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答案打印版广东某学院考试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答案打印版广东某学院考试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答案打印版广东某学院考试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答案打印版广东某学院考试资料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指南

一、题型

二、复习重点

1、区域经济学的根本特征、理论体系、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区域经济学的根本特征:区域性、非均衡性、阶段性、连续性、开放性(5个)(这道题

百度的,答案不是很肯定)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区域经济政策理论

◆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学派:新经济地理学派、新制度学派、区域管理学派

2、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历史使命和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历史使命:

(1)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深入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与环境千差万别。全国资源有效利用必须落实到各个地区,加速工业化进程缩小与世界发展的差距

工业化已经达到较高程度的发达地区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某些城市,则要担负起发展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追赶世界发展步伐的历史重任。

(2)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各级政府将在很长时期内承担区域经济发展第一主体的重任,它们将负责制定各地区的开发与发展规划,并采取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中国区域经济学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2)区域经济学发展的影响机制和制度创新

(3)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4)区域经济政策(5)区域开发

3、区域经济的制度环境(P35)

◆一、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构成

(1)产权理论是制度环境的核心内容

(2)组织,即市场组织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其中心内容是交易成本问题。

◆二、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特点

因为区域经济制度的环境的中心是产权安排和交易成本,其特点是:产权安排的区域合理化和交易成本的区域最小化

4、区域开发、区域经济开发模式(P50)

◆区域经济开发的概念:是指人类运用发展经济的各种手段作用于特定区域的经济的过程。

区域开发是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的前提下,求得对区域内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经济的最大限度的增长和社会进步。

◆区域开发的特点:明确开发对象的位置、范围,开发具有时效性,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区域开发的内容:开发模式构建、产业部门更替和产业部门间转移

◆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四种):区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增长极模式、发展轴模式、网络

型模式

5、地区主导产业及其选择、支柱产业(地区重点产业)、地区生产专业化、集聚效应(110)、地域合理规模(p81)(107)

◆地区主导产业概念:是指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

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是以地区生产专业化为基本前提的)

◆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要具备4个条件:

(1)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q值在2以上或专业化系数在0.5以上,该产业的生产主要为区外服务

(2)在地区生产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地区经济发展

(3)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广泛、越深刻,越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

(4)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富有生命力的产业。

●选择地区主导产业考虑的因素:根据本区域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根据产业发

展的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根据产业产品的收入弹性来衡量。

◆支柱产业(地区重点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支持区域经济增长具有

重大作用的产业,但是它不一定能够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甚至其中一部分可能在下一轮的发展中被压缩和淘汰,这就是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区别。

◆地区生产专业化概念:是生产在空间上高度集中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按照劳动地域分工规

律,利用特定区域某类产业或产品生产的特殊有利条件,大规模地发展某个行业或某类产品,然后向区外输出,以求最大经济效益。

◆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

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百度的,找书找不到)

◆地域合理规模概念:企业生产装置和设备的最佳组合,能带来大规模的节约效益,具有这

种节约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方的集聚规模,称为地域合理规模。

●地域合理规模以企业的合理规模为基础,企业的合理规模分两类:

(1)单项设备的经济合理规模(2)联合企业的合理规模

●地域合理规模(根据企业本身特点)主要由环境容量来决定,地域的环境容量主要取

决于下列三点:

(1)资源要素(2)基础设施要素(3)管理要素

●地域合理规模体现在两个层面:

(1)地域内每个企业的合理规模(2)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

●地域合理规模的类型(从产业聚集的方式划分):

(1)由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相互联系(2)为了共同使用基础设施(3)为了管理上的方便

●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

(1)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2)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3)社会效益是否最大

6、现代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产业梯度转移理论

◆产业内贸易:包括行业内部不同产品的贸易和生产同一产品的多种零部件的贸易。

产业内贸易的根本原因:规模经济。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各企业必须达到最高程度地专业化,只生产一种产品甚至于某种产品的少数几种款式,以便使用更加专业化和高效率的机器设备。产业内贸易使消费者受益匪浅,他们可以在市场上以更为低廉的价格进行更多的选择。

产业内贸易则主要发生在要素禀赋类似、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同等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之间。

由于产业内分工是发生在处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之间,对方生产的产品自己也能生产,这时要实现专业化分工并相互占领市场,需要合作各方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否则,这种专业化分工就会有障碍。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

(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是日本经济学家根据日本棉纺织业发展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产业发展理论。

(2)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实际上是立足于后发国家发展的需要,论述了如何接受发达国家传递下来的、技术相对成熟的产业,并且将它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

地,实现经济赶超和调整产业结构。

(3)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认为: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要实现由幼小产业发展成为世界性生产基地的目标必须经过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大量进口该产业的产品,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引进技术,消化吸

收,提高国产化水平,为国内大规模生产作准备。

第二阶段,国内规模化生产。这时该产业的技术已经完全标准化,产品质量提

高,价格下降,产业开始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阶段,产品大规模出口,成为世界性的生产基地

◆产业梯度理论:(这道题百度的,翻书不知道在哪一页)

(1)产业梯度的内涵:产业梯度转移即产业区域转移,是以企业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

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产业梯度转移,可分为国家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内

的产业梯度转移。

(2)产业梯度的核心思想和主张:梯度转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其产业结构的状况,而产业结构的状况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其主导产业在工业生

