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概论笔记

新媒体概论笔记

新媒体概论笔记
新媒体概论笔记

4轮)

浙江大学韦路教授10762人学习

每周一更新共10周2016.2.29——2016.5.5

评分标准:≧80优秀

1.“课堂交流区”讨论10%,≧20条

2.章节测验40%,5单选,5判断,允许1次

3.家庭作业20%,共有2次,互评≧6个

4.期末考试30%,15个单选15个判断,只允许尝试1次。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

1.1什么是新媒体:技术说行为说组织说三合一

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

a.数字化0101包容一切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c.互动性d.网络化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

3.形式:(四个维度)a.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现实世界c.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

增强现实,如谷歌眼镜

4.新媒体的内容

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雪崩>,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来的。(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他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1.1讨论:你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鲜明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1.2新媒体的历史

1.前新媒体时代:a.大致从人类的语言开始b .第二阶段:文字c.造纸d.印刷:北宋毕昇印刷术。泥板-木头-古登堡1455年发明了金活字印刷术(金属材料、机械的旅馆装置)e.印刷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f.摄影: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牌摄影法《巴黎寺院街》g.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将传播和交通分离(电波在空气中传播)h. 电影:1895年法国一对兄弟,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之父>(1895年称为电影的开元年)i.广播:1920在匹兹堡的广播电台j.电视:第一家,英国的BBC在1936年伦敦开播,视听兼备。

2.计算机时代(世界最古老的计算工具:春秋时期算筹)

历史阶段:

A.机械计算机:英国1835查尔斯·巴贝奇设想(创新:用齿轮模拟算盘的算珠,他不仅设想也是发明者)

B.ENIAC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46.2.14美军方,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宾夕法尼亚大学),6个

C.EDVAC 1949人类现代意义上的通用计算机诞生,第一采用二进制,第二采用存储程序,现在计算机都属于冯诺伊曼结构的计算机。

D.1951年,UNIVAC第一台商用电算机的代表,美利用人口普查机。

以上都是电子管的

E.TRADIC,1954年美国第一台晶体管线路的计算机,属第二代计算机。

F.IBM 360属第三代计算机,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出现的。1964年推出划时代IBM360宣告了大型机的来临,共享OS/360的操作系统。

G.IBMPC对现代生活影响深远的IBMPC(Personal Computer)1981.8.12推出的个人电脑(IBM5150当时1565美元)

H.Apple(苹果电脑)1977.4推出Apple II,被誉为缔造家庭电脑市场的产品。

3.Web 1.0(网络发展历程的第一阶段) Web1.0就是万维网WWW,前身是阿帕网,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WWW HTTP HTML URL,通过HTML(超文本标识语言),可以创建图文并茂的网页,万维网的首要宗旨是使人能够在交流的时候合作共事。

浏览器Web Browser 门户网站(Portal Sites)

网景公司1994.12.15推出网易浏览器1.0

最早独霸的浏览器:网景导航者Netscape Navigator

4.Web2.0 必须要提的一个公司:O’Reilly Media,有了它,才有了Web2.0,它在2003年的一次会议提到了Web2.0,并申请了2.0的服务商标。

Web2.0是集合集体智慧的一个平台。

分析2.0,它有以下几点特征:

A.从门户网站到社交媒体。用户参与:博客微博视频照片、维基百科的知识词条、论坛都参与信息生产。

B.从受众到用户转变。用词:受众、消极、被动

用户(比较贴切):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发

布信息。

C.从专业生产内容到用户生产内容。用户生产内容例子,如网民胡戈把陈凯歌电影《无极》恶搞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D.从大众传播到网络传播。Web1.0最显著特征:门户网站(即传统媒体一对多形式)5.Web3.0(万维网不属于Web3.0范畴)

它究竟是什么,有争议(韦路认为现在到了Web2.5时代)

A.语义网(SemanticWeb)

2006.5蒂姆·伯纳斯-李说:3.0就是也涵盖了大量数据的语义网络,核心应该是通过给全球信息网上的文档,添加能够被计算机所理解的语义元数据,从而使整个互联网成为一个通用的信息交换媒介。

语义网的关键是对信息的意义进行标注。

B.大数据(BigData)与语义网有关

语义网会使得结构化、半结构化,甚至零散的数量内容都可以被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数据格式普遍存在。

C.智能网:3.0网络以类似于人类的方式进行思辨。(比如2016.3.14新闻说韩国棋手李世石战胜了电脑,比分扳为1:3)(如电脑通过信息预测未来哪一首歌会流行)

