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

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

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
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

高中数学考试必备的知识点整理

温馨提示:在复习的同时,也要结合课本上的例题去复习,重点是课本,而不是题目应该怎样去做,所以在考前的一天必须回归课本复习,心中无公式,是解不出任何题目来的,只要心中有公式,中等的题目都可以解决。 必修一: 一、集合的运算:

交集:定义:由集合A 和集合B 中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叫交集,记为A B I 并集:定义:由属于集合A 或属于集合B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并集,记为 A B U 补集:定义:在全集U 中,由所有不属于集合A 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补集,记为U C A 二、指数与指数函数

1、幂的运算法则:

(1)a m ? a n = a m + n , (2)n m n m a a a -=÷, (3)( a m ) n = a m n (4)( ab )

n

= a n ? b n

(5) n n n

b a b a =??

?

?? (6)a 0 = 1 ( a ≠0) (7)n n a a 1=- (8)m n m n

a a = (9)

n

m

a

-

=

2、根式的性质

(1)n a =.(2)当n a =; 当n ,0

||,0a a a a a ≥?==?

-

.

5.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log b a N b a N =?=(0,1,0)a a N >≠>. 6、对数的运算法则:

(1)a b = N <=> b = log a N (2)log a 1 = 0 (3)log a

a = 1

(4)log a a b = b (5)a log a N = N (6)log a (MN) = log

a

M + log a N

(7)log a (

N

M

) = log a M -log a N (8)log a N b = b log a N (9)换底公式:log a N =

a

N

b b log log (10)推论 :log log m

n a a n

b b m

=

(0a >,且1a >,,0m n >,且1m ≠,1n ≠, 0N >). (11)log a N =

a

N log 1

(12)常用对数:lg N = log 10 N (13)自然对数:ln A = log e A

必修4:

1、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2、诱导公式:函数名不变,符号看象限(把α看成锐角)

公式一:Sin (α+2k π)=Sin α 公式二:Sin (α+π)=-Sin α

Cos (α+2k π)=Cos α Cos (α+π)=-Cos α tan (α+2k π)=tan α tan (α+π)=tan α

公式三:Sin (-α)=-Sin α 公式四:Sin (π-α)=Sin α

Cos (-α)= Cos α Cos (π-α)=-Cos α tan (-α)=-tan α tan (π-α)=-tan α

公式五:Sin (2

π-α)=Cos α 公式六:Sin (2

π+α)=Cos α

Cos (2

π-α)=Sin α Cos (2

π+α)=-Sin α

3、两角和与角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①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②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③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④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⑤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 ⑥β

αβ

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4.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①αααcos sin 22sin = ②1cos 2sin 21sin cos 2cos 2222-=-=-=ααααα ③α

αα2tan 1tan 22tan -=

④22cos 1sin 2αα-= ⑤22cos 1cos 2

αα+=

⑥ααα2sin 2

1

cos sin =

5、向量公式:

①a →

∥b

)0,(222

121≠=?y x y y x x (a →∥b →

0,1221=-?y x y x ) ②2

2

2

2

2cos 22)(→→

→→→→

→→→

→→→+??+=

+?+=+=+b b a a b b a a b a b a θ

③2

2

2

22

1

2

12121cos y x y x y y x x b

a b a +++=

??=→

→→

→θ(求向量的夹角)

④0=??⊥→→→→b a b a ⑥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设),,(y x a =→

222

22

y x a y x a +=+=→

→或

⑦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2212221y y x x a -+-=→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在C ?AB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R 为C ?AB 的外接圆的半径,则有

2sin sin sin a b c

R C

===A B . 2、正弦定理的变形公式:①2sin a R =A ,2sin b R =B ,2sin c R C =; ②sin 2a R A =,sin 2b R B =,sin 2c C R

=;③::sin :sin :sin a b c C =A B ; ④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a b c a b c

C C

++===

A +

B +A B . (正弦定理用来解决两类问题:1、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求其余的量。2、已知两角和一边,求其余的量。)

⑤对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所对的角的题型要注意解的情况。(一解、两解、无解三中情况)

3、余弦定理:在C ?AB 中,有2222cos a b c bc =+-A ,2222cos b a c ac =+-B ,

2222cos c a b ab C =+-.

