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用多隔层根箱研究玉米幼苗根际微域中芘的降解

运用多隔层根箱研究玉米幼苗根际微域中芘的降解

运用多隔层根箱研究玉米幼苗根际微域中芘的降解
运用多隔层根箱研究玉米幼苗根际微域中芘的降解

土 壤(Soils), 2010, 42 (4): 554~559

运用多隔层根箱研究玉米幼苗根际微域中芘的降解①

许 超1,3, 夏北成2*

(1 华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广州 510642; 2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 510275;

3农业部生态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广州 510642)

摘 要:采用多隔层根箱,通过尼龙撩网插片的控制,实现根室土(S0)、离根室0 ~ 2mm(S1)、2 ~ 4mm(S2)、4 ~ 6 mm(S3)及>6mm(S4)各室层土壤的分离采集,分析离根系表面不同距离土壤芘的根际降解,并借助脂肪酸甲酯(fatty acid methyl ester,FAME)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响应机制。结果表明:种植玉米处理的各室层内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存在显著的不同,其大小顺序为S4>S3>S0>S2>S1;各室层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的变化,其中微生物生物量和丛枝菌根真菌特征脂肪酸含量表现出与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变化相反的变化趋势。未种植玉米处理的各室层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没有差异。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与微生物生物量和丛枝菌根真菌的特征脂肪酸呈显著负相关(p<0.01)。

关键词:根际;芘;微生物群落;脂肪酸;玉米

中图分类号: X171.5

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强烈的“三致”效应,易在土壤中持留,严重危害着土壤的生产和生态功能、农产品质量和人类健康。如何修复土壤PAHs污染已成为国内外土壤和环境科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前沿热点问题之一。植物根际修复具有经济、有效、实用、美观、原位非破坏性、无二次污染、可大面积应用等独特优点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目前最具潜力的土壤生物修复技术之一[1-2]。

根际作为土壤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特殊系统,是植物根系与土壤和微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界面。其区域范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因植物根的类型(直根、丛根、须根)、年龄、根瘤菌的存在与否、根系分泌物数量和组成、土壤参数等的不同而各不相同[3-4]。

芘属PAHs类污染物,是美国环保局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黑名单中16种PAHs的成员。由于其结构与致癌物苯并[a]芘的相似性,通常被作为模式污染物被广泛研究[5]。根际微域环境能够促进土壤中芘的降解[1,6-8]。然而离根表面不同距离层次根际微域内的芘降解行为却是鲜见报道,而此类研究是开展根际修复芘污染环境应用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

脂肪酸甲酯(fatty acid methyl ester,FAME)分析已被广泛应用于原位土壤微生物研究[9-10]。FAME法分析所得到的相关信息,不仅可以表征活体微生物在量上的变化,还可依据其中各特征脂肪酸所指示的特定微生物物种在种群丰度上的变化,揭示微生物群落结构伴随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因此有望在根际修复研究中相关植物-微生物交互作用方面提供更为系统、微观的细节信息。

鉴于此,本研究利用可以比较精确地分离距根面不同距离土壤的多隔层根箱[8],通过尼龙撩网插片的控制,实现根室土、离根室0 ~ 2mm、2 ~ 4mm、4 ~ 6 mm及>6mm各层土壤的分离采集,借助FAME分析离根系表面不同距离土壤芘的根际降解效应,以期揭示根际微域中特异性根分泌物诱导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微空间演变特征,提出诱导产生芘根际特异降解行为的土壤微生物学作用机制,为PAHs污染土壤的根际修复技术发展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土壤采自广东省广州市神山镇水稻地的表层(0 ~ 20 cm),为潴育型水稻土(铁聚水耕人为土),

①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No.06202438)和中山大学985工程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创新平台项目资助。*通讯作者(xiabch@https://www.doczj.com/doc/018974565.html,)

作者简介:许超(1978-),男,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研究。E-mail: xuchao1388@https://www.doczj.com/doc/018974565.html,

第4期许 超等:运用多隔层根箱研究玉米幼苗根际微域中芘的降解 555

砂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分别为763、87.5和150g/kg,有机质含量为17.38g/kg,pH为4.63,全N含量为1.07 g/kg、有效P含量为137.7mg/kg、速效K含量为80.5 mg/kg,未检测到芘。土壤风干后过2mm筛,备用。供试植物为玉米(Zea mays L.),购自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供试药品芘(Pyrene,纯度>98%),为Aldrich 公司产品。

多隔层根箱装置[8]用PVC板加工制成,大小为300 mm×100mm×120mm,包括根系生长室(或中室,20 mm)、左及右土壤室(或左、右根围,各40mm)3区,并于紧贴中室两边的左右土壤室内插入4张由300目尼龙撩网制成的插片,以将植物根系限制于中室内生长,实现根室土、离根室0 ~ 2、2 ~ 4、4 ~ 6mm及>6mm各室层土壤的采集,分别记作S0、S1、S2、S3、S4。这一设计在充分避免根系组织生长进入相邻土壤室、实现各室层间彼此物理分离的同时,又确保了土壤微生物及根系分泌物等的室层间迁移活动。

1.2 盆栽试验

14.4g芘溶解于250ml丙酮溶液,加入到1.2kg 土壤中,充分搅拌均匀,待丙酮挥发后,用未污染土(22.8kg)不断稀释,多次搅拌、混匀,制得芘含量为600mg/kg的污染土样,保持60%的田间持水量于温室中平衡7天后使用。各根箱盆栽用土4kg。由于芘的蒸气压非常低,在土壤中挥发损失的量非常少[11],本试验未设置不加芘土壤的种植玉米处理。

玉米种子浸种后,于滤纸上恒温培养箱中催芽,露白时,选取饱满、大小均匀一致的种子均匀撒播于根箱中室(每盆20粒),置于温室中,温室的日间温度为25℃,夜间温度18℃,自然光照条件。同时设置不种玉米的对照处理。各处理重复3次。

土壤水分通过每2天称重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60%,每2天随机交换根箱在温室中的位置,以保证生长条件一致。播种时,以CO(NH2)2、Ca(H2PO4)2H2O 和K2SO4溶液的形式施肥一次,用量为N 400mg/kg、P 134 mg/kg和K 334 mg/kg。在玻璃温室中进行为期45天的盆栽试验。试验结束时,根系布满整个根室,开箱并逐一抽出尼龙撩网插片,分离采集根室、离根室的各室层内的全部土壤。部分土壤样品冷冻干燥后,过1mm筛后保存于-20℃低温冰箱中以供芘分析及FAME分析用。

1.3 分析方法

土壤PAHs的提取及分析方法参照文献[8]。土壤pH值(水土比2.5:1)用pH计测定,有机质水合热重铬酸钾氧化-比色法测定,全N用半微量凯氏法测定,速效P用Olsen法测定;速效K用乙酸铵提取,火焰光度法测定[12]。

土壤微生物脂肪酸的甲脂化和提取[9]:将15ml的0.2 mol/L KOH甲醇溶液和3g冷冻干燥土壤加到50ml 的离心管中,混合均匀,在37℃下温育1h(脂肪酸释放并甲脂化,每10min涡悬样品一次),加3ml 1.0 mol/L 醋酸溶液中和pH值;加10ml正己烷,混匀,使FAMEs转到正己烷相中,2500 r/min条件下离心10 min;将正己烷相转到干净试管中,在N2气流下挥发掉溶剂。将提取的FAMEs溶解在0.5ml 1:1(v/v)的正己烷:甲基叔丁基醚(methyl-tert butyl ether)中,作GC-MS分析。GC-MS测试采用Finnigan V oyager GC-MS仪。色谱柱20 m × 0.22 mm(内径直径)× 0.25 μm(液膜厚度)BPX5,载气He,流量1 ml/min,分流进样,分流比20:1;进样口温度220℃;柱起始温度60℃,保持3 min,以5℃/min升至200℃,再以10℃/min升至250℃保持3 min;电离方式EI;接口温度230℃,离子源温度200℃;电离能70 eV;倍增电压350 V;扫描质量范围35 ~ 450 amu。不同样品测定之间,在270℃下清洗柱子 2 min,标准谱库为美国LIBTX和NIST谱库。各脂肪酸采用简写符号命名,即X:Y?Z。其中,X表示脂肪酸中的总碳原子数,Y 表示双键数,总碳原子数和双键数之间以冒号隔开;? 表示双键的位置,从甲基末端开始计算;Z表示双键的位置在第Z个碳原子上;c表示顺式,cy表示环丙基脂肪酸。峰面积通过计算机自动积分,各脂肪酸的识别与定量参照Supelco 37 Component FAME Mix。FAMEs可作为总细菌数、革兰氏阳性菌(GN+)、革兰氏阴性菌(GN-)和真菌等的生物标记物,其中14:0、16:0脂肪酸存在于几乎所有土壤微生物群落中,与总微生物量呈高度相关性,可以作为衡量总群落生物量的指标;以15:0、16:1?7c、17:0、cy17:0和18:0作为细菌源脂肪酸;15:0、17:0和18:0作为GN+ 细菌源脂肪酸,16:1?7c和cy17:0作为GN- 细菌源脂肪酸;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之比通过15:0、17:0和18:0脂肪酸之和与16:1?7c和cy17:0脂肪酸之和之间的比值进行估算;真菌源脂肪酸为18:3?6,9,12和18:2?6,9;细菌/真菌之比通过15:0、16:1?7c、17:0、cy17:0、18:0脂肪酸之和与18:3?6,9,12、18:2?6,9脂肪酸之和之间的比值进行估算;丛枝菌根真菌源脂肪酸18:1?9[13-17]。

