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交通工程学概论

交通工程学概论

交通工程学概论
交通工程学概论

道路交通系统分析

第一章交通工程学概论

1.1 交通工程学的定义、与发展

1.1.1 交通工程学的定义

交通研究可分为两个门类,一个是交通工程,一个是交通科学。交通科学基础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制约交通系统的基本规律;而交通工程的目的则是交通运输网络和交通控制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指导下的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多种提法

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研究道路交通中各种交通现象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探索、研究、认识并提出自己的定义,因此对这一学科的理解和定义有多种提法:

20世纪40年代美国交通工程师学会的定义:交通工程学是工程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道路规划、几何设计、交通管理和道路网、终点站、毗连区域用地与各种交通方式的关系,以便使客货运输安全、有效、经济和方便。

澳大利亚著名的交通工程学教授布伦敦的定义:交通工程学是关于交通和出行的计测科学,是研究交通流和交通发生的基本规律的科学,为了使人、物安全而有效地移动,将此学科的知识用于交通系统的规划、设计和运营。

1983年世界交通工程师协会会员指南提出的定义:交通工程学是运输工程学的一个分支。它涉及到规划、几何设计、交通管理和道路网、终点站毗连用地与其它运输方式的关系。

前苏联学者的定义: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运行的规律及其对道路结构、人工构造物的影响的科学。

英国学者的定义:道路工程中研究交通用途与控制,交通规划,线形设计的那一部分称为交通工程学。

日本学者的定义:考虑客、货运输的安全、便利与经济,综合探讨公路、城市道路及相邻连接地带的整体用地规划、几何线形设计和营运管理等问题,属于工程上的分支学科。

我国《交通工程手册》给出的定义:交通工程学是研究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道路交通的规律,建立交通规划、设计、控制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等,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的一门技术科学。2.范畴

(1)道路工程学

道路工程学是从事道路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养护等的一门应用科学和技术,是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道路通常是指为陆地交通运输服务,通行各种机动车、人畜力车、牲畜及行人的各种路的统称。道路按使用性质分为城市道路、公路、厂矿道路、农村道路、林区道路等。城市高速干道和高速公路则是交通出入受到控制的、高速行驶的汽车专用道路。

道路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道路网规划和路线勘测设计、路基工程、路面工程、道路排水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附属设施工程和养护工程等。

(2)交通运输工程学(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交通运输工程学是把现代技术和科学原理应用于各种运输方式及运输设施的规划、功能设计、运营和管理,以实现安全、迅速、舒适、方便、经济和与环境相协调地运送旅客和货物。交通运输系统由5种运输方式(子系统)组成,即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应统筹规划、合理分工、扬长避短、协调发展,以提高综合运输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美国(1978年)已将交通工程学会改为运输工程学会,并将运输工程学的定义为:“适用于所有交通工具的设施规划、机能设计,以及运用管理方面的、技术方面的科学,以实现人员、财物运输的安全、迅速、舒适、便利、经济,并且与环境相协调”,并将相对应的交通工程学定义改为:“处理道路、街道、高速公路及其网络、起终点站、相关联的土地使用,线形几何设计、交通运用以及处理与其他交通的关系”。显然运输工程具有广泛的含义。同时,也说明随着科技进步学科内容更新,其定义与含义也自然会随之发展。

(3)交通工程学(American Institute of Traffic Engineering)

40年代美国:是道路工程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道路规则、几何设计、交通管理和道路网、终点站、毗连区域用地与各种交通方式的关系,以便使客货运输安全、有效和方便。

(1983)美国交通工程师协会(ITE,Institute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s)提出的定义:交通工程学(亦称道路交通工程,仅研究道路上的交通)是交通运输工程学的一个分支,涉及规划、几何设计、交通管理和道路网/站点用地、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关系。

一般概念:交通工程学是以人(驾驶员和行人等)为主体、以交通流为中心、以道路为基础,将这三方面有关的内容统一在道路交通系统中进行研究,综合处理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之间的时间与空间的关系的科学。它寻求的是道路通行能力最大、交通事故最少、能源消耗与公害影响最低、运输效率最高而费用最省的科学措施,从而达到安全、迅速、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目的。交通工程学研究的内容涉及工程(Engineering)、执法(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环境(Environment)、能源(Energy)等许多领域,人称“五E”科学。

3.研究目的:

●提高道路通行力(通畅)

●提高运输速度(快速)

●减少交通事故(安全)

●提高交通舒适和方便程度

●减少交通污染(环保)

●节省能源消耗(节能)

1.1.2 交通工程发展的回顾

1.步行时代

在车辆发明以前漫长的远古时期,人类为了追捕、逃避兽类,就要迅速奔跑,为了获取食物,就要从事采集和狩猎活动。但真正的运输活动要从创造和使用运输工具的时期算起,最早的运输工具是木棒,在木棒的一端缚上重物,由人背负,或木棒的中部放置一个重物,由两人抬行。

在人类从渔猎时代进入畜牧时代,某些野兽如牛、驴、马等。经过驯化供人役使,成为人类的运输工具。以后人类又发明了一种运输工具,这就是撬,可用于雪地、草地或土地,

用以拖曳物品。其后又在撬板的底下安放圆木,以滚动代替滑动,从而大大减少了摩阻力。2.马车时代

近代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所在地都先后从出土文物中发现过车的遗迹。中国是最早发明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在4600年前黄帝时代已创造了车,至商代中国的车工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两轮车,表明商代的车已有一辕、一衡、两轭、一舆。从舟车到马车,使人类交通进入车辆时代,车轮的发明对于人类的文明发展起着相当大的促进作用。在古代用马、牛、骆驼或人来牵引车轮进行运输,但最常用、最有效、最普遍的还是马车,历史上称为车轮文化,又称马车时代。车轮文化在中国和欧洲均较发达,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交通工程学是随着车轮文化的出现而产生的。

我国古代对交通工程极为重视,交通也相当发达。但也不能不指出在车辆的动力方面,长期以来均依靠人、畜与风力,没有较大的进展,拉车速度最高的动力就是马,故一般称其为马车时代,其速度受马力所限无法提高。

3.汽车时代

19世纪末,产业革命之后出现了蒸气机和电动机,为运输工具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于是,以动力机械驱动的各种机动车辆纷纷制成,成为道路交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最先出现的是蒸气机车,它们组成列车在轨道上行驶,运量大,速度快,受气候影响小,在19世纪末期,即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旅客运输和大宗货物运输的主要工具。

1885年,德国人K.本茨(karl.Benz)第一次制成了用内燃机作为动力的汽车,从此汽车很快就成为主要的运输工具。它具有行驶迅速、机动灵活、乘坐舒适、使用方便等优点,不要求有固定的轨道,且适用于公路和城市道路的客、货运输,也可用于军事、体育以及其他方面。

