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政策评估视角下社区矫正制度成效分析

社会政策评估视角下社区矫正制度成效分析

社会政策评估视角下社区矫正制度成效分析
社会政策评估视角下社区矫正制度成效分析

社区矫正是西方国家首先推行的一种刑事执法模式,其理念始于19世纪末近代学派的行刑社会化思想。如今,社区矫正制度已成为代表当今世界范围内行刑发展的趋势与潮流。在中国,于2003年开始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国已开展的社区矫正工作,覆盖全国91%的市(州)、72%的县(区)和65%的乡镇(街道)。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通过,明确规定了对判处管制、缓刑以及假释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标志着我国社区矫正法律制度的确立,为改革完善我国刑罚执行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2012年3月1日,《社区矫正实施办法》正式施行。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及功能

(一)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亦称“社区矫治”,简单而言,就是一种避免让犯罪分子与社会相隔离,利用社区的资源帮助犯罪分子改造的方法的总称。具体而言,是指把不需要监禁的且社会危险性小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区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对其实施行刑监督、教育改造和帮助救济,从而提高改造质量,促进社会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的非监禁性的刑事执行活动。

(二)社区矫正的功能

目前,社区矫正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并且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原因是基于社区矫正所具有的功能。

1.惩罚功能

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手段之一,当然要具备惩罚功能。服刑人员在社区中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在社区力量的监督下,必须接受社区矫正机构的监督和管束,若违反了行为规则和限制,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甚至可能会被重新送往监狱或其他监禁机构。

2.修复功能

社区矫正通过开放式的矫正措施,修复犯罪人员与社会的关系,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促使其顺利回归正常生活,最大限度的降低再犯罪率。同时,通过对服刑人员的惩戒,对被害人的心理产生一种内在的补偿与抚慰,实现惩恶扬善的道德要求。

3.康复功能

社区矫正机关及相关工作人员,通过专业的矫正活动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对处于严重心理危机状态的服刑人员进行及时的危机干预,使他们的行为恶习、不正当的心理状态得以修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达到身心康复的效果。

二、社区矫正政策评估

每一项社会政策都是国家为解决特定的问题而制定的,并且也确实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彼时的政策规定是否能适合此时的形势发展,任何政策制定者都难以保证,这也就产生了政策评估。如何判断一项政策的实施效果,对其成本-效益的分析,往往是一种较为直观的方法。

(一)社区矫正的效益分析

我们这里所谈到的效益,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效益,同时也注重对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等方面的分析。同时,从社会和矫正对象两个方面对社区矫正政策带来的效益进行阐述。

1.社会效益分析

(1)社区矫正彰显了人道主义精神,体现了我们社会对人权的尊重。处于监禁状态下的犯罪人员,长期与正常的社会生活相隔离。因此,当犯罪人员恢复自由生活状态时,社会适应能力下降,无法回归正常生活,甚至连最基本的生存发展权都难以保障。他们虽然触犯了法律,但仍然具有宪法与法律所赋予的人权内容。社区矫正可以维护犯罪人员在监禁时被剥夺的一些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权,有利于平和他们的罪犯心理。有效消除了他们对社会的威胁和对不满情绪,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充分彰显了立法中人本位的人道主义精神。

(2)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对影响社会和谐的犯罪行为以及犯罪人员进行严厉打击。而社区矫正不是单纯为了惩罚犯罪人员,而是为了解决问题。倘若严刑峻法会带来一部分人的消极抵触,甚至产生仇恨社会的情绪。那么通过社区矫正,把无需监禁的犯罪人员置于社区中实施矫正,让他们成为宽严相济政策的受益者,有利于降低社区中的不和谐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2.矫正对象效益分析

(1)社区矫正有利于解决矫正对象的经济困难,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在监狱中,犯罪人员基本上与外界处于隔绝的状态,尤其针对那些刑期较长的人来说,等从监狱中出来,很容易陷入贫困状态。而在社区中,给予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对于在改造中有积极表现的人员,相关部门还会免费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指导,帮助其提高就业谋生能力,解决生活中面临的困难。根据司法部数据显示,在上海,2004年至2008年,上海共建成过渡性就业安置基地356个,累计成功推荐社区服刑人员就业2103人,组织参加技能培训1868人,帮助解决住房困难170人,解决临时性补助3972人。

(2)社区矫正能够使矫正对象避免交叉感染,提高矫正质量,防止二次犯罪。在监狱内,环境相对隔绝,服刑人员同质性很强,各种类型的犯罪分子聚集在一起有很多的沟通机会,一些人甚至利用闲暇时间互相交流犯罪心得和技巧,增强反侦察能力,出现交叉感染。而在社区中,矫正对象接触的大部分都是健康积极的人群,周围环境比起监狱要优越和健康,再加上严格的监督机制,这样就会避免交叉感染的出现。同时并采取法律、心理等各种手段,对其进行耐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也就大大提高了矫正质量,防止服刑人员再次跌入深渊。(二)社区矫正的成本分析

成本和效益是相对应的,效益往往较为间接地表现社区矫正政策的评估结果,而成本则

会较为直观的让我们看到政策的实施表现。

1.社区矫正降低行刑成本,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财政资源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监禁主要在监狱中进行,国家不仅要投入大量资金修建监狱,而且还要为监狱系统的运行支付庞大的后续资金。据统计,我国在监狱矫正方面每年投入的费用就达到500多亿。具体来说,我国监狱关押一名罪犯的年度花费,平均约为1.5万元,而在上海市,社区矫正成本为每人每年6000元。因此可以看出,对一些轻度犯罪人员,用社区矫正代替传统的监禁措施,可以使监狱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矫正那些轻度的犯罪分子,还可以合理地配置行刑资源,降低行刑成本,节省国家财政资源,使财政资源效益最大化。

2.社区矫正增加了社区的运行成本,造成资金困难

一个社区,维持本社区正常的运转,并不需要很多的资金支持。但当增加社区矫正项目后,运行成本就会增加,如矫正工作人员的工资、各类材料的制作、开展集中教育的设施等。即使有司法部门的支持,但往往还需要社区自行筹集一部分资金。另外,社区服刑人员在社会内服刑,大部分时间仍然与其他社会成员一起生活,这就会使社区中的居民产生抵触情绪。需要安装更多的摄像头、成立治安巡逻队伍等。所有这些,无疑会增加社区的成本,出现资金紧张局面。

