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数学教案(上)

五年级数学教案(上)

五年级数学教案(上)
五年级数学教案(上)

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学目标:

1、复习求解带有空格的算式中的未知数,复习小数的性质,复习小数点位置移

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复习小数加减法。

2、利用因数与积的变化的规律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利用商不变性质,探

索并初步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丰富的事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实际问题。

4、初步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或数量关系,化简含有字母的式子,并在

式子中字母的值给定时求出式子的值。

5、会解简单的方程,能根据题意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并通过方程解答简单的应

用题。

6、利用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

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7、能通过观察,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能通过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

积。

8、会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时

间(段)的计算问题。

9、通过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的运

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根据树状算图用逆推的方法求出方框里的数。

2、利用因数与积的变化的规律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利用商不变性质,探

索并初步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会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实际问题,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

况。

4、初步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或数量关系,并化简求值。

5、会解简单的方程,能根据题意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并通过方程解答简单的应

用题。

6、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章复习与提高

本章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符号可以表示一个特定的数。

2、复习求解带有空格的算式中的未知数。

3、复习小数的性质,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复习

小数加减法。

4、能根据树状算图用逆推的方法求出方框里的数。

5、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回忆小数性质、小数点移动规律,尝试解决有关问题。

2、会正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3、能根据树状算图用逆推的方法求出方框里的数。

课时安排:共计4课时

符号表示数1课时

小数3课时

第二章小数乘除法

本章教学目标:

1、利用因数与积的变化的规律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实例验证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合小数乘法,并初步会用。

3、利用商不变性质,探索并初步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在除法计算中认识循环小数。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2、利用因数与积的变化的规律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

推理能力。

3、初步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在除法计算中认识循环小数。

5、理解小数乘除运算中,求积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够按照要求用“四舍

五入”法对积、商进行凑整。

课时安排: 22课时,机动5课时

小数乘整数4课时

小数乘小数4课时

连乘、乘加、乘减1课时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1课时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5课时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4课时

循环小数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1课时

积、商的凑整1课时

第三章统计

本章教学目标:

1、通过丰富的事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答简单的平均数实际问题。

2、知道可以使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同类数据。

3、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运用已知数据解平均数应用题。

2、能根据数据的情况灵活选择不同的算法,掌握总数、个数有变化时计算平

均数的方法。

3、通过计算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样本数的两组数据。

4、利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算全体的情况。

课时安排: 6课时,机动1课时

平均数1课时

平均数的计算2课时

平均数的应用3课时

第四章简易方程

本章教学目标:

1、初步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与所学计算公式。

2、初步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或数量关系,化简含有字母的式子,

并在式子中字母的值给定时求出式子的值。

3、认识等式、方程,初步学会根据方程的解的含义检验方程的解。

4、会解简单的方程。

5、能根据题意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并通过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用字母表示数,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省略乘号的书写方法和利用给出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对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化简,并把具

体数代入含有字母的式子求值。

4、会解简单的方程,能根据题意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并通过方程解答简单

的应用题。

课时安排: 18课时,机动2课时

用字母表示数4课时

化简与求值3课时

方程7课时

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4课时

第五章几何小实践

本章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操作活动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

对角相等。

2、利用割补、拼摆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

3、初步学会利用面积公式求有关数据。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概念,会画出平行四边形底上的高。

2、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4、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运用不同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

公式。

课时安排: 12课时,机动2课时

平行四边形4课时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课时

三角形的面积2课时

梯形2课时

梯形的面积2课时

第六章整理与提高

本章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2、会正确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3、初步会用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根据题意正确寻找等量关系。

5、能用方程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6、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解答应用题的优越性。

7、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

8、能通过观察,弄清图形的组合关系。

9、能通过割、补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10、会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

与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11、通过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

的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初步会用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了解并会看懂生活中有关于水、电、天然气的帐单。

