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同济大学流行病学-第三章队列研究

同济大学流行病学-第三章队列研究

同济大学流行病学-第三章队列研究
同济大学流行病学-第三章队列研究

第三章 队列研究

第一节 基本原理

一、概念

(一)定义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又称群组研究、前瞻性研究(prospective study)、发生率研究(incidence study)、随访研究(follow-up study)及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

队列研究——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或是按是否不同程度地暴露于某种可疑因素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的差异,分析和推断该暴露因素是否是所研究疾病的危险因素或病因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关键词

1、暴露(exposure):是指研究对象接触过某种待研究的物质(如重金属)、具备某种待研究的特征(如年龄、性别及遗传等)或行为(如吸烟)。

暴露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无害的。

2、结局(outcome):是指疾病(包括疾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或是某种健康状态或是死亡。

3、队列(cohort):是指一个特定的人群(群组)。它是一组在特定时期出生的人群,或是一组有某种共同暴露或特征的人群。

固定队列(fixed cohort)——对象入队出队自始自终。

动态人群(dynamic population)——新对象随时加入,原成员不断退出。

4、危险因素(risk factor):又称为危险因子,泛指能引起某种疾病或不良健康状态发生或发生率增加的各种环境、行为、社会和遗传等因素。

二、基本原理:

在一个特定人群中选择所需的研究对象,根据目前或过去某个时期是否暴露于某个待研究的危险因素,或其不同的暴露水平而将研究对象分成不同的组,如暴露组和非暴露组,高剂量暴露组和低剂量暴露组等,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检查并登记各组人群待研究的预期结局的发生情况(如疾病、死亡、或其他健康状况),比较各组结局的发生率,从而评价和检验危险因素与结局的关系。

判定:假使暴露组(或高剂量暴露组)预期结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暴露组(或低剂量组)。可推测该暴露因子可能是所预期结局的危险因素或两者之间存在病因学联系。

注意:队列研究开始时,全部的研究对象都还没有发生所研究的预期结局。也就是说并不是所研究疾病的病人,而是在研究的观察期间,这些对象具有发生这种结局的可能性。

因此,队列研究具有以下特征:

(1)观察性——对象的暴露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人为安排的。

(2)比较性——研究比较不同暴露状态下,各组预期结局的发生率。

(3)时序性——观察对象在某种暴露状态下,疾病从无到有,是由“因”及“果”的研究。

(4)可以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能准确地计算特定数目的暴露人群中结局时间的发生率,估计暴露人群发生结局事件的危险性。这和描述性研究是不同的。

三、研究目的

1. 检验病因假设:由于队列研究具有时序性特征,即由“因”及“果”的研究,并对结局的发生可较为准确的测量。因此可深入检验一个或多个病因假设。

2. 评价因素的保护性效果:有些暴露有预防某结局发生的效应,即出现预防效果。如戒烟可减少吸烟者肺癌发生的危险等,这里的预防措施不是人为给予的,而是研究对象自发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人群的自然实验”。

3. 研究疾病自然史:队列研究可以观察人群从暴露于某因素后,疾病逐渐发生、发展,直至结局的全过程,不但可了解个体疾病的全部自然史,而且可了解全部人群疾病的发展过程。

四、研究类型

队列研究依据研究对象进入队列时间及终止观察的时间不同分为:

(一)前瞻性(prospective)队列研究,亦称为同时性或即时性队列研究,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在研究开始时即时纳入的,对象的确定和分组是根据其暴露状态分成的。此时,研究的结局还没有出现,还需要前瞻观察一段时间才能得到。

优点:可以直接获得暴露和结局的资料,结果受偏倚影响小。

缺点:人群样本大,观察时间长,人力和物力消耗多,研究设计和实施较复杂。

(二)回顾性(retrospective)队列研究,亦称为历史性队列研究和非即时性队列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研究对象的确定和分组是根据研究开始时已获得的历史资料中的暴露情况而决定,结局在研究开始时已从历史资料中获得。由于对象在过去某个时点进入队列,然后又从历史资料中获得的对象从该时点至现时点中结局的发生情况,虽然暴露资

料的收集和结局的判断在同时完成,但其性质仍属于前瞻性的。

优点: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数年或数十年的观察和资料的收集工作,研究时间短,节省人力、物力。

缺点:暴露情况不能为研究者所控制,观察及收集暴露和结局信息受历史资料的限制。研究的有效性受历史资料的完整性、全面性和准确性的影响。

(三)双向性(ambispective)队列研究,也称混和型队列研

究,即在回顾性队列研究之后,继续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因而发挥了两者的优点,弥补了两者的不足。

第二节 队列研究的设计和实践

一、确定研究因素

研究因素又称为暴露因素、暴露因子、暴露变量,通常是在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的。

应根据对象的暴露水平、暴露时间等对暴露因素进行定量,即规定具体的标准和方法,并收集有关暴露方式、暴露间歇的信息。对可能影响暴露因素与疾病结局联系的其他暴露因素和对象的背景资料也应加以收集。

二、确定研究结局

结局变量(outcome variable)也叫结果变量,简称为结局,是指观察人群中出现的预期结果事件(疾病、死亡或某种健康状态)。结局是队列研究的观察终点。要说明的是,

