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专业编码:051300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前言

为了落实我校“国家级中职学校示范校”创建工作,实现国家教委提出的中等职业学校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在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教学改革任务,我校编写了部分重点专业的《专业课程标准》。

通过《专业课程标准》的实施,实现学生的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三者融为一体的教学改革活动,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与之相配套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高效课堂”的实现是落实《专业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我们将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该项工作,促进我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目录

一、专业名称

二、产业与职业岗位分析

三、招收对象及学制

四、培养目标及规格

1. 培养目标

2. 人才规格

五、课程(项目)体系

六、核心课程(项目)设置

七、教学进程安排

八、课程(项目)学时分配

九、专业教师与实训(实验)装备要求

十、核心课程(项目)课程标准(一)电工工艺技术

(二)机械与电气识图(CAD)

(三)机床电气控制技术

(四)PLC与传感器技术应用技术

(五)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

(六)机械维修技术

(七)机床设备维修技术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标准

一、【专业名称】

机电技术应用

二、【产业与职业岗位分析】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现代制造业加速发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领域的高技能型人才非常紧缺,这在一定程度上已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过学校调研分析发现,我国机械制造业机电设备维修类复合型人才奇缺,仅机电设备维修类一线工人在我国的年需求量就达10万人。随着我市滨海新区的不断发展和建设,以汽车行业、模具制造业、电梯安装维修业、机械加工业、飞机制造等为主的高新技术机械加工制造领域,在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岗位上均出现较大缺口,同时各大企业对于机电设备维修一线工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直至2010年预测本市以机电设备维修专业实用型技能人才年需求量在1万人以上,这为学校继续扩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办学规模、建设天津市专业领域一流水平的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提供了广阔市场。

三、【招收对象及学制】

初中毕业或相当于初中毕业文化程度

学制三年

四、【培养目标及规格】

1. 培养目标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机电技术应用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地操作机电设备与并进行产品的加工,可以从事机电设备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调试、检测的技术工作,具有实践能力较强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

2. 人才规格

1)具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实事求是、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坚持原则的优良品德。

2)具有安全生产、节能环保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掌握机电设备维修、特别是数控设备维修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4)掌握典型机电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5)具有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

6)具有机械加工的操作能力和编制简单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

7)具有简单机电设备改装的能力。

8)身心健康,身体素质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五、【课程(项目)体系】

注:专业核心课程

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五、【职业范围】

六、【核心课程(项目)设置】

专业能力设置的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一)电工工艺技术(144学时)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电工基础的基本知识,能执行照明电路安装规程、规范和标准;能实施室内配管配线;会安装灯具;会设计简单照明线路;会安装与调试室内照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应用及实训;

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考核要求,加强操作训练,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电工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成就感。

技能考核项目:常用电工工具的使用、万用表的使用、配电板安装、照明线路设计与安装、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等。

技能考核要求:能正确使用工具仪表,正确进行照明线路设计与安装,掌握基本的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

(二)机械与电气识图(CAD)(216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制图基本知识,投影基础知识,常用件、标准件、机械图样的表达方法及识读,常用电气图样的基础知识。通过学习,掌握投影原理及其应用;熟悉有关国家标

准的基本规定;识读一般机械零件、电气元件图;识读简单机械和机电产品部件装配图;熟悉电气图样表达内容的有关规定、画法及识读。掌握AUTOCAD基本命令,能熟练地运用电脑、绘制中等复杂的零件图和简单的装配图,并能打印出图。

技能考核项目:识读、绘制机械图样,查阅极限偏差表,认识电气图。

技能考核要求:达到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的相关要求

(三)机床电气控制技术(216学时)

通过该的学习,学生能识别、测试电子元器件;会使用常用仪表与仪器;会识别、选择、使用、维修与调整常用低压电器;能识读、绘制中等复杂程度的电气线路系统图;能安装中等复杂程度的电气线路系统;能分析、排除典型电气控制线路的一般故障;能正确处理一般电气设备安全事故。能分析、排除典型机床控制线路的常见故障。

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成就感。

技能考核项目:识读、绘制电气线路系统图;认识电气元件。进行典型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和维修。

技能考核要求:达到维修电工(四级)职业技能鉴定的

相关要求。

(四)PLC与变频器应用技术(172学时)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使用计算机编程软件进行编程;能用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指令对相关项目进行编程与调试;能用可编程控制器改装典型的机床线路;能进行典型的PLC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能识读通用变频器的说明书;能设置简单变频器系统参数;能调试典型变频器系统;能排除典型变频器系统的一般故障。

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考核要求,加强操作训练,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典型的PLC控制系统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技能考核项目:用PLC编程。

技能考核要求:掌握PLC和变频器的基本原理、指令系统及应用、程序设计方法。

(五)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96学时)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液压元件的图形符号;掌握液压动力元件的认知和选择;掌握液压执行元件的认知和选择;能够进行典型液压控制系统的分析;掌握气动基础知识及执行元件、单双缸控制回路;能进行气动

传动系统分析与维护。

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考核要求,加强操作训练,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控制技术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技能考核项目:液压与气压传动的设计。

技能考核要求:具有一定分析及设计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能力。

(六)机械维修技术(300学时)

