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第一课时)

《等高线与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2、了解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公式及估算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形模型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2、动手制作山体模型;学生绘制等高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培养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

等高线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等高线的判读

四、学情分析

七年级新生对新课程总是好奇的,依据其心理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性强,活泼好动,注意力在20-25分钟集中,感性思维强的优势。但其空间想象刚起步,学习地理盲目性大,缺乏方法,理性思维和分析问题不够精确。

五、教学方法

1、学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法、读图分析法、动手操作法

2、教法:教师讲解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地球表面既有高峻的山地,也有低平的平原;但是在平面图上如何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生答: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所以我们先要学会等高线的判读。

(二)地图上高度的判读

1、活动:阅读课本小组讨论、归纳地图上高度的判读。

(读图讨论、学生展示)

(1)师生归纳:用等高线表示地势的高低起伏。

等高线: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过渡】在生活中我们说某地的海拔就是指它的绝对高度,而所说两地的相对高度就是指两地的绝对高度之差。比如我们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的最高峰,海拔为8844.43米,是中国最高峰,这里所说的海拔就是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们知道山脉的海拔的情况下,怎样将立体山脉转化为等高线地形图。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判读等高线与地形图。

(三)绘制等高线

1.活动:(设置疑问)什么是等高线?如何制作等高线示意图

(等高线地形图)

(1)学生自学:读课文并观察课本上的“等高线示意图”,体会等高线是怎么绘制的?

(2)课件展示:P24图1.35等高线图的绘制过程(学生认真观察,形象感知)

在电脑上展示等高线地形图,以及使用马铃薯做等高线的过程图,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出等高线。

(3)学生交流感悟心得(教师可以用切土豆演示)

(4)师生归纳: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同点的连线称为等高线。

(四)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 互动探究:读图探究等高线的特点

设问:①同一等高线上各点海拔有何特点?

②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有何特点?

(1)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小组合作探究

(2)教师讲解归纳:①同一等高线上各点海拔相等。

②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距相同。

2.活动:如何利用等高线示意图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1)设疑:有一老一少要爬山(出示图片),请你为二人安排一下各自的登山路线,并说说原因。

(2)提问:你能把你的原因用这座山的等高线图加以解释吗?(出示等高线图,学生解释,教师引导归纳)

(3)师生归纳: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根据等高线不同的形态,可以判读出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200

200

200 200 200 20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50 100

100 100

地表形态的起伏状况。一般来说,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较缓。

(五)归纳小结

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加深印象。(课件展示)

可由学生谈收获(更容易反馈学习信息)

七、课堂检测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5题。

C

1.图中C点的海拔是()米

A.100米 B.200米 C.300米 D.400米

2.图中山顶B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

A.440米 B.400米 C.531米 D.395米

3.A、B两点的相对高度最有可能是( )

