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呼啸山庄》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

《呼啸山庄》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

《呼啸山庄》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
《呼啸山庄》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

摘要:本文试图从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不同文学层面对《呼啸山庄》加以剖析,通过现代派文学的主要描述对象——异化;来探讨这部巨著与现代主义的联系;同时立足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研究其浪漫主义创作源泉,从而使《呼啸山庄》这部浪漫主义与现代主义完美结合的优秀作品展现出它独具一格,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异化;哥特;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呼啸山庄》(Wuthering Heights) 是艾米莉·勃朗特于1848 年出版的一本小说,这部具有强烈情感、带有一点野性甚至有些怪诞的作品问世时并未引起关注,而在她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来却掀起了阵阵研究热潮。西方评论家对《呼啸山庄》的评价愈来愈高,使这部具有奇特想象力的作品在英国小说史上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一反同时代作品普遍存在的伤感主义情调,而以强烈的爱、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无情报复,取代了低沉的伤感和忧郁。为此,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它的艺术价值,称艾米莉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尽管这部小说依然体现了英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许多特征,但它在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上却更接近十八世纪的浪漫主义小说,更令人惊讶的是,作者的某些表现手法仿佛又与二十世纪的现代小说的风格颇为相似。这便是艾米丽·勃朗特与众不同而又耐人寻味的地方。

一、浪漫主义手法——哥特传统的运用

关于“哥特”(gothic)这个词的出处,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的一个叫作西哥特的部族,这个以破坏和掠夺为乐的部族以无知和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起初,它被用以形容阴森与恐怖,后经很多年演变,在建筑、音乐、文学等方面得以发扬,使它成为一类艺术的代名词,就如艾米莉·勃朗特一样,滞后于艺术殿堂好长一段时间。艾米丽的《呼啸山庄》继承了哥特传统,采用了多种哥特手法来渲染气氛、塑造人物、表达主题思想。首先,《呼啸山庄》在环境刻画及意象构造方面采用了典型的哥特手法,给读者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呼啸山庄“狭窄的窗子深深嵌在墙壁内,两边墙角用凸出的大石头保护着”,大门周围留着“古里占怪的石刻”;山庄的外面是一望无际的晦暗的荒原,铅云密布、狂风大作;山庄里面则由于缺少光线而昏暗、阴森。这种充满着神秘、阴晦、荒凉、恐怖的氛围是哥特传绕中常见的要素。小说中洛克乌德梦中一幕最为动人、凄历甚至残忍,堪称最具哥特意味的意象——“一张苍白的脸孔,从外边靠在玻璃窗上,还有一只血迹斑斑的手,伸进打破的窗玻璃,要求进屋来。”而洛克乌德对这位哀求的灵魂施出了残酷的手段:“把她的手腕拉到破了的玻璃窗上,来回摩擦,直到淌下来的血水浸透了被褥”。梦魇、血迹、鬼魂、游荡的幽灵……这一切无不令人心惊胆寒、毛骨悚然。这种极具渲染恐怖气氛的手法并非艾米丽首创,而是哥特传统中惯用的手法。但艾米丽并非亦步亦趋地模仿,她显然超越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意识形态,她对梦幻和潜意识的表现,已经显露出接近现代艺术的端倪。从表面而言,这似乎只是一个局外人一场离奇荒诞的恶梦,很难用理性去分析,可是我们分明从内心真切地感触到梦里梦

外的世界一样地冷酷无情,无论是梦幻还是现实,人性人情都已丧失。在此小说作者向读者象征地揭示了人类面临的可怕恶梦——人性的冻结,具有着超前的现代主义意味广其次,《呼啸山庄》主人公的塑造具有典型的哥特模式。希斯克利夫源于哥特传统中的“恶棍英雄”形象——“深色的皮肤,体格健壮,有一双洞察一切、摄人魂魄的眼睛,表情则混合着轻视和阴郁;行动多变且不可预测,时而郁郁寡欢,时而暴跳如雷”;“他是让人既爱又恨的混合物/既引人追逐,又让人惧怕……他漠视世上的一切人/……在自己赖以生存的世界似乎是陌生人……”。希斯克利夫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统—体,既深受迫害让人同情,又罪孽深重令人发指。他强烈的恨与疯狂的复仇并非本性,而是铭心刻骨的爱的异化,是心灵备受重挫后爱的反面衍生物,他虽然“残忍而缺乏人性到? 了常人不能想像的地步……我们仍然同情他……以一种朦胧的方式和希斯克利夫站在一起去反对其他人物。” 因为他并非所有罪恶之源,真正的罪恶是扭曲人性的等级制度、社会准则和宗教迷信。

