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初中数学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初中数学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初中数学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第19章解直角三角形

19、1 测量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测量是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利用图形的相似测量物体的高度,培养学生动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测量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筑路、修桥等建设活动都需要测量。当我们走进校园,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我们也许会想,高高的旗杆到底有多高,能否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把旗杆的高度测量出来呢?

二、新课

1.根据同学们课前预习的,书上阐述的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有几种?你是如何理解的呢?(待同学们回答完毕后再阐述,这里重要的是让同学们画出示意图)

课上阐述测量旗杆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选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请你的同

学量出你在太阳下的影子的长度和旗杆影子的长

度,再根据你的身高,便可以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如

图所示)

由于太阳光可以把它看成是平行的,所以有∠BAC=∠B1A1C1,又因为旗杆和人都是垂直与地面的,所以∠ACB=∠A1C1B1=90°,所以,△

ACB∽△A1C1 B1,因此,BC

AC=B1C1

A1C1,则BC=

AC×B1C1

A1C1,即可求得旗杆

BC的高度。

如果遇到阴天,就你一个人,是否可以用其他方法测出旗杆的高度呢?

第二种方法:如图所示,站在离旗杆的底部10米处的D点,用所制作的测角仪测出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BAC=34°,并且已知目高AD为1米,现在请你按1:500(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选合适的即可)比例将△ABC画在纸上,并记作△A1B1C l,用刻度尺量出纸上B l C l的长度,便可以计算旗杆的实际高度。

由画图可知:

∵∠BAC=∠B l A l C l=34°,∠

ABC=∠A1B1C l=90°

∴△ABC∽△A l B1C l

∴B l C1=

1 500

∴BC=500B l C l,CE=BC+BE,即可求得旗杆的高度。

2.带领同学们到操场上分别用两种方法测得相应的数据,并做好记录。(指导学生使用测角仪测出角度)

三、小结

本节课是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同学们在学习中应掌握其原理,并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

1.课本第99页习题19.1。

2.写出今天测量旗杆高度的步骤,画出图形,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旗杆的高度。

19、2 勾股定理

第一课时勾股定理(一)

教学目标

用试验的方法使学生知道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的关系(勾股定理)增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感性认识,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渗透探索问题的思想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其中一个角是直角,两个锐角具有互余的关系。那么,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具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就是要研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新课

1.等腰直角三角形边与边的关系。

如图,是正方形瓷砖拼成的地面,观察图中的三个阴

影的小正方形P、Q、R,它们的面积具有什么关系呢?

显然可以看出:

S阴R=S阴P+S阴Q

即AB2=BC2+AC2,这说明,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那么,在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中,是否也有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呢?

2.任意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探索l,发给每位同学印有右图的纸片,让学

生观察图形,而后回答以下问题。如果每一小方格

表示1平方厘米,那么可以得到:

正方形P的面积=____平方厘米;

正方形Q的面积=____平方厘米;

正方形R的面积=____平方厘米;

(这里正方形只的面积相当难算,教师要给予点拨,要多花时间让学生思考才能得出。)

通过以上练习,同学们可以发现,正方形P、Q、R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是___。

探索2.在方格中,用三角尺画出两条直角边分别为5cm和12cm的直角三角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并验证上述关系对这个直角三角形是否成立。

由上述的练习我们可以得出直角三角形ABC的三边的长度之间的关系:AB2=BC2+AC2。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3.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例1.如图,将长为5.41米的梯子AC斜靠在墙上,

BC长为2.16米,求梯子上端A到墙的底端B的距离AB。

(精确到0.01米)

例2.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C=90°,BC=8,AC=17。求AB

4.练习:课本第102页的练习题。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具体的实例验证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勾股定理在我国古代早已被发现和运用,今天我们只不过做了粗略的探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方面要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另一方面要能运用它来计算直角三角形边的长度。

四、作业

1.课本第104页习题19.2的第1、2小题。

2.课本第119页复习题的第1题。

第二课时勾股定理

教学目标

上节课学生感性认识了勾股定理,本节课通过给出一些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学生理性认识勾股定理,同时渗透方程思想,寓德于教,进一步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对勾股定理的回顾

如图,△ABC是Rt△,∠C=90°,∠A、∠B、∠C的

对边分别是a、b、c,那么a、b、c具有什么关系呢?(a2+b2=c2),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的关系,那么,同学们是否能够想出证明这个定理的方法呢?

1勾股定理的证明思路与方法。

发给每位同学与右图完全相同的四个直角三角形,然后将

它们拼成如图所示的图形。

问: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____,又可以表示为____。

对比两种表示方法,看看能不能得到勾股定理的结论。

提问后再给出提示。一方面,大正方形的面积可表示为;

(a+b)2;另一方面又可表示为:1

2a b×4+c

2=2ab+c2,所以(a

+b)2=2ab+c2即a2+b2=c2

用四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拼成右图所

示的图形。与上面的方法类似,也可以证明勾股定理是

正确的。

(请同学们模仿上面的证明方法,就右图给出勾股定理的证明)一方面,

大正方形的面积为c2,另一方面,大正方形的面积为(a-b)2+4×1

2ab,所

以,a2+b2=c2。

2.进一步应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例1.如图,为了求出湖两岸A、B的两点之间

的距离,一个观测者在点设桩,使三角形恰好为直角

三角形,通过测量,得到AC长160米,BC长128

米。问从A点穿过湖到点B多远?

练习:课本第104页第1、2题。

3.勾股定理史话,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我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上面的图四称为“弦图”,最早是由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时给出的。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TCM-)的会标,其图案正是“弦图”,它标致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

勾股定理从被发现到现在已有五千年的历史。远在公元前三千年的巴比伦人就知道和应用它了,我国古代也发现了这个定理。据《周髀算经》记载,商高(公元前1120年)关于勾股定理已有明确的认识。

人们对勾股定理的认识,经历过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其特殊情况,在世界很多地区的现存文献中都有记载,很难区分这个定理是谁先发现的。国外一般认为这个定理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公元前580一前500)首先发现的,因而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勾股定理,并用两种方法证明了这个定理,同学们;在应用此定理解决问题时,应注意只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才有这样的关系,如果;不是直角三角形应该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四、作业

课本第104页第1、2、3、4、5题。

19、3 锐角三角函数

1.锐角三角函数

第一课时锐角三角函数(一)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固定的;通过实例认识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四个三角函数的定义。并能应用这些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由上节课例题若加改变得,若AC=160cm,∠C=31°,那么,AB的长度为多少呢?