主要包括典型机电设备的构成、工作原理、安装、调试、维护常识、常见故障现象和安全使用规范。使学生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应用工作所必需的机电设备基本知识,具备对机电设备工作原理、主要结构的分析能力、机床精度的检测及对常见故障现象的认识能力,掌握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

技能考核项目:机械传动的分析和钳工的基本技能

技能考核要求:初步具有分析一般机械功能和操作的能力。

(七)机床设备维修技术(456学时)

了解金属切削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影响切削工作的各种要素,懂得切削力、切削用具的计算,掌握常用刀具的结构材料,了解常用机床-包括数控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特

点、型号、技术参数,熟悉它们的传动系统,掌握它们的加工范围与维护保养和程序编制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常用数控设备操作、编程、调整和维护保养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考核要求,加强操作训练,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工艺、机床精度检测方法、简单零件数控加工工艺的编制方法,能正确选用数控标准刀具、夹具和辅具,会设计简单夹具和辅具。

技能考核项目:普通车床、数控车床的技能操作。

技能考核要求:达到数控机床维修中级工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要求。

七、【教学进程安排】

教学进程安排如下表所述,学生在第一学年主要完成通用能力课程的学习,从第二学年开始逐步加大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课程的学习。到学生毕业学生的三种能力分别可以达到50%、80%、90%。

八、【课程(项目)学时分配】

九、【专业教师与实训(实验)装备要求】

1.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

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及以上教师资格证书。

具有本专业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技术职称。

2.实训(实验)装备

1)电工工艺技术实验室

功能:该实验室适用于电工工艺技术及照明系统安装与调试主要设备装备标准(以35±2人配置)

2)传感器与PLC应用实训室

功能:该实训室适用于传感器与PLC应用主要设备装备标准(以35±2人配置)

3)机床电气控制实训室

功能:该实训室适用于机床电气控制

主要设备装备标准(以35±2人配置)

4)机电综合实训室

功能:机电综合实训

主要设备装备标准(以35±2人配置)

十、核心课程(项目)课程标准

(一)电工工艺技术课程(项目)课程标准【课程(项目)名称】

电工工艺技术

1.课程目标

熟练使用常用电工工具、电工仪表

能进行安全用电操作与触电急救

能进行各种导线连接

掌握电子元器件

能进行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

能执行照明电路安装规程、规范和标准

会安装与调试小型配电箱

会安装与调试室内照明系统

2. 课程内容及要求

3. 教学方法和评价

(1)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体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思路。

(2)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照明电路系统的认识。

(3)在教学过程中,应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要求,结合职业技能考证要求组织教材内容。

(4)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开展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操作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在“做”“学”“教”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机电专业的特点,使之熟练使用电工仪表、电工工具,会进行电工电路的安装与调试。

(5)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考核要求,加强操作训练,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掌握电工技能,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6)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本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7)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自动化专业十大重要课程

自动化专业就业前景 自动化专业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从事工业过程控制、控制工程、管控一体化等信息领域科技开发和应用研究工作的,知识面宽、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外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电路原理、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自动控制理论、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电子线路制图、系统工程导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系统辨识基础、计算机仿真、工厂供电、人工智能导论、电气控制技术等 自动化专业要学的课程确实很多,口径很宽,但无论以后从事什么方向,以下几门基础课还是十分重要的: 1.高等数学(数学是以后学习各门专业课的基础,不要以为概率论没有用,特别是对想从事DSP(数字信号处理)工作的同学) 2.英语(不要以为过了4,6级就OK了,等用到的时候才觉得学的太少) 3.电路(基础中的基础,自动化专业考研科目) 4.自动控制理论(实现控制系统的理论基础,自动化专业的看家科目,考研科目) 5.微机原理(单片机,DSP等硬件的基础,考研科目,不要

以为汇编语言太低级,它有其它高级语言所不能比的运行速度) 6.C/C++ (不会编程,学会再多理论算法也没用武之地,特别是C,一定要达到精通才行) 7.数/模电(基础课,电子电路设计的基础) 8.DSP/单片机/PLC(精通其中任意一种硬件的结构和编程,找份好的工作十分轻松) 9.matlab(一个伟大的软件,很好的仿真平台,可以实现各种算法,并能实时查看运行结果和各种波形,高度集成的命令,对以后要读研的同学更是要熟练掌握) 10.电力电子技术(偏强电的一门课,不过十分有用,无论是考研复试还是找工作面试,都常会被问到) 算法是软件编程的核心,我把自动化学科中要用到的算法简单分为三类:1.系统辨识(优化)算法;2.控制算法; 3.信号(信息)处理算法。这三大类算法又可细分为许多小类,其中有许多基本的思想都是相互融合的,比如自适应算法即可用来做辨识,也可用来做控制和信号处理。下面列举了一些最常用的算法:前六个是必须的 1. PID算法:经典的控制算法,学控制的如果不懂PID那就等于没学。随着理论的发展,经典PID和其它算法相融合产生了许多改进型算法,比如自适应PID,神经网络

自动化测试课程设计

目录 一、前言(课设目的及内容) (1) 1.1 课设目的 (1) 1.2 课设内容 (1) 二、测试计划及测试需求 (2) 2.1 测试原理分析 (2) 2.2 测试思想设计 (2) 2.3 测试计划设计 (3) 2.4 测试环境搭建 (4) 三、测试用例的设计 (5) 3.1 登陆测试用例设计 (5) 3.2 订票测试用例设计 (8) 四、测试过程 (9) 4.1 登陆测试过程 (9) 4.2 订票测试过程 (10) 五、测试结果分析 (16) 5.1 测试结果 (16) 5.2 测试结果分析 (20) 六、课设小结及心得体会 (23) 七、参考文献 (24)

