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休闲理念的契合_孙慧

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休闲理念的契合_孙慧

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休闲理念的契合_孙慧
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休闲理念的契合_孙慧

体育文化导刊2007.1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休闲

理念的契合

孙慧倪依克

摘要:文章从探讨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及其哲学基础入手,阐释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现代价值,进而探讨了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与现代休闲理念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休闲理念

中华传统养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植根于一定的宇宙观、人生观、生命观及对人体的认识,形成了丰富的思想意识与独特的活动模式。尤其是中国古代的休闲观和养生观,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生活以及人生哲学。探讨和挖掘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及其文化发展成果,对于继承和保护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实现/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0的现代休闲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及其哲学基础

/养生0一词始于道教书籍,最早出现在5庄子#内篇6上。所谓养,就是保养、培养、护养的意思;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一定的方法,以达到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中华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防治疾病的需要,其最初形成源于为人治病的巫舞。中华养生观认为,各种养生方法都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等以修炼人身三元)))精、气、神。把/精气神0视为人体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认为只要精足、气充、神全,自然能够祛病延年。

中华传统养生思想是在汲取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古代医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易学思想和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特有的养生方法及其思想体系。其内容涉及非常广泛,从外在的活动身体、就医问药、饮食起居、房中秘术等等,到内在的思想修养、意念品质、蓄精养神都体现着养生的涵义。

中华传统养生思想为中华传统体育养生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养料。宇宙生成论和天人论,阴阳五行论和八卦九宫说以及中华传统医学思想,是中华传统体育养生的哲学和科学基础。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广泛地应用了这些理论体系和符号体系,为自身理论的建构、发展和操作架构的完善提供了较为直接的哲学思想渊源和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奇特的中华传统体育养生理论模式和阐释系统。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反映和体现着传统文化围绕人的生命价值、形神关系、动静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哲学思考。可以说,中华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对中华传统养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特殊观念、意识和思想的折射,是在特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思想动机和观念模式。

二、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现代价值阐释

中国传统养生哲学的内容异常丰富且有不同的思想派别之分,以儒、道、佛、医家为代表的中国养生哲学,奠定了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基础构架。其养生内容不但与现代养生科学的研究成果相一致,还形成了一种具有崇尚节制、简约的独特养生文化,而且它所包含的人生哲学、人生艺术、人生美学等精深内容也是现代休闲观的重要内容。

(一)儒家养生观与现代休闲社会价值取向的趋同

儒家的养生哲学是儒家道德哲学的反映,体现了儒家对人生价值、养生目的的认识。儒家修身养心、仁寿相兼,重礼和节、养生延年,演练六艺、调养情性的养生理论对我国传统养生学形成和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儒家关注生命、重视修养、崇尚健康的养生思想,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打下了思想基础。对于儒家来说,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人文素质都是休闲的重要内容。儒家养生特点

l}曹湘君:5体育概论6,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8

l~体育概论教材编写组:5体育概论6,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m v徐箐:5论体育概念的演变过程6,5辽宁体育科技6, 2005.3

m w王景连,赵崇珍:5浅议体育概念的历史演变6,5安徽大学学报6(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6

m x熊斗寅:5什么是体育6,5体育文史6,1996.5

m y易剑东:5体育概念和体育功能论6,5体育文化导刊6, 2004.1

m z孙葆丽:5研究体育概念要用发展的眼光6,5体育文史6,1996.4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陕西理工学院)

58

是以人与社会为核心,以礼制心,注重内心修养和社会实践,强调修养与修身的重要。孔子提倡/学0,孟子重视/思0,就是对人的主观努力的重视。从养生角度看,儒家的崇德修德是一种/养神0,而这种/养0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儒家提倡的/大同0社会就是希望达到一种人人都可休闲,人人都有休闲机会的休闲社会。这种社会休闲观对中国人的休闲观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养生来说,这是一个更高的层次。

儒家思想将民间凡俗的快乐引向了更加高尚、儒雅、积极的精神境界。追溯孔子时代,快乐的观念已明确地记载在5论语6之中,当时的快乐重精神而非物质,强调俭约而非富贵。儒家之/乐0所崇尚的正是勇敢地面对现实,在追求和实践道义的过程中将/享乐0升华为/快乐0。以现代眼光看,儒家这种休闲理念无论在生活实践中,还是在理论的建构中,都与现代西方休闲学理论的某些方面相契合。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存在于休闲之中。近代法国启蒙思想家斯宾塞说过,这些种种趣味的陶冶和喜悦(指休闲)不但是重要的,而且在即将到来的休闲时代,这些趣味比现在会远远地占有人生的绝大部分。美国学者杜姆茨泰讲得更明白:/休闲比什么都自由,都快乐。0孔子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0林语堂在5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6一文中曾说道:/讲到快乐时刻的真正界限,以及它的度量和性质,东方人和西洋人的见解是相同的。0由此可见,古今中外的学者对休闲生活社会价值取向的论述总的说来是趋于一致的,即把休闲娱乐活动作为充实人生意义的一种手段和实践的途径。

儒家的天地境界的含义是/仁0,而/仁0是离不开礼乐的,所以,学习礼乐就是成为儒家达到天地境界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将最具民族传统文化色彩的中国传统佳节作为一种/休闲0方式来看的话,也反映了我们民族传统休闲观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一言以蔽之,便是乐中不忘教、闲暇思进取的所谓休闲原则和快乐宗旨。