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新复极差法(Duncan’s)作多重比较和差异显著性检验。

556 土壤第42卷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室层土壤可提取态芘浓度的变化

与不种植玉米处理相比,种植玉米处理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明显降低。种植玉米处理的各室层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可提取态芘含量的大小顺序为S4>S3>S0>S2>S1。不种玉米处理中各室层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没有差异(图1)。根据不种植玉米处理和种植玉米处理各室层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分析(图1),2种不同处理中S4层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相差不大、数值上很接近,S1层差异最大,其次为S2层和S0层,再次为S3层(图1)。种植玉米处理的土壤芘在根室和离根室0 ~ 4mm土层内的降解程度较大。

图1 各室层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

Fig. 1 Extractable pyrene contents in various sampling zones

of soils with and without growth of maize

2.2 各室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

种植玉米处理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各室层土壤之间存在明显的变化。种植玉米处理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征脂肪酸(脂肪酸14:0与16:0之和)含量、细菌特征脂肪酸(脂肪酸15:0、16:1?7c、17:0、cy17:0与18:0之和)含量、真菌特征脂肪酸(脂肪酸18:3?6,9,12与18:2?6,9之和)含量、丛枝菌根真菌特征脂肪酸18:1?9含量、革兰氏阳性菌特征脂肪酸(脂肪酸15:0、17:0与18:0之和)含量和革兰氏阴性菌特征脂肪酸(脂肪酸16:1?7c与cy17:0之和)含量在各室层土壤之间均存在明显的变化(图2)。

种植玉米处理中,各室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丛枝菌根真菌(AMF)的特征脂肪酸含量的大小顺序为S1>S2>S0>S3>S4,土壤细菌特征脂肪酸含量的大小顺序为S1>S2>S3>S0>S4,土壤真菌特征脂肪酸含量的大小顺序为S0>S1>S2>S3>S4,革兰氏阳性菌特征脂肪酸含量的大小顺序为S2>S1>S3>S0>

S4,革兰氏阴性菌特征脂肪酸含量的大小顺序为S4>

S0>S1>S3>S2,其中微生物生物量特征脂肪酸含量

和丛枝菌根真菌特征脂肪酸含量表现出与土壤可提取

态芘含量变化相反的趋势(图2)。

种植玉米处理中,S1和S2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特征脂肪酸含量与S4层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p<0.05),S1、S2和S3层土壤细菌特征脂肪酸含量

与S4层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S0、

S1和S2层土壤真菌特征脂肪酸含量与S3和S4层间

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S1、S2和S3层土

壤革兰氏阳性菌特征脂肪酸含量与S4层间的差异达

到显著水平(p<0.05),S1、S2和S3层土壤革兰氏阴

性菌特征脂肪酸含量与S4层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p<0.05)(图2)。而不种植玉米处理中,各脂肪酸

含量在各室层大小接近一致。

2.3 芘根际特异消减行为的土壤微生物学解析

以种植玉米处理5个土层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分

别与其对应的5个土层土壤微生物各特征脂肪酸之间

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土壤可提取态芘含

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征脂肪酸、细菌特征脂肪酸、

革兰氏阳性菌特征脂肪酸、真菌特征脂肪酸和丛枝菌

根真菌特征脂肪酸之间均存在负相关性,其中与微生

物生物量特征脂肪酸和丛枝菌根真菌特征脂肪酸的负

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1);与革兰氏

阴性菌特征脂肪酸存在正相关性,但相关性不显著(p

>0.05)。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征脂肪酸

和丛枝菌根真菌特征脂肪酸含量的提高,土壤可提取

态芘含量降低。

表1 种植玉米处理各室层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y)与土壤微生物

各脂肪酸标记物的相关关系(y=a+b x)

Table 1 Correlation between content of extractable pyrene (y) and each

FAME biomarker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various sampling zones of

soils with growth of maize(y=a+b x)

脂肪酸标记物 a b 决定系数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735.721 -49.299 0.944** 细菌 407.810

-33.594

0.267

革兰氏阳性菌 426.989 -42.672 0.406

革兰氏阴性菌 56.309 219.733 0.345 真菌 268.217

-7.377

0.336

丛枝菌根真菌 1215.888 -276.829 0.967** 注: ** 表示在p<0.01水平上显著。

第4期 许 超等:运用多隔层根箱研究玉米幼苗根际微域中芘的降解 557

图2 各室层土壤微生物脂肪酸标记物的比较

Fig. 2 Comparison of FAME biomarker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n various sampling zones of soils with and without of maize

558 土壤第42卷

3 讨论

比较不种植玉米处理中各室层土壤中芘的一致降解行为,可以看出,种植玉米处理中根室和离根室0 ~ 4 mm区域内芘快速降解与此区域范围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充分说明了根系分泌物在提高芘生物有效性方面的积极作用。据报道[1],受芘的胁迫影响而诱导产生的特异性根系分泌物中,存在多种可利用C源,不仅可优化土壤微生物组成对芘降解的适应性及专一性,而且可诱导芘共代谢途径的产生,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可在最大程度上激发芘的根际降解行为。Parrish等[18]用高酥油草和三叶草研究根际去除PAH污染。12个月试验中,高酥油草和三叶草根际土壤PAH微生物降解体数量是非根际土壤的100多倍,磷脂脂肪酸结构分析图随着生长时期的改变而改变,表明微生物多样性结构发生了改变。

本研究种植玉米处理中,离根室0 ~ 2、2 ~ 4、4 ~ 6和>6 mm土层中可提取态芘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呈现离根室越远可提取态芘含量越高的变化趋势,离根0 ~ 2 mm和2 ~ 4 mm区域低、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4 ~ 6 mm和>6 mm区域高、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图1)。本研究结果与许超等[8]运用多隔层根箱研究黑麦草根际微域芘的降解相一致。

本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玉米处理中,各室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征脂肪酸含量较不种植玉米处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且在根室和离根室0 ~ 4 mm根际微域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征脂肪酸增强程度较大,而超过此范围增强作用减弱(图2)。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征脂肪酸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微生物生物量C和微生物生物量特征脂肪酸含量越高土壤可提取态芘含量越低,这是根室和离根0 ~ 4 mm根际微域内芘快速降解的一个重要原因。

18:1?9被普遍视为丛枝菌根真菌的特征脂肪酸[14],丛枝菌根真菌是菌根真菌中最普遍、最重要组成

部分,菌根真菌在提高植物抗逆性、促进PAHs的植物修复等方面的贡献作用已被大量研究证实[19-21]。本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玉米处理中,各室层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特征脂肪酸18:1?9含量较不种植玉米处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且在根室和离根室0 ~ 4 mm根际微域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特征脂肪酸18:1?9含量增强程度较大,而超过此范围增强作用减弱(图2)。土壤中可提取态芘含量与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特征脂肪酸18:1?9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表1),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特征脂肪酸18:1?9含量越高,可提取态芘含量越低,这也是根室和离根0 ~ 4 mm根际微域内芘快速降解的一个原因。但是,丛枝菌根真菌如何促进土壤中芘降解的内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4 结论

与不种植玉米处理相比,种植玉米的根箱中可提取态芘含量明显降低。芘的根际降解存在距离根系不同远近的差异,根室和离根室0 ~ 4 mm土层内芘的降解显著大于离根室>4 mm土层内芘的降解。种植玉米处理中根室和离根室0 ~ 4 mm土层内芘快速降解过程与此区域范围内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根际微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是诱导芘在根际微域中产生特异消减行为的内在土壤微生物学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Yoshitomi KJ, Shann JR. Corn (Zea mays L.) root exudates and

their impact on 14C-pyrene mineralization.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1, 33: 1769-1776

[2]Corgié SC, Joner EJ, Leyval C. Rhizospheric degradation of

phenanthrene is a function of proximity to roots. Plant and Soil,

2003, 257: 143-150

[3]Günther T, Dornberger U, Fritsche W. Effects of ryegrass on

biodegration of hydrocarbons in soil. Chemosphere, 1996, 33:

203-215

[4]Grayston SJ, Vaughan D, Jones D. Rhizosphere carbon flow in

trees, in comparison with annual plants: The importance of root

exudation and its impact on microbial activity and nutrient availability. Applied Soil Ecology, 1997, 5: 29-56

[5]Shu YY, Lao RC, Chiu CH, Turle R. Analysis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ediment reference materials by 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Chemosphere, 2000, 41: 1709- 1716

[6]Krutz LJ, Beyrouty CA, Gentry TJ, Wolf DC, Reynolds CM.