4、余弦定理的推论:222cos 2b c a bc +-A =,222cos 2a c b ac +-B =,222cos 2a b c C ab

+-=.

(余弦定理解决的题型: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

和其他两角.)

5、三角形面积公式:

111

sin sin sin 222

C

S bc ab C ac

?AB

=A==B

6、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设a、b、c是C

?AB的角A、B、C的对边,则:①若222

a b c

+=,则90

C=o;②若222

a b c

+>,则90

C

a b c

+<,则90

C>o.附:三角形的五个“心”;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

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

7、(1)测量角度问题是指无法直接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求解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要测量角的大小,求三角形中角度的大小,求不能直接测得的角,求轮船航行时航速与航向等问题均可结合正弦定理及余弦定理,通过解三角形求解.在解决与测量问题有关的题目时,要搞清楚仰角、俯角、方位角与方向角的含义,合理的构造三角形求解,即把实际问题数学化.

(2)解三角形的应用题时,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如下:

①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依次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之

②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几个三角形,这时需要选择条件足够的三角形优先研

究,再逐步在其余的三角形中求出问题的解.

第二章 数列

1、数列:按照一定顺序的一列数称为数列。

2、项:①首项:数列中每一项都和它的序号有关,排在第一位的数(a 1) ②数列记为{}n a :??n a a a a 321、、 ③通项:n a

4、已知n S 求n a 的公式:???≥-===-)2()1(111n s s n a s a n n

n

[注]: ①()()d a nd d n a a n -+=-+=111(d 可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数列充要条件(即

常数列也是等差数列)→若d 不为0,则是等差数列充分条件).

②等差{n a }前n 项和n d a n d Bn An S n ??

? ?

?-+??

? ??=+=22122 →2

d

可以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

的充要条件→若d 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若d 不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

③非零..常数列既可为等比数列,也可为等差数列.(不是非零,即不可能有等比数列) 5、数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着的一列数. 6、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 7、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

8、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

9、递增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a n+1>a n ). 10、递减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都不大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即:a n+1

12、摆动数列:从第2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

13、数列的通项公式:表示数列{}n a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的公式. 14、数列的递推公式:表示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的公式.)>1(121n a a n n +=-

15、结论:n 是奇数,2n 是偶数,2n-1和2n+1是奇数。 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

同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符号表示:1n n a a d +-=

2、看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有以下三种方法: ① ),2(1为常数d n d a a n n ≥=-- ②211-++=n n n

a a a (2≥n ) ③

b kn a n +=(k n ,为常数

3、等差中项:由三个数a ,A ,b 组成的等差数列可以看成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则A

称为a 与b 的等差中项.若2

a c

b +=

,则称b 为a 与c 的等差中项.

4、通项公式:若等差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差是d ,则()11n a a n d =+-.

5、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 m a a n m d =+-;②()11n a a n d =--;

③11n a a d n -=

-;④1

1n a a n d

-=

+;⑤n m a a d n m -=-

6、结论:若{}n a 是等差数列,且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若{}n a 等差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2n p q a a a =+.

7、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公式:①()12n n n a a S +=;②()112

n n n S na d -=+. ③12n

n s a a a =+++L

8、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 n ∈N ,则()21n

n n S n a a +=+,且

S S nd -=偶奇,

1

n n S a

S a +=奇偶. ②若项数为()*21n n -∈N ,则()2121n n S n a -=-,且n S S a -=奇偶,

1

S n

S n =

-奇偶(其中n S na =奇,()1n S n a =-偶).

9、在等差数列{n a }中,有关S n 的最值问题:(1)当1a >0,d<0时,满足??

?≤≥+00

1

m m a a 的

项数m 使得m s 取最大值. (2)当1a <0,d>0时,满足???≥≤+0

1m m a a 的项数m 使得m s 取最小

值。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等比数列

1、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符号表示:1

n n

a q a +=(注:①等比数列中不会出现值为0的项;②同号位上的值同号) 注: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四种方法:

①)0,,2(1≠≥=-且为常数q n q a a n n ②112

-+?=n n n

a a a (2≥n ,011≠-+n n n a a a ) ③n n cq a =(q c ,为非零常数). ④正数列{n a }成等比的充要条件是数列{n x a log }(1>n )

成等比数列.