A.120米 B.220米 C.320米 D.420米

4.下列关于图中等高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线路A等高线稀疏,坡度较陡

B.线路A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C.线路BC所在高线较密集,坡度较缓

D.线路BC所在高线较稀疏,坡度较陡

5.从安全角度考虑,爬山线路A、BC中较为合适的是,请说明理由。

课堂检测答案

1.A

2.A

3.C

4.B

5.A 线路A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爬山较为安全。

常见的碱教案

常见的碱 一、碱的定义和分类 1、碱:物质溶于水时,形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2、碱的分类: 根据碱在水中的溶解性,可以将常见的碱作如下的分类 (1)可溶性碱:NaOH Ca(OH)2 Ba(OH)2 KOH (2)难溶性碱:Cu(OH)2 Fe(OH)3 Al(OH)3 Mg(OH)2 3、碱的命名 根据碱的组成M(OH)n,可以将碱读作“氢氧化某” 当变价金属元素形成碱时,其: (1)高价态的碱称为“氢氧化某”,如Cu(OH)2 氢氧化铜Fe(OH)3氢氧化铁(2)低价态的碱称为“氢氧化亚某”,如CuOH氢氧化亚铜Fe(OH)2氢氧化亚铁 注意:Ca(OH)2属于微溶性碱,它在参加反应时作“可溶”处理,氨水H2O)学名一水合氨,属于常见的一种弱碱,其电离方程式为:NH3?(NH3 ? H2O=NH4+ +OH—。 二、碱的通性 碱有相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OH— 1、碱溶液(四大强碱的溶液、氨水)能使指示剂变色: (1)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2)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注:由于弱碱不溶于水,所以弱碱不能使指示剂变色。 2、跟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a)反应发生的条件:①碱是四大强碱;②非金属氧化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三氧化硫。 b)必须掌握的四个化学方程式是: 2NaOH+CO2=Na2CO3+H2O(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 2NaOH+SO2=Na2SO3+H2O Ca(OH)2+CO2=CaCO3↓+ H2O(检验二氧化碳;石灰墙“出汗”) Ba(OH)2+SO3=BaSO4↓+H2O 结论: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复分解反应) 注意:凡是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酸性氧化物,由非金属氧化物组成的酸性氧化物,多数能够溶于水,并跟水起反应形成相对应的水化物——酸,因此,对应的酸性氧化物又称为“酸酐”(如:碳酐CO2亚硫酐SO2硫酐SO3硝酐N2O5等)。 能跟酸性氧化物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碱必须是可溶性碱。 3、跟酸的中和反应 NaOH+HCl=NaCl+H2O Al(OH)3+ 3HCl =AlCl3 +3H2O Ca(OH)2+2HCl=CaCl2+2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结论:碱+酸→盐+水(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4、跟某些盐反应 CuCl2 + 2NaOH = Cu(OH)2↓+2NaCl CuCl2+Ca(OH)2=Cu(OH)2↓+CaCl2 现象:蓝色溶液中出现蓝色絮状沉淀,用途:可用于检验Cu2+的存在。

[初中化学]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说课稿 沪教版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首先感谢区教研室给我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给我的课提出宝贵的意见。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酸和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类物质,酸和碱的生产及使用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本节课主要目的是把酸和碱的知识与前面学习的这些有关章节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巩固前面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为学生直接参加工农业生产,更好的使用酸和碱做好知识和思想准备。 因此,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碱的方法及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有酸味的物质(白醋、柠檬汁、西红柿等)和有滑腻感的物质(熟石灰、肥皂、洗衣粉等)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些物质为什么有的有酸味,而有的有滑腻感?怎样用化学方法识别它们?这些问题虽然学生以前没有认真思考过,但却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学起点应定位于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和创造的化学学习情境,让他们去观察、去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并探索出规律来,在“做科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确立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酸碱指示剂、石蕊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过程和方法: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从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进一步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常见的碱教学设计定稿版

常见的碱教学设计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常见的碱》(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属于课标中的“身边的化学物质”中的内容之一,是初中化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和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节教学内容包含知识点比较多,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常见的碱的性质和用途以及溶液的导电性等。需要四个课时来完成。本节课是第三课时,主要探究常见的碱——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和用途。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单元课题1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后来认识常见的碱。学生学习了常见的酸——盐酸和硫酸的性质和用途后,具备了探究酸的化学性质的基础和能力,通过探究学习常见的酸的性质,具有一定的学习方法基础,为学习常见的碱奠定了学习物质性质的基础和方法。 三、设计理念 总的思路是先设置情景,通过“活动与探究”,让学生归纳总结常见碱的性质,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合作,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 和NaOH的反应。 (3)探究CO 2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碱的有关性质解释有关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的性质 1、教学重点:NaOH和Ca(OH) 2 2、教学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六、教学方法 发现教学法:通过讲授、引导、启发,让学生认识常见的碱。 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认识到碱的化学性质。 七、教学过程