一、前言(课设目的及内容) 1.1 课设目的 (1) 使学生能掌握网站功能测试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学会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QTP进行功能测试; (2)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1.2 课设内容 (1) 对默认环境和条件(要求详细记录环境条件)下,构造正确的输入进行正常功能需求的测试,使用常见的检查点测试,并将输入进行参数化; (2) 测试系统在异常环境下的功能需求变化,并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汇总; (3) 相应驱动的编写; (4) 在基本要求达到后,可对被测系统进行探索性测试。

二、测试计划及测试需求 2.1 测试原理分析 QTP主要采用的是使用GUI模拟人的操作。它在模拟人的操作时会记录操作的对象及所做的操作和顺序,然后在回放时按记录顺序操作这些对象。而在这个模拟的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界面对象(控件)的识别。 首先,QTP会通过“用户名输入框”这个名字到对象库的对象名中查找; 然后通过找到的对象名,找到对象名映射的属性包; 接着QTP就会通过这个属性包来匹配页面上的控件的属性,如果在页面上找到一个唯一与此属性包匹配的控件,那QTP就会认为此控件为要找的控件; 最后QTP根据“WebEdit”来确定控件的类型,并调用QTP对于此类控件内置的操作方法“Set”把“**值”赋予了控件。 至于其他控件的识别和操作,基本原理和上面一样。 2.2 测试思想设计 根据测试原理的分析以及QTP测试的基本步骤可以设计如图2.2.1的测试思想流程图。该流程图使用Microsoft Visio 2003绘制。

《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课程标准-电气自动化专业

《电机驱动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定位与作用 (一)课程定位 《电机驱动技术》课程的开设是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与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论证,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以必须、够用为度,以掌握知识、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以机电一体化相关工作任务为依据设置本课程。 (二)课程的作用 《电机驱动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电工电子、电力拖动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动机的结构及其控制方法,培养学生对常用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分析及控制策略的设计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课程设计理念 《电机驱动技术》课程的设计以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案例为主,其服务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基础。注重实用性,坚持以实为本,避开高深理论推导和内部电路的过细研究,适当降低理论教学的重心,删除与实际工作关系不大的繁冗计算,注重外部特性及连线技能,同时兼顾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做到既为后续课程服务,又能直接服务于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电机驱动技术》课程,使学生能掌握机电设备常使用的几种电动机--直流电动机、交流感应电动机、交流永磁电动机和开关磁阻电动机的结构、原理及应用以及驱动电动机的结构及其控制方法。熟悉电机调速、分析及控

制。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能够解决专业技术实际问题,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知识目标】 掌握驱动电机的结构原理及应用,掌握功率变换器电路及其应用技术,驱动电机控制技术及新型电机的结构特点与选用。 【能力目标】 能对对驱动电机各种控制电路进行选择、应用和设计,能够准确描述各种电机控制技术的控制原理及特点,并针对不同电机选用不同的控制方式。 【素质目标】 能整体把握驱动电机及控制技术的应用及在日后的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学院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按照职业教育理念,本课程设计了三个教学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课程设置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学课程设置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运行、维护、设计、制造及开发基本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学生通过必须的理论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的学习,获得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毕业生达到本科基本要求。 在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在业务知识和能力方面: 掌握机械设计制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传感测试技术、执行与驱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控制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步具有机电一体化产品和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和研究开发的综合能力; 具有机电产品制造工程的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 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 在身体素质方面:身体健康、能精力充沛地工作。 二、专业方向 专业方向:机电一体化系统 机械制造过程自动化 智能控制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

