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发展与创新专题

科技发展与创新专题

科技发展与创新专题
科技发展与创新专题

科技发展史

一、基本概念

(一)科学与技术的定义

1、科技

科技=科学+技术

2、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

3、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1、区别:发现与发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与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2、联系:科学与技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科学发展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开辟研究领域,而技术的进步尤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工具、手段和物质基础。

(三)科学研究:创造知识、综合知识、开拓知识新用途的社会活动

分类:1、基础研究:是对新理论,新原理的探讨,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科学领域,为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提供理论前提。

2、应用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发现的新的理论应用于特定的目标的研究,它是基础研究的继续,目的在于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开辟具体的应用途径,使之转化为实用技术。

3、开发研究:又称发展研究,是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研究,是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中心环节。

(四)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原创性科学研究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

(五)科技伦理: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

1、克隆技术与科学伦理

2、基因研究中的科学伦理

3、生态环境伦理问题

4、网络时代的信息伦理问题

专题一科技发展史

一、人类自身的发展演变

二、人类早期的科技发现与发明

1、石器、骨器、木器

2、火

唐朝,中国科学家发明了火药,并在公元9世纪首次将其用于战争之中。

3、弓箭

4、农业

5、农业(狭义)(1)概念:利用动植物的生长机能,采用人工培养和养殖的办法以取得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2)进程划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

(3)意义:

①使人类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有利于维系人类的生存,繁衍生息。

②有利于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为人类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6、农业(刀耕火种、火耕水耨)

7、房屋

8、陶器

9、农具

三、中国传统科技

中华民族的科技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为人类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并且在16世纪中期以前一直处于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心。

1、日食与传统天文学

《尚书·胤征》记录了夏代的一次日食,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距今4000多年。据统计,从春秋到乾隆年间,中国史书记载的日食大约近千次,居世界首位。

国外最早的日食记录是发生在巴比伦的一次日全蚀,时间是公元前763年6月15日,比我国最早的日食记录要晚得多。

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公元16世纪前,天文学在欧洲的发展一直很缓慢,在从2世纪到16世纪的1000多年中,更是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此期间,我国天文学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察、仪器制作(浑天仪)和编订历法(授时历)。

2、“三才观”与中国传统农学

《吕氏春秋》“上农四篇”中的《审时》提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农学家与农学著作(300余种)

(1)西汉晚期——氾胜之:《氾胜之书》

提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这个耕作总原则。

(2)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中国古代的农业百科全书,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影响巨大。

(3)南宋——陈旉:《陈旉农书》

提出“地力常新壮”,“用粪如用药”的观点。

(4)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

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

3、我国古代化学

(1)阴阳五行学说

《易经》:世界万物由阴阳两个基本元素组成。

《国语·郑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 以成百物”。

(2)炼丹术、金属冶炼、火药

炼丹术源于人们对死的恐惧和对长生不老的渴求。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

青铜器:铜、锡、铅混合

冶铁与炼钢:冶铁至迟春秋中期出现。

火药成分:硫磺、硝石、木炭,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4、中国传统医学

传说医学是神农氏发明的,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身中七十毒”的说法。

传统医学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成就

①扁鹊:发明诊脉

②华佗:发明手术治疗和麻醉剂

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④李时珍:《本草纲目》成为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5、造纸与印刷术

①文字载体的演进

龟甲兽骨→竹(木)简/绢帛→纸张

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公元105年左右中国科学家蔡伦又改进和提高了造纸技术,从而使造纸技术在中国迅速推广

②印刷技术的演进:雕版印刷→活字印刷

6、指南针与航海术

★三国孙吴时,孙权派大将卫温航行夷洲(台湾)。

★唐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

★宋代的海上贸易十分发达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

7、数学

①《周髀算经》: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

其中有勾股定理的公示和证明。

②《九章算术》:首先提出分数的概念

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

③祖冲之:主要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他算出的圆周率为3.1415926<π<3.1415927,这一结果的重要意义在于指出误差的范围,是当时世界最杰出的成就。

四、李约瑟之谜

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

为什么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那么多重要贡献,但科学和工业革命却没能在近代中国发生?

李约瑟之谜的几种解释

一、制度缺陷论

中国的封建制度与欧洲的封建制度不同。中国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亚细亚生产方式”具有三种特征:1、没有土地私有制,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虽然名义上可以归属于私人,但最终属于国家);2、社会基础是村社制,每一个村社通过农业与手工业的紧密结合来达到自给自足的状态;3、中央集权起着支配作用。

中国的官僚制度是“亚细亚官僚制度”,起初有利于自然知识的增长。但这种制度压制商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学者和工匠之间产生巨大的鸿沟。

没有商人精神,近代科学的产生是不可能的,因为商人对精确度量的要求推动了精确科学的发展。

二、思维方式影响论

1、西方重个体,中国重关系

西方人认识事物时重视个体,把个体看作是一切认识的基础和一切关系的前提。亚里士多德认为:个别的人或牛并不需要参照其他事物就可以得到说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就是逻辑关系,这个逻辑关系是由个体的性质决定的。