第二周新媒体与社会

2.1技术决定论

2.1.1媒体偏向论:这一派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

加拿大伊尼斯Harold Innis提出著名的媒介偏向论:a.时间偏向媒介,经历历史长河,而不受太大影响,如莫高窟壁画、雕塑。b.空间媒介,凡在空间上易于传输,方便移动的媒介,如:造纸-印刷-电报-广播-电视(手机属此)

a.伊尼斯媒介偏向的社会影响,更加重视历史,更加注重传统,更加注重礼仪-典籍-宗教-等级关系,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以时间偏向媒介为主导的社会,导致社会形态呈现出比较传统、保守、僵化、封闭、等级、森严的社会形态。B.空间偏向媒介更加注重现在,而不是历史,更加重视地理意义上的扩张,而不是封闭,更加重视未来而不是历史,更加重视人和人之间平等的关系而不是等级的森严,更加重视科技,而不是是典籍和传统,呈现出比较有活力,在空间上又易于扩张,科技飞速发展的形态。

2.1.2“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和其师伊尼斯称为多伦多学派,都关注媒介技术如何影响社会变迁。(“权力的媒介”是美传播学者阿特休尔提出的,不是麦克卢汉)如何理解“媒介即讯息”?A.媒介能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如电视利用电波,瞬时传播,时间改变了。空间上,“地球村”,电力媒介缩小人与人的距离,“若比邻”。B.媒介能改变人们的感官比例(媒介是人的延伸)。a.部落时代-全感官b.书写、印刷时代打破了感官平衡,只通过视觉获取c.广播时代:听觉d.电视:视听。麦克卢汉认为能调动人类最多感觉的,最综合,最全面的传播方式是:口语(意即部落时代)C.媒介改变思维方式,如肯尼迪尼克松辩论投票,电视和广播两种媒介,但投票数不同(人们的兴趣爱好不同),看电视的更喜欢肯尼迪,听广播的理喜欢尼克松。D.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E.冷媒介、热媒介。

2.1.3传播时代论:伊尼斯、麦克卢汉都倾向于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发展阶段进行划分。

麦克卢汉的人类历史的传播分期为三:A.口语传播时代(原始社会):部落生产方式:采集渔猎文化传播方式:传说B.书面传播时代:主流的传播方式是书写传播。传播媒介的是文字,生产方式:农业社会结构:村庄C.电力传播时代:电波、广播、电视生产方式:工业社会结构:城市文化形态:知识普及。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

2.2社会决定论

2.2.1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A技术决定论的缺陷:简化论(或单因论);单向论:技术→社会;机械论;中立论:技术是中立的。

B.除了技术决定论,还有弱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不是所有的原因,单因论是不对的,还有经济、政治、文化各种力量一道产生交互影响。

2.2.2社会决定论的提出彩电、传真。社会力量决定了一些技术原型被采纳

2.2.3油门-刹车模式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布里恩·温斯顿理论《媒介技术与社会》,提出了一个加速器和制动器模式。温斯顿:油门就是社会需要,它将原型转化为发明,并将发明推向世界,如电影。

温斯顿:刹车理解为一般的社会制约因素联合起来对发明装置所具有的,从根本上瓦解,既存在社会形态的潜力进行限制,使得新技术必须适应现有的社会结构,如对媒介内容的管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先加速后刹车急动的、抽搐的)

2.3技术、社会互动论

1、互动演进模式决定论的困惑:有的质检地超出预定的发展轨迹,进而产生预料之外的结果,如英国产业革命,工人阅读《圣经》。一种区别于单向决定论的新的框架——互动论的提出。

2、(互动)诞生期社会对技术的影响(社会决定):社会需要决定了技术原型是否能真正

变成发明,技术处于实验阶段。

政治经济学派的学者提出了“意图”问题,可见与主导权利阶层的利益相一致的社会需求才是催生新技术的关键因素。

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指出技术本身就是预先按照统治者的意志和需要设计出来的,设计本身就包含了一种统治的先验性和控制的欲望,如彩色胶卷的发明。纽约建设师罗伯特·莫斯设计的道路系统只能方便一部分出行,从而得出结论:技术可以被人们有意无意的设计,用来提供某些社会选择而阻碍其他的。

3、成熟期:技术的作用由隐性变为显性

社会和技术的关系主要体现技术决定,社会的影响成为一种能动的反作用,通过社会压制因素对技术的激进潜力进行限制。技术的作用:a.宏观层面,社会变迁中技术是主因,众学者贝尔、增田米二等提出信息社会的理论,卡斯特尔进一步提出了信息社会、网络社会的概念,认为社会中信息生产处理和传送成为生产力和权力的根本来源,信播技术使得网格化,成为不断变化的自我扩展的人类活动形式,并使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发生变化。b.微观社会变迁,在特定工具的日常应用的层面上,技术是细微而又深刻的社会心理变化的主因。

技术驱动社会需求。技术扩散的前提,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理论中,描绘了一条“S”形的扩散曲线,提出当一种创新,只有在其潜在市场当中,大概扩散到16%的时候,扩散率才会急剧加升,进入一个起飞点,对社会的决定影响在这一点方能显现。

