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学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学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学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学案 川教版

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

【宏观把握】:军事对秦国

变法的前夕(背景)内容政治影响

经济对历史发展

★创设情境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春秋战国时代特征

总体特征: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2、经济:提高了生产力,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加深,阶级壮大

3、军事(主观动力):需要“富国强兵”

4、思想:出现了的局面,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根本原因: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的发展

★基础知识梳理

一、商鞅变法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秦国国情:

3、商鞅个人:

角色体验:变法前的诉求:

A新兴地主阶级:

B农民:

C军士:

D旧贵族:

E国君:

二、主要措施与内容:

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是;宗旨是。

商鞅变法本质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矛盾?

填表:

三、历史作用:

1、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A:对秦国: B: 对历史发展:

四、成功原因:

改革成败依据

五、特点: 措施

作用

政治方

面 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废分封,行县制 经济方

面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废井田,开阡陌

统一度量衡

风俗方面

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项目 组名 任 务 要 求

历史

小说组 以变法前夕的秦国为背景,编写一个小故事。 必须包含变法前夕秦国简况和入秦前商鞅的情况。字数在300—500字。

变法 筹备组 为秦国撰写一份变法公告 阐明变法时机的成熟。字数在100—200字。

法律 颁布组 为商鞅变法的内容拟一份草案

让秦国百姓(同学)以最快的速度清楚变法的内容。字数和形式不限。

社会 评论组

代表秦国社会不同阶层,发表对变法的看法或感受。 结合变法具体措施来发表看法。

1、核心内容是:

2、改革水平

3、性质:

★小组探究

1、你认为商鞅的经济改革中哪一措施对后来封建经济的发展影响最大?为什么?商鞅为什么要采取这个政策?

2、商鞅变法消极影响

3、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提示:内容、背景、方式、目的、作用、性质、改革彻底程度、个人结局等)

4、“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咏商鞅诗》),“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结合以上言论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商鞅变法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巩固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无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材料四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请回答:

(1)材料一评论商鞅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

(2)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指出评论者的基本立场。

(3)材料三评论商鞅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4)材料二中庶人是指哪个阶级?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举上述材料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

(5)结合所学史实评价材料四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1课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 课标: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⒈北京人的发现:1929年12月2日(20世纪20年代),一批中外学者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 关材料表明:70万年-20万年前,这种原始人类被定名为北京直 北京人的发现是20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是人类起源研究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这一发现,证明几十万年前华夏大地上有人类生活,中国是人类早期生活和繁衍的地区之一;为我们破解人类起源之谜、研究人类演进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证。周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 课标: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⑴早期人类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男子的任务主要是渔猎,采集一般由妇女承担。 。一万多年前,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一些原始居民已经分别种植水稻和粟。一些居民开始饲养狗、猪、鸡等家禽家畜。原始种植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表明原始农业兴起。原始农业的兴起改变了人类获取食,标志着我国历史开始迈入农耕文明时代。

课标: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⒈炎帝与黄帝的发明: ⑴传说炎帝姓姜,生活在黄河流域姜水一带。他发明耒耜[lěi sì],教民耕种〖被尊称为炎帝神农〗;发明陶器和医药[“神农尝百草”]。 ⑵传说黄帝姓姬,生活于黄河流域姬水一带,名叫轩辕。他发明了车船、弓箭、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创制历法。 炎帝和黄帝被后世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⑴形成: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矛盾和冲突。黄帝在斗争中取得胜利,炎帝接受黄帝的领导,形成黄炎联盟。黄炎联盟在战胜蚩尤部落后进一步壮大。 ⑵发展:黄炎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并与邻近的部落交往、交流和交融,构成后来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 4课国家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 课标: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⒈夏朝的建立与国家的产生: ⑴王位世袭制的开始:禹死后,启继位称王,从此,父子或兄弟相传,“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开始[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约公元前21世纪,启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它的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⑴建立:约公元前16世纪,成汤在鸣条大败夏桀,夏朝灭亡,成汤灭夏后建立商朝。 ⑵迁都: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也称为殷或殷商。 ⑶盘庚迁殷的意义:①;②③ 的强盛打下了基础。 ⒊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在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后,建立了周朝,周朝前期以镐京为都城,历史上称为西周。 ⒋分封制的实质〗 ⑴分封的背景和目的:西周建立后,为了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和巩固周的统治。 ⑵分封的对象:周王的子弟、亲属、功臣和臣服的旧邦首领。 ⑷主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 ⑸分封制的积极作用:①分封制有利于捍卫周王朝的安宁,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扩大周的统治区域;②有利于开发所辖地区;③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至此结束。