中国的关系概念是一种无实质性前提的纯粹关系,不是作为实体的个体决定这个关系,而是关系决定个体,个体的性质依赖于它所处的关系。

结果:西方人思想重分别——学科分类,物理、化学等。

中国人思维重和合——研究学问崇尚统一,把古

今思想统一起来,强调共同性、一贯性。

2、西方重逻辑,中国重辩证

近代科学方法主要是分析的方法。在认识对象时首先将对象分解成更简单的要素,之后再找出要素的性质以及在各要素之间起作用的逻辑法则,最后才是在此基础上整体形象。

对中国人来说,世界不能分解成少数单纯的要素,自然是一个有生命、有秩序的世界。辩证有余,逻辑不足。中国人的思维强调整体性和联系性: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强调事物转化,一切都是发展变化的;中国人的思维具有模糊性,不适于逻辑分析。

三、科技结构影响论

西方近代科技存在着循环加速机制。第一个循环过程是:

理论——试验——理论,理论对实验起指导和设计作用,试验对理论起鉴别作用,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循环加速机制。在这一机制下理论和试验都获得了飞速发展。第二个循环过程是:技术——科学(包括理论和试验)——技术,科学研究为新技术开辟道路,新技术的兴起又向科学研究提出新的命题。同时新技术所代表的生产力又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材料和仪器,促使更完备的科学理论和实验成果诞生。这些新成果又反过来新技术的开发,如此循环不已,形成了强大的加速发展机制。

中国古代科技过分强调实用性,更多地注重于简单经验的总结和事物表面相似点的类比,不重视演绎和因果关系的探求,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限制了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四、“高水平均衡陷阱”说

中国后期技术创造力消失的原因在于对技术需求消失或需求不足。

中国家庭由男孩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这种思想鼓励早婚早育,造成人口急剧膨胀,

经济条件恶化。一方面生活水平仅能维持生计,无法积累足够的剩余财富进行工业化。另一方面相对资源来说,人口过多,劳动力越来越便宜,资源和资本越来越贵,对劳动替代型的技术需求下降。到15世纪,中国巨大的人口数量决定了这个帝国已经不需要节约人力的技术。

五、激励机制影响论

1、官本位思想

2、科举制度

高校创新与大学生思维创新

一、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㈠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

㈡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主要依托

㈢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力量

㈣我国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

二、高校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

1.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2.大力推进和完善高校创新体系建设

3.加强协调,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4.大力推动高校国防科技发展

5.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6.大力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7.大力加强创新文化建设

8.深化产学研结合,促进成果转化

9.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三、加强地方高校科技工作

1.地方高校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

2.教育部支持地方高校科技工作的措施

3.关于地方高校科技工作的基本考虑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有生力量、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地方高校占高校数量的95%,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方高校是区域内知识创造、积累与传播的重要基地,是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传播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四、创新的阻力

1、思维标准化

泛指思维方向、方法和技能的规范化和模型化

2、知识无活力化

所学知识很少或很难应用于实践中本质是知识吸收的僵化

五、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1.创新思维的特点

什么是思维?思维是在实践基础上分析综合,然后做出判断推理的过程。

创新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态,既有一般思维的基本性质,又有自身的特点。

创新思维的特点从内容来看具有独创性;从思维的形式来看具有灵活性,通常是多种思维的有效结合,没有单一的、凝固不变的模式。

2.创新思维的基础

人类思维具有三种形式: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钱学森指出:“思维学是研究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不管在人脑中的过程。这样我从前提出的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实是一个,即形象思维,灵感、顿悟都是不同大脑状态中的形象思维。另外,人的创造需要把形象思维的结果再加逻辑论证,是两种思维的辨证统一,是更高层次的思维,

应取名为创造思维,这是智慧之花!所以(应)归纳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

钱学森所说的创造思维就是创新思维。由此可见,创新思维是建立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基础之上。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即抽象思维,它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抽取其共同的本质,因而具有抽象性的特征。逻辑思维只讲究事物间的共性,而不讲究事物间的差异,是一种求同性思维,是一种用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

逻辑思维具有严密性,但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例如:爱迪生请一名数学家计算他发明的电灯泡的容积。数学家先测量灯泡的各段直径及壁厚,通过复杂的数学计算求出灯泡的容积。而爱迪生只是将水倒满灯泡,再将灯泡中的水倒入量杯,直接读取量杯容积刻度,就得到了灯泡的容积。这位数学家就是陷入了思维定势,只知道用自己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又称直觉思维,是一种借助于具体形象来开展思维的过程,它反映事物间的差异性,而忽视了是无间的共性,是一种求异性的思维,具有以下特点:

1)非逻辑性

形象思维建立在感官认识的基础之上,具有经验性。中国有句俗话:“久病成良医”。就是形象思维经验性的体现。

2)直接性

形象思维可以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之间直接取得联系。例如:鲁班的手被草叶子割破了,他直接由草叶子的形状而取得突破,发明了锯子。