6.4 统计图的选择 第一课时

子洲三中数学导学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年级班组姓名编写者审核者使用时间2013年月日 课题:§6.4 统计图的选择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理解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有效的表示数据; 2.训练学生制作统计图的技能,从三种统计图中获取有效信息; 3.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能力及统计观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不同统计图的特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难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从三种统计图中合理的获取信息. 预习案 一、温故知新 1.初一年级就“最喜欢的球类运动”曾进行过问卷调查,每人只能报一项,结果300人回答的情况如下表,如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出来.根据图示的信息再制成条形统计图. 探究案 二、导学释疑 活动探究一:学会选择不同的统计图 阅读课本P175-176,根据小亮制作的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三幅统计图分别表示了什么内容? (2)从哪幅统计图中你能看出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 (3)2050年各洲人口的情况怎么样?你能得到哪些有关世界人口情况的结论?从哪幅图得到的? (4)你从哪幅统计图中可以明显的得到2050年亚洲人口比其他各州的人口总和还要多? (5)比较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1.三种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反映。 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反映。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晰地表示。 2.统计图对统计的作用: (1)可以清晰有效地表达数据。 (2)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 (3)可以获得许多的信息。 (4)可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 活动探究二: 完成教科书P176“做一做”。 训练案 三、巩固提升 1.一所学校准备搬迁到新校舍,在迁入新校舍之前,同学们就该校300名学生如何到校问题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得到下列数据: 如果将上面的数据制作出适当的统计图,你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请你说说理由。 排球54 足球75 篮球57 乒乓球96 其他18 步行60人 骑自行车100人 坐公共汽车130人 其他10人

常见的碱 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课题常见的碱课型新授 教材第8 章第2 节授课 时间 月日年级班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熟石灰的制取能区分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及熟记化学式,并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通过探究实验和对比酸的化学性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 3. 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 4.通过讨论、分析,从碱的化学组成中找碱的共同点,认识碱具有共同化学性质的原因。 5.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总结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形成初步的反应规律。 教学 重点 碱的化学通性 教学 难点 理解NaOH与CO2反应实验的设计 教具 准备 教案仪器课件 教学 方法 链接-探究-归纳式 板 书 设 计

[问题] 上述材料中涉及的物质和化学性质是什么? [演示实验] 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该实验的现象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介绍工业制氢氧化钙的原理,区分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 1.Ca(OH)2的用途是什么? 2.使用Ca(OH)2有哪些注意事项? 小结:NaOH、Ca(OH)2的用途 二、碱溶液的化学性质 活动三: [分组实验] 1.NaOH、C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 2.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滴加NaOH溶液,密封, 观察现象。 3.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二氧化碳。 [问题] 1.上述三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2.软塑料瓶变瘪的原因是什么? 3.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原因是什么? 4.碱有哪些类似的化学性质? [小组归纳] 书写相关的反应原理。一、碱与指示剂反应 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二、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矛和盾的集合》讲课教案 上课: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给大家讲个故事,怎么样?我看到大家立马瞪起了眼睛,听好了…… 话说呀,古时候,在楚国的一个集市上,那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有一个人在叫卖他的矛和盾。只见他拿着矛说道: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可以轻易穿透任何的盾牌。又见他拿起抵挡进攻用的盾,夸口道:叔叔婶子大娘大爷,来看看我的盾,这可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什么矛都戳不穿。 正在这时,有个围观的人问了他一个问题,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你猜,这个人问的什么问题?(生答)他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嘿嘿,意思就是说:“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 为什么这个问题,让卖矛和盾的人哑口无言了呢,你来说……(生答)。对啊,这就是成语“自相矛盾”的由来。但是,看似互相矛盾的两个物体,结合在一起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在这里面寻找答案。 (二):出示课题: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矛:横撇点横钩,竖钩加撇把笔收。是攻击别人的武器,打仗用它来进攻。 盾:短撇长撇连十目,万箭飞来能挡住。盾是防御的武器

同学们矛和盾的集合到底会会怎样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的学习。 (三)初读课文 ● 1.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智慧的孩子都会 精心的预习课文,下面老师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 况,哪几位同学课文读一下, ● 2.请你来读一下要求: A纠正读音B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生边读文,师及时订正读错的字音、提醒易错的读音。 预设难度的字词:戳和庞然大物 ● 3.这几位同学读得情绪饱满、富有感染力,看来咱班的朗读水 平非常高,那老师再来考考你!——(出示幻灯片生字) ● 4.检查生字词 (1)排火车读: 自卫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进攻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2)这一关没有难住大家,老师再来一关,我表演几个词语,你来猜一猜是哪一个?(表演) (3)谁能用这些词语来概括下课文大意?指名学生回答比赛中,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庞然大物)在战场上