3、能根据题意正确寻找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解答简单的两、三步计算的应

用题。

4、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利用平行四边形、三

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图形中的未知量。

5、用时间线段图和竖式解决同一天中,时和分、分和秒形式的两个时刻与

时间(段)的计算问题。

6、通过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生活实际中

的运用。

课时安排: 10课时

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2课时

水、电、天然气的费用——小数应用1课时

问题解决2课时

图形的面积2课时

数学广场——时间的计算2课时

数学广场——编码1课时

一、复习与提高

符号表示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2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符号可以用来表示数。

2.复习求带有空格的算式中的未知数。

3、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养成验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2、在学习符号表示数的过程中,探究数列的规律。

教学难点:规律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经过两个月的休息调整,你们现在的状态怎么样呢?相信你们你们已经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来迎接小学阶段的最后的一个学年。让我们一起努力,来将我们的小学阶段的学习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吧。

二.探究过程:

1.复习

1)出示:课本第2页

73+□=101 162-□=53

23×□=115 32÷□=8

师:这些都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请大家自己解决一下,把解答的过程写在书上。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交流

2)有什么好方法可以验证你的结果呢?

3)交流解答的方法和经验

2.出示课题

从上面几题我们看到,这里的方框可以表示一个特定的数,分别表示了28、109、5、4。但有时方框也可以用其他符号来表示,符号可以是一些图形、图案,也可以是一个字母,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符号表示数。

3.学习课本第3题

1)现在我们就用方块来表示一些数。你能解决吗?自己试一试。

出示:28+█= 127.9 15×█= 105

█ =()█ =()

█÷7 = 11 █+█= 72

█ =()█ =()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得到:求符号表示的数同样可以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答。

3)师:选择其中的两题来验证一下。

4.学习课本第2题

出示:各式中的▲表示什么数字?

2 5 ▲ 2 3

×▲+ 2▲×▲ 7

1 5 0 3 8 □□□

□□

62 1

▲=()▲=()▲=()

师:在同一道题中,一个符号表示一个数字。

5.学习第4题

1)找规律

1 3 5 7 ▲11 13█17 19 …▲=(),█ =()

3 6 9 12 15 ● 21 2

4 27 …●=()

4 9 16 2

5 ★ 49 64 81 …★=()

独立尝试解答

2)小组讨论第三小题,解决难点。

3)全班汇报交流

6、交流解答这类题的经验(先审题找出之间的奥秘)

三.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了些什么呢?

小数(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3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小数的性质。

2.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复习单位换算。

4、能根据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形成用逆推的方法求位置不同的方框里的数的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1、根据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探究用逆推的方法求位置不同的方框里的数的方法,在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能在单位换算的基础上进行一步的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数的性质

1.回忆小数的性质:在小数部分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的不变。

其中的关键词是哪些?(“小数部分的末尾”和“大小”)

2.利用小数的性质化简下面各数(第1题的第①小题)

问:0.0200和50.00中为什么不把所有的0都去掉呢?

3.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三位小数(第1题的第②小题)

小结:在添0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二.复习小数点的移动

1.回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的位置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只要把小数点的位置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2.出示:(第2题的第①小题)

1)填空:尝试解答?

2)还是哪些题你有困难呢?可以找你的好朋友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问:第2题你为什么添×1000呢?

第3组你是怎么想的呢?

(可以用逆推的方法来思考)

4)小结:这些题方框的位置虽然不同,但我们都可以利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的规律来解答。

因为方框的位置不同,可以分别采用正推或逆推的方法。

3、单位换算

1)出示:(第2题的第②小题)

学生练习做在书上,汇报交流方法

×进率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

÷进率

2)7356克=()千克()克; 6米4厘米=( )米

2.04吨=()吨()千克 8升10毫升=()毫升

3)3.06升+2356毫升=()毫升; 4吨50千克-2.36吨=()。

4米5厘米+23分米=()米;()升-27毫升=0.08升

小结:在进行单位换算的时候,一定看清单位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三. 实际运用

1、摘苹果了!果农第一次摘了5380千克,第二次摘了5.93吨,哪一次摘得比较多?