川教版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题(精)

2011—2012学年度上期期末考试 七年级历史试卷 (闭卷考试。本卷共有五个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6小题,每小题2分,共52分。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在下表对应的答案框中。 1.小明假日随父母一起外出旅游,在一处远古人类遗址看到了一个远古人的头部复原像(如图1),头像还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请你帮助他判断这个头部复原像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蓝田人 D .山顶洞人 2.仔细观察图2,可以判断图中的两个人物是 A .刘邦和项羽 B .秦孝公和商鞅 C .陈胜和吴广 D .汉武帝和董仲舒 3.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错误.. 的一组是 图1 图2

D A .祖冲之——《九章算术》 B .贾思勰——《齐民要术》 C .郦道元——《水经注》 D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4.“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一部史书的评价,这部史书的作者是 A .屈原 B .老子 C .司马迁 D .孔子 5.下列关于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名称和建立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夏朝、禹 B. 夏朝、启 C .商朝、汤 D. 商朝、武王 6.相传,墨子周游列国时带了三大车竹简,出行不便。后来这一现象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主要得力于哪项技术的发明? A.丝织技术 B. 活字印刷术 C .雕版印刷术 D .造纸术 7.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 A .春秋和战国 B .秦朝和春秋 C .战国和三国 D .秦初和汉初 8.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十八种写法。秦王说,统一后只保留一种。秦王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属于 A .甲骨文 B .金文 C .小篆 D .隶书 9.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秦朝的政治法律制度不包括... A. 度量衡制度 B .中央集权制度 C.郡县制度 D .皇帝制度 10.俗话说:“洪水无情”,在我国远古时代,曾经发生了很大的水患,造成了巨大灾难。此时,有一位英雄人物,花了十三年的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好洪水,造福人民。你能说出他是谁吗? A.黄帝 B .尧 C. 舜 D .禹 11.在许多影视作品中,经常可以听到“朕”这个专有名词。在封建社会里能够使用“朕”这一称谓的只能是 A .皇帝 B .丞相 C .诸侯 D .将军 12.某同学参观国家博物馆,该馆的镇馆之宝:一件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堪称现存世界上最大的古青铜礼器深深吸引了他。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此文物可能是 13. 晓明看到电视剧《封神榜》这样一个镜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商朝灭亡。他由此回忆起哪一个历史事件? A .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 B .商汤灭夏 C .盘庚迁殷 D .武王伐纣 14.南朝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是建康,又被誉为“六朝古都”,是今天江苏的 A .南京 B .扬州 C .苏州 D .徐州 B A C D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1、秦朝的统一 时间:公元前221年 背景原因:主观原因:由于商鞅变法,经济军事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 的国家;应用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统治者的个人作用; 客观原因:战乱中的人民渴望统一,顺应了民心;春秋以来的兼并战争,加快了统一 步伐。 过程:采取连横战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先后灭 掉韩、赵、魏、楚、燕、齐东方六国,实现统一。 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巩固措施: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自称皇帝,中央置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设郡县;经济:统一货币为秦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逐渐流行起来。 2、秦暴政的不表现: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繁重的役、兵役、残酷的刑罚、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3、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从此开始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后来刘邦率军进入关中,逼近咸阳,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经过几十年的修养生息,汉武 帝刘彻在位时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①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 ②政治上:颁布推恩令目的:解决王国势力; ③经济:统一铸币为五铢钱,盐铁官营影响:加强了国家队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 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④军事上:北击匈奴,开发边疆,巩固国防。 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管辖从进甘肃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 辽阔地区;在滇控制区,汉武帝赐予滇王“滇王之印子”。 5、西域:狭义的指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也指今天的新疆天山南 北地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20课知识点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知识要点] 1.西晋的兴亡 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 “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 316年西晋灭亡(匈奴人所灭) 317年司马睿建东晋,定都建康 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东晋灭亡 2.少数民族的内迁 东汉末年,内迁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 作用: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3.淝水之战(前秦----东晋) (1)时间:383年。 (2)结果:东晋大败前秦。 (3)意义: 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4)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5)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4.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 (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北方人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成就:(1)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2)大量荒地被开垦为良田。 (3)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 (4)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难点解析] 1.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皇帝智力低下;第二,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第三,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利用西晋内乱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2.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来看,前秦的军队成份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它民族不满前秦氐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氏族贵族的统治.秦军中的汉人更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取胜的重要条件。 3.《宋书》里描写的南朝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检测卷及答案(5套)