同学们现在或许不能解决上述问题,但是通过这节

课的学习,以上问题自然很容易得到解决。

二、新课

1.明确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名称。

直角三角形ABC可以简记为Rt△ABC,我们已经知

道∠C所对的边AB称为斜边,用c表示,另两条直角边

分别为∠A的对边与邻边,用a、b表示。

如右图,在Rt△EFG中,请同学们分别写出∠E、∠

F的对边和邻边。

2.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

对边与邻边、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固定的。问题1如右图,

△ABC和△A1B1C1中,若∠C=∠C1=∠90°,

∠A=∠A1,那么△ABC和△A1B1C1相似吗?与

相等吗? BC

AB和

B1C1

A1B1相等吗?

显然△ABC∽△A1B l C l,BC

AB=

B1C1

A1B1,这说明在Rt△ABC中,只要

一个锐角的大小不变,那么不管这个直角三角形大小如何,该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这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固定的。

3.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Rt△ABC中

(1)∠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的正弦,记作sinA=∠A的对边

斜边

(2)∠A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A的余弦,记作cosA=∠A的邻边

斜边

(3)∠A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值是∠A的正切,记作tanA=∠A的对边∠A的邻边

(4)∠A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A的余切,记作cota=∠A的邻边∠A的对边

同学们想一想,在Rt△ABC中,∠B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是哪一边与那一边的比值。

问题2.锐角三角函数都是正实数吗?为什么?

若∠A是锐角,0<sinA<l,0<cosA<l,tanAcotA=1,为什么?

4.例题讲解。

例1.求出右图所示的Rt△ABC中∠A的四个三

角函数值。

例2.已知Rt△ABC中,∠C=90°,a:b=3:2,c

=13,求∠A、∠B的四个三角函数值。

三、练习

课本第109页练习的第1、2两题。

四、小结

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一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邻边与对边的比值是固定的,这几个比值称为锐角的三角函数,它反映的是两条线段的比值,对于三角函数的概念,同学们必须深刻理解后再记忆,不要混淆。

五、作业

课本第11l页习题19.3的第1、2题,课本第120页复习题的第8题。

第二课时 锐角三角函数(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此概念探索30°、45°、60°等角度的三角函数值,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如图,这是一块三角形草皮,∠A =60°,AB =2米,AC =1.8

米,那么这块三角形的草皮面积为多少呢?让同学们思考并加以引

导,过C 点作AB 的垂线CD ,垂足为D ,我们知道,CD AC =sinA ,CD =ACsin60°,AC 是已知的,假如sin60°能够知道,那么CD 就可求,那么这个问题就得到解决。本节课我们一同来探讨30°、45°、60°的三角函数值。

二、新课

1.通过测量,计算sin30°的值,进而求出30°的其他三角函数值

请每位同学画一个含有30°的角的直角三角形,而后用刻度尺量出它的对边和斜边,计算sin30°的值,并与同伴交流,看看这个值是多少。

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可以得到sin30°=对边斜边=12

,即斜边等于对边的两倍。因此,我们还可以得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从图中看,即c =2a ,由勾股定理得到b =c 2-a 2=(2a)2-a 2=3

a 所以cos30°=

b

c =3a 2a =32 ,tan30°=a b =33 ,cot30°=b a

=3 2.由上面测量得到的sin30°值,推出60°角的四个三角函数值。

如右图,若∠A =30°,则∠B =60°,c =2a ,b =c 2-a 2=(2a)2-a 2=3a,则

sin60°=b c =3a 2a =32 ,cos60°=a c =a 2a =12,tan60°=b a =3,cot60°=a b =33

3.用同样的方法,求出45°角的三角函数值。

4.用表格列出30

a

sina cosa tana cota 30°

12 32 33 3 45°

22 22 1 1 60° 32 12 3 33

5.例题。

计算:(1)sin30°+cos45°-(cot60°-1)+tan37°cot37°

(2)cos245°+tan60°-sin30°-cos30°tan45°-3cot60°

(3)已知:cos(a +28°)=

3

2 ,求a 的度数.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第110页练习的第4题.

2.如右图,Rt △ABC 中,∠A =15°,你是否能

够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适当的三角形,求得它的正切

值和余切值.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测量,计算求出了30°、45°、60°角的四个三角函数值,同学们应该记住这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这在今后的学习中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求这些三角函数值时的方法也显得相当的重要,应领会其实质.

五、作业

1.课本第111页习题19.3的第3题。

2.课本第119页复习题的第3、4题.

2.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

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并能初步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由问题引入新课

问题:小明放一个线长为125米的风筝,他的风筝线

与水平地面构成60°的角,他的风筝有多高?(精确到1

米)

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如右图所示,在Rt△ABC中,

AB=125米,∠B=60°,求AC的长。(待同学回答后老师再给予解答)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30°、45°、60°的三角函数值,假如把上题的∠B=60°改为∠B=63°,这个问题是否也能得到解决呢?回答是肯定的。

二、用计算器求任务任意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1.求已知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例1.求sin63°52′41″的值(精确到0.0001)

例2.求cot70°45′的值(精确到0.0001)

2.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

例3.已知tanx=0.7410,求锐角x(精确到l′)。

例4.已知cotx=0.1950,求锐角工(精确到1′)。

分析:根据tanx=1

cotx

,可以求出tanx的值,然后根据例3的方法就可以求出锐角x的值。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求出任何锐角的三角函数值,那么对于上述提出的问题不难得到解决。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第111页练习的第1、2题.

2.如图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地皮,已知AB=

43米,AD=34米,∠A=67°26′53″,求这块地

皮的面积。

四、小结

1.我们可以利用计算器求出任意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反过来,知道某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求出这个锐角。

2.我们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五、作业

课本第111页习题19.3第4、5题。

19、4 解直角三角形

第一课时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能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角与角(两锐角互余),边与边(勾股定理)、边与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的台风中于地面10

米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数根24米处。问大树在折

断之前高多少米?

显然,我们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折断倒下的部分

的长度为102+242=26 26+10=36所以,大树在折断之前的高为36米。

二、新课

1.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

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六个元素,三条边、三个角,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有一个角是直角,我们把利用已知的元素求出末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像上述的就是由两条直角边这两个元素,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的长度,我们还可以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求出两个锐角,像这样的过程,就是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的所需的工具。

(1)两锐角互余∠A+∠B=90°

(2)三边满足勾股定理a2+b2=c2

(3)边与角关系sinA=cosB=a

c,cosA=sinB=

b

c,tanA=cotB=

a

b,

cotA=tanB=b a。

3.例题讲解。

例1.如图,东西两炮台A、B相距2000米,同时发

现入侵敌舰C,炮台A测得敌舰C在它的南偏东40°的

方向,炮台B测得敌舰C在它的正南方,试求敌舰与两

炮台的距离(精确到l米)。

分析:本题中,已知条件是什么?(AB=2000米,∠CAB=90°-∠CAD=50°),那么求AC的长是用“弦”还是用“切”呢?求BC的长呢?显然,AC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应该用余弦函数,而求BC的长可以用正切函数,也可以用余切函数。