Selective enrichment of a pyrene degrader population and enhanced pyrene degradation in Bermuda grass rhizosphere.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05, 41(5): 359-364

[7]Fan SX, Li PJ, Gong ZQ, Ren WX, He N. Promotion of pyrene

degradation in rhizosphere of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L.).

Chemosphere, 2008, 71: 1593-1 598

[8]许超, 夏北成. 运用多隔层根箱研究黑麦草根际微域中芘的

降解. 土壤学报, 2009, 46(3): 426-433

第4期许 超等:运用多隔层根箱研究玉米幼苗根际微域中芘的降解 559

[9]Cai YF,Zhao SQ,Liao ZW,He CX, Zhuang XY. Effect of

fertilization on tomato bacterial wilt biocontrolling and soil health restoration using FAME analysis.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3, 2(7): 779-785

[10]Marschner P, Solaiman Z, Rengel Z. Brassica genotypes differ in

growth, phosphorus uptake and rhizosphere properties under P-limiting conditions.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7, 39: 87-98

[11]Chen YC, Banks MK, Schwab AP. Pyrene degradation in the

rhizosphere of tall fescue (Festuca arundinacea) and switchgrass (Panicum virgatum L.).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3, 37: 5778-5 782

[12]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

版社, 2000

[13]Keift TL, Ringelberg DB, White DC. Changes in Ester-linked

phospholipids fatty acid profiles of subsurface bacteria during staravation and desiccation in a porous medium.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4, 60 (9): 3292-3299

[14]Olsson PA, Tingstrup I, Jakobsen I, B??th E. Estimation of the

biomass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 a linseed field. Soil Biology & Biology, 1999, 28: 463-470

[15]Zelles L. Fatty acid patterns of phospholipids and lipopolysac-

charides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soil:

A review. Biology Fertility of Soils, 1999, 29: 111-129

[16]Mummey DL, Stahj PD, Buyer JS. Microbial biomarkers as an

indicators of ecosystem recovery following surface mine reclamation. Applied Soil Ecology, 2002, 21(3): 251-259

[17]Drenovsky RE, Elliott GN, Graham KJ, Scow KM. Comparison

of phospholipids fatty acid (PLFA) and total soil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TSFAME) for characterizing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4, 36(11): 1793-1800

[18]Parrish ZD, Banks MK, Schwab AP. Effect of root death and

decay on dissip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the

rhizosphere of yellow sweet clover and tall fescu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05, 34: 207-216

[19]Leyval C, Binet P. Effect of poly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oil on

arbuscular mycorrhizal plan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1998, 27: 402-407

[20]Johnson DL, Maguire KL, Anderson DR, McGrath SP. Enhanced

dissipation of chrysene in planted soil: The impact of a rhizobial

inoculum.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2004, 36(1): 33-38 [21]Liu SL, Luo YM, Cao ZH, Wu LH, Ding KQ, Christie P.

Degradation of benzo[a]pyrene in soil with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lfalfa. 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

2004, 26(2): 285-293

Degradation of Pyrene in Rhizosphere of Maize Seedlings (Zea mays L.) in a Rhizobox

XU Chao1,3, XIA Bei-cheng2

(1 Colleg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2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uangzhou 510642, China )

Abstract: An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by using fatty acid methyl ester (FAME) profiles to follow the spatial response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at 2 mm scale with the purpose of illustrating the mechanism of nonlinear spatial dependence of pyrene degradation on the distance from the root surface in the rhizosphere of maize seedlings (Zea mays L.). The soil in the rhizobox was divided into several compartments separated by nylon meshes.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root compartment (S0) and other compartments of 0-2 mm (S1), 2-4 mm (S2), 4-6 mm (S3), >6 mm (S4) far from the root compartment to determine extractable pyrene concentrations and fatty acid methyl ester. Zea mays L. was grown in environmental chambers for 45 days with soil spiked with 600 mg/kg pyren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between the compartments in extractable pyrene concentrations in treatments with maize, following the order of S4>S3>S0>S2>S1. However, an opposite trend in variation existed with fatty acid indicator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among the compartments in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reatments with maize. No difference existed in extractable pyrene concentra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between treatments without maiz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s (p<0.01) existed between the extractable pyrene concentrations and fatty acid indicators for microbial biomass and fatty acid indicators for AMF in various sampling zones of soils with growth of maize.

Key words:Rhizosphere, Pyrene,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Fatty acid methyl ester (FAME), Maize (Zea mays L.)

玉米发生倒伏的原因及防止措施(一)

玉米发生倒伏的原因及防止措施(一) 作者:许正学李福林张淑琴肖增民邬生辉 摘要介绍通化市玉米生产中常见的几种倒伏类型,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预防玉米倒伏的几种方法和倒伏后的处理措施,以为玉米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倒伏原因;类型;防止措施;吉林通化 通化市是吉林省玉米的重要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品种选择、田间管理、特殊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倒伏。玉米倒伏后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恶化,肥水供给失调,光合产物运输不畅,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一般减产5%~10%,中度减少20%~30%,严重倒伏的地块减产50%以上,个别品种会因倒伏造成绝收。玉米发生倒伏后还造成田间常规管理的复杂化,给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等造成不便。 1玉米发生倒伏的原因 1.1品种选择不当 玉米品种根系不发达、植株高大、茎秆细弱、韧性不足,容易引起倒伏。目前当地农民盲目追求玉米产量,越区种植严重。有的品种不适合通化自然条件及土壤条件,品种本身根系不发达,株高较高熟期较晚,茎秆嫩脆,茎基部节间长而细,抗倒能力差造成玉米倒伏。 1.2种植密度不合理 高密度玉米品种郑单958及美国先玉335的大面积推广,使广大农民产生密度越大产量越高的心理,玉米机播后少间苗或不间苗,造成玉米田密度过大,个别地块可达9万株/hm2以上,造成秸秆细弱,节间拉长,穗位增高,增加了倒伏的潜在危机,遇大风大雨,造成倒伏。 1.3肥水管理不科学 农民为了省工省时,普遍喜欢使用一次性复合肥料,导致玉米苗期旺长,株高增加,容易倒伏,或玉米苗期及拔节期大水大肥、重氮轻磷,少施或不施钾肥,造成钾肥缺乏。使基部2~3节间过度伸长,植株和穗位增高,给后期倒伏造成潜在威胁。而钾肥的缺乏直接导致玉米苗弱、茎秆韧性减弱,增加倒伏的风险。盲目浇水也是玉米倒伏的原因之一,浇后遇雨极易倒伏。 1.4化控过晚 喷施玉米生长调节剂药物品种不合适或药量不准及喷施时间没掌握好,使药剂没充分发挥作用,降低株高不明显,极易发生倒伏。 1.5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苗期对害虫如地老虎、金针虫、粘虫等防治不及时,抽雄后玉米螟危害严重,茎秆虫蛀率高;后期病害严重,特别是茎腐病、纹枯病危害,造成倒伏。 1.6气候原因 通化市玉米倒伏主要发生在连续降雨或灌水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玉米植株吸水量大,重量增加,在风的作用下,发生倒伏的现象较重。倒伏的时期多发生在7—8月。6月以前,玉米植株较矮,一般在1.0~1.5m左右,暴风雨发生的几率比较小,很少发生倒伏。7—8月,玉米进入旺盛生长期,生长迅速,植株高大,茎秆脆弱,木质化程度低,而且暴风雨、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增多,是玉米倒伏的多发期。从当地土壤条件看,高产地块较中低产地块容易发生倒伏,高水肥地块较一般水肥地块容易发生倒伏,涝地玉米较旱地玉米容易发生倒伏。 2玉米倒伏的类型 2.1根倒 由于玉米根系发育未完成或生长发育不良,横向和纵向生长不足,在大雨或过度浇灌后,随着土壤湿度过大或过于松软,根系的支撑作用减弱而发生倒伏。一般发生在玉米生长前期和中期。这时玉米根系不发达,磷肥不足,根系生长不良,或整地质量差,根系入土浅,气生根不发达等,一旦浇水后遇风或风雨交加出现根倒。

各省玉米田杂草种类

我国各省玉米种植结构及杂草分布情况 截止2008年,中国种植玉米29863.8千公顷,分布在约2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广西为我国主要玉米产区,玉米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82%。主要玉米产区种植情况如图1所示: 图1主要玉米种植区域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比例 1主要玉米种植省区基本情况 1.1省 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8713.2千公顷,其中玉米种植面积为2 841.10千公顷,占总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2.61%,其玉米播种总面积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7.84%。 1.1.1 省种植结构 夏播面积保持80%左右,可灌溉区面积也在80%以上,冀中原夏播玉米区,是发展玉米生产的优势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占总播种面积的70%;冀东平原和太行丘陵山区夏播区,热量资源相对短缺,约占总面积的10%;春播玉米区,生态、生产类型多样,约占总面积的20%。省约70% 的玉米用于饲料加工和养殖,约29%用于工业加工。 (省玉米生产面临的形势问题与对策研究,文英,农业科学,2009,13(6):113-115)春玉米是冀北地区栽培的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80%以上, 20世纪80年代的调查结果表明,玉米田杂草群落主要由马唐、稗草、黎、反枝苋、