二、现代主义异化主题的敏感触及

异化理论是现代派文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异化现象是现代派文学的主要描写对象,进而言之,现代派文学本身就是一种异化文学。异化在现代派文学创作中表现为人自我的丧失。由于人的本质和个性在现代社会遭到扭曲,他们既丧失了符合人性的外观,义丧失了自我的主体意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畸形敌对的,并互为陷井。由此产生的孤独、苦闷、恐惧等使人觉得自己对自己成了一个异己者。人性的冲突,人格分裂,自我的丧失和寻找——《呼啸山庄》较早敏感地触及了人的“异化”问题。主人公凯瑟琳、希斯克利大的命运可谓现代主义概念畔:一个自我异化的悲剧写照。以地狱般的性格抒写着天堂般的感情,爱到极致,恨到极致,最粗野,也最细腻;最凶残,也最温婉,最不通人情,也最为情所伤,这就是艾米丽笔下的希斯克利大。他原也是个正常人,有着正常人的种种心理需要。在那狂风呼啸的旷野荒原、野草丛生的石楠丛中,他与凯瑟琳青梅竹马,演绎着动人的美丽爱情。他们的爱是源于灵魂的爱,希斯克利大不是恶魔,他的心中燃烧着人类最神圣的感情。这份如火如荼的爱情是照耀他生命的唯一光明,让他“像锯齿一样粗,像岩石一样硬”的本性变得愈发如磐石…般不可动摇,这种顽强的本性使他能够忍受辛德雷的敌视、折磨与凌辱——他被他虐待,除了课以繁重的庄稼活儿,还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抑止了他作为一个人的正常发展,从而也被无情剥夺了他与凯瑟琳平等相处利相爱的权利。正因为有了凯瑟琳无私无畏的爱,希斯克利夫才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并具备正常完全的自我。辛德雷的作为固然招来希斯克利夫刻骨铭心的仇恨,但更为致命的因素在于,呼啸山庄的“自然之女”凯瑟琳背叛了他们彼此的天然认同。她尽管意识到自己与希斯克利夫有着不可拆离的联系,但为了世俗的利益和虚荣,她最终作出违背自然个性的选择,负着沉重的矛盾心理成为画眉田庄的女主人。凯瑟琳的爱一直是希斯克利夫支撑心理平衡的柱子,是他水深火热之中的救命浮木,不幸的是她正慢慢从他的生命中走开。他的精神大厦因此分崩离析,轰然坍塌,整个世界陷于幽暗的相互折磨与疯狂复仇之中。悲痛欲绝的希斯克利夫无法排解郁积于心的痛苦,他的人格开始走向扭曲与分裂。狂热的复仇占据了他全部身心,成为他生活的唯一目的与乐趣。女管家奈莉劝他要宽恕,把冤怨留给上帝去报,如耶稣所言,“除非你们从内心宽恕自己的兄弟姐妹,否则天上之父也会这样惩罚你们。”希斯克利夫却说:“上帝也不能从中得到像我那样的满足。”他把自己的复仇欲比作——种精神上的“磨牙”,越是痛,越要使劲儿磨。那种复仇的快感,没有怜悯,没有节制,没有丝毫放松,带有一种从弱者的痛苦中得到满足,有恃无恐,尽情肆虐的狂热。他从一个资产阶级受害者,异化成一个资产阶级迫害狂,十足的“撒旦”。他刻意复仇,先靠赌博吞没了辛德雷的财产,逼他落魄而死。然后诱骗伊莎贝拉,婚后又狠狠地折磨她,他与她结合的目的只不过是用她来报复凯瑟琳——“要是你以为我真的愿意娶伊莎贝拉的话,我都可以割断我的喉咙! ”希斯克利大的报复连同自身的爱情一起毁灭了,他的恨远比他的爱广泛。他和凯瑟琳有着“一模一样的灵魂”,他对凯毖琳的爱其实足对自己的爱,爱情的灭亡就是自身的灭亡,他贪餍的报复把他的爱情焚毁了,也把他自身给焚毁了。凯瑟琳的爱情以及由此衍生的仇恨让希斯克利大把世界上的一切作为了复仇对象,甚至连凯瑟琳的遗孤小凯蒂,自己的亲生儿子小林顿都不曾放过。他不但伤害无辜,而且以怨报德,将自私冷酷发展到了极致,也使他自身的异化走得更远。不宽恕亦得不到宽恕。希斯克利大用复仇写完了一生,他的一生凝聚着世上最强烈的爱与恨。“归根结底,它们是同一种东西……这两种感情,在完成任务以后,都可以使一个热烈的爱人或是使一个同样热烈的仇恨者感到孤独和凄凉”(霍桑语)。爱与恨都是寂寞事,艾米莉的爱情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心灵孤独史。自然,《呼啸山庄》与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作品对人的“异化”表现有些不同。它并没有象艾略特的《荒原》、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审判》那样把人的异化作为人类普遍的精神现象来写,因而没有意识到这种异化现象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可调和性和不可避免性。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人性的扭曲和变态,而且强调这一扭曲、变恋的永恒性和不可逆转性。艾米丽则不仅表现了人性的异化,而且表现了人性的复归,强调了爱的伟大力量;她认

为,仁爱和宽恕,是创造了男人和女人的伟人的造物主最神圣的属性。这一方面固然反映了女米丽的哲学信仰和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又说明了作者在对资本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度上是有一定局限的。总之,艾米丽的《呼啸山庄》从爱写起,结果写到了恨,写到了死亡,写到了灵魂,写到了人类的孤独。尽管那时现代主义理论并未形成,但无论从作品中对主要人物的描写,还是从作品表现的主题和艺术手法,都具有现代主义的倾向,这正是艾米丽天才创作素质的有力证明。不仅如此,作者对作品独创性的孜孜以求,对哥特体的借鉴与发展,使《呼啸山庄》成为一部刚柔并济的和谐佳作,它所体现出的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使这部小说更具深度与力度,它写出了艾米丽的灵的经验,是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完美结合的典范。

参考文献:

[1]Emily Bronte WUTHERING HEIGHTS ,外文出版社,1993,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赵辉辉。

[2]葛志宏.论的现代主义因素[J].外国文学欣赏,1989,(1-2)。

[3] 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杨苡译《呼啸山庄》,译林出版社,1990。

[5]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典范,赵辉辉。104

浅析《呼啸山庄》希斯克利夫人物形象及其悲剧意义

论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战略 《了不起的盖茨比》:盖茨比的性格对其一生的影响及其对当代中国青年的现实意义 浅析英汉基本颜色词之文化内涵--以“白”与“黑”为例 试析《生死疲劳》英文版风格之再现:文学文体学视角 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 The Oral Error Correction Function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Used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Class 葛浩文英译《红高粱家族》的翻译策略研究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American Country Music 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中西方婚俗文化及差异 从《飘》中人物性格分析看适者生存的道理 Cause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英语委婉语中的转喻现象分析 浅析《爱玛》中简?奥斯汀的婚姻观 商务英语新词构词研究 浅析英语委婉语功能 透过《马丁?伊登》看杰克伦敦对超人哲学的矛盾心态 英汉产品简介的对比分析 现代英语演讲中的范式分析 从功能对等理论谈汉语成语的英译 Error Analysis on English Writing by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象征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运用 小议《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人性的回归 Impact of Latin on English V ocabulary 从礼貌原则看英语委婉语的构成和社会功能 电影字幕汉译的归化与异化 从语言角度分析《功夫熊猫》中中西文化的交融 Symbolism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A Magic World: A Study of Magic Agents in Harry Potter 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活动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 (英语系经贸英语)中国儿童消费市场乱象分析及应对策略 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词汇对比研究 中学英语教师课堂反馈对学生焦虑的影响 影响英语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与策略——针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浅谈商务函电的写作 从《劝导》看简?奥斯汀创作思想的发展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Social Etiquettes 寻找自我——从女性意识角度解读《觉醒》