在研究中因其他疾病而死亡,则不是结局。此外,结局不仅限于发生某种疾病而死亡,还可以是各种检查指标达到了某一水平。

三、确定研究现场与研究人群

(一)研究现场

由于队列研究要求获得足够的预期结局发生数,并且要求长时间的随访。因此,既要考虑研究现场具有代表性,又要考虑那些较好的组织管理体系,能够完成长期随访的现场,同时获得调查人群的理解和支持也很重要。

(二)研究人群

队列研究的人群包括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及不同水平的暴露亚组。

1、暴露人群的选择

暴露人群是指已经处于某种暴露因子或已有某种暴露史的人群。

(1)职业人群——选择因某种职业原因,暴露于某种特殊危险因素的人群作为暴露人群。

(2)特殊暴露人群——某些特殊的暴露可能与疾病关联。此时选择有特殊暴露史的人群作为暴露人群。

(3)一般人群——对人群中常见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时,常选择一般行政区域或社区人群为对象。

(4)有组织的人群——是一般人群的特殊形式。如学生、军人、医生、护士等,这类人群便于医疗就诊和随访观察结果。

2、对照人群的选择

对照人群的设立是为了与暴露人群进行比较,这也是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的共性之一。通过与暴露人群的比较,来验证病因假设。原则要求对照人群除所研究的暴露因素外,其他各种因素或人群特征尽可能与暴露组相似。

(1)内对照——是指在同一人群中,根据某暴露因素的分布的不同,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

(2)外对照——是指先选定暴露因素外,其他方面与暴露组相似的对照组。

(3)特设对照——另选一个除暴露因素外,其他方面与暴露组相似的对照组。

(4)总人口对照——是根据现有的发病或死亡统计资料,以某个地区的总人口的率为对照。

(5)多重对照——是设计不同暴露程度的多组对照组与暴露组进行比较,也可以选择上述两种对照组分别与暴露组比较,旨在减少或去除由于一种对照带来的偏倚。

四、确定队列大小

(一)队列研究样本量的决定因素

1、一般人群(对照人群)中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P0),P0越接近0.5,要求样本量越大。

2、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之差用(d)表示,暴露组的发病率用(P1)表示,两组发病率之差d= P1- P0,d越小,要求的样本量越大。

3.显著性水平即检验假设时的第Ⅰ类错误(假阳性错误)α值。α值越小,要求样本量越大。

4. 效力又称把握度(1-β),β为检验假设时出现第Ⅱ类错误的概率,而1-β为检验假设时能够避免假阴性的能力。若要求效力(1-β)越大,即β值越小,则所需样本量越大。

(二)样本量计算公式(详见教材)

五、资料的收集和随访

(一)基础资料的收集

1、收集人口学资料——指收集对疾病的发生或死亡频率可能有影响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2、查阅记录和档案——特殊暴露人群的职业史或医疗记录常有暴露水平或个体暴露剂量的资料。

3、询问队列中的研究对象——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表方式。要注意的是:由于测量方式、应答率和回忆准确度的影响,所提供的资料有可能出现信息偏倚。

4、医学检查和生物标志的信息——有的研究因素需通过检查或检验才能得到数据。

5、环境测量资料——当暴露水平是基于环境中的累积暴露时,往往需要依赖环境监测信息。

(二)随访

随访——是指在完成了对象纳入和基础资料收集后,确定各比较组研究结局变量发生情况的过程。

1、观察终点和终止时间

观察终点——指一个研究对象出现了预期的结局。

终止时间——是指全部观察工作截止的时间。

失访——指某个研究对象因其他原因死亡或离开观察队列。

2、随访追踪

对各比较组对象的追踪随访应持续到对象出现观察终点或达到观察终止时间。随访观察的时间根据疾病的潜隐期、自然史、暴露时间的累积暴露程度而异,可长可短。而间隔与次数将视研究结局的变化速度、研究的人力、物力等条件而定。一般慢性病的随访间隔期定为1~2年。

第三节 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一、 资料整理

收集的资料,须经核查后,再输入事先建立的数据库中,并整理成表。

二、 人时的计算

常用的人时单位是人年、人月、人日,最常用的是人年。

总人时——是指所观察对象的观察年(月、日)数。例如100人观察10年等于1000人年。

三、 率的计算及其显著性

1、累积发病率(cumulative incidence)

累积发病率或死亡率适用于比较稳定的观察队列。

累积发病率=观察期内发病人群/观察开始时队列人数 ×10万/10万

2、发病密度(incidence density)

发病密度适用于动态队列,以人时为单位估计发病率。

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发病率具有瞬时频率性质,故称为发病密度。较常用的是人年发病率。3、率的显著性检验

样本量大,正态分布,疾病发生率不很低——u检验

样本量大,正态分布,疾病发生率很低——二项分布或泊松分布

也可以用卡方检验。

四、 效应的估计

队列研究资料分析:首先是计算各组发病率、发病密度或发病率;然后对组内率的差异进行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则进一步确定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强度。

1、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

也叫危险比(risk ratio)或率比(rate ratio),是反映暴露组发病率(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死亡率)的比值。也可以是比较不同暴露程度组发病率(死亡率)的比值。RR说明暴露与某可疑危险因素后,暴露组发生结局的危险性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

说明:

RR=1,暴露因素与疾病无关联。

RR>1,两者“正”关联,暴露↑,发病↑——危险因素。

RR<1,两者“负”关联,暴露↓,疾病↓——保护因素。总体的RR范围,可计算RR的95%可信区间(公式详见教材)。

2、归因危险度(attributable risk,AR)

