俊杰---李清照断肠英女---朱淑真纺织大师---黄道婆巾帼英雄---秋瑾 六、十大宰相 直钩垂钓--------姜尚成就霸业---管仲 芝过昭著---李斯开国丞相---萧何 权术之王---曹操千古名相---诸葛亮知人善任---狄仁杰佐定天下---赵普 北国卧龙---耶律楚材独裁良相---张居正

七、十大商人 富甲陶朱---范蠡营国巨商---吕不韦官商大鳄---桑弘羊实业巨子---张骞商界巨擘---盛宣怀第一商人---胡雪岩火柴大王---刘鸿生家族首富---孔祥熙地产大王---徐润双栖勇士---章乃器 八、十大名臣 天下归心---周公改革斗士---商鞅流芳千古---房玄龄千秋镜鉴---魏征改革大师---王安石治国奇才---刘晏第一清官---于成龙扶棺谏君---海瑞千古完人---曾国藩千秋功罪---李鸿章 九、十大昏君 暴虐之君---商纣王亡国之君---胡亥傀儡皇帝---汉献帝白痴皇帝---司马衷名义皇帝---唐高宗苦难皇帝---明思宗儿皇帝----石敬瑭杀兄弑父---隋炀帝异国囚徒---宋徵宗淫君之首---明武宗

包装设计历史和发展

第一章 包装设计的历史与发展 与现代文明一样,现代包装适应着现代生活的需要。而在历史的漫长岁月里,包装则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而发展起来的。在包装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包装的认识也是逐渐深化的。就以包装物的含义而言,即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装物,即人类用来盛放和包裹食品或用品的器物;而狭义的包装物,则单指商品市场所流行的销售包装——商品的包装,它不仅是某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器物,更多的蕴含着保护商品品质、传达商品信息,促进商品销售的内在品性。对于这两种含义,在远古是不能作明显区分的。只有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商品的包装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通观包装设计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可分为包装设计的萌芽时期、包装设计的成长时期和包装设计的发展时期。 第一节 包装设计的萌芽时期 在原始社会的条件下,包装设计处于萌芽时期。 当人类文明的曙光刚刚来临时,远古先民在长期的群居生活和辛勤劳作中,将大自然恩赐的竹、木等植物的茎叶,动物的皮、角等天然材料,如:树叶、竹叶、荷叶、芭蕉叶、树皮、牛皮、羊皮、葫芦、驼鸟蛋壳、海螺壳、竹筒、牛角、骨管等,用来作容器。这些未作加工或仅作简单的加工就被用来盛放和贮存生活必需品的自然物,就是原始形态的包装。在原始形态包装中,用葫芦、竹筒或椰子壳等现成的自然物作为液体容器,可算是最方便的包装。用来包装固体物品的,以竹、草等自然物作材料编成的箩筐,起源也很久远。殷墟甲骨文中有不少表示容器的文字,其中“蒉”(音:愧,Kui)就是用草或柳条编的筐。 在山东省大汶口新石器时代遗址上,曾出土骨针管4件。它们是用来包装缝纫Array 用的骨针的容器。其中用兽肢骨制成的一件骨针管,长9·5厘米,内贮细骨针8 用鸡胫骨制成一件骨针管,长6·3 使用和贮存保管,采用骨管作为包装容器,可谓“巧夺天工”。 利用自然物作为包装的习俗,在我国至今仍有所保留:用荷叶包装食品; 包装润肤油;特别是端午节的粽子, 老少喜爱,真可谓“千古包装”。 陶质容器的出现,是古代包装史上的巨大进步。它是最古老的人造包装容器。与直接利用竹木等自然物作材料的包装容器相比,它通过人的加工制作,已经改变了原料本来的属性,而获得许多新的特性,包括耐用性、防腐性、防虫性、造型的可塑性等。因此,被大量制作,并逐步改进和美化。 早期的陶器,迄今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都有所发现。而其中最早的首推我国广西柳州大龙潭鲤鱼嘴遣址出土的绳纹陶,距今约有12000余年的历史。据考

历史优质课比赛教学设计(模板)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学案例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影响;教学难点:垄断组织的评价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课时】1 【教学资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第二次工业革命》上册课本及教参。自制教学课件 PPT3