“审美现代性”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什么是审美现代性呢?如果简单地望文生义地推论,就会轻而易举地得到这样的解答: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是一致的,是审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现代性特征。事实并非如此。审美作为超越的、自由的活动,并不肯定现实,并不与现实相一致,而是超越现实,甚至否定现实审美的自由品格和超越本质存在于审美与现实的差异之中。同理,审美现代性也不是现代性生的肯定形式,而是对现代性的超越甚至否定。这就是说,审美现代性与现代性并不一致,它是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力量,它使主体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持着反思能力和超越品格,不至于丧失自觉性而成为盲目的存在。 由于现代性具有感性与理性两个层面,审美现代性同样体现为感性和超感性两种形式。中美现代性的感性形式体现子大众审美文化中。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大众审美文化兴起,它包括通俗文学、流行艺术、大众化的影视作品,也包括商业化的产品设计和包装、时装、广告,等等。大众审美文化作为感性审美现代性,具有两重性,一为与感性现代性之间的契合性、亲和性;一为对感性现代性的差异性、超越性。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迎合了现代消费主义浪潮,借助市场经济,使自己商品化,成为物质享乐的助力。最终,也就成为现代性的战利品,丧失了自己的超越品格。另一方面,大众审美文化还具有审美属性。审美属性使大众审美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物质主义,使物质消费带有某种精神性;一定程度上克服感性现代性的鄙俗性,使低俗文化品质有所提升。总之,大众审美文化的两重性始终存在,二者相反相成,构成感|性审美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形式是精英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不同于大众审美文化,它是精英|知识阶层为主体的审美文化,包括现代纯文学、高雅艺术,以及其他高雅审美文化。精英审美文化所体现的审美现代性,本质上是一种反现代性。现代性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进步,同时也导致生存危机。科学主义以对自然的征服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并且带来技术对人的统治(技术异化),从而威胁人的自由1人本主义确立了人的主体性,肯定了人的价值,但是也导致个体生存根据的丧失、生存意义的迷惘。现代性的消极面意味着需要一种反思批判力量,以唤起生存的自觉和保神自由精神。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形式——精英审美文化作为典范承担了这个任务。它使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免于丧失自我。免于精神沉论。从而成为一种拯救力量。 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形成了相容互补的关系。所谓相容性,是因为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是文化都有助于人的价值的提高,大众审美文化与现代性的契合度时现代性的开华,有利于增进人的现实幸福:而精英审美文化对现代性的抗争有利于恢复精神的自由。所谓互补性,是指大众审美文化与精英审美文化的长处与短处可以互相弥补,大众审美文化可以弥补精英审美文化的贵族化,远离现实生活的偏向:而精英审员文化则可以弥补大众审美文化的感性化,低俗化偏向。必须相容互补,才是完整的审美现代性。不能以片面的态度看待其中任何一种,尤其要克服歧视大众审美文化的态度。 (摘编自杨春时(审美现代性与大众审美文化) 材料二: 审美现代性对日常经验的否定具有积极意义,但这种积极作用的背后也隐含着某些值得思考的负面因素。首先,审美现代性在批判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的工具理性和情性时,往往夸大了其负面功能,甚至是不加区分地反对一切非艺术的生存方式和理性功能。于是,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极端化,良莠不分地统统加以拒绝。正是在这一意又上,我们不难发现审美现代性自身的极端性和激进色彩。其次,在颠覆和否定日常经验和生活的同时,审美现代性割裂了艺术与日常现实和普通民众的传统联系。虽然艺术不再是日常现实的模仿,不再是熟悉生活的升华,但问题的另一面也就暴露出来。艺术与现实的联系显得十分脆弱,艺术与公众的

(完整word版)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复习资料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文學一、概述(一)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流行于欧洲、而后波及美洲的文艺思潮。(二) 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背景 1. 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以及革命后人们启蒙理想的破灭与对现实的不满的產物; 2. 英国工业革命后的残酷现实; 3. 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4. 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為歐美浪漫主義文學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 5. 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經歷了歷史的發展過程,它是以往浪漫主義手法的集大成,其直接渊源,有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与法国卢梭的作品等。(三)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1. 思想内容特征:1) 強調創作的絕對自,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戒律,要求突破文學描繪現實的範