教学计划中设必修课、限选课、选修课和综合实践环节。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 限选课由中央电大统一课程名称,执行统一的教学大纲(或教学要求),并推荐教材。 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要求,建议本专业在本教学计划提供的选修课模块中按专业方向选择选修课,中央电大提供教学要求、教材等服务。地方电大亦可根据培养目标及当地的需要自开选修课,但实施性教学计划需报中央电大审批。自开课程的教材、教学管理及考试由地方电大负责。 有实验和作业的课程,办学单位必须按要求组织完成。凡未完成实验或实验不及格者,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中央电大将对课程的实验(含大作业)及平时作业进行必要的抽查,以确保教学质量。 综合实践环节由地方电大根据中央电大制定的教学大纲(要求)组织实施。本专业学生必须参加毕业实习(2周),并完成附件二所规定的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中央电大将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综合实践环节)进行必要的检查,以确保教学质量。综合实践环节不得免修。 本专业安排毕业设计 8~10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和方式可以多样化,选题要符合教学要求,并尽量选择与实际任务相联系的题目。中央电大将对毕业设计答辩情况和毕业设计说明书进行抽查。 四、修业年限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 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 中央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学计划。 本专业最低毕业总学分为 71学分。学生通过学习取得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毕业证书。 五、教学计划进程表(附后)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核心课程建设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核心课程建设 一、课程体系构架说明 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由公共必修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四个层次而构成。实施“一条主线(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专业核心技能培养贯穿始终)、三个层次、平台+核心技能”的课程建设体系。强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核心技能服务,使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在深度、广度上得以全麦能提高,彰显专业特色。 二、主要专业课程及教学进度安排 主要专业课程及教学进度安排表见附表一。 三、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要求学生掌握单片机的一般原理及其组成,掌握单片机的基本结构、指令系统、定时/计数器、中断技术、串行通讯技术及其存储器、I/O口的扩展技术,通过编程、调试等实际操作,初步掌握单片机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2、传感器: 要求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特性、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光电效应及光敏器件、新型光电传感器、波与射线式传感器和热电式传感器等知识。 3、EDA技术: EDA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和EDA工具进行电路的设计和仿真有一定的了解,并会使用开发系统设计PLD器件,掌握multiSIM2001基本操作、仿真仪器的使用、仿真常用分析方法及电路设计、印刷电路板基本知识、原理图绘制等。 4、维修电工: 使学生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知识、电工常用工具与仪表、电工材料与低压电器、维修基本操作技能、电工识图的基本方法、室内照明线路与安装、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原理与安装、变频技术和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5、ARM: 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概述、ARM7体系结构、ARM指令系统、Thumb指令集、嵌入式汇编与C语言程序设计、基于S3C44B0的嵌入式系统、ADS集成开发环境、μC/OS-II简介、Linux操作系统。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课程标准样本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化工仪表及自动化学时数:64 学分:4 课程性质和任务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杲制浆造纸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用了综合化、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每个模块均采用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思路,力求体现”做中学匕”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降低理论重心,突出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冋题的实际工作能力;本课程的内容组织形式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每个模块实施时,先提出学习目标,再进行任务分析,使学生在开始就知道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引起学生的注意,利于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学习、自我实践。 以制浆造纸厂为主,选择典型的仪表配置和控制方案。经过学习该课程,了解制浆造纸厂生产过程常见的仪表的种类、结构和性能,掌握仪表流程图的绘制和仪表的配置,能为制浆造纸厂以及相关的行业进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构思和开发自动调节的方案。 (三)课程任务 本课程介绍常见化工仪表的基本常识.自动控制中基本规律和控制方法。主要内容有:仪表的种类、控制方法、自控方案的制定等。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化工自动化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它们在化工中的基本应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知识面。

二.课程目标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既懂制浆造纸专业理论知识, 又具备操作技能骨干技术人员。 (-)在理论知识方廂 1、了解化工自动化的主要内容。 2、穿握自动调节系统的组成及自动调节系统方块图及其分类。 3、掌握自动调节系统的过渡过程及品质指标。 4、了解化工对象的特点及其描述方法,掌握描述对象特性的参数。 5、掌握测量各种参数仪表的性能和原理,如:压力测量及变送,流量的测量及变送,液位的测量及变送,温度检测仪表及选用。 6、了解自动电子电位差计和自动电子平衡电桥的作用原理。 7、理解自动控制仪表基本控制规律及其对系统过渡过程的影响。 8、掌握气动执行器、电动执行器、电■气转换器及电■气阀门定位器的作用方式及其流量特性。 9、掌握简单控制系统的设计原则及调节规律的选择原则和参数的整定方法。 10、理解并掌握各种复杂控制系统的特点及应用,如:串级控制系统,比值控制系统,分程控制系统,选择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专业课程标准 2

《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02130311 建议课时数:54学分:3 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先修课程:《液压与气动》、《继电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PLC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控制系统信号的检测与处理》、《变频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钳工实习》、《电工实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系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今天的自动控制系统已经发展成为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自动化系统,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两个分支,两个分支相结合成为现代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的重要支柱。从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角度来看,工业控制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制造业,如机械加工、汽车等制造工业;另一大类是过程工业,如石油、化工等。实际中,PLC,DCS,SCADA,OFBS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工程进行自动控制或监控。但在一些特殊领域,则可能是几种系统的同时应用,尤其在一些大型企业实现全面信息化时,应用的大型监控管理系统也是这几种系统同时应用于全企业的不同地方。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正是在适应工业对象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不同类型系统的。现代企业显然对从事设计、安装、调试、现场操作、维修管理等自动化岗位上的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无论是从知识结构,还是从技术技能结构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作为一门新兴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以专业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关键能力的培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实际应用为重点,培养学生熟悉工业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熟练掌握利用工控计算机或者触摸屏组态现场人机界面监控技术,实时监控生产现场的运行状态、实查询数据和曲线、打印各种需求的报表,以及具有将可编程技术、工控组态与触摸屏技术、变频器技术、工业检测技术、驱动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的集成应用能力和现场维护能力。 《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与调试》课程结合维修电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以企业的若干个真实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在真实的环境中实现理论、实训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本门课程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具体的生产线设备为载体,以完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