讲解后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在求出后,能否用勾股定理求得BC;

(2)在这题中,是否可用正弦函数求AC,是否可以用余切函数求得BC。

通过这道例题的分析和挖掘,使学生明确在求解直角三角形时可以根据题目的具体条件选择不同的“工具”以达到目的。

4.从上面的两道题可以看出,若知道两条边利用勾股定理就可以求出第三边,进而求出两个锐角,若知道一条边和一个锐角,可以。利用边角关系求出其他的边与角。所以,解直角三角形无非以下两种情况:

(1)已知两条边,求其他边和角。

(2)已知一条边和一个锐角,求其他边角。

三、练习

课本第113页练习的第l、2题(帮助学生画出第2题的图形)。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角与角、边与角的关系,由已知元素求出未知元素,在做题目时,学生们应根据题目的具体条件,正确选择上述的“工具”,求出题目中所要求的边与角。

五、作业

课本第116页习题第1、2题

第二课时解直角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比较熟练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给出仰角、俯角的定义

在本章的开头,我们曾经用自制的测角仪测出视线(眼睛与旗杆顶端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那么把这个角称为什么角呢?

如右图,从下往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仰

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右

图中的∠1就是仰角,∠2就是俯角。

二、例题讲解

例1.如图,为了测量电线杆的高度AB,在离

电线杆22.7米的C处,用1.20米的测角仪CD测得

电线杆顶端B的仰角a=22°,求电线杆AB的高

度。

分析:因为AB=AE+BE,AE=CD=1.20米,所以只要求出BE的长度,问题就得到解决,在△BDE中,已知DE=CA=22.7米,∠BDE=22°,那么用哪个三角函数可解决这个问题呢?显然正切或余切都能解决这个问题。

例2.如图,A、B是两幢地平高度相等、隔岸相

望的建筑物,B楼不能到达,由于建筑物密集,在A楼

的周围没有开阔地带,为测量B楼的高度,只能充分利

用A楼的空间,A楼的各层都可到达且能看见B楼,

现仅有测量工具为皮尺和测角器(皮尺可用于测量长度,测角器可以测量仰角、俯角或两视线的夹角)。

(1)你设计一个测量B楼高度的方法,要求写出测量步骤和必需的测量数据(用字母表示),并画出测量图形。

(2)用你测量的数据(用字母表示)写出计算B楼高度的表达式。

分析:如右图,由于楼的各层都能到达,所以A

楼的高度可以测量,我们不妨站在A楼的顶层测B楼

的顶端的仰角,再测B楼的底端的俯角,这样在Rt△

ABD中就可以求出BD的长度,因为AE=BD,而后

Rt△ACE中求得CE的长度,这样CD的长度就可以求出.

请同学们想一想,是否还能用其他的方法测量出B楼的高度。

三、练习

课本第114页练习的第l、2题。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仰角、俯角的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对于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把它们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另一方面,针对转化而来的数学问题选用适当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五、作业

课本116页3、4题

第三课时 解直角三角形(三)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测量中坡度、坡角的概念,掌握坡度与坡角的关系,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坡度有关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如右图所示,斜坡AB 和斜坡A 1B 1哪一个倾斜

程度比较大?显然,斜坡A 1B l 的倾斜程度比较大,说明∠

A 1>∠A 。从图形可以看出,

B 1

C 1A 1C 1

>BC AC ,即tanA l >tanA 。 在修路、挖河、开渠和筑坝时,设计图纸上都要注明

斜坡的倾斜程度。

二、新课

1.坡度的概念,坡度与坡角的关系。

如右图,这是一张水库拦水坝的横断面

的设计图,坡面的铅垂高度与水平宽度的比

叫做坡度(或坡比),记作i ,即i =AC BC ,坡度

通常用l :m 的形式,例如上图中的1:2的形式。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从三角函数的概念可以知道,坡度与坡角的关系是i =tanB ,显然,坡度越大,坡角越大,坡面就越陡。

2.例题讲解。

例1.如图,一段路基的横断面是梯形,高

为4.2米,上底的宽是12.51米,路基的坡面与

地面的倾角分别是32°和28°,求路基下底的宽。(精确到 0.1米)

分析:四边形ABCD 是梯形,通常的辅助线是过上底的两个顶点引下

底的垂线,这样,就把梯形分割成直角三角形和矩形,从题目来看,下底AB=AE+EF+BF,EF=CD=12.51米.AE在直角三角形AED中求得,而BF可以在直角三角形BFC中求得,问题得到解决。

例2.如图,一段河坝的断面为梯形ABCD,

试根据图中数据,求出坡角。和坝底宽AD。(i=

CE:ED,单位米,结果保留根号)

三、练习

课本第116页的练习。

四、小结

会知道坡度、坡角的概念能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坡度、坡角有关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与梯形有关的实际问题,懂得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五、作业

补充习题

回顾与思考

第一课时回顾与思考(一)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本章知识。由于本章的概念比较多,需要记忆的知识也比较多,因此,课前应该让学生先看看书本,以求得较高的复习效率。在系统复习知识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应用相似测量物体的高度(1)

如图(一),利用光线的平行和物体在地面的投

影和物体构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从而求得物

体的高度。

(2)如图(二),我们可以利用测角仪测出∠ECB的度

数,用皮尺量出CE的长度,而后按一定的比例尺(例如

1:500)画出图形,进而求出物体的高度。

2.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

AB2=AC2+BC2,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边

的关系。如(三)

3.锐角三角函数。(如图三)

(1)定义:sinA=a

c,cosA=

b

c,tanA=

a

b,cota=

b

a。

(2)若∠A是锐角,则0<sinA<l,0<cosA<1,tinA×cotA=1,sin2A +cos2A=1,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

a sina cosa tana cota

30°1

2

3

2

3

33

45°

2

2

2

2

11

60°

3

2

1

23

3

3

函数值,另一方面,要能由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角度。

(4)熟练应用计算器求出锐角三角函数值。

(5)正弦、正切值是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余弦、余切值是随着角度

的增大而减少.

(6)一个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余角的余弦值,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余角的正弦值。正切、余切也一样。

即若a 是锐角,a 的余角为(90°-a)则

sin(90°-a)=cosa , cos(90°-a)=sina ,

tan(90°-a)=cota , cot(90°-a)=tana ,

二、例题讲解

例1.Rt △ABC 中,∠C =90°,∠B =60°,两直角

边的和为14,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

例2.如图,AC ⊥BC ,cos ∠ADC =45 ,∠B =30°

AD =10,求 BD 的长。

三、练习

1.Rt △ABC 中,∠C =90°,∠A =30°,∠A 、∠B 、∠C 所对的边为a 、b 、c ,则a :b :c =( )

A1:2:3 B .1: 2: 3 C .1: 3:2 D .1:2: 3

2.在△ABC 中,∠C =90°,AC =2.1cm ,BC =2.8cm 。求:(1)△ABC 的面积; (2)斜边的长;(3)高CD.