现代大城市要求多种运输工具组成的交通网络,除汽车外,还有有轨电车、无轨电车、轻轨车辆、电动汽车、摩托车、轻骑等。

4.高速公路时代

20世纪30年代之后汽车工业迅速发展,公路运量激增,形成了车多路少、事故率不断上升的局面,交通需求难以满足。加之汽车速度提高很快,这一状况推动了公路的发展和技术标准的提高。一说世界上最早的一条汽车专用道路是1921年德国在柏林西部建造的一条l0km的往返分离的高速道路,然后1933年在柏林至汉堡修建了一条更长的高速公路;一说意大利于1924年首先建成了一段高速公路。1937年美国在加州也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40年代后,许多国家仿照德、美,也修建了高速公路。有些国家甚至已建成了本国的高速公路网并与邻国相接。据1997年不完全统计,8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0多万公里,中国已通车的高速公路到2001年底已达1.94万公里。高速公路具有运量大、速度快、效率高、事故少、灵活、方便等优点,其缺点是建设造价高,占地多。

5.智能运输时代

智能运输时代是交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一方面有此需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汽车增加很快而道路难以迅速增加,各国交通拥堵,事故频发,环境污染,道路设施不足,同时土地能源方面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要大量修筑新路就要占用大量土地,造价高昂,矛盾尖锐,难以付诸实施;而另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欧洲就开始了智能运输系统(ITS)的研究,美国也投入了大量人力资源,研究车辆与交通的控制、传感器接收、输送等元件和各种自动控制系统组成智能运输系统,也称自动化公路运输系统(AHS)。美国1997年8月在南加州San Diego15号州际公路上的约12.22km(7.6英里)长的自动化公路试验段对各项自动化指标进行了试验。

总的看来,智能运输系统还处于研究试验开发阶段,各经济发达国家都争相投入大量开

发研究经费,试图获取重大进展,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加入,希望能从此解决交通拥挤。1.1.3 交通工程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1.交通工程学创立的初期

主要是交通管理,诸如给驾驶员发执照,设立交通标志,安装手动信号机,进行路面画线等,以减少交叉路口的阻塞。

20世纪40年代,交通工程人员开始意识到,只靠简单的交通管理,无法根治交通问题,修建道路若不以交通量大小为依据,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于是增添了交通调查、道路规划的内容。在修路之前,首先调查现状交通量,预测远景交通量,根据预测车流的流量、流向,对道路布局、标准、线形几何设计提出要求,同时考虑交通管理方案,配备必要的交通设施并就提高投资效益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工业发达国家,为了尽快恢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到破坏的工业,大规模修建公路,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1956年,美国颁布的联邦资助公路法案,提供250亿美元,全力支持州际、国防公路建设。其经费,联邦政府负担90%,州政府负担10%。计划修建高速公路的总里程为6.8万km,联结42个州的首府,全国5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几乎都在该系统上。日本于1957年4月颁布了高速公路干道法,次年修建第一条高速公路,名神高速公路。英国自1957年开始修建高速公路,平均每年建成110km。德国是最早修建高速公路的国家,从1933年开始,后因战争,曾一度中断。到1955年,前联邦德国又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高速公路系统,平均每年修建150km。

高速公路的修建,带动了汽车工业,也刺激了钢铁、橡胶、有色金属、塑料、石油、电器、动力、玻璃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各国汽车拥有量增加很快,至1996年,美国有17975.5万辆,英国有2569.3万辆,法国有3029.5万辆,德国有8181.8万辆,日本有7122.2万辆,意大利有3321.0万辆,加拿大有2052.7万辆,澳大利亚有1065.1万辆。在美国,陆路交通打破了以铁路为中心的局面,形成了“汽车化”运输的新格局。因此,在这个时期,交通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道路通行能力、线形设计、立体交叉设计、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停车问题就成了交通工程学的研究课题。公路交通与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的衔接,小汽车、公共汽车、轨道交通等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及如何充分发挥各种交通方式的功能以满足交通需求等,也开始进行研究。

2.交通工程发展的中期

进入20世纪60年代,由于汽车数量激增,美、英、前联邦德国、法、日等国的每公里公路平均汽车密度逐渐趋于饱和。1969年至1996年,这些国家的汽车拥有量按每公里公路的车辆拥有计算:英国39/71辆,前联邦德国33/72辆,美国18/31辆,日本15/62辆,法国9/37辆,1996年,意大利、加拿大与澳大利亚每公里公路的拥有车辆分别为109辆、22辆与12辆;若以高速公路每公里拥有量计,加拿大为1080辆,美国为2234辆,法国为3314辆,意大利为3748辆,德国为4649辆,英国为8029辆,澳大利亚为9182辆,日本为12153辆。各国车辆增加很快,因此,交通拥挤、阻塞现象严重。在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城市的中心街道上,平均车速每小时只有十几公里。同时交通事故与日俱增,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了疏导交通,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于是,倡导“交通渠化”,用计算机控制交通,改进道路线形设计,保持各线形要素之间协调。在此期间,开始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做交通规划,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做出行调查,用出行产生、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分配的程式进行交通预测;从供需平衡的角度布设路网、枢纽、场站等交通设施。

20世纪70年代,由于能源危机,石油价格急剧上涨。同时,大量的汽车尾气、噪声、

振动危及人们的健康,这就迫使工业发达国家对交通进行综合治理。1975年9月,美国提出交通系统管理,即TSM(Transportation System Management),旨在节约能源、改善交通环境、充分利用现有道路的空间、控制车辆和车辆出行、协调各种交通方式,力求达到整体效率最高。在此期间,注意研究大众捷运系统,倡导步行,对公共交通实行优惠政策,推行合乘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客流、车流,保护环境,挖掘现有交通设施的潜力等。

20世纪80至9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多数城市的发展已经定型,大规模进行交通规划的时代已经过去,交通工程的研究问题,多集中于交通管理方面。

在交通工程学的发展过程中,对如何解决交通拥挤、堵塞问题,各工业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了各自不同的措施。美国、加拿大等国,因其疆域辽阔,采取增加道路车道数的办法,最多的增加到20多条车道。日本则由于其国土狭窄,在路上增加车道有困难,因而采取设置交通自动控制系统的办法。北海道的中央高速公路,在1984年刚刚建成时,亦建有全部控制系统。他们认为高速公路一旦建成后,交通量就将迅猛增长,届时再行改造极不经济。欧洲各国所采用的措施则介于二者之间,尽管他们采取了增加车道和加强控制的措施,仍难以满足交通量日益增长的需要。此外,交通安全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世界各国在兴建高速公路后,交通事故率有所降低,但由于在高速公路上车辆高速行驶,交通量增长,恶性事故率又有所上升。因此,研究采用高新技术,以提高公路交通的安全度和通行能力,改善日益恶化的公路交通,就成为大家公认的惟一可行的途径。