七年级上历史期末检测卷(1) 一、单项选择题(共50分) 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2.暑假期间某学校组织同学们去古城西安旅游参观。在这里,同学们可以看到的远古人类遗迹是( ) A.元谋人遗迹B.大汶口遗迹 C.半坡氏族遗迹D.河姆渡氏族遗迹 3.他是我国远古时代的一位杰出首领,他带领群众治理洪水,在外13年,三次经过家门而不入。他是( ) A.黄帝B.尧C.舜D.禹 4.下列各项制度不符合西周情况的是( ) A.禅让制B.世袭制C.奴隶制D.分封制 5.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成都平原发现了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震惊世界。被称为( ) A.“殷墟”文化B.世界“第八大奇迹” C.“三星堆”文化D.“钟鼓之乐” 6.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是( ) A.晋文公B.齐桓公C.楚庄王D.秦穆公 7.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B.商朝C.周朝D.尧舜禹时期 8.军事格言“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出自( ) A.《论语》B.《道德经》C.《孙子兵法》D.《孙膑兵法》 9.下列有关孔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生活在春秋晚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②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③著有《论语》一书④他的学说后来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10.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A.夏朝B.商朝C.秦朝D.西汉 1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唐·李白。此诗称颂的是( ) A.秦始皇B.齐桓公C.周武王D.汉武帝 12.“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冻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首诗对秦朝哪一历史事件作出了否定的评价( ) A.统一度量衡B.统一文字C.焚书坑儒D.修筑长城 13.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B.经过汉武帝的统治,西汉国势开始进入鼎盛时期C.汉武帝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D.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大一统局面 14.为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汉武帝在思想文化领域里采取的措施是( ) A.重视人才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统一铸造五铢钱D.削弱封国势力 15.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 A.秦朝B.西汉C.东汉D.西晋 16.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兵深入漠北沉重打击了匈奴,使之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统帅这支军队的两位大将是( ) A.蒙田和李斯B.窦宪和窦固 C.卫青和霍去病D.张骞和班超 17.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部史学著作是( ) A.《史记》B.《汉书》C.《论语》D.《后汉书》 18.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 A.淝水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巨鹿之战 19.东晋和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生产工具先进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南方统治者施仁政D.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20.北魏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 ) A.鲜卑族B.匈奴族C.氐族D.羌族 21.我国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 A.《缀术》B.《水经注》C.《兰亭序》D.《齐民要术》 22.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书圣”的是( ) A.顾恺之B.王羲之C.范缜D.张衡 23.下列成就中,不属于秦汉时期的是( ) A.张衡发明地动仪B.华佗制成麻醉药剂“麻沸散” C.蔡伦改进造纸术D.郦道元写成《水经注》 24.电影《英雄》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无名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秦王说,统一后保留一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保留的这种文字是( ) A.甲骨文B.小篆C.帛书D.金文 25.月球上有一座环形山,是以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他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他是( ) A.祖冲之B.刘徽C.贾思勰D.郦道元 二、材料解析题(共30分) 26.“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请回答: ⑴“李太守”是谁?他是什么时期的哪国人?(3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知识点