4、过时期这一时期,二者关系由社会决定。社会决定作用表现在:A、喜新,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的技术。B、恋旧,如1981年MS-DOS不友好,2002微软推出新的名为Whistler的操作系统搁浅。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一章 1.1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 印刷术国家>公民 电报 互联网 变化: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1.2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 人人是记者;监督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1.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去中心化: ①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②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再中心化: ①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1.4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 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 政策推行 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 1.5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全球化”与“个人化” 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 后现代性特征:碎片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 即:吉登斯“意向性” 问题:中国媒体面对现状怎么办? 即:媒体转型措施。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2.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2.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2.3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1.硬件设备终端划分 ①计算机 ②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备 ③数字电视机 *户外LED 2.软件属性分 ①web1.0

新媒体概论笔记

4轮) 浙江大学韦路教授10762人学习 每周一更新共10周2016.2.29——2016.5.5 评分标准:≧80优秀 1.“课堂交流区”讨论10%,≧20条 2.章节测验40%,5单选,5判断,允许1次 3.家庭作业20%,共有2次,互评≧6个 4.期末考试30%,15个单选15个判断,只允许尝试1次。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 1.1什么是新媒体:技术说行为说组织说三合一 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 a.数字化0101包容一切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c.互动性d.网络化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 3.形式:(四个维度)a.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现实世界c.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

增强现实,如谷歌眼镜 4.新媒体的内容 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雪崩>,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来的。(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他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1.1讨论:你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鲜明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1.2新媒体的历史 1.前新媒体时代:a.大致从人类的语言开始b .第二阶段:文字c.造纸d.印刷:北宋毕昇印刷术。泥板-木头-古登堡1455年发明了金活字印刷术(金属材料、机械的旅馆装置)e.印刷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f.摄影: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牌摄影法《巴黎寺院街》g.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将传播和交通分离(电波在空气中传播)h. 电影:1895年法国一对兄弟,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之父>(1895年称为电影的开元年)i.广播:1920在匹兹堡的广播电台j.电视:第一家,英国的BBC在1936年伦敦开播,视听兼备。 2.计算机时代(世界最古老的计算工具:春秋时期算筹) 历史阶段:

我眼中的新媒体艺术

我眼中的新媒体艺术 如今, 互联网已经被公认为继电视、广播、纸质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 手机媒体也被冠以“第五媒体”的称号。这些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大众传播中的传者和受者之间的关系,颠覆了大众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和内容生产方式,而且给人类传播活动及生存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和影响。人文精神和人的个性化共存是21 世纪的鲜明特征。机器大工业的没有人性化标准模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人性化的追求。新媒体的发展正是满足了人们对人性化的要求。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迎合以人为本的需求之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人类的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带来艺术上的巨大变革,比如透视学和几何学的发展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矿物和油料的提纯技术的发展影响了北部欧洲明朗而富有层次的油画塑造风格;机器生产的颜料和光学的研究的成果促成了外光写生和印象派的发展。在20世纪,在艺术和科学技术之间最大的发展就是图像技术对于艺术语言特殊影响作用。艺术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视觉财富,同时也必然要对社会文化进行视觉化的思考。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功能。 20世纪以来,伴随着流行文化的发展和商业性电视节目的普及,艺术家们开始了对于图像化的视觉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思考,另一方面,开始了用实用包括摄影、电影、电视在内的各种图像技术来从事这种思考和创作。在整个20世纪,摄影和电视乃至电影胶片都被从流行文化改造成艺术创作媒介。摄影本来是记录性和纪念性的工具,而艺术家则从中抽离出了摆拍和拼贴的技术手法,结合图像的本身的客观性,将其发展成为独特的个人叙述方式,从而出现了超现实主义的摄影等等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像CG。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 就艺术本身而言,新媒体艺术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达达式行为和70年代的表演艺术等。沟通与合作,成为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关注的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许多艺术家对于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深感兴趣,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形式,而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总之,整个20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大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从新媒体艺术在欧美的发展,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艺术形式的产生,一开始就与商业利益紧密地挂在一起。所以,它更多的不是展示艺术,而是展示新技术产品,参观这种新媒体艺术展,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参观商品展销会。这些问题令人感到迷惘和困惑。专家们很少谈及艺术家的艺术创造,更多的是谈新媒体的技术应用和掌握问题,以及新媒体艺术的市场问题。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新媒体艺术,最重要的不是艺术上的创造,而是如何引导艺术应用新技术占领市场。当然,这也许与新媒体艺术一诞生就与商业化结下不解之缘有关。 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创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伴随着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文化传播方式也以一种加速度在向图像化方面发展。在中国IT产业和欧美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开始在近乎朦胧的状态下起步,像一江春水一样缓缓地流淌在中国大地上。