PPT4 PPT5 PPT6 PPT7 PPT8

板书设计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发展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展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和发明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自然科学的新发明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新技术、发明超出一国的范围,规模广泛,发展迅速 3、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 段 2、政治方面: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者,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 张 3、社会生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加剧了环境的污染 附:教学详案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相互问好 师:同学们,我来自历史名城——鄂州市,坐公共汽车来到美丽的育才高中,公共汽车以什么作动力。(汽油,它是由石油炼成的)同学是怎样上学的?(骑自行车、坐电车)自行车的关键部件是钢制成的(有踏板和链条的脚踏车的自行车也是第二次工业时期发明),电车是以电力作动力的。 师:石油化学工业的建立、电力工业的兴起、汽车工业的产生和钢铁时代的到来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还有哪些成就呢?它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又是如何改变世界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 过渡:首先,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怎样兴起的? 探究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想一想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怎样兴起的?先进的社会制度是创新和发明的政治保障。 知道的请举手,还有补充的吗? 我们归纳一下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请看投影:

个全球经典企业logo进化史

20个全球经典企业LOGO进化史 你曾经知道苹果公司30年前的第一个标志使什么样的吗?你知道大众是希特勒的主意吗?你知道IBM的标志是如何进化的吗?知道奔驰的三个五角星图案来自那里?正如我们所知,标志的根本建设一个品牌。许多知名企业的品牌标识,都是代表着企业本身的文化和历史,完美标志的建立不是偶然,而是永久的。 以下我们列出的20个企业品牌标志的演变过程和他们演化过程的故事,与大家分享成功企业的LOGO文化历史。让我们看看错过了哪些精彩和不为人知的故事。 揭秘—20个全球经典企业LOGO进化史(一) 1.Volkswagen汽车 大众意味着人民的汽车,建立大众汽车公司其实是希特勒的主意。在希特勒崛起的时期,德国经济正处一一个非常不好的状态,人们都买不起车,1933年,希特勒提出开发一种新的廉价汽车的想法。 1938年,希特勒的国家出资开了一家汽车工厂—Volkswagen,有人猜想,这么大规模的生产商用汽车会对军事车辆造成一定的流失,后来才发现,希特勒曾打算使用作为军事车辆的保时捷汽车,可以携带3名男子和一个机枪。

第一个设计师由Franz Xavier Reimspiess设计的,来源于保时捷员工的办公室标志比赛。二战前后的标志可以看出,虽然标志本身没有多么明显的改变,但人们已经摆脱了纳粹和束缚。 2000年的LOGO增加了颜色,这对于大众来说是一此积极性质的转变,公司是非常有能力来适应新千年的。 2.MasterCard 1966年,17家银行两盒推出了他们通用的新哟和那个卡,因此,1966年的第一个标志的主要体现了“I”的主题。1969年,改名为Master Charge,新的标志有两个图形相互交界,此外“I”被保留在LOGO的底部,也容易让人们对上一个LOGO有一个延续性的认识。 最后,是在1979年,MasterCard将“I”去掉,1996年,更加突出了新的字体代替旧的字体,品牌的知名度和整体形象都有了改变,已经在深蓝色的背景上面使用更为引人注目。 3.Mozilla Firefox浏览器 Dave Hyatt和Blake Ross首先是将火狐命名为“凤凰城”,首次的LOGO也在2002年产生,但由于一些商标的问题,不得不改名为火鸟,以便与他们的LOGO保持一致。但不幸的是,这个商标同样也遇到了问题,最后,他们选择

