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草原》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草原》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草原》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草原》优秀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草原》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忍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以及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绿毯、渲染、勾勒、拘束、会心、摔跤”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1.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指导法观察质疑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歌曲多媒体课件视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导入

1.教师播放腾格尔的歌曲《天堂》,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谈话导入:这首歌唱出了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对,是草原。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草原)学生齐读课题“草原”。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关于草原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草原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走进那辽阔的大草原。

2. 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四十多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草原参观访问,记录了当时在草原上的所见所感。今天,我们就紧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草原”,感受大草原无与伦比的美丽风光和淳朴热情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

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翠色欲流:欲流,快要流出来。形容绿色浓润得像要流淌下来似的。

(2)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染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比喻夸大地形容。

(3)洒脱:(言谈、举止、风格)自然,无拘无束。

(4)迂回:回旋,环绕。

(5)一碧千里:千里,形容宽广。形容十分广阔的一片绿色。

(6)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7)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省。

(8)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

(9)勾勒:用线条画出轮廓。

三、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扫除阅读障碍。

2.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

风光美

草原

人情美

(沿作者思路,紧紧抓住课文景色美、人情美两大部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体会感情,是设计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简洁有效的理解课文的方法。)

2.多媒体出示草原风景,要求学生一边听师范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教学中通过各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及时切入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想像到的画面通过朗读再现出来。)

3.提问: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草原风景美)

四、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欣赏了草原上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大草原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仰望蔚蓝的天空。让我们把这一切记在脑海中吧。

2.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多媒体播放草原风光图片。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走进草原,感受“辽阔美”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重点理解“洒脱”:

①你能想出可以用什么词语可以换掉“洒脱”吗?(潇洒从容放松……)

②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③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④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通过学生对重点词句的朗读、感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既体会了草原的景色美,又习得了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达的,潜移默化地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优美,揣摩语言所传递的美好情感,受到感染、熏陶)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人情美”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远客)

②“一群马”“男女老少”说明了什么?(来迎接的人很多)

③“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说明了什么?(来的真快)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二是比喻热情。)

④“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来迎接的人群为什么立刻拨转马头,而不是在这里交谈一会儿?(想早一些把客人请进蒙古包)

⑤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听到了不停地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

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5)“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落下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到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风光美(初见草原)

草原

人情美

作业布置: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