新媒体艺术概论笔记

新媒体艺术概论 课程准备 1.新媒体艺术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的艺术舞台上了。 2.新媒体艺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体现出具有新质的艺术内涵、思维和存在方式,但它仍是民族的。 3.新媒体艺术已成长为一种新艺术形态,一切都在探索中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程介绍 第一节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第二节新媒体艺术的形态特征 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新媒体艺术 第四节《新媒体艺术概论》的授课内容 第五节怎样学好《新媒体艺术概论》 第六节《新媒体艺术概论》的课程安排 第二节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一媒体(媒介) 1.定义:狭义(media):负载信息的介质。(图像、文字等) 广义(communication):传播信息的工具。(如邮局系统,出版发行售卖,虚)2.媒体与人类同时产生(媒体不只指新闻媒体,还包括信息出版、艺术媒体等。) “结绳”与“鱼雁” 3.媒体的更迭与进步 旌旗、鼓角、烽燧、虎符、电报、GPS 二新媒体 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数字化 信息存储与传播媒介

三新媒体艺术(2,代表传播方向;3,人性化) 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在创作、承载、传播、接受与批评等艺术行为方式上全面出新,进而在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 第二节新媒体艺术的形态特征 一造型机制 数字化机理,智能化功能,虚拟化呈现,海量化存储,非线性结构,网络化传播,无损花复制。 二本质特征 1.科学模拟(精灵鼠小弟) 2.多媒融合(把不同形态的媒介信息融合在一起) 3.互动参与 4.平等共享 (科学是让人“知道”,艺术是让人“感到”。“知道”不一定“感到”=_=!!造型机制是表层的,深层的是本质特征。数字化机理:过去不同的艺术使用的是不同的造型的物质材料,如音乐用声音造型;绘画用色彩,图案;摄影用感光和显影材料等。人们最熟悉的数字化结构:光盘。以扇形记录信息。新一代DVD 4.7G 存储介质的使用要和读取结合起来。地球上物质分四态,气态液态固态和等离子态。) 第三节为什么要研究新媒体艺术 一深化文艺理论研究 二深化艺术史的研究 三深化门类艺术的研究 四促进新媒体艺术的健康发展 五培养新媒体的创作和批评人才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18702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名词解释,4个*5分 简答,4个*5分 论述2个*15分 分析应用,材料做题,2个*15分 ●第一章 1.新传播革命的本质(p2) 答:第四次传播革命将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通过“自我赋权”落到实处。互联网赋予公民以传播权力,实现传播的权利向传播权力的转移,这是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内涵。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2.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p4) 答:“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是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①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②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③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3.新传播革命带来的挑战(p7) 答:①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由报纸、广播、电视引领百年的传媒业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型。 ②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就传播媒介构建的舆论场来看,中国正从曾经的传统媒体一元空间、固定渠道的单向传播,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重话语空间并存、复杂多向的传播格局。 ③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多元思潮的泛滥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造成当前“噪声四起”的局面,也使得政府的执政环境复杂化。 ④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新传播革命带来执政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处在了全民全时空的“全景化围观”中。 ●第二章 1.新媒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p17) 答: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基本特征:①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②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③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 2.新技术的发展趋势(p27) 答:①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是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也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②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具有更多空间、更强安全的下一代互联网,将不断满足人类对互联网的各方面需求。

对新媒体艺术的思考

对新媒体艺术的思考 一、概念界定 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利用录像、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现在已经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 特点: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说过: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新媒体艺术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它可以让使用者和作品之间进行直接互动,而不是简单地让艺术家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公之于众,有时还会需要参观者的加入,这样才能将作品的真正内容更好地展现出来。新媒体艺术作品更多的是与科技相结合,有时,新媒体艺术更像是展示新技术产品,参观这种新媒体艺术展,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参观商品展销会。 我认为新媒体艺术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通过数字化合成技术,来虚拟现实,然后重构世界。现在有很多加入了虚拟艺术的艺术作品,在建筑、雕塑、绘画、电影、摄影等艺术形式中都有体现。 在之前参观的一场新媒体艺术展上,我第一次接触到新媒体艺术。当时参观时的感觉就是那些展品都很新奇,也很吸引人。新媒体艺术给人的感觉是类似于3D错觉艺术,但是比那更加高级,艺术家们能把一些科技结合进自己的作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画纸上形状和颜色的变化。而在课上,老师对新媒体艺术的简短介绍,又使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二、对新媒体艺术的美学思考 新媒体艺术的特殊属性对美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更为艺术与技术的探索带来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在现代的社会,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学艺术的发展,相对地美学艺术的发展又能使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快速革新,两者相辅相成。同时,计算机、网络等新型工具的出现又对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地将新技术融入其中才能有更大的进步。新媒体艺术是当代计算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印刷术 电报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变化: 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 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

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 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 →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 精英“冷眼旁观” 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