(三)社区矫正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据司法部社区矫正管理局负责人介绍,2012年以来,社区矫正工作紧紧围绕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以贯彻执行“两院两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为抓手,以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为核心,以确保社区矫正安全稳定为目标,不断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截至2013年1月底,社区矫正工作已在全国各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98%的地(市)、97%的县(区)和96%的乡镇(街道)开展。各地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133.3万人,累计解除矫正76万人,在册57.3万人。其中,去年1月至今年1月净增长17.2万人,每月平均增长1.32万人。同时,2012年至今,我国社区矫正人员数量每月以万人的速度净增长,社区矫正工作逐步实现全覆盖,社区矫正人员在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率一直保持在0.2%的较低水平。另外,司法行政机关积极加强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建设。目前,全国共有社区矫正社会工作者10.2万人,社会志愿者57.3万人。

三、社区矫正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对策

通过对社区矫正政策的分析评估,可以对社区矫正实施过程加以监控,防止其发展方向发生偏差。同时也是为了评估社区矫正的效果,继而分析在社区矫正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完善社区矫正政策,维护社会利益。

(一)问题分析

1.公众对社区矫正的认同度低

人们普遍认为,犯罪人员必须得为自己的错误付出沉重的代价,而监禁在监狱中接受严厉的惩罚是最好的方式。他们认为,若将犯罪人员放在社区中,不但不能使他们醒悟,还会对社区治安造成很大的威胁。而公众的这种不满的情绪与不理解都会对社区矫正的顺利实施带来不便与阻碍。

2.缺乏专业矫正人才

目前社区矫正的工作人员基本分为两类,普通的司法所人员和社区中的工作人员。前者法律知识掌握熟练,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所需要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方面的知识素养薄弱;后者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工作时又不讲方法,在与矫正对象进行接触交流时,不会运用人性化的工作方法,影响矫正质量的提高。

3.我国社区矫正工作缺乏经费保障

社区矫正作为刑罚制度的一种方式,必须要有稳定的经费支持,才足以顺利的开展工作。现阶段,从各个试点的地方来看,办公经费来源单一,主要是依赖上级部门的财政拨款,而且由于各个地方对社区矫正的重视程度不同,经费的多少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矫正项目都难以有效的开展。

(二)政策建议

1.加强社区矫正的宣传力度,转变人们的刑罚观念

社区是社区矫正的土壤,而社区居民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同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注重加强对社区矫正定义和内涵的宣传,纠正人们的认识偏差。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报道在社区矫正中典型的成功案例,扩大先进典型的社会影响,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获得社会和居民的认可。

2.开展社区矫正工作,还必须配备一支专业化的矫正队伍

这就需要具备良好的法学基础和职业素养的人员,还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专业教育的背景。要经常对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经验交流,提供多种学习的渠道。完善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工资体系和个人晋升规划,使他们能够安心从事社区矫正社工作。

3.扩大我国社区矫正的经费来源,保障社区矫正的顺利进行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采取“政府主导,多方筹措”的方式。政府在提供财政支持的同时,可以鼓励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组织和个人的捐助、赞助,给他们一定的减免税、通报表扬等方面的奖励,以提高社会公众的积极性。此外,还应该开源节流,科学合理得使用,最大限度的节约经费开支。

社区矫正制度是顺应当今时代潮流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通过对其成本-效益的分析,我们也能清楚

地看到其效果。但现阶段,依然存在一些影响其顺利发展的因素。但我们坚信,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公民素质的成长,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区矫正工作定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Community correction is the first implementation of a criminal law enforcement mode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bega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oday,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system has become a representative of the world today,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xecution execution and trend. In China, in 2003 began the pilot work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as of the end of December 2010, country has carried out community correction, covering 91% of the National City (state), 72% of the county (District) and 65% of villages and towns (street). On February 25, 2011, the crimina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mendment (eight) "by, clearly defined to sentenced to public surveillance, probation and parole criminals shall be subject to community correction, marks our community correc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reform and perfect our country penalty execution system has laid an https://www.doczj.com/doc/027901040.html, https://www.doczj.com/doc/027901040.html, https://www.doczj.com/doc/027901040.html, important foundation. March 1, 2012,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measures, the official implementation.

First,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a)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Community correction, also known as "community correction", in simple terms, is a way to avoid making criminals and social isolation, the use of community resources to help criminals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thod of the general term. Specifically, is refers to does not need to imprisonment and social risk of offenders under community, by the special state organs in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community volunteers with the assistance of, in the judgment, ruling or decision within the time limit, using methods of social work, integr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power, to actually implement education reform, and help criminal supervision and relief, so as to improve the reconstruction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long-term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non imprisonment criminal execution.

(two) the function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At present, community correc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judicial system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and it has played a huge role, which is based on the function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1 penalty function

Community correction as one of the means of punishment, of course, have to have the function of punishment. Personnel in the community is not entirely free of serving a prison sentence,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the power of community, must accept community correction mechanism of supervision and restraint, if the violation of the behavior rules and restrictions must bear the corresponding consequences, and may even be re sent to prison or other custodial institutions.

2 repair function

Community correction through the opening of the corrective measures to repai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iminals and society, to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community, to promote the smooth return to normal life, to maximize the reduction of the crime rate.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punishment of prisoners, the victim's psychological produced an inherent compensation and comfort, to achieve the requirements of punishing evil and

promoting good moral.

3 rehabilitation function

Community correction agencies and relevant staff, through professional correction activitie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prisoners, and in a state of seriou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mates for crisis intervention in a timely, make their bad behavior, improper psychological state can be repaired,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values, achieve the effect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Two, community correction policy assessment

Every social policy is formulated by the state to solve specific problems, and it does have the effect.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when the policy is suitable for the situation at this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any policy makers are difficult to guarantee, which also produced a policy assessment. How to judge the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policy on the cost - benefit analysis, is often a more intuitive way.