圍;2) 从人道主义、民主主义或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资本主义制度,表述对人民的同情,设计理想社会的图景;3) 酷愛描寫中世紀和以往的歷史,宣传个性解放,反对文明对人性的束缚、压迫。4) 偏重於描寫自然風光,厭惡資本主義文明和現實,標舉盧梭“回歸自然”的主張。 2. 艺术特征:1) 強調個人感情的自抒發,有強烈的主觀性;2) 浪漫派對各種藝術形式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對民間文學的重視以及詩體長篇小說的創造;3) 浪漫主義文學慣用對比和誇張,使用非凡的題材和離奇的情節,塑造超凡人物形象,重視丑的美學價值,大力提倡想像;4) 憂鬱感傷的情調為浪漫派作家所喜好,以勒內為代表的“世紀病”是最集中的表現。二、各國浪漫主義文學(一)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1. 背景:政治經濟落後、資產階級的軟弱以及唯心主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英国第一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版画家。主要诗作有诗集《天真之歌》、《经验之歌》等。早期作品简洁明快,中后期作品趋向玄妙晦涩,充满神秘色彩。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与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湖畔派”诗人(Lake Poets)。他们也是英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他们喜爱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由此得名“湖畔派”。华兹华斯的主要作品有《抒情歌谣集》《丁登寺旁》《序曲》《革命与独立》《不朽颂》《远足》。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国诗人、文评家,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古舟子咏〉(亦可称作〈古舟子之歌〉)(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诗成为名家,其文评集《文学传记》(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见称,书中对想像(imagination)与幻想(fancy)的区别尤其著名。一生作诗不缀,但中年时自称弃诗从哲,精研以康德、谢林为首的德国唯心论。 罗伯特·骚塞(1774—1843)是“湖畔派”三诗人中才气较差的一位。年青时代思想激进,饱读伏尔泰、卢梭的著作,在威斯敏斯特学校学习时曾因撰文反对校方体罚学生而被开除学籍。进牛津大学后,他更醉心法国大革命,写史诗《圣女贞德》歌颂革命,后来还与柯尔律治计划在美洲的森林里建立乌托邦社会。但中年后骚塞的政治态度却变得十分保守,还热衷于趋附权贵,成了统治者的御用文人,并因此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1821年他以桂冠诗人身份作颂诗《审判的幻景》颂扬去世不久的英王乔治三世,攻击拜伦、雪莱等进步诗人,称他们是“恶魔派”(撒旦派)。拜伦作同名讽刺长诗一首,对乔治三世和骚塞作了尽情的揶揄奚落。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领导人之一。拜伦是多产诗人。拜伦著名的诗还有《当初我们两分别》《给一位淑女》《雅典的女郎》《希腊战歌》《她走在美丽的光彩里》《我见过你哭》《我给你的项链》《写给奥古斯塔》《普罗米修斯》《锡雍的囚徒》《给托马斯·穆尔》

审美现代性

一直以来,人们都假定有一种特殊的属性对艺术具有本质意义,继而以各种理论描述这种属性,试图划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但艺术无关上帝、宗教、神灵这些形而上的信仰,当人们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总能发现一些例外或缺陷。到今天,关于艺术,仍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长久以来,艺术被赋予美的属性。但美本身较艺术更为复杂。哈罗德?奥斯本曾说过:“今天的美学虽然已经有了大量的,愈来愈成熟的著作,但无论是在讲演或者著作中,关于美的问题的论述,比起柏拉图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来却并不具有更多正确的意义,而无意义的胡扯倒是不少的。”把这段评论应用于艺术,也是十分合适的。 从古希腊到十八世纪,艺术被定义为模仿自然。不可否认,模仿是当时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式,但“模仿自然说”只是人们由表象得出的错误结论。因为最初,“艺术家的唯一主题就是人的美。在那时,科学并没有把人贬回到他在创造中的确切位置,他成功的统治着世界,自然仅仅作为一种光环出现。”早期宗教题材的绘画,神以人的形态出现,极尽华丽精致,追求以美为美。而自然,有时只是一抹灰色的背景。继而,艺术被认定为高度真实。但照相术的发明对此提供了绝妙的反驳。在艺术的范围持续扩大的今天,相片这种单纯的复制品仍是被排斥在主流艺术之外的。乔治?摩尔曾提及画家创作借助于照相术的习惯。在十九世纪,有许多被留言宣布为照相机信徒的声名狼藉的艺术家。他们的创作开始失却那种通过长期观察和与自然的不断融合而形成的天人合一的超凡的生命状态,只是把相片移植到画布上,再涂抹上一层调色板上调配好的色彩。最终的作品成为徒具精致的外表—线条、阴影、颜色—因为自然在某种光线下转瞬即逝的精美的光影带给画家的迷恋与失望的情绪的缺失而毫无灵性的模仿。自然并不能将色彩融成色调,但割断了与自然交流的呆板的色彩,注定不能照入观众的心灵。 另一方面,照相术对新的绘画形式的出现也是有一定作用的。达达主义画派艺术家杜尚曾说:“1912年当他的《下楼的裸女》展出时,巴黎艺术界为这幅作品所模仿的多次曝光摄影效果赞叹不已。”但杜尚的利用方式重点是求奇求新,有着他独特的审美追求和震撼效果。 由此观之,模仿是艺术家创作艺术的方法,但“模仿自然说”并不能揭示艺术的本质属性,而艺术家们创作的显著的个性特征又使人们将艺术的本质客体的模仿自然说转移到主体的表现论。科林伍德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艺术是一种无目的的个人心灵的表现,肯定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主观情感的必然联系。但科林伍德又强调艺术的社会服务性,这显然与他之前的理论相悖。事实上,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艺术家主观上想让自己的作品成为艺术。而这种主观目的能否达成,又不是艺术家所能左右的。德加将自己封闭在画室两年创作《苦艾酒》。画面上是一个卑微虚弱的妓女和一个执着于刻苦工作的老雕刻工。构图十分完美:左侧桌上似随意放置的一份折叠的报纸,不仅填补了空白,而且成就了整个画面的完整性。整部作品充溢着张力。我们从《苦艾酒》中看不到德加对于两年的封闭生活的感受,也看不到德加的艺术野心,虽然德加在公开场合从不避讳对声名的热衷。德加的一生都非常推崇安格尔。他前期的创作有浓重的安格尔的风格。后来,德加开始有意摆脱安格尔的线条和绘画题材,在无人涉及的芭蕾舞女孩身上展现了自己的个人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模仿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传统存在于绘画创作活动中。绘画史上不乏成功者或天才,也不乏光芒闪耀、历久弥新的作品。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毕加索的《格列尼卡》,许多艺术家甚至拥有了自己创作的专属题材:拉斐尔的圣母无人可以超越,看到芭蕾舞女孩就想到德加。它们都是