四川大学网络教育(专升本)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大纲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一个实际工程的设计,巩固与加深对课程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技术与经济全面考虑问题的观点;初步学习工程经济的计算方法等。因此,课程设计就是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要的实践性环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网络教育专升本层次教学计划中设置了专业课课程设计。为此,我院开设了“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发电厂电气部分”与“电力市场”五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以供学生选择。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大纲 ——区域电力网的规划设计 编写:刘天琪,邱晓燕 —、设计要求 根据“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所学理论知识与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基本任务,在电源及负荷大小及其相对地理位置已确定的情况下,完成一个区域电力网络的设计。要求对多个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与分析,选择出最优方案,并对所选方案进行必要的技术计算(如调压计算、稳定性计算),提出解决技术问题的措施。二、原始资料 1.电源点与负荷点的相对地理位置; 2.发电厂装机容量、额定电压与功率因数; 3.各负荷点的最大最小负荷、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与额定电压等。三、电力网规划设计的基本内容 根据前述课程设计的要求,在电源与负荷大小及其相对地理位置已确定的情况下,完成以下设计内容: 1.制订网络可能的接线方案,选择电力网的电压等级; 2.选择各方案发电厂及变电站的主接线,根据电网运行的可靠性、灵活性与经济性,比较各方案的负荷矩、线路长度与高压开关数等指标,摒弃显然不合理的方案; 3.对待选的各方案,确定其输电线路的导线截面及发电厂、变电站的主要电气设备(变压器及断路器); 4.计算各方案的一次投资,对待选方案进行工程经济计算。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定最优设计方案; 5.对所选方案进行调压或稳定性计算,提出调压或提高稳定性的措施。 6.物资统计,列出设备清单。 四、设计成果 1.设计说明书 2.全网主接线图 3.潮流计算结果及潮流分布图 4.设备清单

自动化专业建设情况汇报

自动化专业建设情况汇报提纲 一、学校对重点建设专业的重视情况 1.学校、系部高度重视重点建设专业的建设 ●学校领导、特别是学校主管领导、教务处每学期进行现场检查、指导,督促电 气系抓好重点建设专业的建设。 ●电气系成立了以系主任为组长的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专业建设课题小组。 ●全体专业教师积极投入专业建设工作。 2.加大投资力度,优先保证专业建设的经费 ●实验设备投资:2002年投入90万,2003年投入115万,达到全校实验设备总 投资的10%以上。 ●专项经费:2002年1.5万,2003年3万,用于调研、自编讲义、文印、资料等。 ●其它:师资培养是由人事处另外安排,会议差旅费在系内划块经费中优先保证, 图书资料由图书馆统一安排,等等。 ?近三年全校生均教育经费:2001年1355元,2002年1379元,2003年1407元。3.采取积极有晓措施,保证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 ●学校制订了《重点建设专业管理办法》,将重点建设专业与省级教改项目同等 对待。 ●对专业建设的情况进行年度检查,及时解决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系部每学期均对该专业的教学等情况进行重点抽查。 二、专业建设的思路 1.专业的特点 ●历史悠久:1952年全国高校大调整时第一批设立的专业。 ●与时俱进:电气化工业自动化、自动控制自动化。 ●多学科交叉:内涵丰富、外延宽广。 ●突出系统与集成的思想、方法。 2.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定位 ●控制理论型:突出模型的控制,强调坚实系统的教学基础,偏重对典型的控制 系统进行抽象、加工、改造和分析的能力,培养偏理论研究型的人才(适宜于理科类学校); ●科研开发型:突出信息的控制,强调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发,偏 重对带有一定普遍性或共性的对象的信息控制的能力,培养自动化“通才”(适宜于名牌工科类学校); ●应用型:突出实体的控制,强调工程中具体对象的控制,偏重于应用自动化最

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自动化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工学专业大类:自动化类专业名称:自动化 专业代码:080801 学制:四年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跟踪控制科学前沿领域发展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扎实的数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检测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知识。 毕业5年左右,能够独立从事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与分析工作;能够对运动控制或过程控制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够熟练运用相关工具,设计运动控制或过程控制系统。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如下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要求: 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复杂控制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 复杂控制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设计针对复杂控制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自动控 制系统,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4.研究:能够基于控制理论并采用自动控制方法,对复杂控制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 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使用现代工具:能够针对复杂的控制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具和 信息技术工具,包括对复杂控制工程问题的预测与模拟,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工程与社会:能够基于控制工程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评价控制工程实践和复杂控制工程 问题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7.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复杂控制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 发展的影响。 8.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控制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 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课程

浙江大学 学硕: (专业学位课↓) 现代控制理论 电网络理论 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泛函分析 (专业选修课↓) 电力系统规划 计算机继电保护 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电力系统过电压 直流输电 电力市场与电力经济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专硕: (专业学位课↓) 电气工程工业应用综述 电气工程实践 智能配电网技术 电力市场与电力经济 系统辨识 智能控制与智能系统 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 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现代控制理论 (专业选修课↓) 直流输电 电力系统规划 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 最优化与最优控制 博士: (专业学位课↓) 电气工程学科最新发展综述 先进控制技术 电力系统运行分析 新能源发电与控制技术 智能配电网技术 (专业选修课↓) 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前沿信号图像数字处理基础 近代电磁场与波 现代运动控制策略 非线性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 (专业要求课程↓需选够学分) 现代控制理论 现代电工理论 电力系统分析 电网络理论 高等电力电自学 电力系统最优规划 电力自动化系统 电力系统微机应用与实践 电力系统过电压 现代控制理论专题 基于GPS的电力系统广域测量原理与技术 博士: (专业要求课程↓) 跨一级学科课程 博士生专题研讨