Benefit analysis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The benefits we mentioned here are not only limited to economic benefits, but also to the analysi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benefits. At the same time, from two aspects of the community and the correction of the benefits of community correction policy is described.

1 social benefit analysis

(1) community correction highlights the humanitarian spirit, which reflects the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in our socie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mprisonment, criminal, long-term and normal social life. Therefore, when the criminals to restore the state of free lif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y to decline, unable to return to normal life, and even the most basic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rights are difficult to protect. They have violated the law, but they still have the content of human rights that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law. Community corrections can maintain some of the rights of criminals in prison, respect their human right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ir threat to the community and the feelings of discontent, to avoi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social conflicts, and fully demonstrated the spirit of humanism in the legislation.

(2) it is conducive to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we should be on the impact of social harmony and the crime of criminal acts to crack down on. And community correction is not simply to punish criminals,https://www.doczj.com/doc/027901040.html, https://www.doczj.com/doc/027901040.html, https://www.doczj.com/doc/027901040.html,bu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If severe law part will lead to people's negative conflict, even hate social mood. Then through the community correction, without imprisonment criminals placed in the communit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rrective and let them be the beneficiaries of the policy of tempering justice with mercy, is conducive to reducing the unharmonious factors in the community, maintenance social stabilit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2 benefit analysis of the correction object

(1) community correction is conducive to resolving the economic difficulties of the correction object, and to ensure the basic living needs. In prison, criminals are basically isolated from the outside world.

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制度

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制度 一、报到制度 矫正对象自法律文书生效7日内或自出监之日7日内到长期固定居住地司法所报到并办理登记手续,如实汇报家庭情况等。司法所对矫正对象设定编号,填写《矫正对象登记表》,对其宣读矫正对象行为规范,责令其严格遵守。 矫正对象每周一次电话向司法所报到,汇报其所在位置及上周活动情况,思想状况。 矫正对象每月到司法所报到一次并汇报情况,监外执行犯罪视身体状况,可以委托监护人或近亲属以书面形式汇报情况。 二、监护制度 司法所要在矫正对象报到后20日内,对其单位、家庭情况进行走访了解,确定矫正对象的监护人,签订监护协议。 1.监护人的基本条件 (1)应是矫正对象的直系亲属或好友。 (2)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群众反映良好。 (3)愿意承担监管义务和相应的监管责任。 (4)具有监管能力和相应的身体条件。 2.监护人的基本职责 (1)对社区矫正对象的遵纪守法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其遵守社

区矫正规定。 (2)随时与社区矫正对象保持联系,掌握矫正对象的动态和基 本情况。 (3)每月以书面或电话的形式,向司法所反映矫正对象的矫正 情况。遇有特殊或紧急情况应及时反映。 三、走访制度 走访是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根据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定期到社区矫正对象的家庭、居住地的社区(村)或工作单位,向有关人员及当地群众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走访的具体要求是: (1)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当每月至少与矫正对象见面一次,对矫正对象的矫正情况进行实地走访。 (2)节假日及其他重点时期,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及时走访,掌握矫正对象的动态情况。 (3)社区矫正对象受到奖惩、有重大思想问题或出现其他特殊情况时,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及时走访。 (4)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当根据走访情况及时调整矫正方案和矫正 措施,增强矫正的针对性。 四、迁居制度

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审批表范文

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审批表范文

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审批表 委托机关云南省大理监狱 调查机关凤庆县司法局营盘司法所委托时间2014年3月28日

(此表一式两份,一份由社区矫正机构存档,一份随《调查评估意见书》抄送同级人民检察院)。

社区矫正调查评估调查笔录 时间:2014 年3月26 日9 时45 分至11 时10 分 地点:凤庆县司法局营盘镇司法所 被调查人:李国强 调查人:李德新记录人:江东英 我们是凤庆县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出示工作证),受云南省大理监狱的委托,依法对被告人(罪犯)李忠进行社区矫正调查评估,请予以配合。 问:请问你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身份证号码、文化程度、工作单位、职务、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以及与被告人的关系? 答:姓名:李国强,性别:男,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59年11月22日,身份证号码:533522************ ,文化程度:小学工作单位:务农,职务:务农,家庭住址凤庆县营盘镇营盘村北门外组,和被告人(罪犯)的关系:父子。 问:受云南省大理监狱的委托对你儿子李忠进行社区矫正调查评估,你是否同意李忠假释回家? 答:同意。 问:李忠假释回家你是否会在生活,思想上帮助他? 答:会的。帮助他回到正常人的生活。 问:你家是否有固定住所? 答:有,有正房一间,耳房两间。 问: 主要经济来源主要是哪些?

答:甘蔗和粮食,一年有三万左右。 问:你家的其他人是否同意李忠假释回到家? 答:愿意的,虽然我们家不是很富裕,但是温饱还是可以保证的。问:你说的是否属实? 答:属实。 调查人:(阅读并签名) 年月日

社区矫正规章制度

社区矫正规章制度 篇一:20XX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曙光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制度 一、工作例会制度 社区矫正小组要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贯彻上级机关社区矫正工作的方针、政策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指示、决议,部署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协调处理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问题。 二、请示报告制度 司法所社区矫正小组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遇有紧急情况要边处臵边报告。 三、学习教育制度 1、司法所社区矫正小组根据实际情况,每月至少组织矫正对象进行一次集体学习或活动,要有学习内容、学习计划或活动资料。 2、要运用各种有效教育手段,促使社区服刑人员认罪悔罪,增强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3、应当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类型、犯罪原因、恶习程度及其思想、行为、心理特征,因人施教、注重实效。 4、社区矫正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入矫教育;个人矫正档案;思想文化及职业技术教育;心理矫正;解矫教育等。 四、档案管理制度