窗前的气球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2课

窗前的气球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2课教材分析 《窗前的气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组以“关爱他人”为专题组织教材内容,《窗前的气球》是其中一篇叙事性文章,主要表现同学之间的友爱。课文以科利亚的情感变化为线索,讲述了科利亚生病住院,米沙和同学用气球给科利亚带去问候的故事。 全文虽然没有用文字明确告诉学生什么道理,却充满着温馨的友爱之情。课文贴近学生生活,充满童心童趣,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练习朗读、体会真挚情感、拓展想象的好教材。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自然不用深讲多问。识字写字及朗读教学仍是本课的重点。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便可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体会真挚的友谊,体验情感的变化;再通过一些必要的说话训练、想象练习,就课文中的空白点对学生进行适当引领,又可让学生品味语言,学习语文。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字。会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悟科利亚由“真没意思”到“高兴地笑了”的心情变化,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生字新词,正确书写生字;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游戏激趣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导入 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看是什么?(气球)我们在什么时候,哪些地方看到过气球?(指名说)小小的气球不仅能带给我们快乐,它还是一剂治病的良药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22课《窗前的气球》。(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a.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结合拼音,多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b.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c.小朋友们读书的表情和声音告诉我,你们很喜欢这篇课文。在你们读书的时候呀,本课的生字朋友可等不急了,吵着闹着跑了出来,快看,他们来了!快点和他们打声招呼,读一读 2、学习生字 A.课件出示带有拼音生字。

常见的酸和碱教案word版本

8.2 常见的酸和碱 主备人:段春芳授课人 教学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酸和碱,知道酸和碱各自都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2.知道酸和碱的腐蚀性,能熟练取用酸和碱及其溶液。 3. 通过浓硫酸、氢氧化钠强腐蚀性和浓硫酸稀释实验,学会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4.通过常见的酸和碱化学性质探究比较,能简单的归纳出几种酸和碱各自相似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由上述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红色,遇碱溶液变成蓝色(即酸红碱蓝) 2、酚酞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归纳、汇总: 常见的酸有盐酸(HCl)、硫酸(H2SO4)、碳酸(H2CO3)、醋酸(CH3COOH)等。从名称上判断最后一个字都是“酸”,即“某酸”;从结构上看都含有氢元素。现在我这儿有一瓶盐酸和一瓶硫酸,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常见酸的性质。 展示:盐酸和硫酸,让学生完成表格:

[引导]探究了盐酸、硫酸的一些简单性质,你是否想了解它们的用途呢? [引导]通过实验我们就会发现: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瓶盖,挥发出的氯化氢遇到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瓶口形成白雾;因此,敞口久置后质量会减轻。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但无挥发性,所以打开瓶盖瓶口没有白雾,但敞口久置于空气中,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质量增加。因此,实验室中常用浓硫酸做干燥剂。那在使用浓硫酸时应注意哪些问题?进行完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就会明白使用浓硫酸的注意事项。 [活动与探究一](投影展示) 讲解:从试剂店购得的硫酸一般是98%的浓硫酸,而平时使用的硫酸通常是稀硫酸,那怎样把浓硫酸变成稀硫酸呢? 回答:许多同学可能会说容易,加点水不就行了吗? [活动与探究二]:按学生猜想,照教材P229页图8-6装置小心进行实验。 讲解:通过实验大家不难发现,简单的向浓硫酸中加点水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浓硫酸在稀释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使水沸腾,带动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危及人身安全。那么,正确的稀释方法应该怎样呢? [活动与探究三]:按照教材P229页图8-6装置小心进行实验。 提问:这两个实验在装置上和操作顺序上有哪些不同?你能将正确的操作过程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出来吗? 小结:稀释浓硫酸时应该:酸入水(或大入小),沿内壁,慢慢倒,不断搅。 【强调】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加快热量的散发,防止液体暴沸,发生危险。 提问: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万一不慎将浓硫酸弄到皮肤或衣服上,应如何处理?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公开课)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预习的基础上,交流课文中难读的、难记的、难理解的生字词。写“矛、盾”两字。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并在默读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2、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板书课题。 2、学写生字“矛、盾”。 (1)认认真真看老师写这两个字,矛:最后的一笔撇,好锋利啊,跟图片中的矛一样;盾:“盾”字 的外侧是两笔,先横撇,再竖撇。真像两个勇敢的小卫士,像图片中的盾,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 (2) 学生写字:打开课堂练习纸,在两种不同的武器边上分别写上这两个字。 3、矛和盾的各有什么作用? 矛的作用是进攻,盾的作用是自卫(板书:进攻、自卫),两种针锋相对的物品,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矛和盾的集合》。(板书课题) 二、反馈预习情况(生字新词、课文主要内容) 1、反馈生字词学习情况。(昨天,同学们就已经预习课文了,老师根据同学预习单上反馈的情况,把本课难读的、难记的、难理解的生字词集中起来一起学。) (1)读准平翘舌音,“钻”、“持”、“戳”,尤其是“戳”不能读成平舌音。(自己练读,学生领读,齐读)。“庞”是特殊的形声字,容易读成“龙”。 (2)易写错的:“抵”字下部分不能少点。“刺”左边不是“束”。(出示顺口溜:木字中间口不严,一把大刀立右边)