华北电力大学 硕士: (学科基础课↓) 电网络分析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 电力系统规划与可靠性动态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电网调度自动化 电力市场理论与技术 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 柔性交流输电系统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 新能源发电与并网技术过电压分析与防护 (选修课↓) 分布式电源与微电网技术智能配电技术 电力系统风险评估 电力系统储能技术 继电保护专题 能源经济 (补修课↓不少于2门)电力系统分析基础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 发电厂电气部分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博士: (专业核心课↓) 动态电力系统分析与方法现代控制理论

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课程建设和改革探究

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课程建设和改革探究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课程建设和改革 是满足当下国家对科技创新人才需求的必经之路。当前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课程 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大学应在理性认识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以 培养人才为首任,以学生为主体,结合社会和国家对科技工程型人才的需求,进 行全面规划,深入推进。通过“三个维度、两个载体、三个保障”这条路径模式共 同进行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并以此支撑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服务社 会的大学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课程建设;改革 引言 目前,自动化专业控制系统课程群体系与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及实践教 学尚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课程群中每门课程追求自身完整而缺乏配合,出现了内 容重复现象;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不足,应用意义不甚明确;重知识,轻技能;教材、教学大纲的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培养的需求;教学内容单一,不 能激发学习兴趣等。因此,优化控制系统课程群结构、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研 究成为自动化专业控制系统课程群改革的方向。 1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必要性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目前国家和社会的必然需求,要培养人才,服务社会, 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课程必须进行深入建设和改革。 1.1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课程改革是大学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 近几年,国家格外重视科技创新,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 将“211工程”、“985工程”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并于同年11月由国务院印发,决定统筹推进建设世 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双一流的主要建设目的是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 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 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 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 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 重大作用。可以说自动化创新实践课程改革是大学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实践课 程的建设与改革也是为培养科技创新性人才提供桥梁的必然途径。 1.2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课程改革是大学实现特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大学众多,有很大一部分具有非常强烈的行业特色背景,其中多以20 世纪60年代国家院系调整时由综合性大学的院系分离出来逐步发展壮大,涉及 地质、矿产、医药、农业、林业、政法、水利、电力、财经、通信、化工等多个 领域。这些行业特色背景较强的大学既有鲜明的特色背景和服务对象,也为行业 发展输送了人才。但是大学对综合性的重视与日俱增,在突出行业背景的前提下,综合性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更加全面,因此大学在进行特色发展时往往对于院系 的设置考虑更加全面。在这样的需求发展下,进行创新实践课程的改革也是大学 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突出与时俱进,在传统工科理论背景学 习的基础上,突出动手实践、具体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这是大学培养高素

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doc

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汇编 (2014版) 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二○一四年九月

目录《自动化学科概论(一)》课程教学大纲 1 《自动化学科概论(二)》课程教学大纲 4 《自动控制理论Ⅰ(一)》课程教学大纲7 《自动控制理论Ⅰ(二)》课程教学大纲11 《电路原理(一)/(二)》课程教学大纲14 《电路实验Ⅰ》课程教学大纲21 《电子技术基础(一)》课程教学大纲24 《电子技术基础(二)》课程教学大纲30 《电子实验Ⅱ》课程教学大纲34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37 《电机与拖动》课程教学大纲42 《电力电子技术Ⅰ》课程教学大纲47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I》课程教学大纲52 《单片机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57 《控制系统综合实验》课程教学大纲60 《过程控制》课程教学大纲63 《运动控制》课程教学大纲66 《计算机控制技术I》课程教学大纲70 《计算机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74 《电子线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76 《CPLD及电子CAD》课程教学大纲77 《毕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80 《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大纲83 《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大纲87

《智能仪表的原理及设计》课程教学大纲91 《虚拟仪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95 《开关电源技术》课程教学大纲99 《新能源控制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04 《MSP430单片机原理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109 《“西门子”杯竞赛实训》课程教学大纲113 《供电技术》课程教学大纲116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1》课程教学大纲119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2》课程教学大纲122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3》课程教学大纲125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4》课程教学大纲128 《DSP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132 《电器与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教学大纲136 《机器人控制技术》教学大纲141 《可编程控制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45 《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148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

————————————————————————————————作者:————————————————————————————————日期: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编号:课程名称:机电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办学单位:设计题目 学生姓名 一、课程设计目的与要求: 目的: 要求:。 二、课程设计内容: 三、课程设计进度安排 指导教师签字 办学单位意见 教学班负责人签字、分校盖章____________ 年月日

西安广播电视大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 《机电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课程设计 题目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plc控制 系统设计与调试 姓名翟雪倩学号1161101252962 指导教师杨孔珠 办学单位西安广播电视大学 日期2012 年 6 月

《机电控制与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内容 (1)课题名称及要求 (2)设计方案论证(包括设计框图或时序图) (3)PLC的选择 (4)I/O地址分配 (5)程序设计(梯形图、语句表。包括注释) (6)PLC的I/O接线图 (7)系统调试及分析 (8)课程设计的心得 (9)参考资料 (10)附录:带功能注释的源程序。 (1)控制对象有8个: 东西方向红灯(R-EW)两个, 南北方向红灯(R-SN)两个, 东西方向黄灯(Y-EW)两个, 南北方向黄灯(Y-SN)两个, 东西方向绿灯(G-EW)两个, 南北方向绿灯(G-SN) 两个, 东西方向左转弯绿灯(L-EW)两个,南北方向左转弯绿灯(L-SN)两个。自动控制规律: A. 高峰时段、正常时段及晚上时段的时序分配按时序图一运行(见附图) B. 高峰时段按时序图二(见附图)运行,正常时段按时序图三(见附图) 运行,晚上时段按提示警告方式运行,规律为:东、南、西、北四个 黄灯全部闪亮,其余灯全部熄灭,黄灯闪亮按亮0.4 秒,暗0.6 秒的 规律反复循环。