归因危险度又叫特异危险度或率差(rate difference, RD)。AR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死亡率)的差值。

RR和AR都是反映暴露因素与疾病结局关联的指标,但意义不同。

RR反映的是暴露者因暴露而增加了发病危险性的倍数,即反映了暴露因素的致病危险性,具有病因学意义。

AR说明的是在一定的人群中,因暴露而增加了疾病的超额发生量,消除病因,则可减少这一数量的疾病发生,具有

预防疾病的意义。

3、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R%)

AR%用于说明暴露人群中的发病或死亡,归因于对某一因素暴露的部分占全部发病或死亡的百分比。

4、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PAR)与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归因危险度(AR)虽能说暴露组比非暴露组增加发病的危险程度,但不能表明危险因素对人群的威胁程度,而人群归因危险度(PAR)能说明。PAR表明人群中因暴露于某一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即人群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某疾病归因于某暴露因素。

PAR=I t-I0

I t =全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I0=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PAR%是指全人群中医暴露于某一因素所致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占该病总发病率(或死亡率)的百分比。

PAR%=(I t - I0)/ I t ×100%

5、标准化死亡率比(standardized mortalityratio,SMR)

当以全人群为对照估计死亡危险性时,常以全人群死亡率资料为参照。算出观察人群的期望死亡数后,再与观察人群的实际死亡数相比较,来衡量暴露与死亡的关联。

SMR=研究人群中观察死亡数/按全人群计算的实际死亡数

五、 队列研究实例(详见教材)

第四节 队列研究中的偏倚及其识别

一、常见偏倚种类

1、结局测量偏倚

这是一种信息偏倚。指研究者在队列研究中由于受到了对象暴露信息和对假设的先验知识的影响而做出了有偏倚的判断,从而使暴露者更容易被判定为发病。

2、暴露测量偏倚

这也是一种信息偏倚,由于收集到的对象的暴露或非暴露的资料质量不一,系统地影响了对暴露程度的测量。

3、无应答与失访偏倚

在队列研究中,由于观察时间较长,而研究对象处于动态变化当中,因此容易发生失访或无应答。观察对象的失访(超出我们设计的范围)会影响结果的价值和有效性。影响程度取决于:失访人群的质和量。

4、分析性偏倚

由于研究者对病因假设有明显的倾向性,而无意引入个人的主观意向,从而歪曲了暴露因素与疾病不同的真实联系。

5、健康工人效应

在职业流行病学研究中,有时会出现暴露组疾病的危险性低于对照组的结果。这是由于某些职业对健康要求特别高,而对照组人群的健康水平低于暴露组,出现的选择性偏倚。

6、混杂偏倚

混杂偏倚是指由于一个或多个外来因素的存在,掩盖或夸大了研究因素与疾病的联系,从而部分或全部地歪曲了两者之间的真实联系,而引起偏倚出现的外来因素称为混杂因素。

二、常见偏倚的预防

1、严格控制对象纳入标准,最大限获得有代表性的样本。

2、条件许可时设立多个比较组。

3、加强随访,提高应答率。

4、采用统一的资料收集方法和结局判断标准。

5、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混杂因素。

第五节 队列研究的优缺点(略)

复习思考题:

1、简述队列研究的基本设计原理。

2、在队列研究中,相对动态人群或静态人群,其危险度估计方法有何异同?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试题1998-2013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试题1998-2013

2013年城市规划原理真题 一、简述题(9'*10) 1、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征 2、文物建筑与历史建筑保护要求的区别 3、居住区各类交通组织方式的特点 4、什么是居住密度?可以用哪些指标反映? 5、居住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容积率的作用 6、区域中影响城市发展的条件有哪些?对其中一个举例说明 7、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和规划依据 8、城市人口结构有哪些?在总体规划编制中为什么要研究人口结构? 9、风玫瑰在城市规划布局中的运用 10、单中心与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差别 二、论述题(20'*3) 1、对于居住区存在不同规模、不同职能的变化的现实,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2、城市蔓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城市总体布局中有哪些应对措施? 3、某大城市中心区有一加工工业区要搬迁,对于这块用地有两个设想,一是以商务办公、商业

服务业为主,二是以居住功能为主,请论述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权衡两个设想时需要考虑哪些方面? 2012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 1.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性质可分为哪几类? 2. 什么是居住密度?通常用那些指标予以反映? 3. 简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4. 分析近代上海城市格局“局部有序,全局无序”的主要状况及其原因。 5. 简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6. 简述区域规划中产业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及主导产业选择的原则。 7. 简述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强制性内容及作用。 8. 在总体规划阶段,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要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9. 什么是城市环境容量,包括哪些内容? 10. 简述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及规划时应予以关注的主要问题。