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4轮) 浙江大学韦路教授10762人学习 每周一更新共10周2016、2、29——2016、5、5 评分标准:≧80优秀 1、“课堂交流区”讨论10%,≧20条 2、章节测验40%,5单选,5判断,允许1次 3、家庭作业20%,共有2次,互评≧6个 4、期末考试30%,15个单选15个判断,只允许尝试1次。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 1、1什么就是新媒体:技术说行为说组织说三合一 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与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 a、数字化0101包容一切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c、互动性d、网络化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 3、形式:(四个维度)a、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现实世界c、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增强现实,

如谷歌眼镜 4、新媒体的内容 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雪崩>,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就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来的。(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她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1、1讨论:您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鲜明特征就是什么?为什么? 1、2新媒体的历史 1、前新媒体时代:a、大致从人类的语言开始b 、第二阶段:文字c、造纸d、印刷:北宋毕昇印刷术。泥板-木头-古登堡1455年发明了金活字印刷术(金属材料、机械的旅馆装置) e、印刷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f、摄影: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牌摄影法《巴黎寺院街》g、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将传播与交通分离(电波在空气中传播) h、电影:1895年法国一对兄弟,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之父>(1895年称为电影的开元年)i、广播:1920在匹兹堡的广播电台j、电视:第一家,英国的BBC在1936年伦敦开播,视听兼备。 2、计算机时代(世界最古老的计算工具:春秋时期算筹) 历史阶段: A、机械计算机:英国1835查尔斯·巴贝奇设想(创新:用齿轮模拟算盘的算珠,她不仅设想也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及发展意义

新媒体艺术的定义及发展意义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新媒体艺术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感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目基本定历发现评接定表现形 基本定 历 发 现状 评价 接受 定位 表现形式 评论?相关书籍?展开 基本定义 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 术 新媒体艺术作品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我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 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因此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新媒体艺术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新媒体艺术是建立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的,这样说起来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抽象,感觉上新媒体艺术离人们还有些距离,其实不然。新媒体艺术说白了就是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形图象。cg(computer graph)即许多业内人亲切地对其简称道的CG。其实新媒体艺术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1 媒体的分类 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影视书籍电影 2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 新媒体——数字化新媒体主要包括 互联网站(如新浪网) 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 数字电视(如SiTV) 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 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 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 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 4 新媒体概念包含以下要素: □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 有创新性; □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5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技术与市场发育,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 党政重视支持,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 新媒体发展,智能制造计划互联网+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6关于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中有一种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说法:数字化新媒体,它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所带来产物 数字化新媒体 当下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数字新媒体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 7信息的分类 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 8 信息的数字化 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9 如何看媒体 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 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 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 符号载体 “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 “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当着眼于媒体的物质特性、习惯采用“信号” 当着眼于媒体包含的内容和意义、采用“符号” 当着眼于媒体的具体物质形态时,采用“介质” 当从技术层面使用“媒体”这一术语,往往侧重于媒体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喜新厌旧是人类的天性。创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新媒体艺术在中国IT产业和欧美新媒体艺术的双重冲击下,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开始在近乎朦胧的状态下起步。什么是新媒体艺术?我们准备好了吗?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不但中国的大众感到陌生,就是中国的艺术家们也并没有完全理解和认同。但是,和世间一切事物的发生与发展一样,新媒体艺术也不是等你完全理解和接受,才走进你的世界,不论你喜欢不喜欢,它总是按着自己的规律破门而入。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一批较优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艺术家。1996年9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了名为《现象与影像》的中国第一次录像艺术展。这个展览包括十几件录像装置和几个录像带作品,集中了中国第一代录像艺术的开拓者。该展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反响,各地传媒以极大幅面加以报道,更有《文艺报》把这一事件评为当年中国美术十大新闻。该展被许多批评家定位为中国当代艺术中重要的里程碑。 1997年,在北京涌现了数个纯粹由录像艺术组成的个人展览,如《王功新个展》,宋冬的《看》录像艺术展,邱志杰的《罗辑:五个录像装置》个展。这标志着中国新媒体艺术家不但作为创作群落成为焦点,也开始以个体的方式冲撞着当代中国艺术市场。更多受此影响的艺术家开始投入录像艺术创作,他们的成果在《97中国录像艺术观摩展》中得到了体现。至此,录像艺术成为中国美术界的热点,

《九十年代中国美术年鉴》特辟一章,叙述录像艺术的兴起。与此同时,中国录像艺术的活跃引起了国际艺坛的瞩目,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世界各地重要的媒体艺术节上。随着IT产业的发展,个人电脑上的编辑设备廉价并得到普及,不但录像艺术进一步得到繁荣,而且更多的艺术家着手探索互动多媒体艺术和网络艺术。 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算起来不过十来个春秋,但是,它却和产生它的基础——新媒体,包括声、光、电和IT产业一样,以非常惊人的速度发展和壮大起来。MOMA录像部主任芭芭拉·兰登认为:“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活跃,是在西方新媒体艺术的圆周闭合之后划出的一个新圆的起点。”虽然我们还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准确的定义新媒体艺术,也不论现在有着怎样的见仁见智的评论,更无须担心历史将怎样回眸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国新媒体艺术为了画好这刚刚起点的圆,在努力着,前进着。 ● 应该如何定义新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说: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与意识转化,最后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这