1、司法所应当在矫正对象被决定执行社区矫正之日起建立矫正档案,一人一档。 2、针对每名矫正对象成立专门的矫正小组,指定责任 人,实施矫正方案,矫正其犯罪意识。 3、根据矫正对象的需求,结合犯罪类型、心理特征、家庭背景、现实表现等找准症结,制定个人矫正档案。 4、司法所、派出所和社区居委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矫正对象个案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5、矫正对象矫正地址变更时,档案应随社区矫正对象移交变更地司法所。矫正对象重新犯罪、收监执行的,档案应移交侦查、监狱机关。档案移交双方均应做好交接登记手续。 6、外调人员查阅档案,凭县(市、区)以上政府或政法机关外调介绍信,经市司法局批准,在指定地点阅卷,并填写《社区矫正对象档案借阅登记表》备查。无关人员一律不得查阅矫正对象档案。不得用电话查询档案。 7、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应具备保密、防遗失、防潮、防虫、防霉等基本保管条件。 8、矫正对象档案输入计算机的,计算机不得直接或间接与国际互联网或其他网络连接。 9、矫正对象档案应使用a4纸。 五、责任追究制度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恪尽职守。矫正对象出

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办法

河北省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并结合我省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社区矫正人员档案是指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实施社区矫正过程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或者载体的文件材料,是矫正社区矫正人员过程的真实记录。包括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和工作档案。工作中形成的各种电子文档可以作为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的补充材料。 第三条司法行政部门对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并接受上级和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四条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管理工作坚持准确、客观、规范、保密的原则。 第二章档案管理

第五条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管理是指对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的收集、整理、装订、保管和查阅工作,具体由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县(市、区)司法局和乡镇(街道)司法所指定专人负责。 县级司法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社区矫正执行档案,包括适用社区矫正的法律文书,以及接收、监管审批、处罚、收监执行、解除矫正等有关社区矫正执行活动的法律文书。 司法所应当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档案,包括司法所和矫正小组进行社区矫正的工作记录,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社区矫正的相关材料等。 档案管理人员调离档案岗位时,应做好档案移交工作,社区矫正工作分管领导监督交接,并办理核验、审批等相关手续。 第一节档案收集与整理 第六条县(市、区)司法局在收到社区矫正人员原判决(裁定、决定)法律文书及相关材料之日起,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执行档案,并应以乡镇(街道)司法所为单位,按社区矫正人员矫正类别做好分类登记工作,及时对乡镇(街道)司法所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监督。 第七条乡镇(街道)司法所应当在收到有关部门送达的社区矫正人员相关法律文书、材料之日起,为社区矫正人员建立工作档案。 第八条社区矫正执行档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并按如下顺序排列:

社区矫正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社区矫正制度 社区矫正制度 社区矫正制度(一) 一、矫正机构健全,职责任务明确,制定矫正计划和方案,落实保障措施。 二、对矫正对象的交接手续完备,建立个人档案;对其管理、监督、考察、解除等环节要合法有续。 三、矫正措施得力、方法科学有效。每周要组织矫正对象进行一次学习和教育,针对其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四、矫正对象,每周要向司法所进行一次思想汇报,参加一定的社区公益劳动。外出一天以上的要向司法所请假,回归后要及时汇报和消假。 五、对违反管理、监督、考察规定的矫正对象,协调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对重新犯罪的及时交给司法机关依法严惩。 六、矫正档案要齐全完备、归档有序。解除矫正后要与帮教工作衔接规范。

社区矫正范围 一、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裁定假释的; 四、被监外执行的;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人员。在社区中对上述人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做好管理、教育和改造工作。 ---------------------------- 社区矫正制度(二) 一、领导小组例会制度: 1、镇村应分别建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每年不小于一次,遇有重大事宜随时召开。 2、例会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听取有关部门工作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在会前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确定议题。做好会议记录,将有关决定事宜整理存档。并负责决定事宜的督促落实。 4、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成员,联络员应按时到会,遇有特殊情况不能到会的,应提前请假,并指派他人参加。 二、请示报告制度: 1、社区矫正组织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紧急情况,应在报告同

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管理规定

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管理规定 社区矫正人员是指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经过监管改造, 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人员。 不过,对于这类人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还需要做好日常的管理!下面就不妨跟着爱汇网 一起来看看吧!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管理规定篇 1 一、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 责有哪些?答: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社区矫正执行工作, 主要包括: 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 估, 法律文书和社区矫正人员的接收 , 建立社区矫正人员执行档案 , 社区矫正人员进入特定 场所、外出、变更居住地的审批, 给予警告, 提出治安管理处罚建议, 提出撤销缓刑、假释、 收监执行建议, 提出减刑建议, 对脱离监管的社区矫正人员组织追查, 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 明书等。 同时,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也可以开展集中教育、心理矫正、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矫 正人员提供帮扶等工作, 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司法所应当做好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一是在社区矫正接收环节, 司法所要根据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指派, 接收社区矫正人员, 并组织宣告; 确定社区矫正小组; 制定矫正方案; 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档案。 二是在社区矫正实施过程中, 司法所要监督社区矫正人员定期报告; 采取实地检查、 通讯 联络、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 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 有特殊情况, 可以根据需要要求社区矫正人员到办公场所报告、 说明情况; 定期到社区矫正人 员的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的社区了解、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 等情况; 发现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 , 及时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告 ; 对社区矫正人员七 日以内的外出进行审批; 组织日常教育学习活动和社区服务 ; 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和心 理辅导; 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考核并实施分类管理等 : 在期满解除矫正时, 司法所要对社区 矫正人员作出书面鉴定, 提出安置帮教建议; 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 向社区矫正人员告知 安置帮教有关规定, 与安置帮教部门做好交接等。 三是司法所作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 , 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授权 , 在一定范围 内参与社区矫正执法活动, 如派员参加社会调查评估等。 四是司法所立足基层, 还要充分发挥贴近社区、贴近群众的优势, 广泛动员基层组织、社 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学校、家庭成员等各方面力量, 共同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有哪些?答: 社区矫正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 必须有 一支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执法队伍作为组织保障。 同时, 考虑到社区矫正的社会性, 应当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开展工作。 为适应社区矫正工作性质要求, 建立以司法行政机关执法工作者为核心、 社会工作者为辅 助、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 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湖南省适用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办法(印发稿)