常见的碱教学设计24

常见的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⑴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⑵认识碱的腐蚀性 ⑶初步了解碱有共性及有共性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⑴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⑵运用实验的方法和查阅资料的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概括等 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的乐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教学过程: 课前测评: 以下化合物中,哪些是碱? NaOH KOH Ca(OH) 2 Ba(OH) 2 Mg(OH) 2 H 2O CuO Cu(OH) 2 KNO 3 NaCl 常见的碱 一、认识常见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活动探究一:氢氧化钠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释疑 氢氧化钠曝露在空气中易吸收水份,表面潮湿并溶解,这种现象叫,因为它有吸水性,所以可作某些气体的。 思考一:氢氧化钠存放时应注意什么? 归纳 ①氢氧化钠是白色的固体。 ②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潮解(属于物理变化) ③氢氧化钠可用做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如:H 2、O 2 ) ④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溶解时会放出大量的热。 ⑤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俗名叫苛性钠、火碱或烧碱。 ⑥如果不慎将碱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活动探究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实验10-6 归纳 ①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 ②氢氧化钙是白色粉末状固体。 ③微溶于水,其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当石灰水中存在较多未溶解的熟石灰时,就称为石灰乳或石灰浆。 ④可由生石灰(CaO)与水反应得到,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 注: (1)氢氧化钙也有腐蚀性,使用时应注意安全 (2)常见的碱还有氢氧化钾(KOH)氨水(NH 3·H 2 O)等 氢氧化钙有哪些用途呢?阅读P56页并归纳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窗前的气球》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窗前的气球》同步练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3题;共135分) 1. (12分)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并组词。 扌______________ 广_______ _______ 心______________ 钅_______ _______ 氵______________ 艹_______ _______ 2. (4分)照样子写词。 明晃晃 ______________ 平平安安 ______________ 3. (8分)组词。 短_______ 辨_______ 重zhòng_______ 矮_______ 辩_______ 重chóng_______ 操_______ 名_______ 4. (8分)比一比,再组词。 对_______妈_______全_______回_______ 村_______吗_______金_______田_______ 5. (6分)填上适当的词。 一_______歌一_______电一_______饭

一_______山一_______星星一_______马 6. (4分)默写古诗。 山行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7. (3分)换部首成新字,并组词。 根_______地_______说_______ 8. (12分)根据课文《我要的是葫芦》内容填空 ①_______的葫芦藤上长满了_______,开出了几朵_______的小花。花_______以后,藤上_______了几个小葫芦。 ②葫芦叶子生了_______虫,邻居对他说:“你别_______着葫芦了,快治一治吧!”那人感到很_______,他说:“什么?_______上的虫子还用治?我要的是_______。”后来,小葫芦慢慢地变_______了,一个一个都_______了。 9. (5分)按要求改写句子。 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缩句) 10. (6分)查字典。 “负”,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部首_______,再查_______画。“负”在字典中有这几种解释:①背;②仗恃,依靠;③遭受;④具有;⑤欠钱;⑥败,跟“胜”相反;⑦违背,背弃“廉颇负荆请罪”中的“负”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小牛队负于黄蜂队”中的“负”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如今,他已经负债累累”的“负”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 11. (8分)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扌_______、 _______ 疒_______ 、_______