同济大学数据库课程考核试卷 A卷 秋季数据库期中考试 英语 参考答案

同济大学课程考核试卷(A卷) 2012 —2013 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10014501 课名:数据库系统原理(双语)考试考查:考试此卷选为:期中考试( )、期终考试( )、重考( ) 试卷 年级专业学号姓名得分 Ⅰ. Multiple choice (20 marks, 2 marks each) (C )1. Five basic relational algebra operations are , others can be derived from these operations. A. ?,-,π,σ,? B. ?,-,π,σ, C. ?,-,π,σ,? D. ?,÷,π,σ, (ABD)2. The following aggregation function(s) will neglect null value. A. SUM B. MAX C. COUNT D. A VG (A. )3. Given R, U={A,B,C}, F={B→C}, a decomposition of R is ρ={AB, BC}, and the decomposition is: A. lossless-join, dependency preserving B. lossless-join, not dependency preserving C. lossy-join, dependency preserving D. lossy-join, not dependency preserving (BD )4. When we generate relational schemas from an E-R diagram, the rules for relationship sets are: A. for a binary 1: n relationship set, translate it into a relation, and the primary key of the relationship set is the primary key of the “1” side entity set; B. for a binary 1: n relationship set, translate it into a relation, and the primary key of the relationship set is the primary key of the “n” side entity set; C. a binary 1: n relationship set can be united with the “1”side entity set, and translated into one relation; D. a binary 1: n relationship set can be united with the “n”side entity set, and translated into one relation; (ABC)5. If R∈BCNF, then: A. non-attributes are entirely functional dependent on non-key attributes; B. all key attributes are entirely functional dependent on each candidate key that does not contain them; C. all partial dependencies and transitive dependencies are removed for any

同济大学 C# 数据库 SQL语句

SQL search testing --在选课表tblSelectCourse中查询成绩大于80分的学生选课信息: select * from tblSelectCourse where grade > 80 --在表tblCourse中查询课程名中含有‘数学’的课程号和课程名 select courseNo,courseName from tblCourse where courseName like '%数学%' --在表tblStudent中查询生日在1989-01-01到1991-12-31之间的学生的学号,姓名 select studentNo,studentName from tblStudent where birthday between '1989-01-01' and '1991-12-31' --在表tblSelectCourse中列出旷考学生的学号和课号。 select studentNo,courseNo from tblSelectCourse where grade is null-- is null和= null的区别 --查询表tblStudent 列出每个同学的姓名、年龄 select studentName, year(getdate())-year(birthday) as '年龄' from tblStudent --对选课表中数据,按J01课程成绩降序排列,输出学号和成绩。 select studentNo,grade from tblSelectCourse where courseNo='J01' order by grade desc --查找“数值算法”课程成绩在75分以上的学生的姓名、学号、以及具体成绩。 select s.studentName,s.studentNo,grade from tblCourse c,tblSelectCourse sc, tblStudent s where s.studentNo=sc.studentNo and c.courseNo=sc.courseNo and courseName='数值算法' and grade>75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994-2010)

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9'x10): 1.巴西利亚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简述其价值。 2.“历史建筑”的法定概念,并回答其保护要求。 3.住宅建设中强制要求的日照间距的意义。 4.简述生态住区及其建设要求。 5.比较绿地率与公共绿地比例的定义与作用。 6.有两条80m宽(包括安全距离)的地震断裂带楔形传入某城市的规划中心区,简述规划中应如何应对。 7.主导风向对城市总体规划(空间布局)的要求。 8.结合总规的空间布局,谈污水厂的选址要求。 9.简述加拿大学者提出的“Deskota”概念及其特征。 10.全球化对区域发展(区域规划)的影响。 二,论述题(20'x3): 1.比较居住区与社区两个概念,并论述在城市居住空间规划中的作用。 2.给出某南方旅游城市的土地平衡表,分析。 3.谈谈对低碳城市的理解,以及在城市规划中的要求。

2009规划原理 一、简答题(每题9分,200字左右) 1、宋代“城市革命”的具体表现或意义。 2、奥斯曼巴黎改建的要点以及意义。 3、住宅区采用住户路边停车是否合适?说明理由。 4、小学的布置的考虑要点。 5、居住小区内哪些因素能影响“邻里关系”。 6、在城市中心区布置商业步行街选址应注意哪些问题。 7、总体规划用地平衡表的作用。 8、总体规划中确定“禁建区”的依据。 9、总体规划的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中的依据内容。 10、区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城镇化水平预测的思路。 二、论述题(每题20分,500字左右) 1、旧住宅区改建的考虑要点。 2、你对总体规划中“功能分区”的看法。 3、依据《城乡规划法》,谈谈我国城市规划体系的特征。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推荐城市规划专业必读的书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推荐城市规划专业必读的书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推荐城市规划专业必读的书 Ⅰ(基础) 1. E. Howard,1898,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L. Mumford,1961,The City in History,倪文彦和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进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005 3. Clara Greed,2000,Introducing Planning,王雅娟和张尚武译,《规划引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John M. Levy,2002,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5th ed.),孙景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J. Jacobs,1961,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 Edmund Bacon,,1967,Design of Cities,黄富厢和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 Christopher Alexander,1987,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陈治业,童丽萍,《城市设计新理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8. Ian McHarg,1969,Design with Nature,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 I. Calvino,Invisible Cities,《看不见的城市》 10. Peter Hall,1992,《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3rd ed.)》,Routledge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及调查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蓓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诠释 流行病学就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 研究内容:疾病、伤害、健康 研究任务及工作深度: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3、对比的特征; 4、概率统计的特征; 5、社会医学的特征; 6、预防为主的特征 三、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3、疾病负担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四、疾病流行强度术语 1、散发; 2、爆发; 3、流行与大流行 五、流行病学中联系强度的概念及意义 1、相对危险度(RR值); 2、归因危险度(AR); 3、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4、比值比(OR值); 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6、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7、标准化死亡比(SMR) 第二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就是一种独特的宏观方法,就是揉与了社会学与统计学的一种医学调查分析方法。它以医学知识为依据,利用观察与询问等手段来调查人群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做出频率及分布的归纳、综合与分析,对结果给以恰当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就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表现为:(1)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入手,将分布作为研究一切健康问题的起点;(2)具有相当的社会学调查与分析的成分;(3)贯穿着卫生统计学的思路、观点与手段(包括大数量的观点、概率的观点、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判断);(4)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医学生物学上的合理性与统计学上的可能解释性对流行病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类型见表1与表2。表1中就是按设计类型划分的、常用的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它们就是流行病学方法的主要部分与核心。表2就是按实际工作性质与任务划分流行病学方法的类别,并非方法学的分类,只就是表明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种调研任务,这样划分便于了解与认识流行病学方法的全貌。这两方面的调研方法之间有密切联系与相互交织之处。例如,一次质量好的爆发调查中除横断面研究外,往往还可包含小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等。 表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分类) (4)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5)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性研究(6)同时性队列研究 历史性队列研究 实验性研究(8)干预实验 理论性研究(9)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表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传染病 爆发调查 非传染病 现况调查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动态观察 三、常用传统研究方法的特征与应用 (一)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按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把疾病或健康状态或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以及发生、发展的规律真实地定量地展现出来。 描述性研究具有以下特点:(1)描述性研究收集的往往就是比较原始的或比较初级的资料,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只能提供病因线索与可贵的研究方向;(2)描述性研究往往不需要设立对照组,仅对人群疾病或健康状态进行客观的反映,一般不涉及暴露