(二)道家养生观与现代休闲理念的一致性

道教注重研究人的生命发展,重视自然、社会、心理、生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整套养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从而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发展。道教养生一是通过精神修炼,通过摒去利欲,收心习静等,做到处物而心不染。二是通过呼吸修炼。三是形体修炼,包括按摩、导引、拳术等内容,强调吐纳在前,屈伸在后,使呼吸运动和躯干运动密切联系起来。四是内丹,修内丹能将人体内的精、气、神凝聚起来,使人耳目清明,手脚轻捷,益寿延年。而道教关于清净无为、抱一守中、养神守形、专气致柔等观点对中国人的养生观、生命观和休闲观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道家思想为中华养生学更为医养奠定了理论基础。老子提出/清净无为0、/反朴归真0以静养生的理念;庄子提出/恬淡虚无0、/任其自然0,并编制了/熊经孚申0的导引、吐纳等方法。道家流传的导引术,可谓五花八门,现在流传的八段锦、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等,都与道家的导引之术密切相关。

道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而崇尚自然的直接实践,便是走入自然的怀抱。正如陶渊明/偏放于田园0,这种走入自然的行为恰恰是最理想的休闲。道家认为,只有在纯真的自然面前,人们才能寻找纯真的/自我0。道家所提出的亲近自然、贴近山水,是一种在更高层次上向自然的回归。这种回归,是人们从人性的角度对自然的体悟和认同,借助/自然0对/自我0的医治和拯救,成为人们养生休闲的一种手段。尽管这种休闲方式就是闲静下来,使身体好好休息,但与现代/休闲是人体回归其自然状态,消除工作紧张疲劳,恢复其体力和智力(以及情感)0的观念却是一致的。

作为一种休闲理论,道家思想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它提出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人生理想。道家以自然恬淡、少私寡欲的生活情趣,清净虚明、无思无虑的心灵境界,以及由这种生活情趣与心灵境界为主,以养气守神等健身方法为辅的良好的生理状态三者共同构成的人生哲学,既是一种长生方法又是一种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哲学实则早已成为中国人休闲观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事实上,现代/休闲0讲求的也是这样一种情趣和心境,或称之为生存理想境界。应该说,中国人所拥有的休闲思想资源和超然脱俗的休闲境界,与道教的养生理论和对休闲姿态的追求是分不开的。道家的休闲哲学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调。

(三)佛家养生观与现代/精神和生命意义上的休闲0的价值认同

佛家养生,注重的是以/修行0来达到灵肉的升华解脱,促成生活的和谐自在。古人云: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脑,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先人们为养生论提供了思想深邃的哲学内涵,从养生学理论和实践中所透显出来的休闲观,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高格调、高品位。因此,内蕴于中国人养生学中的休闲理论一开始也就有较深刻的哲学背景。

中国佛教禅宗,既不像儒家那样执著,也不像道家那样洒脱,而是在/于世出世0之中,追求着一种超越的精神境界。从出世法而言是/修道0,从入世法而言即/养生0。禅定中的修炼过程强调调身、调息、调心,是用一念统摄万念、意守一念而达到无所守为基本原则的。气功从佛教禅定那里吸收、接受了各种各样的心身修炼方法,成为渊源于古代中华民族各家各派心身修持方法的总称。

禅宗的休闲哲学是一种简易可行的人生哲学。中国禅宗要人消除执著,保持一颗/平常心0,以一种精神和生命意义上的/休闲0,遵循着豁达、闲适、超然、洒脱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体现着中国人一种特有的生存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休闲与非休闲既容易区别,也难以界定。也就是说,/休闲0的内涵并不仅仅体现在对肉体舒适的追求和心灵愉悦的满足,它还应该包括人们在生活中精神与情感获得安抚或慰藉的过程,如佛家思想以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抚慰人们的情感,松驰人们紧张的精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和生命意义上的/休闲0呢?

(四)医家养生观与现代休闲观相通相融

自古以来,中国本土医学(即中医)就将养生视为医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中医的养生观与中国人的生命观以及休闲观也是直接相辅相成相通相融的,因为它们都是关乎生命的学问。

医家养生观认为,求得生存、保持健康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求。医家养生以防病治病作为主旨养生方法,一方面运用药物、针砭等各种外在方法祛除疾病,另一方面通过民主心身自我调节,主动地顺应自然规律,把握自身之阴阳运化(如中医)。医家养生是一种积极的、扩张的、经世的,既不像儒家养生那样以/齐家治国平天下0为目的和理想,也不同于道家的消极和收敛的避世,更不是佛家追求的解脱自在、超越生死轮回的涅槃境界和出世之想,而是主张以自身身体

59

为核心,以生命运动为宗旨,保持健康的体魄为最高目标。

医家养生理论对中国人的休闲观有着直接影响,这首先表现在中国人对/情感0,也即七情六欲的看法上。在中国人看来,正是由于人有情感志趣,人生才显得五彩缤纷,充满愉悦情趣和美好意义,平凡的生活才迸发出不平凡的诱惑力。所以,中国人的医学理论、养生理论常常在提醒人们保持情绪的稳定,心理的平衡,掌握好情志活动的/度0。在中国人的休闲观中,情志的适度调摄往往占着主导地位,将愉快、宁静、闲适的生命状态看成是最值得追求的,这正是现代休闲理论所积极认可的观念。