统计图的选择(第1课时)教学设计

统计图的选择(第1课时) 内容分析: 本课时内容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统计图的选择》第1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解了三种统计图基础上,由世界人口有关数据分析,进一步探究三种统计图的特点,也为今后学生正确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本节《统计图的选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七年级的学生有比较强烈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的直觉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提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怀疑、争论、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已开始能从具体的事例中归纳问题的本质,通过分析、比较、类比等活动,抽象出概念、原理或解题方法。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目标: 1.掌握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2.能够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数据,做出正确的决策. 3.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统计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并能合理质疑,培养学生“学数学——为我所用”的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教学难点:合理选择统计图分析数据,并能从统计图中获取有用信息,正确决策.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激·学·导·练”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利用问题驱动,采用“引导—探索—发现”的方法,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中学习数学,在合作交流中感悟数学,在解决问题中提高数学. 教具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作图纸. 学生: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小时候大都有被父亲扛在肩膀上,与父亲一起玩耍的经历吧?现在

矛和盾的集合公开课教案

25.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会写“矛、盾”。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合二为一”“难以招架”等词语。 2. 默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习1-4段,理解发明坦克的经过。 教学重难点 会写“矛、盾”,理解“左抵右挡”。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课前看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卖矛和盾的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别的,是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25课《矛和盾的集合》。 3.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矛”和“盾”。 1.认识“矛”和“盾”的作用。 2.识记“矛”和“盾”。 出示汉字演变图片,让学生感知“矛”和“盾”象形字的造字方法并识记。 3.指导书写“矛”和“盾” A.师范写,学生书空。 B.学生书写,师巡查后提出需改进的地方。 4.对课题质疑:认识了矛和盾,我们再读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矛和盾为什么要集合?又是怎么集合的?结果怎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会提问题的人,是最会读书的人,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读读课文吧。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困难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下面词语:

(1)第一组:坦克、炮口、履带(坦克图)第二组:手持戳进攻退后(理解---戳) 第三组: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庞然大物大显神威 (扩词) 师:生字词语会读了吗?谁来试试?(出示坦克图),瞧,这就是坦克,老师不理解炮口和履带在哪?谁来告诉我呢? 这一组词谁来当当小老师?指1名学生读第二组。 这里有个字特别难读,是个翘舌音,我们一起读准了-----戳(chuō)(做戳的动作) 第三组的四字词男女生合作读,这里有个词容易读错,我们再来读一读(左抵右挡)。你能说出带有左和右的4字词吗?我们再一起把所有的词读一遍。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上面选择合适词语填进下面这段话里,试试看。 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和朋友比赛,面对朋友雨点般刺来的矛,发明家(),还是()。经过反复思考,发明家将矛的()和盾的()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这个()在战场上(),德国兵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4.读通了这段话,你就了解了课文大意;不过,读书有一种很重要的本领,就是把课文读成一句话。你会吗?发明家把()和()(),发明了()。 四、学习课文1-4段 发明家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把矛和盾的长处合二为一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默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找找,画一画。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1)指名读。 (2)这是一场怎么样的比赛呀?(紧张、激烈)(3)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这是一场紧张的、激烈的比赛?(如雨点般刺来、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课题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教案

第十单元酸和碱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课时酸、碱与指示剂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所学知识来主动探究未知,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酸碱指示剂能使酸碱溶液反应,可用于检验酸或碱的溶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探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具准备: 白醋、稀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试管、滴管等。 教学过程: 【引入】很多同学都曾吃过桔子和皮蛋,有谁知道:为什么桔子、柠檬等水果吃起来是酸酸的味道,皮蛋吃起来时却有一股涩味? 聆听后回答:因为水果中有各种果酸;皮蛋中含有碱。 从生活中己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引入新课。 【设问】酸和碱是怎么发现的呢?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第50页资料卡片:“酸”“碱”的由来。 【总结】总结并介绍生活中的酸和碱及实验室中常见的酸和碱。 【过渡】酸和碱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其实酸和碱不仅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也是化学中常见的两类重要物质。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品尝辩别一些物质,而化学试剂是不允许品尝的。我们怎么确定物质是酸还是碱? 【提出问题】试管中的紫色石蕊溶液,在不借助实验室中任何化学药品的情况下,能否使之变成红色? 学生演示:向试管中吹气。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创设情境,回顾已学的知识,引入课题。 【问题研究】是什么物质使石蕊试液变红? 【设问】除了碳酸,我们熟悉的食醋、盐酸、石灰水等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演示实验】实验10-1:在试管内分别滴入白醋、盐酸、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向其中滴加2-3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颜色的变化。