3.近期交通工程的发展

使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均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采用各种高、新技术,研究“智能车辆道路系统(Intelligent Vehicle Highway System,IVHS)”,或称智能交通系统(ITS)。日本和欧洲动手较早,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即开始进行。美国起步较晚,在1991年,美国“地面运输方式之间的效率法案(Intermodel Surfac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Act of 1991,ISTEA)”通过后,才得到联邦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目前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已形成北美(美国、加拿大两国)、欧洲(有10多个国家参加)和日本三大研究集团。这些集团开发的项目很多,但概括起来,不外以下几个方面:(1)先进的车辆控制系统(Advanced Vehicle Control System ,A VCS)或称智能车辆控制系统。

(2)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Advanced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ATMS)或自动高速公路系统。

(3)先进的驾驶员信息系统(Advanced Driver Information System,ADIS)。

以上三项为主要组成部分,另外,还有先进的公共运输系统、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及商用车辆营运系统等,以及针对各个运输部门和企业的子系统。

1.2 交通工程学科的内涵、外延、性质与特点

1.2.1 交通工程学科的内涵(范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长,交通工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而使交通工程学科的内容日益丰富。其主要研究的内容有:

1.交通特性:人、车、路的交通特性和交通流的一般特性(流量、密度、速度等);

2.交通调查:主要调查交通的流量、流速与起讫点,调查运输工程的时间、空间分布,及交通事故和对环境的影响;

3.交通流理论:运用概率理论,流体力学理论与动力学理论,宏观与微观的方法,研究连

(完整版)《交通工程学》填空题库及答案

《交通工程学》填空题库及答案(每10道一组,10组共100小题,) 81.排队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82.观测交通流流量为0时,此时可能对应的交通密度为______或___________。 83.某双向道路,两个方向的交通量分别为400辆/h和600辆/h,那么该道路的方向不均匀系数为______。 84.驾驶员的视觉特性可从____、____、____来考察。 85.排队系统的状态是指________;当___时系统是稳定的。 86.在等时线图中,相邻等时线相隔较近则说明交通____。 87.根据误差理论,测定值与真值两者之间存在误差。它包括__误差和__误差;___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88.交通工程学是一门研究___、___、___、___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89.道路线形是指道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的几何形状。 90.驾驶员的___________和反映特性是驾驶员的主要心理特性。 答案: 81.输入过程、排队规则、服务方式 82.0、阻塞密度 83.0.6 84.视力、视野、色感 85.排队系统的顾客数、λ﹤μ86. 拥挤 87.系统、偶然、系统。88.人、车、路、环境。 89.平、纵、横90.反应特性

91.设计车速是指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物理条件限制时所能保持的___________、用作道路线形几何设计的标准。 92.动视力是指汽车运动过程中驾驶员的视力,它随___________的增大而降低。 93.城市近期交通规划,规划年限一般在___________内。 94.城市交通战略规划的年限一般为___________年。 95.驾驶员的反映特性是指其对___________敏感程度。 96.交通流的三大基本参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7.交通三大基本调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8.阻塞密度是指车流密集到___________时的密度。 99.OD调查即___________至出行终点的调查。 100.月变系数定义为___________除以___________。 答案: 91.最大安全车速92.车速 93.五年94.20-30年 95.环境刺激96.交通量、车速、密度 97.交通量、车速、OD 98.无法移动(车速=0) 99.出行起点100.年平均日交通量,月平均日交通量

(完整版)交通运输工程学试卷及答案2014

一、单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交通密度不容易观测,通常用其他变量来代替,但是不能用来代替交通密度 【C 】A.时间占有率B.空间占有率C.车头时距D.车头间距 2.设车流的流量为Q辆/小时,车头时距h服从负指数分布。则到达的车头时距h大于t秒的概率是【C 】A.exp(3600Qt)B.exp(?3600Qt)C.exp(?Qt/3600)D.exp(Qt/3600) 3.不属于铁路信号基本色的为【B 】A.红色B.紫色C.绿色D.黄色 4.干线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的基本参数不包括【A 】A.绿灯时间B.相位差C.绿信比D.周期长度 5.理想条件下高速公路在设计车速为100km/h时每车道通行能力为【B 】A.1600小客车/h B.1400小客车/h C.1250小客车/h D.1100小客车/h 二、填空:(共15空,每空2分,共30分) 1.我国道路交通标志按其含义分: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和指路标志。 2. 交通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时驾驶人、行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 3.汽车动力性能注意可以用三方面指标评定:最高速度、加速时间或加速度和最大爬坡能力。 4.铁路车站按技术作业形式分为中间站、区段站及编组站。 5. 描述交通流特征的三参数为车度、交通量及交通密度。 三、名词解释:(共3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1.交通运输系统 是由铁路、道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子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 2.道路通行能力 我国对通行能力的定义是指道路设施疏导交通流的能力。即在一定的时段(通常15分钟或一小时)和正常的道路、交通、管制以及运行质量要求下,通过道路设施交通流质点的能力,也称为交通容量或简称容量。它是道路设施在一定条件下所能通过车辆的极限数值。 3.智能运输系统 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控制技术、自动

交通工程学复习资料整理完全版

一、填空题 (1)、我国道路交通标志按其含义分: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之路标志 (2)、排队规则指到达的顾客按怎样的次序接受服务,它包括三种形式:损失制、等待制、混合制。 (3)、交通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出入量法、摄影法两种。 (4)、交通工程学是一门发展中的交叉学科。其内容包含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分,且不断丰富。 (5)、交通工程学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使交通运输安全、迅速、舒适、经济 (6)、驾驶员的视野与行车速度有密切关系,随着汽车的行驶速度的提高,注视点前移,视野变窄,周界感减少。 (7)、汽车动力性能注意可以用三方面指标评定:最高车速、加速时间或加速度、最大爬坡能力 (8)、描述交通流特性的三个参数是交通量、车速和交通密度。 (9)、泊松分布理论适用于交通流量小,驾驶员随意选择车速,车辆到达时随机的判断依据是()() 1=x E x D (10)、高速公路是自成系统的一种公路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交织区、匝道 (11)、构成交通三要素是指人车路 (12)二项分布理论适用于拥挤交通流,驾驶员自由行驶机会少,车辆到达数在均值附近波动。判断依据为()() 11<-=P x E x D 13、交通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驾驶员、行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 14、人们把1930年美国成立的交通工程师协会作为交通工程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15、根据延误发生的原因可以把延误分为固定延误、停车延误、行驶延误、排队延误、引道延误和控制延 误。 16、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有空气阻力、滚动阻力、惯性阻力、坡度阻力。 17、通行能力按作用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 18、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技术科学。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安全、迅速、舒适、经济 地完成交通运输任务;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交通规划、交通设施、交通运营管理;它的探索对象是驾驶员、行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 19、驾驶疲劳:是指作业者在连续作业一段时间以后,劳动机能的衰退和产生疲劳感的现象。驾驶人员在连续驾驶车辆后,产生生理、心理机能以及驾驶操作效能下降的现象称为驾驶疲劳。 20、第30位小时交通量 将一年当中8760个小时的小时交通量,按大小次序排列,从大到小排列序号为 第30位的那个小时的交通量,称为第 30位小时交通量。 21、85%位速度:表示在该路段上行驶的车辆中有85%的车辆低于该速 度,即是说大于85%位车速的车辆 其速度值大大超过85%位车速,离散性高,使交通流不稳定,所以在交通管理工作中应以85%位速度作为制定最大限制车速标准的参考值。 22、道路服务水平:指道路使用者根据交通状态,从车速、舒适、方便和经济等方面所能得到的服务程度 23由于法规、教育、工程、环境和能源这五词的英文开头都是E ,交通工程学简称五E 科学 24、驾驶员反应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反应的复杂程度、驾驶员训练情况。心理生理状况、疲劳影响、疾病或酗酒等。 25、汽车的性能参数主要包括动力性、燃油经济性、最小转弯半径、通过性、操纵稳定性、制动性和舒适性等。 26、交通量的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特性叫交通量的分布特性 负指数分布应用于车流密度不大。车辆到达随机性较大的情况。