牛筋草等杂草组成。在化学除草剂的长期作用下,近年来群落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东北春玉米区鸭跖草、芭英菜、问荆等杂草的危害程度不断上升,逐步演变为田间主要杂草,而华北夏玉米区难除杂草铁苋菜、苘麻在田间的优势度显著提高。 省玉米田杂草有136种(含变种),隶属于34科、97属,其中优势杂草有马唐、反枝苋、稗、马齿苋、藜、狗尾草、铁苋菜、刺儿菜、田旋花等9种,是构成各地区田间杂草群落的优势种。区域性优势杂草10种:牛筋草、鸭跖草、灰绿藜、打碗花、苦荬菜、苣荬菜、芦苇、蒺藜、野稷、碎米莎草。常见杂草有21种,一般杂草有96种。地区主要形成反枝苋十狗尾草+灰绿藜+藜为主的杂草群落,地区为马唐+稗+反枝苋十藜,一地区为马唐+马齿苋+鸭跖草十稗+反枝苋,地区为马唐+牛筋草+铁苋菜+马齿苋。和地区玉米田杂草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较其它地区高,而优势度较低。从群落相似性来看,与一地区群落结构最为相似。(省玉米田杂草组成及群落特征,2006.6,植物保护学报,守辉等) 春玉米是冀北地区栽培的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占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80%以上。于2006—200在冀北地区春玉米生产重点县选择有代表性的8个地点、72个地块进行调查,鉴定出春玉米杂草18科、46种。其中主要优势种有马唐、藜、反枝苋、铁苋菜、鸭趾草,次要优势种有狗尾草、鬼针草、小蓟、山苦荬、葎草、稗草、辣子草、猪毛菜、个别地块黄花蒿、苣荬菜、圆叶牵牛、莎草等为害较重。圆叶牵牛较多的地块,宜选择含有烟嘧磺隆的药剂等。 以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为主的地块,可用灭草松;鸭趾草、小蓟、黄花蒿、藜等较多的地块,可在配中加入适量的2,4一滴丁酯;圆叶牵牛较多的地块,宜选择含有烟嘧磺隆的药剂等。对于乙草胺+莠去津和异丙草胺+莠去津的配,为提高对藜、鸭趾草等的药效,可适当加入2,4一滴丁酯,但加入量一般每亩不超过有效成分309, (冀北春玉米田主要杂草种类及化学防除技术探讨,明辉,树才. 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小麦秸秆覆盖对杂草出苗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若无覆盖并去除麦根,则对马齿苋的萌发和生长更有利,主要原因有以下2个面,1、麦根的去除为杂草生长腾出了生存空间;2、麦根对杂草生长有抑制作用减少。麦根水提物对杂草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麦秸覆盖对杂草萌发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郭宪,农业科学,2007,35(9):2584,2596)

不同耐旱性玉米根系解剖结构比较研究

第2期刘胜群等:不同耐旱性玉米根系解剖结构比较研究 图版说明Explanationofplate: l~3:依次为掖单13初生胚根基部(×25.2),中部(x5.2)和根毛区(×5.2);4~6:依次为丹玉13初生胚根基部(×5.2),中部(×5.2)和根毛区(×5.2)l 7~9:依次为丹玉13第四层次生根基部(×25.2),中部(×25.2)和根毛区(×25.2)l10n12:依次 为掖单13第四层次生根基部(×5.2)。中部(3<25.2)和根毛区(×25.2)l13~15:依次为丹玉13第九层次生根基部(×5.2)。中部 (×5.2)和根毛区(ד);16~18:依次为掖单13第九层次生根基部(×5.2),中部(X5.2)和根毛区(ד) l~3:B啪ofprimaryradlcel.middlepartofprimafyradicelandroothairZOne ofprimaryradieelofYedan-13Ⅵ帆fromlefttoright.4~6:Baseofpr血uyradicel,middlepartofprimaryradicelandroothairZOneofprimaryradicelofDanyu-13worefromlefttoright7~9:Baseof fourth secoedaryroot,middlepartoffourth|ayer.ssecondaryrootandroothairzo∞offourth8ec.olldaryrootofDanyu-13w啪fromlefttorightlO~12:BaoeoffourthSccondary咖t.middlepartoffourthlayersse∞ndaryrootandroothair口toneoffourthsecondaryrootofYedan-13wero ‰left toright.13~15:BaseofninthscCOIldaryroot,middlepartofninthse..condaryrootandroothairZOneofninthlayer'sseoondaryrootof Danyu-13worefromlefttoright 16~18:Baseofninth layers8e.沁ondary root,middlepartofninth secondaryroot androot hair蜘c ofninth 僦.ondaryroot ofYedan-13werofTom left toright.

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实验十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一、目的 1、了解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形态特征 2、识别各玉米主要类型的果穗和种子特征。 二、材料和用具 玉米的植株、各类型的果穗。解剖刀、镊子、扩大镜等。 三、内容及方法步骤 (一)玉米植物学的形态特征 玉米为禾本科(Gvamineae)玉蜀黍属(Zea)学各为Zea Mays.L。该属栽培的只有玉米一个种。各部分的特征如下: 1、根:玉米为发达的须根系。根据根的发生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种:(1)初生根:种子发芽时,从种胚长出的一条幼根,称为初生胚根,2—3天后在下胚轴处又长出了3—7条幼根,称为次生胚根,两者合称初生根。这些根系是玉米幼苗期的吸收器官。(2)次生根:三叶期后至拔节期间,从地下茎节上长出4—7层轮生的根系。它是玉米一生中最重要的吸收器官。(3)支持根:拔节后从靠近地表的茎节上,环生的2—3层根系。支持根在物质吸收、合成及支撑防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茎:直立,较粗,圆柱形,一般高1—3m,但因品种、土壤、气候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异。茎秆由若干节组成,一般为15—22节,其中地下4—6节密生。每节生一片叶子,节与节之间为节间。玉米主茎各节均有一个腋芽。茎基部上的腋芽能长成侧枝,称为分蘖,并形成自己的根系。生长良好的大多数品种,名节间的长度由下而上向顶式增加,而直径逐渐减小。一般情况下,穗颈节最长,其次是穗位的上、下两节间较长。 3、叶:玉米叶片数与茎节数相同。叶由叶鞘、叶片、叶舌三部分构成。叶鞘有皱纹(其他作物无),叶片主脉明显叫中肋,叶缘呈波浪状。一般穗位叶及其上下两叶最大。叶舌膜质,着生于鞘与叶片交接处。 4、花序:玉米为雌雄同株异位花序。 (1)雄花序,俗称天花,为圆锥花序。有主轴和分枝,分枝多少随条件而变化。主轴着生4—11行成小穗,分枝仅有2行成对小穗。成对的小穗,一为有柄位于上方,一为无柄位于下方。每一小穗颖片中包有两朵雄花。每雄花由内、外颖、浆片,3枚雄蕊等构成,花成熟,内外颖张开,雄蕊的花丝伸长将花药送出外为散粉。(2)雌花序:雌花序由茎杆中间叶腋间的腋芽发育而成,俗称果穗,为肉穗花序。果穗是变态的茎,具有缩短了的节间(果穗柄)及变态的叶(苞叶)果穗的中央为穗轴,红色或白色。穗轴上着生纵行成对排列的无柄小穗花,每一小穗的颖花内有两朵小花,上位花结实,下位花退化。果穗上籽粒行数是偶数,一般有8—24行。 5、子粒:玉米子粒为颖果,由果皮(与种皮连在一起),胚和胚乳组成。果皮多为黄、白两种,也有其它颜色。子粒外形有近圆形或扁平形。胚乳是贮藏有机营养的地方,有角质胚乳和粉质胚乳之分。玉米的胚较大,位于子粒一侧。千粒重一般约200—250g,子粒出产率(占果穗重量)一般为75—85%。 (二)玉米类型的特征 根据玉米果穗颖壳的长短、籽粒形状,表面特征,籽粒内部胚乳结构等性状,将玉米划分为九个类型(亚种)。 1、硬粒型:又普通种或燧石种。果穗圆锥形,籽粒饱满圆形、顶部,周围为角质淀粉,中间为粉质淀粉,外壳呈半透明状,坚硬有光泽。品质较好,适应性强,成熟早,产量稳定,是生产上的主要类型之一。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_马延华

