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名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大名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大名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大名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城市性质、规模发展目标与战略 (2)

第三章县域城乡统筹与城镇体系规划 (4)

第一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4)

第二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4)

第三节县域交通规划 (10)

第四节县域基础设施统筹规划 (10)

第五节县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 (13)

第六节县域综合防灾规划 (14)

第七节县域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18)

第八节县域文物保护规划与旅游发展规划 (19)

第九节县域空间发展管制区划 (23)

第四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26)

第一节城市用地总体布局 (26)

第二节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规划 (33)

第三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 (35)

第四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7)

第五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41)

第六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2)

第七节近期建设规划 (43)

第八节规划实施 (47)

第五章附则 (48)

附表1:中心城区现状建设用地汇总表(2011年) (49)

附表2:中心城区2015年建设用地平衡表 (50)

附表3:中心城区2030年建设用地平衡表 (51)

附表4:中心城区规划道路一览表 (52)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指导大名县城乡建设和发展,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大名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

2、从城市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保障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第3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是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5、《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6、《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7、《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意见》

8、《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实施意见》

9、《河北省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10、《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

11、《大名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12、《大名县镇村体系规划(2010—2020年)

13、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第4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年—2030年,其中:近期:2012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0年—2030年。

第5条规划区范围

根据《河北省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要求,城市规划区为大名县县域行政管辖范围。土地面积1052.98平方公里,包含大名县管辖的6镇14乡。

第6条强制性内容

文本中“黑体字”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城市性质、规模发展目标与战略第7条城市性质

历史文化古城,三省交界商贸物流基地,以食品加工和新型材料为主导的旅游型园林城市。

第8条战略定位

邯郸市东部三省交界中等城市,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第9条人口规模

规划确定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为45万人。

第10条用地规模

规划确定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约为46.74平方公里。

第11条发展目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实力大名县;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大名县;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节能减排,建设绿色大名县。

第12条发展战略

1、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与相邻县市的经济联系,实现产业合作和功能互补,积极推进与相邻县之间的沟通服务,成为周边地区的新核心,。

2、交通拉动发展战略:利用交通优势,将工业、企业及物流商贸沿交通干线延伸,规划大名依托现有面粉加工、花生加工企业和自身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休闲食品制造的食品加工产业,形成集加工、包装、运输、交易、储存为一体的食品商贸物流基地,迅速提高大名经济实力。同时大名的交通优势将带动旅游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3、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战略:强化城市特色,建设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名城,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文化,把大名县建成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环境优美的历史名城。

4、现代城市农业发展战略:借助新兴科学技术在城市农业方面应用而迅速崛起的现代农业,规划大名依托现有农业资源,打造科研示范型城市农业、休闲观光型城市农业和生态保护型城市农业,成为大名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5、旅游服务业发展战略:结合大名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和现代城市农业,打造集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服务业,构筑“览在宋城,游在明城,玩在新城”的特色旅游体系,并以此带动大名第三产业的发展。结合大名周边市场需求和旅游资源,力争把大名打造城“短途旅游目的地”和“长途旅游驿站”。

第三章县域城乡统筹与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13条县域产业发展思路

走产业化、特色化与效益化农业发展之路;走园区化、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工业经济整体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扩大对外开放、创自主品牌;形成紧密的一、二、三产业链、提高产业间的对接度。

第14条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大名县的产业布局结构为“一核、五带、三区”。

一核:大名县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核心;

五带:沿313省道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带;沿束北线的生态农业发展带;沿常元线的重工业产业带;沿215省道的轻工业产业带;贯穿金滩、宋城、明城等众多旅游景点的三产发展带;

三区:以城区为中心的中部综合经济发展区;以北峰镇为中心的东南部特色农业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发展区;以杨桥为中心的西北部工业及商贸物流发展区。

第二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15条县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

规划至2015年,全县总人口达到90.46万人,城镇人口达到37.9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1.9%;

规划至2020年,全县总人口达到94.24万人,城镇人口达到49.5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2.6%;

规划至2030年,全县总人口达到101.49万人,城镇人口达到66.5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6%左右。

第16条镇村等级结构

规划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基层村”的五级城

镇体系等级结构。

中心城区:大名县城。

中心镇:杨桥镇、龙王庙、金滩镇和北峰镇。

一般乡镇:束馆镇、沙圪塔镇、黄金堤、万堤镇、王村镇、西付集镇、张集镇、大街镇、旧治镇、西未庄镇、铺上镇、红庙乡、营镇乡、孙甘店乡、埝头乡。

中心村:共规划24个中心村。

基层村:共规划56个基层村。

第17条城乡职能结构

城乡职能结构规划一览表

职能层次城镇名称职能类型城镇性质

中心城市大名城区综合型运河古道上的大名府城,三省交界地区商贸物流枢纽城市,以发展现代农业与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生态宜居城市。

中心镇金滩镇旅游型县域东北部次中心,以发展旅游服务和食品加工为主

龙王庙商贸型县域南部次中心,以发展运输和商贸物流为主

杨桥镇

工贸型

县域的西北部次中心,农业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发展养

殖业;工业则以农产品加工为主

北峰镇

县域东南部次中心,农业以花生油料种植为主,工业以发

展面粉加工为主

一般乡镇

万堤镇

工贸型

以发展装备制造、轻纺服装、商贸物流为主

铺上镇以发展精细化工、绿色化工为主

西未庄农业以蔬菜种植为主,同时发展养殖业

旧治镇以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商贸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

沙疙瘩以发展纺织印染、粮油加工、物流运输为主

大街镇旅游型以发展旅游服务为主的城镇

西付集镇工贸型以发展商贸物流、服装加工及工艺品为主

王村镇

农贸型

农业以水果生产为主,工业以水果加工、柳编加工为主束馆镇以发展设施农业、花生种植和发展养殖为主,

黄金堤以大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

张集镇以设施农业、花生种植、花生露加工及棉纺加工为主埝头乡以花生种植及面粉加工为主

红庙乡以大蒜种植为主

孙甘店乡以花生加工为主

营镇乡以发展养殖和大棚蔬菜种植为主

第18条城镇空间布局结构

规划县域城镇的空间结构为指状空间布局结构。

“掌心”:中心主城区,形成北至邯大高速,南至卫河,西至大广高速公路,东至106国道的城镇发展核心区。

“大拇指”:依托束北线形成的城镇发展带,贯通西付集和龙王庙两个镇。

“食指”:依托313省道形成的城镇发展带,包括龙王庙、孙甘店和北峰三个“指肚”以及南李庄花生油料市场和龙王庙蔬菜批发市场。

“中指”:依托营东线形成的城镇发展带,包括大街、红庙、金滩镇以及金滩工业园区。

“无名指”:依托215省道形成的城镇发展带,包括万堤、黄金堤以及万堤工业园区和商贸综合市场。

“小拇指”:依托常元线形成的城镇发展带,常元线为血脉,贯通起铺上、杨桥和沙疙瘩三个乡镇,铺上化工园区和沙疙瘩工业园区。

第19条分区发展指引

规划将大名县全县划分为三个经济区:以城区为中心的中部综合经济发展区、以杨桥镇为中心的西北部工业及商贸物流发展区、以北峰镇为中心的东南部特色农业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发展区。