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梯度转移理论主张发达地区应首先加快发展,然后通过产

业和要素向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3)产业梯度理论评价:优点:第一,梯度推进理论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利于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第二,梯度推进理论有较强的适应性。第三,在实践中梯度推进理论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缺点:梯度推进理论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难以科学划分梯度,实践中容易扩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使发达的地方更发达,落后的地方更落后。

7、区域经济合作:定义、内容;区域合作三要素

◆区域经济合作的定义:是指不同地区的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生产要

素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活动。

◆区域经济合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业贸易合作、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科学技术合作

◆区域合作的三要素:合作的主体、合作的对象、合作的效益

8、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73)、测度指标(163)、阶段性规律(182)、城镇体系(197)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概念: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它们

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三方面:

(1)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2)规模化与积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3)较多的就业机会与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村民的拉力

◆城市化的测度指标:城市化水平(静态指标)、城市化速度、城市化成长力系数(动态)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概念:是指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要规律性地经过若干阶段,全过程呈现

出S形运动轨迹

◆根据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城市化有三个发展阶段:

(1)起步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前期时,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一下。

(2)发展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随着工业化过程的迅速推进,城市化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城市化水平友30%持续上升到60%左右。

(3)成熟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以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开始减缓,城市人口比重最终大题稳定在70%~80%

◆城镇体系概念: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

级的城镇群体

●城镇体系的特征:(1)关联性(2)整体性(3)层次性

9、经济区划、区域规划:定义、制定原则

◆经济区划的定义: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

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最终为中央政府对区域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企业进行区域分析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经济区划的制定原则:(答案不是很肯定)

(1)经济区内自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和区际差异性(这是划分经济区的一般原则)

(2)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与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即地区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建立自己合理的产业结构。

(3)地区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

(4)经济区的界限尽可能地与行政区界限一致。

(5)同级综合经济区之间在地理范围上不宜重叠或交叉,各同级经济区地域范围的总和覆盖上一级经济区的国土总和,全国性的综合经济区应覆盖全部国土

◆区域规划的定义: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安排,是战略思想的细化。(包括区域发

展、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体系等内容)

区域规划制定原则:(1)、发挥优势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是区域规划最基本的原则。(2)兼顾全局原则(3)效益原则,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生态效益的统一。

10、区位论(各理论的创立者和主要观点,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O-H理论,区位选择的标准)、产业的布局指向

1.古典区位论

(1)农业区位论: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农业开始向大型化、商业化过渡。德国农业最好应采用

什么样的经营方式,集约化程度达到什么水平最好?(2)在由自给性农业转向专业化农业的过程中,农业应怎样布局才能获取最大利润。杜能认为,在这些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首先是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

●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中,杜能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业区位论。

(2)工业区位论

●19世纪末,德国工业的大发展,要求人们将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

始探讨工业布局问题。

●韦伯(Alfred 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著书《关于工业的

区位(第一部区位的纯理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旨在探讨德国产业革命

后,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资本、人口和产业向城市大规模集聚的空间机制。

●韦伯理论的基本框架是:研究运费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再研究劳动费与聚集因素对工业

布局的影响。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因素。劳动费指数越大,则通过

节约劳动费来降低成本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韦伯分三个阶段逐步构建其工业区位理论:

●第一阶段:由运费指向形成地理空间中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

●第二阶段:劳动力成本指向,在运费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发生第一次偏移。

●第三阶段:集聚指向,在运费指向与劳动力成本指向所决定的基本工业区位格局第二次

偏移。

(3)运输区位论

美国学者胡佛提出运输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线路运营费用;二是站场费用。

胡佛指出:(1)若企业用一种原料生产一种产品,在一个市场出售,且在原料与市场之间有直达运输线,则企业布局在交通线的起点或终点最佳,因为在中间设厂将增加站场费用。这是大城市工业集中的重要原因之一;(2)如果原料地和市场之间无直达运输线,原料又是地方失重原料,则港口或其它转运点是最小运输成本区位

2.现代区位论

(1)市场区位论

●市场区位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

●主要观点: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尽量将企业布局在利润最大的区位。

◆代表理论有:

●谢费尔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费特的贸易区边界区位理论

●帕兰德的市场竞争区位理论

●罗斯特朗的盈利边界理论

●吉的自由进入理论

(2)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地》

●中心地的特点:

?⑴中心地的等级由中心地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级别所决定。

?⑵中心地的等级决定了中心地的数量,分布和服务范围。

?⑶中心地的数量和分布与中心地的等级高低成反比,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与等级高低成正比。

?⑷一定等级的中心地不仅提供相应级别的商品和服务,还提供所有低于这一级别的商品和服务。

?⑸中心地的等级性表现在每个高级中心地都附属几个中级中心地和更多的低级中心地,形成中心地体系。

(3)区位经济学

●廖什:《区位经济学》(1940),研究了区位平衡理论,发展了工业区位理论,经济

区理论与市场区位理论等。

●廖什认为工业布局原则是寻求最大利润。

●假设条件:匀质区、劳动力均匀分布。

●廖什的市场区理论与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在市场网络体系上观点一致。

●廖什的新论点:1)现实生活中的中心地与市场区的分布模式不是规则的。2)把一级中

心地的市场区分割为12个直角三角形。3)不同种类商品有其各自的市场区,同级中心地之间存在互补性。4)交通网络应因地而异,富裕区交通线密度大,干线多。

古典区位论向现代区位论发展的转折点:区位论对市场的研究(选择题)

O-H理论:

区位选择的标准:

●产业的布局指向:产业布局指向是产业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趋向。

●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1)能源指向(2)原料地指向(3)消费地指向(4)劳动力