2、等比中项:在a 与b 中间插入一个数G ,使a ,G ,b 成等比数列,则G 称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若2G ab =,则称G 为a 与b 的等比中项.

(注:由2G ab =不能得出a ,G ,b 成等比,由a ,G ,b ?2G ab =)

3、通项公式:若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是1a ,公比是q ,则11n n a a q -=

4、通项公式的变形:①n m

n m a a q -=;②()11n n

a a q --=;③11

n n

a q a -=

;④n m n

m

a q a -=

. 5、性质:若{}n a 是等比数列,且m n p q +=+(m 、n 、p 、*q ∈N ),则m n p q a a a a ?=?;

若{}n a 是等比数列,且2n p q =+(n 、p 、*q ∈N ),则2

n p q a a a =?

6、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和的公式:①()

()()11111111n n n na q S a q a a q q q

q =??

=-?-=≠?

--?.

②12n n s a a a =+++L

7、几种常见的数列的思想方法:

①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为n S ,在0<d 时,有最大值. 如何确定使n S 取最大值时的n 值,有两种方法:一是求使001<,+≥n n a a ,成立的n 值;二是由n d

a n d S n )2

(212-+=

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n 的值.

②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与函数对应关系如下:

综合数列的知识点部分

1、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1)定义法:对于n ≥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

1

1---n n

n n a a a a 为同一常数。(2)通项公式法。(3)中项公式法:验证212-++=n n n a a a N n a a a n n n ∈=++)(22

1都成立。

2、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①公式法:适用于等差、等比数列或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

②裂项相消法:适用于?

??

??

?

+1n n a a c 其中{ n a }是各项不为0的等差数列,c 为常数;部分无理数列、含阶乘的数列等。

③错位相减法:适用于{}n n b a 其中{ n a }是等差数列,{}n b 是各项不为0的等比数列。 ④倒序相加法: 类似于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3、常用结论: ①1+2+3+...+n =

2

)

1(+n n ②1+3+5+...+(2n-1) =2n ③2

333)1(2121??

?

???+=+++n n n Λ

④)

12)(1(6

1

3212222++=++++n n n n Λ ⑤

1

1

1)1(1+-=+n n n n

)2

1

1(21)2(1+-=+n n n n

)()11(11q p q p p q pq <--=

4、求通项的方法:①累加法,如:)(1n f a a n n =-+ ②累乘法,如:

)(1

n f a a n

n =+ ③构造法:如:)1

(111-+=-+

?+==+A B

a A A B a B Aa a n n n n 第三章 不等式

1、常见用语的符号表示:“不超过”:≤ “超过”:> “超不过”:<

2、比较大小的方法:0a b a b ->?>;0a b a b -=?=;0a b a b -

技巧:优先考虑加减,后考虑两边平方。

回顾:作差法的步骤:作差;变形;定正负;得出结论。

3、不等式的8条性质(利用生活上的一些事情去记忆,例如两(三)人比谁有钱;比谁高…):

①a b b a >?<;(两个的游戏)

②,a b b c a c >>?>;(第三个是中间人时)

③a b a c b c >?+>+;(C 无需任何条件)(三个游戏) ④,0a b c ac bc >>?>,,0a b c ac bc >

⑤,a b c d a c b d >>?+>+;(四人游戏,大+大,小+小) ⑥0,0a b c d ac bd >>>>?>;(大×大,小×小)

⑦()0,1n n a b a b n n >>?>∈N >;(分身术)

⑧)0,1a b n n >>>∈N >.

关于等式的事实和性质是解决不等式问题的基本依据。

4、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

5、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

特例① 一元一次不等式ax >b 解的讨论;

②一元二次不等式ax 2+bx+c >0(a>0)解的讨论.

对于a <0的不等式可以先把a 化为正后用上表来做即可。

二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 6、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7、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 和y 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 y ,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 y 构成的集合.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0x y C A +B +=,坐标平面内的点()00,x y P . ①若0B >,000x y C A +B +>,则点()00,x y P 在直线0x y C A +B +=的上方. ②若0B >,000x y C A +B +<,则点()00,x y P 在直线0x y C A +B +=的下方.