第20条镇区建设指引

1、杨桥镇区

重点向东向南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2.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240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两轴、两区”,依托常元公路、郑南公路两条城镇发展轴线,形成北部居住生活区、南部商贸物流区。

2、沙圪塔镇区

重点向南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1.3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56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两区一带”,以大广高速界线,分为东部居住综合服务区和西部工业区;沿常元公路东段形成公共设施综合服务带。

3、龙王庙镇区

主要向东、向南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2.1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252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一轴三区”,以106国道为发展轴线,东侧为西部旧城改造区,东南部新区,东北部为综合商贸区。

4、金滩镇区

主要向东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2.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00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心、四区”,“一心”为镇区综合服务及旅游服务中心,“四区”为北部回民特色居住区,南部旧城改造区,西部新区以及东南部金滩工业园区。

5、北峰镇区

重点向南、向东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1.9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228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两轴、两区”,“两轴”是指环绕镇区的省道313以及王卞线两条对外交通联系轴线;“两区”为西部生活居住区和东部物流工业区。

6、万堤镇区

重点向南、向东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1.6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92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四轴、三组团”,“四轴”是指环绕镇区的省道215、西吴线、店万线以及后王线等对外交通联系轴线;“三组团”是指西部的居住组团、西南部的仓储物流组团和东南部的装备制造工业园组团。

7、束馆镇区

以填空补齐和旧城改造为主,改善镇区结构松散的现状并适当向北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1.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80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两轴、四区”,“两轴”是以贯穿镇区的束北线以及王卞线为发展轴;“四区”是指西北部的居住新区、东北部的综合服务区、西南部的旧城居住区以及东南部工业区。

8、西未庄镇区

镇区搬迁至大广高速以南的未村。2030年规划人口1.3万人,城镇建设用地

控制在156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心、两区”,“一心”指镇区的综合服务中心;“两区”指西部旧村改造区和和东部新区。

9、旧治镇区

以填空补齐和旧城改造为主,改善镇区结构松散的现状并适当向北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1.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80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心、三片区”,“一心”为镇内综合服务中心;“三片区”为镇区主要道路分割而成的西北部居住片区、东南部居住片区以及东北部的商贸片区。

10、王村镇区

主要向东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1.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80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带、两片”,“一带”为依托后王线形成的商业景观带;“两片”为东部居住片区和西部服务片区。

11、大街镇区

镇区搬迁至邯大高速以北张谷村南部。2030年规划人口达到1.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68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一轴、两片”,“一轴”为依托邢九公路形成的发展轴;“两片”为东部综合商贸区、西部居住区。

12、黄金堤镇区

主要向东、向南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1.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68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一核、三轴”,“一核”黄金堤镇综合服务中心;“三轴”环绕镇区而过的西吴线、215省道等三条对外交通干道形成的发展轴。

13、张集镇区

主要向西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1.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80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带、两区”,“一带”为依托从镇内北侧而过的从峰线形成的城镇商贸发展带;“两区”为主要道路分割形成的西部居住新区和东部旧城改造区。

14、西付集镇

主要向东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1.4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68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两轴、两片”,“两轴”为束北线和金韩线形成的发展轴,“两片”为东部居住片区和西部服务片区。

15、铺上镇区

主要向东、向南发展。2030年规划人口达到1.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80公顷。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带、两组团”,“一带”为依托常元线形成的商贸发展带;“两组团”为北部居住组团、南部化工园区组团。

第21条 城乡建设用地

规划2030年大名县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为169.46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3.87平方米,建设用地46.74平方公里;建制镇镇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总建设用地25.92平方公里;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总建设用地41.88平方公里;工业聚集区建设用地27.3平方公里。

第22条 城乡用地结构

2030年大名县城乡用地汇总表 用地代码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公顷) 占城乡用地比例(% ) H

建设用地

16946 16.09 其中

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

14184 13.47 区域交通设施用地

1843 1.75 区域公用设施用地 538 0.51 特殊用地

30 0.03 采矿用地

235 0.22 其他建设用地

116 0.11 E

非建设用地

88393 83.91 其中 水域

1264 1.20 农林用地

87099 82.68 其他非建设用地

30 0.03 合计 城乡用地 150339 100

第三节县域交通规划

第23条规划目标

规划期末形成“一铁、两高、六横、五纵”的交通网络,构建集高速公路、铁路、国省干线、县乡地方道路“四位一体”的现代化交通新格局,形成一小时交通圈,中心城区到乡实现二级化,乡到村实现三级化,达到干支相接、城乡相连、村户便捷。

第24条高速系统规划

规划期内完成邯大高速公路大名境内路段建设。

第25条公路系统规划

规划期内以提高技术等级和通行能力为主,完善公路网布局,形成与高速公路互补、为农村公路作支撑的干线路网。重点完成4条高速连接线建设,改建升级3条国省道,升级改造2条县乡道、新改建9条乡级道路。

第四节县域基础设施统筹规划

第26条供水工程规划

1、水量预测

2015年2030年

最大日人均大生活用水指标(升/人·日)

县城150 180 中心镇100 120~150 一般镇70-80 100~140 乡政府驻地40-50 60~70

2、乡镇供水站规划

序号工程项目供水人口(万人)供水规模(立方米/日)

1 王村集中供水站 2.0 2740

2 西马寨供水站 1.8 2491

3 沙圪塔供水站 1.9 2616

4 齐庄供水站 3.3 4609

5 铺上供水站 2.1 2990

6 黄金堤供水站 1.

7 2367

7 田水坑供水站 2.0 2865

8 冯庄供水站 2.3 3239

9 徐杨庄供水站 2.8 3862

10 北门口供水站 2.8 3862

11 未城供水站 2.1 2990

12 逯堤供水站 3.0 4235

13 大街供水站 2.4 3363

14 金滩镇供水站 4.6 6477

15 龙王庙供水站 4.4 6104

16 张集供水站 3.1 4360

17 孙甘店供水站 4.6 6477

18 封固供水站 4.1 5730

19 北峰供水站 2.9 4111

20 冯村供水站 1.7 2367

21 杏村供水站0.9 1246

合计56.5 79100 第27条排水规划

1、排水体制

排水体制:规划中心城区、城镇及工业聚集区排水体制采用分流制,一般集镇及农村可视情况采用分流制或截流式合流制。

2、污水处理厂规划

规划中心城区、金滩、铺上、万堤、沙圪塔工业园区与所在镇区集中建设污水处理厂,共计5座污水处理厂,其他乡镇所在地建设污水处理站,共计15座污水处理站。

3、雨水规划

县域内各乡镇雨水排除应充分利用现有排水设施,就近分散排入沟渠,减小管沟长度和埋深,建议保留村镇周围的坑塘,调蓄城镇雨水。城区管沟采用管道、砖砌拱沟相结合的形式。城区以外乡镇可采用盖板沟、砖砌拱沟相结合的形式。