同济大学数据库作业lab5

同济大学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题目: 视图,存储过程和触发器 姓名:学号: 年级:专业: 指导教师: 日期:2014 年10 月27 日

一.实验目的 1.学会视图的建立和基于视图的数据库建立 2.学会存储过程的建立和存储方法 3.学会触发器的建立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数据的操作过程了解应用触发器实现数据库完整性控制的设计过程 二.实验内容 (实验题目+运行界面截图+实现代码) 1.(1)创建视图viewa,查询有选课记录的学生号,课程号,课程名称。成绩。 create view viewA as select student.snum,sc.secnum,https://www.doczj.com/doc/0213937321.html,ame,sc.score from student,sc,sections,course where student.snum=sc.snum and sc.secnum=sections.secnum and https://www.doczj.com/doc/0213937321.html,um=https://www.doczj.com/doc/0213937321.html,um

(2)在上述视图的基础上查询所有学生都及格的课程名称select cname from viewA group by cname having min(score)>60 2.存储过程的建立和执行 (1)建立存储过程proca,其功能是显示所有学生的基本信息

create proc proca as select* from student exec proca (2)建立procb,查询出给定出生年份信息的学生信息 create proc procb @_year int as select*from student where year(birthday)=@_year declare@y int set@y=1994 exec procb@y (3)建立存储过程procc,查询给定学好的学生的课程平均成绩,选修课程的门数和不及格课程的门数 create proc procc @_xh char(4) as

苏州大学流行病学实习答案

实习一疾病频率指标的测量 课题一 1. 一定期间某人群中某病的新病例数 发病率= *K= 5/1.5万= 3.33/万 同期暴露人口数 某年某病总死亡人数 死亡率= *K=2/1.5万=1.33/万 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 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 病死率= ×100%= 2/12×100%=16.7% 同期确诊的某病病例数 2. 某观察期间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 数

期间患病率= 同期间平均人口数(被观察人口数) =×K= 9/1.5万=6/万 某一时点一定人口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时点患病率= 该时点人口数(被观察人口数) ×100% (说明在进行续发率计算时应注意须将原发病例从分子及分母中 去除,对在同一家庭来自家庭外感染,或短于最短潜伏期,或最长潜伏 期者均不应计入续发病例). 课题二 1. (1)1990年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176/91098×10000=19.33/万 患病率=(176+59-2)/91098×10000=25.36/万 死亡率=119/91098×10000=13.06/万 病死率=119/(176+59-2)=51. 52% (2)1990年1月1日恶性肿瘤的

时点患病率=59/89769=6.57/万 (3)1990年细菌性痢疾的 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续发率= 易感接触者总人数 家庭内续发率=31/102×100%=30.39%(二代家庭内续发感染率?) 家庭外续发率=26/272×100%=9.56% (二代家庭外续发感染率?) 注意:在计算有关率的指标时,理论上分母指暴露人口,但样本量很大时,某年某病危险人群可粗略地用该年的平均人口数代替。如果正在患病人多,去逝的人比较多时,暴露人口又比较少的时候,分母要减去死去的人或正在患病的人。 另外这是一个队列研究,要计算累积发病率或死亡率时,要以开始时总人数为分母。(此研究样本大,人口较固定,观察时间短。) 2.(1)1991年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反映了恶性肿瘤的疾病的分布,发病率的升高或降低意味着影响疾病发生因素的变化。发病率适合于病因学研究。根据发病率,帮助确定可能的病因,探讨发病因素,提出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试题.知识讲解

同济规划历年试题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居住区各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 2.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 3.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 4.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 5.城镇体系和区域中对城市建设条件的评价的内容 6.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 7.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理·考工记》 8.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 9.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现在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负面影响 2. 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 3.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及其特征 2003城规原理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 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 2. 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

3. 图示城市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 5. 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 6. 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 7.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 8. 城与廓的概念 9.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层次及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目标是什么,可通过那些规划设计途径来提高它的品质 2.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论述城市开发控制的各种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此题2001年也考过 2.划定历史保护街区的条件 3.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4.都市区规划的基本概念 5.城市规划实施的管理体制