北京市交通工程中级职称考试《交通工程专业基础与实务中级》试题

一、简答题 1、智能交通系统的构成 智能交通系统的前身是智能车辆道路系统(Intelligent Vehicle highway system, IVHS),智能交通系统(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或者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简称ITS)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以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而建立起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运输和管理系统。 2、边坡防护与边坡加固的区别,边坡防护的类型以及适用范围。 边坡防护: 主动防护系统是以钢丝绳网为主的各类柔性网覆盖包裹在所需防护斜坡或岩石上,以限制坡面岩石土体的风化剥落或破坏以及危岩崩塌(加固作用),或将落石控制于一定范围内运动(围护作用)。 工程护坡有坡面防护和支挡结构防护两类,坡面防护常用的措施有灰浆或三合土等抹面、喷浆、喷混凝土、浆砌片石护墙、锚喷护坡、锚喷网护坡等。此类措施主要用以防护开挖边坡坡面的岩石风化剥落、碎落以及少量落石掉块等现象。所防护的边坡,应有足够的稳定性,对于不稳定的边坡则先支挡再防护。支挡结构的类型较多,如挡土墙、锚杆挡墙、抗滑桩等。这些支挡结构既有防护作用,又有加固坡体的作用。采用工程措施护坡,

往往过分追求强度功效,破坏了生态自然,景观效果差,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混凝土面、浆砌片石面会风化、老化,甚至造成破坏,后期整治费用高。 植物护坡:采用植物群落固坡、保持土壤的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它不能涉及到深层土壤的坍塌或极其厚重土层的滑动。对于高陡边坡,若不采取工程措施,植物生长基质则难以附于坡面,植物便无法生长。因此,植被护坡技术必须是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才能有效地解决边坡工程防护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矛盾,既保证了边坡的稳定,又可实现坡面植被的快速恢复,达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边坡加固:为保持边坡坡体稳定而采取的人工补强的工程措施。边坡加固方案是根据对边坡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加固工程的技术经济条件以及工程的预期效果综合分析后作出的。如注浆加固、锚杆加固、土钉加固、预应力锚索加固。 3、浮动车法的内容及特性; 由英国道路研究试验所的Wardrop和Charlesworth于1954年提出,它可以同时获得某一路段的交通量、行驶时间和行驶车速等数据,是一种较好的综合调查技术。 调查时需要一辆测试车,应尽量避免使用警车等有特殊标志的车辆。调查时,一名调查人员(除驾驶员外)记录对向开来的车辆数量,另一名调查员记录与测试车同向行驶的车辆中,被测试车超越的车辆和超越测试车的

交通工程学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交通工程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工程技术科学诞生于()A.1921年年年 D. 1981年 2.世界上最先创办交通工程(道路交通)专业的学校是()A.哈佛大学 B.京都大学 C.牛津大学 D. 同济大学3._________时间是驾驶员控制汽车行驶性能最重要的因素()A.知觉 B.判断 C.知觉—反应 D. 感应 4.各种感应器官中给驾驶车辆中的驾驶员提供信息最多的是()A.听觉 B.触觉 C.视觉 D. 嗅觉 5.各种感应器官中给驾驶车辆中的驾驶员提供信息最多的是()A.听觉 B.触觉 C.视觉 D. 嗅觉 6.利用中央分隔带把车行道一分为二,分向行驶。这种道路称为()A.一块板 B. 二块板 C. 三块板 D. 四块板 7.AADT指() A.平均日交通量 B. 平均工作日交通量 C.年平均日交通量 D. 年平均工作日交通量 8.在交通管理上用做路段的最高限制车速是() A.15%位车速 B. 50%位车速 C. 第30位小时车速 D. 85%位车速 9.由各种交通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干扰而引起的延误称为()A.运行延误 B. 停车延误 C. 固定延误 D. 干扰延误10.某双向道路,两个方向的交通量分别为400辆/小时和600辆/小时,该道路的方向不均匀系数Kd应为() A.40% B.60%C.50% D.% 11.某双向两车道乡间公路,2002年3月20日测得三月份星期一平均日交通量为15800辆/日,月变系数为,星期一的日变系数为,第30位小时系数为%,方向不均匀系数为,单车道通行能力取800辆/小时,则该公路需________ A.不需扩建B.至少修建4车道 C.至少修建3车道D.至少修建5车道 12.下列通行能力中,何者不受道路及交通条件影响( ) A.基本通行能力B.可能通行能力 C.实用通行能力D.设计通行能力 13.服务水平用服务等级来表示。美国将服务水平分为六级,其中“稳定车流”指道路服务水平为()。