常见的碱(教学设计)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教学设计(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3.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进行探究,并比较、归纳和概括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2.能应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解释或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的探究,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用途以及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试管、胶头滴管、点滴板、烧杯、软塑料瓶、橡皮塞、分液漏斗、烧杯、NaOH、Ca(OH)2固体及溶液,稀硫酸、稀盐酸、二氧化碳气体

五、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1 、要主动学习、虚心请教,不得偷懒。老老实实做“徒弟”,认认真真学经验,扎扎实实搞教研。

2 、要勤于记录,善于总结、扬长避短。记录的过程是个学习积累的过程,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总结,要经常反思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3 、要突破创新、富有个性,倾心投入。要多听课、多思考、多改进,要正确处理好模仿与发展的关系,对指导教师的工作不能照搬照抄,要学会扬弃,在原有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创造性实施教育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弘扬工匠精神,努力追求自身教学的高品位。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学案)

九年级化学预习学案(学生用) 课型:新授编写:审核:领导签字: 课题: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学案) 姓名:班级:日期 知识要点:.酸碱指示剂概念、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浓硫酸的腐蚀性 学习目标: 1.酸碱指示剂概念、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浓硫酸的腐蚀性 2.会用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体现小组合作精神。 学习重点: 1.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2.浓硫酸的特性 学习方案(提示:教师列出预习提纲,学生根据提纲解决问题) 一.预习提纲 忆一忆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观察他们元素的组成 盐酸的溶质硫酸石灰水的溶质(氢氧化钙) 其中属于酸的是属于碱的是 2. 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溶液变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一学 一、酸碱指示剂 起作用而_________________,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_____,遇碱溶液变成________;酚酞 (1).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的溶液,它能使无色酚酞溶液() A.变红色B.变蓝色C.呈无色D.变紫色 (2)石蕊(紫色)与酚酞(无色)是两种常用的指示剂指示剂:能跟_____或_____的溶液起作用而_________________,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成_____,遇碱溶液变成________;酚酞溶液遇酸溶液_________,遇碱溶液变成_________。 (3)酸碱指示剂是从植物的花瓣或果实中提取的一些提取液,只要在不同的酸碱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都可作酸碱的指示剂某些植物的花汁可作酸碱指示剂。自制三种花汁用酸溶液或碱溶液检验,颜色如下: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矛和盾的集合》教案教材分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该组教材按“怎样看问题”选编了4篇课文,本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3.体会发明家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品质,学会集合优点于一生。 重难点:

重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合二为一发明坦克的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即“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举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认识矛和盾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认识这两种武器吗?(板书:矛盾)随机教学“矛和盾”字。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师小结:矛和盾是古代的两种兵器。矛长长的,头上尖尖的,用来进攻。盾就是盾牌,是用来抵挡的,保护自己的。(教师随机板书:矛——进攻。盾——自卫。) 3、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师补充课题)。用来进攻的矛和用来防守的盾怎么能集合起来呢?学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自学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集合招架紧张自卫 进攻炮口坦克战场 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自由读——指名读——同桌接读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窗前的气球》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22课《窗前的气球》 教案 【导语】《窗前的气球》是一篇描写同学间友情的课文。窗前的气球将激动着孩子们的颗颗童心,净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领着孩子们打开想象的大门,飞向真情的天空。 【篇一】 教学目的: 1、会认7个生字。 2、正确书写8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学会关心同学。 5、能用“可爱的”“高兴地”造句。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体会同学之间的友爱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喜欢你周围的同学吗?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猜一猜你的小伙伴 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猜一猜你的小伙伴会以怎样的方式来探望你

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里就有一个小朋友生病了,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小伙伴是怎样探望他的。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用“□”勾出要求认识的生字。 2、认记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 (2)借拼音齐读生字。 (3)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生字组成词语。 (4)记一记生字,并给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5)抽学生说说你觉得哪个字记?你是怎样记住的?哪个字最难记? (6)用多种方法读生字。同桌互相抽认生字条,不认识的作上记号。并教会同桌怎样记住这个生字。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在认识字的基础上快速、轻声读课文两遍,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读通顺。 2、同桌读课文。 3、想听老师读吗?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听,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并在不懂的地方画“?” 4、请生评价老师读的课文。