医家文化与儒、道、佛三家文化有着不可割舍的互动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文化是儒、道、佛、医互补的文化。正是儒、道、佛、医四者的文化合流,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构架。更为重要的是中医的一些思想还对儒、道、佛产生过反影响或产生过修补作用,如天人观念、阴阳五行学说、气学说等。儒、道、佛在/养生0活动中主张让人真正享受人生的乐趣和自由的空气,已将/养生之道0化为一种真正的/休闲0意义上的生存之道。应该说,儒、道、佛三家,虽然对于休闲方式、方法,以及休闲的具体内容在理解上有很大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都强调心灵的自由,它们认为休闲的目的就是要人如何去达到/天地境界0,都是在探讨与建构以/境界为中心0的休闲思想。从这种意义上说,儒、道、佛的休闲哲学都是以人生境界为归趋的。其实,/境界0是中国人的一种休闲观念,而这种/境界0与中国哲学的价值论或意义论取向是相一致。

/休闲0在中国早已成为人们追求生命意义的一种活动。中国文化在创造和丰富中国人的/休闲0价值观中发挥着作用,直至今天仍然如此。当今的休闲活动包括休养生息、自我娱乐、增加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社团活动等一系列在尽到职业、家庭和社会职责后,让自由意志得以尽情发挥的活动。也就是说,休闲成为了一种提供休息、恢复、娱乐、自我实现、精神上的重生,提高身心智能等等为了追求个人生活质量所自由选择的活动。

三、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与现代休闲理念的契合

传统养生思想以独有的文化意蕴诠释着人的崭新生活方式与生命状态,被提到了与人的生存质量、生命质量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层面,成为现代休闲文化的核心内容与表现主题。

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完整的健康涵义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与环境、社会相适应的心理健康。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意识也有了较大转变,重视文化生活,重视生命质量,追求健康、讲究高雅休闲享受,已成为现代人生活意识的重要特征。休闲养生代表的是一种新的社会时尚,身心健康才是目的,现代人已将休闲重新定义为/为健康服务0。

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休闲才是生命的本真状态。休闲的自由本性和愉悦体验,决定了休闲与养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养生与休闲在中国自古就相连相关。中国古人早在日常生活中就懂得以休闲形式作为养生健身的手段。这其中就包括一些传统的养生功法和体育活动,除了导引、气功和节日活动之外,还包括其他诸如武术、蹴鞠、摔跤、射箭、角抵、围棋、麻将、放风筝、踢毽子、拔河、秋千等等兼有游艺性质的民间休闲活动的运动形式。因为这些运动形式游戏、娱乐的比重大,所以从本质上更接近本源意义上的/休闲0活动。

生活的健康和快乐,尤其是由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健康和快乐,更体现了休闲的本质。养生、健康更多地带上了休闲的时尚性质,养生休闲的个性化倾向也越来越明显。这是现代养生、健康、休闲运动相结合的一个显著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体育运动从/养生0到/健身0,再到/休闲0的发展,表明人们对/休闲0、/健身0和/生活质量0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在现代人的体育运动及其观念中已经包含了对/健康0的追求和/生活质量0的提高,融/休闲0、/健康0和/生活质量0于一体。在现代城市中,娱乐设施和公共娱乐服务机构都已趋向公众/健康第一0的理念。在诸多现代休闲方式中,体育运动日益成为减轻压力、保养和增进健康的主要途径。体育不仅使身体处于积极的运动状态,而且能够创造并让人乐于接受有价值的心理挑战,同时在其中学会应对这些挑战的技巧,并获得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姿态,最终成为大众所普遍钟情的一项养生休闲活动。

在当代,随着运动休闲的普及和人们对休闲形式的需求,以休闲为目的的运动越来越丰富,休闲运动已成为专有名词被人们所接受,并正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休闲运动也应运而生。然而,现代文明社会对/健康0概念的含义更加广泛,它已不仅仅是机体的生理问题,而且已经涉及情绪、精神、思想和社会多种因素之间的微妙平衡。这是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和中医理论对健康生命的要求相符合的。中国人所讲的养生、养心、养性、养情、养神等的协调平衡,实质上就是今日文明社会所主张的五个方面。因此,养生在现代中国人生活中也由此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它不再是个体生命悠闲自得、延年益寿的消极手段,而是生命本真状态的一种积极展示。

四、结束语

中国人的养生学里包含着一种现代人才有的休闲观,当然,这种休闲观一开始只是养生学意义上的,而后才有了休闲学意义上的独立价值,使生命处于一种闲雅、自由、轻松的状态,而这就是今人所说的/休闲0状态。今天我们重新诠释儒、道、佛家休闲观念的目的在于让现代人走进生活,认识到/生活0不只是为了满足现实需要而/忙忙碌碌0地/活着0。它是一种休闲,一种心态的平和使自己感到生命的快乐的态度,一种真正的精神享受。获得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没有儒家的德性、道家的修性、佛家的悟性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儒、道、佛家休闲思想所告诉我们的,也是现代人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1李土生:5中国传统文化散论6,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21柴毅龙:5畅达生命之道)))养生与休闲6,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31胡伟希,陈盈盈:5追求生命的超越与融通)))儒道禅与休闲6,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41马惠娣:5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6,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51胡小明,虞重干:5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6,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1楼嘉军:5休闲新论6,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60

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 养生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学会了疗养身体,人们才能够更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然也不会患上一些不该得的疾病,当然在养生之前,我们还应该搞清楚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这样也更加方便一些,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养生的特点是什么呢?希望大家重视。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