3)发散性

发散性也就是想象力,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问幼儿园小朋友画的是什么,小朋友的回答千奇百怪:有的说是圆石头、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油饼、有的说是车轮等等。这就是形象思维的想象力。对创新来说,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4)灵感

灵感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受到某种启示,内部知识积淀突然爆发,得到奇思妙想,使长期思考问题得到解决的思维过程。灵感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只有知识丰富,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瞬间出现的灵感解决问题。牛顿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中而获得灵感,成为经典力学的创始人。但如果一个人没有牛顿那样丰富的学识,被苹果砸中N次,也不可能得出万有引力。

由此可知,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各有优缺点,只有在思维过程中扬长避短、相互补充才能实现创新思维。

3.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1)知识是产生创新思维的必要前提

创新是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没有厚实的知识积累,即使有了创新点子,也无法将点子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方法。科幻小说中有许多相当新颖的创新思想,但限于科技知识水平,许多想法无法实现。牛顿有句名言:“我之所以看得更远,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巨人的肩膀就是前人知识的积淀,所以培养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做好知识的积累。科学的创新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知识基础是对前人智慧成果的集成,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离开了扎实宽阔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顺利开展创新活动。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个人不能只拥有单一的学科知识,而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只有如此,才能以多种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更加容易形成新思维。

2)实践经验是创新思维的根本基础

进入工程训练中心,同学们都会看到一条标语:“创新源于实践。”

思维是在实践基础上分析综合,然后作出判断推理的过程,创新思维也离不开实践活动。从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重力实验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力学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知识是在理论→实践→理论→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发展。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应当注重观察细节,积累实践经验,为创新思维打下坚实基础

3)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

对一个问题的思考,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入手,要力争从总多的新角度去观察思考,以求获得更多的新认识,提出更多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当我们不能直接解决问题时,可以尝试运用逆向思维、反向思维、横向思维、类比思维、联想思维等思维方法,从不同的方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我们看看一个商店的店主如何运用发散思维获得商机:

4.创新思维过程中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我们应当尽量避免几个误区:

1)克服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思考同类或相似问题的惯性轨道,来自于心理定势。过去的思维影响当前的思维,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

思维定势是一种按常规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它可以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效率。在日常生活中,思维定势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每天碰到的90%以上的问题。但是思维定势是一把双刃剑,它有利于常规思考,却不利于创新思考,不利于创造。前面我已经举了一个思维定势的例子,所以我们在学习工作中,要敢于怀疑,打破条条框框,努力寻求创新。

2)思维过度发散,舍近求远

有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同学们应该都听说过,就是用高度表测量楼房高度的问题,作者提出了诸如利用高度表做单摆,通过单摆在楼顶的摆动频率计算楼房高度;将高度表从楼顶自由垂直下落,通过高度表下落所用时间计算楼房高度等十来种方法,就是没有使用高度表直接读出楼房高度的方法。虽然这只是一个体现利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例子,但是创新思维应当尽量避免这种思维方式。我们要牢记:创新目的就是要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解决问题。舍近求远解决问题不利于创新思维。

3)过度求新,忽视创新成本

在创新过程中,还应当避免过度求新,而忽视了创新的实现代价与它实现的价值的关系。现在有些同学在创新活动中一味求新,似乎不采用最新技术,不使用最新方法,就不能体现出创新水平。但是创新毕竟还是属于社会活动,与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太“超前”的创新技术,如果实现的成本太高,远超它实现的价值,就不会短时间内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应用。创新原理与方略

?一、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呈现出的一种社会“新陈代谢”现象,是以价值创造为目的的复杂实践活动。创新是以一定的资源为基础,通过客观世界“序”的发现和创造,探求开发新的资源,以及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或更高效地使用的可能性,并将其在社会系统中加以实现。

?二、创新的价值

?1、创新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2、创新是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3、创新是人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创新的类型

?1、按创新的规模和变化程度划分

?基本创新、增量创新、技术体系创新、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

?2、按社会活动领域划分

?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3、按创新的对象和实现方式划分

?物化创新、关系创新、方法创新、行为创新

?4、按技术创新的独立性程度划分

?模仿创新、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合作创新、二次创新

?四、技术创新的内涵与模式

?1、技术创新的内涵

?技术创新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创造性的动态结合;技术创新的创造性实质是科学、技术与经济结合方式的新的可能性的建构及其实现;技术创新是可能性的建构于可能性的实现的交互过程;技术创新是开放型创造性组织的系统行为

?2、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式

?技术推动模式、市场需求拉动模式、技术与市场交互模式、技术创新一体化模式、技术创新系统集成网络模式

?3、技术创新的的实践模式

?美国的技术创新——R&D联合体模式、日本的技术创新——引进与开发相结合的混合模式、中国台湾的技术创新——整体输入型模式

?五、管理创新的含义和内容

?1、含义

?管理创新就是以管理者为主体,从管理基本职能出发,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管理工作所做的设计、改革、变化、重组、选择、实施与评价,使管理工作处于动态协调之中,从而促进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活动过程。