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常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概述 1、流行病学方法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总体分为观察法:包括描述流行病学与分析流行病学;实验法,也称实验流行病学;数理法,也称理论流行病学。 2、流行病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1)查阅有关文献提出研究目的。 (2)根据研究Et的确定研究内容。 (3)结合具体条件选择研究方法。 (4)按照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要区别目标人群、源人群、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5)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表格。 (6)控制研究过程,保证研究质量。 (7)理顺分析思路得出正确结论。 (二)描述流行病学 1、描述流行病学概念 描述流行病学(descriptive epidemiology)又称描述性研究。它就是将专门调查或常规记录所获得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与不同人群特征分组,以展示该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分布特点的一种观察性研究。专门调查有:现况研究、生态学研究、个案调查以及暴发调查;常规记录有:死亡报告、出生登记、出生缺陷监测、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与疾病监测等。描述流行病学可以;①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②掌握疾病与病因的分布状况,为疾病防制工作提供依据;③用来评价防制策略与措施的效果。 2、现况研究 又称横断面研究或患病率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就是在某一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状况、疾病与因素的关系加以描述。所获得的描述性资料室在某一时点或一个短暂时间内收集到的,客观地反映了某时点人群健康、疾病的分布及其相关因素,因此现况调查的数据就是一个人群的现状,就是时间断面的数据。现况调查的因素与结果就是同时存在的,因此不能进行因果关系的推论。对于慢性病,尤其就是病程长的疾病最适合做现况调查。根据研究目的,现况研究可以采用普查也可以采用抽样调查。 (1)普查(census):在特定时间对特定范围内人群中的每一成员进行的调查。普查分为以了解人群中某病的患病率、健康状况等为目的的普查与以早期发现患者为目的的筛检。 (2)抽样调查(sampling survey) 1)抽样调查概念:按一定的比例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进行调查,以样本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称为抽样调查。样本代表性就是抽样调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随机抽样与样本含量适当就是保证样本代表性的两个基本原则。 2)抽样方法:有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等。 3)样本含量的估计:抽样研究中,样本所包含的研究对象的数量称为样本含量。样本含量适当就是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样本含量适当就是指将样本的随机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时所需的最小样本含量。样本含量计算方法包括分类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与数值变量资料样本含量的估计方法(具体请参阅有关教材)。 (三)分析流行病学 1、分析流行病学概念与分类分析流行病学(analytical epidemiology)也称分析性研究(analytical study),它就是进一步在有选择的人群中观察可疑病因与疾病与健康状况之

同济大学数据库实验5答案

create proc procA as select* from student exec proca create proc procB @_year char(4) as select* from student where year(birthday )=@_year declare @_year char(4) set @_year ='1994' exec procB@_year create proc procf @_Snum char(30) as select s.snum ,avg(score)as平均成绩,count(https://www.doczj.com/doc/0213937321.html,um)as选秀门数,sum(1-score/60)as不及格门数 from student s,course c,sc,sections st where s.snum =sc.snum and sc.secnum =st.secnum and https://www.doczj.com/doc/0213937321.html,um =https://www.doczj.com/doc/0213937321.html,um and S.Snum =@_Snum group by S.Snum DECLARE @_SUNM char(30) set @_SUNM ='s001' exec procf@_sunm CREATE PROC Procd @_snum char(4),@_avg int out,@_selected_course int out,@_failed_course int out AS SELECT @_avg=AVG(score),@_selected_course=COUNT(cnum),@_failed_course=sum(1-score/60) FROM sc JOIN sections ON sc.secnum =sections.secnum WHERE snum=@_snum

同济大学数据库实验八

一、实验目的 1.掌握https://www.doczj.com/doc/0213937321.html,的数据库访问方法。 2.学习绑定对象的操作方法。 二、实验内容 (实验题目+运行界面截图+实现代码) 方法一代码:(注:红色字体为输入的代码) Imports System.Data.SqlClient Public Class Form1 Inherits System.Windows.Forms.Form Public mybind As BindingManagerBase Private Sub StudentBindingNavigatorSaveItem_Click(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 ByVal e As System.EventArgs) Handles StudentBindingNavigatorSaveItem.Click Me.Validate() Me.StudentBindingSource.EndEdit() Me.TableAdapterManager.UpdateAll(Me.UniversityDataSet)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1_Load(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 ByVal e As System.EventArgs) Handles MyBase.Load 'TODO: 这行代码将数据加载到表“UniversityDataSet.student”中。您可以根据需要移动或移除它。 Me.StudentTableAdapter.Fill(Me.UniversityDataSet.student) mybind = Me.BindingContext(StudentBindingSource) End Sub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试题和答案