湖南省适用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办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适用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依法适用或者提请适用社区矫正的机关,应当核实被告人、罪犯居住地和户籍地,并委托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其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犯罪行为的影响等进行调查了解,提出评估意见。 第三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组织开展调查评估工作,依法全面调查了解情况,客观公正提出评估意见。 第四条人民检察院对适用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工作依法实施法律监督,发现违法情况应当及时提出纠正意见或检察建议。 第五条对下列情形,人民法院、监狱(包括未成年犯管教所)、看守所应当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一)人民法院拟对被告人判处管制、宣告缓刑或者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 (二)监狱(包括未成年犯管教所)、看守所拟对罪犯

提请假释的; (三)监狱(包括未成年犯管教所)、看守所拟对罪犯提请暂予监外执行的。 人民检察院拟对被告人提出缓刑、管制等量刑建议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因病危决定紧急保外就医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可以先行办理法律文书和人员交接手续后再进行调查评估,发现罪犯不具备保外就医条件的,应当依据相关规定启动收监执行程序。 因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可以不实行适用社区矫正调查评估。 第六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监狱(包括未成年犯管教所)、看守所委托调查评估时,应当向被告人、罪犯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发出《湖南省适用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委托函》,并附带下列材料: (一)人民法院委托时,应当附带起诉书或者自诉状; (二)人民检察院委托时,应当附带起诉意见书; (三)监狱(包括未成年犯管教所)、看守所委托时,应当附带原判刑事判决书、减刑裁定书以及罪犯在服刑期间的表现情况材料。 《湖南省适用社区矫正调查评估委托函》应当同时抄送被告人、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

社区矫正制度

社区矫正制度 社区矫正制度(一) 一、矫正机构健全,职责任务明确,制定矫正计划和方案,落实保障措施。 二、对矫正对象的交接手续完备,建立个人档案;对其管理、监督、考察、解除等环节要合法有续。 三、矫正措施得力、方法科学有效。每周要组织矫正对象进行一次学习和教育,针对其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现实表现等,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四、矫正对象,每周要向司法所进行一次思想汇报,参加一定的社区公益劳动。外出一天以上的要向司法所请假,回归后要及时汇报和消假。 五、对违反管理、监督、考察规定的矫正对象,协调公安机关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对重新犯罪的及时交给司法机关依法严惩。 六、矫正档案要齐全完备、归档有序。解除矫正后要与帮教工作衔接规范。 社区矫正范围 一、被判处管制的; 二、被宣告缓刑的; 三、被裁定假释的; 四、被监外执行的; 五、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人员。在社区中对上述人员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做好管理、教育和改造工作。 ---------------------------- 社区矫正制度(二) 一、领导小组例会制度: 1、镇村应分别建立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每年不小于一次,遇有重大事宜随时召开。 2、例会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听取有

关部门工作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在会前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确定议题。做好会议记录,将有关决定事宜整理存档。并负责决定事宜的督促落实。 4、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成员,联络员应按时到会,遇有特殊情况不能到会的,应提前请假,并指派他人参加。 二、请示报告制度: 1、社区矫正组织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紧急情况,应在报告同级领导小组的同时,向上一级社区矫正组织报告;遇到超越现行规定的事项,必须报请上级社区矫正组织批准后方可实施。 2、社区矫正组织对下一级社区矫正组织的请示报告事宜,应及时予以答复;超越职权范围的,应向上一级社区矫正组织请示。 三、学习培训制度 1、社区矫正组织应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培训,全面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教育管理能力和执法水平,培训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讲求实效的原则。 2、培训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学习培训可采取集中、以会带训,参观考核等多种形式。 3、培训工作由社区矫正培训组织分级实际。社区矫正工作者每年接受培训的时间不少于40学时,培训情况作为社区矫正工作者年度考核的依据。 四、信息宣传制度 1、信息宣传要严格遵守政法工作宣传的有关规定,以正面宣传为主,客观真实,注重社会效力。 2、信息宣传应主要反映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具有推广借鉴价值的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活动等内容。 3、社区矫正组织对矫正对象的宣传报道应征得本人同意,依法维护其合同权益,

项目绩效评价实施报告(范本)

附件3: 省级预算部门 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年度) 评价方式:□直接组织评价□委托评价 预算部门代码:□□□□□□□□□□□□□□□ 预算部门:(公章) 预算部门负责人(签字):

填报日期:年月日河北省××厅(局)

▁▁▁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年度) 评价类型:□阶段评价□结束评价 项目编码:□□□□□□□□□□□□□□□□□项目承担单位: 填报日期:年月日 河北省××厅(局)

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编写提纲)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资料。简要说明项目名称、主要内容和用途(主要解决的问题)、资金来源与预算安排、项目历年安排等情况。 (二)项目资金细化分配情况。 (三)项目政策依据。简要说明项目符合政府和本部门中长期规划,符合中央、省(市、县)政府有关政策情况。 二、项目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设定情况 主要说明项目年度预期绩效目标、产出指标和效果指标设定情况(指标构成及分值权重)及设定原因。 三、绩效评价组织情况 (一)绩效评价目的。 (二)绩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三)绩效评价实施过程。 1、前期准备。 2、组织实施。 3、分析评价。 四、绩效评价指标分析情况 (一)项目管理绩效情况分析。根据项目管理绩效评价表中

各指标得分对项目的立项定位、预算编制、组织实施、绩效评价情况进行分析。 (二)项目结果绩效情况分析。针对产出指标和效果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绩效分析,重点说明经济、社会、政治效益及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影响等情况。 (三)分析要有因果关系,内容完整、逻辑清晰、勾稽关系严密。 五、项目综合评价等级和评价结论 (一)项目综合评价得分及评价等级(分优、良、可、差四个等级,分别对应不同的分值)。 (二)项目综合评价结论。 六、主要经验做法、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主要描述项目实现绩效目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采取的改进措施,项目实施的经验、教训和建议。 七、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重点说明应用绩效评价结果,改进管理、合理预算安排、实施奖惩和问责以及对绩效评价结果公开等情况。 八、附件 (一)附表(表格附后)。 (二)其他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相关单位项目验收报告和财务审计报告复印件。 2.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管理制度。 3.辅助说明事项的材料、图片(如调查问卷、访谈记录等)。 4.其他相关资料。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细则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细则 刑法修正案八对刑事处罚新增了一个社区矫正,对于被判管制的罪犯,一般就要进行社区矫正。而为了配合各地社区矫正的实施,我国制定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细则,下面请跟随小编一起在下文中了解这个办法的具体内容。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细则 第一条为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 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第三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 第四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委托机关的要求,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进行调查了解,形成评估意见,及时提交委托机关。 第五条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应当核实其居住地,在向其宣判时或者在其离开监所之前,书面告知其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并通知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判决、裁定生效起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副本等法律文书,同时抄送其居住地县