?2、内容

?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

?六、创新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1、创新系统的定义

?创新系统是指由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相关的机构、组织和实现条件所构成的网络体系。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以企业为主体的微观创新系统、中观的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宏观的国家创新系统

?六、创新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2、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

?创新主体、创新的中介、创新客体与创新环境

? 七、创新型国家建设

? 1、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目标

? 《国家汇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出:到2020年中国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 2、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知识创新体系;深化国防科研体制改革;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 3、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本与保障

? 创新性国家建设的根本在于人才。

?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保障: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益;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创新

主体

系统 客体 环境 系统

创新系统构成图示

人教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创新》教学设计之一

必修3第五课《文化创新》教学设计【课标再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 (6)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1)结合文化的交流、传播和继承、发展,感悟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的能力 (2)结合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分析文化不断发展、创新的能力 (3)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初步确立文化创新的思想意识,投身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2)具有善于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文化的发展本质上又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这就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正文

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学生活动:“忆一忆”文化是如何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正确的态度+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培育发展本民族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形成新的文化。)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Why: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学生活动:听三首不同时代的歌曲,结合教材,分析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意义。 (《南泥湾》反映的是战后重建家园发展生产的实践活动,《年轻的朋友》反映的是80年代的幸福生活,《走进新时代》则反映的是当今社会变革的实践要求)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P49的材料或是举出一个身边的文化事例,分析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例如:南京的老吆喝、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有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打夯,码头工人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1)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例如:反映新时代实践内容的影片(反贪、反黑、爱国等);旧中国社会实践是闭塞的自然经济,其文化需要层次也低,所以文化发展也是比较闭塞如:唱戏(都是地方戏种);今天的社会生活是开发的,所以文化必须开发、多元化发展。如音乐的多元化与渗透。

创新与科技发展

《创新与科技发展》导学案 学习目标: 认识科学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的发展 认识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联系实际,正确把握自己的好奇心 学习重难点重点:科技发展靠创新难点:由好奇到创新 学习指导: 环节一、自主探究全面理解 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P17---P19页。思考:创新与科技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 1.阅读P68页材料回答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2.列举事实,说明创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3.了解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4. 科技创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有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学习任务二、阅读教材P19----P21。思考:好奇心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如何? 1. 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的最初动力。 2.只有把好奇心转化为,进而发展为,多加观察,大胆想象,锲而不舍的人,才能最终有所发现和创造,走向成功。 环节二、思维互动解难释疑 1、师生互动,组间交流,解决自学中个人和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2、我们一起分析判断: 有了好奇心就意味着成功吗? 环节三、知识整合系统小结 科技发展靠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 创新与科技发展 由好奇到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 环节四:检测反馈

1.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人们不断探索,努力开创新的结果。这表明() A.科技疾步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不需要人们努力创新 B.科技发展靠创新 C.只有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创新,在生活、学习中不需要创新 D.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 2.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这表明() A.好奇心是创新的最初动力,是科技发明创造的起点 B.爱因斯坦完全是依靠强烈的好奇心取得巨大成功的 C.有了好奇心就会在学习、科学上取得成就 D.任何好奇心对我们的成长都有积极的影响 3、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有人认为“有了好奇心就一定能成功”。对此,你的理解是() A、是正确的,因为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 B、是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锲而不舍,才有可能打开成功的大门; C、是正确的,因为好奇是创新的使者,好奇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D、是错误的,因为好奇心容易使人产生盲目从众心理。 4、材料: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从火箭到座舱的每一部件,从发射到回收的每一道程序都是我国自主设计和生产的,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制造”,这充分说明了我国今天的航天事业成绩显著。为了明天再创辉煌,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迫在眉睫。(1)取得这些科技成绩是我国实施什么战略的结果? (2)为什么说要进一步推进这一战略必须加强科技创新? (3)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你打算怎样做? 环节五:学习收获