规划重现期P中心城区1年,各乡镇采用0.5年,径流系数应视实际地面情况确定,城镇除河流绿地以外的建设区采用0.5。

城镇雨水出路为县域排水除涝渠道,雨水工程建设应结合渠道建设,并充分

利用镇、村周边坑塘调蓄。

第28条供电规划

规划到2030年县域供电量为20亿千瓦时。

加快供电线路及变电设施的建设,保证供电安全,满足社会城乡用电需求。完善大名220KV及各等级变电站的双电源、双回路建设,考虑在用电比较集中的区域,新建110KV变电站,新建城西(中心城区)、埝头、红庙3座110KV变电站。2030年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35KV或35KV以上变电站。

第29条电信规划

2015年规划电话普及率达到75%,电话终端数量达到19.2万部;宽带百户普及率达到40%,宽带用户达到10.26万户。近期建设的中心村每村建设1处电信服务点。2020年规划电话普及率达到90%,电话终端数量达到27万部;宽带百户普及率达到70%,宽带用户达到19万户。2030年规划电话普及率达到100%,电话终端数量达到32万部;宽带百户普及率达到80%,宽带用户达到25万户。中心城区设电信局,乡镇和中心村设置电信服务点。互联网逐步实现光纤入户要求。逐步推进“三网”融合,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第30条邮政规划

规划大名县邮政局为全县邮政业务枢纽,规划中心镇设邮政支局,其它乡镇政府所在地设邮政支局或邮政所。

第31条有线电视工程

1、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暨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实现有线数字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50%以上,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全县20个乡镇全部村庄通广播电视。

2、加大城区有线管理力度,实现光缆与电缆的混和网,同时推进农村有线工程建设,提高有线电视普及率,至2015年有线数字电视普及率达60%,至2020年有线数字电视普及率达80%,至2030年有线数字电视普及率达100%。

第32条燃气工程

1、规划2015年中心城区管道天然气使用率为30%,主要位于中心城区东部、南部,2020年中心城区管道天然气使用率为60%,2030年中心城区管道天然气使用率为90%。

2、其他乡镇:2020年主要以瓶装液化石油气为气源,2030年乡镇所在地管道天然气使用率达到50%。

3、农村:采用液化石油气、沼气作为气源。大力推进农村生物质清洁利用。

第33条供热规划

2015年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0%;2020年中心城区供热普及率达到70%;2030年中心城区供热普及率达到90%,其他建制镇2030年全部实现集中供热。

中心城区北部和西部建设2座大型区域集中供热锅炉房。

其他各中心镇和一般镇采用集中锅炉房作为集中供热热源。

村镇尽量采用新能源,有条件的地方尽量采用地源热泵、生物质能等作为供热热源。有条件的镇村,可利用企业余热作为供热热源。

第五节县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第34条教育设施

到2030年,大名县共设置高级中学6所,初级中学34所,小学97所,职教中心和特校各一所。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100%。

第35条医疗卫生设施

规划形成“县级医疗中心(县医院)--社区卫生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四级医疗保健网络,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如下:综合医院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所、乡镇卫生院19所、村卫生室81所。

第36条文化体育设施

到2030年,规划建设1座新城区文化产业园,1座大名县影剧院建设工程,1

座博物馆建设工程,1座图书大厦。19个乡镇文化站。

第37条社会保障设施

规划中心城区配备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护理院、康复活动中心及儿童福利中心以及一定量的老年公寓。建制镇应安排老年公寓,并配备一个敬老院;中心村应设置老年活动室;基层村设置老年服务设施。规划在每个乡镇建设生态公墓,也可几个村合设一处生态公墓。

第六节县域综合防灾规划

第38条消防规划

1、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和“科学合理、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的原则,优化处理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与消防安全保障体系的相互关系。达到“优化城乡消防安全布局,构建消防站布点合理、消防基础设施完善、消防技术装备精良、消防信息化先进、消防人文环境和谐、灭火救援组织健全的消防安全保障体系”的消防总体规划目标。

2、消防安全布局:城乡空间总体布局中,必须将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工厂、仓库设在城市边缘的独立安全地区,并与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保持规定的防火安全距离。易燃易爆工业企业生产区,应尽量布置在城市和居住区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向。应确定中心城区消防重点区段。位于旧城区严重影响城市消防安全的工厂、仓库,必须纳入改造规划,采取限期迁移或改变生产使用性质等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

3、消防站:保留中心城区1座一级普通消防站,中心城区新建6座一级普通消防站,其中1座为特勤消防站兼指挥中心,杨桥镇、龙王庙、金滩镇、北峰镇各设1座一级普通消防站。一级普通消防站每座占地0.7公顷,特勤消防站每座占地1公顷。

4、消防供水:市政消防给水管网应布置成环状管网。市政消火栓,应沿道路两旁设置,间距不应超过120米。

5、消防通信:城市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应包括火灾报警、火警受理、火场指挥、

消防信息综合管理和训练模拟等子系统。城市消防通信系统规划和建设应符合《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GB 50313-2000)的有关规定。

6、消防车通道:消防车通道应建设成环状,居住区和企业、事业单位内部道路应考虑满足消防车通行的要求,消防车通道的回车场地面积不应小于12 米×12米;高层民用建筑消防车回车场地面积不宜小于15米×15米,供大型消防车使用的回车场地面积不宜小于18米×18米。消防车通道下的管道和暗沟等,应能承受大型消防车辆的荷载,具体荷载指标满足能承受规划区域内配置的最大型消防车辆的重量。

街区内供消防车通行的道路中心线间距不宜超过160米。当建筑物的沿街部分长度超过150米或总长度超过220米时,宜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通道。

7、消防装备规划:消防装备的配备应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规定的标准,与消防站建设同步进行,配足配齐消防站的车辆装备和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

第39条防洪规划

大名县城区位于泛区的南边缘,结合漳河防洪标准30年一遇、卫河流域防洪标准50年一遇、泛区启用几率30年一遇,县城及大中型工矿企业防洪标准定为50年一遇,中心镇区、一般乡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规划大名县城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50-100年一遇洪水有出路,超标洪水不进入县城。中心城防洪工程与治涝工程应统一规划,同步建设,与市政建设、城市美化、环境建设相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防洪治涝规划与河道整治、河道清障规划相结合。引河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涉及到县城的河段统一

按50年一遇进行设防。

工矿企业等级和防洪标准

等级工矿企业规模防洪标准〔重现期(年)〕Ⅰ特大型200~100

Ⅱ大型100~50

Ⅲ中型50~20

Ⅳ小型20~10

第40条防震规划

1、编制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加强地震台网监测系统建设,提高地震监测能力;规划开发地区应进行地震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安全性评价及地震小区划工作。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根据1990河北地区《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划分大名县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烈度设防区。

2、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依据地震安全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需做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项目,各有关部门应在项目立项、选址、规划的环节严格把关。