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富。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谈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社会的灵魂,她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现代先进的文化才能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大发展,才会使社会全现代的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又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面的进步。是否拥有现代先进文化,是否代表现代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体现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并决定其兴衰成败。先进的文化作用于整个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内驱力,主要显示为以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为主体的精神力量和经科技教育为主体的知识力量。就是要为新的时代建立新的社会价值体系与行为方式,并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从而为新时代的到来提供源源不 断的强大动力。 1、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内在需要未来的中国,将不仅是一个更加丰足的物质世界,也是一个更加繁荣的文化家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述里,“小康”是仅次于“大同”的人类文明进程,表达了先民们美好的社会理想。如果说在物质贫困的时代,解决肌渴是人的第一需要的话,那么进入此后的社会发展阶段,享受文化生活与物质生活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是同等的重要,一个文化生活贫乏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健康、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他们在人格建设上全面发展的需 要。而人民群众充分地享受文化成果,广泛地参与文化活动,其正成为文化的实践主体和创造主体,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2、现代先进文化是建设现代社会的精神基石,先进的文化对于现代社会,乃是阳光,是空气,是朝代命脉和精神基石。现代先进的文化建设有其特是的内涵和形式:就是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引导人民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提倡学科学文化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3、先进的文化具有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有效整合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根。全面建设现代社会的中国,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任务来抓。把它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 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传统文化是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劳动群众的文化创造结晶,是群众文体的很需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民间性等显著的特点。对于传统的文化建设,融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现代群众文化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文化在中国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直接的反映是那些经历了千万年遗承的民间传统节日,中国戏曲和其他至今保留在民间的古老艺术内容和形式。这些曾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一、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远古时代是养 生文化的萌芽期。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是中医养生文化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日渐衰落下去,封建社会逐渐建立、巩固。文化领域出现了“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九流十家”等学术流派,中国古哲学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影响着自然科学及其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医养生文化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中形成,它深深地打上了古文化的烙印,试从以下几点分析: 1.中国古哲学对中医养生文化起了奠基作用。《周易》中的阴阳观,《洪范》中的五行学说,庄子学说中的精气理论,一方面奠定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又直接构成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概念。如肾阴、肾阳、脾气、肝火等。阴阳五行学说的引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养生理论框架,把自然、社会、人的一切统统纳入这个结构之中,充分运用发挥古哲们的思辨能力,在当时实证精神缺乏的背景下,思辨方法就成了医学家们归纳总结零散材料的唯一方法。直观的经验只能代代简单重复相传,而理性的认识可以扩大、提高、不断丰富。中医文化引入阴阳五行学说后,就开始超越经验直观,跨入理性思维的殿堂,不断产生、丰富着中国医学的内涵,沿着这条道路不断扩张、包容、吸收、发展,也使得中医养生理论具有了哲理化的特征。 2.道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道家泛指以老庄学说为中心的哲学流派以及后世的道教而言。代表作是《道德经》,其学术思想基础是属于自然主义的哲学。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通过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许多道士同时又是名医药学家、养生家,道家思想对养生文化有重大影响。首先,道家提出的精、气、神等基本概念为中医养生文化所接受。道家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要素,万物的生成与毁灭都是由于“气”的凝聚或消散的缘故。中医的典籍《内经》中提出人生有三宝:精、气、神是也。采用了道家的这些概念,中医气功学更把精气神作为重要的理论来指导练功。其次,道家的重要思想为中医养生文化吸收。道家非常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要人的思想安静、清闲、少欲、使神志健全,精神内守。再次,是道家修炼的一些具体方法也为中医养生文化所采用。道士们的炼丹术对中医药养生的发展丰富作了很大贡献。尤其道家创立的崇尚自然、顺乎自然的气功养生法,对中医养生文化贡献巨大。由此可见,道家文化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以至有人认为是道家开创了养生文化。 3.儒家文化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是我国的官学,其主要特征是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这种文化对养生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第一,儒家注意心理调整。《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西汉董仲舒认为“欲恶度礼,动静顺性,喜怒正于中,忧惧反之正。”“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医学养生文化中这些思想也很明显,《内经》:“智者之养生也……和喜怒而安居处”,“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也”。《养生延命录》云:“能中和者必久寿。”第二,主张从伦理道德的修养来养性长寿。儒家要求人们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履践作为自我人生完善的目的。并把这种养性观溶入中医养生文化之中。高尚圣洁的伦理观既是人们自我人格完善的RY高温导热油泵途径,也是养生的重要方法。孔子提出”仁者寿“,大仁者必长寿,认为”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具有仁德者方可通向长寿之路。因此养身在养心,养心在养性,养性才能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就能真正延年益寿。 二、中医养生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关键词】中医;养生文化;起源发展 “养生”又称为“颐寿”。养生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长生不老”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和追求,这个梦想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我们国家的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因素,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养生文化也成为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1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殷商以前,有关于养生文化的记载多来源于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历史传说。如我国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环境潮湿加上劳累过度,很多人都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为了摆脱疾病的困扰,他们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肢节”的养生方法,这种养生方法类似于现代的气功导引。“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大禹发明了“禹步”,即一种以呼吸运气结合脚步移动的导引养生方法。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作是运动养生的先驱。 夏商时期最著名的养生家要首推彭祖。根据古代典籍记载,彭祖精于养生,尤善导引行气及饮食调理,相传他历经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岁。固然,活到八百多岁的说法确实有些夸张,但据考证,彭祖实际上是以其命名的一个氏族,这个氏族精于养生,族中长寿之人辈出,并因此而闻名于世,于是产生彭祖享寿八百这类传说并流传于后世。 2 中医养生文化的发展 从殷商开始,我国的养生文化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寇帚”之类的字样。“沐”指洗头,“浴”指澡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强调要重视个人卫生。“寇帚”古时作大扫除讲,即强调要打扫集体卫生。 西周时期,养生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掌管周王和贵族阶层饮食的食医及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食医负责调配王室贵族饮食的寒温、滋味、营养等,非常类似于现代的营养师;而专门主管环境卫生的官员则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卫生防疫人员。这些养生保健思想出现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极其先进意义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养生文化史上的出现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如《左传》中记载了秦景公派遣医和为晋侯治病的故事,医和诊病后说其之病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要属儒家和道家。如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主张“知者乐,仁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一、“养生”的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指人体生命,所谓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补养、积蓄的意思,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保养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 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policy, specific business requirements and author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consent or denial of credit issued a clear opinion, agreed that approval for specific elements. 1) pre-loan investigation gang duty 2) loan review job responsibilities 3)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 黄宇20031810609 金融6班 祖先留给世界的“四大发明”,留给我们一叠叠厚厚的典籍,一座座古老的建筑,还有“沉重”的思想文化。当每一个人开始打开传统的大门时,瞅着鳞次栉比的故宫千间房,望着活如烟海的发黄的书页,我们张大着嘴巴、目瞪口呆。面对着一大堆宝藏。我们不知去拿哪一件,不知哪一件是我们最需要的,我们想都拿走,却又无能为力,于是不如都不拿吧!存起来吧。另一方面,现代的物质文化是太丰富了,又是那么的简单、直接,何不去享受这些呢!我们对物质的需要得到大大的满足,同时,物质的丰富又大大刺激了我们的需要。千年历史抛给了我们一个难题,怎样去处理两者呢? 建筑、绘画、文学、宗教留给我们的是无遐的思考,在物质基础上,祖先给我们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在其中,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故宫的皇朝的威严、敦煌厚重的信仰、八大山人的空远的意境。在那个时代,哲人、文人们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在文章上耗费了大半生的精力,在极端贫困之中,仍高唱“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今天,我们困惑,吃不饱,为什么不去工作,不去挣钱,文化能支撑一个人的生活吗?我们身在高度物质化的社会里,和社会的频繁接触中偶尔会思考一些,偶尔会欣赏一下古代的思想,但那些内容太多、太枯燥、太晦涩,我们用电视剧的形式去“篡改”历史,没有人反对,多么生动形象,符合现代生活气息。不知道的人认为传统文化不过如此,知道的人痛心疾首。我们堂而皇之的在历史前面加上了现代。现代的历史——多有现代气息的一个词。 北京的古建筑正在受到“围剿”,那些古老的胡同正在消失,中华民族的象征长城正受到“侵蚀”,南京的古城墙也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一段段地“塌倒”,这便是现代人的态度,至少是许多人的“传统”意识。延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真是越来越虚弱,正颤抖着迈向21世纪。也许是中国人被传统束缚的太久太久,所以反抗的精神也越大,摆脱的力量也越大。传统文化的外在物质表现建筑、绘画等的逐渐消失是历史的必然,但其中的精华精神文明不应被历史所遗忘,我们能够跳出传统的文化束缚吗?可以在一个新的阶段开始吗?当然不可能,但我们

