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修订稿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修订稿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修订稿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修订稿

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

题及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二、简答题

1、简述《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

《寓言》篇自称其创作方法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天下》篇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就是“庄子三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读音chóng或zhòng)言,有两种解释:一是解释为是重复、增益之言;另一解释为借重之言,即引用长者、尊者和名人的言语,来证明己言,以便被他人接受。这些名人言语,基本都是虚构的。卮(zhī)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来。庄子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念、人生理想等,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表述和理性的分析,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他的思想融入到一个个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中,把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趣味盎然,让读者去领悟体会其真谛。

2、《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

(1)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的感情。即“寓论断于序事中”(顾炎武《日知录》),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2)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这一写法以《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为代表。

(3)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3、简述苏轼记叙文的特点。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传记文、碑传、山水游记、亭台堂阁记等,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富有独创性。其传记文善于用所写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和细节刻画其个性,以突现奇人异才的高风亮节。他的游记文,往往将叙事、抒情、议论结合得水乳交融,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吸收其他体裁的表现方式(如赋体、问答、赞颂之类),从而使体式为之一变。写景记游,融入诗情雅趣,无不脍炙人口。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议论成分占的比重较大,往往凭借议论给文章辟出新的境界。

4、简述“讲史”话本的体式特征。

(一)篇幅较长,分卷分目。一般均有四、五万言,最长的《五代史平话》有十多万字,有的话本因为篇幅较大,所以要分卷分目。

(二)都有“开场诗”和“散场诗”。

(三)采用断代编年的方法叙述历史。讲史话本大多按朝代断限,依据正史中的朝代兴衰的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为主要内容,采取按年目顺序的讲叙方法。

(四)语言多为半文半白,以讲说为主。语言比较质朴粗糙。

5、简述《三国演义》“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

章学诚批评《三国演义》。所谓“七分实事”,是指作品的主要框架、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是按照史书记载的真实情况来设计和组织安排的,

从而给人以基本的历史真实感;“三分虚构”,则是指在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绘上,尽量采用民间传闻中的精彩片段,并附之以作者本人的虚构想象,使之在不影响基本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最大可能地增强故事和人物的艺术魅力。《三国演义》的虚构,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于史无征,纯属虚构。第二,正史简略,小说铺叙渲染。第三,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即改变史实,把正史记载中某人所为之事移作他人所为。

6、简述《聊斋志异》描写人物的手法。

《聊斋志异》描写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

一是常把人的性格同花妖狐魅等原型的特征完美地结合起来,“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

二是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和细节点染来刻画人物性格。《青凤》写青凤热烈追求爱情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惟妙惟肖。

三是运用环境气氛的渲染,以烘托人物性格,传达人物情感。

7、简述《荀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答:荀子散文的特点是:

第一,论题鲜明,结构严密,说理透彻,逻辑严谨。荀子的文章有了明确的标题,有统率全篇的中心论点,论据充足,论证充分,层层深入,说理深透。

第二,通篇用排偶句法。荀子的文章词汇丰富,富于变化,长短句并用,对偶句排比句兼行,既匀称而又错落有致

第三,长于比喻,但少用寓言。《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8、韩愈的杂文有何特点?

答:对许多社会现象进行了辛辣讽刺和大胆揭露,内容深刻,文笔犀利,形式活泼,自由随便,可长可短,寓庄于谐,文随事异,各当其用,别有一种新颖奇妙之感。如《师说》《进学解》《杂说四·马说》等。

9、简述王安石各类散文的特点。

答:王安石的议论文成就最大,多为政论。代表作有《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伤仲永》、《读孟尝君传》等。其特点是思想深刻,识见高超,议论果断,结构严谨,语言朴素简洁而说理透彻,概括性强。王安石的小品文脍炙人口,短小精悍,文短意长,文风峭刻,凌厉超迈,可见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和敏锐洞察力。王安石的散文以议论说理见长,即使是山水游记散文,也爱发议论。如《游褒禅山记》:其议论文字,无论长篇短制,都立意深刻,结构谨严,逻辑严密,析理透辟;其叙事抒情之作,能随笔挥洒,曲尽其妙。王安石驾驭语言的能力非常强,简练明快,笔力雄健,深刻犀利。

10、简述宋元话本小说的一般艺术特征。

答:第一,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由题目、篇首(诗词)、入话(议论)、头回(小故事)、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

第二,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即连贯叙述,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所谓“无巧不成书”。揣摩听众心理,力求以新奇有趣、曲折动人的故事扣住人心,有意制造悬念和巧合,善于卖关子,尽一切可能来吸引听众,从而获得收入。

第三,使用大众能够理解的白话进行演说,以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言,语言通俗浅显,叙事流畅生动,这是小说文体上的重大变革。

11、简述《水浒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答: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有:

第一,把人物置于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中,人物和情节高度融合在一起,给人以符合生活的真实感,避免了人物形象的平板化。

第二,传奇性与现实性结合,超人与凡人的结合。《水浒》既写出了英雄好汉具有传奇性的超人之处,又写了他们的性格弱点和成长过程。他们具有凡人的品格,这就避免了因过分夸张而失真的缺陷。

第三,善于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做到英雄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小说写许多性情、气质相近的人物,都能表现出他们的差别,做到同中有异。

第四,英雄性格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结合。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在稳定中求变化,在单一中求丰富。

12、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色。

答:散中有骨的结构方式。《儒林外史》结构独特,鲁迅说“虽云长篇,颇同短制”。吴组缃称之为“连环短篇”。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它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全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将那些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制艺摧残文人心灵和人格的这个主旋律上,因而达到了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为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对《儒林外史》的结构作了精心设计和安排。第1回“楔子”和第56回“幽榜”首尾呼应,对全书要旨和是非提出设想和总结,是全书的题旨所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