顾群业:新媒体艺术概论课堂实录

新媒体艺术概论课堂实录 主讲:顾群业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数字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 首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新媒体艺术的概念。新媒体艺术严格来讲并不是一个学术意义上的概念,它的“新”是相对于“旧”,但是“新”和“旧”之间是很难界定的。我们在查阅文献的时候,比如我们在数据库查阅论文等等,我们会发现已经有很多人在使用“新媒体”这个词了,就是说“新媒体”是约定俗成的一个词。 下面说说上课的方式,就是接下来我们怎样学习新媒体艺术。人们认识新媒体的切入点是不同的,因此我希望是这样,还是偏向于“观念”和“概念”的学习。“观念”是艺术层面的内容,“概念”与我们将来从事设计有关。我们学习新媒体艺术的目的将来是要“落地”的,我们怎么“落地”?需要具体的设计呈现。 在课程中,我们强调基本技能培养,刚才有同学提到的我们将来要学什么软件?软件方面很重要,将来怎么实现我们的创意,要了解最新的科技。作为学生,我们掌握最新的科技有一定难度,但是我们要形成这种习惯,要主动去追踪科技前沿信息,并运用到我们新媒体以艺术创作中去。大一上的是专业基础课,我们这堂课是带领大家进入真正的专业课。这是大家的第一堂专业课,在大二的时候基本都是专业课。在大三的时候开始进入实际项目,要真的开始做东西了。专业课强调创新,为什么呢,这个新媒体艺术,我当时在给大家讲座的时候强调了一个观点,即艺术贵在创新。为什么大家对新媒体都十分

感兴趣呢,因为它新奇。比如摄影、动画的出现都是因为技术上的新奇。我们理论上要创新,形式上要创新。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表现形式不一样。新媒体艺术是通过革新技术来实现的一种创意和艺术形式。 我们的课程体系包括学校的整个办学理念,比较强调实践。我们讲人文素养、技术能力和艺术创新,最终是要强调实践,这也是我们的就业方向。将来大家可能去这些地方,展示展览公司、电视台电影公司,有可能做展览,也有可能做策展,策展更宽泛,这个以后会慢慢讲到。目前,在我们的课程体系没有策展这一块,但是在相关课程中可能会介绍到。现在的传统媒体都在讲新媒体转型,传媒界谈到的新媒体包括我们微博、微信这些自媒体。 《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的最基础的软件是什么,PS,还有很多软件大家都需要学,然后后面会再上构成设计课,这个是设计的范畴,属于专业基础课。然后会由宋玉远老师带领大家到企业进行考察。我们一定要对行业最新的信息、最新的技术有所了解,不然后面就没有办法来做,我们会学摄影摄像的基础,影视后期制作,因为我们这个课程大多数会和影像有关系。 影像专题设计,专题设计主要包含了脚本,我发给大家的材料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里面有关于我们上海世博会山东馆一段影像的脚本设计,它的全过程是怎样的,这些都会学到。到大二我们会开新媒体艺术表现,新媒体艺术表现是什么概念呢,你实现一个想法必须有一个手段,新媒体艺术表现具体来讲就是怎么实现,就是讲手段的。

张晨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2020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必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主要介绍由网络技术建构的网络社会原理,探索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和影响,对网络社区和网络社群进行研究的同时,探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社会生态变化。课程兼具理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面向对新闻学、传播学基础已经有所了解的同学开设。 本课程在实践层面之外,主要探讨网络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关注各种社会力量对新媒体的塑造,另一方面讨论网络技术带给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课程在讨论网络传播及新媒体概念、特征、形式、内容和历史的基础上,同时关注新媒体的采纳、扩散、伦理和法制,以及网络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对社会的影响,理解网络传播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角色。成为网络传播时代具有批判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Network and New Media shows the theory of network society based on network technology, explores the ways and impacts of interperson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social ecological change brought by new media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tudy on cyber community and cyber group. The cours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opens to students with basic knowled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urse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yber communication and the society apart from field practice, on the one hand it focuses the moulding of new media by various social powers, on the other hand it argues the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概论 期末复习笔记 课程讨论框架 新媒体传播环境 技术支撑 内容制作 传播观念 第一节 绪论 ? 新媒体——非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平台,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发布,门户网站、微博、微信 等新APP 客户端(呈现形式) ? 新媒体——新计算机技术应用,如virtual reality 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 新媒体——新传播、通讯工具或终端,如个人移动终端(使用终端) “新媒体”,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本课程采用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和使用终端,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可进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P2P ) 1.传播介质改变: 2.使用体验改变:新旧媒体的区别体现在对人类感官影响的强硬程度和刺激程度。例如信息传播的速 度与强度、受众的反馈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影响力 3.传播更具灵活性:时间、空间、形式上的灵活性。新媒体具有滚动型,而旧媒体是局限在一个时间 段,定时定点的传播信息 差别在即时的反馈与个性化的体现上——互动和点对点 4.即时的社交性:人际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叠 新媒体体现的广泛参与度与旧媒体所体现的深度与权威性,两者本身就是有联系的,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为综合体——“全媒体” 本节要点: 1.对新媒体概念的理解 2.需了解网络媒体出现前的传统媒体特点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