指向(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6)无固定指向(7)高科技指向

●(1)能源指向。这类部门包括:火电站,铝、镁、铜等有色属冶炼,电冶合金,稀

有金属生产,合成橡胶以及石油化工等。另外,重型机械制造、水泥、玻璃、造纸业等在有些情况下也属于燃料、动力指向型产业。在这类部门中,燃料、动力的耗费在生产成本中占有很高的比重,一般在35%-60%。能源的供应量、价格和潜在的保证程度是决定布局的重要因素。

●(2)原料地指向。这类部门包括:采掘工业部门,原料用量大或可运性小的部门。

如原料开采、化纤、人造树脂、塑料、水力发电、钢铁、建材、森林工业、机械制造

(部分),以及轻纺工业的制糖、罐头、肉类加工、水产加工和茶业、棉花、毛皮等的粗加工业。原料地指向型产业大多是物耗高的产业部门,一般要考虑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采的年限,还要考虑运输的能力等。

●(3)消费地指向。主要包括为当地消费服务的部门,以及产品易腐变质、不耐用、不

易储存的部门。如重型机械、大型机械和特种机械的制造,建筑构件制造,面包、糖

果、缝纫以及各类副食品生产部门。布局的要点是考虑产品本身的特性、产品就近销售的比重、以及消费地所能够提供的产业间的协作规模

●(4)劳动力指向。在这一类部门中,劳动力费用的支出在产品成本构成中占有很大的

比重,超过其他费用项目的支出。如仪器制造、纺织、缝纫、制鞋、制药、塑料制品以及工艺美术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布局,往往考虑地区劳动力的供应情况

●(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由于交通运输枢纽兼有原、燃料地和消费地指向的优点,因

此,对布局条件要求不甚严格的那些部门,其布局指向将移向交通运输枢纽。另外,产品耐运性较强、运费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很高的部门,也属于此列。

●(6)无固定指向。主要是那些布局指向不很明显的部门,其特点是各个地区基本上都

具备发展条件,原料、燃料与制成品的运费大体相当,布局在任何一个地区,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基本相似

●(7)高科技指向。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航天工业、机器人工业、

新材料、新能源等,要求运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研发能力强、设备先进、劳动力素质高,多布局在科研单位和大学聚集区附近,如日本的筑波、我国的中关村等。

11、区域经济政策的定义、内容、作用和手段、区域转移支付政策、区域产业政策

◆区域经济政策的定义:是由政府针对区域问题而制定的推动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调控经

济发展、调控地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区域经济政策的内容:

◆区域经济政策的作用:(1)调节资源配置(2)加快区域经济的要素流动(3)调整区

域经济的产业结构(4)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5)加快区域社会发展,振兴文化、教育和科技

◆区域经济政策的手段:(1)财政政策和税收手段(2)基础设施投资手段(3)政府行

政手段(4)区域开发手段

◆区域转移支付政策:

●概念:是解决由于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各地区之间的横向不平衡而产生的某

些区域、某些产业和某些人口的发展落后,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

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项区域经济政策。

●施行转移支付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缩小地区差距方面的转移支付(2)基本公共

服务设施建设方面的转移支付(3)扶贫方面的转移支付

区域产业政策:

●概念:是以区域经济个产业为对象,通过对各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

间接参与产业或企业的生产活动的总称。

●意义:不仅在于调整资源配置结构,更在于加快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合经济发展的步

伐。

●区域产业政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产业结构政策(2)产业组织政策(3)产业

布局政策

12、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p44)

◆大致包括两个方面:(1)是需求的拉动,包括区内的需求和区外对本区产品和劳务的需

求,由需求拉动生产(2)是供给的驱动,原材料、资本、技术、劳动的供给,必然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新的需求

◆深入分析区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又发现其本身的特点:

(1)要素投入的驱动机制(2)中间产品投入的拉动和驱动机制(3)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4)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

13、测算产业关联度的指标(2个)(p85)

◆(1)产业的影响力系数:

●概念: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

及程度。

●判断:当影响力系数Fj>1 时,表示第J部门的生产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

度超过各部门的影响力的平均水平,反之亦然。影响力系数越大,该部门的发展对其

他部门的拉动作用越大。

◆(2)产业的感应度系数:

●概念: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感受到的需求

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

●判断:当Ei>1时,表示第i部门所感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各部门感应度的平均水平,