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研究进展 马延华1,2王庆祥1 (1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110866,辽宁沈阳;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草业研究所,150086,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倒伏是影响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因素。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质量性状、解剖特征以及化学成分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茎秆性状与抗倒伏之间的关系,并对近几年玉米茎秆抗倒伏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增强对玉米抗倒性的认识以及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茎秆;倒伏;抗倒性 倒伏是玉米高产、稳产、优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同时还会给玉米机械收获带来严重障碍[1-2]。目前,随着玉米杂交种高密度生产种植技术的发展,以及一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玉米倒伏引起产量损失呈现加剧的趋势。玉米倒伏一般分为根倒、茎倒和茎折。据研究,玉米倒伏的30% 60%以上为茎折[3]。茎折破坏了茎秆的水分、养分和光合产物的输导系统,往往造成的产量损失比根倒更为严重。玉米倒伏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现象,它受到外界风雨、栽培技术、玉米本身特性以及支持土壤系统等的多重影响。引起玉米茎折或茎倒的因素很多,比如密度、肥水、病虫害以及自然灾害,但是更主要的是品种本身的茎秆强度和植株结构。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玉米茎秆的形态结构、倒伏类型、机械强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玉米茎秆形态结构特征、组织化学等方面与抗倒伏关系以及茎秆倒伏相关性状QTL定位分析进展进行综述,为玉米抗倒伏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1玉米茎秆性状与抗倒伏关系 1.1茎秆形态特性与抗倒伏关系 关于玉米茎秆形态性状与倒伏关系的研究资料 作者简介:马延华,助理研究员,从事玉米遗传育种与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王庆祥为通讯作者,教授,从事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1-11-15相当广泛,株高、穗位高、穗位上节数、穗下节间长、近地面节间长度和茎粗等均有涉及,但由于所用试材和研究环境等因素不同,。大量研究认为,株高、穗位高、茎粗与抗倒伏性关系比较密切。 丰光等选取3个玉米品种研究茎秆性状与倒伏的关系,结果表明倒伏性与茎粗、株高和穗位高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茎粗和穗位高是影响茎秆倒伏的主要直接因素,可以作为衡量玉米倒伏的指标[4]。Pickett等认为玉米抗倒伏性受株高、穗位高、穗位上节数、近地面节间长度、茎粗和茎秆质量的影响[5]。Albrecht等的研究表明,玉米的株高、穗位高,近地面节间长、茎粗、茎皮厚度、单位茎秆体积的茎秆重和茎皮重等都对茎秆的抗倒伏能力产生影响,茎秆抗倒能力随茎秆变粗、茎皮加厚而提高,随着节间延长、植株增高而下降。茎粗对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影响最大,基部节间短而粗则抗倒能力较强[6]。贾志森等研究结果表明,茎粗对植株抗倒力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株高,穗位高影响较小[7]。王永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倒伏率与茎粗呈负相关,与株高、穗位高、节间长、叶夹角呈正相关[8]。Martin等研究得出,玉米穗位以下茎秆粗细与茎秆强度显著相关,其中以第3节间与倒伏关系最密切,倒伏率与第3节间粗度呈显著负相关[9]。 另有一些研究表明,茎倒伏与株高、穗位、节间长度等无一致相关性。Dudley通过对两个玉米群体茎秆外表皮穿刺强度的轮回选择增强了群体的抗倒性,却导致了株高和穗位高的显著增加[10]。Martin等对茎秆强度和茎腐病抗性的轮回选择都增强了抗倒性,对茎秆强度的轮回选择使玉米的节数和节间长度增加,导致株高增加;对茎腐病抗性的轮回选择使玉米节数和节间长度减小,导致株高变低[11]。 笔者认为玉米果穗的着生部位,控制着株高/穗位高的比例,影响穗位的相对高度和重心的高低,从 01

玉米田除草剂

玉米田除草剂 1.播后苗前土壤处理 40%乙莠水悬浮剂(乙阿合剂)该药剂是玉米田专用特效草剂,对玉米田的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如马唐、狗尾草、稗草、牛筋草、千金子、画眉草、早熟禾等和一年生阔叶杂草如藜、蓼、苋、龙葵、仓耳、鳢肠、马齿苋、铁苋菜、繁缕、匾蓄、地肤、飞廉、小白酒草、鸭跖草等都有极好的防除效果,对莎草杂草等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该药不仅除草谱广,而且杀草活性高,使用期长,对玉米及后茬作物小麦等都很安全,在玉米播后苗前到玉米出苗后杂草3叶期之前,每分顷用40%乙莠水悬浮乳剂,华北夏玉米2250~3000克,华北春玉米2250~3750克,东北春玉米4500~6000克,加水750升左右,均匀喷雾,田间持效期50~60天,一次用药便能保证玉米整个生育期不受杂草为害。 乙莠水是悬浮乳剂的除草效果与土壤湿度关系密切,湿度较大时药效好,土壤干旱时药效低。通常在施药前需浇1次大小水或有降雨,要严格掌握用药是间,最好在杂草出土前施药才能保证药效充分发挥,若在出土后用药也最好在杂草3叶期之前,到杂草4叶期后,若草龄过大再用药,由于杂草耐药性提高,药效会降低,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砂壤土地使用本剂时应适降低用药量。 乙宝桶混剂:该药是由乙草胺与宝收制成的现混现用根混剂,能用于玉米田及玉米与大豆套种田有效地防除一年生禾本科及一年生与部分多年生阔叶杂草,田间持效期30~60天对玉米、大豆及后茬小麦等作物都很安全。在作物播种前或播后苗前施药。在东北地区春玉米田,每分顷用50%乙草胺3000毫升加75%宝收26.7克;在夏玉米(或套大豆)田,每分顷50%乙草胺1500毫升加75%宝收19.95克;对水450~7505或,均匀喷雾。配药时,先将宝收在小杯中用少量温水配成母液,倒入已盛一半对水量的清水的混药桶中,然后加入乙草胺,再加入另一半清水搅匀,以扇形喷头施药效果最佳。 50%禾宝乳油:该药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新型除草剂。可以有效防除多种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对马唐、稗草、牛筋草、狗尾草、大画眉草、千金子、虎尾草、酸模叶蓼、小藜、灰绿藜、反枝苋、刺苋、凹头苋、马齿苋、铁苋菜、鳢肠和龙葵等最为有效,对部分多年生杂草和莎草科杂草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0%禾宝乳油既可用于播后芽前土壤封闭处理,也可在玉米出苗后杂草3叶期以前作茎处理,每分顷用50%禾宝乳油1.2~1.5升,加水750升均匀喷雾,可以有效地防治多种杂草。土壤湿度与药效的关系密切,湿度适宜墒情好时药效高。该药对杂草幼芽敏感,在玉米播后芽前或苗后早期施药效果最好。 50%都阿混剂在玉米播后苗前,每公顷用50%都阿混剂2~35千克,加水750升,均匀喷于土表,对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画眉草、藜、凹头苋、反枝苋、匾蓄、鳢肠、苍耳、马齿苋、龙葵、地棉等一年生禾本科及一年生阔叶杂草均有较好的防除效果。 莠去津(阿特拉津)该药是均三氮苯类选择性芽前芽后除草剂,可用于防除马唐、狗尾草、画眉草、牛筋草、荠菜、鳢、苍耳、马齿苋、龙葵、地锦、刺儿菜及十辽花科、豆科等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对某些深根性杂草也有一事实上的抑制作用。 在玉米播后苗前,每分顷用38%莠去津悬剂2.25~2.7千克;在玉米苗期,杂

玉米各阶段的生长周期的划分

玉米各阶段的生长周期的划分 施肥计划: (1)产量水平500公斤/亩以下:氮肥(N)10-12公斤/亩,磷肥(P2O5)4-5公斤/亩,钾肥(K2O)0-3公斤/亩。 (2)产量水平500-650公斤/亩:氮肥(N)12-14公斤/亩,磷肥(P2O5)4-6公斤/亩,钾肥(K2O)3-5公斤/亩。 (3)产量水平650公斤/亩以上:氮肥(N)12-16公斤/亩,磷肥(P2O5)4-6公斤/亩,钾肥(K2O)4-5公斤/亩。 若基肥施用了有机肥,可酌情减少化肥用量。 从播种到新的种子成熟,叫做玉米的一生。它经过若干个生育阶段和生育时期,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判断玉米生育期不能纯粹以天数衡量,而应以叶片数来估算某个生育时期,从而纠正生育期的天数误差。) (一)生育阶段 在玉米的一生中,按形态特征、生育特点和生理特性,可分为3个不同的生育阶段,每个阶段有包括不同的生育时期。这些不同的阶段与时期既有各自的特点,又有密切的联系。 1.苗期阶段 玉米苗期是指播种至拔节的一段时间,是以生根、分化茎叶为主的营养生长阶段。本阶段的生育特点是:根系发育较快,但地上部茎、叶量的增长比较缓慢。为此,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促进根系发育、培育壮苗,达到苗早、苗足、苗齐、苗壮的“四苗”要求,为玉米丰产打好基础。该阶段又分以下两个时期。 a.播种期(4月末-5月初,基施尿素8kg,配合磷肥钾肥施用)。 种子萌发,破土出苗。此时要注意种植密度,提高播种质量,不可覆土过后,影响出苗。30-40%的氮肥和全部的磷肥、钾肥,一些地区可适量的施用锌