(完整版)交通工程学试题样卷及答案-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交通工程学教案考试试题样卷及答案 一、选择与问答题,共7题(60%) 1)判断(对下面各题的正误作出判断,正确的用“O”表示,错误的用“X”表示)(10%) 交通工程即是与交通运输有关的工程。() 当城市交通出现阻塞时首先应扩建交通设施。() 交通流流量、速度、密度基本关系模型中的速度为地点速度。() 若道路某处的流量小于通行能力,则其交通状态是通畅的。() ⑤城市里主干道密度越大,则城市道路交通越趋通畅。() 2)何为交通规划?交通设施的建设规模是如何确定的?(10%) 3)何谓交通期望线?交通需求预测的“四步骤”模型是何含义?每个步骤的主要作用是什么?(10%) 4)城市道路可分为哪几个等级(不少于4类)?它们各自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们应该的密度顺序如何?(10%) 5)试解释行程时间、空间平均车速及饱和度之概念,并说明饱和度出现大于1的情况。(10%) 6)何为设计小时交通量?确定的理由是什么?(5%) 7)高速道路常采取车速限制措施,试给出常用的最高和最低限制车速的确定方法。(5%) 二、计算与论述题,共3题(40%) 1)设车流的速度与密度的关系为V=88-1.6K,如果要限制车流的实际流量不大于最大流量的0.8倍,试求此条件下速度的最低值和密度的最高值(假定车流的密度{最佳密度Km)(15%) 2)在某一路段上车流以驶入率Q(辆/小时)均匀地驶入信号灯控制交叉口的进口道,在不排队等待情况下,仍以同样流率均匀地驶出停车线。而排过队的那部分车辆将以饱和流量S (辆/小时,S>Q)}均匀地驶出停车线。设信号周期为C秒,其中红灯时间为R秒,黄灯时间为Y秒。试求绿灯信号结束时无车排队的条件,并在此条件下求:(15%) (1)一个周期内的最大排队车辆数及其出现的时刻; (2)每辆车的平均排队时间。 3) 试述交通分配的Wordrop均衡原理,并给出其数学描述。(10%) 试卷答案 一、选择与问答题,共7题(60%) 1)判断错错错错错 2)交通规划是根据城市规划的基本成果,基于现状的交通特征、交通设施和交通系统的条件,以及公交优先、改善交通的新理念,面向未来(近、中、远期),分析预测交通需求,确定交通系统的结构,交通设施结构和交通设施规模,编制交通系统和交通设施投资与建设

交通工程学考研试题

历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编号:51 试题名称:交通工程学基础 1992年: 一.在一条长度为24公里的干道起点断面上,于6分钟内观测到汽车100辆通过,设车流是均匀连续的且车速V=20公里/小时,试求流量(q)、时距(h t)、空距(h d)、密度(K)以有第一辆汽车通过此干道所需时间(t)[以分钟或小时计均可]。(15分) 二.某路段10年的统计,平均每年有2起交通事故,问此路段明年发生事故5起的概率是多少?又某交叉口骑自行车的人,有1/4不遵守红灯停车的规定,问5人中有2人不遵守交通规定的概率是多少?(15分) 三.某交叉口信号周期为40秒,每一个周期可通过左转车2辆,如左转车流量为220辆/小时,是否会出现延误(受阻),如有延误,试计算占周期长的百分率,无延误则说明原因(设车流到达符合泊松分布)。(20分) 四.试说明区间平均车速、时间平均车速,行驶车速、设计车速的定义及区间平均车速与时间平均车速的关系。(15分) 五.简述交通事故的定义与主要指标并就其是否合理予以简评。(15分) 六.简述城市交通规划的类型、内容、程序与主要作用。(20分) 1993年: 一.何谓行车延误、固定延误、停车延误、行驶延误、排队延误、引道延误?影响延误的因素是什么? 二.简述起讫点调查的目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三.我国的自行车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可采用哪些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所采用的方法各有何特点? 四.某高速公路拟建立收费站。已知车辆是随机到达收费站的,其到达率为2000辆/小时,每辆车交费所需时间符合平均时间为6秒的指数分布。在采用多路排队多通道服务情况下,请用具体计算指标比较说明在应该收费站设2个、4个及6个收费口的效果。五.已知某十字交叉口,其东西干道一个方向有3条车道分别供左转专用、直行和直右混行; 南北干道一个方向有2条车道,分别供直左混行和直右混行。车种比例,大车:小车=2:8,车头时距为2.65秒。信号灯周期为125秒;绿灯时间,东西向为70秒,南北向为50秒。路口折减系数取0.9。东西方向的左转车与右转车分别占该进口交通量的15%和10%;南北方向的左转车与右转车各占该进口交通量的15%。设该交叉口不影响对向直行车的左转交通量为134辆/小时;直右车道上允许的右转交通量为185辆/小时。 请按停车线法计算应该交叉口的设计通行能力。 1994年: 一.简述交通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何谓“交通量“、”年平均日交通量“、”平均日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第30小时交通量“?请扼要阐明交通量的分布特性。 三.某停车场,到达车辆数是50辆/小时,停车场的服务能力为80辆/小时,其单一的出入道能容纳5辆车,问此出入道是否合适? 四.若在5公里长的公路上随机40分布辆汽车,求任意500米路段上有5辆以上的概率。五.何谓高速公路合流部分、分流部分的通行能力?应如何计算? 1995年: 一.试述交通量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特性。 二.何谓“地点车速”、“区间车速”、“行驶车速”、“设计车速”?“时间平均车速”与“区

(整理)交通工程学知识点.

一、填空题 (1)、我国道路交通标志按其含义分:警告标志、禁令标志、指示标志、之路标志 (2)、排队规则指到达的顾客按怎样的次序接受服务,它包括三种形式:损失制、等待制、混合制。 (3)、交通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出入量法、摄影法两种。 (4)、交通工程学是一门发展中的交叉学科。其内容包含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分,且不断丰富。 (5)、交通工程学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使交通运输安全、迅速、舒适、经济 (6)、驾驶员的视野与行车速度有密切关系,随着汽车的行驶速度的提高,注视点前移,视野变窄,周界感减少。 (7)、汽车动力性能注意可以用三方面指标评定:最高车速、加速时间或加速度、最大爬坡能力 (8)、描述交通流特性的三个参数是交通量、车速和交通密度。 (9)、泊松分布理论适用于交通流量小,驾驶员随意选择车速,车辆到达时随机的判断依据是 ()() 1=x E x D (10)、高速公路是自成系统的一种公路形式,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高速公路基本路段、交织区、匝道 (11)、构成交通三要素是指人车路 (12)二项分布理论适用于拥挤交通流,驾驶员自由行驶机会少,车辆到达数在均值附近波动。判断依据 为 ()() 11<-=P x E x D 13、 交通工程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驾驶员、行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 14、 人们把1930年美国成立的交通工程师协会作为交通工程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15、 根据延误发生的原因可以把延误分为固定延误、停车延误、行驶延误、排队延误、引道延误和控制延误。 16、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的阻力有空气阻力、滚动阻力、惯性阻力、坡度阻力。 17、 通行能力按作用性质可以分为三种:基本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 18、 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技术科学。研究目的是探讨如何安全、迅速、舒适、经济地完成交通运输任务;它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交通规划、交通设施、交通运营管理;它的探索对象是驾驶员、行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 19、 驾驶疲劳:是指作业者在连续作业一段时间以后,劳动机能的衰退和产生疲劳感的现象。驾驶人员在连续驾驶车辆后,产生生理、心理机能以及驾驶操作效能下降的现象称为驾驶疲劳。 20、 第30位小时交通量 将一年当中8760个小时的小时交通量,按大小次序排列,从大到小排列序号为第30位的那个小时的交通量,称为第 30位小时交通量。 21、 85%位速度:表示在该路段上行驶的车辆中有85%的车辆低于该速 度,即是说大于85%