反之亦然。

14、广东双转移:理论与实践

软件工程期末试题含答案广东药学院

填空题 1. 定义;开发;维护;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 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维护;维护。 2.技术;经济;操作;软件项目的可行性/ 3.一致性;现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完整性;有效性;原型系统。 4.模块化;抽象;逐步求精;信息隐藏;局部化;模块独立;结构程序设计;可理解性。 5.发现错误;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穷尽测试;测试方案。 6.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预防性维护。 、 1.软件生命周期可划分为 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 3个时期,通常把这3个时期 再细分为8个阶段,它们是① _________ 、②______、③_______ 、④__________ 、⑤_______ 、⑥__________ 、⑦ _________ 和⑧ ________ ,其中的_______ 阶段的工作量是8个阶段中最大的。 2.可行性研究的任务是从_______ 、________ 和 ______ 等三个方面研究_________ 。 3.至少应该从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和 ______ 4个方面验证软件需求的正确性, 其中________ 和______ 这两个方面的正确性必须有用户的积极参与才能验证,而且为了验证这两个方面的正确性,往往需要开发__________ 。 4.软件总体设计时应遵循_______ 、________ 、 ______ 、_______ 、______ 和________ 等6条基本原则。详细设计通常以________ 技术为逻辑基础,因为从软件工程观点看,__________ 是软件最重要的质量标准之一。 5.软件测试的目的是________ ,通常把测试方法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 两大类。因为通常不可能做到______ ,所以精心设计________ 是保证达到测试目的所必须的。 6.软件维护通常包括4类活动,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 、______ 。:■、判断下述提高软件可维护性的措施是否正确,正确的在括弧内写对,错的写错。 ( ) 2. 1. 在进行需求分析时同时考虑维护问题。 完成测试后,为缩短源程序长度而删去程序中的注释。( ) 3. 尽可能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保证各阶段文档的正确性。( ) 4. 编码时尽可能使用全局变量。( ) 5. 选择时间效率和空间效率尽可能高的算法。( ) 6. 尽可能利用硬件的特点以提高效率。( ) 7. 重视程序结构的设计,使程序具有较好的层次结构。( ) 8. 使用维护工具或软件工程环境。( ) 9. 进行概要设计时尽可能加强模块间的联系。( ) 10. 提咼程序可读性,尽可能使用咼级语言编程。() 三、按下述要求完成给出的程序流程图,即在答案栏内写出图中A、B、C、D、E的正确内容 给程序输入二维数组W (I, J),其中I WM, J WN( MT N均为正整数)。程序打印出数组中绝对值最小的元素值Q=W ( K , L),及其下标K、L的值。假定数组中仅有一个绝对值最小的元素。 应该完成的程序流程图如下所示

2014.07《区域经济学》试题A

《区域经济学》试题A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 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B 提高人力资本的能力 C 提高经济效益 D 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潜力 2. 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A 资本 B人力资本 C 技术进步 D 社会制度 3. 纳克斯认为打破低水平循环的增长的根本是。 A 增加供给 B 创造需求 C 扩大投资 D 保证经济均衡增长 4.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A知识密集型产业 B 智能密集型产业 C技术密集型产业 D 资本密集型产业 5.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企业最基本的要素,是企业竞争的基础。 A 投资软环境 B 智力资源 C 科技进步 D 雄厚财务资源 6. 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 B 利益驱动机制 C 市场调控机制 D 宏观调控机制 7. 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减少贸易利益冲突的根本途径是。 A 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 B 加强行政控制 C 实现经济发展的均衡增长 D 加强税收调节 8. 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A 企业家才能 B 技术 C 创新 D 资本 9. 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A S形 B V形 C U形 D M形 10. 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 最大的城市 B 大城市 C 中等城市 D 城镇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 古典区位理论的创立者是。 A 杜能 B 韦伯 C 胡佛 D 谢菲尔 2. 区域经济制度环境的中心是。 A 产权安排 B 交易成本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开卷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开卷

————————————————————————————————作者:————————————————————————————————日期: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广东药学院药学专业药物化学期末考题

广东药学院药学专业03级药物化学期末考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药物中,其作用靶点为酶的是( ) A .硝苯地平 B .雷尼替丁 C .氯沙坦 D .阿司匹林 E .盐酸美西律 2.下列巴比妥类药物中,镇静催眠作用属于超短时效的药物是( ) A .巴比妥 B .苯巴比妥 C .异戊巴比妥 D .环己巴比妥 E .硫喷妥钠 3.有关氯丙嗪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发现其具有中枢抑制作用的同时,也发现其具有抗组胺作用,故成为三环类 抗组胺药物的先导化合物 B .大剂量可应用于镇吐、强化麻醉及人工冬眠 C .2位引入供电基,有利于优势构象的形成 D .与γ-氨基丁酸受体结合,为受体拮抗剂 E .化学性质不稳定,在酸性条件下容易水解 4.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化学结构式为( ) A . B . N Cl N O O OH OH . Cl N N O O OH OH . C . D . N N O O OH OH . Cl N O O OH OH . Cl E . N N O OH OH . Cl 5.化学名为N-(2,6-二甲苯基)-2-(二乙氨基)乙酰胺盐酸盐一水合物的药物是 A .盐酸普鲁卡因 B .盐酸丁卡因 C .盐酸利多卡因 D .盐酸可卡因 E .盐酸布他卡因 6.能够选择性阻断β1受体的药物是( ) A .普萘洛尔 B .拉贝洛尔 C .美托洛尔 D .维拉帕米 E .奎尼丁 7.卡托普利分子结构中具有下列哪一个基团( ) A .巯基 B .酯基 C .(2R )甲基 D .呋喃环 E .丝氨酸