社区矫正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社区矫正管理规章制度范本 一、联席会议制度 社区矫正工作机构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遇有紧急情况要边处置边报告。 社区矫正工作机构要定期分层次组织对社区矫正专兼职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和水平。社区矫正人员 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40学时,社区志愿者培训每年不少于30学时。 四、责任追究制度 五、统计报表制度 正确、及时、完整上报社区矫正工作各类报表。 司法所和社区必须建立包括矫正对象个人档案和工作档案。全部档案需用钢笔或碳素笔填写,必须字迹清晰,内容准确。按期解除 矫正的,矫正档案保存十年,被收监执行或因重新犯罪被处理的, 档案材料随之转执行部门。 七、接收制度 审判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看守所在法律文书生效的七日内,将矫正对象的各类法律文书及其相关材料送达其长期固定居 住地司法所,并责令矫正对象在法律文书生效七日内到居住地司法 所办理登记手续。 八、管理制度 公安机关要依法加强对矫正对象的管理,对不服从教育矫正的矫正对象及时采取训诫等措施,对脱逃监控的及时抓捕,对重新犯罪 的及时处理,确保不脱管、漏管。 九、教育制度

司法所要逐一对矫正对象进行分析,制定矫治个案。通过定期谈话、专家心理咨询、社会帮教、公益劳动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矫正对 象的教育矫正工作。 司法所要建立考核制度。对确有悔改和立功表现的分别给予表扬、物资奖励和减刑奖励;对不服从管理、严重违反有关规定,或违反社 会公德造成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警告、治安处罚、收监执行、撤 消假释、撤消缓刑的处罚。表扬、物资奖励及警告由司法所提议, 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批准;减刑、收监、撤消假释、撤消缓刑由司法所提议,街道(乡、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 审议通过,报请原批准机关批准。 十一、社会保障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为没有自谋职业能力的矫正对象提供培训机会并指导就业。矫正期在三个月以上的矫正对象,凡符合低保 条件的,经民政部门审核后,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按现行 规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司法所负责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民政部门提供有关情况。 一、报到制度 矫正对象自法律文书生效7日内或自出监之日7日内到长期固定居住地司法所报到并办理登记手续,如实汇报家庭情况等。司法所 对矫正对象设定编号,填写《矫正对象登记表》,对其宣读矫正对 象行为规范,责令其严格遵守。 矫正对象每周一次电话向司法所报到,汇报其所在位置及上周活动情况,思想状况。 矫正对象每月到司法所报到一次并汇报情况,监外执行犯罪视身体状况,可以委托监护人或近亲属以书面形式汇报情况。 二、监护制度 司法所要在矫正对象报到后20日内,对其单位、家庭情况进行 走访了解,确定矫正对象的监护人,签订监护协议。

社区矫正专职社会工作者管理制度

社区矫正专职社会工作者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对社区矫正专职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专职社工)的管理,根据我县社区矫正工作的实际需要,和《福州市社区矫正专职社会工作者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岗位责任制度 1、工作职责 协助司法所开展工作;协助落实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接收、报到;制定社区矫正个案;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教育、管理与培训;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公益性劳动;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矫治等。 2、工作制度 登记制度:社区服刑人员报到时应当办理登记手续,告知其权利、义务和社区矫正监督管理的相关规定;社区服刑

人员每周向司法所报告一次上周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时应当记录,并作好汇报日期和来电号码的登记。 统计制度:每月上报一次社区服刑人员基本情况和社区服刑人员外出人员就业基本情况;每季上报一次社区服刑人员分类管理情况。 分析制度:每月对社区服刑人员基本情况、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情况和有关情况进行分析上报。 二、考勤制度 1、专职社工应参加司法所的考勤签到。 2、按时上下班,上下班时间与司法所工作人员同步,上班时应坚守工作岗位。 3、有以下情况之一为旷工:未经批准不上班的;迟到和早退时间超过2小时以上未请假的;上班签到后无故离开未办理手续的,旷工的最小时间单位为半天。

专职社工在试用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解除聘用。 连续旷工3天以上或累计旷工5天以上的;连续请假5天以上或累计请假10天以上的。 专职社工在聘用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解除聘用。 1、连续旷工7天以上或一年内累计旷工15天以上的; 2、连续请假20天以上或一年内累计请假30天以上的; 3、一年内非因工负伤住院60天以上的; 专职社工在聘用期内考核合格的可参照党政机关和事 业单位在岗工作人员的年休假标准: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 三、请销假制度 1、病假、事假等,所有请假均须填写《请假审批表》,批准后方可离开。

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制度

社区矫正日常管理制度 一、每月汇报制度 矫正对象每月30日(除2月)到司法所报到,报到时间上午9:00,如迟到、不到的警告一次,一年内连续迟到三次以上的移交孝义市司法局 二、学习制度 每月30日上午9:00点进行学习,要认真做好笔记,司法所将不定期检查, 三、请假制度 社区矫正对象有事需离开居住地(孝义市)的,必须报告司法所,未经批准离开居住地的,办事处司法所将根据有关规定处理。 四、销假制度 矫正对象返回后应及时到司法所销假,未按时销假事处司法所将根据有关规定处理。

自法律文书生效7日内或自出监之日7日内到长期固定居住地司法所报到并办理登记手续,如实汇报家庭情况等。司法所对矫正对象设定编号,填写《矫正对象登记表》,对其宣读矫正对象行为规范,责令其严格遵守。 矫正对象每周一次电话向司法所报到,汇报其所在位置及上周活动情况,思想状况。 矫正对象每月到司法所报到一次并汇报情况,监外执行犯罪视身体状况,可以委托监护人或近亲属以书面形式汇报情况。 一、监护制度 司法所要在矫正对象报到后20日内,对其单位、家庭情况进行走访了解,确定矫正对象的监护人,签订监护协议。 1.监护人的基本条件 (1)应是矫正对象的直系亲属或好友。 (2)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群众反映良好。