2、100千克海水含盐3千克,10千克海水含盐多少千克?1吨呢?

3、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就(),0.4735去

掉小数点就是()。

4、把3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三位,所得的数比原数减少()

5、有甲、乙、丙三个数,若把甲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乙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

得到的两个数正好与丙数相等,若丙数是20.8,则甲数是_________,乙数是_________。

四. 总结

问: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小数(二)

教学内容:课本第4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小数的加减法在实际情况中的运用。

2、在具体解答问题的时候,能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选择相应的条件的能力和提一些数学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了解有关于中国湿地面积的一些知识,让学生了解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教学重点:

1、通过图片的展示,和学生的互相的介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感到:以遵

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2、能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自己提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1.出示:中国五个湿地的图片

2.谈谈你对环境保护的感想。

学生交流,汇报想法

中国湿地面积约有63万平方千米,位居亚洲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一章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3.我们要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今天我们就以中国的五块湿地为主题来看看

这里面有什么数学问题呢?

二.探究过程:

1.出示例题:

上海崇明东摊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分为两个部分:区域面积和堤外面积。区域面积由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部分组成。已知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面积为165.92平方千米、10.7平方千米和64.93平方千米。

a. 求保护区的区域面积。

b. 求保护区的堤外面积。

1)让学生结合题a说一说已知的条件和要求的问题。

2)尝试解决a

问:你们是怎么想的呢?是通过哪个信息来解决的?

3)尝试解决b。

2.试一试:

1)师:根据上面提供的条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学生提问题,教师可以把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2)师:选择几个你喜欢的问题进行计算。

学生笔练,然后再进行交流

三.实际运用

a)妈妈让小丁丁带50元去书城去买一些自己的喜欢的书籍,如果你是小丁丁你会买哪些书呢?选择你喜欢的书籍,编一道两步(或三步)的应用题。

b)小红身高1.45米比小芳矮0.03米,小明比小芳高0.05米。小明身高多少米?

c)超市仓库原有大米4.25吨,上午运来大米6.5吨,下午又运来与上午同样多的大米,现在超市共存有大米多少吨?

4、两根有线电视线,第一根长18.7米,第二根长23.2米,第二根用去6.6米。现在第一根

比第二根长多少米?

5、近年来我国交通建设空前发展,铁路营运里程由65.969千米增加了5.531千米,又建成新的路线5.944千米,现在铁路营运里程是多少千米?

四、总结

小数(三)

教学内容:课本第5页

教学目标:

1、复习小数的加减法。

2、能根据树状算图用逆推的方法求出方框里的数。培养学生能根据具体方框的位置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用正推或逆推的方法求方框中的数。

3、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愿意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使他们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培养

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选择不同的学习手段(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采用树状算图的

方法)来探究求加减混合运算中方框是表示的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逆向思维。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星期天的早上,小丁丁在家做作业。由于墨水瓶没有的放好,不小心一碰,墨水翻到了作业本上了。把作业本也弄脏了。同学们,平时你们在做作业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结:学习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是学习的基础。

二.探究过程:

1、出示例题:小丁丁的作业被墨水弄脏了,你能帮他找回失去的数吗?

□+9.32-36.49

=□-36.49

= 30.71

2、尝试独立解决

3、汇报交流

方法一:画数状算图的方法

方法二:30.71+36.49=67.2

67.2-9.32=57.88

4、寻找两种方法的相同点(方法相同,形式不同,好生用第一种)

5、检验

6、比较练习:先比较下面两题的区别,再解答。

□-15.46+35.95=58.12 □-(15.46+35.95)=58.12

(1)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尝试解答

(3)汇报得数并检验

(4)交流方法,

(5)分析两题在解答过程中有何区别

小结:原来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求方框中的数的解答顺序也就不同。

7、交流解此类题的经验。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第5页的试一试)

1)91.1-□+83.7=90 36.01-(7.63+□)=21.6

2)43.99+□-32.7=50.3 87-(□-2.68)=45.54

两组题中选择一组来练一练.先求出方框中的数,再用计算器进行检验。

2.实际运用(练一练)

一根绳子长4米,第一次减去一些后,第二次又减去1.65米,最后还剩75厘米,第一次减去了多少米?