浪漫主义时期历史背景及诗人简介

浪漫主义时期(1798-1832) 历史背景: Political and social factors: 1. The American and French revolution: an upsurge of national 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movements American revolution (1775-1783)—The form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United States. French revolution of 1789—―Liberty,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2.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ffect:1. One of the main effects of the rapid and vast economic changes was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growing population. 2. The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poor in the cities was intolerable. 3. There were children working in dark, dangerous factories. 4. The working classes and the poor lived in polluted, congested slums. Mass epidemics like typhoid fever afflicted the slums. The romantics, the liberals, the socialists, the anarchists and the communists all emerged with their ideologies at this point in history to criticize these man-made horrors. 3. The Luddite movement (工人运动) 思想文化背景: 1.Rousseau 卢梭(page 2)—the father of romanticism —To rely on feelings, to follow the instincts and emotions. —Return to nature。 2.Edmund Burke 埃德蒙伯克( Page 2) —Reflection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1790)《法国革命感想》 3.Thomas Paine 托马斯潘恩(page 3) —Rights of Man (1791) 浪漫主义简介: +It was an artistic,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movement that originated in Europe toward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in most areas was at its peak in the approximate period from 1800 to 1850. +Partly a reaction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it was also a revolt against aristocratic social and political norms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and a reaction against the scientific rationalization of nature. + It was embodied most strongly in the visual arts, music, and literature, but had a major impact on historiography, education and the natural sciences. + Its effect on politics was considerable and complex; while for much of the peak Romantic period it was associated with liberalism and radicalism, in the long term its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nationalism was probably more significant. +The term was used in Germany and France at the end of 18th and beginning of 19th C to classify a new movement in literature, especially in poetry.

审美现代性的道德解读

第21卷 第5期2008年10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 U niversit y of T echnolog y (So cial Science Edition) V ol.21 N o.5Octo ber 2008 审美现代性的道德解读 成海鹰 (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08) 收稿日期:2008 06 20 作者简介:成海鹰(1969-),女,湖南省衡阳市人,长沙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博士生,主 要从事文艺伦理研究。 摘要: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使现代性问题在不到200年的时间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波德莱尔最先发现现代性中所包含的二重性,他指出现代性是过渡、短暂、偶然,也是永恒与不变,并以此命名美的双重本质。艺术家通过审美现代性理解人类文化的意义,其实表现的是道德现代性与人存在的关系。关键词:现代性;审美现代性;道德现代性;都市化 中图分类号:B83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5-0659-06 现代性问题的提出缘于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是人类从理论上反思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和时代变迁的结果。据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汉斯 罗伯特 尧斯的考证, 现代性!一词的最早用法见于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1849年的?墓中回忆录#(国内由郭宏安翻译出版的?墓中回忆录#是原书内容八分之一的选集,没能找到此说出处)[1]149 。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现代性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也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样性的阐述。人们从价值观念、文化精神、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不同角度理解现代性,其实对这个涉及审美、艺术、心理、情感、道德等诸领域的文化事件,最根本的解读仍然是从审美现代性出发。 一、一个需要充分书写与解释的话题 追溯现代性的起源,我们会联想到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对现代艺术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孤独想象追求的描述: 他寻找我们可以称为 现代性!的那种东西??对他来说问题在于从流行的东西中提取出它可能包含着的在历史中富有诗意的东西,从过渡中抽出永恒。??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 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与不变[2] 。 他!是法国19世纪一个才华横溢、充满奇思妙想的画家,叫贡斯当丹 居伊,波德莱尔称他为 普通人生活的编年史家!。他是卓有观察才能的人,也是富有表达能力的人,他观察、寻找并表现生活中瞬间的美,此时他是有活跃想像力的孤独者,也是不停穿越巨大人性荒漠的孤独者,他由此而留下的作品使波德莱尔一点也不怀疑快速生成的瞬间感觉可以产生伟大的艺术品。在这种描述中,现代性从此成为新美学的标语。资本主义在它飞速发展的100多年时间里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催生了人们的物质和金钱崇拜情结,但是在审美及道德情感上,人们更为怀念过去那些古典、浪漫的时代,对文学艺术的感觉尤其如此,他们相信古典中包含了更多使人类精神得到慰藉的永恒因子。司汤达曾经讨论过为什么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一直深入人心: 浪漫主义是为人民提供文学作品的艺术。这种文学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所以它们可能给人民以最大的愉快。![3]但是现在,通过贡斯当丹的画笔,人们发现了现代生活的魅力,所以波德莱尔称他为?现代生活的画家#,经由贡斯当丹,波德莱尔理解了现代生活可以提供比古代生活更多、更高、更强烈的美感。在这里,波德莱尔显然把 现代性!视为一种新艺术时代来临的信号,现代性的概念由此得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一、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 1.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的主导特征是表现自我、抒发主观情感。 2.浪漫主义与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时局有着一定关系。19世纪前30年,法国政治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达尔夫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自由主义思潮中强调的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 3.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4.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中就开始运用。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近代的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与贵妇的爱情故事和风流韵事等。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到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一词开始在英德法流行开来,在文学传统上浪漫主义与18世纪启蒙文学,特别是伤感主义文学有紧密联系。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前奏,而英国兴起的伤感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 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首先,强调主观感情,注重抒发自我。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浪漫主义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2、其次,推崇想象力。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情感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比如雪莱在致友人葛德文的信中对自己的才能评价道:“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才能就是在于这一点:在于同情心,在于跟感情和深思相互联系的那种想象力。”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3、再次,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由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城市工业化的丑恶,浪漫主义作家响应卢梭“回到自然”和18世纪伤感主义文学“返回自然”的口号,着力描写自然景物,描绘山岭、湖泊、海洋和森林,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感受。在他们笔下,充满了对城市文明的诅咒,往往同城市生活的丑恶、庸俗卑下只是为了衬托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借以寄托对自由的理想。例如湖畔派的诗歌、普希金的《茨冈》、《致大海》等。现在,浪漫主义作家创作的歌颂、赞美大自然的作品已成为生态批评笔下的热门话题。 4、第四,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浪漫主义”一词本来就是由中世纪的浪漫传奇演变来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是从搜集中世纪民间文学开始的。由于中世纪民间文学不受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的束缚,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这些特点正符合浪漫主义的理想追求。此外,中世纪民间文学充分体现了各国民族文化传统,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有助于唤起民族的觉醒。因此,由于浪漫派作家的倡导,民间文学对革新当时文学内容和形式都起了重大作用。 5、第五,夸张的手法、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这是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最鲜明的特点。雨果就是对比艺术的倡导者和大师,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这样,强烈地对比,离奇的情节,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神话色彩以及奇特的异域情调和平凡的日常景象的交织、对照,就构成了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上的鲜明特征。