养生文化的背景总述及中国传统养生文化背景

背景总述: 基于传统的养生方法与旅游健康养生二者来说是传统的大背景与时代发展的小背景、也就是整体性与局部性的关系。从最初仰首望见日月星辰的祖先起始,人们就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养生奥秘。已有学者有大量文献印证,早自春秋战国,思想深邃的哲人智者如老、庄、孔、孟等就曾投入养生研究。养生家可以是医家,而医家远非养生家的全部。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不仅讲祛病延年的医道,不仅讲健美方法,更讲究养生的境界,其间有着人生哲学、人生艺术、人生美学的丰厚意蕴。而文化研究的最重大意义就在于探求各种文化现象的内在目的和特征。就感应的中国养生文化而言,尽管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健康与长寿,但健康和长寿在人类社会中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而是与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及其自然环境有着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提醒我们,研究和探求中国养生文化的基本特征决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中,而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政治、哲学,乃至艺术的诸多层面加以综合考察。而且正是因为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已深入中华民族的心中,还具有诸多关联性,所以在旅游开发中,旅游养生投资者和开发商可能需要考虑中国本土的养生文化对市场受众重带来的影响,并从中弃糟择优,扬长避短;所以说中国的传统养生文化可能为旅游带来一定的带来的启示性作用,在次将分两部分分别阐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背景和旅游业健康养生发展的背景。一、中国传统养生背景和方法简述:

1、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发展的背景: (1)疾病的折磨,瘟疫的肆虐使历代人们除了祈求神灵保佑之外也开始寻求养生保健之路; (2)自然灾害频发,威胁人们生命,天人合一的思想逐渐形成; (3)专制统治下,皇家对养生和长生不老的渴求推动养生文化的形成发展; (4)百家文化思潮争相绽放,为道德养性等养生方式提供了哲学依据; (5)中医盛行,在中国医药养生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形性成独特的养生体系; (6)西医落后,推动中医发展,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博大精深; (7)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以及在此过程中孜孜不倦的摸索; (8)饮食文化的发展,是养生与饮食结合。 中国的传统养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还对旅游健康养生的开发起到一定的积极指导作用。 2、中国养生的典型方法:

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

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 有机融合 今年9月23日,是中国传统节气中的秋分。这天的到来,预示着气候由热转凉,秋天正式到来。秋天,也是秋收、秋耕、秋种等农事活动的开始。在这个预示着丰收的时节里,我们将迎来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农民丰收节,对传承传统农耕文明具有怎样的意义?如何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围绕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 记者:为何把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秋分这一天举行?庆祝农民丰收节,对于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明具有怎样的意义? 孔祥智:国家把丰收节定在秋分这一天,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和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秋分,八月中。解见春分。”《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其含义是这一节气把90天的秋季分为前后平均两个部分,故曰“分”。《群芳谱》云:“至此而阴阳适中,当秋之半也。”从温度上看,秋分节气之后,东北、西北、内蒙古地区一般在10℃以下,华北地区10℃~20℃,长江以南地区降至30℃以下。因此,从气温上看,长江以南地区从这一节气起才逐渐进入物候意义上的秋天,即日平均气温22℃以下。 秋分是收获的季节。在中国北方地区,夏玉米进入了收获季节,也就是过去的“三秋”大忙季节。秋分之后,50毫米等雨量线急剧南移至东南沿海,黄河以北地区的降雨量一般下降到25毫米以下,除了海南、台湾等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已经结束。这样的气候特点为秋季作物的收获提供了难得的好条

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

《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80、0 分) 1 ()从社会治乱出发,认为应该“兼而爱之”。(1、6分)1、6分 ?A、 儒家 ?B、 墨家 ?C、 法家 ?D、 道家 正确答案:B 我得答案:B 答案解析: 2 民粹主义主张以()为中心。(1、6分) 1、6分 ?A、 个人 ?B、 国家

政党 ?D、 群众 正确答案:D 我得答案:D 答案解析: 3 ()得诗称为文天祥在狱中得精神支撑。(1、6分)1、6分 ?A、 李白 ?B、 孟浩然 ?C、 杜甫 ?D、 李商隐 正确答案:C 我得答案:C 答案解析: 4 务实哲学传统得积极意义不包括()。(1、6分)1、6分

有利于接受唯物主义 ?B、 有利于促进树立全民宗教信仰 ?C、 使中国人具有天然得革命传统 ?D、 有利于中国得改革开放 正确答案:B 我得答案:B 答案解析: 5 国外关于传统得代表性著作《论传统》就是()得著作。(1、6分)1、6分 ?A、 巴特勒 ?B、 希尔斯 ?C、 庞德 ?D、 弗罗斯 正确答案:B 我得答案:B 答案解析:

6 中国人崇尚真理得悲剧精神最初体现在()。(1、6分)1、6分 ?A、 儒家经典 ?B、 远古神话 ?C、 唐宋诗词 ?D、 明清小说 正确答案:B 我得答案:B 答案解析: 7 在先秦各家中,()特别强调自由。(1、6分) 1、6分 ?A、 儒家 ?B、 法家 ?C、 道家

墨家 正确答案:C 我得答案:C 答案解析: 8 经验主义哲学容易导致()。(1、6分) 1、6分 ?A、 肯定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 否认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C、 只承认直接经验,不相信间接经验 ?D、 只承认间接经验,不相信直接经验 正确答案:C 我得答案:C 答案解析: 9 从义离不开利这个角度上说,利就就是()。(1、6分)1、6分 ?A、 善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姓名:江琴 学号:40702511 班级:周六上午一、二节时间:2009-6-26

浅谈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看法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何谓养生,就是如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顺应自然,改善自身的性和命的质量,达到健康长寿,益寿延年的目的,而且是独具中国文化背景的一种身心健康法。其基础理论是逆天地生成万物之序,夺天地造化之机,以气贯通先后,浑性了命以合大道。知道者,必知医——不是只有药物才能治病,也不是说养生就意味着与药物无关。但是,两者毕竟有明显的区别,一切有利于增强体质的努力都可以称之为养生,而医疗只是指人们为摆脱疾病而作的努力。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来探索生命的奥秘。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 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有关人员: 一、课题题目: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研究 班级:高一【4】班 起止时间:2014年07月24日至2014年09月08日 二、学科领域:历史文化类 三、指导老师:肖金明 四、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张宇成:负责上网查阅资料 徐铭扬朱炜涵:负责邀请指导老师参与并询问老师相关问题 楮文才:负责整理资料 王世杰:负责将讨论结果写为研究报告并上交 课题小组组长:王世杰 课题小组组员:楮文才徐铭扬朱炜涵张宇成 课题小组指导老师:肖金明 内容提要: 首先,本次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然后,我们的课题小组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采取注重实事求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有:上网,上书店查找资料;询问历史科老师、对历史颇有研究的人士;小组讨论、分析。 其次,经过我们课题小组的努力,克服了种种阻碍,这次的研究性学习已达到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成功。 最后,通过我们课题小组的讨论分析我们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沿革与流变,曾经有过五次大的西学东渐过程。虽然使我国传统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它的质与核还是很本色的。这是由于我国民族文化构成的特殊性所致。这其中是有了儒、释、道、法、名、阴阳等类文化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可能,而由这些类文化构成的我国传统文化,又极其充分地适应了中国人的攻守进退等各个方面的生存与繁衍的需要。这之中既有它的社会性,也有它的自然性;既有它的群体性,也有它的个体性;就个体讲,有心理调节的需要,也有一个人年龄、体质、细胞活力和“力必多”的原因。所以我国传统文化比起其他诸如西方文化来要牢固得多,包容性要强得多。它不仅在种种冲击下,保持了自己本体性,而且还兼容和同化了许多我国其他民族的文化,如蒙古族文化和满族文化等,以及其他外国文化。 本次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对现代文明有何影响?对于这一影响我们有何启示?正文: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中医养生文化的起源 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水虫”,使水清洁。 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 儒家养生思想 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饣壹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