肥、硫肥。定苗后趟地产地,黑龙江地区易发生春旱,影响出苗率。轻度的干旱,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下扎。极度干旱时进行浇灌。 一粒有生命的种子埋入土中,当外界的温度在8度以上,水分含量60%左右和通气条件较适宜时,一般经过10左右天出苗。等到长到三叶期,种子贮藏的营养耗尽,称为“离乳期”,这是玉米苗期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土壤水分是影响出苗的主要因素,另外,种子的播种深度直接影响到出苗的快慢,出苗早的幼苗一般比出苗晚的要健壮,据试验,播深每增加2.5厘米,出苗期平均延迟一天,因此幼苗就弱。 b.三叶期(6月初) 出苗、三叶期直至拔节期是种子长根、分化茎叶,茎叶生长相对缓慢,根系发展迅速。 此时要注意促进根系生长,壮苗,保证出苗早、出苗率高、出苗齐。三叶期是玉米一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玉米从自养生活转向异养生活。从三叶期到拔节,由于植株根系和叶片不发达,吸收和制造的营养物质有限,幼苗生长缓慢,主要是进行根、叶的生长和茎节的分化。 玉米苗期怕涝不怕旱,涝害轻则影响生长,重则造成死苗,轻度的干旱,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和下扎。 2.拔节期(6月中,追施氮肥12kg/亩) 施用氮肥总量的60-70%做为追肥,长势好的在大喇叭口期一次性追施,长势差的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后期分两次追施。要求施肥深度10cm,及时覆土。 3.大喇叭口期(7月初) 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直至抽雄期,茎节间迅速伸长,叶片快速增大,根系发展,雌雄穗分化。此时要注意促叶、壮秆,防止倒伏,增加穗增长。 玉米从拔节至抽雄的一段时间,称为穗期。拔节是玉米一生的第二个转折点,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进行,就是叶片、茎节等营养器官旺盛生长和雌雄穗等生殖器官强烈分化与形成。这一时期是玉

玉米化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及展望

玉米化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及展望 摘要:本文对化控技术在玉米上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简单介绍了化学控制的生理机制,重点阐述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玉米种子萌发、生长及相关抗性的影响,并对今后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玉米;化控技术;植物生长调节剂 作物化控技术是指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系统而调节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使其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和程度发生变化的技术体系。这一技术体系源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农业应用”,至今经历了70余年的发展过程,已在基础理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开发、作物化学控制技术体系及技术原理的形成和完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传统农业技术措施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使用浓度低、剂量小、费用低、见效快、在植物体和土壤中可迅速分解、对人类及环境很少有副作用等优越性[1]。植物生长调节剂可通过调节植物内源激素水平而影响作物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目前已成为我国作物生产当中高产、稳产和高效农业新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作物的优质、高效生产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玉米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单产和总产已超过小麦而跃居粮食作物第二位。玉米又是优质饲料作物,有“饲料之王”之称,其生产总量约有75%用于饲料,因此发展玉米生产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耕地面积有限,玉米种植面积受到一定限制,如何提高单产成为今后玉米生产的关键。尽管提高种植密度可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但种植密度的增加往往容易出现倒伏、空秆和贪青晚熟等一系列关键性的技术难题。此外,在玉米生长发育期间还经常

受到干旱、高温和低温等逆境胁迫的危害,造成玉米生长发育不良,产量不高不稳,质量偏低,这不仅影响农民收益,也给粮食储运带来一定困难。面对这一现状,可以采用化学控制的方式来进行解决。化控技术可以帮助玉米克服遗传上的缺点,使之有效地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减少环境胁迫的危害,对于玉米高产、稳产、优质和抗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有关化控技术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与研究已有许多报道,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综合分析,以便于在以后的农业生产中,可以更好地运用化学控制这一有效手段解决实际问题。1作物化学控制的生理机制 植物生长调节剂之所以能改变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主要在于它们可以影响植物内源激素的合成、运输、代谢、与受体的结合以及此后的信号转导过程。因此,作物化学控制的发展与植物激素生理的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在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于农业生产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此技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筛选具有农业应用价值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新品种,并在生产实践中推广。20世纪50年代后,才陆续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 至今,在作物化学控制的生理机制方面,已经明确了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作用于植物生长发育的几个重要过程:①三唑类的多效唑(MET)、嗡类化合物的缩节安(DPC)等植物生长延缓剂,通过抑制赤霉素(GAs)的生物合成来控制植株地上部的伸长生长;②三碘苯甲酸(TIBA)、整形素(2-氯-9-羟基芴9-羧酸甲酯)等植物生长抑制剂,通过阻断生长素(IAA)的极性运输来破坏植株的顶端优势,促进测枝发育;③乙烯(Eth)发生抑制剂A VG(氨基乙烯基甘氨酸)及AOA(氨基氧乙酸)的作用是抑制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中ACC合成酶的活性,引起乙烯合成的下降;④Ag+,降冰片二烯(2,5-norbornadient)、1-甲基环丙烷(1-MCP)等乙烯作用抑制剂,通过非竞争或竞争的方式与乙烯受体结合,阻断乙烯促进衰老的作用;⑤细胞分裂素类调节剂可以刺激乙烯的发生;⑥果树树种之间或同一树种不同品种之间对生长素类调节剂的敏感性与其在体内的代

玉米田除草剂的选择方法

玉米田除草剂的选择方法 玉米田主要杂草有:马唐、狗尾草、金狗尾草、虎尾草、画眉草、牛筋草、稗草、藜、小藜、灰绿藜、刺藜、地肤、猪毛菜、凹头苋、剌苋、反枝苋、繁穗苋、苋菜、千穗谷、绿苋、腋花苋、青葙、马齿苋、铁苋、苘麻、野西瓜苗、龙葵等杂草。多年生杂草有旋花、芦苇、香附子等。

播后苗前 1、田间没有杂草时的地块,可采用封闭处理,常用药剂:40%异丙草·莠 250-300克/亩,40%乙莠200-250克/亩,40%丁·莠200-250克/亩,52%异丙草·莠200-250克/亩,60%异丙草·莠 180-230克/亩,40%甲乙莠200-250克/亩。 2、小麦收割后,田间一年生杂草较多的田块,采用混用技术,实行“一封一杀”:40%异丙草·莠200-250克+20%百草枯150-200克/亩,52%异丙草·莠150-200克+20%百草枯150-200克/亩。 3、小麦收割后,田间多年生杂草较多的田块,采用混用技术,实行“一封一杀”:40%异丙草·莠200-250克+41%草甘膦异丙胺盐250-300克/亩,52%异丙草·莠150-200克+41%草甘膦异丙胺盐 250-300克/亩。

玉米生长期 1、玉米1-3叶期杂草出土前到杂草1-2叶期,常用药剂:40%玉丰(异丙草·莠)250-300毫升/亩,40%玉多收(异丙草·莠)250-300毫升/亩,52%喜阳阳(异丙草·莠)200-250毫升/亩,60%玉佳(异丙草·莠)180-230毫升/亩。 2、玉米3-5叶期是玉米田杂草防除的一个重要时期,若不及时防除杂草,将直接影响玉米的生长及产量。玉米3-5叶期,禾本科杂草2-5叶、阔叶杂草 3-5厘米高时。常用药剂:4%烟嘧磺隆悬浮剂100-120毫升/亩,40%金玉丰(烟嘧磺隆)悬浮剂100-120毫升/亩,53%玉甜(烟嘧莠去津)90-105克/亩。 3、玉米3-4叶期,田间香附子较多的地块。常用药剂:40%喜事多(烟莠去津)80-100毫升+56%二甲四氯钠50-60克/亩,4%烟嘧磺隆100毫升/亩+56%二甲四氯钠50-60克 /亩,56%二甲四氯钠60-80克/亩,48%灭草松150-200毫升/亩,4%烟嘧磺隆120-150毫升/亩。 4、玉米 5-6叶期杂草较多地块,可以选择40%喜事多(烟莠去津)120-150毫升/亩,40%金玉丰(烟嘧磺隆)120-150毫升/亩,40%缘分(磺草莠去津)250-300毫升/亩,40%喜事多(烟莠去津)80-100毫升+56%二甲四氯钠50-60克/亩,40%缘分(磺草莠去津)100-150毫升+40%喜事多80-100毫升/亩。 5、玉米5-7叶期香附子、田旋花、小蓟、灰菜等杂草较多的地块,可施用56%二甲四氯钠盐可溶性粉剂80-100克/亩,48%灭草松200-250毫升/亩,40%喜事多(烟莠去津)80-100毫升+56%二甲四氯钠50-60克/亩。 6、玉米8-10叶(株高80厘米)以后杂草较多地块,行间定向喷施20%百草枯水剂150-200毫升/亩。如果田间杂草稀疏可加封闭除草剂一起使用,如40%异丙草·莠150-200毫升+20%百草枯200毫升/亩。