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

引言 标志是用一种特殊的文字和图形组成的信息符号,以精练的形式传达特定的信息和含义,是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的视觉语言符号。4标志一般具有长期使用价值,一旦固定下来会轻易变动,2003年联想集团变更品牌标识为knovo,虽被是一项成功的决策,其实是属无奈之举。因此时至今日,多数标志是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标志图形的应用可以追溯到五千年以前,自古就有“结绳记事”的记载,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标志设计正由单纯的平面化、静态化逐渐开始向动态化、多元化方向转变,其设计理念、视觉语言、形式手法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二、标志设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文化根性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主体性与客体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特性。标志设计是文化的一个领域,因此,我们应该把握文化根性的本质,拓展文化根性的内涵,激发文化根性的力量,最终找到最佳的设计定位,创造出富有内涵的设计形象,以推动艺术与实用构建的进程,为新时代注入一股整体的精神气势。 (一)现代标志设计中应传承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 中国现代标志设计需要传承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在借鉴其表现形式、图像元素和思维方式、审美精神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是使标志设计获得民族文化精髓的关键所在。就中国的现代标志设计而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其发展必须仰仗的肥沃土壤。同一个文化氛围下的受众群也更容易就某些具有本民族特性的视觉形式产生约定俗成的联想,从而用不多的笔墨获取良好的视觉传达和意义交流的效果。这也正是真正意义上传承了民族文化的设计作品能获得比舶来设计更大成功的原因所在。所以中国的现代标志设计必须传承中国传统的艺术理念来赋予本土化设计以蓬勃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一座蕴藏丰富的宝库,对现代标志设计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面对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我们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再认识、再发掘。首先,我们可以从借鉴艺术手法上入手来开拓设计思路。经过历代画家、艺人、工匠、百姓的创作实践,中华民族积累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从彩陶到青铜,从漆器、帛画到雕塑、画像石,从绘画到瓷器,以及民间广为流传的剪纸、木版年画、建筑纹饰、戏装、面具等,充分体现了多种手法。国画笔墨的逸笔草草、装饰图案的板刻结圆、民间剪纸的造型夸张、还有木版年画的色彩强烈,这一切无不为现代标志设计提供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图式语言。直接借鉴这些有强烈形式感的表现手法,在标志设计中对烘托特定主题的艺术气氛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次,从图像元素方面吸收养料。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种具有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正如张道一先生指出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本元文化”,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的组合到现代标志设计中,无疑会给单调枯燥的标志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实践证明,我国优秀设计师从民间艺术中发掘的优良基因,经过重新组合、嫁接、培植,都能放射出令世人瞩目的光彩。 (二)中国文字是未来标志图形设计的趋势 文字作为语言的书面符号,是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有效手段。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经过长期的进化、演变,才形成了符合国家语言文字今天的成熟形态。目前,世界上仍被人们使用的文字有“意形文字”和“字母文字”两大类。中国文字是意形文字的代表,拉丁文字是表音文字的代表。但只有中国文字在具备文字基本要素的同时,又被赋予了超乎其功用的装饰符号功能,即审美功能。尤其是古代象形文字及民间的组合文字。中国文字造字之初就具有ETV),占总数图形特征。中国文字作为图形元素具有双重性,比单纯的图形更富于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首先字意本身就是最明确、最有说服、力的,具有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与直接性等特点;其次,中国文字的图形化特征,使中国文字从字意的传达到图形的传达成为可能,并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例如,在平面设计中,可以把中国文字进

初中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5)》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10 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师通过观看视频或史料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或相关的影视资料,使学生对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学生间相互交流、讨论检验真理的标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和概述能力。引领学生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具体史实。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体会“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含义,明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由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 国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课文标题及行文重心确定本课重点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意义。因为第一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第二,它与本单元后续内容构成因果联系,起 提纲挈领的作用。正因为中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做出重大决策,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创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等政策才得以实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建设才取得巨大成就。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主要依据以下三点:第一,本课的核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它的召开历经波折,关键点在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打破了“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的禁区,引发了全国性的大讨论与思想解放运动。第二,这有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提升。第三,其对于理解本单元所涉及的拨乱反正、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问题的决议等内容密切相关。 教学策略 时事导入。由今年两会的时事热点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从学生的现实出发,由1977 年恢复高考,被称为拨乱反正的第一声号角。引出当时人们对改变文革错误与两个凡是的矛盾。, 由新闻导入,用几个新闻报道来串起本课的内容,导入的问题进行首尾呼应。 4. 用浅显的事例,糖果的味道来让学生理解真理的检验标准,用“按图索骥”的 成语来解释教条主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新闻:2018 年全国两会期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国人