8.有关西咪替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第一个上市的H2受体拮抗剂 B.具有多晶型现象,产品晶型与生产工艺有关 C.是P450酶的抑制剂 D.主要代谢产物为硫氧化物 E.本品对湿、热不稳定,在少量稀盐酸中,很快水解 9.临床上使用的萘普生是哪一种光学异构体( ) A.S(+) B.S(-) C.R(+) D.R(-) E.外消旋体 10.属于亚硝基脲类的抗肿瘤药物是() A.环磷酰胺B.塞替派C.卡莫司汀D.白消安E.顺铂 11.有关阿莫西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临床使用左旋体B.只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C.不易产生耐药性 D.容易引起聚合反应E.不能口服 12.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是() A.抑制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B.抑制粘肽转肽酶 C.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D.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E.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加细胞膜渗透性 13.在地塞米松C-6位引入氟原子,其结果是() A.抗炎强度增强,水钠潴留下降B.作用时间延长,抗炎强度下降 C.水钠潴留增加,抗炎强度增强D.抗炎强度不变,作用时间延长 E.抗炎强度下降,水钠潴留下降 14.一老年人口服维生素D后,效果并不明显,医生建议其使用相类似的药物阿法骨化醇,原因是() A.该药物1位具有羟基,可以避免维生素D在肾脏代谢失活 B.该药物1位具有羟基,无需肾代谢就可产生活性 C.该药物25位具有羟基,可以避免维生素D在肝脏代谢失活 D.该药物25位具有羟基,无需肝代谢就可产生活性 E.该药物为注射剂,避免了首过效应。 15.下列药物中,哪一个是通过代谢研究发现的() A.奥沙西泮B.保泰松C.5-氟尿嘧啶D.肾上腺素E.阿苯达唑二.写出下列药物的化学名及临床用途(每题5分,共15分) 1. O F 2.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 ——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思考: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差异? ?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区域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

药学专业英语

广东药学院 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申报书 课程名称药学专业英语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基础必修课 □专业主要课程□其它 申报类型□精品课程□优质课程 课程负责人曾爱华 所属二级学院药科学院(盖章) 所属教研室药学综合教研室 申报日期2009 年 5 月18 日 广东药学院教务处制

1.课程基本信息及指导思想

课程教育思想观念 《药学专业英语》课程是药学英语特色专业的一项重要专业课,是学生在学完公共英语之后的延续,其要旨在于帮助学生完成从基础英语到专业英语的过渡。 药学专业英语是一门英语与药学交叉的科目,在讲授专业英语课时,首先主要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用英语讲授,配以课堂讨论,并要求学生以英语发言,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其次布置大量阅读材料让学生自学,通过教师的适当检查,或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解,提高学生阅读专业英语书籍的能力;最后将部分专业阅读材料布置给学生做学习翻译的课外练习,在课堂上讨论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和翻译技巧问题,提高学生翻译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在实际工作中,能较流畅地阅读专业英语资料,为进一步的工作和科研奠定基础。 我们认为,在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力争做到面向每个学生,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动性和潜能,进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教师的职责而言: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与帮助者。 (2)教师应成为创新思维型、学者型教师。 (3)教师要与时俱进,终身学习。

为了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我们认为: (1)积极参加教学研究活动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最有效途径,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尤其是参与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多参加教学课题的申报、实施和积累。 (2)观察学习。要求年轻教师积极参加听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的授课,使教师能在学习别人良好经验的过程中更新自己的教育方式。观察学习是学习者通过有意识的观察和学习,并对自己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 (3)教学小组研讨会。 针对某一有代表性的教育、教学事件,教师之间可以展开小组讨论。教研室要积极进行教师教学集体备课。 说明:1、本申报书各项内容阐述时请注意以事实和数据为依据,各表格不够可加页。 2、申报精品课程必须有课程网站,未被评选为精品课程者自动参与优质课程评选。 2. 师资队伍

区域经济学考试重点

区域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1. 什么是区域? 特定的地理空间围,可大可小。视研究的问题与规划的目的决定一个区域的围与所要探讨的区域问题。 2、经济区域 从研究经济活动出发,对地理空间的围划定。指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围。经常指经济活动相对独立、部经济联系紧密、体系较为完整、具有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区域主要包括三大类:全国国土,一国围特定的区域,以及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3、经济区域形成的原因 (1)自然禀赋差异即要素分布的非均衡性。 (2)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创新能力的集中性。 (5)产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4、区域经济学

研究对资源、要素和市场在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经济科学。 区域经济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需要熟悉其它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5、区域开发 区域开发是人类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谋求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开发是人们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的主观行为。 6、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 (1)如何组织区域经济发展。 (2)研究区际关系,经济分工与协作。 (3)区域经济政策。 7 、区位理论的初期研究 区域经济学这门学科的母体是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主要发源在20世纪初的德国。区位理论是微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运输区位论。 8、农业区位论 杜能认为,影响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是级差地租,即特定农场(或地块)距离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远近。在证明这些论点的过程

广东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样本

广东药学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分析化学 一、名词解释( 2分/题, 共20分) 1、配位效应; 6、 Doppler变宽 2、置信区间 7、 mass spectrometry 3、指示剂的封闭现象8、Normal phase liquid-liquid chromatography 4、液接电位; 9、化学键合相 5、红外活性振动 10、薄层扫描法 二、选择题( 单选题, 1.5分/题, 共30分) 1.滴定0.20mol/L H2A溶液, 加入0.20mol/L 的NaOH溶液10ml时pH为 4.70; 当加入20 ml时达到第一化学计量点pH为 7.20。则H2A的pKa2 为( ) : A.9.70; B. 9.30; C. 9.40; D. 9.00。 2.用重量分析法测定试样中的As含量, 首先形成Ag3AsO4沉淀, 然后将其转化为AgCl 沉淀, 以AgCl的质量计算试样中As2O3含量时使用的换算 因数F为( ) A.3 As2O3/6AgCl ; B. As2O3 /3AgCl ;