3.Rt △ABC 中,∠C =90°,AC =8,∠A 的平分线

AD =1632,求∠B 的度数以及边BC 、AB 的长。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系统地复习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勾股定理等内容,同学们在理解、记忆知识的基础上,应做到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课后要做一定量的练习才能达到。

五、作业

补充习题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解直角三角形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解直角三角形 【基础知识回顾】 一、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在RE△ABC中,∠C=900, ∠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则∠A的正弦可表示为:sinA= ,∠A的余弦可表示为CBA= ∠A的正切:tanA= ,它们弦称为∠A的锐角三角函数 【名师提醒:1、sinA、∠cosA、tanA表示的是一个整体,是两条线段的比,没有,这些比值只与有关,与直角三角形的无关 2、取值范围 】 二、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名师提醒:1、三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都是根据定义应用直角三角形性质算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表格进行记忆 2、当时,正弦和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 sin A 3、几个特殊关系:⑴sinA+cos2A= ,tanA= ⑵若∠A+∠B=900,则sinA= cosA.tanB= 】 三、解直角三角形: 1、定义: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个已知元素,求出另外个未知元素的过程叫解直角三角形 2、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 RT∠ABC中,∠C900 三边分别为a、b、c ⑴三边关系: ⑵两锐角关系 ⑶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 cosA tanA

sinB cosB tanB 【名师提醒:解直角三角形中已知的两个元素应至少有一个是 当没有直角三角形时应注意构造直角三角形,再利用相应的边角关系解决】 3、解直角三角形应用中的有关概念 ⑴仰角和俯角:如图:在用上标上仰角和俯角 ⑵坡度坡角:如图: 斜坡AB的垂直度H和水平宽度L的比叫做坡度,用i表示,即i=坡面与水平面得夹角为 用字母α表示,则i=h l = ⑶方位角:是指南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所成的小于900的水平角 如图:OA表示OB表示 OC表示(也可称西南方向) 3、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⑴把实际问题抓化为数字问题(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⑵根据条件特点选取合适的锐角三角函数去解直角三角形 ⑶解数学问题答案,从而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 【名师提醒:在解直角三角形实际应用中,先构造符合题意的三角形,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在哪个直角三角形中用多少度角的哪种锐角三角函数解决】 【重点考点例析】 考点一: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例1 (?内江)如图所示,△ABC的顶点是正方形网格的格点,则sinA的值为() A.1 2 B. 5 5 C. 10 10 D. 25 5 思路分析:利用网格构造直角三角形,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解答.解:如图:连接CD交AB于O, 根据网格的特点,CD⊥AB, 在Rt△AOC中,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设计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设计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本小节主要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重点和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直角三角形的解法.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解法,首先要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做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边角之间的关系.正确选用这些关系,是正确、迅速地解直角三角形的关键. 3. 深刻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三角函数的表达式向方程的转化.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实际上分别给了三个量的关系:a、b、c是边的长、、和是由用不同方式来决定的三角函数值,它们都是实数,但它与代数式的不同点在于三角函数的值是有一个锐角的数值参与其中. 当这三个实数中有两个是已知数时,它就转化为一个一元方程,解这个方程,就求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未知的元素. 由此看来,表达三角函数的定义的4个等式,可以转化为求

边长的方程,也可以转化为求角的方程,所以成为解三角形的重要工具. 4. 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可以归纳为以下4种,列表如下: 5. 注意非直角三角形问题向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转化 由上述(3)可以看到,只要已知条件适当,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是可解的.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仅使直角三角形的计算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而且给非直角三角形图形问题的解决铺平了道路.不难想到,只要能把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就可以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而获得解决.请看下例. 例如,在锐角三角形ABC中,,求这个三角形的未知的边和未知的角(如图) 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的解法的问题,我们只需作出BC边上的高(想一想:作其它边上的高为什么不好.),问题就转化为两个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 在Rt中,有两个独立的条件,具备求解的条件,而在Rt中,只有已知条件,暂时不具备求解的条件,但高AD可由解时求出,那时,它也将转化为可解的直角三角形,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掌握非直角三角形的图形向直角三角形转化的途径和方法 是十分重要的,如 (1)作高线可以把锐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转化为两个直角

初中数学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第19章解直角三角形 19、1 测量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测量是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利用图形的相似测量物体的高度,培养学生动手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测量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筑路、修桥等建设活动都需要测量。当我们走进校园,仰头望着操场旗杆上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时,我们也许会想,高高的旗杆到底有多高,能否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把旗杆的高度测量出来呢? 二、新课 1.根据同学们课前预习的,书上阐述的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法有几种?你是如何理解的呢?(待同学们回答完毕后再阐述,这里重要的是让同学们画出示意图) 课上阐述测量旗杆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选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请你的同 学量出你在太阳下的影子的长度和旗杆影子的长 度,再根据你的身高,便可以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如 图所示) 由于太阳光可以把它看成是平行的,所以有∠BAC=∠B1A1C1,又因为旗杆和人都是垂直与地面的,所以∠ACB=∠A1C1B1=90°,所以,△ ACB∽△A1C1 B1,因此,BC AC=B1C1 A1C1,则BC= AC×B1C1 A1C1,即可求得旗杆 BC的高度。 如果遇到阴天,就你一个人,是否可以用其他方法测出旗杆的高度呢?

第二种方法:如图所示,站在离旗杆的底部10米处的D点,用所制作的测角仪测出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BAC=34°,并且已知目高AD为1米,现在请你按1:500(根据具体情况而定,选合适的即可)比例将△ABC画在纸上,并记作△A1B1C l,用刻度尺量出纸上B l C l的长度,便可以计算旗杆的实际高度。 由画图可知: ∵∠BAC=∠B l A l C l=34°,∠ ABC=∠A1B1C l=90° ∴△ABC∽△A l B1C l ∴B l C1= 1 500 ∴BC=500B l C l,CE=BC+BE,即可求得旗杆的高度。 2.带领同学们到操场上分别用两种方法测得相应的数据,并做好记录。(指导学生使用测角仪测出角度) 三、小结 本节课是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同学们在学习中应掌握其原理,并学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作业 1.课本第99页习题19.1。 2.写出今天测量旗杆高度的步骤,画出图形,并根据测量数据计算旗杆的高度。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完美版)