(3)愿意承担监管义务和相应的监管责任。 (4)具有监管能力和相应的身体条件。 2.监护人的基本职责 (1)对社区矫正对象的遵纪守法情况进行监督,督促其遵守社区矫正规定。 (2)随时与社区矫正对象保持联系,掌握矫正对象的动态和基本情况。 (3)每月以书面或电话的形式,向司法所反映矫正对象的矫正情况。遇有特殊或紧急情况应及时反映。 二、走访制度 走访是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根据社区矫正的有关规定,定期到社区矫正对象的家庭、居住地的社区(村)或工作单位,向有关人员及当地群众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走访的具体要求是: (1)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当每月至少与矫正对象见面一次,对矫正对象的矫正情况进行实地走访。 (2)节假日及其他重点时期,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及时走访,掌握矫正对象的动态情况。 (3)社区矫正对象受到奖惩、有重大思想问题或出现其他特殊情况时,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及时走访。 (4)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应当根据走访情况及时调整矫正方案和矫正措施,增强矫正的针对性。

项目评估报告

项目评估报告 康师傅饮料促销活动项目评估报告书 活动评估说明: 评估目的:通过对整个活动开展的评估,找出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不足。为今后类似活动的更好开展,积累经验; 评估内容:1、活动的准备工作评估;2、活动执行过程评估;3、活动费用评 估;4、活动效果评估; 评估单位:康师傅有限公司市场部 活动评估报告: 一、活动概述: 为了进一步在国庆节期间有效提升联通品牌在邢的知名度、提高缴费力以及积极推广增值业务,同时有力打击竞品。由兰州分公司申请,于9月29日在兰州市开展了“凭1张《优惠券》可兑换一瓶康师傅饮料”的活动。 二、活动准备工作评估: (一)准备工作: 1、活动参与人员: (1)活动责任人:副总监、市区经理;(2)活动执行人:兰州销售主任及8名临时促销员;(3)活动监控:市场中心; 2、活动准备事项: (1)安排4个兑换点:惠客多超市、好又多超市、天天旺超市、浙客隆超市;(2)条幅绶带各8条;(3)经销商提供送货车1辆;(4)康师傅饮料20000瓶;(5)兑换登记表;(6)促销人员招聘培训;(7)活动广告设计; 3、报纸刊发:

报媒的活动宣传广告于9月25日在《兰州晚报》A4版刊出,报纸的发行量为6万份; (二)准备工作评估: 整个活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均依据方案于9月17日活动开展前准时安排到位,包括人员、物资、报媒宣传等;各岗位人员及时到位,除活动执行人临时调整外,可以说活动的准备工作是按照方案百分百执行的,同时西北区副总监刘学兵忙里抽闲亲自前来督战指导,鼓舞了销售的士气,增强了客户的信心。前期充分的准备为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三、活动执行过程评估: (一)活动执行: 1、人员安排: 此次活动8名促销人员负责兑换,每个兑换点2人。市场中心人员负责巡检,销售主任负责货物配送和补给。 2、物品配送: 物品的配送原计划是于9月27日活动前一天送到卖场,后由于和卖场没有协商好,导致配送时间调整为9月28日8:30前。实际执行中,除惠客多超市按要求到位之外,其他的3个点兑换产品均未及时配送到位。 3、兑换流程: 活动的兑换工作依据流程执行,1人负责登记,1人负责兑换。促销人员按要求填写表格。 、活动交接: 4 依据活动的开展情况,为了按时完成兑换工作,销售主任负责活动结束后和促销人员在兑换数量上的核对和报纸广告的回收,整个活动结束时间为19:00。 5、活动核准: 9月28日,市场中心负责整个活动执行的核准工作,包括兑换数量上的核对、表格的审核、报纸广告的回收。

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管理规定

社区矫正人员是指对罪行较轻、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经过监管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的人员。 不过,对于这类人也不能完全放松警惕,还需要做好日常的管理!下面就不妨跟着爱汇网一起来看看吧!社区矫正人员日常管理规定篇1一、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责有哪些?答: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社区矫正执行工作, 主要包括: 社区矫正适用前调查评估, 法律文书和社区矫正人员的接收, 建立社区矫正人员执行档案, 社区矫正人员进入特定场所、外出、变更居住地的审批, 给予警告, 提出治安管理处罚建议, 提出撤销缓刑、假释、收监执行建议, 提出减刑建议, 对脱离监管的社区矫正人员组织追查, 发放解除社区矫正证明书等。 同时,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也可以开展集中教育、心理矫正、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帮扶等工作, 以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司法所应当做好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一是在社区矫正接收环节, 司法所要根据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指派, 接收社区矫正人员, 并组织宣告; 确定社区矫正小组; 制定矫正方案; 建立社区矫正工作档案。 二是在社区矫正实施过程中, 司法所要监督社区矫正人员定期报告; 采取实地检查、通讯联络、信息化核查等措施及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活动情况; 重点时段、重大活动期间或者遇有特殊情况, 可以根据需要要求社区矫正人员到办公场所报告、说明情况; 定期到社

区矫正人员的家庭、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的社区了解、核实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等情况; 发现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 及时向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告; 对社区矫正人员七日以内的外出进行审批; 组织日常教育学习活动和社区服务; 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 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考核并实施分类管理等: 在期满解除矫正时, 司法所要对社区矫正人员作出书面鉴定, 提出安置帮教建议; 组织解除社区矫正宣告; 向社区矫正人员告知安置帮教有关规定, 与安置帮教部门做好交接等。 三是司法所作为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 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授权, 在一定范围内参与社区矫正执法活动, 如派员参加社会调查评估等。 四是司法所立足基层, 还要充分发挥贴近社区、贴近群众的优势, 广泛动员基层组织、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学校、家庭成员等各方面力量, 共同做好社区矫正工作。 二、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有哪些?答: 社区矫正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 必须有一支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执法队伍作为组织保障。 同时, 考虑到社区矫正的社会性, 应当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开展工作。 为适应社区矫正工作性质要求, 建立以司法行政机关执法工作者为核心、社会工作者为辅助、社会志愿者为补充的“三位一体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调研报告