3、生命线系统抗震规划

供水、供电、通讯、交通、医疗、粮食、消防等生命线系统,作为城市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八度(或以上)设防,重点投入。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实施抗震设防。

4、避震疏散规划

1)避震疏散场地:城镇人均避震疏散面积应不少于1.5平方米。疏散场地距离居住区一般控制在1.5公里范围内,场地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规划利用城市绿地、公园、广场、学校操场、体育运动场、空地、地下人防通道等作为城市避震疏散场地,避震疏散场地应就近就地、有对外通道,具有自来水或自备水源。规划避震场所应加强管理,地震时能立即投入使用。避震疏散场地对外交通必须顺畅,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完备。疏散场地必须远离高大建、构筑物及高压供电线路,远离易发生地震次生灾害的设施。

2)疏散救援通道:人员疏散和物资运输,以城市主要交通干道作为主要疏散救援通道,次要交通干道为次要疏散救援通道。各级疏散通道须设醒目指示标志。

5、次生灾害防御

1)对发生次生灾害的单位的要求:一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另一方面逐

步对已有工程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进行必要的抗震加固,新建、扩建、改建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按照评价报告结果进行设计和施工。

2)应将存放易燃易爆物品的库(场)迁至城区外。存有易燃易爆物品的单位,要采取严格的防震措施,加强管理,确保安全。医院、防疫站等存放致病菌的单位,要妥善管理,地震时确实保证不得溢散。

3)各危险品储存单位必须制订应急措施,成立次生灾害抢险队,配备消防器械,加强专业训练,提高自救能力。

第41条人防工程

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建设方针,全面提高城市整体防护能力,坚持统一规划、分片实施、远近结合、注重效益的原则,充分发挥人民防空的战备、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1、认真贯彻执行《人民防空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按照省定人防重点城市,结合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水平做好人民防空规划。

2、建立布局合理的防护工程体系。人防工程建设应与城市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新建民用建筑必须按规定修建防空地下室,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必须兼顾战时防空要求,人防工程建设要考虑平时使用和灾时避难需要。

3、建立灵敏可靠的通信警报系统。按照“多种手段、反应快速、抗毁力强、覆盖面大”的要求,形成覆盖城市建成区的防空警报体系,音响覆盖率达到100%。防空警报应按照附建与单建结合的原则进行建设。

4、建立保障有力的人口疏散体系。城镇人防疏散干道应结合城镇干道交通网络和城镇功能进行确定,人防疏散次干道应结合商贸中心、居住密集区等进行设置,并连接各组团、单位人防工程,形成人民防空体系。

5、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应与城市平时防灾和战时防护的需要相结合。大型地下建筑的规划、布局应符合城市总体防护要求。做到平战结合,并制定平战结合转换方案,使人防工程在规定转换时限内能达到战时使用要求。

第七节县域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第42条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环境污染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工业企业全面实现达标排放,城市生活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城乡总体环境质量优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

2、分阶段目标

到201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达到国家、河北省、邯郸市要求,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常规因子环境质量得到基本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恢复,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农村环境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城市环境基础建设基本完善,环境保护执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到2020年,全县的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城镇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到2030年,基本建成生态效益型经济体系,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发展繁荣的生态文化,达到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标准要求。

第43条资源开发方式

1、土地资源

增加对耕地的投入,以精耕细作代替原来的粗放式耕作,增加农业耕作的科技化含量,提高单产。利用公共交通线、河流等构建生态防护带,确保中心城市和其它建成区的生态安全。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提倡紧凑型城市发展方式,减少经济开发过程中对耕地的占用,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挖掘未利用地的潜力。

2、水资源

减少大水漫灌农地的浇灌方式,发展节水型精细农业。建立中水利用机制,加强生活用水二次利用,减少污水排放;增强人民的节水意识,提倡全民节水。建设节水型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地貌地形进行雨水的蓄水工程,节约地下水资源。

3、能源

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加快工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减少重工业的能耗。在全社会提倡生态消费。

第八节县域文物保护规划与旅游发展规划第44条历史文化保护目标

近期目标:以保护为主,保护和抢救面临破坏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搬迁不合理占用文物古迹的机关和单位。完善古城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文物保护总目标的实施奠定基础。

远期目标: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利用。历史街区环境得到有效地保护和整治。历史文物格局和风貌得到保护。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45条历史文化保护原则

1、坚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强化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的重要价值,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2、坚持“原真性保护”的原则。

3、坚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

4、坚持“可读性”原则。凡是历史文化遗物,都会留下沧桑岁月的印痕。我们可从这些痕迹上读取“历史事件”和逐步演化的过程。

5、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强化文化职能,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增强发展活力,促进文化复兴,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坚持保护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与创新,使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合理利用、永续利用。

第46条文物保护规划

大名县境内文物古迹颇多,共有文物保护单位6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

信息管理专业认识

信息需求产生与满足过程的分析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其研究范畴逐步扩大,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信息化社会里,信息及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日益成为科技、经济、教育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信息管理专业是隶属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专业,是综合运用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方法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信息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满足社会信息化和发展的要求,加强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信息只有通过人类的使用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因此怎样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成为信息管理专业研究的关键,同样,加强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也成为了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为了了解更多关于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知识,我产生了对信息的一些需求,比如: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我国信息管理发展的状况和同学对信息管理专业的看法和期望等。 为了解决这些困扰我的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和上网查询对信息管理专业的现状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发现信息管理专业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基础建设力量较为薄弱;二、过度强调理论知识;三、研究工作人员的机构和地区的分布极度不平衡;四、课程设置体系不够规范。由于经济、管理是两大类学科,涉及面广,专业知识十分丰富,各专业之间的课程差异大,如何平衡各专业课程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的比重,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五、研究目标以及方向不够明确,学生对该专业的性质、理论体系认识不够清晰;六、绝大部分是对本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研究,对国外研究很少。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更加关注。我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信管专业的学生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培养目标的方向性,专业设置的合理性,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性三个关键问题,应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行业技术型管理人才为主。 为了使我对培养计划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我上网阅读一些著名教授的文献,我发现这些专业文献里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对很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信管专业的培养从实践教学中的活动形式出发,可以建立与时俱进的科研组,提高师资水平;二、完备计算机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三、丰富课堂教学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一、什么是城市总体规划 (一)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二)城市总体规划如何制定 城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城市规划,直辖市的城市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在报请审批之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根据实际需要,在编制总体规划前可以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三)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和范围 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总体规划中包含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作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期限一般为五年。 城市规划区范围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四)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 二、重庆历次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一)陪都十年计划 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在1946年4月,完成了现代重庆的第一个城市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提出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发展卫星城镇的设想,在渝中半岛以外规划了弹子石、沙坪坝、铜元局等12个卫星市,香国寺、杨家坪、新桥等18个卫星镇和五里店、歇台子、九龙坡等12个预备卫星市镇。 (二)重庆城市初步规划 重庆于1960年编制完成了解放后的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重庆城市初步规划》。城市用地继续“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布局原则,强调将工业在更大范围内分散,规划了市中区、大杨区、大渡口区、沙磁区、中梁山区、江北工业区、弹子石工业区、南坪工业区、李家沱—道角工业区等9个片区,在外围规划了北碚、歇马、西彭和南桐4个卫星城。