人教版必修3《文化创新的途径》word教案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广东省连南民族高级中学张卉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理解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②通过材料探究,使学生具备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探究文化创新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学习各民族文化长处的思想意识。 ②通过对传统孝德与现代孝德材料的分析、探究,帮助学生树立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情感。 二、【课程标准】: 汇集生动鲜活的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阐明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主题曲。思考:《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为什么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对于文化的发展而言,这表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探究、发表意见) 教师分析:《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一改往日国产动画片人物造型呆板僵硬,说教味极浓的缺陷。以幽默的语言,搞笑的剧情,鲜活的人物造型,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产动画第一片。由此可见,文化要想发展,要想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今天,让我们来共同探究文化创新的途径。 【材料讨论、探究新课】 探究1:展示《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主人翁图片及其生活原型:美羊羊——生活中善良亲切和爱美之心很强的人;喜羊羊——社会上的台柱子,很重要的人物;灰太狼是社会上奸诈愚蠢的坏蛋,爱老婆孩子。红太郎是毒辣老婆,十分凶悍。 问:这部影片中的人物来源于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自主探究、发表意见) 教师分析:这边影片中的人物来源于生活,这表明文化要创新,就需要立足于实践。由此得出“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的结论,具体如下: 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师设疑:为什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呢?(此时可让学生结合第五课第一框知识思考,从而使学生温故知新)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那么要想实现文化创新,我们有没有其他途径可走了呢? 探究2:展示材料 材料一、视频:《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最后五分钟片段 材料二、《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是在坚持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在情节叙述上学习国外动画片的成功做法,大胆想象,无限夸张,如果再能够学习国外动画片细腻的人物形象,毫无疑问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科技创新与未来世界》主题班会教案

科技创新与未来世界 一、设计背景 我们生存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曾经夸父追日,让人觉得可笑,而航天飞机却使这一梦想更进一步;曾经人们向往太空,卫星与太空望远镜已经满足不了我们的需要;古时,人一日行几十里地已是了不起的事。现代,已有了超音速飞机;电话,网络,让我们感受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也近在咫尺,而这些也正是因为有了科技的创新的结果。 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人类就是在创新当中进步的。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沈括撰写《十二气历》,中国的四大发明,英国的工业革命……,任何社会变革,科技进步都是智慧的人们创新的结果。都会引领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科技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我们,也会改变我们的未来。科技创新是推进人类走向未来的“加速器”,是通往未来的“金钥匙”。作为九年级的学生必须了解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及对未来世界的作用,这样才能迈出前进的道路上坚实的步伐,才能完成我们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走向我们和谐的新世纪! 二、教育目标 1、提高同学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同学们的创新素质和能力。 2、通过开展体验创新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科技体验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意识和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并从中体验发明创造成功的喜悦,进而培养学生

的创新精神。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4、让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对未来世界的作用。 三、前期准备 1、班长担任主持人,负责收集科技创新的图片、音乐,准备串词。2、团支部书记负责装饰教室,黑板上写标题插画。 3、一组同学准备和科技相关的小品。 4、二组、三组同学准备自制电动机等科技小发明、小制作。 5、四组、五组同学准备讲科技小故事。 6、六组同学准备科技诗朗诵。 四、活动过程 班主任致辞 在一些人眼中,创新是一种神秘的东西,创新的灵感似乎是极其偶然的,如同彩票中奖一般,而我以为不然。倘若你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关注周围的一切,你就会发现灵感无处不在。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新世纪的朝晖已经普照大地。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你们是多么幸运,多么令人羡慕哬!自古英雄出少年。新的时代,新的机遇,新的成功……你们要抓住机遇、努力学习、努力创新、创造属于你们的未来! 第一章科技创新在身边(配乐诗朗诵六组) 甲:4200多年前中国人们就发明了陶瓷 乙:1800年前的蔡伦创新发明了纸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高二(4)班齐映燕2018年4月19日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的内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围绕“文化创新的途径”这条主线,分析文化创新应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而向学生强调对待文化应避免的两种错误倾向,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创新观念;由于文化的形式丰富多样,结合《文化生活》的特点,本课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和开展活动探究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文化,让学生感受文化进而思考文化创新的途径,理解本课内容;另外,随着“四个自信”的提出,文化自信成为社会的重要课题,因此学好文化创新的相关内容对于指导学生正确对待实际生活中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最后,本课是在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和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探究文化创新的相关内容,本课在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联系所学知识及分析能理解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并 能够辨别文化创新的主体。 2.通过讲解学生能够推论和说明出文化创新两个基本途径的含义、原因 及做法。 3.通过对错误观点的探讨和清晰的知识连线学生能够辨别两种错误倾 向。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问题的导向和小组探究锻炼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 2.通过对错误观点的分析增强学生分辨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创新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传统文化元素的介绍增强学生在传统文化上的兴趣及自信心。 2.通过文化创新的作品展示增强学生创新的兴趣和自信心,通过教师寄语激

发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文化创新的两个基本途径 (二)教学难点 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及怎样对待传统和外来文化 四、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高二学生,在学习了第三课和第四课的基础上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加深,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他们能够联系所学的知识对本课的内容进行理解;在生活中学生也能较多地接触到文化创新,无论是从电视上还是学校提倡的文化创新活动中,学生都有所了解,在课程中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例来进行本课的讲解,学生能够联系自己所了解的内容进行理解。 五、教学方法与学法 1、教法:事例探究法、启发讲授法,分析归纳法。师生互动,共同探讨。 2、学法: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法。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流程