根系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玉米篇

根系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玉米篇 (赵月超)一、根系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作为地下部分的根系总是和其可以肆意伸长伸展的土壤联结而形成一个水、肥、气、热、根互为关联的微生态。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及水分一大半来自于根系的吸收与传导;繁盛的根系对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及水分的吸收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根系是作为作物生长吸收水分、肥料、微量元素等一系列作物所需养分物质的重要部位;尤其针对易旱地区、沙碱地区的土壤类型,更加需要强大的根系去吸收处于土壤深层的水分与养分来支持其地上部分的正常生长。 在作物的生育期中,根系的生长早于地上部分,如禾本科作物玉米,先由种胚发育出初生根,然后才长出幼芽破土而出。作物根系的生物量在玉米抽穗期达到最大值,而地上部分50%的干重却是在抽穗期后形成的;由此可知,根冠比是随着玉米生育期的推移而增长,这种根系干物质的积累早于地上部分的现象已成规律;同时也说明了,根系生长是其他器官生长的前提条件。 二、玉米根系形态与环境的关系 玉米根系初由种胚产生初生根及次生根,且均为可向下生长的根系,并且具有进一步发育出一级或多级侧根的能力。初生根与次生根向下伸长的深度决定了作物根系下扎的深度;根长和根密度决定了他们侧根数量和长度。

玉米地下根系的生长,遵循着垂直递减规循,其形态除受遗传物质影响外还受水分、营养物质、温度等条件的影响。据调查,作物正常生长80%的水分是通过根系进行吸收的。根系对肥料同样具有很强的趋性;在促进作物根系生长的措施中,水分与肥料的应用最为广泛和普及。可见,水分与肥料是影响根系形态的重要因素。 三、高产玉米苗期长相标准 玉米苗期的生长状态对玉米产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玉米出苗至拔节期是以生根为主,长叶为辅的生长阶段。高产玉米这个时期力求构建垂直递减度小,土壤深层根系相对较多的根系系统;这样的根系形态不仅消耗土壤表层水分较少,而且中后期土壤干旱下,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壤深层水分及养分。若土壤表层根系量较多,根毛过密,垂直递减度大,至使土壤下层根量减少,这种根形极易成旺苗,也是所谓的病态徒长;这种旺苗在中后期利用土壤深层水分和养分的能力会明显偏弱,不利于后期植株器官的生长发育,苗势显旺却得不偿失。 而作为地上部分的茎叶则需要叶片宽厚,叶色浓绿;茎基部扁蒲充实,整株幼苗形态敦实,壮而不高;田间苗全苗壮均匀整齐。 为了追求壮苗高产,人们应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如田间管理上提早间苗、定苗,中耕除草,施肥浇水等。以及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比久、微肥等种种办法。这些方法虽然起到了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玉米倒伏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玉米在种植时倒伏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在抽穗结实之间倒伏可能会造成绝收情况,而后结实后倒伏也会产量和质量有所影响,造成减产和品质较差的情况。那么造成玉米倒伏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解决?一起来亲农网看看吧。 1、倒伏类型 根据玉米的倒伏情况可分为根倒伏、茎倒伏和茎倒折三种类型。 跟倒伏:表现为种植的茎叶没有发生变化,不弯不折,只是玉米的根系在土壤中的位置发生改变,都发生在生长拔节抽穗期。 茎倒伏:变现为根系无明显变化,还在土壤中固定位置,但植株的茎杆发生弯曲现象,一般发生在种植密度高或者玉米茎杆韧性较强的品种上。 茎倒折:茎倒折则是茎倒伏的升级版,根系无明显变化,但茎杆从某一节间直接折倒,这种情况影响最大,严重时颗粒无收。

2、倒伏原因 玉米倒伏的原因可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品种,有些品种植株生长高度高,但是茎杆细弱,根系不发达,导致结实后,茎杆承受不住结实的重量而倒伏;二是人为,人为原因的有很多,比如种植密度大,植株间通透性差,导致生长不良造成大面积倒伏,还有就是施肥不当造成的倒伏;三是天气,所谓天灾人祸,在暴雨和大风季节(台风),磅礴大雨和强劲的风力直接将其压倒或吹倒。

3、预防措施 三种造成倒伏的原因中,除了天气不能掌控外,另外两种皆能提高人为预防,选种时选择植株生长强健,抽穗较矮,茎杆较粗的品种。种植时要合理掌握密度,不宜过密,根据不同的品种,一般每亩保持在3500-4500株之间。在7-11月及时化控,喷施叶面肥,加强植株生长,合理施肥,在抽穗期时可隔行去雄,待授粉后将雄穗全部去除,防倒伏的效果较好。

4、解决方法 在玉米抽穗期前发生倒伏情况,不可动,不可伏,在倒伏几天后会自然折起,靠近地面的茎节会自然的扎根,后期不会发生二次倒伏,相反增加了根量,不会到产量和质量造成影响,如果将其扶起,可能会发生二次倒伏现象,而且还不会扎根,影响产量。在抽穗后倒伏,不能剪叶,不能去头,只能将其扶起,再对其进行扎把,扎把的颗数不宜过多,一般3-4棵即可,扎把要扎紧,不能松动,最好时当天倒,当天扎,超过三天不宜进行扶起,否则对根系会造成伤害。

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玉米生活史 一、生育期 从出苗到成熟的天数为生育期。玉米生育期长短与品种、播期和温度等因素有关。一般叶数多、播期早、温度低的生育期长,反之则短。 二、玉米的生育时期 玉米的生育时期是指某种新器官出现,使植株形态发生特征性变化的日期。常用的生育时期有: 播种期:播种的日期出苗期:苗高2-3厘米,第一片真叶展开的时期 拔节期:茎基部节间开始伸长的日期 抽雄期:雄穗主轴从顶叶露出3-5厘米的日期 开花期:雄穗主轴小穗开始开花的日期 吐丝期:雌穗花丝从苞叶伸出2-3厘米的日期 图9-吐丝开花 成熟期:果穗中下部籽粒乳线消失,胚位下方尖冠处出现黑色层的日期

生产上,通常以全田50%的植株达到上述标准的日期,为各生育时期的记载标准。 另外,生产中还常用小、大喇叭口期作为生育进程和田间肥水管理的标志。小喇叭口期是指植株有12一13片可见叶,7片展开叶,心叶形似小喇叭口。大喇叭日期是指叶片大部可见,但未全展,心叶丛生,上平中空,形似大喇叭口。 三、玉米的生育阶段 玉米营养和生殖器官的分化发育在全生育过程中表现有明显的主次关系,按其形态特征和生长性质,可将其生育期划分为不同的生育阶段: 1. 苗期 从播种期至拔节期,包括种子发芽、出苗及幼苗生长等过程,此期玉米主要进行根茎叶的分化和生长,是营养生长阶段; 2. 穗期 从拔节期至雄穗开花期,此期是玉米营养器官生长乳线 图10-乳线消图11-成

与生殖器官发育并进的阶段,玉米根茎叶等营养器官旺盛生长并基本建成并完成雄穗和雌穗的分化发育; 3. 花粒期从雄穗开花期到籽粒成熟期,此期是玉米的生殖生长阶段,玉米完成开花、吐丝、受精、结实的过程直至成熟。 玉米的生育阶段 图12-玉米的 一、玉米的营养器官 (一)根 玉米根系具有吸收养分、水分,固定支持及合成多种活性物质的功能。玉米根属须根系,由胚根和节根组成。

玉米农艺性状调查标准

1.株高:开花后每区测20株,自地面至雄穗顶端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2.穗位高:与株高同时测定,自地面至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平均高度,以厘米表示。 3.茎粗:与以上2项同时测定,植株地上部第3节间扁面的平均直径,以厘米表示。 4.株型:抽雄后目测,分平展、半紧凑、紧凑型记载。 5.芽鞘色:展开2叶之前,目测幼苗第一叶的叶鞘出现时的颜色,分绿、浅紫、紫、深紫等。 6.苗期叶色:在可见叶4~5片时调查叶片色,分浅绿、绿、深绿、绿紫等。 7.幼苗干重:定苗时每区取50株,称量幼苗的烘干重,求得平均值,以克表示。 8.叶数(片/株):每小区定点10株,随着玉米生长,标记叶片。抽雄期后调查主茎叶数,求其平均数,保留小数后1位。 9.生长速度:出苗后至抽穗每7-15 d测量一次,每区固定取样20株,测量自地面至最长叶顶端的平均长度,以厘米表示。 10.保绿度:目测成熟后茎叶呈绿色的百分比。 11.茎色:蜡熟期后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茎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2.颖色:抽雄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的雄穗外颖颜色,分浅绿、绿、深绿、浅紫、紫、深紫等。 13.花药色:散粉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雄穗的花药颜色,分绿、黄、橙、浅紫、紫、深紫等。