友情提示:有困难可以先画数状算图,在列式解答。

学生汇报不同的解答方法。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吗?

五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测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完卷时间:80分钟,满分100分,其中清洁分2分)

第一部分计算(47%)

1、直接写出得数。12%

3.05×10= 0.98×100= 1.27÷10= 0.42+( )=1

5.6×8= 2.5×40= 0.45÷10= 25.41-( )=10.1

1.05÷100=

2.07×10÷100= 6÷5×5÷6= 16×125=

2、列竖式计算.6%

7.992-0.18= 15.6+18.76 -1.24 =

4、递等式计算。(能简便运算的要简便运算)21%

7.85+2.34-0.85+4.76 79×18+79×36+21×54

125×88 428+428×99 37×15+85

18.76 -3.47 -0.53 32.17 -0.46 -4.17

5、文字题8%

(1) 一个数的5倍比68大18,这个数是多少?

(2) 2个25的积比2个25相加的和多多少?

第二部分概念(27%)

一、填空。21%(每格1分)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1.□9米>138厘米2□千克<0.022吨

2、用“四舍五入法”写出下列表中各数的近似值。

3、一个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所得的数比原数大27,原数是()。

4、单位换算:

2.8m=( )cm 138ml=( )l

1.52k㎡=()㎡256000 t =( )㎏

44.3角=( ) 元345.6c㎡=( )d㎡

5、下列各题中图形分别表示几?

73+●=101 ●=()

162―△=53 △=()

23×★=115 ★=()

32÷□=8 □=()

6、找规律填数:

1 3 5 7 ▲11 13 17 19…;

▲=();)

3 6 9 12 15 ●21 2

4 27…;

●=()

1 4 9 16 25 ★49 64 81….;

★=()

7、在135.88+( 25.18)=213.7中,□里填()。

8、()+9.32-36.49=30.71 ()应填()。

二、选择题。6%

(1)下面四位数中最接近4800的是()。

A、4804

B、4795

C、4797

D、4802

(2)0.4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再向左移动两位,所得的小数比原来减少()。

A、100倍

B、10倍

C、9倍

D、90倍

(3)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680的取值范围是()。

A、大于或等于679但小于684

B、大于或等于6795但小于6804

C、大于或等于680但小于684

D、大于或等于6795但小于6805

第三部分应用题(24%)

1、小巧所带的钱,如果买一本1.2元的书,剩下0.8元,如果改买一本0.48元

的书,可剩下多少元

2、一个长方形花园,长46米,比宽的3倍还多4米,这个花园的面积是多少平

方米?

3、10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16千克。照这样计算,70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多少千

克?

4、小明想买一支钢笔和7本日记本,日记本的单价是2元,钢笔的价钱是日记

本的价钱的3倍。小明带了23元钱,这些钱够吗?

5、小丁丁和爸爸、妈妈打算“黄金周”到外面去游玩,单程票每人150元,全

家往返的交通费用是多少元?(4%)

二、小数乘除法

小数乘整数(一)

教学内容:课本第7页

教学目标:

运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小数乘法,建立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经历小数乘法口算的解题过程,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

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体验小数乘法方法的多样化,并在比较、辨析中得到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能正确、迅速的进行小数乘法的口算。

教学重点:

1、亲历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得出过程。

2、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待解问题

1、上课一开始,谈话导入:

平时我们到商店购物结帐时,是谁为我们算的?是我们自己还是营业员?(有这么多的同学会自己结帐了,太好了。)前几天,小明用零花钱买了一个西瓜,去看望疼爱他的爷爷、奶奶,他买了每千克1.9元的西瓜4千克,小明买西瓜付了多少元?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边说边出示题目)

2、列算式:1.9×4=?

3、发现问题,揭示课题

解决问题时,我发现有的同学皱起眉头,你们有什么困难?