在线分享文档地提升自我 By :麦群超 解直角三角形 一、教育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 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 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重、难点 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 、b 、c 、∠A 、∠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 sin ;cos ;t an ;cot b a b a B B B B c c a b ====; sin ;cos ;tan ;cot a b a b A A A A c c b a ==== 如果用α∠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那上述式子就可以写成. 的对边的邻边 ;的邻边的对边;斜边的邻边;斜边的对边αααααααααα∠∠= ∠∠=∠=∠= cot tan cos sin (2)三边之间关系 a 2 +b 2 =c 2 (勾股定理) (3)锐角之间关系∠A+∠B=90°.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整体感知 教材在继锐角三角函数后安排解直角三角形,目的是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知识,对其加以复习巩固.同时,本课又为以后的应用举例打下基础,因此在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之后,就是运用本课——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决的.综上所述,解直角三角形一课在本章中是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一课.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

【教案三】23.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一.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使学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2.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回忆知识 1.解直角三角形指什么? 2.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据什么? (1)勾股定理:a2+b2=c2 (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 tanA=的邻边的对边A A ∠∠,sinA=斜边的对边A ∠, cosA=斜边的邻边A ∠ (二)新授概念 1.仰角、俯角 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仰视灯或俯视桌面以体会仰角与俯角的意义. 2.例1 如图(6-16),某飞机于空中A 处探测到目标C ,此时飞行高度AC=1200米,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控制点B 的俯角α=16°31′,求飞机A 到控制点B 距离(精确到1米) 解:在Rt △ABC 中sinB=AB AC ∴AB=B AC sin =2843.01200 =4221(米) 答:飞机A 到控制点B 的距离约为4221米. 例2.2003年10月15日“神州”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当飞船完成变轨后,就在离地形表面350km 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飞船运行到地球表面上P 点的正上方时,从飞船上能直接看到地球上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这样的最远点与P 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400km ,结果精确到0.1km ) 分析:从飞船上能看到的地球上最远的点,应是视线与地球相切时的切点。斜边 的邻边 A A ∠=cos 斜边的对边 A A ∠=sin

初中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八

初中数学解直角三角形八

第十一章解直角三角形 考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3~5分)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可表示如下:∠C=90°?∠A+∠B=90° 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30° 1AB 可表示如下:?BC= 2 ∠C=90°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CB=90° 可表示如下:?CD=21AB=BD=AD D为AB的中点 4、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 c的平方,即2 2c 2 a= + b 5、摄影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 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摄影的比例中 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

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ACB=90° BD AD CD ?=2 ? AB AD AC ?=2 CD ⊥AB AB BD BC ?=2 6、常用关系式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AB ?CD=AC ?BC 考点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3~5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 22 c b a =+,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考点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3~8分) 1、如图,在△ABC 中,∠C=90° ①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为sinA ,即 c a sin = ∠= 斜边的对边A A ②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 记为cosA ,即c b cos =∠=斜边 的邻边A A

华师大版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第19章 解直角三角形 第1课时 §19.1 测 量 【教学目标】本节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已学知识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解 决生活中某些测量问题。 【教学重点】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某些测量问题。 【教学难点】探究解决生活中的某些测量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皮尺、测角仪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测量操场旗杆有多高? 如图19.1.1,站在操场上,请你的同学量出你在太阳下的影子长度、旗杆的影子长度,再根据你的身高,便可以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图19.1.1 2.如果就你一个人,又遇上阴天,那怎么办呢?人们想到了一种可行的方法,还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 二、试一试 如图19.1.2所示,站在离旗杆BE 底部10米处的D 点,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AB 与水平线的夹角∠BAC 为34°,并已知目高AD 为1米.现在请你按1∶500的比例将△ABC 画在纸上,并记为△A ′B ′C ′,用刻度直尺量出纸上B ′C ′的长度,便可以算出旗杆的实际高度. 你知道计算的方法吗?(请你量一量、算一算。) 实际上,我们利用图19.1.2(1)中 已知的数据就可以直接计算旗杆的高度,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涉及到直角三角 图19.1.2

形中的边角关系.直角三角形中,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它的边与角又有什么关系?这一切都是本章要探究的内容。 三、归纳小结: 两种测量的方法: 方法一:构造可以测量的与原三角形相似的小三角形,利用对应线段成比例的性质计算出所求线段的长; 方法二:利用比例尺在纸上画一个与实物三角形相似的小三角形,通过直尺测量出所求线段在纸上的长度,再利用比例尺计算出实际长度。 四、课堂练习 1.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到操场测量旗杆的高度,然后回来交流各自的测量方法。小芳的测量方法是:拿一根高3.5米的竹竿直立在离旗杆27米的C处(如图所示),然后沿BC方向走到D处,这时目测旗杆顶部A到竹竿顶部E处恰好在同一直线上,又测得C、D两点的距离为3米,小芳的目高为1.5米,这样便可知道旗杆的高。你认为这种测量方法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2.请你与你的同学一起设计两种方案,测量你们学校楼房的高度。 五.课后作业P99(习题19.1) 第2课时§19.2勾股定理(1) 【教学目标】1.研究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勾股定理; 2.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完整版)解直角三角形和应用题

解直角三角形和应用题 解直角三角形既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又是今后学习解斜三角形,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又广泛应用于测量、工程技术和物理之中,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因此,通过复习应注意领会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点难点 解直角三角形的重点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解法。前者又是复习解直角三角形的难点,更是复习本部分内容的关键。 二、中考导向 掌握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是进行三角运算解决应用问题和进一步研究任意角三角函数的重要基础。因此,解直角三角形既是各地中考的必考内容,更是热点内容。题量一般在4%~10%。分值约在8%~12%题型多以中、低档的填空题和选择题为主。个别省市也有小型综合题和创新题。几乎每份试卷都有一道实际应用题出现。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点A 是一个半径为300米的圆形森林公园的中心,在森林公园附近有B 、C 两个村庄,现要在B 、C 两村庄之间修一条长为1000米的笔直公路将两村连通,经测得∠ ABC=45o ,∠ACB=30o ,问此公路是否会穿过该森林公园?请通过计算进行说明。 解:在中,Rt ABH BH AH ?=?tan45 在中,Rt ACH CH AH ?=? tan30 ∴?+? =AH AH tan tan 45301000 ∴=->AH 5003500300 ∴不会穿过 例2. 如图,山上有一座铁塔,山脚下有一矩形建筑物ABCD ,且建筑物周围没有开阔平整地带,该建筑物顶端宽度AD 和高度DC 都可直接测得,从A 、D 、C 三点可看到塔顶端H ,可供使用的测量工具有皮尺、测倾器。 (1)请你根据现有条件,充分利用矩形建筑物,设计一个测量塔顶端到地面高度HG 的方案。具体要求如下:测量数据尽可能少,在所给图形上,画出你设计的测量平面图,并将应测数据标记在图形上(如果测A 、D 间距离,用m 表示;如果测D 、C 间距离,用n 表示;如果测角,用α、β、γ表示)。 (2)根据你测量的数据,计算塔顶端到地面的高度HG (用字母表示,测倾器高度忽略不计)。 B H C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 “勾股定理”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直角三角形。通过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关系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比和比例、图形的相似、推理证明等。将为一般性地学习三角形的知识及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奠定基础。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使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会选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求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过程,体会三角函数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感受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实践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励学生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通过获取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重难点:

创设情境: 2.4米时,梯子与地面所称的角a 等于多少(精 重点: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 难点:从条件出发,正确选用适当的边角关系解题。 教学过程: 问题1: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大台风中折断倒下,树干折断处距 地面3米,且树干与地面的夹角是30° ,大树折断之前高多少米? 问题2: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 成的角Q —般要满足50° W a W 75。(如图),现有一个长6米的梯 子,问: (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 ? (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

初中数学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小结

第十一章 解直角三角形 小结 考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3~5分)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可表示如下:∠C=90°?∠A+∠B=90° 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A=30° 可表示如下: ?BC=2 1AB ∠C=90°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CB=90° 可表示如下: ?CD= 2 1AB=BD=AD D 为AB 的中点 4、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即222c b a =+ 5、摄影定理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摄影的比 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ACB=90° BD AD CD ?=2 ? AB AD AC ?=2 CD ⊥AB AB BD BC ?=2 6、常用关系式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 AB ?CD=AC ?BC 考点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3~5分) 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 ,b ,c 有关系222c b a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考点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3~8分) 1、如图,在△ABC 中,∠C=90° ①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为sinA ,即c a sin =∠=斜边的对边A A ②锐角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为cosA ,即 c b cos =∠=斜边的邻边A A

③锐角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记为tanA ,即b a tan =∠∠=的邻边的对边A A A ④锐角A 的邻边与对边的比叫做∠A 的余切,记为cotA ,即a b cot =∠∠= 的对边的邻边A A A 2、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锐角A 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都叫做∠A 的锐角三角函数 (1)互余关系 sinA=cos(90°—A),cosA=sin(90°—A) tanA=cot(90°—A),cotA=tan(90°—A) (2)平方关系 1cos sin 22=+A A (3)倒数关系 tanA ?tan(90°—A)=1 (4)弦切关系 tanA=A A cos sin 5、锐角三角函数的增减性 当角度在0°~90°之间变化时, (1)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2)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3)正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 (4)余切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 考点四、解直角三角形 (3~5) 1、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一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初中数学解直角三角形测试题

A 米 A B C a α 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测试题 1.如图,小颖利用有一个锐角是30°的三角板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已知她与树之间的水平距离BE 为5m , AB 为1.5m (即小颖的眼睛距地面的距离),那么这棵树高是( ) A . 32 )m B . (32)m C .3 m D .4m 2.小明沿着坡度为1:2的山坡向上走了1000m ,则他升高了( ) A .5200m B .500m C .3500m D .1000m 3.如图,在等腰Rt △ABC 中,∠C =90o ,AC =6,D 是AC 上一点,若tan ∠DBA = 5 1,则AD 的长为 (A ) 2 (B )3 (C )2 (D )1 4.在△ABC 中,∠C =90°,sinA =45 ,则tanB =( ) A .43 B . 34 C . 35 D .45 5.如图,为了测量河两岸A 、B 两点的距离,在与AB 垂直的方向点C 处测得AC =a ,∠ACB =α,那么AB 等于 ( ) A 、a ·sin α B 、a ·tan α C 、a ·cos α D 、α tan a 6.如图,在Rt △ABC 中,∠C =90°, AM 是BC 边上的中线, 5 3sin = ∠CAM ,则B ∠tan 的值为 . 7. 如图,先锋村准备在坡角为0 30=α山坡上栽树,要求相邻两树 之间的水平距离为5米,那么这两树在坡面上的距离AB 为

__________米. 8、如图,某河道要建造一座公路桥,要求桥面离地面高度AC 为3米,引桥的坡角ABC ∠为?15,则引桥的水平距离BC 的长是_________米(精确到0.1米)。 9. 如图所示,小明在家里楼顶上的点A 处,测量建在与 小明家楼房同一水平线上相邻的电梯楼的高,在点A 处看电梯楼顶部点B 处的仰角为60°,在点A 处看这栋电梯楼底部点C 处的俯角为45°,两栋楼之间的距离为30m ,则电梯楼的高BC 为 米(精确到0.1).(参考数据:414.12≈ 732.13≈) 10.如图,在一次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要求测教学楼的高度AB .小刚在D 处用高1.5m 的测角仪CD ,测得教学楼顶端A 的仰角为30°,然后向教学楼前进40m 到达E ,又测得 教学楼顶端A 的仰角为60° .则这幢教学楼的高度AB 11.小明在某风景区的观景台O 处观测到北偏东 50的P 处有一艘货船,该船正向南匀速航行,30分钟后再观察时,该船已航行到O 的南偏东40 ,且与O 相距2km 的Q 处.如图所示. 求: (1)∠OPQ 和∠OQP 的度数; (2)货船的航行速度是多少km/h? (结果精确到0.1km/h, 已知sin 50=cos 40=0.7660, cos 50=sin 40=0.6428, tan 50=1.1918, tan 40=0.8391, 供选用.) A B C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案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教案 ―-俯角仰角问题教学目标: 1、了解仰角、俯角的概念。 2、能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与仰角、俯角有关的实际 问题。 3、能够借助辅助线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形结合的思想方 法。 教学重点: 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如图:在△ABC中,∠C=90°, ∠A、∠B、∠C的对边分别为 a,b,c. 则三边之间关系为; 锐角之间关系为;边角之间关系(以锐角A为例)为。 看来大家对基础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牢固的。下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小玲家对面新造 了一幢图书大厦,小玲心想: “站在地面上可以利用解直角 三角形测得图书大厦的高,站 在自家窗口能利用解直角三角 形测出大厦的高吗?他望着大厦顶端和大厦底部,可测出视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各一个,但这两个角如何命名呢? ο 46A B C Cο 29 A

AE =DE ×tan a =BC ×tan a =22.7×tan 22° ≈9.17 AB =BE +AE =AE +CD =9.17+1.20 ≈10.4(米) 答:旗杆的高度约为10.4米. 2、解:在ΔABC 中,∠ACB =90° ∵ ∠CAB =46° AC=32m tan ∠CAB= ∴BC=AC ·tan46° ≈33.1 在ΔADC 中,∠ACD=90° ∵ ∠CAD=29° AC=32m tan ∠CAD= ∴DC=AC ·tan29° ≈17.7 ∴BD=BC+CD=33.1+17.7=50.8≈51 答:大厦高BD 约为51m. 二、 质疑再探 在本节课的探究和学习过程中你还有那些疑惑或问题?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三、 运用拓展 1、 生自编题 2、 师补充题 1、一架飞机以300角俯冲400米,则飞机的高度变化情况是( c ) C ο29D A BC AC DC AC ο46A B C