焊接自动化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制定要求 一、《课程标准》由开课系/部提出具体要求、意见,经课程组充分讨论后指定一人执笔。 二、每一门课程,如果学时不同、适用专业不同,《课程标准》也不同。 三、《课程标准》的制定,由课程任务所在专业负责人初审、系/部审核、教务处批准后,方可执行。 四、《课程标准》若需修订,经课程组商议后,提出申请,由课程任务所在教研室、系/部、教务处逐级批准后,方可进行修订。每学期的《课程标准》要作为原始教学文档进行保存。 五、《课程标准》应一式四份,授课教师、课程所在教研室、系/部、教务处各一份。 六、文字编排要求 (一)正文:宋体小四号 (二)标题序号:一、(一) 1. (1) (三)一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加粗) 二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加粗) 三级标题:黑体小四号(加粗) 四级标题:楷体小四号(加粗) 七、段落排版要求: 首行缩进2个字符; 段前段后为0; 行间距为1.5倍行距。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焊接自动化技术》 课程标准 2014年 9 月

《焊接自动化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适用专业: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课程类型:A类(纯理论课) 是否为精品课程:院内一般课程 学时:36 开课学期:2015年春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焊接自动化技术》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基于数控与智能控制的现代焊接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开发知识,焊接自动化设备的组成,传感技术和控制系统,焊接自动化设备设计和发展前景。学习本课程,可以开拓学生在焊接夹具和自动化技术等领域的知识,达到懂设计、会编程的能力。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焊接自动化技术的特点。、 2.了解自动化技术的分类。 3.熟悉焊接自动化设备结构组成。 4.熟悉传感技术和控制系统。 5.掌握焊接自动化设备设计步骤和要点。 (二)能力目标 1.初步具备自动化设备设计能力。 2.初步具备自动化编程能力。 3.初步具备焊接夹具设计能力。

自动化专业课程设计论文1

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工程系 专业课程设计报告 全文加 课程设计任务书 一、目的要求 目的: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计算机、传感器、电子电路、自动控制等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某一专题独立地开展自动化专业的综合设计与实验,锻炼学

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提高工程意识,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和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要求: 1、应用所学的单片机知识、电子电路知识、传感器技术及微机控制技术,进行 完整的单片机控制系统设计。 2、应用常用计算机辅助设计EDA技术,如:Protel 99SE,Protel DXP,Pspice,Simulink,Multisim等,进行系统原理图绘制。 3、对题目进行分析,写出总体设计方案报告,在方案论证时要进行多种方案的 比较和说明,对所确定的方案要有详细的论述。对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电子电路的选型要做必要的说明并列出有关的技术性能指标。 4、设计出具体的电路原理图,并作必要的说明;论述软件的设计思路,画出详 细的程序流程图,对主要的程序(如初始化程序、数据检测和处理程序、键盘控制和显示控制程序等)要求给出程序清单并加以注释。 5、通过课程设计,应使学生学会简单单片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学会 正确选择和使用元器件,学会查阅元器件手册,熟悉有关集成电路符号集管脚图,掌握安装、布线和调试等基本技能 6、学习用PROTUES、Multisim等系统仿真软件,配以相应的控制程序进行系 统仿真实现。 7、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设计过程,包括搜集有关参考资料,认真完成课程设计 报告书。 二、教学内容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班分成若干个小组,4~5人一组,从以下所列题目中任选一项,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课程设计。(条件允许的小组可自行购买元器件,动手实现) (1)、多路温度采集及8段LED实时显示系统与仿真 (2)、开关控制四相步进电机正转、反转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吴刚:面向智能制造的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面向智能制造的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会议上的发言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的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从教与学的两个方面,具有两个优势:一是你们有一批德高望重、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具有丰富工程和技术经验的老先生、老前辈,你们有一批具有深厚理论素养和工程经验、具有国际化背景和视野的教授,你们有一支忠诚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二是你们的学生综合素质高,没有考研的压力,教学改革不需要考虑考研指挥棒。 下面谈四点个人意见。 一、要在自信的基础上学习先进大学的教学改革经验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在中国自动化专业中的地位是举足 轻重、众望所归。国内其他大学自动化专业在研讨教学改革时,一定会参考你们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相当多的学校并以此对标。 我相信,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在研讨教学改革方案时,除了学习国内其他大学的先进经验,更多的是参考国际先进大学的教学改革经验,并从中选择对标学校、专业和课程体系。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大陆的高等教育先是学习苏联,后是学习西方,主要是美国。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成果和成就,但是缺乏系统的认识和总