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

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 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思潮。在创作方法上与现实主义的不同,浪漫主义侧重于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常用热情奔放语言、瑰丽的想象和矿长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而浪漫主义作为思潮,是十八世纪后半叶到十九世纪上半叶盛行并发展于欧洲。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同这一时期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德国古典哲学奠定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基础。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夸大主观作用,强调天才、灵感和主观能动性,把“自我”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这一时期,空想社会主义在欧洲一些国家里传播很广。圣西门、傅利叶、欧文,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幻想消灭阶级对立、企图通过空想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助长了耽于空想、脱离现实的倾向。 浪漫主义作家: (一)德国 弗里德利希·史雷格尔(1772-1829)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者。他发挥了席勒在《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中的论点,使“古典的”和“浪漫的”两个概念逐渐传播于西方文论中。他在美学论著《断片》中阐述了他的浪漫主义理论,认为人的主观精神高于一切,“而世界便是它的艺术品”。诗人写诗,是为了表现自我,表现人类的完整个性,因此,“浪漫主义的诗是包罗万象的进步的诗”,“许多艺术家虽然不过存心只写一部长篇小说,实际下却描绘了自己本人”。史雷格尔的浪漫主义,是主观唯心论在文学理论上的反映,他的论点通过英国柯勒律治、法国史达尔夫人等人在西方产生了深远影响。 诺瓦利斯(1772-1801)是耶拿派的作家代表。他敌视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主张恢复中世纪君主专制和天主教统治。诗集《夜的颂歌》是为悼念他所爱的一个14岁便死去的女孩而写的,歌颂黑夜和死亡,充满病态心理和神秘主义色彩。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的《亨利希·封·奥夫特丁根》里,他把中世纪描绘成牧歌式的黄金时代。 阿尔尼姆(1781-1831)、布伦塔诺(1778-1842)。他们重视发掘民族文化遗产,对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感兴趣。民间诗歌的朴素、单纯,对当时的文学发生了很大影响。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合编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 格林兄弟是雅各布·格林(1785-1863)和威廉·格林(1786-1859),当时涌现出来的童话作家。格林兄弟共同搜集民间故事、传说和童话,整理出版了《儿童与家庭童话故事》,即《格林童话集》(1812-1814),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财富。其中脍炙人口的《灰姑娘》、《小红帽》、《白雪公主》等,这些童话所宣扬的正义、忠诚、善良、勇敢等品德对全世界都有教育作用。 霍夫曼(1776-1822)是一个有广泛影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奇异和荒诞的色彩。主题上,写人的生活受到一种阴暗的、幽灵般的力量的支配,无法主宰自己的行动,对社会进行批判,别具一格的讽刺。艺术上,幻想和现实相交织的手法,深刻的心理描绘,丰富的想象力。为20世纪现代派开启先河主要作品有《金罐》、《公猫摩尔》、《小查克斯》。海涅(1797-1856)是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走上创作道路的。他的理论著作是《论浪漫派》(1832),对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进行了批评。他早期创作的诗歌体现浪漫主义特色。一是歌颂爱情,描写理想女性。二是想象丰富,描写梦境。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梦境描写,来延伸诗人的现实感受,追求超脱现实之外的理想境界或幻想世界。梦幻性超过现实性。三是热爱大自然,描绘自然美,采用民间文学题材。主要作品《诗歌集》和《新诗集》、《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罗曼采罗》

呼啸山庄 人物性格剖析

爱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它通过描述凯瑟琳和希斯克利夫之间的爱情,展现了畸形社会中人性的变异:人性因扭曲而萌发的强烈复仇。它以狂飙般猛烈的情感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希斯克利夫是作品中的主人公,他的疯狂报仇泄恨,貌似悖于常理,但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非同一般的叛逆精神。这是一种特殊环境下造成的特殊性格,特殊性格所决定的特殊命运。 一、特殊环境造成特殊性格 环境先于性格而存在,性格也就在改变环境的努力过程中形成,因此,人们说环境塑造性格。进一步而言,特殊的环境必然造成特殊的性格。《呼啸山庄》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过分残忍的性格,完全是他周围的环境所造成的。 毋庸置疑,金钱主宰一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希斯克利夫所处的正是一个金钱的社会,在那里,贫穷是可耻的。无论是否因你的过错而导致的贫穷,无论是否你有努力的过程,只要你现在仍是衣衫褴褛,你就注定遭受耻辱。贫穷带来的无穷无尽的耻辱生活就像一把刻刀,不断雕刻、改变着希斯克利夫的性格。 希斯克利夫是个被剥夺了人间温暖的弃儿,他是贫穷的。他被呼啸山庄的老庄主恩萧收养,改变了他贫穷的生活。老恩萧和他女儿凯瑟琳的善意接纳和关怀使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他用最好的方式回报恩人——打开心,接受别人,并渐渐与凯瑟琳相爱了。虽然凯瑟琳的哥哥辛德雷异常讨厌他,但是甜蜜的爱情让他打算为了凯瑟琳去奉献一生,“永远生活在凯瑟琳的阴影下”,即使被她的哥哥辛德雷使唤,遭受无穷的嘲讽,他也毫不介意。可没过多久,生活又和希斯克利夫开了个玩笑。老恩萧死了,辛德雷成为了呼啸山庄的主人,这一变化使希斯克利夫降为了仆人,他再次贫穷。所不同的是,他此时拥有了凯瑟琳的爱,他把自己的爱全给了凯瑟琳,除了这个,他什么都没有了,甚至是尊严。对于一个生活在这种环境的人,凯瑟琳几乎就是他的生命,是他生活的全部希望。 然而,这份爱并没有持续多久,凯瑟琳受制于那个世俗的社会,受制于金钱的诱惑,最后决定嫁给画眉山庄的主人——埃德加。虽然她说“我对埃德加的爱像是树林中的叶子,在冬天变化树木的时候,时光便会变化成叶子;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则像树下面永恒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愉快并不多,可是这点愉快却是必需的,永久的。”相信当希斯克利夫听到凯瑟琳说:“嫁给希斯克利夫就会降低我的身份”时,用肝肠寸断这几个字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也并不以为过。 凯瑟琳的变心使希斯克利夫生命中最后一点爱消失了,强烈的爱化为了强烈的恨,强烈的恨化成了他强烈的个性——坚硬、不屈、残忍。表面看,这一切都是因为凯瑟琳对爱情的背叛而造成的,实际上却显露了那个时代强烈的的价值取向——贫穷是可耻的! 二、特殊性格决定特殊命运