解直角三角形知识点

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1、两个锐角互余 ∵∠C=90°∴∠A+∠B=90° 2、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C=90°∠A=30°∴ BC= 2 1 AB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CB=90° D 为AB 的中点 ∴ CD= 2 1 AB=BD=AD 4、勾股定理:222c b a =+ :22 2 a b c +=还可以变形为2 2 2 a c b =-,2 2 2 b c a =-. 5、射影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线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的比例中项,每条直角边是它们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ACB=90°CD ⊥AB ∴ BD AD CD ?=2 AB AD AC ?=2 AB BD BC ?=2 6、常用关系式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AB ?CD=AC ?BC 二、锐角三角函数 1、锐角三角函数定义:在RT ABC ?中,∠C=90°,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则: sin A a A c ∠= =的对边斜边 cos A b A c ∠==的邻边斜边 tan A a A A b ∠= =∠的对边的邻边 c o t A b A A a ∠==∠的邻边的对边 常用变形:sin a c A = ;sin a c A =等,由同学们自行归纳 2、锐角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 (1)当 °<∠A<90°时,0sin 1A <<;0cos 1A <<;tan 0A >;cot 0A > (2)在0° 90°之间,正弦、正切(sin 、tan )的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增大;余弦、余切(cos 、cot )的值,随角度的增大而减小。 3、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 A C B D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word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

当我们在日常办公时,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太好编辑和制作的资料。这些资料因为用的比较少,所以在全网范围内,都不易被找到。您看到的资料,制作于2021年,是根据最新版课本编辑而成。我们集合了衡中、洋思、毛毯厂等知名学校的多位名师,进行集体创作,将日常教学中的一本套作品是集合了多位教学大咖的创作经验,经过创作、审核、优化、发布等环节,最终形成了本作品。本作品为珍贵资源,如果您现在不用,请您收藏一下吧。因为下次再搜索到我的机会不多哦!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课题 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1 授课时间 课型 新授 二次修改意见 课时 1 授课人 科目 数学 主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重难点 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难点: 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教学设想 教法 三主互位导学法 学法 小组合作 教具 三角板,多媒体

本课教学反思 英语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方面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写作是综合性较强的语言运用形式 , 它与其它技能在语言学习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此 , 写作教案具有重要地位。然而 , 当前的写作教案存在“ 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 教师和学生都把写作的重点放在习作的评价和语法错误的订正上,忽视了语言的输入。这个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比较贴近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 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将本单元情感目标融入其中,即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要珍惜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教授语法时,应注重通过例句的讲解让语法概念深入人心,因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概念相当于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一个清晰的脉络能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此教案设计为一个课时,主要将安妮的处境以及她的精神做一个简要概括,下一个课时则对语法知识进行讲解。 在此教案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辅导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再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案效果,才能避免在以后的学习中产生两极分化。 在教案中任然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在“说”英语这个环节还有待提高,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开口朗读课文,所以复述课文便尚有难度,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还有待研究。 课堂设计 一、目标展示 ⑴: 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⑵: 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预习检测 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 2.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 、b 、c 、∠A 、∠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 a b A b a A c b A c a A ==== cot ;tan ;cos ;sin b a B a b B c a B c b B = ===cot ;tan ;cos ;sin 如果用α∠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那上述式子就可以写成. 的对边的邻边 ;的邻边的对边;斜边的邻边;斜边的对边αααααααααα∠∠= ∠∠=∠=∠= cot tan cos sin (2)三边之间关系 (3)锐角之间关系∠A+∠B=90°. a 2 + b 2 = c 2 (勾股定理)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 三、质疑探究 例1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b=2, a=6,解这个三角形. 例2在Rt △ABC 中, ∠B =35o ,b=20,解这个三角形. 四、精讲点拨 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五、当堂检测 1、Rt △ABC 中,若sinA= 4 5 ,AB=10,那么BC=_____,tanB=______. 2、在△ABC 中,∠C=90°,AC=6,BC=8,那么sinA=________. 3、在△ABC 中,∠C=90°,sinA=3 5 ,则cos A 的值是( ) A .35 B .45 C .916 .2525 D 六、作业布置 板 书 设 计 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1 边角之间关系 例1. 三边之间关系 例2 锐角之间关系 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解直角三角形(教案)教学设计

28.2.1 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目标 1.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和条件;(重点) 2.根据元素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关系式,求出所有未知元素.(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世界遗产意大利比萨斜塔在1350年落成时就已倾斜.设塔顶中心点为B, 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夹角为∠A ,过点B 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点C .在Rt △ABC 中,∠C =90°,BC =5.2m ,AB =54.5m ,求∠A 的度数. 在上述的Rt △ABC 中,你还能求其他未知的边和角吗? 二、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解直角三角形 【类型一】 利用解直角三角形求边或角 已知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按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1)若a =36,∠B =30°,求∠A 的度数和边b 、c 的长; (2)若a =62,b =66,求∠A 、∠B 的度数和边c 的长. 解析:(1)已知直角边和一个锐角,解直角三角形;(2)已知两条直角边,解直角三角形. 解:(1)在Rt △ABC 中,∵∠B =30°,a =36,∴∠A =90°-∠B =60°,∵cos B =a c ,即c =a cos B =363 2 =243,∴b =sin B ·c =12×243=123; (2)在Rt △ABC 中,∵a =62,b =66,∴tan A =a b =33 ,∴∠A =30°,

∴∠B =60°,∴c =2a =12 2. 方法总结:解直角三角形时应求出所有未知元素,解题时尽可能地选择包含所求元素与两个已知元素的关系式求解. 【类型二】 构造直角三角形解决长度问题 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 在FD 的延长线上,AB ∥CF ,∠F =∠ACB =90°,∠E =30°,∠A =45°,AC =122,试求CD 的长. 解析:过点B 作BM ⊥FD 于点M ,求出BM 与CM 的长度,然后在△EFD 中可求出∠EDF =60°,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答即可. 解:过点B 作BM ⊥FD 于点M ,在△ACB 中,∠ACB =90°,∠A =45°,AC =122,∴BC =AC =12 2.∵AB ∥CF ,∴BM =sin45°BC =122×22=12,CM =BM =12.在△EFD 中,∠F =90°,∠E =30°,∴∠EDF =60°,∴MD =BM tan60°=43,∴CD =CM -MD =12-4 3.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行解答. 【类型三】 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面积问题 如图,在△ABC 中,已知∠C =90°,sin A =3 7,D 为边AC 上一点,∠BDC =45°,DC =6.求△ABC 的面积. 解析:首先利用正弦的定义设BC =3k ,AB =7k ,利用BC =CD =3k =6,求得k 值,从而求得AB 的长,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得AC 的长,再进一步求解. 解:∵∠C =90°,∴在Rt △ABC 中,sin A =BC AB =37 ,设BC =3k ,则AB =7k (k >0),在Rt △BCD 中,∵∠BCD =90°,∴∠BDC =45°,∴∠CBD =∠BDC =45°,