14.花丝色:吐丝期调查小区群体植株雌穗的花丝颜色,分黄、浅绿、绿、黄、橙黄、粉、紫红、深紫、上粉下绿等。特异株要单独记载,计算比率。 15.倒伏率(根倒):植株倾斜度大于45度者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倒伏后立即调查。 16.倒折率(茎折):果穗以下部位折断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收获前调查。 17.空秆率:成熟后调查不结果穗、或果穗结实20粒以下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8.双穗株率:成熟后调查结有双穗(第二穗结实20粒以上)的植株占全区株数的百分比。 19.单株穗数:每株出现的果穗的总数(包括结实和不结实的果穗。) 20.折断率:全田因风、虫及其它灾害倒折植株的百分数(以果穗以下折断为准)。 21.倒伏度:植株倒伏的程度分4级:0(直立);1(倾斜30度);2(倾斜60度);3(全部倒伏)。 22.黑穗病株率:全田染病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3.螟虫株率:全田被螟虫为害的植株占全部植株的百分数。 24.叶面积:指绿叶面积,是表示绿色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绿叶大小的参数。 单叶的叶面积(cm2)=叶片中脉长度(cm)×叶片最大宽度(cm)×0.7 上式中的0.7实际数值为0.69583,为计算系数。即用求积仪测量的实际面积与长×宽的面积比例。 单株叶面积(cm2)=全株各叶片中脉长度与最大宽度乘积之和(cm2) ×0.7。

玉米倒伏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一)

玉米倒伏的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一) 摘要根据在玉米生产实践过程中发生倒伏的问题,从玉米倒伏发生的时期和倒伏类型入手,分析玉米倒伏发生的原因,提出玉米倒伏的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倒伏;发生原因;预防措施;补救措施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玉米产量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玉米的倒伏问题越来越严重。为此,从玉米倒伏发生的时期和倒伏类型入手,分析玉米倒伏发生的原因,提出玉米倒伏的预防措施,供农民参考。 1玉米倒伏的危害及特点 玉米倒伏是指玉米在连续降雨或灌水的情况下,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玉米植株吸水量大,重量增加,在风的作用下,发生倾斜、茎折或根倒的现象。分为根倒、弯倒、茎倒。玉米倒伏对产量影响很大,轻度倒伏的地块减产10%~20%,中度倒伏的地块减产30%~40%,严重倒伏的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玉米倒伏的时期多发生在7—8月。6月以前,玉米植株较矮,一般在1.0~1.5m,暴风雨发生的几率比较小,很少发生倒伏。7—8月,玉米进入旺盛生长期,生长迅速,植株高大,茎秆脆弱,木质化程度低,而且暴风雨、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增多,是玉米倒伏的多发期。从立地条件看,高产地块较中低产地块容易发生倒伏、高水肥地块较一般水肥地块容易发生倒伏。 2玉米倒伏原因 2.1品种与密度不合理 玉米品种是倒伏的一个主要原因,不同的玉米品种抗倒伏的能力差别明显;植株过于高大、穗位高、秸秆较细、秆软、根系欠发达的品种抗倒伏的能力较差,这些品种易倒伏;反之,则不易倒伏。窄行密植的地块,种植密度过大,片面追求高密度增产,株行距过小,会引起植株拥挤,田间郁闭,光照不充足,茎秆徒长,节间细长,组织疏松,易引起茎倒或茎折。尤其是行距小于50cm、密度大于7.5万株/hm2的地块。 2.2栽培管理不当 耕作层浅,培土少,根系入土浅,气生根不发达等,浇水后遇风或风雨交加易出现根倒。不合理的水肥管理是造成倒伏的主要栽培原因,拔节期水肥过猛,玉米生长偏旺,植株节间细长,机械组织不发达,易引起茎倒伏。抽雄前生长过旺,茎秆组织嫩弱,遇风即出现折断现象。偏施氮肥,少磷少钾;拔节期大量追施氮肥,基部节间过长,植株过高,茎叶生长过于旺盛,根系生长不良,容易发生倒伏1-2]。拔节期至抽雄期玉米螟蛀茎危害茎秆也易引起茎折倒伏。暴风雨、龙卷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是引起玉米倒伏的天气原因。 3预防措施 3.1合理选种与密植 选用茎粗、矮秆、抗倒、丰产性好的优良品种是防止玉米倒伏的主要措施之一,是玉米丰产丰收的保证。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植株高度适中、茎秆粗壮、根系发达、耐水肥能力强、穗位较低、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依据品种特性和不同地力来确定相应的种植密度,根据土壤条件和品种自身要求,合理施用氮、磷、钾肥,并辅之以微肥。种植形式采用宽行密株,行宽在60cm以上,留苗6.75万株/hm2左右。这样有利于通风透光,对防止玉米倒伏有一定作用。 3.2配方施肥 根据地力确定玉米目标产量,根据目标产量和土壤供肥量,合理施用氮、磷、钾、微肥,增施有机肥,实行平衡施肥。缺钾地区要特别注意增施钾肥,以增强茎秆强度,提高茎秆抗倒伏能力。避免在拔节期一次性追施过多的氮肥;改“炮轰”施肥方式为实行叶龄施肥方式,当叶龄指数达30%前即5叶展开时,普施有机肥,全部追施磷钾肥;当叶龄指数达30%~35%即5~6叶展开时,追肥数量占氮肥总量的60%;叶龄指数达60%~70%即12~13叶展开时,追施剩余的40%氮肥。及时中耕培土,在拔节期至大喇叭口期结合中耕进行培土3],以促进次生根发育,提高植株的

玉米田除草剂

玉米田除草剂 1. 播后苗前土壤处理 40%乙莠水悬浮剂(乙阿合剂)该药剂是玉米田专用特效草剂,对玉米田的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如马唐、狗尾草、稗草、牛筋草、千金子、画眉草、早熟禾等和一 年生阔叶杂草如藜、蓼、苋、龙葵、仓耳、鳢肠、马齿苋、铁苋菜、繁缕、匾蓄、地肤、飞廉、小白酒草、鸭跖草等都有极好的防除效果,对莎草杂草等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该药不仅除草谱广,而且杀草活性高,使用期长,对玉米及后茬作物小麦等都很安全,在玉米播后苗前到玉米出苗后杂草 3 叶期之前,每分顷用40%乙莠水悬浮乳剂,华北夏玉米2250?3000克,华北春玉米2250?3750克,东北春玉米4500?6000克,加水750升左右,均匀喷雾,田间持效期50?60天,一次用药便能保证玉米整个生育期不受杂草为害。 乙莠水是悬浮乳剂的除草效果与土壤湿度关系密切,湿度较大时药效好,土壤干旱时药效低。通常在施药前需浇 1 次大小水或有降雨,要严格掌握用药是间,最好在杂草出土前施药才能保证药效充分发挥,若在出土后用药也最好在杂草 3 叶期之前,到杂草4叶期后,若草龄过大再用药,由于杂草耐药性提高,药效会降低,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砂壤土地使用本剂时应适降低用药量。 乙宝桶混剂:该药是由乙草胺与宝收制成的现混现用根混剂,能用于玉米田及玉米与大豆套种田有效地防除一年生禾本科及一年生与部分多年生阔叶杂草,田间持效期30?60天对玉米、大豆及后茬小麦等作物都很安全。在作物播种前或播后苗前施药。在东北地区春玉米田,每分顷用50%乙草胺3000毫升加75%宝收26.7 克;在夏玉米(或套大豆)田,每分顷50%乙草胺1500 毫升加75%宝收19.95 克;对水450?7505 或,均匀喷雾。配药时,先将宝收在小杯中用少量温水配成母液,倒入已盛一半对水量的清水的混药桶中,然后加入乙草胺,再加入另一半清水搅匀,以扇形喷头施药效果最佳。 50%禾宝乳油:该药是一种高效、广谱、安全的新型除草剂。可以有效防除多种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对马唐、稗草、牛筋草、狗尾草、大画眉草、千金子、虎尾草、酸模叶蓼、小藜、灰绿藜、反枝苋、刺苋、凹头苋、马齿苋、铁苋菜、鳢肠和龙葵等最为有效,对部分多年生杂草和莎草科杂草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50%禾宝乳油既可用于播后芽前土壤封闭处理,也可在玉米出苗后杂草 3 叶 期以前作茎处理,每分顷用50%禾宝乳油 1.2? 1.5 升,加水750 升均匀喷雾,可以有效地防治多种杂草。土壤湿度与药效的关系密切,湿度适宜墒情好时药效高。该药对杂草幼芽敏感,在玉米播后芽前或苗后早期施药效果最好。 50%都阿混剂在玉米播后苗前,每公顷用50%都阿混剂2?35千克,加水750 升,均匀喷于土表,对马唐、牛筋草、狗尾草、画眉草、藜、凹头苋、反枝苋、匾蓄、鳢肠、苍耳、马齿苋、龙葵、地棉等一年生禾本科及一年生阔叶杂草均有较好的防除效果。 莠去津(阿特拉津)该药是均三氮苯类选择性芽前芽后除草剂,可用于防除马唐、狗尾草、画眉草、牛筋草、荠菜、鳢、苍耳、马齿苋、龙葵、地锦、刺儿菜及十辽花科、豆科等一年生单、双子叶杂草,对某些深根性杂草也有一事实上的抑制作用。 在玉米播后苗前,每分顷用38%莠去津悬剂 2.25? 2.7 千克;在玉米苗期,杂草3叶期以前,每分顷用38%莠去津2?2.25,加水750升均匀喷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