(完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目录 绪论 (2)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2) 1.1地理环境 (2) 1.2自然资源 (2) 1.3社会与经济 (3) 第2章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进程 (3) 2.1 总体规划的历史进程 (3) 2.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发展趋势 (5) 第3章大同市发展目标、策略与规模 (5) 3.1 城市发展目标 (5) 3.2 城市发展策略 (6) 3.3 城市发展规模 (6) 第4章城市的空间布局 (7) 4.1 城市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 (7) 4.2 大同市空间布局的主要特色分析——双城双轴模式 (7) 第5章大同市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10) 5.1大同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 5.2就大同市城市建设工作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 (11) 第6章总结 (11) 参考文献 (12)

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分析 绪论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 大同作为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大古都之一,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为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从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来探究大同市其中的奥义。 第1章大同市基本情况简介 1.1地理环境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北以外长城为界,全境总面积14176平方千米,市区面积2080平方千米,建成区108平方千米(2010年)。大同地理环境处于南下阴山、东来燕山、北上吕梁山、太行山北方四大山脉的交叉通道,是大雁为首的中部鸟类南迁通道。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气候干寒多风,温差较大。 1.2自然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十分贫乏,人均水资源量少。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 矿产资源。大同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大同煤质量好、热能高,灰分和硫分低,是适宜发电供热的优质动力煤和化工原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大同市

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 报告

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验(实习)报告 实验(实习)名称 MIS基础实验日期 2014.3.21 得分指导教师系经济管理专业物流管理年级一班次 1 姓名徐建华学号 20121347048 实验一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 一、实验目的 (1)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 (2)初步认识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3)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功能。 (4)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给组织和个人带来的影响。 二、实验环境 1、实验设备 服务器、交换机和PC机组成NT网络。 2、软件环境 (1) 服务器采用Microsoft 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 (2) 学生客户端采用Windows XP系统、IE6.0以上浏览器。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案例一: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HIS)是一门容医学、信息、管理、计算机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边缘科学,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HIS是现代化医院运营的必要技术支撑和基础设施,实现HIS的目的就是为了以更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手段来加强医院的管理,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改进医疗质量,从而树立现代医院的新形象,这也是未来医院发展的必然方向。系统设计概述:

该系统的实施将在整个医院建设企业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在其基础上构建企业级的应用系统,实现整个医院的人、财、物等各种信息的顺畅流通和高度共享,为全院的管理水平现代化和领导决策的准确化打下坚实的基础。该系统具有成熟、稳定、可靠、适用期长、扩充性好等特点,可以根据各医院各自的特点度身制作。该系统已成功地运行在普兰店市第一人民医院、庄河市第一人民医院、大连市中山医院、盖州市中心医院、蓬莱市人民医院、丹东市中医院、抚顺市中医院、铁岭中医院、铁岭县医院、黑龙江省呼兰县中医院、大连大学附属医院、瓦房店第一人民医院等一系列三甲、三乙、二甲等医院,为各医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时也受到客户的广泛好评。 应用软件功能 (1)、医院各职能部门微机配备表 (2)、医院管理子系统功能视图 操作步骤及运行环境 医院管理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因此,在设计方案中,大连汇源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考虑到管理面广、部门多、信息交换要求及时等特点,同时兼顾医院的实际情况,网络采用国际标准的星型的网络拓扑结构,其具有扩充灵活、维护方便、运行稳定、互连性好、性能价格比合理等特点,是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的最优、也最经济的方案。 1. 综合布线 缆线是计算机网络的生命线,是传送信息的动脉,线路如因质量问题而造成损坏,将会使网络全部瘫痪,而停止工作。因此,我们在设计中采用楼宇自动化的综合布线方案,严格按照综合布线的技术要求,以此提高线路的质量和稳定性。 2. 网络设备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分析

城市总体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是集经济、社会等各项活动为一体的空间有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城市规划着重于平衡和协调城市整体与全局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是对其城市在一定时期内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城市总体规划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是推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组成部分。 城市总体规划要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和组织城市各建设项目,采取适当的城市布局结构并落实到土地上,妥善安排城市中心区和周边环境的关系,使城市建设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等相协调,取得一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并注意到城市景观的分布布局走势,体现出城市的特点与特色,这样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才是完美的。 (一)合肥总体规划分析 合肥居皖之中,晋江带淮,坐落在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北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合肥经过50年的发展,现在有瑶海、庐阳、蜀山和包河四区以及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合肥周边的城镇发展战略是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和县乡经济发展,推动小城镇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同合肥市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适应的城镇体系,形成以

合肥市城镇体系,促进市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主城区为中心,店埠等为次中心,主要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轴线,具有放射状、开放型的市域。 城市形态 合肥市城市主要向西南方向发 展,适当向东发展,控制向北发 展,要坚持“多中心、组团式”的 规划布局形态,合理控制老城区的 环境容量,逐步有序的开发新城 区。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 北、西南三个方向发展,三翼之间 形成大片绿色空间,将巢湖新鲜湿润的空气引入城市中心,并经过构筑城市外围大绿环,可降低市区的热岛效应,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结构因城市形态而确定为:一个市级中心和四个市级副中心的多元结构。市级中心位于老城区,为全市的行政文化商业中心。市级副中心多为分区内的行政、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合肥市的规划将城市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南区和新城区,老城区位于环城河内侧,规划将老城区内过密的居住人口逐步向外扩散,老城区将加强市政设施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增加绿地、广场等开放空间,确保景观优美和环境质量,随着市政、文化职能的迁出,老城区将逐步转变为全市的商贸、金融中心。

实验一 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

实验一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 1.实验学时:4学时 2.实验目的 ①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 ②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给组织和个人带来的影响。 3.实验内容 (a)上网查询管理信息系统相关著作和教材,了解其主要内容,列出三本教材的作者、出版社和目录,并写出自己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学习内容应该包括那些主要内容。 (b) 通过网络搜索和社会调查等手段,寻找信息系统。例如: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使用的教务管理系统,学生使用的成绩查询系统、学生选课系统,图书馆使用的图书管理系统,宾馆使用的客房管理系统等。详细了解这些信息系统实现了哪里功能。具体描述实现每个功能的操作步骤。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了解这些信息系统给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什么影响,分析这些系统是否还有不完善之处,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4.管理信息系统举例 ①高等信息系统举例 高等院校教务管理系统涉及教务管理各环节,是一个面向学校各部门以及各层次用户的多模块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可以促进学校教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减员增效,为保障学分制的顺利实行提供有力的支持,是高等院校教务管理工作平台。 (a) 系统功能。 a) 综合教务管理:包含基本信息管理、注册管理、收费、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成绩管理、毕业管理等子系统。 b) 排课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和本学校的教室资源,制定每学期的课程、教室、时间的计划。 c) 选课管理:支持学生的选课功能,根据学生的培养计划来预制选课时学生的选课信息及课程的选课情况。每学期,根据教学计划和排课系统,由学生在网上制定个人的学期计划。选课分为三个阶段——预选、正选、退课选,以最大程度地解决教学资源有限的问题。 d) 教材管理:包括教材信息、教材征订、库房管理、统计报表等几个功能模块。系统采用C/S和B/S结合的架构。 e) 教学质量评价:以网上填写评价问卷的方式完成学生评教、专家评教和教师互评,可以动态形成评价系和问卷。 f) 师资管理:师资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编码维护、师资查询、教师统计等。 ②图书管理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报告答案要点