5、归纳学生不懂的地方。 指手画脚:说话的时候手脚都在动。 逗人:惹人喜欢。 招儿:办法。 6、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生自由读课文两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7、同桌说,抽生说。 8、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9、假如你的同学生病了,你会怎样去探望他? 10、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抽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2、把生字卡片铁在黑板上,请生选择喜欢的生字组词,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3、学生自由观察各个生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生字说说,写这个字应注意些什么。老师相机点拨。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户:独体字,点在竖中线上,横写在横中线上,要注意方框不要写得

《统计图的选择》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6.4统计图的选择 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学会选择、处理数字信息,并做出合理的推断和猜测. 2.通过观察、操作、推理、想象、交流等活动,培养数感和统计观念.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通过比较三种统计图,理解三种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并能根据不同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描述数据. 难点:尽可能清晰、有效地描述数据,有利于对数据的分析,最终做出合理的决策; 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相关资源: 相关图片,知识卡片. 五、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 地球上有人类生存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口数量并不多.随着农业耕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世界人口开始急剧增加.人口的过快增长已造成了一系列严重问题,下面我们通过一幅统计图了解一下世界人口的状况: (1)你能从上述统计图中获得哪些信息呢?在哪一段时间,世界人口的增长率变化不

大?在哪一段时间,世界人口就翻了一番?2020年,世界人口预测将达到多少? 我们可以看到,公元1500年世界人口达4.25亿;在公元1800年以前人口增长率的情况变化不大;从公元1800年起,世界人口就开始迅速增长;我们还看到,1950~1990年这段时间人口翻了一番,而且从图上还可以预测出202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85亿.(2)这是一幅什么类型的统计图,从这种统计图中获取的信息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学过的几种统计图,它们反映的数据的特点一样吗? 师生活动:学生活动:学生相互交流,通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初步思考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征.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人口问题,引起学生对各种统计图反映的数据特点的思考,顺利引入本课的主题. 【探究新知】 活动1.我们来阅读某家报纸公布的反映世界人口情况的数据,你能从这个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吗?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获取信息,回答要点. 从1957~1974年,世界人口由30亿增加到40亿; 从1974~1987年,世界人口由40亿增加到50亿; 1987~1999年由50亿增加到60亿; 预测1999年~2025年,世界人口从60亿要增加到80亿; 2025~2050年25年间预测世界人口增长到90亿,即50年后,世界人口达到90亿,其中亚洲人口最多,将达到52.68亿,占2050年世界人口的60%. 活动2.为了更加清晰地表示数据,小明根据上面的相关数据制成了右面的统计图: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教案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几种常见酸(H2SO4、HCl)和碱[Ca(OH)2、NaOH]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列举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解释在稀释浓硫酸时,为什么要把浓硫酸缓缓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能力目标 1.通过课本中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实验,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并能够鉴别出来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等一些典型溶液的酸碱性。 2.通过对浓硫酸和氢氧化钠化学性质的学习,能够处理被浓硫酸或氢氧化钠灼伤等突发事故。 情感目标 1.通过对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坚固的碳酸钙和将氢氧化钙、粘土和沙子混合,用来作建筑材料等内容的的学习,初步体会到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2.通过【实验10-3】、【实验10-7】认识到酸和碱的腐蚀性,在使用时遵守安全注意事项,树立安全意识。 3.通过对浓、稀硫酸化学性质的学习,体会到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质的变化。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和生活常识,理解常见的酸、碱的性质与用途。 2.通过实验,学习酸、碱的通性及反应规律与物质制备。 3.通过对比实验,学会酸、碱与其它物质的鉴别。 ◆教学难点 1.通过教师理论知识的讲解,理解酸、碱具有通性原因。 2.通过挂图或播放视频,学习酸、碱的安全使用及有关事故的急救与处理常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媒体 多媒体实验仪器食醋、石灰水等药品石蕊、酚酞试剂植物的花瓣或果实酒精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演示实验+教师讲授+学生归纳◆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一、常见的酸 1.几种常见的酸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二、常见的碱 1.几种常见的碱 2.碱的化学性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