结。 今天的中国社会和公众,对本土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有许多意见。精英们,和稍微有一点办法的家庭,都会千方百计把子女送往国外学习,甚至去读中学、小学。我们作为高校教师,也都深刻体会和认识到我们的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病。 但这里需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我年轻时想象不到,中国的工业化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完成,我根本想象不到,在我们手中居然建设成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在此过程中,技术上主要依靠的是本土培养的工程师和总工程师。建设、支撑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二大经济体的工程教育,包括自动化专业教育,绝不可能一无是处。 据说在二战之前,美国的大学毕业生流行一句话,打起背包去欧洲(去欧洲留学)。那时美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经济体。但在扬基们心中,老欧洲依然是世界文化与文明的中心,而扬基们自己则是比较粗鄙的。二战中,扬基们走遍世界,二战后,心态变了,自信到自大的地步,充满傲慢与偏见。今天看来,二十世纪前半叶美国的高等教育是先进的,至少工程教育是领先世界的。 五十年代,苏联军事专家在南京军事学院讲“宽正面,大纵深”的坦克集群突击,讲十次打击,这的确是二战前后苏军在实战中总结的先进军事理论,但是完全脱离当时中国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题名称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学院(部) 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 12 月26 日至 1 月 6 日共 2 周 指导教师(签 2017年 1 月 5 日 目录 一、设计要求 (1) 1. 设计内容 (1) 2. 技术要求 (2)

3. 给定条件 (2) 4. 发挥部分 (2) 二、设计系统简介 (2) 三、设计思想 (3) 四、设计依据 (3) 五、子系统设计 (4) 六、设备选型 (8) 七、结束语 (10) 八、设备清单 (10) 一、设计要求 1. 设计内容 1)图书实验楼公共区域;2)实验室;3)办公室 4)阅览室

2. 技术要求 1)采用全数字式电视监控系统(前端采用网络摄像机或摄像机加Video Streamer) 2)公共区域无死角,实验室考虑安全要求 3)主控室在五楼网络中心 3. 给定条件 1)某图书实验楼图纸及建筑概况 4. 发挥部分 设计入侵报警系统并与视频监控系统联动 二、设计系统简介 DVR硬盘录像机(digital video recorder),相对于传统的模拟视频录像机,采用硬盘录像,故常被称为硬盘录像机。它是一套进行图像存储处理的计算机系统,具有对图像/语音具有长时间录像、录音、远程监视和控制的功能,DVR集合了录像机、画面分割器、云台镜头控制、报警控制、网络传输等五功能集于一身,用一台设备就能具有模拟监控系统一大堆设备的功能,而且在价格上也越来越占有优势。 DVR采用的是数字录用技术,在图像处理、图像储存、检索、备份,以及网络传递、远程控制等方面也远远优于模拟监控设备。DVR代表了电视监控系统的发展方向,是目前市面上电视监控系统的首选产品。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压缩技术有MPEG-2、MPEG-4、H.264等,而MPEG-4、H.264是国内最常见的压缩方式。从压缩卡上分有软压缩和硬压缩两种。软压受CPU影响太大,做不到全时显示图像和录像,故逐渐被硬压缩取代。从摄像机输入录像上分为1路、2路、4路、6路、9路、12路、16路、32路,甚至更多路数。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教学团队建设

The Formul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Scheme and the Building of Teaching Team for Automation Speciality Nina ZHOU, Hao HU, Niaofei REN Dept. Electronics & Elect. Eng., Baoji Coll. Arts & Sci., Baoji, Shaanxi, China, 721013 Email: ndd0828@https://www.doczj.com/doc/039748591.html, Abstract: According to quality engineering defini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subject, teaching team of core curriculum in our automation major is discussed combined with our university’s activity. Effective team co-operation can promote teaching reform and research, teachers’ quality and personnel training quality also can be improved continually. Keywords: teaching team, personnel training; automation speciality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教学团队建设 周妮娜,胡皓,任鸟飞 宝鸡文理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宝鸡,中国,721013 Email: ndd0828@https://www.doczj.com/doc/039748591.html, 摘要:根据“质量工程”精神和学科发展特点,在教学团队内涵分析基础上,结合我院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试图构建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并通过有效的团队合作推动教学改革和研究,提高教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教学团队;人才培养;自动化专业 1. 引言 建设高水平且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在2007年提出了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质量工程”首次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保证和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教学能力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新举措和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这充分表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将成为我国改革高等学校教学、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也表明教学团队已成为本科高校重要的学术性组织形式。本文根据“质量工程”精神和学科发展特点,结合我院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试图构建工程应用型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师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 2. 教学团队的任务 教学团队是以课程或课程群为核心组成的教师群体,该教师群体通过成员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实际上,为加强教师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各高等学校曾做过多种探索和实践,如教学研究室、学术团队、课题组、课程组、教学梯队等。根据课程特点及师资结构,自发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团队或梯队。一般普遍认为,一个有效的教学团队应具备创新性、持续发展性、示范性、规模适度与结构合理性。 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教学团队应该做什么,如何开展教学研究?由于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课程内容更新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事实上,这种需求一直没有间断。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知识、何种能力,是多年来困扰大家的问题。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教学研究应该解决好这些问题。具体来说,应该从具体的核心培养目标,落实到可实现的指标,推出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分解层次,形成系统的知识和能力体系;细化设计每年的培养目标,进而落实到课程的内容。这应该是教学团队的基础工作。 Project funding: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automation core teaching team, No. 6 项目资助:宝鸡文理学院自动化专业核心教学团队,序号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