论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性.

论审美现代性的时间性 唐圣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一、现代性与时间 现代性的时间性是现代性研究的一个艰深又基础性的课题。现代性,modernity,对应的拉丁词是Modernus,而它又是在中世纪根据其拉丁词根modo(最近,刚才之意)创造出来的,其意义是“在我们时代的,新的,当前的……”,其相对反的意义是“古的,老的,旧的……”。现代性概念产生于基督教的中世纪,其意在强调基督教的中世纪优于异教的古代世界。1P18-19现代性的犹太教的神学背景,对现代性的时间性的研究填充了第一层理论的底子。历经磨难的犹太人在经历马加比王朝的兴亡之后完全由对现实的希望转向对弥赛亚的期盼2:现世是邪恶的,罪孽的,未来是美好的,公正的。这个未来的世界将由人们心中期盼的弥赛亚给人们带来。这就是弥赛亚主义:离弃现在,指向未来,在对现在的否定中期待未来。因此,犹太教的弥赛亚主义是“现代性时间诞生的基点”3P22。经由基督教和奥古斯丁历史神学的发展,现代性的时间性直接指向未来,由此未来成为现在的规定。3P24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进步思潮的牵引下,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救赎史不但被置换成现代化的世俗理性史,而且成为其“神学世俗性(secularity)的内在支撑”3P24。无论犹太-基督教的时间性还是现代-理性化的时间性,在宏大的历史实践的层面上,都受制于社会生产形态和交往方式。人的劳动首先是为了生存,人的交往首先是为了更好的劳作。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里,人的劳动和交往首先是其理性的利用,这就体现在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发明,工具的使用等历史性的实践上。现代化还意味着规范化,就是理性的利用必须规范化,而且社会的生产和交往的规范化必须有理性的利用为前提,这在于理性自身首先必须规范化,而理性有其自身的结构和规则,因此,理性自身的规范化即理性自身规定自身,其表现就是对理性自身结构和规则的遵循。这在时间上的体现就是现代时间研究新领域的出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特点有三:一是循环重复的,二是线性向前的,三是指向目的的。作为置身于现代化历史进程里的现代人的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规定。其生活首先且主要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时间。这种循环重复的向前指向某一目的的时间性直接且主要地规定了现代人的生活性格。因此,“在现代化主流方向上,现代时间的核心就是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3P25这样一种时间,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越来越被更加精细的分割,由此其速度变得也越来越快了。此一时间的此一特性展示的,从表面上看,仅仅是现在,而没有未来,内在地看,这种对现在展示的方式是以透支未来为代价的。因此,这里的现在不仅仅是现在的现在,还是未来的现在,由此,此现在具有微妙的二重性:一是现在的现在性,二是现在的未来性。其微妙性在于通过表面上肯定现在的现在性而否定未来性的反喻来表示对现在的现在性的极端展示实际上是通过对其未来性的直接指向而扬弃其现在性的。因此,现在的意义在于指向未来。3P26人首先是自然的,而拥有并遵守自然肉体的节律时间,其次是社会的,而拥有并遵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人的生命只有以时间的形式被激活而展开,才能首先在获得其自然性的基础上获得其社会性,人才成其为人。由此,作为对自然控制、改造的现代化,实际上已经对自然性的人的肉体生命进行了控制、改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肉体生命时间的控制和摧残则是不言而喻的了。肉体生命时间经由社会必要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除了夸张手法的运用、想象奇特之外还有什么? 如果说浪漫主义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充满激情的夸张方式来表现理想与愿望的话,那么,可以说,在世界各民族最初的文学活动中,就已经存在这种形态的文学了。例如各个民族都有的远古神话、中国先秦文学中的"楚辞",都有这样的特点。表现理想和幻想本是促成文学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文学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浪漫精神是文学的一个重要源头,文学从一开始就和浪漫主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不过,明确地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精神来倡导、来鼓吹,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波澜壮阔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在西方则始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40年代这个时期。其最先形成于德国,而后波及到英国、法国和俄国,在短短的十多年里,迅速发展成为一场风靡欧洲的文学运动,相继产生了许多有影响的作家和作品。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浪漫主义主要指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类型,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浪漫主义所以会在这个时期获得蓬勃发展,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1798年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欧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于是,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就必然地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所以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人们常常以古典/浪漫的对立模式来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此说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运动产生的原因。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意思简直包括一切不是按照古典传统写出的诗歌。"并指出这是一种"根据'古典的'与'浪漫的'之间的对立说法而建立的类型论。"这种对立或区别具体的含义是"指那种与新古典主义诗歌相对立并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启发并以此为榜样的诗歌" 。 从这里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与"新古典主义对立",是说浪漫主义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不像古典主义文学那样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的服从;"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得到启发",是说浪漫主义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这些特点都使浪漫主义文学有了与西方传统文学全然不同的面貌。 不过,即使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那里,也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和面貌,德国的、法国的和英国的浪漫主义不尽一致,早期的和以后的浪漫主义之间也有区别。但是这些民族的、时代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文学没有统一的特征和性质。正如韦勒克所说: "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整个大陆上自称为'浪漫主义的'具体文学的特点,我们就会发现全欧都有着同样的关于诗歌及诗的想象的作用与性质的看法,同样的关于自然及其与人的关系的看法,基本上同样的诗体风格,在意象、象征及神话的使用上与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截然不同。" 关于这些共同点,韦勒克总结为:"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 也就是说,浪漫主义文学以强调想象来突出文学的目的在于表现理想和希望,以强调自然来突出文学应偏重于抒发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以强调象征与神话来突出文学的隐喻性、表现性和夸张、奇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这些特点,是浪漫主义文学共有的特征。 韦勒克指出浪漫主义的世界观是一种自然观,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即自然观的世界观是什么意思。浪漫主义所谓的自然是针对古典主义而言的。他们认为,古典主义对理性的强调实质上是对秩序、规律的强调,其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浪漫主义把一切原始的、质朴无华的和天真无邪的事物视为"自然的"。从这里引出了浪漫/古典之间的一系列对立,如浪漫主义强调感性,古典主义强调理性;浪漫主义强调对大自然的表现,古典主义强调对人类创