苹果Logo标志含义及历史变革背后的故事

苹果的Logo是全球最有名的Logo之一,苹果的粉丝们不仅在车上贴上苹果的Logo,甚至把它纹在身上。这个Logo的简洁设计受到很多人的喜欢,30年来,它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你想了解这个Logo背后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对这个Logo的设计者Rob Janoff的采访。 Q:最初的苹果的Logo是由七彩条组成的,你是什么时候设计的? RJ:在1977年初。当时我所在的公司拿到了苹果的设计订单,嗯。..。.. 好像是一月份。当时说是这个Logo将随着Apple II一起发布。 Q:你当时是在一家设计公司上班吗? RJ:是的,我当时在一家叫做Regis Mckenna的广告公司上班,我是当时公司的艺术总监。 Q:你们当时设计了几个版本的Logo? RJ:两个。一个是被咬过一口的苹果,而一个是没有咬过的。最初,乔布斯还是觉得这个Logo太卡通,太可爱了些。但幸运的是,他最后选择了一个比较个性化的咬过的Logo. 而根据那个形状,我又给了乔布斯很多其他图案的版本,如纯色的,金属的。 Q:那七彩的颜色是不是代表嬉皮士文化,那是当时那个年代的潮流吗?

RJ: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Apple II是第一个用于个人和家庭能在屏幕上显示彩色图案的电脑,所以Logo要设计的让每个人都容易接受,特别是年轻人。这可以让乔布斯把电脑更容易的卖到学校去。 1977年的Rob Janoff Q:当时大部分的Logo都是单身或者只有两个颜色,你们用七彩间纹设计苹果Logo,有人反对吗? RJ:乔布斯喜欢这个点子。现在看那个Logo其实并不是那么感觉很具革命行的,但当时不一样。我确实听到了来自我们公司内部的很多反对的声音。其中一个还是公司的上层,他说如果这个新的公司要生产这么多种颜色的产品,那估计它没开业就倒闭了。这就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学设计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教材和教法分析《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是八年级历史岳麓版第四单元第16课的教学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民族团结的加强后。让学生知道我们的党和政府不仅能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也在努力寻求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和方式。本节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人人参与讨论、探究;使学生在学习上获得主动权,摆脱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满堂灌的陈旧模式。在学生预习自学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在组内讨论交流,再分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给予肯定、补充和点评。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学习、探究的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铺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中国恢复对香港、澳门行驶主权及港澳回归的意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①通过对“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的能力②②通过回顾台湾的历史和分析海峡两岸关系的现状,培养学生透过想象抓本质的能力过程方法:①通过情景体验,感知港澳回归的过程,“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俄基本方针,加深对港澳回归的历史意义的理解②运用讨论法,感知台湾两次被外国侵占又两次回归的史实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的现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情感目标:①“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圆满解决历史遗留问

题的最佳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精神的具体体现②通过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奋发图强、振兴中华的决心学习重点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与祖国大陆关系的发展学习难点怎样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教学方式讨论法、学生自讲法课型新课教具与媒体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设计依据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随着音乐播发的歌曲《七子之歌》齐唱,之后问同学们这首歌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创作的?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指出:《七子之歌》是闻一多1925年3月创作的,诗人以比拟的手法将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感受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提问: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有什么重大意义?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领土除台湾和其他一些海岛及香港、澳门等地外,全部获得解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党和政府是怎样谋求解决港澳台地区的。学生唱歌学生思考学生回答齐唱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温故知新 二、进入新课,自学探究(一)“一国两制” 的构想与实践问题探究:1949年,新中国成立但祖国统一大业并未完全实现,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历代领导人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了哪些大量工作?学生自学、探究、讨论、展示教师用多媒体显示:①毛泽东、周恩来的肖像及其关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主张②《告台湾同胞书》