9、线性规划:①、画直线(边界) ②虚、实线区别:虚线:>/< 实线:≥/≤

③分边:取特殊点(在线内外)检验

注意:直线未经过原点时,优先使用(0,0)判定;直线过原点则选择数轴上的点。 10、线性约束条件:由x ,y 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x ,y 的线性

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 ,y 的解析式。 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x ,y 的一次解析式。

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 y 。 可行域: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

11、设a 、b 是两个正数,则

2

a b

+称为正数a 、b 称为正数a 、b 的几何平均数.

12、均值不等式定理: 若0a >,0b >,则a b +≥,即

2

a b

+≥. 1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①()2

2

2,a b ab a b R +≥∈;②()22

,2

a b ab a b R +≤∈;

③()2

0,02a b ab a b +??

≤>> ???;④()2

22,22a b a b a b R ++??≥∈ ???

高中数学选修1—1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其中判断为真的语句叫做真命题;判断为假的语句叫做假命题;

(注意: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一般都不是命题;要判断一个命题是真命题,一般需要经过严格的推理论证,在判断时,要有推理依据,有时应综合各种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2、命题的条件与结论:“若p ,则q ”的形式的命题中的p 称为命题的条件,q 称为

命题的结论。

注意:有些命题虽然表面上不是“若p,则q”的形式,但是把它的表述作适当改变,也可以写成“若p,则q”的形式.

3、四种命题:

①原命题为:若p,则q,

②逆命题为:若q,则p,即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即得其逆命题.

③否命题为:若┐p,则┐q,即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即得其否命题.

④逆否命题为:若┐q,则┐p,即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则得其逆否命题.

4、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一)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论: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对角线命题真假性统一)

(二)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三)四种命题的真假性之间的关系:

①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

的的真假性

②两个命题为互逆命题或互否命题,它

们的真假性

没有关系

5、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定义:

q

q

q

p,

?

p

的必要条件

若p

的充分条件,

6、充要条件定义:如果p是q的充分条件,p又是q的必要条件,则称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记作q

p?

注意①充要条件的证明:证明充要条件应从两个方面证明,一是充分性;二是必要性。

②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1)定义法:直接利用定义进行判断.:

(2)等价法“p?q”表示p等价于q,要证p?q,只需证它的逆否命题非q?非p

即可,同理要证p?q,只需证非q?非p即可,所以p?q,只需非q?非p.

(3)集合法: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

①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由x∈A,可得x∈B;

②若A?B,则p是q的必要条件,要使x∈B,则x∈A是必不可少的;

③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

④若A B,且B A,则p既不是q的充分条件,也不是q的必要条件.

7、常见的几种条件:

①若q

p?,但q?p,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也可以说q的充分条件不必要条件是p)

②若q

p?,但q?p,则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也可以说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条是p);

③若q

p?,且q?p,则p是q的充要条件(也可以说q是p的充要条件),记作q

p?;

④若q

p?,且q?p,则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重要结论与注意:小范围?大范围,但是大范围不能推出小范围

8、逻辑联结词:且、或、非

且:p且q)

p∧“同真为真;一假即假”

(q

或:p或q)

p∨“同假为假;一真即真”

(q

?与p的真假相反”

非:非p)

(p?:“p

注意:若)(q p ∨为真,)(q p ∧为假,则你所得到的结论是?“p 、q 一真一假”

9、①全称命题:陈述某集合中的所有元素都具有(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无一例外,强调“整体、全部”.

全称命题p :)(,x p M x ∈?, 它的否定:p ?:)(,00x p M x ?∈?

常见的全称量词:对所有的、对任意一个、对一切、对每一个、任给、所有的

②特称命题:陈述某集合中有(存在)一个元素具有(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强调“个别、部分”的特殊性.

特称命题p :)(,00x p M x ∈?, 它的否定p ?:)(,x p M x ?∈?

常见的特殊量词: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有些、有一个、对某个、有的

结论:全称命题的否定是特称命题,特称命题的否定是全称命题。

10、如何判定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真假?

①对全称命题,若要判定为真命题,需对每一个x 都验证使p (x )成立;若要判定为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

②对特称命题,若要判定为真命题,只需找一个元素x 0使p (x 0)成立;若要判定为假命题,需证明对每一个x ,p (x )不成立. 11、常见词语的否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