交通工程学试题及答案

《交通工程学》复习材料 一、填空题 1、人们通常称交通工程学科为“五E”学科,“五E”指的是:工程(Engineering)、 法规(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能源(Energy)、环境(Environment)。 2、驾驶员的视觉特性从视力、视野、和色感等几个方面体现。 3、根据美国的研究,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4、在该路段行驶的所有车辆中,有15%的车辆行驶速度高于此值,有85%的车 辆行驶速度在此速度以下,此速度称为85%位车速,交通管理部门常以此速度作为某些路段的限制最高车速。 5、OD调查,是一项了解交通的发生和中止在有关区域里所做的调查。 6、M/M/N排队系统是指泊松输入、负指数分布服务、N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7、不控制进入的汽车双车道公路路段采用三级服务水平,混合交通双车道公路采用三级服务水平。 8、交通标志分为主标志和辅助标志两大类。 二、名词解释 1、交通量; 答案:交通量是指在单位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横断面或某一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2、高峰小时系数; 答案:高峰小时系数就是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的交通量之比。 3、设计车速; 答案:设计车速是指在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物理条件限制时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车速,用作道路线形几何设 计标准。 4、服务水平; 答案: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其对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

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是道路使用者在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 方面得到的实际效果。 三、简答题 1、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有: (1)系统性; (2)综合性: (3)交叉性; (4)社会性; (5)超前性; (6)动态性。 2、通行能力和交通量有何区别? 答案:通行能力和交通量的区别: 1)通行能力是道路规划、设计及交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参数,它描述了道路交通设施的主要功能,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车辆 (或行人)的能力; 2)交通量是指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实际通过的或期望(预测)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而通行能力是指道路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所能通过的车 辆的极限数,是道路所具有的一种“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当道路上的交通量接近或等于通行能力时,就会出现交通拥挤或阻塞停滞现象。 3、为什么要进行OD调查?OD调查内容包括那些? 答案:进行OD调查,目的是掌握与规划区域有关的现状;人、车和货物的起、终点和路径;出行目的、运输内容等情况。 OD调查内容包括货流和客流的调查。

交通工程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交通工程学的定义?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是什么? 2.交通工程学主要研究内容? 3.简述交通工程学的发展? 4.简述研究和运用交通工程学在道路运输管理中的作用? 第二章 1.驾驶员的交通特性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它与交通安全有何关系? 2.驾驶疲劳的影响因素有哪些?驾驶疲劳与肇事的关系是什么? 3.驾驶员的职业适应性对交通安全有何影响? 4.饮酒对驾驶员的驾驶机能有什么影响?酒后驾车对安全行车会带来什么影响? 5.生物节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与安全行车有什么联系?试计算你自己下月第一天的生物节律状态。 6.根据行人的交通特性,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对行人如何进行管理? 7.汽车的行驶方程式是什么?满足汽车行驶的条件有哪些? 8.汽车的动力性能指的是什么? 9.汽车的制动性能包括哪几个方面?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有何不同? 10.汽车的制动性能对交通安全有何影响? 11.什么是城市道路的交通特性? 12.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分几种?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是什么? 13.什么是道路的平面线性?其构成要素是什么?如何保证? 14.为什么要设置平曲线的超高和加宽?如何设置? 15.什么是视距?分几种?如何保证视距?它对交通安全有何影响? 16.结合当地事故多发地点的情况,谈谈道路条件与交通安全的关系。 第三章 1.哪些参数可以用来衡量交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 2.什么是交通量?常见的交通量有哪几种? 3.什么是第30位小时交通量?用它作为道路的设计小时交通量有何意义? 4.什么是交通量的变化?交通量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5.如何计算、理解K月和K日?如何运用K月和K日推测AADT? 6.简答交通量有哪些用途? 7.某地三月K月3=0.925,K日3= 1.113,实际观测到该地某道路上2007年3月28日(星期三)的交通量为3558辆,试推算该地此道路2007年的年平均日交通量。 8.某测站测得的连续5min时段的交通量统计如表3-6所示,高峰小时交通量为1373veh/h,求5min和15min的高峰小时系数。 第四章 1、什么是速度?请说明几种常用速度的概念及其使用。 2、什么是百分速度?请分别说明15%位车速、50%位车速和85%位车速的概念及其作用。 3、什么是时间平均车速和区间平均车速 4、影响车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5、车速资料有哪些作用? 6、对长为200m的路段进行现场观测,获得数据如表4-2所列:

大学交通工程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期末考试交通工程总论课程试卷答案和评分标准(A)卷 学年第一学期第1页共4页 号 学 名 姓 级 班 1 2 信 交 级 班 用 适 卷 试

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 1、试述时间平均速度与区间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答:时间平均速度是指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通过道路上某一地点的所有车辆 点速度的算术平均值。(2分) - 1 n 计算公式为:Vt =—2 V ; n i —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 分) 小时的交通量之比。 2、道路通行能力: 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数, 亦称道路通行能量。 3、绝对相位差: 在联动信号中,选定一个标准路口,规定该路口的相位差为零,其他路口相对于 此路口的相位差, 称为绝对相位差。 4、服务水平: 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 度或服务质量。 期末考试交通工程总论课程试卷答案和评分标准 5、延误: vt :时间平均车速;V i :第i 辆车的地点车速; n :单位时间内观测到车辆总数 (3 分) 区间平均速度是指某路段的长度与通过该路段所有车辆平均行程时间之 比。 (2 分) 计算公式为: - 1 -Z - n i V i . 7 vs :区间平均车速;其他符号意义同前。(3分) 2、简述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法以及各阶段的功能。 答:四阶段为交通发生预测、交通分布预测、交通方式划分预测、交通分配。 (2 分) 交通发生预测用于推测规划年交通量;(2分) 交通分布预测区与区之间交通流量的多少;(2分) 交通方式划分把总的交通量分配给各种交通方式; (2分) (交通分卷预测将各小学年第不同交通方期的交通量分页 到具体的路网 上。 分)