实验

3、分组讨论并确定小组管理信息系统的题目,并给出题目的具体功能和要求。心得体 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你在上机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你是怎么克服的?你的收获有哪些?你有什么没有解决的问题等) 实验

书E 选脚 ■1. 订盼蔚豆 建立学生表 则剩余不够的部分还须向其他书商订购,同时 在订购信息中添加该教材在另一个书商中订购的信息。 1、请画出上述内容的 E-R 图。 2、把E-R 图转换成合理的关系模式: 学 生(学号,姓名,性别,院系,年龄) 教 材(书号,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 书商(商号,电话,联系人,商名) 山膿E 軀 nanie = ^Buy_Booksdb , j filename - J E: \Buy_Bcoksdb* mdf', size = 5j maxsize - 20, f llegrovrth = 1 ) log on ( rtajne-' Buy^Bookslog 1、 f ilenajue~, E:\Buy_Bcakslog. ldf'. size=2_, maxsize! 8, fllegrawth-1 ] Go 口. ■号, 3、在SQL Serve r (或Access )中建立数据库和表(截图) 建立数据库: create database Buy Books on primary 主键为学号 主编) 主键为书号 主键为商号 ' —i r - ! 見意「腿 性别 商号 1 ---------- 戟条人

CREATE TABLE St udent ( Sno char 9- primary key. Sname char (20 i unique, Ssex char (2), Sage smallint. Sdept char (2Q 1 ) f -f 建立教材表 CREATE TABLE Books ( Eno char 9) primary key Btitle char (40), Bauthor char ^20), Bpress char 40 Bdate datetime ): 建立书商表 -CREATE TABLE SSellcr BSno char 9[ priinaty key, BSnane char 201 . Tel char 30;. Person char (201 feedback char '40 1 鼻 /*书号* /車书名*/ 八作者于/ /廉也版社康/ " 由版日期柑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2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年11月2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及依据)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的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编制,以及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的各类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 在本市城市、镇规划区外国有土地上实施建设的,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 临时建设、城镇房屋解危等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按照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在本市制定城市规划和实施规划管理应当采用重庆市平面坐标系统和国家高程基准,并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1 ―

第二章建设用地 第四条(用地分类)本市城市建设用地的分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执行,其详细规划编制应当符合本规定主城区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一)和远郊区县(自治县)容积率、建筑密度控制指标表(附表二)的规定。 第五条(用地功能混合)鼓励居住用地(R)和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功能混合布局。用地性质编号排在首位的为主要用地性质,其后的为次要用地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建设地块中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的,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非居住用地不得用作住宅功能; (二)居住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其他性质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70%; (三)商业服务业设施(B)等为主要用地性质与居住混合布局的用地,居住计容建筑面积不得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40%。 第六条(零星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应当符合集约利用、整体实施的原则。零星用地应当与周边用地整合使用。不具备整合条件的零星用地,禁止实施经营性居住、公建项目,可以实施解危改造、市政基础设施项目,鼓励实施绿地、广场等公益性建设项目。实施其他建设项目的,应当先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依据―2 ―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

四川省攀枝花市旅游总体提升策划2008年,在四川省打造攀西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战略下,攀枝花市委、市政府提出“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本策划在“倾力打造中国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战略指导下,着重盘点攀枝花旅游资源,盘活存量资产,聚合内聚能量,努力“迎合――激发――引导”市场需求,构建攀枝花的阳光旅游吸引物体系,以及相关的产业配套支撑;根据攀枝花的品牌诉求,针对不同市场层面,设计攀枝花的旅游形象体系,多维度地营销攀枝花;高标准地设计攀枝花的旅游管治和服务体系,使品味旅游和品质服务达到最佳的结合。 一、战略统筹 (一)战略思路 “阳光与生态”是资源特点,并不是旅游产品。 目前全国主打阳光特质目的地有海口、日照、西昌、攀枝花,国际上较为著名的有加拿大的埃德蒙顿、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布里斯班,其中除埃德蒙顿、攀枝花、西昌外,其他均是滨海城市,阳光与沙滩、海水结合形成滨海度假类产品,埃德蒙顿的阳光旅游依托其区域中心城市的其他条件,并非核心吸引物,西昌目前在和攀枝花同在阳光的照耀下,攀枝花该何去何从?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我们回首攀枝花旅游发展历程,可以隐约看到一根主线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出来,这就是基于阳光生态下的健康生

活。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农作物茁壮成长,结出健康的果实; 因为有了阳光,这里成为国家级体育运动基地,锻炼健康的体魄; 因为有了阳光,成都的老人们来这里健康过冬; …… 健康,这个比阳光更稀缺的资源才是攀枝花旅游最宝贵的财富。 至此,攀枝花的阳光终于有了落脚点,从产品化的视角去审视健康主题,有着丰富而巨大的想象空间。 (二)战略定位 综合以上分析,对应潜在市场需求与战略导向,将攀枝花现有“中国阳光生态度假旅游区”的概念性定位解读为: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三)战略路径 通过综合的比选分析,确定攀枝花旅游在未来的3-5年时间内,明确围绕打造“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观光旅游为辅;以冬季旅游为突破,兼顾其他季节;面向全国塑造品牌,立足周边重点营销”的战略发展路径。 (四)战略目标 终极目标: 中国阳光健康度假旅游目的地 近期目标: 中国冬季旅游著名品牌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分 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评价摘要:本文以丽江市城市规划为例,分析评价了丽江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所使用的规划设计,对其中有特点的规划设计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意见。 关键词:丽江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 一、引言 丽江市总体规划从分析丽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机遇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入手,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优化丽江城市性质定位,科学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突出古城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内容,调整优化现有城市用地与空间布局,强化对城市交通问题的研究与现代交通系统的构建,重视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展现,强调重大基础设施的支撑与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有效配置,确保城市的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全面发展,立足丽江、着眼云南、面向全国,不断开创丽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文献综述 丽江古城坐落在北半球雪山群中距赤道最近的雪山玉龙雪山脚下,东北靠象山、金虹山,西北卧于狮子山的怀抱,东南与开阔的坪坝自然相连,既避开了西北寒风,又朝向东南光源。从城市布局看,丽江古城有别于中国任何一座古城,与其他古城讲究中轴对称不同,丽江古城的街道没有中轴,不规则,更不对称,且无城墙。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在这个露天集市周围,道路向四面八方放射出去,构成了古老的街巷网络。街道大多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