C. As2O3 /6AgCl ; D. 6AgCl / As2O3 。 3.在滴定分析中, 选择指示剂时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 A. 指示剂刚好在化学计量点变色; B. 指示剂颜色变化越明显越好; C. 滴定终点准确度取决于指示剂变色变化是否敏锐; D. 指示剂在滴定突跃范围内变色即可。 4.用0.01000 mol/LK2Cr2O7滴定25.00 ml Fe2+试液, 耗用了25.00 ml, 则试 液中Fe2+含量为( ) mg/ml (Fe的原子量为55.85) 。 A.0.3352; B. 0.5585; C. 1.676; D. 3.351; E. 5.585。 5.pH= 4时用Mohr法滴定Cl?, 将使结果( ) A.偏高; B. 偏低 C. 无影响; D. 忽高忽低。 6.用EDTA滴定Zn2?采用铬黑T作指示剂, 终点所呈现的颜色是( ) 。 A.铬黑T指示剂与Zn2?形成的配合物颜色; B. 游离的铬黑T指示剂的颜色; C. 游离的Zn2?的颜色; D. EDTA与Zn2?形成的配合物颜色。 7.定量分析工作要求测定结果的误差应( ) 。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 B.区位理论 C.均衡增长理论 D.非均衡增长理论 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 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 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 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 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 D.资源缺乏型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 B.后向关联效应 C. 集聚效应 D.旁侧关联效应 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 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 C.开发的时效性 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 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 B.工业化中期阶段 C.工业化后期阶段 D.后工业化社会 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 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 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 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 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A.人口和劳动力 B.市场 C.自然环境 D.自然资源 10.根据区域经济合作主体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分为(BCD)。 A.国际经济合作 B.民间合作 C.官方合作 D.官民合作 11.区域间的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BD)。 A.股份合资 B.信贷 C.契约合资 D.证券投资 12.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经济条件包括(ABCD)。 A.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B.产业结构的递次演进

广药2011药学概论重点资料完整版

广药2011药学概论重点资料完整版 掌握 1、抗体工程分类336 (1)多克隆抗体(2)单克隆抗体(3)基因工程抗体 2、抗肿瘤药物最常见的毒性反应251 近期毒性、远期毒性 3、成功的靶向制剂所具备的条件、分类。316.317 三个条件:定位浓集、控制释药、无毒可生物降解; 分类:一级靶向、二级靶向、三级靶向;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物流化学靶向制剂;4、口服硫酸镁和注射硫酸镁210 注射硫酸镁:注射后可引起中枢抑制和骨骼肌松弛。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惊厥。原理是:镁离子抑制递质的释放和骨骼肌松弛。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觉和意识消失。 口服硫酸镁:口服难以吸收,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水分使肠道扩张,使肠壁感受器受到刺激,导致腹泻; 5、判定药品真伪的检验工作258 程序:A、分析样品的取样B、检验C、检验报告的书写。 检验内容:性状是否符合要求,再进行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药物鉴别常用方法:化学法、光谱法、色谱法、生物学法。 含量测定常用方法: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学方法、酶化学方法。 鉴别用来判断药物的真伪;检查和含量测定用来判定药物优劣。 一般鉴别试验用来证实某一类药物,专属鉴别试验用来证实某一种具体 6、药物制剂稳定性288 药物制剂稳定性:包括化学、物理及生物学三个方面。 7、药物剂型的作用286 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硫酸镁,利凡诺)。 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 剂型可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脂质体)。 剂型可影响疗效。 8、抗生素时代的开创标志 1941年青霉素的开发成功,标志着抗生素时代的开创 9、《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所列药品种类和要求348 纳入《药品目录》的药品是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品种和进口品种,并符合“临床需要、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市场能保证供应”的原则。《药品目录》所列药品包括化学药、中成药、中药饮片。《药品目录》又分为“甲类目录”和“乙类目录” 。 10、药事管理学的社会调查研究的步骤342 可分为选题、准备、实施、总结四个步骤; 11、机体的防御系统 12、辅料定义及其在药物制剂中的作用287 辅料:是构成药物剂型的一个重要物质条件,它赋予药物剂型必要的物理、化学、药效和生辅料:物学性质。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B。空间角度C.结构角度D.环境角度 2。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 A.政府B。企业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D。聚集效应 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 A。经济发达程度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B。国际经济合作C.垂直合作D.一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6.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信贷B。独资C。证券D.合资 8。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 A。固体能源B。液体能源C。气体能源D。电力 9。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B.发挥优势原则C。兼顾全局原则D。效益原则 11。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B.公用事业系统C。文化教育系统D.医疗卫生系统 12。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15分) 1.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汇编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模拟试题(1)开卷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创立的区位理论,并借出了经济地理学的一些概念。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区内经济活动和区外经济联系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3._欧洲联盟___、_____北美自由贸易区___和APEC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的代表。 4.总部经济实际上指的是作为经济区域中心的城市,是企业在空间上实现分离的经济产物。 5.在结构变化导向的选择和结构调整上,应特别注意综合平衡_和__内外兼顾___ 。 6.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必须采取“___超特区__”模式,给予比当年的__经济特区___更具优惠的政策。 8.制度创新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包括制度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制度创新是通过复杂规则、标准和实施的边际调整来实现的。 9.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10.各个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根据各地域的______实际状况_____,并要以___从地球系统___的观点去制定具体方案。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区域结构:区域结构由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广大乡村以及各种网络所组成,正因为这种核心、节点、网络的有机组成,区域内经济活动能够把其影响波及区域的任何部分,并产生乘数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高涨。 2.类型经济区:为了认识各区域的经济分布现状和经济结构特征,研究经济现象分布区域分异规律,根据区内的同一性和区际差异性的基本原则,确定不同的区域划分指标3.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一个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的漫长过程,这种变化表现出有序的阶段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是向增长速度、效益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推进。在改造二重结构,促进产为结构的高级化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理论。(新书159页)4.成本决定论:区位论中的古典区位论也叫成本决定论。它研究的是各种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的吸引作用。区位因素指的是在特定区域或在某几个同类地点进行一种经济活动比在其他区域进行同类活动获得更大利益的因素。 5.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核心内容:企业总部的集群分布和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三、判断正误题(本大题共1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区域经济的研究范围不再是一个国家内的区域经济,其重点是城市区域经济。(×)2.诺斯的区域经济观点强调经济活动的内容以及空间组织。(√)