呼啸山庄人物形象分析

呼啸山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呼啸山庄》是英国小说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品,是西方文学的巨着,它奠定了艾米莉·勃朗特在英国文坛的地位。它通过记述两代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给我描绘了一个畸形社会的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中被扭曲的人性。小说的作者以她独特的笔法对人物的心理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对人性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从而成就了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鲜明独特的性格, 关键词:希斯克利夫;凯瑟琳;辛德雷;埃德加;第二代人 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学史上记述复仇的经典作品,它主要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来剖析人性,其主人公在性格上都具有19 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烙印。希斯克里夫冷酷、残暴但对凯塞琳有着的热烈执着的爱,卡瑟琳任性不受拘束并且爱慕虚荣,埃德加·林顿温和有绅士风度但懦弱重视所谓名誉,辛德雷因为自小就受冷落而变得残暴冷漠,哈里顿卡西和小林顿也因上一代的爱恨纠葛而在人性方面产生了扭曲,本文就通过对呼啸山庄里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剖析人性,体悟认得爱与恨的关系。 一、希斯克里夫 希斯克里夫有着叛逆、孤傲、顽强、冷漠的性格,他的生活经历使他有一个敏感质朴的孩子一步步发展成一个极端的叛逆者和残暴的复仇者,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和反抗。 希斯克里夫是呼啸山庄的老恩肖捡回的弃儿,老恩肖非常宠爱希斯克里夫,由此而引起亨得利的嫉妒,老恩肖死后,亨德利成为了呼啸山庄的主人,便开始虐待他,使他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并从事仆人的劳动,像动物一样活着。希斯克里夫开始变得孤寂。这时,同样不喜欢受社会的束缚与羁绊的凯瑟琳成了他情感的唯一寄托,渐渐地,两人之间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当他得知凯瑟琳因为嫁给他会使她降低身份而选择答应有金钱和地位的埃德加林顿的求婚时,一切曾经支撑他忍受虐待的力量顷刻消失,他悲愤地逃离了呼啸山庄。周围人的侮辱和虐待让他的性格变得更坚强也更冷漠,这些他都可以隐忍,然而当他唯一在乎的爱情也背叛了他时,他就转为了彻底的叛逆和个人主义,这为他对社会的反叛和复仇埋下伏笔。三年之后,希斯克力夫重返呼啸山庄。他表面看上去温文尔雅,内心实则燃烧着复仇的火焰。他有计划地对每个曾经伤害过他的人展开报复。诱使亨德利赌博,从而侵吞呼啸山庄:他虐待亨德利的儿子。从小不让他接受教育,教他粗俗的言语和行为,打发他做仆人的工作,他把亨德利当年对待他的手段变本加厉地运用到哈里顿身上。他骗取伊莎贝拉的芳心以谋取林顿的家产,婚后却不断地从精神上折磨她;他还强迫卡西嫁给他的儿子小林顿从而完全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财产控制在自己手中。此时的他在复仇心理的驱使下人性已经完全被扭曲,成了一个心里充满恨的凶狠的魔鬼。 然而在魔鬼希斯克里夫的血液里却始终保留着对卡瑟琳的强烈的爱情,童年时代当身边所有的人都鄙视虐待他时唯一支持他的就是与卡瑟琳间的感情,当听到卡瑟琳说和他在一起会降低她的社会地位时,他便毅然选择了离开。在他的复仇过程中,他报复每一个伤害过他的人,可是对于背叛了他们爱情的凯瑟琳,他却依然深爱,甚至在起初也是为了凯瑟琳而使得复仇进度缓慢,由此可以发现,在希斯克里夫的精神里,恨只是爱的异化,他一直热烈地爱着卡瑟琳,因为爱,而要报复阻碍他们在一起的辛德雷,因为爱,而要报复抢走了卡瑟琳的埃德加一家。 二、卡瑟琳 从本性层面来分析,卡瑟琳是一个单纯善良,追求自由、桀骜不驯的人,当老恩肖去世所有的人都歧视和虐待希斯克里夫时,唯独卡瑟琳关心他,陪伴他,她虽然很顽劣,但“她并没有坏心,因为她一旦真的把你弄哭了,就极少不陪着你哭”。她野性十足,完全不同于封建庄园的那些小姐,她和希斯克里夫“两人一大早就跑到野地里去,一玩就是一整天,这是他们的一大乐趣,随后的处罚只不过是让人发笑的小事一桩。”当约瑟夫逼迫他们念圣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