境相得益彰[11]。 丽江市城市设计以强化和保留地域特征为首要目标,构建能突显古城文化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对道路系统、水景绿化等进行改造和规划,以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保留丽江城市的地域特征,李晖等基于地域特征对城市设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索[2] 。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意思是天、地、人三者互相感应,融为一体。周俭等认为反映这一思想的古代“风水”理论,讲究“取势、纳气”,是对自然界的山、川、路、岗等和建筑、村落、城市的关系的考察,以及对其所包含的潜在能量的利用这同现代的城市理论强调城市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与融合不谋而合。丽江组团式发展的格局,使城市周边的大部分田园村落得以保存,并将其巧妙地组织到城市内部来,成为丽江城市景观系统和公共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4]。 在城市的规划之中,城市的规划以及建筑的建设都要与当地的特色充分的结合在一起 ,杨重顺等以丽江古城的建设与规划为例,分析了丽江古镇内的建筑规划 ,并为其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 伴随国内城市化与区域统筹管理的进程,当前土地集约化与城市建设间的矛盾日渐凸显,龙梅指出亟待采用现代空间规划理论来统筹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构建协调共享、综合互补的土地利用模式[17]。考虑到丽江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同在一个丽江坝范围内,本着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规划增加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容,规划范围为丽江坝区约万平方公里,规划涉及丽江城区和玉龙县城城市空间的协调发展、道路交通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的空间管制等内容。 杨丽辉等提出依据城市地域特征及总体发展规划要求,明确丽江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的目标与定位,协调好慢行交通与城市生态、历史、文化、旅游的关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攀枝花市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调整商业结构,优化市场布局,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生活和生产需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特编制此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1、《商务部、建设部关于做好地级市商业网点规划的通知》(商建发〔2004〕18号); 2、《商务部关于印发〈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编制规范〉的通知》(商建发〔2004〕180号); 3、《商务部、财政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制定和实施工作的通知》(商建发[2005]378号) 4、《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四川省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川办函[2005]176号); 5、《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五”及2010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川办发[2003]15号) ; 6、《攀枝花市十一五发展规划》; 7、《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8、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 第三条规划的区域、范围。 规划的区域为攀枝花市中心城区,包括格里坪、河门口(清香坪)、陶家渡、弄弄坪、瓜子坪、炳草岗、金江及渡仁片区。 规划的范围是大型零售商店、批发市场、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在空间上,重点规划城市商业中心、区域商业中心、社区商业中心和专业特色商业街。 第四条规划期限。近期为2007年-2010年,远期为2011-2020年。 第二章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五条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打造中国钒钛之都,建设特色经济强市”的战略目标和“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重点,不断改善城市商业服务功能,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加强对商业领域投资的引导,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品味,扩大我市商业在川

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分析报告一

信息管理系统实验报告一

————————————————————————————————作者:————————————————————————————————日期: 2

一、实验目的 1.初步认识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对管理信息系统的感性认识。 2.认识管理信息系统给组织和个人带来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及软件环境 (一)实验设备 服务器、交换机和PC机组成NT网络。 (二)软件环境 1.服务器采用Microsoft Windows 2003 Server 操作系统; 2.学生客户端采用Windows XP系统、IE6.0以上浏览器。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 1.通过网络搜索和社会调查等手段,寻找社会中使用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系统。例如:学校使用的教学、行政管理系统,图书馆使用的图书管理系统,宾馆使用的客房管理系统等。 2.详细了解这些信息系统实现了哪些功能。 3.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了解这些信息系统给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什么影响,分析这些系统是否还有不完善之处,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以改进。 四、实验要求 1.每位学生列出五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案例。 2.对每个案例做简单的说明,内容包括:系统名称、功能简介、操作步骤,运行环境,系统使用对业务工作产生的影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便利。 3.在实验报告的最后写明实验体会和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五、实验结果 1.系统名称:主管信息系统 功能简介:帮助企业高层领导规划,控制企业的运作,获得整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以辅助他们决策 步骤:由雷达图中可同时掌握多个关键指标(KPI)的状况,可针对异常的指标,在图上点选向下展开(Drill-Down),运用分析模块工具来作分析,让主管很容易的就可掌握企业概况及问题所在,辅助主管作决策。 运行环境: 1.Web-based :透过Web,由浏览器就可连上系统,不用在客户端另外安装软件,使主管可轻易在企业里部署决策。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解读

《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9年9月25日经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现就条例相关规定作如下解读: 一、《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出台背景 城乡规划是各级政府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保护生态和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社会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公共政策属性。温家宝总理指出,城乡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为了加强和规范城镇和乡村规划工作,我市先后出台了《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对推动城乡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两个地方性法规制定时间较早,诸多内容已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的需要。 2008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强调了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和村庄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在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作了很多新规定,亟需通过地方性法规予以落实,同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的一些授权性和原则性规定进行细化。 此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加快建设“五个重庆”,对新时期城乡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直辖以来,我市根据特殊市情实施的城乡总体规划的制定、

建设领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一系列实践经验,也迫切需要在地方性法规中作进一步规范。 重庆市规划局作为《重庆市城乡规划条例》的起草部门,从2005年开始进行相关调研工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经全国人大批准公布后,于2008年6月起草完成了《条例》(送审稿)并上报市人民政府,在市政府法制办主持下,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论证、修改,《条例》于2009年5月4日经市人民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决定送市人大常委会审议。2009年5月、7月,市三届人大常委会分别对草案进行了二次审议。2009年9月进行了第三次审议,并于9月25日审议通过。 二、《条例》的主要内容 《条例》包括总则、城乡规划的制定与修改、城乡规划的实施、建设项目的规划管理、监督检查、法律责任和附则共七章八十一条。 (一)第一章总则 1、紧扣城乡规划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的本质,突出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先规划后建设等原则,凸显城乡规划的综合性。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创新城乡规划体系,以城乡总体规划统揽全局,各层次、各类别规划层层落实、逐步深化。明确了在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纳入规划管理。实现宏观把握、中观控制、微观管理。涉及条款:第一条为了科学制定城乡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文本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昭通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科学合理进行城市建设,促进城乡统筹,编制《昭通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指导思想 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的方针,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充分发挥规划的调控作用。 充分利用昭通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基础、区位优势和风景旅游优势,预见到将来的发展可能,从区域发展战略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城市特色,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从昭通城市历史特色、山水特色出发,弘扬民族特色、发挥资源优势,加强整体设计,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品质。 立足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树立超前规划意识,同时又要强调近期城市建设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认真研究城市建设的时序,着重近期、远期结合,合理控制城市用地规模,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为城市的远景发展留有余地。 第三条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令,2006);