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调研报告 导读:本文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调研报告 原创:淮南市司法局 社区矫正调查评估是指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在判决、裁定前委托司法行政机关对被告人、罪犯居所情况、家庭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社区)和被害人意见等进行调查了解,并形成书面评估意见一项制度。 调查评估制度是社区矫正工作前置环节,在决定适用社区矫正前,通过调查评估,统筹考虑适用非监禁刑罚是否符合公共利益、是否会对社区安全产生影响、是否可以实现有效监管,对于保证社区矫正的依法依规实施、确保社区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1、制度先行保障有力。 为规范适用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提高社区矫正刑罚执行成果,为把好社区矫正“入口关”。省司法厅联合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出台《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安徽省公安厅安徽省司法厅关于适用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暂行办法》。 从调查范围及评估内容、调查评估程序及方法、调查评估采信、

调查评估工作纪律、调查评估的法律监督等方面对调查评估工作作出详实而具体规定。我市相继印发《淮南市适用社区矫正影响调查评估程序及评价标准(试行)》。从调查评估程序及方法、淮南市适用社区矫正影响调查评估评价标准上进一步对我市社区影响调查评估工作作出规范。 各县区结合本地实际推出很多特色做法: 田家庵区司法局2016年6月,研究制定了《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审核办法》,每周定期对社区影响评估案件进行“二次过堂”和把脉会诊,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科学。 该规定明确司法所在收到区局指派的委托材料后,先行在6日内对评估对象的家庭情况、社会评价和矫正条件等进行调查走访,形成初步评估意见。评委会再对评估内容进行审核,最终形成评估意见。2017年6月该局联合田家庵区人民法院、田家庵区人民检察院、田家庵公安分局和山南新区公安局联合制定了《田家庵区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矫正衔接工作实施方案》,其中就社区影响评估时需要了解评估对象的犯罪前科方面、与公安机关信息对比工作明确了依据。从此,司法所与派出所进行信息比对和情况通报不再是以往的“讲人情”、“混脸熟”,而是有了制度这一尚方宝剑的坐镇。 凤台司法局出台《凤台县关于适用社区矫正社区影响评估暂行规定》,建立形成了一套形之有效的社区影响调查评估机机制,做到四个统一和一个研究决定。即: 一是做到了调查文书格式的统一;

效果分析及评价报告

效果分析及评价报 告 1 2020年4月19日

胜利采油厂 配电线路重大安全隐患治理项目配网自动化升级改造 效果分析评价报告 胜利油田胜利采油厂 11月 配网自动化升级改造 效果分析评价报告

项目名称:胜利采油厂配电线路重大安全隐患治理项目配网自动化升级改造 承建单位: 地址:东营市胜利采油厂 目录 一、项目承建单位基本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项目名称、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及完成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2020年4月19日

三、项目的必要性、先进性.........................................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项目效果分析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项目内容效果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效果评估结论及合理性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项目承建单位基本情况 4 2020年4月19日

二、项目名称、主要建设内容、总投资及完成目标 2.1 项目名称:胜利采油厂配电线路重大安全隐患治理项目配网自 动化升级改造 项目地点:东营市胜利采油厂水电讯大队 2.2 项目主要内容: 本项目利用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通讯等技术,完成如下改造: 2.2.1 硬件方面: 系统将采用独立采集网,前置服务器将从采集网获取数据;由于数据采集网数据与SCADA主网数据处理能力不同,将生数据流与熟数据流分网段处理能够减少数据丢包,大幅提高前置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系统数据量处理性能。 系统更换两台前置服务器和两台历史服务器,去掉磁盘阵列,使得关键节点设备保持运行稳定,实现冗余配置无扰动切换。 系统利用原SUN服务器新增DPAS服务器,系统将采用分布式功能,所有高级应用功能将放在DPAS服务器处理,提高高级应用功能处理性能。 系统利用原SUN服务器新增GIS服务器,GIS相关功能由GIS 服务器处理,GIS功能将放置在安全III区,GIS数据经过物理隔离从主网获取数据。 系统由原SUN服务器替换原来的Web工作站服务器,TMR 5 2020年4月19日

社区矫正管理办法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 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 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 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第三条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 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 第四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监狱对拟适用社区矫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调查其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可以委托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进行调查评估。 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根据委托机关的要求,对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况、家庭和社会关系、一贯表现、犯罪行为的后果和影响、居住地村(居)民委员会和被害人意见、拟禁止的事项等进行调查了解,形成评估意见,及时提交委托机关。 第五条对于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应当核实其居住地,在向其宣判时或者在其离开监所之前,书面告知其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的时间期限以及逾期报到的后果,并通知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判决、裁定生效起三个工作日内,送达

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假释证明书副本等法律文书,同时抄送其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收到法律文书后,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送达回执。 第六条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 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由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交接手续。罪犯服刑地与居住地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需要回居住地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地的省级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应当书面通知罪犯居住地的同级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指定一所监狱、看守所接收罪犯档案,负责办理罪犯收监、释放等手续。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通知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派员到庭办理交接手续。 第七条司法所接收社区矫正人员后,应当及时向社区矫正人员宣告判决书、裁定书、决定书、执行通知书等有关法律文书的主要内容;社区矫正期限;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的规定、被禁止的事项以及违反规定的法律后果;社区矫正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被限制行使的权利;矫正小组人员组成及职责等有关事项。 宣告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主持,矫正小组成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到场,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第八条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确定专门的矫正小组。矫正小组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担任组长,由本办法第三条第二、第三款所列相关人员组成。社区矫正人员为女性的,矫正小组应当有女性成员。 司法所应当与矫正小组签订矫正责任书,根据小组成员所在单位和身份,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确保各项矫正措施落实。 第九条司法所应当为社区矫正人员制定矫正方案,在对社区矫正人员被判处的刑罚种类、犯罪情况、悔罪表现、个性特征和生活环境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教育和帮助措施。根据矫正方案的实施效果,适时予以调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