(揭示课题:生活中经常要用到小数乘法)

4、估算:大约需要多少元?

5、精确计算

(1)尝试解答

小数乘法怎样计算呢?我们没有现成的方法,希望每一个同学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

题,相信通过努力大家一定能解决问题。(学生继续尝试,教师巡视)

(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经历解决小数乘法的过程,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和失败的情感)

(2)汇报

方法一:连加(你能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这个问题,真不错)

方法二:化复名数(我们要学习你这种能把数学问题转化成生活问题,运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的学习方法)

方法三:转化横式 95×4÷100(我很欣赏你能把小数乘法这个新知识转换成整数乘法这个旧问题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探究

1、比较辨析,在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同学们通过动脑,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请问还有哪些同学也算出 1.9×4=7.6(元)?很好,你们都能运用自己的经验解决问题,黑板上有几种做法,请你对比一下,思考一下(出示讨论题)再进行交流。

小黑板出示:(1)判断这些方法是否都正确?

(2)观察比较各种方法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你现在最喜欢的是那种方法?为什么?

(注重学生辨析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同时在辨析中寻找规律,提高自身素质)

2、反思整理,探究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刚才,同学们通过积极的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解决问题是好的学习方法,不过我们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这些旧办法的比较、反思,归纳总结出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3、下面,我们在计算小明买黑布林要多少元的时候想一想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出示:黑布林每千克16元,买0.8千克)

(学生计算,汇报计算思路)

师:请对这两道题进行观察比较,说说有什么异同?

(同:形式:都是小数乘法,解题过程:都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Use pairs to determine posi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5例1、“练一练”,练习三第1~3题。 【教材、学情分析】 例1教学列、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已经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的方法,教材分三个层次教学:一、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产生用数对表示位置的需要;二、教学列和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行与第几列的规则;三、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这句话表明了三点:一是“数对”指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二是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它和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先写出x轴上的数量,再写出y轴上的数量的次序是一致的,不会和中学里的数学知识发生矛盾。三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练一练”在例题的情境中进行。以数对知识为重点,设计了“列、行位置→数对表示→列、行位置”的线索,把例1教学的各个知识组成系统的结构。第1题先在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巩固列与行的知识;再用数对表示第2列第4行,进一步明确在数对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巩固数对的知识。第2题通过在图中寻找(6,5)的位置,具体解释这个数对的含义,加强对数对的理解,体会它能清楚、简要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例1的情境图中,每个学生的座位都可以用数对表示,确定各个人位置的数对都不相同。图中有6列、5行,任何一个列数不超过6、行数不超过5的数对都有一个学生的座位相对应。可以利用情境图的这些内涵,组织学生充分地“练一练”。 练习三第1~3题配合例1的教学,巩固列、行的知识,以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第2题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有同列不同行,不同列同行,列、行都不同三种情况,隐含了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让学生在这些比较中,深入地体会数对。第3题花色地砖的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地砖的位置都在奇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地砖的排列是对称的,第7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地砖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7,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展开。 【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全册完整教案

目录 教学进度 0 学期备课 (1)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3) 第二单元:位置.......................................................... (26)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 (33) 第四单元:可能性 (59)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 (65) 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106)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125) 第八单元:全册整理和复习 (130)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学期备课 备课时间: 一、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含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位置、小学除法、可能性、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二、学期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自己探索出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2、使学生知道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3、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尝试、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较熟练、灵活的运用面积公式计算它们的面积。 4、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知道“可能性”有大小之分,并能正确的找出可能性的大小。 5、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知道编码的组成;体会编码的实用性;并会自己设计简单的编码。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1.小数乘、除法。

2.简易方程。 3.多边形的面积。 难点: 1.小数的乘、除法。 2.列简易方程求解。 四、课时安排 1、小数乘法:………………………………………………..10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2、位置:…………………………………………………3课时 3、小数除法:………………………………………………….1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4、可能性:………………………………………………….3课时 5、简易方程:……………………………………………………19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6、多边形的面积:………………………………………………8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7、数学广角:……………………………………………………1课时