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 媒介融合,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和媒介内容的多媒体性 各种传统形态的媒介产品都“借道”网络,而不是成为简单意义上的网络产品,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彭兰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1983)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索勒·浦尔提出 浦尔《自由的技术》:联网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的印刷机;各种媒介功能一体化 思考:传播媒介——某一种媒介的常见特性是否是不能改变的?例如文字报道沉淀的全面宏观、广播新闻的口语化和伴随性、电视娱乐性和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等 媒介被大家熟悉的“固定”特性是能变化的,例如地铁报虽然是文字报道,但类似微博传播的碎片化,是一种浅短阅读;而各类移动网络终端进行专题的策划,也是网络传播追求深度化传播的表现(各种特性相互渗透) 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费力的程度 融媒尝试 1.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A网络报刊 电子版 1987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度报纸电子化 中国纸媒最早电子化实践为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网络化 2000年是中国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标志性一年 2000年8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 B移动终端报刊(纸媒与手机、平板电脑融合) 手机报-纸质内容通过移动通讯平台,以短信、彩信方式发送到客户端 2004年《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为国内第一家手机报 2.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网络与广播结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5年4月美国西雅图“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放置Real Audio System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服务 1997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国内网络广播之先河 A网络广播(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提供音频服务,在线直播或点播,如QQ电台) B移动终端广播(利用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或手机内置FM广播协调器,如豆瓣电台) C.APP 3.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本课程是美术学(综合美术)本科专业选修课程课程以培养美学素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新媒体艺术涉及交互性、网络和计算,并且比起物质本身,它更重过程,新媒体艺术作品,很难用传统艺术博物馆的介质、地理和年表类别进行分类,融合时代和社会的综合性艺术,是当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方式与哲学、生活美学、物理力学、化学、生物学、光学、数码科技等有着紧密的联系。本课程从新媒体艺术的欣赏方式、传授模式、创作目的、艺术媒介及空间与运作机制等诸多方面展开全面的论述;详解新媒体艺术特征的开放、体验、虚拟、超时空等个性要素,将艺术带入了与公共对话的领域,使受众的个性体验在公共性的基石下拓展了更大的自由文化空间。它既赋予了个体不同的体验感受,亦重构了公众的知觉经验与时空观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及了解更多的媒介去进行自身的实验性创作脉络。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新媒体基础理论和新媒体创作理念及技法,以锻炼学生们的实践创作技能。熟练、灵活的掌握自己所选择的新媒介创作手法。同时,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使他们了解科技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能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所学专业中去,扩展自己的思维模式,能够更广阔自由的进行艺术创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三、教学要求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将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每个部分先从理论和实例讲解入手,再由学生进行实践。经由培养学生对新媒体艺术的了解,包含技术和理念两方面,以发掘兴趣点为桥梁,去扩宽自身的创作范围和找寻新的切入点,它对于艺术创作尤其重要,是新的艺术创作表达手法,并理解“公共性”与“个性体验”融合的观点在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是一组辩证关系,缺一不可,共同作用于艺术的整体感知系统,也是崭新的学术研究观点。 四、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第一单元新媒体艺术的定义(2学时) (一)什么是媒体艺术 1、新媒体艺术定义 2 、新媒体艺术的特征 3 、新媒体艺术类型 4 、两种关系 5 、继承还是颠覆 6、早期的新媒体艺术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人类社会的四次革命:(多选)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2、四传播革命的意义:(必背) (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类由“野蛮时代”迈向“文明时 代” (2)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传播范围 (3)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长距离即时点对点的传播; (4)互联网的发明: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方式的 统一数字化处理 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简答)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4、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5、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一、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 (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 (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 二、按应用(软件)属性来分: (1)Web1.0时代: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使用者叫受众 (2)Web2.0时代:互动增多,表现形式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叫用户