第8课百家争鸣 1、老子姓李名耳,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老子的思想: (1)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发展,人们应顺应自然; (2)世间万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3)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3、老子的学说集中在《老子》(又称《道德经》)中。 4、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下层贵族。孔子不仅是大思想家,而且还是大教育家。反映孔子思想的著作有《论语》。 5、孔子的思想: (1)核心思想是“仁”,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2)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6、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了不同出身的学生。 7、材料研读——P39 ①“为政以德”,即孔子在政治上反对苛政,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即以道德教化天下,有利于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让老百姓知道礼义廉耻,弘扬正气; ③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

要的借鉴意义。 8、墨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还主张选贤能治理国家,并批判贵族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9、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10、战国时期儒家的另外一个代表人物是荀子,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11、材料研读——P41 富贵收买不了,贫困动摇不了,武力威胁不了。这样的人就称之为大丈夫。这段话体现不卑不亢,对待外界的影响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12、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是庄子,他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强调 ①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②他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13、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战国末期的韩非,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14、问题思考——P41 因为各家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的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思想文化出现了繁荣局面,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川教版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教案 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地点、距今时间、生产工具、农耕作物、建造房屋、原始的饲养业、手工业各是怎样的? 一.自学目标 1.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情况,以他们为例说出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主要情况,认识到他们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2.通过对河姆渡、半坡远古居民的了解,认识到中国不仅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民族意识。 3.知道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自学重点、难点 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新石器”的含义。 难点: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所反映出的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学与谈话 学法:观察与比较、讨论与探究 四.自学指导: 【导入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改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始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出现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的遗址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具体位置(4分钟)。 【出示目标】:学生阅读或教师提示。 导学1、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什么时间的什么地点?生产工具怎样?他们种植什么作物?住什么样的房子?主要饲养何种家禽?手工业制造有哪些?学生阅读第一目后回答。 讨论: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哪些进步?

2017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

第8课《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老子和孔子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各派学说的观点,能够学为所用。 3.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变革实践的勇气和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各学派的政治主张 三、【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解题教师:本课我们要学习三个内容: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同学们说一说,本课我们要了解哪些思想家? 学生: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 (一)教材自读 1.老子简介 姓名──李耳时期、国家──春秋后期楚国人人物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政治──无为而治 片2:1.孔子简介 姓名──名丘、字仲尼时期、国家──春秋后期鲁国人人物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孔子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2)政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片3:3.孔子有哪些教育成就? (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2)教学中注重德育与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孔子有哪些文化成就? (1)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如《诗经》《春秋》。(2)思想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片4:孔子的学说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片5:完成表格: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提示主要内容,其他内容找学生补充。 (二)合作析疑 1.你能举出哪些事例(成语)体会老子的思想──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 3.结合课后活动1,说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你的学习有哪些指导意义? 4.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产生了什么影响? 【课堂小结】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案