新学期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新学期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篇一: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比过去有很大的进步,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基本上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合作意识较强,少数学生能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但总体上从期末测试情况看,学生的成绩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学困生的面还是比较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有不同的收获。 三、教材分析 (一)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

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 (四)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五)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完整)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七个教学单元及总复习,数与代数方面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及第五单元简易方程,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正式教学代数的初步知识;图形与几何安排的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位置,初步渗透直角坐标系的思想,以及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概率安排的是第四单元可能性;还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安排了掷一掷。 与原实验教材相比主要变化有以下几点: 1.从六年级上册移来“位置” 单元,“观察物体”移到五年级下册。2.“可能性”单元根据课标要求进行了调整。 3.“数学广角”的内容进行调整。 4.“简易方程”的结构进行调整及其他单元内容的变化。 5.编排了一个“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由原三上移来。 三、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在探索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4.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等,初步了解简易方程,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进度表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年级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 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本班共有学生比较少,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空间观念较强,上课时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的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针对这些情况,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部分内容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单元里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五年级数学上学期全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上学期全册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的例1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具准备:将课本第1页的“复习”中的表格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整数乘法的意义。 问: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让两个学生说一说整数乘法的意义) 在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分别叫什么(被乘数、乘数、积) 还可以叫什么(因数) 2.复习整数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变化的规律。 出示小黑板的复习题。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他学生打开教科书,在书上自己独立做。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订正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第2栏与第1栏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第3栏与第1栏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第4栏与第1栏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反过来比较: 第3栏与第4栏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第2、1栏与第4栏比较呢? 说明:这个规律非常重要,对我们以后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地掌握。 二、新课。 2

3 1.教学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例1的前半部分) 教师出示例1。 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该怎样列算式(多让几名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的列式写在黑板上。) 6.5×5表示什么意思( 5个6.5。)用加法算是:6.5+6.5+6.5+6.5+6.5 还表示什么(求6.5的5倍是多少。) 讲解:过去我们学习的是整数乘以整数,今天我们列的乘法算式是小数乘以整数。同学们想一想,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同整数乘法的意义比较相同不相同(相同) 让两名学生说一说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教师板书: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教学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例1的后半部分) 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那么该怎样计算呢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些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 先复习一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两个学生说一说。 讲解算法:小数乘法可以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进行计算。 板书: 5 5.6? 如果把这个式子变成整数乘法,就要去掉小数点,那么这个式子就变成了什么(65×5)教师在小数乘法的竖式右边写出整数乘法的竖式。 55.6? 5 2355 6? 引导学生讨论: “6.5变成65相当于小数点怎样移动因数扩大了多少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因数扩大了10倍。)板书: 55.6? 5 2355 6? 扩大10倍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 1、小数乘法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简解]:通过解答一个与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一一列举”的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教材首先结合场景图,提出问题: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这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题意,又有助于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展开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目标预设]: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有条理的列举分析有关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体会有序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3、进一步发展运用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使学生能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2、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策略带来的好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设计理念]:创设生活情境,借助生动的、有趣的生活信息,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设计思路]:故事引入,激发兴趣——独立探索,寻找策略——相互交流,提取策略——自主比较,感悟策略——知识迁移,分层练习——拓展延伸,巩固升华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你们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谁来说一说(生讲故事),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们知道什么策略吗?你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能不能举例说明?(生回答)师小结那么在数学里,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呢?等学完了这节数学课我们再来说说。师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运用故事引入,引导学生把“策略”与具体方法相联系,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感悟“策略”的含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探究,寻找策略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景图)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的羊圈,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1)收集信息,看例题,提问,从例题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2)提问王大叔一共有多少种围羊圈的方法? 如学生猜出几种答案,这时教师追问,是不是这几种呢?你有办法验证吗?同桌讨论。 如学生一时说不上来,教师追问,看来,同学们一下子说不出答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吗?同桌讨论。 2、同桌讨论 3、在讨论的基础上,尝试利用手上的学具操作解决来验证。 4、交流方法 (1)摆小棒,整理出长方形所有长与宽长度的可能性。 教师根据学生的摆法板书:如果长方形的宽是1米,长就是8米。 如果长方形的宽是2米,长就是7米。 如果长方形的宽是3米,长就是6米。 如果长方形的宽是4米,长就是5米。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 下册全册教案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五年级数学下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重点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教学指导】 1.准备好必要的教具和学具。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观察和画图等活动。所以,除教具外,最好每个学生都准备一套相应的学具。老师可以结合实际,指导学生自制学具。并要求每位学生要备好直尺等画图工具。 2.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老师要切实组织好教学的每一个步骤,使活动有目的、有秩序的开展,要让所有的学生都真正地,实实在在地进行观察和操作。注意不要让老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独立思考。活动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课时安排】建议共分为2课时: 【知识结构】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1)