《创新与科技发展》习题

《创新与科技发展》习题 一、选择题 1、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三次科技革命,即18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的电力革命和20世纪40—50年代兴起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人们不断探索、努力开拓创新的结果。这表明() A、科技进步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不需要人们努力创新。 B、科技的发展靠创新。 C、只有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创新,在生活、学习中不需要追求创新。 D、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 2、“嫦娥一号”人造月球卫星的发射成功,是中国一切从零开始,通过3年时间,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了“嫦娥一号”人造月球卫星和整个系统配套工程。这告诉我们() ①中国的科技水平正在显著提高。②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关键。③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头号科技强国。④有创新才会有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这表明() A、好奇心是创新的最初动力,是科技发明创造的起点。 B、爱伊斯坦完全是依靠强烈的好奇心取得巨大成功的。 C、有了好奇心就会在学习、科学上取得成功。 D、任何好奇心对我们的成长都有积极的影响。 4、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的产品日益风靡世界,我国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应该有更高追求,把“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这说明() ①我们必须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中国制造”要求我们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④创新精神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有人认为“有了好奇心就一定能成功”。对此,你的理解是() A、是正确的,因为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 B、是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锲而不舍,才有可能打开成功的大门。 C、是正确的,因为好奇是创新的使者,好奇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D、是错误的,因为好奇心容易使人产生盲目从众心理。 二、分析题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人才规划》)出了“服务 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展”方针,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二是大力开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三是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试分析材料内容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三、材料题 材料一:某省GDP和新兴产业发展示意图 注:该省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26%,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产业规模超过1、5 万亿元,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21%,成为全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一大亮点。该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6%左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消减3%和5、1%,成为全国唯一连续三年完成总量减排指标的省份。 材料二:该省财政设立20亿元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专项引导资金,向发展新兴产业倾斜;省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21亿元,其中70%以上用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组织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1)结合材料一分析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 (2)上述材料对我们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何启示?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说明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文化创新的一个根本途径、两个基本途径。 ②理解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使学生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②通过材料探究,使学生具备在合作探究中体验文化、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赏析汉字、诗词和绘画等,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 ②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难点: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三、【教法、学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法、事例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 导语:在电脑科技迅猛发展、许多人已“提笔忘字”的今天,一档于游戏中学习知识、于竞技中领略汉字、诗词之美的文化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关注与好评。这些电视节目不仅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进行了文化创新。今天,让我们来共同探究文化创新的途径。 探究1思考:《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对于文化的发展而言,它的成功表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探究、发表意见) 教师分析:《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一改往日国产动画片人物造型呆板僵硬,说教味极浓的缺陷。以幽默的语言,搞笑的剧情,鲜活的人物造型,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当之无愧的国产动画第一片。由此可见,文化要想发展,要想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今天,让我们来共同探究文化创新的途径。 二、【材料讨论、探究新课】 探究2:展示《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的主人翁图片及其生活原型:美羊羊——生活中善良亲切和爱美之心很强的人;喜羊羊——社会上的台柱子,很重要的人物;灰太狼是社会上奸诈愚蠢的坏蛋,爱老婆孩子。红太郎是毒辣老婆,十分凶悍。 问:这部影片中的人物来源于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自主探究、发表意见) 教师分析:这边影片中的人物来源于生活,这表明文化要创新,就需要立足于实践。由此得出“文化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的结论,具体如下: (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师设疑:为什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呢?(此时可让学生结合第五课第一框知识思考,从而使学生温故知新)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因为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教师: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那么要想实现文化创新,我们有没有其他途径可走了呢? 三、【突破重点】 材料:《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兔年顶呱呱》之所以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就是在坚持中国风格的基础上,在情节叙述上学习国外动画片的成功做法,大胆想象,无限夸,如果再能够学习国外动画片细腻的人物形象,毫无疑问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探究3:(1)、灰太狼、喜羊羊与传统国产动画片中的狼与羊的形象有何异同?(2)、找出材料中《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获得成功的原因,这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围绕上述问题,教师将全班学生以四人一组的形式分成若干组,组织学生结合

创新与科技发展

创新与科技发展 一、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我国科技创新的必要性,从而增强创新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创新思维训练,自觉从事创新探索与实践。 2、能力:学会把自己的好奇心转化为行动,初步尝试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科技发展靠创新;了解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确创新对于我国尤为重要;懂得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认识到创新对于我们尤为重要,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责任感。 学习难点:正确把握好奇心,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学习过程 (一)阅读与思考: 1、如何理解“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 2、科技创新对我国发展和民族振兴有什么作用? 3、好奇心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4、好奇心怎样才能发展为创新? (二)预习展示 (把你预习问题的答案说出来,与组内同学共享) (三)交流探讨 2006年6月5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讲话指出,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用5年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四)知识梳理(课堂上完成) 四、课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计算机硬件的运行速度和信息容量不断增加。体积和耗能不断减小;软件从机器语言和高级语言程序发展到高级的系统集成软件;功能方面除了最初具有的数值计算功能越来越强外,还逐渐发展了信息处理、网络通信、控制管理和多媒体等功能。这一事实说明() ①创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②创新依靠科技发展③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④科技发展靠创新⑤计算机是瞬息万变的,人类永远跟不上它的变化⑥科学的本质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计算机的进步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④⑥ D、②③⑥ 2、对创新的含义,你的认识是() ①创新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造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②是指创造任何一种新的事物③指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发明创新④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⑤指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人云亦云、墨守成规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④⑤ 3、许振超,山东青岛港工人。他三十年如一日,立足本职,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带领团队两次创造了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扬名国际航运界。在新形势下提倡“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因为() ①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②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③创新是我们当前一切工作的中心④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4、2006年2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纲领性文件。国家之所以强调创新,追求创新,是因为()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亡发达的不竭动力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③当今国际竞争是人才和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④中华民族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创新与科技发展》教案.doc