广东药学院公共选修课管理规定

广东药学院公共选修课管理规定 广药教〔2014〕22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公共选修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发展的趋势以及优化学生知识和技能结构的 需要而开设的课程。为进一步规范公共选修课的修读和管理,确 保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公共选修课包含六大板块(人文社科类、公共艺术类、计算机信息类、经济管理类、医药生物特色类、创业就业类),其中公共艺 术类板块和就业创业类板块各需取得2学分。 第三条公共选修课开课学时一般为36学时,2学分。 第四条原则上同一门课程必须在各个校区同时开设,且同一主讲教师的同一门课程各校区开班数不超过2个。 第二章课程的开设 第五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 (一)已申报、批准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教务处根据已申报、批准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开课申请表,于每学期第15周前公布下一学期公共选修课的开课计划。 (二)新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申报原则 1、新开课的教师能完成二级学院和教研室安排的教学任务。 2、主讲教师必须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具备讲师及以上职称,或具有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硕士及以上学位(并工作一年以上),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或专长,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 3、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课程有实验要求的,教师必须有从事实验教学的经验。 4、为保证开课计划和教学秩序正常进行,凡不按时间申报、不符合开

课要求的课程均不予开设。 5、公共选修课批准开课后,由主讲教师在学生选课前将课程简介、教师简介和课程大纲等资料上传,供学生查阅。 6、如连续两个学年(4个学期)未开课,将取消该门课程开课资格,再开课时需重新申报。 (三)新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申报程序 1、教师申请。每学期第8周前,由开课的教师按要求填写“广东药学院公共选修课开课申请表”,向所在系(教研室)提出开课申请。 2、二级学院审批。经系(教研室)主任同意后,由二级学院对申请人的开课资格、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对课程的需求情况提出初审意见,由二级学院教学秘书汇总后统一报教务处审批。 3、教务处在每学期第13周前统一受理下一学期新开课的申请,并组织新申报主讲教师进行课程试讲,经教学专家审核通过后,新开课程列入下一学期的开课计划中。 4、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名称和课程设置内容有更改的,必须重新进行申报。 第三章课程的修读 第六条选课要求 (一)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一年级第1学期不开设公共选修课。学生公共选修课每学期选课不超过三门。 (二)学生必须依据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第7(四年制学生)、第9(五年制学生)学期之前修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公共选修课并取得学分。 (三)学生登陆教务管理系统选课,选课成功后,方有修读资格,不得中途退出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否则该课程计为不及格,不能取得相应的学分。 (四)选课分初选和改(补)选。初选结束后,公共选修课选课人数不足60人的课程不设班开课。教务处在初选阶段结束后,将公布上述课程名单,学生必须在改(补)选阶段及时改(补)选其他课程。 (五)各门课程在学生选课结束后即确定选修名单,原则上不予修改。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药学概论论文

一、前言 药学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是一项较为专业的工作,是对个人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评价自己的智慧;确认自己的性格,判断自己的情绪;找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获取组织内部有关工作机会的信息。通过这些分析,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制定行动计划,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使自己得到恰当的发展,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有效的行动,化解人生发展中的危机与陷阱,使人生事业发展获得成功,担当起一定的社会角色,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人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对每个人而言,职业生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作为当代大学生,若是带着一脸茫然,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试着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将自己的未来好好的设计一下。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 二,未来人生职业规划 我想从事药品管理专业 含义,药事管理,是一门新兴专业,是指为了保证公民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方便、及时,宏观上国家依照宪法通过立法,政府依法通过施行相关法律、制定并施行相关法规、规章、以及在微观上药事组织依法通过施行相关的管理措施,对药事活动施行必要的管理,其中也包括职业道德范畴的自律性管理。 药事管理的目的 保证公民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方便、及时、不断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药事组织的经济、社会效益水平。 药事管理的意义 对于公众的意义:药事管理是保障公民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方便、及时和生命健康的必要的和有效的手段。 对于国家的意义:保护公民健康是宪法规定的国家责任。 对于药事组织的意义:宏观药事管理为药事组织的微观药事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法定标准和程序。 药事管理的主要内容 (1)宏观药事管理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word版本