交通工程学重点

2.交通工程学的研究范围:①交通特性分析技术;②交通调查方法;③交通流理论;④道路通行能力分析技术;⑤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理论;⑥道路交通系统管理技术与管理规划;⑦交通安全技术;⑧静态交通系统规划;⑨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⑩交通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技术。 3.交通工程学科特点:系统性、综合性、动态性、交叉性、社会性、超前性。 4.“5E”:工程、法规、教育、能源、环境。 5.交通工程学研究领域:①交通流模型;②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情况;③减少交通能耗与环境污染的基础理论;④解决交通安全问题的基础理论; ⑤实验交通工程理论与信息技术;⑥轨道交通工程领域动力学基础理论。 1.驾驶员的视觉特性:①视力;②视野;③色感。 2.视野:两眼注视某一目标,注视点两侧可以看到的范围称为视野。 3.路网密度:一个区域的路网密度等于该区域内道路总长与该地区的总面积之比,一般路网密度越高,路网总的容量、服务能力越大。 4.道路线形:道路线形是指一条道路在平、纵、横三维空间中的几何形状。传统上分为平面线形、纵断面线形、横断面线形。 5.交通量:交通量是指在单位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6.高峰小时交通量:在城市道路上,交通量呈现高峰的那个小时称为高峰小时。高峰小时内的交通量称为高峰小时交通量。 7.高峰小时系数(PHF):高峰小时系数就是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间段的扩大为高峰小时的交通量之比。 8.行车速度:行车速度既是道路规划设计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又是车辆运营效率的一项主要评价指标,对于运输经济、安全、迅速、舒适具有重要意义。 9.行车速度包括:①地点车速;②行驶车速;③运行车速;④行程车速;⑤临界车速;⑥设计车速。 10.行驶车速:由行驶某一区间所需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及其区间距离求的的车速。 11.行程车速:行程车速又称区间车速,是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之比。 12.交通密度:交通密度指一条车道上车辆的密集程度,即在某一瞬时内单位长度一条车道上的车辆数,又称车流密度。 1.交通调查包括:①交通量调查;②车速调查;③交通密度调查;④行车延误调查;⑤通行能力调查;⑥起讫点调查(O-D调查)。 2.交通量调查:交通量调查是为了获得人、车在城市道路或公路系统的选定点处运动情况的数据,以了解交通量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为交通运行分 析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 3.延误:延误是指由于交通摩阻与交通管制引起的行驶时间损失。 4.行车延误包括:①固定延误;②停车延误;③行驶延误;④排队延误;⑤引道延误。 6.出行:出行指人、车、货从出发点到目的地移动的全过程。出行“起点”,指一次出行的出发地点;“讫点”,指一次出行的目的地。 1.排队论:排队论也称随机服务系统理论,是研究“服务”系统因“需求”拥挤而产生等待行列的现象以及合理协调“需求”与“服务”关系的一种数 学理论。 2.“排队”:单指等待服务的顾客,不包括正在被服务的顾客。 “排队系统”:不仅包括了等待服务的顾客,也包括了正在被服务的顾客。 3.M/M/1系统:排队等待接受服务的通道只有单独一条,也叫“单通道服务”系统。 4.在相同通道数目条件下,M/M/n系统明显优于n个M/M/1系统。 5.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有中央分隔带,上下行每个方向至少有两个车道,全部立体交叉,完全控制出行的公路。 6.匝道的组成:①匝道与高速公路连接处;②匝道车行道;③匝道与横交公路连接处。 7.对自行车道路段的服务水平建议使用骑行速度、占用道路面积、交通量负荷与车流状况等 指标。 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工作总体设计;②现状交通系统调查与分析;③城市交通需求发展预测;④城市道路交通网 络规划方案设计;⑤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评价;⑥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调整与优化;⑦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实施计划。 5.交通需求预测“四阶段”模型:对于交通需求预测,常用“四阶段”模型,即把交通需求预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出行生成、出行分

交通工程学

交通工程学复习题 一、基本概念 1、交通系统:由人、车、路、环境等交通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动态系统。 2、交通工程学:研究交通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技术科学。 3、视力:认得的眼睛分辨物体形状、大小的能力。 4、驾驶员的动(静)视力:动视力是驾驶员观察物体运动的视力;静视力是待检人员站在视力图表前面,距视力表5m,依次辨认视标测定的视力。 5、视力的适应:人的眼睛对于光亮程度的突然变化,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6、视野:人的双眼注视某一目标,注视点两侧可以看到的范围。 7、制动反应时间:驾驶员从发现紧急情况到把右脚移到制动踏板上去所需要的时间。 8、制动器作用时间:从开始踏制动踏板到出现最大制动力的时间(包括制动系统传递的延滞时间和制动力增长时间)。 9、持续制动时间:从出现最大制动力到使车辆完全停住的时间。 10、饮酒或醉酒驾驶: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属于饮酒后驾车;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

80mg/100ml的驾驶行为。 11、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某一断面的实际交通参与者(含车辆、行人、自行车等)的数量,又称交通流量或称流量。 12、平均交通量:交通量不是一个静止的量,它是随时间变化的,在表达方式上通常取某一时段内的平均值作为该时段的代表交通量。 13、高峰小时交通量:指一天内的交通高峰期间连续1h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14、分别说明ADT,AADT,MADT,和WADT的含义并写出相应数学表达式: 平均日交通量(ADT),年平均日交通量(AADT),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 15行驶车速:它是指车辆在某一路段所行距离,用有效行驶时间(不包括停车时间)除之所求的车速。 16、行程车速:又称区间车速,是车辆行驶路程与通过该路程所需的总时间(包括停车时间)之比。 17、设计车速:指在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条件限制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车速,用作道路线形几何设计的标准。 18、时间平均车速:车辆通过道路某断面时,某段时间内车速分布的平均值,称为时间平均车速,简称平均车速。

《交通工程基础》习题及参考答案

《交通工程基础》 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交通工程学的定义是什么? 简单讲,是对所有与道路交通有关的容(人、物、现象、规律等)进行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解决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问题的一门学科。 是把人、车、路、环境、能源等与道路交通有关的几个方面综合在道路交通这个系统中进行研究,以寻求道路通行能力最大、交通事故最小、运行速度最快、运输费用最省、环境影响最小、能源消耗最低的交通系统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案,达到安全、迅速、经济、方便、舒适、节能及低公害的目的。 2、交通工程学科的主要研究容有哪些? 交通特性分析,交通调查方法,交通流理论,道路通行能力分析,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理论,交通管理与控制技术,交通安全技术,静态交通系统规划,公共交通,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交通工程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3、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 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社会性、超前性、动态性。 4、交通工程学科是哪年诞生的?其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930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交通工程师协会,并正式提出了交通工程学的名称,标志着交通工程学科的诞生。其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基础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30年代初——40年代末) (2)交通规划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 (3)交通管理技术形成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90年代初) (4)智能化交通系统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第二章道路交通三要素特性