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乐,仁者寿。”(《颜渊》)。《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 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方法:其一是“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说养“气”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不能邪念存心。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色彩,堪称后世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流派的鼻祖。 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养生思想最丰富深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首推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 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和实践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之所以能够活到160余岁,这首先得力于他本人主观上十分重视“长生久视之道”,甚至把养生治身置于治国平天下之上。老子一方面是“修道而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整套带有道教色彩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与方法 学习提示 自古以来,我国养生健身的理论与实践,就有其丰富的内容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保健康复、防病治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养生健身的哲学和中医学等较完整的理论。传统的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我们不仅需要继承,而且需要开发,并不断的发展。 知识要点 ●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传统的养生理论 ●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 一、我国传统养生思想的产生发展 养生一词,即护养(也有的称养护)、保养身体,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我国传统的养生思想,与古代人们追求长寿的思想有关。关于长寿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有关商周史料的典籍《尚书》。《尚书·洪范》中称:“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日修好德,五日考修命。”其中“寿”“康宁”“考修命”都是关于对健康长寿的要求。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也影响到养生的理论,特别是《黄帝内经》的影响较大,如“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修其天命”的思想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了养生主张动和静的不同思想的争论。如苟子《天论篇》主张“养备而时动,则

天不能病”;而《庄子·在剧中却提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之说。前者主张要保养身体,就要经常运动,而后者则认为“静以养生”。战国时期,出现了“吹向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的“导引”术,从身体外形的锻炼,发展到“呼吸吐纳”的行气配合独特的健身方法,即气功。 养生术。秦汉至隋唐佛家和道家的养生术流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为了追求“长生不老”,相信“炼丹术”和“神仙术”,热衷于“仙丹妙法”,使中国的养生术走了一段弯路。但是,即使在这一时期我国民间的养生术仍不间断地向前发展。例如,东汉末期的名医华伦,他精于医术,擅长外科手术,创编了以虎、鹿、熊、猿、鸟的动作为素材的“五禽戏”,这是对“导引”术的发展,是一套流传至今的、具有很高价值的医疗体操。唐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提出了养生要身心并重,根据自然的变化来调理生活,以求身心健康和长寿。孙思邈介绍了“天竺国的按摩法”(婆罗门十八势),这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操,今天我们练习的气功功法,其中有的就是源于他的有关著作。宋代由于程朱理学的泛滥,重文轻武,“主静鄙动”在部分人中有所发展,但民间流传的导引养生仍不断创新与发展,此间一套动静结合的健身法“八段锦”得到了完善与提高。明清时代,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养生术,有关的健身术和功法著作颇多,养生的理论也逐渐完整,实践的实效性很强。例如,这时的八段锦强调“静思”、“集神”以及行气(呼吸吐纳)等要求。特别是明末流传于清代的易筋经练功法,提出“内壮神勇”(即内脏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 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和文化竞争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民族存在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相互之间角逐,被置于一个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广阔和开放的世界历史舞台上,这种竞争和发展的共存使各个国家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空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从政治、经济到文化软实力、民族精神,各个领域,无时无处不在进行着激烈地碰撞与磨合,在这种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对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巨大作用被凸显出来,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技术的实力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在这个世界历史大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和其所处的地位。 当今的世界大舞台无疑是全球化的,从有形的人口、产品、资本到无形的理念、文化、意识形态,这些介质在世界范围内无比自由的得以流通。这种流通带来了世界范围的物理概念的消失,世界人民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在这里,国家和民族的概念受到了冲击,每一个个体与世界整体无比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人类面临着的是全球问题,接触到的是全球资讯。而这样的世界地球村的形成无疑是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伴生物,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指数函数速度的增长,把人类从记忆中的农耕劳作、手工经济、祭天祈福、兵车马行的古代社会带入到了如今的现代化大生产、电子化生活、交通便利的全球社会。 然而,国家仍然是民族的存在主体,仍然是国际活动的主体,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旺仍然是各个国家民族不变的主题。各国在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武器强大自己的同时,传统文化也同样成了各个民族用作保护自己的特色化发展、抵制全球化浪潮的另一件武器,科学技术和文化成了新的国际形势下各国维护国家主权的两把利器。 传统的国家主权主要是指领土、领海、领空的主权。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非传统安全威胁的肆虐、大国关系的新的变化,国家主权问题更涉及到信息主权、生态主权、文化主权等更广阔的范围。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需要军事实力、经济水平、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共同的保障。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都有其不可抗拒的规律。历史总是有章可寻,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当前的国际竞争形势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强者生存有着可以比照的相同历史痕迹。达尔文的“物竞天择”、自然界的“丛林法则”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潮流中仍然具有普适性。 各个国家只有在用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硬实力提升的同时,用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在适者生存的国家丛林中立足。 二、不平衡发展下的文化侵略 然而,不可回避的是,目前存在于国际交往中的仍然是不公正的国际旧秩序,各国之间的发展很不平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不同的形式依旧存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并没有带来世界的永久和平,“弱肉强食”在经济繁荣、世界大同的面具下悄然进行。 文化帝国主义成了让世人担忧的新的名词,它是在20世纪60年代“新帝国主义”的国际环境下诞生的。所谓“新帝国主义”,指的是在二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和文化控制为