《区域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域经济增长 2、地区生产产业专业化 3、核心区 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投资环境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第三产业3、商品交换4、创新5、S形6、关联性7、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区域性原则、效益原则9、资本流量和流向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2、市场因素是对--------影响最大的因素。 3、区域贸易是指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进行的--------活动的总称。 4、熊彼特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应该作为一种崭新的生产要素被引入生产函数。 5、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表现为----------。 6、城镇体系域城镇群的最大差别体现在---------。 7、一般来说,----------是用来反映能源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互适应状况的指标。 8、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一方面要体现-----------的原则,另一方面要体现 ----------的原则。 9、投资三要素是指投资主体、资本流向和流量、获利程度,其中,-----------是核心要素。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ABCD 2、BC 3、A 4、A 5、D 6、ABCD 1、中国区域经济跨世纪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A 规范政府职能 B 培育大型企业集团 C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D 实现经济协调增长 2、产业区位选择机制中的主体是------ A目标驱动机制B 利益驱动机制C 市场调控机制D 宏观调控机制 3、在下列经济合作中属于水平性经济合作的是----- A棉花生产企业与纺织厂的合作B 为汽车总装厂生产零部件的加工企业 C 南南合作 D 东西合作 4、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是--------- A科技进步B 人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C 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 D 政策的改善与优化 5、在城镇体系建设中,城市的基础是-------- A最大的城市B 大城市C 中等城市D 小城市 6、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条件是--------------

区域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24 分) 1. 从()研究经济现象,正是区域经济学区别于其它经济学学科的根本所在。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C.结构角度 D.环境角度 2. 区域规划的主体是()。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政府与企业 3. 区位选择的标准包括()。 A.成本最低 B.地区形象最佳 C.市场份额最大 D.聚集效应 4. 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 A.经济发达程度 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 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 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 5. 根据区域经济合作双方提供生产要素水平的不同,区域经济合作可以划分为()。 A.水平合作 B.国际经济合作 C.垂直合作 D.—国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区际经济合作 6. 下列关于人力资源的理解准确有()。 A.人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B.人力资源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 C人力资源包括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四个部分 D.人力资源具有非再生性 7. 区域间的直接投资合作的形式包括()。 A. 信贷 B.独资 C.证券 D.合资 8. 下列选项中,被称为二次能源的有()。 A.固体能源 B.液体能源 C.气体能源 D.电力 9.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选择支柱产业应当遵循的条件包括()。 A.应当有很低的区位商 B.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占很大的比重 C.要有比较大的产业关联度 D.要有较高的产业规模经济 10. 制定区域规划的原则包括()。 A.统一原则 B.发挥优势原则 C.兼顾全局原则 D.效益原则 11. 区域基础设施包括()。 A.区域交通系统 B.公用事业系统 C.文化教育系统 D.医疗卫生系统 12. 区域经济政策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 A.市场经济在区域发展与运行方面存在功能失灵 B.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均等 性C.区域经济具有要素分布的空间上的不均等性 D.不平等的区域竞争使区域差异扩大不可 避免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 分) 1. 区域: 2.配第-克拉克定律: 3.垂直区域经济合作: 4.投资: 三、判定分析题(先判断对错,再说明理由,每小题 5 分,共15分) 1. 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能力或企业个数,相互采取聚集联合化与专业化方式,形成 分工协作,达到效益最优,在区域内相互联系的生产聚集被称为非功能聚集。() 理由: 2. 网络型城镇体系又被称为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 理由: 3. 前向关联效应指主导产业在进行产生之后,其产品成为许多产业的原料、燃料或生产设备,或直接进入消费部门而产生的部门关联效应。()

区域经济学考试题

区域经济学课堂练习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杨小凯在其《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书中指出,经济组织概念包括:[ ABCD ] A,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 B,整个社会的分工水平 C,生产迂回程度 D,企业内部组织 E,俱乐部 2,罗默认为知识的作用是:[ACD] A,知识产生外部经济效应 B,专业知识产生水平效应 C,专业知识产生垂直效应 D,知识积累是经济主要来源 E,知识具有排他性与竞争性 3,区域经济学研究经济系统的假设有:[ ABC ] A,同质性假设 B,偏好相同 C,短期内生产技术(投入产出)不变 D,生产要素使用相同 E,自然条件相同和相似 3,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包括:[BC] A,市场拥挤效应B,本地市场放大效应C,价格指数效D,涓滴效应E,回波效应 6,关于聚集力与分散力的关系是:[ BC ] A,在临界值之前聚集力大于分散力 B,在临界值之前聚集力小于分散力 C,在临界值之后聚集力大于分散力 D,在临界值之后聚集力小于分散力 E,聚集力与分散力随着市场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 7,区位主体受到影响的作用力有:[ ACD ] A,市场引力B,市场推力C,竞争斥力 D,降价引力E,合力 8,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联系是:[ ABDE ] A,假设资本产出比固定不变B,经济增长有内在不稳定性 C,试图找到需求增长率与生产能力增长率相同的各种条件 D,从需求方面解释经济增长率 E,强调资本积累的作用 9,新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有:[ABCD] A,保罗·罗默B,格罗斯曼C,卢卡斯D,曼昆E,舒尔茨 10,新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是:[ABCD] A,后者将技术进步外生化 B,前者将技术内生化 C,后者认为资本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 D,前者认为知识与人力资本报酬递增 E,资本包括物质资本,还包括人力与知识资本 11,实施出口替代战略的各个国家或地区有三种类型:[ A BC] A,日、韩为代表的政府干预型 B,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自由贸易型 C,以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与泰国为代表的混合型 D,二战后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为代表的政府干预 E,19世纪中叶德国制造业保护型 12,斯密说过:“不是市场上有了许多酒店,我们社会才有饮酒的风尚,而是社会上由其他原因产生了饮酒的风尚,才使市场上有许多酒店。”可以理解为:[ ABCE] A,需求对生产有导向作用 B,需求层次随人均收入提高而提高 C,资本总是在某种程度上按一定顺序投入 D,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层动因是供给导向 E,产业结构演进的深层次因素是需求导向 4,工业结构高度化规律表现在:[ BCDE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