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二、能力与方法 1、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2、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二、难点: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与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上课。好,请坐。 师:讲新课之前我想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首先,看这副图,有没有同学知道这张图讲的是什么?举手回答。你可以根据他们的穿着、动作猜一猜他们在干什么。 师:看他们的穿着,黄色的很华丽整齐的服装,在看这些美女手中,都抱着花篮,她们肯定在举行某种盛大的仪式。除了她们,还有人在举行这项仪式,我们再看这两幅图,第一幅图上,横幅写着台湾各界黄帝陵谒组团,这个字读作ye,是祭拜的意思,其实这是讲,2005年5月6日,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领大陆访问团祭祀黄帝陵和炎帝陵。 师:我们知道,现在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的怀抱,台湾亲民党主席来大陆的第一件事就是祭祀黄帝和炎帝,其实不止海峡两岸得人,在世界各地,很多黄皮肤黑头发的人都会定期祭祀黄帝和炎帝,那黄帝和炎帝是距离我们现在约4000多年的历史人物,为什么到现在我们还要纪念他们呢?他们对历史有怎样的贡献?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川教版范文整理

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川教版) 初中历史教案 七年级 第1课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学生阅读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 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理解:民族大融合; 分析: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北魏的建立:(1)时间:(2)地点:(3)民族: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1)原因:(2)作用: 4、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语言:(2)服饰:(3)姓氏: (4)联姻:(5)汉制:(6)学礼法,尊孔子: 合作探究: 1、评价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有人说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你说呢? 2、链接生活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影响的现象有没有?找找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 精讲点拨: 1、民族融合与汉化不等同。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 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 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精讲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 2、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汉族也是在与周边各族不断融合中发展的。3至6世纪的民族大融合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突出地位。各族人民在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各族人民经历了一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变动,逐渐接受农耕定居生活和先进的汉族文化,北方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的过程。 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 1.南北朝初期,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统一的政权是 A.北魏 B.西魏 C.东魏 D.北齐 2.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匈奴族 B.鲜卑族 C.羯族 D.氏族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4.北朝包括的朝代有 ①宋②齐③梁④陈⑤北魏⑥东魏⑦西魏⑧北齐⑨北周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⑤⑥⑦⑧⑨ D.④⑤⑦⑧⑨ 5.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优质教案

《百家争鸣》 第一课时 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以儒、墨、道、法等四派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相互辩难中形成的“百家争鸣”,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但是,教材在这方面的结构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几乎只是在介绍各派学说的观点,而没有能够很好体现地“争鸣”这一内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争鸣”这一重要的内容也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另外,关于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教材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一块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这方面的内容;进而体现整节课的深度。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诸子百家的具体内容(代表人物、时期、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与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等学生活动,使学生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从历史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讲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表现我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及正确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老子的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2)课前让学生分工合作,分组收集资料,并作一定分析,并能结合学生实际、社会实际进行联系和简单运用。同时将有关资料制作成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课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历史上的大圣人孔子,同学们还记得孔子是哪一学派的吗?——(众答:儒家) 对,那同学们想一想除了儒家这一学派,还有其他派别吗?——(众答:有)对,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春秋战国乱纷纷,诸子百家闹哄哄”,大家可以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到春秋战国的哪两种局面?——(学生:乱,闹)那在这样一个乱纷纷的时代里,诸子百家们到底在闹什么?诸子是谁?百家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在今天的新课《百家争鸣》中找到答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36页。 二、进入新课: 知识模块一可以采用教育论坛。专家访谈的形式进行展示。知识模块二可以用情景剧的形式进行展示。 老师讲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提出问题:孔子是反对苛政的,在他的思想中,就有仁政的内容。那么,孔子在其他领域还有哪些成就呢? (一)老子 自主阅读课本P36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老子的主要思想并说出其代表作。 主要思想: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相互依存的,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互转化;善于从正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七雄教案1 川教版 (2)