小学精第教单兀I小数的乘法 1、小数乘法 第一课时 课题: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一第1?4题。)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 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用加法计算: 3.5+3.5+3.5=10.5 元 3.5元=3元5角3元X 3=9元5角X 3=15角9 元+15角=10.5 元用乘法计算:3.5 X 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 X 3计算? 3.5 X 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 倍.)(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 . 5元扩大10 倍3 5 角 X 3 X 3 ______ 1 0. 5 元 1 0 5 角 W ---------------------------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0.72 X 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0 . 72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套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全册教学设计)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1 小数乘法 2 位置 3 小数除法 4 可能性 掷一掷 5 简易方程 6 多边形的面积 7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8 总复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85人,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也有上进心,但个别同学由于接受知识的能力的差异有厌学情绪,所以学习态度还需不断端正。有少部分学生自觉性不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等,对于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三、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位置、小数除法、可能性、掷一掷、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补充内容(观察物体、图形的运动、鸡兔同笼、数字编码)。 (一)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空间与图形方面 安排了位置,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三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在统计与概率方面 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的知识。通过操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四)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 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五)综合实践方面 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点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xx学区校本教研 备课本 (一) 科目: 年级: 执教教师: 年度期

一、总体目标: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 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具体阐述如下: 二、学段目标:

第一单元备课说明

xx中心小学集体备课数学教案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 ×3× 3 1 0. 5 元缩小到它的1/10 1 0 5 105角就等于10.5元 (5)买5个4.8元的风筝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P2做一做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 那不代表钱数的0.72×5你们会算吗?能不能将它转化为已学过的知 识来解答呢?(生试算,指名板演。) (1)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然后板书,并指名说是如何算的.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6 0 缩小到它的1/100 3 6 0 引导性提问: 0.72变成72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2×5算完了,再该怎么办? 为什么要缩小到它的1/100?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 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 积360再缩小到它的1/100。(提示: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 将小数末尾 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25×7 0.7×4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运用 1、填空。 4. 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小学五年级(上)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小数的乘法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示范: 0. 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 (5)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 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一起看看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欢迎查阅! 小学数学教案五年级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具准备: 配套教与学的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解方程 8x ÷ 2 =28 7(x+3)÷ 2 =28 2(x +17 )=40 6(5+x)÷ 2 =36 2.任意选择一题进行检验。 3.复习以前学过的公式:C=2(a+b) C=4a S=ab S=ah÷2 S=(a+b)h÷2 …… 4.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1) [说明:复习部分安排解方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方程的合理解法;另一方面也对方程的检验格式稍作复习,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同时,适当地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计算公式,这样导入新课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展开后续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用一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1)学生尝试。(抽生板演)

(2)分析、交流 先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再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 (3)板书:解: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2(8 +x )=28 8+x =14 x =6 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5)检验。 2.补充例题:一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是900平方米,高36米,它的底边长多少米? 问:(1)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 (2)能不能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算出高。 (3)可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列方程,未知数高怎样表示?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 《小数的乘法》 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在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 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5角×3=15角9元+15角=10.5元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1)