八年级第七单元第十五课《创新与科技发展》 [字号:大中小]2012-12-11苍山县卞庄街道办事处第二中学李侠阅读次数:66 【内容标准】 三1.1正确认识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4. 4 了解我国在科技方面的成就,感受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目标】 青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握好自己的好奇心,培养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付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些大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努力提高IH身的素质,促使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的创造潜能。 能力目标: 1.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尝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曾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正确把握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IH我控制的能力。 加识目标: 1.了解创新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2.明确创新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作用; 3.懂得好奇心与科技创新的联系。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科技发展离不开创新,好奇心是创新的昂切动力,引导学生把握好自己的好奇心,走好创新之路。本节课的内容共有两 4 吴次:第一层次“科技发展靠创新”这一层次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悟科技发展与仓I 所的关系,理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认识创新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层次:“由好奇到创新”这一?层次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好奇与创新的关系,懂得好奇心是一个人走上科技发明创造的起点,引导学生把握好自己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好奇心与科技创新的关系教学难点:创新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青境体验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教学设计 科目:政治 年级:高二 内容:《文化创新的途径》

学校:广东省汕尾市城区 田家炳中学 作者:胡燕巧 文化创新的途径 (胡燕巧广东省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广东省汕尾市 516600) 【教学依据】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不断发展,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不断深入,这就要求中华文化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创新。而且,最为以后文化的主力军的学生,有必要学习文化创新的途径。另外,新形势给中华文化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所以,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总之,作为一名政治老师,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正确对待和处理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为共同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而努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并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推陈出新,既要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注意坚持正确方向,克服

错误方向。 2.能力目标 结合实例理解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根本途径,理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尝试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铸造中华的新辉煌做贡献。 [教学方式] 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走近生活、体验践行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主动思考,在老师的带领下层层推进,完成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构思]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周杰伦和宋祖英合唱的《本草纲目》 众所周知,《本草纲目》是我国中医里的著名典籍,是李时珍毕生的心血,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医学上取得的成就;宋祖英作为新一代的民歌歌唱家,歌声十分动听,艺术造诣也颇深,她的作品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繁荣景象;周杰伦作为流行乐坛的一颗巨星,在音乐方面很有天赋,作曲的实力也很强,深受青少年,特别是同学们的喜爱。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三者代表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当代文化。当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一种文化的创新。周杰伦和宋祖英合唱的《本草纲目》,将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配搭到一起,使传统文化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其形式更具动感。 思考:周杰伦和宋祖英的演唱方式有什么区别吗?周杰伦和宋祖英合唱的《本草纲目》是怎样实现创新的呢? 二讲授新课 (一)立足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创新与科技发展王梅

《创新与科技发展》教学设计教学背景 本课教学活动的开展依据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设计,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创新”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关心祖国科技发展,正确认识好奇心,努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终使三维目标得以实现。 教学分析 目标分析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思想品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能力目标:能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和分析信息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在科技方面的重大成就,知道科技发展靠创新,科技创新对我国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意义;知道并正确认识和利用好奇心。 重点:科技发展靠创新。 难点:科技创新的意义;好奇心与科技创新的联系。 内容分析 本节课包括“科技发展靠创新”和“由好奇到创新”两目。第一目:通过介绍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向学生指明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列举我国在科技领域的重大成就,使学生感受科技创新对我国发展和民族振兴发挥的巨大作用。第二目:通过和

向学生介绍“葛晓峰”和“瓦特”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好奇心,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感悟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感受,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图片及《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图片,师生共同感受我国科技创新的伟大成就。 同学们,看完视频,你有何感想?(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思路:通过视频使同学们,感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板书课题:创新与科技发展)

高二政治《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高二政治《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前言】 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为建立新型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提供了新思维、新方式,而且也为学生课堂学习营造探索发现的和谐环境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学生在网络提供的丰富学习资源中,通过检索、构思,可以有效地将教材中有关内容进行密切整合,形成自己的观点,获得自己的认知,从而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因此,网络教育也为实现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良好途径。基于上述原因,本人在教学中尝试将高二政治《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创新的途径》一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文化创新的途径》,是本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 正确认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树立创新意识,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发展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3、法治意识 4、公共参与 通过学习文化创新的途径,培养学生积极投身文化交流活动,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投身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推动文化创新。