作者认为历年来规划原理成绩普遍偏低,答案的“准确”、“精简”性的不足因此对题目做了自己的引经据典解答,希望能弥补上述不足,但由于水平有限,一些题认为没能找到准确答案,便没有作答,还有些可能答的不好,请指正! 参考书目:城规原理第三版(白皮)――三(正文中代号)、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黑皮)――注、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蓝皮)――周、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经济学原理(紫蓝皮)――赵。 2004城规原理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居住区各用地的界线划定的一般原则(周p197) 2.居住区规划设计可以有哪些生态考虑(周p19) 3.城市主导产业的特点(赵p215) 4.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三p201) 5.城镇体系和区域中对城市建设条件的评价的内容 6.区域增长极核理论及对我国区域发展的借鉴 7.元大都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周理?考工记》(注p23) 8.简述中世纪意大利城市的主要特征(注p14) 9.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三p201)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分析现在住宅区规划与建设的负面影响 2. 结合实例论述如何处理近期建设与远景控制的关系(三p237) 3. 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结构及其特征(注p46) 2003城规原理 一、简答题(200字以内,每题10分) 1. 简述居住区生活环境质量与居住区规划综合技术经济指标的关系(周p207) 2. 工业用地布局主要原则(三p107) 3. 图示城市形态的几种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原因(注p79) 4. 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注p35) 5. 区域增长极核产生条件(注p6) 6. 以图示方式城市土地极差地租理论分析城市土地同心圆模式(赵p280) 7.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注p22) 8. 城与廓的概念(三p14) 9.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层次及主要内容 二、论述题(500字以内,每题20分) 1. 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规划设计目标是什么,可通过那些规划设计途径来提高它的品质(三p491) 2. 目前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内容、方式、作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改善 3. 论述城市开发控制的各种作用机制及其相互关系(三p579) 2002年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1.《周礼考工记》对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此题2001年也考过) 2.划定历史保护街区的条件(注p189) 3.区域空间结构演变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

流行病学基本概念及调查研究方法资料整理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流行病学基本概念 一、流行病学的定义及其诠释 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制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研究对象:人群 研究内容:疾病、伤害、健康 研究任务及工作深度:揭示现象、找出原因、提供措施 研究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数理法 二、流行病学研究的特征 1、群体特征; 2、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 3、对比的特征; 4、概率统计的特征; 5、社会医学的特征; 6、预防为主的特征 三、常用疾病频率测量指标 1、发病指标:发病率、罹患率、续发率 2、死亡指标:死亡率、病死率、生存率 3、疾病负担指标:患病率、感染率、潜在减寿年数、伤残调整寿命年 四、疾病流行强度术语 1、散发; 2、爆发; 3、流行与大流行 五、流行病学中联系强度的概念及意义 1、相对危险度(RR值); 2、归因危险度(AR); 3、人群归因危险度(PAR); 4、比值比(OR值); 5、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 6、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 7、标准化死亡比(SMR)

第二部分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是一种独特的宏观方法,是揉和了社会学和统计学的一种医学调查分析方法。它以医学知识为依据,利用观察和询问等手段来调查人群的疾病和健康状况,做出频率及分布的归纳、综合和分析,对结果给以恰当的解释,最后得出结论。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特点表现为:(1)从人群的各种分布现象入手,将分布作为研究一切健康问题的起点; (2)具有相当的社会学调查和分析的成分; (3)贯穿着卫生统计学的思路、观点和手段(包括大数量的观点、概率的观点、对比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判断); (4)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医学生物学上的合理性与统计学上的可能解释性对流行病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类型见表1和表2。表1中是按设计类型划分的、常用的各种流行病学方法,它们是流行病学方法的主要部分和核心。表2是按实际工作性质和任务划分流行病学方法的类别,并非方法学的分类,只是表明在实际工作中的几种调研任务,这样划分便于了解和认识流行病学方法的全貌。这两方面的调研方法之间有密切联系和相互交织之处。例如,一次质量好的爆发调查中除横断面研究外,往往还可包含小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等。 表1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设计类型 (3)生态学研究(相关研究) (4)探索性病例对照研究 (5)验证性病例对照研究 分析性研究(6)同时性队列研究 (7)历史性队列研究实验性研究(8)干预实验 理论性研究(9)流行病学模型研究表2流行病学研究方法(按工作性质分类) 病例(病家)调查 传染病 爆发调查 非传染病 现况调查 专题流行病学调查 动态观察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推荐书单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推荐书单 Ⅰ(基础) 1. E. Howard,1898,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 L. Mumford,1961,The City in History,倪文彦和宋俊岭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进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2005 3. Clara Greed,2000,Introducing Planning,王雅娟和张尚武译,规划引介,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 John M. Levy,2002,Contemporary Urban Planning(5th ed.),孙景秋等译,现代城市规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 J. Jacobs,1961,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 Edmund Bacon,,1967,Design of Cities,黄富厢和朱琪译,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 Christopher Alexander,1987,A New Theory of Urban Design,陈治业,童丽萍,城市设计新理论,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8. Ian McHarg,1969,Design with Nature,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 I. Calvino,Invisible Cities,看不见的城市 10. Peter Hall,1992,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3rd ed.),Routledge 11. Jonathan Barnett,1974,Urban Design as Public Policy: Practical Methods for Improving Cities 12. William H. Whyte,1980/2001,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Places,Project for Public Spaces Inc 13. Spiro Kostof,1991,The City Shaped: Urban Patterns and Meanings Through History,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992,The City Assembled: The Elements of Urban Form Through History 14. F.S. Chapin, Jr 和E.J. Kaiser,Urban Land Use Planning(3rd ed.),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5. Barry Cullingworth and Vincent Nadin,2002,Town and Country Planning in the UK(13th ed.),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Ⅱ(提升) 1. L.S. Bourne编,1982,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City (2nd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蔡禾主编,2003,城市社会学:理论与视野,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3. Scott Campbell和Susan Faninstein编,1996,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4. Susan Faninstein 和Scott Campbell编,1996,Readings in Urban Theory,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5. Michael Dear,2000,The Postmodern Urban Condition,李小科等译,后现代都市状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 William N. Dunn,1994,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2nd ed.),谢明等译,2002,