第一单元图形的变换 单元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活动主题一:《图形的变换》活动主题二:《图案设计》活动主题三:《数学欣赏》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图案,感觉图形世界的神奇。 教学重点、难点: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准备教具:1、挂图;2、方格纸;3、七巧板;4、作图工具 授课时数:约6课时 第一课时(1) 课题:轴对称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画、剪、观察、想象、分类、找对称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正确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意义及特征; 2.掌握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轴对称情况,能正确地找出其对称轴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重点难点:会利用轴对称的知识画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实物图。 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欣赏下面的图形,并找出各个图形的对称轴。

(2)学生相互交流 你们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3)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4)通过例题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例题1: 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一数题中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 教师:?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我们可以用这个性质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或者作对称图形。 二、课内练习。 1.判断下面各图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指出它们的对称轴。 三、教学画对称图形。 例题2: (1)引导学生思考: A、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B、每条线段都应该画多长? (2)在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铅笔试画。 (3)通过课件演示画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纠正不足。 四、练习: 1、课内练习一-----第1、2题。 2、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2) 课题:旋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5~5页例3和例题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_2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1 -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措施: 1.重点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 2.指导学生对小数乘法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提高简单的推理能力。 3.注意引导学生探索因数与积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规律。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小数乘以整数 教学内容:P2例1、做一做,P3例2、做一做,P7练习—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联系,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到时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 二、引入尝试: 大家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1)例1:燕子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3.5元=35角 35×3=105 105角=10元5角=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3)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五(1)班数学教学计划 横县百合镇中心学校(本校)商永梧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五(1)班共有52个学生,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较好,上课时能积极思考,但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的习惯较弱。还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计划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二、教材内容 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位置,小数除法,可能性,掷一掷,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三、教学总目标 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利用方格纸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体会简单的坐标知识。 5.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1)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2)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4)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6) 第1课时认识因数和倍数 (7) 第2课时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 (9) 第3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 (11) 第4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 (13) 第5课时练习课 (15) 第6课时质数和合数 (17) 第7课时数的奇偶性 (19)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21) 第1课时长方体的认识 (22) 第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24)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及计算 (26) 第4课时练习课1 (28) 第5课时练习课2 (30) 第6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 (32) 第7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34) 第8课时练习课 (36) 第9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37) 第10课时容积和容积单位 (39) 第11课时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41) 第12课时整理和复习 (43) 第13课时综合与实践探索图形 (46)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49) 第1课时分数的产生和意义 (50) 第2课时分数与除法 (53) 第3课时分数与除数的关系的应用 (56) 第4课时真分数和假分数 (58) 第5课时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61) 第6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 (63) 第7课时分数的基本性质练习课 (67) 第8课时最大公因数 (70) 第9课时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 (73)

第10课时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 (75) 第11课时约分练习课 (77) 第12课时最小公倍数 (79) 第13课时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 (82) 第14课时通分 (84) 第15课时通分练习课 (87) 第16课时小数化成分数 (90) 第17课时分数化成小数 (92) 第18课时整理与复习 (94) 第五单元图形的运动(三) (97) 第1课时旋转的特征 (98) 第2课时方格纸上的图形旋转变换 (100) 第3课时欣赏与设计 (102) 第六单元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04) 第1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06) 第2课时同分母分数的连加、连减 (108) 第3课时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练习 (111) 第4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12) 第5课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练习课 (115) 第6课时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117) 第7课时分数的简便计算 (120) 第8课时解决问题 (121) 第9课时打电话 (123) 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 (127) 第1课时单式折线统计图 (128) 第2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 (131)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找次品 (133) 第1课时简单的找次品问题 (134) 第2课时稍复杂的找次品问题 (137) 第九单元总复习 (139) 第1课时总复习——因数与倍数 (139) 第2课时总复习——分数的性质和意义 (141) 第3课时总复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143) 第4课时总复习——空间与图形 (145) 第5课时总复习——观察物体与统计 (14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