(3)Web3.0时代:大数据、智能化、语义网 三、按经营性质来分: (1)营利性新媒体;(2)非营利性新媒体 四、按应用功能来分 6、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问答) (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解释 (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解释 (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解释 7、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必背) 一、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2)超级链接(3)搜索引擎 二、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SS)(2)网络百科(Wiki) (3)社会化书签(Tag) 三、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2)即时通信(3)IP电话 (4)社交网络 四、娱乐新天地:(1)对等网络下载(2)交互式网络电视(3)视频分享 (4)图片分享 五、商务活动的平台 六、意见自由市场:(1)博客(2)微博(3)微信 8、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 (2)电视、广播也不同程度面临衰退 (3)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 (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

(2020年整理)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doc

什么是新媒体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等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特征 1.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2.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3.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 4.数字化与多媒体交互性与共享性超时空与即时性碎片化与社交化 分众化与个性化精准化与智能化 新媒体主要类型/形态 1.门户信息型(雅虎、新浪) 2.搜索信息型(谷歌、百度) 3.社交分享型(脸书、微博) 4.智能推送型(今日头条) Web1.0 1994年,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办了“网页目录”Yahoo 网景公司:互联网繁荣的开始(1995)Netscape 全球第一个大规模运用的商业浏览器 1996年,全球首个门户网站“雅虎”上市。 1997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建Google(谷歌) 2001年,李彦宏和徐勇创建百度(baidu)。 中国互联网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 瀛海威启蒙中国互联网 BAT 百度阿里腾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TMD 美团字节跳动滴滴出行 中国于1994年正式完成接入互联网,成为全球接入互联网第77个国家 作为互联网雏形的阿帕网(ARPA)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 1983年,互联网的TCP/IP协议被指定为互联网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1989年,英国人蒂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WWW)的技术构想。 美国保罗. 巴兰发明了“渔网理论”,主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又被称分布式通讯系统理论。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调查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5亿 Web2.0 社交网络时代博客、微博兴起 1998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德拉吉报道) 2001年美国“911”事件 博客(Blogger)引起关注 2002 方兴东在中国推广博客 创建“博客中国” 2006年博客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 推出Twitter服务 2007年微博在中国兴起 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互联网产品模式。

新媒体艺术与现代生活

新媒体艺术与现代生活 【摘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新媒体艺术不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更形象、全面、启发性的信息。新艺术、新媒体、高科技成为现代生活中的熟悉词汇,而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的新形势,还是有很多人对它很陌生。那么新媒体艺术是什么?新媒体是怎样与艺术结合的?新媒体艺术对于我们社会的影响到底是怎么样的?等等这些关于新媒体艺术的问题,这篇论文将一一浅析。 【关键词】新媒体;新媒体艺术;发展特征;现代生活;衣食住行;社会影响; 一.引言 21世纪是一个传媒控制的的世界,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新一代新闻及信息传播方式逐渐占领传媒市场,新媒体借助互联网的高速传播拓展媒介空间,积累了比传统媒体更庞大的受众群体,传媒对社会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如今,新媒体依托手机通讯设备,为人们推送信息和即时交流提供便利,这种迅捷及便利的媒体传播方式正在一步一步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记得网络上有这么一句话“新媒体的世界里你不用拼爹,但需要激情需要拼搏,同时最需要的是疯狂的梦想和创新。”很现实也很直白的一句话,却将新媒体世界一语道破。小时候我们就知道,搞艺术的人,是一群极具天分的信徒和“疯子”,他们优雅而高贵,在平凡中创造不凡。突然发觉,在利益金钱熏陶下的新媒体行业,对于新媒体的理解都不够纯正,只有艺术运用新媒体,才将新媒体褪去浮华时尚的外表,还原它最本真的特点。这是梦想,是创新,是激情。当今社会,新媒体艺术究竟会为整个时代创造出怎样的价值?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值得期待! 二.微观层面 什么是新媒体艺术?新媒体艺术是英文“NEW MEDIA ARTS”的中文译文,解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也许要将新媒体与艺术搭配来解释。通过权威(百度百科)了解,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形成的新一代信息传播手段,是传统媒体比如报刊、广播、电视等发展中逐渐演变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融合了现代互联网技术及无线通讯技术,信息终端包括现在逐渐普及的电脑、人们日常使用的手机通讯工具和现代化数字电视,新媒体通过这些工具向人们传递丰富的新闻信息以及娱乐服务。至于新媒体艺术,它不同于现成品艺术、装置艺术、身体艺术、大地艺术等现代艺术。它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它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亦称数码艺术。其表现手段主要为电脑图像CG。它的范畴具有“与时俱进”的确定性,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录象、计算机、网络、数字技术等最新科技成果作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品。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不经意中,深入到当代艺术的各个领域中去了。这里特别想强调一点,一再追究“新媒体艺术”一词的准确定义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回顾近50年来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词汇,而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的,在历史不同时期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一门新艺术学科。所以个人认为,要理解新媒体艺术重要的是理解其独特的发展和演变规律,从而总结出相对应的理论,并最终掌握“新媒体”思维方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