第7课战国七雄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年代。知道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方位;理解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合纵与连横的含义、代表人物和主要表现。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历史图片和历史文物,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察能力;通过概括战国时期战争和外交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与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战国形势方位图,掌握制作、运用历史图表学习历史的方法。 通过对典型战役的解析和归纳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战国时期战争史的学习,使学生辩证认识战争的作用,并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 2学情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学生经过一个多月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3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表现和作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春秋以后,我国历史跨进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争的年代,因各国之间连年战争而被称之为“战国”。战国时期是七雄的天下,让我们一起走进《战国七雄》。活动2【讲授】讲授新课: 一、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的形成 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板书)。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韩赵魏是怎样形成的呢?(挂战国时期地图,与已经挂在黑板前的春秋地图对照)。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史上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与此同时,齐国大夫田氏夺了原来姜氏(姜太公的后代)的大权,历史上叫做“田氏代齐”。不过田氏代齐以后,齐国仍叫齐国,所以在地图上表示不出这个变化来。 2.战国时期的政治特点 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此时,周王室已无足轻重,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更少。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学习主题复习教学案川教版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授间:年月 一、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 (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2) 生活年代:约170万年前 (3)历史地位: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揭开了中国历史的第一页。 2.北京人 (1)发现地点: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 (2)生活年代:约70万年—20万年前 (3)体质特征:已具备了人类的基本体质特征,但仍保留着一些猿类的特点 (4)生产劳动:北京人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他们制作的粗糙打制石器被称为“旧石器”。会使用天然火,能用火烧烤猎获的动物。 3. 山顶洞人 (1)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 (2)生活年代:约18000年前 (3)体质特征:已经没有猿类的特征,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上一样。 (4)生产劳动: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能制造有孔的器物。会人工取火,还用兽皮等缝制衣服。 二、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 河姆渡遗址 (1)时间:约7000年前 (2)地域:今浙江余姚河姆渡村一带 (3)生产与生活 ①工具: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骨、木、石质及陶质工具。 石器经过磨制,被称为“新石器”。

②农业和畜牧业:种植水稻。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 ③房屋: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 2. 半坡遗址 (1)时间:约6000年前 (2)地域:今陕西西安半坡 (3)生产与生活 ①工具:广泛使用磨制石器,用石铲、石刀等工具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会制造各式各样的陶器 ②农业和畜牧业:种植粟、麻和蔬菜。 饲养猪、狗、羊、牛、鸡等家畜和家禽, ③房屋:半地穴式房子 三.远古的传说 1.炎帝与黄帝 (1)炎帝:制作耒耜,教民耕种,被尊称为炎帝神农。 还发明了陶器。他遍尝百草,发现很多药物。 (2)黄帝:创制历法,发明了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铜器、车船。 (3)华夏族:黄炎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构成后来华夏族的主干。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2.禅让制尧、舜、禹相继接替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是经过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实现的,历史上称这一制度为“禅让”。 3.治水的传说尧在位时黄河流域洪水泛滥,禹领导人们挖沟开渠制服了洪水,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三过家门不入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学案新人教版 (3)

第8课百家争鸣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 1.掌握老子开创的道家学派以及他的主要思想主张。 2.掌握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及他在思想、教育领域的重要成就。 3.掌握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 4.掌握“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概况及影响。 目标达成: 达到课标要求 学习流程: 【课前展示】 1、春秋之后,我国进入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指的是从___________年至____________年。 2、战国时期,周王已无足轻重,诸侯国也更少了,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经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军事:_______ 4、都江堰修建的时间、修建者 【创境激趣】 由历史图片导入 【自学导航】

一、老子 1.概况 (1)春秋后期_______人,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 (2)他的学说被集中在《_______》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的经典。 2.思想 (1)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_______。 (2)世间的事物都有其_______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3)老子在政治上主张“_______”,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人物简介 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_______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2.思想核心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______”。 3.治国主张 (1)主张以_______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_______,体察民意。 (2)反对_______,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_______,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4.教育主张 (1)创办___________,主张___________。 (2)在教学中,注重_______和_______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5.文化成就 孔子的文化贡献:___________。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 百家争鸣 说课稿