同济大学数据库-第1章习题答案

第1章习题 一、选择题 1. 数据库是长期保存在计算机外存上的、有结构的、可共享的 B 。 A. 程序集合 B. 数据集合 C. 文件集合 D. 命令集合 2. 下列有关DBMS的说法, C 是正确的。 A. DBMS是一个类似V https://www.doczj.com/doc/0213937321.html,的应用开发软件 B. DBMS是一个数据库应用软件 C. DBMS是在操作系统支持下的一个系统软件 D. DBMS是软硬件的集合体 3. 在数据库中,下列说法 B 是不正确的。 A. 数据库数据独立性高 B. 数据库避免了一切数据冗余 C. 数据库系统整体数据结构化 D. 数据库可为多用户访问 4.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之一是数据共享,那么数据共享是指C 。 A. 多个用户使用同一种语言共享一个数据集合 B. 一个应用系统中多个程序共享一个数据集合 C. 多个应用、多种语言,多个用户共享一个数据集合 D. 多个应用使用同一种语言共享一个数据集合 5. 数据库(DB)、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系统(DBS)之间的关系 A 。 A. DBS包含DB、DBMS B. 三者是一个概念,就是“数据库” C. DBMS与DBS是一样的,它们包含了DB D. DBMS包含DB、DBS 6. 在数据库中,造成数据不一致的原因是 B 。 A. 数据独立性差 B. 数据冗余 C. 数据库数据量太大 D. 未对数据进行完整性控制 7. 数据库管理员(DBA)是 D 。 A. 负责数据库系统维护人员 B. 负责系统分析设计的人员 C. 负责程序设计人员 D. 负责数据库建立、使用和维护的人员 8. DBMS实现对数据库数据的更新和查询操作的功能称为 C 。 A. 数据定义功能 B. 数据库运行管理功能 C. 数据操纵功能 D. 数据控制功能 9. A 可以减少数据重复存储。 A. 数据库 B. 文件 C. 程序 D. 用户 11. 数据库系统采用三级模式体系结构,有利于数据库的 B 。 A. 数据结构化 B. 数据独立性 C. 数据共享性 D. 数据的多用户访问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考试】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4——2010年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只有1999——2004年的有答案,答案为《城市规划原理》的页数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4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释义(20分)? 1、城市规划区? 2、邻里单元? 3、城市规模? 4、土地级差? 二、?试对一个国外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评述,并绘制总体规划简图。(30分)? 三、?试对上海市浦东新区总体规划进行评述。附简图。(25分)? 四、?试论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以及与总体规划的关系。(25分)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5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释义(每个4分)? 1、可持续发展? 2、分区规划? 3、商务中心? 4、货物流通中心? 5、城市居住用地? 6、邻里单位? 二、?简述题(每题12分)? 1、设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必要性。? 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中对城市发展规模如何确定?? 3、总体规划阶段城市设计的内容和意义。? 4、编制居住区综合技术指标的目的是什么?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考研1996城市规划原理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人类住区(Human?Settlement)? 2、中心商务区(CBD)? 3、市域规划? 4、道路红线? 5、曰照间距? 二、?简述题? 1、简述我国目前法定的规划阶段、主要内容和编制、审批程序。? 2、城市土地经济研究对城市规划有何作用?? 3、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为何要有“地块适宜性规定”?? 4、居住小区规划中应如何考虑居民的停车问题?? 5、简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性。? 三、?综合分析题? 试采用结构分析图和简要文字说明的形式,分析某一位于城市边缘的居住区的功能结构与空间结构。(附规划总平面图)

同济大学数据库实验五

一、实验目的 1.熟悉.NET平台窗口和控件的基本编程方法 2.掌握https://www.doczj.com/doc/0213937321.html,与SQL Service数据库的连接方法二、实验内容 (实验题目+运行界面截图+实现代码) 1、连接后显示的数据库university中student表的信息 2、各表之间的转换

1)form1 代码(注:红色为输入的代码) Public Class Form1 Private Sub StudentBindingNavigatorSaveItem_Click(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 ByVal e As System.EventArgs) Handles StudentBindingNavigatorSaveItem.Click Me.Validate() Me.StudentBindingSource.EndEdit() Me.TableAdapterManager.UpdateAll(Me.UniversityDataSet)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1_Load(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 ByVal e As System.EventArgs) Handles MyBase.Load 'TODO: 这行代码将数据加载到表“UniversityDataSet.student”中。您可以根据需要移动或移除它。 Me.StudentTableAdapter.Fill(Me.UniversityDataSet.student)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2ToolStripMenuItem_Click(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 ByVal e As System.EventArgs) Handles Form2ToolStripMenuItem.Click Me.Hide() Form2.Show()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3ToolStripMenuItem_Click(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 ByVal e As System.EventArgs) Handles Form3ToolStripMenuItem.Click Me.Hide() Form3.Show() End Sub End Class 2)form2 代码 Public Class Form2 Private Sub Form1ToolStripMenuItem_Click(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 ByVal e As System.EventArgs) Handles Form1ToolStripMenuItem.Click Me.Hide() Form1.Show()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3ToolStripMenuItem_Click(ByVal sender As System.Object, ByVal e As System.EventArgs) Handles Form3ToolStripMenuItem.Click Me.Hide() Form3.Show() End Su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