中医药文化与养生

养生先养心 摘要:最新研究表明,人类疾病的绝大部分都与不良心态有关。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喜怒哀乐,都有七情六欲。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这是外界客观刺激所引起的精神上的反应。我们的感情、情绪,我们的心理活动本来就是多方面的。有不良情绪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善于控制它、调节它,要及时地排解它,而不能让它任意发展,否则就会受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危害,而产生身体上的各种疾病。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养心,这里养心不是指保护好你的心脏,而是要调控好你的心态,即情志养生。学会情志养生,你就拥有了“不老之药”,不仅对你身体健康有很大裨益,而且还可以治愈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养生养心情志养生身心健康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正如熟话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人们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列为致病内因。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但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引发各种疾病。所以七种情志一定要调理掌握适当。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首先是精神上的错乱,然后就会影响到身体上,形成各种疾病。 有的人由于过分怀旧,整日沉浸在那些残缺的、苍白的回忆里,以至于对眼前的一切都毫无兴趣,即使美好的生活也索然无味。有的人由于盲目攀比,总觉得自己得到的太少,失去的太多,事事不如别人,以至于悲观丧气,经常闷闷不乐,甚至患上了精神抑郁症。 还有的人由于严重消极,老感到自己被社会闲置,被人们漠视,以致心灰意懒,颓废变态,毁蚀掉了自己的心灵和意志。 更有的人由于贪心作怪,总以为自己应当拥有更多的财物,应该比别人生活得更好,以至于放弃了对自己的约束,不该拿的也拿,落了个晚节不保的结局。类似现象虽然大多事出有因,但不管哪一种,无不与心态失控有关,无不伤及身体健康,无不有损美好生活。由此可见,养心对养生是多么的重要。 "三气周瑜"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故事。周瑜是吴国的大将军,才华横溢。而蜀国有一位诸葛亮,更是足智多谋。周瑜心胸狭窄,经常生气,他有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既然生了我周瑜,何必再生诸葛亮?久而久之周瑜就积劳成疾。最后一次他生气的时候,血往上涌,一命呜呼了。所以怒则伤肝、伤气血,保持遇事不怒、不生气的心态非常重要。 还有《儒林外史》里面有一个故事《范进中举》。范进考举人老考不取,到五十多岁还考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知识讲座

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知识讲座 一、养生学的相关概念 1.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 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2.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 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3.因中医保留着最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各地的养生方法各有千秋, 本文所言中国传统养生即中医养生学。 4.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 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二、中医传统养生的特色 1.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协调,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统一。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

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调整。 2.和谐适度的宗旨 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为人处事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例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 3.综合、辨证的调摄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而是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进行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因此,中医养生学一方面强调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方面,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都进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例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又如传统健身术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动静结合之功,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这样不但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礼仪教育的整合

现代文明礼仪教育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七星关区大新桥中心校刘顺湘 2012年1月4日 摘要:中华名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所蕴含的价值取向、道德礼仪、行为准则、教育理念等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性。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教育,为我们的现代文明礼仪教育提供了历史的借鉴和渊源。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礼仪教育整合,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创建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文明礼仪传承传统文化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我国礼仪源远流长,世代相传,讲究礼仪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的礼仪,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已经形成独有的传统和做中国人的美德,对后世具有深刻影响,是我们今天的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早在原始社会就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夏商时期周公提出了“德政”的思想,主张“德”“孝”、并“制礼作乐”以“礼乐”治天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大教育家孔子认为,主要原因是“不仁”。提出“克已复礼,天下归仁”,对周礼有了创造性的发展,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要教育内容。提出两个“四教”:诗、书、礼、乐;文、行、忠、信;孟子继承孔子的伦

理思想,提出“性善论”,实行“仁政”的主张,把人的基本德行概括为“仁、义、礼、智”四德,把人际关系准则概括为“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西汉时期,汉武帝采取一系列措施“尊民以礼”、“劝学兴礼”,以儒家思想治理社会,建立一整套社会规范制度,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制礼活动;朱熹是后汉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教之目”。他把学校教育分为小学(8—15岁)、大学(16岁以后)两个阶段,无论小学大学,都以“明人伦”为目的。他主张小学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遵守“孝、悌、忠、信”等道德规范。大学要“明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华民族的礼仪从形成到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不断形成的经典礼仪著作有《孝经》、《礼记》、《三字经》、《弟子规》等。《孝经》是孔子融六经之精华,写出的一部“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他论述了古代孝道和孝治思想,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优异的道德准则。孔子在开宗明义章,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并将“孝”分成五等级,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孝道面前人人平等,孝道面前人人有则”,并对各类的孝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规范和礼节。《礼记》既记载古代君王封国、爵禄、职官、祭祀、丧葬、刑罚、选拔官吏等方面的制度,也记录了先秦关于各种礼义制度的言论,还记录做人的言谈举止的一些具体的礼仪规

传统与现代文明

传统与现代文明 导读: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我首推诗词歌赋,因为在我心中,它们是最特别的存在,也较具代表意义。我自小便极喜爱唐诗,及长,又觉得词的韵味更深远些,后来涉猎多了,便愈发觉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又不免感慨那些古人的才情,确是现代人无可比拟的。有时候看多了那些诗词,便觉得从骨子里透出一股清灵的感觉,所有的一切皆可抛至脑后,宁愿“采菊东篱下”,抛却扰人的尘嚣。有人说我太情绪化,我不否认,有时我看了一阙词,忽而体会词人的感受便不免难受起来,极易被那一阙阙词控制感情,然后心便隐隐痛了起来。 我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之深之大,自汉唐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此后并对韩国、对东南亚、南亚一些国家如菲律宾、新加坡、越南等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郑和七下西洋更是加深了这种影响。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认的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特别是其中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和崛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思考,焦点是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