《云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 《昭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昭通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5)》 《昭通城市总体规划(1997-2020)》 国家、云南省、昭通市相关的其他政策和法律文件。 第四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2030年以后 第五条规划的空间层次 1. 市域规划范围 昭通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23021平方公里。 3. 昭鲁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 以昭鲁坝子作为基本单元,包括昭阳区的龙泉、凤凰和太平3个街道,旧圃、北闸、小龙洞、守望、永丰、洒渔、苏家院、布嘎和乐居9个乡镇,鲁甸县的文屏、茨院、桃园和小寨4个乡镇总面积1381平方公里。 2. 规划区范围 昭阳区太平、龙泉、凤凰三个办事处,北闸、旧圃、永丰、小龙洞、守望五个乡镇以及洒渔和苏甲乡的部分地区,规划区总面积约784平方公里。 3. 中心城区范围 北至褐煤工业园区,东至昭通火车站、南至凤凰山、西至旧圃锦屏。规划建设用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 1.基于管理层次的系统结构 (1).事务数据处理系统 (2).操作控制系统 (3).管理控制系统 (4).战略计划系统 2.基于组织职能的系统结构(横纵) 4.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结构:事务处理部分管理控制部分战略决策部分数据库部分借口部分 5.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决策支持系统 2 电子商务3.电子政务4农业信息化——电子农务5电子法务 6.管理的概念(职能和特征) 特征: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或者文化现象,本质上是一个过程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 管理的目的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 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 管理的客体是管理对象,即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和管理环境 管理的核心是协调 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7.信息的概念和特征星系是经过采集,记录处理并以可检索的形式储存的数据,这种数据对接收者会产生某种影响 特征:1事实性2可识别性3可处理性4可存储性5可共享性6可传递性 8.数据,信息与知识 数据:数据是计算机处理的基本对象,从管理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数据是对客观事物的性质,状态以及相互关系等进行记载的物理符号或者是这些符号的组合。 信息:是数据加工的结果,对接收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只是:是以某种方式把一个或者多个信息关联在一起的信息结构,是客观世界规律性的总结。 8.信息化的主要特征和范围 范围:经济军事社会生活和科技文化5个层次产品企业国名经济产业社会生活信息化 智能化数字化一体化人性化 9系统的含义和具备条件 含义: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作用和配合的部件为完成特定的目标,按一定结构组成的整体条件:1要有2个以上的要素 2要素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必须产生整体的功能 10.系统的一般模型一个图输入输出处理环境边界什么的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一、规划策略 1、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策略 2、生态空间发展策略 3、“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策略 4、集中紧凑发展策略 5、新区拓展与旧城更新相结合策略 6、交通适应及引导发展策略 二、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乡协调发展 构筑都市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异;加强郊区小城镇建设,提升小城镇对郊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形成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护郊区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城镇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和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二)都市区空间层次 都市区在空间上分为主城区和郊区两个部分。主城区为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范围为2737平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位于中梁山、铜锣山之间,是主城建设的主要区域和旧城所在地,范围为1062平方千米。郊区范围为2736平方千米。 (三)城市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拓展的主要方向为内环线以北、中梁山以西以及铜锣山以东。 (四)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为“一城五片、多中心组团式”。 主城由中部、北部、南部、西部、东部五大片区组成。多中心包含一个城市中心和六个城市副中心。主城城市建设用地分为十六个组团和八个功能区。 三、城市规模 (一)人口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总人口73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0万人;规划至2020年,都市区总人口9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0万人。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520万人;规划至2020年,城市人口635万人。 (二)用地规模 规划至201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总用地为580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88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镇建设总用地为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3平方米。 规划至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为401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77.1平方米;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总用地为520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1.89平方米。 四、城市功能布局 (一)片区 以片区为格局有机组织城市人口和功能,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既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相互协调发展。每个片区包含若干组团和功能区。 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大力发展以金融、商贸、现代物流以及都市区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以重钢搬迁为契机,提升大渡口的城市功能,分担杨家坪城市副中心的部分职能。 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以北部新区、江北城现代商务区为重点,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年)》(修编.pdf

《攀枝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2017年修编版本)公示说明 一、规划期限 近中期2011年—2020年(扣除已实施年份) 远期2021年—2030年 远景展望至2050年 二、规划范围 市域规划范围——即攀枝花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现状东区、西区、仁和区、米易县和盐边县,总面积约7440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的东区、西区,仁和区的仁和镇、 金江镇、前进镇、总发乡、大龙潭乡、中坝乡、福田乡、太平乡 以及红格镇、益民乡、新九乡、二滩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黑山省 级森林公园,总面积1939.46平方公里。 三、城镇体系规划 (一)人口规模 预测2020年市域人口143万人,城镇人口10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3.43%;2030年市域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12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1.94%。 (二)城镇规划空间布局 以产业布局为依托,以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开发、特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动力,以成昆铁路沿线为发展轴,

以中心城区、攀莲镇为重点,以桐子林镇、渔门镇、红格、平地 镇为次重点,依托大田、布德、格萨拉、丙谷、普威、白马、永 兴为主要增长极,其他各镇政府所在地为次要增长极,最终形成 “以攀枝花中心城区为中心,轴向布局,成群发展”规模等级布局合理的城镇群体。 空间布局上形成四大城镇发展片区:中部以攀枝花中心城区 为核心,包括桐子林、红格两大外围组团和布德、同德、福田、 新九等乡镇;东北部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包括白马组团和丙谷、 普威、得石、撒莲、垭口等乡镇;西北部以渔门为核心,包括永 兴、格萨拉、惠民等乡镇;南部以平地为中心,包括大田镇、大 龙潭等乡镇。 四、中心城区用地布局规划 (一)城市性质 攀枝花的城市性质为:川滇交界毗邻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 具有南亚热带风光的宜居城市;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主的现代 特色工业城市。 (二)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2020年城市人口91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0.0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9.99平方米/人; 2030年城市人口109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20.1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1.40平方米/人。 (三)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城市主要以仁和沟、金沙江为轴向南延伸。

对管理信息系统认识

管理信息系统及主要工具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日益成为激烈社会竞争中的优势。计算机产生以后,迅速在管理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不仅如此,管理成为企业、组织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铺天盖地,信息系统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在管理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各项工具被广泛的应用。管理信息系统使管理变得更有效率。然而,它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关键词: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挑战 正文: 1、管理信息系统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管理、信息、系统 1.1管理的概念 管理(manage)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它包括4个含义:1.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2.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3.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4.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制定就是制定计划(或规定、规范、标准、法规等);执行就是按照计划去做,即实施;检查就是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总结出经验,找出差距;改进首先是推广通过检查总结出的经验,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再次是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1.2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的知识。首先,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其次,信息是可通信的。最后,信息形成知识。信息具有事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等级性、变换性、价值性等的特征。 1.3系统的概念 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而存在的集合。 而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7月7日九龙坡政府便一口气推出34宗近7000亩土地 【重庆市政府网】本文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0212294675.html,/today/news/417076.htm 引用或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明确标注“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https://www.doczj.com/doc/0212294675.html,/experience05/experience05090922035_all.htm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2009年07月31日来源:网络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