二、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文化多样性、文化的传播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是为讲解文化创新服务的,同时,本课承上启下,对接下来要学习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具有指导作用。进行文化创新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和社会实践性。怎样进行文化创新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知道“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理解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能力:培养收集、加工、整理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增强创新意识。 四、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教授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身边的文化现象有一定的关注和了解,也有一定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他们感兴趣的案例吸引住他们的眼球。但是,对于这些文化现象他们还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缺乏比较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为此,我会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案例多让学生自主分析,从而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等能力。 五、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依据:本课探究是的是怎样才能实现文化创新,所以本知识点理所当然地成为本课重点。 突破重点:事例探究法、启发讲授法、情境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材料探究,循循善诱、得出结论。 2、教学难点: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依据:由于学生很难找出正确方向,分清错误倾向。所以,本知识点是难点。 突破难点:启发讲授法、自主探究法、设置问题抢答法。结合材料,在教师引导下,帮助学生找出正确方向,分清错误倾向。 六、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2、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文化现象、引发思考、合作探究、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辩论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十五课第一框创新与科技发展

第十五课第一框创新与科技发展 贾悦镇马庄初中刘海涛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把握好自己的好奇心,培养自己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尤其是对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产生探究的兴趣。 能力: 1、积极参与小发明、小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尝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题,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正确把握好奇心,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知识: 知道科技创新的必要性,懂得科技发展离不开创新。 二、重难点: 重点:科技发展靠创新; 难点:由好奇到创新 三、教学活动: [课前预习案] 教师提前下发学案,对学生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讨论小组内总结,小组间交流)(争先恐后:每个小组成员都可发言,回答以上问题。发言基本正确就可为本组加10分) 1、自学课本P68——P72,注意自学过程中要边读课文,边用铅笔勾画基础知识和自己认为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2、自学完课本内容后,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㈠填空:(温馨提示:稍一动脑,一定会回答上来的,老师相信你) 1. 是他们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的最初动力。 2.只有把好奇心转化为,进而发展为,多加观察,大胆想象,锲而不舍的人,才能最终有所发现和创造,走向成功。 ㈡回答:(为你加油:贵在参与,不必担心答错) ▲①创新与科技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好奇心与科技创新有什么联系? [课内探究案] 1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探究活动一、阅读P68——P69材料回答: 1、想一想: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为你加油:贵在参与,不必担心答错) 2、谈一谈:列举事实,说明创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结合相关链接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感悟——创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你加油:贵在参与,不必担心答错) 3、P69材料说明了——科技创新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有什么作用?(温馨提示:稍一动脑,一定会回答上来的,老师相信你) 探究活动二: 阅读教材P70----P72。 思考:好奇心与科技创新的关系如何?(温馨提示:稍一动脑,一定会回答上来的,老师相信你) 合作探究: 教师展示以下材料:(学生讨论小组内总结,小组间交流) 有的人因为好奇而产生了对某一事物的浓厚兴趣,继而进行积极探索,终于有所发明创造;而有的人却因为好奇,染上了抽烟、酗酒、甚至吸毒等不良嗜好。 1、有了好奇心就意味着成功吗?(温馨提示:稍一动脑,一定会回答上来的,老师相信你) 2、谈一谈如何把握好自己的好奇心?(为你加油:贵在参与,不必担心答错) 思维互动解难释疑 师生互动,组间交流,解决自学中个人和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有效训练: (一)请你来选择: 1.人类历史上出现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人们不断探索,努力开创新的结果。这表明() A.科技进步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不需要人们努力创新 B.科技发展靠创新 C.只有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创新,在生活、学习中不需要创新 D.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 2.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这表明() A.好奇心是创新的最初动力,是科技发明创造的起点 B.爱因斯坦完全是依靠强烈的好奇心取得巨大成功的 2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一、本地位 本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2)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实践。 (2)文化创新的两个重要途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难点: (1)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 (2)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四、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文化创新的途径 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学校: 实验高中学科:政治编写人:孙宝民审稿人:徐朝才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3)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二)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赏析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2)通过探究《金镶玉》等奥运元素的成功创新,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3)通过了解中国杂技芭蕾《天鹅湖》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四、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了解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了解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积极进行

高中政治 第二单元 5.2《文化创新的途径》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教学设计】 第五课文化创新 第二框《文化创新的途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3)在文化创新过程中要把握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二)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文化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2)初步具备认识和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赏析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使学生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实践; (2)通过探究《金镶玉》等奥运元素的成功创新,激发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3)通过了解中国杂技芭蕾《天鹅湖》的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世界优秀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难点:怎样看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借鉴界和融合。 如何在文化创新中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学情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够切身体会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了解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了解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也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投身社会实践,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素材的选择尽量是学生的喜闻乐见的具有时代气息的典型视频图片,同时尽量简约截取素材。 (3)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课前准备 1、材料搜集与整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