第8课百家争鸣说课稿 一、说教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文化的空前繁荣,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许多大思想家及其著作,对中国以及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一部宝贵的历史遗书和精神财富.春秋战国时期,众多平民有了学习的机会,学术思想得以勃兴,政治方面,各诸侯国相争,为争霸中原礼遇人才,经济方面,出现了繁荣景象,交通日益发达,有利于学术交流,社会方面,出现了一个言论自由,讲学之风盛行的景象,所有这些背景孕育出春秋战国多姿多彩的学术思想,从而出现了思想上,文化上的繁荣局面,——“百家争鸣”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2.通过概念阐释、材料研读,理解认知各派学说的主要观点;通过观点比较和阶级分析法,掌握各派学说的观点的差异及其阶级立场; 3.学习战国时期各派思想家的主张,认识到“百家争鸣”的具体内容与意义,在现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树立自主创新意识,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良好的学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文化成就。

教学难点:掌握各位思想家的主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中国历史,除了学习政治、经济、军事等内容外,我们还要学思想史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上,思想界曾经有三个非常活跃的时期,一是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为明朝时期。这三个时期对我国思想文化发展史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第一个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期——春秋战国时期,了解思想的百家争鸣 二、新授 老子 学习要求: 1.大声朗读,边阅读边标画有关于老子的相关知识。 2.阅读后:请你介绍一下老子 (1)生平 (2)思想主张 (3)著作 孔子和儒家学说 学习要求: 1.大声朗读,阅读后请你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一下孔子的生平。 2.再次快速阅览教材,思考:老子政治上的思想主张有哪些?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老子和孔子及诸子百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刻影响。 2.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总结归纳等方法,加深学生对各派学说的理解和应用,掌握各派学说的观点,能够学为所用。 3.学习孔子和诸子百家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变革实践的勇气和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优良的个人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 难点:各学派的政治主张 三、【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解题教师:本课我们要学习三个内容:老子、孔子和儒家学说、百家争鸣。同学们说一说,本课我们要了解哪些思想家? 学生: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 (一)教材自读 1.老子简介 姓名──李耳时期、国家──春秋后期楚国人人物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主张人们应顺应自然;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政治──无为而治 片2:1.孔子简介

姓名──名丘、字仲尼时期、国家──春秋后期鲁国人人物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孔子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 (1)核心思想──“仁”、仁者爱人(2)政治──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片3:3.孔子有哪些教育成就? (1)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2)教学中注重德育与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孔子有哪些文化成就? (1)整理古代严重的文献资料,如《诗经》《春秋》。(2)思想记录在《论语》一书中。 片4:孔子的学说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严重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刻的影响。 片5:完成表格: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提示主要内容,其他内容找学生补充。 学派 墨家 儒家代表人物 墨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学过的七年级历史知识如果不通过复习使之牢固的保持在记忆中,就会像猴子掰玉米棒子一样,学一点丢一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川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资料(一) 1、秦朝的统一 时间:公元前221年 背景(原因):主观原因:由于商鞅变法,经济军事得到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应用正确的策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统治者的个人作用; 客观原因:战乱中的人民渴望统一,顺应了民心;春秋以来的兼并战争,加快了统一步

伐。 过程:采取连横战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东方六国,实现统一。 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巩固措施: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自称皇帝,中央置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地方设郡县;经济:统一货币为秦半两钱,统一度量衡;文化:统一文字为小篆。后来,书写更为方便的隶书逐渐流行起来。 2、秦暴政的不表现: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表现)繁重的役、兵役、残酷的刑罚、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3、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从此开始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歼灭秦军主力,后来刘邦率军进入关中,逼近咸阳,子婴出城投降,

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经过几十年的修养生息,汉武帝刘彻在位时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①文化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 ②政治上:颁布推恩令(目的:解决王国势力); ③经济:统一铸币为五铢钱,盐铁官营(影响:加强了国家队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持); ④军事上:北击匈奴,开发边疆,巩固国防。 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武威、酒泉、张掖、敦煌),管辖从进甘肃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辽阔地区;在滇控制区,汉武帝赐予滇王滇王之印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