第一章 字体发展史概述

课程名: < 文字与图形创意> 章节名: 第一章字体发展史概述授课时间:2015 学习目标1.字体设计总述 2.汉字的历史 3.拉丁字母的发展历史 4.现代字体设计的发展 学习重点现代自已设计的发展 学习难点汉字的历史 学习重难点字体设计总述 授课形式理论+上机 知识点内容案例 1.本章任务 2.普通 3.7min 1.what: 1.1介绍行业:什么是平面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运 用艺术手法对文字、图像、色彩版式等进行处理,使其 具有艺术性和功能性。随着商业活动的日益频繁,平面 设计的作用也愈发凸现出来。优秀的作品不仅给人以美 的享受,而且能够以艺术的处理手法准确地向受众传递 信息。平面设计的灵魂是其内在的创意,而视觉元素中 的汉字和图形是构成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和图形 创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作品的成功与否。 1.2平面设计的作用:运用文字和图形将信息传达给受 众,运用视觉元素来表达设计师的设想和想象。平面设 计不仅向受众传递信息和表达理念,而且是一种美的享 受,创意、构图以及色彩是平面设计的三分视觉元素, 其中创意是第一要素,文字是在一定时间内与受众进行 有效沟通的主要媒介物。平面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设 计师不仅要具有娴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且要有扎实 的人文艺术知识和较高的艺术鉴赏力。 演示案例1 强调这些是平面设计,多软件制作。 CorelDRAW软件是用来排版的,但是也是最基础的, 一定要学好。 1.3 侧重介绍:平面设计的目的(通过宣传推销商品或 劳务,从而取得利润。通过受众传递信息和表达理念, 而且是一种美的享受,创意、构图以及色彩是平面设计 的三分视觉元素,贵在创意)。 2.Where 3.Why 4.How 5.FAQ 6.Check 7.Connect: 通过我们对平面设计行业的简单介绍,我们来看看 在本章我们要掌握哪些具体的知识点。 1.生活案例 无 2.演示案例 案例1:图1-1至图1-9 3.教学备注 3.1主要以演示案例为主。 3.2 所准备的素材必须能提升学 生的兴趣。 1.本章目标 2.普通 3.3min 1.What: 简单描述本章目标: 1.1字体设计总述 1.2汉字的历史 1.3拉丁字母文字的历史 1.生活案例: 无 2.演示案例: 无 3.教学备注:

标志设计

《标志设计》课程教案 《标志设计》课程教案 教学内容:希望大家从标志的定义进行理解,并了解标志的意义;从而明确标志在市场上的地位及商业活动为标志带来巨大的市场价值;同时,同学们应对有关标志的名词进行理解。分析标志的八种重要功能,从识别性、象征性、审美性来分析标志的特征。 教学目的:1.同学们应该正确理解并掌握标志的概念; 2.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对标志的性质、用途、作用进行分析与把握; 3.运用实例,由浅入深,层层分析,调动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并使同学们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指导以后的作业实践。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问答,图例演示(用多媒体教学)。 学时安排:总7课时(讲授时间3课时,实践课4课时)。 课堂练习:基本元素训练——点、圆、三角 1.点的联想(2课时。) 2.圆的连续、循环想像(2课时)。 第一章、标志设计概述 课时:4课时(理论2课时,实训2课时) 教学目的:了解和掌握标志设计的基本概念、内容以及标志的分类。 教学重点:标志的特性以及标志分类 教学难点:标志的基本分类

主要内容:1、标志的概念 2、标志的特性 3、标志的基本分类 4、标志设计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件讲授、图片演示、实践学习 课程实训:课程实训一:标志基本概念实训 一、标志的概念 标志,英文名称“logo”,是一种由文字或图形组成的信息传播符号,以精练的形象向人们表达一定含义,通过创造典型性的符号特征,传达特定的信息。具有强烈的传达功能。在广大范围内,容易被人们理解、接受,并成为国际化的视觉语言。 二、标志的特性 1、识别性:标志的首要特性,显示设计对象自身特征,关系到根本利益,不能雷同。 2、功用性:不仅美观,要实用。具有法律效应的标志具有维护自身权益的使命。 3、准确性:无论寓意、象征,含义和表现手法必须准确 4、显著性:具有吸引注意力的功能。 5、艺术性: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简练、生动,更有代表性。 6、领导性:标志是企业视觉传达要素的核心,在视觉识别系统(VI)中,标志是必要设计要素,是VI设计系统的灵魂。 7、系统性:标志确定后,展开系统化作业,包括基本要素组合、辅助色等相应设计,强化企业系统化的精神。