解直角三角形讲义

龙文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课题九(下)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目标 1、掌握解直角三角形,并能根据题意把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元素,化归到某个直角 三角形中加以解决。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含有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并能给予解决。 2、通过问题探究和解决,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培养分析、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联,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 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把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元素,化归到某个直角三角形中加以解决。 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数学问题 考点及考试要求 教学内容 1.1~1.2锐角三角函数及其计算 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 sin,cos,tan a b a A A A c c b === ★22 sin sin cos(90)cos,tan,sin cos1 cos A A A B A A B A =-==+= o ★三角函数的单调性:090sin sin1 A B A B ≤<≤≤<≤ o o 当时,0 090cos cos1 A B B A ≤<≤≤<≤ o o 当时,0 04590tan1tan A B A B ≤<<≤≤<<≤+∞ o o o 当时,0 0180tan A A A <<< o o 当时,sin 如下图,⊙O是一个单位圆,假设其半径为1,则对于α ∠,b ∠ =,sin CD EF CD b EF OC OE α=== Q sin CD EF < Q,sin sin a b < Q =,tan CD AB CD AB OC OB αα === Q sin,CD AB < Q tan αα ∴< sin 其它均可用上图来证明。 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见右表) 例(1)计算: sin60°·tan30°+cos 2 45°= (2)把Rt△ABC各边的长度都扩大3倍得Rt△A’B’C’,那么锐角A、A’的余弦值的关系为

解直角三角形复习公开课教案

2. 熟记30°, 45 ° , 60°角的三角函数值.会计算含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的值, 会由一个特殊锐角的 三角函数值,求出它的对应的角度 . 3.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 角形. 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图形,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灵活、恰当地选择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1. 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在 Rt △ ABC 中,/C=90°/A,/ B,/C 的对边分别为 a,b,c.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三角函数 sin a cos a tan a 30° 45° 60° 单位:泸县一中 年级: 【学习目标】: 1.巩固三角函数的概念 《解直角三角形复习》教案 九学科:数学设计者: 时间:2015年4月14日 ,巩固用直角三角形边之比来表示某个锐角的三角函数 4.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考点梳理: 1、正弦函数: 2、余弦函数: 3、正切函数: sin A cosA tan A A 的 ___ A 的—A 的— A

1.如图,在Rt △ ABC 中, C=90°,BC=3,AC=4,那么 cos A 的值等于( 3 4 A.3 B.- 4 3 2.河堤横断面如图所示,堤高BC=6 m,迎水坡AB 的坡度为 A -12m B.^/sm C.^/sm 3、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类型 (1)定义:一般地,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 5个元素,即_ 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条边和 个锐角.由 4、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1)仰角和俯角 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 在水平线 的叫做俯角. 水平线 (2)方位角 一般以观察者的位置为中心,南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之间 的夹角叫方位角。如下图: OA 方向用方位角表示为 ;OB 方向用方位角 表示为 (3)坡角、坡度 坡角:指坡面与水平线的夹角,如图中的 坡度:指坡面的垂直高度与水平距离的比,如图中的 i=1:1.5表示AF 与BF 的比 坡角与坡度的关系: 二、基础巩固: D.4 1:73 ,则AB 的长为( ) D.673m 的叫做仰角, F E

解直角三角形测试题与答案

解直角三角形测试题与答案 一.选择题(共12小题) 1.(2014义乌市)如图,点A(t,3)在第一象限,OA与x轴所夹的锐角为α,tanα=,则t的值是() A.1B.C.2D.3 2.(2014巴中)在Rt△ABC中,∠C=90°,sinA=,则tanB的值为() A.B.C.D. 3.(2014凉山州)在△ABC中,若|cosA﹣|+(1﹣tanB)2=0,则∠C的度数是() A.45°B.60°C.75°D.105° 4.(2014随州)如图,要测量B点到河岸AD的距离,在A点测得∠BAD=30°,在C点测得∠BCD=60°,又测得AC=100米,则B点到河岸AD的距离为() D.50米 A.100米B.50米C. 米 5.(2014凉山州)拦水坝横断面如图所示,迎水坡AB的坡比是1:,坝高BC=10m,则坡面AB的长度是() A.15m B.20m C.10m D.20m 6.(2014百色)从一栋二层楼的楼顶点A处看对面的教学楼,探测器显示,看到教学楼底部点C处的俯角为45°,看到楼顶部点D处的仰角为60°,已知两栋楼之间的水平距离为6米,则教学楼的高CD是() A.(6+6)米B.(6+3)米C.(6+2)米D.12米 7.(2014苏州)如图,港口A在观测站O的正东方向,OA=4km,某船从港口A出发,沿北偏东15°方向航行一段距离后到达B处,此时从观测站O处测得该船位于北偏东60°的方向,则该船航行的距离(即AB的长)为()

A.4km B.2km C.2km D.(+1)km 8.(2014路北区二模)如图,△ABC的项点都在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则cosC的值为() A.B.C.D. 9.(2014长宁区一模)如图,在△ABC中,∠ACB=90°,CD⊥AB于D,下边各组边的比不能表示sinB的() A.B.C.D. 10.(2014工业园区一模)若tan(α+10°)=1,则锐角α的度数是() A.20°B.30°C.40°D.50° 11.(2014鄂州四月调考)在△ABC中,∠A=120°,AB=4,AC=2,则sinB的值是() A.B.C.D. 12.(2014邢台一模)在Rt△ABC中,∠C=90°,若AB=4,sinA=,则斜边上的高等于() A.B.C.D. 二.填空题(共6小题) 13.(2014济宁)如图,在△ABC中,∠A=30°,∠B=45°,AC=,则AB的长为_________. 14.(2014徐汇区一模)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AB∥CD,AB⊥BC,且AD⊥BD,若CD=1,BC=3,那么∠A的正切值为_________. 15.(2014虹口区一模)计算:cos45°+sin260°=_________. 16.(2014武威模拟)某人沿坡度为i=3:4斜坡前进100米,则它上升的高度是_________米. 17.(2014海门市模拟)某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开展测量物体高度的实践活动,他们要测量一幢建筑物AB的高度.如图,他们先在点C处测得建筑物AB的顶点A的仰角为30°,然后向建筑物AB前进20m到达点D处,又测得点A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