1、道路交通的三要素是什么? 人、车、路。 2、驾驶员的信息处理包括哪几个过程? 信息感知→分析判断→操作反应 3、驾驶员的交通特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它与交通安全有何关系? (1)视觉特性。信息的感知80%来自视觉;视力的大小决定看清事物的能力,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立体视觉良好是安全行车的重要条件;错觉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红绿色盲患者不能驾驶车辆。(2)反应特性。反应特性用反应时间度量,制动反应时间与事故率成正比关系。(3)疲劳与饮酒。疲劳可引起反应时间显著增长、操作能力下降、判断失误增多;饮酒可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4)注意特性。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和分配能力不强容易引起交通事故。(5)动态判断。在运动中正确判断距离和速度对保持行车安全、保持车辆顺畅行驶非常重要。 4、驾驶员的交通特性对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哪些要求? 针对视觉适应的特点,道路照明设置应予以考虑;为防止眩目,可在道路中央设置防眩板、植树等;为驾驶员提供足够开阔视野围;利用不同颜色对人产生不同的生理、心理作用的特点,不同的标志、标线采用不同的颜色;利用错觉产生机理来进行交通管理;在道路规划设计时,各项规标准的取值至少应满足85%驾驶员的需要;道路沿线的各种交通和非交通信息不应过于复杂。 5、行人的主要交通特性是什么? 要求省力、省时、独立、安全。多数人喜欢走捷径;为与人保持一定距离而避开走,并保持一定速度;有从众心理,易受别人影响而产生强行斜穿和闯红灯等行为;因绕行距离远,而不愿意走过街地道、天桥、人行横道线。 6、乘客的交通特性对道路交通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哪些要求? 需对平曲线最小半径进行限制;由直线进入曲线(或反之),需设缓和曲线,并对其长度进行限制;路面要平整;在高路堤、陡边坡的路段,应设置护栏或放

交通工程学试题及答案

交通工程学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交通工程学》复习材料 一、填空题 1、人们通常称交通工程学科为“五E”学科,“五E”指的是:工程(Engineering)、法 规(Enforcement)、教育(Education)、能源(Energy)、环境 (Environment)。 2、驾驶员的视觉特性从视力、视野、和色感等几个方面体现。 3、根据美国的研究,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4、在该路段行驶的所有车辆中,有15%的车辆行驶速度高于此值,有85%的车辆行 驶速度在此速度以下,此速度称为 85%位车速,交通管理部门常以此速度作为某些路段的限制最高车速。 5、OD调查,是一项了解交通的发生和中止在有关区域里所做的调查。 6、M/M/N排队系统是指泊松输入、负指数分布服务、 N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7、不控制进入的汽车双车道公路路段采用三级服务水平,混合交通双车道公路采用三级服务水平。 8、交通标志分为主标志和辅助标志两大类。 二、名词解释 1、交通量; 答案:交通量是指在单位时间段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某一横断面或某一车道的交通实体数。 2、高峰小时系数;

答案:高峰小时系数就是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的交通量之比。 3、设计车速; 答案:设计车速是指在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路物理条件限制时所能保持的最大安全车速,用作道路线形几何设计标准。 4、服务水平; 答案: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其对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是道路使用者在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方面得到 的实际效果。 三、简答题 1、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交通工程学科的特点有: (1)系统性; (2)综合性: (3)交叉性; (4)社会性; (5)超前性; (6)动态性。 2、通行能力和交通量有何区别? 答案:通行能力和交通量的区别:

交通工程基础复习思考题答案(汇编)

第一部分:交通工程学课后思考题解答 第一章 :绪论 ●1-1简述交通工程学的定义、性质、特点、与发展趋势 定义:交通工程学是研究交通发生、发展、分布、运行与停住规律, 探讨交通调查、规划、设计、监管、管理、安全的理论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与法规。协调道路交通中人、车、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校、快捷、舒适、方便、经济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 性质: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 特点:系统性、综合性、交叉性、社会性、超前性、动态性 发展趋势:智能化和系统化 ●1-2简述我国的交通现状与交通工程学科面临的任务 现状:综合运输六点;公路交通三点;城市交通四点 任务:即重点研究的那些领域 ●1-3简述城市交通畅通工程的目标和重点任务 目标:提高城市交通建设与管理科学化水平。 重点任务:改善道路条件,优化交通结构,强化科学管理,规范交通行为 ●1-4简述交通工程学科的研究范围、重点及作用。

范围:交通特性分析技术、交通调查方法、交通流理论、道路通行能力分析技术、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理论、交通安全技术、道路交通系统管理技术与管理规划、静态交通系统规划、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交通工程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作用:良好的交通条件与高效的运输系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以及城市各项功能的发挥、山区开发、旅游开展。经济方面能扩大商品市场与原材料的来源, 降低生产成本与运输费用, 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与区域土地的开发,提高土地价格与城市的活力,交通的发展还可实现运输的专业化、便捷化、批量化与运费低廉化。从而有可能更大的范围内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同时也可促进全国或地区范围内人口的合理流动。 第二章:交通特性 ●2-1交通特性包括那几个方面?为什么要进行分析?意义如何?分析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特性:人 -车 -路基本特性、交通量特性、行车速度特性、交通密度特性、交通流基本特性及其相互关系、交通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关关系。 分析原因:是交通工程学的基础部分,是进行合理的交通规划、设计、营运、管理与控制的前提。 ●2-2略 ●2-3交通量的类型、定义及表示方法。交通量有哪些交通特性?研究这些特性有什么意义? 类型:机动车交通量、非机动车交通量、行人交通量、年平均日交通量、月平均日交通量、周平均日交通量等 特性:时间分布特性、空间分布特性、构成特性

交通工程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1.交通工程学:是研究道路交通中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道路交通的规律,建立交通规划、设计、控制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设施、装备、法律和法规等,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高效、快捷、舒适的一门技术科学。 2.交通规划:基于城市规划、土地使用性质、人口、经济发展等条件确定交通系统及其设施的构成;设施的规模和建设计划、政策等;指导设施的建设,对城市规划提出反馈,具有宏观的性质。 3.交通工程学的特点:系统性,综 合性,交叉性或复合性,社会性,超 前性,动态性。 第二章交通特性 4.驾驶员所遇到的外界刺激信 息:早显信息,突显信息,微弱 信息,先兆信息,潜伏信息。 5.道路组成特性——横断面组 成:主要是行车道、路肩、分隔 带、爬坡车道和变速车道、紧急 停车带、错车道、慢车道、人行 道,另外还有边沟、挡墙、盲沟 等附属部分。 7.路网密度的定义:区域的道路 总长比该区域的总面积。 8.城市道路网密度、间距的选取 原则: ①道路网密度、间距与不同等级 道路的功能、要求相匹配; ②道路网密度、间距与城市不同 区域的性质、人口密度、就业密 度相匹配。 9.公路网布局形式:三角形、棋 盘形、并列形、放射形、扇形、 树叉形、条形等。 10.城市道路网布局形式:棋盘形 (方格形)、带形、放射形、放射 环形、混合形等。 11.城市交通网络的基本形式大 致可以分为:方格网式、带状、 放射状、环形放射状和自由式 等。 12.城市的基本布局形态一般分 为:中央组团式、分散组团式、 带状、棋盘式和自由式。 第三章交通调查与分析 13.交通量:特定时刻(高峰、低 峰)、单位时间内通过某地点或 断面的交通实体数(人、车或 物)。 14.设计交通量:第30位年最高 小时交通量(30HV)。 15.行程车速(区间车速):车辆 行驶在道路某一区间的距离与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