关于标志设计的文献综述

绪论 人类的艺术设计总是体现了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意识、伦理道德、历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艺术设计来源于生活,生活又直接影响着艺术设计,标志是用一种特殊文字或者图像组成的大众传播符号,以其精炼之形传达特定的涵义和信息,是一种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的视觉语言。从广义上说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从狭义上讲标志属于平面设计的应用范畴,是以象征性的图形符号、精练的视觉图形语言表达一定的含义,并广泛应用于机关团体、公共信息和商品品牌的图像识别当中。 进入20世纪,经过产业化进程和国际化影响,标志已经被注入了企业理念与企业形象等视觉表现的内容,因此,通过一个完整的本身并无任何意义、但其实背后有丰富含义的符号,我们可以从中领会标志的象征意义和视觉意义。确定象征标志是创造企业形象的关键,不仅可以通过象征标志展示企业的特殊个性和信誉,而且可以通过其区分本企业去同类产品之间的差别,从而可以确立企业在市场上的独特地位。而标志设计中独特性、注目性、通俗性、通用性、信息性、文化性、艺术性以及时代性的设计原则的运用与实践正充分的适应了标志设计的独特、区别、象征的意义。 主体 一、标志的价值 在名牌效应愈加升温的今天,著名标志无论对于消费者还是企业来说,其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独特性等含义,而更是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地位的炫耀,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一种企业形象的展示。在世人心目中,名画的艺术价值是永恒的,售价是高昂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其实一个小小著名商标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一些珍贵的名画的价值了,据一些统计资料来看,价值最高的标志是万宝路,约310亿美元,这相当于其本身公司年营业总额的两倍;大家所熟知的可口可乐的标志,价值244亿美元,高于其年营业额近三倍;百威啤酒标志102亿美元,高于其年营业额近两倍;百事可乐标志96亿美元,高于其年营业额(55亿美元)近两倍;雀巢咖啡标志近85亿美元,高于其年营业额(43亿美元)近两倍;LV、芭比、Hermes等名牌标志身价都高于年营业额。 企业如此重视自己的标志和商标,并非是由于对艺术的爱好,而是因为名牌效应良好的促销功能,能够给企业本省带来巨大的市场利益。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一位经理说即使一夜之间他的工厂化为灰烬,他凭“可口可乐”标志的声誉就可从银行立即贷款重建工厂。可见,对于拥有名牌标志的企业来说,标志与企业发展相互依托,就是企业成功的保证,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要想教得好,相应的教学设计工作要做好。下面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篇:初中历史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及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知识点,培养提取要点能力; 通过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学习,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通过讨论并辨证评价洋务运动,了解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标准并初步学会使用,具备基本的辨证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难点:关于如何组织好课堂辩论;评价洋务运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出示《法国佳士得拍卖圆明园鼠首兔首铜像》图片,这些是今年来法国艺术品市场最高规格的文物珍品展之一。这些在海外漂泊了已经140多年珍贵历史文物什么时候能够回到祖国怀抱的,会让我们不得不想起近代史上的什么事件?对,是第二次战争英法联军抢劫、烧毁圆明园。

学习新课 (展示时间轴)让我们把视线放在第二次战争刚刚结束的1860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历史的进入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贫弱的清政府在刚刚失败于英法之手的时节,却还要不得不去拼命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面临的是一种什么局面?(生答:内忧外患)对,当时的清政府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面对此背景,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朝廷重臣,你会向皇帝提出那些办法解除危机呢?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言,注意归纳要点) 那我们再来看看当时清政府内部一些官员是怎么说的? 课堂辩论:分别扮演洋务派和顽固派代表人物 辩论结束教师着即引导并展示洋务派曾国藩和李鸿章的话 提问:两人有一个共同的什么主张呢?(学习西方国家技术) 看来我们中也有一些同学与这些官员的想法不谋而合!这部分官员在战争中亲眼目睹了或亲身感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他们对清军武器装备的落后有切肤之痛,因此他们才敢于大胆抛弃“天朝上国”的落后观念,提出了向洋人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的想法,有这种思想的人在当时被称为洋务派,正是在他们的推动下,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古老而落后的近代中国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这也正是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洋务派如此积极地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最终目的何在呢? (维护清朝统治) 当时,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有哪些人呢?大家看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